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习经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9:01

高中数学学习经验篇1

一、把错误的信息分类。

第一类问题: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说,“审题之错”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计算之错”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抄写之错”是在草稿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了;“表达之错”是自己答案正确但与题目要求的表达不一致,如单位混用等。

第二类问题:似非之错。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

第三类问题:无为之错。由于不会,因而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

我分析了近期的几张试卷发现,这几类错误的比例是2:7:1,由此我知道一点做不出和因粗心做错的并不是太多,主要集中在对概念理解的并不深刻。总的来说,数学可以分为8大部分: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排列组合、不等式、平面向量、二项式定理以及统计。其中,尤其以函数和几何较为难学,同时也是重点知识内容。只要对课本上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了如指掌,用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信手拈来。所以我要求学生把基础题目进行了反复练习,把所谓80%的基础题目反复吃透,经过了几个月,我发现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已经稳步有升。

二、影响数学成绩的因素和解决方法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数学思维还停留在初中的状态.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需要有变化的思维.要“多角度”考虑,要能“概括”、能“类比”、能“联想”、能“抽象”,等等

5.死记硬背,不能迁移知识。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比较形象、通俗;而高中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一些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因此,要透彻理解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要反复思考、再三研究,举一反三,加强知识的迁移。对一道题,要尽可能多想解法,多开动“脑筋”,使思维“活”起来。对一些相近的题,要善于总结,形成“一法多题”。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那怎样才能“会学”呢?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计划先由老师指导督促,再一定要由自己切实完成,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上课专心听重点难点,把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达到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长期坚持达到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达到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有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是少不了的.

4.多交流,多反思解疑,化解分化点

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要采用多次反复解疑,认真反思,总结规律,多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多和同学交流,多向老师请教,多开展变式练习,化解分化点,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学数学的几个建议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以及教师补充的课外知识。

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

3.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4.与同学建立好关系,争做“小老师”,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

5.增加数学课外阅读,加大自学力度。

6.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高中数学学习经验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原始经验;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以学定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去决定教师的教学选择.我们认为学生的原始经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所谓原始经验,就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积累下来的,能够用于小学数学学习的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来自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并不密切,但如果从中提取、加工,则对数学学习有很大的作用,当然,也有一部分经验来自于数学学习.数学作为必须循序渐进进行学习的一门学科,有可能在前面的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充分的促进作用,但不可避免地也有可能出现负面影响.总的来说,原始经验就是生活、学习中生成的,对后面的数学知识学习有影响的经验.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点,学生的原始经验是知识建构的一个重要条件.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虽然说国内不少数学课程专家对建构主义有一定的争议,但从我们的教学实际来看,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还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事实上,在建构主义之前,许多学习心理研究的专家也都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原始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原始经验中并不全部对数学学习有积极作用,有时一些经验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寻找、梳理、研究原始经验,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回避或矫正其消极的一面,以便为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

原始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现状

分析

我们可以先通过几个例子及分析,来看看原始经验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现状.

例析1“三角形的高”的教学.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注意到,学生在这一知识的理解中,会用到这样的几个原始经验:

一是对“高”的理解,学生有“高就是竖直方向的距离”的认识,这对理解三角形的高就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积极的作用是,学生认识到当一个三角形以底边处于水平状态呈现时,学生能够想到三角形的高就是过顶点作底边的垂线;消极的影响是,我们注意到这种状态下学生对底边上的高的认识比较到位,而对三角形另外两条边上的高的理解则相对困难一些,部分学生想不通为什么斜着的也能称之为高.这时教师就必须提取“高”的本质,让学生认识到高的含义并不只是生活中“竖着”的高,而是三角形中“过一顶点垂直于对边”的高.

二是对“高”的位置的认识.由于起初知识的学习――一般都是以锐角三角形作为知识的引入,这个时候学生会形成一种认识,即三角形的高都在三角形内部,而这对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的认识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果注意分析,我们会发现学生出现这些认识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数学学习中概念的建立,是以视觉接受的刺激作为主要加工对象的,也就是说学生理解的高,不是“过三角形的任意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的文字描述的高,而是通过眼睛看到的画出的那条线的高.由于这样的原始经验认识,造成了每改变一个新的情形,就无法准确地再去判断、画出高的结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学生的思维对象由视觉接受的刺激,努力地向文字描述的对象进行转变.

例析2苏科版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学习.

在学习小数之前,学生接触到的数都是整数,而在生活中学生虽然有接触小数的机会,但真正理解小数的机会却很少.因此,学生思维中会固有“数都是整的”的原始经验,这对于小数的学习有着不可小视的消极影响.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这种影响,认为不考虑这些影响,最终也会让学生学好小数的知识.事实上,这种认识不行,因为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果在学生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做好原有经验的同化或顺应,那学生学得的知识就可能只是表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只能用来解题,但难以在学生思维中真正扎根.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些整数无法解决的例子,如两个人分一个苹果,语、数、英三门学科考了298分等.通过这些实际例子,让学生强烈感觉到整数也有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然后辅以必要的引入,就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拓展原始经验.

学生原始经验的教学研究方法

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去准确把握学生有哪些原始经验呢?如果把握不准,那我们“以学定教”就失去了基础,因此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重要.在笔者看来,如下几个途径或许可以尝试:

1.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接触得最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把握得比较准确,我们平时的教学常规工作,如备课、作业等,其中无不蕴涵把握学生原始经验的机会.就以最有用的改作业为例,新教师一般只是判断学生的对错;有经验的老师一般还需要弄清学生错误的原因(当然只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去分析);而真正厉害的数学教师,一定是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去进行分析,看学生出错的心理原因(知识掌握角度的错误也在心理原因之列).

笔者虽然不是厉害的老师,但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记得在“面积”知识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解一道题目时出错较多.这道题是:一个长方形的小花园长8米,改造之后长度增加了3米,而面积增大了18平方米.问原来小花园的面积是多大?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无法顺利解决本题?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些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非常熟悉,问题在于,学生原有的经验不足以解决新问题的情形.事实上,通过分析本题的解题思路、研究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困境,我们会发现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还不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也不够,对于这种动态变化导致的面积变化理解同样不够.所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学生的原始经验,是成本最低、效果较好的一条途径.

2.根据学生的反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东西表露出来,如课堂上学生听课时的表情;黑板上板演或在草稿纸上写下解题过程时,写了什么,擦了什么,又改成了什么……注意观察这些细节,有助于我们把握学生内心的动态,从而看出他们有哪些有用的原始经验,有哪些会起负面作用的原始经验.

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76÷3”的竖式演算过程时,顺利地写出了■,随后写出了3,接着迟疑片刻,又将2擦除了……根据这个细节,我判断这个孩子对于除式理解还具有一定的困难,最起码其肯定不知道应该先算7÷3,而非6÷3.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起来非常低级的错误呢?通过交流我才知道,他也知道老师在课堂上讲了相关的要求,但到了具体计算的时候,看到6÷3的结果是个整数,觉得还是这样算比较好,于是就写了“2”,但后来看看又不好弄了,就把2擦了.知道了学生的这一思维过程,笔者判断是其“哪个更好算就先算哪个”的原始认识影响了他对除法的理解,于是后面的问题矫正也就能对症下药了.

3.对他人经验的借鉴

以上两点其实都是基于教师的直接经验,而小学生有哪些共同的思维特点,每个学生又会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不弄清这些问题,真正的因材施教就难以发生.而一个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我们要教那么多学生,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直接经验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借助间接经验来充实自己的经验系统――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正是在扩充自己原始经验的范围.很多小学数学教学杂志和书籍上都有类似的描述,读懂它们,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始经验的恰当运用研究

高中数学学习经验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思维能力;数学素养

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力的强弱。一个人素质提升的关键在于学习,而学习的关键在于采用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这些表述既强调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自主发展,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真正将体验式教学运用得当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1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及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2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2.1情境性

体验是关于对象的体验,体验对象与主体同时“在场”直接体验,体验式教学强调学习者通过实践获得具体经验,在新情境中检验经验,并能在新情境的情境中应用经验。

2.2亲历性

亲历性是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亲历性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实践层面的亲历,二是心理层面的亲历,作为学习当事者――学生首先关心的是自身学习,只有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才能明了经过的情境。

2.3反思性

反思性是所有学习的精髓,归根到底无非就是我们如何处理和看待自己体验或经历的方式方法。反思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它要求学习者有意识地关注所学的东西并设法巩固之,常常用“为什么”“如何”“是什么”来反思学习内容的价值。

2.4整体性

体验是基于全体已有的认知与情感,投入个体的整个身心,对体验对象的总体把握,体验中有认知,但这种认知是对对象的整体认知,而不是把认知对象分解为若干片段来加以分析、比较。体验的方式并非阶梯式的、包含着一系列清晰步骤的归纳和演绎。

2.5个体差异性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做出判断,批判性地反思,能将做出的判断反思有效的整合形成自己的观念。

3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还要感受到和认识到体验的作用,而且在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体验的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

3.1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和数学背景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即所谓的前概念。因此课堂教学中,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而是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知识贮备,让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例如讲授小学数学科学计数法的时候,就应当让学生试图去数一下2500000棵树,学生体验到这样做的难度,就会建构如何运用科学计数法的数学能力。

3.2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将抽象转化为形象的思维能力

“生活即课堂”,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一些少部分的人生阅历,从新课程理念来理解,这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种课程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创设恰当的情境体验,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坐标的数学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校为坐标原点,考虑以下自己家在什么位置,电影院在什么位置等等,通过这种体验学生就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简单而形象的生活知识。

3.3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自我纠错和自我批判的数学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有时会形成错误经验。在学习新内容时,这些固有认识与定性思维往往对学生的体验造成干扰,影响体验的结果。而纠正这些错误经验用事实说话比说理更让人接受,只有深刻的体验才能剔除脑海里错误的印记。例如我问学生,正数包括0吗?多数学生能做出肯定回答,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表示疑惑,运用体验式我们可以联想海平面,当然0就是既不属于负数又不属于正数。

3.4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迁移和概括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与阅读数学科普杂志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将学生的这种前知识应用于新内容的传授中,既能减少课堂的知识密度,避免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还可以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知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学生自然可以联想到前面已经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进而迁移过来,进而归纳一下方法,这部分知识点就很容易掌握。

4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4.1活动体验――体验学习数学的动力

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动力,推动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手脑并用的数学素养。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还要用眼、耳,口、手等器官的参与。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观众”,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到课堂过程中来,通过活动来体验知识的本质与学习的快乐。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等量代换这一概念的理解,让一男一女两位个子较小的同学并排站在讲台前,让另外一位女同学代替先前的女同学也是一样的效果。这出“抢亲”的“闹剧”使全班学生在大笑中接受了等价这一概念。

高中数学学习经验篇4

关键词体验学习;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102-02

201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见,倡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个性,提升他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状况,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发挥课堂魅力,让学生快乐体验学习?

1在生活经历中体验学习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学生的生活经历就是这已有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比较吃力。对此,为了给学生提供感性的认识,在学习知识前教师应组织学生多收集和参观生活中的一些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

如在教学“认识时间”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让每位学生课前设计一个“钟面”。学生对这个任务很有兴趣,放学回家后积极行动起来,仿照自家的钟面采用图画纸、纸壳等材料制作起来,遇到有难度的地方家长参与了辅助制作。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了不少知识。在课堂中,学生对于原本感觉到很难的知识都能对答如流,整个课堂显得很轻松。学生正因为有了这种亲身体验的过程,上课时非常投入,不仅思路打开了,而且热情很高,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给予学生充分的施展空间,教师才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数学智慧,让学生间接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丰富内涵,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魅力,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在问题情境中体验学习

数学家哈尔莫斯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一些问题情境的体验,就多一些成功的希望。如果能让学生有一种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体验,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进行问题解决的愿望,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凭借自己的主动体验学习、生成学习,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解题的能力,这也是学生的自我发展过程。

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首先用电脑课件出示一连串的成语,有十拿九稳、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等。教师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成语猜出所对应的分数,然后又让学生根据所猜出的分数观察哪几个分数最与众不同?再由学生尝试将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情境,形象、生动而又丰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设计情境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智力的挑战,所以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对学习便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凭借之前所学过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使问题得到成功解决。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隐含着“化成有限小数和分子还是分母关系更大”的思想方法,为学生主动探究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提供了鲜活的验证过程,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直接体验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愉悦感。

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

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去发现问题才是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因为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将问题理解得深刻彻底,从而准确掌握到问题的性质、规律和内在联系。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体验、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学会发现和创新。

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引导学生对圆柱体的模型进行观察,通过先观察整体,再对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先要求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硬纸,然后将其卷成筒,引导学生了解长方形展开后的图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的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后,总结出:“展开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而圆柱的高就是长方形的高。”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推理得出:

长方形面积=长×宽圆柱侧面积=底面圆周长×高

根据上述认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观察、思考、实验及推理等活动,最终对圆柱表面有了全面的认识。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合作而得出结论,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在这一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分析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要增强教学效果,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

活动是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有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其自身素质和个性发展,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实践活动形式正是“玩”。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玩的形式来将教材中一些难点知识、抽象知识简单化,如通过游戏活动来进行教学活动,不仅满足了儿童天性,还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了知识。

5在生活应用中体验学习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发展数学。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解决实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和方法。让数学回归生活,在生活应用中体验数学,才能让学生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结合生活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房屋架为什么是三角形”?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来回答。又如在学习了“估算”这部分知识后,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购买东西或是面对一些需要了解而又无法马上准确计算出的数据进行估算,从而减少一些麻烦,提高办事效率。

高中数学学习经验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

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的内涵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可以说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方式,把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方式。而体验式学习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使学生完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体验,经历获得印象和经验。它同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经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会给学生新的感觉和刺激,从而加深学习者的记忆和理解;不仅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完成了知识的融汇和转化,最终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一、指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把学习和生活融合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个人经验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数学,意识到个人每天经历的生活即是数学的来源。知识和生活交融,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利用了学生本来的人生体验,真实体会数学“出”自生活这个“出”的过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时,首先需要解决“平均”我这样引入“小组长”分发新的作业本,要求是每人分得一样多,人分物品{人一分一份}得到“份”;每人一样多,得到“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就是这个很正常的生活场景,学生几乎每天都接触到的“分东西”的经历,使学生立刻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恰似简单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大胆探索的欲望。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寓教于乐”,是教育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方式。“东”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应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导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利用各种媒介,及教学方法,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另外一种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体验探索和获取的乐趣,这里“乐”的重心已偏移。“体验式学习”恰好能使用使学生体验“学”的乐趣。

如:低年级“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票面值后,“这些元,角,分之间什么关系?”怎样换算呀?等问题。教师可以放手,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如“一学生提出”一个作业本五角钱,今天我买了2本,付了一元钱,所以一元钱就是等于2个5角钱。还有学生得出“一枝铅笔一角钱,我买了二个花了二角,买十个就花十角”这时有生活经验的孩子争先恐后的指出是一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体验,指导孩子跟家长购物,询问售货员,也可以在班级开展活动课。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乐趣,其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能力的提高,还有作为一个“大人”一样,支配自己的想法体验社会生活的喜悦。

三、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学以致用,是传统教学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用于应用的经验,而体验式学习的优势恰在于此,它使学生从学到用始终处在一个运用知识转化能力的空间。如,学习“统计图”,我们可以安排“校园环境污染问题”的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分组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调查校园内的污染情况,然后将收集来的数据制成“校园环境污染情况统计图”,学生自身通过调查,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再根据各组侧重情况不同来确定不同的统计图形式,整个过程学生亲身体验,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高中数学学习经验篇6

Liutie

(安康学院,安康725000)

(ankangUniversity,ankang725000,China)

摘要:介绍了地方高校有效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经验,地方高校限于自身条件无法为更多的理工科学生提供数学实验机会,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学实验平台是一条既经济又高效的途径。

abstract:introducesthemathematicalexperimentalteachingexperienceinlocaluniversities.Localuniversitieslimitedtotheirownconditions,sothatunabletoprovidemoremathematicalexperimentopportunityforstudentsofscienceandengineering,andbuildingtheentirethree-dimensionalmathematicalexperimentplatformisabotheconomicalandefficientway.

关键词:地方高校数学实验理工科学生

Keywords:localuniversity;mathematicalexperiments;studentsofscienceand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42-01

1数学实验开设的必要性

“数学实验”就是从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通过学习者亲自设计与动手操作,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或运用现有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换言之,数学实验就是学习者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的实践过程[1]。

数学实验是一种开放式的、基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做数学实验,在做实验中学习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它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提高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通过数学实验,学生能有效理解数学概念、原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通过数学实验,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通过“做”数学去探索数学规律[2]。

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数学实验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其较强的实际操作要求,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还有助于学生寻找到一种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而解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提高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地方高校的市场竞争力。

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和设计能力。数学实验课程从介绍数学软件的使用开始,由问题出发,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复杂的理论推导在实际问题中具体化,让学生借助于计算机去探索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也会使学生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认识到数学的神奇,增强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念。形成自己一定的数学素养,从而在工程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中自觉地运用数学,使学生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提高数学创新设计能力。

数学实验课的开设将会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教师除了要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还要很好的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能够指引学生以相关的数学软件为操作平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现状及问题

1995年在“国家教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理科非数学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项目的总体构想报告把“数学实验”列为高校非数学类专业的数学基础课之一。

在国外数学实验已经普及到了小学,在国内的一些重点高校也在原有的只在数学专业开设的各类数学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将其推广为全体理工科大学数学课程中继《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第四门大面积基础数学课程,而且是渗透于三大数学课,即高数有高数实验,线代有线代实验,概率有概率实验,捆绑有实验内容的数学三大课教材层出不穷,可以说数学实验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3-4]。大学数学实验课是一门新的数学课程,它不像传统的数学课程那样有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和范式,它是集知识性、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和计算机为一身的课程,它的教学设计和范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数学课程.就目前的数学实验课实施情况来看,许多重点高校都建有面向全体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实验基地或实验中心,教学效果比较好,但也有很多学校实验教学的效果不明显,更是有些学校不知道怎样实施?尤其地方院校问题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硬件经费不足,无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验环境;教师数量不足,无法指导更多的学生开展实验活动。这样的问题在地方高校是比较普遍的,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数学实验训练,以提升其综合素质是本文的探讨的核心问题。

3我们的办法

我们地方高校目前还不能像重点高校那样,为全体理工科学生提供数学实验机会,但我们也可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的做法是――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数学实验》教学平台,它不仅提供讲义、课件、习题及答案等常规内容,最具特色的是我们制作针对问题和方法的视频教学短片。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视频要录制一节课50分钟,那样既是一种浪费,也不便于学生有针对地下载学习。我们是一个问题一段,一个方法一段,不限时间。

有了这个实验教学平台,就可以使该课程的辐射力得以延伸至所有理工科,受益的将是全体理工科学生,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应用实践能能力,改善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对于教师的应用能力提升也有帮助。既经济又高辐射,可谓一次投入,无限产出。

4结语

大师们用纸笔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精良的武器――计算机与软件包。而地方高校要想在有限的软硬件条件下,仍然收到好的数学实验教学效果,有效的途径就是建设立体化全方位的数学实验教学平台。我常常对学生们说:“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但数学只有借助于计算机才变得无所不能,数学与计算机结合就真正是天下无敌了”。

参考文献:

[1]唐耀平.用数学实验思想指导经济类专业《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8):1-2.

[2]但琦,杨廷鸿,吴松林等.论大学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J].大学数学,2010,26(5):1-5.

[3]杨宇明.引入数学实验思想方法进行概率统计教学的设想[J].科技信息,2010,(30):499.

[4]刘会民,张淳,耿晓龙.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12(3):69-71.

――――――――――――

高中数学学习经验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88-011.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开展课前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已不再视预习为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能够在预习时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还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开展课堂预习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中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2.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时间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们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从"玩"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

2.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3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里需求。

3.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简便运算232-1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妈妈有两张百元大钞和32元零钱,买一件198元的上衣,她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妈妈拿出2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她2元,妈妈最后的钱是32+2=34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32-103、356+98、947+102等习题。

4.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应有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老师既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不定期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收支出情况的统计图等等。

5.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6.有效评价,体验数学的学习快乐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对予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我想学"。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表扬与批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循循善诱,多鼓励、少批评,如多些说"再想想,相信你能行"、"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回答真有创意"……,只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才有利于学生处主学习的培养。

总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些要求,虽然有多种途径,但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高中数学学习经验篇8

摘要:采用“增大步幅综合练习法”进行教学实验。以本学校初三(1)(2)(3)班女生共50人为研究对象实施教学实验,对实验前后的800米跑成绩、步幅、步频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在初三体育与健康课堂实施“增大步幅综合练习”教学方法能有效、快速提高初三女生800米跑成绩。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拖跑现象比较严重的女生。

关键词:初三女生;步幅;800米跑成绩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2.010

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改已全面展开,男子1000米跑和女子800米跑是我市实施新的初三体育升学加试必考项目。如何安全、科学、高效达到提高学生耐力素质,提高耐力跑成绩成了我们一线体育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增大步幅综合练习”教学方法在我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实例中阐述这种训练方法的高效性和可行性,旨在探究“增大步幅综合练习”教学方法如何科学、高效提高初三女生800米跑成绩。

1实验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以2014年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海鸥学校初三级(1)、(2)、(3)班女生为研究对象。各班人数分别为18、18、19人,共55名女生,其中有5位女生因身体原因未能完成实验全过程。

1.2实验方法

实验前后对比法:即先对我校初三(1)、(2)、(3)班女生进行指标测试分析,然后针对我校女生步幅太小采用“增大步幅练习”教学方法训练,经过4课时针对性教学后在气温相似情况下进行对比测试,最后进行数据分析。

“增大步幅综合练习”教学方法如下:

1、后踢腿跑15米,要求脚后跟触碰到自己臀部;练习3次。

2、行进间弓步压腿15米,要求一步三压,后摆折叠前拉,看谁先到终点;练习3次。

3、行进间小步跑15米,要求动作到位;练习3次。

4、行进间高抬腿跑15米,要求高重心;练习3次。

5、“B”式跳跃,要求养成抬腿下压习惯。(每次放松回位练习动作)

6、车轮跑分解练习15米,要求后摆、前拉、下压动作到位,练习2次。

7、车轮跑变加速跑30~50米,要求动作协调,高重心;练习2~4次。

1.3成绩评分依据

广州市初三体育加试评分标准

1.4实施时间

本实验从2014年12月29日开始到2015年1月16日结束,每周3课时,进行4课时的教学实验。

2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录得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如下:

2.1初三女生800米跑成绩实验前后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后的800米跑成绩,用时从234.0±18.5秒提高到212.5±15.3秒,经过统计学的配对t检验,p值低于0.001,说明实验前后学生用时存在明显差异,成绩有明显提高。

如果按广州市初三体育加试800米评分方法对学生的用时进行评分,本实验班50名初三女生从实验前的84.2±18.5分提高到实验后96.0±7.3分,经过统计学的配对t检验,p值低于0.001,说明实验前后学生的评分存在明显差异,得分明显提高。

3.2初三女生800米跑实验前后总步数步幅步频变化

为了更进一步分析本实验班女生800米跑成绩的提高是步幅变化明显还是由于步频变化明显所引起的,本实验统计了女生800米跑总步数,并通过此数据换算出相应的步幅与步频。通过核查实验前后初三女生800米跑总步数变化情况数据,剔除计数误差较大的9例,选取认为相对客观的步数变化数据,进行以下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女生800米跑总步数前后变化经配对t检验后,p值低于0.001,说明存在明显差异,提示本实验班女生经训练后,800米跑总步数明显减少;相应的,步幅提高也存在明显差异,虽然步频的提高经配对t检验后,p值低于0.01,也存在明显差异,提示经训练后,步频也有明显提高,但结合到本实验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我们认为女生800米跑成绩的提高主要因素更倾向于步幅提高的结果。

经过“增大步幅综合练习”前后测试过程观察,学生后摆折叠前拉充分,步伐轻快,节奏感强;在课后调查发现,学生上完第一次课后第二天大腿有酸痛感,说明练习对大腿肌腱有明显牵拉,提高了柔韧性,有助于增大步幅;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增大步幅综合练习”教学对我校初三女生800米跑成绩提高有显著帮助。

3讨论与分析

3.1耐力跑成绩影响因素

800米跑的成绩不仅由耐力、速度决定,技、战术也是决定成绩的重要因素,技术分起跑、途中跑、终点跑技术、摆臂摆腿技术、呼吸方法等;战术主要强调速度和体力的分配,800米跑最好的方法是“匀速跑”,因为“匀速跑”的呼吸和节奏稳定,是最好的节省能量的跑法;而技术是成绩的保证,没有合理、科学的技术基础,是不可能达到优化跑步效果,发挥最佳潜能,达到最理想成绩的。

自开学以来,我校初三学生经过三个月重复跑,间歇跑,定时跑,定距跑等传统有氧耐力跑练习后测试发现成绩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发现学生跑步动作吃力,重心较低,步幅偏小,特别是拖腿跑严重,跑步工作效率低下;拖腿跑与大小腿折叠前拉跑不同之处在于拖腿跑力臂较长,前拉位移耗费力量较大。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采用改进跑步技术,设计减小力臂的“增大步幅综合练习法”练习,到达减小摆动腿向前摆动的半径,从而提高前拉速度,减小位移能耗,起到提高800米成绩的效果。

3.3“增大步幅练习”教学方法在课堂有效实施

为提高我校学生的耐力跑成绩,我们从跑步是周期性运动这一特点及影响速度要素(步频、步幅)入手,结合女生心理特征、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情况,通过举标枪例子说明握枪部位不同,举同等重量的枪所需力量是不同的道理引导学生认真配合练习,改进跑步技术,提高跑步效率。我们经过分析、讨论,针对拖腿跑严重的现象,把初三女生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分为两部分,前20分钟进行“增大步幅综合练习”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前面带、后面追、充分运用口哨节奏变化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师的激情感染和共同参与下,学生练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跑步时拖腿毛病明显改善,学生越跑越轻盈。后半部分时间则进行自选项目练习,采用“增大步幅综合练习”训练方法练习4课时后进行测试,效果显著。

4结论

“增大步幅综合练习”教学方法对提高初三女生800米跑成绩具有明显的提高效果,且本练习方法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成绩提高明显。

我们认为该教学方法尤为适合拖腿跑严重的初三女生。经本练习后,拖腿跑现象可以得到明显改善,800米跑所用步数可以明显减少。

“增大步幅综合练习”方法之所以能够明显提高初三女生800米跑成绩,而且在短时间内达到接近满分的程度,主要是明显提高了女生跑步步幅所致。

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发现学生步幅提高明显,学生跑姿小腿前摆时折叠充分,明显改善了拖腿跑现象,学生跑步轻松省力了。说明“增大步幅综合练习”教学方法能高效提高学生步幅,节约能量,提高800米跑成绩。

参考文献:

[1]林丽芬.“巧用场地节奏跑”教法对提高初三女生800米跑成绩的研究[J].体育师友,2013.3.

[2]周孟卉.八年级女生800米跑教学策略分析[J].体育师友,2014.4.

[3]谢央单.影响初中女生800米跑成绩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16(9).

[4]刘军.初三女生800米跑教学对策[J].中学教学参,2013,45(3).

[5]王海玲.提高初中女生800米成绩阶段教学法[J].学院教育,2010.5.

高中数学学习经验篇9

关键词:体验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聋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教师只不过是聋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聋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聋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聋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聋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聋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聋生思维的高度,相信聋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聋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聋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聋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聋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聋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聋生来说,看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聋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聋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数学交流。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位聋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相同,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性建构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小组讨论和组间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促进聋生进行资源共享,发展联想思维,培养合作交往能力,而且还可促进聋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聋生充分进行思考,说出各自的想法,不应统一要求某种方法,聋生的答案可能不唯一,只要他们能用自已的语言说明就应予以鼓励,重视引导每个聋生都参与学习过程,并把思维训练落实到全班每个聋生身上,使课堂教学的重心由老师带着知识走向聋生,转到老师带着聋生走向知识。

四、联系生活――让聋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聋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聋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聋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数学学习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美丽的校园如诗如画,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中充满着数学知识,我们在学习“测量旗杆高度时”,同学们利用阳光测同一时刻旗杆影长,人影子长和人高。初步感受了生活中数学的奥妙,而后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积极探讨测量方案,体会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最后同学们又用小镜子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整节课,聋生“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聋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的很近,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让聋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成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让聋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体验知识的魅力。这样,有利于培养聋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聋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使聋生产生问题意识,并大胆地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动手实践,让聋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学会自己去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的魅力,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聋童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魏华忠,《聋哑教育的特殊性》光明日报(京)1998.7.6③4-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高中数学学习经验篇10

【关键词】数学姜堰;积累;课堂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索过程的一种情感的体验与认知,数学是学生在不断参与数学知识的研究中,将数学活动所包含的情感、技能、知识内化成为了一种自觉的心理状态。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数学知识所获得的经验,同时也包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数学经验。而要想获取必要的正确数学经验,则要通过不同种类的数学活动课堂指导来实现,例如提问、观察、理解、建模以及论证等等。通常来说,学生的个人经验体现着学生自身的个性,是学生个体的一种自我创造。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步地转为学生的数学感悟,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探究、合作、操作以及思维等活动体会,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

一、邀请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分析的过程中来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积极地邀请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分析过程中来,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产、发展以及形成最后结果的基本过程,增加学生的情感性经验积累。举例来说,在讲解“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边长是l厘米的小正方形;再让他们用彩笔将小正方形涂满一种色彩;然后从纸片中将涂上色的小正方形沿四边剪下来;接下来用手指在小正方形的四边上触摸一遍;然后闭眼思考平方厘米的大小;最后说出边长为1厘l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上述操作过程的设计,比教师直接出示一个正方形,告诉学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一般做法更为直接,学生的体验显也更加深刻。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于数学知识的经验与印象。

二、注意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

儿童的数学认知结构不仅包括已有的“结构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背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儿童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对于生活中数学认知的一种辅助和延伸,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环境都有着各自的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要悉心地去观察生活,去了解学生的基本生活情况,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现象,从而在课堂引导的过程中,有效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的活动经验,促使学生将对于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课堂交流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诸如超市购物等涉及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活动,去引导大家踊跃发言,将原本复杂的知识进一步简单化,使学生能够了解数学就在身边,学好数学能够帮助自己更为方便、科学地生活。

三、重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个体感悟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呈现出了明显的动态性特征,课堂更加富有情感和思考,突出强调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个体感悟。数学课堂予以了学生充分地情感体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放飞思想的空间,使数学知识分析的整体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促进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和思维的碰撞。从而促使学生去用心感悟数学,不断将数学活动的情感内化成为自身的经验。举例来说,在讲解“求小数的近似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了练习为“我与姚明比身高”:教师身高1.72米,姚明身高2.26米,请将这两个小数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在学生保留整数的过程中,惊讶的发现老师和姚明的身高都是2米,但是当学生将这两个数字保留一位小数时,得出的结论是老师身高约是1.7米,姚明身高则约是2.3米,这样就产生了让学生记忆深刻的差距,学生接下来就会产生质疑,这时老师再由此而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个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程度就越高,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

四、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要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必须要通过数学知识对于问题的解决来逐步实现,然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通常都隐藏在思维之下,需要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去将其激活,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提炼,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数学经验浮出水面,才能促使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如何求出一个红薯的体积?由于红薯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学生不能迅速地找出求体积的办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提示来激活学生的思考:“我们以前学习圆的周长时用到了什么转化方法?学习圆面积时又用到了什么方法?学习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呢?”此时,学生头脑中沉睡已久的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化未知为已知的策略被激活了。因此学生的学习情绪进一步高涨,思维被打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后得出了求红薯体积的做法:找一个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加入些水,量出水面高度,再将红薯放入水中,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把容器的底面积与上升的高度相乘就求出了红薯的体积,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就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起来了。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数学经验积累的课堂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要使学生能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分析的过程中积累必要的数学经验,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锻炼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处理好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受益终生,实现学生更好地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刘晓玫.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