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1:18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篇1

和2006年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期间区民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意识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着力办好为民解困这一要事,始终把握加快发展这一要务,在转变职能中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统筹发展中提高整体质量和综合效益,在改革创新中推动社会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做出新的贡献。现将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和今年主要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一)、认清形势,明确民政工作的历史使命

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关键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我区是农业大区,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依然很低,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边远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困难群众人口比值较高,全区常年需救助灾民、五保供养人口、特困救助人口和重点优抚对象还占有相当的比例。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民政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完善制度、逐步覆盖、分类指导,更加有力地协调推进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社会救助、拥军优属和移风易俗等社会管理工作,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政治任务落到实处。

(二)、整合资源,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据调查统计,我区现有农村困难群众33465人,2005年纳入农村低保21889人,城市低保873人,五保供养人口898人,重点优抚对象728人。为此,我们要对现有的社会救助功能进行扩展,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救助、医疗救助、灾民救助、社会互助、扶贫济困和慈善事业等内容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各项救助制度,规范操作程序,积极争取加大各级对社会救助的投入,加强救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力争五年内将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三)、更新观念,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要求,作为民政部门,应当从工作职责入手,坚持"主动引导、推陈出新、改进服务、群众满意"的工作原则,努力做好婚姻和殡葬管理工作。积极倡导婚丧事新办,避免大操大办,将资金投入到再生产,促进新农村建设。宏扬中华民族"百事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厚养薄葬,深化殡葬改革,火化率达100%;抓好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筹建经营性公墓区2处,公益性骨灰楼(堂、塔)102个,逐步解决骨灰安葬难的问题,逐步解决骨灰二次土葬问题,确保农村殡葬管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继续深化,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要抓好村(居)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建设,抓好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防止村务公开流于形式;要协调好"两委"关系,坚决杜绝两委对立现象。认真落实"六规范一满意"的要求,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检查、常抓不懈,抓出实效。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基层志愿者服务队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五)、服务"三农",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我区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产业化程度高的态势,更需要实施集约型、专业型和高效型农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要按照"培育典型、示范引导、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管理,引导他们更好地为构建和谐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六)、提升素质,全面适应农村民政工作的发展需要

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涉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出发,是对民政部门的具体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广大的民政服务对象是否满意作为民政工作的出发点,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农村各项民政工作的始终,作为民政工作者亟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自身能力的提高来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各项工作的成果来检验能力建设的实效,结合农村民政工作的实际,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促进我区农村民政工作在"十一五"时期迈上新的台阶。

二、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明确民政工作方位,找准与发展大局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理清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上有推进,在村民自治和民间组织管理上有创新,在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上有成效,在专项社会行政事务和服务水平上有提高,实现民政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为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完善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全面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和综合减灾能力;做好城市和农村低保工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确保低保金及时发放到位;健全医疗救助办法,探索农村困难群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的社会互助体系,充分发挥慈善总会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有声有色、有势有效的慈善活动。

二是提升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要加大宣传力度,随时报道殡葬改革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典型,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更新群众丧葬观念,提高依法实行殡葬改革的自觉性。要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要坚持抓教育,抓制度,抓督查,层层落实责任制,持之以恒的搞好此项工作,做到"思想不松、精力不散、力度不减",同时加快公墓区和各村公益性骨灰楼(堂、塔)的规划建设的步伐,规划建设乡村公益性骨灰楼(堂、塔)42个。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是推进城乡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指导好2006年村(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选好配好村(居)委会班子,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行使民利,理性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安定;按照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着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村(居)会建设,完善村(居)民自治功能,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城乡联动。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篇2

为了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市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村镇规划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在全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全区已有6个乡镇和15个村完成了新一轮规划修编或编制。在规划的科学引导下,村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交通比较便利,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的小城镇,正逐步发展成为带动辐射周边乡镇的区域经济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区村镇规划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村镇规划编制比较滞后,实施管理不严,规划对建设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村镇规划建设缺乏特色,零散建设现象比较普遍,土地浪费严重,不少地方“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三是村镇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有些村镇路不平、灯不明、水不通,基础设施不配套,教育、文化、卫生、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四是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机制不活、力度不大,没有形成推动村镇规划建设的强大合力。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镇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区为市辖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应走在前列。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村镇规划的科学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聚集生产要素,带动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全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环境与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村镇规划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务求抓出实效,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面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

(一)村镇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标准,适度超前。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预见性,正确处理村镇现状、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证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新型村镇。三是相对集中,节约资源。结合迁村并点,引导农民向小城镇、中心村聚集,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村镇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综合整治,分类指导。以整治改造旧村镇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提升现有村镇的规划建设水平,积极规划建设新村镇,实现新老村镇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五是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村镇规划编制建设,既要严格标准、积极实施,又要结合实际、尊重民意,因势利导,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六是实施规划,依法管理。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实现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村镇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村镇规划编制要坚持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乡镇总体规划、镇域体系规划要与各村建设规划同步进行。“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区所有乡镇、办事处、村庄的规划编制。其中,2006年完成4个乡镇和100个村庄的规划编制;2007年完成所有乡镇和50个村庄的规划编制。2006年村镇规划编制的重点是完成出山店水库移民乡镇、名茶乡镇的总规编制或修编以及中心城区城中村和国道、省道、环湖路等县乡公路两侧的村庄规划,通过由“点”到“面”、由“线”到“片”,逐步完成全区村镇规划编制。

(三)村镇规划的主要内容。村镇规划包括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乡镇近期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村镇规划要按照《城市规划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河南省村庄规划建设导则》,依据区域城镇体系和镇域村镇体系规划进行科学编制。一是坚持合理布局。按照规模适度、合理聚集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要求,调整优化村镇居民点和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确定乡镇、集镇、村庄人口和用地规模。二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科学安排交通、环保、环卫、供水、排水、供电、通讯、防洪、防灾、水土保持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三是科学编制村镇近期建设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统筹协调各类建设时序。四是搞好各类规划间的协调。村镇规划的编制要服从市域、区域和小城镇城镇体系规划,并加强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布局、水利设施、旅游等专项规划的衔接。

(四)村镇规划编制和审批程序。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严格审查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全面开放村镇规划编制设计市场,村镇规划编制原则上应由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单位编制。村镇规划编制期间,要深入调查研究,并向社会公示规划方案,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群众意见。保证村镇规划质量。村镇规划成果必须严格评审,依法报批。区要成立村镇规划专家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村镇规划的评审工作。国家、省级重点镇的规划成果,由省建设厅组织评审,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建设厅备案。其他建制镇、乡镇的规划成果一律由市规划局组织评审,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规划局备案;村庄建设规划成果由区规划行政部门组织评审,报区人民政府审批。

三、坚持依法监督,强化村镇规划实施管理

(一)切实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村镇规划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更改,确需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必须遵守已批准的规划。规划、国土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建房,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准建设项目。村镇规划未完成之前,应暂缓建设项目审批。擅自修改规划、违反规划建设的,要依法予以查处。

(二)加强村镇规划的实施管理。位于中心城区的“城中村”、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国道、省道、环湖路等县乡公路两侧、规划的中心村集镇的规划建设,由××规划分局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审批;对上述区域以外的村庄的规划建设由××规划分局授权乡(镇)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审批,报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城中村”改造、乡镇区域内的重大规划建设项目由××规划分局初审后,报区政府审批。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篇3

关键词:村庄规划;城乡建设,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就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

一、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1.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2.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化要求。

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相对滞后,乡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社会参与和专家论证,对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一些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由于没有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无法真正实施,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村委更是随意变更规划、甚至无视规划进行建设。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高,乡村各项设施建设依然落后。改变现状最急需的就是制定村庄规划。

4.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

解决我国城市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起让城里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令城里人羡慕、让乡下人自豪的健康生活,中国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即不是把农村城市化,而是切合农村实际将农村规划好,建设好,使农村生活现代化,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二、注意的问题

1.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村庄的情况与城市和镇有较大不同,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村庄都要编制乡村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目前还难以做到。如果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难免流于形式,因此对村庄规划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2.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3.村庄规划采用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

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的意见。村庄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方可由相关部门审批。

4.农村规划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农村规划水平的低下,实际上反映了相关规划人才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存在落差,缺乏规划专业人才。为了提高新农村的规划能力,一方面应该安排组织农村干部进行关于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考虑组建针对农村、面向农民、从事农村规划的企业或机构,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竞争,纳入规范管理,实行资格认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农民服务。

5.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

有些村庄由于缺少城乡统筹协调,例如未考虑附近污水对井水的污染;未考虑镇区道路和镇排污管道比村子居住区的地基高许多的因素,致使镇附近的村庄无法建设与之相连的排污管道;未考虑村与乡之间的关联,为村向乡聚集提供条件等等。乡村规划建设应切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6.资金问题的解决。

在目前阶段,应考虑以政府为主导,选择试点,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由政府出资,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为基层服务,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篇4

关键词:村庄规划;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

abstract:Strengtheningofvillagerenovationandplanning,toimproverurallivingenvironment,thebasictaskof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inthispaper,theactualsituationofChina'snewruralconstruction,theimportanceofthevillageplanninglaymandiscussion,andonthisbasisanumberofprecautionsinthevillageplanninginordertomakeausefulexplorationofnewruralconstructioninChina.

Keywords:villageplanning;newruralconstruction;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areas.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对筹城乡区域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就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与广大农民息息相关的村庄规划[1]。总而言之,制定合法、合理与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08年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供了规划依据[2]。笔者结合实际,重点阐述了村庄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实施村庄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1.1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差距日趋缩小。然而,原有规划管理制度是基于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之上的,规划时就乡村论乡村,规划缺乏合理引导,从而导致盲目建设和无序建设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土地和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这种传统的规划制定及实施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城乡统筹的实际需要,影响了我国城乡统筹的健康发展。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村庄规划时务必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和统筹协调,最大程度上避免盲目建设。在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并制定村庄规划细则,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无序建设、没有规划以及土地资源浪费等现象。

1.2乡村规划制定及实施的管理制度化要求

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制定及实施的管理相对滞后。乡村规划制定及实施过程缺乏充分合理的社会参与及专家论证,政府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许多乡镇规划、村庄规划普遍存在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等问题[3]。由于未充分体现出农村的实际特点,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广大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需要,最终无法真正实施。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地方政府(包括村委)随意变更规划乃至无视规划而进行建设。此外,我国农村建设量大,村庄规划的管理力量极为薄弱,致使实际过程中的村庄建设较为散乱,管理手段滞后,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农民住宅、公益设施及乡镇企业等建设的实际要求。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最近几年,各地明显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出现了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然而,相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民生活质量仍处于中下水平,乡村的各项设施建设依然落后。而改变当前我国农村现状最急需的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规划。

1.4缩小当前城乡差距的要求

众所周知,解决我国城市问题的根本在加强农村建设,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成让城里人都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令城里人羡慕、让乡下人自豪的健康生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而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即并非把农村城市化,而是依据农村实际把农村规划好、建设好,使农村生活步入现代化,农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施村庄规划的注意事项

2.1村庄规划应落实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

为保证村庄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并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应采取走访和座谈等不同方式,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村庄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进行公示[4]。村庄规划成果完成之后,务必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之后,方可由相关部门审批建设。

2.2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及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

制定并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2.3因地制宜,坚持切实可行的原则

对村庄规划应依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因地制宜坚持切实可行的基本原则,确定应当制定村庄规划的区域。

2.4解决资金问题

当前,应考虑以政府为主导,选择试点,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由政府出资,聘请有规划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有关专家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为基层服务,落实并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2.5遵从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统一规划

乡村规划建设应切实遵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强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通力配合。而我国的村庄规划也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而不断改进和与完善,而如何编制科学合理、体现农民意愿并便于实施操作的村庄规划将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今后长期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参考文献:

[1]钱阿进.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

[2]高宜程,高朝暄.北京市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实施调查[J].小城镇建设.2010(01).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探究,分析发展的方向和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能够有效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基本目标

通过系统规划,能够让农村景观充分反映中国乡村景观的特色和类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还比较缓慢,在农村景观改造中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多数情况主要是依靠农民自身的经济实力来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改造,其中具有随意性、盲目性和分散性。这种情形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建设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景观种类。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注重设计方法的研究,保证能够进行统一、多样的规划,进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景观类型。对于农村景观规划应该在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在规划中合理的考虑农田的占用问题,不要对当地的整体生态环境形成破坏,不要对当地的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在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人民群众和设计团队共同的意愿前提下进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长远效益相互统一,共同发展。

2.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2.1生态美学原则

在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过程中,对于生态的水平过程和垂直过程都具有景观扩散交替的空间美和时间的动态美。生态美学原则主要是强调尽可能少的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在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景观规划,同时维持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科学合理的对农村的土地和相关的空间、物质进行整合利用,进而构建安全、舒适、美好、健康的环境与空间。

2.2可持续原则

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在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规划中,主要可以体现为:整理农村空闲的土地、保护耕地以及科学的规划,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2.3整体综合性原则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要将景观当成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和思考,权衡各方的利益,要能够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维持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对一些资源合理的利用。农村景观的规划过程中应该对所处在的地域环境作为发展的根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体综合性的改造,从而吸引城市的游客,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

3.我国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3.1生态环境保护不力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过多的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忽略了新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现在的农村的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空气指数升高。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状况不单是从新农村的发展规模和农村基础建设的合理规划来判断,最重要的还要看新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否健康。国家在对农村的生态建设上制定了多个法律法规,根据我国的现状,这些法律法规在实施应用中,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够重视程度,农村发展的复杂性,使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能很好的落实到位。

3.2新农村建设模仿严重

我国各个农村的发展状况不同,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新农村,为了能够吸引游客,提升农村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去模仿城市或者其它新农村规划比较完善的模式,抱着拿来主义的思想,对农村大肆的进行改造,造成大多数的新农村特点上出现雷同。新农村的大量模仿现象,使得大多数新农村规划部门没有根据农村自身的实际情况,破坏了农村本身的生态系统。

3.3规划的随意性

新农村的建设,先要对农村的整体进行有效的规划,农村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农村的规划对基础设施、农村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应该包括在内。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规划的随意性比较常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农村规划的领导替换,使得原有的农村规划设计方案取消或是修改,新来的领导对接手农村的发展和规划不够了解,造成农村规划随意性的产生。二、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开发,在当地的部分区域规划和改造上,对相关的人员打开后门,新农村的规划不能很好的监管,造成新农村规划的随意性,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

4.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方案的实施措施

4.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

在新农村的建设景观规划设计中,根据农村发展的方向,应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多加考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应该是基于环境保护上,在新农村的规划上,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的生态环境的分布进行有效的新农村规划,在农村建设中对于涉及自然生态的区域可以针对性的制定建设和保护方案。新农村的发展可以利用自然生态形成旅游区,旅游区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可以推动周边区域的发展[1]。这种方案的实施,对农村的自然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关单位针对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宣传,普及生态保护的措施,农村的原生态的保护,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建生态环保型新农村。

4.2科学规划新农村

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新农村的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经济环境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人口的分布等。在新农村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农村生态保护性的开发提出有效的方案,建设可循环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在新农村的规划过程中,根据新农村的经济的发展规划,对农村的各项数据进行调研,成立规划调查组,调查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村的人口和农村的生态环境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规划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规划,参照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和农村生态活动的指标,合理的确定农村的生态功能和农村的经济功能,对生态资源的规模和多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布置,使得整个新农村的规划能够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3]。如组织和汇集农村规划人才对农村规划方案进行制定。政府根据的农村标准规划,听取民众的意见,让新农村村民对规划内容方向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推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更好的进行。

4.3建立完善新农村景观建设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景观规范设计方案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实施,开展有效的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探究,建立完善的新农村景观建设管理制度。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新农村景观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有序开展。一方面,要组织健全的管理机构,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政府应该扮演主导地位,新农村自身也要做好的建设工作的准备,利用餐饮、娱乐以及旅游等相关的产业来吸引外来的游客,进行反哺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社会与建设方面能够统一、可持续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科学规划新农村、建立完善新农村景观建设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晓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制度选择:社区型企业―山西省龙门村的启示[J].管理世界,2013,12(07):15-26.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篇6

关键词:规划实施调查;规划问题调查;尊重民愿;

一、引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不断推行,不少村庄成功实施规划,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有的村庄规划因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措施和相应的体制保障、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注重政绩、农民收入低和文化素质低等问题受阻。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解决好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不少专家学者针对农村规划工作开展了大量研究。傅德仁和黄耀志提出了基于公平理念的规划建设途径;林华和俞进就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思维方法差异进行辨析;李孟波从新农村规划产生的背景入手,深入分析新农村规划的实质和作用,提出做好新农村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和措施。本文则主要从农民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前大郭村村民不接受首次规划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就目前规划工作对村民开展调查,最后提出了规划在充分考虑民愿的基础可采取的措施。

二、河南省长垣县前大郭村规划概况

(一)前大郭村概况

前大郭村地处豫北平原,隶属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常村镇,位于长垣县城的西北方向,距县城15km,距乡镇中心8km,如图1所示。村庄附近有大广高速公路、长济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村庄是独立的行政村,占地150000m2。截至2012年5月,全村共有387户人家,403处宅基地,户籍人口1357人。全村设有一个村委会,4个村组。各村组规模有较大差别,4组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55%。村庄户均宅基地面积342.17m2,严重超出国家规定的宅基地面积限值,而且近年来,随着外出就业人员的增加,大量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致使32030.10m2的土地资源和4578.75m2建筑面积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二)2011年规划实施情况

在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2011年常村镇政府提出将前大郭村合并到邻村――韦庄的规划方案。韦庄地处交通要道,拥有小学、初中等教育设施,是服装店、家电超市、理发店等的聚集地,其位置如图1所示。规划用地属于韦庄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农用耕地。

实施方法:在新村庄每户宅基地面积划定为199.5m2,住房由政府委托施工单位进行统一建设,主房为10.5m×10.5m的二层楼房,配房为8.5m×3.7m的单层平房。村庄建成以后统一给排水,垃圾统一回收处理。但是,规划对原有住房的补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并没有具体说明,而且要求每户在房屋建造前一次性缴纳13万元购买房屋。

上述规划方案确定后,政府将其下达至村,村委召开全体村民会议将方案通知大家,最后同意规划并交钱的仅有十户人家,所以规划暂且被搁置。根据村民反映,当时不同意规划的原因如下。

1.政府自行决策规划方案,村民未参与其中。此次规划方案完全由镇政府主持编制,政府编制完成后,只是通过下达政策的方式通知村庄实施,未组织村民积极参与村庄选址、房屋建造方式、土地利益分配等重要问题的决策,未积极听取广大村民的建议。

2.建房费用较高,未建房先收钱。近年来,绝大多数农户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自家的住房进行了改造,目前并不需要建新房,而且13万元的房款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项大数目的支出,是村民辛苦多年的积蓄。另外,政府就13万元房款的合理性未做出说明,所以不是急需新建住房的农户是不会同意的。

3.搬到新村后,大家需要融入一个新的大环境,对于韦庄村村民来说,前大郭村村民属于外来人,从心理因素考虑,韦庄村在本村肯定会有许多优势,规划完成后随之而来的村内公共资源、利益分配、领导权等问题是否可以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前大郭村村民心中无底。

4.新村与原村址的距离较远。韦庄是位于前大郭村南边与之相距3.5公里的村庄,两村庄之间有铁路隔开,虽然严格来说距离不算远,但是村民都习惯了那种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去田地里干活的生活,搬到新村后这种距离上的改变使他们难以接受。

5.村庄规划触及部分农户的利益。村庄规划对于村庄来说是一次大整顿。如果实行规划,对于在外务工、经商的本地农户来说,他们在城里已经买了房子,但是由于目前农民保障制度的缺乏,对于村里的住房即使不使用也不敢轻易放弃,所以陷入买与不买的矛盾中;而对那些户口已不在本地但还在本村拥有住宅的农户来说,一旦实行规划就意味着农村住宅资格的丧失,所以也不同意规划;另外,目前农户宅基地面积普遍超标,尤其对于拥有多处住宅的农户来说,如果实行规划,他们的利益必定受损,所以更不会同意规划。

6.恋土情结。一些老人在本村住了将近一辈子,对于村庄的一草一木已经结下了很深的感情,现在让他们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心理上难以接受。

7.韦庄村民不同意外村占用其土地。农村土地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与村之间甚至一个村内部都会存在不同的经济组织,致使土地分属不同权益主体。前大郭村村民要占用韦庄土地,许多补偿协调问题比较困难。

三、关于新农村规划工作的调查

2013年2月17日至22日期间,本人对前大郭村村民就村庄规划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本村387户农户中参与调查的共有317户,剩余60户因为调查时家中无人或在外定居等原因没有参与,总体调查覆盖率为81.91%。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村民对规划工作的意愿调查

在“您是否愿意接受村庄进行规划”的调查中,64.29%的农户愿意接受村庄规划,23.81%是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1.9%的农户不愿意接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村民对新农村规划抱以积极和期待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①在新农村建设的高潮下,村民感觉到实行规划是政策所向、大势所趋;②对于许多目前急需新建住房的农户来说,一方面村庄不允许再建新房,另一方面规划方案又迟迟不下达,这使他们希望尽快实施规划;③规划成功村庄的美好生活面貌使村民充满向往。

虽然新农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监督离不开政府的有序组织,但是新农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对象是农民,其目的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所以为了确保规划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弥补首次规划的缺陷,充分利用广大村民愿意规划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政府组织的前提下,让村民积极参与整个规划过程,从规划项目的立项、现场调研到规划方案的编制都应该做到“尊民意,顺民心”。要充分依靠农民这个充满智慧与想法的团体,确保新农村规划达到惠民、利民的目的。

(二)村民接受规划的理由调查

根据对“村民接受规划的理由”的问题调查可知,出于方便生活考虑的农户占了85.19%,出于改善村容村貌考虑的占了14.81%,出于可节约土地考虑的为0%。这就给我们规划编制提出了一个很明显的要求,那就是规划方案的编制一定要方便村民的生活,所以政府部门在确定规划方案时要切实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生活习惯等因素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如新村规划的选址问题。新村是在原有村庄进行新建还是另辟新址?如果原址新建,就要合理考虑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的规模、代价和成本问题;如果是另辟新址,就要考虑土地利益的再分配、新址与农民耕地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前大郭村前次规划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新村选择另辟新址导致新址村民的土地权益受到影响。土地是广大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所以进行新村规划时一定要在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偏离了这个基础是不可能成功的。另外,为了让村民放心地接受规划,我们要制定科学的制度、采取合理的方式。

(三)村民对规划法规的了解程度调查

开展农村工作的一个难题就是农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欠缺。通过对“您有没有听说过《土地管理法》或者《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问题的调查可知,“听说过,也了解一点”的占有23.81%,“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占到26.19%,而“没听说过”的占到了50%的比例;通过对“您是否了解国家关于农村宅基地和农村建房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问题的调查知可知,“很了解”的占有4.76%,“比较了解的”占有38.1%,而“不了解”的高达57.1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农民对于农村相关管理政策知识相当欠缺,而我们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宅基地的划分、土地的占用等都是依据法律开展的,农民法律知识的欠缺就会干扰规划的实施。另外,不少村民的“恋土情结”、迷信风水等因素都会影响规划的顺利进行。所以,政府应积极组织基层干部对村民进行普法教育工作,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改变,将规划后的美好生活画面积极地展示给大家,以确保规划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虽然本次调查的结果可能受到被调查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但就被调查人员的随机性而言,这恰恰体现了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反映了广大村民对规划问题的不同见解。从本质上讲,新农村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广大农民真实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农村土地制度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等开展新农村规划工作,避免工作中脱离群众、缺乏科学性及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的出现,要充分依靠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束语

通过对前大郭村规划失败原因的分析及规划问题的调查分析,我们知道政府在编制新农村规划时,要切实考虑村民的意愿和态度,加大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认为应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完善的规划决策系统。农村实施规划的目的是让人民更好地生活,所以政府在编制规划时,要广泛听取人民的意愿和建议,将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纳入规划决策系统。②不断完善住房制度。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对农村存在的诸如农户宅基地面积过大、住宅闲置量大、房屋建造质量差、村庄布局不合理、生活环境差等问题进行彻底治理,政府部门应该抓住此次机会就相关法律法规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合理的修订。③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我们在进行规划时对农民进行补偿的机制应科学合理并建立相关的资金扶持政策,不能因为新农村规划的实施使农民背负大量债务,导致“利民”举措变为了“害民”举措。④加强农民保障机制建设。广大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为了促进农村住房制度的完善,我们应该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农民尽量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保障权利,让广大农民放下在城市生活的后顾之忧,放心地交出农村住房,促进农房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傅德仁,黄耀志.基于公平理念的新农村规划建设途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05).

[2]林华,俞进.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思维方法差异辨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8,(z1).

[3]李孟波.新农村规划问题研究[J].农村观察,2007(02).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篇7

精心描绘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县人民政府(20__年6月14日)

各位领导:

去年以来,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县人民政府切实把编制科学合理的村镇建设规划作为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注重实效,使新农村建设规划特色突出,类型多样,符合民意,风貌各异。截止到目前,全县共完成8个试点村规划,5个贫困村规划,5个老区促进村规划,其它村的规划也正在进行编制,为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作法是:

一、立足县情,切实把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来抓

实事求是地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一段时期有一定的时代要求。要把这项造福于农民的福祉工程抓好,关键在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首先,搞好规划是指导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后,通过宣传,我们绥棱全县上下基本知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概念,广大农民欢欣鼓舞,但很多农民群众不知道新农村怎么建、建什么,相当多的基层干部也不知从哪抓起,思路不清,目标不明。针对这一现状,县委、县政府先后聘请了中国社科院、省委党校等著名专家学者来绥讲座,帮助我们解析新农村建设这一课题。通过专家指导,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应该先行。编制好规划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其次,搞好规划是规范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长期以来,农村有新房无新村状况的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的规划。编制好规划,可以避免盲目建设,节约资金,节省资源。第三,搞好规划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规划的权威性和操作性至关重要。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制定规划,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有效进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切实感到,抓好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把规划抓好,否则新农村建设将会失去遵循和依据。为此,我们着力在领导力量、资金投放等方面重点向规划工作倾斜。县委书记××、县长××多次深入乡村调查,多次带领相关部门现场研究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时,县委、县政府还专门组建了××县规划处,择优聘用专业人员,统筹负责城乡规划工作,重点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使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二、坚持标准,科学合理地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

实践中我们感到,规划是建设龙头,必须立足高标准,坚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使规划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此,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具体工作中,主要是做到了“四个尊重”。一是尊重县域体系规划。坚持以乡(镇)域规划、县域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使其与县域体系规划相协调、相统一、相配套,并互相支持,各有特点。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民为本,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每个村的规划编制前,我们都广泛征求农民意见,新农村建设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都由农民说了算。规划编制完成后,我们都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征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同意方付诸实施。符合农民意愿的规划,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建设积极性。像长山乡的三部村,经广大农民同意,修建了7.25公里的白色路面,农民自愿出资出劳折合人民币超40万元。三是尊重包扶部门意见。就是在规划编制前和确定后,都充分征求包村部门的意见,积极采纳合理建议,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省里确定省财政厅、省招生办、哈医大分别包扶我县的××村、×村、××村。在这三个村的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派专人到这三个部门征求意见,并邀请有关人员实地进行踏查。省财政厅领导带领有关处室的人员,曾先后三次到××对&&村的规划进行指导,建议增加了学校、休闲广场、超市、卫生所、农民阅览室等建设项目,使××村的规划达到了全市领先、全省上游水平。四是尊重乡村实际。针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村环境条件不同,财力也不平衡的实际,在规划编制中我们既坚持标准,又注重实际,不搞同一模式,不搞一刀切,使各村能建什么建什么,循序渐进,量力而为。像村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村,我们近期就规划了白色路、自来水、样板房、畜禽舍、商业点等建设项目。对村集体经济较弱的后头乡红光村,我们近期只规划了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生产设施建设项目。

三、健全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稳步实施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篇8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规划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可科学整合农村的资源和力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庄整体面貌明显改变,各项功能明显提升。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先行。这不仅因为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而且因为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并且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新农村建设需要由责权利对称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和监督主体等组成的系统主体;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建设,更不是“村居”建设,而是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制定建设规划尤为重要。

二、新农村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依据各地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差异加以分类指导,而不能按照原有的农业自然区划原则确定的九大农区来指导新农村建设;应按四大类区域,即大中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人多地少地区、中西部人少地多地区来制定不同的政策指导新农村建设坚持一下几项原则:第一,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谋求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农村人口的外出。第二,加强农村特色、遗产的保护,保存具历史价值的文物、风貌和民俗,并赋予老旧住宅及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新的生命。第三,维护农村的自然生态和田园景观,增强农村在居住环境品质以及游憩价值方而的吸引力。

三、新农村规划中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前提和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新农村发展的质量。近年来,我国新农村规划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现实中新农村规划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规划概念认识不清,规划水平不高

一些地方的领导囿于相关知识的局限,没真正理解现代意义上的规划概念,而仅仅从自己所想象和理解的“规划”出发,把木应全盘考虑、综合协调的规划活动变成了拆房子、搬村子、改门脸、盖屋顶或是修道路等简单建筑行为。欠缺长远目光,欠缺把建设新农村的现有内容与缩小和解决城乡差距来通盘考虑的思维。在规划水平方面表现在内容不全面、深度不够、合理性不高。村庄的总体规划深度没有达到控制性规划深度要求,居民点规划没有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要求。更没有从区域角度给村庄性质规模定位,没有对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布置,对如何保护自然遗产的、河湖水系等也没有考虑。

2、村庄规划科学性、指导性尚需加强。

村庄规划对规划部门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理论体系,指标体系还值得探讨和完善。虽然国家就村庄规划的编制出台了《村庄和集镇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编制办法》等指导意见。但在村庄规划编制和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了上述《条例》、《导则》所涉及的内容。由于理论体系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直接的影响是村庄规划难做。此外由于高水平的规划师不多,设计任务又繁重,在多种因素制约卜导致一些规划成果比较粗糙,规划科学性有待提高。

3、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

村镇规划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基层的管理,而目前我国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存在不健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村庄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各区县村镇站招收的村镇规划建设助理员实行双重管理,以乡镇政府为主,区县建设局负责业务培训和指导,无法保证其专职从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些乡镇还擅自将村镇规划建设助理员调离本职去从事其它工作,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视为附属工作,直接影响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4、新农村规划复合型人才欠缺

当前,不少对村庄规划教育研究院所注重的是对城市规划课题的延伸,对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与农村人居环境产业关联性小强农村建设规划中农村产业性规划仍需涉农部门的设计编制部门主笔由城市规划专业部门主持的农村建设规划内容缺乏与农村自然生态、产业发展、民主政治等专业内容的衔接;而由其他涉农部门主持编制的村庄规划在村庄建设内容上又留卜了许许多多的遗憾城市规划与农村经济产业之间需要优势互补和紧密相连,协调发展所以,要尽快建立从城市到乡村的复合性规划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体系。

5、村庄规划浪费用地,重复建设

有的编制村庄规划脱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求,脱离当地久镇)域规划,空泛空洞,一味追求大而全,不切实际,搞大拆大建造成严重浪费。有的地方编制村域总体规划,不能从区域角度给村庄性质规模定位。近期建设规划内容目标过高,近期建设范围过大,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过小,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过大,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河湖水系、绿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又不够,有面子工程之嫌。

四、改善新农村规划问题的对策

1、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要组织科研力量和规划设计人员认真收集村庄规划的基础资料,加强对村庄规划的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组织编制单位要加强对村庄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设计人员明确村庄规划的技术要点、规范性内容及深度要求。其次要重视规划的村民参与性,充分听取他们对村庄发展的想法和要求,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才能提高村庄规划的水平,才能保证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

2、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各级机构。

需加强区县、乡镇、村三级管理机构。①加强区县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机构。区县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及对重要建筑的批建工作,通过完善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及出台处罚政策等,全面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管理及业务素质。②加强乡镇级村镇规划建设执行监督机构。乡镇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监督机构主要负责监督检查村镇规划建设执行情况,及时处理违章建筑和破坏村镇规划建设的其他行为,监督管理村级村镇管理人员。③加强村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村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由村委会机构成员组成。村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是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最基层,也是最重要的机构,所以必须加强村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从源头上杜绝违章建筑的产生,确保村庄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厂

3、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培训教育

针对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政府官员和农村干部,要进行关于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同时,要加强专业机构和专业规划人才的培训,使其专业知识能充分指导农村的规划工作

4、节约规划,节约利用资源

针对大拆大建行为,要坚持资源节约利用,尽量不新建扩建工程,住宅尽可能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容镇貌、环境卫生建设,要体现保护农村资源和环境原则,编制村庄规划应完善配套公建与基础设施,合理确定耕作半径,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和全面发展,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另外对资金欠缺问题,应坚持节约与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等、靠、要,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篇9

关键词:村庄规划土地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地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1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背景

按照《广州市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方案》的统一部署,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广州辖区内的1142条行政村的村庄规划。

为此,增城启动了新一轮的202条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该项工作由增城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开展,各个镇街作为主体负责组织编制。这次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时间紧、数量大,对各级部门和编制单位来说都是一次考验。

2增城农村概况

2.1自然村多,居民点分散

增城下辖7镇4街,共有284条行政村,1956条自然村,平均每平方公里村庄数为1.2个自然村,村庄总人口为598938人,平均每个村庄306人。农村居民点分布范围广,布局分散。

2.2南北差异大

2.2.1地形差异

增城地型多样,地势自北向南降低,依次可分为中低山谷地、丘陵河谷平原、冲积平原三种类型,各类型面积约各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2.2.2集聚差异

由于地形差异,进而形成集聚差异。北部山区村民集聚最为分散,自然村、合作社最多,集聚的姓氏也较多;南部最为集聚,自然村很少,甚至没有;中部的集聚程度在南北两者之间。

2.2.3经济差异

增城南北差异非常明显,南部新塘镇一个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市的57.09%,石滩镇和中新镇同北部三镇相比,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正果、小楼、派潭镇三个北部城镇,工农业总产值均不足全市的2%。从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来看,南部的新塘、石滩两镇与北部三镇存在巨大的差距。同时,在大环境的差异下,个体收入也存在巨大差异。

2.2.4城镇化差异

由于经济的巨大差异,使得城镇化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南部新镇镇以其工业、服务业带动,城镇化率达到65.93%,中部的荔城街作为行政中心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城镇化程度也达到50.9%,其余镇街的城镇化水平则较低,北部三镇更是低于10%。

2.2.5观念差异

由于地形、经济等的差异,造成了居民的观念差异,如:消费观念差异、认知能力差异、新思想接受能力差异、土地价值差异等等。

3影响村庄规划落地的因素

3.1村民建房问题影响村庄规划落地

目前,政府与农民都在关注同一个问题――“农村建房”。政府希望农民能“有序建房”,而农民希望能“合法建房”。如村庄规划能解决这个问题则能顺利落地,反之就不能落地。

3.2利益冲突影响村庄规划落地

村庄规划建设项目是否涉及集体用地、个人用地和个人房屋,涉及到后村集体或政府能否妥善处理利益冲突,若能妥善处理则村庄规划能落地,反之则不能落地。

3.3村民的参与度与认同度影响村庄规划落地

开展编制村庄规划工作,是否绝大部分村民都清楚此项工作;村庄规划方案,是否让绝大部分村民看得懂并认同。这就是村民的参与度与认同度。仅有村干部参与和认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绝大部分村民知晓村庄规划(尤其是相关利益人),并尽量让其参与和认同。只有这样方能顺利落地。

3.4村民的规划意识影响村庄规划落地

目前,村民的规划意识普遍低下,一般情况下不关心村庄规划,除非涉及其切身利益。为此,在开展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设计单位、村干部和规划主管部门是否有意识地普及村民规划知识,提高村民规划意识。只有提高村民的规划意识,村庄规划方能长远落地。

4新一轮村庄规划难落地的问题

4.1村民不认同规划方案,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一是村民看不懂规划方案。因目前绝大部分村庄规划编制单位为外地设计单位,简单的调研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本土农村的实际情况与本土农民的真正需求,以及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本土文化和习俗。这样编制出来的规划方案村民看不懂,不认同,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二是规划方案没有解决村民的实际需求。当前,绝大部分村民关注的是:“能否建房”、“在哪建房”、“何时能建房”等问题。而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因用地问题基本上没有这项内容,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解决村民关注的实际需求,造成村民对规划置之不理,进而村庄规划难落地。

4.2农村土地难整合等内部土地问题,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一是村社土地难整合、难置换。我们平时所说的村庄是指行政村,它是由若干合作社(生产队或自然村)联合而成的。合作社是最小的农村集体经济实体,掌握着农村的土地,是最具实权的经济实体。由于历史的原因,合作社均把本社支配的土地看成是固有的,不归行政村整合使用,也不与其他合作社置换使用。长期以来,形成了“只有本社的成员才有权支配使用本社的土地,其他社的成员无权使用”的根深蒂固思想。正是这种固有思想,使得每个合作社各自为营、互不兼容,使得农村土地难以集中统筹使用,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二是土地分配遗留问题。目前,增城北部的镇街,分地到户,长期不作调配(30年或50年一调),致使私有观念产生,导致农民误认为现有土地是自家的,造成农民不肯舍弃小家利益成就公共利益。这样,当村庄规划涉及到个人利益时,便进一步阻碍村庄规划落地。

4.3农村建设用地不足等外部土地因素,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在目前的土地体制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增加,但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远远满足不了城镇建设需求,致使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被调到城镇建设用地里,支援城镇建设。如此一来,农村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建设用地指标,造成规划新村无建设用地,村民建房基本属于“不符合土规的违法建设”。这样,因农村建设用地不足,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4.4缺乏规划意识和规划人才,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目前,农村普遍缺乏规划意识,村干部队伍规划人才缺失,镇街规划人才不足。这样,规划意识得不到提高,规划管理不到位,影响村庄规划落地。

5关于推动村庄规划落地的思考与建议

5.1结合增城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

要想顺利推动村庄规划落地,首先要确保村庄规划的质量及其可实施性,为此,需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设计单位要重视村庄规划。既要加强技术力量充实到编制队伍中,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对村庄规划工作负责。为此,建议从广州到增城,均要建立起对设计单位的管理,规定其调研时长和参编骨干数量,从编制源头抓起规划质量。

二是要分类规划。编制村庄规划首先要从各种差异入手,如:南中北的地形、经济和城镇化的差异;城边村、远郊村的区位差异;岭南与客家的文化差异;以及以农耕为主、旅游为主、工商为主的产业差异。根据各种差异,明确其发展地位,最后才开始规划设计工作。只有因地制宜的分类规划,方能提高其质量,确保其可实施。

三是各级规划主管部门要从辖区的农村实际出发,编制村庄规划编制指引,引导和规范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5.2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切实解决村民刚性建房问题

要想顺利推动村庄规划落地,第二个是要确保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合理解决农村的建房问题。为此,也需要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落实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在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中,为支持城镇化建设,部分农村的建设用地被调走,使得现有的房屋变成了“被违法”,甚至出现了整村的建设用地被调走,造成了农村无法“合法建设”。建议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通过用地挖潜、置换等方式,确保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推动村庄规划落地。

二是落实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没有用地指标,农村的建设都是不合法的。

三是引导村民“有序建房”、确保刚性建房“合法建设”。通过落实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以及村庄规划的方法,共同解决村民关注的“能否建房”、“在哪建房”、“何时能建房”等问题,进而实现政府对农村“有序建房”的目标。

5.3建立农村整治补偿机制,化解利益冲突

对于推动村庄规划落地涉及到占用村民土地、拆除房屋等事项,各镇、村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合理的农村整治补偿办法。通过置换、调田、另行安置、一次性货币补偿等方式,确保相关村民利益,化解利益冲突,减小阻力,推动村庄规划落地。

5.4提高村民参与度和认同度,推动农村内部解决土地整合问题

编制村庄规划,需确保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并应想方设法让广大村民参与到编制工作中。当村民是村庄规划的编制者的时候,村民已经是设计人员,其认同度就是100%了。那么,村庄内部的土地整合问题自然就由其内部解决了。

5.5普及规划知识、提高规划意识、建设规划队伍

要推动村庄规划长远落地,规划意识和规划队伍是关键,为此,应该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普及规划知识。鼓励参编单位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向村干部、村民普及规划知识,介绍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提高规划意识,增加规划认同感,推动规划落地。

二是利用各种平台普及规划知识。充分利用电视、报纸、镇村宣传栏、海报等平台和介质,宣传、普及规划知识。

三是培育组建规划管理队伍。建议基层镇街充实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并培育组建村级规划管理队伍,逐步实行“规划师驻村”活动,让驻村规划师解答村民的规划、建房问题。充分发挥驻村规划师的知识宣传员、政策传达员和建设管理员的作用,推动村庄规划的长远落地。

5.6打造典型,增加认同感,推动村庄规划落地

推动村庄规划落地不能单靠宣传发动,更重要的靠整治建设,打造典型。把村容村貌整治好,把基础设施完善好。将一个美丽宜居的村庄建设好呈现在村民眼前,用实例让村民看到“先规划后建设”带来的好处,增加村民对村庄规划的认同感,推动村庄规划落地。

综上,如上述六项工作如能同时实施,则各项工作均能相互相成、相互促进,进一步促进村庄规划的落地,从而使增城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篇10

1江浙两地的新农村建设概况

1.1江苏新农村建设概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江苏农村经历了全面快速发展期、持续发展期、缓慢发展期、高速增长期、增长减速期甚至达到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绩,实现了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突破。尤其是近几年来,在较高起点的基础上,江苏省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成效显著。江苏主要走的是农村城镇化道路[1],它是江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江苏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农发展、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以“苏南模式”闻名全国。

1.2浙江新农村建设概况浙江省的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得多,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程度比较高,“三化”对“三农”的带动力比较强。因此,浙江在农村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工程,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与江苏不同,浙江走的是城乡一体化道路[2]。浙江根据自身的特点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多元化的增收机制初步建立,农民收入由缓慢提高转变为平稳较快增长,并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网络化的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均衡化的公共服务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制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化的建设理念渐入人心,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制度化的基层民主日益健全,农民民益得到切实维护。

1.3江浙两地新农村建设对比江浙两地的新农村建设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共同点:一是政府推动,政府的政策导向、支持和推动起到了积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二是起点较高,江浙两省同属经济发达省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为较高水准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3];三是效果明显,江苏农村较高的城镇化建设水平、较强的集体经济实力,浙江农村居民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好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都充分反映了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四是纵深发展,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点面结合,使新农村建设的受益面、覆盖面日益扩大,已经走过了新农村建设的初级阶段。

2江浙新农村建设实例调研

2.1江苏省实例

2.1.1镇江市a村。a村在抓好第一产业的基础上,注重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重视农村产业结构,涌现了一大批特色经济,主要表现在大棚蔬菜方面。在环境方面,a村整体较为干净整洁。而在环境规划方面,该村没有单独正式编制有关环境方面的规划,其相关方面的规划直接来自镇级领导的命令传达。但其所在镇分别请了南京大学城规学院、江苏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编制了镇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此前还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荣誉称号。其所在镇总体规划相关内容中要求撤除a村23个自然村庄;根据当时a村的状况,规划要求居民点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进行污水灌溉,全面防治镇域水体污染;在村内建立垃圾收集站,以实现全镇的“村收集-镇(综合社区)转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a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村中某些路边仍然能频繁见到垃圾堆放,常常会长时间得不到处理,臭味难挡。

2.1.2常州市B村。B村远离都市,原来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然而现在的B村处处都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欣欣向荣。B村虽然没有正式编制环境规划,但是该村在2001年编制了全村总体规划,并且已经通过其所在区生态村审核,村内环境优美,整个村落建设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集中区、文教区、居民生活区,分区合理紧凑。B村仍然常常可见环境知识的宣传栏,偶尔会见到有戴红袖章的人在村里拾捡垃圾。久而久之,村民也养成了比较强的环境意识,自觉将垃圾倾倒进指定的垃圾点。

2.1.3苏州市C村。在村委的领导下,C村的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环境逐渐改善,社会治安祥和稳定,村民生活总体富裕,已多年来获得江苏省文明村、苏州市文明村、相城区文明村、苏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区先进党组织、苏州市先锋村、区先锋村、区民主法治示范村、苏州市十佳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该村没有编制村环境规划,但是相关规划有苏州科技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的《C村安置小区详细规划方案》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编制的《C村新农村循环经济产业圈概念规划》。《C村安置小区详细规划方案》提到了该村的环境保护措施,完善环卫设施建设,加强公共绿地、绿带、防护林带和普遍绿化等的建设。《C村新农村循环经济产业圈概念规划》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促进清洁生产;在未来建成的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后回用到工业生产;提高企业内部中水回用率和废水再利用率;加强固废管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用于环保煤填料,电镀厂重金属危废处理等。C村的村民在村委的带领下,脚踏实地执行各项规划,从而取得了C村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局面。

2.2浙江省实例

2.2.1绍兴市D村。D村村庄规划面积150•0hm2,全村耕地面积57•3hm2,村内有个私企业13家,农业以占地4•7hm2的万只兔场为龙头,发展养殖基地2个,以种植早芋艿、早花生、甘蔗、花木、茶叶等来增加农民收入。村内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基本完成,健身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村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执行规范,获得了绍兴市级小康示范村、嵊州市级先进党组织、嵊州市级文明示范村、嵊州市级卫生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该村没有编制环境规划,但是有自己村编制的《D村新农村建设计划》以及其所在县编制的《×市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其中都有提到村庄环境方面的做法和措施等。近几年,该村仍然不懈努力,加大卫生工作力度,大力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着力做到“五个一”,即村里有一名分管领导,有一支保洁队伍,有一套环卫制度,有一块环境卫生宣传窗,有一笔保障经费。全村共投资12万元,建设标准垃圾房18个,并配备移动垃圾筒8只和环卫人员5名,对村内道路分路段清扫,由专人负责每天将村内垃圾收集并运送到镇垃圾中转站进行集中处理;投资15万元,美化村中风景塘;投资20万元,完成了对村庄内主要道路的硬化、绿化、亮化。随着村级各项实事工程的有序推进,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2.2.2宁波市e村。e村近年来先后被评为“五好”村党支部、民主法制示范村、卫生村、绿色生态村、农家乐发展先进单位、花森木营销先进村、余姚市小康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庭院整治合格村等光荣称号。该村也没有编制相关的环境规划,其工作基本都由村委会指令传达。其中该村所在镇编制的《×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对村里的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该村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指挥”的工作思路,紧扣“乡土风情、山村风格、生态风貌”这一主题,大力推进文明村建设,努力打造“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配套、思想道德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村创建工作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创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真正成为“山上有林、林中有村、村中有景、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田园风光、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2.2.3衢州市F村。F村集体经济薄弱,然而村领导和村民们一起克服了资金短缺的困难,对村庄的环境实行了大范围的整治和改善,如村民自己动手拆除露天粪坑、迁移马路菜市场、清理了村里一口泉水塘等。为了长效保洁村庄环境,村里专门成立了卫生督查小组、除“四害”投药小组、卫生清洁户评选小组等7个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小组,配备垃圾桶100只,自力更生用砖块砌筑一座垃圾房。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没有任何的规划编制,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村领导和村民毅然对村容村貌成功整改。但是也由于这一缺陷,该村的发展速度始终不及其他村。

2.3江浙新农村建设实例对比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江苏和浙江新农村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两省对农村的环境建设都很重视。省级的农村环境相关规划及相关法规都有提出,如浙江省环保厅已经编制了《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4],在一些相对较为发达的城市中也自行提出了市级的农村环境相关规划及法规等。但村级的环境规划几乎没有,可喜的是,村级相关规划正在逐步发展,农村的各类规划中,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也在日渐增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从各村现在的环境状况和管理状况来看,规划仍然起着较大的作用,编制了相关规划的村庄环境较为整洁,村民在环境方面的意识也强于别的村庄的村民。调查中还发现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共存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几乎所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土地环境问题,如农药化肥污染、人均占地面积过大、空地闲置不利用、农民动迁问题等。

3新农村建设中环境规划的影响因素

3.1地区政策的影响一般而言,镇及县市环保政策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行政村环境保护开展的效率。比如B村所处的武进区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其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就有100多人,环保工作抓得较紧,管理机制较完善。这样的大环境使得B村环境治理拥有较坚固的政策和财力支持,这也是B村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政策方面,城市环境规划或小城镇环境规划都有相关导则可依,而行政村级别的环境规划目前还没有可依据的导则。由于城市与农村在生态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文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别,致使在编制农村环境规划时不能照搬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因此,目前的农村环境规划编制存在不规范性,制度的不健全将不利于农村环境规划理念的普及和开展。这也是目前许多农村没有编制环境规划的重要原因。

3.2村委干部环保意识的影响农村的村委领导一般都是该村的村民,一般文化素质不高,环境意识不强,如果这样的村委领导既得不到上级的指导,自身也不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村范围的环境规划就无从谈起。在a村调查时发现,村委只有管理企业排污的负责人,其既不知道环境规划的概念,也没有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计划;在D村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而镇一级的环境规划主要针对镇区规划,不能详细到每一个行政村的规划,因此村里的环境治理没有具体的规划方案可依,环保工作进展自然相对较慢,这也是这些村目前基本没有环境规划或相关规划的主要原因。

3.3科技人才的影响调查中发现,C村村委与外界有许多交流,曾经通过咨询得到了清华大学和苏州科技学院科技人员的科技指导,这在促使《C村新农村循环经济产业圈概念规划》成功编制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设想,如果每个行政村都配有环保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农村环境治理进展必将上一个台阶。3.4企业领导人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提及现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B村,不得不提X集团的领导人,村民们称他为“现代企业家雷锋”。1992年,以创办外向型企业———X集团而为人称道的陈姓领导人出任村党总支书记。刚一上任,他就带领村民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摊平部分良田,大搞农业基础建设,在确保农田保护区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将土地统一用于村民住宅区、工业集中区和教育区的开发建设。十几年来,X集团实现了无数的承诺,并力争在未来几年内建设一个“经济与文化并行、环境与生态和谐”的新B村。可以说,正是X集团领导人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了今天的新B村。

3.5土地环境问题的影响调查发现,各个村的土地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土地环境问题越多,村庄的新农村建设程度也越落后。调查中发现,长久以来D村的村民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收成,不得不施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长时间的积累,有些土地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有的甚至到了不能再种植农作物的地步。村委会以及乡镇政府的领导也对此采取了措施,想法设法对这些土地进行处理,使之得到最大的再利用。同时,政府部门各级领导也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了政策、措施对村民施用农药和化肥等进行严格管理。土地环境不仅是环境保护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更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村环境规划能否顺利进行编制和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村土地环境的科学管理是发展农村环境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4建议

4.1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订鼓励型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标准体系,加大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农业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意义,增强执法力度。在地方干部选拔和考核指标中设立刚性的环境保护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干部追求环境改善动力不足的问题。制订相关政策鼓励镇、村参加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对于通过评审的镇、村给予财政上的奖励和政策上的优惠。

4.2加强农村干部培训工作,提高规划意识由市农村干部培训机构聘请环保专业人士定期开展培训班,召集全市农村负责环境管理的干部、村委进行培训,向其介绍目前相关环境保护法、农村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以及咨询机构,并书面考查相关知识。要求他们总结所在镇、村的环境问题,提出治理计划,从而提高其规划意识。同时鼓励不同地区干部、村委之间交流环保心得,组织他们到生态示范点进行实地考察。

4.3结合村官活动,引进环保人才目前农村基层环境管理面临的棘手问题就是缺乏环保人才,这不仅使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缺少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环境问题的总结反馈工作。目前全国村官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农村环保工作应该抓住机遇,引进环保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给农村注入新的血液,促进环保工作的开展。此外,农村地区要有储备人才的思想,比如对当地考取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学金以资鼓励,或给予学业资助,鼓励他们毕业后回乡贡献,或为家乡与外界搭建沟通桥梁,甚至可以签订合约。

4.4开展村企联手活动,吸引环保投资农村企业不仅为当地财政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最有可能成为农村环境效益的损害者。而企业领导人对村民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环境管理,敦促治污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号召企业领导人为家乡作出贡献,并减免其税收等以鼓励他们对家乡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投资。目前,农村普遍的做法是选举当地卓有成就的企业家为村党委书记,这种政企合一的做法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未必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4.5加强公众参与,强化农村管理村民的生态意识显得非常重要。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提出要实现新农村“民主管理”,环境规划中公众参与体现了这一理念。村民作为主人,自身应该有对于周围环境的要求,通过专业人员将其感官要求量化成指标。规划人员在制订方案措施时,应该充分考虑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必须加强对农村的环境管理以及村里各种活动、培训的管理,并号召村民监督实施各项环保工作。

4.6强化土地管理,充实村环境规划内容强化土地管理,从土壤污染防治入手,对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提出控制,增加秸秆还田,对于生活垃圾集体回收、分类处理,或扩建垃圾填埋场,农用地膜注意地方控制及政府督促等;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生产发展提供高效土地;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维护农民权益;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不出现闲置空地;加强政策科学引导,因地制宜,对不同类型的土地按照不同的用途进行科学分配,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也便于进行科学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集约用地,通过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全村的和谐发展;强化土地管理将保障农村环境规划的制订顺利进行,也将使农村环境规划的内容更加丰满,并且保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服务。

4.7细化规划措施,增强可操作性对于村级的环境规划,规划措施应尽量具体、有针对性,而不是搬出一堆通用的不切实际的措施。因为要考虑到村委会的管理能力,如果规划方案不具体,村内又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管理能力跟不上,则规划方案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