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十篇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十篇

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09:20

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篇1

【关键词】资产评估方法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

一、相关概念释义

财政部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2004)中明确定义:本准则所称资产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价值进行分析比较、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资产评估方法是实施资产评估工作的技术手段。资产评估对评估对象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的过程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客观性主要考虑评估对象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主观性主要在于评估师要对评估对象的现状及获利能力进行分析判断。资产评估对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向考虑,要求资产评估方法不同于其他工作或学科,多年的资产评估实践,形成了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二、基本资产评估方法具体分析

(一)三种方法的基本含义及运用前提。

1.市场法是指将被评估资产与市场上存在的相同或类似的参照物进行比较,并根据两者的差异对参照物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估算出被评估资产的价值。

由市场法的相关含义可知,运用市场法的前提条件包括市场中要存在参照物,并且该参照物是在公开市场条件下进行交易的,由于涉及到对参照物价格的调整,所以要求能够明确参照物价格影响因素,且能量化。

2.收益法是指将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

收益法的运用涉及到未来预期收益,要求被评估资产能够继续使用,可以测算资产的未来收益和预期使用年限,并且可以预测获得预期收益所要承担的风险。

3.成本法要求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扣减各项贬值(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后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

成本法的运用需要在被评估资产能够继续使用的前提条件下。

(二)三种基本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1.市场法的优点在于,由于采用直接从市场中获取的数据作为评估基础,该法直观、简单、合理,评估价值客观公允,评估结果易于被评估当事人各方理解接受。如评估一些实物类的流动资产(存货、材料等),由于该类资产通常不考虑其未来获利能力且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通常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客观公允。

但因为有些被评估资产在市场中找不到与之可比的参照物,使市场法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一些在产品、构筑物或自制设备,在市场上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可比的参照物,由于不满足市场法的运用前提,而不能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

2.收益法的优点是通过预测资产的未来收益,来折算资产的价值,评估结果合理,易于被评估结果使用者接受理解。如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资产评估采用收益法,能真实和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本金化的价值,并且与投资决策相结合,评估得到的资产价值易为交易双方接受。

由于收益法使用的都是未来预测数据,主观分析判断的比重比较大,这就对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高。同时对于一些不能准确估算收益的资产,不能采用收益法。单项资产的收益就是很难单独估算的,例如企业里的一台机器设备、一幢房屋或构筑物等。

3.成本法的优点:较为充分地考虑了资产的损耗,评估结果更趋于合理;有利于单项资产和特定用途资产的评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使评估资产的评估价值接近实际,较真实地反映了资产的现时价值。同时,成本法在不易计算资产未来收益或难以取得市场参照物条件下可广泛应用,从这个意义上看,成本法实际上弥补了市场法和收益法的不足。

成本法的缺点在于工作量太大,因为要核算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和各项贬值,涉及的工作量很大。同时成本法不能充分考虑被评估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

(三)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

资产评估的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构成了资产评估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三种基本方法之间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从整体上来说,评估方法是由互相关联的、内在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技巧和程序组成的,其共同目标就是获得令人信服的可靠的评估价值。同时各种评估方法都各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成一体的运用过程,都要求具备相应的信息基础,这又是三种基本评估方法的主要区别。

三、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

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要受资产评估目的、资产评估假设和评估对象的制约。资产评估目的是进行资产评估首要考虑的问题,影响了评估假设和评估对象确定,进而制约评估方法的选择。而评估假设一方面受评估目的影响,一方面制约评估方法的选择,进行评估时,必须设定被评估资产处于一种特定目的或处置方法。评估对象不同,采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同。例如,评估同一企业的两台机器设备,自制的专用机器设备通常采用成本法,而对于对外购置的通用机器设备则采用市场法。因此,为了选择出合适的评估方法,要充分考虑资产评估目的、评估假设和评估对象等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编.资产评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篇2

【关键词】企业价值;收益法;估值模型

目前,世界知名的投资银行几乎都以企业价值或与价值相关的指标作为评价企业及其股票的主要依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权市场、资本市场的兴起,企业价值理论也逐渐引入我国,并在企业改制、企业并购、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经济理论界、资产评估界对企业价值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多种评估观点。不同的企业价值评估观点.将直接影响到评估实务中评估途径、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进而影响到所评估的企业价值数量的准确与客观。所以,对企业价值的不同评估观点进行评述,认识它的本质是必要的。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产生

(1)企业价值评估产生的理论基础。1930年,费雪对《资本和收入的性质》这本书的体系和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和补充,更名为《利息理论》,书中所提出的确定性条件下的估价技术,是现代标准或正统评估的基石。1958年,著名理财学家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发表了对理财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论文《资本成本、公司理财与投资理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期权定价理论给以现金流量折现为基本方法的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企业价值评估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企业价值为依据,科学地进行财务决策、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2)企业价值的定义。从新经济发展角度,企业价值是由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决定的,企业价值是企业在未来各个时期产生的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之和。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包括两部分:企业现有基础上的获利能力和潜在的获利机会。本文对企业价值的理解是针对以上观点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企业价值是企业这一特定资产综合体的价值。其次,企业价值是由企业未来获能力决定的现实市场的交换价值。最后,企业价值是企业现有基础上的获利能力价值和潜在的获利机会价值之和。(3)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企业价值评估就是专业资产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目的,遵循特定的原则,依照法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整体经济价值进行判断、估计、测算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得到一个具体时点企业价值的评估值,为实现企业特定经济行为的目的提供公平公正的价值尺度。目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按大类分为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些方法各自有自身的特点和适应范围。一是市场法。市场法假设企业的价值是某一估价指标乘以比率系数,估价可以是税后利润﹑现金流量或者主营业务收入等,不同的指标采用不同的系数。市场法优缺点:市场法缺乏明显的理论基础,一些财务指标很难以确定;但是市场法是从统计角度总结出相同类型企业的财务特征,得出结论有一定的可靠性,并且市场法简单易懂,容易使用。二是成本法。成本法是指在评估企业价值时按被评估企业的成本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来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成本法的优缺点:比较充分地考虑了企业的损耗,评估结果更加公平合理,有利于单项资产和特定用途资产的评估;但成本法工作量巨大,并且以历史资料为依据确定目前价值,必须充分分析这种假设的可行性。三是收益法。本文介绍的重点,将在下文详细阐述。

二、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的模型

(1)收益法的定义。收益法也称收益现值法或收益还原法,它是指估算被评估资产在未来(剩余寿命期间)的预期收益,按照适宜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2)收益法成立的假设条件。一是持续经营:即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也就是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进行清算。二是盈利性:即企业在整个未来经营过程中预期收益是正的。如果企业的收益是负的,用收益法是无法评估的。三是可测性:即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这要求企业有健全的会计体系和完整的财务指标。这样运用收益法时才有客观具体的数据进行计算。(3)收益法应用的形式。收益法是将评估对象在未来特定时间内的预期收益进行折现转换为当前价值的方法,它是一种有限期持续经营假设下的收益法。计算公式为:

p=■■+■

式中:p为评估值;Ft为未来第t个收益期的预期收益额;pn为终值;r为折现率;t为收益预测年期;n为收益预测期限。

(4)收益法参数的确定。收益法的应用不仅在于掌握其在各种情况下的计算过程,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参数。收益法的主要参数是收益额、折现率和收益期。第一,收益额的预测。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额是指由具有独立经营和获利能力的经济实体,在未来正常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可以获得的货币净收入。从理论上讲,预期收益有三种含义: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都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的财务指标,其预期值均可作为收益法中的预期收益。下面对这三个指标具体分析比较:一是利润总额。它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得税前全部利润之和。即: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利润总额作为企业整体资产收益额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企业经营的业绩,需要的原始数据也便于获得,计算也比较简单,但不能真实地反映归企业所有者所拥有和支配的净收益。二是净利润。它是指企业在未来经营期内所获得的归资产所有者拥有和支配的净收益。即: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用净利润作为收益额来评估企业价值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缺点是由于企业折旧政策的不同会导致企业所实现的净利润缺乏可比性。三是净现金流量。它是指企业每年实际发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差额,包括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三个方面。在资产评估中,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一般不计入企业收益,因为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不能计入企业经营成果。因此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中的收益额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之和。计算公式为:净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采用净现金流量的优势:一是现金流量作为收付实现制核算得出的结果,不受财务会计政策调整的影响,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如实反映。二是企业的税后利润是一个会计指标,它等于利润总额减所得税,是从会计核算上得出的企业所有者拥有的净收益。三是在价值评估分析中,现金流动状况比会计上的盈亏状况(利润指标)更重要。四是净现金流量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综上所述,从企业价值评估的角度分析,对收益的界定应本着投资回报的原则,将其视为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资产经营的一切收入净额,所以应该选择资产经营过程中的净现金流量作为反映资产收益的指标。第二,折现率的估算。我们通常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来估算折现率。它是指以各种筹资方式所筹措的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重为权重,对各种资本的成本进行加权平均所得到的资本成本。其计算公式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权重+债务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权重。股权资本成本可以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股权资本成本=无风险利率+(市场平均收益率-无风险利率)×贝塔系数。无风险利率反映的是在资金没有违约风险,期望收益得到保证时资金的基本价值。在此情形下,投资者仅仅牺牲了某一时间段的使用价值或效能。一般选取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报酬率。贝塔系数反映了企业的收益水平对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的变化的敏感性。它通常根据历史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一般地评估机构都会定期公布大企业的贝塔系数。对于处理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各自占总资本的权重问题,即评估时采用的资本结构问题,应该从评估的价值标准和被评估企业或股权的性质来考虑。如果本次评估是采用公开市场价值标准,资本结构保持完整没有变动,那就应该采用目前的实际资本结构作为权重。如果本次评估的是采用投资价值标准,被评估的标的是控股股权的价值,那么此时的权重可以采用买方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可以采用被评估企业的资本结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第三,收益期的确定。它是指企业资产的收益期间,它的确定通常要考虑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主要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经营者的素质,外部环境的影响,如竞争对手的变化,国家投资政策的变化等等。确定方法可以分为三种:(1)永续法。它是指企业经营比较正常且没有对足以影响企业继续经营的某项资产的使用年限进行规定,则在测算其收益时,收益期可以采用无限年限。(2)企业整体资产经营寿命法。企业产权发生变动后没有规定经营期限的按其正常经济寿命测算。(3)约定年限法。企业整体资产发生产权变动后,合同约定企业的经营期限时,应该以合同年限作为企业资产的收益期。本文主要是根据第三种方法,结合对第二种方法来确定的。

三、结论与评价

我国目前对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通常是在企业进行整体转让,吸引合资或并购时。转让双方,特别是受让方最看重的是企业资金状况、融资能力、其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现状等于未来的获利潜能,以此决定投资决策,而该过程刚好符合了收益法对资产的评估思路。收益法应该是最佳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但目前的评估实务操作中却很少应用,这就是收益法在我国的局限性:(1)评估人员的专业技能限制了收益法的使用。收益法的应用要求评估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合理预测企业的获利能力。否则,就会产生较大的盲目性和评估风险,缺乏科学依据。(2)国内信息来源的匮乏制约收益法的应用。及时、准确地掌握大量不同行业的经济信息和政策信息是运用收益法的基础,因此大量收集不同的信息是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运用收益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5)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65)

[3]周海珍.浅论收益法中折现率的确定[J].中国资产评估.2001(4)

[4]许驰.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2004(60)

[5]王志华,王跃.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比较研究[J].企业导报.22010(3)

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篇3

1.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时间稍早于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已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1]。这些高职院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建材类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经济贸易类高职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等)、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等)、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综合类高职院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职院校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比较短,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的人员较少,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2.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考虑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把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具有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业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是不够科学的,没有考虑社会对评估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不仅包括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还包括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首饰鉴定、文化艺术品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评估、税基评估等,另外房地产估价、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土地评估、探矿采矿权评估等也应当属于资产评估的范畴。目前,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等资产评估类职业。为社会培养各种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但是,不同的资产评估类职业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制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的。

3.高职院校主要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专业课程,没有考虑主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现阶段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数为非综合性的,一般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不够齐全,导致部分课程难以安排。比如,一些经济贸易类和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因在建筑工程及机电设备方面没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无法开设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方面的课程,而建筑建材类和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对于财经方面的课程则往往难以开设。

4.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但是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教育招生不久。2004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将资产评估作为本科试点专业向教育部进行申报并且获得了批准,并已在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培养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紧缺专门人才。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厦门大学财政系资产评估专业的硕士、博士点是国内重点大学首个设立的该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点。上海财经大学在财政学硕士点下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到2007年才会有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生要到2009年才能毕业,况且本科院校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也需要大量的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短期内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不可能通过引进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来解决师资问题。如何尽快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5.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充分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外,还要有能够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对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主办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业务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培养能够胜任各种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具有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房地产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土地经济学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土地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旧机动车鉴定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出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具有地质和矿业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矿业权评估作为专业建设方向。

2.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应当包括财务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资产评估方面的课程,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专业建设方向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到毕业工作后才有资格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教育带来了冲击。虽然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科目却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所必需的,把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成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以房地产评估与管理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把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再比如以旧机动车鉴定评估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把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考试科目:汽车原理和构造介绍、汽车性能及新技术介绍、汽车状况检查办法、汽车价值综合评定应用、二手车交易方法与技巧、汽车保险和法律知识、汽车评估基本财务知识、现场评估实习课程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3.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请来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设置比较晚,而且高校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短期内不可能选择到高职院校就业,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很快解决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逐步提高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上。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通过考试获取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等)并委派专业教师到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评估类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具备一定的教师素质的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优先引进。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无法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兼职教师来承担。

4.高职院校应当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主,充分利用校内已有实训设备,确保把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

根据笔者的市场调研,用人单位对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有两方面:财务和评估。笔者认为财务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内模拟实训,评估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当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来进行。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也可以尝试该模式。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可以用第一学年的时间来完成财务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任务并完成财务与管理方面的校内实训,用第二学年的时间来完成资产评估方面的教学任务,用第三学年的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事务所顶岗实践。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资产评估方面的事务所由于从业人员较少,几乎每个事务所都需要业务助理人员。高职院校可以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兼职教师的聘用结合起来,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将相关的评估事务所建设成校外实训基地,聘请该事务所的评估师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办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时间稍早于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已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这些高职院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建材类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经济贸易类高职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等)、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等)、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综合类高职院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职院校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比较短,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的人员较少,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2、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考虑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把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具有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业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是不够科学的,没有考虑社会对评估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不仅包括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还包括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首饰鉴定、文化艺术品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评估、税基评估等,另外房地产估价、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土地评估、探矿采矿权评估等也应当属于资产评估的范畴。目前,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等资产评估类职业。为社会培养各种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但是,不同的资产评估类职业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制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的。

3、高职院校主要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专业课程,没有考虑主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现阶段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数为非综合性的,一般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不够齐全,导致部分课程难以安排。比如,一些经济贸易类和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因在建筑工程及机电设备方面没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无法开设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方面的课程,而建筑建材类和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对于财经方面的课程则往往难以开设。

4、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但是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教育招生不久。2004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将资产评估作为本科试点专业向教育部进行申报并且获得了批准,并已在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培养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紧缺专门人才。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厦门大学财政系资产评估专业的硕士、博士点是国内重点大学首个设立的该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点。上海财经大学在财政学硕士点下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到2007年才会有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生要到2009年才能毕业,况且本科院校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也需要大量的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短期内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不可能通过引进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来解决师资问题。如何尽快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5、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充分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外,还要有能够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对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主办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业务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培养能够胜任各种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具有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房地产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土地经济学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土地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旧机动车鉴定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具有地质和矿业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矿业权评估作为专业建设方向。

2、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应当包括财务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资产评估方面的课程,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专业建设方向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到毕业工作后才有资格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教育带来了冲击。虽然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科目却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所必需的,把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成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以房地产评估与管理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把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再比如以旧机动车鉴定评估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把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考试科目:汽车原理和构造介绍、汽车性能及新技术介绍、汽车状况检查办法、汽车价值综合评定应用、二手车交易方法与技巧、汽车保险和法律知识、汽车评估基本财务知识、现场评估实习课程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3、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请来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设置比较晚,而且高校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短期内不可能选择到高职院校就业,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很快解决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逐步提高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上。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通过考试获取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等)并委派专业教师到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评估类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具备一定的教师素质的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优先引进。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无法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兼职教师来承担。

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篇5

关键词:国企改制;垄断行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收益法;Swot分析法

当前国企改制过程中,尤其是垄断行业国企改制过程中,企业价值评估结果,未能合理反映企业真实价值。为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本文将从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的选择,尤其是收益法中的非财务指标等表外因素对价值评估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一、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制中价值评估的特殊性

垄断行业国企改制主要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辅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大部分来源于主业)。原国企辅业管理层及正式职工等购买国有股权后变成了民营企业。但是主业对辅业一般有3-5年的扶持政策,即主业保证在政策扶持期内继续只接受改制企业一家的商品或劳务。另外,即使扶持期过后,辅业企业仍保持着与主业密切的商业联系。由于主业是垄断行业,因此改制后的企业仍具有一定期限的垄断性质。这就需要在企业价值评估时,以下述成本法评估结果作为提供参考的底线价值,以下述收益法评估结果作为产权交易价格依据。

二、现有国有企业改制中所选用的价值评估方法分析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作为特定资产综合体在现实市场条件下的交换价值,由企业获利能力所决定,是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获利能力价值和潜在获利机会价值之和。基本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每种方法都有其原理、适用性和优缺点,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因为:一方面不同的评估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假设前提,所得出的企业价值也会不同;另一方面不同企业的竞争环境和财务特点各不相同,没有一种通用的评估方法。

1.收益法原理、特点及适用性

收益法是基于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和贴现理论,结合企业的历史经营收益和现有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对企业未来经营期的收益进行预测,按照一定的风险折现率进行折现,然后累加求和,据以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

收益法注重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而非单纯意义上的会计盈利,其涉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加入了财务预测、考察了风险因素,可以衡量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是企业内在价值,最符合经济学原理。收益法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目标企业的获利年限、预期收益及其风险能够合理预测,且现金流量具有可持续性。由于企业的经营环境总在不断变化之中,各种参数的预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资产评估师专业素质要求高,限制了收益法的使用范围。

对于行业风险较大,无法确定折现率,无法确定经营期限的企业例如:初创期的企业,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收益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企业,拥有较多闲置资产的企业以及风险问题难以合理衡量的企业不适合选择收益法。国企改制,尤其是垄断行业国企改制中被改制的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能持续经营并获得超额收益,收益的风险回报率可以预测,使用成本法评估价值一般低于真实价值,运用收益法对企业进行评估,能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成本法原理、特点及适用性

成本法基于劳动价值理论,重建一个完整的生产能力实体,以重建过程所需的投资额作为被评估企业价值。该实体由若干要素资产组成,具有与被评估企业相同的经营结构、功能和获利能力。成本法主要是利用企业现存的财务报表记录,对企业各项资产、负债分别根据各自特点采用适宜的评估方法得出,如:房屋建筑物采用市场法评估,无形资产采用收益法评估等。

成本法是以目标企业历史会计资料和资产现有价值为基础,评估过程相对比较客观,但评估结果不够全面,很难体现企业作为一个持续经营和持续获利的经济实体的价值。容易忽视资产间整合效应,漏评商誉等无形资产,也很难把握企业资产的实际效能、未来成长机会和企业运行效率。

成本法适用于目标企业表外项目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资产负债表中单项资产的市场价值能够公允客观的反映所评估资产的价值,当被评估企业缺乏必需的财务数据和可靠地市场对比数据或非持续经营时,成本法就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最客观、最方便的方法。非盈利资产较多的企业、处于困境乃至清算的企业使用成本法比较合适,处于垄断地位的国企改制企业只能将成本法作为辅助方法,提权交易参考底价。

3.市场法原理、特点及适用性

市场法是依据类似资产应有类似交易价格的原则,它的假设前提是存在一个支配企业市场价值的主要变量,在市场上能寻找到市场价值与该主要变量类似的企业即可比企业。计算可比企业的市价/主要变量的平均值,根据目标企业的主要变量乘以得到的平均值,计算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市场法是将目标企业与可比企业对比,依据可比企业求出目标企业的相对价值。

市场法的好处在于价值比率使用起来较为简单,并能够解释这些比率与公司特征之间的关系。实务中寻找可比企业比较困难。即使是同业企业,也不一定都具有类似性,因而对可比公司的选择以及对价值比率的调整依赖于价值评估人员的主观认定。此外,市场法还要求整个市场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当目标企业难以对未来的现金流量作出详尽的预测时或难以重置评估对象时,应选择市场法。使用市场法时,由于进行评估所需要的参数都是来自于公开市场,评估结果比较能够反映市场的现实价格,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在我国实务中,大部分为非上市公司,信息搜集的难度及成本大大限制了市场法的使用范围。由于国企改制,被改制的辅业一般是非上市部分,难以发现国有产权的市场价格,因此不适用市场法。

三、案例分析—以某国有企业改制中价值评估方法为例

某公司是原中国网通的一个拥有约600名员工的子公司,根据国资委“国资分配【2006】1509号”《关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安置富余人员第三批实施方案的批复》进行了企业改制。某资产评估师事务所主要采用成本法和收益法对委估资产和负债在评估基准日(2008年4月30日)所表现的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成本法的评估结果是净资产增值率为4.66%,收益法的评估结果是净资产的增值率为27.47%。考虑到所属行业为电信工程监理行业,收入来源主要为提供监理服务而非生产制造或商品流转等,净资产账面价值以及成本法的评估结果,不能完全体现该企业的真实价值。拟采用收益法评估结果,作为资产评估报告的评估结果。

在资产评估师事务所与某公司进行沟通时,某公司提出了异议,认为收益法评估结果高于成本法,也高于企业实际价值,不能接受收益法评估结果。理由是:虽然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以较高的利润率持续盈利,尤其是过去三年加权平均利润率为20%以上,经营风险较小,现金流量稳定;但是改制后经营风险可能明显增大,尽管仍可持续盈利,但盈利能力可能明显降低。因此不能简单假设改制前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一直可持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某公司参照了Swot分析法,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1.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机会表现为:①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为了及时应对,提出了针对十大行业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包括电信行业。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电信行业。电信行业仍具有垄断性质,且能保持长期稳定发展;②根据再就业减免税相关规定,改制后企业还将享受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威胁表现在: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打破垄断行业的规定,电信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主业利润率逐渐下降,主业的成本控制将越来越严格,作为为主业提供监理服务的某公司获取业务收入将比改制前越来越困难;②三年扶持政策过后,电信监理服务业务门槛降低,将向全社会开放,新的竞争对手将不断涌现,改制后的企业利润将逐渐摊薄。

2.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优势表现为:①虽然改制后变为民营企业,但主业对某公司有三年的业务扶持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②某公司由原管理层及电信正式职工收购,公司能保持原国企正规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与主业多年来形成的密切商业联系;③在电信监理服务行业信誉较好,专业市场知识和经验等资源较丰富,竞争能力较强;④某公司还具有原国企取得的核心竞争力即通信工程监理等甲级资质;劣势表现在:①某公司习惯于国企思维,改制后与其他民营企业展开市场竞争的灵活性及运营效率较差;②拓展社会市场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综合上述分析,资产评估师充分考虑了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内部环境的优势等有利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威胁和内部环境的劣势等不利因素;权衡利弊后,资产评估师适当降低有利因素对未来现金流量影响权重,提高了不利因素了对未来现金流量影响权重,最终降低了预期现金流量以及提高了折现率,还考虑了存续期长短问题。调整后收益法的评估结果是净资产增值率为17.24%,并得到了国资委的批复,某公司改制成功。改制后四、五年经营发展的事实证明,企业的经营业绩与修改后的评估假设更接近。

四、国企改制尤其是垄断行业国企改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同的评估方法将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垄断行业国企改制一般不能只采用单一的评估方法,而至少使用成本法和收益法进行评估,择优选用。采用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通常低于企业实际价值,采用收益法评估是较合适的,但若非财务指标等表外因素披露不充分、考虑不全面、研究不深入可能导致评估结果高于实际价值。

五、结论

总之,国企改制尤其垄断行业国企改制有其自身的特点,现有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有各自的原理、特点、适用性,本文结合某垄断行业国企改制价值评估案例进行探讨,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垄断行业国企改制中被改制的辅业企业一般为非上市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具有一定的实质性垄断。因此,使用市场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使用成本法一般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使用收益法比较合适。但是,评估时不能简单地依据过去几年的历史财务数据,对盈利能力及其风险进行可持续性假设,而应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借助Swot分析法对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和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等非财务指标进行全面、尽可能深入的分析。否则可能高估预期收益,低估收益风险,导致评估结果高于企业实际价值。今后国企改制尤其垄断行业国企改制使用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时,应当建立关于非财务指标等表外因素的评估模型,使评估过程更加规范、合理,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蔡亚杰: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比较与选择.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6(总第443期):36-37.

[2]赵林: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商场现代化,2012,3(总第677期):14-15.

[3]吴树畅赵兴莉: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0,12:18-20.

[4]卢婷婷:企业价值评估目的及其方法的选择.现代营销,2011,7:13.

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篇6

在无形资产评估过程中,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处于核心地位。目前无形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下面对这三种方法进行评析并对应用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成本法。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历史成本(即最开始购置或创造无形资产时所支付的完全成本)或简单重置成本(即以重新购进或创造无形资产时所需的支出费用)作为推算无形资产价值的主要依据。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法,是指在评估无形资产时,按被估资产的现时完全重置成本(重置价)减去应扣减损耗及贬值,或乘以成新率来确定被估无形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公式为:无形资产评估值=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成新率。在实际运用中,重置成本是根据历史成本调整得到的。历史成本体现了资产的原始形成过程,具有易获得性和可验证性,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成本法的适用场合是以摊销为目的的无形资产的评估,但相对于有形资产来说,无形资产有其特殊性,所以成本法的使用也有局限性。一是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具有不完整性、弱对应性及虚拟性等特点,因此根据历史成本调整得到的重置成本来评估无形资产现值是不合理的。二是无形资产的成新率很难确定。三是大多数无形资产常常存在着开发成本高而应用前景差或开发成本低而应用前景好的现象。对这样的无形资产用成本法进行价值评估是不合适的。

(二)收益法。收益法是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资产未来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采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然后累加求和,得出被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值。不论是收益现值法还是成本收益加法,其出发点均是将所预计的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收益期限和收益率作为资产评估的主要依据。优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运用此法时基本上不用考虑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克服了无形资产历史成本的不完整性缺陷。第二,从理论上讲,收益法以资产的预期获利能力为基本依据决定资产现行公平市场价值,评估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三,它克服了无形资产成本的弱对应性和虚拟性特点给成本法使用带来的不便,对于成本和收益相关性差的无形资产也能评估。第四,采用这种方法会使评估者站在买者(或受让方)的角度来确定各项指标,评估结果往往对无形资产的接受方比较有利。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也存在着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问题。因为在收益法运用中评估者需要对收益额、折现率和收益年限等指标做出预测,预测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随意性。评估者对这些参数预测的主观态度都将会直接影响评估结果。

(三)市价法。市价法是指在市场上选择若干具有可比性的相同或相似的无形资产作为参照物,并根据它们的交易条件,市场交易价格和价值影响因素的差异,以及使用权转让次数,综合分析调整,来确定无形资产评估值的方法。市价法在使用时应注意其前提条件:(1)存在一个充分发育、活跃的市场;(2)参照物及其与被估无形资产相比较的指标、技术参数等资料是可搜集到的。从这个角度看,运用市场法进行资产评估是一种很直接的方法,得出的结果也很有说服力。但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不存在充分发育而且很活跃的市场。再者,由于无形资产垄断性强、透明度不高,使取得相关信息资料十分困难,在市场上难以找到相同或近似的评估参照物,有时甚至是不可操作的,现行市价法的局限性就显得更为突出。这些因素限制了市场法在我国无形资产评估中的运用。

二、无形资产评估的新方法

传统的方法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存在的一定的缺陷,在此介绍几种新的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复合成本法、生存曲线法、成本收益双折现法、成本收益现值法。

(一)复合成本法在评估无形资产中的应用。所谓复合成本法,就是在评估一项无形资产时,不仅考虑其历史成本或重置成本,还要考虑其稀缺性及其效用的大小。用公式表示为: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效用函数/稀缺系数)×100%

通过上面的公式,可知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劳动量、效用性和稀缺度3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1)劳动量。无形资产具有存在唯一性,理论上讲应当取最先研制成功的具有相同功效的一批无形资产中包含的最小劳动量。未获得成功的无形资产所耗费的劳动量则不能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在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中,也只有包含最小劳动量的无形资产交易才最容易成功,价值得到认可。不过最小劳动量在确定时有一定的难度,在实务中应当尽评估师所能,多收集资料,筛选对比后选出最小劳动量使用。也可以用历史成本或传统成本法求得的重置成本替代之,因为劳动量在无形资产价值中的影响并不显著。

(2)效用及效用系数。无形资产的效用可以划分为生产资料效用和生活资料效用。生产资料效用的测量标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效用对劳动量起着约定作用。效用系数通常用0,0.1,0.2,……1,1.1,1.2……表示。系数越大表明效用越大。无形资产效用系数的确定可参考专家和专有技术人员的建议按其作用的大小确定,专家如果认为使用一项无形资产可提高产量100倍,则可将效用系数定为100。

(3)稀缺度及稀缺系数。稀缺度指的是无形资产的稀缺状况以及市场上无形资产的供求关系,通常用稀缺系数表示。在理论上稀缺系数存在0的值,但是当其为0时实际意义及不大,所以我们将稀缺系数定在0.01至1的范围之内。而1则代表着供求平衡时的稀缺系数。系数越小表明越稀缺,反之亦然。

可以看出,复合成本法的优点是可以很好地解释无形资产价格和成本背离的现象,在评估实务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与传统成本法不同的是,它考虑了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情况,因此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二)生存曲线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生存曲线法主要用来预测无形资产的剩余寿命。无形资产经济寿命又叫有效期限,是指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并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的时间。所有系统,都会随使用年限而退化并最终失效。而失效的时间往往是一个随机变量。生存模型就是以无形资产的生存和死亡状态(生命状态)为研究对象的,视无形资产的生存和死亡为随机变量,用一个恰当的概率分布函数(生存分布)去描述,对生存分布函数进行统计处理从而预计无形资产的剩余寿命。

采用生存曲线法预计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限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六个主要步骤:第一,收集生存数据。我们可以选定一个样本进行观测,所有观测点由存活的初始状态转变为死亡状态后试验终止。另外,我们还可以观测市场上同类无形资产的生存、死亡情况来收集生存数据。第二,数据的初步分析,绘制数据图以获取模型选择的一些信息。第三,模型选择,即选择一个恰当的模型去拟合生存数据。第四,参数估计。第五,模型检验。第六,求出无形资产的期望剩余寿命。

(三)成本收益双折现法。成本收益双折现法,即历史成本双折现及超额收益现值法,是指在无形资产评估时,按被评估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折现值,加上其使用过程中的价值积累和超额预期收益现值,减去应扣损耗或贬值,来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价格的一种方法。该评估方法适用于一切易于获取历史数据的无形资产的评估,重置成本可以获得的无形资产的评估。对于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的评估,该评估方法也是适合的。当涉及到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的转让和许可权时,该评估方法是不适宜的,因为其评估的结果不易为交易双方所接受。

成本收益双折现法的计算公式为:

无形资产评估值=历史成本折现值+使用过程中的价值积累+超额预期收益现值-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1)历史成本折现值,即无形资产的历史折现至评估日的值。当评估该项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数据资料易于获取时,可根据该项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按照一定的复利率折现为评估日的数据;如果评估日该项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数据资料不易或不能获得时,可用其完全重置成本代替之。(2)使用过程中价值积累,即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投入积累。(3)实体性贬值,也称有形磨损贬值,它是指资产在使用或闲置中因磨损、变形、老化等造成实体性陈旧而引起的贬值。(4)功能性贬值,也称无形磨损贬值,它是由于技术进步出现性能优越的新的无形资产,使原有的无形资产部分或全部失去使用价值而造成的贬值。(5)经济性贬值,指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与同性质资产相比活力能力下降而造成的损失。市场需求的减少、原材料供应的变化、成本的上升、通货膨胀、利率的上升等因素都可能使原有无形资产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而贬值。(6)预期超额收益现值。如果至评估日,无形资产才开始出现,则公式中除第一项和最后一项外其余各项均为零.这时该评估方法与现行的三种评估方法中的收益现值法等价。

(四)成本收益现值法。成本收益现值法,就是考查评估基准日以前评估对象所费成本,并通过一定的物价指数将此成本调整为评估基准日时的价值(现值)作为评估对象评估价值的一部分;评估价值的另一部分是在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各年销售收入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提成率,其提成额除税后作为评估对象带来各年收益,再通过折现求和计算所得的结果,以上两部分之和即为该评估对象的评估值。由上述可见,该方法同时考虑重置成本标准和收益现值两种标准,它比单一的重置成本或收益现值标准全面,该方法适用于商标所有权价值的评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V评估值;C评估对象成本现值;α企业各年的销售额;β所得税率;r折现率;m评估对象经济寿命期分界段。

三、结论

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篇7

关键词:资产评估;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0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会计制度的改革,资产评估业务也迅猛增加,对此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出现很大缺口,资产评估专业应运而生,它以会计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利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逐步从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中脱离,根据其资产评估行业特点自成一套专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独立成为一个应用性、综合性极强的专业。

一、目前我国资产评估教学中的问题

我国资产评估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在教学内容上大多引用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自成理论方法体系并不完善,在教学培养目标、教材和教法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导致了该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需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模糊。国家教育部对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必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资产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能在政府资产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或企业单位、金融证券投资公司、房地产开发机构等从事资产管理及财务税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应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资产评估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资产评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资产评估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内外关于资产评估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和国际惯例、了解资产评估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六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要求是针对全国所有开设资产评估专业的高等院校提出的,对于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要求过于笼统,既没有突出资产评估的专业特色,也没有体现出地域性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从而导致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是单一的以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为主干课程,较少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和自身优势开设特色课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个性和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大多数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在课程设置时都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而真正得以实现的仅体现在理论教学方面,对于实践教学部分仍局限于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校内的简单模式,毕业实习只需提交一份实习报,并没有真正的对学生的实践情况给予跟踪评价,导致学生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毕业之后不能立即上岗。而目前用人单位对应聘的人员要求至少有一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特别青睐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或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的应聘人员,一般都会对有评估师资格者的人优先考虑。部分高校意识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单一的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开设课程,致使高校教育流于培训教育形式,但是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要求参考人员必须具备相关5年工作经验,所以在校大学生不能参加专业资格考试,这些规定使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两难的境地,给就业进一步带来了难度,如何调节这一矛盾正是现在高校资产评估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缺少真正适用于教学的教材。目前,资产评估专业教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针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用书,一种是作为高校资产评估专业用书。第一类教材侧重应试教育,主要围绕5门考试科目选用教材,并没有把资产评估作为一门专业来培养学生,导致学生不能从根本上了解资产评估这一学科的发展、造成理论基础的薄弱,这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和资产评估行业未来的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第二类教材就比较繁杂,不同的版本也很多,缺乏统一的理论思路和方法模式,部分教材还存在内容不完整、方法公式错误等问题,而配套的习题案例都是以注册资产评估师练习册为主,并没有适用于教材内容的学生用配套习题,实训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四)教学方式方法模式单一。资产评估专业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结合随堂的练习为辅。课堂教学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难免枯燥乏味,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建议

要想改变资产评估教学的现状,关键是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实践教学方法、改变资产评估教学模式角度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资产评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培养的本科学生不但应该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人才的需求,结合各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既要考虑资产评估与管理的学科特点,夯实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教育,同时又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第一、第二学年注重专业基础教育,在大学第三学年进行专业个性化培养,为学生量身订做反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技能课程,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大学第四学年将学生推荐给适用的企业进行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同时,结合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较好地提升个人能力,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与素养和宽厚、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及技能,不仅系统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资产评估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熟悉中国资产评估工作的政策、法规及国际惯例与准则;还要具有本学科领域较强的信息检索、搜集、识别、判断和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决策的能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在课程设置上,转变资产评估仅仅围绕建筑工程评估、机器设备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的传统内容教育思路,进一步拓展课程范围,增加金融资产评估、旧机动车评估、税基评估、矿业权评估、珠宝鉴定等资产评估专业课程。可以在大学第一学年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外语》、《计算机》、《法律》等学科基础课程;在大学第二学年先后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资产评估原理》、《国际评估准则》、《国有资产管理》、《机械设备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增加课内实验教学比例;在大学第三学年开设《房地产估价》、《无形资产评估》、《机械设备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鉴定》、《证券评估》等有针对方向的专业课程,部分课程可以作为专项实训课程,在校内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在大学第四学年坚强学生参与实践能力,鼓励并推荐学生到注册资产评估事务所、金融证券企业、资产鉴定拍卖行业去实习。真正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内容、途径与方式,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对课内实验、实习与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科学规划实践教学活动,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引入企业共同建立实验基地,构建符合各学科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鼓励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编著有针对性的实用性教材。组建教材编写小组,鼓励多年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和具有多年资产评估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教材的编著工作,形成一套适用经济发展及高校教学使用的统编教材。虽然资产评估专业教材比较繁杂,但是资产评估基本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无外乎有三部分: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评估程序;资产评估基本方法在不同类型评估客体的应用;资产评估报告、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及评估准则等内容。传统教材编排是以资产评估三种基本方法的基础,围绕资产评估评估客体(如: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企业价值、资源资产等)进行专项评估。由于资产评估客体较多、差异性也很大,仅局限三种评估方法通用于各种评估客体在运用上有些牵强,同时因为方法的重复也会使学生觉得内容枯燥。将资产评估理论和应用进行分离,是目前资产评估专业教材编写的一大挑战,将资产评估教材分成资产评估原理和资产评估应用两大系列。资产评估原理系列主要由资产评估的历史沿革、形成发展、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评估程序、法律法规准则等部分构成;资产评估应用系列根据不同的评估客体各自独立成书,方法的应用应根据三大基本方法和各客体的特点选择派生出具体的评估应用方法,还包括资产评估报告的撰写等教材。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编写适合高校校内实习的资产评估实训教材、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模拟情境案例汇编、资产评估软件的配套说明教程等等。

(四)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完善资产评估教材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改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将专业知识传授学生,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动脑、团队合作的能力。针对专业教材和课程改革的思路,对于基础理论知识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加校内模拟实训的形式进行,建立校内实验室,如:财务管理、证券投资等课程可以应用eXCeL软件进行实务操作;对于专业课程采用实验室教学和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的形式进行,如各专项资产评估可以应用资产评估软件进行案例教学,房地产估价和珠宝鉴定课程可以在夯实理论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真正到相关企业完成案例资料搜集、评估、分析、撰写评估报告等工作。同时,做好各类不同课程的考评标准系统,基础理论课程采用期末笔试加平时成绩的评价方式;专业基础课程采用笔试加实习成绩的评价方式;专业课程采用案例分析的评价方式;专项评估课程采用分组合作综合评价的方式。

总之,资产评估教学改革应致力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厚基础、精操作、懂创新、重团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会计为基础,经管交融、文理渗透,突出资产评估专业特色,培养学生掌握资产评估方向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灵活处理日常业务,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小企业内部评估部门、评估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和其他资产评估相关部门工作,进一步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友梅.关于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会计之友,2007.3.

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篇8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绩效评估 理论研究

[分类号]G253

应该重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研究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广泛和深入,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美国,oCLC、ohioLinK、RLin等全球性或地区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自建成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活动。英国则以国家计划为指导,以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如e―Lib,SCHR(SpecialisedCol-lectionsforHumanitiesResearchers)计划等;澳大利亚也实施了panDoRa(preservingandaccessingnetworkedDocumentaryResourcesofaustralia)计划等。在我国已陆续建设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部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一些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也相继建立并得到发展。国家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投入逐年加大,而与此同时,各级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效果和效率、系统建设和维护的投入产出、系统提供的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满意度等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问题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毫无疑问,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对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避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投入,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机制,建立以用户需求和服务为导向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评价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特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和活动的绩效评估。2003年,oCLC启动了馆藏图书比较评估(ComparativeCollectionas-sessmentforBooks)研究项目,旨在对馆藏图书利用绩效进行调研,并为推动馆际互借制定相应的策略。澳大利亚通过对近十年全国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等开展绩效评估,为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和运行机制改革提供参考。LarseLeon等学者的研究则力图通过实施馆际互借的常规绩效评估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国内学者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信息资源共享进行成本分析、对馆际互借、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等信息资源共享的不同模式进行的社会收益成本分析、对信息资源共享效度评价的研究、对信息资源共享评估机制的研究、对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评估的研究等。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从技术、经济、制度、人文等多角度,从微观、宏观等多层次对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运行绩效评估问题进行研究,构建一个既符合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规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本专题汇集的4篇文章,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研究”课题成果。文章探讨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概念、意义、理论依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若干原则;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的要素,提出了确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的主要方法;根据不同评估方法的应用特征,论证其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的适用性问题;在分析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要素、确定评估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评估指标体系并讨论了指标内涵。当然这些还只是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问题进行的初步研究,后续的研究我们仍在进行中。

自20世纪60-70年代oCLC、ohioLinK、RLin开展了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卓有成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活动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都相继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也建设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部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一些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也相继建立并得到发展。随着国家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投入逐年加大,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效果和效率、系统建设与维护的投入产出、系统提供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用户获取和利用文献资源的满意度等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概念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是集文献信息采集协调合作、馆藏文献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联机合作编目、联机公共检索服务、馆际互借与电子全文传递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集成系统。图书馆联盟则是这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目前最为普遍的组织形式。

绩效,从字面上理解,“绩”是指业绩,侧重效果,“效”是指效率、效益,侧重过程。“绩效”则是对两者的综合,就是指完成工作的效率与效能。

对于绩效评估的定义,由于视角不同,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但是不管如何表达,绩效评估的本质是一样的。所谓绩效评估,是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项目在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由于绩效是从过程与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估,因而可以从行为与结果两方面来定义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有效性,以及用户使用满意度;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对其设定共享目标的贡献和实现程度。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定义为:根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有效性和运作效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做出客观、公正与准确的评判及分析。

2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外十分重视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1998-2000年,欧盟图书馆信息通讯计划(telematicsforLibraries)中的图书馆绩效评价质量管理系统eQUinoX项目启动,目的是寻求一种适应新的网络数字环境的绩效评估指标和方法,并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开发一种绩效评估与质量管理的集成工具。美国研究图书馆联盟(aRL)开发的aRL统计和测度计划(aRLstatisticandmeasurementprogram)中的电子计量项目(e-metricsproject,2000―2003年),其目的就是通过对成员馆关于电子信息资源和服务的调查、统计,研发电子信息资源及服务的统计标准和绩效评价指标。启动于2002年3月的网络电子资源在线使用统计项目CoUnteR(CountingonlineUsageofnetworkedelectronicResources),目的在于设立在线电子资源统计标准,促进在线使用的统计记录和交换以一种稳定、协调一致的方式进行。2003-2004年,oCLC启动了馆藏图书比较评估(Com-parativeCollectionassessmentforBooks)研究项目,旨在对馆藏图书及其馆际互借的利用绩效进行调研,并为推动馆藏发展和馆际互借服务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除此之外还有如美国著名地区性图书馆联盟ohioLink、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投资的JUBiLee项目(JiSCUserBehaviorininformationSeeking),国际图书馆联盟协会(internationalCoalitionofLibraryCon-sortia,ioCLC)等都做了一系列绩效评估的调查研究。

在我国,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也随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开始受到重视。有学者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调研,从技术设施、使用、成本、服务及用户满意度5个方面来构建适合中国目前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其中共包含12项绩效指标;有的学者从图书馆联盟绩效评价人手,提出以信息资源共享率、信息输出、输入率和信息资源贡献率作为评价和改进资源共享工作的几个主要的评价指标。有的则按照有用性、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实用性、比较性原则提出联盟评价两级指标体系。有的学者以上海科技文献共享系统为例,提出了将文献资源的可知晓性、可获得性和获取便利性应作为文献资源共享评价指标,并探讨了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然而在实践层面,我国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

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必要性

3.1有助于客观准确掌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绩效状况,制定优化的绩效提高策略

通过评估可以获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整体及各环节运行的客观、准确的数据,通过系统本身在不同阶段绩效的纵向对比、现实绩效与目标水平的对比以及各项评估内容之间的对比分析,可以整体、客观、科学地审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绩效,明确优势,发现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最优化的绩效提高策略。

3.2有助于系统成员了解系统运行绩效,调动其参与共享活动的积极性

任何参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成员,都会十分关注其所参加的本机构所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活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收益,是否降低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本机构的信息资源,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能力,为本馆带来了多少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通过绩效评估,成员单位可以获得这些问题的科学、量化的数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3.3有助于国家和社会了解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状况,增加对系统建设的投入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投入。作为投入主体,国家和社会必然关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决定是继续增加投入,还是减少乃至停止投入。通过绩效评估,国家和社会可以更加清楚和准确地了解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

显著效益,从而增加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的投入,同时也会使投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4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支撑理论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工程,然而它也需要有理论的指导。系统科学理论、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理论、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等都为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4.1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论认为,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就是这样一个由相互联系的不同类型的信息机构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迭加。这一原则对于信息资源系统绩效评估指导意义在于,应该着眼于对系统整体功能,如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效率、资源保障能力、资源利用情况以及用户满意度等要素的全面评价,而不能局限于单个要素或子系统的绩效评估。从目前的文献调查来看,芬兰的FineLib项目,就是对图书馆联盟绩效进行整体性评估较好的实例。

系统的联系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又一重要原则,它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各个部分的组成状况及相互联系就构成了系统的结构。系统的联系性原则对于信息资源系统绩效评估的意义,首先,表现为在设立指标体系之前,应该全面分析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内部和外界影响因素,以保证指标体系设立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其次,在指标体系设立时,应该具体分析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设立的层次性等;同时也表现在应该根据具体的评价指标,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综合应用各种评估方法。

4.2利益相关者理论

1963年,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领域,企业绩效评价是整个理论的核心。

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相关者主要涉及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本身、参与建设的成员馆和用户。因此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就要从系统本身的运行情况、用户、成员馆三者角度出发。对于系统本身来说,主要的“利益要求”包括: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成本与收益、信息资源共享效率。用户的“利益要求”主要是指共享系统为用户所带来的服务的便利性,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成员馆的“利益要求”主要是指共享系统为成员馆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资源采集和服务上便利。在绩效评估中应该围绕这些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来进行评估。

4.3成本一效益理论

成本一收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是通过权衡收益与成本来评价公共项目可行性的一种系统经济分析方法,是实现决策管理的良好工具。在这里可以将成本一收益分析应用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中,从经济角度来评估资源共享系统。

绩效评估的一个方面就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效益问题。经济学上的效益指的是投入和产出之比,比率越大,效益就越高。效益观念的本质就是用有限的投入带来尽可能大的产出。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共享系统同样存在成本效益的问题。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生产成本主要指系统建设投入的经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创造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即提供了哪些可供利用的资源与服务以及资源服务的使用情况。主要通过这些方面表现出来: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文献保障率、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等。而间接效益是用户在使用信息资源和成员馆提供信息服务时所表现出的间接效果。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通过共建共享带来的开支节省、人力物力资源购置成本的减少等。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是指资源得到更多用户的有效使用,人们的素质得到了提高等,促进了成员馆工作效率的提升、工作质量的提高、成长与竞争力的加速等。根据以上分析,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到绩效评估中是可行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估系统的成本与效益是非常有必要的。

4.4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资源配置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在给定的生产技术和消费者偏好下,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于各种产品的生产,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信息资源,因为信息资源与其他传统资源一样,同属于经济资源的范畴,具有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稀缺性等经济学特征。

在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能否合理配置各种有限的资源至关重要,配置得当,信息资源的效用可以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共享,配置不当,信息资源就会被限制和浪费,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用。因此,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利用信息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在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中,普遍应用“帕雷托最优”来衡量信息资源共享单位之间通过组织协调而实现的经济效益。经济学意义上的“帕雷托最优”是指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做如何改变都不可能同时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他人不受损。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有三个基本的条件:生产的有效性,指不可能再找到另外一种生产方式增加一部分信息产品的产量而又不减少其他信息产品的产量,即信息生产的产出/投入最大化;各种产品比例的有效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交换的有效性,即市场中不存在交易障碍,产品的分配与交换是充分的。

“帕雷托最优”原理同样适用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信息资源配置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只有各图书馆、文献服务机构大力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才能保障资源共享,但是这样是不是能充分保证资源共享的效率呢?在信息资源建设中,信息资源的简单相加并非意味着信息资源总量的增加,资源的重复建设只能是增加了成本投入,却并没有增加共享效率。只有合理的文献资源协作采集方式以及资源建设结构,才能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优化的资源。所以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中,要注重从资源建设方面来考察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关于产品的有效性,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主要体现在要根据用户需求来进行资源建设和提供服务,否则都是无用功。在绩效评估中,也需要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调研。关于交换的有效性,主要涉及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提供资源的可获得性、服务的便利性以及为用户提供的利用平台是否方便使用,是否易于用户接受等,在绩效评估中这方面也需要体现。

在信息资源配置中,虽然“帕雷托最优”是一个几乎无法满足的理想状态,但是信资源共建共享单位和部门之间可以通过评估、反馈来不断改善,实现“帕雷托改进”,以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率。

5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原则

5.1科学性原则

首先,科学性体现在评估方案与具体的评估方法要合理,能真实客观地反应评估对象的情况。其次,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也应贯彻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指标的制定是对评估内容的一种抽象描述,要简练、符合客观实际。同时各个指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能模糊含蓄,要做出具体的、科学的规定。再次,统计指标的原始数据必须客观准确,具有可行性,所以数据采集的方法和途径也要具备科学性。

5.2可行性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最终是要应用到评估过程当中的,所以除了具备科学性外,还要具有可行性。具体来讲就是:首先,相关的部门都要求能快捷方便地使用,所以要求评估指标体系在保证评估指标全面、客观的情况下,评估指标尽量简化,不能太繁琐,突出重点,各评估指标之间的各项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含义和内容,相互之间逻辑关系要清楚;其次,评估指标所需要的数据要方便采集,易于量化。统计方法也要明确,易于操作。

5.3系统优化原则

系统优化原则要求指标体系要从整个文献资源共享系统出发,兼顾共享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中涉及到的各因素。同时还要统筹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整体与环境适应的关系,最终要统一到追求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最优化上。同时系统优化原则还体现在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方面,从综合绩效评估出发,依据各系统的具体特点,系统优化指标体系。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也可以体现系统优化的原则,那就是综合考虑绩效评估的内容,比较各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准确分析评估方法对评估内容的适用性,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篇9

一、企业并购概述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mergers)与企业收购(acquisitions)的合称。可分为两类,即吸收兼并和新设兼并。

吸收兼并——指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合并中,其中一家公司因吸收了另外一家或多家公司而成为存续公司的形式。这类兼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存续公司仍然保持原有的公司名称,被吸收公司从此不复存在;二是存续公司有权获得被吸收公司的资产和债权,同时承担相应的债务。用公式可以表达为“a+B=a(B)”。

新设兼并——又称创立合并或者联合,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通过合并同时消失,而在此基础上新设一个公司。新设公司特点在于一方面要接管原来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的全部资产和业务,同时也要组建新的董事机构和下属管理机构等。用公式可以表达为“a+B=C”。

收购是指某一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购买企业资产或转让公司股权的行为。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企业接管另一个企业的行为。根据收购的对象不同收购可以分为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

二、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类型及评估中的难题分解

在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类型分为:咨询性评估服务、买方投资价值咨询、卖方投资价值咨询、鉴证性评估服务、并购目标的市场价值等几个方面。其在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难题主要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受到多重约束:

(一)体制转轨约束

体制惯性导致无形资产意识淡薄,转型期无形资产定价遭遇规制困境,例如证券监管当局对公司上市中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和价值评估的规定脱离实践要求,以及国有资产管理当局对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问题处理的大而化之。

体制转换导致无形资产产权模糊,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复杂,易于产生产权关系争议;经济转型的特殊制度设计形成产权模糊;无形资产制约要素的变化引起的要素所有者关于产权此消彼长的争议。

体制缺陷形成对无形资产价值的侵蚀,无效或低效有形资产对有效无形资产的侵蚀;企业超常负担对无形资产贡献的侵蚀;转型期各级政府不当收费转移了无形资产的贡献。例如,外资企业纳税的“非国民待遇”、预算外和体制外收费制度转移企业收益。

(二)评估理论与方法约束

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存在认识误区。国有资产的估值形成“净资产”底线,对评估实践形成误导。现行会计与评估理论制约了无形资产评估实践,会计准则和评估准则均对无形资产作了模糊处理,未就外延范围较广的如专有技术、特许权和商誉等给出明确定义,难以应对当前无形资产呈现的种类多样化和产权复杂化态势。

我国资产评估实践中存在缺陷。企业价值评估中存在普遍改用收益法的倾向。在中国处于经济转型的条件下,受信息相对匮乏、市场波动较大等特征影响,致使收益和风险均难以确定,被侵蚀的无形资产价值潜力容易被忽视,因此同样存在低估无形资产价值的可能。

隐性无形资产的价值显性化。企业交购交易的定价是双方判断的过程,定价的主动权通常掌握在拥有优势的一方手中。然而,在外资并购中,国有企业常常由于非经济性目标而失去谈判定价主动。尽管外资看中国有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然而,由于历史和体制制约,使得这些无形资产处于隐性状态,无法在交易中利用和实现这些优势。

尽管专利、商标、版权等常规无形资产是企业非常有价值的资产,但面对外资并购方拥有的更加先进的技术、管理能力和品牌优势而言,这些无形资产并非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所最看重的资源,因而也很难形成对外资的无形资产优势。同时这些无形资产通常以显性化形态存在,因而在交易中也相对容易识别和判断。

资产评估成本法的优点篇10

关键词:资产评估品牌专业专业构建

资产评估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中介行业,它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资产评估行业的服务领域将更加广阔。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应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资产评估行业现状。

资产评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因此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对资产评估的本科专业教育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全国首家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的内蒙古财经学院,探讨构建资产评估品牌专业建设就显得刻不容缓。

一、我校资产评估专业概况发展历程

内蒙古财经大学于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从开设之初到现在已经招收七届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学生,在这期间,我校资产评估系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立阶段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步较晚,直到1989年才有了第一例资产评估实践业务,随后1991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第91号令《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该项法规是我国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根据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践需要我校于1994年开设了《资产评估》课程,是全国较早开设这门课程的高等院校之一。这一时期,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初步形成,资产评估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资产评估教学资源十分缺乏,因此我校任课教师自编了《资产评估》讲义,《资产评估》课程的开设及时地满足了自治区国有企业改制等需求。

(二)成长阶段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资产评估业务激增的有利形势下,我校的《资产评估》课程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首先,在1998年成立了《资产评估》课程建设小组,教学人员从一人增加到三人。其次,教学内容大幅度拓展。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长期投资评估、资产评估报告等前沿理论。再次,全面完善课程要件。此阶段采用东北财经大学姜楠教授编写的国家“十一五”规划《资产评估》教材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汪海粟教授编写的《资产评估》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空前丰富,包括教学参考书、习题集、案例、法规库等,方便了学生自学。最后,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完善。教学中广泛采用了多媒体技术,拓展了教学空间,“延长”了教学时间,增大了教学信息量,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了。这一时期,《资产评估》课程授课对象也增加了,除了财政学专业外,金融学、会计学也开设了《资产评估》课程。

(三)成熟阶段

从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开始,成立了资产评估系,我们广泛深入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社会中介机构、国有资源管理部门等,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组成展开调研。同时还就《资产评估》等课程建设问题,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南京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厦门大学资产评估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资产评估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研讨。在充分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基础上,我们全面调整了“资产评估”专业课程体系,拓宽了课程广度,发掘了课程深度,及时反映了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动态。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和投入,我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已初具规模并形成明显特色。

二、资产评估品牌专业构建设想

品牌专业与普通专业的区别就在于品牌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领先性,以及品牌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该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才能被社会所认同,也才能称之为品牌专业。从这个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得以展现,是打造品牌专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培养方向的科学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我校资产评估本科阶段学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就是宽口径、厚基础和重实用。因此要充分研究资产评估本身的特点,充分研究本科学历教育本身的特点,力争把我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成为品牌专业。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提高资产评估学科水平

学科水平是大学办学地位与办学水平的象征,是大学竞争的焦点,更是提升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作为最早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我校应发挥已有的优势,把握“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要关注学科体系的完善性和合理性,在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挖掘创新,以建立有品牌专业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1.教学内容丰富化

资产评估专业在高等教育里属于学历教育,但是众所周知,资产评估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而且该行业有着严格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需要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从业证才能从事该行业。因此我校在安排资产评估专业教学内容方面,要尽量多样化。应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殊性,在抓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开设一些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选修课程,把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使课程体系丰富化。

2.教育模式多样化

资产评估是一门涉及的知识面宽,实践操作性强的多专业交叉的综合学科,它需要既具有理论又具有实践的创新人才。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现象,学生知行脱节,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求。因此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新要求,我校应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点,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实践课程,加强实践管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注重其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与理论协调一致、有机结合的创新性、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

(二)构建实践教学研究基地

构建实践教学研究基地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资产评估专业属于应用科学,它是在资产评估实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主要是服务于资产评估实践的。所以,我校要想将资产评估建设成为品牌专业,必须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1.开设资产评估实验教学

资产评估实验教学可以将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融于一体,学生通过资产评估实验,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的理解,缩短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生从事资产评估实践的距离,目前我校资产评估系已经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资产评估实验教学,编写了实验指导书。今后还应根据资产评估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制订与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相配套的实验室建设规划,逐步建立设施齐全、装备先进、管理规范的资产评估专业实验室,不断发展和完善实验条件,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通过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力争建立一个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为资产评估品牌专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2.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

据调查,目前社会上很多资产评估事务所都存在人手不够的问题,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校可以积极与资产评估事务所或者是相关行业取得联系,积极探索与各相关单位合作途径,有效地推动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与资产评估事务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全方位的开拓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尽早接触实践工作,边学边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建立以专业性实习基地建设为基础,多种类型实习基地共同发展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基地,以促进我校实践教学的开展,从而带动资产评估品牌展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达到理论与实际、研究与实践的统一。

(三)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资产评估专业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资产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而资产评估知识横跨理、工、经、管、文等专业,是典型的交叉型应用科学。这就要求资产评估专业师资队伍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评估素质。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既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资产评估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因此必须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资产评估教师队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培养提高现有教师

我校现有的资产评估系老师知识结构比较多元化,集合了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多种学科,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资产评估专业知识还缺乏一些系统的提高,应发挥现有教师的自身优势,立足于对现有教师培训的提高,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养策略,即多请一些资产评估研究领域的专家或者从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同时也将青年教师分批次送到具有资产评估研究方向的名校或者是资产评估事务所去进行系统学习,以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2.引进聘任骨干人才

在培养现有教师的同时,还应大力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资产评估学科骨干,特别是一些已经在科研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也要尽量从资产评估工作的一线聘请专家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建立数量适当、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使学生及时了解资产评估的知识技术前沿,不断开阔视野,最终形成一支以教学与科研并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专兼结合的学术团队与梯队,促进资产评估品牌专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资产评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校作为最早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应抓住历史机遇,持之以恒地加强建设,牢固树立资产评估品牌专业的意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理性地创建和形成本专业的品牌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以确保该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谷增军.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实践教学的困难与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8月

[2]李保婵,袁桂萍.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研究,大众科技,2011年第3期

[3]梁美健,吴慧香,赵兴莉.财经类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18期

[4]李志刚.资产评估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第1期

[5]王平祥,陈晓琳.试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

[6]卢琪,吴丹.关于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