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公共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6:08

文化公共艺术篇1

1.结合地域文化

确定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目标和原则。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应深入挖掘邯郸城市文化主题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突出邯郸城市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以高艺术水准原则、高环境效益原则、持久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很多历史典故和名胜古迹。在邯郸市公共艺术发展研究中,可以赵文化,时代文化为核心主题,并向下延伸形成整体的主题构成。打造出体现和承载邯郸本地区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并具有邯郸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建设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层次分明、标识明晰、环境宜人的高品位公共艺术空间格局。

2.结合城市规划

定位发展结构。在发展结构中,本着突出城市特色、紧密结合邯郸城市用地功能和城市空间景观系统、以点带面逐层展开、紧密结合城市生活。在结合邯郸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将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定义为“六区、九带,多节点”的布局。这种布局结构将起到突出重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整体作用。总之,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应结合城市总体设计及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生态与空间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以形成整体而又丰富的空间层次。

二、发展策略建议

在研究中从邯郸历史传统文化、公共艺术区域策略、提升艺术作品品质计划等角度对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并参考多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研究,总结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思路为:

1.深度挖掘历史传统文化

使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体现邯郸地域文化,并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让民众能够感受到文化气息并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加强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特点。对于公共艺术区的策略,以邯郸市城市发展规划为基础。在老城区突出传统文化,在新区注重传统文化和新区发展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同时,结合城市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规划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

2.公共艺术实施措施

文化公共艺术篇2

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和音乐鉴赏课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高校中逐渐成为公共课程,它的教学模式显得愈发重要,激发学生兴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会收到较好授课效果。但在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被动层面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致使公共艺术课程未能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本文就是结合本土文化艺术与公共艺术课程这一切入点,力图进行改革。从学生的上课效果进行评判,该教学方法的可执行性以本土文化艺术在课程目标中所占的比重、学生关注中国和本土文化意识的提升等方面进行分析,反过来看公共文化艺术课程对大学生接受本土文化的帮助。现阶段省内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情况是学生角度:课前无准备、课堂不活跃、课后无记忆。大多数学生的状态是拎着一本教科书来上课,却没有去关注课本要讲述的知识,也不进行提前预习,只是单纯的“听”课,老师讲什么学生接受什么,与教师互动少,没有课后复习习惯。教师角度:大量课前准备、课堂单纯讲解、课后无反馈。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学生却没有积极回应。而本土文化艺术对省内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影响。

首先,针对实验班级课程接受情况重点对比分析。选择相同年级和专业,不同班级作为教学比较对象,一个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幻灯片和影像观看进行授课;另一个采用本课题的教学方法,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深入本土文化艺术,考察的同时学习课程知识。通过观察比较,记录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课堂反应情况、课后反馈情况等。重点突出学生的不同表现,为研究提供依据。我校《美术鉴赏》是作为大一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考试形式采用开卷,此研究选择人文财经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两个班级,一班实施传统教学,二班将本土文化与课程相融合。以中国雕塑欣赏此章节课程为例,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样式,如中国佛教造像。佛教造像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种题材,其风格根据年代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尤其在石窟造像中更为突出,其中代表石窟有洛阳龙门石窟,其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代的造像最具有代表性。2015级新闻采编一班在讲述该课程时采取传统ppt的教师讲授法,将课本的重点、雕塑的相关图片进行整理并结合视频进行讲解。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雕塑的发展和理解中国雕塑的精神,重点讲到佛教造像。例如,讲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通过大量的图片进行欣赏,归纳总结出秀骨清像的特点,再播放洛阳龙门的大量图片,特别是几尊大佛进行着重讲解,归纳出面短而艳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记录:首先在学生的接受度方面:整个的授课模式较为单调,因为没有实物的刺激。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学生只是单纯地坐在教室中,而没有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

在教师的授课方面: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并没有较好地接受学生的回馈,也没有使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上升至新的高度。另一个班,采取实地考察法、教师引导法、学生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授课教师和院领导、班级辅导员进行协商,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本土与课程相关的文化,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发现课程中的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过的过程中,应该深入讲解,对学生的兴趣点、疑问点和教师认为课程的重点进行详细的解剖,前两者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的意义。其次,本土文化艺术在课程目标中所占比重分析。以公共美术课程为例,其大概分为:绘画、雕塑、建筑、民间美术和设计等几个方面,涉及文化和生活的诸多领域,而本土文化艺术在这些领域中均有涉及。再次,本土文化艺术在课程中起到的实践作用。参观本土文化艺术,是艺术公共课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是课堂教学延伸及拓展的一个重要空间。艺术实践是进行艺术教育教学的关键,具有其他任何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增强艺术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最后,公共艺术课程对本土文化艺术的促进作用。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真正学习文化艺术的机会,公共艺术课程恰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有些高校把公共艺术课程设定为大一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教育中对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公共艺术课程通过去当地的文化艺术场所实地考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艺术的精髓,对本土文化艺术的发扬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实践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艺术课程组织考察本土文化艺术的安全性问题。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要确保学生的安全,一定要与系部和学生辅导员做好结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好相关事宜,确保活动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为教学提供辅助作用。其次,考察地点不能忽视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地点的选择在结合课本内容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充分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又要结合实际、出行的时间、课程的安排等,使课程得到最优化。另外,要警惕部分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出现玩大于学的现象,一些学生认为考察就是玩,而忽略学习的重要性,对于这些忽视课本知识学习的情况应该善于发现,提前制止,使得考察真正的达到目的。最后,要警惕考察结束后学生的兴趣又减弱的问题,要让学生带着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真正意识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本研究有一定的意义,能够把握当前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存在问题上文已经提到,学习兴趣不高,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方式。因此,很多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应适当地加入考察和时间的因素。弥补了当前对于本土文化艺术与公共艺术课程授课关系的研究空白,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授课方法加以改善。

本文对把握当前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弥补了当前对于本土文化艺术与公共艺术课程授课关系的研究空白,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授课方法加以改善。贯彻和深化了高校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保证课程的授课质量,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很多大学生长期忽视文化艺术的行为进行补救,引起了学生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关注。在公共艺术理论课程上加入实践部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教学课程改革的反思,应该从自身下大功夫,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良好提升。

作者:牛星越单位: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

文化公共艺术篇3

1.国家重视,支持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文艺精品创作、文化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文化娱乐服务、文化传承、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有声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声语言能够穿透灵魂、感动心灵、启发智慧、塑造魅力独特的世界。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大量经过专业学习的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有声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在培养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时,迫切需要在有声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这一类型的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所以,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基础课程,“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改革也显得尤其迫切。

2.关怀当下,观照现实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传播”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领域中进行口语传播;“文化知识传授”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语言老师人际传授培训;“文化娱乐”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大型文艺活动中主持、朗诵、曲艺表演等,充当有声语言舞台演员的角色;“文化传承”需要有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在博物馆、展览馆等地讲解传承,充当讲解员的角色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有较强针对性、行业适应性、专业对应性。关怀当下,观照现实。

二、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社会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紧缺,缺口量大。

笔者发现,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语言艺术类专业人士非常稀少,占所有专业业务干部的比例不到10%;各级需求量大,省部级的专业艺术院团,地区一级的艺术馆、乡镇一级的文化站,大量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现有的人才结构不对称,乐器、声乐、美术、舞蹈干部众多,语言业务干部非常少,比例不协调。

2.能力不足,专业模糊。

现有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专业配比不合理。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专业能力显得尤为不足,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知识结构不完善、学历普遍偏低、专业技能不拔尖。有些业务干部是民间艺人、复员军人、自学成才的工作者,文化基础薄弱。现有队伍存在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高校“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培养在“播音创作基础”中的教学问题

1.偏重理论阐释,忽视能力掌握。

传统“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分为理论阐释和录音两部分。在理论教学中,往往将内外部技巧等理论条目的阐释置于重要位置,而忽视了实际方法技巧的掌握环节。往往是:能够明白“重音”的定义,却无法在稿件表达创作中,找到语句、文本的重点,通过重音传递思想加以呈现。动手操作掌握的能力不足。

2.学生人数较多,参与实战量少。

一个年级的播音学生众多,无法保证小班教学。相较于声乐5人左右的小课教学指导,播音班的学生人数庞杂。在录音课教学中,分配给学生的任务,也只是“任务性”录完,即使布置课后的录音作业,也难有高质量作品呈现。加之环境闭塞,大部分学生更是无法在播音创作录音中提升。

3.教学场地封闭,辅导人数受限。

现有的“播音创作基础”的课程教学,基本依托于录音实训室,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录老师听,课堂教学显得死板,困顿于录音室,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人数又多,辅导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时间有限,精力亦有限。

4.学生底蕴欠缺,教学内容单薄。

学生在经过一年级的核心专业课“普通话语音发声”后,进入到二年级的播音创作专业课训练。主持人比拼到最后,是“文化综合实力”的较量。学生在“播音创作基础”中的学习,对稿件的感受、体会、认知非常浅薄,情感的传递做作而且肤浅,表现呆滞、木讷、空洞,这是源于对稿件的理解不深刻,追根溯源是学生文化底蕴的缺失。在“播音创作基础”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核心是有稿无稿的创作表达,更多是论述技巧及方法,内容显得单薄局限。

5.视野范围狭小,脱离行业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播音学生视野不开阔,呆板,没有表现力,比试表现力和才艺难超音乐学子,pK文化底蕴难敌文学院和历史学院同学。学生位置尴尬,专业能力良莠不齐,实践机会极少,感受到的专业见习氛围少,与行业接触也不多。教学脱离行业,大部分学子恐难胜任媒体工作。

四、具体实施方案及计划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让“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课程中,可以在作品演播、表达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解说能力,综合舞台表现能力,文化素养积累,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提升。并且应用、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有声语言艺术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行业。

1.课堂主题演讲。

每节课的重心下降至学生,每次专业课要求2名学生自选“题目”“角度”做5分钟的主题演讲,并依据表现打分,算入学生期末的课程考核成绩。帮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演讲结束,其他同学点评,训练学生归纳观点、学会赏析;老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在表达观点中进行有效的传播。

2.指定书目阅读。

每月指定阅读书目,并定期开读书交流、分享会,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积累口语表达素材,让学生明白,在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中,“说什么”比“怎么说”更加重要,成为一个“有内容”的人。

3.完成课堂作业。

布置的课堂录音作业统一公放视听,查找学生录音作业存在的问题,答疑释惑,调整状态。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并把问题落实到可以解决的层面。给出修改调整意见,再次录音,听改变。掌握“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的“有稿无稿表达”的创作方法、作品演播的能力。

4.单元作业评比。

每单元的课后作业,进行全班评比,挑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颁奖。例如“最佳进步奖”“最佳用声奖”“最佳作品”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认真对待实战作品。

5.多元教学内容。

只会用声播,远远不够。在此项目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加入舞台教学,舞台演绎、表现等的相关内容。加入“戏剧曲艺”艺术的熏陶学习,感知中国传统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艺术表现的能力,改善播音学生呆板、不善表现的状态。加入“讲解员”的口语表达训练,学校展览馆、校史馆、风景点等都可以作为依托地点,培养“有声语言艺术”的应用型人才———讲解员;加入拟态“人际传播”的训练方式,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方式,辅助教学、练习。

6.完善考核方式。

组织实施期中期末的舞台考核,课程成绩构成由“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演讲”“期中展示”“期末汇报”等综合构成。用舞台展现表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现场实战感,不仅了解理论定义,更要会面对镜头,面对话筒演绎“有声语言的艺术”。

7.产学研深度融合。

邀请相关专家:重庆文联专家、大型文艺活动演出导演、重庆曲艺艺术家、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相关专业人士,对学生的汇报展示进行联合评审。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与行业深度融合。在行业中磨砺,在行业实战中成长。

8.明白“三个明白”。

在教学课程改革里,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专业问题所在,把问题落实到可以解决的层面。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语感。观摩赏析优秀素材,学习赏片儿,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明白专业好的标准:脑子里存储的样子多,用的时候反应速度快。

9.树立“三颗心”。

教学改革也是学生重新养成习惯的过程,培养学生耐心;强调技术训练,培养学生信心;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恒心。

10.坚守“三个多”。

让学生多练、多听、多记。

文化公共艺术篇4

[关键词]公共艺术关联性

公共艺术(publicart)又被称为公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它不隶属某一类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也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形式,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为公众服务,与社会中存在的各个因素相关联,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

一、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

现阶段,很多人对公共艺术的理解都比较陌生。其实,公共艺术没有一个固定的、简单的定义,它的定义具有易变性、积累性和渗透性等特点。但它有其明显的公共性和互动性的特质。它也许会和建筑物合为一体或会导致一个新的建筑学空间诞生;也许是新的公共空间、景观美化、艺术围墙和艺术栅栏、艺术砖砌、艺术大门、艺术窗户、休闲空间、游乐场所或结构;或许只是艺术字体雕刻及墙面装饰的薄金属板或瓷片等。它也有可能是采用织锦挂毯等纤维艺术;也有可能是艺术雕塑、陶瓷;此外还可以是大地作品、摄影、版画、影像、高科技艺术、表演、事件、诗歌朗诵、音乐舞蹈等等;公共艺术也可以表现一个故事或文章,可以是装饰性的、幽默性的、敏感性的或有争议性的;可能事反思我们的历史遗产或是对未来的憧憬,也可能是强调地方特性和特殊问题等等。可见,它所囊括的范围之大,关联之大,不一而足。

二、公共艺术的文化关联性体现

所谓公共艺术的文化关联,是指它的生存、发展与其外在文化因素之间的连带性及互动关系。

与之相对立的独立的私人性质的纯艺术或架上艺术存在,更显出它与外在社会因素的关联特性。如:从呈现的内容上看,纯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可以是个人的、具体的、情绪化的、偏激的,同时也可以是公众的;但公共艺术作品通常在内容上更加接近公民的思想和地域的文化,它总是平等的、公开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客观事实证明,当一种艺术的存在方式与其所在时代的社会公共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关联,它才可能在历史中产生实在的影响和深刻的记忆。

总的看来,公共艺术的关联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与大众权力相关联;第二,与城市相关联;第三,与艺术家个体相关联。

第一,与大众权力相关联

公共艺术与大众权力的密切关联,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支配力量,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外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现实中的权力有很多种,其中重要的使政治权、经济权和话语权。公共艺术是一种话语权,但这种话语权与其他一切话语权一样,要收到政治权和经济权的制约和支配;创建公共艺术的过程就是运用权力队社会成员进行控制和影响的过程。

大众权力,是指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权利。

由于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共艺术的实施过程中,大众权力容易被忽视。而大众权力是我们国家发展公共艺术不容忽视的一个条件。

公共艺术所涉及的领域,正属于大众福利的一部分——和谐的公共生活和文化享受。“公共艺术开始逐步自觉的伴随着城市经济和公共环境等社会福利化建设而强调了艺术——为人们大众服务;为多元化的当代市民文化和社区生活服务。”从社会生活的本质看,只有精神享受才是人类最高的福利,而大众想获得这种最高的幸福,离不开公共权力的保障。

在公共艺术中,大众权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享用艺术资源,一个是参与艺术生产。这意味着人民不但有权欣赏公共艺术的创作成果,还有权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也就是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参与互动性。也只有决策者(政府或投资人)、公众和艺术家共同携手,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公共艺术作品。因此公共艺术能促进市民之间、官民之间的对话,拓展积极、民主的公共生活,提升人民的环境艺术和审美素质。“正因为如此,公共艺术符合社会的迫切需要,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我们时代艺术的机会。”

第二,与城市相关联

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如果城市是一本书,公共艺术只是书中的插图和花边,它没有主导阅读的力量,但却能够增添美好的细节,让我们的心灵丰富而敏感。

1.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上,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世界观使许多城市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人文精神资源,而新兴的城市由于缺少文化的积淀,也逐渐沦为环境和精神的沙漠,而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对环境的无情破坏,使得城市变得更加无情与冷漠。城市的扩展已越来越远离艺术化生存的理想,越来越远离令人愉悦的美感,越来越远离它建设的初衷。正因如此,城市的片面发展已经引发了人们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了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回归。文化内涵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2.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3.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动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的社会面貌、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哲学观点、审美取向、所有文化问题,城市也成为当代人观察世界、完善自身、展现自身的天地和舞台。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千差万别,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一座城市中有没有富有创意与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和公众参与的相对宽松的艺术氛围的存在,有没有适当比例的充盈着艺术气息的文化交流与审美及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多寡和繁荣与否往往体现着这个城市居民的生存样态、审美趣味乃至整体的文化精神。如果说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线”的话,那么公共艺术就是城市中的“点”,它们凝聚着它们特有的灵性,展示着它们特有的语言,诉说着每一个城市的每一个观念,让人们品味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

第三,与艺术家个体相关联

从上面可以得知,公共艺术是当代社会公共文化领域的艺术的参与和存在,它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一般并不仅仅代表纯个人化的意志。然而作为艺术的思维创造和具体作品的完成过程,又不可能离开艺术家的个体作业和各种选择,这无论从公共艺术的题材风格的把握还是到精神内涵的诠释,皆与艺术家个人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公共艺术的理想境界或所期望的社会效应,是通过许多个别的、具体的艺术作品去感召整体人类在不同时空片段中所共同拥有的审美经验与智慧。

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原动力,首先在于艺术创作者对一切可能经历的审美体验和非审美体验,在于它的自由自在的想象和实践性的尝试。简单的说,公共艺术是艺术家个体艺术劳动及传播的社会化、群体化的结果。艺术家个体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凝聚和回应了他所直接或间接面对的社会、环境、民族、历史、艺术观念及公众意识而形成的艺术作品。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了艺术家个体在艺术题材、风格乃至艺术价值观念的选择和探索,他和公共艺术并不存在着天然的、不可逾越的冲突。我们要充分尊重艺术家个体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个性的发挥,才能真正领悟到公共艺术作品想要表达的公共内涵。

本尼迪克特说过:“整体不是它的所有部分的总和,而是一种由部分之间独特的组合和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新实体。”那么,公共艺术恰是这种关联一切、却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新的新实体。这种新实体鼓励人们“进入”艺术品之中,穿行攀爬于镂空的构架间,触摸和感受着艺术家的思绪,或静思或嬉戏,或攀爬或休憩。在互动之中,公共艺术深入了人们的生活,引发着人们的话题,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并使之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文化公共艺术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共艺术;建筑;和谐

一、公共艺术的出场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广义的公共艺术及其概念,公共艺术最早浮出的是经济和社会文化较为发达的东南部一些城市。而公共艺术可以出场有几个条件:一是,依赖于国家的政治和文化自由开放的大背景,再加以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引进。二是,依赖于国内城市的文化与经济的长足发展。再则,公共艺术吸取了相关学术界的知识,得到的推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人们逐步开始重视公共艺术这门新兴学科。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传统是内在的精髓,文化是外在的表象。中华文明历史久远,每个民族的文化符号都拥有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自然而言的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它们是中国民族引以为傲的财富,也是任何其他国家无可取代的瑰宝。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样,如甲骨文、汉字、传统装饰图案、刺绣、瓷器、陶器、民间剪纸、传统建筑、传统服饰等等。这些民族元素的产生都伴随着每一代民族的感情与信仰,随着时间推移,将这些拥有时代感的民族元素运用于艺术创作当中,将民族与当代碰撞所擦出的火花想必也是无与伦比的。

三、传统文化和公共艺术设计的关系

首先是传统文化,由传统和文化组成,是一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的,能够代表本民族特点的精神面貌,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精神成果汇聚的总和。其次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不是某种艺术流派,公共艺术的关键在于公共,需要与大众的参与和互动,当代艺术中公共艺术或是装置艺术越来越注重大众的参与度。艺术是桥梁,连接四面八方,艺术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的传统元素带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大众与之参与的同时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是紧密相连的。千百年来传承的儒家、佛教、道教思想造就了中华文明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特征。现在我们身处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为了放慢人们盲目追逐信息时代的脚步,空间当中就需要拥有艺术作品让人们回归实地,不忘初衷。每个中国人的脑海中都有独自偏爱的传统文化形象,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建立在我们国家自身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不同文化时代的特色与当代艺术的语言。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公共艺术是艺术与社会、环境、民众之间的桥梁,它所起到的社会效应会高于它自身的艺术效果。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开放、自由的公共艺术是一个发达城市的象征。随着公共艺术的广大传播,在众领域都有所涉及,户外广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都与公共艺术相融合,从而更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中国建筑、广告领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扩大了公共艺术的发展范围。1、一亿颗陶瓷瓜子作品是艺术家艾未未所设计,由一亿颗由陶瓷烧制,颜色与花纹都极其相似却又独一无二的仿真葵花籽构成。我们不去评论这件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单从作品的表象层面说,构成这件艺术作品的元素—葵花籽,是中国传统零食,具有很强烈的中国元素符号;艺术作品的材质是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很好的代表;两者元素联系在一起,使这个艺术作品及其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艾未未的这件作品中有很多可以解读的东西,“他用日常的‘小吃’、用纯手工制作,如此大的规模产生了不一样的含义,也产生了震撼的效果,“这些瓜子每一颗都不同,每一颗都是独立的,值得用最耐心的方式创造,每一个生命都很宝贵,不能淹没在尘世中。”2、地铁站壁画设计地铁做为一个城市的窗口,已然在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的元素存在,地铁文化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北京地铁站内一副壁画设计选材立意新颖。它以中国古典军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孙子兵法》进行提炼,将艺术化文字处理,嵌于墙体内部,形成丰富的空间组织变化。很巧妙的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艺术相结合,并以印刷术的形式展现出来,直观的以展现出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

五、传统文化元素对公共艺术的展望

随着时展,在设计领域中未来建筑与绿色建筑最热潮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追求或者照搬西方的思想。而在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到工业社会的步伐太过仓促,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则一点点被淡忘。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置入公共艺术作品中,可以体现艺术的文化传承性,公共艺术设计则需要通过继承这些传统文化来显示其独特性。每一个设计都是设计师在讲一个故事,设计师只有用自己的阅历讲自己的故事,那作品一定是有生命的。所以设计师所具备的责任不仅要从功能与外观满足人们的审美,还要带领人们回归内心,回归传统。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更加系统的了解我们国家的悠久文化,把理念更好的融入设计中,为现代公共艺术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向世人展示中国艺术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文化公共艺术篇6

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的主题,应该充分的依托于该城市的历史文脉。公共艺术作品的主题应该依据它所在的环境和场地来确定,以选取最具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来表达这一主题,而且所选取的素材必须要是公众所熟知的。例如,武汉的大禹神话园就是以大家熟知的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为主题来进行创作的。传说中,武汉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大禹作为古代先贤和治水英雄的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大禹充满了敬仰之情。大禹神话园根据大量的历史记录和广泛的神话故事,用雕塑的形式,像公众展现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苦经历,体现了武汉地区悠久的治水文化。这从本质上切中了广大群众的心脉,凝聚了武汉人民的古往今来的治水记忆,从而使这些公共艺术作品能够获得广泛的公众认同感。此外,主题确定后反过来也能帮助我们对于城市地域文化进行更加准确和深入的理解,通过深入诠释已有的城市地域文化内涵,以公共视角来认识和判断地域文化的价值,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武汉的洪山广场楚风浮雕壁画,将楚文化元素符号完美的融入之中。通过对楚文化图像和文物的形式及艺术特点进行拆解和总结,形成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个以楚文化为主题的独特城市景观。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城市都能看见相同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情。

二、公共艺术中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形式语言

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选择最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形式语言。这些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并非不仅仅是简单点的将历史进行重现,而是在没有背离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凝练历史精神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并在内容与形式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表达要充分的考虑其所处的空间环境,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往往突出其叙事性的表达,这种来自史实内容的叙事决定了作品形式语言选择的纯粹性,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雕塑》在对历史事件进行重现的基础上,又运用写意、夸张等表现手法,深刻的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痛苦与无助,直击人心,让人铭记历史。而对于构成风格的作品,则要更多地从形式感和语言层面去表达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北京地铁壁画的《京华神韵》以人物剪纸和中国传统花纹构成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华国粹京剧文化。通过传统的文化元素和现代的构成语言,充分展示出了地道的北京京剧文化特色。在这种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通常会赋予作品十分独特和强烈形式语言,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显然会有一个标准,如果艺术家的独特语言与公众审美眼光背道而驰,那么公共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公共性而变得毫无意义。

三、饱含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是对公共精神的体现

地域文化在公共艺术作品中不能仅仅体现在其表现形式和风格内容上,还应对文化元素所体现的精神内涵进行表达和传承,并且和当代的文化精神相融合,展示出现代人精神追求。城市地域文化中的内容和形式转化让公众对历史文化产生一种十分直观的感受,并能产生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城市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传承与表达则是对于“公共性”的诠释——面向公众、服务于公众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和公众接触十分紧密的艺术形式,必须和社会共同发展,与时代并行,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公共精神的表达,艺术家要以时代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人文思潮、文化观念和审美眼光的变化。公共艺术作品的精神表达不仅要发掘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要结合当代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强化公众对于城市历史的情感,并将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通过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向公众传递了情感和文化,让人们直观的感受到了城市文化中不能言喻和难以用文字描绘的东西。通过公共艺术来表达恰当的精神思想,能使城市文化具有多样性的深层性,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而且更加容易深入人心。

四、结语

文化公共艺术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生活领域中复兴,中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不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下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一场设计的新文化运动已经逐步展开。中国经济改革的三十余年,不仅是经济上的高速腾飞时期,也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时期。在这个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设计理论体系,逐渐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源。然而我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很快,但文化内涵却往往被忽略,使得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缺乏生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以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尝试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其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以期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融进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并给传统文化在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一当前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设计古板模仿

面对“设计趋同”的现状,九十年代国内“继承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复古之风一时风生水起,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不加以改变地全部被“搬运”到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来。固然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视觉美感,但若是到处古板模仿,那便不是设计与创新,而是抄袭与复制。例如,国内许多传统风格的当代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顶,似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在各地新建筑中比比皆是。

2.设计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建造技术越来越先进,而文化却渐行渐远;设计费扶摇直上,发明的作品体现出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只是强调高度现代化的设计,难免会使人们感到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性在中国当代的空间设计中却很少能充分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大部分空间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浅,很难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装饰上,更不能被空洞而表面化的潮流所淹没,应承载着一代代人民沉淀下来的思想和特性。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再现历史的载体,才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影响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取决于设计师们选择优良文化的能力、公众的认知水平、对文化的态度,它是公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展现于公共空间中,具有物质性;同时存在于文学、伦理规范上,具有精神性;也存在于特定价值观念里,具有排他性。

1.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正面影响

(1)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

中国传统公共空间长期以来都是以线形为主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古代布局多是以皇宫为主体进行整体规划,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公众的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庙会、集市和以街道为主的带状空间中。到了宋代,经济进步、交通设施的发达以及商业的发展都丰富了公众的生活,也延伸了街道的空间范围和意义,具有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底蕴,因而有了比其他类型的空间更为浓厚的生活、商业气息和空间活力。

(2)提高公共空间的识别性和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记录,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社会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进步为支撑,城市的发展是来自于市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新文化的包容,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要善于选择、归纳并解读出所拥有的现代意义。在塑造公共空间时,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线性空间布局形态,塑造流畅、活跃的活力空间,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图式,提炼出程式化的认知模式,唤起民众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在节点处设置分流的广场,在街道中合理地分布点状的休息区域,并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营造吸引市民停留观望的宜人的空间氛围,满足使用者观看人流和展示的内心需求,如南京的夫子庙。

2.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

(1)对公共空间发展的制约

中国模式由原始社会的聚落空间而来,具有集中性和内敛性的特征。在古代,由于阶级间的矛盾突出,历代帝王在建设都城时是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里坊制是“礼"与“法”结合的典范,在区位和组织功能上达到了“朝廷宫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的目的。建设街区是为了皇帝出行和抓捕罪犯,街区的网络密度较低,尺度较大,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决定了临街面极为有限,对城市市民的生活影响较小,渗透率低,商业活动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制约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常发展。街道宽度的制定是以满足市民步行和牛车的需求产生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市民有了更高要求的时候就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再满足需要。在此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社会财富用于修补和改善,但由于初期规划的弊端,很难形成有组织的、高效的空间。

(2)群众参与性不足

“院”是中国传统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单位,通过“院”的有机组织和展开形成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基本组织格局。这样的组织模式以“院”为单位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强调安全,表现出以“院”为中心的封闭性,而西方的建筑组织模式强调开放性与街道外界的交流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儒学为官方思想,儒家思想中对礼制的强调、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形成了城市布局中等级明确、层次分明的特征。古代小农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封闭、分散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公众对于公众活动的参与性。

三未来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1.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用越来越广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要使大家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可以从传统文化思想中去得到灵感。所以在公众空间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惬意,使内心得到平静。从目前我国发展趋势看,以传统文化来引导空间设计不乏意境深邃的作品。学界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在逐年增多,并从理论探索逐渐转向实践转移。我们应该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空间设计中展现出其稀有的魅力。

2.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大放异彩

文化可以展现出一个空间的思想,如果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中展现不出文化内涵,那么这种设计就是没有生命的。当前,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朝着西方现代设计的方向前进,在这种试图国际化的进程中,反而忽视和丢弃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应用。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其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与方法都是源于我国传统的空间设计,在此基础上,日本的空间设计理念又研究学习并结合了西方优秀的艺术设计理念与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空间设计。通过以上反思,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更应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合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从多层面去表现出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和未来继续传承发扬,并展示在世界设计之林。

3.具有强烈现代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在逐步完善

中国传统的古典的空间设计思想与手段,在现代空间设计中是不能直接搬运和模仿的。这就需要把传统文化应用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时,要结合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并加以传承,以新的表达方式来推进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征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风格。同时,在思想上不仅需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学习,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和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将我国的独特空间设计风格不断完善。

四结论

目前,我国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汲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仍然十分漫长,需要设计者们不断积累学习。艺术设计就是一种领悟,既需要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积累经验并提升自我,也需要不断的思考、思辨。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并在设计中给人们以启示。总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具体应用,当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从未间断过。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化必将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慧.构筑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安徽建筑.2005(1):9-13.

[3]李婧.浅谈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里的传承[J].经营管理者,2010(3):333.

[4]杨丽娜.浅析中国传统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12(2):136-137.

文化公共艺术篇8

元素解构是指根据自身的需求,把传统景观符号中不同体系、时代和地域的一些单体符号按一定规律或随机地加以组合,形成一个新的体系,代表某种新的含义。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构,就是在本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元素进行分裂、片断化、不完整化和持续变化的创作手法,使原有的视觉元素产生新的形象与新的语义符号。元素解构打破了原有结构的整体性,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新整合体现出朴拙、大气的文化内涵以及强烈而浑朴的生命本质,加之动感丰富的空间构架,形成全新的空间语境。保留文化符号的某些肌理,通过对元素符号的重新解构,使人们在感受设计创新的同时也领会到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元素解构的设计手法为医院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空间表述方式,从而使地域文化具有了全新的视觉面貌。如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不锈钢浮雕取材自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汹涌壮观的钱江潮,既提示人们,医院位于被誉为浙江“母亲河”的浙江省第一大河钱塘江边,更提示人们要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勇敢精神面对病痛,又告知人们要以“世人历险应如此,忍耐平夷在后头”的坚毅精神战胜病魔。在钱江潮的浪花中还加入了C、H、o、n、p这五种构筑生物体的基础元素,丰富了浮雕的文化内涵。

二、夸张变形

以当代的艺术手法,将元素意象加以夸张放大,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效果,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在某种限度和原则指导下的夸大和强调。在设计中,夸张往往是对符号的提炼、分裂与变形处理,无论是尺度、形状,还是材料、色彩等形式要素,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并加以强化,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象征符号,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夸大的结果使人明白作品的“形”所强调的意义。如杭州市下沙医院住院厅背景墙石材浮雕“富春山居”意境清和,悠闲自在,宁静致远,取材于元朝书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春江为背景所创作的、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三、借代手法

将地域文化元素中的局部、片段按照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投射到当代医院公共艺术设计中,使其带有传统的文化信码,这样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能起到新旧沟通的作用,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西溪湿地是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城市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内河流众多,水渚密布,植被繁多,生长着形形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莼菜、菖蒲、野慈菇等。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石材浮雕取材自医院所在地——西溪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睡莲,有着矜持超脱、芳华四溢、迎着朝气、抛去暮气的意境。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的挑台阳角选用具有杭州地域历史文化气息的“良渚玉琮”造型,通过现代手法演绎,使空间凸显杭州地域特性。

四、场景再现

场景再现就是把历史事件或传说中的部分场景通过画面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这样能使人们联想起某一时代的生活、某个地域特定的传统景观,使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感性。如杭州市下沙医院在电梯厅、候诊区、门诊和病区过道等公共空间陈设以杭州运河和余杭塘栖、富阳龙门、桐庐深奥、建德新叶等江南古镇村为题材的马克笔画、风景油画和石材浮雕等,将江南古镇村的沧桑之美、江南园林的婉约灵动之美展现出来,带给人们清美的视觉享受。

五、结束语

文化公共艺术篇9

关键词:公共艺术;空间;当地文化;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121-01

所有的公共艺术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即它在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即使一件被雕塑家用于公共场所的雕塑作品,如果它在创作完成之前只是被放置在私人的空间当中,那么它也只是一件私人艺术品,而不能成为公共艺术。当然有一个例外就是私人空间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公共空间,尽管是短暂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同样一件雕塑作品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和公共空间当中,它们的属性是不一致的。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我们便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

一、公共艺术概念的形成

“公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可见,“公共”是对一种社会事实的判断。

公共艺术概念的形成和较大规模的实施,以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为标志,即所谓“百分比艺术”。此后,这一概念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在我国,公共艺术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并逐渐成为美术界的时尚话题。很难用比较简单的言词给公共艺术下定义,总体来说,公共艺术具有艺术性、公共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征。

公共艺术通常指公共空间中的一切以艺术的形式或以艺术的名义存在的事物,包括雕塑、壁画、装置、景观、小品、建筑、广告、招贴、影像等,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其造型包括水景造型、灯光造型、动态的装置和造型、烟雾造型、多媒体、水泊和山体边坡的保护和装饰等。如果单从表现方式及材料的角度很难体现出公共艺术的特殊性。总的说来,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共纪念、权力象征及社会公益等领域。

二、公共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那么凡是放置在公共空间的一切艺术品都可以算作是公共艺术了。显然,我们前面所探讨的所有艺术以及艺术样式都可以归入此类艺术当中。然而问题是,公共一词的涵义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为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古代私人或皇家园林由于所属权的变化,今天很大一部分已经对公众开放,受众面的扩大使得园林艺术从专门伺服于私人家族和皇家转而具有了公共性质。这种在过去只属于一定阶层的艺术,在今天真正具有了广泛的公共性。由此可证,公共空间是可以改变的

当代公共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就在于,其公共性的体现是建立在对社会事实的深刻体验、考察乃至批判的基础之上,而非是一种简单的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表达和制度性妥协的公益性产物。因此,尽管我们身处在公共艺术的包围中,街头巷尾、室内户外,无不充斥着公共艺术,但是更多的只不过是在公共空间中作为公共装饰或点缀而已,它并具有公共意涵和当代价值。

公共艺术被置于公共空间或公共语境,它是一种基于公共前提下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与社会民众和国家权力机构直接发生关联的。公共艺术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社会特征和政治属性,也决定了它的社会身份和政治角色。

三、公共艺术与文化的联系

公共艺术与当地文化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三个重要因素:鲜明的地域性、构思的独特性、艺术的惟一性。鲜明的地域性是指作品具有丰厚文化内涵与底蕴,深刻地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品成为该地域一种精神的力量象征与展示。比如说城市文化墙,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在我们国家,每个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文化墙的在形式和内容上,就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民族特色,挖掘他们不同与其它民族中的不同点。尊重当地文化的前提下,用艺术的形式将当地文化融合到图形上。

文化公共艺术篇10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公共环境的整体设计是一个国家的人文理念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突出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种文化艺术的理念,在公共环境的建设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本文将重点探讨现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艺术的主要影响,并针对如何合理利用艺术因素,使公共环境的整体设计更加符合当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

关键词]现代文化理念;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55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之后,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需求,满足精神需求不仅要实现本身的生存价值,也要借助外在的环境,增加心理认同感。公共环境中的艺术化设计就是这种外在环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公共环境的整体设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当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的设计产生了全新的影响,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1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概述及特点

公共环境的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将艺术元素与公共环境建设进行完美的融合,使公共环境中的整体环境氛围和建筑风格具有更加明显的艺术情怀和艺术特色[1]。

公共环境的艺术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该环境设计所发挥的实际功能;二是该环境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欣赏价值;三是该环境设计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环境的整体设计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艺术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设计师个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主要体现,也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2]。

公共环境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的使用群体不会拘泥于某一特定的人群,因此,公共环境中的艺术设计理念必须要以最多人的审美导向为基础[3]。但是,通常情况下,不同地点的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往往具有较为固定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艺术设计理念规划的同时,艺术设计人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地点公共空间环境的具体使用功能。

2目前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全面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难以挽回和弥补的。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代的文化发展理念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理念的应用。而这种文化理念对于传统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2.1设计人员对公共环境的设计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经过改良后,成为了我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这些文化更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但是,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师对这部分的文化艺术使用频率较小。比如国外的公共空间环境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涂鸦作画,这些画的内容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批判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是许多国家公共空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虽然不乏优秀的绘画人才,但是他们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却存在着欠缺。公共环境空间中,更常见的是宣传标语或是一些公益广告内容,这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但却使公共空间丧失了其该有的娱乐性。

2.2公共空间的外在形式过于单一

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我国设计师在进行公共空间的外形和布局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称性、和谐性。而国外的庄园更加注重使用创造性的形态空间[4]。这当然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这也使得公共空间失去了一定的趣味性。举例来说,城市的公交系统比较发达,公交车站也是随处可见,我国的一些企业看准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所以公交车站通常都是标准的庭廊形态,并且其中大多是最新的广告内容。而许多发达国家对于公交车站的设计都是非常艺术性的,比如说日本,日本是动漫王国,每年都会产生众多的经典动漫形象,日本设计师将公交车站设计为动漫人物的形象,譬如叮当猫,或者是龙猫等。这种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展现形式,从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日本民众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感[5]。

2.3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没有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我国政府执政的基本理念,公共环境空间的艺术设计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因此也是我国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公共空间环境的作用。然而,有些空间设计人员片面追求公共环境的艺术效果,忽略了其真正的使用价值。这种类型的公共环境往往美观有余,却缺少实用性。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3现代文化理念影响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有了全新的要求。在现代文化理念的影响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会有怎样的发展方向?

首先,为了充分发挥公平环境空间的真正作用,设计者将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全方位的融合。艺术创作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公共空间的整体外观和内部设计进行全面的创新。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充分体现文化的交流碰撞衍生出的美感。

其次,为了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在进行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公共空间与周围的整体自然环境相融合。比如说,利用当地天然生长的植物作为其景观带,或者利用当地独有的水文条件,形成景观湖等。这不仅可以降低公共空间设计的整体成本,也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公共环境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虽然受到当代文化理念的影响,但是,并不代表其要完全摒弃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理念[6]。设计人员在进行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中的一些优良美德充分的体现并发扬出来。举例来说,目前,很多公园都会设立手工的并具有一定自然美感的景观石,设计人员将一些传统美德的诗词篆刻到这些石头上,不仅增加了其趣味性,也使人们在观赏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结论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我国的文化理念逐渐呈现出兼容并包的多元化趋势。而随着我国绿色环保理念践行程度的不断深入,公共环境中的艺术设计既要体现出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也要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为社会发展增添更加深厚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范朝坤.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2]梁磊.陶艺书籍设计的数字化表现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王利.基于现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6).

[4]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