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必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8:33

高考数学必修篇1

1必修1模块分“集合”与“函数”两个章节

1.1集合模块

1.1.1考试内容与要求:主要考察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要求理解它们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1.1.2命题趋势:①集合是中学数学基本概念之一,有关集合的高考题往往体现集合的概念、运算、语言及简单的运用,经常作为工具广泛运用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及曲线轨迹等知识中,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②考点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近年高考试题加强了对集合的计算、化简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为易。

1.1.3应试对策:①掌握术语、符号,加强集合之间关系题目的训练,注意利用几何直观性研究问题(文氏图、数轴);②注重数学思想的掌握,以数形结合(文氏图、数轴)、分类讨论思想为主;③注意特殊题型的解法。

1.2函数模块

1.2.1考试内容与要求:主要涉及函数、映射、函数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图象的性质。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概念,掌握对应法则、图象等有关性质。高考对于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的考查要高于课本题目水平,对于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考查需结合定义及图象辅助进行解题。近5年,高考试题经常在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等知识的交汇点编制试题,其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问法新颖;背景新颖;与其他知识结合巧妙。

1.2.2命题趋势:在整个高考中单纯的函数本身的综合,客观题中每年必考,以考查运用函数思想解题为目的的新题经常出现,而解答题中,近年纯粹函数考题很少,与导数、不等式等相结合的题目几乎每年必考,而且分值较大。

1.2.3应试对策:①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是前提;②审清题意,把握本质,展开联系,运用由一般到特殊、转化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把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③注意加强函数与其他知识交汇点的题型的剖析和训练。

2必修2模块分“立体几何”与“直线和圆”两个章节

2.1立体几何模块

2.1.1考试内容与要求:主要考察三视图、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的斜二侧画法,平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平面间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2.1.2命题趋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立体几何的核心,其中既有单独考查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试题,也有以空间角、距离、或简单几何体的计算为载体考查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试题。各种题型均有,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2.3应试对策:①熟练掌握定义、判定与性质定理,并能够进行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②综合法、分析法相结合,适当添加辅助线寻找证明思路;③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提高空间观念,如教室是长方体,纸是平面,对折可看成二面角等;④平行、垂直是考核重点可将有关定义、定理包括习题中的一些结论,按照三种语言归纳整理成表格形式,便于理解记忆。

3解析几何模块“直线和圆”

1.考试内容与要求: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关系,掌握斜率公式,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一般式及其使用条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式方程,熟练掌握直线与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2.命题趋势:客观题一般考查①本章的概念问题;②对称问题;③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难度较易。解答题考查直线与向量,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此类题综合性较强,难度也大。

高考数学必修篇2

高中会考就是高中的毕业考试,分为考试科和考查科,考试科分a、B、C、D四档,C及其以上为及格的,会考全部通过可以领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高考,高中毕业,有资格参加高考。

点击进入:2018年开封会考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必修内容的基本要求进行命题。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学科具体考试范围如下:

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的内容。

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数学1”至“数学5”五个模块的内容。

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英语1”至“英语5”五个模块的内容。

思想政治: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2.2017年4月至10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的内容。

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的内容。

物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1”、“选修3-1”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高考数学必修篇3

高中会考就是高中的毕业考试,分为考试科和考查科,考试科分a、B、C、D四档,C及其以上为及格的,会考全部通过可以领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高考,高中毕业,有资格参加高考。

点击进入:2018年三门峡会考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必修内容的基本要求进行命题。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学科具体考试范围如下:

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的内容。

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数学1”至“数学5”五个模块的内容。

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英语1”至“英语5”五个模块的内容。

思想政治: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2.2017年4月至10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的内容。

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的内容。

物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1”、“选修3-1”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高考数学必修篇4

【关键词】高考成绩大学成绩相关性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52-01

高考成绩一直受到各高校的关注,为了解高考成绩是否会影响医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我们对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与其高考成绩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医学院校的招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某医学院校2009年入学的临床医学专业58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大学1~6学期46门课程进行汇总处理(例如,1~4学期均有英语,视为一门课程,四个学期英语的平均分为该门课程的最后得分),最终计为35门课程,加上高中4门课程,共39门课程。将学生高考四科成绩与大学1~6学期35门课程成绩及大学学分加权平均分的均数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临床医学专业58位学生均为理科生,其中男生27人,女生31人;浙江省内53人,省外5人;城镇12人,农村46人。

2.高考成绩与医学生各科成绩的相关性

将高考英语、语文、综合、数学成绩分别与大学1~6学期35门课程成绩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考英语成绩与大学16门课程相关;语文与11门课程相关;综合与6门课程相关(其中5门课程呈负相关);数学只与1门课程呈负相关,具体见表1。

3.高考成绩与各类课程的相关性

按照培养计划,大学35门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将高考英语、语文、综合、数学成绩分别与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考英语成绩与大学2门公共必修课程、13门专业必修课程、1门选修课程相关;语文与大学2门公共必修课程、9门专业必修课程相关;综合成绩与大学2门公共必修课程、4门专业必修课程相关;数学与1门专业必修课程呈负相关,具体见表2。

4.高考成绩对大学成绩排序的影响

以高考英语、语文、综合、数学成绩作为自变量,以大学1~6学期学分加权平均分的均数(学分加权平均分主要用于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选入变量的检验水准0.05,剔除变量的检验水准0.1,结果高考英语成绩进入回归方程,见表3、表4。

表3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大学成绩与高考英语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447,决定系数为0.202。表4显示,回归系数和常数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说明回归系数和常数均有显著意义。

三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高考英语和语文成绩与医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高考英语成绩,大学35门课程中,与之相关的课程有16门,其中有中等联系强度的有5门课,5门课程中有4门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中规定的专业主要课程;以高考语文、英语、数学、综合成绩作为自变量,以大学1~6学期学分加权平均分的均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只有高考英语成绩进入回归方程,大学成绩与高考英语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447,决定系数为0.202,显示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有20%可以由高考英语成绩解释,说明高考英语成绩是影响医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所处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之所以出现该种情况,可能与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关。

本研究结果提示医学院校在招生时可多关注学生的高考语文和英语成绩;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有助于大学生对医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招收理科学生,是否可以尝试招收文科学生,需进一步研究。

高考数学必修篇5

我国大陆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经明确指出:建立以国家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高校更加自主自律、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这也是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蓝图的一个基本描述和定位。目前,我国大陆地区高考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3+X”方案

“3”——语文、数学、外语,这是每个考生必考的科目。“X”由高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六科中,或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专科综合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参加高校所确定的科目考试。此方案是目前全国应用地区最广、最成熟的、人们最为普遍接受的。目前应用省份有: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自治区。

2.“3+X+1”方案

该考试方案应用省份主要为山东省与浙江省,以山东省为例,其高考方案实施如下: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报考文史类、文科艺术类的考生必须参加文科综合的考试,报考理工农医类、理科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必须参加理科的综合考试。“1”指基本能力,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基本能力考试。各科考试分值为语文、数学、外语各占150分,文、理科综合占240分,“基本能力”测试卷面100分,将成绩的60%计入高考总分,高考总分750分。

从2012年起实行普通本科与高职分类考试。主要模式:高考一:普通本科入学考试。面向所有考生,为本科院校选拔人才同时也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提供有效考试成绩,继续执行全国招生政策,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考二:高职入学考试。整合中职对口升高职考试和普通高中升高职考试,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也面向普通高中招生,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实行省自定政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分别录取[1]。

3.“3+1”方案

2011年上海高考采用“3+1+X”模式——即主科: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共三门,加一门文理副科,从政治、历史、地理,以及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6个科目中选考1门;另外,还考一门“X”,即“综合能力测试”。为减轻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上海市2012年将取消统一高考科目设置中的“综合能力测试”。本科类别的考试科目设定为“3+1”。“3”——三门基础课程即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1”——选修科(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政治、历史、地理等6个科目中选一门),各门科目满分为150分,总分为600分。高职(专科)类别的考试科目定位“3”门,即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各门科目满分为150分,总分为450分[2]。

上海高考取消综合科目是鉴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已经比较系统考察了高中学生综合知识掌握情况。在取消1门科目后,从2012年起高考时间将从两天半缩减为两天,从而有利于减轻高考期间上海全市交通、食品卫生、考场周边环境要求、考生和家长心里负担等方面的压力。

4.“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评”方案

江苏省自2008年开始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评”考试方案。该方案一出台,就饱受人们争议。“3”——语文、数学、外语,语文160分(文科160+40分加试题)、数学160分(理科160+40分加试题)、外语120分,满分480分。“综合素质测评”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7科。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四类,报考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考生在高考报名时根据自己拟参加的专业加试情况确定报考科类。文科类或理科类考生设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五门。文科类考生选修测试科目除必考历史科目外,可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再选择一门。理科类考生选修测试科目除必考物理科目外,可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再选择一门。七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考生选定的两门选修测试科目之外的五门为必修测试科目。艺术类、体育类考生除必须参加全部七门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外,还需参加艺术或体育专业测试。如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应按文科类或理科类考生的相关要求确定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如不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七门学业水平测试可均选择必修测试科目。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成绩当年有效,必修科目成绩从应届高考之年算起三年有效。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成绩以等级(a、B、C、D)表示,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成绩以等级(a+、a、B+、B、C、D)表示,信息技术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表示,参加高考志愿填报条件为:学业水平必修成绩+信息技术+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经常表述为:4c+1合格。语文、数学、英语以分数表示,学生高考成绩以“语数外总分+政策加分+选修2科等级”表示。政策加分其中包含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有1个a加1分,4个a加5分[3]。

5.“3+综合”方案

高考数学必修篇6

关键词: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标准分数

本文为2012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997)“高校学分制管理制度改革与实践探讨——基于学生选课意向及满意度调研结果的分析”及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度教学研究项目“东北财经大学本科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及影响因素检验”(编号:YY1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18日

学生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它不仅直接反映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还从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高校评优评先工作的合理和公平。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目前高校学生成绩综合评定的一般做法及所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探讨目前高校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的改进措施;第三部分以某高校某专业的学生课程成绩为例,对比改进前、后的综合评定结果并进行分析。

一、高校现行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述评

学生成绩综合评定是依据学生的课程成绩,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高校评定奖学金、评选优秀学生、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重要依据。科学的综合评定办法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是保证高校评优评先工作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

(一)高校现行学生成绩综合评定一般做法。根据国内多所高校教务处网站的资料信息,以及对在校学生的走访调查,目前高校学生成绩综合评定的一般做法如下:

1、设定基本限定条件。一般包括各课程成绩全部及格和体育成绩合格两方面。即要求学生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全部及格且体育类课程成绩合格,如果出现不及格课程或体育类课程不合格,将采用“一票否决”的方法取消该生评优评先的资格。

2、参评课程一般仅限于必修课。高校一般将课程区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在目前的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中,参评课程一般仅限于必修课,而忽略了对选修课成绩的考察。

3、设定单科最低分标准和平均分最低分标准。一般只对属性为专业课的课程设定“统一”单科最低分标准及平均分最低分标准,如单科最低分标准80分、平均分最低分标准85分。其中,对数学有特殊要求的专业,会单独设置数学类课程的最低分标准;同时对涉外专业的英语成绩一般也会有单独要求,通常以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标准。

4、按总成绩的简均分排序。最终,将满足上述条件的学生按其课程成绩的简均分从高到低排序。

(二)高校现行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中存在的不足

1、不同课程成绩设定统一最低分标准,忽视了各门课程成绩之间的差异。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对不同课程成绩设定统一最低分标准确定进入综合评定范围学生的做法,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不同课程的平均分数往往不同,甚至有的差异很大,造成不同课程成绩缺乏可比性,并且不同课程成绩的离散程度也不同。因此,设定统一最低分标准,会使相对简单的课程容易达到最低分标准,而相对较难的课程却很难达到,最终成了大多数学生评优评先路上的“拦路虎”。

2、以简均分数作为排序依据,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及课程间重要程度的差异。简均分排序是利用学生的平均成绩,进行简单的综合排名,进而对学生择优选拔。平均成绩是对学生成绩差异的抽象化,反映了学生成绩的一般水平和集中趋势。但是,课程的平均成绩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其在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方面的代表性,掩盖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对不同的课程成绩进行简均,也忽视了各课程之间重要程度的差异。

3、一般不考虑选修课成绩,造成学生“重必修、轻选修”。目前,高校课程一般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课的开设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但是,目前的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一般不考虑选修课成绩,造成学生“重必修、轻选修”,压缩选修课学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影响学生选修课的学习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高校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的改进

为保证高校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工作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克服高校现行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利用课程成绩的位置参数辅助平均数(均值),分别设定不同课程的最低分标准。为了克服对不同课程成绩设定“统一”最低分标准的不足,建议利用各门课程成绩的平均数(均值)对不同课程成绩分别设定最低分标准,达到最低分标准的学生才能进入评优评先环节。由于不同类别的高校学生成绩分布特点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致使部分高校利用课程成绩的平均分数设定最低分标准存在不妥,此时,可以利用学生成绩的位置参数辅助均值设定不同课程的最低分标准。中位数、均值、上下四分位数是典型的位置参数。位置参数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成绩分布的基本特征,其中中位数表示高于或低于该分数的学生人数各占一半,下四分位数表示有75%的学生课程成绩高于该分数。如果不同课程的均值和方差差异较大,同时满足多门课程最低分标准的学生人数就会过少,这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选用下四分位数对各课程成绩设定最低分标准。若评优评先的名额较少,可灵活选用“先进平均分”、中位数或上四分位数进行最低分标准的设定。

(二)参评课程范围扩大到选修课。为了转变学生“重必修、轻选修”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建议将参评课程范围扩大到选修课,激发学生学习选修课的兴趣,以及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利用综合平均标准分数进行综合评定。由于各门课程试题难易程度往往不同,各门课程分数所代表的水平也不同,造成不同课程的原始分数不可比。为了克服不同课程原始分数不可比的弊端,建议综合评定时引入课程的标准分数。标准分数是对成绩的无量纲化,由于消除了规模水平的影响,在不同课程成绩之间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其公式为:

z=■(1)

其中:z为标准分数,x为原始分数,?滋■为该课程的平均分数,?滓■为该课程成绩的标准差。

学生成绩的标准分数大于零,说明成绩处于平均成绩之上;标准分数小于零,说明成绩处于平均成绩之下;标准分数等于零,说明成绩等于该课程平均成绩。标准分数越大,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

三、实例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的预处理。本文以某高校某专业2008级学生大学四年期间的全部课程成绩为样本,课程成绩均为首次考试成绩,不包括因不及格而重考或重修的成绩和辅修课成绩。最终得到的样本共有学生54人,有效考试成绩观测3,585条,其中必修课2,475条、选修课1,110条。

(二)学生成绩综合评定过程的改进。这里将从参评范围、各门课程成绩最低分标准的设定、评定过程中所使用分数三个方面对综合评定办法进行改进,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各门课程的标准分数。根据样本数据库,分别计算每名学生各门课程成绩的标准分数。对于必修课程,由于同一专业的学生所学课程都相同,可以在专业内以课程为单位直接计算标准分数;对于选修课,由于学生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地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同一专业的学生所选修的课程存在差异,因此选修课标准分数要回归到全校中的选修课班级进行计算。

2、依据基本限定条件和各门课程最低分标准,进行评优评先的资格筛选。综合考虑样本数据的分布特点,将基本限定条件设定为各门课程全部及格、体育类课程均合格,专业必修课成绩最低分标准为各门课程成绩的下四分位数,其他课程最低分标准为及格线(60分)。最终在该专业的54名学生中,有23名学生满足筛选条件,可以进入评优评先环节。

3、综合平均标准分数的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标准分数,进一步计算进入评优评先环节学生的综合平均标准分数。

(1)平均标准分数的计算。根据各门课程的标准分数据,分别计算各名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成绩的平均标准分数。其公式为:

■=■(2)

其中:■为各门课程的平均标准分数、zi为第i门课程的标准分数、n为课程门次数。

表1为进入评优评先环节的23名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成绩的平均标准分数及排名表。(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满足基本限定条件和各课程最低分标准的条件下,编号为115、220、210的学生必修课成绩最好,编号为111、21、7120的学生必修课成绩较差;编号为227、220、108的学生选修课成绩最好,编号为209、116的学生选修课成绩较差。

(2)必修课、选修课平均标准分数的加权综合。在综合汇总必修课与选修课成绩时,可以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比重作为权数。必修课的权数一般为60%~80%,选修课的权数一般为20%~40%,但在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提高必修课成绩的权数。加权综合公式如下:

■=f■■■+f■■■(3)

其中:■为综合平均标准分数、f■和f■分别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权重、■■和■■分别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平均标准分数。根据该校该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对基本学分的要求,必修课要求修满100学分,选修课要求修满30学分,这里据此计算得到必修课的权数为0.769,选修课为0.231。表2为含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综合平均标准分数及排名表。(表2)由表2最终的综合评定结果为,编号为220、115、112的学生综合学习成绩分列前三名。

(三)改进前、后综合评定结果比较。表3为改进前、后两种综合评定办法在参选范围、评定分数、基本条件及最低分标准设定等方面的对比表。(表3)可以看出,改进后的综合评定办法将参选范围扩大到了选修课,使用课程成绩的标准分数作为综合评定的依据,以各门课程的下四分之一分位数作为最低分标准,改进了原来统一设定最低分标准的做法。

改进前、后综合评定结果对比表如表4所示。(表4)由表4可看出,改进前、后的综合评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从参评人数看,改进前最终符合筛选条件的有25人,而改进后符合筛选条件的人数为23人,有2人符合改进前的筛选条件,但并不符合改进后的筛选条件,也有5人不满足改进前的筛选条件,但符合改进后的筛选条件。从综合评定排序结果看,同时入选且综合排名前4名的学生编号分别为220、115、112、108,但编号为220和115的学生排名出现了互换,并且在改进后综合排名第五编号为227的学生并不满足改进前的综合评定条件。

为进一步比较改进前、后综合评定结果的差异,现结合具体的样本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改进前满足条件、改进后不满足条件的学生看,编号分别为101、110、222、224、225的学生普遍失利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专业导论》两门课程上,虽然学生分数较高,有的甚至达到90分以上(如《统计学专业导论》),但由于该门课程学生的总体分数偏高,致使90多分的高分还没能达到该课程学生成绩的四分之一水平。从改进后满足条件而改进前不满足条件的学生看,编号为116、215的学生,分别失利在《市场调查与分析》和《国民经济统计学》两门课程,虽然学生成绩都不高,均在80分以下,但学生成绩都在相应课程的平均成绩之上,有的甚至超过75%的课程水平。由此可见,改进后的最低分标准设定方法更加合理,高校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海英,张杰.学生成绩排名的综合评价模型[J].大学数学,2006.4.

高考数学必修篇7

在新课程实施中,各方专家与教师对此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质疑,如:为何必修学分中对应了选修模块的学习?为何设计三个系列?.?…下面,扼要谈谈课标组在设计上述课程结构时的一些思考。其一,为何必修课程侧重要求力学和电磁学内容?在只有6个必修学分的前提下,是让学生较全面地先学力、电、热、光、原然后再选修,还是让学生先学力与电后再选修?课标组经过反复研讨及调查咨询后,最后选择了后者。因为前者与20世纪90年代早期实施的“必修”、“选修”课程类似,在当年的“二一分段”2模式中,教师不习惯“话到嘴边留半句”,多数学校都把必修和选修内容“打通”了让学生学习i2]。在我国教育仍受考试制约的情况下,若在必修课程中纳人初步而较全面的物理内容,实际教学将像“二一分段”模式的课程实践那样很难真正推进,加之仅有的6个必修学分也为学生在必修课程中较全面地了解物理学内容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课标组选择了将部分内容(如力学、电磁学以及相对论量子论初步)作为必修课程,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感受物理学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选修后续系列的物理课程。其二,为何必修学分对应选修模块的内容?本次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中规定,物理学科必修学分为6学分,每学完一模块可获2学分。为此,高中学生必须首先学习物理l、物理2,获得4学分,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可通过学习选修1一1、2一1或3一1获得,这为学生能真正选学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学提供了机会。

可预测大多数文科生学完必修内容后不会再选修专为其设计的1系列的物理课程,因其已穷于应付政、史、地的学习,而无暇顾及物理课程了。因此,若文、理科生的必修学分对应的必修内容一样,为文科生设计的物理课程将名存实亡;若文、理科生的必修内容不完全一样,为了学完必修学分的课程,文科生必然会选择专为其设计的1系列的课程学习。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已证明,文科生几乎都选学了选修1一1,这说明在必修学分中对应选修模块的设计是有意义的,它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空间。其三,为何选修课程有三个系列?各系列课程的功能如何?为了让具有不同学习兴趣、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学到适合其发展需求的课程,分门别类地设计高中选修课程,已经是一个国际大趋势。有的国家高中物理课程全为选修,选学比较自由,如美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四类物理选修课程,分别为文、理科生等开设了选修课程,并且还为学有所长的学生开设了定位于大学物理难度的高等位课程,既注重了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又为特别擅长理科的学生提供了比较高端的平台。l3]有的国家为高中物理设计了必修(科学或物理)和选修课程,如韩国、日本、加拿大等;14一7]有的国家则设置了不同的学习系列,一旦选择某系列后就须学完该系列的所有内容,如瑞典、荷兰等。[8一9]在我国的“两省一市”课程中,物理课由“二一分段”改为“两类物理课”,已含有“分类别”、“有选择性”的思想。其中,i类课提出了全体学生要达到的要求,是高中毕业会考的依据,H类课要求较高,是理工科大学人学考试的依据。两类课在高一时的内容相同,高二开始区分。“两省一市”方案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体现了分类别给学生提供课程选择的思想。但在实施中,为了“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必修课(l类)内容过于饱和,内容与学时的矛盾突出,数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感觉负担过重,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01本次课改中,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顺应国际中学物理课程发展大势,为高中生开设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为有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空间。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总有一些衰减与调整。本次构建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衰减,如选择性的模块课程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课程的整体性受到影响等。无疑,影响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对物理课程功能的理解、教师教学的追求以及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等。

除必人文倾向、喜欢动手或者喜欢理科的学生分别开设选修1系列、2系列或3系列,以便在注重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基础上能根据其学习兴趣、职业需求以及个性特点等,为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2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2一2和3一3’,l,1]。由上可见,物理考试大纲规定了必考模块:物理1,物理2,选修3一l和3一2,也规定了选考模块:在选修3一3、3一4、3一5和2一2中选考2个。根据这些规定,各省又出台了相关的考试说明。在各省的考试说明中,对于必考模块的要求没有变化,但是对于选考模块则出现了不少的具体选择规定。从表2可见,目前对于选考模块,有3选1、3选2、2选1及指定选考等模式,其中采用3选1模式的省市最多,这主要因为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采用了3选1模式。

高考数学必修篇8

关键词:数学教育;多层次教学;特长辅导;学习咨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1)12-0047-03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验,成都七中现已基本形成一个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数学课程结构和多层次的数学教学组织模式,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主,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选修课、活动课程相结合,分层推进、分类学习指导的数学教学体制”。

在当代多层次教学研究中,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家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分层次教学形式,如保留年级界限的按成绩编班;取消年级限制的“连续进度”;按智力分组的“同质班”;专为学习有困难者或骨干设立的“学习辅导中心”等等,其中有许多观点和做法能给我们以启发。我们的多层次数学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应与数学课程结构改革同步进行,并与之相适应。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组织模式,应建立以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为主,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与数学活动课指导相结合,分层次教学,分类学习指导的多层次教学组织模式。

一、研究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性

研究学生数学学习中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主要是分析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学习行为的差异有联系的心理特点,以及这些心理特点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一)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分析

1.学生性格的差异

学生性格的差异体现在他们对现实的态度或表现在他们意志的某一个别特征上,如是否勤勉、诚实、坚定、勇敢、有毅力,以及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批判与自我批判的态度等品质发展的程度上。

2.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差异

兴趣是一个人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它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具有不同兴趣倾向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科目抱有选择态度,表现出对不同的学科的特殊兴趣。

3.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

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主要在注意、记忆、观察、感知觉、想象、思维和创造性能等认识能力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特点。(2)数学特殊才能的差异。在数学特殊才能方面,学生的个人特点表现最为明显,有的学生很早就表现出具有特殊的数学才能。

(二)了解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方法

了解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需要通过科学的观察、调查和分析,必要时也可能采用实验方法。其内容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学生普遍心理调查;(2)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分析;(3)学生个性心理形成的原因探究;(4)关于心理教育指导的措施意见。

二、研究实施多层次教学的组织模式

(一)必修课实施水平区别化教学

1.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分层

实施水平区别化教学,必须在深入研究学生数学学习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将其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并将他们平均分布在各学习小组内。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差生的挫折感,避免多次配置之辛劳,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创造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气氛。

2.明确提出多层次的教学要求

必修课实施水平区别化教学必须有一个基准,即对每一个数学学习阶段(小学、初中、高中)确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既是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数学文化素养,也是进一步达到更高水平所要求的基础。水平区别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堂课至少要有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数学教学要求:中等层次要求宜紧扣课程标准,高层次要求宜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加深拓宽,低层次要求宜在速度和难度上略有降低。

3.精心设计多层次数学练习

根据多层次教学的要求,数学练习也可以设计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可采用基本题加机动题或附加题的办法予以解决;一般学生都要完成基本练习,对于全部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可免做机动题;附加题则是一些综合性、超前性的题目,供有潜力的学生完成。

4.进行多层次课堂学习指导

多层次课堂教学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分层指导;对共同性问题,教师要作集体或小组指导;对个别性问题,教师要作个别指导,通过讲解、揭示、示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按多层次的教学要求达到本堂课的数学教学目标,获得高峰的数学体验。

(二)选修课实行分层次、分类型施教

为了有利于不同程度和不同兴趣学生的发展,我们把数学选修课程归为数学必选课程和数学任选课程两个大类。

一类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数学选修系列: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个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这类数学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实施必选课的教学计划必须严格按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

另一类是为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发展而开设的校本任选课程。重点体现在任选课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上。其一是任选课课程目标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这是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和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在学校教育中的反映,也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任选课课程目标既要有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也要有不同发展层次的要求。其二是任选课内容和层次的可选择性。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标准的统一要求是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基础,但绝不能成为扼制资优学生发展和忽视学习困难者的桎梏。因此无论是任选课选修科目的设置,还是任选课程的内容和标准的确定应具有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性。其三是任选课的教学力求做到整体推进与个别化指导相结合。既要有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有分层分类的指导和推进。对个别资优学生可创设高于同级目标的学习条件,比如实行导师制等,对于学习困难者则给以特别的指导和帮助。

我校的分类选修与多向发展的数学任选课就是根据学生差异性和主体性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以发展其某一方面的特长和才能,为拓宽和加深知识而设置的。

1.任选课的分类

知识类课程包括《高中数学专题讲座》、《数学文化》、《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推理》、《应用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学习方法》等;技能和艺术类课程包括《数学思维策略与数学解题技能》、《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分形艺术》、《数学美学》等。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还编写了自己的任选课教材。

2.任选课的设置

数学任选课的设置应根据学生任选情况来确定开设的科目和次数。数学任选课一般为微型课,每门课开设10课时,每个学生在高中一、二学年中,任选课至少选择四至五门。每一门任选课按以下几项要求设置:任选课内容简介;任选课开设时段;任选课考核评定方式。

3.选修课分层分类教学实施策略

(1)合理规划任选修课比例和起始时间

任选修课宜采用短期课程的办法,根据具体情况,短则二、三周,长则一、二个月,每期开设4至6科,每科10课时左右,让学生每期任选1科,成绩以学分计算。

(2)精心选择和组织选修课教学内容

为保证任选课的开设,有必要对已有的必修课内容进行精简、调整,把一些属于高深的、拓宽的或趣味性的内容从必修课里调整到选修课里,以选修课教材的形式稳定下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修。

(3)有针对性地进行选修指导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选修指导,可以防止学生选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具体做法是:公布科目,介绍内容,学生选报,教师平衡。

(4)加强选修课教学管理

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以班级授课为主,因此必须加强选修课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学校应对每一门选修课建立教学档案,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材、习题集、主要参考书目、学生成绩册、教师建议等。

(5)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办法

任选课考核的方式要因科而异。通常采用笔试或者口试。也可以撰写有关小论文、实验报告以及考核学生的操作、制作技能。学生的考核成绩要记入档案,不合格的必须参加下一年该选修课的考核。我们主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统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管理。每门任选课记2个学分,每位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学满6个学分,取得任选课合格证。

(三)活动课加强分类指导与咨询辅导

活动课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和讨论。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并给以必要的指导。

1.加强对数学兴趣小组学习的指导

数学兴趣小组在教学组织上应有较大的志愿性、松散性,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更多的趣味性、灵活性。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引导学生应用、验证、巩固学科知识,并提供适应学生兴趣的补充阅读材料,如《地图四色问题》《有趣的杨辉三角》等。在评价方面,则重视过程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2.加强对超前学习与数学特长生的指导

数学特长生的课外超前学习应以课余自学为主,教师可按如下方式作适当个别辅导。

(1)定期开设数学专题讲座。聘请中学数学教师、大学数学教授和数学专家开设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数学专题讲座。

(2)组织数学问题讨论班。组织具有共同兴趣的数学特长生就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3)实行导师指导制。聘请研究水平较高的中学数学教师或数学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当数学特长生的指导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特长生可以超前学习中学甚至大学本科的功课,也可以阅读有关数学专著,进行数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活动。这种以自学为主,自己从事课题研究,向教师质疑问难的教学方式,跟大学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很类似,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此外,还应建立学生自己的校级数学课外活动组织机构。如成立数学爱好者协会,负责对各年级活动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组织开展一些全校的数学课外活动,包括数学游园活动,校级数学竞赛活动以及数学小论文交流活动等。

3.设立学生数学学习咨询辅导中心

学生数学学习咨询辅导中心的活动,主要由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职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和学校的数学老师共同组织。一是定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二是不定期集中对学生进行团体数学学习咨询与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上的困难,消除数学学习中的心理困惑,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数学学习的个别咨询与辅导

学生数学学习咨询辅导中心对部分数学学习确有困难者提供学习咨询与帮助,进行个别辅导和学习治疗。教师依据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心理治疗的原则与技术,帮助后进学生找准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矫正的弱点,诊断和治疗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排除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及畏难情绪。包括提供数学学习错误的心理学分析及其预防与消除的方法;进行考试紧张与焦虑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帮助消除数学学习不适应感;协助矫正不良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辅导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等。同时为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各类具体的疑难问题提供咨询与指导。

(2)数学学习的团体咨询与指导

高考数学必修篇9

关键词:中美林学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比较

在农林院校开设的所有数学课程中,没有哪一门课程像高等数学那样受到重视。无论是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还是对其数学思维的培养,高等数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等数学在生物科研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数学的基础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也占有重要席位。为了探讨农林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笔者对美国康奈尔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与我国几所重点林业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一、教学安排

在美国,高等数学课程一般都是由数学系的教师授课,按内容划分为3-4个阶段,供全校学生选择。第一阶段是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衔接部分,主要是复习高中数学的内容,可以免修;第二阶段主要是一元微分学;第三阶段主要是一元积分学、微分方程和级数;第四阶段是空间解析几何和多元微积分。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以及各专业对数学的不同要求,选择完成不同阶段的高等数学课程。林学专业一般只要求学生完成高等数学课程的第一、二阶段。

康奈尔大学春季学期开设的“pre-calculusmathematics”课程(第一阶段),不计学分,通过新生数学资格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秋季、春季、夏季学期都开设“CalculusfortheLifeandSocialSci―ences”课程(3学分)或“Calculusi”课程(4学分),属第二阶段。密西根州立大学秋季、春季、夏季学期同时开设“Collegealgebraandtrigonometry”课程(5学分,第一阶段)和“Calculusi”课程(3学分,第二阶段)。

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学院的所有本科新生入学后都要参加数学水平考试,合格的学生可以进入专业必修数学课程“CalculusfortheLifeandSocialSciences”或“Calculusi”(第二阶段)学习;否则,要先选修“pre-calculusmathematics”课程(第一阶段)。密西根州立大学新生入学后也要参加类似的水平考试,合格者先进入专业必修数学课程“Col-legealgebraandtrigonometry”(第一阶段)学习;第一阶段考试合格后才可以学习“Calculusi”课程(第二阶段)。

此外,这2所大学还针对尖子学生,开设了高等数学荣誉班,比常规班涵盖的教学内容更多;或者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难度增加。有些专业或学生本人要求强化数学,则可以在完成“Calculusi”且成绩达到C以上后,选修“Calculusii”。

我国高等数学的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划分为工科类、经济类、农林类等。例如,在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高等数学是林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北林的高等数学课程为70学时,3.5学分,东林的高等数学课程为128学时,8学分,课程基本都安排在一年级的秋季学期。在我国,高等数学没有先修课或水平分级考试,也没有按学生的水平分层教学。

在我国,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课程也是林学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而美国通常是结合专业开设数据分析选修课。例如,康奈尔大学林学系开设的自然资源统计课程,授课内容与我国的数理统计课程相近,但更加强调在生态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

在教学内容方面,康奈尔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开设的“Calculusi”课程,教学内容相近,包含极限和连续、导数、导数应用、积分和基本定理等。而我国为林学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其内容比国外的要丰富,各高校的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的高等数学包含极限和连续、导数、导数应用、积分和基本定理、积分应用等。

在教材方面,康奈尔大学2007年春季“微积分i”课程使用的教材是JamesStewart编写的Calcu-lus,ConceptsandContext,SingleVariable(第三版)。此教材在美国高等院校非常通用。而我国农林类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多由各个学校自编,或者是经济类专业的教材,至今尚没有经典的、被广泛使用的教材。

三、授课方式

以2007年春季康奈尔大学开设的“Calculusi”课程为例,他们实行小班上课,每个班级25名学生;每周授课3次,每次1小时,另安排1小时由助教上习题课;1学期共计14周,有56学时。此外,平时还安排3次月考,不占学时。相类似的,密西根州立大学开设的“Calculusi”课程,也实行小班上课,每班不超过35人。

在美国,教师第一次上课时会发给每个学生课程提纲,上面写明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成绩评定标准、课程进度、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的题目等。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授课教师每周安排1-2个小时的答疑时间;而且还安排一些高年级或数学系的志愿者进行免费辅导。

我国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大多数都是100人以上的大班授课,每周授课2-3次,每次2学时;答疑主要由授课教师承担,一般没有安排助教。

四、成绩评定

康奈尔大学“Calculusi”课程的成绩由2部分组成: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5%,闭卷考试,但学生可以带1张卡片记载主要公式,也可以带计算器;作业、课堂出勤以及课上表现等因素占25%。比较有特色的是,国外大学非常鼓励学生组成小组一起讨论作业,但要求在作业上注明合作者的名字。如果发现抄袭或作弊行为,学校会按管理条例予以处理。而我国高等数学课程的成绩评定一般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作业、出勤和测验占20%。

五、问题探讨

我国农林类专业开设的数学必修课比美国多,但数学选修课较少。相比较而言,中美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教学环节差不多,都包括授课、作业、答疑、考试等,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第一,美国的数学必修课面向全校,打破专业界限,有助于分层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水平找到合适的课程。而我国的优势是针对专业开课,能结合专业的特点。但是,由于授课班级很大,学生间的差异显著,所以学生平均的数学素质下降。因此,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实行统一大纲、学,必然会导致优秀的学生被忽视,而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有所增加,从而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高考数学必修篇10

一当前大学生重修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重修人数逐年增加

全国高校来看,重修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理工科和公共课的重修人数增加最为显著,很多课程重修人数达到考核人数的半数以上。还有一个问题是重修的学生往往不只重修一门,很多重修3门以上甚至十几门。对重修课程较多的学生如何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拿到足够的学分,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成了各高校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重修效果不容乐观

重修考试即意味着放水成了很多学生和教师的共识。重修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平时旷课,贪玩,不认真听讲造成的。上单独开班的重修课时间以晚上、周末或假期为主,这些时间都是学校教务监控的盲区,导致教师不认真教,学生不认真听甚至没几个人去。对跟班重修的学生,任课教师也不会把其和本班学生同等对待,要求很松,重修学生大部分很少上课。至于单独指导的,实际就是划重点,透露试题,极少有教师认真辅导,也极少有学生认真听。针对重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只好划重点,透露试题或降低试题难度,极大放宽阅卷尺度,甚至在监考时允许学生作弊,争取让其全部通过。可以说,重修的学生重修后和重修前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极少有提高。

(三)重修增加了教育成本,加重了教务管理人员、教师的负担

重修一般有单独开班、跟班重修和单独辅导三种,这三种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占有逐次降低,但重修的效果也和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占用成正比例。现在高校对重修学生一般采取跟下一级或同级的同一课程重修的方式。对重修的学生,教务人员要每学期审核重修的人数,单独列表,通知其报名重修,通知其重修的时间、地点,收重修成绩。教务管理人员还要注意重修学生重修的课程时间和其本学期所上课程不冲突,工作量艰巨,有时很难协调。有时同一个班重修的可能有两三个年级的,情况更复杂,工作更繁琐。重修大大加重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对任课教师来说,也会占用其休息时间,加重工作量,有时需要单独出题,单独考核,单独记成绩并输入电脑,打印交给教务员。相对于教师的付出,带重修学生所增加的工作量的补偿是微乎其微的,这导致很多教师都不愿带重修学生,上课、考试以敷衍为主。

二改进当前大学生重修问题的建议

(一)降低高考入学率,将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分流到职业学校

大学生重修人数的增加主要是由大学扩招引起的学生总体素质的下降造成的。随着年复一年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早已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2012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15万名,而招生计划为685万名,平均录取率达75%。而高校未扩招前的1998年,参加高考人数为320万人,录取108万人,录取比例为34%,15年时间,招生人数增加6倍以上,录取比例增加2倍以上。扩招前,考上大学的高考生是少数,现在考不上大学的是少数。近年来很多专科、高职甚至注册入学,只要参加高考就能成为大学生。筛选机制作用的减弱势必造成大学生总体素质的急剧降低,现在考上二本的学生在15年前可能连中专也考不上。大学生素质的总体降低,而大学课程的考核要求并没有降低,在考核数量和难度上甚至还有所提高,必然造成很多学生,学习吃力,考试不及格只能重修。因此,降低大学生入学率,重拾精英教育模式,是降低重修人数增加的最主要措施。对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分流到职业学校。一方面降低大学生的就业苦难,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家庭、国家的教育投资得到有效配置,客观上也减少了大学生的重修人数。

(二)加强学风和考风建设,严格执行重修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目前大学学风和考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读书无用论的流行。现在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很多情况下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很多所上大学名气较小、所学专业较冷的学生认为学的再好也不好就业,学习无用,知识无用,毕业证学位证成了鸡肋,因此,他们对考试不及格和重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二是娱乐工具的增多。现在大学生电脑基本普及,网络基本普及,手机基本普及,这些工具如果有效利用,对大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益处的,但就笔者的观察来看,大学生利用电脑和网络主要用于玩游戏,看电影,聊天,购物等和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些都耗费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给正常的学习造成了阻碍。三是学生和任课教师对重修的错误认识。由于任课教师和学校把关不严甚至故意放水,重修往往会划重点甚至直接透露试题,阅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基本全部放过,导致很多学生认为重修好过,有的学生不参加课程考试而直接选择重修,导致重修学生人数增加。

因此,要端正学风和考风,严格执行重修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破除学生读书无用的思想,把学生学习成绩和评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班干、入党以及其他奖励和推荐工作等结合起来,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对平时不学习,考试就作弊的学生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严厉处分。只有严格大学生的奖惩机制,才能提高课程的及格率,减少重修的人数。其次,要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来,减少外物的干扰。学校要严禁大学生宿舍使用电脑,切断宿舍网络,学生上网一律去学校或院系机房,并由专人监督是否打游戏或看电影及聊天。学生宿舍坚持11点熄灯制度,禁止熬夜。最后,严格执行重修制度,纠正学生和教师对重修的认识误区。对单独开班重修的教师和学生,交往部门要派专人随堂听讲,不定期抽查教师讲课、学生上课人数,学生作业等情况,对不认真上课的教师和旷课的学生予以处分。对跟班重修的学生,要求任课教师和本班学生同样要求,学习标准不能降低。对单独指导的学生和教师,应在教务部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指导,由教务人员进行监督,避免流于形式。对重修试题,要由专家组成审查团审查试卷的难易程度,重修考试的试卷在难易程度上必须和正常考试的以致。对划重点,透露试题的教师按教学事故处理。

(三)改革现有的重修制度和教务管理制度,取消毕业清考制度

目前的重修制度对大学生重修的次数没有限制,学生想什么时间重修就什么时间重修,制度过于宽松,造成学生没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对学生重修的次数要进行限制,最多只有两次重修机会,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对各学校出于提高学生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比例,在毕业前进行的清考考试,由于其难度小,教师划范围或露题,监考和阅卷宽松,学生绝大部分能够通过。清考考试使得参加重修的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重修学生将希望放在最后一次考试上,对之前的重修不重视。因此,学校必须取消毕业清考考试,不够学生产生侥幸心理的机会。

(四)执行重修收费制度,从经济上给予学生压力

虽然《高等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重修费属于乱收费,应该予以取缔。但现在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基本仍收取重修费,这是和重修费收取的合理性相关的。江苏省自2006年起,允许江苏省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收取重修费,赋予了重修费收取的合理性。收取重修费一方面可以补偿学生重修所额外占用的学校资源的成本,补偿教师付出的额外劳动,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予重修学生经济的压力,促使其重视重修,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考试通过率。目前一个学分的重修费大约为120元左右,有的学生一次缴纳几百甚至几千元,对学生和其家长都是不小的压力。因此,收取重修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其认识到重修不是无偿的,不能一次次无代价的重修。

(五)选派优秀教师开设重修课或进行辅导,并给予与其付出相匹配的待遇

基于重修学生基础差,纪律差的现状,选派责任心强、讲课水平高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和辅导是保证重修学生学习效率和考试通过率的重要手段。同样的课程,不同教师的讲授其通过率有很大的不同。对这部分优秀教师,教务部门应该将重修费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作为授课教师的报酬发给教师,保证教师上课和辅导的积极性,也吸引其他教师乐于带重修学生。

(六)鼓励学生互帮互助,成绩好的学生辅导重修学生

本班学生在一起时间长,彼此熟悉。重修学生有问题去询问学习成绩优良的同学比较方便。对热心助人的学生在评优、入党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他们辅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绩好的学生可能比教师更能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辅导也更有针对性,效果可能会超过教师单独开班的重修方式,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国臻.谈现阶段高校学生重修的教学管理改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5):284-286.

[2]王金兰,刘培生,李宇辉.高校重修制度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7):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