首页范文大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十篇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十篇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6:20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篇1

关键词:林学类课程;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3-03

thinkingonconjunctionsbetweencourseonforestryandcourseonsiteinvestigationofforestrycases

Zhangminxia

(nanjingforestpolicecollege,Jiangsunanjing210000)

abstract:asthecontinuousadvancementofcoursereform,conjunctionofdifferentcourseshasbecomeanoteworthysubjectbothintheoryandpractice.Basedonthecourseonforestryandcourseonsiteinvestigationofforestrycases,thispaperanalyzesthenecessityofconjunctionsamongrelatedcourses,clearlyexpressesthesupportingeffectofthecoursesonforestryonthecourseofsiteinvestigationofforestrycases.Besides,itraisessomedetailedmeasuresforconjunctiononaspectsasbuildingthecultivationplan,confirmingtheteachingcontentandcoursedesign,aswellasteachingpractice,whichprovidereferenceforbuildingrefinedcourseandspecialcourse.

Keywords:Courseonforestry;forestrycase;siteinvestigation;conjunctionondifferentcourses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为森林公安机关培养人民警察和培训在职森林公安民警的院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办理森林案件所必需的公安的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林业知识。《森林案件现场勘查》是学院的一门特色课程,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主要讲授森林公安在办理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有林地、森林火灾等森林刑事案件的勘查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要紧密结合我国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犯罪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吸收犯罪现场勘查实践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和新成果,根据森林案件的现场特点、勘验对象的特点以及勘验技术的特点对案件进行现场勘查,综合运用刑事技术、林业技术和动植物识别的基础知识来勘查。

通过对已学习过该课程的侦查学2010级两个区队68名学生的随机调查,学生一致认为本课程是森林警察学院的一门特色课程,是学校“立足林业,面向公安,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该课程应以《森林资源管理概论》、《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森林防火》等林学类课程为基础,辅助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在调查的68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特别提到该课程的学习要以林学类课程为基础,才能真正学好。因此各门课程在制订计划时,要不断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1]。如何做好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衔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担任这几门课程的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学生的建议,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森林公安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确定林学类课程的知识点

“衔接”一般指的是事物相互联系[2]。不同学者对课程衔接的理解不同。oliva认为衔接性是指课程的不同层级之间的连续性;ornstein&Hunkins认为衔接是指课程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是垂直的组织,也可以是水平的组织[3]。笔者认为课程衔接首先要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林学类课程作为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应按照森林公安执法工作的需要,确定知识点。林学类课程应包括六大知识群,即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及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森林基本知识;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植物保护;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六大知识群由四门课程组成,即《森林资源管理概论》、《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森林防火》。其中《森林资源管理概论》主要介绍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及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森林的基本知识,涉案林地面积测算、涉案材积的测算、木材材积测算,森林区划与森林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林地管理、森林采伐更新管理与木材管理的相关内容。《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主要介绍野生动物形态识别(国家重点保护、省级和三有动物),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现场物证提取的主要技术要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在案件查处过程中的运用。《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主要介绍森林植物的基本概念及其保护意义,植物分类基本知识,中国植物资源概况及其分布特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及其识别,防火树种,植物案件侦查及物证收集和样本保存。《森林防火》主要介绍森林防火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林火基础理论,森林火灾的扑救及扑火安全,森林火灾损失的调查与评估,城镇消防基础知识等。通过以上知识点的介绍,为森林公安人员进行现场勘查提供帮助,提高现场勘查工作的质量。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在内容组织上,要注重对林学类知识的应用。

二、明确各知识点对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支撑作用

课程衔接指的是不同学段或某一学科在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科书编制等宏观与微观体系化上的最优组合[4]。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考虑,在林学类课程涉及的六大知识群中,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及森林的基本知识应作为学习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方针政策,明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对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涉及到的有些名词术语有真正的理解,如森林的概念、森林特征的描述、我国森林采伐的方式及各方式的实施要点、森林更新、森林区划的概念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更容易读懂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制作卷宗时,能用专业术语来描述案件,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

掌握涉案林木材积、木材材积的测算、林地面积测量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森林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区分刑事案件和林业行政案件,对案件进行准确定性。掌握基本的测算技能,可以在进行现场勘查时,准确判定物证提取的要点、记录涉案面积与材积相关数据更加准确到位,防止调查数据的遗漏,为技术人员进行下一步的详细鉴定提供更加全面翔实的资料。

学习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的识别与鉴定技术,使学生牢固树立野生动植物作为物证的意识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识别野生动物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野生动植物的识别与鉴定的基本技术。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可以明确涉案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及保护级别,对一些物种和树种的认定提供了方法和依据,以对案件进行正确定性。在现场勘查中确定物证提取的技术要点,以正确获得涉案野生动植物物证,如何很好地保存物证材料,为下一步送检做好准备,对快速破案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习森林防火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了解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熟悉森林火灾的扑救、扑火安全和森林火案的侦查等相关内容,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进行现场勘查中,能进行森林火灾现场特点分析,做好现场保护工作,根据植被的燃烧痕迹,确定是地表火、树冠火还是地下火,过火范围及火场总体态势,依据不同森林火灾种类特点,结合风向、风力、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等对火势趋向的影响,分析研究现场急进火或稳进火的蔓延规律,结合现场访问情况和灾前现场基础资料初步判断森林火灾案件起火点,以准确判定案件性质。

三、认真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衔接

明确了各门课程介绍的主要内容及支撑作用后,就应该寻找切合实际的方法,做好两类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应包括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美国课程学者泰勒认为,要使学习经验的组织富有成效,课程编制必须符合3条标准,即继续性、程序性和统合性[5]。“继续性”是指在课程设计上应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技能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程序性”或“阶段性”则强调后一经验需在前一经验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化。“统合性”是指“横”的联系。它考虑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即把学生某一学科的能力,作为学生全部能力的重要一环来加以促进,而不是把它作为孤立的能力。林学类课程作为《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基础,后者应是前者的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在前者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化,把两者的学习进行综合而不是孤立起来,为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将林学类知识与法律知识、公安执法知识进行综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但应注意的是要提倡两者结合,决不是学点林学类知识,学点法律知识或执法程序就可以,不是简单地林学类知识与公安类知识的相加,而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并合理利用。这就要求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均应熟悉林学类知识和公安类知识,讲授林学类知识的教师在介绍相关知识时,重点要讲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着重从合理、合法的角度进行介绍,并讲清每一个知识点在办理森林案件中所起的作用。讲授《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教师重点要讲清森林公安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的依据、原则、程序、人员组成、勘查工作的各个环节等,而且要注意对相关林学知识的后续应用(不需再详细展开),如涉案森林特征描述的专用词语、径阶、材积与蓄积量、出材率、主伐、抚育伐等,不能讲外行话和非专业用语。

2.在制订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各门课程的时间安排,《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与《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来学习,《森林资源管理概论》与《森林防火》课程要安排在前两门课程之后,前面的课程为后面的课程做准备,在学完以上几门课程后,即安排《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不能相隔太远,做好各门课程的合理衔接,确保学习效果和质量。

3.收集大量案例,为学生提供样本,使学生尽快了解现场勘查的项目和内容,熟悉现场勘查笔录在森林案卷中所起的作用,掌握盗伐滥伐、野生动物、森林植物等不同案件中林学类知识在现场勘查中的操作技能和勘查要点,掌握现场笔录的制作方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林学类知识和法律、公安等知识在侦破森林案件中的具体应用。收集办理森林案件的图像资料,使学生形象、具体地掌握森林案件的侦查过程。

4.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每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都比较大,可以利用实践教学的机会,将几门课程结合,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为学生设计出各种类型的模拟现场,从接报案开始到现场勘查、调查测算涉案现场的面积或林木材积、认定涉案的物种或植物种类,对案件进行定性,让学生确定处罚的方法和额度。通过综合实习和训练,使知识体系更完善,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在案例中应用到林学类知识,如描述发案地点,要用到森林区划系统;描述涉案森林特征,要用到森林结构特征,并能根据林分调查方法进行某些特征因子的调查;会对涉案面积或材积进行测算,学会对案件进行定性。设计野生动物、森林植物案件,应用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确定现场的程序、步骤等。

6.改革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不同课程间的综合考核,在考核森林案件现场勘查相关知识时,增加对林学类知识的考核,具体考核林学类知识在森林案件现场勘查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7.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进行研究,做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教学中所需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注重应用性。通过课程间的渗透、联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会产生重复和某些漏洞,防止造成学生单向的、机械的、复现性的思考习惯,这样不利于发展他们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8.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在实验室建设中,打破系部、教研室的界限,做到资源共享,为学校节约场地和经费。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课外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如在《森林资源管理概论》课程和《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都用到的GpS、罗盘仪、全站仪、测树仪、绘图软件等,可由一个实验室购置,其他老师在教学和科研用到时,可以使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9.编写合适的教材,进行课程内容的衔接。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的依据[6]。根据以上对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建议结合教学内容和森林公安工作的实际,编写具有森林公安特色的教学,将现场勘查相关知识与林学类知识有机整合,编写出版教材。

课程横的衔接应发挥联结性与功能性。《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编排不仅要考虑与林学类课程的衔接,还应顾及其他课程间的联结,如痕迹检验、刑事图像、林业法与森林公安执法等。美国学者拉姆利曾经说过,人类知识具有完整性,即使在自然科学,其部分内容有时亦与社会科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说明学科本身的知识不但具有统整性,且在不同学科或领域间彼此亦有横的联结关系。所以,编制课程时应多顾及不同课程间的呼应与联络。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其功能性,重视其应用性,如不同案件的具体勘查方法的介绍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只有重视了课程的衔接,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课程,体现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53.

[2]龚学胜.当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

[3]林智中,陈建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14.

[4]周仕德.课程衔接:亟待研究的课程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7-60.

[5]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6.

[6]刘红梅.对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1,(6):46-47.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篇2

关键词: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点激励机制

2008年起,农业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GeF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CwRC)项目在广西实施,建立示范点一个,推广点4个。在农业部国家项目办的领导下,经过地方领导的积极参与,当地农友的大力配合,已经取得显著效果。目前,广西野生稻等作物近缘野生植物采用了物理隔离保护方式(Sp1)和与生产结合式(Sp2)2种保护方式进行原生境保护。为其他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起到示范、榜样的促进作用,特别是Sp2方式更加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和谐了人与自然、生产与保护的关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1、方法

1.1激励机制方案编制原则

激励机制是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项目采用与生产结合方式进行原生境保护的主要工作,是调动农民参与原生境野生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主要手段。因此在项目经费许可的框架内,编制激励机制极其重要。而编制激励机制的指导思想就是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为项目服务,充分调动农民保护农业野生近缘植物。因此,我们制定了“民主协商、农民决策、技术支撑、领导参与、三方评估”的激励机制方案编制和实施原则。

1.1.1民主协商原则

首先,项目领导说明项目实施的意义和目标要求;其次,由专家提出保护技术方法的要求;再之,在项目主持和实施部门的领导的发动下,由农民充分讨论,提出与保护目标物种最密切的建设性项目,解决他们最想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1.2农民决策

经过认真的讨论,提出激励项目初步设想,在经过项目和地方领导研究其可行性,并与农友说明实施的资金、时间要求等的可能性,由他们做出最终的决定。

1.1.3技术支撑

激励机制设计方案项目选定过程科学家始终参与,并由科学家负责执笔编写,制定出激励机制方案。把与保护目标物种最密切的建设性项目,解决他们最想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编入方案中,并在以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

1.1.4领导参与

首先,地方领导根据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提出建议和完善意见。主要是结合地方建设项目进行协调,保障项目的完成。其次,项目领导则从整体安排上考量可行性,作出资金安排。

1.1.5三方评估

CwRC项目是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GeF联合实施的项目,项目实施效果由他们招聘国际专家,组成第三方联合评估团进行独立评估。

1.2编制方法

激励机制编制程序,首先,农民提出的最想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项目科学家、技术人员记录和充分理解问题的实质。接着科学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设计出激励机制建设项目。其次,根据项目实施的经费可能,编制激励机制设计方案初稿。最后,再拿初稿与农民座谈、协商,由他们决定最能解决急需问题的项目。在整个编制过程,地方领导也参与其中,充分考虑激励机制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保障激励机制项目的完成,进而保障整个保护项目预期目标的完成。

1.3技术培训

激励机制中的项目都是与生产相结合的建设性项目,需要地方实施部门,分类实施,基础建设项目采用招标方式进行招标建设。与农业生产结合的项目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提高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保护农业野生近缘植物(野生稻、野生荔枝)的积极性。培训方法采用农民田间学校的田头现场培训和农民自己说教的办法,请专家、技术能人讲课,再让有经验的农民以切身经历交流学习体会,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同时教育培训农民以及当地的中小学生掌握野生稻等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保护效果。

1.4基线调查方法

广西野生稻的原生地多数分布点在山沟中,野生荔枝是高大乔木,零星分布在大范围的地方,树龄长短不等,树龄长的树树冠覆盖0.1-0.2亩地无法用小样方进行调查,也无法采用平原或大草原的十字等距离定样方的办法进行调查。因此,我们制定了新的方法。

1.4.1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用GpS仪沿保护小区周边走一圈计算出面积。采用沿着山沟走向,在有野生稻分布的自然群落(居群)和没有野生稻的地方随机确定样地10-15个,每个样地1m2,设空样地2-3个,用GpS仪测出每一个样地的面积、经纬度、海拔高度,记录在调查本里。同时,在项目实施第一年起就进行每个样方的目标物种及伴生植物种类和株数进行基线数据调查,记录目标物种和伴生植物的数量。此后,每年均在相同月份内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其数量变化状况,证明保护效果。

按以下公式统计出目标物种的密度,即:目标物种密度=∑yl…15(20)/15(20)×10000。按公式统计出目标物种丰富度,即:目标物种丰富度=∑yl…15(20)/∑yl…15(20)+∑bl…15(20)。yl…15(20)表示目标物种在1至15个或20个样地的数值;bl…15(20)表示伴生植物在1至15个或20个样地的数值。

1.4.2野生荔枝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用GpS仪沿保护小区周边走一圈计算出面积。在保护山地中点向四面定出十字线,沿线等距离选出10-15个样地,设空样地2-3个,每个样地100m2面积。调查目标物种和伴生植物数量时在每个样地的4个角和中央各划定1m2,进行调查,记录目标物种和伴生植物数量。用此公式算出每个样地的的数量,公式:∑yl…10(15)/5×100。然后,参照野生稻调查的计算方法,统计出整个野生荔枝保护小区的目标物种的密度和丰富度。以后每年定期跟踪调查,监测保护效果。

同时,找出该保护小区的主要威胁因素,以及威胁因素降低的安全标准,以后每年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威胁因素变化的评估。进一步说明保护的作用。

1.5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野生稻等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原生境保护效果往往受到生态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设定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因素和方法,每年定期进行监测,采集数据,评估生态环境变化对保护目标物种的影响作用。本项目的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定在保护小区外1000米的范围,对其生产方式、工程建设、污染源、人为破坏、自然因子等5方面进行调查和数据采集。

2、结果与分析

在农业部国家项目办的领导下,在经过2008-2012年的实施,以及第三方的实地检查评估证明广西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点激励机制成效显著,从而有力推动示范点和推广点的野生稻和野生荔枝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

2.1保护政策法规机制

保护政策法规机制建设是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和可继续利用项目产出成果之一,是项目在当地实施必须确立的保障措施和关键所在。各保护点所在县(区)政府通过成立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保护通知,修订乡(镇)规民约、村规民约(公约),完善农业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政策法规机制,见表1。从而强化了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在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主导地位,引导群众自觉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取得良好效果。

2.2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激励机制的重点内容。“要致富先修路”也是商品化社会的特点,是各保护点的所在县(区)政府积极参加保护小区建设最容易结合的切入点。通过“村村通硬化公路”、“一事一议”、新农村建设、水利维修等计划项目,撬动配套经费,保证激励机制建设项目的完成。通过激励机制项目建设有效提高了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例如01保护示范点项目实施前,2007年该村人均收入1650元属于贫困村,到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2690元,收入明显增加,保护野生稻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升。

2.3生计替代技术培训

由于长期以来,保护小区地处边远山区,其交通运输、生产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农民整日为了生活而忙碌。他们对现代化生产知识和技能接触滞后,虽然,改革开放有许多年轻人进城打工开阔眼界,但是,保护项目任务的完成,激励机制的实施,生计替代技术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生计替代技术培训能够迅速地把先进的农业、加工业、第三产业的的技能教授给他们,提高他们知识和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收入,从而减少对野生植物原生地的开垦依赖,达到保护的目的。例如:02点联合县阳光工程项目办一起对原生地所在村民进行家政服务、酒店餐饮服务、服装加工、安全保卫知识和技术培训;其他各个保护点联合地方和基础的农业、水产畜牧等专家和技术能手在农民田间学校中进行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栽培、养殖技术培训,取得很好的效果。

2.4保护知识培训

建立原生境保护小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当地农友的保护知识和技术水平,保护好目标物种的种质资源。因此,保护知识培训必不可少。国家、地方项目办和专家成员在各个保护小区都花大力进行保护知识培训,特别是在激励机制方案中设立中小学生的奖学金,使保护小区所在的乡镇中学、村小学的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知识和技能教育。普遍提高当地农友和中小学生的保护知识技能和保护意识,整体提高保护工作的水平,有效保护目标物种的种质资源。

2.5资源保护结果

基线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各个保护点的目标物种得到很好的保护,种群数量增加,密度增加。例如01保护示范点的结果说明,项目实施以来种群密度得到增长,种群丰富度有了改变,目标物种生长向良好方向变化。资源状况指数为105。2012年调查发现,原来定位样地的居群面积普遍比2008年增加2.0-3.1倍,长势十分旺盛。2010年把示范点的经验向推广点进行推广,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各个推广点的情况也是有了明显好转,目标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详见表5。

2.6生态保护结果

生态环境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广西各个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在项目实施前人为破坏较严重,存在开垦、偷牧、砍伐现象。项目实施后,没有开垦、乱砍乱伐,以及工矿企业“三废”、畜舍和其他污染现象,降低了偷牧现象,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很好。

2.6.1生产方式对目标物种保护的影响

1)种植业的影响。调查结果发现每个保护点的主栽作物相同,每年的生产方式也相同,对目标物种保护评价为中性或友好型。见表6。生产对原生地保护的影响主要在于开垦,项目实施后没有发生开垦现象,因此,影响的评价结果就改变了。

2)养殖业的影响。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广西各个保护点养猪基本上是圈养,对原生地影响不大。养牛、养鸡、养鸭在野生稻原生地上养殖很容易造成过度放牧,破坏是毁灭性的。养牛和林下养鸡业会造成放牧过度。各保护点的具体情况与评价,有一定的差异。见表7。

3)工程设施请况。广西各个保护小区除了原有村庄的房屋建设外,就是项目实施的基本建设,主要是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等。见表2。它们对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没有负作用,反而提高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了对资源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利用的依赖,提高保护积极性。

4)自然因子情况。几年来的监测记录表明。各个保护小区的降雨、积温等自然因子都有所变化,但是都在正常变化范围,对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没有形成灾害影响。见表8。

2.7项目亮点

2.7.1制定了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政策

项目所有保护小区均制定了县(区)、乡镇和村委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的相关政策和保护措施,建立了运行机制,确定政府部门在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上的主导地位。并广泛宣传,提高了干部群众保护意识,鼓励他们自觉参与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同时也为其它部门支持项目点经济建设提供政策基础。

2.7.2加强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队伍建设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各个保护小区均成立了省、县(区)、乡镇、村4级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协作网,组成了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一支稳定的野生植物保护技术队伍。并且在激励机制项目实施、生计替代与保护知识培训、宣传活动,全面系统地培训了基层的县乡村干部、原生地的村民,以及中小学生,使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知识和保护技术,全面提高了他们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技能,以及生计替代技能。提高了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技术水平,确保了野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7.3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协调发展

社会经济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就可以看到,保护小区村民的人均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例如01保护示范点,在项目实施前的2007年人均收入为1650元,到2011年增加到2670元,增长61.81%。其他各个保护推广点的情况也有明显的增长,见表9。由于激励机制促进生产发展,减少了村民开垦野生植物的原生地,减少乱砍乱伐现象,有效地保护了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见表5。因而,取得经济建设和保护种质资源双丰收。

2.7.4增强保护意识和自觉行动

通过几年来的宣传、培训,特别是保护法律知识宣传和生计替代技术的培训,保护点农民的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人都知道“谁破坏野生稻谁坐牢”,“谁破坏野生荔枝谁进监狱”的法律知识,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同时经济意识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作物种植模式和畜禽养殖得以突破,多种作物的轮种、套种、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也在不断发展。

3、讨论

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与生产结合具有明显的特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原位保护途径。

3.1激励机制方法切实可行

经过5年来的示范点和推广点的实践,以及在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以及野生荔枝等不同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实践,证明激励机制这种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保护方式(Sp2)是一种十分切实可行新模式。它能够弥补政府出钱进行物理隔离方式(Sp1)保护的不足。Sp1方式主要是政府的积极性起作用,农民处于被动的应付式的开展保护,消极因素相对较多。Sp2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收入,发挥农民保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积极性,使他们明白,只有保护好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政府和世界各阶层的人们才支持他们,保护得越好越有贡献,越能得到回报。从而,在内心发出自觉的保护意识和自觉行动。Sp2方式能够同时调动政府和农民两头的积极性,并由于加强中小学生的保护知识培训,可持续性较好。因此,通过激励机制的扶持,促进原生境保护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3.2培训十分必要

在项目实施前,许多村民甚至县乡镇领导都不知道野生稻和野生荔枝是什么东西,样子怎样?项目实施时,首先对县乡镇各部门的领导进行实施项目的目的、意义以及保护野生稻、野生荔枝的重要性、保护意义和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保护技术培训,接着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培训。还对中小学生进行培训,带他们到现场做实习课,开展保护知识竞赛,对“双优”学生进行奖励,建立奖学金制度。这就有效地提高各级领导和村民的保护意识、保护技能和自觉性,促进保护工作开展,提高保护效果。

在此同时,还进行生计替代项目技术培训,把现代化的种植、养殖,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技术教授给村民,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水平,增加经济收益。让他们感到项目对他们的真心帮助,只有做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才得到国际和国内的资助,才能有效提高家庭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3.3宣传很重要

宣传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对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原位保护项目来说,宣传很重要。由于这类项目太基础,基层领导和群众多数人不知道,不了解,工作起来会存在误解,增加工作的困难。本项目实施时就请中央电视台有关记者组进行宣传片的制作和电视播出,从一开始就传播保护的正能量。使得社会各界都知道保护野生稻等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项目实施县也把项目实施作为一种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大政绩开展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也作为出业绩的平台努力工作,从而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项目实施服务,保障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任务。

致谢:国家种质南宁野生稻圃的梁世春、曾华忠、徐志健、张烨同志,以及各个保护点的县区领导和有关局委办,特别是农业局的同志都做了很多野生稻保护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庞汉华,陈成斌著.中国野生稻资源[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2]陈成斌,杨庆文著.广西野生稻考察收集和保护[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

[3]杨庆文,陈大洲主编.中国野生稻研究与利用第一届全国野生稻大会论文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8

[4]陈成斌,潘大建等编著.野生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

[5]陈成斌,张烨,曾华忠等.广西野生稻保护进展与思考[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2):293-298

[6]李克敌.广西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建设的进展、问题和对策[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2):230-233

[7]陈成斌,赖群珍,徐志健等.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0(2):338-342

[8]陈成斌,李杨瑞,黄一波等.广西野生稻原位保护示范区资源现状调查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3):269-272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篇3

关键词:草原野生植物保护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草原资源极其丰富。草原植物是草原的基本构成成分。经调查,我国共有草原饲用植物6704种,分属5个植物门、246科、1545属。我国特有的草原植物种类也很丰富,共有13个科、45个种是我国特有的植物种。我国草原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保护草原野生植物重要性草原野生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对于维持草原生物多样性和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获得了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特性,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草原野生植物一是具有重要的药用、工业用等经济价值,如虫草、从蓉、甘草、麻黄草;二是许多草原饲用野生植物是栽培植物的野生祖先和亲缘种,新植物品种选育的基础素材,如禾本科的大看麦娘、豆科的细齿草木犀、野大豆等。我国草原饲用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概括体来有”三多”,即当今世界栽培牧草的野生祖先在我国的多、近缘野生种多及珍贵牧草种类多;草原野生植物还是非常重要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如发菜、固沙草等。因此保护和利用草原野生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景观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草原植物种质资源日益减少,许多草原野生植物己面临濒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第一批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389种植物中,我国草原植物有29科、51种及3个变种,占全部的13.88%。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种类受威胁高出10%-15%的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特别是自然条件严酷的长江、黄河源头及上游高寒草地,其植被及野生植物资源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虽然我国在80年代曾经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国性的草原资源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我国草原野生植物家底,但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滥采滥挖对草原野生植物种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急需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调查研究工作。

二、草原野生植物保护探讨

在开发利用草原饲用植物资源时有必要十分珍视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因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是当前急需要开展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1、草原野生植物普查

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主要按照《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同时结合《中国草地资源》所收集的草原野生植物种类进行普查,重点调查内容有种类、分布、数量等,并进行统计分析,指出每一种类现状和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保护方案。通过普查,建立为建立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的数据库。技术路线可以以80年代草地资源调查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普查方案,以地面调查为主,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效率,节约资金,保证数据科学性。

2、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

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工作。采取异地保护措施,组织有关单位将植物种质资源的繁殖材料(主要是种子)采回,放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长期保存,主要是采用低温冷库进行异地保存。目前急需针对普查结果,将那些濒临灭绝的草原野生植物进行保存。

3、利用草原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

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外公认的保护草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因此,急需对现有的13个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其中部级保护区1个)进行摸底调查。重点对保护区法规、规程制定、勘测划界(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标本收集、制作、维护、更新以及科研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项工作基本摸清和掌握目前我国草原类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和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同时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并为保护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

4、开展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和发放有关调研问卷,对全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对目前各地在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主要措施调查,进一步总结分析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思路,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进行实施,提高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水平,加大保护力度,保护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

5、加强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对草原野生植物缺乏有效的机构进行管理,同时采取的措施难以保证这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2003年农业部成立了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对草原野生植物进行监督管理是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各级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当前急需在明确管理机构后,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草原野生植物管理,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如甘草、麻黄草等,更要加强采集、收购等管理工作,切实保护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篇4

一、创建总目标:到*年,全市各县(市)区基本实现林业生态县。

二、创建顺序:

*

三、各地现有的创建基础条件、优势、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以及努力方向:

1、*县:已于*年12月底通过了省验收。

2、*市:根据*年底调查统计,其10项指标均已达标。因此,将其安排在第二批(04年申请验收)是合理的。*年的工作重点是巩固现有成果,开展更详尽的自查,改进薄弱环节。

3、*市:根据*年底调查统计,其10项指标中有7项已达标。但还有3项(蓄积量年净增率、生态公益林一、二类林比例以及森林资源保护中连续3年无重大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和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林地保护法律法规的案件)未达到要求。*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林木采伐量,大力开展生态公益林的林分改造和封山育林,提高功能等级。

4、*区:10项指标中有6项进行了自查。其中保护区体系、绿色通道、县城绿化和村庄绿化还未提供自查数据。在进行了自查的6项指标中,有5项已达标。但还有1项(森林资源保护中连续3年无重大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和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林地保护法律法规的案件)未达到要求。*~*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继续开展自查,摸清其余4项指标现状,并进行查漏补缺。

5、*县:根据*年底调查统计,其10项指标中有5项达标,但还有5项(蓄积量年净增率、保护区体系、绿色通道、县城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中连续3年无重大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和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林地保护法律法规的案件)未达到要求。*~*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林木采伐量,提高县城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对绿色通道建设进行查漏补缺。

6、市*区:10项指标中有9项进行了自查。其中县城绿化还未提供自查数据。在进行了自查的9项指标中,有5项已达标。但还有4项(森林覆盖率、蓄积量年净增率、生态公益林一、二类林比例和防护林建设)未达到要求。*~*年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开展更详尽的自查,摸清底子,尤其是县城绿化和森林覆盖率两方面;严格控制林木采伐量;通过封山育林和林分改造等手段,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公益林功能等级;开展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提高绿化率。

7、*区:10项指标中有9项进行了自查。其中县城绿化还未提供自查数据。在进行了自查的9项指标中,有6项已达标。但还有3项(蓄积量净增率、生态公益林一、二类林比例和保护区体系建设)未达到要求。*~*年的工作重点是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林分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公益林功能等级;严格限制林木采伐量;开展更详尽的自查,摸清底子,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篇5

走进园区后发现,这里的环境污染很严重。露天堆积的废品如山,粗加工作坊排放的废水、废渣肆意污染水体和土壤。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废弃物中含有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镉、铅等重金属。

工业园区还有很多再生造纸厂,它们排放的、经除污处理后的碱性有机物质滤泥量非常多,已经堆成了一个个小山包。

附近的村民们还反映,近几年村民癌症、骨病等发病率逐年上升。联想到地理教材“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中讲述日本富山县农民的“镉米”事件,我们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园区及周边的村民种植的蔬菜中是否也含有镉与铅这些“致命杀手”?有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们选定了“废品大市场环境污染与治理研究调查”作为课题。

一、园区调查与研究内容

调查园区环境,查阅文献、走访专家,了解蔬菜吸收镉、铅的情况,找出对镉、铅吸收量相对较少的蔬菜种类,探寻降低蔬菜吸收镉、铅的新种植技术。寻找当地富集镉、铅的植物,修复再生资源工业园区污染了的生态环境。

二、研究过程

再生资源场边污染区的范围包括北山、黎兴等11个行政村,中心市场辖地面积5平方千米,我们的课题试验仅以中心市场所在位置北山村的调查材料为代表。

1.再生资源工业园场边北山村村民重大疾病情况调查

再生资源工业园区中心市场在紧靠京珠高速的新开镇北山村,近几年来,该村村民重大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据人民医院提供的数据统计,肝癌、肺癌、骨癌等癌症病发生率达到了总人口的10%,调查统计情况见表1。

从表1的疾病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与2000年相比,骨病的发生率增加了3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增加了10倍,新生儿缺陷症发病率增加了7倍,癌症发病率增加了24倍。

中医院的医护人员认为,镉、铅污染都是引起这几类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北山村还存在“土法炼铅”的粗加工作坊,这种“土法炼铅”的废渣中镉、铅含量特别高,炼铅厂的老板们只顾挣钱,没有采取任何环保措施,废渣随处乱倒,北山村的菜地、稻田、山土中随处可见。

联想到村民们的发病率直线上升,我们认为“土法炼铅”肯定有问题,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们决定对其进行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2.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在网上进行文献查询,获取了重金属污染的相关资料,摘录了数篇铅与镉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文献,还来到市农业局、市环保局以及市蔬菜办,向专家们请教,农业局环保站的谢博士为我们介绍了土壤取样与水体取样的基本方法及原理。

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对我们提出的课题很感兴趣,不仅鼓励我们,还为我们的课题实验提供了材料和技术上的帮助。

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确立了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1)检测实验:水、土壤抽样检测

水样:分别采集再生资源工业园区南边北山村菜农灌溉用的场区排污水、废电瓶炼铅厂总排污口污水、再生资源工业园区地下水(井水水样)各400ml,作为检测标本,在24小时内送至湖南省检测分析中心进行检测。

土样:采用五点取样法分别从再生资源工业园区南边北山村菜园土、稻田土、山地土的采样点中各取两个土样(500g),作为标本送至湖南省检测分析中心进行检测。

水样样本检测数据显示:井水中镉、铅含量均未超标,说明地下水暂未受污染;废品收购大市场内的排污水中有一定的铅含量,但未超标;电瓶炼铅厂总排污口周围所取的废水样本中铅的含量超标,超标率近3倍。但调查发现,该种排污水的量不大,而且经过沉降池处理后对植物与人体的影响不太大。

土样检测结果显示,北山村重度污染(超标27倍以上)的蔬菜土面积占全村蔬菜地总面积的35%,中、轻度污染区蔬菜土面积占全村蔬菜地总面积的65%,其中重度污染的土壤样本取自北山村“土法炼铅”作坊附近的菜地与稻田土。

从上述数据可知,再生资源场边北山村土壤中镉、铅的含量较高,污染严重。

村民们这几年发病率升高,致病源是不是镉、铅含量较高的土壤?种植在园区周边的蔬菜是否吸收了镉与铅?我们来到北山村的蔬菜种植场,采集了当地9种主要的蔬菜样本送到湖南省检测分析中心检测其镉、铅含量。

被检测的蔬菜不论在污染区还是在非污染区,它们对镉、铅都表现出相同趋势的不同富集能力,即菠菜>芹菜>韭菜>莴笋>小白菜>苋菜>甘蓝>胡萝卜>土豆。

检测结果显示,在污染区重金属严重超标(超标倍数大于30倍以上)的有菠菜、芹菜;中度超标(超标倍数在2至4倍之间)的有韭菜、小白菜、苋菜、莴笋;轻度超标(超标倍数在2倍以下)的有甘蓝、胡萝卜,在土豆中未检出镉与铅。

因此,我们向当地政府建议:在再生资源场边中、轻度污染的土壤上大量种植土豆或轻度富集的甘蓝、胡萝卜等根茎类蔬菜,用以替代其他严重超标的绿叶菜。这一安全绿色种植方案,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

(2)探究试验:利用野生高富集植物吸收土壤的镉、铅,修复被污染的土壤。

有关资料显示,许多野生植物能富集镉、铅、锶、铬等重金属元素,尤其是在土壤和大气中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环境中生长的野生植物。于是我们决定用种植野生植物来减少土壤中的镉、铅元素,从而修复被污染的再生资源场边农业可耕地。

①试验材料:北山村的菜园土,非污染野生高富集植物幼苗(平江县盘石村)。

②试验方法:盆栽法。

选取直径约30cm的普通花盆约15个,从北山村污染区的稻田土中取150kg土壤作为培养土,按每盆5kg给每个花盆装上培养土,并于当天从平江盘石镇的乡村中采集非污染的有代表性的5种野生植物幼苗,分别为马齿苋、荠菜、蕨菜、野生苎麻、芥菜。每个品种幼苗10株,栽培在花盆中,每个品种种植3盆,采用污染区的地表水进行浇灌,并配合正常的肥水管理。

培植60天后,将上述样本送至湖南省检测分析中心进行检测,试验检测结果见表2。

表2的检测结果显示,五种野生植物的铅吸收量大小为:野生苎麻>芥菜>马齿苋>荠菜>蕨,五种野生植物镉吸收量的大小为:野生苎麻>芥菜>荠菜>马齿苋>蕨,说明5种野生植物中对铅、镉的富集能力最强的是野生苎麻。

三、研究结论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篇6

[关键词]唐古特大黄;中药资源调查;可持续利用

[收稿日期]2013-1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3880,31170307);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SB2007FY020)

[通信作者]魏胜利,副教授,tel:(010)84738334,Fax:(010)84738611,e-mail:

[作者简介]李莉,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材质量评价与资源开发研究,tel:(010)84738334,e-mail:

大黄为蓼科polygonaceae大黄属Rheum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药用大黄R.officinaleBaill和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maxim.exBalf.的干燥根与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功效[1]。唐古特大黄是大黄药材的重要基原,有报道表明在《中国药典》收录的3种大黄基原中以唐古特大黄质量最优[2]。此外,笔者前期调研发现,目前市场流通的掌叶大黄多为栽培品,而唐古特大黄则是当今大黄野生药材的主要来源,这可能与其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和四川等人烟稀少地区有关。然而,近年来,由于对优质大黄野生药材需求量不断增加,唐古特大黄野生资源遭到连年采挖,资源日趋枯竭[3-4]。因此,开展唐古特大黄资源调查并估算其野生资源与栽培资源的蕴藏量,同时发现影响唐古特大黄资源量消长变化的关键因素,并制定唐古特大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课题组选择青海、甘肃和四川3个主要的唐古特大黄分布区,于2011年7月开展了资源调查工作,旨在明确当前唐古特大黄野生与栽培资源情况,为唐古特大黄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调查方法

1.1调查样点

通过查阅《神农本草经》、《中国植物志》、《中国中药材地图集》等[5-6]有关文献记载唐古特大黄的分布状况并结合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作为唐古特大黄野外调查的参考依据。本着侧重于大黄道地产区并照顾主产区的原则,本次调查选择野生资源调查样点为青海省同德县、贵德县、泽库县、玛沁县、久治县、达日县,四川省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马尔康县、理塘县和甘肃省卓尼县、迭部县、碌曲县、夏河县15个样点;唐古特大黄栽培资源调查点包括:四川阿坝县、红原县、松潘县、若尔盖县和青海省祁连县5个样点。

1.2走访调查

通过访问县级或镇级的人民政府、农牧业局、农业科技局、林业局、草原站等国家机构以及地方的医药公司、中药材交易市场、药材收购商、野生药材采挖人员,了解到唐古特大黄野生和栽培资源分布范围、资源利用、社会环境等情况;同时,对栽培唐古特大黄种苗来源、种植方式、种植面积、管理模式、产量和经济效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访问。

1.3样方调查

1.3.1野生资源调查在线路调查的基础上,每个县随机设置6个样方,样方间距离至少为500m。样方的面积根据唐古特大黄分布的疏密程度确定,其中分布密集的选用4m×4m样方,中密度的采用8m×8m,较稀疏的采用10m×10m样方,对于特别稀疏的(零星分布)则用GpS划定更大的样方。样方确定后根据生态学群落命名法进行群落命名[7-8],同时重点测定样方内唐古特大黄的株数、株高、地径、盖度等指标。根据样方测定结果,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样方采挖地下全部药材带回实验室干燥后称量其干重,作为样方药材产量数据用于推断药材蕴藏量。同时,从上述样品中抽取部分作为含量测定的样品。此外,作为保留凭证每个样地压制3份标本。

1.3.2人工资源调查首先选择调查点有代表性的地块,设置3个样方,面积为2m×2m,测量实际栽培的株行距、株高、地径,每个样方挖取3株作为蕴藏量估测样品。

1.4蕴藏量计算

采用公式“蕴藏量=单位面积产量×总分布面积”来计算唐古特大黄资源蕴藏量。但是在蕴藏量估算中,如何准确估算单位面积蕴藏量和资源分布的总体面积一直是资源调查中的难题。为了提高估算精度,针对上述问题在提出用线路样方法估测单位面积蕴藏量,基于植被和土壤类型图资料,采用称重法估测总体分布面积。具体方法如下。

1.4.1单位面积产量估算方法——线路样方法对于零星分布的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中很难找到连片的植物种群。以往的方法是根据找到的药用植物密度布置样方(S1…S6),并且单位面积蕴藏量就按照“各样方药材产量/(S1+S2…+S6)”来估算,而这种估算方法势必导致估算值过高(图1)。这主要是因为除(S1+S2…+S6)外,在调查过程中未发现目标药用植物的路途也应视为调查样方范畴,因而提出了线路样方面积(S线路)的概念,其计算方法为S线路=寻找资源过程中走过的路途长度×线路两边视野宽度。综合上述,更为精确的单位面积蕴藏量估算方法为:单位面积蕴藏量=各样方药材总产量/(S1+S2…+S6+S线路)。

1.4.2总分布面积估算方法——植被+土壤类型图面积法由于估算总分布面积困难,在以往部分资源调查过程中常将所调查县的全部行政面积作为总面积。然而,根据生态学原理,特定的植物种类必定分布于特定的植物群落和土壤类型中,很显然上述将总的行政区面积作为资源总分布面积的计算方法势必导致估算总面积过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调查以各调查县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图为依据[9-10],其数据资料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总结各调查样点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进一步以此为依据,计算各县相应土壤和植被类型的分布面积,并以此作为该县的资源总分布面积。由于各县相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分布呈不规则图形,为了计算简便精确,采用了称重法:具体是以厚薄均匀的a4纸为材料,首先将长宽确定的矩形纸片在电子天平上称重,换算得到单位面积纸重w单位面积纸重。然后再将打印到纸上的各县的相应植被和土壤区域剪下,称重后得到w(植被+土壤),则依据上述2个数据即可换算得到不规则图形面积,S总=w(植被+土壤)/w单位面积纸重,最后根据植被和土壤类型图比例尺可换算得到最终的实际面积,即为资源总体分布面积。除此之外,作为验证资料,还参考了各地方药材收购部、药商的统计数据,以及农业局、林业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官方统计数据。

2调查结果

2.1唐古特大黄野生群落状况及药材蕴藏量估算

2.1.1唐古特大黄野生种群生态环境及种群特征本次调查发现,与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相比,现有唐古特大黄的分布范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种群的密集程度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多原有的大黄主产区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生唐古特大黄群落(表1)。

唐古特大黄为高海拔植物[4],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分布有唐古特大黄的样方海拔均在2500m以上,高海拔样方甚至达到4000m。与唐古特大黄伴生的乔树种主要为云杉;灌木主要有茶藨子、银露梅、高山柳、悬钩子、匍匐栒子等;草本植株主要是嵩草,此外珠芽蓼、露蕊乌头、高山勿忘草、柳兰等也较为常见。从唐古特大黄生长的环境看可以分3种,第1种为乔灌草齐全的群落,生长于这样环境中的唐古特大黄多表现为植株矮小,多数没有花亭,叶片的复羽状裂片较深,叶背面呈现红色。第2种是由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第3种为全部由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生长于后2种群落中的唐古特大黄表现为植株高大粗壮,花亭发达,种子多,叶片裂片较浅,叶背绿色。从药用部位生长情况看,生长于林下的大黄根茎细长,主根明显,但是根相对较细(当地药农称其为马蹄黄);而生长于草原上的大黄则根茎粗而短,下面分生很多侧根(当地药农称其为牛头黄)。

从种群盖度来看,青海省的唐古特大黄的密度盖度大且长势良好。由于遭到过度采挖,在四川唐古特大黄基本上都是以点状分布存在;在青海虽然同样遭到过度采挖,但分布面积广,密集程度高,因此大部分地方仍能够呈现片状分布;在甘肃人为干扰较少的产区,基本上都是片状分布。

2.1.2唐古特大黄野生资源蕴藏量估算根据蕴藏量计算方法,统计各调查样点唐古特大黄蕴藏量,最后估算三省区唐古特大黄资源总蕴藏量(表2)。

估算结果表明,上述三省区15个县的唐古特大黄的分布面积大约37764.2km2,总蕴藏量4809t。其中,唐古特大黄在四川5县的分布面积约为7227.8km2,蕴藏量约为127.2t;青海省的分布面积约为29397.7km2,蕴藏量约为4656.4t;甘肃省的分布面积约为1138.7km2,蕴藏量约为25.4t。在各县中以青海玛沁县分布面积最广,达日县单位面积蕴藏量最大。

2.2人工资源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目前栽培大黄主产区在甘肃,栽培品种多为掌叶大黄,据各县相关部门提高的统计资料显示栽培总面积可达13334km2以上,年产量5000多t。相比较而言,栽培唐古特大黄的产区则相对较少。本次调查仅在四川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松潘县以及青海的祁连县发现了实地栽培的唐古特大黄,其中以四川若尔盖县和青海祁连县的栽培面积最大,在600~866.71km2左右,而其他调查点则只是农户的小面积零星种植(表3)。

此外,据称本草考证结果,甘肃掌叶大黄栽培历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本次调查发现,唐古特大黄的栽培技术十分不完善。目前栽培上尚无栽培良种,并且也没有精细的土肥水管理规范。种植方式分为直播和育苗移栽2种,栽培的管理模式也分精细和粗放2种。本次调查的唐古特大黄一般栽培4~6年采收,药材产量在450~1500g·m-2不等,精细管理和粗放管理栽培的大黄单位面积产量差异很大。统计本次调查各栽培地的蕴藏量,总计为1607t。

3结论与讨论

3.1唐古特大黄的适生生境

本次调查发现,唐古特大黄一般分布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草甸或云杉林中,土壤一般为高原草甸土,地势上一般分布于坡中和坡顶位置。此外,还发现多数大黄生长于乱石滩中,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2点:①相对于其他平地而言,乱石滩中的大黄比较难以采挖,所以才幸免残存下来;②上述分布地可避免大黄发生根腐病。大黄非常怕积水,课题组曾将大黄移栽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中,春天大黄出苗尚好,但是到了雨季发生了水淹,导致全部大黄发生根腐病而亡。因此,唐古特大黄的栽培适宜在高海拔、高原草甸土并且排水良好的地段开展。

3.2唐古特大黄野生资源濒临灭绝

本地调查发现,由于长期过度采挖,野生唐古特大黄资源正日趋枯竭。据当地群众反映,原本房前屋后就有很多野生唐古特大黄,而现在必须要深入到100km以上的深山中才能偶然发现。现在所收购的野生唐古特大黄很多都是长期驻扎在深山中放牧的牧民顺便采集而获得的。因此,当前收集和保存唐古特大黄种质资源并进行保护已经是当务之急。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宜将其列入濒危植物名录中,作为地方政府部门则应当加大管控力度。另一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唐古特大黄的野生抚育和人工栽培研究[11]。

3.3关于大黄野生资源蕴藏量的估算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已经全面启动[12],调查工作中如何以最大精度估算药材资源的蕴藏量是重点中的重点,目前基于3S技术估测资源总分布面积是资源调查的技术热点,但是由于购买数据价格昂贵,加之对于分布在林下的药材估算困难,一时难以大面积推行。本次调查首次提出了线路样方法估算单位面积蕴藏量,并依据植被+土壤类型图面积法估算资源总分布面积,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可有效提高零星分布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估算的精度,可以作为中药资源调查蕴藏量估算方法学的参考。

[致谢]在本次资源调查中,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级中药专业的刘凯、刘思秦、周正、魏长玲、李鹤、郭尧、吴立斌等参与了大量外业工作,各地方政府和林政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一部[S].2010:22.

[2]KomatsuK,nagayamaY,tanakaK,etal.Comparativestudyofchemicalconstituentsofrhubarbfromdifferentorigins[J].ChempharmBul,2006,54(11):1491.

[3]魏胜利,朱姝,屠鹏飞,等.Rheum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4)——基因型的特异区域[C].名古屋:日本生药学会第54年会,2007.

[4]谢宗强.国产大黄属植物的生态地理分布[C].北京: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1998:230.

[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25卷.第1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4.

[6]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材地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71.

[7]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8.

[7]董鸣.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1.

[8]陈士林,张本刚,杨智,等.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设计[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6):1229.

[9]周应群,陈士林,张本刚,等.中药资源调查方法研究[J].世界医学技术,2005(6):130.

[10]梅智胜,张文生,王永炎.我国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亟待加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0):4.

[11]黄璐琦,陆建伟,郭兰萍,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设计与实施[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5):625.

ResourcesituationinvestigationaboutRheumtanguticumand

itssustainableutilizationanalysisinmainproductionareaofChina

LiLi,LiUKai,weiSheng-li,CHenGXiao-li,LiUJuan,

RenGuang-xi,wanGwen-quan

(1.SchoolofChinesepharmacy,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102,China;

2.instituteofmedicinalplantDevelopment,ChineseacademyofmedicinalSciences&

Chines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094,China;

3.Changchu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chun130017,China;

4.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GoodagriculturalpracticeforChineseCrudeDrugs,

ministryofeducational,Beijing100102,China)

[abstract]thisstudywasconductedtoinvestigatethewildandcultivatedresourcesituationofRheumtanguticuminmainproductionareaofChina,estimateitsreserves,andputforwardthefeasibleapproachforthesustainableutilizationofR.tanguticum.onthebasisoftheliteraturedataaboutR.tanguticum,conbinedwithinterview,investigationandsamplinginvestigation,thetotalreserveofresourcesisestimatedusingtheroute-quadratmethodandthevegetationandsoil-typemapareamethodproposedbyourresearchgroup.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reisnoobviouschangebetweenthepresentdistributionrangesofthewildR.tanguticumanditshistoricalrecords,butitspopulationdensityhaschangedclearly.thereserveofthewildR.tanguticumhasseriouslydeclinedinlotsofplace,evenfacedtheexhaustioninsomeregions.accordingtotheinvestigation,theresourcereserveofthewildR.tanguticumisnomorethan5000t,andthecultivatedisabout1607t.theresourcereserveofthewildR.tanguticumisnearlydepleted,andthissuggeststhatthewildR.tanguticumshouldbeenrolledintheprotectionplantlist,andthecultivatedwillbecomethemainresourceofRhubarbinthefuture.SoitisextremelyneccessarytocollectandprotectthegermplasmresourceofR.tanguticum,establishthegermplasmnurseryandrepository,andconductbreedingresearchonthosebases.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篇7

关键词:人与自然;野生动物;保护

收稿日期:20120401

作者简介:陈开云(1976—),男,广东河源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08002

1引言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全县8成以上为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林业用地28.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74.6%,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多样的珍稀动物和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曾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并在2009年被评为省级生态县。紫金县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坡鹿、野牛、白鹳、蟒蛇等1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穿山甲、水鹿、猫头鹰、鹦鹉、白鹇、虎纹蛙、大壁虎、鹃鸠等23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并先后建立了省级白溪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仙女滩、乌禽嶂等)17个。

2存在的问题

2.1乱捕滥猎现象时有发生

紫金县人口众多,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边远落后地区,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保护意识淡薄,有不法分子使用猎枪、吊杠、野猪剪、鱼网等工具进行狩猎。猎捕对象主要有哺乳类如野猪、山羊、野兔等;爬行类如蛇类、龟鳖、穿山甲等;鸟类主要是鹦鹉科和鹧鸪科。

2.2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毁林开荒、森林火灾、水利工程、稀土开采、城镇化建设等及各种地质灾害对栖息地的破坏十分严重,使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适宜栖息地而被迫迁徙甚至死亡。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田间地头常见受伤或死去的野生动物。

2.3存在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产品的社会需求益增,巨大的市场需求为野生动物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食用野生动物是引发野生动物乱捕滥猎和非法贸易现象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在立法上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在法律责任未作明确规定,没有明确量刑,缺乏国家强有力的制约。而且食用野生动物极易引发传染疾病,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0年开展的寄生虫病感染状况调查表明,因食用野生动物而感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高达17.6%。

2.4监管环节薄弱

非法捕猎监管受经费、人力,地域面积广且村落分散、乡土风情等因素限制,不定时、不定点,执法难度大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同时由于合法与非法交易并存,集市流动性大的特点使监管难度加大。集市上也常见野生动物活体的非法交易,入冬季节在省道的沿路圩镇、村头小店也可以看到晾晒大量鸟类干品出售,消费人群主要是从珠三角返家旅游的人群。

3保护措施

野生动物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宝贵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具有多样性、不可替代等特点。过度地捕杀野生动物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逐年减少,种群失去增长的动力,并使一些物种接近危急的水平。野生动物的生衍死灭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野生动物的大量毁灭造成生态严重不平衡,对人类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为有效地遏制野生动物的非法利用,保护野生动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3.1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公众对保护野生动物法律、法规了解不足,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和“传统医学”中对野生动物保护不利的观念是造成我国野生动物需求大的社会根源,必须广泛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宣传工作,每年抓好“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和“爱鸟周”的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印发《野生动物保护法》、《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小册子分发到单位、学校、镇、村和相关餐饮行业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广泛宣传,让全社会知晓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大力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注和保护野生动物,推进和谐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其次从中小学就开始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科普教育讲座,从小就培养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进入秋冬季野生动物案件数量频多,森林公安应从

城乡着手,深入到乡村边远山区、田间地头开展检查监管,与镇、村一级建立联动保护机制,成立以林业、工商、公安等部门组成的专项行动,根据城乡集市的特点,重拳出击,对区域内各农贸市场进行突击检查、错时检查、打击非法出售、收购等不法行为,与周边市县联手打击各种非法猎捕、走私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有效震慑违法犯罪。全面禁止餐饮业非法经营食用野生动物,对餐饮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开展不定期检查,实现“不准猎,不准卖”的目标,杜绝野生动物的消费渠道,摒弃滥吃野生动物的陋习。

3.3积极开展人工养殖

全面严格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同时,顺应形势,对社会需求量大的野生动物如野猪、龟鳖、山羊、蛇类等,积极鼓励相关科研部门开展人工驯养繁殖研究,并把成果向商业性转化,鼓励指导单位和当地群众开展人工养殖和加工利用,这样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又能为农村农民增收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起到保护野生动物的作用。

3.4切实加强民间枪支弹药的管理

非法流散社会的枪支弹药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直接威胁野生动物安全,全面加强民用枪支的管理,收缴非法猎具,严禁使用军用枪支狩猎,保障珍稀动物安全。3.5提高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近年来紫金县结合实际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大力营造混交阔叶林,提高了林分郁闭度、林业生态等级,为野生动物营造适宜的栖息环境。建立完善保护制度,落实管护措施和管护专员,同时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小区的调查管理,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档案。如野生动物主要繁育地、停歇地、迁徙路径监测、疫源疫病监测、调查等,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和资源平衡发展。

4结语

野生动物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的发展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维护野生动物资源多样性,持续合理发展和利用,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篇8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省林业厅、省公安厅、昆明海关、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决定,于20__年3月20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集中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代号“飞鹰行动”。根据省级有关部门的有关要求,全面深入贯彻,执行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此次专项行动。我州在5月12日在迪庆州森林公安局专题召开了迪庆州“飞鹰”行动会议,会上在前一段专项行动开展的基础上安排部署了我州“飞鹰行动”的实施方案,决定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开展集中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代号“飞鹰行动”。会后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此次行动,于20__年5月14日召开会议,召集县林业局、县公安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县森林公安局有关领导安排部署我县此次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由于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各单位协调配合,狠抓落实,我县的“飞鹰行动”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就我县此次行动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制定行动方案

为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及时成立了由县林业局、县公安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县森林公安局等部门组成的“飞鹰行动”领导小组并由县林业局局长邱正忠同志任组长、分管林政的副局长和春荣同志,县森林公安局局长甘志荣同志,县公安局副局长和宇平同志,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李聪同志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森林公安局,由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杨晓龙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此次专项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案件督办、调度统计、汇总上报及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根据迪庆州集中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方案结合我县当前林区治安热点和难点,制定了具体行动方案,明确了打击重点、行动目标、工作时限,为全面落实好此次专项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突出重点,认真进行摸底排查

按照专项工作方案,各成员单位主动配合、协调沟通,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紧紧依靠社会各界人士和基础组织。对长期以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热点、难点以及案件多发地、矿山、水电开发地进行重点摸底排查。自行动以来,全县森林公安和林政资源管理部门共出动人员480人(次),出动车辆120台(次),清理木材加工厂、点5个,工艺品加工厂2个,家具店15家,宾馆饭店25家,矿山18个,花鸟市场2个。通过排查,为专项行动打击打下了基础。

三、加强宣传报道工作,营造严打声势

为使严打专项行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更好的开展好这次严打专项行动,州县严打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和监督效能,把宣传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广泛利用舆论宣传这个重要阵地,积极营造舆论氛围。

四、取得的成绩

根据认真、细致、有效的摸底调查,对多家木材加工厂、点,工艺品加工厂,进行清理,严厉打击了破坏珍贵动植物的违法犯罪行为。整个行动期间,共受理各类案件28起,其中:刑事案件2起(审查1起报捕1起),林业行政案件26起,非法收购林木案件21起,无证运输木材案件5起,非法占有林地案件、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案、处理违法人员85人,收缴罚没款17万元,收缴木材40。32立方米,取缔工艺品加工厂1家。

五.自3.14发生暴力事件后,为了维护藏区社会的稳定,我局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安排,在人少事多的环境下。在做好此次专项行动的同时,我局积极参加维护稳定的工作,制定了__县森林公安局维护社会稳定应急预案,同时抽调10名民警组成了应急队伍。积极主动参与我县各项维稳工作。

通过此次专项行动的打击和整治,查处了一批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特别是破坏珍稀植物的案件,严厉打击了一批违法犯罪人员,震慑了破坏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分子,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切实有效保护我县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存在的问题

在此次严打专项行动中,各成员单位,上下齐心,

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排出了一切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使严打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通过这次行动也曝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于我县是林业大县,资源保护任务重、战线长,加之当前正处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时期,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是当前森林公安需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森林公安基层基础业务薄弱,信息来源不畅,案件线索来源少,基本处于找米下锅的现象。

(三)、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同程度影响着严格依法办案。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篇9

本文对新疆艰险地区地质勘查作业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提出了持续改进和变化管理的管理原则,并对地质勘查作业过程安全控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艰险地区;地质勘查;安全生产

新疆矿产种类全、开发前景广阔,为保障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新疆目前已成为全国地质勘查的最重要的主战场之一,大约有400个地质勘查单位在新疆从事基础地质调查、地质找矿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其中大约320家为疆外单位,但地质勘查项目大多处于新疆野外艰险地区,作业环境十分恶劣,安全风险高,时常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因此如何保障地质勘查作业安全生产是地勘单位非常重要的工作。

1艰险地区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1区域地理及气候概况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部、欧亚大陆腹地,全省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从东北到西南分别与8个国家接壤,边界线长达5400多公里。新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年均降水量154.4mm。新疆的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山地和平原高差悬殊,海拔7000m以上的高山共十座,乔戈里峰海拔8611m,是世界第二高峰,艾丁湖海拔-155m,为国内最低陆地。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1.2地质勘查不利因素

(1)交通、通讯条件极差。新疆地区人口稀少,大多为无人区,而地质调查项目往往都处于野外偏僻地区,荒无人烟,无移动通信信号,交通运输条件差,大多数区域无通行道路,部分山区只能通过步行到达,较重的机械设备只能拆卸分开后通过马、骆驼等背负到达目的地。

(2)作业条件差。作业环境变化多样,高寒山区、冰川、戈壁荒漠、干旱沙漠、湖泊、沼泽、草原、林区等各种地形地貌均在新疆可见。高海拔地区范围广阔,含氧量低,容易发生高原反应,而盆地沙漠和隔壁干旱少雨,基本无植被覆盖,气候炎热。

(3)恶劣天气多。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和海拔的跨度大造成区域内气候变化复杂,极端恶劣天气较多。海拔较高的山区局地气候短时变化多样,且无法进行预报和预防。

(4)作业流动性大。区域内的地质调查项目大多面积广阔,覆盖区域大,地勘单位的地质项目之间距离远,面临经常转场和变换作业区域,流动性极大,给作业增加了难度。

2艰险地区地质勘查风险管控

2.1管理原则

(1)变化管理。地质勘查作业区域分布广泛,特别是不同的艰险地区作业条件千变万化,对地质勘查作业安全生产带来了挑战,一是艰险地区气候和天气变换多,二是作业区域植被覆盖及野生动物变化多样,如东疆荒漠地区地表基本无植被覆盖,而伊犁河谷植物覆盖茂盛,三是地形地貌变化多样,四是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存在民族宗教矛盾、社会治安环境较差等问题,五是人员流动性大,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作业经验欠缺,临时雇佣人员经常更换。正是由于地勘作业点多、线长、流动频繁,变化管理是新疆艰险地区地质勘查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变化”会使先前的危险源辨识不全面或无效,并产生新的危险。因此必须及时、准确、全面掌握艰险地区地勘作业时各主要环节的变化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抓好管控,开展针对性的危险源识别和评估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措施,加强变化条件下的措施跟踪和落实,如人员变化时项目应组织学习安全规程、安全措施,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如作业环境或天气发生变化时,定期对异常变化进行观测并进行动态分析,加强生产变化控制,从现场施工措施及施工要求上严格把关,切实提高安全生产变化的可控程度。

(2)持续改进。是要以pDCa工作法,通过全员参与生促使地勘单位和项目安全管理水平渐进地、螺旋式地上升。pDCa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四个阶段不断循环进行管理的方法,具体是:计划阶段应分析艰险地区作业环境和作业过程的安全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和主要原因,制订安全措施;执行阶段是作业过程中实施安全措施;检查阶段检查并总结实施的效果;行动阶段进行对总结分析的结果加以处理,把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加以肯定形成标准,存在的问题转入下一轮循环继续解决。

2.2地质勘查作业过程安全控制

(1)项目踏勘。艰险地区的野外地质项目必须进行野外实地踏勘,收集工作区域的有关资料。熟悉作业区域地理环境,充分掌握工区海拔高度、山脉分布、切割深度、河流和湖泊、积雪和冰川分布、植被覆盖、野生动物分布;收集气候特征资料,包括历年的气温、降水(雪)、大风(沙尘暴)等季节特征和历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探访交通路线,提前规划作业线路;了解前往区域的民族分布和风俗习惯和禁忌;收集作业区域传染病、地方病、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生情况以及作业区域医院等医疗资源分布情况资料;选择合适的宿营地。

(2)出队前准备。针对踏勘收集的资料和掌握的信息,编制地质项目的安全作业手册,安全作业手册应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地质勘查工艺流程、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安全对策措施、可能发生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等内容,编制应符合生产实际。结合编制的安全作业手册对项目所有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使每位作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操作规程、野外作业环境及危险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预防措施、个人防险自救方法等安全知识。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要求的劳动保护用品及应急物资。

(3)作业管理。根据作业类型和作业环境,提前通过卫星地图等查看工区地形地貌,合理分配作业路线和任务,确保安全生产的情况下作业人员能很好完成任务并返回驻地。出工前召开班组班前安全会议,分析当天野外工作任务的特点和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与预防措施,提醒班组成员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做好出工线路记录,记载施工区域、途经路线(点)、出发时间、预计返回时间等信息,确保应急时能查阅作业信息。

(4)日常管理。定期对地质勘查项目进行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应制定安全检查,并专人负责,检查隐患制定整改方案,确定整改责任人、时间期限、整改措施等。综合检查应一个月不少于两次,填写安全检查表,项目负责带队,兼职安全员负责实施。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布置、检查、交流、总结本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规章制度等,结合本项目生产特点开展事故隐患的预测、预控等。

2.3艰险地区重点环节安全对策

(1)高海拔地区作业安全对策措施。高海拔地区空气中含氧量低,地质勘查作业时容易产生高原反应,严重者可能发生肺水肿、脑水肿等恶性病症。因此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全面健康体检,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各种呼吸系统疾、消化道溃疡并胃肠炎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人员,严禁进入高海拔地区工作,年龄较大、身体肥胖者或体弱者也不宜进入高海拔地区作业。应提前熟悉作业区域,根据环境状况和地质勘查作业特点合理配备各类应急物资和医疗物资,每个作业小组必须配备一部可以与外界联系的应急通讯设备。作业时,作业人员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对于工作中的危险天气、路况,要有充分准备并做好预案。合理选择工作方式和工作线路,根据前人工作基础、遥感资料、卫星图片等规划好野外路线,将野外的工作不确定性最小化,提高野外工作效率。车辆上下山必须两车一组,严禁单车上下山及作业,两车一般应保持在视距范围内。两人野外步行作业严禁离开,应始终保持同进退,严禁单人作业。

(2)戈壁荒漠作业安全对策措施。备足饮用水,并合理饮用。夏天高温作业极易引起中暑,要安排在早晚进行,并穿用夏季劳动防护用品;项目应配备人丹、藿香正气液和绿豆、冰糖等防暑降温物资和中暑药品。极端高温天气应停止野外作业,若有人员中暑应及时医治。发生沙尘暴时,野外地作业人员在大风来临时,应采取合理的防避措施,尽量隐蔽在坚固的避风处;需要通过由于地形、地物影响形成的“风口”时,事先应做好充分准备,人、车不得在“风口”停留。

(3)车辆交通运输安全对策措施。野外作业机动车辆应满足野外作业地区越野性能要求,机动车驾驶员需经过野外驾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驾驶员野外作业出车时应严格遵守派车单和长途车辆审批制度等,结合艰险地区野外作业工作特点,根据道路通行条件、道路通行规定和车辆类型,合理安排车辆运行路线、时间和里程,野外作业应避免夜间行车,以免迷失方向。车辆行驶在戈壁、沙漠、无通讯信号的野外作业时,应配备卫星电话、卫星定位仪或装设卫星导航仪,应带足干粮、水、防寒或防暑物品、油料、急救药品、备用轮胎和必要的备件,应事先确定行驶路线、联络时间、方式,确定救援预案等。驾驶员应保持车辆良好的工作状态,对车辆的转向、制定、底盘、轮胎等要做到勤检查、勤保养、勤修理,以保证随时出车的需要。出车期间,注意作息时间,确保行车安全,遇大雾、大雨、大风、大雪等恶劣天气影响行车安全禁止出车作业。

2.4通讯联络方案

新疆艰险地区地质勘查作业一般都在无人区,移动通信网络基本没有覆盖,保障通讯联络畅通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野外作业时通讯联络应采用多种通讯方式进行搭配,且符合冗余原则,一般可采用电台、对讲机、北斗系统和卫星电话等通讯工具。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系统现已在新疆地勘行业试用,系统由北斗指挥机、北斗个人终端和车载终端三部分组成,具备定位导航、短信传输和信息综合服务等功能,可在野外作业中进行定位、通讯、应急救援等,实现野外作业人员与驻地、队部之间的互联互通,服务于野外生产调度、应对突发事件,从而全面提高了地质人员野外工作的安全保障。

3结束语

本文对新疆艰险地区地质勘查作业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识别,确定了持续改进和变化管理的管理原则,为地勘作业过程中的项目踏勘、出队前准备、作业管理、日常管理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根据高海拔地区、戈壁荒漠作业、车辆交通运输的特点制定了具体的对策措施,对新疆地勘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有较好的启示作用。

作者:刘强单位: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地质调查安全手册(修订版)[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2]汤海波.青藏高原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安全保障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4,11(1):100-102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篇10

一、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机构建设

要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管护,首先应建立专门的森林管护机构。县局资源管理机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资源管护机构以及县乡护林防火办负责森林管护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和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对其相关业务实施监督指导。各森林管护站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森林管护工作。林区内放牧,采矿、挖药等活动较频繁,存在盗伐林木、破坏植被的隐患,使得森林管护范围广、难度大,森林管护站必须加大管护力度。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特点,生态区位置及管护方式,合理设置。森林管护分站应设在交通要道、人员活动频繁区以及火险、病虫害高发区,同时应本着便于有效管理的设置原则。

二、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措施

(一)公益林保护管理

按照《重点公益林管护办法》以及《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质量检查验收办法》的要求,完善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对确定的重点公益林完善现场界定书(包括图、文、表)、林权证、实施方案、管护责任书、合同、重点公益林的相关文件、法律规定、自查抽查资料、资源监测资料(设样地、图文表以及措施)、重点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实施情况登记簿、管理簿、管护人员的资料、管护授权书等各方面的资料。加强对管护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巡护检查保障得力,管护站坚持24小时值班,发生意外情况,及时出动人员到达现场。监管员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各管护站和管护人员的工作,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和处理。区分地类,采取设立固定样地,定期进行测定,用固定样地与相临林地进行对比,测算重点公益林资源消长变化。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为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管护站,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在公益林区域设立宣传牌、标志牌等。

(二)征占用林地以及异地植被恢复情况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实施条例》及相关文件,严格征占用林地申报使用程序,按照征占用林地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的使用精神,发挥区域优势,谋求经济效益,营造适生树种。

1.严格申报程序,加大征占用林地管理力度

用地单位在占用林地申请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行政许可审批手续,层层上报,在取得上级部门的林业用地许可后,方可进入林区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派出专人对用地单位进行监督,使其严格按照审批林地的内容确定地点、面积、用途等。禁止未申(批)先占,少申(批)多占,越界占用林地的问题。施工单位进入林区以后,派出管护站工作人员严格监督,并与施工单位,签订护林防火保证书,并交纳护林防火保证金,确保林区安全。施工方也必须严格遵守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相应规定,不允许无证采伐等违规操作。

2.规范管理档案、加强异地造林后期管护工作

在临时征占用林地到期后,及时收回林地,林地交回时,按照规定恢复了林地生产条件。在造林完成后,及时落实管护措施,林业工程师对造林地实行全年技术指导,加强后期管护工作,抚育期间将进一步加大肥水投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量,保证造林成效,巩固造林成果。对所有征占用林地的资料统一收集整理,归档,做到科学、规范管理林地。

3.加大木材经营加工的管理

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清理整顿工作。加大木材经营加工点专项整顿的力度,坚持保护合法、取缔非法、规范经营、强化监督的原则,特别是对经营点进行重点整治,坚决取缔和关闭无证经营(加工)摊点以及非法设立的带锯、圆盘锯等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摊点,对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处理,严厉打击违法收购、经营、加工无林木采伐许可证,无木材运输证等非法来源木材的行为。

4.强化林木依法采伐管理,切实做好林权发证和流转工作。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一是严格按照林木采伐管理办法,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凭证采伐。发证人员要严格控制采伐限额,还要加强伐区更新造林的检查验收。二是为了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把林权证发放和林权依法流转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宣传力度,保证发证工作的有力实施;加强业务培训,保证发证工作的高标准、高效率;做好发证后的检查验收和归档工作。

三、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一)抓防火宣传及培训工作,注重社会实效

春防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单进行宣传。二是利用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三是设立宣传专栏,固定标语,宣传车,组织宣传队进村入户、进学校社区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群群众的防火意识,初步形成了森林防火工作上下联动、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火源管理,消除火灾隐患

一是严禁野外用火。对林区生产施工单位,采取交纳防火抵押金、落实责任人的办法,进行管理。火灾高发期,遇到4级以上的高火险天气,落实监护人员的管理责任。对入林路口、坟场等关键部位集中力量,重点布防。二是对重点林区、风景区等处,加强巡护,严把入口关,杜绝一切野外用火。三是强化督查,消除火灾隐患。实行谁督查,谁负责,谁发现问题,谁解决的挂牌督办制度。四是加强对防火重点特殊人群的管理,对林区内痴呆傻、精神病人等进行登记造册,落实监护责任人,签订监护责任书,五是与林农签订防火责任状。六是实行野外用火许可证制度。对野外生产性用火进行严格管理。

(三)抓预案落实,科学组织扑救

完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对预案的启动、部门职责、扑火分工、兵力调配、后期处理做出明确规定,认真执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零报告制度、值班抽查、信息反馈登记等制度,保障组织有序,信息畅通,适时组织,按照预案进行扑救演练。

四、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以提高队伍素质和战斗力为目标,强基础、苦练基本功。严格按照森林公安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提高执法水平的要求,不断强化队伍教育和管理,着力在提高民警整体素质上下功夫,认真落实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二)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严格队伍管理

认真遵守执行考勤签到制度、请销假制度和警车使用管理规定,继续坚持把禁踏"三条红线"、严格执行"五条禁令"、"六个不准"作为队伍管理的重点。提高办案、办事质量和效率,在办案过程中,坚决杜绝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出现,坚持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维护法律和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贯彻"谁办案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责任清晰、执法目标完备、保障措施有力、严格执行一案一卷建档制度,建立办理案件登记台账。

(三)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树立林业执法威信,组织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充分利用"特情"和"线人",对森林资源较好、交通方便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较为突出的地区和重点人员实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