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二重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5:02

管理学的二重性篇1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范式二重性

一、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含义

范式是托马斯·S·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来的一个术语,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赋予这个概念以关键性的作用,他提出科学认识不是简单而纯粹的知识积累;对科学理论进行构思、表述和组织的那种方式受到一些前提或预设的指挥和控制。他要探测一种隐蔽在预设或前提之下的、绝对而自明的集体资源。他把这些自明性称作范式。范式的这一定义同时是语义的、逻辑的和观念——逻辑的。就语义而言,范式决定着可理解性,给事物以意义;就逻辑而言,范式决定着最主要的逻辑操作;就观念——逻辑而言,范式是联合、淘汰、选择的第一原则,决定着观念的组织条件。根据这三个生成的和组织的含义,范式指导、统治、控制着个人推理的组织和那些遵循范式的观念系统的组织。

范式的含义既强烈又模糊,强烈是因为范式具有一种彻底的意义,它是方法论的指导、思维的基本图式、预设或起关键作用的信仰,因此它本身带有一种理论统治权。模糊是因为范式摇摆于多种含义之间,最终以含混的方式涵盖了科学家们对一种世界观的集体赞同。范式概念的不充分和不精确不仅揭示了库恩思想的缺陷,也揭示了思考范式概念的困难。一种范式,对于在这种范式控制下进行的所有话语而言,包含着可理解性的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同时也包含这些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吸引/排斥的逻辑关系的类型。一种范式的性质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界定,第一是对主要的可理解性的范畴的推广或选择;第二是对主要的逻辑操作的规定。

管理学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管理学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它主要从科学哲学角度探讨与管理学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管理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在既定的范式中,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务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沿着既定的路径。按照管理学家的解释,知识的发展一般是遵循一定的路径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范式。在管理实践中,一般现存企业是在已有管理知识范式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寻求管理变革或改进管理的。而新企业和新技术往往会带来知识跳跃式发展的新范式。如果一种新技术的背后有全新的知识范式作为支撑,那么将对已有的管理理论、技术和能力构成威胁。

按照库恩的标准,管理学范式是划分管理科学共同体的标准,不同的范式决定管理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而某个特定研究方向或领域内所特有的共同世界观、共识及基本观点则形成管理学家群体。管理学范式就是管理学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知识假设。由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不同,所以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管理学范式理论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本体论视角,二是认识论视角,三是方法论视角。所以管理学的范式理论是以管理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与管理学之间呈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管理学研究的科学主义范式

西方的管理思想和学说从产生的时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泊的组织理论等;第二类是行为管理理论,发端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的人际关系学说,而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第三类是当代的各种管理理论,产生和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至今。这三类理论只是产生的时期有先后,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三个阶段。它们相互影响,继承演变,形成各种流派。根据不同的逻辑起点,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有两个范式,一个是以组织的效率为起点,另一个是以人的需要为起点。前者被称为科学主义范式,后者被称为人本主义范式。科学主义范式是以组织的存在为根本,把人纳入组织,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人本主义范式把人的存在和需要作为根本,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以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罗为代表,通常把科学主义范式称为泰罗范式。该范式的核心是如何使工作更加多产和高效,“科学管理”注重的是如何改进职工的工作表现,演示了工作要素的可辩识性和可重复性,泰罗坚信通过确定出工人完成某项作业的最佳时间,管理者就可能判断工人是否干得出色。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带来了组织效率的提高。随着管理学的发展,在泰罗范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范式以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把人的认识局限在人的经验所及的领域,其方法论范式深受自然科学方法论范式的强烈影响。这种范式认为,组织及其管理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具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管理学的任务就是要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从观察经验事实出发,研究和发展组织及其管理领域内的一般性普遍规律。

科学主义范式体现在具有理性约束的个体追求服从技术规律和组织纪律带来的高效率。从人的行为特征来看,“经济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因此,假定每个行为主体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管理原理、原则和制度必须以管理主体的个人行为为基础并且可以从社会历史背景中抽象出来。单个行为主体都服从于技术规律,通过时间动作的分析,实现工作方法的标准化、工作条件的标准化和工作时间的标准化。适应这样的行为主体的组织是一个高度结构化、形式化、不受个人支配的集权组织。

三、管理学研究的人本主义范式

管理学范式的第一次变革是由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完成的,人本主义者指责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是不道德的,是将工作“非人性化”,并把极具人性色彩的管理变成了简单的效率衡量。他们对科学主义范式提出批评,认为管理的对象不仅是物的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管理问题,人是每一个组织中的核心,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应当重视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从人本主义范式的理论主张可以发现,行为管理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对人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使得管理活动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时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更加符合人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古典管理学的原罪促成了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人本主义范式以新康德主义、现象学、诠释学等哲学思潮为理论基础,强调管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认为组织及其关系现象的本质是人的主体精神外化或客体化,是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严格来说,行为科学学派来自于社会学,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在任何社会组织中群体总是由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

人本主义范式强调应把人放在管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原材料、资本、机器、土地或能源,而是人。这里所说的“人”,是被看成“生活在社会里的人”,他们是不断地被密如蛛网的人际关系网所包围,而他们自身也是这个关系网的一部分。在人本主义范式中,整个人类的本性是由积极的与消极的、崇高的与卑劣的品质构成,他们反对科学主义范式把人看成仅仅是一味索取的自利主义的“经济人”,强调利他主义与给予的品质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同时该范式强调人的潜质的生长与发展,而且这种潜质的生长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中,是不断成长和进化的,是随着时间和社会文化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的。

早在西方科学发展的初期,培根(F.Bacon)就觉察到了对一切认识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束缚,并同时觉察到了摆脱这些束缚的必要性。他在对认识的社会——文化规定性进行诊断时指出,认识的使命在于把认识从社会——文化规定性中解放出来,使认识成为科学。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已经获得的合理性会随着促使它形成的那个过程的延续而削弱,合理性的操作特征会被不合理的社会力量所截取和利用。组织理论学家布赖尔和摩根在《社会学范式与组织分析》一书中隐含地指出,社会科学理论主要有两条轴线,一条代表科学本质属性的连续体,另一条代表社会(组织)本质属性的连续体。科学的本质属性强调稳定性、可证实性和规定性,而社会的本质属性体现为永恒的变革。

四、结论

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分别是管理理论中注重技术与注重人的两个主要方面,这两种范式的发展构成了早期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前者注重的技术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科学主义范式不断变革,所以科学主义范式恰好体现了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社会性。而人本主义范式注重人的需要,认为人是组织的核心,管理的对象不仅是物,而且是人,这样的观点恰恰体现了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科学性。人是管理学研究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样的研究方法正是辨证的和科学的。组织及其管理的效率不仅是科学主义范式理性创新所产生的效率,也包括人本主义范式对工作认同的诠释所产生的效率。

从本质上分析,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西方大范式。这个大范式是由笛卡尔提出并随着17世纪以来欧洲历史的发展而确立了下来。笛卡尔的范式把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使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领域,一边是科学和客观性研究,一边是哲学和反思性研究。这个范式决定着一种二元世界观,也是同一个世界的二元化:一方面是必须接受观察、实验和操作的客体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提出存在、沟通、意识、命运等问题的主体的世界,客体世界对应着管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而主体世界对应着管理学的人本主义范式。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豪斯曼编,丁建峰译.经济学的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法]挨德加.莫兰著,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罗珉.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李郸.管理学的历史演进:研究范式的角度.财经科学,2005,(5).

[5]罗珉.论管理学范式革命.当代经济管理,2005,(5).

[6]魏文斌.西方管理学范式的三种维度.国外社会科学,2007,(1).

[7]罗珉.论管理学复杂范式.管理科学,2006,(1).

管理学的二重性篇2

关键词: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改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认识和建议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2日

一、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

1、专业性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所包涵的工作内容及特点要求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的人员首先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熟悉高校教学管理的具体内容;其次,教学管理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探索教学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和水平;最后,教学管理人员要尽可能地懂专业、懂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用专业化的视角去审订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更具有科学化、规范化、指导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2、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二级学院作为学校的基层教学单位,一方面办学理念与管理模式要与学校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二级学院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鉴于此,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既是一份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又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体现灵活性,实施人本管理。这就要求实际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在工作中要吃透有关方针、政策,头脑清晰,冷静处理问题,不夸张、不袒护,客观如实地反映情况;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为教师和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潜能。

3、服务性。教学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活动,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工作是为学院教学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与服务。学院教学管理的目标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使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获得自尊和自信;同时,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给学生更多的自和选择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改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才。首先,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任务,如何安排好大学的学习生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尽快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二级学院可以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及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作为导师和班主任,帮助学生制定成才规划,并在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选课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其次,学院可以通过强化学风,利用教师的道德风范、严谨教风以及渊博的学识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

2、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教师潜能的发挥。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资源,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才能保证一流的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但与学校和学院的激励机制、培养措施和成长环境有不可否认的关系。因此,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必须遵循激励、培养、尊重、关心教师的原则。既要教师从严执教、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又要积极为他们营造和谐、宽松的人际和学术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

3、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为社会服务的价值。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而这种服务往往是通过高校内部院系或科研机构所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来实现的。院系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专业布局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等等,直接关系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的大小。

三、改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

1、教学管理理念的革新。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要以面向基层、面向教学第一线、面向服务对象为原则,加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盲目性和经验性,实现由经验型管理转向科学型管理,由模糊管理转向透明管理的根本目的。学院教学管理人员要养成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好习惯,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新思想和思维,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管理体系,不断思考新问题、拓宽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取得新成果,以避免低效、超负荷、重复、机械性的劳动,使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上层次、上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生动、严谨、活泼而宽松的人才培养环境,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2、在管理手段上做到刚柔相济。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价值和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的重要保证。科学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而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还应坚持以人为本,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在规范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柔性与弹性,把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管理机制高效运行。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启迪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主体性,区别对待,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鼓励每一个学生在发展中自我启发、自我比较、自我提高。在教师管理上,应坚持“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的原则,遵循激励、培养、尊重、关心教师的做法,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学院应积极为他们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学术和人际环境,让不同类型和特质的教师对学院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空间,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及风格。

3、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传递,让师生更多地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信息的及时更新将会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运作,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广大教师是教学任务的具体承担者,他们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体会最深也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学院教学管理者必须紧紧依靠教师,高度重视、认真听取教师提出的教学管理意见和建议,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管理。学院可以组织开展全院学生对学院、甚至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引导学生参与学院有关教学及教学管理的评估督查任务,评价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工作,参与教学研讨与信息交流,从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使教学改革工作更有针对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铁,王友群.关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有几点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4.

管理学的二重性篇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逐年加快,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很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已超过万人以上。从各高校外部来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办学更注重质量、效益和内涵的发展;从高校内部来看,办学模式正在向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转变,二级学院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教学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校级教学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的办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本文由收集整理占有重要位置,是高校管理的核心任务,教学管理任务是以日常教学工作为对象而实施管理职能的工作过程[l]。在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下,

高校的二级学院是学校直属基层行政和教学组织机构,是校级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学校发展的依托,在履行高校社会职能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多年来,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一直在进行改革探索,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学院制教学管理模式被国内许多高校选择采用。其实质是将校级高度集中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向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转变,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教学管理自主权,由二级学院来决策制定目标和具体组织实施,将原来属于校级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一部分权力下移,如决策权、管理权和财务权等,将校院二级不同的教学管理职能进行划分,减少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跨度、幅度和难度,明显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有利于设立科学合理的二级办学目标,形成二级学院机构内部资源协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协调发展的局面,能够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要求,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有利于竞争和激发内部活力,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使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使集体和个人发展能够有机联系的机制,这是我国高校在多年的不断改革探索发展中,进行结构优化,提高管理效率的现实选择,对不断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体制尚在探索实践之中,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二级学院一直处于听从校级管理部门的被动指令状态,积极性和内部活力大受影响,其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对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领导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认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只需要被动听取校级教学计划安排,起上传下达作用;二级学院只需要简单做好教学安排、考试安排、成绩管理等等事务性工作即可。因此,造成高校的校级教学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机构逐渐臃肿,压力增大,效率越来越低的现象。同时,二级学院承担的教学任务加重,管理力量却越来越薄弱,可支配的各种权力与其所承担的任务极不相称,如在办学自主权、人事权、分配权等方面毫无决策权,也无心探索研究如何去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

(二)校级教学大一统式集权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校级教学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从规划目标、制定政策、落实行动到资源调配、评估监督和全校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建设,甚至小到日常教学过程的管理。这种大一统式的集权管理模式既使校级教学管理部门工作繁重琐碎,只顾及忙于应付事务,无心真正教学管理和思考研究管理新方法,又让二级学院疲于应付教学指令,无法实行自主管理和自我调节,职能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工作刻板教条,效率低下。

(三)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稳定性差

虽然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工作任务异常繁重,但很多高校对二级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人员配备标准,工作人员多由辅助岗位转调而来,专业不对口,整体素质不高,没有明确的工作量标准、待遇保障、升职制度,缺少教学管理激励机制,因此导致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纷纷转岗转部门,岗位变换频繁,工作的连贯性、熟练性差,工作积极性无法调动,极大地影响了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三、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

(一)理顺学校和二级教学管理的职责

理顺校级和二级教学管理的职责是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基础。学校推行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即应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学院。作为顶层的校级教学管理,更应注重管理的宏观性和目标性,以计划、监督调控和服务为主,主要职责是指明学校的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规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筹措办学经费、教学资源保障、组织学科建设、统筹计划财务管理和分配、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教学考核评估和协调监督、提供信息服务,以及学校公共资源的建设和管理[3]。二级学院应转变角色,在履行自身职能方面充分体现教学中心工作的主体地位,积极制定学院发展计划和目标,推行院长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制度等,利用学校赋予的权力,创造性地开展本院系的日常教学、教学管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工作。

(二)赋予二级学院充分的自主权

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本质是体现学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由校级集权管理逐步转向校院分权管理,把管理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使他们拥有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对外合作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充分体现二级学院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管理的中心地位,使责、权、利协调一致。

1.二级学院决策权。把原来属于校级职能部门管理的大部分决策权下放给二级学院,让二级学院拥有教学管理权、学科和专业建设管理权、科研管理权、物资管理权、学生管理权和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较大程度的决策权。

2.二级学院人事权。校级人事管理部门实行总编制控制的原则,根据二级学院的学生数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由二级学院自主选拔聘任学科带头人、教研室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并制定分配标准和考核标准等,使师资配备合理,结构优化,自主评聘,分配合理。

3.二级学院财务权。学校根据二级学院的师生人

数、发展计划和目标,以及学科和专业特点进行预算划拨,将资金划归二级学院自主规范管理,有计划地控制使用,让二级学院教育成本的忧患意识增强,开源节流,并将现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如将设备、师资、图书资料等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使用。自主的财务权会使二级学院有更迫切的发展意识,会积极利用学院人才、设备和学术上的无形资产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如开展横向科研合作和开拓产学研合作项目,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社会对学院学术水平的认可和经济效益回报。

(三)健全教学管理评估体系

在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权力下放、重心下移的前提是能够确保教学质量和管理高效率,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资源节约和资源共享的原则。改革的效果如何,能否达到目的,需要有一套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以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和效果评价为重点的教学状态评估体系。教育活动与企业经济利益活动不同,没有快速直观的效果体现,因此,无法评定教育活动的效果与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将动态的、定性的、全面的测评方法与静态的、定量的、重点的测评方法相结合,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利于二级学院自我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教学评估体系,这是搞好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保障[4]。科学的评估体系可以对二级学院的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状态实行制度化的科学评估[5],同时,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也应成为校级管理部门实施制度化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管理学的二重性篇4

【正文】

马克思主义管理二重性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原理,才能真正充分地从西方企业管理中分离出它所蕴含的同社会主义管理具有共同属性、应予吸取的一切有益的内容;才能真正地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学习与独创、引进与吸收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管理学界对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存在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成为我们引进先进管理的理论障碍。

在我国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般把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理论概括为“一方面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1]即“任何社会的企业管理都具有二重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二重性分别表现为合理组织生产力(指挥劳动)以及维护和发展生产关系(监督劳动)两种管理职能。‘指挥劳动’……表现了管理的自然属性。监督劳动’……表现了管理的社会属性。”[2]这种管理理论简单地把自然属性等同于共性、一般属性,是我们可以向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学习和借鉴的部分;把社会属性等同于资本主义管理的特殊性或阶级性,是我们应批判和抛弃的。把管理的二重性理解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把管理的共性局限于管理的自然属性的观点,离开了马克思的本意,是对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的误解。它阻碍了我们充分地学习和借鉴西方企业管理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尤其是社会属性中的先进经验,从而不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

其实,“管理的自然属性”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管理二重性的论述中并没有出现过,它只是我们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加进去的。在马克思看来,管理本质上是对共同劳动的指挥和协调,是对人的(不管是被他人所管还是劳动者自己管理自己)管理。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对管理的二重性是这样论述的:“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3]马克思还指出:不能“把从共同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同从这一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因而从对抗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混为一谈。”他认为,管理既具有一般性质,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具有特殊性,是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制约的。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的二重性表现为:一方面,它是一般劳动过程本身所必要的条件,是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另一方面,它又受资本主义攫取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的制约,受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的性质制约。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管理二重性是特指“管理的一般职能”同“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的“特殊性质”之间的关系[3](23.367~368),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列宁认为,无论从国民经济总体来看,还是从企业的局部来看,管理都具有二重性。它是一切较大规模的共同劳动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它又是维护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益所必需的条件,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企业管理,都包含了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按其一般性而言,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最新成就”。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成就就是泰罗制,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又包含了一系列的科学成果,它分析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适当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方法等等。苏维埃共和国无论如何都要采用这方面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4]

至于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马克思和列宁也有过论述。人所共知,列宁不止一次地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监督的重要性。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质量检验、操作程序的控制,都需要监督。这些方面同资本主义管理无疑存在着共性。对于“指挥劳动”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资本指挥劳动”、经理和监工“以资本的名义进行指挥”[3](23.367~369)。而且认为,指挥和监督劳动既可以是由“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的性质引起的职能”,也可以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单纯的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对立所引起的职能”[3](25.433)。由此可见,指挥劳动的职能不是什么“管理的自然属性”,同样可以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而“监督劳动”即“管理的社会属性”中也有其共性。版权所有

因此,本文认为,对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理论应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所谓的“自然属性”或叫组织技术属性更为确切,是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组织与分工协作关系,主要是发展生产力。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企业管理在组织技术属性方面没有区别。与生产力相联系的决不限于其自然属性或其技术方面,合理组织生产力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职能。

第二,管理的社会属性除了包括有与社会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等相联系的阶级性之外,也包含着共同性。其共同性表现在:(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属于市场经济,而且都是现代市场经济,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必然有其共性。(2)企业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而人的本质则是社会性的,其社会性包括两部分:一是对抗的阶级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利益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二是反映着人的一般社会性,如社会交往、友谊、自我价值观、归属感等。这正是近年来西方企业管理的重点,我们应加以借鉴、吸收。如果把管理的共同性仅仅局限于管理的自然属性,认为这才是可以借鉴和吸取的东西,那就会阻碍我们从管理的社会属性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总之,如果我们把企业管理的共同性等同于管理的自然属性,把生产劳动过程看成是单纯的技术过程而忽略其社会性方面。这样一来,就不仅否认了生产力的组织与调整方面的共性,也同时否定了生产关系与企业文化、上层建筑的调整方面的共性。而正是在这三个方面,现代西方企业界都在不断地进行着重大的调整与改革,甚至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中吸取许多重要经验而在管理现代化方面走在我们前面。如果我们不能引进现代管理,我们就会犯极大的错误。我们在彻底抛弃那种认为只有管理的自然属性中才具有共性的观念的时候,更应该在管理的社会属性中去研究管理的共性。现在我们管理落后,主要还表现在管理的社会性方面,而且,只有在管理的社会性方面把握现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才会在管理技术方面达到先进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社会科学大词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633.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700.

[2]中国企业管理大百科全书,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156.

管理学的二重性篇5

关键词:高职校学生管理二级管理

我校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两条线推行准二级管理。教学工作在原来专业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专业系部,由原来的教研室主任担任系主任,全面负责系部教学和学生工作,学生工作在各系部配备学生工作干事专职负责各系部学生工作。同时,为各系部配备专职教学秘书和专职学生辅导员各一名,分别配合系主任和系学生工作干事做好辅助工作。2007年上半年,全校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实行真正的二级管理。从准二级到二级管理,学校教学和学生工作度过了校职能部门――系部(也即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系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协调和磨合时期,逐步进入稳定运行期。实践表明,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建立二级管理长效机制对日益扩大规模的学校的教学和学生工作有明显的效果,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建立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下学生工作长效机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学生工作二级管理机制的原则

二级管理机制的建立对学校管理工作是一把双刃剑。二级管理体制使原来的教研室由管理客体演变成管理主体之一,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在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专业特色、强化管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构筑大学氛围及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我们也应认识到二级管理体制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有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氛围,否则不仅可能无法发挥积极作用,甚至可能会对教育质量及学校核心竞争力产生一定的杀伤力,导致学校在今后激烈的院校竞争中走上相对衰退之路。实行学生工作二级管理机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1.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二级管理的关键不只是给系部设立必要的机构,重要的是首先设计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案,明确系部的职责与管理权限。学校党政部门应在综合考虑学校特色、师生规模、专业设置、机构设置、管理人员数量与质量、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大学理念的形成等因素基础上,结合系部建制的现状,借鉴成熟模式,牢固树立系部是责任中心的理念。责任中心虽是责权利相结合,但责任是首要的、是主要的。明确了系部的职责、应承担的责任,再根据履行这一职责的需要赋予相应的权力、给予相应的利益。在系部职责没有明确的前提下,就茫然地、空泛地将管理权力下放到系部是不合适的,实际相当部分的过程管理仍留在学校职能部门,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以致造成学校会议多、职能部门下达任务多、系部请示多并忙于应付上级的现象。责、权、利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应辩证地认识和理解责权利的关系。随着二级管理逐步推进和责权利重新划分,学校既要规范管理行为,又要进行有效监督,更要进一步明晰学校、职能部门、系部的管理及工作职责,充分调动系部和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系部管理学生的自,简化办事程序,将日常工作管理重心切实下移,做到职能、责任、权利相一致。同时,要加强校系两级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建设,要把下放的责任权限规定在这些制度中,并具体落实到位,以利于规范和操作。

2.明确目标、分级管理原则

高职院校实施校系两级管理,既要符合管理科学的原则,又要符合教育的自身规律。要明确学生工作总体目标,明晰分级管理层次,实行学校目标管理、系部过程管理,使学校职能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制订规章制度、履行服务职责、加强目标检查、监督和调查研究上来,逐步实现学校的管理模式由过程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学生处、团委是学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对系部学生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系部工作要根据学校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作出决策,同时也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具体计划,做好具体工作。在机构上,系部应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成立系部门学生工作办公室,与系团总支合署办公,以集中力量开展工作;在人员配备上,系部团总支书记最好专职,以便全力指导系部团学工作。分级后的学生工作职责,要配以相应的配套政策、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否则会出现具体工作学校和系部相互重叠或相互推卸。

3.突出绩效考核、强化目标管理原则

必须进一步明晰学校与职能部门以及系部的管理及工作职责,坚持职能、责任、权力、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充分调动系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全面梳理所有相关工作的办事程序,明确工作规程,并落实职责部门负责解释和协调两级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和工作督查力度,逐步建立规范、科学的二级管理体系,并使之制度化。要重新调整全校学生工作的静态组织机构和动态运行功能,建立功能齐全、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出重点,强化考核,实施目标管理。学校确立学生工作总体目标,各系部也根据系部特点,确立二级子目标。学校要制定目标考核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对系部学生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考核能科学量化的要尽可能量化,不能科学量化的,则要有具体的定性分析,以体现公平公正,并且做到将考核结果与晋级、评优、奖金分配等挂钩。

4.建立配套制度、保证管理到位原则

实行校、系二级管理,要重视改革的配套性和系统性。凡属于学校职能部门的职责不能强加于系部,而系部的职责也不能随意上推。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个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班主任的聘任和考核、学生的奖励和处分、学生入党入团、主题活动的开展等等哪些是系部该做的,是系部的职责,哪些是学工处校团委该做的,以《系部工作细则》和《校学生工作细则》的形式加以明确,同时,学校应全面梳理办事程序,明确工作规程,并落实职责部门负责解释和协调两级管理实施过程中问题。职责明确后,如何确保目标管理与系部过程管理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协调内外关系,减少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磨擦和内耗。

二、提高二级管理体制下学生工作绩效的主要体会

1.统一认识、理顺关系是关键。在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下,新的管理模式给了系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对于习惯于“一竿子插到底”的学校职能部门和习惯于服从校级领导的系部学生工作机构来说,对各自的职权利都需要重新认识和统一认识,如何明确各自的管理目标,充分认识分级管理的实质,逐步确立独立管理的意识等,都需要经过一个艰难并且漫长的适应过程,需要各级管理领导加强学习、主动适应。必须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明确目标上下协调的原则、坚持全面考核奖惩分明的原则、坚持一切有利于调动各级部门和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的原则。在二级管理体制下,校系学生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要体现各系的工作特点,校系之间的管理关系就不能简单沿袭老体制下的关系,应该在保证学校实现宏观控制的前提下,让系部拥有一定自,保持相对独立性。在职责上,笔者认为学校学校工作,除了目标一致、各有特色、责权利相结合等外,同时应根据各系部和广大学生的共同需要建立一系列直接面向全体学生的服务和指导机构,并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2.重心下移、激发活力是核心。系部学生工作在新形势下,一定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措施。

第一,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系部学生工作办公室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重点要加强对学生组织与社团工作的指导,要加大学生骨干队伍的培训力度,制定有助于工作开展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学生骨干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去组织自我教育和开展各项活动。

第二,在工作内容上,要加大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的力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借鉴办外经验,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来管理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顺利进入职场。此外,大学生心理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比例近年已上升到30%,因此学校和系部都要认真采取措施,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服务工作。

第三,在育人机制上,要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责任心,开展“全面、全程、全员”育人活动。重点抓住课堂主阵地的教育和管理,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同时不能忽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充分发挥党政队伍管理人员的育人功能。

第四,系部要重视学生党团建设,党团工作的开展要有新思维,学生会、社团组织应该成为开展党团活动的基本场所和阵地。在全面教育引导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优秀团员、学生党员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广大党、团员自觉履行应尽义务,主动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

3.加强指导、科学考评是保障。新的管理模式下,校系两级管理人员对新的管理权限和职责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系部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新上任的学生工作人员。因此,学校及校级职能部门应重视对系部学生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系部学生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在校系两级管理体制下提高学生工作绩效的必要手段,也是评价二级管理成效的重要指标。进行学生工作年度工作绩效考评实际上是对系部一年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的认识,是评定优劣并以此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系部学生工作考证指标可分为两大块:第一,定性评价指标(对象为各系学生)。包括:政治表现、文明守纪、学习态度、社会工作、实践公益、团队精神、科研创新、文体特长、技能素质、特殊经历等。为了保证公正公平,可采用领导、教师、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各算出平均分,两者之间确定权值比例,得到学生工作定性指标得分。第二,定量指标(对象为各系学生)。包括:德育考核合格率和优秀率、党团员人数比例;青年志愿者人数比例;受处分学生比例;专业知识考试合格率;技能证书获得率;获奖学金及荣誉情况;毕业生就业率等。对这些指标设置权值比例,由校学生处对系部进行统计并打分,然后在以上定性、定量指标两者之间确定权值比例,从而得到学生工作绩效最终评议得分,作为奖励和惩罚的依据,以达到奖优罚劣目的。

结束语

新形势下,要做好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下学生工作,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应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提高学生工作绩效原则出发,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建立全方位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构建学生工作新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生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和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范桂荣.对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生工作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3.7,(3):62-64.

[2]戴娟萍.高职院校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之管见[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4):26-29.

管理学的二重性篇6

关键词:教务管理;二级学院;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周怀瑞(1972-),女,广东高州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生命与科学学院,教务员;郭艳梅(1966-),女,广东梅州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生命与科学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44-01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创新人才。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正常运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工作,是评价和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及教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多数院校将教务管理工作下放到二级学院,这就给二级学院教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二级学院对教务管理工作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管理经验,加上严重缺少专业管理人员,使得教务管理工作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文章针对二级学院在教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人性化管理教务工作的理念,更好地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服务。

一、教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繁杂、琐碎,既要与上级管理部门打交道,又要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日常工作服务,其工作范围包括:协调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录入学生各课程的成绩,并将试卷、论文、成绩单、实习报告等装订成册;教学工作量的统计;安排期中、期末考试、补考、重修,负责学生考试成绩的发放通知,组织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籍注册、老师调课、请假等工作。[1]

二、目前教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二级学院教务管理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

目前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队伍中,专业管理人员严重缺少。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据调查了解,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的组成主要有:从实验室和其他岗位转岗人员,约占65%;引进高层次人才需要照顾的配偶及子女,约占20%;非事业编制人员、临时聘用的约占15%。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员约占15%。在所有教务管理人员中,科班出身或从事过教学一线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应该承认,他们有热情,也有责任心,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和教学工作经验,缺乏积极创新的意识,无法应对发展变化着的新形势、新问题。[2,3]

2.高校教务管理队伍人心不稳

教务工作繁琐、无味、工作压力大,牵涉面广,使部分教务管理人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厌倦心理,所以,一些人总是想方设法调换工作岗位。从发展前途和待遇上来看,由于教务管理人员整天忙于教务管理和处理日常繁琐事情,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进修提高,在提升职称晋升职务时很难与教师和学校机关工作人员相比。教学一线人员相对容易积累教学和科研成果,机关工作人员则长期工作在领导身边,工作成绩看得见,职务的提升自然就有优势;在工资待遇方面,由于高校的工资与职称、职务紧密联系,且有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教务工作者由于职称、职务很难提升,收入自然就上不去。这就使得年轻人感到没奔头、没有机会,学不到本事,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因素都使得教务管理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状态,导致教务管理人员流动性大。[2-4]

三、教务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教务管理人员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队伍人心不稳等问题,这就严重制约着教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仍至会影响学校的潜在发展,这也是往往会被多数决策者所忽视的问题。

1.完善二级学院教务管理队伍人员结构,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务管理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这是历史的原因,是对教务管理工作不重视造成的,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1)领导和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把好进人关。老同志退休后,吸收有专业管理知识的人员接替,不要再吸收非专业人员,这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2)制订长远的培训计划和目标。具体的办法有:邀请校内外有经验的教务管理行家,举办教务管理学习班,严格要求教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学校在差旅费、培训经费上要给予倾斜,长短期相结合,把教务人员送出去学习培训。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务工作者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学习班,培训内容可以有高校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电脑知识等课程。另外,建立严格的考核和奖罚制度,对进步明显人员给予奖励,对不求进取人员给予批评、教育,[5]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2.稳定二级学院教务管理队伍,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二级院系教务管理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很大程度是由政策导向造成的,如升职无望、没地位、没奔头,对于有能力的人员,他们会时刻寻找机会,脱离教务管理岗位。

(1)领导重视,制订相关政策来稳定教务管理队伍。教务管理队伍不稳定的原因不外乎是升职困难(与本校其他部门相比)、经济收入较低(与同时期的教师相比)。针对这些问题,领导从思想上要关心、重视教务管理人员,让他们从心里感到温暖,感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和重要性;领导要帮助他们,如在申报职称时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申报哪一系列的职称会有较大把握;教务管理人员如果工作出色,同样要把他们提拔到不同的领导岗位。

(2)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繁忙,尤其在期末,他们要接收教师上交的学生成绩单,并录入学生各课程的成绩,将试卷、论文、成绩单、实习报告等装订成册、归档,所以要比其他人员至少晚一个星期放假,并且在假期还会经常接到老师迟到的成绩单,所以应当给予合理的加班补贴。

(3)解决教务管理人员心中的困惑,使他们对前途有了盼头,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科学的管理理念和能力,他们就会投入自己最大的热情,把教务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四、倡导教务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性化

在解决好教务管理人员结构、稳定性后,应该倡导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性化。对学生要热情接待、耐心服务,使学生感受到温暖。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应尽量做到人性化管理,满足教师的不同习惯和要求,这样,教师心情舒畅,上课更有激情,效果更好。

总之,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决策者充分认识教务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重视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人性化,解决和理顺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学校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静.二级学院教务员工作职能的探讨[J].科学管理,2009,(5):183-184.

[2]陆云志.浅谈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188-190.

[3]朱云飞.高校二级院系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现状及其提升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4):58-59.

管理学的二重性篇7

[关键词]校院两级目标管理改革措施

高等学校的二级学院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院级管理体制还很不健全,许多二级学院没有根据学校的制度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再加上高校与学院的管理关系也还没有完全理顺,直接影响了院级单位能量的释放,使学院的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随着高校内部改革的日趋深入,以二级学院为基础,管理重心在二级学院的校院两级目标管理体制成为当下各高校内部改革的热点。

一、高校二级学院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很多高校院、系各自的基本职能没有明确的划分,责、权、利不清晰,院系的功能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无论大小事都由学校作详细周密的控制,学院的自主权很小,事事都得向学校汇报请示,使得学院遇到问题也无法及时得以解决。多年来形成的固有的管理模式,要求各个学院的目标一致,忽视各个学院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方法,学院往往只被当作实现学校目标的工具或者途径,是一个被动系统,根本就不具有明确的自主权、责任和义务。这样学院对学校的依赖性很强,变得无效能可言,一味被动依赖,致使学院的办学理念抽象、办学目标单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推行校院两极目标管理的必要性

1.推行校院两极目标管理是高校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猛增,高校内部的管理必然做出相应改革。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权力过多地集中在学校一级,而学院的工作范围扩大了,事务性工作增多了,任务加重了,却在科研、教学、人事、办学等方面仍没有自主权和决定权,即“当家不能做主”,那么,这种管理模式将窒息高校的活力。所以调整管理权限,使学院真正成为拥有较大权力的一级行政、教学、科研管理组织,已是不断发展壮大的高校的管理举措之一。因此,下放校级领导的权力,深化“院为实体”的改革,推行二级目标管理模式,既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产物。

2.推行校院两极目标管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的驱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和直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守业轻创业,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级学院处在人才培养的最前沿,能够克服以往学校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迅速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弊端。二级目标管理模式的推行,将为培养多样化人才开辟新的途径。

3.推行校院两极目标管理是与国际高校接轨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力度的加大,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而当前及今后,世界各国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形式到内容都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基层教学科研单位的直接交流与合作也将得到加强。然而,国际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以学院为实体的管理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高校采用院级目标管理模式也将有利于同世界各国高校院级管理模式接轨。因此,我国高校建立校院两级目标管理模式也就显得尤为迫切。

三、推行高校校院两级目标管理的措施

1.学校放权,管理重心下移

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这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学院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问题和困难,所以应给予学院权责,在发生问题的地方,及时而有效地将问题解决。学校管理部门则要把握宏观行政权力,贯彻学校的决策与措施,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并确保高校的正确办学方向。比如,具有对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规划和制定权;具有对学院院一级领导的任免权;具有校内劳务津贴和财务分配方案的制定、调控和监督执行权等。

2.推行校院两级目标管理

在校院两级目标管理过程中,高校强调各个学院达成目标有多种不同的办法,突出灵活性和弹性,各个学院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而不是采用一种标准方法来进行学院管理,这样就使得各个学院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和制定适合本院的管理办法。权责下移到学院,这是现代高校管理的突出现象,因为学院管理的目标是效率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或避免问题,校院两级目标管理应该能有效地发现学院本身的问题所在,并及时加以解决,校院两级目标管理并不否定学院是实现目标的工具或途径,但认为要实现学校的目标有很多办法,因此学院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前提下,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自己进行有效管理,根据本院的特点发展教学、分配师资及物资、解决问题、达到目标。校院两级目标管理更强调建立一个合适的环境,让院内成员广泛参与目标的实现,充分挖掘和发展院内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从而更有效地贯彻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

3.学校加大对院级管理的效能评估

校院两级目标管理的目的,是为学院的良好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院级目标管理的必要条件是院长的领导和学院成员的参与。院长的责任就在于如何激活和维持整个学院的管理过程,积极发展有助于提高学院效能的活动,并确保各项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能。学院成员参与目标管理,将会极大地激发学院成员的归属感和拥有感,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开展教学活动。整个过程应遵循“计划是先导,组织是保证,监督是手段,评估是关键”的原则。

集权与分权是管理中的一对矛盾。一般说来,集权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但过度集权不但会降低效率,而且会抹杀基层的个性与活力。分权有利于组织的民主化,有利于调动基层人员积极性,而过度分权容易导致组织失控。凡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问题,应尽可能地求其协调、集中和统一,尽快转变目前高校管理工作的职能,将关系理顺,把该下放的权利下放到各个院、系,由事无巨细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以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的目标管理,相应地扩大院(系)或教研室管理工作的权限,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将校级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调查研究和监督评估上。

高校二级目标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二级目标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从根本上讲,研究二级目标管理模式,不但能盘活院级管理资源,调动院级教研、管理人员积极性,提高院级的管理水平,而且能有力地促进和推动高校的改革和繁荣,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提供优良环境。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二重性篇8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审计监督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采取建立新校区、重组、合并、扩招等多种形式,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五条“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的规定,许多高校结合自身扩大规模后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学校统一领导,二级学院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致使二级学院资金(以下简称资金)规模日渐扩大,其拥有的可支配资金量达到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资金管理也日趋复杂,然而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视一级财务管理,弱视二级财务管理;二级学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效性不足;负责会计业务的人员往往是非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不过关;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等问题,致使有些二级学院出现财务管理混乱,甚至于出现贪污公款、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的情况。因此,亟待实施审计监督,以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保证资金、资产的安全完整。其中如何有效实施审计监督,突出审计重点,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突出资金合法性的审计,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

重点审查是否存在截留、隐匿收入,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违规招生等违法违纪情况。为了解决办学中有些特殊开支的需要,改善本院教职工福利待遇,维持教师队伍的稳定,二级学院想方设法,开拓渠道,组织创收,但在组织收入的过程中,有些二级学院领导和教职员工由于对财务制度的严肃性认识不够,财务管理知识又比较匮乏,出现了一系列违法违纪的问题,如二级学院与社会中介合作非法招生,将学费等收入截留在本学院,形成小金库,并公款私存,甚至于出现有的黑中介卷款潜逃,有的黑中介欺诈信息,诓骗学生,严重影响了高校和二级学院的声誉。审计这类情况时,首先需取得二级学院与社会中介的协议、社会中介的办学资质文件等有关资料,了解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办学资格;检查是否有经国家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文件,是否开具正规税务票据,判断收费的合规性;了解学生人数,根据收费标准,核实实际收入费用情况;取得有关现金、银行存款账簿、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查看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再如,二级学院采取私自收取学生赞助费、出租公用房屋收入等形式违规形成的小金库。审查这类情况时,需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说明私设小金库的严重性,取得记录小金库的账簿等会计资料,核查资金的来龙去脉。

二、突出资金内部控制的审计,规范使用二级学院资金

重点审查二级学院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首先检查二级学院是否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并根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规定,核实二级学院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根据二级学院提供的会议决议或会议记录等资料,检查二级学院有无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如财务领导小组和资产领导小组,核实二级学院重大经济决定是否集体讨论决定,有无形成书面会议决议;通过召开二级学院部分教职员工座谈会,查看有关资料,了解学院领导是如何进行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同时,了解学院领导班子有无在全院教职员工大会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经费收支情况,是否做到资金使用公正、公开,透明;核查管钱和管账等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通过核查管钱人员和管账人员是否是同一人,二人是否定期对账,并有相应对账记录即可,此项审计工作看似简单,易做,但往往是最容易忽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要控制点。二级学院一般不设立会计岗位,往往由学院行政人员兼职,这些人思想上不重视这项工作,业务上没有或仅有很少的会计专业知识,只能记一些简单的流水账。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常常发现两种情况,其一是一个人既管钱又管账,其二是学院领导明确分工和要求管钱和管账的人员分开,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只是管钱的人一人记账又管钱,没有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如:某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主任正是利用这一失控点贪污公款,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5年,在其56岁时被开除公职,给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很大损失和伤害。

三、突出资产管理的审计,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这里的资产,主要指固定资产。二级学院为了办学需要,利用其院管资金购置资产,如何保证这部分资产的安全完整,加强管理,并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也是我们审计的重点。

(一)重视对资产可行性调查、采购、验收、使用、管理的审计

通过核查设备购置的可行性报告,以及购置当时在用资产情况,掌握是否存在重复购置,是否有必要购置;通过查看招投标文件等初始资料,了解设备采购时,程序是否合法合规;通过查阅验收记录,了解设备是否完好,相关人员是否签字认可;通过查看有关设备使用的管理制度以及设备使用记录,掌握设备使用效益及管理情况。

(二)重视对重点实物的盘点审计

为了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根据二级学院提供的资产清单,对于涉及到例如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摄像机等单位和家庭、个人均可使用的资产以及调离人员使用的资产,在有关院领导、财务人员、资产管理员以及审计人员均在的情况下,采取突击盘点方式,取得盘点结果记录,并进行账实核对,确定是否存在盘盈盘亏情况。

(三)重视对盘盈盘亏资产处理的审计

通过查阅盘盈盘亏申报审批单等资料,了解审批程序是否合法合规;通过查阅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掌握学院对已批准的盘盈盘亏资产是否及时做相应的会计处理,以真正做到账实相符。

管理学的二重性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就是说,当前高职教育已被提上了很重要的地位,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只有做好高职教育的各项管理创新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管理创新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二级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开始探索学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二级财务管理逐步走向了规范化,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体制不明确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实行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责权不明确,二级院系领导的经济责任没有落到实处,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责任与义务,容易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

(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职院校一级财务制度比较健全,但却没有统一规范的二级院(系)财务管理制度,如内部监控制度、经济责任制度、创收管理制度、财务开支管理细则等等,难以保障二级院(系)财务的良好运作。同时,因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学院对二级院(系)的财务控制乏力。

(三)没有专设财务核算机构

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及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高职院校二级单位一般不设财务核算机构,有的甚至在一级财务机构上也没有专职管理二级财务的财务人员,大部分二级财务管理工作由一级财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兼职完成,有的高职院校二级财务事宜由二级院(系)行政人员兼任,业务不熟悉,难以按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完成财务管理工作。

(四)支出真实性难以核查

有些院(校)实行二级财务管理时,根据财务制度及学院的具体情况对二级院(系)的经费支出项目进行了明细的规定,对能够报销的票据进行了具体的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二级院(系)在受限制的经济业务发生时,常常张冠李戴,填写不受限的费用发票;有些院(系)出于避税的需要,把人员费用开支转化为公用经费开支,四处筹措票据报销,然后把报销后得到的现金分发到个人;有些院(系)用假名造表发放现金或再用作其他开支,随意性非常大。但目前学院一级财务一般只能对二级院(系)的经费进行总量控制,或对票据进行表面化的审核,不能对经济业务发生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支出的真实性难以核查,监管难度加大,假账现象时有发生。

(五)年度预算的编制和管理缺乏科学性

编制年度预算时,高职院校一级财务往往会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一保吃饭,二保建设,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在预算安排时,一般只兼顾到学校层面的重点工作,对二级院(系)的预算,则根据二级院(系)的规模,如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及相关的分配标准编制二级院(系)的年度财务预算,难以顾及到不同的二级院(系)经济业务特点,同时,由于受学校总经费规模的限制,对二级院(系)的发展重点也很难照顾周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及严谨性不够。

(六)缺乏科学的二级财务分析及考评体系

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财务分析。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只重视本级财务的分析工作,财务分析只停留在一级院校发生的财务信息,未能深入分析二级院(系)在经济业务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各类信息,即使有时触及,也是泛泛而谈,二级院(系)的财务管理难以深化。此外,对二级院(系)的各类资金使用效益,也没有建立科学的考评方法及体系进行评价,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二、对做好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

(一)逐步完善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管理体制

学校领导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加强二级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可对院(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学校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财务支出和统一资源配置。二级院(系)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校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制定各种财务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建立操作层面需要的财务规定,根据二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学校赋予的职责范围内决定具体的经济行为等。

(二)成立预算管理机构,从组织上提供有力的保障

可设立一个权威性与独立性较强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二级预算管理的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主任可由分管财务的院长担任,委员由二级学院、财务、审计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制定预算编制原则,确定院(系)经费包干内容,科学合理分配各类经费,审定年度预算目标及预算调整计划,组织分析与考核预算完成的情况。同时,以学校一级财务部门为主导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为预算管理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管理学的二重性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开放式管理平台;构建

自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实施以来,高职教育迅速形成了“紧跟经济发展需求,校企合作,示范建设百舸争流;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工学结合,高职改革千帆竞渡”的喜人局面。回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成功经验是多方面的。其中,科学的管理平台的构建尤其值得研究总结。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需要“一个大脑”式的管理大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立体的。其横坐标是由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以横向联合为特点、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内涵;纵坐标是学院党委领导下的院系二级管理,以纵向放权为特点,以提升管理层的执行力为内涵,辅以“教授治教”和“教代会”等调控措施。这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长共同体”。这个横向联合(校企合作)和纵向分权(二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平台相对于传统管理而言是“开放式”的,因此,我们称之为开放思维下的系统管理平台。这种立体式的管理模式,目的在于拓展高职院校管理视野和转变高职院校管理职能,实现高职院校建设目标。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一)理论依据及意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教育要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进行合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管理要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体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切实保障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体系,将企业资源引入教育,使学校成为校企双赢的管理平台。这是一个为成员单位提供交流的平台,一个向社会展示特色的窗口,一个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论坛,一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这个平台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人员互通、信息共享,联合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生产效益共同提高,加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集成与共享,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促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和“零距离”上岗,形成校企良性互动,推动校企共同发展、互惠共赢。

(二)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

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职业教育集团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牵头单位,由省内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自愿参加组成的教育集团。该平台以“合作交流、共享资源、同闯市场、共赢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引领、协调、沟通、共享、服务”为工作重心;以“依靠政府、依托企业、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工作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契约为保证,以项目为纽带,以教学、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共同联手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人才。集团成立后,通过充分有效的校校(或科研院所)合作、校企合作,优化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在人才培养与培训、人力资源开发、产学研结合、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展开实质性的融合探索,带动集团各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的发展,促进高职教育向集团化迈进。这一平台为集团成员单位服务,在校企、校校(科研单位)之间“穿好针、引好线”。具体做法:一是利用学院现有“双师”优势,搞好集团内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师资培训和企业员工轮训;二是利用学院已有的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对集团内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指导;在集团内开放实习实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资源共享,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集团成员单位的学生或员工进行实习实训和职业资格证考前培训,面向集团内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开展职业资格证考试认证;三是利用学院主管单位的行业优势,及时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行业信息,推荐学生就业;四是利用学院多年形成的“订单”培养优势,积极牵线集团内成员单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围绕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发展需要,在员工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企业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充分合作,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科研单位共同发展。这一平台还可以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从企业选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来学院做兼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事实证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作为开放式的合作平台,能够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成为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规范化、制度化的保障。

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构建院系二级管理平台

以纵向分权为特点的二级管理模式,目的在于转变高职院校管理职能,提升管理层的执行力,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一)理论依据及意义

运用现代组织理论,实现管理中心下移现代组织理论是二级管理组织设计的理论依据,其中扁平化组织结构是现代环境下高职院校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强调分权管理,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各基层组织之间相对独立,减少中间层次,以快速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现代“管理幅度”理论认为,管理者由于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所能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当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超越了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范围,而且越往高层,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下属就越少。一个上级管理者一般以直接管理5~8个下级为宜,超过10个就难以协调和把握。把制度建设和管理幅度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是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存在的基础。依据前者,在实施“院系两级管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对系部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依据后者,在规模日渐扩大的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重心下移”是必然的选择。

运用目标管理理论,保障二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就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如果一个范围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范围必定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则组织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目标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目标管理强调“参与”,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目标—手段”链。二是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代替“压制性管理”,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目标管理促使权力下放,从而有利于解决组织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使组织更有活力。四是目标管理注重成果。实行目标管理,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从而能按贡献大小来评价各层级和广大员工的工作绩效。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法律法规为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明确要建立院(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引导下,国内很多高校对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二级管理已成为众多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二)院系二级管理平台的构建

这是一个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的以党政职能部门为一级管理机构和系(部)为二级管理机构的系统管理平台,构建这一平台必须宏观上辅以“教授治教”和“教代会”等调控制度,使之更加完善、合理。

成立教授治教委员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重视内涵建设,尊重学术权力,要树立人力资源开放式管理理念,成立教授治教委员会(也可以称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促进教学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不断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和效益。教授治教委员会是学院教学工作的指导、参谋、咨询机构,其具体工作:一是提出学院教学发展的整体规划及办学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二是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供学院领导决策参考;三是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改造方案;四是积极研究、推广教学改革经验,制定出重大教学改革方案;五是督导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审议各类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参与各种教学评估活动,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意见和建议。

完善教代会制度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切实抓好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网络,拓宽民主管理渠道,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代会既要有章可循,又要富有生命力,成为构建和谐学院、共谋发展的平台。要切实抓好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院领导与教职工双方的自我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网络,拓宽民主管理渠道。

二级管理平台的构建(1)职能部门协调管理。高职院校职能部门主要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内部政策和筹措与分配办学经费等手段对系(部)进行指导、协调、服务、监督、考评和奖惩等宏观管理。学院职能部门作为一级管理机构要根据管理职能规范管理程序实施宏观调控,真正做到简政放权,重心下移,提高效能。学院对系(部)的管理与监督将由过程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目标管理为主,学院主要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系(部)整体工作及其领导班子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系(部)相关利益直接挂钩。学院按管理权限对系(部)工作进行全程监督。(2)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学、科研、督导、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人事、财务、工会等多个方面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加大系(部)管理自主权,实现办学重心逐渐下移,管理权限逐步下放,有利于充分调动与发挥系(部)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