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十篇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十篇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2:29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篇1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研究数量;研究内容;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138—04

一、企业知识产权研究量化分析

(一)文献选取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行业标准全文数据库、国外标准数据库、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德国Springer期刊数据库、英国taylor&Francis期刊数据库10家数据库为文献源,以首篇文献出现时间1980年到2010年为起止时间,并设立“题名检索”为检索项。

鉴于研究成果的学术性,本文主要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下文主要以核心期刊为例)、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文献为依据。

(二)样本分析

在题名检索中,笔者分别以“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为检索词进行题名精确检索,三类检索词首篇文献出现时间统计显示(见表1),我国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始于1980年,12年后,我国学者开始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研究,20年后,学界开始关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

下面以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首篇文章出现的年代为时间段,对表2~表5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到十四大召开前的1991年(见表2)。其间发表篇名为“知识产权”的论文总数为205篇,没有以篇名为“企业知识产权”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为检索词的论文,各年份发文增长率亦正亦负,增幅缓慢,表明国内学者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企业知识产权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还没有开始。

第二阶段:从十四大召开的1992年到2000年(见表3)。相比上一时段,此间数量明显增多,共发表篇名为“知识产权”的论文4730篇,为第一阶段的23倍,各年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论文的层次出现质的飞跃——2000年开始出现关于知识产权的博士(7篇)、硕士(39篇)论文。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此间共63篇,仅占研究知识产权论文总数的1.33%,说明此间学者研究视角开始转向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但研究成果与知识产权研究相比较,可谓凤毛麟角,而且这个时期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还没有受到关注。

第三阶段:从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到2010年(见表4)。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持续上升,尤其在2005年以后,数量快速增长,达到几近或者超过1992--2000年发表的论文总量。此间有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一方面,说明国内学者越加关注知识产权的研究,另一方面,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这一阶段,研究企业知识产权的优秀硕士论文始于2003年(见表5)、博士论文始于2008年;研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优秀硕士论文始于2007年,截至2010年底还没有博士论文出现。

二、企业知识产权研究的主要观点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文献源,以“企业知识产权”为检索词进行题名精确检索,共检索到文献964篇(期刊918篇,优秀硕士论文43篇,博士论文3篇),而分别以题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_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档案”、“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企业知识产权融资”、“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等为检索词进行题名、精确、在结果中检索,检索结果显示,排名前三位的是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为题名的检索,且分别为227,172和166篇。由此可知,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知识产权以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战略问题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学者们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既有宏观上的,也涉及微观领域。

(一)关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保护策略、对策和战略,也有学者以区域、行业和企业内外为视角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

研究保护策略、对策和战略方面。例如,李正华从对外策略和内部策略展开研究,认为从企业对外关系的发展方面分析,对待知识产权问题应当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具体包括合同界定、依法确权、及时备案、停止使用、制止侵权等策略;从企业内部关系的理顺方面分析,具体包括获取信息、有效创新、严格保密、知识管理策略等。孙斌、吴松强运用博弈论的有关思想、方法,建立了知识产权所有企业与侵权企业之间的三阶段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及侵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在对模型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推导出知识产权利益各方的博弈关系,提出了政府及知识产权所有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知识产权保护费用,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以及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等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王立诚等人在分析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管理机构薄弱、人才缺乏、技术秘密保护不力、知识产权流失较重、知识产权情报工作开展不力等)基础上,提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以区域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为视角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例如,王惠珍的《宁波进出口企业知识产权海关保护问题探讨》,王秀丽、郭燕的《服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杨宝明的《国内软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查分析》,林勇的《论农作物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张东风的《河北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段瑞春。的《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应对》,杨拉克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丁永豪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等等。

(二)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

学者们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知识产权最优制度的设计、专利情报检索、专利技术图等方面的微观理论研究;有关知识产权制度的交易成本、社会福利、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在国家层面上,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差异,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研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尤其是跨国企业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研究。

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内容,冯晓青教授。总结和概括了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包含的内容,他认为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围绕有关专利技术开发、专利申请、对员工的发明奖励、知识产权的归属、知识产权的运用、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等内容,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内容已与日常的知识产权工作紧密相连。戴励盛认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内容已与企业日常的知识产权工作紧密相连,有知识产权的地方就有知识产权管理,管理的涉及面也非常广,所以很难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具体化,但如果从具体管理措施角度理解就直观得多,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知识产权管理可分为专利管理、商标管理、商业秘密管理等,每一类又有具体的管理措施。

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关系,戴励盛认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正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更进一步,是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更高形式的体现。正如何敏所说,“在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知识产权战略无疑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能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更具主动性、技巧性”。冯晓青特别强调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是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既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一般地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落实后者的保障。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已成为企业管理学领域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涉及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的研究。高永琳认为,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大致分为集中管理体制(如iBm公司)、分散管理体制(如东芝公司)、按行列管理的体制(如佳能公司)。这3种管理体制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都是处于总公司管理层的核心位置,与技术部门、经营部门密切联系,将授权后的知识产权工作全部汇集在此统一管理,成为总公司的智囊部门。金芳运用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种理论与方法,从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对美、日企业及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进行国际比较,提出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制度建设两个重大课题,依照我国实际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进程,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的构想,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罗琼/a9)则结合法律与管理两个学科的不同特点,从专利、商标、著作权管理战略的重要性人手,来研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外部、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知识产权管理涉及的各种制度的具体内容。金哲主要针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作管理的问题研究了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管理体系。

另外,还有学者以行业为视角进行研究。如牛淑鸿、石巍针对造船企业的特点,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外部机制为视角,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优化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建设性对策。

(三)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

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竞争战略的核心内容。越是发达的国家越重视知识产权战略。自1979年美国前总统卡特第一次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后,知识产权战略就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通过大规模引进和消化欧美先进技术,实施“技术立国”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后来,日本启动了知识产权政策,促使其从“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转移。

国内部分学者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现有6篇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方面的综述,分别为李培林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综述》,黄微、王琳娜、孙骞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述评》,李铁宁、罗建华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文献综述》,孙伟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评述》,邹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综述》和李倩、刘桦林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综述》,可见,学者们意识到从整体上梳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培林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概念研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相关研究和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划分研究等不同层面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列举了国内学者如万迪、冯晓青、吴汉东、陈美章、范再峰等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概念的不同表述,认为虽然学者们有不同表述,但其内涵基本一致。他对学者们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研究。一部分是国外经验的介绍和国内经验的总结,主要涉及经济、贸易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内容包括专利、商标、商业秘密战略等,范围涉及高科技、民营等各类企业。他从战略制定主体的不同和系统、商业运作模式三个层面归纳分析学者们对不同战略类型的表述,最后提出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几点不足,即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对如何将个人所有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而形成知识产权,研究得较少;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成果不多。

黄微、王琳娜、孙骞在对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学者们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宏观、微观及相关研究几个层面进行梳理分析。赞同李培林的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没有确定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的观点,另外指出目前研究还存在着在法律层面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较少,多数是从企业管理层面进行研究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的实际应用成果研究较少等方面的问题。

李铁宁、罗建华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类型和实施战略、专利情报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价方法、国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等层面对学者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指出目前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竞争的角度将知识产权战略分类研究、专利情报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模式、知识产权战略价值化和投资战略,采用定量评价方法评估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能力的贡献大小。而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资源和能力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机理缺乏深入研究。

孙伟从战略管理的视角,系统回顾和评述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中的以知识产权客体为体系,以知识产权运作过程为体系,以知识产权核心要素为体系三大类观点。

邹杰通过对国际、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分析人手,阐述知识产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如何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李倩、刘桦林分析了国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经验介绍、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现状,提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对策,如增强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制定规范的知识产权制度,实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促进政府把知识产权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等。

三、企业知识产权研究现状评述

综观理论界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包括迄今为止已经出台的《专利法》、《商标法》等),另一类则属于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方面的(包括目标、程序、措施等)。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多集中在企业管理层面,在法律层面的研究较少,尤其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更少。

虽然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但没有将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运营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还没有提出一个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的完整框架,使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理论之间缺乏内在的统一和联系。而诸多国外企业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营、保护和管理,企业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政策。认真考察创新型国家的企业政策法规(如美国在1980年制定的《史蒂文森——怀特勒创新法》、1982年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德国政府在1978年出台的《中小企业科技政策的总体构想》;日本于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以及韩国的《小企业科技创新特别法》),可以看出,在上述政策法规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条款,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另外,从国内制度政策层面上看,现有的涉企法律及政策较少涉及知识产权建设,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滞后的问题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受制于知识产权”已带有普遍性,迫切需要有关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方面的理论指导以及政策扶持,从目前研究来看,尚没有专门针对企业知识产权政策方面的研究,现行的企业政策(法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偏重于要素供给、市场净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能力(知识产权建设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政策非常薄弱,即存在着政策结构功能的失衡性问题。

第二,存在政策过程(体制)的多元性(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的部门有多个——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局,国家版权局等)问题。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篇2

论文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文献研究oem企业知识管理

1导言

20世纪9o年代开始,受到知识经济有关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企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当前的研究重点正由第一代知识管理向第二代知识管理转变,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知识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同时强调两者的平衡。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进展看,英国石油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中国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识管理实践是其中的代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地是把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来对待。分析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基于资源观的、基于市场观的以及基于流程导向的3个流派;知识管理战略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企业中进行。在操作层面,可以在总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选择依据及评价要素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o

通过以上基本梳理,我们可以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及实务研究,作者将在本文中对重要及新近的有关书籍、博士论文等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基础,同时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2 12本重要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一书,是国际上知识管理乃至企业知识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读物之一。该书包括了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主题依次为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个人的学习能力、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型历史文献、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和专业智能的管理,作者对之的系统化概括见图1

概言之,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从而更好地存活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与整体的学习能力、知识管理工具、组织结构设计以及激励系统是四个重要的元素。简言之,学习能力、管理工具、组织设计、激励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四个重要维度,它们的互动,影响并不断改造着企业自身的结构,从而为其适应外部环境、赢得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四要素模型(图2)。

继续来看4本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智慧型组织:绩效、能力、知识一体化管理对领导层如何创建并发展一个适应未来的理想型组织做出了深入剖析。全书分为组织化学习、绩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型组织五个部分强调真正了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指出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围绕计划与发展展开的各项讨论;强调清晰认识组织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创造获取、积累、分享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和结构,以便通过评估组织现状来提高组织成员能力,达到造就智慧型组织的目标。而《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蓝图》没有纠缠于学术理论重点关注了知识在提高组织绩效上的作用。本书对知识管理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广泛调查,从理论和战略到技术、工具和变革的环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识管理试点项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书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改进组织能力、实现战略目标。《个人平衡记分卡》提出的个人平衡计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绩效计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对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探讨。个人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企业人员管理及改善企业战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统方法,能够改变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本质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学习+思考+行动+挑战+幸福感+个人抱负与个人道德行为及公共抱负匹配=个人和组织持续发展”。《大雁的力量:信任创造绩效》认为高信任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信任的概念引入现实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个原则上,即有能力、公开、可靠和公平,对应的实践包括八项,即选择合适的人果断地领导、告诉他们数字分值、行为正直、使他们负责、给予反馈、了解他们关心什么和不断学习。本书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对企业组织的相关实践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再来看7本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

(1)实务派。《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一书的写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知识转化的规律来研究知识的运作机制;从管理科学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从管理实践角度,研究知识管理技术的基础理论;从知识管理到应用价值的实现角度,研究知识运营的相关理论;提供研究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作者认为该书的框架有新意(图3),

内容虽较为庞杂,但在散乱处仍有思想的火花。《知识管理:正确概念与企业实务》作者陈柏村是台湾amazonknowledgeon-demandinc.的执行长,全书以知识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迷惑为出发点,从知识管理发展脉络、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剖析、知识策略规划以及知识管理导人流程与实务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书内容涉及知识成长与学习发展动态模型、知识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资本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流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全面总结了重要的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管理的观点分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组织管理和实施六个方面,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入作者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丰富案例,说明了知识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2)学院派。《:企业知识管理》的绪论很精彩,有“提纲挈领”之功用。虽然该书建立的研究框架‘的水平有失水准(图4),

但也构成一家之言。《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研究: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纳入系统方法论,再结合企业知识管理本身的方法论,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全书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及其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新进展、行动研究范式等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然后对现有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整合,其中“多视角知识演化具有独创性。进一步该书提出了知识管理问题情景下的企业系统隐喻,并以一个实际企业为对象进行了检验。全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基于行动研究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逻辑步骤与框架并对之进行检验。《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主要研究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机理和绩效评价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从知识生产及消费的角度,分析知识商品化的条件及过程,进而得到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一般路径;探讨了知识资本的生成、积累、扩张机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业知识流动及显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建立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链,以之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资本绩效,并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角度分析其与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给出了运营对策。教材《企业知识管理n的框架体系的逻辑性较好,但在具体章节内容的衔接及安排上不够紧密,其中“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预警~节很有新意,可对企业知识管理形成指导。

3 5篇博士论文

在作者研究过程中,通过查找中国期刊网,发现了5篇和“企业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考虑到博士论文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题顺序,对这5篇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1)知识管理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哲学或认识论上的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苟子等对“什么是知识”进行过论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则是从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开始,历经德鲁克、马尔萨克、马克卢普、鲁宾、库帕、罗宾逊、泰勒、谢曼特、罗默等人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识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本质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发展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它把企业视为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特有的资源。企业的资源观与经济学中对于知识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识经济理论的到来。

(2)知识管理及其主要学派

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与20位知识首席执行官访谈、公司知识管理研讨会和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资料,对知识管理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将知识管理工作划分为系统、图解式、工程、商务、组织、空间、战略七个学派,其中前三个又划为“技术方法的,第四个为“经济学的”,后面三个称为“行为学的”。

(3)个人知识、组织知识及其相互转换和作用

关于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这一工作基于polanyl对知识的划分,即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基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深入认识,尤其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创新中的相互联系,提出了seci过程模型。将seci动态过程与对应的创新活动的场所相联系,nonaka又提出了创新活动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间“吧”。

(4)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以企业知识理论、知识资本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核心。企业知识理论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识的基本特性如隐含性、实体性和共享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知识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必须重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知识资本理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指导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能力及经营优势分析的新方法与新思想。知识资本理论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共享、交流、应用、创新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可以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四部分。组织行为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冶学等等多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思想的结晶,它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态度、角色、取向以及组织动力、组织文化、组织设计和组织创新等等,为企业组织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与流程

概要地说,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造和合作网络管理,而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则包括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知识的积累与存储、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及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6)企业知识流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发现了l篇重要的期刊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针对企业知识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在此进行转述。在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中,小车的最上部,企业和企业外部实体:之间形成一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中间,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的公共知识库之间形成了第二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底部,是三个“轮子”,分别是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正是这三个轮子持续不停地运转,才保证了企业知识流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推动了整个企业知识流的良性流动。

4结语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篇3

关键词知识链共词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研究热点

分类号G350

HotspotofKnowledgeChainResearchBasedontheCo-wordsanalysis

Shentongping,YangSongtao,ChuJiewang

abstractthispapercollectsthekeywordsintheresearchesofknowledgechainfieldpublishedinCnKifull-textdatabases,thenusessoftwareSati3.1togetthewordfrequencyofthesekeywords.thetop32highlycitedkeywordsareidentified.itconstructstheco-wordmatrixes,correlationmatrixesanddiscriminativematrixes.onthebasisofthisclassification,ittriestoconductco-wordanalysisofdifferentmatrixestakingadvantageofthreemultivariatestatisticmethods-factorialanalysis,clusteranalysis,andmultidimensionalscalinganalysis.atlast,itexploresthecurrentresearchstatusandhotspotofknowledgechaintheory.

KeywordsKnowledgechain.Co-wordsanalysis.multidimensionalscaling.Researchhotspot.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赖以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正如野中郁次郎所言:在一个只有不确定才是确定的经济中,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资源是知识[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提高知识的效益,于是就产生了知识管理这门学科。知识管理,顾名思义,是对知识的管理,是一门对企业现有知识的一种增值管理。其中,知识链就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链,又称为知识链条(KnowledgeChain),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知识流动过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挖掘、知识流动、知识溢出、知识创新等过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以知识流为导向,促进企业资金流和物流的不断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建立知识链正日益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

本文以CnKi近十年来发表的知识链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关键词为研究载体,以共词分析方法为研究基础,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方法为手段,结合可视化软件Ucinet,绘制近十年来知识链研究图谱,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国内近十年知识链研究领域的学科热点问题。

1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研究方法

共词分析方法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法国文献计量学家提出的,其思想来源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耦合与共被引概念。其中,共被引指当两篇文献同时被后来的其他文献引用时,则这两篇文献被称作共被引,表明它们在研究主题的概念、理论或方法上是相关的。两篇文献共被引的次数越多,它们的关系就越密切,由此揭示文献之间的亲疏关系。共词分析以此为原理,对文献的标识特征之一的关键词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界定,把握学科研究热点领域,并在高频关键词的基础上,构建共词矩阵,并利用社会学统计方法和社会学统计软件进行多维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以图形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出来。最后,对分析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归纳,分析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1.2研究文献来源

为了确保检索的文献符合笔者的分析需求,笔者检索条件设置为:数据来源为CnKi,检索时间为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以“知识链”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期刊、硕、博士论文等235篇,通过对每篇文章的浏览,确定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有208篇。通过文献计量工具软件Sati3.2对原始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在检索的208篇文献中,共有关键词有381个,选择词频不低于3的关键词有32个,得到32个高频关键词列表,详见表1。

表1高频关键词(部分)

通过对32个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共词检索,统计他们在208篇文献中同时出现的频率,形成32×32的共词矩阵,见表2。

表2高频关键词32×32共词频次矩阵(部分截图)

1.3构造相关矩

通过对共词矩阵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共词矩阵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为了能够用更多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需要利用ochiia系数对共词矩阵进行转换,构造相关矩阵和相似矩阵。用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换成相似矩阵,如表3所示。但是相似矩阵中的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造成误差,为了方便进一步处理,用1与全部相关矩阵上的数据相减,得到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数据详见表4[5]。

表3相似矩阵(部分)

在相似矩阵中,数值的大小表明了两个关键词之间距离的远近,数值越大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关程度越大;数值越小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关程度越小。

表4相异矩阵(部分)

在相异矩阵中,数值越小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关程度越大;数值越大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关程度越小。

2多维量度分析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相关分析技术,希望在一大群具有相关性的数据中,通过降低变量的数目,转换为彼此独立的新的因素。本文利用SpSS19.0中文版软件进行关键词共词频次矩阵的因子分析,得到因子分析结果表5。

在进行因子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本文设定因子数为10个比较合适,结果表明共有10个公共因子被提取,这10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43.193%。将32个关键词分为10个类别,可以解释知识链研究领域43.193%的信息。

表5因子分析结果(部分)

通过对转轴的因子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按照因子负载超过0.35的因子才被接受提取关键词的原则,确定国内知识链研究热点分布。

从表5中可以发现,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了企业-学校、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业务流程、知识链模型;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了图书馆、业务流程、知识创新;第3个因子主要解释了企业-学校、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知识链模型、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第4个因子主要解释供应链、模式、知识创新;第5个因子主要解释社会资本、相互信任、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第6个因子主要解释模式、知识链、价值链;第7个因子主要解释社会资本、相互信任;第8个因子主要解释组织学习;第9个因子主要解释知识流动;第10个因子主要解释企业核心竞争力、框架、知识管理系统。

2.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只要是辨别事物在某些特性上的相似或相异处,并按照这些特性将事物划分为几个类别。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更加明确的反映该研究课题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领域。本文利用SpSS19.0中文版软件对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状结果,可知关键词集聚分为5个类别。第1类,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企业-学校;第2类,层次分析法、图书馆、业务流程、知识链管理;第3类,社会资本、相互信任、供应链、模式、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价值链、知识管理、知识链模型、知识链、企业核心竞争力;第4类,知识流动、知识评价、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优势、组织学习、企业、知识流动;第5类,合作创新、组织之间合作、学科建设、模型、领域本体、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2.3多维量表分析

多维量表分析(mDS)是将一组个体间的相异性数据经过mDS转换成空间的构形,且尽可能保留原始数据的相对关系[6]。在SpSS19中文版中,选择“分析――度量――多维尺度(aLSCaL)”,得到空间二维结果。

从结果可以看出,关键词可以分为5类。第1类,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相互信任;第2类,知识管理系统、企业、模型、领域本体、企业-学校、层次分析法、学科建设、框架、知识溢出;第3类,社会资本、组织之间合作、合作创新、知识流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图书馆、绩效评价、业务流程;第4类,知识链、知识链管理、核心竞争力、知识创造、知识管理;第5类,知识优势、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组织学习、模式、供应链、价值链、知识链模型。

3国内知识链研究热点透视

从上面的多维变量分析中,我们知道国内针对知识链研究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有对知识链概念、模型的研究,也有学者通过知识链的研究来提高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等。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知识链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国内知识链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3.1知识链概念与模型研究

知识链概念和模型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知识链概念研究: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知识链的提出,就是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目前对知识链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学者有的从企业主体发出,认为知识链是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之间的转移和扩散,从而实现知识的集成和创新的网链结构。有的学者从系统的知识管理观点出发,认为企业的知识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供应链的层次上,它应该是一个抽象化的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对知识链的概念的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热点之一。(2)知识链模型研究:知识链模型作为知识链概念的形象化事物,为理解知识链的运行机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由于知识链没有确定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众多基于自身学识的模型,它们在研究视角、特性等方面不大相同。因此,知识链模型研究主要包括知识链模型的构建、知识链模型的比较分析,知识链模型的现状研究等[7]。表征这一热点的关键词有“模型”、“领域本体”、“框架”、“知识链”、“知识链模型”等。

3.2知识链流程研究

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通过知识链流程研究,提高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国内学者研究的一大热点。具体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1)知识优势(关键词:知识流动、知识优势):知识优势强调的是由知识形成的竞争优势。促进知识优势的形成,是知识链研究的一大重点。构建知识链知识优势理论模型,实现由知识资源――知识优势――竞争优势的转化。

(2)知识共享(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指员工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的知识,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组织的层面。这样在组织内部,员工可以通过查询组织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反过来,员工好的方法和工具通过反馈系统可以扩散到组织知识里,让更多的员工来使用,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知识共享成为当前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推动知识共享的主要手段。知识共享既有针对网络化组织、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模型的研究,又有基于博弈论的知识共享演化博弈模型,还有针对知识共享风险的防范措施。

(3)知识创新(关键词: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管理,组织的知识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意义在于帮助组织在创新群体内创造一种共识,以构造可以用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新知识。国内学者针对知识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创新模型的比较、知识创新模式的选择和知识创新实现方法。

(4)知识流动(关键词:知识流动):知识流动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知识在有一定需求的主体之间(包括个人、组织和区域),从知识存量高者流向知识存量低者的过程。发送的知识是知识接受者现有知识能匹配和需要的知识。只有知识流动起来,整个知识链才能循环起来,从而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增值的目的。国内学者研究究了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分析了知识流动障碍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流动模型,提出了促进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流动建议[8]。

3.3知识链应用研究

知识链应用研究比较宽泛,如在图书馆、生产服务性行业、政府知识管理、企业集群与创新、合作伙伴选择、组织学习、组织绩效评价等方面都有知识链的应用。这一方面的研究热点主要是知识链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知识链对企业知识共享的影响,不同组织之间知识链共享研究,基于知识链的成员利益分配研究,以及图书馆知识链应用研究等。表征这一热点的关键词有“知识管理系统”“组织之间合作”“图书馆”“业务流程”“绩效评价”“核心竞争力”“组织学习”“模式”“供应链”等。

4结语

国内知识链研究的时间不长,研究论文数量不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知识链的概念、模型、应用等角度。通过共词分析法来展现国内知识链研究热点问题,这类文献基本没有。笔者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篇研究论文,清晰地发现近十年来知识链研究领域过去的关注点、现在的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有点不足。在介绍知识链研究热点问题,因限于篇幅,很多相关热点没有一一展示;学科领域的研究应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由于定性研究较难统计,本文只采取了定量研究,对研究结果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高频关键词的设定、树形聚类图的划分、因子分析等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问题是笔者下一步需要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nonakai.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J].Har-

vardBusinessReview,1991(11):94-104.

[2]Callonm,LawJ,Ripa1.mappingtheDynamicsof

Scienceandtechnology:SociologyofScienceintheRealworld[m].London:macumillan,1986:14-18.

[3]LawJ,BauinS,CourtialJp,etal.policyandthemappingofscientificchange:aco-wordanalysisofresearchintoenvironmentalacidification[J].Scientometrics,1988,14(3/4):251-264.

[4]turnerwa,RojouanF.evaluatinginput/outputRelationshipsinaRegionalResearchnetworkUs-

ingCo-wordanalysis[J].Scientometrics,1991,22(1):

139-154.

[5]wettlerm.ReinhardRappComputationofwordassociationsBasedontheCooccurrencesofwordsinLargeCorpora[eB/oL].[2005-10-09].http://acl.ldc.upenn.edu/w/w93/w93-0310.pdf,2013-05-10.

[6]林震岩.多变量分析:SpSS的操作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33.

[7]李后卿,黄玉丽,莫文生.知识链模型及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8(7):57-59.

[8]赵力焓,石娟,顾新.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流动的过程研究[J],情报杂志,2010(7):70-73.

沈同平安徽中医药大学助教。安徽合肥,230036。

杨松涛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安徽合肥,230036。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篇4

关键词:可视化文献分析方法;组织学习;评述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1.组织学习的概念。关于组织学习的定义较多,代表性的主要有如下几个。西方学者argyris和Schon认为组织学习是寻找并更正错误的过程;morgan和Ramirez把组织学习定义为以共同学习的方式一起解决共同问题的过程;Gherardi和nicolini则将组织学习看做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人际关系互动而学习的结果。Berends和Lammers将组织学习定义为与认知和行为相联系的多层次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镶嵌于组织的制度环境中,并不断地受到组织制度环境的影响。

我们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获得、创造和传递知识的多层次、多阶段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知识积累、问题解决等具体组织行为,并且与组织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2.国外文献。组织学习和组织记忆的概念首先由Cybert和march提出,之后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战略领域的学者所利用多是资源基础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Conner&prahalad,1996)。easterby-Smith总结了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包括: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学和组织理论,战略管理学,生产管理和人类学。这些理论和研究视角中,心理学和社会学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其他是它们的分支。国外文献主要集中在组织学习的因素和内在机理,层次和模型,推动因素和障碍等。

Huber(1991)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Huber认为,组织记忆需要更加系统和深入研究,组织具有记忆,将组织成员的个人知识存留在组织中,最终形成组织层面的知识,这便是组织学习的过程。正是这种记忆,使得组织始终保留着相对固定的习性、心智模式,以及规范和价值观。组织不断地对组织成员的知识进行着编码、储存,进而指引或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thomas,Sussman&Henderson,2001)。Fiol和Lyles(1985)将组织学习划分为“低”和“高”两个层次;Crossan、maurer和white(2011)认为,组织学习是一个多层次、动态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解读、整合和制度化四个方面。认识和解读发生在个人层次;解读和整合发生在群体层次;整合和制度化发生在组织层次。

一些学者探讨了组织学习的类型以及组织学习的途径和方式(Fiol&Lyles,1985)。他们认为,组织学习可以在不同层次广为发生,其中的一个研究分支便是组织间的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获得和分享,因此组织学习并不仅仅是个人学习的简单加总。企业可用通过相互之间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实现组织的经验积累和学习过程。

组织学习领域涌现了众多的组织学习模型,国外学者较早地开展了跨组织学习模型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些代表性模型。其中最学术影响的便是Crossan等(1999)提出的4i模型。Kim(1998)结合oaDi-Smm模型,提出了组织学习过程中断的7种模式;结合组织学习模型,学者们探讨了组织学习推动因素和障碍,并将其作为整体模型的一个部分加以考虑。Berends和Lammers(2010)依据4i模型研究了组织学习过程中的不连贯性,他们以国际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长期地探讨了组织的知识管理和学习过程。同时powell等人(1996)认为,某个行业中环境复杂性高,并且管理人员多样化时,创新的核心便在于网络学习,而不是在于单个企业的独自学习

随着组织学习领域的研究深化,也出现了不同的研究热点,如组织决策、问题解决和组织学习的关系(Dery,1983)、组织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情感(Vince,2001)。

3.国内文献。我国学者对组织学习的关注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学者在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首先,国内研究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组织学习的类型。芮明杰,樊圣君(2001)提出了三个代表性的组织学习类型,即:①干中学;②学中学;③学中干。三种类型不同:“干中学”强调知识的确信度,其主要是依靠行动加以证明的;“学中学”旨在改变或塑造知识的结构,使其整体化和系统化;“学中干”往往是将实际困难融入到学习主题中,进一步加强对所学显性知识的确信度。

在总结和组织学习类型和模型过程中,国内学者也探讨了组织学习推动因素和障碍,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例如,陈国权和郑红平(2005)对组织学习过程能力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机理要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存在着正相关。也有学者从知识管理角度提出了二维度模型、从知识观角度提出集群学习的四模式。二维度模型主张组织学习应该通过不同手段确保组织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这些手段主要包括: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的交流沟通、敏捷的组织反应机制、科学的决策过程等。集群学习的四模式讨论了集群学习模式的演进,认为存在着三种路径:先基础后互动、先互动后和渐进发展模式。

其他学者从网络视角探讨了企业网络与组织学习间的关系链模型,认为企业网络与组织学习存在着共性,对组织间学习的观点和功能进行了论述。例如,郑向杰和赵炎(2013)探讨了联盟中网络创新的协同效应,详细论述了知识间无协同效应以及有协同效应的博弈模型。研究标明,无协同效应时存在“搭便车”行为;有协同效应时企业愿意嵌入网络以获得较多的异质性知识。

作为一个独特研究视角,组织学习也引起学者们的重视。魏江和焦豪(2008)分析了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在强化创业导向的基础上提升组织学习能力。

同时,国内学者论述了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的关系。总体上讲,主要从概念特征、因果关系和研究侧重点三个方面理解。关注组织学习的也多是理论工作者,而学习型组织更侧重于如何改进学习过程,推动组织的革新,以增强竞争优势。组织学习是组织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侧重于理解和掌握组织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学习型组织更为关注组织形态,其可以说是一种管理模式,关注学习型组织研究者大多是管理咨询工作者、企业家等。

4.国内外文献的对比分析。按照研究问题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几个维度的对比分析。首先,研究时间的先后;其次,对研究问题提出崭新观点的数量。从表1可见,国外研究对组织学习概念最早开始探讨,而国内学者较多关注组织学习模型。说明国内学者将组织学习理论应用于新兴市场国家情景中,对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组织学习行为的模式展开了讨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发展过程和研究热点

1.数据收集和处理。科学文献彼此通过互相引用形成文献集群,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是研究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我们采用引文分析法,使用基于woS平台的HistCite软件系统和pajek软件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分析,试图揭示理论发展过程。本文作者依据webofScience(woS)数据库,搜索了有关组织学习相关文献。对以主题(topic)“organizationalLearning”搜到的1686篇文献、以标题(title)“organizationalLearning”搜到495篇文献。文献发表的时间范围设置190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我们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2.理论发展脉络。引文编年图可以根据GCS和LCS两个指标进行绘制。由于以LCS为依据更能够体现研究的外延和分析的针对性,本文选用LCS为依据绘制引文编年图,将所分析的文献数量设置为30,以精简引文编年图,更加清晰地显示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本文利用pajek软件,选择SpLC方法计算相关权重,绘出该理论发展的主路径图(图1)。图中节点代表特定的文献,数字是该文献在文献集合中的文献号,箭头方向表示后者引用前者的引用关系。主路径图显示了组织学习理论研究领域主要文献的发展沿革和继承关系。按照相关文章被引用频次,以及对整体引用情况的影响,可以绘制出多条路径图。而每一条路径图都有着独特的发展路线,说明着组织学习领域的一个发展过程。本文作者试图在这些路径中,找出一条主路径图,更加全面和细致地对组织学习理论的发展进行分析。

可见,主路径经历了1983年~2011年,展现了组织学习理论发展过程中研究文献的主干。其中,Dery(1983)、nicolini和meznar(1995)等重要文献出现在主路径中。

主路径上的10篇文献组成网络的中枢结构,贯穿了组织学习的主要论题;这一主要路径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当前该领域最主要的研究方向。

根据组织学习的文献引文编年图和主路径图,结合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和重要学者发表的文献,发现组织学习理论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三篇文章组成Dery(1983),Fiol和Lyles(1985),以及Huber(1991)。Dery在1983年的文章中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组织学习联系在一起进行了探讨;之后,此文章对组织学习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也是这一领域中最早被引用的文章。随着而来的是两篇重要的综述性文章。首先,Fiol和Lyles发表在amR1985年的文章是对组织学习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他们在组织学习概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组织学习进行了分析,并将组织学习行为划分为“低层次”和“高层次”两种。随后,Huber在1991年发表在organizationScience上的文章中对组织学习的研究过程进一步进行了总结。

第二阶段表现在1995年和1997年发表在HumanRelations中的两篇文章:nicolini(1995)和easterby-Smith(1997)。nicolini和meznar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组织学习领域的概念性和实践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easterby-Smith对组织学习的原则方面的研究做了评价和展望。

第三阶段由三篇文章组成,包括Vince(2001),Vince、Sutcliffe和olivera(2002),以及Bapuji和Crossan(2004)。其中,Vince的研究侧重于组织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权力和情感方面的研究;Vince、Sutcliffe和olivera在对2002年以前的有关组织学习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学习新的研究问题和方向;Bapuji和Crossan在2004年对组织学习又进行了回顾。

第四阶段由两篇文章组成,包括Berends和Lammers(2010),Crossan、maurer和white(2011)。Berends和Lanmmers研究了组织学习过程中的“不连续性”;Crossan、maurer和white分析了截止2009年组织学习领域的重要文献,梳理了组织学习领域的相关理论。

3.主要研究内容。不同的研究阶段有着不用的研究内容。理论发展过程中,词汇诸如“Learningorganization”,“Leaders”,“organizationalBehavior”,“Socialnetwork”,“efficacy”都是重要的研究词汇曾是研究中热点,相应的研究主要内容和热点如下。

首先,关于组织学习相联系的理论,学者们做出了讨论。nicolini和meznar(1995)、easterby-Smith(1997)论述组织学习领域研究问题和观点。nicolini和meznar从社会学视角对组织学习领域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组织学习可以认为是将认知转化为抽象知识的过程;easterby-Smith总结了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观点,其中心理学和社会学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其他是它们的分支。

其次,组织学习与决策、组织结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例如Dery(1983)、Fiol和Lyles(1985)关注组织决策、问题解决和组织学习的关系,认为组织学习可分为“低”和“高”两个层次,低层次与组织结构和规则息息相关;高层次组织学习与长期、整体的规则和制度有关。Huber(1991)则认为,组织学习与知识获得、信息传递、信息整合和组织记忆四个概念相关。

第三,一些学者将组织学习和组织内部微观要素结合在一起,并从动态视角加以理解。Vince(2001),Bapuji和Crossan(2004)探讨了组织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情感等问题。Vince认为政治力量和组织内部的情感之间的交互作用创造出了动态性的组织,而组织学习在这种动态性过程中是可见的,当某个活动过程被组织意识到或反映出来,这便是一个组织学习过程。Crossan、maurer和white(2011)论述了多层次、动态化的组织学习过程,论述了4i模型,并归纳了组织学习的四个方面,即认知、解读、整合和制度化。认识和解读发生在个人层次;解读和整合发生在群体层次;整合和制度化发生在组织层次。

最后,组织学习过程与宏观环境的结合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Berends和Lammers(2010)探讨了制度环境对组织学习的影响机理。其将组织学习定义为与认知和行为相联系的多层次的变化过程,镶嵌于组织的制度环境中,并不断地受到组织制度环境的影响。

三、现有研究评述

以往研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组织学习和企业创新研究的联系不够。其次,对新兴市场国家中的研究明显不足。

组织学习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新兴市场国家具有独特的外部环境,外部制度缺失和不完善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我们强调企业应该在学习中适应动态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组织间学习,最终提高国家的区域创新和系统创新能力。所以,动态环境下的组织学习行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纵观组织学习领域文献,关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讨论美国和英国企业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注新兴市场国家中组织学习和企业创新行为是当今组织学习领域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耿帅.共享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性分析.管理世界,2005,(11):112-119.

2.芮明杰,樊圣君.“造山”:以知识和学习为基础的企业新逻辑.管理科学学报,2001,4(3):14-24.

3.陈国权,郑红平.组织学习影响因素、学习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5,8(1):48-61.

4.郑向杰,赵炎.联盟创新网络中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软科学,2013,27(10):83-96.

5.魏江,焦豪.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2):36-41.

6.nicoliniD,meznarmB.theSocialConstructionoforganizationalLearning:ConceptualandpracticalissuesintheField.HumanRelations,1995,48(7):727-74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71132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2&ZD09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7100200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资助。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篇5

案例教学法作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方法,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析了目前案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案例教学,管理类,学生

教学改革与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点,同时还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由于受传统教学范式的长期影响,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办法顺应知识信息经济时代对人才特殊的要求。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体系结构

本研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结合现有文献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方法,提出以下改革建议。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减少miS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内容所占的比例,添加miS与企业竞争优势、miS管理、经管领域miS应用等知识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miS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篇

(1)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2)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管理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学以及运筹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把握。

(3)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基于管理层次的分类、基于管理职能结构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空间分类以及技术架构分类。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概念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第二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基础篇

(1)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条件: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企业业务改革,领导的支持与参与。

(3)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程。

(4)数据库技术基础:概念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模型的规范化。

(5)通信与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第三部分:系统开发与管理篇

(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目标、内容与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模型,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的目标、任务及步骤,系统详细调查与分析,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3)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的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4)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的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第四部分:典型应用篇

(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

(2)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历程,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电子商务中的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如图所示。

二、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之间差异性小,知识创新速度缓慢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必须通过最新的、最快的信息快速填补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然而,由于管理类知识理论来源于早期的理论观点,因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一直局限于此。尽管一些管理理论和观点堪称经典,但理论也许与时俱进。很多高校学者们也在不断地通过学术论文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但这些观点和想法却不能及时通过教材更新,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观点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运用。学生所用的教材与任课教师的课件一直沿用很多年,几乎不更换。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工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由于实践性较强,知识点和内容重复性较高。但由于课程设置对优化整合关注少,致使同一内容通常在不同的学科中出现,比如会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eRp系统等课程会重复出现在课堂上。由于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师一般是管理类教师,他们缺乏计算机和信息论等方面的知识,对知识点讲解不够深刻。这些现象不但会使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系统,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上课不专心听讲、困倦等。

(二)理论讲解比重大,实践少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本科阶段教学一般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任课教师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及知识无法理解。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尽管现在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现教学内容,但教师经常对多媒体中展现的文字和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每节课灌输给学生的知识量很大,学生之前的知识点还未理解,教师已经提出了新的知识点,如此循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深入,理解不透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点抽象模糊,尽管通过简单的多媒体进行演示,但是学生仍不能透彻理解,只有通过实践真实体会,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但是,高校本科的教学大部分实践集中在理论讲解上,给学生的实践课时极少。在这种教学体制下,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点,教师必须精心准备与所讲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支撑。通过案例的讨论、讲解与总结使学生理解抽象之后的奥秘。

(四)案例稀少调查表明,教师不是不愿意使用案例教学,而是与所讲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较少。而且很多学校把案例教学当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经费少,案例开发人员力量薄弱,组织上也不给予重视。因此,教学案例不能进行有效开发。尽管国外优秀的案例很多,但适合于中国本土教学的案例少之甚少。近几年来,很多高校也在不断投入经费,组织教师开发本土化案例,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处在开发阶段。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领域较多,案例的综合性较强,例如一个完善的案例会涉及信息领域、网络组织、通讯领域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研究。综上所述,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手段,将成为未来高校课堂教学的趋势。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引入

鉴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性质,引入“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其知识点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为了能够较好地将案例引入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相结合,本研究提出以下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点的有效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案例引入与理论知识点的衔接,有效衔接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案例教学,但又不能完全取论讲授。通过案例的引入辅助学生了解知识点,通过企业实际的背景资料了解企业实际,在有企业情景的背景下学习管理信息系统中错综复杂的知识衔接关系。

(二)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比例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授课的风格和讲授的方式不同,引入案例教学的比例也不尽相同。而且在不同的高校实践案例教学的比重差异很大,很难找到一个统一标准的范式指导教学。因此,教师应该灵活地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引入辅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建设案例库在中国,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开发自己的案例库,同时也有鼓励教师编写案例的平台。大连理工大学组建全国百篇优秀案例的投稿平台,通过评选,选出百篇优秀案例,并装订成册,供各高校老师使用。同时,也会将投稿的案例经过评审入选到优秀案例集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挑选适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案例,实现案例资源的共享。

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实施的流程

案例教学可以作为专门的案例讨论课来进行,根据案例的长短合理安排预习时间,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熟悉案例。较长的案例建议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案例中未能全部提供的信息,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查询了解。一般在案例讨论环节应按以下环节进行。

(一)教师明确讨论主题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师对问题适当的筛选,明确案例中所提到的思考题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主题。

(二)小组讨论案例在课堂讨论前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小组意见。

(三)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的组长向全班陈述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就分析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和争辩。

(四)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就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就每组的意见总结归纳。案例教学流程:案例教学的准备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课后的评价与反馈。案例教学是一种工商管理类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当前正处在推进阶段。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困难是如何借鉴国外案例教学模式,将国外案例转换为国产化和本地化的案例,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国管理案例教学体系。要实现管理案例本土化和国产化,最根本的是要有一大批懂得如何去写作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使用案例组织教学的教师队伍。同时,从案例的编写、选取以及教学环节的把握力求严谨、科学,力争最大限度地提高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付俊红.论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2007(1).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篇6

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

自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知识产权试点区以来,我区严格按照《省知识产权推进计划试点方案》的有关要求,以建设创新型城区为目标,以专利保护为核心,以企业专利工作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探索知识产权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全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全区专利申请量达1161件,授权量589件,同比分别增长35.8%、8.5%;今年上半年专利申请量723件,同比增长79.9%,其中发明专利121件,同比增长57.1%,列全省各县(市)区第5位;专利授权量297件,同比增长1.4%,列全省各县(市)区第8位。年以来,全区专利受理量累计达3690件,授权量1795件,年均增长36%和31.7%。区知识产权局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年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行政执法先进集体;多名同志获得省、市专利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推进体系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试点区工作,坚持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区和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常委会、区人大常委会、区长办公会先后7次就知识产权试点区建设、创新型城区创建、高新技术发展、青少年创新发明活动基地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从组织建设、政策措施、科学管理、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有力地推动了知识产权试点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工作网络。我区于年6月正式设立区知识产权局,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综合科,配备有6名专职工作人员;办公面积50余平方米,并建有机关办公网、知识产权信息网,配齐配全了微机等办公设备。年,成立了区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分管区长为总指挥,区知识产权局为具体协调部门,区科协、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商贸局、信息产业局和腊山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为具体实施部门,覆盖各街道办事处、重点工商企业的工作网络,为做好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制定下发了《市中区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区直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区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4次召开联席会议,调度试点区建设进展情况,研究部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全力抓好各项工作。区财政每年划拨5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试点区工作;科技局将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列入全区科技发展计划的支持重点,并突出抓好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组织人事部门将专利技术的持有量作为评选专业拔尖人才的重要条件;商贸、外经贸等部门重点对流通领域、进出品商品的专利权进行监督检查。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完善扶持政策。在认真贯彻实施《专利法》、省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县域知识产权工作意见》等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修订完善了《专利补助奖励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知识产权“十一五”规划》、《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青少年科技创新专利奖励办法》和《驻区商场专利商品管理办法》等文件,有效推动了知识产权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另外,设立了“专利申请专项资助资金”,重点支持辖区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生的专利申请。截至目前,已资助企业(个人)申请专利721件,扶持实施专利30项,投入金额达258.5万元。

二、强化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为切实提高辖区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保护产权的社会环境,广泛开展了知识产权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年以来,全区先后举办各类大型宣传活动7次,参加人数7000余人次;举办专题培训班13期,参培人数2000余人次。

一是建立宣传长效机制。每年围绕“科普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采取悬挂横幅、印制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辖区群众、企业、学校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以区政府公众信息网、亚太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等媒体为平台,对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报道。年以来,累计发表宣传稿件78篇(其中,部级3篇,省级10篇,市级26篇,区级39篇),面向企业和学校编发《市中区知识产权简报》55期,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搞好培训平台建设。区知识产权、教育、科技、人事、发改、商贸等部门立足各自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先后分别建立了面向中小学校科技辅导老师、机关干部、工商企业、社区居民的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培训平台,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格局。在此基础上,按照“分类指导、按需施教”的原则,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知识产权意识。

三是加强专利人才培养。坚持把科技创新课题研究作为加强专利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先后承担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环境建设示范工程、城市自主名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运营机理研究等省、市、区研究课题。其中,城市自主名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验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通过课题研究,有效提高了业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三、搞好服务引导,加快专利技术的开发应用

一是着力扩大企业专利数量。充分发挥政府专利申请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加强专利技术的开发、申请、保护;同时,以企业专利战略、专利基本知识、专利申请与文件撰写、专利诉讼与专利保护等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服务,促进了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区共有“中国专利明星企业”4家,省、市知识产权试点企业4家;14项专利技术荣获省、市专利奖,其中5项为省级专利奖。

二是全面实施产学研联合。突出产学研合作在全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完善合作长效机制,在全区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压力容器厂、时代试金仪器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大学、省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协议,共建研发机构或产学研基地。其中,压力容器厂投资100万元与大学组建热能工程研发中心,新思达机械有限公司投资80多万元与省轻工学院共建新思达农产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时代试金仪器有限公司、金洲科瑞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市级工程中心。同时,坚持把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重点,支持企业引进专利技术,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年以来,辖区企业共与高校院所签署技术转让合同(协议)78个,引进专利技术、产品93个;实施区级成果转化计划30项,投入资金248.8万元;完成市级成果转化项目15项,争取项目资金215万元。另外,充分利用中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会这一平台,三年来共推荐50家企业、60余个专利产品参加展示,有12家企业分别同大专院校(专利人)达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协议。

三是积极做好专利技术转化服务。充分发挥亚太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站的作用,开设了网上专利项目转让交易栏目,广泛收集区内外优秀专利项目,并为专利技术转让提供快捷服务,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借助市专利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寻求技术合作提供便利。我区专利重点联系企业法因数控机械有限公司在与乌克兰合作开发数控高压水力切割机时,充分利用专利检索分析系统进行检索,确立了新产品开发的目标和方向。该公司开发的数控高压水力切割机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四、营造良好氛围,提升青少年创新能力

坚持把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年启动了科技创新教育环境建设示范工程。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年,我区投资60余万元,在经九路小学创建了全市首家青少年创造发明活动基地。该基地占地300余平方米,分“启想园”、“畅想园”、“创生园”、“机器人世界”等几个活动板块,主要用于组织青少年开展科学探究和发明创造等科技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已先后举办两届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开展了30余次小制作、小发明等兴趣小组活动。青少年创造发明活动基地的建成,为培养中小学生的发明创造意识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是鼓励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区科协、教育、知识产权等部门每年都组织一次由全区中小学生参加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年以来,共评出优秀创意作品200余件。在此基础上,积极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级科技创新大赛,先后荣获全国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6个,市级一等奖20余个。另外,鼓励中小学生开展发明创造,全区中小学生上报发明作品2000余件,其中800余件作品获得国家专利受理,受理量稳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3件专利作品转化为产品,已推向市场。

五、严格监督检查,有效净化知识产权市场环境

近年来,我区严格按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有关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商业流通领域知识产权和专利商品的保护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了《驻区商场专利商品管理办法》,向辖区商场和超市印发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指导帮助企业进行自检自查。同时,针对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积极配合上级执法部门,加大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指导企业整改。年以来,我们定期对辖区各大超市、商场进行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检查范围包括食品、建材、日用品、机电等商品近万件,其中检查专利商品116件,发现问题专利14件,全部予以及时处理,有效遏制了假冒、冒充专利产品涌入流通领域的势头,净化了市场秩序。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篇7

随着今年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铁路改革的深化和机车车辆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我厂今年的经营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基本上实现了扭亏的目标。但工厂的资金仍然很紧张,很多技改、大修项目欠帐太多,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活动很难组织。使我们科协工作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去年九月,工厂为了增加销售额,把我们科协的科技咨询业务全部上收到工厂销售部,使我们技协本来就不高的经济收入更陷入困境。如果没有我们自己的经济实体,我们的工资都成问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下力量加强实体建设,调整我们内部的核算分配机制,在基本保证我们自己工资的前提下,尽量筹积一部分活动经费,力所能及地开展科协的活动。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发展经济实体,落实经济责任制,巩固科协经济基础。

今年初,我们对办公室内部机构和作用进行了调整,并相应制定了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和职能作用考核办法。打破了过去的统算统分,形成了按经济效益和职能作用独立的考核机制。明确了各部门工作的指标和目标,并实行独立核算。一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科协自己创办的机械加工厂在去年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实现了经理和骨干的新老交替。使企业在年轻化、产品化、规模化方面有了新的进展。经济效益得到巩固。科技楼自年初施行独立承包以来,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不断寻求新得经济增长点,调整资产和人才的合理配置。经营和管理有了很大提高。不但承担起科技楼所有消耗费用和办公室一半在职职工的工资,还自费更新了一部捷达汽车。增加了科协的自有资产。办公室本部在搞好科协活动的同时,注意资金的合理利用和投资收益的回收。有效的保证了科协的经济来源。弥补了失去厂内科技咨询业务收入的损失。为科协的生存和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和了有利的保障。

二、围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开展科协活动。

我们对办公室内部机构的调整和独立考核机制的实施,使办公室本部的职能作用突出出来。使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科协活动的开展。今年,我们围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在科普宣传、科技论文评选、科技讲座、科技培训以及丰富科技人员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5配合社会形势和工厂中心工作,开展政治与科普宣传教育。今年我们的科普橱窗共出刊八期。(160个版面)

5春节前,我们与厂报社联合,搞了一期集知识性、科技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科技知识竞赛活动。主要内容是一年来厂报上刊载的工厂科技信息、科技动态以及与铁路机车车辆行业有关的科普知识。全厂职工踊跃参加,共收到答卷846份,由于大家认真查阅有关资料,答卷的正确率很高。有124人获奖。

5今年三月,我们还组织全厂科技人员参加了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知识答题活动。我们作为一个分赛区,把中国科普研究所出的科学知识竞赛题转载在厂报上。还买了80本《当代科学知识》发至各科协分会供大家参考。此次活动得到广泛参与,共收到答卷1860份。(全部报到中国科协科学知识竞赛组委会)经验卷,95分以上的就有951份。我们为随机抽取的120名参赛者发了奖。此次活动获中国科协科学知识竞赛组委会组织奖。

5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了科技论文评选活动。对征集来自科技一线的40篇科技论文,组成了包括总师、副总师在内的专家评审组进行了认真的评审。最后以打分的办法评出一等论文二篇,(各奖1000元);二等论文四篇,(各奖800元);三等论文六篇,(各奖500元);四等论文八篇,(各奖100元)。并将入选论文编辑成科技论文集印刷1000册,用于厂内外科技交流。我们还从中优选四篇推荐参加第四届__工业企业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其中两篇获三等奖,两篇获鼓励奖。

55月16日,协助__市技协在我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袁正光教授主讲的科技报告会。各单位参加报告会的有600多人,其中我厂职工有近500人参加。

5今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我厂科协配合教育处,举办了工厂中层领导干部微机基础知识普及培训班。以适应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提高其掌握、运用微机进行办公的能力。这次参加培训的共有196人,按不同的基础分为a、B、C三个班,每周半天脱产学习,有考核,有考试。大家感到收获很大。

5在“__科技周”活动中,我们组织科协、技协骨干50多人,参观了中国科技馆、观看了穹幕电影《梦想成真》并游览了居庸关长城。

5评选厂级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6名,并又科协出资组织他们赴张家界、三峡参观旅游。

5今年,我们出资两万多元给全厂1400多名科协、技协会员每人购买了一本由我们总公司编辑出版的《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新技术》,做为日常学习的科普资料。也为我们下一步组织科普知识竞赛打下基础。

5今年我们还在全厂科技人员中,组织了业余飞标比赛。先给各分会配置了120个标盘,让大家练习、选拔,然后进行分组预、决赛。共有近千人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项活动。三、配合厂工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

今年四月份,厂工会下发文件,决定在全厂职工中开展以“技术比赛”、“创一新”和“征三绝”(绝活、绝技、绝招)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我们科技协办公室做为组织成员之一,积极配合这项活动的开展。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篇8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1.论文统计分析

1.1数量分布

为了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在著名的中国期刊网(CnKi)下的“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以“企业知识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匹配程度选择“精确”),检索得到的有效记录共有953条(剔除一稿多投、文摘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冗余数据,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11年的论文数量未得到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从统计表格和趋势曲线图可以看出,从1997年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起步开始,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和阶段性特点。可以将国内知识管理发展和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主要是指99年以前,这段时间相关研究论文较少,总共数25篇,仅占2.62%,这说明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仅处于起步研究阶段。(2)稳步增长阶段(00~05年),此阶段论文持续增长,每年约以10篇的数量增长,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总体趋于稳定。其中03年较02年有较大的涨幅,可以推测这段时间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大发展时期。(3)激增阶段(06~10年)。期间企业知识管理论文激增,数量上占总体的58.88%,除了不完全统计的10年,每年数量都达到百余篇,并趋于稳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正逐渐向高层,多元化,多领域方向发展。

1.2论文主题分布

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1)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包括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功能、方法、内容、规律、主体、影响因素等;(2)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如高科技企业、软件企业、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林业企业、物流企业、石油企业、金融企业、化工企业以及民航等;(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4)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与体系;(5)企业知识共享与创新;(6)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知识管理;(7)企业知识管理能力;(8)企业知识管理技术;(9)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及对策;(10)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管理;(11)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及绩效评价;(12)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等。具体主题分布情况见表2。

2.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从以上的文献统计分析可以大致总结出我国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现状。

从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特点、功能、主题等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是作深入研究的基础;随着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各行业各企业的学者慢慢意识到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各类企业开始从自身企业结合知识管理特点研究适应自身企业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从统计数据上看,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占9.55%,说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更加注重于结合企业本身,走向多行业,多领域,多元化的知识管理实践。由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占比较大的比例,代表着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这里重点介绍。

2.1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系统的结构、模型、评价和实施。李勇等人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基础平台系统、企业miS系统、知识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知识库互动系统、知识管理人员和系统用户等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知识库管理、知识传播、知识共享、客户服务、培训教学、工作流、协同工作和专家咨询等。熊学兵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架构,从企业知识管理的全过程(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和相关因素(愿景、战略、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技术、社会关系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系统模型。黄立军则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方法作了具体分析,从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定量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吕新业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应该从流程、组织环境与知识员工的管理三个方面实现。

2.2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主要研究内容是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实施方法。樊治平等提出了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企业知识需求、知识供给和知识缺口探讨了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杜伟等提出应该从组织体系、信息技术、经济投入、组织文化、激励机制以及评估六个方面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5]。王海芳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应该根据企业内外三个区域的九种知识转移路径,构建知识管理战略。

2.3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笔者在按照年份――主题分布统计文献数量过程中发现,在国内对企业知识管理长达十几年研究的历程中,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风险以及绩效的研究大量集中于2006年至今的时间段。这说明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成为近几年研究的新兴点和热点,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其实施的实际效用。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定性分析与定量的测度等。

王军霞将运筹学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通过一些非量化指标所占权重来考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蒋蓉华在其硕士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研究》中探讨了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出指标体系应该由一级指标(知识系统、结构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体系下的各子指标集)构成。邱若娟等认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应从领导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程度,组织结构的知识化调整,企业文化的培育,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的检测、评估和利用以及外部关系的知识化程度等方面来评价。

3.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3.1.1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从以上统计的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占45.43%,比重过大。国内文献大部分停滞在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体系、模型以及实现措施上,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探讨还止步于语法层次的信息技术层面,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技术性比较强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应该更重视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应从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角度,展开基于语义和语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研究与开发。

3.1.2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群体的单一性

从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群体的统计分析来看,目前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研究机构,高校也主要集中在图情领域与经济管理领域。而真正的企业人员参与研究的很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管理而言,很显然会导致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1.3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多数侧重于理论研究,真正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已有研究成果多数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层面研究的还比较少,导致理论过于超前,实践过于落后。另外,现在从事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多数是高校院、系和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而真正置身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企业人却很少。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2对策

(1)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与经济环境,也要求企业知识管理必须适应我国企业发展模式。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中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研究适合各类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增加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研究,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统一。(2)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重视对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吸取先进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成果,时刻保持危机与差距意识,跟踪国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提升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水平。(3)拓展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队伍,使企业知识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到研究之中,结合自身企业的时间研究企业知识管理,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的重要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勇,陈钰,曹国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1):

107-109.

[2]熊学兵.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68-70.

[3]杜伟,郭宪英.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2(10):117-118.

[4]王海芳.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3):193-195.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篇9

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农业往来日趋频繁,农业高校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相关学科的英文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顺应社会发展所需。这种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使各农业高校越来越重视eSp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通过不断深入的实践和探索,使eSp课程的设置成为公共外语基础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并促使基础英语教育不断变革。随着农业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如何使农业英语人才培养的范围不断拓宽,正是eSp课要面临的挑战。

一、eSp的课堂教学现状

eSp作为一个日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新的教学途径在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有着自己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关注eSp的开展到如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我国高校的eSp教学和相关研究都未成熟,其教学效果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虽然许多院校在本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外语课程,但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本功比较薄弱,学生对专业外语重视不够。其次,专业外语教师队伍由从事一般用途英语教学的教师和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沟通甚少,课堂教学往往呈现的都是教师的个人意愿,没有比较成熟教学理论作为支撑。

二、eSp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专业外语教学课堂一般呈现的教学模式就是所谓的ppp模式。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输入型,教与学呈现一个静态口头传授过程。任课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在专业英语课堂所应承担的特殊角色。这种现状与eSp所倡导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距甚远,很少有教师能够准确地分析特定领域语篇的语域和题材等相关特征,学生除了掌握了一些专业词汇外,并没有实质的长进。

需求分析理论应涉及到差距型标准,需求主体标准,需求用途标准和需求性质标准等,很多用人企业在当代这种信息决定企业前途的竞争背景下,掌握一定程度的英文知识视为员工必备素质,员工的英语水平一定程度决定企业的形象和地位,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对懂得一定专业英文知识的员工需求十分迫切。

三、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英语eSp教学模式构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eSp教学模式理论其实就是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ies)及“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其中两者都应侧重学生实际学习的认知情况,教师应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和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平和学习习惯相融合,是学生有意将已知知识与实际要求的学习目标相结合的倾向。

农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在于拓展学生的相关农业词汇,了解本专业农业运行机制和农业术语。了解相关农业在各个国家的运行管理和突出特点,促进不同地区相关农业之间的相互交流。

根据eSp教学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为特定的农业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服务,可以用体裁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去,应用体裁规范进行创新型课堂设计的一种思路。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所对应的不同交际目的和布局谋篇策略;使学生了解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linguisticconstructs),而且更是一种社会意义建构(socialmeaningfulconstructs);教授学生分析语篇图式结构(schematicstructure)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或撰写某一题材的语篇。

农业高校应根据已有的教师队伍的师资情况进行培训,对于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相当水平并达到一定水平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除培训外,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还应当与农业专业教师进行必要合作,建立联系和沟通,更好的将英语语言知识和农业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更理想的eSp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面应配合指定完整的系统教学大纲,在大纲指导下选取教材,eSp教学内容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构建相应教学内容,eSp应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采取多种多样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所有的教学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eSp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需要建立公正客观,符合eSp规律和特点的评价机制”。目前关于eSp一般分为测试型评估和非测试型评估两大类,测试型评估还可以根据评价标准和评价时间和评价目标再进行二次分类。应根据不同农业专业的分类,采取更能合理评价eSp课程水准的评估方法。实际上就是课程进行中的需求分析,是一种期望,期望学生通过eSp课程的学习达到这一标准。

eSp是时展的产物,是学科进一步分化对英语语言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更实事求是的正视eSp在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因循守旧及其他师资教学资源的整合等诸多问题,提高eSp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利用效率,更好的为农业高校外语教学服务。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篇10

关键词:建设项目;知识管理;实施框架

0引言

自从1996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研究和讨论知识经济的热潮。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将引发人类生活的重大变革。知识经济倡导知识创新,强调将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知识经济也要求花费更少的自然资源和人力劳动而创造更多财富。总之,知识经济必然促进创新,创新必然会带来更多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面对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企业想要增强竞争力,必须整合自身的企业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项目这种模式进行运作。人们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所以社会生产活动逐步由以前的重复的活动形式逐步转化为项目管理的形式。重复的活动形式与项目管理形式有着显著的不同,项目管理的活动形式,具有明确的目标,项目开发过程具有过程性,组织项目具有协作性,不同的项目具有其独特性。项目开发是现代社会主要财富的生产手段,项目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将知识进行分类、共享、创新,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可以不断获取知识以及创造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循环。对知识的管理和沉淀,逐步形成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行为能力、生产效率以及竞争能力。

1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

知识管理和其他理论是一样的,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事实上,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在很多企业中早已经存在,只不过对于这个概念,人们的理解只是了解他,并没有提高到理论层面。从1991年至今,通过分析现有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为第一阶段,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少,知识管理处于早期发展阶段;1996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相关研究快速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2000年以后为第三阶段,知识管理研究成了研究热点,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致,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大幅增加却逐年递增。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也与国外有着类似的经历,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显示,1997年之前关于只是管理的文章数量在一千篇左右,1997年至2000年,相关研究数量得到增长,达到近3000篇左右,2000年以后,文章数量得到惊人的增长,已经达到上万篇,并且这个数量仍在增长。

2知识管理研究的东西方差异

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差异。通常将之划分为东方观点和西方观点两类。东方观点侧重于隐性知识和知识的创造,西方观点重视显性知识和知识的传递。这主要是由东西方企业采用不同的分工习惯造成,东方企业中比较重视企业员工知识的全面性,各个员工技能具有很大的重叠性,西方企业较重视员工的专一性,强调员工对某一项技能的深度。东方理论的研究学者认为,创新需使人员信息冗余,多种学术背景或者技能背景的员工在一起,可促使知识的相互交叉,这种交叉可促使员工向其他领域触及,进而推动知识共享,加速创新。西方理论的学者则不考虑知识的交叉,侧重强调知识的集成。西方理论学者认为东方理论需要花费极大的成本,而效率较低。通常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应该讲个人融入到一个集体中,从而更好的发挥作用。事实上,实现西方理论所说的,将个人集成到集体中,也并非容易的,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比如如果某个集体中的个体知识交叉很少,则知识无法传递,又比如集体中个体知识重复率过高,则集成毫无意义。同时在研究集成过程中,如何调动每个人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一些大型复杂项目更难操作,至于一般的情况下,采用企业的规定、规范以及例行程序则可实现。

3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

(1)面向对象的实施方案

面向对象的实施方案,是将员工的知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所具备知识的组成和特点。通常情况下,又可将员工具备的知识分为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本专业所最基本的知识,每个专业都有其特有的专业知识、规则;中间层为了解专业知识的推导过程,系统了解本专业理论知识;最上层为任务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知识的发挥与企业文化、个人价值观以及企业绩效考核方案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如何改善知识环境、企业文化、个体价值以及管理措施等方法是促使各个层面来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中心的企业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知识管理策略以及管理目标,然后要完善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对现有的知识管理办法进行试验和评价,总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积极调整,最后,对已形成成熟的知识管理策略进行积极推广最终形成知识管理的持续性发展。

(2)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

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是以项目的设计流程为依据,通过对项目要求进行分析,合理组织人员,将具备相应知识的人员安排到工作中去。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是以项目的流程为依据,分析各个流程中需要的专业知识,进而将知识融入流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管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首先需要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建模,然后对现有知识进行评估,寻求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办法,只是管理办法目的是发挥知识的积极性,改善工作效率,最后用项目目标要求对知识管理策略进行评价。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以及主客观条件等等因素,会形成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法。

4结语

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将知识进行分类、共享、创新,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可以不断获取知识以及创造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循环。对知识的管理和沉淀,逐步形成了企业的发展历程。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行为能力、生产效率以及竞争能力。建设项目知识管理分为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不管哪一种方案,其核心是强调创新。

作者:王洁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彦忠.项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J].经济论坛,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