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推荐13篇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推荐13篇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推荐13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3:30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第1篇

写作思路:以近代史作为框架,选择其中比较知名的事件进行书写,最后总结中国人,绝不允许“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局面出现!正文:

1840年,_战争爆发,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中国的屈辱历史也随之开始,这,便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不堪回首的侵略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面对一堆悲惨的数据愤怒的大声嚷嚷几声就算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分析这段历史,然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可以简单的以1919作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众所周知,_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同它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割地,赔款,甚至连关税都要同英国商量,曾经的天朝上国此时不得不对船坚炮利的英国言听计从。

即便如此,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仍是贪得无厌,它们又通过南京条约副约,虎门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以方便它们更好的在中国进行搜刮和侵略。

美国无耻的将所谓“扩大各_益”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而法国则用《黄埔条约》将传教士的坟地都搬到了中国,更可悲的是,为他们守墓的,居然还是我们中国人。

和平的日子没过几年,资本主义列强又开始蠢蠢欲动。

英法急欲通过“修约”来扩大他们在华的侵略范围,而不巧的是,他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的皇帝拒绝了。

而他们,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_战争。

_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绝不仅仅是烧毁了一座圆明园那么简单。

天津条约使的他们的魔爪伸向中国内地,而北京条约则使大批中国人被当作“猪仔”贩卖出国。

与此同时,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的俄国也趁火打劫,强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每每想到俄国的版图,笔者的心都不禁一颤,那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啊!可是,那些数字,本来有很多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

在资本主义列强无耻侵略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有所觉醒,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外国侵略者的打击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促进作用仍不可磨灭!

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同样是“师夷长计”,同样是向要富国强兵。

然而,日本成功的摆脱了被侵略的命运,而我们,却反过来被曾经得到我们诸多恩惠的小小岛国——日本,打的落花流水。

甲午战败,难过的不仅是李鸿章。

甲午战败,低头自省的,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

时至今日,我们仍需以此为鉴,不断革新政治,不断发展科技。

只有这样,才能不至重蹈100多年前的覆辙,也才能真正的,雄立于世界之林!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前人的勇气,在那样一个灰暗的时代,在那样一个连国家最高统治者都沦为别人附庸的时代,那些英雄还是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希望用自己的决心和勇气来拯救他们所深爱的国家和人民。

没错,八国联军侵华了,辛丑条约签订了,义和团失败了,辛亥革命果实也被袁世凯这个_贼给窃取了。

可是,可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的农民在抗争,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抗争,中国人的意志并未被消磨,那些英雄,用他们的鲜血告诉我们:中国人,绝不允许“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局面出现!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第2篇

摘要:近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从左宗收复新疆,胡雪岩与洋斗商,到张謇实业救国,康梁戊戌变法,六君子横刀向天笑,再到黄兴雨花台起义,_领导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求共和真理之路漫漫,却演绎出一系列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决定历史的是人,是那个时代的人,是一批用热血与精神相交织的人。

前言: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从救亡图存的角度说是一部人物史。本文从各阶层角度分析近代人物为何纷纷涌现的原因,又从整体以及历史渊源方面分析近代人物源源不断涌现的规律。从晚清到辛亥,人物构成了近代那独一无二的旋律,他们的出现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关键字:_战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爱国主义

一、社会的复杂性为人物的出现创造环境

纵观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的不屈精神与爱国主义演变成救亡图存的原动力,同时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各阶级亦怀投机主义,对纷争乱世产生雄霸天下的想法。

时代造就英雄,也逼我中国人自立自强。

二、地主阶级的探索开启民智

从晚清开始,_战争一下子敲醒了那些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于是他们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如林则徐虎门销烟为的是强健国民素质,维护国家长远,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为的是开启民智,而洋务运动则为富国强兵,但也有增强自身在朝威望。这其中既有士大夫精神,也有中国人爱国主义,自强自立之道。可以说是时代危机感促使先进人士投身救亡图存中,也催生了一批仁人志士。但由于封建势力依旧强大,近代化初露端倪,以致运动革新屡遭失败,也为乱世枭雄的出世埋下了伏笔。

三、农民阶级的反抗影响了一代人

晚晴社会动荡,税收苛刻,加上体制死板,科举制度依旧存在,小农经济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加上西方思想的传播,激发了一些底层知识分子的救国思想,于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_,太平军起义,到捻军起义皆系晚清体制腐败,民不聊生。如洪秀全因科举屡次不中,却以一本基督教小册子而转变思想,为天下耕者有其田而激起奋斗之志。而石达开自小看到民不聊生的困局,于是决定起义而救天下于水火中。农民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使最广大的中国人民更加觉醒,为后来革命人物的出现创造先决性条件。

四、资产阶级的变革打开了束缚自由的枷锁

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毕竟有其局限性。思想的狭隘性,各阶级及各派的矛盾以致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重重,如胡雪岩系左宗棠一派,而盛宣怀系李鸿章一派,两者互斗,加之面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而束手无策,从而导致胡破产的悲剧。这就迫使资产阶级出世以再救中国。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发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而政府对民间设厂的放松,近代教育的发展,西方民主自由科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甲午中日战争又一次敲响了地主阶级无能的警钟,资产阶级维新派率先登上了英雄的舞台。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运动到百日维新,其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爱国的进步思想,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如康有为经过学习,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他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梁启超更如是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接着,谭嗣同等人又在南方创立湘报,文化传媒有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思想先进的中国人,使之为国家自强民主而奋斗。

五、革命,既是孕育朝阳的黎明也是一时的混沌黑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而改良派的失败,使资产阶级内部不断反思,亦促使革命派大展手脚。一时间革命人物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天下,黄兴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并贯彻实行。_先生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而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更是催生出一系列将思想解放的革命壮士,为近代后期的人物传播了民主思想的火种。

但改良派以及旧势力亦投机革命,局势的复杂性使各方人物辈出,而三座大山的存在,亦使那个时代容易将能臣变为奸雄。如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期军阀混战。而对革命后未来的憧憬也使革命人士不断坚定信念,为之前行。如蔡锷舍荣华富贵而投身于护法战争。一时之变却造就了不同人生,乱世,亦是个人理想可以迸出火花的时代,更是天下理想成为朝阳的时代。

正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往那种向往自由的思想如洪水泄了闸般涌流而出。思想改变人,意识的能动性促使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企业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各阶层知识分子各言自我观点。_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使新青年变为一方平台,蔡元培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使北大成为一方阵地,鲁迅更是剖析中国人性,揭露黑暗,促使中国人更加认知自我。而优秀思想对人的巨大影响性,催生出更多的仁人志士去救亡图存。

六、爱国主义是一把火炬

爱国主义始终是救亡图存的核心动力。自古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当代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无不体现人物舍不开救国,救国离不开人物。而近代则是爱国主义从古向今过度的一个时代,爱国从忠于民族到真正忠于天下,不断认识世界,革新思想,抵抗外侮,不断有近代人为大我舍小我,成为不朽的灵魂,而这种灵魂又影响下一代人再去抛头颅撒热血,以致近代爱国人士源源不绝。

七、为理想社会的拼搏引领了一代人

越是束缚人性的社会,越能激发人的潜在的自由思想。如乌托邦主义就是中世纪阴霾散去后方才绽放光芒。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也希望建立一个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理想社会。为此理想社会,受千年封建压迫的中国在近代不断出现为此奋斗的仁人志士。

八、阶级派别的递进性使人物不断涌现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近代国家变革具有阶级派别递进性,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地主阶级腐败,农民阶级落后,继而资产阶级改良派成为变革国家的主导,而其局限性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国家的原因之一,而资产阶级亦有其局限性与软弱性,这就需要无产阶级去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种阶级递进性不断催生出一系列仁人志士,同时在递进的过程中又有不少枭雄诞生,但在中国统一的大局中,他们毕竟只是昙花一现。

九、乱世的复杂性与对和平的渴望

乱世促使救世人才的爆发性增长。自古以来,乱世是人才最多的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于先秦,东汉末年却英雄辈出,魏晋南北朝三教九流各放异彩,而近代则不断出现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割据一方的军阀枭雄,影响当代的革命领袖。近代的确是一个面临内忧外患的乱世,而各阶层人物各有生存之道,也各有治世与乱世的独到思想,于是焉,各方人物各显神通。

十、文明的交汇期,人物的繁衍期

近代是古中国文化与先进西方文明相冲击的时代,儒学中尊重儒士的风气依旧存在,于是便有章太炎敢摇扇坠怒骂袁世凯,梁启超敢入军营行谈判。中华文化中重文轻武的礼节依旧存在,这种传统风气是促使仁人志士不断出现的原因之一。

时代造就人物,而历史根性亦为造就人物奠定基础。人物辈出的时代定有规律,这种规律在今天人有借鉴之处。而纵观近代史,感慨那些人物,但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他们的出世则需时代的惊天一变。近代史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历史,诸多仁人志士,人杰枭雄因这个时代而绽放光芒。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发展,以及历史的影响决定了他们的非凡。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著

【2】《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美】杜赞奇著

【3】《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英】方德万著

【4】《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5】《_史史料》季啸风、沈友兰主著

【6】《_战争与近代中国》萧致治著

【7】《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费正清著

【8】《民国人物列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寻辛亥革命之路》刘建强罗歆宏著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第3篇

摘要: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其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成为史学界热议的话题。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指出,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事实上,就太平天国统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言,其自身根本无力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然其对晚清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却客观上成为清政府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

关键词:太平天国;近代化;催化剂

关于太平天国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郑大华教授在其近作《晚清思想史》中指出“太平天国存在着实施中国近代化的可能性”,并从太平天国靠近最先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上海,其领导人不反对西方文化并进行了军事近代化的尝试,还提出了第一个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证。但这仅仅是就其实施近代化的“可能性”而言的,并没有考虑其现实性。笔者认为,太平天国固然有推行近代化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在逐渐封建化的农民_中是极其有限的,换言之,太平天国领导人很难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因为他们必须和自身的封建性做艰巨的斗争,包括其严重的宗教迷信,高度集权式的皇权主义统治,存在于诸王中的腐败现象,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以及太平天国群众的小生产者的自发倾向等。而郑教授所做出的“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者”这一论断无疑将太平天国实施近代化的可能性扩大化了,甚至上升到了对其实施近代化的现实性的讨论。

首先,太平天国领导人虽然不反对西方文化,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度是否足以使其冲破固有的封建枷锁和小农意识,真正开启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则又应另当别论。其次,所谓的太平天国进行军事近代化的尝试,是太平天国在与清王朝激战之时,为使自己的武器与之相匹敌而不得不设法购置、仿制一批西方新式武器,且其设厂自制的近代化武器装备非常有限,对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此外,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没有涉及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革命要求,同太平天国起义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有论者评价说《资政新篇》反映的只是洪仁玕本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愿望,并不代表太平天国农民的思想,是完全没有实行条件和可能的空谈。显然,若以此为据来论证太平天国比清王朝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

一、太平天国的自身问题使其无力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太平天国的最终失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统治存在的严重问题。统治集团中日益滋生的腐败现象,对知识分子的漠视和排斥以及旧式农民自身难以克服的阶级局限性,使太平天国终究难逃被扼杀的命运,遑论去进行中国近代化建设。

1.太平天国日益滋生的腐败现象

太平天国的腐败始于以洪秀全、杨秀清为首的领导集团内部贪图享乐思想和权力欲望的膨胀。天国起义之初,全军将士尚能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据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夫首逆数人起自草莽结盟,寝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于一室,得计便行。机警迅速,故能成燎原之势”。然而,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尤其是攻占南京以后,“六朝绮罗金粉之地助长了天平天国内部的安富尊荣意识”。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其妻妾就有36人,定都天京后,更是大肆选美,据他儿子的供词,洪秀全有妻妾88人(也有说108人),宫女一千多人,专供他一人享乐,由于人数众多,以至于他只能用数字来编号。此外,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导人还大兴土木,广建宫室,在天京城内四处寻找风水宝地营建王府,《贼情汇纂》载洪秀全的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如大兰若状……五色缤纷,侈丽无匹”。无独有偶,各王争相效仿,其中李秀成的府邸更是穷极奢侈,耗资巨大,连李鸿章见了都惊叹其为“神仙窟宅”。至此,太平天国的腐败奢靡之风愈演愈烈,诸王及各级将领“今踞江宁,为繁华迷惑,养尊处优,专务于声色货利”,起义之初的“有衣同穿,有饭同吃”的原则丧失殆尽,消灭“阎罗妖”,建立理想人间天国的进取心也日益被吞噬。

随着贪图享乐思想的攀升,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权力欲望也不断膨胀,其最初的同心同德,情同骨肉的手足之情逐渐被浮华的物质生活所淹没,取而代之的则是彼此暌隔,互生嫌隙。杨秀清奸心异常,“自恃功高,朝见立而不跪”,欲与天王齐,《贼情汇纂》中称“秀清叵测奸心,实欲虚尊洪秀全为首,而自揽大权独得其实。其意欲仿古之奸权,万一事成则杀之自取”,“杨贼与昌辉互相猜忌,似不久必有并吞之事”。领导人之间的争权夺利,最终引发了血腥的“天京变乱”,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革命力量。对此,黄兴不禁扼腕:“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之后,起初他们的弟兄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不幸得很,后来因为他们弟兄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腾胸,为之顿足三叹”。不仅如此,天京事变后,各级官员贪污受贿、聚敛私财的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巩固洪家王朝的势力,洪秀全大封同姓诸王,这些王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搜刮民财,损公肥私,使原本就矛盾丛生的太平天国更加腐败不堪。

2.太平天国漠视并排斥知识分子

自古以来,无论是领兵作战还是经邦治国,知识分子都是一支不容忽略的重要力量,中国历史上凡取得成功的农民战争,无不争取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汉高祖刘邦如此,明太祖朱元璋亦是如此。然太平天国领导人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却采取“崇教排儒”的政策,不仅不重视知识,不尊重人才,甚至还拒绝知识分子的投效。早在1852年,湖南失意举人左宗棠曾欲投奔太平天国,并向洪秀全进献攻守建国之策,但洪秀全却并没有接纳他。后来左宗棠回乡组织团练,反而成为太平军的劲敌。如果说左宗棠不被太平天国所接纳是因为他是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儒生,违背了“崇教排儒”的政策,那么容闳在太平天国所遭受的冷遇就令人费解了,因为容闳是一个背离传统,笃信基督教的近代知识分子,其信仰与太平天国并无分歧,但他在太平天国也仅仅得到了一个“义”爵,且他向洪仁玕提出的“新政七建议”也被弃之不用。1862年,著名思想家王韬也曾向洪秀全表示归顺之意,但同样遭到了拒绝。不仅如此,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凡掳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之,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杀之,或竟捶楚以死”。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的漠视和排斥,不仅难以取得知识分子的支持,还将知识分子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转而成为太平天国强劲的对手。而太平天国固然也有如石达开、杨秀清之类的军事人才,但天京内乱导致了其人才的锐减,后期虽通过科举选拔了一批官员,但也多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用容闳的话说,“其所招抚,皆无业游民,为社会中最无知识之人”。这样一个缺乏知识分子参与和指导的_,即便是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又焉能全力学习近代西方文明,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太平天国领导人自身难以克服的阶级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虽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但其主力军和领导人是旧式农民,他们的反封建斗争仍然停留在自发而不是自觉的阶段,不可避免地会把一些封建因素带到农民运动中来。而洪秀全在此期间建立的极端中央集权制,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其宣扬的“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只有臣错无主错”的封建伦理道德及森严可畏的等级制度,实质上体现的是农民阶级领袖自身难以克服的封建专制主义和皇权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太平天国所建立的_势必会逐渐走向封建化。而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宗教近乎狂热的迷信,高度集权式的皇权主义以及小农阶级固有的安乐思想使其统治的封建性相比清王朝而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说,“天国的尊卑体制比‘清妖’的尊卑体制更多一点霸气和蛮气”。在经济上,由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其思维结构难以接受实质性的社会变革,更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承担变革社会生产关系的任务,这也是《资政新篇》无法付诸实践的根本原因。此外,太平天国发动起义的最直接原因是不堪忍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其起义目的无非是求生存,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其革命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定都天京后,农民阶级安逸保守的小生产意识,使太平天国领导人安居于一隅,从而造成了其眼界和思想上的狭隘。正如李振宏教授所说,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的主观目的不可能是推翻封建制度,其客观使命只是通过自身的造反行动,改善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政策,使其统治秩序由失序变为有序,从混乱走向正常,其历史作用在于促进封建社会的正常发展。马克思也曾评论太平天国说“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由此可以推断,纵然太平天国没有被镇压下去,其领导人也很难自觉产生推动近代化建设的思想意识,即使有也至少会推迟,而这恰恰是源于农民阶级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总之,我们固然不能因为太平天国是一个封建_而否认其存在实施中国近代化的可能性,但从它自身统治所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来看,很难相信它会先于清政府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而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者。

二、太平天国客观上成为清廷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

太平天国虽然自身无力承担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但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它仍然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首先从社会政治方面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为了镇压来势汹汹的农民起义,清朝统治者不得不笼络汉族地主和官僚,扩大部分地方督抚的权力,这样就导致了地方_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使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统治有所松动,从而为近代化的实施在政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其次,在社会经济方面,太平天国虽然没有改变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但“它对部分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又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经济的萎缩”[3]83,削弱了地主阶级的力量;与此同时,由于连年的战争造成大片土地荒芜,使“客民”开垦得地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地主经济的萎缩和自耕农的增多促进了商品市场的扩大,为近代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在军事上,清王朝一向严格控制军权,不允许地方上办军队,更严防汉族官僚编练新军。然而,与太平天国激战过程中,清王朝的主力军八旗、绿营却难以遏制太平天国的兵锋。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被迫同意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地方招募新军,由此产生了配备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湘军、淮军,推动了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在此期间成长起来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则成为后来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此外,第一次_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一些有忧患意识的经世思想家们开始意识到了来自西方的巨大威胁,纷纷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救国方案,主张向西方学习,早在1842年魏源就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然而却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使清王朝的统治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越来越多的封建官员开始意识到学习西方,发展近代军事工业的重要性,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变化,为中国近代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在推动中国由封建化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语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十数年,给清王朝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在其影响下中国许多东西都已不复旧日模样,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中国走向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间接的。因此,在探讨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时,不能人为地拔高其历史高度,认为其足以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重任,事实上,由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其统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有时往往却是致命的。譬如,太平天国日益腐朽的统治及农民领袖思想上的狭隘,不仅使其无力带领中国走向近代化,而且最终也葬送了其革命前程,对此,不应过分苛责。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留给历史的余响却是长久的。

参考文献:

[1]郑大华.晚清思想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三)[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一)[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二)[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李振宏.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历史结局[J].史学月刊,1995(5).

[8]傅国涌.历史深处的误会・近代史的大人物小细节[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第4篇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_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

18世纪,工业革命过后的英国在与闭关锁国的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人向中国销售_。林则徐禁烟之后,英国政府以此为由发动了罪恶的_战争。英国发动_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英国发动_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_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_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_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_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同时也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国也从此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发展重工业。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事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于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于是他们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换观念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上来。于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发动了“戊戌变法”。但是最终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抵制,最终没能成功实行,但是其积极意义仍然很重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

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并第一次把政治主张同救亡图存的实践结合起来,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广大爱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清朝的统治者是不会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和制度的。要想救亡图存,就必须推翻清政府的同志。国父_先生建立了_,并领导广大爱国志士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是没过多久,_被迫让位袁世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后试图复辟,但这场闹剧曹操收场,袁世凯也病死。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19xx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经过全世界反_人民的不懈努力,二战获得了胜利。国共两党联合将_主义彻底赶出中国。但是后来在治国方针上,国共两党发生了分歧。于是国共内战爆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以_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却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政策,妄图在中国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_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_,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__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于19xx年6月,发动了旨在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全面内战。经过3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先后粉碎了_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消灭了_几百万军队,推翻了_反动统治,解放了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全国领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自觉地承担起在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学习并践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易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读史明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定要将中国近代史牢记于胸,并时刻不忘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第5篇

摘要:_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西方列强全面入侵与掠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形态,中国的民族文化本身是不是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一样遭到了侵略,以及怎样认识西方列强利用文化工具对中国侵略的种种,是一个亟待厘清不同方面。

关键词:侵略文化侵略文化渗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系统阐述“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其中在书写文化部分时,出现了概念逻辑模糊,以及概念与史实逻辑的混乱。

一、“侵略”与“文化渗透”的概念逻辑与史实逻辑

《纲要》教材在书写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分成几大部分:“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其中的“文化渗透”,不仅出现与章节整体内容概念逻辑模糊,还出现了与史实逻辑的混乱。

(一)“侵略”与“文化渗透”的概念错位

“文化侵略”在学界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概念。文化侵略行为必定是带有强制性的,必定是会对被侵略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造成巨大伤害的。而文化是无形的,它包括整个生活方式、信仰、态度、取向、价值和哲学等,文化的全人类共性与文化的民族个性这些特质使得一方面各国各民族之间是可以进行文化沟通的,同时不同的文化体系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一个民族建立了一种高于或者不同于当时社会普遍文明形态的文化时,她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特质,这种特质与外界多元文化交流过程中主动或被动走向更新的文明。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人类文明积累的长河中的稳定性最为明显,不会轻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化侵略的界定是一个难上加难的学术命题。

“文化渗透”,是指一种文化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进入到另一种文化内部,对其发生影响和作用的过程。每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都包含具有一定特质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行为准则等,文化传播导致文化渗透,这是文化发展的一条规律。有学者指出文化渗透是指相互的或双边的文化涵化,也即是两个当事的文化群体彼此影响的文化涵化状况。物质资源只能互换,文化的内容与文化中的人文价值,却可以通过相互渗透实现共享。因而,教材中把“文化渗透”与各种外来“侵略”在概念逻辑上等同,是错位的。

(二)“文化渗透”与“侵略”的史实逻辑混乱

教材阐述“文化渗透”其一,“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主要内容之一是“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对传教士的指责大致而言,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传教士搜集情报,进行间谍侦察活动。2、传教士参与随军活动,担任英军翻译。传教士受雇于入侵的军队成为情报官,那他的主要职责自然是搜集情报,这是不争的事实。传教士在帝国主义侵华和缔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只与传教士的政治立场有关,与宗教本身无关,更与文化本身无关。此时他的身份是军中情报官,而非传教士。

教材阐述“文化渗透”其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主要内容“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它们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我们不否认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办报纸杂志制造一些侵略言论,而同时教材重点提出来一个典型人物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以及他主持下的____在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广学会。说广学会发行的刊物《万国公报》,在介绍西方史地、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如李提摩太在他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序言中说,泰西各国素以爱民为治国之本,不得不藉兵力以定商情。然闭关开衅之端则在中国,故每有边警,偿银割地,天实为之。仅就这样的描述,这里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完全成为一个负面文化人物,与真正的人物之间有很大差距,容易造成读者对他的误读与误解。(后文再述)从蔡尔康在《马克思主义最早由传教士翻译引入国内》一文中指出,关于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的问题,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1899年2月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刊载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是迄今所知中文报刊对马克思及其言论的最早介绍。该文译述了马克思的一段话:“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这段话出自《_宣言》,现在通行的译文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大同学》译自英国社会学家本杰明明颉德的《社会演化》一书,由英国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译。可见《万国公报》传播文化思想的一斑。

二、如何认识_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利用文化工具对中国侵略

第一次_战争既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又是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冲突。文化具有多样性与民族性的特点,不同文化体系的矛盾、冲突,尤其是作为文化制度层面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一直是影响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人类社会早就存在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怎样看待各种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传播、渗透与侵略,是需要审慎的甄别与厘清的。

1、外来文化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体起了积极作用

国内对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时外来文化传播对中国社会的作用,写在书籍上的通常看法是:西方野蛮的殖民行径往往被赋予神圣的文化光辉,殖民主义者往往在殖民侵略的同时,推行西方的文字、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法律制度何宗教,并通过创建学校、开办医院和慈善机构进行文化侵蚀,进而实现对附属国社会肌体和内脏的彻底改造。这样大而化之的论述,忽略了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也忽略了民族文化以此文化特质对外来文化具备的兼容并蓄的强大功能。

按照现代文明法理,在不侵犯他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任何宗教组织或神话人群都有自由传播自己思想主张并结合为一定形式之社群的言行权利,也同样有建造相应之宗教与神话建筑的权利。_战争前后,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与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与中国最早的盲校和盲文传,与西学东渐等等文化文明传播联系在一起,教士们为中国走向文明进步,对中国的近现代化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就拿传教士办学来说,历史资料显示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经,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崇拜等。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学习中国经书一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科举考试的需要,再者也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与士大夫和地方官绅接触,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至于被传统知识分子歧视。三是西方科学知识。开设诸如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在当时清政府极少重视西方科学的情况下,教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对落后的中国来说,具有意义重大的启蒙作用。另外,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了英语课。英语课的设立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开辟了一条渠道,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教材中提到的广学会,历史资料显示从1891年到1915年这段时间她是中国最大的最重要的新式出版社之一,其中的《万国公报》介绍西方最新知识和思潮。广学会出版的书籍,题目从宣教一直到法律、商业、政治、经济、哲学、家政和缠足的罪恶等,超过二千种。李提摩太主持翻译了一些著名书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很大。其主要译著有∶《在华四十五年》、《七国新学备要》、《天下五大洲各大国》、《百年一觉》、《欧洲八大帝王传》、《泰西新史揽要》、《新政策》等二十多种。其中《泰西新史揽要》,内容是十九世纪欧美各国各国变法图强的历史,出版后风行一时,印行三万部,是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主要参考书之一。李提摩太在太原府,每月举行一次科学报告会,并邀请官吏和士绅观看其科学演示。他还不失时机地晋见各级官吏,讲解世界地理、宣传变法主张,劝其建铁路、开矿藏、以养民富国。他主张改革先从统治阶级入手,“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他还一再强调要教民、养民、安民、新民。另外,近代史上外来文化传播的积极范例应为“庚款兴学”。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朝政府在最初的四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一百人。如第四年派足四百人,则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派五十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须“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其中,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并责成清廷外务部在北京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一国的外交行动是否侵略,应依据它是否损害了另一国的主权和利益。史实证明,美国政府决定有条件地拿出庚子赔款部分资助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庚款兴学没有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反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2、某些充当侵略中国急先锋的传教士其行为与宗教无关

_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分为两种:一部分是想将“上帝的福音”传到中国,真心真意的想帮助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另一部分则是为殖民者服务,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后者在本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认同的行为准则并不是宗教而是国家的召唤,是与国家政治利益紧密联系一起的。

教材中叙述说“比如,1832年德国____传教士郭士立曾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以传教为掩护,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达几个月的间谍侦察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并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_战争期间,他不仅担任英军陆军总司令的翻译,在英军占领浙江定海县时担任民政官,还参与了中英《南京条约》的起草和谈判。第二次_战争期间,在北京的俄国_传教士向俄国公使和英法联军提供了有关清军在大沽口的设防情况和详细的北京地图。在1860年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中法《北京条约》时,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甚至在条约的中文文本中,私自添上条约的法文原本上所没有的“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的字句。”分析这些史实,应该清楚地看到其一传教士在帝国主义侵华和缔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在语言翻译其次是在从事间谍侦查活动方面,他们并不是各国侵略中国的策划者组织者及主力军。其二某些或个别传教士的政治立场和行为,不应该是基督____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造成,而是因为他们的政治立场,绝非来自基督信仰,而是在特殊时刻他们选择了臣服于国家政治利益。

如果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外来文化对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侵略,应该是许多学者认同的20世纪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从方针方案政策途径和方式对中国造成的文化损害。历史资料显示仅在东北以外中国其他各沦陷区,日本人全面控制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主权,并要求按照“皇化教育”的理念实施教学,还在一般学校之外开设了大量专门的日语学校,试图通过日语学习来培养中国人的“亲日”情感。日本还十分重视利用宗教文化为侵华服务。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轨道,在_战争炮火的轰击下,中国于灾难痛苦中逐渐被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轨道。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文明发生着激烈的冲突与碰撞,继而中国近代中国社会掀起了一浪又一浪变革的大潮。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第6篇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摘要: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近代中国经济而言,辛亥革命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但没有能带领中国经济真正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经济思想;社会基础

时光流转,一个世纪以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辛亥革命推翻了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无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就近代中国经济来说,辛亥革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辛亥革命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晚清以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

中国自进入封建专制社会以后,重农抑商和政府主导就成为封建时代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重农抑商是农业社会在经济思想上的突出体现,政府主导则是专制体制的题中之义。1840年中英_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内忧外患,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重重。从1840年到1911年,即我们常说的晚清时期,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例如: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允许私人设厂、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特别是晚清时期的新政,其主要内容有:倡导振兴工商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民间自主地发展资本主义;制定并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律》、《试办银行章程》、《筹办矿物章程》、《铁路总表》、《奖励公司章程》等诸多促进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法规;对私人业主按照投资额度给予奖励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与政府主导的经济传统在政策层面逐渐地为振兴工商、允许并鼓励私人自由发展实业的思想所代替,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思想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产生并逐渐发展。不过,专制_的改革始终甩不掉浓厚的政府干预的色彩。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后成立了真正资产阶级的政府――南京临时政府,中国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接下来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中就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进步思潮。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只有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中国的独立自强,而发展资本主义最好的方式便是任民间自营,走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为此,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比如《临时约法》中就规定了“_人民一律平等”、“人民自由保有财产”、“人民营业自由”等等,从法律和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了传统经济思想的转变,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思想在中国社会日益成为主流。借鉴当时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经验,倡导自由资本主义之路,南京临时政府亦明确表示政府不直接出面办实业。资产阶级_的非专制性导致对政府干预倾向的比较彻底的放弃,进而使得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思想在中国快速发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环境,在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经济的轨道之外,又并行了一条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轨道。“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就是当时自由经济思想在社会中的反映。

二、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和基础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们普遍认为_中的民族与民权主义已经实现,之后要谋求的便是实现民生主义。于是,当时全国上下在“振兴实业”上一度形成了较高水平的思想认同和比较一致的行为取向,这就为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较为稳固的社会基础。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转化为经济发展实际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它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积极的社会环境。_在民国创建伊始就主持制订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更是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对私人财产严加保护;在中央成立实业部,地方成立实业司,专门负责管理和振兴实业;制定银行条例,鼓励民间新式金融业的发展;制定并颁布《商业注册章程》,允许私人自由申报设厂;之后又陆续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工商保息法》、《矿业条例》、《审查矿商资格细则》、《公司条例施行细则》、《商人通例施行细则》、《农商部奖章规则》等一系列法令:实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的学校教育,推动新思想的传播,激发人们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意识,这些思想都是包含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流思想,即有了自由、平等才会有持久的交换,有了持久的交换才会有经济的繁荣兴旺,以上这些对当时民国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促进效应。毋庸置疑,南京临时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是积极的、迫切的,传统的抑商政策此时在政策层面已经烟消云散了。

从经济上看,辛亥革命为20世纪初期的中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1912年,_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中就写到:“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1912年,_亲自发起筹备中华实业银行,并自任名誉董事长。黄兴、宋教仁等在湖南倡办中华汽船公司和湖南五金矿业股份公司,此外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建设垦植协会和国民银行。于右任、陈英士等发起建设蒙藏交通公司。各省的中下层革命党人也多从事实业活动。

辛亥革命后,学校数目和在校学生数量都逐年增长。1912年,学校数量达到87272所,比1910年增加了44576所;学生人数达到290多万人,比1910年增加了165万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13478人,是1909年人数的三倍,文化教育事业的兴盛为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和实业经济的进步培养了各类人才,同时也带动了出版印刷工业的兴旺。这样,在当时社会上就形成了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发展实业的热潮,或多或少地优化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环境。反过来,这股热潮渗透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又进一步深化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辛亥革命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这集中体现在民国初十年的发展上。1911―1915年,全国各地成立的经济团体达到107个;清末十余年所建银行总共不过17家,而仅1912年一年新建银行即达14家,此后更是新增不绝;自1914年起中国经济的各项统计指标均呈现较大幅度的提升。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就是为中国民族经济迈出了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第一步。

三、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能带领中国经济真正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诚然,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环境,使得近代中国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可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局面是相对的,阶级局限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终究致使辛亥革命对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有很大限制的,中国经济没有能在辛亥革命之后真正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根深蒂固,到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市场的掠夺和投资侵略,其在工矿企业的投资远远大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力量。中国封建_则在客观形势的迫使下逐渐放松了对民族企业的束缚,然而一旦有利可图,他们便会对商办企业进行种种形式的勒索。回望民族工业自身,大多处于设厂的起步阶段,存在着资金、技术、营销、经验等多方面的困难,尤其是在购买外国机器设备的时候经常受到外国商人的敲诈。同时,民族工业的资本家为了减少封建官僚的各种勒索,凡是与清政府及其官员打交道,都不得不借助于绅商的力量,因而他们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封建势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在内受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的形势下,民族资本力量微弱,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与成长,机器工业和手工工场业的发展长期处在低水平的状态。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_,但它没有在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是到20世纪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上也还是很低的,资本主义没有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相当软弱。

直到抗日战争前为止,整个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只有10%左右。并且这一时期民族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是依靠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水平低,因此不能很好地破除自然经济的局限,形成广大的国内市场,封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此外,辛亥革命是很不彻底的,这个“命”是在不触动封建主义利益的基础上“革”的,因此,封建专制主义被运用于经济领域就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南京_的建立并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完成,其实质不过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它丝毫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同时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1922年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由自由资本主义轨道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轨道过渡。尤其是经过1929―1930年的几次新军阀混战,__得到巩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全国性_,这样,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就被迅速改变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控制下,民族资本只有或被兼并或相附合,自由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崎岖的小路。有资料显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922年后表现得跌宕不定,到1931年时彻底陷入了窘境。

参考文献

[1]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1991,(8)。

[2]虞和平。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社会动员[J]。社会学研究,1992,(5)。

[3]张佳坚。浅议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思想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1,(10)。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通过《上清帝第六书》的有关内容,对戊戌变法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戊戌变法;《上清帝第六书》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然而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与之伴随的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专制统治下,广大民众始终局限在有限的土地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在历代统治者的眼里,华夏大地更是“天朝上国”,无需与外夷通联。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也就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的后期,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更加突出。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世界正在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欧洲,自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不仅给欧洲民众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给欧洲民众带来了民主和自由。

随着资本主义如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欧洲大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所以,西方列强将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到了一个地方:那个曾经被马可波罗称之为“遍地是黄金”的古老东方国度-中国。通商请求屡遭清政府拒绝的情况下,西方列强用“_”和“大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此时的中国,由于统治者长期以来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已与世界特别是欧洲有相当之大的差距。与西方列强的几次战争,中国均已失败而告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已经成为当时对清政府最形象的描述。与战争失败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成为了长达一个世纪之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着亡国的危机,一些爱国之士,纷纷献言献策,想要变法图存,拯救这个危亡的国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的公车上书。康有为在奏折《上清帝第六书》中明确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力请求维新变革,富强国家。

在这封奏折中,康有为列举了世界各国兴亡盛衰的原因和教训,充分说明了变法的重要性,敦促光绪皇帝痛下决心,尽快确定国家的基本方针和前进方向。康有为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1)下诏鼓天下之气;(2)迁都定天下之本;(3)练兵强天下之势;(4)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只有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他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变法的三条纲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开制度局,试图以此作为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排除守旧派官吏的干扰和抵制,发现并选拔天下的维新人才,使新政得以顺利推行,以此达到国富民强。

然而康有为所倡导的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百天就失败了。究其原因除了有慈禧太后等守旧派的大力阻扰外,其本身的可实用性及实际影响也是有限的。

首先,人民群众至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到这场政治变革中。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们在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角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康有为及其变法者却没有注意到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因康有为幼年时经历过太平天国革命,懂得农民起来造反有多大的威力。所以从变法的一开始他们就站在害怕和反对革命的立场上,不敢设想通过人民革命来推翻封建统治,只是希望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能够向资产阶级让一点步,吸收他们参加_,实现资产阶级专政。出于此原因,康有为在变法开始时就实行自上而下的模式:一方面自然是鉴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希望他能够以身作则,带头变革,从而达到全国的改变;再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则是鉴于下层人民群众起来造反的危机。出于以上种种对人民加以防范的动机,其影响力也不可能深入群众,从而使革命失去了最有力的依靠。

其次,资产阶级改良派具有软弱性,妥协性。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初步的发展,这是这场运动的经济基础。但是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阶级力量相当弱小,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变革的基本条件。

资产阶级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本国封建主义会应允,西方列强会赞成。康有为等人认为只要说服了光绪皇帝,便可以自上而下的改革,维新变法就可以大获成功。但它们却放过了最主要的敌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大批守旧官员,他们是利益既得者,改革会让他们失去好处,所以他们是改革的一大障碍。再有,就是在华的西方列强,他们也不愿看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强盛起来,所以千方百计的要阻止中国进行改良变革。因此,维新派对内不敢和封建主义决裂,对外不敢同帝国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本国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改良实难继续下去,结果却被中外反对势力所绞杀。

再次,维新派的影响有限。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鉴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亡我之心日盛。维新派打出了救亡图存的大旗,以唤起群众的爱国热情。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缺陷,认识上的不足,严重的脱离群众。所以,维新派所能影响的基本人群只是对当时政治现状不满,朦胧地要求新出路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绅士。

维新派通过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等把这些人员组织起来,并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主张灌输到这些绅士中间去,希望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的主张一度得到某些当政的官僚支持。例如强学会成立时,帝师翁同龢、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新建陆军督办袁世凯等清朝大员纷纷捐款资助,并列名于会籍,使强学会一时间名声四起。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入会的人都真正支持变法,如张之洞是想拉拢康、梁,借他们的名望,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当他发现维新派的言论主张超出了他所能接受的范围时,他不但领导了反对维新派的论战,而且还破坏了维新派的舆论机关。袁世凯起初也是维新变法的积极支持者,谭嗣同曾一度只身前往袁世凯的寓所,托以出兵重任,说服其举兵起誓。但是,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他看到慈禧的势力远远超过光绪皇帝,决定投靠后者。他随即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随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派官员,发动了宫廷_,囚禁了光绪皇帝,大肆捕杀维_人。

光绪皇帝虽然支持变法,但也不能算是维新派的皇帝。光绪皇帝只是把维新派当洋务派的后起之秀来使用。在同慈禧太后的争权过程中,光绪皇帝把维新派引以为援,企图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取得权力,这样的历史现象是很常见的。这些人都不能说是真正的维新派。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虽然冲破了封建守旧主义迂腐沉闷的空气,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它毕竟只是在资产阶级化的和企图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波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再加上领导这场改革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这场改革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维新派遭到残酷镇压后,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旗帜越来越褪色,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实际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2],pathdependence,(J).theaReview,2000.

[3][4]汤志钧.戊戌变法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为了加强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艺术教育水平,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艺术特长生工作招生计划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我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推动我校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普通高校招收艺术特长生工作的规定,我校2011年继续面向江苏省招收音乐招生计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艺术特长生办法的有关精神,我校2011年艺术特长生招生办法如下。一、招生计划我校2011年拟计划招收艺术特长生人数为我校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1%内。二、招生条件及范围1招生计划

这次课程改革中,无论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科学领域的各门课程都十分强调学习中的科学探究,研究文章很多,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做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反思科学探究与发现

12月18日,2011年高招首场测试——艺术特长生统一测试正式拉开序幕。2600多名考生从这一天开始进入测试环节。现场检录核对考生信息艺术特长生统测分声乐、器乐、舞蹈、戏剧和书画5大类。测试在清华艺术类高考

【五年模拟三年高考】五年高考(2011-2015)试题精解精析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物理】五年高考(2011-2015)物理试题分项精析版

五年模拟三年高考_五年高考(2011-2015)化学试题分项精析版

[2015英语高考全国卷1]五年高考(2011-2015)英语试题分项精析版

五年模拟三年高考_五年高考(2011-2015)试题分项精析版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第8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_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_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_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_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_·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_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_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_在1888年为《_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_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_,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二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第9篇

【摘要】历史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与特性,被后人认知。可即使是今天我们站在当下的立场着眼之前的历史,有些事情是非功过却也琢磨不清,更不用说古人们的“正在发生”的立场上了。李世民评价魏征的一句话成为当今脍炙人口的名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事实真相,更多的价值在于我们对于历史的启发和在探讨中生成的附加价值。不论之前、当下亦或是未来,一些历史总会是刻骨铭心,正如_战争后社会的变化,会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_战争清政府抚夷与剿夷社会变化

一、未有之变局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又在《筹议海防折》中称:“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李鸿章对于当时中国所面临形势的分析,“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则表明了当时中国所对峙的列强势力。可贵的是李鸿章他不同于保守的顽固派,他处在当时的阶段却能正确的看待晚晴所处的局势实为不易;他和一些洋务派更不同于顽固派,他们不仅看清了局势还敢于冒险尝试向前迈进开展了洋务运动,虽然并没有改变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但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他们在当时迈出了这一步实属不易。

清朝也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由少数民族统治的_,在_战争的前期乃至_战争后,一个不可被忽视的阶层值得被思考,那就是士大夫阶层。“闭关锁国”固然有着很大一方面的因素,但是_战争开始后即使林则徐、魏源、黄爵滋等人已经认识到和西方列强的各方面差距后,清朝却没有马上实行变革,很大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动摇,就是士大夫饭碗的动摇;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短短几句话已经总结了清朝士大夫阶层大部分人麻木、迂腐等特点,_战争后可以说不论军事还是政治上,都与列强有着很大的差距,双方对比之下,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真的是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二、抚夷派和剿夷派

_战争前,对于如何对待列强,清政府内部就有了不一样的声音,主要分为抚夷派和剿夷派,也就是主和派与主战派。随着过程中的各种结果,道光帝也在主站主和间举棋不定,这也使得清政府内部派别争论更为激烈。

在道光帝决心迎战后,却出现用人失误的问题,从而引出不断失城的连锁反应。于是道光帝又倒向主和派一方,虽然中途有官员奋勇抵抗,但是道光帝一意妥协,最后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还是签订了《江宁条约》。

在这一过程中,主和派主要凸显的人物是琦善、伊里布、耆英等人,琦善的妥协态度则是建立在他亲身了解到了当时英国的军事实力后所下的态度,主战派别的官员中也不乏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但是不了解英国的官员,而期间道光帝所派不乏像奕山这样虚报奏折而导致对英国预估不实的官员,这些种种因素也导致了道光决策时忽主站,忽主和的不坚定立场。

从_战争的过程来看,道光帝的举棋不定十分影响形势的走向,士大夫们在决策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会来源于揣摩圣意。其中固然有坚定站在主站或主和的坚定立场的官员,但也不乏与道光帝一样没有坚定决心的官员。如果道光帝坚定决心势必与英国决战至终,侵略者一路遭遇顽强的抵抗,他们也不一定能入侵的如此迅速。假使英国一开始的意图也许只是想要一个和平的条件与环境经商,那么清政府的不明确态度也给了英国一个可乘之机。

三、社会变化

_战争后,中国被迫从古代史迈入近代史,同时_战争也使得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通过一系列条约,中国直接遭受到的侵犯包括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司法、关税等主权都开始丧失,传统的经济形态也被冲击。当然这些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影响,而更加深远的影响和隐患是,清廷为赔偿大额的白银增加的税费直接影响农民的利益得失,甚至沉重的赋税使他们无力支付。由于康乾盛世,使得清朝时期的人口大增,嘉庆九年(1804年)纂修的《巴陵县志》在讲到该地经济、人口分布和各行各业居民状况时写道:“十分其农,而佃种居其六。”农村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是佃户,其余百分之四十,则是地主和自耕农。道光中编写的《江阴县志》,叙述该县风俗,说到“农之家十居八九,农无田而佃于人者十居五六”。当时该地农业经济占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居民是农业人口,而增加赋税会使得大多数的农民积贫积弱。另一方面列强在华开设工厂,会使得许多手工业者或者失业,或者沦为廉价劳动力,_战争使得中国多数人口都陷入苦难的状态,也使得清政府陷入失威局面。

在_战争后不久,清政府就迎来了大规模的起义运动,这其中最著名的则属“太平天国”运动。太平运动可以说是_战争的产物,其参与运动的多数为农民阶级,源于_战争后国内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太平军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或许是因为洪秀全的“拜上帝会”使农民有了精神寄托,或许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希望与目标,无论如何太平天国的动向、举措和号召力都侧面反映了_战争后清朝统治下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朝着不可预估的方向发展,以一个不可预算的速度发展着,并且这些变化都一点点的成为清朝的隐患。

参考文献:

[1]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王文泉,劉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第10篇

摘要: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新旧民主革命的交替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外部西方女权思想、世界女权斗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加之中国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被传统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女性逐渐觉醒。最先接受先进思想的女性开始在政治、经济、社交、教育和婚姻家庭等方面争取和男性一样平等、自由的权利,不断谋取自身的解放,同时也号召中国广大的妇女纷纷投身于自身的解放之中,女性解放思潮在五四时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关键词:五四时期女性解放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随着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女性解放思潮在五四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上接受先进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为女权发声,主张男女平等、解放女性,其他的女性群体也随着思想的不断觉醒纷纷开始为自己发声,谋取女性应该享有的平等、独立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权利,这极大的推动了女性解放思潮在五四时期的蓬勃发展。

一、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深入发展的背景条件

五四运动不仅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掀起了女性解放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高潮。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世界女权运动、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和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使中国女性解放思潮在女性谋取自身权利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

1.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给中国革命、中国的命运前途带来了新的生机,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也给处在压迫中的女性带来了希望,让她们看到了女性地位与男性平等,女性拥有独立、自主权利的可能。“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部分地也处于高级阶段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1]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_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上积极发表有关女性解放的文章,在女性解放思想的不断传播影响下,_、李达等人也纷纷在《新青年》《妇女评论》等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女革命家和苏俄等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及她们所取得的胜利,这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也激励中国女性起来谋取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中国社会的女性解放运动,引导着女性解放思潮在中国的不断深入发展。

2.西方社会女权运动的推动作用

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社会的女权运动达到了一个高潮。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女性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和“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下,要求谋取在政治上和男性一样平等的参_利,经过不断地努力抗争,西方女性最终获得了政治上的选举权,摆脱了政治上被奴役的境地,逐步获得了自身的解放。而相比于西方社会的女性,中国的妇女依然处在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和压迫之中。她们政治上没有任何话语权,经上依附于男性和家庭,没有自由和平等可言。在此情景之下,受西方人权思想和女权运动影响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站出来深刻地抨击中国传统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提倡女性的解放,为广大深受压迫的妇女发声,这也促进了女性解放思潮思想在五四时期的深入发展。

3.民族经济的发展为女性解放奠定基础

五四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经济,而且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上还产生了需要女性的职业。此外,许多小生产受到大工业的冲击濒临破产,加之迫于生活的需要,男性不得不允许女性参与到社会生产之中,这也使得女性在经济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独立地位。随着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女工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和发展,这为女性解放思潮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组织基础。中国女性的地位在经济领域获得独立也是女性解放思潮在五四时期深入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

4.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女性的自我觉醒

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虽然一部分先进之士注意到了女权的问题,但是这个时期的女权和女性解放还是被看作含有政治目的,没有真正意识到要从人的个性等方面使女性获得真正的解放,并拥有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力。在新文化运动中,以_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批判封建礼教、封建纲常,提出“打到孔家店”,给中国妇女带来了新的曙光。五四运动时期,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女性知识分子不断地与封建伦理纲常进行反抗斗争,处在压迫之中的女性开始觉醒,为了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经济上的独立、受教育权、个性解放不断地抗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极大地促进了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在中国大地的深入发展。

二、女性解放思潮深入发展的主要内容

五四时期是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在女性解放思潮影响下的女性解放运动发展的一个高潮,引发了社会上对女性经济独立、政治参与、个性解放、社交平等、婚恋自由等一系列的内容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1.政治参与

自古以来,无论是在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男性在政治领域中始终占據着主宰地位,女性在政治领域中毫无权利可言。随着西方女权思想的不断传播,中国社会中的女性开始在男性主宰的政治领域谋取平等的权利。在_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不少女性在“天赋人权”“男女平等”的思想下举行参政运动,并且成立了“女子参政同盟会”等女性参政团体,但是由于自身组织涣散,思想解放程度不高等问题,最终失败。五四运动时期,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女性知识分子主张真正的民主政治应该包括男性和女性,男女拥有同样的参政机会。社会上不少先进之士也纷纷为女性发声,“男子是人,女子也是人;男子有参_,女子独能没有吗?合男女乃能成社会,而社会上的权利,只有一部的人能享有,岂能为平等?故妇女不参政,不能完全权利,则社会永无平等之可言,且陷于半身不遂,而不能使文明蒸蒸日上”。随着五四运动的推进,女性解放思潮不断深入发展,经过在政治领域的不断斗争、努力,中国女性获得了政治上的参与权。

    2.经济的独立

女权的发展、女性的解放,要从女性的经济独立开始。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夫为妻纲”的思想象一把沉重的枷锁将女性束缚在家庭之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女性只能靠家庭中的男性养活,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知识分子逐步意识到,要想实现女权、女性的解放,必须使女性获得经济上独立自主的能力,只有实现女性经济上的独立,才能为实现其他方面的独立打下基础。因此,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中心进行了深刻的探讨,_在《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妇女经济独立、才能实现妇女彻底解放。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下,许多女性被唤醒,意识到了实现经济上独立的重要性。在1921年《改造宣言及章程》中,提出了社会上的职业都要允许女性加入的声明,那些被女权思潮唤醒的女性也在《妇女声》上发出了“取得自由、社会的生存权和劳动权”的内心深处最迫切的呐喊声,来争取实现自己经济上的独立。

3.教育平等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思想,女性受教育的历史一直处于长期空白的状态。梁启超曾提出兴办女学的主张,使广大女性能够成为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教育的发展,但“贤妻良母观”存在着局限性。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倡实现男女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胡适、_、徐彦之、邓春兰等先进知识分子大力提倡兴女学,实行男女同校,让女性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此外,当时的进步之士认为,“先教育,先预备,然后解放”,即深受封建思想束缚的中国女性群体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摆脱长久以来封建礼教施加在女性身上的奴性色彩,为追求自己人格上的平等和谋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扫清障碍。在男女同校的主张下,许多大学纷纷向女性打开大门,使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据统计,截止到1922年,全国大学共34880人,其中女性为881人,虽然女学生的人数不多,但这是挑战传统、实现女性拥有平等受教育权上迈出的一大步。

4.社交公平

中国的女性在五四时期以前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形象,并且男女之间的社会交往一直遵守着封建社会延续而来的“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有别”等原则,女性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可言,女性的活动一直是局限于家庭或者说是在男性背后的,她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女权思潮等先进思想在中国传播,先进的知识分子向社会呼吁“社交公开”。1919年4月15日,杨潮生率先在《新青年》发表署名文章——《男女社交公开》,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破除男女界域,增进男女人格”的主张。其他五四先进知识分子也认为男女应有平等的社会交往权,并提出了“男女社交是與女之平等人格的表示,反对出女社交,就是反对男女平等”。社交公平是女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女性获得其他平等权利的第一步。在这种男女平等、自由地进行社会交往的思想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男女进行正常社会交往的热潮。

5.婚姻家庭的变革

五四时期,在女权思潮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形势下,变革婚姻家庭制度被视为是女性获得解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婚姻家庭中女性的问题也成为社会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首先,先进的知识分子批判了旧的贞操制度。自封建社会以来,传统的贞操制度一直是束缚女性的一枷锁,无数女性也为它失去了无辜的生命。周作人等民主主义者在《新青年》等杂志上翻译发表《贞操论》,胡适发表《贞操问题》等文章,掀起了对封建传统贞操论的批判热潮。

其次,五四先驱们大力提倡婚姻自由,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的婚姻包办制度,男女皆有恋爱的自由,有权选择自己幸福,只有恋爱自由,才能“破坏旧社会一切伪道德,恶习惯”,婚姻自由既包括结婚的自由,也包括再婚的自由和改嫁的自由。

再次,批判了封建的宗法家庭制度。以封建家长制为核心的传统家庭制度是束缚、压抑人性的,是女性的牢笼,在传统的家庭制度下,女性没有出入的自由、交友的自由、婚姻的自由,完全沦落为男性的附属品。新的知识分子纷纷著书立说揭露女性被奴役蹂躏的情形,号召女性站起来打破家庭的束缚,寻求自身的解放。

此外,_在《男系制与遗产制》中还讨论了继承权的问题,其主张应打破传统的“传男不传女”的思想,女性拥有和男性相同的继承权。

三、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发展的特点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虽然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但是五四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在这个时期传播的女性解放思潮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从资产阶级的女权、民主思想转向学习马克思主义,带有初步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五四之前的中国女性解放思潮的发展主要受西方资产阶级女权主义、自由、平等思想和先进的“天赋人权”民主思想的影响。提出解放女性,把女性从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下解放出来。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资产阶级的思想,由于其思想存在着不足,中国的知识分子转向不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来指导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_在《女子问题与社会主义》中指出:“讨论女子问题,首要与社会主义有所联络,否则离开社会主义,女子问题断然是不会解决的。”[6]他陆续发表了《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劳动与妇女运动》《我的妇女解放观》等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了女性解放问题,这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影响下完成的。由此可见,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已经逐渐摆脱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转而受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因此在五四制时期的女性解放运动也逐步具备了社会主义的色彩。

2.思想宣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五四时期,接受先进思想的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对妇女解放的问题高度关注。_在《新青年》发表《妇女觀》《欧洲七女杰》等文章对女性解放的问题进行宣传,引起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各种宣传女性解放的特刊、报刊等纷纷涌现,“五四时期,妇女报刊大量创刊,据不完全统计,从1915~1920年就有近30种”[7]。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中国女性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关注并探索女性解放的途径。在这个时期,除了对女性解放思潮的认识和宣传达到了一个高潮,对女性解放的实践运动也达到了一个顶峰。首先,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广大的女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展现新女性形象的广阔政治舞台,她们和男性一起走向爱国运动的最前沿,进行游行抗议等,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女性的解放和获得独立人格的渴求。在爱国运动的刺激下,天津的女性要求解放的呼声最为强烈,1919年,以_、张若茗为代表的第一个男女同社的爱国团体正式成立。实现了男女在社会交往上的平等,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在此影响下,北京等地纷纷成立了一大批女性社团和学生联合会,并创办关注女性问题的报刊——《妇女日报》,呼吁中国受压迫的女性思考自身的解放问题,许多新知识女性也纷纷发文,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政治权利等。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潮在理论上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纷纷觉醒的女性积极地投入到爱国运动和谋取女性解放的运动中,使女性解放思潮和女性解放运动在五四时期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3.女性解放思潮的发展出现多元的思想格局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的思想不断得到启蒙解放,对封建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另一方面,社会阶级不断分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不同阶级对于女性解放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在此情形下,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出现了百家争鸣、多元共存的局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时期,就女性解放而言,存在着众多的思想流派,有“女子解放心理派”“女子职业派”“女子参政派”“限制生育派”等资产阶级思想流派,还有“工读互助式”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流派,以及逐步在发展壮大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流派。关于女性解放的道路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是资产阶级女权主义道路,希望通过斗争来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获得教育的权利,实现男女的平等。第二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女性解放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震动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使他们转而接受社會主义,由于还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所以工读主义、互助论、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对青年知识分子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先进的知识分子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来探讨中国女性的解放之路。这些流派在有关妇女解放的问题的讨论上达到了一个空前活跃的状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的局面,各流派就女性解放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思想界掀起女性解放的高潮,促进这一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的的深入发展。

4.女性解放思潮具有社会基础上的广泛性和思想理论上的深刻性

在早期的女性解放思潮的传播,首先是在先进的知识女青年中传播的。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首先影响的是学生群体,在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高校中的女学生由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和担忧,开始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加入到五四爱国运动之中。北京女学生的爱国行动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各地女性的解放和爱国活动的开展,天津、上海成为女性参加爱国活动最积极的地区。由于北洋政府对爱国运动的镇压,工人阶级加入爱国运动中。加之受过西方教育的上层知识女性对女性解放思潮、爱国思想、兴教育等思想的宣传,工、商、学界的女性都参加到运动当中,就连歌女、_也参加到爱国运动中,在五四运动不断地发展过程,一开始的女性知识分子发展到广大的劳动女性,社会上处于各阶层的女性逐步意识到自身解放的重要性,女性解放思潮的发展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女性解放也从开始的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获得自由,转向寻求以人格独立意识为核心的个性解放观念。“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_将女性解放与政治、经济和宗教的解放相提并论,将女性解放问题当作社会改造的根本问题,这是以前从来不曾有过的。随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不断传播,转向从社会制度层面探讨女性解放,并将女性的解放重心转移到劳动妇女的解放上来,提出第三阶级和第四阶级妇女解放理论,提出了“联合妇女”的思想,寻找到了女性解放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使女性解放思潮在五四时期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和层次。

中国的女性群体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封建的礼教和传统伦理纲常的束缚,戊戌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受西方女权、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掀起了女性的解放序幕。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思潮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有关女性解放的运动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国女性,使她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谋取属于自己的平等的权利,开创了女性解放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_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梅生.妇女参政的重要[m].北京:_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

[3]胡适,胡适时论集[m].//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茅盾.茅盾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5]世衡.中国女性问题讨论(第4册)[m].北京:新文化出版社,1923.

[6]_._文献选编[m].上海:三联书店,1984.

[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m].北京:春秋出版社,_.

[8]_._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第11篇

摘要:辛亥革命中一些接受西方思想的妇女开展了参政活动,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运动最终归于沉寂,但是参政运动的开展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兴起的原因,对妇女参政的活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妇女参政运动归于沉寂的原因,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参政运动。

关键词:辛亥革命;妇女;参政运动

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的开展从民族发展以及自身解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妇女也要参政”的口号,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拉开了妇女参政的大幕,从此女性为了自身的合法权利走上了顽强拼搏和充满坎坷的抗争之路。

一、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革命活动拓展了妇女的眼界

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比较多,妇女基本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辛亥革命的爆发摧毁了在我国延续上千年的封建帝制,明国强调男女平等,女性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样就为妇女参政议政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辛亥革命的爆发促进了思想的传播,很多国外的民主思想传入到国内,促进了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二)“天赋人权”思想为参政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妇女参政运动的开展还离不开思想基础,“天赋人权”则是其中的代表。在20世纪初,西方女权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现了很多女权运动领袖人物,这就为我国女性树立了学习榜样,造成妇女参与到参政活动中。妇女吸收了“天赋人权”思想,同时辛亥革命的爆发为妇女提供了平台,参政运动开展中妇女采用办报刊的方式进行宣传,扩大女子参政的影响力。

二、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沉寂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辛亥革命妇女虽然参与到政治活动中,但是相对于男性而言,妇女参政的人数比较少。在当时的社会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依然存在,即使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甚至很多辛亥革命的参与人员也对妇女存在歧视心理,这样就导致妇女参政活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不仅如此参政的妇女主要为革命参与人员、官员,这些人员理应具有相同的目标。妇女参政运动中受到了抵制,这些人员在面对抵制时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参政妇女之间不够团结,导致参政运动的失利。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妇女参政活动的开展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请愿活动受到舆论反对。

(二)自身原因

导致妇女参政运动归于沉寂的原因还包括妇女自身的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提升了妇女的地位,但是在当時的社会上妇女的地位仍然比较低,妇女在经济方面不独立,这是重要的原因。妇女在经济上不独立,需要听从男性的指挥,在表达意见时自己的主张不敢轻易的表达出来。其次妇女的素质也比较低,很多妇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对于政治空有参与热情,但是对于政治的了解比较低,参政的影响力比较小。在参政中不能有效的表达自身的观点,虽然参与到政治活动中,但是效果比较差,这些原因都对参政运动的开展带来了阻碍,最终导致参政运动沉寂下来。

三、辛亥革命妇女参政运动的启示

(一)经济独立是参政的基础

封建时期的妇女在经济上严重的依赖男士,这样就导致妇女受制于人,不能真正参与到参政活动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说明经济发展对于政治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因此要想使妇女真正的能够参与到政治活动中,需要妇女在经济方面处于独立。经济独立可以使女性拥有自己的选择权,表达自身的观点,反之若女性在经济方面处于依赖的状态,则会处处受制于人,辛亥革命中妇女参政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妇女在经济方面不独立,因此要想妇女真正参与到政治活动中要做到经济独立。

(二)参政运动的开展需要妇女的共同参与

辛亥革命妇女参政的人员数量比较少,绝大多数的妇女没有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同时参政人员之间也没有建立共同的目标,从而导致参政运动的失败。这就说明参政活动的开展需要妇女的共同参与,扩大妇女参政的影响力,在社会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参政活动的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妇女要想参政还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准确的表达自身的观念,加快参政活动的开展。参政运动中要广泛的动员群众的力量,让更多的妇女参与进来。

(三)参与革命是妇女获得权利的重要手段

封建社会下妇女的权利比较少,不能表达自身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必须开展革命,获得自身的权利。辛亥革命爆发前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此时妇女将自身的权利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参与到辛亥革命中,这样就使得妇女参政运动不断高涨。_面比较复杂,资产阶级不能引领革命走向胜利,因此也就不能满足妇女参政的需求。虽然妇女参政运动最后归于平静,但是妇女参政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政治权利的获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了妇女参政运动,妇女参政运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辛亥革命妇女参政运动最终归于沉寂,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自身原因。妇女参政运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经济独立是参政的基础、参政运动的开展需要妇女的共同参与、参与革命是妇女获得权利的重要手段,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活动的开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刘荣荣.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女性的参政运动研究[J].现代交际,2018(22):221-222.

[2]简姿亚.辛亥革命时期女性报刊和女子参政运动[J].云梦学刊,2011,32(06):52-54.

[3]薛文彦.辛亥革命期间的妇女参政运动及启示[J].阴山学刊,2011,24(05):43-46.

[4]范茹平.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08):108-111.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第12篇

摘要:本文通过《上清帝第六书》的有关内容,对戊戌变法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戊戌变法;《上清帝第六书》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然而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与之伴随的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专制统治下,广大民众始终局限在有限的土地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在历代统治者的眼里,华夏大地更是“天朝上国”,无需与外夷通联。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也就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的后期,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更加突出。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世界正在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欧洲,自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不仅给欧洲民众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给欧洲民众带来了民主和自由。

随着资本主义如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欧洲大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所以,西方列强将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到了一个地方:那个曾经被马可波罗称之为“遍地是黄金”的古老东方国度-中国。通商请求屡遭清政府拒绝的情况下,西方列强用“_”和“大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此时的中国,由于统治者长期以来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已与世界特别是欧洲有相当之大的差距。与西方列强的几次战争,中国均已失败而告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已经成为当时对清政府最形象的描述。与战争失败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成为了长达一个世纪之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着亡国的危机,一些爱国之士,纷纷献言献策,想要变法图存,拯救这个危亡的国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的公车上书。康有为在奏折《上清帝第六书》中明确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力请求维新变革,富强国家。

在这封奏折中,康有为列举了世界各国兴亡盛衰的原因和教训,充分说明了变法的重要性,敦促光绪皇帝痛下决心,尽快确定国家的基本方针和前进方向。康有为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1)下诏鼓天下之气;(2)迁都定天下之本;(3)练兵强天下之势;(4)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只有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他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变法的三条纲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开制度局,试图以此作为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排除守旧派官吏的干扰和抵制,发现并选拔天下的维新人才,使新政得以顺利推行,以此达到国富民强。

然而康有为所倡导的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百天就失败了。究其原因除了有慈禧太后等守旧派的大力阻扰外,其本身的可实用性及实际影响也是有限的。

首先,人民群众至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到这场政治变革中。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们在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角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康有为及其变法者却没有注意到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因康有为幼年时经历过太平天国革命,懂得农民起来造反有多大的威力。所以从变法的一开始他们就站在害怕和反对革命的立场上,不敢设想通过人民革命来推翻封建统治,只是希望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能够向资产阶级让一点步,吸收他们参加_,实现资产阶级专政。出于此原因,康有为在变法开始时就实行自上而下的模式:一方面自然是鉴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希望他能够以身作则,带头变革,从而达到全国的改变;再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则是鉴于下层人民群众起来造反的危机。出于以上种种对人民加以防范的动机,其影响力也不可能深入群众,从而使革命失去了最有力的依靠。

其次,资产阶级改良派具有软弱性,妥协性。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初步的发展,这是这场运动的经济基础。但是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阶级力量相当弱小,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变革的基本条件。

资产阶级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本国封建主义会应允,西方列强会赞成。康有为等人认为只要说服了光绪皇帝,便可以自上而下的改革,维新变法就可以大获成功。但它们却放过了最主要的敌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大批守旧官员,他们是利益既得者,改革会让他们失去好处,所以他们是改革的一大障碍。再有,就是在华的西方列强,他们也不愿看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强盛起来,所以千方百计的要阻止中国进行改良变革。因此,维新派对内不敢和封建主义决裂,对外不敢同帝国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本国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改良实难继续下去,结果却被中外反对势力所绞杀。

再次,维新派的影响有限。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鉴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亡我之心日盛。维新派打出了救亡图存的大旗,以唤起群众的爱国热情。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缺陷,认识上的不足,严重的脱离群众。所以,维新派所能影响的基本人群只是对当时政治现状不满,朦胧地要求新出路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绅士。

维新派通过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等把这些人员组织起来,并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主张灌输到这些绅士中间去,希望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的主张一度得到某些当政的官僚支持。例如强学会成立时,帝师翁同龢、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新建陆军督办袁世凯等清朝大员纷纷捐款资助,并列名于会籍,使强学会一时间名声四起。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入会的人都真正支持变法,如张之洞是想拉拢康、梁,借他们的名望,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当他发现维新派的言论主张超出了他所能接受的范围时,他不但领导了反对维新派的论战,而且还破坏了维新派的舆论机关。袁世凯起初也是维新变法的积极支持者,谭嗣同曾一度只身前往袁世凯的寓所,托以出兵重任,说服其举兵起誓。但是,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他看到慈禧的势力远远超过光绪皇帝,决定投靠后者。他随即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随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派官员,发动了宫廷_,囚禁了光绪皇帝,大肆捕杀维_人。

光绪皇帝虽然支持变法,但也不能算是维新派的皇帝。光绪皇帝只是把维新派当洋务派的后起之秀来使用。在同慈禧太后的争权过程中,光绪皇帝把维新派引以为援,企图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取得权力,这样的历史现象是很常见的。这些人都不能说是真正的维新派。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虽然冲破了封建守旧主义迂腐沉闷的空气,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它毕竟只是在资产阶级化的和企图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波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再加上领导这场改革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这场改革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维新派遭到残酷镇压后,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旗帜越来越褪色,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实际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2],pathdependence,(J).theaReview,2000.

[3][4]汤志钧.戊戌变法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