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和教育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6:03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素质教育关系应该教育高考

数学,是一门从小学开始就要不断学习的学科,而高中时期的数学难度是非常大的,再加上有高考的影响,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且也没有掌握好方向。部分教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数学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一些转变,所以,素质教育已变得没有地位可言。那么,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应该在哪里?

1当前中国高中数学教育的状况、形成原因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已实行了很多年的时间了,但是,实际上所存在的问题却不少,

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的学校还是把升学率、学生的成绩当成是教育的标准与目的;而对于教师而言,在学校里,教师的绩效是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与教师的经济和名声是一体的,所以,很多教师不注重关心学生本身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的采取填鸭式的方法来进行数学教育;对于家长而言,盼望孩子成材的心理太重,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学生的补习方面,认为每天都需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业上就可以有好的成绩,所以,在学校、家长、教师、高考的四重压力下,学生对学习会逐渐失去兴趣,并由此产生逆反和害怕的心理。

而这种高中数学教育的情况所形成的原因非常多,包括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就是学生所有的一切都决定于成绩,其中还包括了学校的名誉、学生自己的未来等,所以,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家长或是教师而言,似乎一开始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考到一所好的大学。

2素质教育和高中数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

所有人都知道数学实际上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其教育的最后目的是怎样去开发

学生的智力并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决断的能力。因此,从数学的教育方面来说,素质教育和高中的数学教育有着一定的潜丰联系。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但不是简单的靠记忆来学习,是要让学生可以从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教育,最后达到培养出高智商、强能力、高素质的学生。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对于高中数学教育而言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虽然就目前而言,高考的应试教育无法改变,但是,对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智力的提高还有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只是大多数学生和教师仍未认清这一点而已。而且,在最近的几年当中,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门也在对高考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改革办法,考试的题目也不再像早些年一样只是单纯的靠死记硬背,而更加关注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对不同问题的处理能力,所以,素质教育以及高考数学的教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3高中数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办法

3.1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

作为教师,应该是要正确的面对自己的职业,然后认清师德和本身的责任感,正确的对待自身的名誉;之后,教师还要主动去了解学生,以身作则;最后是要对高中数学方面的教学进行积极的研究,把掌握高中数学知识的重点并且研究出合适学生能力的方法,将两者进行融汇。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能早退、迟到、延长上课时间等,要对学生认真且耐心,这样的严格律己会慢慢影响学生,让学生学会严格要求自己。

(2)教会学生怎么样学好数学并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逻辑思维判断能力。

(3)教会学生多提问。有研究证明,启发思维的最好源动力就是多提问,这同样也是学生所积极学习的动力所在,多提问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

3.2注意学生的引导

高中生已经学习了数学很多年了,所以对于培养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言早就不是最重要的手段,而是应该注意对于学生的引导。教师怎么样才可以利用数学中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的智慧是最为主要的,特别的是培养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会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与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3.3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数学,特别是高中数学,所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对待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会从其他的角度的思维模式去进行考虑。比如:面对一个数学难题的时候,学生常常会因为卡在一个常规的思维模式中而找不出解题的思路,而往往这个时候教师要去指导学生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多鼓励学生去自己思索和猜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3.4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考试观

高考,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暂时是必要执行的,所以就算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相当的素质教育,还是无法避免部分学生产生害怕的心理或担心考试,而且很多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作为教师就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要有意识的去淡化学生的考试意识,尽量去减少学生的考试的心理压力,对于考试的结果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而非责罚。针对高考则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正确的面对,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考试观。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篇2

一、田径教材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田径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项目,它的形成和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楼的联系,素有"运动之母"的美称。田径运动具有两重性,即竞技性和锻炼身体手段的属性。在高中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采用田径运动的两重性:即服从学校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目的;掌握基本技术,追求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掌握基本技术,追求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确定不同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主动的发展。

二、高中生的心理需要与田径教学的单一性

高中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学习和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思想敏捷、眼界开阔、求新求异、富有朝气,在心理上日趋成熟,要求辊人把自己当作成人对待,自尊心不断增强,人生观初步形成,对未来充满理想;思维更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喜欢探索事物根源,对别人的见解和习惯性看法不轻信盲从,喜欢怀疑和争论;在情绪体验强烈的同时,意志力也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坚强。如果我们继续沿袭原来的田径教学观念--以教授运动技术为主,一个动作来回重复练习,用过多的时间去练习基本功,学生总是处在被安排的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引起学生们反感和不满,使得课堂成为培养田径竞技人才的基地。这样一来,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的教育思想,准确掌握来自学生的信息叵馈、了解他们的体育心理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中田径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田径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对田径和武术教材,同学们虽作了冷处理,但在对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采用上,他们则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有90%的学生认为田径运动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着良好的作用,并表示对学习田径知识有兴趣;有80%的学生意愿选择以前田径教学中接触较少的接力跑、背越式和俯卧式跳高。标枪和铁饼等教学内容,对过去田径教材中重复出现的如100米跑的技术要领和800米跑的测试、推铅球等技术的教学、考核表示厌烦。从对高中生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只要我们选择好高中田径教材的内容、挖掘田径运动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注重田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那么,在高中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我们体育教师也只有树立新的田径教学观、学生心理健康观和质量观,才会对高中田径教学的良好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高中田径教学的"东山再起",重现"昔日光彩"才大有文章可做的。在高中田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进行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研究,才会提高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从全体高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入手,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以他们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田径教学和竞赛活动的内容、目标;改变传统田径运动会的模式――注重全员参与,而不是体育骨干的"表演专场",改变那种小部分是陪衬,大部分是跑跑龙套、坐冷板凳的现象;改变传统的田径运动项目的考核方式和标准――考核的内容应简单易行、具有典型性,并能合理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从中受益――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田径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愉快的发展;加倍爱护体育尖子,让他们发展得更好,并为以后步人体育高等院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田径教学中应看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利用田径运动的非竞技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利用田径运动的竞技性的竞争特点培养高中生的竞争和应变能力;还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田径竞赛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才能、管理才能;并随着班级间、年级间的竞赛与交流,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丰富学习阅历,进一步培养勇敢、进取、拼搏的优良品质以及豁达洒脱的良好气质。使他们真正在运动参与上、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上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生所相应的水平。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篇3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战略的实施,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发展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令世人瞩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认同度偏低,这些不满意的因素往往不是业务上的,即不是智力因素上的,而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诸如不能遵守劳动纪律,不准时上下班,工作缺乏责任心,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不愿干小事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高度专门化和技术化的倾向,使得注重素质培养的通才教育被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专才教育所取代,导致了高职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弱化和式微的现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短,受传统思维惯性影响较大,急功近利,过于迎合市场需要,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导致许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低。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办学条件不完善,师资队伍的局限有关系,也与我们设计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关系。

课程是实现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是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对于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设计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何选择和组合课程,形成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如何确定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人们关注得较少,研究得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逐渐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并增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院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构建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正确认识在高职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从职业教育宗旨与素质教育内涵要义及其关联中认识高职素质教育,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以此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院以“提供行业人才智力支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学生人生事业基础”为办学宗旨,实际上就是体现了职业教育宗旨与素质教育内涵要义整合后的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我院的素质教育应以体现能力本位为目标实现尺度,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综合考虑企业、社会、学生的共同诉求,有所侧重。体现职业教育宗旨,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等。

素质教育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课程众多。而课堂教学中可用于素质教育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这是课程体系构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参考和借鉴,在充分解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从我院实际出发,以整合素质教育课程为总体思路,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的构想,从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出发构建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四大模块紧密结合,层层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模块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人文素质模块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书面表达、文学修养、艺术修养的教育,包括《普通话》、《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国学精粹》、《音乐基础知识与欣赏》六门课程;身心素质模块对学生进行基本身心健康知识的培养,包括《大学体育》、《心理学》两门课程;职业素质模块重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拓宽学生就业口径、培养个人行为能力,包括《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两门课程。

素质教育模块体系:

在确定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后,就是将体系内的课程群融合与协调,发挥素质教育的最大功效。针对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基础知识为专业服务,在保证专业课教学所需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基础课学时。因此,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向精、活方向转变,突出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整合,加强针对性、实用性。我们将把相同领域的课程整合到一起,避免门类过多、项目过杂的问题,便于教师对同一领域教学内容的整合,使课程内容更加紧凑,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国家层面上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决定一个国家教育事业成败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关键所在。作为素质教育行为主体之一的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则是关乎毕业生质量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当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体系组织网络尚未形成,运行机制存在明显梗阻[1],中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存在着各自为政,学生非智力层面上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差别巨大,而职业院校为了寻求生源,不断降低入学门槛,使得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管理和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难题。职业院校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尽快构建相对完善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否则,势必会造成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毕业生质量不高和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的严重后果。

1职业院校构建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意义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部分,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有不少职业院校是中、高职教育两部分并存的局面,这给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部分初级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虽然培养目标不同,但培养对象却有着不少共同的特点,决定了适用统一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当前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良表现[2]:

道德品质和纪律观念失位:讲究吃穿,抽烟喝酒;喜欢佩带异物或纹身;毁坏公私财物,乱丢滥砸;经常旷课,夜不归宿,通宵网吧上网,打电子游戏;个别学生参与堵搏和偷盗抢;逆反心理重,不尊敬师长;弄虚作假,考试作弊;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喜欢谈情说爱,争风吃醋。

理想追求和知识能力缺失:自认为是社会弃儿,不求进取、自暴自弃,怕学习,课余时间只想玩;图书室不进,实验室不入,实习场(厂)不去;课听不懂,考试不及格,知识少、能力差;衣服洗不净,被子叠不好;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怕劳动,工作能力差。

诚信和文明礼貌意识淡薄:言论行为野蛮;哥们意气重,拉帮结伙,胡友;是非不分,黑白不辨;不会忍让,不能宽容;打架斗殴,盲目争强好胜;干了坏事,互相包庇。

职业院校部分学生的这些表现,严重地破坏了校园育人环境,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壁垒,困扰着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便于实施与评价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以此为纲,统一协调职业院校的各个育人环节和每一位教职员工,才能使广大学生在短短的三年内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目标,能够顺利就业并奠定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基础,实现今后再学习和创业发展,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职业院校构建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及目标

2.1指导思想

当前,职业院校构建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在吃透党和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牢固树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身心教育为的载体、文化教育为基础、业务教育为内核、创新(创业)教育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理念,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始终着渗透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身心发展特点迥异的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个性素质教育;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专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通过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已经内化的各种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以多种素质相融合为动力,促进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不断增强,最终达到成长成才的目的。

2.2教育观念

根据当前各职业院校的实际和近几年的管理实践,笔者认为,目前职业院校构建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必须使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以下方面的转变:即教育目标从注重专业技能掌握转变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上来;教育的对象从抓“两头”学生转变成“为了一切学生”;教育的内容从专业理论、技能掌握为主转变成全面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要求;教育的要求从规范一体化的管理转变成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材施教;教育的方法从满堂灌转变成行为引导、激发学生内在动因、发展智力;教育实施从教学部门(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人员)参与进行转变成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学校各部门全方位参与、学生求学期间全过程参与。

2.3教育目标

职业院校构建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应确立并努力实现以下五个教育目标:

学会做人。即以德为先,要求学生先成人后成才,求知先学做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职业意识,培养高尚的品德、识大体、顾大局、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有热爱劳动的意识和本领,自信,自立,自强,成为能经得起各种考验的基层人才。

学会求知。要求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求知的本领;要求学生不能一味地被动接受,要学会主动地探求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会健体。即要有健康的身心,要求学生既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开朗、乐和、奋进向上的心理素质和锐意进取、不畏艰险和挫折的坚强意志,社会适应能力强;

学会审美。即要有审美情趣和意识,要求学生不仅会审美,而且能够运用美的语言,塑造美的环境和美的心灵,逐渐养成一种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懂得运用美的尺度去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善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

学会创新。即具有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要求教师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心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逐步养成热爱创造性劳动的良好习惯。

3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和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其内容体系和实施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职业设计导航[3]

职业设计导航就是按照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和今后职业发展的要求,在学生进校之初就依据其各自的特点、爱好和能力,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就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素质,提出实现的具体方法、途径以及相关的建议,也就是帮助学生确立成才的目标,从而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学习相关知识和参加各种素质培养训练活动。因为学生职业发展规划需要经过不断的循环反复检验,还必须不断的进行自我调整。因此,职业设计导航还应该包括在学期帮助学生来调整职业设计规划,以及对学生进行就业择业的指导等内容。

3.2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就是在职业设计导航阶段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选择相应的素质训练项目,然后积极参加由学校各相关部门开展的相应项目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素质训练项目是根据职业发展需求来设计的,即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提炼各职业或职业群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并将“关键能力”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拓展项目[3],分别由学校的团学组织和教学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素质拓展训练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体部分,该环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活动

主要通过开展“三观三德三热爱”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新时期建设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公民意识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忠于职守、热爱劳动的品质,增强学法、守法、护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开展弘扬正气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不怕挫折,扶危济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和文明礼貌,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的行为习惯。

(2)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活动

主要通过人文知识的宣传,开展科普知识讲座等一些活动,从而使学生提高人文知识素养,着力培养学生明辩是非与善恶的能力,提高情感智商和审美素养,锻炼学生对各种关系的协调力以及对于事物触类旁通的应变力。

(3)职业能力素质教育活动

主要通过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发展学生各自的特长为重点,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行“多证”制度,增强实践技能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其专业实践动手能力;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第二专业,以发展专业特长及业余技能,提高综合社会竞争实力。

(4)身心素质教育活动

主要通过各类课外文化和体育活动,兴趣爱好的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等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文艺和体育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行为规范训练,培养文明行为习惯,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3.3职场认同[3]

职场认同是素质教育的结果需由社会用人单位认同,而并非学校或学生自己说了算。这也是贯穿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实施全过程的的一条主线和基本要求之一。因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适应职业市场需求,来帮助学生的就业和实现发展。在实际的操作中,职场认同也是贯穿其他三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说各部门、各学生组织在建立素质教育阵地和设置素质拓展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是否认可和需求,并按照社会需求和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来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比如成立由用人单位专家组成的专业或专业群的建设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反馈学生就业情况;建立一批稳定的、运作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类素质教育活动的场所,验证学生素质教育的最终成果。职业院校以及所属部门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情况,加强与各类用人单位的沟通,注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并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活动的项目设置和形式。

以上三个环节把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条贯穿学生求学整个过程的帮助学生实现成功就业和良好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轴线。各职业院校再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学分制、与评优和毕业挂钩等方式的引导和激励,促使广大同学自觉参与到素质教育活动中来,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这四个环节是一个封闭的结构,通过职场认同环节反馈的信息,可以调整职业设计导航和素质拓展训练环节的内容。

4职业院校构建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树立全局意识,形成全员参与、部门协调的实施体系是素质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

素质教育涵盖面广,形式多样,要达到实际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积极落实,不是靠哪几个人或哪几个部门就能实施完成的,必须施行纳入学院教学管理体制的全院统筹的系统管理。要求每一个实施者和部门必须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不允许各自为政、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出现,努力克服部门交叉管理、形式多于实质、非科学化以及消极应对等低效管理状态,形成全员参与、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实施体系,通过对学校日常教育的各环节认真加以落实,其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环节就是班级的教育管理,只有通过加强班主任的工作考核,实施班级导师制等措施,实现严密有效的班级管理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真实目标。

坚持务实作风,制定科学全面、可操作性强的素质教育方案及实施细则是素质教育体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关系学校毕业生的真实质量,关系学校持续招生就业的生命活力,除了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管理和激励运行机制以外,制订科学严密的、与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密切结合的素质教育考核实施细则也异常重要。必须对学校确立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各部分内容和实施途径以学分制和学生思想品德考核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和建设好学校素质教育考核实施体系,对各教育环节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具体细化和落实,才能保证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4]。

开拓进取,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体系和内容的研究与督导是素质教育体系得以实现的动力源泉。

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涉及到学生发展的诸多方面,但是学生在校只有两到三年的时间,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其一生所需要的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心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就业和未来创业。但是,到底建立怎样的素质教育体系才能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呢?我想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照搬,各职业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所以,各职业院校有必要建立素质教育研究机构,及时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建立校本素质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机制;同时建立督导机制,不仅要加强日常教学督导,还要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思想、管理方法、教育效果的深层督导,以求快速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不断创新职业院校的优秀品牌。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度概括了育人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职业院校最终为社会培养的人才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面向未来的中国职业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实用得力的措施积极研究和推行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才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根本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龚奕轩.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高教观察,2006,(3):41

[2]吕兴国.当前中等职校后进生教育管理对策浅议[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5,(3):46-48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篇5

1、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我国各高校内部普遍展开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价以教学为对象,以教学目标实现与否为检验的手段,以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为工具,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评价,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其中建立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关键。目前,我国多数高等学校都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内容相差无几,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1],并没有直接出现关于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既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面向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更应呈现多样化、特性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从偏重知识的教育向注重素质教育转变,而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监督手段,将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发展进程。没有良好的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就不能科学地评价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起着激励、导向、鉴别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必将导致其从传统型的单一指标评价转变成素质性的综合指标评价。可见,教学质量评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两者彼此促进,且有相互制约。

2、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2],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之间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观”引导树立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不能孤立地评价某个学生的单项素质,应从整体视角考察,看其各项素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和谐全面的发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还需要了解和评价教学实施进程,从而改进与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来改革教学评价,再用改革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良性互动,才能达到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因而必须全面实施各项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应体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激发受教育者运用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自我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角色的变换,发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发挥它应有的正确的激励、导向、鉴别等功能。因而,制定教学评价体系时以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和互动性为重点,将各项评价指标贯穿在如何灵活、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基线上。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应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为重点,容易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动手实践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素质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在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要采取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考察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使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因素分布在相应的评价指标中。

3、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点

3.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的要求,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素;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贴切,体现出生活化和丰富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2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策略有目的性、计划性、实效性,还要因势利导,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灵活调整,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给予充分的指导;教学手段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其它教学辅助手段。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为素质教育的提供有力的支撑。

3.3教学效果。这一重点直接考察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与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此主要评价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关的以下几方面: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包括学生是否全体参与、是否全程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地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面是否广;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发展是否全面,学生是否能对知识能运用、迁移、整合、创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是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关系

教育是人类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现代化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有过硬的技能,又要具备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意识。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并把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因此,研究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又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借鉴,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是当前倡导和推进的一种全新、全面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大学生来说,全面发展既包括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包括思想道德和品性修养的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实现既会做人又会做事。

创业教育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出的一种新观念。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enterpriseeducation”(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称之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指培养人的开创性个性,挖掘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指导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需求。

二、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1.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统一的

(1)素质教育是创业教育实现的保障。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对受教育者开展必要的创业指导,同时还是其创业品质等因素的形成与培养。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品德和职业素养,遵循市场的规律和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创业教育中应加强对受教育者国情和现实的了解和认识。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要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培养健全的创业品质,有坚定的创业信念;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受教育者开展挫折教育与心理疏导。市场经济是相当复杂的,在创业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要经受住打击,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以上对理想信念的教育,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对失败挫折的应对,都是对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考验和培养。因此要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离不开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

(2)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新时期对素质教育全新的诠释和发展,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与必然。

(3)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实现的有效手段。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当然包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而创业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同时创业教育也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性

(1)实现的途径。素质教育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非一门具体的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于哪一门课程,而是学校总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划。而创业教育是一门指向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有具体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高校中开设的KaB创业教育等诸如此类的课程,都应归属于创业教育。

(2)发挥的功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整体协调的发展,着眼于人类的全面进步。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指导创业技能。因此,从功能上来看,创业教育更具体,素质教育更抽象。

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创业教育,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总体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否则会影响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战弋,孙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三者协调发展[m].理工高教研究,2008(12).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篇7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评价

一、素质的含义和教育的目的

1990年版的《辞海》对素质作了如下定义:“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这种描述过分强调其生物学和心理学特点,并没有明确说明通过教育培养的素质所具有特征。教育理论家顾明远教授认为:“什么叫素质教育?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公民的素质……社会主义公民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我想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总起来说就是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公民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的素质,主要是靠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为提高公民素质打基础。”国家教委在1997年10月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有这样的说法:“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的分析解释。更一般地说,素质应该是代表个人、集团、民族和国家的智慧、能力、才能、性格、文化、教育、发育以及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能力的象征。简单地说,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

教育面向的主体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素质。个体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首先,它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并且与周围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次,它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结构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个侧面,而这些侧面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比如,文化素质本身就具有多元性特征,它所含的文学艺术内容,是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所表现的知识性又包含在业务素质范畴内。素质的这种复杂性使得素质的培养必然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涉及到众多的变量和参量;变参量间以强耦合、非线性特征的关系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或制约,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整个演化系统处于社会经济环境中,并与之紧密联系,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具有开放动态的特征。

素质概念如此复杂,具有如此丰富的子侧面和层次结构,但它的本质却是简单的。如果我们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将教育系统放入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大环境中,将两个系统联合起来思考,而不是单单就素质而讨论素质、就教育而讨论教育,将有助于我们弄清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理解素质的意义和素质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说明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规定了教育的总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包括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是与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相适应的。对国家和社会而言,进行和发展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并尽可能让这些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问题,不是对教育本质的改革,只是更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这方面讲,个体素质的含义实际上是指个体在将来对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富强做出贡献的能力、特别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贡献。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或方式让个体得到合适的发展,在经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个体具有的活力,为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应试教育歪曲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使教育看起来似乎就是为了教育对象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成绩,而素质教育的概念则突出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提高个体的素质,培养社会经济建设事业的人才。对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讨论,必须在包含社会、经济、教育各子系统的大系统中进行,单单局限于孤立的教育子系统,并不能获得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包括对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素质教育中素质一词的含义的理解,但这正是目前部分教育工作者弄不清楚素质教育的原因。只有用系统理论的观点、以整体论的方法,在合适的系统下思考,才能获得对素质教育提法的真正意义的理解,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正常实施奠定基础。

二、素质的评价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或方式让个体得到合适的发展,在经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个体具有的活力,为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综合已有的一些讨论,我们认为进行素质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以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为目的;(2)加强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其他素质,提高他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3)要注重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应尊重个性的发展,不能进行一刀切式的教育,要注意引导;(4)不同教育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特别在初等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应该提倡包括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更高级的受教育阶段做好准备;(5)加强教育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建设;(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求理论联系实际;(7)优化环境影响等诸多方面。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工作中会涉及到评价问题,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提高,如果我们能较好地对教育过程进行评价,就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优化。例如发现某教育方式比其他方式能更大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可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多地采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主体、特定的客体、特定的方式下进行的,涉及到环境因素、学生个体因素、教师个体因素、协调程度、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过程,不能完全确定其他条件不变而单单讨论教育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即使在不考虑环境影响,学生、教师同质等假设条件下,也会涉及到如何判断学生素质是否增强的问题。

如前所述,素质本身是复杂的,具有很多的相互紧密联系的侧面,而这些侧面又不能相互替代,不能相互比较,因此很难量化,所以对整体素质并不能给出一个完全的直接评价指标。通过教育,知识、技能被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良好品质,它无处不在却又是无形的,这种内在的品质只有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未来的发展中才会显现出来,我们无法在现在就预知个体在将来的贡献,不能对学生的素质做出直接的全面评价。我们很难建立一套对素质教育的完备评价机制,但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大致的评价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呢?

对于一个包含多个相互作用的子部分的复杂属性,完全的评价是很难做到的。例如,我们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每个产业中又分诸多部门,生产火柴的厂家、修理汽车的公司、餐馆中的服务人员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整个经济系统包含了成千上万个变量和参量,这些变量之间又以非线性方式耦合在一起,构成了经济的复杂系统。因此对于经济完全彻底的直接评价是没有的,只能采取间接方式,用某些可以得到的量生成一个指标,而这个指标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系统的整体情况或我们关心的问题,这是可以做到的。目前,经济学家一般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指标。另外一个例子是恩格尔系数,即食物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份额,这个简单系数已被广泛应用于衡量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越富裕。复杂系统的复杂属性一般不能直接衡量,只能采取间接指标的方法。问题是指标的选取是否合适。

考试成绩实际上是这样一种间接评价指标,因此长期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小学还是大学,在国内还是国外,考试都被视做是一种最简单而相当有效的手段,以评价个人的受教育成果,即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而这与个体在将来经济建设中的贡献确实有紧密的联系,并大致为正相关关系。在一些情况下,考试成绩确实能大体上反映学生的个体素质,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不刻意追求考试分数的时候,分数能大致地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这实际上也是考试这个手段历经如此长时间仍能存在的理由;但如果在升学和其他利益的驱动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关注如何取得更高的成绩,不进行解题之外的其他训练,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等现象并逐渐普遍化,这种情况下,考试成绩就不再是一个合适的对个体素质的评价指标,而应该寻求新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产生我国应试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考试评价方式的过度强化使用。在我国,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考试成绩都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甚至是唯一标准。对学生个体素质的评价用考试成绩,对教育工作者的评价也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这种评价结果往往直接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利益挂钩,为获得更多的利益,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只好抛弃其他方面,专注于如何取得更高的考试成绩,这就带来了诸如学生“高分低能”和老师搞“应试教育”等弊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素质的唯一评价标准是不合适的。实际上,人们也认识到这种评价机制的缺点,并在其优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综合素质测评在高等学校的推广运用,并且一些中学和小学,也进行了初步尝试,例如某些小发明家和获得一些竞赛奖项的学生,在升学考试时可以获得一定的加分等。

要进行素质教育,首先要优化并贯彻新的评价机制,不能继续单一的考试评价。如果表面上号召培养学生素质,而实际上依然采用分数决定一切的升学就业评价机制,那么在升学和社会就业等利益的驱动下,素质教育最后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素质教育的督导与评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2]眭依凡.基础教育转轨与高师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1999(1).

[3]吴言明.感悟:我国语文素质教育传统之精髓[J].中国教育学刊,1997(1).

[4]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5]程利国,林彬.皮亚杰建构主义动力学模型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6]高岩.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J].成人教育,2005(1).

[7]丰捷,杨光,孙献涛,戴自更.破解素质教育的难题[n].光明日报,2002-03-13.

[8]萧宗六.我的治学之道(十三)对“素质教育”质疑[J].中小学管理,2003(2).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篇8

论文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素质教育  

自1988年上海市最先提出素质教育起,至今已有二十余载,然而在与根基深固的传统教育长期交锋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仍然困难颇多。那么在这困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阻力呢?笔者尝试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人手,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一、“素质教育”的众说纷纭  

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素质,然而目前国内教育界对素质的概念界定不下十余种,诸如先天遗传说、三层涵义说、身心倾向说、稳固性质说、基本品质说、基础学力说、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合金说、主体品性说、综合表现说、心理教养说、历史积淀说、内化说和本质属性说等。这些学说对人的素质作了多维层面的界定与剖析,虽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素质”概念的众说纷纭,造成了实践层面的不知所措。在倡导素质教育方针下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比较极端的做法,就笔者所见所闻,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音乐、美术辅导班。  

其二: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抓德育。认为只要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了校园风气,学生素质就会迅速提高。  

其三: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淡化甚至取消考试。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多学校主张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难度。  

可见,概念的模糊不清使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那么,“素质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是否与考试水火不容呢?笔者认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德国的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原创性、体系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具有相当大的兼容力和吸纳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塞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理论,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以及帕森斯和皮亚杰等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正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认为,“与交往的、断言性的、自我表达的及规范调节等四种言语行为相适应,社会行为也可以分为四种。”它们有不同的取向,关联于不同领域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有效性要求。  

第一,目的行为。它以成功为目标,以合理谋划为特征,津津乐道于对自然的统治,而缺乏主体间向度,主要关联于客观世界,要求真实性。  

第二,规范调节行为。它是社会群体成员以遵循共同的价值规范为取向的行为。“规范表达了在一种社会集团中所存在的相互意见一致的状况”,要求人人遵守。它主要关联于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正当性。  

第三,戏剧行为。戏剧行为涉及互动的各个参与者,他们相互构成观众,并使自身呈现在诸观众面前,以便在公众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印象。它主要关联于主观世界,要求真诚性。  

第四,交往行为。它指的是“至少是两个或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也就是说,交往行为不仅是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行为,而且还是在行为主体共识基础之上,通过规范调节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行为。在交往行为中,行为主体“……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视野,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因此,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同时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而其它各种行为都应处于交往活动的支配之下。  

三、素质教育的本质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互来往,而是关涉到意义的双向理解与生成,关涉到人的本质性存在状态,关涉到主体间性的造就。交往是人们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交往实质上等同于广义的教育。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以意义为取向的交往活动。  

教育中的交往在很久以前就被教育家们所论述。孔子十分重视学生间交往的作用,他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主张以“对话法”发现真理,看重的正是师生间的交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曾对教育中的交往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  

素质教育本身是教育,必然具有教育的交往活动本质,只是它更强调人的素质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因此,对待素质教育,不能纠缠于对“素质”本身的界定,而应依据它在生活世界中特定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取向,考察它要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还应按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交往要求,思考它的有效推行方式。  

四、素质教育的内涵  

哈贝马斯受著名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启发,把世界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世界,同时也把交往关系划分为三个层面。这三个世界与三个层面密切相关。这三个世界分别是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体世界。而三个交往层面是:(1)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交往层面,(2)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层面,(3)成熟的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与他者的主体性关系层面。素质教育是一种为达到双向理解的交往活动。在素质教育中,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主体世界打交道,并服从三种对应的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求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于能力教育。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交往层面的真实性要求,确立了能力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这种交往活动中,主体和自然世界处于一种主一客关系。这符合自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观,即把单独的个人看作是认识的主体,强调个人对其以外的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涉及这个层面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自然规律,还要具备动手能力。所以,传统教学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素质教育并非轻视知识,也不是要取消考试。人类走向文明时代以来,在任何时候都是依靠知识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而考试既能够查漏补缺又可以选拔人才,其地位也是无以取代的。不同的是,素质教育在强调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实践。因此,作为素质教育基础的能力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水平、创新能力等。  

2.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道德教育。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层面的正当性要求,决定了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素质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进行,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实践主体,应该遵守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种专业还是余事。”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可见一斑。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学校的德育工作逐渐淡化了生活层面的内容,演化成知识教育,强调对认知、记忆等的训练与培养,缺失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结合。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者一直已经在其中运动的视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因此,学校德育应该以生活为根基,通过生活进行德育,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  

3.素质教育的保障在于师生关系。第三个交往层面的真诚性要求,强调了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问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加以保障。受以往的认识论的限制,人们很难摆脱笛卡儿式的主客二分、单向理解的认知模式,往往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主一客”关系(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或“主一客一主”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都是教育的客体)。把师生关系看作“主一客”关系,显然是把学生等同于没有自由意识的物,体现为传统教学中把教师奉为权威的思想;把师生关系看作“主一客一主”关系,尽管把学生也看成是主体,但仍没有摆脱“主一客”反映论的思维模式。哈氏理论告诉我们,交往双方或多方互为主体,只有通过平等对话,才能达到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教师是具有人性的存在,学生也是具有人性的存在,彼此都具有意义领悟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彼此进行意义的交流与沟通、平等地展开对话、不断进行双向理解的交往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应对任何学生抱有偏见,素质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篇9

关键词:美育;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体系建设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开始受到更多教育者的重视,同时不断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落实。但是,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标。同时,美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能力等,而且对于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说,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从这一方面来讲,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同时促进美育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修养,从而成长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美育与素质教育都带有一定的情感性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很大的不同之处是:应试教育仅仅是为了考试,以机械或者生硬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尽量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然而,素质教育能够进一步体现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不仅仅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情感性,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同样,美育也带有一定的情感性,它主要是以真、善、美为主要教育内容,能够突出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3.美育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被淘汰,素质教育应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发展。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就忽视了美育的重要功能,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平衡发展,知识面比较单一,同时还缺乏一定的创造力。但是,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美育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意义。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育的教育内容也应该不断地改变和完善,从而不断促进其现代教育意义的发挥。

(四)目前很多学校的美育教育非常滞后

美育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教师素质不高、审美意识没有普及等众多因素,很多学校的美育教育还非常滞后。这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使得学校无法完成原有的培养目标。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美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事业。

二、以美育为切入点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能够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设。但是,目前很多学校没有重视美育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美育教育为切入点,建设完善的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1.确立美育教育的理念

为了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时促进美育教育在学校中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确立美育教育的理念:第一,重视美育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加深入了解美育教育的内涵和实施方法,从而更好地实施美育教育,让学生能够不断感受到生活和教育的美好;第二,促进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其他内容的和谐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促进美育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促进美育和其他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在这一基础上,不断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进行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学校允许学生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这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由,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都不相同,因此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也有所区别。所以,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改革,不断增加美育课程的种类,使得美育课程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这也是素质教育中“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能够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3.鼓励学校积极建设第二课堂

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学到东西之外,还需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取一定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以美育为切入点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在第一课堂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建设第二课堂。例如:可以让学生团体组织一些校园演出或者是艺术欣赏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另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创新项目和竞赛,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资助,让学生能够顺利开展相关的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不断发掘潜在的课堂

学生除了可以从课堂中或者书本上学到知识之外,还可以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学到知识。所以,在改革第一课堂,积极建设第二课堂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建设潜在的课堂,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不断发现美,从而能够积极地接受美育。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感受到审美教育,体验到更多的生活中的美;第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能够从自然景观的美丽中感受到美的教育,从而陶冶自身的性情;同时大自然还包括一些著名的人文景观,能够提供潜在的教育作用。

5.建立全面的保障系统

由于素质教育是我国未来教育的主要方向,因此需要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全面的保障系统,从而能够保障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顺利建设。例如:构建素质教育的保障组织,主要由学校的教育者、后勤人员和美学专家等组成委员会,从不同的方面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将美育的教育内容纳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另外,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促进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够使得保障体系更加系统和全面,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结语

美育与素质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同时促进美育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和研究,论述了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层关系,进而提出了以美育为切入点,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相关策略,为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系统了参考依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美育开始逐渐加入到素质教育中,能够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钟仕伦等.论大学人文精神培植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53页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篇10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不足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