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6:03

畜牧业前景篇1

[关键词]畜牧养殖发展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4-0266-01

传统畜牧养殖业是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大部分养殖户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速度较慢,具有从众、随大流的心理,推广新技术的难度大;而现代畜牧业要求养殖集约化,因此养殖户要进入集中饲养的小区或者规模化养殖场,如何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文章将针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前景进行分析探讨。

1畜牧养殖业发展的目标

智能化是畜牧养殖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为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与交流,推动联盟共同发展。

当前农业发展进入了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现代村镇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产业集群的有机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科技联盟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一支重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整合产业优势科技资源,围绕田间种植全过程机械化、畜牧养殖智能化、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农业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实现。

2畜牧养殖业发展的任务

现代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畜牧养殖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生产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质安全的畜牧养殖业。其总的任务目标是要稳重求发展,即是在做好稳步提升畜牧养殖业的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的产品市场,并要保障产品质量以及生产的安全。

2.1提升畜牧养殖业的生产能力

加强各级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指导,把政策落实到一线工作中,实施规模发展,加大宣传力度。

2.2推行规模化畜牧养殖

建立规模性的示范基地,并加大政府对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

3发展畜牧养殖业的意义

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就是要对传统畜牧养殖业进行改造,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装备以及经营理念去发展畜牧养殖业,做到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优良、质量安全、优质生态、高产高效。

3.1从养殖效益方面分析

能让农牧民摸得着、看得见的就是装到口袋的钞票,因此养殖户最关心的就是养殖效益。传统畜牧业养殖规模小、收入少、养殖品种大多为土种;现代畜牧业是规模化、集约化、品种优良化的养殖。无论是从规模上的综合效益还是从个体的产出效益,现代畜牧业发展优势显而易见。

3.2从食品安全方面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三鹿奶粉、双汇火腿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给食品安全和监管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国家相继出台了《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同时加大了监管力度,我县也开展了瘦肉精等违法饲料添加剂、生鲜乳质量的定期抽检工作,由于养殖户较多,也比较分散,抽检只能对部分规模化养殖户和上市屠宰、调运的牲畜进行抽检,百分之百、无死角的检测还无法做到,而且在养殖环节,养殖户用过哪些兽药、疫苗也无法追溯,出了问题有时也查不出是谁的牲畜。发展现代化、集约化畜牧业,可对养殖户进行定期的检测,通过建立养殖档案,佩带电子耳标等措施,在疫病的诊疗用药、饲料使用方面形成有效监管,对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可追溯管理。即使销售后出现问题,也可以查出是哪个养殖场、养殖户养的牲畜,养的时候用过什么药或者添加剂。

3.3从抵御市场风险,创建品牌方面分析

规模化养殖成立合作社,实行分散饲养、联户经营,提高了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与企业洽淡的资本,降低了市场风险,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养殖户的利益。同时,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还有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讲,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其他种植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第三产业等产业发展方向将更加趋于专业化,只有利用优势,发展特色,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养殖,才能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畜产品品牌。

4畜牧养殖业前景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要求将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对农业和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部门也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其发展的政策,畜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区域经济的大建设、大发展为我们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一批大集团、大企业的入驻,将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入城镇,这将为未来畜产品的需求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资金流的大量涌入,也将带动对畜牧业的投资,企业的参与建设为我们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养殖经营模式,带动更多养殖户增收致富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我镇畜牧业发展应充分认识眼前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更加坚定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信心。领导干部是服务一方经济的领头羊,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树立发展大产业和科学管理、集约经营、发展效益农业的新观念;要全面分析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效益增值,树立发展大农业、建立大市场、实现大流通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喜才;张利庠;;激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村经营管理;2009年02期

畜牧业前景篇2

关键词:海城市畜牧业总产量优化产业结构循环经济

1.海城市畜牧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城市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强化免疫等措施,坚持深化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规模经营,强化社会化服务,使畜牧业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截止2009年末,全市生猪饲养量97.3万头,出栏58.9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9.4%和19.1%,畜牧业产值实现33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农业总产值的50%,蛋类总产量5.6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7.3%,居全省之首,特别是通过畜牧业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我市饲料、畜禽加工业的发展。据统计,海城市共有饲料加工企业87家,年生产饲料190万吨,年产值43亿元,饲料产量占鞍山地区的60%,占全省8.5%,名列全省县级之首。

2.针对海城市畜牧业实际情况确定需要重点解决的五项工作

2.1加强疫病防治工作,控制重大疫病的发生。继续稳定防疫队伍,搞好畜禽免疫工作,规范检疫监督,做好饲养环节的监督管理。2.2实施科技兴牧,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发挥科技人员作用,开展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推广实用新技术,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加科技含量。2.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增加投入,舆论宣传等措施,提高优良品种比例,增加单产,提高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2.4建设养殖小区,促进规模经营。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建设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采取政策吸引,提供养殖服务,技术咨询等措施,鼓励群众建场。2.5规范行政执法,促进生产快速发展。深入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渔业法》等行业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畜禽、兽医、兽药、水产种苗、饲料及添加剂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行为。

3.海城市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收的同时,也给水体、空气、土壤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甚至导致各种病原菌的滋生,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压力明显增大。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是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是建设生态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有力保障,是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和维护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3.1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污水、固体粪便和恶臭气体。高浓度畜禽有机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畜禽污水排入鱼塘及河流中,会使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畜禽污水其有毒、有害成分甚至会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养殖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污染周围空气,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身体健康,并且也影响畜禽的正常生长。此外,高浓度污水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这对环境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已经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需要面对的基础问题之一。

3.2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是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中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会使环境中病源种类增多、菌量增大,出现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时,会发生疫情,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畜禽粪尿及废水中的有害微生物、致病菌及寄生虫卵首先对养殖场的畜禽产生危害,导致育雏死亡率和育成死亡率升高,不仅给畜牧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胁,给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化的畜牧业,是有效防止各种畜禽流行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

3.3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迫切需要。

在各种资源日益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采取资源开发、节约使用并举的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综合利用,避免资源过早废弃,减少畜牧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是缓解畜牧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利用畜禽废弃物生产沼气,沼气作为农村新型清洁能源,沼液沼渣则用作畜禽和鱼的饲料,也可用作种植粮食、蔬菜、果树等肥料,大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可能,也从根本上减轻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有效节约和利用资源,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发展建议

4.1广泛宣传,正确引导。

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时刻提醒他们如不减少牲畜总量,使草场进一步恶化,将给他们和子孙后代带来严重的后果。只有加大出栏,加快牲畜周转,减轻草场压力,给草场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才是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稳步增长的先决条件。

4.2转变广大农牧户的饲养观念。

引导农牧户树立科学养畜的观念,彻底改变以往的只求牲畜的总量、不注重牲畜的品质的饲养方式。大力引进优良种公畜,提高牲畜的个体生产性能。加快牲畜周转,减少牲畜存栏总量,减轻草场压力,实现草畜平衡,为海城市发展生态畜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3大力发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海城市实际,推广走舍饲和半舍饲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实现户户有暖棚和户户有育肥的饲养格局,并结合海城市农牧结合的实际,实施“牧繁农育”的饲养方式,既解决了牧业区的草畜矛盾,又解决了农业区饲草饲料的有价利用,使农牧区走向双赢的效果。

4.4加快农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步伐。

每村都应该选出一些有经济头脑、秉公办事的人,成立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根据市场行情,制定合理和统一的销售价格和出栏数量,减少中间商因投机造成的利润空间,使农牧民有一个合理和稳定的经济收入。

畜牧业前景篇3

围绕以草定畜,保障畜牧业持续发展。自20__年实施以草定畜核定载畜量放牧后,__市畜牧兽医局完善了草场看护员管理制度,同时还与牧民签订治理超载过牧合同书,要求牧民统一转场、限量放牧,并在主要道路设卡,全面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全市81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地基本实现核定载畜量放牧。项目实施以来,载畜量同期比下降30%,植被覆盖率已从20__年的35%提高到现在的45%。尤其是部级旅游风景区天池景区草场载畜量由20__年的12万头只降至现在的5万头只,草场生态和旅游景观得到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围绕国家项目,保障农业基础设施。从20__年起,__市结合国家国家土地整理和退牧还草项目,全面推进牧民定居点饲草料地建设。4年来,先后争取国家项目资金6千多万元,对包括三工河乡拜斯胡木牧民定居点、上户沟乡阿克木那拉牧民定居点、水磨沟乡柳城子西村牧民定居点内的6万多亩人工饲草料基地进行开发建设,基本实现了定居牧民人均10亩饲草料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牧民定居“人定畜不定”的问题。通过测算表明实施人工饲草料地建设后,每亩草地生产力是建设前的36.5倍以上,生产产值是建设前的67.63倍。如今虽然牧区的牲畜总量减少了,但通过走农牧结合和大力发展品种奶牛、绒山羊、骆驼等养殖及牛羊育肥等现代畜牧业,反而使牧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每年8.8%的增长。

围绕景区保护,保障牧民搬迁无忧。牧民搬迁定居工程实施以来,__市财政和天池管委会相继投入补助资金4500万元,搬迁定居牧民367户、1678人,农牧民人均收入由20__年的5396元提高到现在的6320元,增长近20%。特别是在近两年天池景区牧民定居中,市财政给搬迁定居牧民每户2万元的住房补助。在此基础上,__市天池管委会从20__年开始,对三工河乡和水磨沟乡从事种养结合和旅游的牧民进行生产资料补助,每亩地每年补助200元,连续补助五年,扶持其加快发展。

畜牧业前景篇4

畜牧行业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畜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量占据市场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越来越多养殖户看到了畜牧行业的发展前景,积极加入到养殖行业中来。标准的生态化养殖模式已经成为未来养殖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下简要分析。

[关键词]

畜牧兽医;发展现状;展望

随着畜牧行业的快速的发展,使得依赖于畜牧业生存的养殖户业有了相应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在畜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和新的理念也被广泛运用到其中。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畜牧行业发展过程仍然存在一些设备不足、资金不足及专业人才缺乏等情况迫切需要解决。

1我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现状

1.1养殖模式传统化

随着我国畜牧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对于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也相应出现,为畜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畜牧行业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经济来源,需要对此有足够的重视,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畜牧养殖技术还是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养殖业的带来的经济效益直接关乎农民个人的生活水平。由于目前养殖方式还处于传统的养殖模式中,快速发展现代新型的养殖方式也成为需要努力的目标。

1.2生态环境比较恶劣

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养殖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商品化经济模式。由于目前还处于传统的养殖模式中,对于养殖的环境和设施建设不够合理,许多养殖户将养殖区选在住宅区附近,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没有建造合理的排污系统,养殖畜禽过程中出现的粪便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给予养殖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影响到畜禽的健康。由于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1.3畜禽疫病防疫措施不合理

由于传统养殖模式还具有很大局限性,一些畜禽的防疫性疾病不能得到有效的防治,养殖空间密集度大,导致畜禽之间感染的概率较大,给予疾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疫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给予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按照严格的要求,养殖户应该根据情况合理的做好动物的防疫性工作,并且做好相应的防疫记录,并结合相关部门做好工作的落实。然而,一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防疫意识,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之相关部门监督工作不到位,导致相关防疫措施没有彻底实施,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1.4专业性人才比较缺乏

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专业性的人才比较缺乏。传统观念中畜牧行业的环境比较恶劣,工资待遇比较低,没有远大的发展空间,导致这方面的从业人员比较少。同时,畜牧行业工作中缺乏相应的资金和相应的奖励制度,使得许多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导致许多优秀人才选择了离职或转业。此外,缺乏优秀人才的来源,一些高校并没有对于畜牧兽医行业设立独立的专业,对于从业人员只是单纯为了生存而工作,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

2对于畜牧行业的展望

2.1改善传统发展模式

当前畜牧行业的发展仍受到资源开发、技术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模式仍集中于传统密集型发展模式。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进度,需要用新的科学观念替代传统发展模式,制定一个适合我国畜牧行业新型发展规划。

2.2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着畜牧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发展前景也有了更远大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发展中努力的方向。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了重视,要求畜牧行业发展过程中采用高技术和规模化的发展方式,减少畜牧行业中对于资金的投入,采取低投入高回报的发展方式。提高养殖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使得养殖技术更趋于专业化和科学化。

2.3努力实现畜牧产业的现代化

我国努力开展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开展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模式,使其结构更加多元化,使传统的经营模式向新型的产业化模式发展,加快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国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畜牧业发展的道路。

2.4提升专业队伍的素质和技术

要保证畜牧兽医工作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畜牧兽医队伍。首先,可以和一些高等院校展开技术上的合作,运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其次,提高现有的兽医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已经参加畜牧兽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新的知识结构,逐步加强自身的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努力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规划,在稳定的基础上要努力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时期畜牧行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不断提供高素质的畜牧兽医工作人才。最后是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要加强市场经济的意识,在充实自身专业技术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市场发展规律,努力提升自身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3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引导下,畜牧行业也将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从而加快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我给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推动性作用,而且能够更加符合现展的需要。运用新型的发展模式,绿色畜牧行业发展理念,减少毒害肉类产品的出现,努力提高我国畜牧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作者:朱立功王晓瑞单位:河南省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1]李长武.试论畜牧兽医发展现状及展望[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04:24.

畜牧业前景篇5

关键词:草原生态畜牧业;集约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31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73-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力度的增大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草原生态畜牧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到底什么是草原生态畜牧业以及它与传统与畜牧业以及工厂化畜牧业或者集约畜牧业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却一直没有正面的回答。

生态畜牧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畜牧业生产,建立新型的动物生产模式。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规律和要求,把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和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形成优化的、高效益的动物转化体系,同时实现无污染、无废物生产,通过多层次利用,多层次的增值,实现生态、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畜牧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1~2]。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草原生态畜牧业是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目标和新方向。草原生态畜牧业是在综合草原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各组成要素的特点的基础上,整体的保护和恢复生态,科学地利用草原,优质高效低耗地发展草原畜牧业,达到草原系统的土—草—畜—人协调统一,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集约畜牧业又叫密集型畜牧业或工厂化畜牧业,是指在一定的土地(草原)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心饲养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其实质是建造最适畜禽的生产环境,提高机械化水平,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遗传理论和育种技术、配合饲料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及机械自动化技术等)改善生产工艺,合理组织劳动,从而缩短饲养周期,取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力求在单位面积上获得“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经济效益[3]。集约畜牧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现代畜牧业范畴,在中国也已经有几十年历史。

由于草原上超载过牧现象严重以及草原退化等问题,造成草畜矛盾尖锐。在草原畜牧业转型以及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中,专家提出退牧还草、季节性轮牧、休牧以及舍饲、半舍饲的饲养方式,提出通过饲养方式的改变以及补饲等方法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与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自由放牧相比,舍饲半舍饲的技术含量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因此造成了草原生态畜牧业是集约型畜牧业的困惑,甚至形成了草原上要发展集约型畜牧业的观点[4]。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解答这种疑惑,辨清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实质内涵。

的确,在很多方面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他们都注重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使用,注重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提高效益。无论草原生态畜牧业还是集约型畜牧业都注重畜群结构的优化,注重通过科学的家畜管理技术及畜牧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高效、低耗。集约化生产无疑是获得高效低耗的经济效益的最优途径,因此,在畜牧业的现代化生产中,都会朝着集约的方向迈进。中国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效率低,因此在朝着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在生产中某个环节,甚至整个生产过程的集约化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变游牧为定居、通过土地置换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围栏来管理家畜、冬春季节舍饲等都可以视为集约化的表现。而在国外,也有生态畜牧业集约化程度很高的例子,以美国为例,其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典型特点就是集约化水平高[5]。

然而,即便是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其驱动机制不同。草原生态畜牧业是生态与经济二者共轭驱动的发展方式,而集约型畜牧业是单一的经济驱动型。由于其驱动机制不同,也就造成了其生产方式、目的不同。草原生态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产品的优质、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影响畜产品质量及人体健康的添加剂、兽药等的使用。尊重自然规律,保证家畜的自然生长。因此,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要保留放牧,而不是完全舍饲。但是,在放牧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来管理家畜,比如进行季节性轮牧,在保证家畜生产需求的同时,让草原得到修养生息,让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重建。在冬春季节的禁牧、休牧目的也是如此。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中,会有短期的舍饲,或者叫半舍饲,往往选择在冬春季节缺草期,其目的除了保护草原外,还可以减少冬季家畜因游走及抵御寒冷而耗费能量。尽管如此,草原生态畜牧业的一个重要主张是提高家畜在秋季的出栏率,也就是尽量减少在冬春季节舍饲的家畜数量,只留基本母畜越冬。这样既降低了家畜越冬的投入,又不会减少秋季家畜出栏的数量,同时还保护了草场,也就是减畜不减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赢。通过草原生态畜牧业的这些主张与措施,可以发现,草原生态畜牧业,不仅注重经济收入,更注重草场的保护与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

而集约型畜牧业最重要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因此其主要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注重的是产品的量。尽管集约型畜牧业也追求优质、低耗,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高产、高收益。因此,为了高产高效,集约型畜牧业往往会割裂了动物与植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忽视了动物生长发育的自身需求,而在生产中大量使用添加剂和兽药,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另外,集约化生产追求规模效应,造成生产集中,而致使禽畜粪便污染土壤和水源,造成环境污染。总之,集约型畜牧业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方式。在这种驱动机制下,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可能成为其牺牲品。但由于其高效的特点,集约型畜牧业也可能是畜牧业发展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集约型畜牧业本身是社会经济发展、机械化程度提高的、生产效率提高的一个体现,但当经济发展到另一定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食品安全时,单纯的集约型畜牧业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如集约型生态畜牧业,此时,“集约”只是生产手段,而不是目的。

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在中国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如何把握住其中的尺度呢?

当前世界上常见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农牧结合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二是以草畜平衡为特征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三是以农户小规模饲养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四是以开发绿色、无污染天然畜产品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模式[6]。四种模式各有特点和适应发展的环境。中国的生态畜牧业从传统畜牧业发展而来,由于中国农业发展以整体、传统的小农、小牧经济为主,因此,目前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以第三种模式为主。这种发展模式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但主要缺点是效率低、风险高,因此研究者们不断致力于其他发展模式的研究。草原生态畜牧业是中国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中国北方草原退化的有效途径[2],因此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对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的草原政策是生态优先,兼顾发展经济,也就是说生态保护建设放在了经济发展的前面。其原因不是为了实现生态畜牧业发展,更多的是对过去草原退化的一种补偿,也就是说,草原生态畜牧业是在恢复草原生态的条件下的畜牧业经济,这本身就像一种夹缝中的生存,既要进行经济生产,又没有充足的资源可以利用,甚至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必须减小生产规模。在这种背景下,当前,中国的草原生态畜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低耗、高产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长胜,孙凤俊,王书杰,等.动物生态与生态畜牧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6):376-379.

[2]侯向阳.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径[J].中国草地学报,2010,(4):1-9.

[3]金铁城.畜牧业集约经营[J].黑龙江畜牧兽医,1984,(2):17-18.

[4]于铁夫,卢德勋.对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1,(5):1-11.

[5]颜景辰.美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08,(1):47-50.

[6]颜景辰,张俊飚,罗小锋,刘歆海.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7,(9):7-10.

ananalysisontheDefinitionofGrasslandecologicalanimalHusbandryandintensiveLivestockHusbandry

Liping,HoUXiang-yang

(GrasslandResearchinstituteof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Hohhot010010,China)

畜牧业前景篇6

现在开会。

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县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畜牧工作,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步伐,早日实现农转牧的发展目标,把畜牧业建成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版

权所有

今天这次会议设中心会场和分会场。在中心会场参加会议的有:县四大班子的全体成员;县人大主抓畜牧产业人员;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主管畜牧工作的副书记(副乡镇长),畜牧站长;县直部办委局一把手;中、省直驻兰单位主要领导;县畜牧局全体班子成员及各场、站、所长;远大禽业、丰达公司、红光肉牛交易大市场等企业的经营者。在各乡镇、村分会场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全体乡镇干部、村屯干部、养殖大户和部分农户。由于与会人员多,会场分散,请大家自觉遵守会议纪律,维护会场秩序,认真听会。

今天这次会议共有五项日程。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日程,请县委副书记李树春同志传达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日程,请副县长李学金同志宣读《兰西县加快东北民猪产业开发实施意见》和《兰西县加快发展秸秆养牛实施意见》;

下面,进行会议第三项日程,请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文波同志讲话;

下面,进行会议第四项日程,请乡镇党委书记代表作表态发言。首先,请临江镇党委书记孙海波同志发言;

下面,请兰河乡党委书记李晓河同志发言。

下面,请北安乡党委书记金星同志发言。

下面,请远大乡党委书记高明同志发言。

下面,进行会议第五项日程,请县委书记王景顺同志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经过一上午时间,现在就要结束了。会上,我们学习了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兰西县加快东北民猪产业开发实施意见》和《兰西县加快发展秸秆养牛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县委书记王景顺同志,县长杨文波同志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四个乡镇做了表态发言。总体上说,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王书记在讲话中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通过形势分析、算账对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发展畜牧业的重大意义,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畜牧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进一步增强了信心。王书记在讲话中客观地分析了我县发展畜牧业所面临的政策、地缘、基础等优势,使我们对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潜能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王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在坚持总的发展思路不变的前提下,农村经济要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的思想,并指出了实现这种转移的四种途径;杨县长在讲话中从壮大基地、发育龙头、开发市场、争创品牌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工作内容,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四是进一步强化了措施。两位领导在讲话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

下一步全县的畜牧工作,要以县十二届三次、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统领,用经营理念指导全县畜牧工作,用经营手段创新推进落实的工作举措,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今年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实施农转牧发展策略打好基础。按照景顺同志的要求,2004年,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由农村产业化经营向产业化经营与城镇经营并重转移,工作的侧重点要由基础性工作向基础建设与财源建设并重转移,农村经济要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领导方式要由领导管理向经营服务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就是要主动融入这种战略思想,主动接受农转牧任务,按照景顺同志、文波同志讲的意见,抓好工作落实。

下面,就如何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我再讲几点意见。

1、明确责任抓落实。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依据县里确定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明确各自的具体目标,并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实行目标责任制。乡镇要将责任落实到基层站所,落实到村屯,落实到每个乡村干部身上,使每个干部都明白干什么、怎样干、达到什么目标,自觉地组织和领带农民发展畜牧业。年末,县委、县政府将把这项工作作为考核干部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

2、引导扶持抓落实。工作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广大群众参与的程度。因此,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群众“买不起、不会养、卖不出去”的问题,在土地使用、资金投放、税收征缴、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引导农民自觉发展畜牧业。在这个方面乡村干部不仅要当指挥员,还要当战斗员,带头领办、创办各类畜牧养殖和加工的实体,成为农民的榜样,致富的高参,做引领农民养畜发家的明白人、领路人和带头人。

3、典型带动抓落实。典型引路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我们既要及时总结现成的典型,又要根据工作需要,有目的地发现和培养尚未成形的典型。总结和培养典型要注意其代表性,周围的群众经过努力,跟着学就能做得到;也要注意层次性,县里要有全县的典型,乡镇要有乡镇的典型,村里要有村里的典型。对于成熟的典型,要适时地进行推广,让他们现身说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这次会后,畜牧局和各乡镇要组织乡村干

部和养殖户到县内和县外学习秸杆养牛、发展东北民猪及精深加工的典型,业务部门要搞好协调,确保参观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巧借外力抓落实。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建立具有一定规模、高起点的龙头企业,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要走招商引资之路,发展外向型畜牧业。进一步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去主动与域内外客商和科研院所联系,恳切洽谈,以我们的诚心打动他们,以我们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使他们在资金、技术和项目投放上向兰西倾斜,为我所用,实现共同发展。

5、检查指导抓落实。农委、畜牧局要切实担负起职能部门的职责,对各乡镇的畜牧工作进行经常性地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和推广各地开展畜牧工作的经验用以指导面上工作的开展,确保畜牧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各乡镇分会场会后要组织分组讨论,并将讨论情况及贯彻落实意见按归口划分,于9月23日前报到县委办和政府办。

同志们,这次会议即将结束了。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牢固树立经营理念,以凡事讲效益为落脚点,不断创新思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使全县畜牧工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畜牧业前景篇7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采集、渔猎、畜牧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存在的生产部门。虽然在采集、渔猎中萌生了原始农业,而原始农业又分化出畜牧业,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明显的部门区别与区域分异,各生产形式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特征。例如在我国内蒙古东西部许多史前时期聚落遗址中都发现有代表畜牧文化的细石器与表现鲜明定居农业的陶器、石器共存的现象,其中内蒙古西部老虎山遗址出土的器物就是一则农牧共存的典型事例[1]。进入国家阶段以后,这样的事例也仍然存在,如夏商周三代时期华戎之间的地域分异仍然十分不清晰,许多中原民族往往在农业中杂以狩猎与畜牧。由于广泛存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以至于在中原文人撰写的文献中,也不过用西北多牧畜少农耕,中原多农耕少牧畜描述而已,你我之间还没有明显的界限。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不但在地域上与农业相互交叉,而且由于早期的畜牧业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生,因此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进一步分化,以迁移生活为代表的游牧业逐渐游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依附于定居农业的放养型畜牧业继续与农业生产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以家庭舍养、近地放牧等不同形式持续发展到近现代。

游牧型畜牧业与放养型畜牧业存在许多差异,其中在以下几方面尤为突出:1)规模:放养型畜牧业中牲畜的食物来源主要限于聚落周围地带,因此畜养规模有限,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性很强。游牧型畜牧业中牲畜获取食物的空间范围很广,完全脱离了农业聚落的束缚,畜养规模很大。2)区域:由于放养型畜牧业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分布地区多与农业生产结合,出现在农耕区或半农半牧区。与放养型畜牧业分布地区不同,游牧型畜牧业则跳出农耕区的基本范围,成为草原环境的产物,并在迁移中建立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各类非农业生产类型中,游牧型畜牧业(简称游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由人类活动而塑造的人文景观中,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学者就游牧业与骑马民族的产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见解,其中日本学者江上波夫认为骑马民族的发生和发展,极大程度上决定于地理环境。尤其欧亚大陆中部的茫茫草原,既因干旱缺雨而无法进行农耕,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对草原牲畜造成威胁,是理想的牧场[2]。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则就中国历史背景指出,草原游牧的产生与马的应用关系密切[3]。乘马可以使依草原而生存的牲畜与依牲畜而生存的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由部落发展成草原国家。那么除了草原环境与马具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成为游牧业脱离农业而趋向草原的动力呢?离开中外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我们将问题的视点放在环境上,并指出游牧业的产生与环境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与气候变迁

在广义农业的范畴之内,游牧业出现最晚。就中国的历史背景而论,对亚洲草原民族研究具有权威地位的拉铁摩尔、江上波夫等外国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业与骑马民族兴起的标志[2~5]。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应包含这样的内涵,即胡服骑射是中原民族对抗草原骑兵的应对措施,因此这一时段不但标志着骑马民族的成熟、强大,而且也显示了真正以文化、生产手段与分布地域不同而区别出农耕与畜牧两大区域的历史进程。在此之前游牧生活已经在北方民族中存在很久了,只不过那时这些民族的空间发展还仅限于北方草原地带,农牧民族双方还没有在空间上发生激烈冲突,以中原诸国为代表的农耕民族也用不着采取任何防御性的应对措施。

2.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

见于文献记载最早活动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匈奴人。战国以前的文献中也将其称之为“鬼方”、“猃狁”等,战国时期“匈奴”一词开始反复在文献中出现。大约从战国初期这些活动在山陕、内蒙古一带的非农业民族逐渐具备了骑马民族的特征,不但有成群的牲畜,而且有极具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屡屡对秦、赵等国构成军事威胁,并以中原诸国北方劲敌的定位而见诸于史籍。伴随游牧活动,整个民族具备典型的“行国”特征。“行国”之称始见于《史记·大宛传》,其中提到所谓的“行国”就是“随畜迁移,与匈奴同俗”。这时匈奴已经成为人们理解中的典型“行国”。正像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匈奴人的马背生涯扩大了他们的活动空间,不但带领他们驰骋于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地带的东西南北,而且这一骑马民族自从公元前5世纪左右登上历史舞台后,在近10个世纪内影响着中国历史,影响着中亚乃至于世界历史。

2.2气候变迁导致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的考古依据

匈奴人如何骤然兴起、如何发展成影响中国北方乃至于整个欧亚草原的“行国”,是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业的重要问题。在对文献记载进行考辨的同时,考古发现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1974~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朱开沟村进行了近10年的发掘工作,其中取得的成就对于探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起源的问题作出重要贡献。朱开沟遗址的文化遗存共分五阶段,表1归纳了这五阶段文化遗存的年代、环境、文化以及经济特征[6]。从中可以看出朱开沟遗址的文化时期内,这一地区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活动方式由农耕、狩猎、采集向畜牧业为主方向的渐进过程。

表1朱开沟遗址经济文化与环境特征表

tab.1theeconomy,cultureandenvironmentofZhuKaiGousite

阶段年代环境生产工具猪:羊:牛

第一段相当龙山文木本花粉很少,主石刀,石斧、石磨棒、

化早期要为草本花粉,其磨石、骨镞、骨凿、1:0.45:0.36

中蒿、藜花粉占全骨针。

部花粉的50%。

第二段相当龙山文木本花粉中出现了石斧、石凿、石刀、

化晚期少量的胡桃和漆等石镰、石铲、石杵、

阔叶林木,草本蒿石纺轮、砍砸器、石1:1.29:0.33

、藜花粉增多,约矛形器、石镞、角锄、

占全部花粉的70%骨刀、骨镞、骨匕、

以上。骨针管、骨针、陶垫。

第三段相当夏早期草本蒿、藜花粉继生产工具中石器、骨

续增多,约占全部器、陶器与前段相差1:1:0.27

花粉的90%以上。不大,惟出现了铜器,

且石器中细石器的比

重略有增加。

第四段相当夏晚期木本花粉中出现了生产工具数量。种类、

耐寒的云杉、桦、制法与前段无明显区1:1.15:1.15

榆等,以松、桦针别,骨镞、纺轮的数

阔混交林为主。量较前段增加,铜器

仍为小件工具。

第五段相当商二里木本以松、杉针叶石器中除细石器与石

岗文化阶段林为主,草本蒿、斧、石刀,其它种类

藜花粉约占全部花都有所减少。骨镞的1:1:1

粉的93%。数量有明显增加。铜

器中除小件工具外,

出现了铜短剑、铜戈、

铜刀、铜镞、铜鍪、

铜护牌、铜项饰等大

型工具、兵器等。

植被类型是环境特征的标志性指示物,朱开沟遗址不同阶段木本与蒿科、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比例的变化,显示出遗址所在地区环境的基本面貌与变化特征。蒿科、藜科均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对旱生环境有较明显的指示作用。虽然在整个朱开沟遗址文化的5个阶段中,木本植物中针、阔树种花粉比例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存在冷暖、干湿波动的特征,但从整体看变干则是气候变迁的基本趋势。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文化层中蒿、藜科植物花粉的比例仅占50%,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植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50%增至70%,至第五段已达到93%,成为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由于蒿科、藜科植物的旱生属性,这类植物比例增加反映了环境逐渐向干旱方向发展的变化特征。对于全新世湿润期以来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具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向,地理学家从另一角度也给予了证明[7]。

早期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伴随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活动方式与生存手段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发掘的生产工具中既包含农业生产工具,也有用于射猎的工具,这些工具证明了人们在这一阶段不但从事于原始农业种植,同时也将射猎作为辅佐农耕的重要谋生手段。在农耕与射猎两种生存方式之外,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朱开沟时期的人们在从事农耕与射猎的同时,还存在放养业。如果对于朱开沟遗址五个阶段的环境、工具以及猪、羊、牛骨骼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遗址文化层从第一段到第五段随着气候干旱程度逐渐增加,羊、牛与猪之间的比例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猪、羊、牛虽然都属于人类驯化、饲养的动物,但由于动物之间生理特征的差异,一般将猪的饲养视为农业生产的标志,而羊与牛的饲养则成为畜牧业的象征。朱开沟遗址五个文化段中猪、羊,牛比例的变化,说明的正是农业与畜牧业比例的消长。第一段中猪所占比例超过羊、牛比例的总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在各业中占有突出地位,此后各段中随着气候转干,农业逐渐消退,而畜牧、射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中指出,当文化发展到第五段时,不但房址、墓葬数量明显减少且分散,而且人们使用的工具中已经出现了大量青铜工具,这些青铜工具与后来在内蒙古其它地区发现的青铜器均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

朱开沟遗址的文化信息清楚地显示了随着气候变干,草原边缘民族一步步放弃农业生产,转向畜牧业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没有像拉铁摩尔曾经指出的那样,由于农业民族的强大,逼迫游牧民族从自然条件较好的农耕区退向草原,也不是源起于与农耕区对立的其它环境中,草原边缘民族在由原始农业转向放牧业几乎没有发生空间区域的位移,或许几代前他们的祖先就从事着原始农耕业,到了后来他们却渐渐放弃了农耕技艺,将谋生的方式变换为射猎、畜养,而导致所有这一切转变都与气候变化有关,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当然,促使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的环境背景,并不仅仅限于气候变干一个环节。大量的研究明确指出距今3500多年前中国北方经历过一次变干且变冷的过程,随着气候变冷、变干,温性森林减少,草原扩大,那些原本在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缘地带生长的农作物,渐渐失去了生存条件,而面对环境变化牛、羊等牲畜却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6]。生活在这里的草原边缘民族失去了农业这一食物来源,自然而然将生存的依托转向畜牧业,并在越来越多依靠畜牧业的同时,不断积累动物驯养经验,从牛、羊的畜养到马的驯化,进而使驯养牲畜变得更加成熟、独立。

2.3游牧业产生

朱开沟遗址第五段发掘的青铜工具虽然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但若对遗址的全部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时朱开沟人从事的仍属于放养型的畜牧业,而不是游牧业。前文已经指出放养业与游牧业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放养业是在定居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饲养过程,而游牧业则完全脱离了定居生活,随阳而居,逐水草而迁。在整个朱开沟文化的发展阶段中,尽管定居农业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定居生活在遗址中却始终显示出核心作用。定居生活与畜牧业相伴的现象维持很久,直至春秋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畜牧业中仍含有定居、半定居的经济成分[10]。

在活动区域上游牧业与放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空间的拓展,对于游牧业来讲,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在于土地占有权,而更多地取决于迁移权,只有在随阳而迁的迁移过程中,草原民族才能不断获得丰美的水草,发展壮大。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草原边缘民族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中外学者就马具出现与游牧业兴起的因果关系早已形成共识。其中拉铁摩尔在论证这一问题时,就注意到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缘地带存在既非完全农耕,也非绝对游牧的草原边缘民族,随着马具的产生使这些民族脱离定居生活,放弃过渡文化最终成为真正的游牧人[11]。与这一观点相应,由朱开沟阶段代表的放养型畜牧业向游牧业转型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马具、车具的应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宁城南山根3号石椁墓及其它墓葬中发现了成套马具,包括马衔、镳、銮、铃、节约、铜泡等,其中马衔有两种形式,一种比较罕见,两端有齿状倒刺;另一种为常见套环式。两端有齿状倒刺的马衔外侧有可以转动的环,只要马头偏离方向,倒刺便刺入嘴中,任何野马也会被驯服。南山根墓葬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12,13]。内蒙古考古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墓葬中也多次发现马衔、节约、马镳、轴头等马具、车具,经研究证明,这些马具、车具的所属时代早于公元前6世纪[10]。有了马具,有了骑马术,才有了真正的骑马民族。内蒙西杭锦旗桃红巴拉遗址是一处时代相当于公元前665~590年的典型匈奴墓葬,墓内已没有殉猪、殉鸡以及任何表明从事农耕的遗留物,而是以数量可观的殉马、牛、羊的头、蹄为主,显然马、牛、羊牲畜是当时主要的财富与生活来源[14]。如果说马具的产生是草原民族脱离定居生活,走向游牧化的标志,那么至少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二百多年前,以匈奴人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形成。在以后的二百年中随着匈奴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成长壮大,逐渐与中原诸农业国构成文化、生产方式以及活动区域的分异,至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正是在空间上明确这一区域分异的标志。

2.4匈奴等北方草原民族的空间扩展

匈奴既是典型的北方草原民族,也是最早见于文献的游牧民族之一。自70年代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开展考古工作,相继发现大量极具特点的青铜器,这些被称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珍贵文物经考古学界研究,认为是以匈奴为主体的中国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与游牧业伴生的文化。这批青铜器不但反映了匈奴人的游牧生活方式与文化内涵,而且也揭示了这一草原民族的起源历程。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属于起源于鄂尔多斯以及临近地区的土著文化,其早期往往与商式铜器伴出,以后不断向东、向北扩展。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鄂尔多斯青铜器分布范围很广,并在不同时期形成各自的分布中心。其中:相当于商代晚期的多分布于鄂尔多斯、山西吕梁地区以及陕西北部。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相继在鄂尔多斯,北京昌平、延庆,河北平泉,内蒙古赤峰、宁城等地发现,并在外贝加尔出土了相似的器物。相当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的主要发现于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宁夏固原和河北北部。其中仍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为最多,向北在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也有类似发现。相当于两汉时期的除鄂尔多斯外,蒙古境内诺颜乌拉、海尔罕山、色楞布贝勒赫、呼尼河等地以及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左岸、科伊巴尔草原都有一定数量器物发现[10]。

上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分布中心的变化,既证明了朱开沟所在地——鄂尔多斯地区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渊源关系,也清楚地显示了匈奴人的空间发展历程与气候变迁的对应变化。在匈奴历史早期,即相当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民族从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以及山陕等地开始向塞外延伸,这一点可以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分布区多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区吻合得到证实。这一时期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农耕区尚处于岛状分布状态,农耕区之间还存有大片未开发地带,这里或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或成为非农耕民族的活动区域,这一切都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穿插式出现在山陕一带构成了背景条件。大约距今3500多年前中国北方气候开始转冷,气候变迁不但促进畜牧业进一步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使塞外辽河流域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转向含有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与此同时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标志的草原民族也进入了辽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当历史进入战国时期,随着以匈奴为主的北方草原民族逐渐强大,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之间的对立日趋明显,农耕民族在作出“胡服骑射”的应对性措施的同时,也在双方的交接地带修筑了防御性工程——长城,在长城的制约下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下活动受到限制,故这一时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多呈现沿长城一线分布的特征。秦至两汉是匈奴人壮大的时期,这时匈奴人不但建立了王庭,而且依凭马上优势将自己的势力从漠南伸向漠北,直抵西伯利亚的旷野之中。

2.5中国北方畜牧业与欧亚草原文化的同步性

畜牧业的产生地不仅限于中国北方草原,整个欧亚草原现已发现多种典型畜牧文化类型。这些畜牧文化虽然显示了各自区域性的文化特征,但在发生时间上却表现出极大的同步性。与朱开沟文化晚期、夏家店上层文化时代相近,欧亚草原除长城沿线及以北地区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外,黑海北岸的斯基泰文化、咸海沿岸、谢米列奇耶和天山地区的萨基文化、叶尼塞河中游米奴辛斯克盆地的塔加尔文化、图瓦的乌尤克文化、阿尔泰的巴泽雷克文化、蒙古西部的乌兰固文化、蒙古东部和外贝加尔的石板墓文化等都是典型的畜牧文化。这些典型的畜牧文化几乎出现在同一时期,从欧亚草原的中部一直延伸到中国长城沿线,构成世界上连续性最长的文化景观。能够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驱动欧亚草原上不同地带的人们同时脱离定居农业生活,走向草原与畜群相伴,其促动因素不应仅来自于人类活动本身,全球变化是其最主要的驱动力。目前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仅限于中国北方,在气候变迁的共同背景下,欧亚草原不同地区的人们作出了共同的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15]。

畜牧业前景篇8

关键词:新形势;畜牧业;标准化;建设

0引言

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近几年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其也是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畜牧业取得的发展成绩十分瞩目,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完成标准化的建设目标,才能实现畜牧养殖行业进一步的良性发展。但就现阶段畜牧标准化发展现状而言,其仍存在标准缺失、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缺失等问题,限制着畜牧标准化的良性发展。因此,从当前畜牧标准化的发展问题入手,结合其发展重点,探讨其相应的发展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畜牧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畜牧标准化事业发展相对较晚,但发展态势较为迅猛,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自2004年以来,我国针对畜牧业标准化发展,相继出台了多个规范标准,初步建立了相应的畜牧业标准体系,基本实现了“生产有标可用、检测有标可依、质量有标可判”的标准化建设目标,为现代畜牧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但随着畜牧标准化工作的深入进行,现有的标准化体系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主要问题如下:

1.1标准缺失落后

初步建立畜牧业标准体系后,我国畜牧标准更新速度缓慢,初步的畜牧标准不再满足现代畜牧养殖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尤其是特色畜牧业对应的标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养殖环境、草原生态、以及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标准,也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老化问题。另外,重要基础标准的缺失也限制着畜牧标准化的良性发展。同时标准的制定存在内容交叉、标准冲突的问题,标准间的衔接度和一致性不足,整体质量偏低。

1.2标准体系科学性缺失

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普遍以种养规范或一般性产品为主,公益性缺失问题较为突出。同时,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间的职责分工和制定范围不够科学。另一方面,市场自主指定的标准无法实现有效供给,学会、协会等组织制定的标准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导致我国畜牧养殖企业标准的制定积极性较低,能力提高较为缓慢。

1.3管理机制缺乏创新

目前,标准的主体相对固定、单一,以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为主,标准审批周期较长,尚未形成有效的“绿色通道”机制。另外,标准侧重于管理,而忽视服务,对于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

2畜牧标准化的发展要点及措施分析

2.1以“依法治牧”为基础,推动畜牧标准化发展

畜牧标准化发展必须建立“依法治牧”的基础上,综合《畜牧法》及相关法规,提高畜牧标准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工作落实的角度分析,需以行政审批为中心进行标准化建设,分别针对牧草、禽畜、奶业等制定相应的行政审批标准,并严格依照相关审批标准规范审批行为,进而达到提高审批效率的目的。其次,要在产业政策基础上加强标准化建设,科学制定良种补贴、草原奖补、奶业振兴等技术规范,确保产业政策的有效执行。

2.2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

就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而言,饲料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其主要的制约因素。同时用工难、规模养殖用地苦难等问题,也限制着现代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畜牧标准化建设必须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节水、节粮、节地”资源利用标准体系的建立,缓解资源紧缺的发展压力,促进畜牧标准化的良性发展。

2.3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产品质量安全是畜牧标准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其贯穿于畜牧养殖的整个过程。首先,养殖者应从畜牧养殖源头入手,加强畜牧养殖卫生管理,严格规范畜牧饲养流程,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畜牧饲养用药管理和用料管理,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促进禽畜养殖标准化发展。最后,相关部门应健全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形成完整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逐渐实现全程的溯源管理。

2.4加强生态保护管理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畜牧标准化发展应重点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通过无公害处理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协调畜牧标准化与生态环境间的和谐发展关系,重点解决草畜平衡问题,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二者的共赢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应从当前畜牧标准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坚持“依法治牧”原则,通过加强资源有效利用率、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措施,为畜牧标准化发展创建良好环境,同时协调畜牧标准化发展与生态发展的良好关系,从而推动畜牧标准化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炳.新形势下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的思考——以广东省新丰县为例[J].中兽医学杂志,2014,(10):72.

畜牧业前景篇9

一、××县畜牧业基本情况

××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98°52′至99°43′,北纬23°04′至23°30′之间,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一个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边疆民族自治县,国境线长达147.08公里,全县有国土面积244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9.2%。在全县16.5万的总人口中,少数民族族占85%。全县辖11个乡镇,93个村委会,585个自然村,804个村民小组,一个国营农场和一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有农户30032户,农业人口14.2万人,农业劳动力60049人。据统计,20__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260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7.3%,其中:第一产业19329万元,占45.4%,第二产业7595万元,占17.8%,第三产业15684万元,占36.8%,财政收入372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2万元,支出14709万元;农民人均口粮33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13元。

县内最高海拔2605米,最低海拔470米,相对高差2135米。由于县河流纵横、山脉连绵、形成了典型的立体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种植,也适宜各种畜禽的饲养繁殖。据1983年草山普查表明,全县有各类草山281.58万亩,扣除近十几年的开发利用,尚可用于畜牧业的草山、草地226.3余万亩,具有丰富的畜牧业资源。

自古以来,当地民族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畜牧业,畜牧业历来是××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大产业,是××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解放前,由于受历史、地理、文化、社会发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畜牧业生产处于原始的放牧饲养状态,靠狩猎来维持最低食肉水平。解放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畜牧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全面贯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畜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90年代初期,就基本实现了肉食自给,结束了长期食肉靠外调的历史。进入实施“八五”计划以来,××县畜牧业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增长,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引进一批养殖大户示范,一系列畜牧科技项目的实施,良种推广,配合饲料推广,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养畜积极性高涨,养殖业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畜牧业的发展,对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生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出了应的贡献。据统计××县大牲畜存栏520__多头,出栏5722头,出栏率11.5%,生猪存栏89570头,出栏36545头,出栏率43.3%;家禽存栏28.3万羽,产蛋126.4吨,肉蛋总产量3772吨,人均24公斤,总产值达703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5%,××县的肉类消费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农村的消费水平特别低。但是,由于多年来牲畜及产品的价格下滑,而本地生猪生产落后,难于与内地猪、鸡价格竞争,县内养猪整体发展较慢,本县生产的猪、羊、禽肉类不够本县居民消耗。导致内地肥猪、家禽涌入××县,县城集市有近五分之一的猪肉,三分之一的家禽是从外地进来的,在市场容量上是总体供不应求,农村市场潜力更大,特别是肉牛市场紧俏,随着××县风味牛干巴的知名度提高,牛肉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境外的缅甸肉类需求量也大,而且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入,因此,加速××县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机不可失,

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前景

(一)由于畜牧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的特点所决定,是其他任何产业无法替代的产业,畜牧业是××县广大农村的重要产业之一,是农村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县、乡(镇)都有一名领导亲自抓畜牧业生产,并纳入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使畜牧业生产有了可靠的领导保障。

(二)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种畜资源优势。

在草山草坡、饲料资源方面。从1983年草山普查资料显示,全县有自然草山资源281.5万亩,主要分布在温凉山区,除去开发利用50万亩,目前仍有200多万亩,可饲养13.3万个黄牛单位,加上每年农作物秸杆的利用,饲养大牲畜可达15万个黄牛单位以上,而目前的饲养量只达到载畜量的三分之一,发展潜力还很大。

在饲料方面。全县粮食连续11年丰收,人均占有粮食较高,粮食副产物每年有15万吨以上,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畜种资源上,有适应当地亚热带气候、肉役兼用、抗病力强的高峰黄牛;有体型小、皮薄肉嫩、繁殖力强的小耳猪;有原鸡特点、抗逆性强、繁殖力高的茶花鸡等。

(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县内市场情况看:肉食自给水平还很低,人均占有肉食仅

24公斤,不到全省水平的一半。因此,县内广大农村只要达到全省人均占有水平,肉食消耗潜力是较大的。特别是在家禽业生产上,仍存在着求大于供的矛盾,每年都要从内地县流入一定数量商品鸡、蛋满足市场需要。从国内市场来看:随着牛肉产品深加工开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养牛周期较长的限制,牛肉产品将长期供不应求。

从国际市场来看:一方面,由于××县的饲养水平低,畜产品基本上是生态食品,符合东盟乃至欧洲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境外一线边民在边民互市中要在××县购买大量肉食,还有部分活畜售往境外,畜禽及其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4)通过多年的建设,××县的畜牧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畜牧科技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在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料推广及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能提供全面的服务。

三、畜牧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县地处中缅边境中段,同缅甸少数民族邦接壤,国境线长,出境通道多,边民互市、人畜往来频繁,时常受境外疫情的困难,疫病防治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历史上发生流行牲畜w病,大多是从境外传入,因此,我们在该疫病防制中,要花费较多人力、物力,直接影响和削弱了其他方面技术的推广力度。其次是兽医保护薄弱,对畜禽的一些疫病控制能力尚低,在疫病监测、诊断、预防、扑灭等环节还存在体系不健全、设施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当前畜禽传染病增多,混合感染病增多,有的病情复杂,畜禽因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有的病虽治愈,造成生产性能下降,饲料、人工、药物消耗等间接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二)劳动者素质低,畜牧业科技含量不高,畜禽出栏率低,综合养殖效益低;由于××是边疆民族自治县,地方由多种民族杂居,各民族受的宗教参差不齐,政治经济文化发育程度低,农村人口平均教育年数相对较少,在农村中,仍存在一部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体现出劳动者素质较差,接受畜牧兽医新技术难度大,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畜牧业生产投入不足,地方财政不但无法增加投入,连科技项目资金都难以足额按时到位,使畜牧业的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受到一定影响,使直接投入生产要素的作用减弱,严重制约了畜牧业基础条件的改善。

(四)地理位置偏僻,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畜牧业生产资料和畜产品的运输线长,致使畜牧业成本高,没有竞争力。

(五)畜禽及其产品的市场调节力度弱,市场发育不够健全。饲料原料与畜产品价格常形成反差,养殖业常常出现亏损,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畜牧业生产难以稳步发展。常出现价格好时无产品,有产品时价格又低,赚不到钱,政府又无更多的财力加以调控,养殖户难以适从的状况。因此,在产品流通中,还有待于作深入细致的研究,解决流通不畅、流通不规范的问题。

四、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战略措施

畜牧业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应与××县的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相协调,寻求可行途径,采取综合配套措施。

(一)行政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要站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来认识畜牧业,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指导和帮助农民发展畜牧业。实行目标责任制,把畜牧业的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内容。

2、加大财政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对兽医防疫方面的必要经费要给予安排,要保证畜牧专款的足额按时到位。

3、加大行业管理和指导力[文秘站:]度,争取上级支持,重点抓好工程,即:

畜牧良种工程――要以杂交改良为核心,提高畜禽的良种覆盖面。一是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畜禽品种,重点抓好在县猪人工受精站为主的猪人工授精网点建设和牛冻精改良工作,不断扩大改良效果;二是要研究开发××县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如当地的高峰黄牛、茶花鸡,当地的小耳猪,要在提纯复状的基础上,有计划开发利用,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实施好“猪人工授精网点建设”和××县“高峰黄牛保种选育”项目。

饲草饲料工程――要扩大人工草场建设和草场草山改良面积,大力推广青贮饲料和秸杆氨化饲料。人工种草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引入的草种要在小范围种植成功的基础上,再向面上推广。

疫病防制工程(动物保护工程)――要加强牲畜疫病防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防疫体系和防制网络,努力争取实施好“××少数民族族自治县动物检疫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要把以牲畜口蹄疫防制与其他地方性传染病防制结合起来,春秋防疫与免疫程序结合起来,市场活畜及产品检疫与流动活畜禽检疫有机地结合起来,规范和完善防疫程序,提高免疫质量和密度,有效地控制烈性传染病的发生流行,降低疫病死亡率,使防疫工作走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要努力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特别要解决好村一级防疫人员人数少、设备差或严重不足、工作报酬不到位的实际问题;在上级的支持帮助下,在六个边境乡建立边境动物疫情检测站;在全县十二个农贸市场开展好活畜及产品的检疫;努力争取并实施好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项目。

高峰黄牛产业化建设工程――要以建设牛肉干巴系列产品加工厂为龙头,带动扶持并带动养牛基地建设,从而做强做大养牛产业。

初步产品基地工程――利用已有畜牧业产业优势,尤其利用好牛肉及产品加工优势与水牛奶市场前景优势,加快生态养牛小区发展建设步伐,将××县养牛业做大做强,并积极开发利用,提高牛肉、牛奶加工利用率商品率与市场转化率。

畜产品安全工程――通过建立纯天然、生态养殖基地(公司),进行生态养殖,加强营养调配、药品、抗体监测与市场检疫,使畜产品供应市场得到有效净化,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畜产品,确保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网络信息工程――购置相关设备,改善软硬件设施条件,从中青年技术干部中培训一批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相关办公软件的人员,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与信息传播,使各项信息实现快速传递、交换,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畜牧兽医各项服务及综合发展工作。

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工程――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以为科技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落实有关报酬、待遇,理顺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工作的继续学习深造机会,完善考核制度以及激励机制,努力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业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同时,要努力做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项目的计划、论证、申报工作。要有计划地结合边疆民族特色继续论证申报一批畜牧业技术推广项目,努力争取上级的扶持

,把西部大开发相关的畜牧业科技项目在××县抓到位、抓出成效。(二)政策措施

落实相关政策和保障制度地方政府和畜牧业行政部门的有关人员要深入实际,及时发现和解决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以私营经济为主,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向畜牧业。鼓励农民进行人工种草,实行户种、户管、户有政策,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鼓励单位和个人使用租赁、承包、出让等方式取得荒山的使用权,进行种草养畜,并优先办理有关手续,减免有关费用,保护合法权益。

2、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鼓励县内外企业和个人在××县创办龙头企业,并为其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如:按照国家税收政策,对新办的龙头企业在一定的时段范围内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等。同时,加强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和保护,积极培育流通市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3、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采用“割养”(即寄母还儿)等方式与农民合作养牛,从而实现对农民的引导,加强干部与农民的沟通。同时,可通过有固定收入人员的担保,来争取信贷资金对畜牧业的投入。

4、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综合效益为目的,立足我们的优势生产,以高峰牛养殖的节粮型畜牧业生产价格,资源按照市场要求,提高产品质量主动出击,开拓市场。

5、坚持扶持重点户、专业户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鼓励适当规模经营。对养牛规模达500头,养猪1000头,养禽5000羽以上的大户将给于重点扶持。继续对重点户和专业户在圈舍新建和改造方面进行适当补助;对人工种草的种子进行适当补助;在畜禽品种保护与改良方面给于适当补助。

6、合理规划布局发展畜牧业生产要加强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专业化生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紧密结合。

(三)技术措施

1、加强防疫检疫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加强《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加大执法力度,逐步实现依法治疫,依法从养,预防为主,搞好畜牧业保建、消毒与免疫,强化兽医服务网络建设,加强疫苗的研制与生产,严格兽药疫苗营销管理,健全疫病报告制度,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环节的检疫。

2、处理好环境保护的污染。

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搞好环境保护,创建生产、资源、环境三方面良性循环机制。场址选择依据要充分可靠,妥善处理粪污,可用作肥料,有机肥对生产无公害菜、果等食品有益,亦可作为能源生产沼气。

3、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千方百计地强化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依托项目建设对农户开展培训;创造条件开展农村骨干培训;注重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让生产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办好各种类型的培训班,重视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让生产者尽快得益于科技进步。

充分利用行政措施、技术措施、依靠群众开展疫病防治工作;逐步改善防疫工作条件,完善执法手段;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

注重培训方法,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着力搞好现场培训,坚持一事一训。

(四)奖惩措施

在××县投入资金5万元以上,养畜500头(只)或养禽5000只以上,有固定住所的,可办理本地非农业户口,在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与原住户享有同等待遇。

畜牧业前景篇10

一、关于Dw旗eJnR镇HGB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一)HGB嘎查基本情况

HGB嘎查地处Dw旗eJnR镇境内,是一个草场退化比较严重的牧业嘎查,嘎查有170个牧户,120万草场。上世纪90年代末,嘎查牲畜头数达到7400多头只,但受1999-200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嘎查牲畜头数缩减至30000头只左右。结果,牧民生活质量迅速降低,有50多户牧民成为无畜户,牧民生产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HGB畜牧业专业协会及合作社的成立和现状

1、HGB畜牧业专业协会及合作社的成立

面对草场退化、牧业生产日渐艰难的情况,2003年1月23日,以嘎查书记浩毕斯哈拉图为首的8户牧民自愿联合,以16000元的入股资金成立了HGB畜牧业专业协会,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成立当初,协会根据本嘎查没有打草场,牧民每年从外地大量购置饲草料的实际,仅以降低牧民饲草料支出为目的,放弃牧户一家一户开发饲草料基地的做法,开发种植200亩饲料地,开始走上牧民自家种饲草料的路子。刚开始,牧民不会种植饲草料,只能从外地雇用农业技术人员;后来协会专门派2名年轻牧民到外地学习饲草料种植、收割及田间管理等农业技术,很快把种植饲草料的全部过程自己承担,节约了雇用农业技术人员的费用。就这样HGB畜牧业专业协会开始了为牧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工作。协会成立后,通过统一种植饲草料、统一购置兽药及牧业机械、统一搜集市场信息及时销售畜产品、整合草牧场轮牧经营等方式,大大降低了牧民生产成本。于是,协会成员从2003年的8户逐年增加,到2009年时已达到70户,其中36户为入股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实施后,协会11名成员联合成立了HGB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并在旗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协会与合作社没有完全分离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协会入股的36名成员仍参加合作社利益分配,合作社仍对协会的全体成员提供原有的服务。目前,该合作社拥有乌珠穆沁绵羊34937只,乌珠穆沁山羊5473只,乌珠穆沁牛880头,西门塔尔牛115头,287匹马及70峰骆驼。

2、合作社的主要服务工作

经营200亩饲草料基地

除协会成立最初两年雇用外地人种植饲料地外,都是牧民自己种植管理。其中,政府以项目形式配备了价值约46万元的机井、高压电线、拖拉机、割草机等机械设施。目前,草料地青贮亩产5000~6000斤,基本能满足成员饲草需求。服务方式从最初的以远低于市场价格提供给协会成员,转变为以市场价格或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给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盲目种植转变成订单式种植经营,有效解决了年景好、饲草无人要,年景不好、饲草供应不足的情况。

建立2处种公羊基地

2005年协会举办了种公羊交易会,真正开始了协会经营种公羊的工作。种公羊基地建立过程中协会得到了政府30万元的项目投资,建设棚圈、车库等基础设备。由于最初的1处种公羊基地(600只)无法满足成员及周围市场需求,今年又建立了1处基地,培育优良品种的种公羊,届时能够满足成员需求。目前,合作社已建立的2处种公羊基地由2户牧户(专业户)经营,负责乌珠穆沁优良品种种公羊的饲养、管理,并向成员提供服务、外租及销售。据负责人介绍,该合作社已从自治区农牧业厅获得了建立种公畜选培基地的资质。

整合40万亩草牧场,以轮牧方式利用草场该合作社与嘎查合作,围封了40万亩草牧场,并整合40万亩草牧场,以轮牧方式利用草场。统一购置生产资料、统一出售畜产品合作社实行流动性资金制度,用于统一种植饲草、兽药等日常性生产支出,减少中间成本,降低生产费用;并根据市场信息,统一销售畜产品,避免信息不对称或二道贩的获利,增加牧民收入。提供信息服务合作社在旗所在地设立联系点,专门负责搜集市场信息、提供信息服务以及为牧民进城办理各种事情提供便捷服务。经营旅游点合作社4名成员在旗附近开办了“HGB旅游点”。

3、合作社的制度安排

HGB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不仅与其他专业合作社相同设有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还有自身特有的一些制度安排:

入股成员与普通成员

协会成立后,HGB协会把成员分为入股成员和普通成员。入股成员,即2500元作为一股向协会入股的成员。牧民可以以现金、草场、牲畜和劳动力入股,把入股资金作为协会(合作社)流动性资金,用于协会(合作社)临时性生产支出。入股成员以入股程度参加合作社利润分配。普通成员,即非入股成员,协会(合作社)对他们提供与入股成员同样的服务。协会(合作社)全部服务项目首先向协会(合作社)成员提供,在此基础上可以向非成员提供。

建立种公羊专业户牧民可以把种公羊按500元作价入股,协会(合作社)把入股种公羊转让给专业户,建立种公羊专业户;专业户拥有经营和收益权,承担所有经营成本,获取效益;专业户向成员提供有偿服务(以前一年一只种公羊租金150元,2007年后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并通过成员大会使其租金提高至300元);合作社负责种畜场的基础建设投入,并对其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即专业户必须保证种公羊膘肥、成员需求的优先满足、租金稳定等等;专业户向合作社上缴管理费用(这种收费制度从今年开始实施,并根据专业户收支情况收取5000-10000元的管理费);专业户相互联合。入股成员参与利润分配,全体成员享受合作社所提供的所有服务虽然只有11户成员登记设立了合作社,但原协会36户入股成员共同参与合作社利润分配,全体成员享受合作社所提供的全部服务。

分组

合作社与嘎查合作,把全嘎查170户分成7个组,每个组安排一名合作社成员,负责宣传、组织工作;合作社推荐成员参加组长选举;组在嘎查、合作社与牧民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把牧民的畜产品销售、购置饲草料、购置兽药等需求、要求传达给合作社和嘎查,并把嘎查、合作社的信息传递给各个牧户。这与过去的生产队的做法相同,有效吸收了其积极因素。

4、合作社远景

今后,HGB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根据嘎查草牧场及牧户居住情况,再把合作社规模扩大至全嘎查的基础上,整合草场,实现嘎查内部的轮牧;另一方面建设种畜场。其中包括:

整合全嘎查草场,拆网围栏;牲畜提质增效;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加工销售畜产品;经营旅游点。

当然,其中一些项目已着手实施,但规模仍小,仍不稳定,还处在试验性阶段。

(三)合作社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1、在草原生态严重退化、牧草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恢复草原生态的难度较大;

2、购置饲草料等生产资料的流动性资金严重缺乏;

3、搭建棚圈、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

4、牧民急需接受培训,特别是一些应用技术的培训;特别是中老年牧民或接受能力较低的牧民希望得到参观学习的机会等。

(四)HGB畜牧业合作社成功之处或值得借鉴之处

1、合作社(协会)+嘎查+牧民相互渗透、互相合作、相互影响、共同发展。首先由于HGB合作社是根据牧民自身需要,自愿组织建立的组织,完全代表了牧民想通过合作社解决现实困难、获得利益的想法。另一方面,合作社与嘎查合作把嘎查40万亩严重退化草场全部围封,并把40万亩草场通过轮牧方式联户利用;通过项目资金向合作社成员倾斜、轮牧户倾斜等措施鼓励牧民进入合作社、整合草牧场、轮牧经营。此外,合作社有些服务项目向嘎查全体成员提供方便或优惠,让合作社的服务面覆盖全嘎查,以此鼓励牧民进入合作社并带动嘎查工作。甚至,合作社成员以及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没有局限于本嘎查,而是扩展到其他嘎查、其他苏木镇甚至是其他旗县。

2、政府支持及项目资金的投入对合作社成立之初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合作社成立之初,政府先后向合作社以项目形式投资近80万元,对合作社建立饲草基地和种畜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对牧民自愿组织建立的合作社初期发展而言,获得适合自身特点的政府项目投资对其平稳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3、把种公畜承包给专业户,分离经营权、所有权与监督管理权,从而有效解决了种公畜由集体经营的弊端。过去所采取的种公畜由集体经营的方法,虽然在牲畜改良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使得集体经济严重受损。根据这种情况,HGB畜牧业合作协会采取了种公畜专业户经营的方法,并实行经营权、所有权与监督管理权相分离的做法,有效解决了种公畜集体经营的弊端,使合作社、专业户及牧民共同受益。

4、由于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广大牧民的拥护,实现了合作社(协会)为牧民服务的宗旨。合作社(协会)一成立就非常关注降低牧民生产成本的问题。他们通过开发饲草基地、整合草场轮牧、贫困户草场嘎查内出租、联户经营节约劳动力和基础建设投入、统一购置兽药等措施有效降低了购置饲草料、租赁草场、雇用劳动力、基础建设重复建设、购置兽药方面的生产成本,获得了广大牧民的拥护,进而其规模及覆盖面逐渐扩大,实现了为牧民服务的宗旨。

5、吸收了游牧业的合理内涵,依靠牧民自觉认识。一方面,互助、联户经营、轮牧、听取长辈教训等游牧经济或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涵在合作社工作中得以运用,并通过生产方式的调整降低生产成本,恢复草牧场;另一方面,HGB畜牧业合作社形成了具备自身条件后,有选择性地申请、接纳项目资金的自觉认识,不仅有效避免了条件不成熟就盲目追求或接纳不适合自身特点的项目,充分发挥项目本身的积极作用,探索出一条牧民对自身牧业生产做主的路子。

6、通过嘎查社员大会制度和合作社成员大会制度保护草牧场。根据人口增多、草场退化的实际,HGB嘎查和HGB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嘎查社员大会制度和合作社成员大会有效解决着外部人员租赁草场、探矿开采等占领草牧场的行为,保护草牧场。

7、注重多元化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努力树立自我品牌。目前合作社不仅从事畜牧业生产,还经营着饲草种植、旅游点、奶食品加工、运输等其他产业。值得一提的事,合作社还注册了“乌珠穆沁额尔敦”肉食品、奶食品和种畜商标,努力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自我品牌。合作社还通过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自我宣传、做社会福利事业等方式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二、对以HGB为代表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评价

(一)2007年,国家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简称《合作社法》,下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竹笋在草原牧区大量涌现,尤其以合作社名义注册登记的合作组织为多。这样这些专业合作组织既得到法律地位,又获得政策支持。HGB就是其中一个。然而,多数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像HGB(2003年)这样有所作为的合作组织早在《合作社法》公布实施前就产生并已开展工作。

显然,《合作社法》在专业合作组织活动实践的推动下产生,又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与政策保障。那么,以HGB为代表的畜牧业合作组织成立的现实背景是什么?是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还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能否认,政府、政策对草原牧区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产生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03~2005年间,一些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各种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甚至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作为带头人、组织者成立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然而,那些专业合作组织大部分为虚架子,数量颇多,但组织工作的不多,产生效益的更是少之甚少。还有一些专业合作组织为争取项目资金而成立,拿到项目便散摊,项目资金流向不明。而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一定生命力的专业合作组织大部分则为解决草原畜牧业生产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如草原生态严重恶化、饲草料不足、养畜成本增加、畜产品销售受困、牲畜售价过低等等,在当地畜牧业生产经营能手、能人的带动下建立起来的。

如果把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上述困难总结成一体,那就是草原畜牧业单户经营的各种弊端的综合。今天,我们站在草牧场严重退化、毫无市场竞争能力的牧民角度看,单户经营草原畜牧业的路子几乎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草牧场不同程度地退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政府对草原畜牧业及其产品几乎不提供任何保护措施,甚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于是,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基于牧民自身的发展需要,从牧民群众内部萧然走向历史的舞台。它凭借与草原畜牧业与生俱来的联系必将为草原牧民继续经营发展草原畜牧业找出一条可行之路。

(二)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与草原畜牧业之间存在与生俱来的联系。专业合作组织要求自愿、开放、民主、经济参与、自治、独立、教育、培训、提供信息、合作以及关心社区。而草原畜牧业与生俱来就有这些特点,它强调分散性居住的牧户在开放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经营各自独立的畜牧业生产,但他们又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畜牧业生产的全部过程,开放和合作是其天性。这种开放和合作是草原畜牧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规律所决定,绝非人为所至,是牧民在开放的草原生态系统上通过数千年来的生产经验总结出的,而且这种开放与合作精神在牧民间相互影响、世代相传。而恶劣的草原自然条件和牧民分散的居住决定牧民之间信息传递及相互关照的必要性。正是两者与生俱来的联系促使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牧区、在草原畜牧业内部有着长足的发展。

如上文所述,牧民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决定了其合作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已凝结成为草原畜牧业生产殊的生产方式和社区文化及生活习俗。我们在草原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经营者生活中,甚至在他们狩猎、打仗中无不发现这种合作精神(受篇幅之限,略去例举),而它已变成草原畜牧业生产国有的生产方式和牧民生活中的文化常态。而这种合作为宗旨的生产方式和社区文化及生活习俗为建立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基础,只要方法得当、制度完善,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必然成为草原畜牧业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