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十篇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十篇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6:07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1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异常难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在大背景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应降低求职要求、勇于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继续教育深造等多方面探求破解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高校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吸纳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进口产品数量明显下降,我国出口量减少,企业效益降低,市场观望心态加剧;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学生在此背景下如何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僧多食少,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根据记者在一次人才招聘会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1个岗位居然有20多名求职者争抢。

4.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4.8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7.5%。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以,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尚未到来之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2.观念误区。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众所周知,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知识而不会动手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培养其真正上手还要安排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在金融危机下,一般的企业都已停止了招纳新手,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为以后新的发展打下基础,他们储备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而大学生没能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在金融危机之下,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毕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部分学生已对就业完全丧失信心,形成了放弃就业的心理。有些更是不堪重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人痛苦不堪。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就业服务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在指导与服务工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以人为本。

2.降低求职要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生不能再以“天之娇子”自居,在就业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比如今年,浙江省重点中学基本已经饱和,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部分初中以及培训机构的需求还可以,还有一些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较大。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毕业生要有“从低处做起,向高处攀登”的勇气。要考虑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更高价值的岗位;同时,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勇于自主创业。

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有些城市为帮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浙江杭州在去年12月份开办了创业实训师资研修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网络平台或在现实情景中建立虚拟公司(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4.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价值的本领。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或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同时具备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5.继续深造。

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读研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政策。

据上述分析与探讨,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存在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就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而要考虑吸收新鲜的血液,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指导。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要摆正自己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

[2]田栋栋.社会资源极度倾斜让大学“考碗族”迅速膨胀[n].中国青年报,2008,(7).

[3]杨泰.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学位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249-02

一年一度的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困扰民生及普受社会关注的大问题。连续几年近700万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每年都会出台新的政策与措施。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找出这些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才可能有的放矢的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保证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利国利民之举。

当前,由于整体就业环境不太理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们通过对不同区域(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及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同学校(高职院校、普通本科及重点院校)、不同学历(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就业难的原因各有不同。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我们经过梳理分析后认为大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之路。

1国家与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们国家衡量人才的标准和用人标准还存在着十分陈腐的“官本位”观念,社会上的用工制度与政策也存在着各种不合理的地方,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1)官本位的观念与体制。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多把考上国家公务员作为就业首选。但不同地区、不同毕业学校、不同学历也有所差异,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对此已有所看淡,而高职生和普通本科生由于自身条件也较有自知之明,也只把考上公务员作为一种奢望。而北方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其中不乏重点院校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则把考公务员作为就业的首选。这是跟我们用人的特殊管理体制直接相关的,是我们用人观念的问题。用人单位长期形成的统一标准就是看学历有多高,从哪个学校毕业,也就是当公务员的标准。这种官本位的体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也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固化。

(2)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我国整个就业市场的现状,不仅是总量上的供过于求,还有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由于在我国总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需求方面的不足是造成供给方面不太适应的主要原因。

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白领工作的岗位需求不足。一是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分工地位的底部,新增加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二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我国第三产业才占到全部GDp的38%左右,而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可达到60%~70%)。使得我国就业市场呈现出“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用人单位聘用政策有失公平。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一是选人学历化、名校化,无形中造成了就业竞争的加剧;二是存在性别歧视,过多的考虑女大学生工作与生活上的劣势;三是过分的看重工作经验(据调查有超过74%的用人单位倾向使用具有一定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四是在招聘专业上设置了一些障碍,过分的强调毕业生的专业对口,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

(4)有些企业用工制度不甚合理。

一些民营企业用工制度不甚合理,不愿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缺少社会福利,起薪低、升幅小,还有苛刻的罚款制度等现象。大学生觉得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模糊,不稳定、待遇差。担心民企不规范,加班没点、加薪没谱。缺乏安全感,社保、职称、档案管理等没有保障。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同学相比没有面子。这些都促使大学生不愿选择民营企业就业,无形中减少了就业的机会。

(5)就业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单位都不招人或少招人,甚至持续裁员。尤其是一些做外单加工的企业,受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外单的大量减少,不得不靠减员来维持企业的运转以应对危机,这也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显。

2家庭及学生方面的原因

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某种意义上,不是难在找不到工作,而是难在找不到高端工作。这既有学生及家长观念上的原因,也有其自身能力上的原因。一位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曾表示,目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依然是求职大学生群体心态、期望值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1)就业观念不太适应市场。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家长们对待子女培养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子女能成龙成风。在子女的教育上都希望孩子从小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上幼儿园直到考大学都在为此而博弈。大学毕业家长多希望孩子就业能够到大城市、大单位,当领导、做白领,而不愿到基层、小企业去工作。造成了愿望与现实的脱节,使就业困难无形的加大。

(2)期望过高和从众心里使然。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一些误区,如流行“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观点。从众心理严重,就业没有主见,别人考公务员我也考,别人考研我也考研。缺少自主和自立意识,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使就业困难无形的加大。

(3)急于求成或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有些人不想也不能吃苦,只想找工作轻松、报酬丰厚的工作,选择工作过于挑剔,从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而有些人有急于求成的工作态度,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缺乏责任心,刚上岗就想从事管理工作,稍不如意就快速离岗,反复在求职的过程中,迟迟不能真正就业。

(4)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强。

学生入学时没有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和教育类型已不适应市场的变化,或所学的技能和企业需求有所脱节,求职时表现得又不够自信,过分紧张,缺乏一定的求职技巧,表现不出自己的真实能力,人为的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5)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缺少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如果不能汲取书本以外的知识,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

而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想选择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来降低就业的压力,但是自主创业却有更高的要求,其中目前大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如果再缺少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条件,便很难在自主创业中站稳阵脚。

(6)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强

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很少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其它知识与技能。还没具备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还不能让自己立足于社会。当毕业后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对里面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和充满着各种未知的因素,还不能应付自如的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经常为一些琐事离岗,反复在求职的过程中,迟迟不能真正的就业。

(7)大学生缺少明确目标及责任意识

大学生在校期间没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职业倾向等,做好职业生涯

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能在选择就业之前充分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而是乱投一通简历。在求职前也没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定位,上岗工作后也不能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动辄跳槽,不能对企业、对自己负责。缺少责任感与诚信度,不能为自己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8)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比例不合理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其中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其中自主创业比例只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所以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突出原因。

(9)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布局不均衡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愿意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北、上、广是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有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在某种空间上的相对过剩,这些都与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观念密切相关。

正是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的根源,才能真正的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方法依据。

3结论

好的就业政策还要靠专业的机构和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去落实,社会大环境的改善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来促进,首先应该是教育机构就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其次则是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储朝晖.官本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2]苏海南.五大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3]杨伟国.就业能力等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4]黄敏.为何就业如此难.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5]杨文.毕业生为何不选民企就业.山西日报,2013-06-17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3

关键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00年到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0万、495万、559万、611万,2010年毕业生达630余万人,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等待就业毕业生总数超过700万,加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农村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等原因,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

一、当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

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占总数的39.75%,2000年占到41.07%,2005年占到44%。而与此不对称的是,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对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占90.8%。江苏省的一份调查表明,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之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9年又增加了19万,因此农村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形势。

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一)自身的生理特点影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传统的社会分工机制决定了带有浓重体力色彩的工作一般由男性承担,因此造成了女性在选择职业时处于这种性别分工的边缘地带。此外,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单位还得按国家福利制度担负补偿费用较高的成本,加上女性比男性提前5―10年退休,女性职工比男性领取更多的退休金。这种生理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与传统的家庭角色观念相结合,造成了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不利地位。

(二)就业观念滞后影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农村女大学生常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信心不足,表现为畏首畏尾,缺乏自我推销的勇气,求职时常要同伴相陪,作决定时优柔寡断,难以让用人单位信任。还有的择业期望值过高,向往大城市和高薪水,好高骛远。一些女生存在跳出“农门”改变身份的想法,毕业后宁愿漂泊于城市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人为地窄化了就业空间。有的女生求职择业缺少主动性,对家庭对社会依赖心理强,存在等、靠、要心理,就业准备不充分,从而耽误了尽早就业;还有部分女生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把未来寄托在婚姻而非事业上。

(三)个人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虽然农村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学习都比较刻苦,成绩也较为突出,但一些女生过于注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忽略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逊于男生,与男生相比往往知识面窄,心理素质较差。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与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事业心、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还有的女生过于注重对自己外表的包装,期望以青春和外貌为筹码,而忽略了自身修养和内在素质的提高,这种不良意识同样影响着就业。

(四)就业渠道缺乏、选择面单一影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多数农村女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再加上人际交往等能力也较弱,因此在找工作时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比起城市女大学生处于劣势。此外,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大多数农村女大学生都选择毕业后就择业、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出国和自主创业的少之又少,这些都导致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

三、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1.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目前,我国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量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不对称增长的态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2006年为413万,到2010年为630万,每年增加约60万,总计约2700万大学毕业生(比“十五”期间净增1500多万人)将融入到全国的就业大军之中。而按照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8%推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1000万之间,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尤为艰难,更不用说农村女大学生了。

2.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针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规章制度,来切实保障和维护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尽管我国《宪法》、《妇女法》和《劳动法》等法律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的法律责任,缺乏对性别歧视内涵和范围的明确界定,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或规定女性在聘期不得怀孕生育。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专业设置不合理。一方面,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能与市场需求接轨,整体就业困难,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有些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操作课程所占比例较少,部分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得原本动手能力就不强的女生就业更为困难。

2.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到位。针对就业难的现实,为了保证学生就业率,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中心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人员数量少等原因,就业指导中心通常只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而对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培养不够,没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1.追求利益最大化。生理、婚姻和生育保险费用等原因,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用人单位或多或少存在性别歧视,这也是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人观念不科学。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期望过高,希望新招的员工能够独挡一面,要求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许多大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甚至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不多,这也是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障碍。

(四)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家庭投入了大量的教育成本,家长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体面的工作,期望较高。同时受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女孩子应该从事文秘、教师、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工作,因此会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意见。

四、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就业岗位。

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劳动力需求,从总量上缓解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为农村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就业潜力,扩大有效岗位供给,以此提高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优化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法规,完善保障体制。

首先,在全社会提倡民主、文明、公正的性别文化,以此消除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特别是用人单位应认识女性的生育也属于社会责任,应该给予关心和支持。其次,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应充分认识农村女大学生所具有的优势:做事细心认真、工作踏实、能吃苦耐劳等,应根据岗位的特点给予适当的考虑,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全盘否定。最后,国家要尽快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规章制度,制定各种鼓励政策,切实保障农村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

(三)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和课程规划,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因材施教,使课程开设更有弹性,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各高校要尽快构建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成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她们的就业进行全程指导,使她们在进入市场前就了解有关政策,熟悉行情,从容应对。

(四)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根据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女大学生要适应时展的要求,面对现实,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摒弃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讲实惠、图安逸的功利化的择业价值取向,到基层就业和创业。

2.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农村女大学生要注重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博学多才”;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以多种方式接触社会,拓宽视野,锻炼自己的胆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全面发展自己,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3.鼓励农村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目前,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农村女大学生也不例外。各高校应继续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使现有项目可持续发展。要进行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各高校也要将大学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开展适合毕业生的创业实训,推动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

总之,了解我国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采取有效对策,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高层次人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利用,对于维护农村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益、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与进步、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2.

[2]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2006-04-03.

[3]廖克玲.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6,(3).

[4]敬海波.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透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4

关键词:女研究生;生理因素;社会责任;文化氛围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069-02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从1999年至2009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五年增长率超过了20%,女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稳步增长,“1999年在校的女研究生占总数的32.4%,2001年占35.35%,2003年占了39.91%,2004年占40.35%,2005年占41.27%,2006年占43.7%,2007年占45.35%,2008年占48.97%,2009年占52.36%。”[1]201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已攀升到46.5万,再创历史新高。研究生持续扩招,必然导致大批研究生面临就业难题,尤其是女研究生。

女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很多因素都制约着女研究生的顺利就业。因此,深入开发女性人力资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理论界关于女研究生就业难的观点

目前,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多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有用人单位方面原因:他们出于成本考虑,所造成的性别歧视;社会方面:经济危机以及相关女性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不完善;女性自身选择方面: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性强;或者舒适稳定工作的喜好;教育方面:教育规模扩大;严进宽出的教育方式等等。然而,这些原因作为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不是非常确切呢?会不会有欠缺或不足?

不少人认为,扩招导致培养质量下降。“研究生层次的学习与本科阶段不同,课程安排较少,相对空闲时间较多,是典型的‘严进宽出’。”[2]研究生阶段的知识获得大多依靠自学和导师辅导。一些女生学习自觉性差,加上缺乏硬性考核。发表文章不求质量;对自己的专业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在就业中被淘汰。

也有人认为,经济危机是阻碍女研究生就业的原因。市场不景气,各行业发展停滞,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下降。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说的女性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性的说法,是相对于所有其他学历的就业者(包括女性本科生及以下学历)以及男研究生而言的。只有那些女研究生有而其他学历的就业者所不具备的难题,才能被看做是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男研究生也同样处于“严进宽出”的学习环境中,而通常,女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认真程度整体优于男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无论男女都可能不思进取。因此,教育制度可能是影响整个研究生群体就业率下降的原因,但不能看做是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

同样道理,经济危机也是所有就业者面临的困境,而并不是女研究生就业中的困难。所以笔者认为,这两种因素对女研究生就业是有一定影响的,但作为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是欠妥的。我们要排除一些短暂性的政治经济因素,不能将阻碍女研究生就业的某些次要或偶然的因素当做女研究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二、女研究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就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导致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因素也很多,但归纳起来不乏两大原因。

(一)女研究生始终面临的就业阻碍——生理因素

各种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女研究生的就业,但这些因素的根源仍然是女性固有的生理因素,即女研究生的婚恋与生育问题。这才是造成她们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

市场经济下,成本、收益是选择从业人员的重要标准。调查表明,女研究生毕业后,“年龄在28岁以下的占84.4%且84.5%的人未婚”[3]。其中年龄最小的约24岁,年龄最大的约27岁,该年龄段女性进入婚嫁时期。这些女研究生步入工作岗位后,马上就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婚假、产假虽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但这些假期不可避免会耽误工作进度,而且假期间的工资福利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用人成本。于是,女研究生在就业时就面临各种困境。

1.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出现用人单位男女录用比例失衡现象

多数岗位明确要求“只限男性”。即使有的用人单位基于法律规定,未明确提出性别限制,但这一标准却常隐含在录取标准中。比如,对女研究生,他们会告知岗位暂不缺人,或夸大岗位难度,让女研究生知难而退;而对男研究生,他们则会告知企业求贤若渴急需用人,态度也非常热情。

2.用人单位对聘用的女研究生进行年龄限制或附加苛刻要求

研究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工作一两年后为了提升自身层次而读研,年龄限制,对于多数女研究生而言直接意味着“拒绝”。很多用人单位标明,女研究生年龄不超过26岁。有的用人单位则要求录用的女研究生承诺,在工作几年之内不准结婚或生育,这一苛刻条件让许多女研究生望而却步。

3.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在体力上不如男性

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中,怀孕生育削弱了女性的综合劳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女性不适合加夜班和出差,这也是女研究生在就业中竞争力不强的很大原因。

4.“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期待

人们对于高学历女性的期望,更多是做一个高素质的母亲。(这也间接导致用人单位对女研究生在工作与家庭间精力分配的担忧,而不愿录用女研究生。)颠覆传统性别角色的女研究生很难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多数女研究生只好倾向于选择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这本来就会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而偏偏这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也基于自身利益倾向于选择男性。使女研究生在这些领域的就业大大缩减。

(二)新的就业难题——赡养父母的责任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5

关键词:企业招用人才难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38-02

一、企业招用人才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发展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温州企业来说,就是要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实现“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目标。要实现科技创新,人才问题摆在第一位,在温州招用人才是第一难题。今天的人才稀缺,就是明天的发展落后。人才的流动,伴随着资金、技术、先进制度与管理模式的流动,而人才、资金、技术、机制正是经济腾飞的最重要因素。

在我国就业的市场中,需求量最大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占全国就业总量的80%,但大学生由于就业理念和工资待遇等因素,大多不愿选择中小企业,这是中小企业招用人才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是最近10多年逐步形成的,2003年大学生毕业210万人,大学生就业率为75%,以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率逐年下降,到了2009年,大学毕业生增加到620万人,就业率只有70%,有30%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粗略地说,3个大学毕业生,将近有1个大学生不能就业。于是大学生就业就成了“热门话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一般来讲,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80—100万人就业。而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拉动,靠大量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重大项目来完成。这类基础性的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而且基本是体力劳动,为大学生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少。

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仅1998年制造业就减少1293万人就业。特别是传统产业比重的下降,致使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结构难以跟上这种变化,加重了就业的困难。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变得越来越窄。

2.高校办学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就必须依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进行自身的改革,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首先,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其次,学校要改革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改变教师教学过程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经济社会问题,紧扣学科的前沿动态,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数量,当前企业对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速度的2—4倍,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当前企业需要的专业,目前还没毕业生,这种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进入21世纪大学生知识能用3年。大学生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所学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已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年半才能独立完成工作。

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存在突出问题。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近2000所。研究和解决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管理问题,对提高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普通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近2000所普通高等学校分成以下四类:第一类为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主要包括国家“211”重点建设大学,有108所,属于精英教育型大学。第二类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全国普通高考一本录取大学。这类大学在我国中比第一类大学多。它们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基本属于精英教育型大学。第三类为教学型一般本科院校,即二本院校。这类大学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为数更多,大概有几百所。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也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但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第四类为普通高等学校办的独立本科院校及民办本科院校,即“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这类大学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为数最多,有上千所。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为本专科教育,实施大众化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为主线,培养千百万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应用性和劳动技能的技艺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第一、二类大学,都是属于精英型教育大学,承担培养精英型优秀人才的历史责任。第三、四类大学,同属于大众化教育大学,承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责任。

实践证明,一、二类大学出来的毕业生,多数成不了“精英”,这种分类定位具有很浓的主观色彩,对大学生就业自然产生“眼高手低”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大学生自我认知度和职业目标认知度不高。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当,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许多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据调查,有1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性格等方面非常了解;67%的大学生比较了解;17%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及兴趣。在对大一新生的调查中发现,不了解自己个性、兴趣和能力的占43%,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快毕业的时候才想到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爱好问题。调查中发现,有52%左右的学生职业目标不确定,有34%的学生对职业目标有较好的了解,有14%的学生非常明确自己喜欢和了解职业目标。大多数学生做生涯规划时自我认知不足,人生定位功利性太强,目标职业的选择盲从,职业规划主观性强,盲目地追求过高、过大的发展目标、高薪酬、大城市等。

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率比较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仅2.4%,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更难已是不争的难题。

创业意识缺乏。高校毕业生缺乏创业意识是导致其创业难、失败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意识,是一种认识的觉醒,或者说是一种认识的升华。意识决定着行为,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求变、求新、求发展。同样,没有创业意识,人生的脚步就不够积极主动。当代的大学生为什么会缺少创业意识呢?首先,这是个社会问题。这种创业意识的缺乏,从建国以来,高校、中专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分配的历史有关。在大锅饭制度下形成的依赖意识,仍在起作用。包括家长们在内,他们也不太支持大学生创业。

创业观念陈旧。高校毕业生创业观念陈旧落后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精英,是要做大事的,不应该从事一般性的劳动;二是把一般性工作看作社会低端劳动,是被人看不起的。这种观念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直接导致了其创业成功率低。

4.企业自身发展环境有待提高,目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除国有、大型企业外,相较于公务员、事业单位,普通企业在社会地位、工作环境、薪金福利、工作时间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从事一线生产的工种,远远吸引不了大学生的目光,这对企业自身发展而言,也是需要给与提高的。

三、解决企业招用人才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1.政府工作。政府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2.高校职责。促进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现代教育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一方面人才库存积压,另一方面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又确实短缺。因此大学教育如何按市场需求制定教育规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实践,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高校应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设成为我国科学技术转化为新发明和新技术的重要基地。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企业是劳动力市场最大的购买方;两者之间是一种互相配合的关系,教、学、企联成一体,使教育、实践与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按需施教,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是现实要求。

3.企业行为。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实施机器换人,提高生产线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收入。趋利是劳动力流向的最大动力,提高劳动收入的主要办法就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使劳动成果最大化,收入最大化。

4.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转变理念,营造尊重蓝领、培养蓝领浓厚的社会氛围。大学生职业目标认知度要从大学入学时就开始建立,贯穿大学学习、生活全过程,对自身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专业擅长有个切合实际的认识,使寻找的工作岗位与自身能力、水平相对称,避免出现“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大学生要培养创业、创新意识,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小到大,逐步提高,从做事中体验到成事的艰辛,品尝到之中的甜酸苦辣,为自己今后办大事、成大业奠定思想、工作基础。大学生的优势是拥有知识,缺点是缺乏实践经验。古今中外,一切成功归结到一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切失败,都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参考文献:

[1]郭琪.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2)

[2]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08

[3]刘慧丽.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

[4]李荣华,高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2)

[5]姚伟龙,郑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6]熊治梅.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7]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8]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6

[关键词]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1)11-0059-03

一、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定义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毕业生中出现就业困难的人数逐年增加并在短期内迅速形成群体,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就构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是指由于家庭政治、社会关系、经济背景、生活经历、身体条件、所学专业等客观原因,个人性格、心理、行为及思维模式等主观因素造成的,在某些方面认识不到位,或表现比较差,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能被社会所认可,最终表现为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并且没有实现正常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主要指月薪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因此深入分析这一群体,描述这一群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对于我们分析这一群体形成的原因、找到相应对策有积极的意义。

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出现是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的必然产物。从理论上讲,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毕业生自主就业以后,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就一直存在。但是由于“精英教育”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比较少,所以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相对较少。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深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高校在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逐渐成为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群体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不仅制约了大学毕业生个体的良性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他们的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如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可持续性发展;容易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对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体系产生消解作用。因而,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探讨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发生原因及解决的相应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类型

排除因为性别、专业设置、就业体制等社会原因造成的就业困难。经过走访和调研多个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的梳理,可将就业困难毕业生作如下分类:

第一,按产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来分析,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主要为八类:

(1)经济困难毕业生。这类毕业生主要因为家庭贫困而对着装等礼仪方面比较忽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这些毕业生对职场的礼仪比较陌生,职场气质欠缺。因此在面试,或者实习的激烈竞争中容易被淘汰。

(2)认知问题毕业生。这个类型的毕业生主要是就业观念存在比较严重的偏差。他们对公司名气、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宿舍、办公室环境)、工资薪水、工作地点(如是否在上海等大城市)十分挑剔。他们一方面始终不满足现状,另一方面不能客观认识自我(总是能找出很多理由埋怨对方对其不公正)。这类毕业生中还包括,对职业发展严重缺乏意识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他们对自己没有职业规划,也不知如何进行规划。因此这类毕业生要么频繁调换工作,要么盲目找工作。

(3)性格问题毕业生。这类毕业生往往是因为性格原因而不适应职场。主要表现为两种极端性格,一是比较内向,由此容易产生害羞、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过于外向,经常夸夸其谈,给人非常不稳重、太过自我的感觉。具有这类性格问题的学生,用人单位一般比较忌惮,大多数单位不愿意聘用。

(4)情商比较差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中“书呆子”居多。他们因为一直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比较少,造成他们对社会和生活了解很少,对社会和职场认知不足,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表现出不善于人际沟通。这类毕业生非常以自我为中心,极度个人主义,他们不宽容人,不会合作。

(5)主观能动性差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往往对自己的事情不上心,或者没有任何主见。他们依赖别人帮助他找工作,得过且过,工作上不主动学习业务知识,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或者是盲目听从家长意见,没有任何自己主见。

(6)心理问题毕业生。这类毕业生主要表现为在就业过程中不敢去找工作,害怕走向社会;还有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低。他们要么非常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要么不符合实际的自负。这些都会阻碍学生顺利就业。

(7)实践能力差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处理复杂的事情,对多头工作理不清思路,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工作的能力差,执行力差。他们也经常表现为非常缺乏社会经验。基本上在实习环节就被淘汰下来。

(8)学习差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表现为综合测评排名比较低,不仅专业知识差,同时英语成绩以及口语等也非常差。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竞争力,面试的机会都很难获得。

此外,就业困难毕业生还包括那些身体素质差、个人形象不好、家庭政治背景有问题,以及自己在校期间有过违纪行为等情况。这类毕业生比较少,所以不单独分类。

第二,按就业困难程度来分类,可分为轻度困难类型,中度困难类型和特别困难类型。具体划分时要视群体中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才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按时间段来划分,可分为短期就业困难类型和长期就业困难类型。比如在校期间未找到工作单位的,或是毕业后一段时间(如一两个月)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这些毕业生可归入短期就业困难类型。那些在毕业后较长一段时间(如半年或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可归入长期就业困难类型。

三、帮扶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对策研究

深入分析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的特征、类型,主要是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成功的走向社会。要想切实解决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的问题,不仅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从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而且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通过全程式的职业教育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素养。

1.建立分类指导、全程跟进的服务模式

(1)学会包装,加强职业礼仪教育。礼仪,尤其是职业礼仪对毕业生来说不仅是获得签约机会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且是今后职场取得更好发展的必备条件。高校需要关注两类大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一类单纯是着装礼仪。学生不注重着装礼仪主要是因为家庭困难,还有就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不发达地区,没有养成良好的着装习惯。学校可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补助这类贫困学生购买正装。除了治标,学校还要治本。即通过各类讲座说明着装礼仪的重要性,通过点评和讲解,教会他们掌握着装的规则和要求。辅导员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第二类是职场礼仪。其内容主要包括打招呼的礼仪、递接名片的礼仪、与人交谈的礼仪、接待礼仪、接电话礼仪、吃饭(包括西餐)礼仪,甚至排位礼仪等。这些礼仪虽然都能通过职场的体验来完成,但是如果事先掌握这些礼仪的要求,不仅能够给企业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今后在职场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礼仪讲座和模拟办公室礼仪等活动,以及老校友的座谈会等给这些学生们现身说法,提高他们的礼仪水平。

(2)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就业困难毕业生中存在这样一类各方面表现都特别优秀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太优秀,所以他们对单位特别挑剔,要么是屡次拒绝单位,迟迟不就业,要么是不断更换实习岗位或违约。他们的理由基本都是工作的城市我不喜欢,这个单位不重用我,不愿意在一线锻炼,或者是嫌弃单位太小,不是大型国企,办公室和住宿环境不好,以及薪水不高等等。这些优秀毕业生,往往因为频繁跳槽,甚至恶意跳槽而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对这一些毕业生进行教育,教育主要通过辅导员不断和他们沟通来进行,指导他们正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失败的案例来启发他们,学会如何抉择,杜绝盲目签约的情况发生。尤其需要重点开展诚信教育,避免频繁违约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3)独立思考,逐步树立责任意识。对未来没有想法或者不会进行职业规划已经成为部分毕业生的一种普遍现象。他们依赖性强,盲目听从父母的意见。要么被动等待老师或者家长的推荐和安排,要么是自己有了一点主张,在父母的反对下就简单放弃。这些毕业生即便在实习或工作后,也缺乏不断进取的动力,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责任意识。因此学校对这样类型的毕业生就需要个别辅导,首先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通过职业量表测试等手段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和职业兴趣,发现自己的职业锚,进而能够清楚的回答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为什么干”。其次,要帮助他们摆脱依赖心理,树立责任意识。辅导员要用习惯纠正法和重建自信法来逐步改变他们,帮助他们面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学会独立思考,帮助他们消除自卑的心理,重建勇气。

(4)塑造性格,养成良性沟通的习惯。性格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环境也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圈子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的。一般来说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基本稳定不变。所以,对于学生因性格问题而引起的就业困难,要从根本上改变很难,只能试图帮助他们不断改进。他们的问题主要是性格太内向或者太外向,所以要通过专业咨询和辅导等手段,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我。学校通过组织团体辅导,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通过相互认识、大胆沟通、建立信任等方式鼓励他们学会与人沟通。

(5)加强实践,深入了解社会和职场。在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中比重比较大的一部分是情商比较差,以及实践能力差的。由于他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少,所以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动手能力差。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实践。学校可以通过安排实习,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组织模拟办公室等办法,点评他们的行为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在训练中,主要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世能力,以及应变和协作能力。

(6)不断学习,努力发挥特长。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挑选成绩优秀的毕业生,至少是成绩中等的毕业生进入自己的公司。而那些成绩不好,英文也不好的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则缺乏优势。对于成绩不好的就业困难毕业生而言,学校应该鼓励他们努力加强英语的听说训练,这样可以在面试和实际操作中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发掘他们的特长,引导他们在企业实习的时候充分发挥出来。

2.建立跟踪服务、全程式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1)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档案”。虽然就业困难学生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对于学校整个毕业生群体而言,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人数还是占少数。对于这样毕业生,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其中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档案”,实行跟踪服务至关重要。“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档案”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避免因辅导员更换而造成这些毕业生被忽视,另一方面,也便于辅导员按照这些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类型进行分类,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全程跟踪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的建立时间一般在大学三年级。由辅导员通过问卷、访谈和自我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估来初步确定就业困难学生名单。这个学生名单是动态性的,通过指导和教育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的学生,就不需要再建档了。那些在评估中遗漏,确实就业有困难的学生则随时进入帮扶档案。“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的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填写的就业情况调查表,学生希望获得的帮助,以及通过活动学生进一步的表现等内容。帮扶档案的建立要尽量坚持保密原则,不宜在学生中公开,以免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辅导员在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7

【关键词】高职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指导

一、高职特殊群体毕业生的类型

高职特殊群体毕业生是指由于自身或外在客观原因引起的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境地,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或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一)专业学习能力弱,整体综合素质差

主要是指那些因为不适当的学习方法或不端正的学习态度,造成学习能力差、专业成绩不好,故而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群体。这一类毕业生,多数在与他人竞争专业岗位时处于劣势,且在专业技能的比试中常被淘汰。综合素质较差的毕业生,主要表现为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善于与他人沟通,甚至存在个别毕业生因为职业道德水平较低,在实习期间,不遵守规章制度,对工作不负责任,导致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而被辞退的情况。

(二)就业心态不好

这部分毕业生分别存在几种不好心态:首先是自卑心态,对自身评价过低,因而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信心,使得大部分就业者无法正常发挥能力和水平,严重影响就业;其次是自负心态,对自身评价过高,好高骛远,幻想大于现实,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从而使目标与实现脱节,错失良机,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再次是依赖心态,更多的是将就业希望寄托于家长和学校,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性,无法自如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从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后是盲从心态,在选择就业时没有自己的主见,随波逐流,缺乏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最终导致错失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家庭经济困难

这类毕业生多指那些来自贫困的农村地区,或因其他原因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大多因为贫穷而害怕与他人沟通,这导致其交流面狭窄、不善沟通、人脉方面资源少等缺陷,进而在就业面试过程中容易给人一种人际交往能力弱、整体综合素质偏差的印象,从而在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形象条件不够好或身体有缺陷

这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大多不会被那些注重外表形象的用人单位所青睐,从而使一些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被拒之门外,错过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

(五)性别歧视

这种情况在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有的用人单位会因为该毕业生为女性,不管其条件多好都选择不录用,从而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女性毕业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二、高职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系统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相比于国外高职院校成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我国高职院校此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还是单纯性的政策咨询、岗位推荐等事务性工作,普遍缺乏职业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虽然很多学校按照文件的规定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或就业指导课,但是由于缺少专业化的师资队但、课程体系、保障平台等,只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课程缺少吸引力,很难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启蒙和职业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供给侧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目前中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热词汇,在对高职院校业生就业方面来看,加强这方面的改革更是势在必行。从人才供给端,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高职院校的扩招,都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开展的,而从企业用人端,很多就业岗位真正需要的专业并没有像高职院校扩招的增幅这么大,因此出现了很多扩招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而企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却达不到企业的用人需求,这就是结构性的人才供需矛盾,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三)学生个人原因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的现象普遍存在,心理浮躁,非常的急功近利,大多数毕业生想做公务员,想进事业单位、想进国企,其他单位一律不考虑,这种现象明显没有摆正自身的就业观念,好高鹜远。这部分学生往往在三年或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没有想过争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是一意孤行,以自我为中心,空有理论而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偏低。

三、加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就业指导

确定就业困难的具体学生以后,就要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指导。从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出现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就业观念矫正、求职心理辅导、岗位能力提升。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对就业地域、行业、待遇等抱有不切实际的要求或期待,或者对专业领域内的就业状况不了解、不熟悉,消极等待、坐视观望、推卸个人求职责任等等。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早动员、勤动员,鼓励学生自助就业、主动就业。学生的求职心理容易有消极懈怠和急于求成两个极端,不把就业求职当回事,或者面对招聘和面试过度紧张,以至于心理自卑,出现应试障碍等问题,对这部分就业困难学生应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引领他们正确地看待就业,以端正认真的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应聘能力不足,可能是由于他们在平时与同学交往、社团活动中锻炼不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略显欠缺,学校要组织他们参与拓展训练,提升就业能力,弥补个人不足,做好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8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1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提出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国家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行为可以用服从分配来简单描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统一分配制度逐渐变为国家宏观计划指导下的,以学校为中介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分配制度,“双向选择”对女大学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有利之处是为女大学生成才择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女大学生有了选择职业的自主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意愿,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单位和职业,但不利之处是女大学生感受到了性别的压力,与男大学生相比,她们在择业中多了一个不利因素。一些单位的领导往往单从性别考虑,拒绝接受女大学生。这样,她们难以在双向选择中与男大学生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女大学生所代表的人群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阶层女性,与其他女性群体相比,女大学生拥有文化资本。

正是由于女大学生既代表着受过高度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又代表着女性群体,所以有其就业难的特殊性,从而也使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不重视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会造成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以致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首先,对女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这种现象对那些受过良好专业教育,自身条件较高,曾立志成才的女性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有些女大学生原习惯于对自我进行简单的比较,继而认定男女就业机会平等。但现实的求职过程又使她们对于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性别歧视和男女不平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她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不利地位。有些单位不是择优录取,表现了对女性的公开歧视,在不公平的现象中,有些女大学生产生了性别自卑,放弃了自己的追求,甚至产生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糊涂认识。

其次,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仍大大小于男性,女性的入学机会比男性小,而且,受教育层次越高,女性的机会就越少,男女两性的机会差异越大。一部分女性对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产生了怀疑,既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也不能得到与男性同等的工作机会,还不如趁早放弃为好,一些家长也因此降低了对女儿的期望值,放弃了对女孩子的培养。女大学生就业难使她们在就业市场的教育投资回报率低于男性,使得女性社会地位低于男性,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抱负和家长的态度不可能不受影响。

2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指女毕业生在就业的既定时效期内,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就业受阻,不能实现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现象。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难”是指不能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第二,“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女大学生就业难相对于男大学生就业而言,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女大学生就业而言。第三,“就业”具有一般大学生就业的时效性特点。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包含着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她们是否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二是在获得就业机会时,她们是否得到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工资报酬。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主要有:

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存在着较多的不得不就低谋职上岗的现象,或者与男同学相比,他们的就业质量要低的多。

女大学生的招聘录用上存在不平等的现象,用人单位拒绝女大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女生免谈”在人才市场上屡见不鲜,限制女性就业机会的招聘启示充斥于各媒体。

用人单位录用女大学生的条件相对苛刻,女大学生要获得同样被公认的好职业,学历要高于男生。

3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难,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某些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社会的客观因素

客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包括: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就业市场建设;传统性别观念等方面。

3.1.1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中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引入。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产生与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建国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经历了完全分配时期和计划与市场逐步相结合并向完全市场化过度的改革和发展时期。1985-1993年,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提出及实施时期。从1993年起,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正式进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对广大大学生来说,其实质就是竞争机制逐步引入到大学生就业体系,扩大了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选择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日益被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在大学生计划分配时代,女大学生同所以男大学生一样,由国家统包到底,没有就业压力,也没有就业难的现象。但随着“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逐步产生并日趋突出。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结果,是就业竞争机制引起的,是这种机制建立的时间不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毕业生不完全适应造成的。因此,要解决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要不断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尤其是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使其更好地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1.2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日益法制化和规范化,与此相伴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3.1.3就业市场不够规范和完善。

就业市场的规范和完善是劳动力资源得以合理流动的前提条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够健全和成熟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用人单位方面,他们往往盲目提高用人标准,哄抬聘用价格。此外,拉关系、走后门、贿赂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这些行为不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3.1.4

3.2.1女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冲突;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相冲突,对竞争既赞同又害怕,对女性传统角色的挑战与妥协并存。使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举棋不定,难以抉择,也许就在左右摇摆中错失了就业良机,最后陷入就业难的局面。

3.2.2女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在一部分女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择业中表现为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对择业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她们害怕碰钉子,害怕挫折,不敢参与就业竞争或在竞争中没有自信。

依赖心理。女大学生普遍比男大学生具有更明显的依赖性,加之生理上的特点,女大学生在生活中总把自己塑造成柔弱的、需要保护的对象,遇到一点麻烦或困难总喜欢向父母或他人尤其是男生求助。有些女生虽然理解“自主择业”的社会意义,并且知道它是自己就业的必经途径,但仍不愿主动出击,潜意识中有一种“等、看、靠”的思想,临到毕业时,希望学校能有好单位推荐给自己,甚至个别女大学生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男朋友身上。

3.2.3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女大学生不仅在择业观和择业心理方面存在冲突和误区,不利于其对职业的选择和就业,而且在自身素质结构方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致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接纳态度。

素质结构差。女大学生学习考试成绩总体优于男生,但在综合素质结构上却有不理想的地方,典型的表现是“高分低能”。另外,总体上,女生在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不如男生。

生理局限。孕育后代是影响女性就业的最重要的生理原因。此外,女性的其它生理现象对女大学生就业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客观现象,也是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4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4.1尊重女性,尊重生命,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4.1.1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是解决一切就业问题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女大学生就业十分有利。有关专家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第一,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可增加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岗位。高新技术的发展有无限大的空间,必将为女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近些年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女性相对集中的产业。

4.1.2加强对女性就业的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

推进生育补偿制改革。人类的再生产包括物质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女性承担着人类再生产的劳动。对生育给予社会价值定位,进行经济补偿,是社会对女性劳动价值的一种肯定。

大力扶持家政服务业。要根本改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必须使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社会事务。把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的途径有多种,其中有两条最根本:其一,推进家务劳动现代化。现代家用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家务劳动效率,女性因此能够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工作。其二,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现代家务劳动的内容逐渐减少,负担减轻,有利于女性广泛参与社会事务。

4.1.3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规范市场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市场行为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冲突和择业不良心理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在工作中,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各个系部兼职的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其次,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并适当提前课程设置时间。

4.2女大学生完善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社会环境的改善是外部条件,最根本的是女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地适应社会。

4.2.1转变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就业观念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为了化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女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必须实现三个树立:

树立多次择业或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既是一种社会需要也是一种必然。因此,女大学生必须彻底转变这种择业观念,树立“多次择业”或“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明确“好的工作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因此,在求职择业时,正确地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将社会需要同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正确地评估社会,客观地认识自己,找一个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的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完善并提高自己,通过多次择业最终能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

树立择业竞争观念。女大学生受社会传统意识和自身心理、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在择业时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表现为:“等”,等等看,等用人单位找上门来;靠,靠国家、政府、社会,靠学校,靠父母亲戚,甚至靠男朋友。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女大学生必须转变这种思想,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勇敢地参与竞争,迎接挑战。

树立创业意识,实现自我就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女大学生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资本,女大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走自我创业之路,解决自身面临的现实问题。

4.2.2加强学习,全面发展自己,培养能力,认真做好求职准备

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品德、,形成智能,实现教育目标的社会活动。学习是知识吸收、能力培养和素质形成的基础和过程。在学习内容上,坚持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科知识与文科知识、文理兼修和全面适应社会的人才;在学习心理上,女大学生应着重强化成就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方法上,女大学生应着重各种学习方法的综合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对学习内容的领悟能力和应用能力。

4.2.3敢于挑战自我,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

与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的是某些行业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才急需现象,尤其是农村,我国具有各种类型的农林牧渔等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出大批的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但真正深入农村的并不多。其根本原因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女大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在择业时将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利益放在首位,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女大学生要有充分的自信和挑战自我的勇气,是金子总会闪光,要敢于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练自己,使自己在磨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陆方文.职业性别歧视:原因和对策[j].1999(1).

[2]胡黛青.科技发展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2005(4).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原因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即失业”一语道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社会、体制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而综观近年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就业时不仅要接受“难”的挑战,还要面临“险”的威胁。其中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普遍欠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法律意识的欠缺一方面导致大学生自身权利得不到保护,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有些行为也损害到了用人单位的利益,而且这种损害最终又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的进一步增加。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欠缺的表现及影响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意识的欠缺,导致大学生自身权利受损。比如第一,性别歧视,尤其是女大学生在这方面最为明显;第二,规避劳动合同的签订或者以就业协议代替劳动合同;第三,试用期的滥用;第四、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存在“霸王条款”。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只有签与不签的选择权,而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权力,所以面对用人单位的一些“霸王条款”,其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第五、由于法律意识的欠缺而造成的其他一些问题如:中介陷阱,传销陷阱、虚假招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一不是因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欠缺造成的,面对这些问题,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正当地保护自己的权利,甚至对于自己所受的损害无动于衷,而有些学生虽然意识到了权利被侵害,但是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人选择了忍气吞声,不敢与用人单位相抗衡。虽然生活中也有人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但是这种案例却少之又少。所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欠缺很容易给自己的就业权利带来损害。

大学生就业中法律意识欠缺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其自身的有些行为会损害到用人单位的利益。比如,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关注,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伪造各种材料,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和好感;其次是有些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骑着马找马”,会和很多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意图从中选择自己最为理想的一个。以上这些行为在很多大学生的意识里面并非违法,最多只算是不道德而已,但是这些行为已给用人单位的利益带来了损害,并且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最终也会再回到大学生群体中。因为用人单位在有了前车之鉴后,必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所以必然也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一些新的限制性条件,这样的结果只会再次加重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所以,大学生就业中法律意识的欠缺,不仅使其自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也会损害到用人单位的利益,而且这种损害最终又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的进一步增加。

二、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中法律意识的欠缺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欠缺的主观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对于就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于学法和求职的关系也缺乏正确的看待。

就业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即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工作,还在于如何找到一份工作。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引导下,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有了很大的自和选择权。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出现结构性错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就业难以实现供需平衡,因此“就来难”就不可避免。而大学生在就业中又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就业法律意识普遍欠缺,所以在就业中不仅要接受“难”的挑战,还要面临“险”的威胁。之所以“险”,就在于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权利屡遭侵犯。同时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也会出现违法现象。所以如果大学生对于就业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了解学法对于求职的意义,就不可能主动加强自身的就业法律素养。

(二)客观原因——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欠缺的客观原因主要在于教育,其中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

1.学校教育方面:

第一,高校普法教育中职业法教育的缺失。我国目前有不少高校设有法学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部分受过专业法学教育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中所占比例毕竟是少数。虽然高校课程设置中会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一些专业法课程,如针对保险专业的《保险法》等等,但这些内容对职业生活来讲并不具备系统性,而且并非所有的专业都开设了专业法。所以学生对于系统的职业方面的法律知识普遍缺乏。另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也难以独担重任。虽然基础课作为一门高校必修课,担当着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任,而且职业生活中的法律也是基础课中的内容之一,然而基础课存在着内容多课时少的缺陷。另外教材内容的设定是以普法为目的,因而涵盖面虽然很广,但是具体到每一部分,信息量却极为欠缺,而针对职业生活中法律的介绍只是整个教材法律内容的一小部分,其信息量更是可想而知,所以囿于各方面的限制,仅依靠基础课来开展大学生的职业法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困难。

第二,就业指导工作的局限性。近年来各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就业指导的课程,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然而在实际教学和工作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从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上看,目前在各个高校中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较为庞杂,素质也参差不齐,并且绝大多数缺少法律专业背景,对于大学生就业中极为重要的一些法律法规缺乏全面正确的解读,更不可能对学生做出较为专业的指导。从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上看,指导工作侧重于政策的解读与落实,现时代求职、择业观念的树立,求职技巧的培训等,这些内容对大学生就业无疑也是很重要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屡屡出现的侵权与违约事件,这些内容的培训显然无法应对以上问题,所以在当前和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就业的理念,提升其就业法律意识,保障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各项合法权益,并推动其在求职中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2.家庭教育方面大学生求职不仅对其个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家庭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不乏有家庭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然而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每个家庭所能关注的程度与范围也不同。相对于“富二代”来讲,“出身贫寒、社会关系缺乏,求职过程中全靠个人奋斗”则是“贫二代”的简单特征。对于“贫二代”来讲,求职完全是一个人在奋斗,父母缺乏广泛的社会关系和相关的法律常识,因而对子女的就业所起到的指导和教育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此时大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就业法律意识对其求职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探索

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求职来讲,可以克服其心理弱势,防范于未然,在出现问题时也能帮其走出盲区,从而及时有效地保护自身权利;而对于自主创业的同学来讲则能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加大创业保障。因此笔者针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笔者建议各高校本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负责的思想,设置一门针对性较强的课程,由从事法学教学工作的且经验丰富的老师主讲,内容以职业生活中的法律为中心,自成体系。这样一来,培养目标非常明确,这样一门课程能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活中的法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并结合大学生打工、就业和职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案例,重点讲解一些常用的重要的法律法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的困惑。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针对目前学生就业中涉法问题的不断出现,为了真正实现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服务,就必须从各个方面提升队伍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只有先把整个就业指导队伍的法律素质提升起来,才有可能对学生就业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真正起到帮助。所以,必须通过培训、进修、以及及时补充具有专业法律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等方法来提升整个队伍的法律素质和知识结构。

(三)加强维权平台建设虽然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能有效地防范种种问题的产生,但是,仅有事前预防是不充分的。因为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提升也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在就业过程中有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帮助应是全程的,多样的,一个高效的维权平台的建设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可以在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专门的就业法律援助。针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侵权、违约等问题提供咨询,并帮助他们制订维权方案。同时,学校的法律援助也可以和社会上的法律援助!有效结合。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笔者系省某人才中心的人事部的主管,对此深有感触,现借此文谈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一、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应从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查找。

(一)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 综合素质不高,个人修养偏低是面试成功的绊脚石。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三大产业的布局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有不同侧重。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比较重视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和无所适从。在双向选择和接受面试时,或缺乏自信,发挥失常;或过于傲慢,言过其实;或不修边幅着装随便,缺乏职业形象气质,与企业氛围不协调等。因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把已经用简历打开的企业大门,却因为个人修养偏低难以通过面试而关闭。

2. 择业观念陈旧,与当前就业机制的转变不相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初步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猛增,大学生已不再是稀有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已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逐步下移。同时,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目前,市场机制已逐步在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初步实现了由“政府调控导向、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业机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

3. 团队合作适应性差,不适应当前企业的要求。如今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几个长辈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十分普遍。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事情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想。好与坏、是与非也往往以自己为标准。有的人表现得自私、自我,甚至是自我封闭,在集体中也不能很好的与大家合作。而绝大部分企业都特别注重团队精神,并作为是否录用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不能适应团队生活的人也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4. 独立能力不够,难以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家长带着子女参加招聘会,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出目前有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二十多岁仍然离不开父母,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离开父母寸步难行。尤其是让家长陪着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这样的表现,这样的能力,一个需要人才的招聘单位怎么会录用他(她)呢?

(二)学校的原因

1. 专业设置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部分高校一味地增开新专业并不考虑自身开设此专业的条件是否已具备,某些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从而造成了新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供需失衡,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2. 培养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

3. 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形式单一,就业指导的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就业指导时间过短。

(三)用人单位的原因

1. 盲目要求高文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高学历的持有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也相应水涨船高,大学毕业生的学历优势正逐渐减弱。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可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的。

2.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 “重男轻女”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 还有就生源地域歧视问题。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还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的,一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则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所以对异域的大学生造成有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毕业生方面

1.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灵活的思维方式。

其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再次,加强社会实践。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扩大交往的范围,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完善并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充分的准备。

2.树立科学就业观

第一,正确定位就业。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二,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