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愿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9:03

城市发展愿景篇1

关键词:特大城市;十三五;新思维;目标愿景

abstract:intheperiodofthe13thFiveYearplan,Chinasteppedintoanewstageofcityagglomerationdevelopment,especiallythedevelopmentofmegalopolisesrepresentedbysomeprovincialcapitalsattractedthegazeofpeople.takingnanjingasanexample,thearticlediscussedthenewthoughtsandexpectationsonthedevelopmentofmegalopolisintheperiodofthe13thFiveYearplan.thenewthoughtsonthedevelopmentofmegalopolisisdistinctlymanifestedas“fourtransformations”,thatis,transformingfromunidirectionaltargetgrowthlogicwhichisledbyplanningtothree-dimensionalgovernance-orienteddevelopmentordermanagement,transformingfromsingle-track“incrementalplanning”toemphasisonboth“storageplanning”and“incrementalplanning”,transformingfromsingledimensional“carrierspaceplanning”tofunctionalblockplanningwhichfocusesonmobilityofspaceandtime,andtransformingfromunitary“FiveYearplanning”totheconnectionof2030urbanoverallplanningandmediumandlongtermurbanexpectations.

Keywords:megalopolis;the13thFiveYearplanning;newthoughts;targetedexpectation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2-04(6)

十以来,特别是以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谋划,提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三期并存”的战略判断、“四化同步”的路径设计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后冲刺的5年,也将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的5年。“十三五”时期,中国进入城市群发展新阶段,以部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特大城市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①。本研究以南京为例,来探讨特大城市“十三五”发展的新思维与目标愿景。

1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探索与实践

2016年7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国务院批准,南京定位为国家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又赋予南京长三角地区唯一特大城市。规划明确了南京在都市圈、全省、长三角地区、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定位。从区位和等级来看,南京定位为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南京作为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自“十一五”以来一直将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作为面向2020年的发展总目标,内涵与定位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从2006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以来,从总蓝图、新脚注到新内涵,“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先后经历了“形成期”“丰富期”“跃升期”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形成期(2006年―2011年),是指从2006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正式确立“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一直延续到2011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召开,这个阶段描绘了“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总蓝图。二是丰富期(2011年―2014年),2011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到视察江苏,这个阶段南京提出“三都市三名城”作为“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新注脚。三是跃升期(2014年―2015年),从2014年12月视察江苏到“十三五”规划前期,南京承载新使命,落实“四个全面”,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推动迈上新台阶。

1.1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的形成期――描绘总蓝图

2006年,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点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安定和谐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定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南京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城市规划必须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文化特色更为鲜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及产业发展规划。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要实现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必须在形象上更具特色,才能逐步成为一个国际影响更大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要重点做好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老城保护规划,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国际性现代化新区规划。三是人居环境更为优美――城市建设空间布局规划。一要加强绿地建设规划。二要做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三要加强城市交通规划,突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四要加强城市居住小区规划,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四是社会更加和谐安定――城市社区空间布局规划。要学习新加坡的社区建设和小区更新经验,要进一步改善南京的小区建设与环境出新思路,把小区出新与和谐社区的营造结合起来。

1.2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的丰富期――增加新注脚

2011年,南京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平、国际,集智慧经济、人文特质与绿色发展特色于一体的城市。具体来看,就是建设“三都市”、“三名城”,把南京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绿色都市、幸福都市,独具特色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三都市三名城”是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这一战略定位下的具体部署,是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的新注脚。打造“三都市三名城”,是对人文绿都定位的拓展和深化。

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关键词是人文、绿色、幸福,具体体现在“三都市”建设之中。一是建设人文都市,一方面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标;另一方面是加快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构建具有文化影响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二是建设绿色都市,一方面推动南京绿色品牌塑造,让绿色成为城市形象的标志性特征;另一方面推动包括经济发展模式、绿色产业、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等的绿色驱动发展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三是建设幸福都市,一方面提升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创新功能等城市服务功能,从形态完善向功能完善转变;另一方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统筹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推动各类保障机制的建立和权利的享有,让南京市民更幸福。

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建设还需要产业支撑,这主要体现在“三名城”建设之中。一是建设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加大科技、教育、人才体制综合改革力度,激发和集聚创业创新活力。二是建设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促进南京加快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推动南京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升级。三是建设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围绕振兴枢纽经济,以打造航运(空)大枢纽为重点,以建设枢纽经济区为关键,促进枢纽功能持续强化、枢纽产业全面升级、枢纽经济跨越发展、枢纽地位整体提升。

1.3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的跃升期――承载新使命

2014年12月在江苏的工作视察中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要求,指明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方向和路径,强调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是统领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与在视察江苏时对江苏提出的五个“迈向新台阶”,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总要求一脉相承。

提出的“五个迈上新台阶”重大任务,正转化为新时期“建设新南京”的新抓手、新突破。在经济发展上,加快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五型经济”,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工作目标,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以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和加强农业法治建设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奋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在文化建设上,以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人的现代化水平、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争当全省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先行示范区。在民生建设上,围绕提出的“七个更”要求,全面落实“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十六字”方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按照“五个坚持、十个切实从严”的部署要求,全面构建从严治党的责任体系、推进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

南京全面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有力有序展开“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工作布局,坚持把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要求,转化为“建设新南京”的新导向、新目标。经济强,就是要强在科技创新力、强在产业竞争力、强在农业生产力、强在企业发展活力,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为标志,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抓手,确保新常态下的南京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百姓富,就是要富在大众创业广、富在居民收入水平高、富在社会保障好、富在公共服务优,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l展成果,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环境美,就是要美在自然资源环境、美在产业生态环境、美在城乡人居环境、美在社会人文环境,让南京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让南京人民生活在更加美好宜居的环境中。社会文明程度高,要高在社会崇尚文明、高在社会公平正义、高在社会诚实守信、高在社会平安稳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平正义得到保障,尊法守法成为习惯,诚信友善蔚然成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切实以“经济强”夯实发展基础,以“百姓富”检验发展成效,以“环境美”增创发展优势,以“社会文明程度高”提升发展水平,推动南京在“建设新江苏”的征程上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

2“十三五”时期特大城市发展的新思维

进入“十三五”时期,特大城市发展的新思维,突出表现为“四个转变”,即从单向度的“规划主导”目标增长逻辑,向立体化的“治理导向”发展秩序梳理转变;从单线性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与“增量规划”并重并行转变;从单维度的“载体空间规划”,向注重“时空流动性”的功能区块规划转变;从单元化的“五年规划”,向衔接2030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中长期城市愿景转变。

2.1从单向度的“规划主导”目标增长逻辑,向立体化的“治理导向”发展秩序梳理转变

新世纪以来的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总体的逻辑是以“规划主导”形成城市增长机器,创造经济的增长,但是单向度的增长并不能代替发展。特别是近几轮的五年规划实践表明,在信息化革命的今天,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越来越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而是透过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理规范出来的。具体在产业领域,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并不是由政府单独规划出来,而是由政府有效的产业规制、友善的市场营商环境、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等创新所需的规范性要素所规范出来的。政府再也不单独具备选择和规划产业的能力,一个地区政府的能力将主要体现在其服务的规范性、对市场创新主体和技术的尊重等方面。

因而,十三五规划的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产业、社会,相反十三五规划更应是对政府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秩序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强调,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别指出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要加强企业家的话语权。“十三五”规划中,企业家才是产业规划的最重要主体。

2.2从单线性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与“增量规划”并重并行转变

从十三五规划起,存量规划正式成为法定主流规划的一部分。存量规划主要回答的是如何将现有的资源转移给能为城市贡献最大的使用者,减少要素转移的成本,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存量规划的主要目标。北京、上海等一线超大城市在人口、环境、资源等硬约束力和城市摊大饼式空间布局规划后遗症的双重影响下,在“十三五”期间他们均提出限制增量、优化存量的发展模式路径。特大城市不同于北京、上海等一线超大城市,作为1.5线城市,面临增量增长和存量优化双重挑战,十三五规划兼具“盘活存量”和“发展增量”的双重任务压力。

存量规划是结构调整规划,其核心是产权,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占用的大量低效率使用土地的调整,涉及到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果能突破这一体制性瓶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交易制度,“十三五”期间将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秩序体系的关键时期。

2.3从单维度的“载体空间规划”,向注重“时空流动性”的功能区块规划转变

互联网+时代的生产组织行为日趋流动化、社群化、社区化、虚拟化、去中心化,载体空间规划将从注重CBD、科技园区规划,转变为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特色的功能区块的规划。与此同时,城市内部区域经济空间载体转型升级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北京朝阳区经济经历了产业集聚区――产业功能区――产业基地――创新试验区等四个阶段,从而实现全域模块化协同发展,把产业链、服务链、供应整合成经济发展链,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特色鲜明,活力十足的新局面。对正处于产业集聚区向产业功能区转向阶段的特大城市来说,将面临产业功能区向产业基地,产业基地向创新试验区转向的压力。

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广泛应用、融合与覆盖,一方面使移动式办公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使生产组织化、社交组织化正出现“超级弹性”。长期以来以CBD和科技园区集聚作为营运方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将逐步呈现出“智慧生存的游牧之城”的流动形态,城市功能在空间上越来越出现离散化趋势。现在的上海张江,已经有许多这样的虚拟研发公司存在,这些企业放弃物理形态的办公室。“十三五”应更加注重这种“时空流动性”带来的生产、生活的“超级弹性”组织化方式,在特色化、社交化、专业化、生态化的功能区块规划上,必须要适应这种“无边界”的经济社会融合与再组织化的特点,更注重特色功能区块规划中的“参与”“共识”“认同”等概念和维度。

2.4从单元化的“五年规划”,向衔接2030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中长期城市愿景转变

“五年规划”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受党委政府换届的影响较大,往往容易出现“领导一动、规划重弄”的局面。“十三五”规划要切实改变“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对规划不严肃的态度,切忌折腾,改变“五年规划”的单元化特征,既强调规划承上启下的连续性,同时更要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中长期城市愿景的衔接定位。对“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是:一张蓝图干到底!2014年2月25日视察北京时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同时高层领导特别要求规划要重视细节、要重视可操作性。因此,要从体制改革入手,切实解决由于5年规划与党委政府换届不同步而出现的各类型“三年行动计划”与五年规划不衔接的问题。

3特大城市“十三五”发展的目标愿景――以南京为例

进入“十三五”,是全面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取得重大新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南京发展环境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3.1多重国家战略与规划叠加:深化拓展新定位

部级的区域发展战略,决定着城市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家提出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2015年,江北新区被批复为部级新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出台。这些重大国家战略在南京密集叠加实施,对南京城市发展产生重大而又深刻久远的影响。“十三五”时期,南京要积极有效回应国家战略密集叠加的战略机遇,针对外部发展环境的整体变化,在坚持“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的基础上,对城市定位做了进一步拓展,提出全力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四个城市”。

近期,《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批,南京定位为国家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赋予南京长三角地区唯一特大城市。规划明确了南京在都市圈、全省、长三角地区、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定位。从区位和等级来看,南京定位为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在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进程中,作为长三角的唯一特大城市,南京城市空间发展格局面临重塑。在世界级城市群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地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将随之拓展和丰富。

3.2“五大发展理念”的默会与践行:升华愿景新内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为“十三五”发展的新理念。

结合对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省委七大发展战略的贯彻和落实,根据“十三五”时期南京发展阶段特征的新变化,南京在“十三五”发展的总体思路上,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引领战略、全面开放战略、民生共享战略“六大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枢纽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的“五型经济”发展导向,全力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四个城市”。

在国家最近批复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南京被定位为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南京的城市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为确保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中共南京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提出,树立精致建设、精明增长、精细管理、精美品质的工作导向,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富有活力、智慧人文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围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区域特色产业功能定位,南京将着力打造国际软件名城、中国“互联网+”名城、中国智能制造名城、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四名城”。

在“六大发展战略”“五型经济”发展导向、建设“四个城市”“四精”工作导向、打造“四名城”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五大发展理念”与“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的逻辑关联,尝试性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六大发展战略”――“五型经济”发展导向――“四精”工作导向――“四名城”打造――“五全”发展动力――“五G”都市愿景――“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总方向的闭环生态逻辑。

“五全发展动力”。全生产要素发展,强调非具体化的技术进步。南京要继续强化领军型人才的带动作用,释放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和专业化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生命周期发展,强调源于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全新技术交易。南京要强化经济创新服务体系中,市场作为基础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配置系统,大力发展专业化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全产业链发展,强调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结果”的全程生态化环节。南京要围绕若干重点产业领域,以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商业模式,产生全局性的显著差异特点,形成竞争优势。全价值链发展,强调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环节与利润分配。南京要围绕“两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加速形成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n增值环节的“众包”化经济新形态。全所有制发展,强调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和多样化组织形式。南京要加速完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系,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混合经济。

“五G都市愿景”。Global,全球的、全球性的、全球化的南京。Green,绿色的南京。Goodwill,有商业信誉与声誉的南京。Glamorous,迷人且文化魅力四射的南京。Governance,有效公共治理的南京。从城市愿景上,衔接“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总定位。

总体而言,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作为南京“十一五”以来面向2020年的发展总目标,内涵与定位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十三五”作为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阶段,“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这个总目标,需要放在新的历史时空背景之下进行全新的解读和理解。特别是在“四个全面”“五个新台阶”“强富美高”和十三五规划“五大理念”的新的语境中,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内涵、定位都要赋予新的历史内容和价值追求。在最近的中共南京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南京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富有活力、智慧人文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对国家战略和规划的回应,“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的内涵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深化。

注释:

①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第51号文件),新标准按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市人口500至1000万的城市被列为特大城市。符合新标准的10特大城市为武汉、成都、南京、佛山、东莞、西安、沈阳、杭州、哈尔滨、香港。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十三五”大战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十三五”规划研究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孙久文.新常态下的“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区域经济评论,2015(1).

[4]陈建勋.十三五规划思路的十大转变[J].环境经济,2015(11).

[5]叶南客、李程骅.迈上新台阶――南京的战略使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尹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路径[J].工业建筑,2014(8).

城市发展愿景篇2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975名参加过高考的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66.0%)是受访者在填报志愿时考虑最多的因素,然后是学校所在的城市(64.3%)。在填报志愿时,59.9%的受访者被如何选择学校、专业和城市的问题困扰,59.6%的受访者坦言填报志愿时不了解专业的具体含义和学习内容。

受访者中,00后占10.1%,90后占34.9%,80后占41.3%,70后占10.2%,60后占2.7%。

专业发展前景是受访者填报志愿时考虑最多的因素

李航(化名)是河北省的考生,他的省内排名刚好和心仪的学校去年的录取排位一致。“由于我的成绩刚好卡在分数线上,所以填报志愿时主要考虑了学校,没有考虑专业的问题,只能服从调剂。志愿表上前几个学校都是我想去的,此外也写了兜底的学校”。

虽然李航觉得自己第一志愿专业被调剂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他在志愿填报时还是尽可能考虑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想学人文方面的专业,正好这所学校今年大类招生,有人文科学实验班,一年之后可以再细分专业,包括历史、国学、哲学等,我都挺喜欢的”。

浙江某高校大三学生施薇(化名)说,自己当初报志愿时主要考虑了城市。“我也考虑过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但更想毕业后在二线城市发展。我觉得杭州的环境不错,初中暑假父母曾带我去杭州玩,我就喜欢上这个城市了”。

朱婷(化名)是河北沧州的艺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她更多地考虑了城市,“城市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我还是倾向于去一线城市,感觉这些城市文化氛围更好,更能开阔眼界”。

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刘静,前段时间正给侄女参谋高考志愿。她觉得专业的就业情况、发展前景是报志愿时格外需要认真考虑的。“我学的是英语专业,现在做外贸相关的工作,也算对口。英语专业在我上学时还算热门,现在就不一样了,英语好的人越来越多”。

调查显示,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66.0%)是受访者在填报志愿时考虑最多的因素,然后是学校所在的城市(64.3%)、学校综合排名(58.2%)和自身兴趣特长(45.7%)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认为,高考填报志愿的第一步是定位。也就是看考生今年的高考成绩大致能上什么学校,然后才是地域、专业这方面的选择问题。“当然也可以从将来学什么专业来选择学校,但这都离不开自我定位”。

调查中,68.6%的受访者表示报志愿时主要是自己拿主意,23.1%的受访者是父母给拿主意,5.2%的受访者是老师给拿主意。进一步交互分析发现,79.0%的00后在报志愿时是自己拿主意,比例,然后依次是90后(73.6%)、80后(66.0%)、70后(56.4%)和60后(51.9%)。

李航打算以后在喜欢的专业上深造、读研读博,做个教师。“我尤其喜欢历史,虽然起初家人反对我学这个,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

北京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刘冉(化名)表示,她填报志愿时,父母推荐了一些学校,在专业选择上主要是她自己的想法。“父母曾经担心,我作为女孩子,以后从事这方面工作太累,但我对此有兴趣,以后也可以以此为基础涉足其他相关领域”。

朱婷报志愿时主要是自己决定的,同时参考了老师的建议。“老师经验毕竟更丰富,尤其是像我们美术特长生报专业,问专业老师更有用”。

丁延庆表示,高考填报志愿是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一环,需要更多地考虑兴趣、特长以及未来规划,同时还要广泛搜集信息、储备知识。而家长在这方面的能力不一定比考生强。

59.9%受访者报志愿时被如何选学校、专业和城市的问题困扰

在给侄女参谋高考志愿的过程中,刘静觉得困难在于不太了解专业具体的教学计划、未来的就业方向。“我侄女想去的学校有个国际金融与市场专业,不知道这个专业和金融学、国际经济贸易之类的有什么区别,就业前景如何。如果能有一些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介绍,可能对考生填报志愿帮助更大”。

调查显示,在填报志愿时,59.9%受访者被如何选择学校、专业和城市的问题困扰,59.6%的受访者不了解专业的具体含义和学习内容。

李航的父亲是高中老师,在帮他报志愿时做了很多案头工作,“我爸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排名、专业信息等搜集整理到一起,还了解了今年的录取政策”。

“我在填报志愿时主要参考了专业报考指南,辅以网络信息。”朱婷觉得,现在网络上查询到的志愿信息非常庞杂,但不够系统全面。

调查显示,在填报志愿时,受访者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志愿填报指南和手册(68.4%)、高校的官方网站咨询(65.2%)和高校的招生宣讲(47.1%)等。

城市发展愿景篇3

团区委书记关于做好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的交流发言

一、对奥运会城市志愿者工作的认知和理解

城市志愿者是指在赛会期间,在城市运行领域有特定服务岗位的志愿者,一般集中在城市志愿服务站点提供服务。城市志愿者工作是是“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志愿服务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是北京共青团组织在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创新,也是我们对奥运会的独特贡献。通过对已经完成的“春节服务周”、“五一服务周”公益实践活动的总结,实践充分证明,城市志愿者工作党政支持、社会需要、大众关注。这项工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北京城市形象,代表着奥运筹办工作的水平。我们理解,城市志愿者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提供温馨的便民服务。城市志愿者提供的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服务等三类基本服务功能,根据赛会期间市民和游客的客观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应急服务功能,既能为站点自身运行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又能延伸政府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手臂。同时,各站点根据自身实际,设计开发各类特色活动项目,注重细节建设,打造出不同的站点文化,能够让大家深切体会到志愿者温馨周到的服务。

二是营造热烈的志愿氛围。赛会期间,在赛会志愿服务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城市志愿服务也将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实现“场内场外同样精彩”。城市志愿服务更能体现出大众参与,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与市民和国内外游客的生活、休闲、娱乐、旅游更能紧密契合,有利于更广泛地引导大家关注奥运、支持奥运、参与奥运。

三是构建亮丽的城市景观。赛会期间,城市志愿服务站点根据“疏密有序、合理设置、和谐呼应、美观得体”原则和“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科学布局,与周边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对美化城市景观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站点设施具有民族风格、北京特色的设计,以及统一着装的志愿者的青春形象,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是保留厚重的奥运遗产。城市志愿者工作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广泛整合凝聚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志愿者资源,抓住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历史契机,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科学长远发展注入更快、更强、更持久的动力。城市志愿者工作中探索出的信息管理平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锻炼出的志愿者队伍,都将转化为有形的或无形的奥运遗产,促进全市志愿服务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二、整合各方资源,认真做好奥运会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

招募是做好城市志愿者工作的基础性环节,自6月18日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以来,__团区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本着“加强互动、增进合作”的原则和“全面动员、突出重点”的工作要求,认真整合区域资源,从多种渠道入手,做好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

一是做好体制内定向招募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专题召开各直属团组织负责人会议并下发相关文件,统一部署在全区各直属团组织中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定向招募工作,广泛动员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大中学生和社区居民报名参加城市志愿者。前期主要通过组织网上报名和团干部备案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扩大招募覆盖面,另一方面做好报名人员的调查摸底和统计分析,为下一步城市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打好基础。近期又向各直属团组织发放eXCeL统计表,方便将定向招募人员向信息管理平台的集体导入。下一步,我们还要协调区文明乘车办、区交通支队等单位,将文明乘车监督员、交通协管员等人力资源整合到城市志愿者队伍中来。

二是做好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工作。广泛开展城市志愿者招募宣传月活动,充分发挥西单地区人流量大、辐射效应广的特点,宣传城市志愿者通用政策和报名指南,并动员志愿者团队一天开展一项不同主题的特色宣传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宣传咨询30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5000余份。在全区开展的“百场奥运志愿者暨文明观众培训宣讲活动”中,将城市志愿者的内涵、功能和招募方式作为宣讲内容之一,引导广大市民关注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正在着手设计印制具有__特色的城市志愿者招募宣传材料,通过向社会的广泛发放,进一步激发社会各方人士参与__城市志愿服务的热情。

三是做好赛会志愿者申请人的转化工作。__区目前有赛会志愿者申请人5000多名,90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驻区中央部委、金融机构、医疗单位和高科技企业青年白领占很大比重。他们都是需要团结凝聚的宝贵的青年人才资源。目前,__团区委正加快进行首轮资格审查工作,同时征求每位申请人是否转化为城市志愿者。从统计来看,80以上申请人愿意转化为城市志愿者。在总结以往“春节服务周”、“五一服务周”公益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今后将按比例把赛会志愿者申请人分配到各直属团组织和城市

志愿者管理骨干所组织的团队,广泛开展城市志愿者培训、测试和公益实践活动,以此作为赛会志愿者选拔的依据和标准,并逐步强化区域、区属城市志愿者资源的互动和合作。

四是做好区域单位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根据__区驻区中央、市属单位多的区域特点,加强与驻区单位的联络沟通,统筹推进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依托“区校共建”平台,召开“区校志愿者工作合作座谈会”,动员驻区和周边共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资源集体导入到__区城市志愿者报名库,壮大__区城市志愿者队伍。强化和驻区中央部委、金融机构、医疗机构团组织的交流互动,动员驻区单位白领青年以集体报名的方式加入到__区城市志愿者队伍,目前已经与国家开发银行、西单商场等单位达成意向。加大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在“两新”组织中的宣传力度,动员“两新”组织团员青年特别是来京务工青年群体加入城市志愿者队伍。

三、进一步做好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推进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与有关方面的交流互动,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关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进一步细化城市志愿者的激励保留政策。目前,城市志愿者通用政策中关于城市志愿者权利和激励保留的规定过于笼统,导致很多人对城市志愿者招募存在谨慎保守情绪。比如,赛会期间城市志愿者证件是否和赛会志愿者证件具有相同的效力,城市志愿者是否和赛会志愿者享有同样的受表彰权利,等等。很多高校团组织负责人担心,差别性的激励保留政策容易给学生造成不平等的感觉,影响其报名参加城市志愿者。建议进一步明确城市志愿者的激励保留政策,消除人们在城市志愿者报名及赛会志愿者申请人转化时的疑虑。

二是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级团组织在城市志愿者工作中的职责。在京八大团委共同的青春奥运共同行动宣言,为凝聚各级团组织共同做好奥运志愿者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体制性基础。但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发现,做好奥运会赛会志愿者工作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很多团组织负责人,比如参加我们座谈会的很多高校团委负责人,对城市志愿者的概念、职责等的理解仍然不够清晰,做好城市志愿者工作的意识和责任感不够到位。建议以在一定范围内发文的方式,明确各级团组织在城市志愿者工作中的职责和定位。

三是建议加快推广高效便捷的城市志愿者管理平台。在与驻区及周边高校等有关方面协商,要求其提供人力,集体报名参加城市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单位团组织负责人有一个主要担心,就是在赛会期间,他们可能会承担大量比如赛会志愿者管理等任务,没有精力完成对本单位派出的城市志愿者的管理任务。这一担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组织集体报名参加城市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打消这些顾虑,建议加快推广城市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功能强大的短信和邮件系统,减少大量的组织管理城市志愿者的成本,为集体报名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下一步即将开展的测试赛、培训和各类公益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组织体系。

另外,建议继续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对城市志愿者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市民进一步明晰对城市志愿者的认知和理解,为城市志愿者招募营造良好氛围;继续改进城市志愿者站点装备,使其轻便、坚固、易行;继续深化城市志愿者服务功能的研究和探索,保护好志愿者的积极性,确保城市志愿者在赛会期间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团区委书记关于做好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的发言》来源于,欢迎阅读团区委书记关于做好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的发言。

志愿者管理骨干所组织的团队,广泛开展城市志愿者培训、测试和公益实践活动,以此作为赛会志愿者选拔的依据和标准,并逐步强化区域、区属城市志愿者资源的互动和合作。

四是做好区域单位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根据__区驻区中央、市属单位多的区域特点,加强与驻区单位的联络沟通,统筹推进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依托“区校共建”平台,召开“区校志愿者工作合作座谈会”,动员驻区和周边共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资源集体导入到__区城市志愿者报名库,壮大__区城市志愿者队伍。强化和驻区中央部委、金融机构、医疗机构团组织的交流互动,动员驻区单位白领青年以集体报名的方式加入到__区城市志愿者队伍,目前已经与国家开发银行、西单商场等单位达成意向。加大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在“两新”组织中的宣传力度,动员“两新”组织团员青年特别是来京务工青年群体加入城市志愿者队伍。

三、进一步做好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推进城市志愿者招募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与有关方面的交流互动,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关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进一步细化城市志愿者的激励保留政策。目前,城市志愿者通用政策中关于城市志愿者权利和激励保留的规定过于笼统,导致很多人对城市志愿者招募存在谨慎保守情绪。比如,赛会期间城市志愿者证件是否和赛会志愿者证件具有相同的效力,城市志愿者是否和赛会志愿者享有同样的受表彰权利,等等。很多高校团组织负责人担心,差别性的激励保留政策容易给学生造成不平等的感觉,影响其报名参加城市志愿者。建议进一步明确城市志愿者的激励保留政策,消除人们在城市志愿者报名及赛会志愿者申请人转化时的疑虑。

二是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级团组织在城市志愿者工作中的职责。在京八大团委共同的青春奥运共同行动宣言,为凝聚各级团组织共同做好奥运志愿者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体制性基础。但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发现,做好奥运会赛会志愿者工作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很多团组织负责人,比如参加我们座谈会的很多高校团委负责人,对城市志愿者的概念、职责等的理解仍然不够清晰,做好城市志愿者工作的意识和责任感不够到位。建议以在一定范围内发文的方式,明确各级团组织在城市志愿者工作中的职责和定位。

三是建议加快推广高效便捷的城市志愿者管理平台。在与驻区及周边高校等有关方面协商,要求其提供人力,集体报名参加城市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单位团组织负责人有一个主要担心,就是在赛会期间,他们可能会承担大量比如赛会志愿者管理等任务,没有精力完成对本单位派出的城市志愿者的管理任务。这一担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组织集体报名参加城市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打消这些顾虑,建议加快推广城市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功能强大的短信和邮件系统,减少大量的组织管理城市志愿者的成本,为集体报名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下一步即将开展的测试赛、培训和各类公益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组织体系。

城市发展愿景篇4

关键词:城市文化 文化战略 城市文化体系 

abstract:thecompetitionintheagriculturalcivilizationeraislands;thecompetitionintheindustrialcivilizationeraismachinery,thenthecompetitioninthemodernnetworkeconomyisculture.culturalstrategywillbeanimportantpointofbuildingmunicipalitiesinthewell-offsociety.basedonthepositionofthecityculture;thispaperdescribesthreeadvicesofhowtobuildthemunicipalities’culturalsystem. 

keywords: thecultureofcity   culturalstratagem  theculturesystemofcity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竞争有限资源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城市文化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繁荣区域经济的有效工具开始备受关注。文化是社会历史范畴的内容,只要是涉及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审美观与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要素均可纳入文化范畴。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城市如何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来势凶猛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软实力”竞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成败。

一、城市文化战略——直辖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第一,城市文化战略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城市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发展中的城市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如经济问题、管理问题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管理者仅靠物质和行政手段是不够的。城市的发展还需要文化战略的有效运用,为城市注入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因为一种优良的文化一旦确立,它就会逐渐成为城市的优良品格,成为实现城市长期发展战略的保证。因此,城市文化战略必然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1>

第二,城市文化战略是形成良好城市文化的保证。城市文化是随城市的产生而产生的,但这种城市里的文化仅仅是城市中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还不是现代城市管理与经营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它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产品,是一种风气。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是一种在原有城市文化现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着眼于城市文化结构发展目标的完整体系。一个城市要想建立自己的城市文化,首先必须明确自身文化意义上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城市文化战略。

二、       定位直辖城市文化——直辖城市文化战略的前提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没有文化定位的城市显然是没有意识和盲目发展的城市。因此,对于搞好城市文化战略来说定位城市文化是其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

关于如何进行城市文化定位,我们认为最关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       从传统的历史民族文化中追溯文脉

直辖城市文化的定位来源于整个城市传统的多元文化形态。在定位直辖城市文化过程中必须以传统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反映城市的历史沿革和特有的文化积淀。

(二)       从现当代的人文精神中提炼精髓

直辖城市文化定位在承载城市历史的基础上要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城市文化的人文精神,展现城市文化的内涵。从现当代的人文精神中提炼精髓,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革新、创造属于一个城市独特的新文化。

三、       构建直辖城市文化体系——城市文化战略的核心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世界城市从农业城市到工业城市、从产业城市到信息城市,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与此相呼应的是城市文化也得到迅猛发展。在城市文化定位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城市文化体系是整个直辖城市文化战略的重点。城市文化体系包括城市的理念文化体系,城市的制度文化体系以及城市的视觉文化体系。

(一)梳理直辖城市文化理念体系

城市文化理念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经过整理后可以宣示于城市公民的条理性思想,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使命和目标。城市的文化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文化建设行为。

首先,城市的文化理念要与城市的愿景相结合。愿景是对现实的超越,愿景会促成对现实的改造,愿景会形成推动历史前行的巨大动力。

城市的文化理念必须与城市愿景相结合才会使公民对城市的发展愿望变得强烈,才会使城市的建设者产生巨大的动力和激情,才能碰撞出深刻的城市发展智慧。直辖城市文化理念要以城市愿景为基础,在城市愿景的基础上提炼,使城市文化理念体现公民价值与城市理性的统一,公民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统一,公民满意与城市认同的统一,公民愿景与城市愿景的统一。

其次,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打造应当链条化。文化有着很深刻的民族根基、历史根源和对这个民族的现实考虑。时代可以发展,文化不能泯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能够传承和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链条。

直辖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打造需要在浓缩提炼的基础上把核心价值观链条化,把公民、企业、政府机构、部门的独立价值链条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总体价值链条中。在保证个体价值观正确树立的同时,整个城市价值链条的运转自如才成为可能。对单根链条而言,规规矩矩,确保不出轨,整根链条才能沿着既定的轨道既快又稳地运转下去,整个社会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城市的文化理念体系才能坚固不摧。

(二)规划直辖城市制度文化体系

在规划直辖城市制度文化体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是建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规章,为社会公众广泛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发表公共文化信息;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要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

第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制度体系。文化产业从其结构和行业来看,目前可划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层、相关文化产业层三大板块。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

要充分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直辖城市文化资源,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把开发与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化特色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最大化和最佳化。要充分认识,“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历史地区为文化、宗教及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和财富提供了最确切的见证,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它们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基本因素;而遗产是社会昔日的生动见证,对于人类和对那些从中找到其生活方式缩影及其某一基本特征的民族,是至关重要的;整个世界在扩展或现代化的借口之下,拆毁和不适当的重建工程正给这一历史遗产带来严重的损害;认为历史地区是不可移动的遗产,其损坏即使不会导致经济损失,也常常会带来社会动乱。”直辖城市需要采取全面而有力的政策,把保护和复原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作为地区规划的组成部分,并制定一套有关建筑遗产及其与城市规划相互联系的有效而灵活的法律。同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监管,还进一步加强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工作,探索如何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建设、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如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等。

第三,构架起“知识城市”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资本评价制度系统。在知识型经济社会里,人类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拥有更多财富,而且应该成为未来共同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它只能在交流和传播中创造价值,延伸价值。“知识城市”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和城市转型的客观需要。所谓“知识城市”是一个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战略上执行一项有目的地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提升创造力使命的城市。

因此,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优势,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创新生态学氛围,高效利用“城市创新引擎”(urbaninnovationengine),构架起知识共享和知识资本评价制度系统打造“知识城市”的品牌,必将对一个城市的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当务之急,我们要按照“知识城市”的整体布局,整合资源,建立起城市内统一的知识网络知识共享文化环境,并逐步与地区的、国家的和国际的知识网络平台相链接,以推动和促进“知识城市”和知识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了直辖城市知识共享制度系统,还必须建立有专门的能使人获得知识的组织机构,以推动和促进城市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本的成长。

在城市知识资本评价制度体系方面,必须研究我国当前实行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打破传统的观念,强化“知识第一”的经济理念,将知识纳入会计计量与报告系统中,对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公式进行修正和拓展到新的公式:实物资产+知识资产=负债+实物资本权益+知识资本权益,以更加准确的体现国家、企业的真实情况。

另外,为了通过减免税促进知识产业、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发展壮大,并根据知识产业、知识经济和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来设计“知识城市”,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转变思维方式,不能依据目前传统的会计制度,将知识资本认定为负债,这可能会使得许多有潜力的创新项目缺乏领导者的支持和资金而失败。必须将智慧、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的关系纳入统筹考虑,加速建立直辖城市的知识资本的会计制度,使知识、智慧与金融资本完美结合,以促进“知识城市”和企业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创新直辖城市视觉文化体系

在今日世界全球化的带动下,很多大城市开始快速进入“球体网络社会”。在这种球状形态社会中,人们的尊严和地位提高了,开始有了更高的话语要求和广泛的“看”的视觉需求,视觉打通了我们与周围社会情感沟通的关系。这和以往的文化相比是很大的变化,并且直接导致视觉要求的提升,城市文化开始大踏步跨入视觉时代。视觉文化在当代文化领域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决定了视觉文化在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基于直辖城市建设现状、城市发展和公众感知的规律,我们认为在直辖城市视觉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个性鲜明原则、结构优化原则和布局均衡原则。

城市发展愿景篇5

在这一背景下,工商银行推出了“工行投资理财指数”,希望能为中国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和金融机构的投资理财业务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工行投资理财指数”测量的是城市居民基于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未来生活的预期,进而表现出的投资理财意愿的强弱程度。

近期,2008年首期“工行投资理财指数”。此次的居民理财指数分值为108,在0-200的指数量表上处于谨慎保守区间,延续了2007年的下降趋势(2007年第一期指数和第二期指数分别为126和115),表明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投资理财意愿在中等区间持续趋弱。

未来投资理财行为趋于保守

业内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城镇居民对宏观经济环境具有较强的信心,但当前消费者物价指数(cpl)处于较高水平,证券市场持续调整且跌幅较大,连续性的下跌对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具有较大负面影响,同时,部分行业出口增长放缓以及信贷从紧也引发了投资者对投资前景的担忧。这些因素都对城市居民的投资理财意愿产生了较大影响,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在未来将会趋于保守。

股票和基金投资热情下降

此次研究还发现,城镇居民对各种理财类产品的投资意愿发生了较大变化。未来购买股票和基金的热情大大降低,其中,投资股票的比例从32%降到17%,投资基金的比例从26%下降到12%;对黄金的投资意愿出现大幅上升,投资比例从5%提升到7%;对债券、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则趋于稳定。同时,城镇居民整体对金融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仍有较高期望,未来6个月金融投资组合收益率期望值达到27%。

城市发展愿景篇6

“一带一路”战略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对城市群的发展,意味着什么?上海该如何取舍?在近期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论坛上,这些问题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重点。

充分考虑给上海带来的变化

诸大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一带一路”将使中国未来30年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态由“t字”型向“鱼骨”型转变。过去沿海经济带是竖,长江经济带是弓,箭是面向太平洋,对面是美国、日本,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主要发展的大方向。

而现在的“一带一路”战略出现了“三个带”,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因此可以预期中国下一步的城市发展、高铁布线与基础设施,将沿三个方向展开: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沿海港口城市;二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高铁城市;三是长江经济带上的城市集群。但现在问题是,如何使得一带一路导向的空间发展有紧凑性,不要像搞开发区一样遍地开花。

上海原来的发展主要是向东的,面向太平洋,但现在上海的发展方向应该向西调整,由原来的向东部扇面的战略,转向东、西两个扇面的战略,特别是要加强西部扇面。

同时,上海应该充分考虑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给上海带来的变化,上海不能再就自贸区谈自贸区,就科创中心讨论科创中心,而是要发挥作为发动机的驱动作用,实现上海的深水港建设对港口城市的联动、实现高铁建设与高铁城市的联动、上海作为长江口的口岸城市与内陆城市的联动等。

夏立平(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上海应该是“一带一路”的中心枢纽城市,上海应该成为创新、金融、物流、信息、贸易五大中心,做好“一带一路”中心枢纽城市的定位。

此外,“一带一路”除了西线和南线,还应该有一条从朝鲜半岛到日本再到拉美国家的东线。“一带一路”的推进应该从系统论角度来推进,要有好的计划、规划系统地来推进。

上海应思考更多的输出内容

林善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从经济角度来说,“一带一路”将实现三个转变:从商品输出转变到资本输出,从引进要素转变到输出要素,从过去向发达国家对外开放转变到面向“一带一路”的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开放。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应该力争成为对外投资的融资中心,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先锋。上海要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去做境外的经贸区或工业园区;上海应建立“一带一路”跨区域合作区;上海应成立“一带一路”成立专项资金;一定要发挥好华人华侨的作用。

刘淑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一带一路”的关键是沿线各城市、地区和国家间如何整合和协调,政府在其中的作用非常关键,不同地域的政府间在理念上有没有相互合作的意愿非常重要。

上海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先锋队,除了考虑在技术上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之外,还要思考更多的输出内容。例如,在城市管理经验上,东部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管理模式是经常作为范式在全国推广,那有没有可能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影响借鉴到国外去?如果在这个层面我们能够与沿线地区与国家形成共识的话,那将是个大成就。

避免地方反应过热

何万蓬(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罗马俱乐部有句名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短期内可能被高估,但是就长期而言,又可能被低估”,我认为“一带一路”正在享受着这样的待遇。现阶段“一带一路”存在地方反应过热的问题。

我梳理了一下,所有表过态的省份有20多个,在提到和自己表过态的地区里,自身定位所用的词汇都是反反复复出现的――枢纽、节点、桥头堡、门户、核心区等,英雄所见略同,差异度却没有了。国内沿线地区重复建设、相互挖墙脚,这个问题将很令人担忧。

彭震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发展愿景篇7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岗位寄深情,双手铸就文明城。

鸠兹山鸠兹水,鸠兹风光惹人醉,市民广场人如织,城关夜色美如画。xx县历经数十载的风雨历程,从泥泞和坎坷中走来,正抖落一身的风霜,微笑着,毅然前行……江河在奔腾中书写着它的恢宏,蓝天在宁静中袒露着它的旷远,而岁月就在悄然中见证着它的历史。在这儿,激情与浪漫在冲撞,心愿与憧憬在热动。不必走遍中华大地,身居此地,就能感受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座座花园式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一条条亮堂堂的柏油马路宽广平整;不久前还是荒芜贫瘠的土地,如今工业园区已经勃然兴起;不久前还是沟壑纵横的荒地,如今一座风景秀丽的公园已经崛地而起。清晨,鸟语花香,到处是晨练的人群;傍晚,万家灯火美不胜收,一派祥和安宁!

多么和谐美丽的一幅图画呀!

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这座城市的时候,此时的你或许正在享受它的宁静和温暖,享受着它的清新和浪漫,享受着它的整洁和美丽,你可知道是谁把我们这座城市装扮的如此美丽,如此灿烂夺目吗?是他们,是那些披星戴月日夜辛勤劳作的环卫工人们;是他们,用一把扫帚扫出了城市的文明;是他们,用一个簸箕端出了城市的整洁;是他们,每天清晨奏响了劳动乐章的第一个音符。

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炎热三伏,哪里有污垢,哪里有垃圾,哪里就有他们劳动的笑声。虽然他们灰土满身,虽然他们两手黑染,虽然他们两脚污泥,他们的心灵却放出五彩的光芒,他们宁愿用双手去图染美丽天空!

是的,环卫工人们是平凡的,平凡的不被人看重,平凡的不被人知晓,可是他们却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出一束束的光和热,去无私的照耀别人。正是有了无数颗不知名的星星,才组成那壮丽的银河,正是有了无数颗不知名的星星,才汇聚成那样璀璨的星空!

诗人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面对这片养育了我们的热土,可曾意识到,我们也有维护城市文明卫生的义务和责任,城市是我家,创建靠大家!作为一名城管卫士,我该做些什么呢?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最大的“名片”,而赋予名片生命的,其中就有我和我的同事们。为精心擦亮城市这张最大的“名片”,我甘做“马路天使”。坚持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维护市容整洁,这不仅仅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肩负的使命,任重道远,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奉献青春和热血,是我不懈追求的梦想!

“经济要发展,文明必先行”。作为有悠久历史的xx县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创建活动,努力没有白费,安徽省文明县城的称号已经收入囊中。为了给广大市民营造一个更加干净、整洁、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县委、县政府站在推进城市化的战略高度,发出了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的号召。为了争创成功,党政班子一本经,四大领导一条心,打响了轰轰烈烈的创建总体战。人心齐,泰山移,作为这个城市的主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为自己是一名城管卫士感到骄傲,我为自己能给这个世界增光添彩感到自豪!我们应齐心协力,共同唱响文明创建的凯歌!

如今,县城正显现出城新景靓、水净路畅、树绿花香的新景象。身为一名热血青年,我要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

城市发展愿景篇8

城市建设倡议书一:

值此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工作会议召开之际,近百位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全国中小城市的代表,在北京与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的专家学者一起,共商中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大计。为了切实推动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我们向全国中小城市发出如下倡议: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好循环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要注重转变思想意识,从传统的向自然索取的拿来主义观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在努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争取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真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坚决反对和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模式。生态文明的建设,既是约束限制人类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也是为人类生存发展谋得更好的环境。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类切身利益,必须将其放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环保产业,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品、设备的研发力度,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实用技术,重点面向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以及节能降耗、新能源应用、废物处理等重点领域,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企业急需的、效果显著的节能减排实用技术、产品和装备。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四、切实贯彻国家资源环保法规,实践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国家一系列资源环保法规的出台,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各中小城市应该在新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加强执法力度,规范和治理企业融资上市金融市场,对相关污染危险企业和行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五、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在人们消费习惯已经形成的背景下,消费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成为中小城市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在人们的消费领域掀起一场观念革命。同时,政府应该以身作则,制定政府工作部门的绿色消费制度,增加节能环保办公用品的使用,杜绝铺张浪费,为市民绿色消费做出榜样。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崭新要求,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还是全社会各个阶层应该努力实践的重要内容。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城市建设倡议书二:

淇滨区是鹤壁市的一个窗口,更是一张名片,每位文明市民的言行都是城市的一道风景。个体行为升华群体形象,作为淇滨区的一员,大家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的修养,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我们既是文明城区的建设者、创建者,更是文明城区的受益者。城市文化,思源思进,城市文明,贵在养成。在此,淇滨区文明办向淇滨区父老乡亲发出如下倡议:

一、努力践行文明操守,做城市文明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从自我做起,增强文明意识,自觉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活动,身体力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自觉抵制有悖公德、有违诚信、有损形象、有害秩序的不文明言行,遵纪守法、知礼向善,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以文明的生活方式影响他人,形成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

二、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做城市文明的维护者和监督者。自觉爱护市政设施和市容环境,不乱贴乱画、不乱堆乱放、不乱扔乱倒、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便溺。保持庭院清洁和楼道整洁,积极参与单位、社区、小区组织的绿化美化净化环境活动。巩固卫生城市建设成果,尊重环卫工人、园林工人的劳动,爱护花草树木,主动承担爱国卫生、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监督和制止损坏公物行为,合力创造整洁优美、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

三、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做城市文明的推动者和创造者。自觉维护出行、购物、旅游景点等场所的公共秩序。严守交通规则,文明礼让,抵制闯红灯、抢占道路、无秩序停靠车辆、行人乱穿道路等不良交通行为,创造安全、文明、畅通的交通环境。遵守旅游景区秩序,热心对待外来游客,做优秀旅游城市的主人和诚信向导,努力提升淇滨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做城市文明的志愿者和服务者。大力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积极参与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参与敬老、爱幼、帮弱、助残活动,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热情参与到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绿化美化自然环境、清洁环境卫生、文明引导、社会秩序维护、基层文化建设等志愿服务活动之中。

城市发展愿景篇9

三元共生设计理念

以“生态”规划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这三个方面融汇贯通,相互协调促进,即为生态、景观、旅游三元共生的设计理念。三元共生理念的核心,在于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区域规划体系:风景旅游地的规划及进展以风景区土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为突破,通过风景景观资源的分析评价、时空布局、行为研究、阶段性规划控制进行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的规划设计,塑造可持续发展的风景旅游体系。

二、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右玉县地处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境内四周环山,南高北低。全县平均海拔1400m,属黄土丘陵缓坡区。北部以外长城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凉城县为邻,西与平鲁区接壤,南与山阴县毗邻,东临左云县。东距大同市80km,南距朔州市110km,北距呼和浩特市150km。全县南北长67.7km,东西宽45.7km,总土地面积1964km2。境内有苍头河、李红河、欧村河、元子河、杨千河五大流域。全县所辖四个镇,六个乡,居住着汉、满、蒙、回、藏、苗、彝、畲8个民族,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万人。

苍头河是山西省右玉县境内的主要河流。苍头河发源于平鲁郭家窑,干流全长75km,横贯右玉南北,境内流域面积1680km2,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86%。苍头河牧草丰盛,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0.7%,被誉为“塞上绿洲”。

2.1规划范围

综合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管理、合理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地形标志物的明显性等要素。确定拟建的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为:苍头河主干流域北至杀虎口,南以常门铺水库北部为界,共规划面积3066.6公顷(约4.6万亩)。

2.2项目定位

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位为:

——永续发展的生态廊道

——生机盎然的活力水脉

——多物种共存的都市绿色屏障

2.3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的通知》中“建立湿地公园,加强湿地保护”的精神,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基础上,应用先进湿地恢复技术和措施,改善和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同时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4.规划原则

1、美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2、人性化与生态化相结合

3、大众化与高端化相结合

4、保护性与经济性相结合

2.5规划结构

1、一带双核四区带

一带:指苍头河流域两岸原生态景观带,北至杀虎口,南至常门铺水库,贯穿南北形成苍头河河岸生态景观带。

双核:指右玉县城西侧,及高墙框村西侧双口子村北侧现状苍头河湿地已开发部分两个旅游发展核心,成为苍头河湿地公园的经济引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四区带:

杀虎口到五里庄村的下游生态复育区带

五里庄村到双口子村的生态旅游观光区带

双口子村到北郭家堡村的湿地体验区带

(4)北郭家堡到常门铺水库的水源林带保护区带

2、一河三廊多片区

一河:

指苍头河水域及相关湿地、滩涂等天然景观资源,在合理利用下将成为朔州市乃至山西省的室外天然博物馆。

三廊:

右玉县城西南向威远镇方向的城市景观通廊

高墙框村至双口子村方向的城郊生态景观通廊

右卫镇向西北方向至远山的下游生态复育廊道

多片区:所谓多片区是指:以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景点为核心,呈放射状形成相应的服务片区,为整条苍头河提供多点的服务信息、旅游信息、生态信息、科普知识,同时组成各具特色景观小节点。

2.6规划愿景

苍头河流域的水体蓝带和河岸绿带,正是右玉县显露生态、提升生活、组织生产和维持生存的命脉。

基于城市营销需求,我们为右玉县勾勒出三重城市生活的愿景:1、快活:籍苍头河流域再造,构筑亲水游憩网络,以表现活动

力的滨水运动主题,实现快意生活的宜居愿景。2、创活:籍苍头河流域再造,构筑休闲旅游核心,以蕴含吸引

力的表演创作主体,实现创意生活的宜居愿景。3、适活:籍苍头河流域再造,构筑生态体验廊道,以表现生命

力的自然休闲主题,实现适意生活的宜居愿景。

因此,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应反映人本主义,结合休闲景观、游憩娱乐,形成参与互动的生活文脉;应结合产业转型、文化象征,形成创新发展的生产动脉;应基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尊重自然,形成和谐共荣的生态命脉;应呼应城市发展形势、环保诉求,进行复育保育,形成健康活泼的生存血脉。

2.7功能分区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试行)》(2010)的要求,把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区划为6个功能区:湿地保护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湿地旅游服务区、湿地宣教展示区、生态湿地体验区、苍头河渔牧保护区。

1、湿地保护保育区:

该区域范围内属于禁止开发建设区域,生态敏感系数较高,对于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植被的保育有较高的环境需求,不适宜开放建设,属于纯天然生态森林,同时作为右玉县乃至山西省最北端的绿色生态门户。

2、湿地恢复重建区:

该区域位于旅游服务区与保护保育区中间地带,属于开发与建设两者之间的缓冲地带,以生态修复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为主要目标,同时兼具深入游览以及低活动强度的娱乐活动为主,如:露营,自驾营地,林间骑行等。

3、湿地旅游服务区:

该区域现状为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已开发部分,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起到一个旅游经济核心的重要作用,由于交通便利,前期开发相对到位,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相应的服务设施质量,以达到部级湿地公园的硬件标准。

4、湿地宣教展示区:

宣教展示区主要综合了苍头河生态湿地博物馆、湿地科普展示中心等,是游客在游览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同时了解湿地形成、功能以及如何保护的主要区域。

5、生态湿地体验区:

生态湿地体验结合了苍头河的宣教展示区,旨在为游客提供丰富湿地知识的同时,使游客亲身到湿地中体验观光,其中设有绿色涟漪主题园、水鸟观察基地以及湿地水质净化展示园等科普性与参与性较强的活动设施。

6、苍头河渔牧保护区:

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除了生态修复与展示功能之外,其经济功能在该区域应得到充分展示,在退耕还泽,退耕还林的同时,以渔牧为主要特点的活动设施也相应而生。

城市发展愿景篇10

关键词:三亚;城市旅游;对策

三亚具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城市。三亚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为其大力发展城市度假休闲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执行,又为三亚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及政策的支持。虽然三亚城市旅游发展前景看好,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一.三亚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布局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987年底,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并于1988年12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三亚市完成总体规划,确定三亚市性质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人口规模远景控制在50万(2005年城市人口30万),城市建设总用地规模控制在50—6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47.97平方公里)[1]。从全国现行的总体规划内容和深度范围看,单纯依靠总体规划的三亚市本身难以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旅游城市是个多变的载体,必须不断创新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布局,才能使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但三亚的城市规划仍然采取按部就班的方式投建和改造,只有一套城市发展总纲,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旅游市场需求,难以满足游客对城市差异化的追求,因此说城市规划改扩建速度滞后,一定程度影响了城市的竞争力。另外,三亚市城市建设管理基础差,技术力量薄弱,也对三亚城市旅游发展造成了限制。

(二)城市建设不合理

1.三亚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存在许多不足。

三亚城市的主体骨架——市区路桥建设,市政道路50多条,总长110多公里,在贯穿市区的东西河河面上,架设桥梁8座,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市区交通网,市区面积因此达到27平方公里。但在多年的建设改造中,却因城市规划的限制,市区面积的限制,造成城市内交通网络的拥堵[2]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恶评如潮,乱、堵、霸是三亚城市交通的真实写照。

2.三亚城市整体形象不突出,缺乏明确的城市定位。

三亚城市定位未能在其城市整体形象设计中得到恰当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三亚将自身定位为国际城市,其中,外国游客的可进入性和进入率是国际定位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三亚国际游客进入率与其游客比例为6:100,远未达到国际化定位条件;三亚将自身定位为滨海城市,但就目前来看,三亚旅游产业呈多元发展,政府与旅游部门未对三亚滨海旅游的发展引起高度重视,滨海旅游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应设施的开发建设滞后无法满足三亚滨海城市定位的要求;三亚将自身定位为风景城市,但三亚城市的无序扩建,使得其自然景观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三亚城市的自然形态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之三亚城市建设中与自然融合的景观设计过少,三亚城市的自然亲和力理所当然大打折扣。

3.旅游信息网络构建迟缓、功能单一。

旅游信息的对外宣传和向内引入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三亚的信息网络建设远远跟不上城市建设的节拍,形成了内部起建快,外部宣传慢,整体脱节,不能形成三亚旅游信息宣传的强大攻势,也必然影响了三亚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三亚却忽视了前导型的宣传策略,不但网络建设的水平低,信息反应的资讯慢,更重要的是不重视对旅游信息的行销宣传,致使城市旅游信息处于封闭状态,小成即满,收效即止,没有形成强大的行销声势,也难以引起国内外对三亚旅游信息的关注。再加之三亚旅游信息的市场开发较少,对中国内陆城市及世界内陆城市的旅游信息宣传不到位,使三亚的旅游信息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示不出来,外地游人又因不了解三亚而走不过去,形成了三亚旅游人群不集中,旅游目标城市不突出的现实问题。

4.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三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一些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不规范,缺乏职业道德、欺客宰客、强买强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三亚的旅游市场运行不规范,高额回扣、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侵害游客利益的违规、违法经营长期困扰着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直接影响了三亚的形象和信誉。经过对三亚旅游市场六大类问题的调查,市场混乱、价格欺诈和住宿紧张、房价过高问题高居榜首,游客对三亚感受最深的就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旅游软环境不佳、家庭旅馆管理不到位、旅游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旅游治安问题也是三亚的一大顽疾,扒窃、盗窃现象时有发生,交通秩序“三宰”、”四黑”、敲诈勒索仍是市民和游客投诉的重点。很多市民和游客认为,三亚市内的警察太少;发生突发性事件后,警察反应速度慢;对外来人口、出租屋管理不严。

二.三亚城市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城市规划布局,切实有效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通过全面调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三亚。首先从城市美学的角度进行调查,确定“山一海一河一城”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非常符合三亚的城市特点的。其次,明确三亚城市中心地区与整个区域发展的关系,坚定的走海湾旅游点(区)与城市有序发展的道路,集中优势力量,有主次的开发宝贵旅游资源,避免配套设施的重复建设。最后,明确三亚城市中心区与划定的城市建设地区的关系,力求为三亚的地区规划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控制与指导依据。

(二)规范城市建设

1.加强三亚城市交通网络建设

城市交通顽疾成为了阻碍三亚国际城市旅游发展的瓶颈。而国际发达旅游城市永远不存在交通网络瘫患的问题。三亚的交通网络建设可以借鉴其他旅游发达国家的做法,努力改进和完善自身交通系统的网络建设。以新加坡的交通网络为例,新加坡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是大众捷运系统(mRt),是新加坡最快捷的轨道运营交通工具,因其在市区内有许多的停靠站,并且通往数个观光胜地,所以游客只要乘坐该车即可通畅游玩。班次又因时间段不同而各异,从三分钟到八分钟不等,并可根据客流流量和流向自由调节班次,有效防止了压流的现象。自1987年通车后,新加坡的交通更为顺畅。再如夏威夷,为了防止地面交通拥堵,在岛屿间开办通航服务,运营的有夏威夷航空、阿罗哈航空两家主要的航空公司,各主要岛屿之间的飞行时间约为20至40分钟。而且陆路交通也十分通畅,各岛都有宽距环岛公路,根本不存在交通堵塞的问题。

2.明确三亚的城市定位,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在最新编制的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三亚市定位为”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它包含了三个层次,即国际化、热带海滨、风景城市。这一定位是对三亚国际旅游城市内涵的准确理解,并将对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及城市的风景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3]。三亚城市定位与城市整体形象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直接导致三亚城市特色不突出,城市定位不明确,未体现城市定位特色。纵观国内外发达旅游城市的定位,总是定位先行,形象设计随后,对自身城市的理解都非常准确、到位,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紧紧围绕城市定位服务,城市定位点非常集中,辐射面既宽且广,这些都是发达旅游城市的共通点。

三亚将自身定位为国际专业旅游城市,就必须要集观光休闲娱乐消费品味于一身,要形成自己特有的拳头产业。可以效仿发达旅游城市的发展经验,破除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特区特权,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三)构建功能齐全的旅游信息网络

按照多数旅游城市的行销宣传思路,旅游城市的信息宣传是带有前导性的,即一有意向即面向外界宣传,从破土起建至工程竣工,外部宣传始终处于高调状态,使旅游信息与游客关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共同体,无形之中引导游客对城市的更为广泛的关注。

再看国内其他城市的旅游信息宣传成果如何。试问北京兴建水立方、鸟巢时是否也是采取的自闭保密策略?恰恰相反,北京在刚有兴建意愿时即面向全国征求意见。其建筑形态是否没有具体的设计方案而需要全国动员?答案是不可确定的。而此举无疑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但吸引了国内外顶级设计师对北京兴建国家体育馆的关注,更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式建筑的关注。其结果就是水立方和鸟巢建成后,不但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又为北京的旅游新增一旅游观光点。现北京体育馆已面向游人开放,每天游人数以十万计,这无疑是旅游信息行销战略的辉煌战果,很值得三亚城市旅游信息行销工作借鉴。

(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打“四黑”

三亚旅游业中,旅游秩序是顽疾。纠其原因是旅游软环境和服务水平的问题。三亚旅游软环境的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服务水平仍停留在满足游客“吃住”的阶段,因此,当前三亚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改善旅游软环境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一是要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由政府及旅游相关组织为主力军,共同督促、组建旅游市场管理监察队伍,加大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损害游客权益的欺客、宰客行为,并开设社会监督渠道,开办举报热线,对公众投诉认真调查,核实取证,严肃处理,并要实行信息反馈制,及时让民众了解处理过程和责任追究结果,此举也可为三亚城市扭转形象提供一定的服务功能;二是要提高居民的旅游意识,与相关旅游院校共同交流合作,创办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举行免费讲座或制作相应视频宣传资料,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尤其针对个体开办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加强行业的指导工作力度,对从业人员认真调查,集中培训,持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上岗,防止三无的流动人员被低酬雇佣而败坏行风;三是要多方位提升三亚城市的水准,努力树立三亚旅游城市的完美形象,与此同时,要逐渐剥离与和谐建设不相符的顽疾问题,使三亚城市居民提升对城市品牌创建和定位的认识,形成城市靠大家,大家爱城市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的共建局面,再次提升三亚城市的自然亲和力;四是要建立健全旅游咨询服务,要求各旅游景区(点)和宾馆酒店等设立免费的旅游咨询及投诉电话,并在这些电话全部列入三亚城市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中去,派专人管理,定时更新,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与准确;五是要在三亚主要街道及景区(点)设立中英文标识,开展旅游保险及旅游紧急救助业务,同时,组建一支志愿者团队,并不断提升志愿者的从者素质,能够全方位的帮助外地游客走进三亚,认识三亚,了解三亚,让志愿者队伍成为三亚又一靓丽风景线,从而提升三亚城市的文明程序和旅游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对三亚市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设计的探索.城市规划.1993:53-57

[2]彭体.三亚-崛起于南海之滨的新兴旅游城市.今日海南.1999(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