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十篇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十篇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5:04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篇1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概念和特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等技术的全面推广普及,使的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图书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成为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就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情况做一些介绍。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1.1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信息图书馆。简单地说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收集、存储和组织信息,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和检索信息的一种现代化信息系统。它既不是图书馆的数字化概念和特征,也不是以印刷载体文献为依托的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工作的简单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论文范文。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是现代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必要阶段,但并不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以分布式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超大规模信息服务系统。它既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社会需求。

1.2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当前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从理论上讲,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引入管理和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方法,它的特点是:

1、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信息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2、信息传递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将依托由高速宽带网构筑的因特网,以高速度、大容量、高保真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无数台计算机联为一体。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带来了信息服务的跨时空、信息利用的开放化概念和特征,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3、信息利用共享化: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数字图书馆既能通过网络交换各自的数字化馆藏信息和电子出版物,也能使分散在各地的用户方便地利用大量的分散在不同储存单位的信息资源。不仅体现出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无限的特征,还体现出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源共建的协作化和与资源共享的便捷性,充分体现了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共享性

4、信息提供知识化:数字图书馆不仅提供原始文献,还将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重组,形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或帮助用户找到解决方案,并对提供的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

5、信息实体虚拟化。网络环境下以各种文献为载体的知识信息,都可以方便地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在全球范围传输。任何一位拥有个人电脑的用户,都可以十分方便的享用在数字图书馆庞大的资源体系中分布式地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资源论文范文。数字图书馆创造了一个奇特的信息空间概念和特征,用户对馆藏的利用将不在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6信息资源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将文献信息管理全过程收集、整理、加和传输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或半自动化完全过渡到自动化、智能化状态

2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摘要的。读者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

3当前高校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3.1技术问题数字图书馆所面对的存储对象和技术领域远远超出了目前传统图书馆的范围,所涉及的技术有: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分析与处理技术、信息抽取与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这些技术课题的突破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和最繁重的任务。

3.2资源浪费问题

从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纷纷投身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行列,只有短短几年时间,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相关立法尚未制定和执行,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又难以找到彼此都认同的平衡点,同时,有的单位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而片面地追求数字化资源的量,有的单位则是忽视自身馆藏的特点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概念和特征,这就造成我国不少高校在盲目地建设数字图书馆,合作建设少、各自为政多的现象屡见不鲜,各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馆的数据库各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联通、应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3.3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加工、整理、复制、翻译、利用、传播等都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上信息由于具有高度流动性,必然对传统著作权保护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产生冲击,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而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规范,互联网就不能健康发展。如何既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又让各类文化科技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概念和特征,为更多的人服务,一直困扰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同时网上信息形态的多样性又对传统知识产权法的稳定性与适用性提出挑战,而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利用数字图书馆认识的增强,在网络资源的使用中,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就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4资金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系统、长期的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人员培训、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作后盾,但经费不足偏偏又是困扰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重点大学及进入“211工程”的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开发有专项拨款,而普通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学校拨款,近年来图书、刊物价格大幅度暴涨概念和特征,以致许多馆连每年的纸质文献购置、业务培训、科研、奖励等各项基本经费都难以维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更是举步维艰论文范文。

3.5安全问题。数字图书馆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而数字化状态下存储的信息,极易受到外力的干扰与破坏,如不可抗拒力的破坏、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的破坏、特别是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都会对整个的信息资源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自身的技术问题、管理员的技术问题,也会对信息资源造成破坏;另外还有法律问题、产权问题、寿命问题、阅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加以解决。3.6图书馆员素质问题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馆员队伍中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少、工作热情欠缺、年龄老化等问题突显出来。由于图书馆地位历来没受到足够重视,致使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人才择业时很少会将图书馆置之优先考虑的范围,同时馆内不少人才又跳槽另谋高就。对现有馆员队伍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在职学习和培训,馆员的业务水平难以出现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和观念落后陈旧,无法适应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4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若干建议4.1加强数据库建设。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高校图书馆之间联网后,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文献的重要资料库。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做好按类回溯建库工作,实现馆藏书目数字化;另一方面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概念和特征,根据各种专题类型分门别类,制作全文数据库,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

4.2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在进行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的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的处理,以做到充分地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概念和特征,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原则。4.3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论文范文。加强馆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整,引进既专于图书情报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先进的自动化、网络化技术和一定的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系统地组织在职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进

4.4开发新的信息资源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图书馆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建设。数据库资料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建设互为一体。在从事网络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数据库的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库的扩充与更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信息时代新的信息不断涌现,用户的信息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库存就要进行扩充和更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库的运行与维护关键词表的扩充与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的质量。4.5保持自身特色重视特色馆藏的数字化转换。只有加强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在资源共享中受益概念和特征,这也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大亮点。

5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服务,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读者的具体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相继正式启动,但是要建设好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杨宗英等.数宇图书馆的发展.见:情报学进展(第四卷).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2盛小平.数宇图书馆体系结构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2,(12)

3初景利.国外对数字图书馆概念的认识[J].图书馆,2001(6):1-4.4邓香莲.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源与概念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1):18-20.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篇2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知识共享 本体 模式

[分类号]G250.76

1 引言

图书馆是组织、检索信息的有力工具,也是传播知识的有效途径,但传统文献型信息组织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今信息爆炸性增长的需求。在internet环境和人类“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图书馆的职能将发生深刻变化,将会从信息的收集、检索、管理逐步走向知识的管理、转换、传播。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能够将分散的、异构的、形式多样的信息集中起来,借鉴传统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方式,辅之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成为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的一种更有效的组织模式。

随着互联网向集成异构海量资源的方向发展,in-ternet将不再是简单提供通讯的平台,而是成为一个向异构的、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资源提供交互访问的载体。由于internet上异构资源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需要通过规范的语义表达来实现机器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人机交互,从而更好地为人们共享知识、交流思想服务,这正是数字图书馆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网络化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向知识的组织、管理与共享提供了新的手段。智能化和知识化已成为数字图书馆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有效地推动知识共享是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挖掘服务潜能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知识共享研究领域,国内外对面向传统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技术研究较多,而对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技术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我国知识贫困现象还比较严重,与国际相比,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国更应加快研究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步伐。本文基于本体的知识共享技术,以其作为推动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工具,研究一种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同时具有知识采集、知识存储与检索、知识传递与交互等功能的知识共享平台,探索一种数字图书馆宽范围知识共享的新模式。

2 相关分析

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

internet中的信息具有海量的特征,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实体虚拟化等特点。由于信息量庞大、不易进行分类组织,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与传统图书馆不完全相同,这主要体现为:①数字图书馆中的显性知识共享对象以数字化资源为主,共享范围被泛化;②传统图书馆中的隐性知识共享以馆员交流为基础,fR在数字图书馆中这种信息交互将转变为电子化方式,比如,电子邮件、BBS等;③数字图书馆利用interne!更快更广地传播信息,更便于处于不同地域资源和个体之间在思想和心理上的交流和碰撞,但同时也必须处理异构资源之间的语义差异。

因此,传统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方法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数字图书馆,要比较全面地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还需要经历一段长期的历程。目前,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缺乏一种描述异构资源的知识表示方法。数字图书馆中的不同类型、层次的数据常常在概念、技术或物理实现上以不同格式和形态表示,由于这种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难以有效实现机器支持的检索、解析、处理和交换,也难以进行跨文献单元、数据类型、数据层次和系统范围的信息挖掘、抽取、综合分析,更难以与其他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数据格式或数据处理系统互操作。

・缺少一种比较平滑的知识交互机制。数字图书馆中的网络化信息和知识应该具有灵活的互操作性,而不能只习惯于从本地的固有功能出发来孤立地建立相关技术和服务机制,就目前而言,数字图书馆在信息处理与服务上还缺乏一种平滑的相互协作和互操作机制。

・没有一种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模式或平台。知识共享,贵在交流,重在流通,如果没有一种推动数字图书馆内知识流动的模式或平台,显性知识的共享会不充分,隐性知识的扩散、增殖和创新也将不充分。

2.2 采用本体推动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分析

为有效利用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数字图书馆内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共享,需要克服阻碍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障碍,为数字图书馆异构资源的知识共享提供一种统一的知识共亨模式和知识表示方法,本文采用本体作为推动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工具,并向数字图书馆提供一种比较通用的知识集成和共享模式,建立一种知识共享的示范流平台,为知识共享提供核心技术支持,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

本体(ontology)是知识共享和重用的基础。它来源于哲学概念,从哲学范畴来说,本体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在计算机领域众多对本体的定义中最流行的定义是Gmber在1993年给出的,即“本体是概念模型明确的规范说明”。本体被认为是“知识表示的元级别描述”,它为某个领域提供了共享而通用的理解,也为异构知识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描述方法,从而使异构的数据在语义级上实现信息集成,由于本体方法论在知识表示及共享方面的突出优势,它已被广泛使用到自然语言处理、软件重用、信息共享、信息抽取、软件需求分析以及基于agent的系统设计等不同计算机应用领域中。

数字图书馆在新技术环境中的职责较传统图书馆更强调海量数字化信息的综合利用与共享,因此,它提供基于internet的、以知识为中心的知识服务,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①检索方式从字符检索向概念检索的过渡;②强调概念的关联体系,注重概念及慨念关联的组织;③不同概念之问的知识交换与互操作。本体在知识表达、知识共享及重用方面的强劲优势给出了本文将本体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理论依据,它在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方面的作用体现为:①为数字图书馆的建没提供语义支持,消除异构资源问的语义差异;②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层面上的互操作提供一种可行手段,在数字图书馆问的连接、交流和协作中都起到重要作用;⑧实现基于语义的检索,推动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与重用。

3 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模式

根据本体在知识共享中的重要作用,为克服数字图书馆中知识共享二三方面的不足,下文将本体应用与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主要环节进行有效结合,从提出一种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平台、共享领域本体的构建、推动共享知识交互三个方面,探讨一利,基于本体机制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模式。

3.1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平台

为营造有利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环境,笔者以本体为基础,构造了一个智能化、高效率的数字图书馆

知识共享平台,为数字图书馆宽范围的知识共享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该平台自底向上由数据源层、数据集成层、知识共享层、应用逻辑层和应用层五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

3.1.1 数据源层数据源层的任务是接受数字图书馆对原始数据操作的请求,实现知识共享所需原始数据的管理,是构建数字图书馆共享知识的资源基础和底层来源。数据源层中存储了数字图书馆中所有未加工过的电子化资源,包括:①各种异构数据库、图书管理系统等结构化资源;②图表、邮件、日志和论坛交流消息等半结构化资源;③以html、jpg等格式存在的网页、文献资源、专利信息、书籍、文档、期刊、报纸、图片、音频等非结构化资源。

3.1.2 数据集成层 对不同来源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整合,消除数据之间的语法和语义差异,以逻辑的方式集成数据源,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不同领域的共享知识。数据仓库主要存储结构化历史性数据,DataClearagent负责结构化在进入数据仓库之前的清洗与预处理,以便对历史性数据进行挖掘;RDF慨念资源库抽取数字图书馆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资源的术语、概念并存档,这些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更新由Updateagent追踪,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源的查询及概念识别、概念向XmL文档的转换、XmL文档的序列化/反序列化、XmL到RDF数据格式的转换等。

3.1.3 知识共享层 知识共享层是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核心层次,这一层次将获得的不连续的显性知识碎片和基于非形式化交流的隐性知识合并成新的知识整体,并存储到反映特定数字图书馆知识集成的领域本体中;领域本体是对该数字图书馆概念性知识的抽象和组织,本体服务器则是容纳领域本体的容器,它主要向领域本体提供建库、检索及推理工具,其中推理引擎实现对本体的推理,以产生新概念和知识并扩展现有共享领域本体;不同领域本体之间通过本体映射、归并或演化机制而交互,这种交互推动了不同领域数字图书馆的显性或隐性知识间的交流与互通,可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增殖与创新。

共享领域本体中概念和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数据挖掘工具直接分析数据仓库中的历史性结构化数据而获取知识;数据集成层中的RDF概念资源库则通过知识元分析处理工具将概念抽取、组织并标注到领域本体中,语义标注的过程是相似度计算的过程,计算RDF概念资源库中的抽取信息与领域本体中的概念之间的相似度,相似度最大者对应的概念为抽取信息对应的概念,被标注的数据具有明确的意义,形成具有语义关联的资源元数据集合,并存人领域本体。

3.1.4 应用逻辑层 主要功能是将领域本体转化为面向应用的逻辑规则,并为应用访问共享知识提供中间载体;中间载体是基于语义接口的智能中间件,领域本体通过其上的事件触发与智能中间件交互,因此这种智能中间件是基于消息的中间件,且整个平台可通过智能中间件接入internet;领域本体与中间件的交互是通过中间件的语义接口实现的,它通过机制向中间件提交共享知识,中间件中的知识一规则转换器可将其转化为逻辑规则,同时,本体也可以通过订阅机制从中间件获取一定的应用逻辑,并通过中间件的知识一规则转换器转化为共享知识,从而可实现共享本体知识与应用的交互和知识增殖。

3.1.5 应用层 展示知识检索界面,分析、处理检索请求,对知识共享的术语进行语义解析,向用户提供知识共享的途径与方式,确定请求与本体概念及关系的对应,实现语义检索,以供用户获取本体知识,实现数字图书馆与用户的语义交互,包括web浏览服务、智能检索服务、多媒体服务等。

根据上述描述,图1中的平台是一种同时具有知识采集、知识挖掘、知识组织、知识存储与检索、知识传递与交互等功能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平台。该平台的知识共享以信息存储、处理、通信、控制等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本体消除不同资源的语义异构性,配合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智能、分布式计算等技术,可实现不同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集成和知识共享,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综合化的、可共享的知识服务。

3.2知识共享层设计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关键在于图1平台中的知识共享层的创建,而在知识获取、存储和共享过程中,本体起着贯穿始终的作用,领域本体整合了数字图书馆的异构资源,知识共享平台的设计模型、体系结构、设计方法都以本体建模为基础,因此知识共享层中领域本体的构建是该平台的核心。下文着重构建领域本体,并讨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交互方法。

采用UmL类图描述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顶层领域本体,如图2所示:

在图2领域本体中的知识从粒度级别由粗到细分为领域知识(DomainKnow)、团队知识(teamKnow)、个体知识(personalKnow)三类。DomainKnow代表数字图书馆领域内的共享知识,它为图书馆全局范围的个体所见,是典型的显性知识;personalKnow代表了典型的个体隐性知识;teamKnow是介于隐性个体知识和显性领域知识之间的过度性知识,它为数字图书馆的某个领域分类中的成员所见。三类知识都归属于一定类型,DomalnKnowtype、teamKnowtype和personaltype。teamKnow_rype是DomainKnowtype的继承,teamtype是teamKnowtype的组成要素,而personal'rype是teamtype的继承。

如果将重庆邮电大学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领域进行分析,则DomainKnow表示构成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共享知识,可细化为图3所示的以owL方式表达的知识组织:

图3中的知识类型DomainKnowtype=[决策型,设计型,配置型,诊断型];一个团队代表了数字图书馆的某个领域分类,实际中可按图书馆下属部门为边界进行划分,比如重庆邮电大学数字图书馆下属阅览部、采编部、流通部、技术部,则teamtype=[阅览,采编,流通,技术],考虑到这些部门的工作性质working―property:[技术型,专业型,管理型],则teamKnow-type=[技术决策型,专业决策型,管理决策型,技术设汁型,专业设计型,管理设计型,技术配置型,专业配置型,管理配置型,技术诊断型,专业诊断型,管理诊断型],而teamKnow以图3知识结构为基础加入上述团队信息构成;personalKnow是由teamKnow中加入团队中个体的兴趣或偏好等知识构成,这些兴趣或偏好是典型的隐性知识,个体之间若无特别沟通是不能相互了解的,个体的性格大致分为外向与内向两类,工作中大致分为主动学习型、主动生产型和被动型,则继承于teamtype的personaltype=[阅览部主动学习型,阅览部主动生产型,阅览部被动型,采编部主动学习型,采

编部主动生产型,采编部被动型,流通部主动学习型,流通部主动生产型,流通部被动型,技术部主动学习型,技术部主动生产型,技术部被动型]。

在图1的知识共享层中,只有经过并被认可的personalKnow才能成为团队所共享的知识team-Know,才能够被团队中的成员订阅或检索,同样,team-Know在全局领域内被后才能进一步被提升为Do-mainKnow,并可将其划分在DomainKnow的某个分类下,也才能为数字图书馆领域内的所有成员所见并共享;相反,DomainKnow可内化为teamKnow,teamKnow可内化为personalKnow。因此,在图2领域本体中,Do-mainKnow是teamKnow和peJonalKnow的泛化和显化,而teamKnow和personalKnow的DomainKnow的具体化、个性化和隐化。三类知识之间的转化通过概念问相似关系的度量而实现,personalKnow中和team-Know中概念间的(图2中的team-personalLink类)、teamKnow中和DomainKnow(图2中的Domain-team-Link类)中概念间的相似度计算。度量方式可使用文献[13]中概念相似性的计算方法。

对图2领域本体的相关操作可能有知识获取、知识转换、知识存储、知识映射、知识演化等。从知识创新的角度讲,前三种类型的操作不会导致知识增殖,而知汉映射和演化决定了共享领域本体之间的交互,映射方法也是基于前文五类概念相似度计算方法的。本体在交互过程中将获得增殖,并且通过不同领域本体的语义映射可实现这些本体之间的语义关联,由此可将各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本体联系成一个知识网络,最终,领域本体间的交互活动将使图1中的知识共享层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比如重庆邮电大学数字图书馆通过internet与其他高校的数字图书馆的领域本体进行知识交互便可实现跨领域的知识共享。

4 原型实践

笔者已经在pC机上实践了图1平台的原型系统。整个系统采用Java语言实现,以JDK1.6作为环境支撑,应用服务器采用tomcat6.0,在基于插件的集成开发环境eclipse3.3中开发,eclipse的可移植性开发环境为其他工具(本体编辑器pmtege3.2、CoRBaoRB、ontolinguaServer等)在其中的使用提供了一个良构的容器。平台中自下而上的各层次的配置方案可描述如下:

・数据源层中的原始数据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数字图书馆中部分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资源,数据库使用SQLServer2005。

・数据仓库采用SQLServer2005的数据Cube而创建,使用分析服务中的oLap进行在线分析,并使用分析服务提供的9类数据挖掘算法从数据仓库中获取知识:以wordnet3.0inRDF组织RDF概念资源库,并采用intellidimension开发的语义网关RDFGateway作为RDF的语义提取工具。

・领域本体的编辑与推理在protege3.2中实现,领域本体采用面向web的本体描述语言owL3.0描述,使用Jena2,2(Jenaplug-inforprotege)作为解析owL文件并执行本体推理的工具,本体映射工具采用aiFB提供的基于相似度计算的Foam,本体服务器为嵌入到eclipse3.2中的ontolinguaServer。

・以国防科技大学的基于CoRBa的消息中间件inforBroker作为应用逻辑层中的中间件,语义接口为支持描述逻辑的FaCt-1DL,中间件的应用逻辑规则采用Drools规则引擎封装,中间件oRB可通过iiop实现基于internel的交互访问。

・由于消息中间件提供的是异步通信机制,在表示层采用JSp+Servlet+Javabean+ajax框架的技术组合,并使用apache的Lucene作为应刚实施语义索引的工具。

笔者正有效地组织上述原型系统,并正以该原型方法为基础放大系统的基础数据源,使其能容纳更广的数据,并可实现更有效的知识共享。系统的实践表明:图1的平台为数字图书馆建:立了知识共享模式,以本体的知识共享思想为基础,该模式可有效地整合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资源,并有能力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

5 结语

知识共享可提升数字图书馆知识增殖、创新的能力,构建知识共享的数字图书馆是其适应时展要求,也是提高其服务效能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保证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良方。如何营造数字图书馆的资源管理的环境,建立知识共享型图书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是发展数字图书馆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采用本体的方法对此做了一定研究,为创建知识共享型数字图书馆做了新的探讨。文中的研究和设计经验虽然值得推广,但还只是对这一领域比较初步的工作,将来还有必要对文中工作进行更深入研究,比如:设计领域本体间交互时的知识协议,更深入地研究领域本体之间的知识流动机制,领域本体在中间件上的/订阅机理等。

参考文献:

[1]王丙炎,杨思洛,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探析情报杂志,2006,25(3):32-34

[2]徐晓敏,朱振东,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0):2-3

[3]霍丽萍,朱吐琴,数宁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分析,情报探索,2006(10):7-9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篇3

【摘要】信息构建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管理理论,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图书馆中,也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对数据库与知识资源的整合利用,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信息构建理论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信息构建;数字图书馆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对数字图书馆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将“数字图书馆”理解为“以数字形式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图书馆”;而另一个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信息服务机构,该机构应该包括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的所有类型的图书馆资料。基于这种理解,对“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宽泛的描述是:“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组织形式,这一形式满足了分布式面向对象的信息检索需要。”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据信息系统,将分散于各种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储存,以网络化形式相联结,提供给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五大主要特点:

(1)、信息资源数字化;

(2)、信息传递网络化;

(3)、信息利用共享化;

(4)、信息提供知识化;

(5)、信息实体虚拟化。

三、信息构建的概念及特点

1.信息构建的概念。信息构建最先由建筑师提出,并经过图书情报界的传播才得到全球的重视。信息构建领域非常重视信息组织、信息技术、可用性和用户体验、信息检索和知识管理的研究,这几方面无不是对原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客体的延伸和扩展。国外目前较为公认的ia定义是由L.Rosenfeld和p.morville提出的:信息构建是一门组织信息和界面的艺术和科学,涉及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检索系统的设计,目的是帮助人们在网络和web环境中更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有效地解决用户的信息需求。国内的周晓英教授将信息构建定义为“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的信息需求的一种艺术和科学。”自2002年周晓英教授将ia译为信息构建后,国内对信息构建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ia概念、ia特点、信息建筑师等相关概念的探讨上。不少学者认为,ia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建筑师,客体是数据、信息、内容、结构和系统,服务对象是用户。

2.信息构建的特点。(1)突出以人为本。信息构建强调如何令信息可理解,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信息需求都在发生变化。而la关注这些变化,关注人的要求,无论是针对信息空间环境的结构化设计,还是针对信息内容的设计,ia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便于用户获取、接受和使用信息。(2)注重信息表达。信息表达是信息构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决定信息集合能够被用户理解的关键因素。这样才能找到各种的全新组织模式,并且激发出新的思想和理解力。信息构建强调对信息本身的重视,正如信息构建的创始人沃尔曼将信息构建的实施者称为信息建筑师(informationarchitects)一样,他认为,“信息建筑师是一个把信息的内在模式加以组织,使复杂的事情变得清晰的人,他们构建信息的结构或信息地图,让别人找到通往知识的途径。”

3.信息构建的目的。信息构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在可操作层面上,la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化复杂为明晰,即通过提供访问路径,使信息可访问;二是使信息可理解,也就是用户的知识结构与信息内容之间的匹配。

四、信息构建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随着信息构建不断发展,知识构建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知识构建(Knowledgearchitecture,Ka)是信息构建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广泛兴起以后出现概念。一般而言,知识构建是基于ia基础之上的信息构建形式,它具有知识组织、知识导航、知识标识和知识检索的功能,是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的工作理念、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要将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相关联,就必须提及信息资源的开发链,即从“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创新”的发展过程,从信息资源开发链来看,Ka提供的是信息资源开发链较高端的部分。

数字图书馆的目标是在对各种文献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知识的管理。而在知识管理的全过程中构建本体论,可以实现对知识本身的揭示,实现数字图书馆对信息资源高层次的管理。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相应的基于的本体论服务工具,可以使这一构建过程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这种本体论方法与集中的数据库技术有显著的不同,它捕捉的是分布的而不是集中的知识,知识可以直接在它的初始位置被查找(如HtmL网页),而不是被分别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才能查找。这种方法允许对知识进行推断,知识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可以根据一般性的知识进行推导。

在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下,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分布在网页中,可以在网页中添加本体论的标识语句,如在HtmL中对被描述的信息客体添加本体论的onto语句。在标准的web浏览器如netscape或explorer中,onto语句的添加并不影响HtmL文件的视觉效果,这样做只是使得主题事物知识的智能web查找可视化。同时,这可以直接使用(再利用)语句体中的文本知识,避免了知识标注者重复表示相同的信息。

使用者在标注和查询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本体论标识语句,本体论元数据表示的是概念的等级关系,这种等级关系至少容易满足用户的两种需求:(1)浏览某一类的周围类目,以便寻找最合适的形成某一提问的类;(2)浏览全部等级,以便快捷地完成由一个等级向另一个等级的导航。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使用基于本体论的服务ontobroker,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网络爬虫(ontobroker)、推理引擎及查询界面。首先,ontocrawler通过标识的网页进行查找并收集标注的知识片断。其次,将知识片断转化为以ontocrawler所使用的表述语言规范成的事实。不论是推理引擎还是查询用户都不需要了解因特网上事实表述的句法,只有标注者必须使用标注语言。推理引擎收到用户的提问后,利用两个信息源来推导答案,即主题事物的本体论和ontocrawler中的事实。推理引擎的基本推理机制类似于知识库中的智能推导系统。

由于信息资源组织在数字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开发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一个重点。本体论的构建弥补了现有手段描述信息客体功能上的不足,它既从宏观上为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提供了指导思想,也从微观上构成了描述信息客体的标准和技术。

参考文献

[1]鞠延玲.近五年我国信息构建研究述略[J].图书馆学刊.2008.(4)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篇4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规划

0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3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篇5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数字档案;概念;辨析

1涉及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和数字档案概念文献数量情况

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和数字档案,是近些年来档案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三个概念。在许多文章中更是同时出现。笔者对中国知网的文献进行了检索(以下文献数据也均来自知网),表1是1997年至2012年涉及这三个概念的文献数量检索统计。由表1可见,近15年来,期刊文献中涉及这三个概念(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的文献数量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值得关注的是这三个概念在同一文献中同时或两两同时出现的频率也在上升,这其中难免会出现将三者混淆使用或概念混淆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析。

2档案数字化的概念

国内最早提及“档案数字化”的文献是1993年贾惠波在《档案学研究》上发表的《光盘在档案存贮管理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寿命问题》一文。截至2012年10月共有11115篇文献涉及“档案数字化”概念。

国内最早对“档案数字化”下定义的是李筱春。2002年,他将“档案数字化”定义为:“档案数字化是指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在档案信息领域的应用。档案数字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把传统的档案信息,如文字、数值、(单色的和彩色的)图形、(静止的和活动的)图像、声音等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另一个是把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还原成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等传统的档案信息。前者是为了将传统的档案信息输入计算机,后者是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由计算机输出给用户。”[1]

之后有122篇文献对“档案数字化”下过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屠跃明、翟瑶认为:“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将经过鉴选、原本存储于传统载体上的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加以存储、保护、检索利用的系统工程。”[2]

对档案数字化的定义有两点共性:一是与计算机技术有关;二是将其他载体的档案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不同之处:一是数字化过程是否可逆;二是单一转换与综合利用的区别。

3数字化档案的概念

国内最早提及“数字化档案”的文献是1986年洛克里奇、张春艳在《国际地震动态》上发表的《美国全国地球物理资料中心的自然灾害活动》一文。截至2012年10月共有5228篇文献涉及“数字化档案”概念。与档案数字化不同的是,在这5228篇文献中,只有4篇对“数字化档案”下过定义。

国内最早对“数字化档案”下定义的是邹悦,2005年,他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数字化档案指的是传统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化形式的档案。”[3]郑重认为:“数字化档案是指由办公自动化形成的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并指出:“它从形成开始,就是数字形式。”[4]李殿环认为:“数字化档案来源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随着政府信息化的进程,网络化办公与无纸化办公的出现,各机构生成大量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后作为电子档案存储在档案馆。另一部分就是馆藏的纸质档案、照片、胶片等传统档案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5]

对于数字化档案的定义差别比较大,有认为是“电子文件归档”后的产物;有认为是“传统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化形式的档案”;还有认为前两者都是的。

4数字档案的概念

国内最早提及“数字档案”的文献是1979年李志豪在《经济管理》上发表的《谈谈商业一级站会计统计结合的实践》一文。截至2012年10月共有7558篇文献涉及“数字档案”概念。而对“数字档案”下过定义的只有13篇。

国内最早对“数字档案”下定义的是宋岩。2005年,他首次将“数字档案”定义为:“数字档案是指用计算机等工具对历史记录进行数字编码,并将所得数据记录保留在盘、片等载体上的一种档案。从记录方式来说,数字档案是用计算机语言,将历史记录数据化的形式来记录的。……从载体来说,它摒弃了人们常用的纸张等常用的载体,而用磁盘、光盘等载体。”[6]

何贞健将“数字档案”定义为:在“工作中形成的归档电子文件以及与其相关的元数据、背景信息”。[7]赵丽荣认为:“数字档案是指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信息与移交进馆的电子文件信息的总称。”[8]

对于数字档案的定义同样差别比较大,有认为是“归档电子文件”的;有认为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信息”的;还有认为前两者都是的。这同对数字化档案的定义一样,也就是说数字化档案与数字档案成了同一概念。

5对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和数字档案概念的思考

5.1档案数字化与数字化档案。档案数字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档案数字化,是指将不同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录入、转化、处理等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转化为0和1组成的数码序列,然后存贮到磁盘、光盘等物理载体上的过程。简单地说,档案数字化是将非数字形式档案转化为数字信息的过程。这里有三个要点:一是档案数字化的对象是档案;二是档案数字化的对象是非数字形式档案;三是档案数字化是一个从非数字形式档案向数字信息转换的过程。广义的档案数字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目录的数字化,就是将手工检索的纸质档案目录录入计算机,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二是将不同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的档案全部数字化,主要是纸质档案的全文内容数字化。档案全文数字化采用扫描录入方式,将档案全文内容按原貌逐页存储为图像文件,并为其编制目录索引,或是将文字形式的档案经光学字符技术识别后采用文本格式存储档案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数据库两种不同方式。

所谓数字化档案,就是将不同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的档案,利用计算机、扫描、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等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转化为0和1组成的数码序列的档案复制品。也就是非数字形式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形式的档案,是非数字形式档案数字化后的结果。简单地说,数字化档案就是非数字形式档案的数字形式复制品。数字化档案仅指狭义档案数字化后的结果,广义档案数字化的档案目录数字化结果不包括在内,档案目录数字化的结果不是数字化档案,而是管理、利用档案的辅助品。

档案数字化是以保护数字化档案母体存在和利用为目的一种档案保护和利用手段。档案数字化过程是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应用相应的数字化设备,采取规范的数字化标准产生数字化档案的过程。

档案数字化与数字化档案有着密切的联系,档案数字化是形成数字化档案的过程,数字化档案是档案数字化的结果,没有档案数字化就没有数字化档案。

档案数字化的目的与产生数字化档案的目的一样,是为了使档案利用工作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资源日益扩大的需求,提供远程和便捷的档案利用服务,提高档案信息检索速度,减少档案原件(特别是珍贵档案)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保护档案原件,从而充分发挥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促进馆藏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5.2数字档案与数字化档案。所谓数字档案,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直接形成以数字代码记录的文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数字档案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新型的档案,它是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档案的一种新的形式,并将成为档案的主要形式。数字档案包含着一切档案的要素,它产生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的社会活动中,并且是直接形成的数字历史记录。尽管数字档案存在着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而只有经过计算机特定的程序解码,通过输出设备使它还原再现,才能人工识读;存在着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数字档案从产生到归档管理再到利用都要借助于计算机系统才能实现;存在着信息的易变性,数字档案在其生成、处理和管理等过程中,其信息内容极易被修改,等等局限,但这些并不影响数字档案成为档案家族中的一员。虽然数字档案存在着原始记录性和法律效力的认可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措施的到位,采取各种形式的技术手段来保证数字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和法律效力,相信这些问题会得到满意的解决。但这既不影响它的档案特征,也改变不了它的档案本质属性。数字档案是实实在在地地道道的档案。

而数字化档案,正如上文所述,数字化档案只是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产物,数字化档案是非数字形式档案的数字形式复制品。数字化档案不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它不具备档案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档案的数字形式复制品也并不能等于被复制的档案本身,因此,数字化档案不是档案。

对于数字化档案不是档案的认识,我们也可以从对档案缩微复制品的认识中找到相似的答案。摄影技术的发明,为人类社会增添了新的记录形式,也为档案的存储增加了新的形式。在摄影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缩微技术就是这种新的存储形式在档案存储方面的具体运用。摄影技术为档案增添了新的成员——照片档案,也为减少档案原件(特别是珍贵档案)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增添了新复制存储形式——档案缩微复制品。运用摄影技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记录,就形成了照片档案。照片档案包含档案的一切要素,具备了档案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是实实在在地地道道的档案。而运用缩微技术对档案原件进行处理就产生了档案缩微复制品,档案缩微复制品是档案的复制件,而不是档案,它并不具备档案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对于档案缩微复制品,虽有不少人称其为“缩微档案”,但是,“缩微档案”并不是档案,而且“缩微档案”的说法,只是一种简化不规范的说法,不能望文生义地就认为“缩微档案”是档案。虽然“缩微档案”是不是档案,也曾有过争议,但基本上否定了“缩微档案”是档案的看法。在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词典》中,就没有“缩微档案”一词,而只有“档案缩微复制品”一词。对“档案缩微复制品”的解释是:“将档案按一定比例缩拍在感光材料上制成的缩微品。”“一般可以作为档案原件的代用品,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9]《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中收录的是“缩微品档案”一词,解释为:“利用缩微摄影方法制成的档案原件缩微品”,“缩微品档案是档案原件的副本”。[10]两者强调的都是档案的复制品。数字化档案也同缩微档案一样,不是档案,只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档案复制手段,增加了一种新的档案存储形式,添加一种新的档案复制品。数字化档案确切的称谓应该是“档案数字复制品”或者“档案数字形式复制品”。

那种将数字化档案定义为:既包括电子文件归档后作为电子档案存储在档案馆的,也包括馆藏的纸质档案、照片、胶片等传统档案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的;以及那种将数字档案定义为:数字档案是指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信息与移交进馆的电子文件信息的总称等的认识,都是将档案与档案复制品混为一谈,这不仅不利于认识什么是数字档案,也不利于档案学术研究。为避免概念混乱,建议放弃“数字化档案”的说法,改称为“档案数字复制品”或者“档案数字形式复制品”。并给“数字档案”正名,将所谓的“数字化档案”——“档案数字复制品”排除在“数字档案”之外。

5.3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与数字档案。档案数字化与数字化档案这两个概念,虽然看起来都有“数字”和“档案”,但是它们与“数字档案”一点关系都没有。数字化档案就是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结果产物,档案数字化过程是由档案管理部门主动对所藏档案进行的数字化加工,而在这个由档案管理部门主动做的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并不产生新的档案(数字档案),数字化档案的产生完全由档案管理部门掌控,数字化档案仅表示是档案数字形式的复制品。而且,档案数字化不是简单把档案扫描成图片,数字化档案也并非是电子图片,档案数字化和档案信息化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数字档案的产生则完全是另外一个过程,它是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是真正档案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由档案管理部门加工形成的。厘清它们的关系对于认识什么是数字档案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基于网站集群的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12-X-68。

参考文献:

[1]李筱春.手段途径结果——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三者关系浅析[J].兰台世界,2002(3).

[2]屠跃明,翟瑶.档案数字化的元数据研究[J].兰台世界,2012(14)

[3]邹悦.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郑重.浅谈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a].江苏省档案学会:档案工作应对入世挑战学术研讨会文集[C].江苏省档案学会,2002:7.

[5]李殿环《基于.net的数字化档案馆的研究和开发》[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6]宋岩.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J].肇庆学院学报,2005(6).

[7]何贞健.国土资源数字档案标准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福建省土地学会,2007:6.

[8]赵丽荣.关于数字档案馆构建的深度剖析[J].西部资源,2011(5).

[9]档案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360-361.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篇6

[关键词]数字油田;石油行业;管理创新;信息化;标准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31

[中图分类号]F272.7;F4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56-02

0引言

“数字油田”(DigitaloilField)来源于戈尔在1998年提出的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为石油企业的一项战略目标。当时的“数字油田”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尚未确立明确的构架,但其理论思想在学术界和石油行业中引起广泛关注。随后几年,学术界和业内专家对它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国内的石油企业也立即开始的数字油田的规划以及具体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建设经验。

1数字油田的理论内涵

1.1数字油田的定义

随着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数字油田”这一概念的认识也经历了由狭义到广义的完善。狭义“数字油田”的定义,是一个以数字地球为技术导向、油田实体为对象、地理空间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和多种数据融合,可用多媒体和虚拟技术进行多维表达,集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可视化特征的技术系统。从广义角度看,数字油田是全面信息化的油田,即指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油田实体和石油生产企业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1.2数字油田的基础与核心

数字油田是一套贯穿于油田价值生产全过程、覆盖油田开发各技术环节的闭环系统,在平台与井下之间实现一次性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传输以及实时数据处理,将复杂的油田结构以虚拟油田系统中的可视、可交互的三维动态图像形式展示给管理者,从而在作业过程中实现对勘探开发方案及具体作业措施的实现监控和指导。

建立数字油田的核心是利用高效、智能的信息平台实现对实时信息流的并行处理,将油田实时的运行生产状况以直观、准确、多维的方式传递给生产管理者,并且从海量的数据中分析出整体的发展趋势及内在规律。

1.3数字油田的结构

广义数字油田的结构划分为环境层、数据层、专题库层、模型层、应用层、集成层和战略层7个层次。其中数据层包含源数据子层、专业主库子层和数据仓库子层3个分层次。

而战略层作为其中的最高层,负责制订数字油田的整体性方案与建设策略,因而主导数字油田整体的发展方向。在战略层,要依靠数字油田建设达到企业再造的目的。

2国内外数字油田建设发展现状

2.1国外发展状况

在数字地球概念的推动下,国内外油气行业相继提出了类似数字油田的概念,如“信息油田(i-Fields)”、“智能油田(SmartFields)”及“未来油田(FieldsoftheFuture)”等,积极制订数字油田的发展规划,并在科研和实际生产环节中对数字油田的主体技术进行广泛的探索。斯伦贝谢公司2003年采用GigaViz微机集群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虚拟现实系统,发挥其在数据管理、显示和解释领域的优势,并整合入GeoFrame油藏综合描述系统中,形成灵活的综合油藏应用平台;斯伦贝谢公司和雪佛龙从2000年开始就合作研发inteRSeCt技术,并不断推出基于该技术的新一代油藏模拟软件,这个软件可以模拟大型复杂油藏以及高度非均质性体系,并进行复杂的油田管理;英国帕吉特公司致力于油田可视化平台和协同工作环境建设,其独创的“智景平台”技术能够集成运用计算机中控、网络、大屏幕可视化、音视频等设备,打造服务于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的智能交互平台;埃克森美孚公司于2004年开始实施“未来地下工作室”计划,核心包括2类设施:①地下数据采集和管理工具,②可视化的地质建模、地理信息及复杂油藏的监控软件,实现内部软件与外部开发软件的整合,并支持全球功能结构。从整体来说,国外油田公司在油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上更加先进。

2.2国内发展状况

国内的石油企业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对业务的促进作用,纷纷抓紧投入到数字油田的研究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资源、市场、国际化”为战略思想,重点投入信息化建设。旗下的大庆油田作为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以及“数字油田”概念的倡导者,率先提出了数字油田的7层架构模型,并基本建成了勘探、开发、地面工程三大综合数据库和经营管理数据库。新疆油田公司在2002年提出建设“数字新疆油田”的目标,目前已成为国内首个全面数字化的油田。经过的多年建设,中国石油集团通过数字油田的实施,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控、支持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促进管理变革等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从2001年开始,以eRp系统为切入点,全面展开数字油田建设。集团建立了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以生产执行系统meS为核心的生产营运平台以及信息基础设施与运维平台。其开发的国内首个制造业集团级的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实现了集团整个生产运营信息的集成。通过勘探开发源头数据采集实现了油田企业跨专业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高效应用,对原油资源调动的实时监控。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以“业务驱动it引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理念为指引,于2004年进行了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提出了以“一个平台、两个重点、三纵四横”的集团信息化体系架构为it建设目标。经过5年的建设,实现了在集团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经营管理基础信息平台。集团把油田设施资产信息化管理作为建设数字化油田的重点,于2009年实施工程设施数字化项目(eDiS),完成了在建33座平台数字化和数据中心平台建设。

从整体来看,国内数字油田建设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比于国外数字油田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我们的平均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距离真正的数字油田还有明显的距离。

3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内石油企业的数字油田建设,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也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整体规划问题。石油企业往往规模庞大,并且内部体系结构复杂。不同层级与不同业务领域的部门由于内部沟通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各自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阶段的较大差异,往往可能导致大量低端、重复性的工作,不仅产生不了任何实际效应,还会造成资源(人力、资金)的严重浪费,极大地增加了企业成本。

(2)数据标准问题。数字油田的实施会涉及到企业内部不同技术领域的海量数据,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处理操作,首先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怎样的统一数据标准。在尚未覆盖统一标准的环节,各单位往往由于管理的不一致而使得数据库建设上差异广泛,其采用的底层系统、软件可能不一样。同时已建立的标准化制度也可能因为执行力的欠缺,导致实际落实情况未达预期。

(3)数据孤岛问题。各个油田单位乃至单位的各个部门,都保存了大量数据,并几乎都根据自身需求及业务特点分别建立了局部的数据库系统,以进行相关的信息维护工作。但是由于这些数据大多分布在不同层级的各部门,并且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因而目前的数据共享性很低,在实现信息的跨部门共享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4)业务部门缺少明确的数据资产管理制度。由于对历史数据长期缺乏充分监控和维护,并且原有数据库系统中数据输入输出过程大多缺乏有效、完善的数据审核机制,导致数据质量不高。在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的条件下,数据使用者对这部分数据资产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同时,由于历史数据的维护和纠错成本较高,这也为更大范围内的信息集成和系统整合增加了困难。

4规划实施“数字油田”的建议

4.1“数字油田”建设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促进油田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数字油田”的建设,并不仅仅是由纸质向数字、由手动向自动的转变,更本质的是生产运作模式的变革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因此,“数字油田”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升级上,而更应当注重借鉴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去推动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

4.2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来规范“数字油田”建设的各项工作

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实现“数字油田”的根本保障,使“数字油田”建设的每个环节有标准可依。“数字油田”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不仅在于标准的制定,对标准的执行过程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已有标准必须严格地落实到生产管理过程中。同时,对于尚无标准的领域或已不符合实际的标准,要根据科学原则与业务实际,及时予以补充和完善。

4.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石油专业的理论成果、勘探开发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早期在勘探、开发等石油专业化领域,信息化技术只是作为生产和科研的辅助工具。但随着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行业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优化业务流程、突破专业领域技术瓶颈上的重要意义。并且当今高新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已成趋势,石油行业的新技术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因而企业必须投入更大精力,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勘探开发业务的融合,才能发挥出“数字油田”所具备的巨大优势。

4.4完善“数字油田”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规避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信息化项目由于特有的虚拟性,往往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也面临巨大的风险。而“数字油田”的建设更是有工程规模大、技术难度高、牵涉环节多的特点,其风险性也更高。并且,石油企业规模庞大,内部业务链长,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对油田的效益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因此在“数字油田”及其各子项目的规划过程中,必须对其关键环节和潜在的风险因素予以全面的考量和评估,制定完善的应急策略以备防范。在实施过程中予以重点监控和严格管理,以将各种风险产生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5展望

“数字油田”建设是加快石油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数字油田的实现将改变传统的油田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工作流程高度规范优化、处理一体化,经营管理科学化,领导决策智能化。它贯穿中国石油行业的完整产业链,必将为我国石油企业带来管理的革新,并推动企业流程再造,成为企业高效、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剑峰,李恕中,张志檩.数字油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张军华,钟磊,王新红,等.数字油田要素分析、建设现状及发展展望[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30(1).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篇7

[关键词]公共物品;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12―0190―02

高校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提供者,其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资源。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具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可共享的技术条件和具有可操作的管理机制。笔者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体制创新的问题。在共享技术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厘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经济属性,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的有效模式。基于此,本文试图整合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以大学生环境教育通R课程为例,发挥本校“湖南省环境教育中心”和“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湖南研究中心”等优势资源,探索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及多元化共享模式。

1.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中认为,如果每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那么该产品就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判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必须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形成过程和资源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最开始是由生产者提供,在提供过程生产者需要花费时间、资金和智力成本,按照经济学原理,在资源共享之前,它具有私人物品性质,既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尽管短期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利用技术实现排他消费,但由于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知识的外溢性广泛存在,使得教学资源排他性消费只能在短期内存在。一旦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很容易被复制,这时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很难将不付费的使用者排除在外,无法排他消费。另外,实现了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任何一个使用者的使用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不存在竞争性消费。此时,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由纯私人物品变成了纯公共物品。因此,必须从动态的视角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物品性质,为后续的供给模式选择奠定理论基础。

2.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困境的成因分析

2.1产权模糊导致资源供给困难

根据我国版权法规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对课程网站、视频资源、图片处理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应该享有数字版权的所有权益,也就是说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应该提取属于自身的正当权益。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数字化教学资源产权非常模糊,产权边界界定非常困难,很难实现真正的利益分配。首先,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多种资源的复合体,很难界定一个数字化教学资源作品的属性类型,无法准确判断它的版权属性,也无法断定提供者有多大程度的创新,产权界定、利益分割均无法顺利实施。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过程是一个多元要素组合的过程,每一个要素都有合理的产权诉求,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更不用说资源共享。而且,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多数老师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更新后的教学资源也涉及到更多的产权人,如何区分产权主体?如何划分权益?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产权模糊是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外部性导致资源供给效率低

所谓的外部性又称之为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好的或者坏的影响,无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故意的,他均得不到补偿,也不用赔偿。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因此,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外部性特征。数字化教学资源一旦实现共享,使用者存在滥用的风险,如可能大量复制课件资源,缺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资源共享的初衷大相径庭。此外,由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正外部性,但提供者无法获得合理的补偿,缺乏共享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因为一旦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成功,区域内所有的老师将得到平等的正面影响,同时也惠及了所在学校的学生,他们均免费得到了高质量教学资源带来的好处。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而言,他只获得了资源共享的一部分收益,却要承担全部的制作成本,再加上高校之间本身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使得各个高校及老师均偏好于追求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部共享,排斥外部共享,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资源共享的效率。

2.3资源供给的市场失灵

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可供交易的物品,按理说可以实现私人供给,但实际上私人供给非常困难。首先,私人提供者需要承担全部制作成本,由于资源产权不明晰,外部性不能有效规避,私人收益不能得到保证,导致私人提供教学资源的动力不足。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过程繁琐,既有宏观的框架搭建,也有微观的版面设计,既有动态的课程更新,也有静态的知识呈现,既有理论层面的资源传播,也有技术层面的难点攻关,如此等等。对于私人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此外,还面临着私人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设计理念的陈旧等风险。因此,单纯依靠市场的作用不能有效激励私人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除非政府提供成本补偿或者设定收费项目,否则私人供给会出现成本与收益的偏离。

3.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分析

笔者以衡阳师范学院《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为例,探索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供给的可能性及实现模式。

3.1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供给可能性分析

(1)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奠定了基础。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最早认为公共物品在技术上很难将其他人排除在外。由于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和收益过于分离,私人缺乏足够的动力提供,因此,政府才是公共物品供给的最佳人选。但科斯证明了在制度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像灯塔这样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实现私人的有效供给,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为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此外,布坎南从产权视角证明了区域组织提供公共物品是可能的,且从组织和制度上解决了成本收益问题,有效规避了“搭便车”行为。巴泽尔也认为产权不是绝对,应该从动态的视角,考虑技术和制度的变化,选择最佳的供给模式。这些理论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提供了理论支撑。

(2)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提供了可能。笔者发现在本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出现两种极端,一是优势学科院系能够把握时机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自我供给,而其他非优势学科院系则只能靠学校出资建设资源数据库。同样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供给,但供给模式不一样。这是因为优势学科院系拥有较多的学科平台,建设经费充足,能够率先进行内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另外,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也增强了优势学科院系的排他能力,客观上刺激了他们敢于优先使用最新的数字化教学理念。笔者参与的《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就是基于上述优势条件,率先在学校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

(3)学校投入有限也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我国大部分二本院校学科平台建设经费有限,基本上靠上级拨款,拨多少钱多少事,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建设长期落后于际需要。因此,在学校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有必要将一部分教学资源建设推向市场,利用市场高效的配置方式弥补学校配置的低效。另外,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部由学校供给也存在成本过高的风险。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但也产生了高额的行政管理费用和激励扭曲的风险。

3.2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分析

(1)学校供给模式。我国现行的高校体制下,学校或者主管单位仍然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像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建设这样需要高投入的大型公共物品建设项目。对于大多数院系来说,学校的强力供给才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因此,面对当前教学理念的更新,学校应该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紧跟国际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发展趋势。同时,学校还需要从制度层面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可以先给每个院系设一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验收,达到优秀的继续大额度的支持资源共享建设,低效率的院系则不能获得继续资助,并可设置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核减运行经费等。

(2)市场供给模式。公共物品的属性特征决定了政府供给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完全可以通过合同、承包等形式由私营部门提供。比如在《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过程,网页结构设计工作量大、耗时长、技术要求高,单靠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完成,我们就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承包给某公司,由他们负责设计网页结构,我们负责慕课内容,合力完成了初步的框架搭建,大大提升了攻击效率。

(3)学院自组织供给。由于学校各个院系发展不平衡,优势学科院系具有更强烈的学科建设意愿和建设实力,优势学科院系完全可以通过自组织供给,完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自我供给。院系内部通过费用补偿成本的方式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部自组织供给,这样的好处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是根据团队成员的意愿提供的,针对性极强,对外具有排他消费功能,类似于俱乐部产品。笔者参与的《环境教育概论》慕课2014年启动,是学校第一个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院系,慕课涉及的成员、经费和后期管理大多来及院系自组织供给,保证了先进教学理念能够快速的在院系顺利实施。

(4)第三方组织供给。第三方组织也称之为非营利性组织或者志愿者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组织,具有利他性。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涉及到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原始素材,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集、挑选和购买,这些原始资料的获取可通过第三方资助供给。如在《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环境美学等领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通过学院环保先锋队组织实现第三方供给。也通过委托的形式,通过微信圈等组织形式,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将他们生活中的有用图片、视频资源传递过来,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张一春.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刘晓林.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2):9-14.

〔4〕熊秋娥,丁卫泽.基于成本收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条件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02):104-107.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篇8

关键词:数字化住宅

生态化住宅

一、数字化与生态化: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生态化住宅的概念界定

近几年,“数字化住宅”、“数字家园”、“网络家居”等概念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新一轮的炒作概念与热点。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数字化住宅指在一座建筑、一个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中,采用现代网络和信息科技,来提升自身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是现实家园与由数字化技术所营造的虚拟家园的有机结合。

关于生态化住宅,笔者认为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次是少占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寿命,与自然生态环境友好、不破坏生态环境;再次是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健康舒适环境,使人和建筑、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数字化生态住宅则是一种全新理念的住宅,通过电脑系统将住宅内的高科技技术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从整体上提供最佳的服务;同时又通过生态技术将住宅外的生态系统整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享受自然赋予的生态服务。

(二)数字化生态住宅的支持系统

1、生态化住宅的支持系统

生态化住宅技术导在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绿化、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绿色建筑材料九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

(1)能源系统:要求对电、燃气、煤等常规能源进行分析优化,采取优化方案,避免多条动力管道入户。对住宅的围护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要进行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至少要达到5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鼓励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

(2)水环境系统: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在室外系统中要设立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观用水系统要进行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小区及室内的供水设施推行节水型器具。

(3)气环境系统:室外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居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达到居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

(4)声环境系统:包括室外、室内和对小区以外噪音的阻隔措施。室外设计应满足:日间噪音小于50分贝、夜间小于40分贝。建筑设计中要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内声环境系统满足:日间噪音小于35分贝、夜间小于30分贝。小区周边产生的噪音如果影响了小区的声环境则应采取降噪措施。

(5)光环境系统: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还应注意居住区内防止光污染,在室外公共场地采用节能灯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6)热环境系统:对住宅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保温隔热提出要求,以保证室内热环境满足舒适性要求,住宅采暖、空调应该采用清洁能源,并因地制宜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

(7)绿化系统:要求具备三个功能;一是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绿地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二是休闲活动功能,小区绿地提供户外活动交往场所;三是景观文化功能,通过园林空间、植物配置、小品雕塑等提供视觉景观享受和文化品位欣赏。

(8)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包括收集与处置两部分,收集应体现“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放谁付费”原则,处置应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

(9)绿色建筑材料系统:要求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材料的选用一是提倡使用3R材料;二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

2、数字化住宅的支持系统

数字化住宅就是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房地产领域中,它的功能主要是在下面三个层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数字楼宇自动化系统

①出入口控制系统:楼宇可视对讲系统;一卡通系统;门禁系统;电控锁;读卡器;防火、防盗门、电子巡更系统;停车管理、控制、收费系统;指纹识别系统等;

②家庭控制系统:感烟探测器;燃气探测器;燃气自动报警;入侵报警探测器;水、电、气、热等多表远程抄表计量系统;

③综合布线系统:系统集成;非结构布线;光纤、屏蔽线缆;控制电源系统;

④防盗报警系统、视频监视系统:红外控头;门磁开关;摄像机;监视器等;

⑤通信网络系统:电话系统;卫星接收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

⑥信息网络系统:网络设备、内部宽带数据网;接入网及网络管理等;

(2)数字社区管理系统

①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供热与采暖系统、空调与通风系统;变配电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给排水系统;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

②物业信息管理系统;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环境养护监控设备、节能和环保设备;

(3)消防自动化系统

包括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火灾报警器;火灾探测器;消防泵;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电动防火门;防火卷窗;广播设备等;

二、数字化生态住宅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中心城市中,数字化家园的建设已由试点进入积极推广阶段,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而且地区差异较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从目前看,主要有四大因素制约着我国数字化生态住宅的发展。

1、发展观念的制约性

第一、房地产商为了追求智能化而去搞智能化。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开发还停留在以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初级阶段。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开发需要更多的前期费用,投资者利益的回收速度则相对缓慢。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若干年后所取得的投资回报更多的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如果一种新的思想和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技术效益的话,那么即使它有更多更好的长期效益也很难为投资者所接受。

第二、表现为滞后的消费观念。数字化、生态住宅需要投入很多前期资本,采用的新型材料成本也比较高,因此房价高于普通消费者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故大多数消费者将数字化住宅与高档住宅联系到一起。实际上,后者是消费档次上的定义,前者是功能和生态效益上的增强。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型、数字化住宅成为发展趋势。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普及也能够降低建设成本,消费者观念上认为高消费的新型住宅会越来越普及。落后的消费观念会阻碍着生态住宅的发展,而且会被房地产开发商用来炒作房价。

2、发展阶段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仍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居民的消费水平无法承载数字化生态住宅价格的高位运行。

第一,产业发展落后。我国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期,住宅建设从功能上主要是解决居住问题,房地产开发商从眼前利益出发也仅仅是开发满足居住功能的房屋。生态住宅大都是进行概念炒作,很多生态小区仅仅是在小区内进行一定的绿化而已。我国房地产行业和欧洲相比还落后一个阶段,在政策、法规、技术、管理上还没有具备适当的条件,能够开发真正数字化、生态住宅的开发商凤毛麟角。

第二,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适合大量消费智能化住宅。居民收入水平是整个社会消费和市场生产的根本前提,我国的居民收入水平从平均来看还很低,刚刚达到1000美元,居民的消费能力有限。数字化、生态住宅消费的普及还需要更多中等收入居民的参与。纵观欧洲智能化住宅比较普及的国家,如丹麦、荷兰等,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超过25,000美元。我国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人均GDp在4,000美元到6,000美元之间,人均收入在10,000至25,000人民币之间。基本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即使是在这些发达城市,目前消费生态化住宅也只能代表一种时尚,短期内还不能普及。

第三,金融方面支持不够。住宅金融政策的一个基本取向是政策性和市场性相融,目前政府对智能化住宅没有特殊的金融支持,这在当前投资数字化、生态住宅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开发商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北欧国家为了推广生态化住宅,在金融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面对生态住宅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的特点,要想发展数字化、生态住宅需要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3、政策法规的局限性

数字化生态住宅的发展除了要有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外,还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税收体系、便利的银行支付体系与之相配套。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政策法律措施并不完善。生态住宅概念近几年才在我国提出,对于其从投资、施工到销售更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政策体系。目前我国生态住宅的相关政策法律多是一些有关住宅建设方面的,参照的是欧美国家的相关指标体系。我国最近出台和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主要涉及数字化生态住宅建设的技术方面,参照外国相关标准。适合国内的技术法规还没有完善,涉及到数字化生态住宅的市场运作、税收、信贷和银行支付方面的法规还没有出台。

4、技术人才的制约性

新技术新思想的普及和应用需要社会观念的、法律法规和技术的支持。而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也是新产品初期成本、价格较高,成熟期价格下降的原因之一。数字化生态住宅引入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我国刚刚开始引入这样的生态化住宅,技术人才和设施非常紧缺。这也决定了我国数字化生态住宅的推广需要较长的时间,初期的的成本也会很高。

首先,网络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配备较差,智能产品还有待于提高。基础设施是现代化高新技术推广的瓶颈。其次,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原因在于我国相关的技术人才缺乏。数字化生态住宅这样融合了多项新技术,开发这样的住宅需要强大的技术了资金实力,需要各个方面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于资金方面的制约,技术人才的短缺和设施的落后是更加严重的问题。三、战略与构想:数字化生态住宅发展的发展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数字化生态住宅建设要基于各地的资源优势与核心问题,并且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需求强度、生活习惯、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特征等,进行充分论证,和合理规划、设计和改造,切实制止房地产开发商对“数字化生态住宅”的炒作和他们的短期趋利行为。按照居民偏好程度、现代化标准和文化品味的时尚新居要求,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使数字化小区设计的功能设定恰到好处、技术路线恰如其分,使数字化住宅产品得到当地市场的最大认同。

(二)生态化与数字化有机融合原则

本文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生态化概念尽管应用程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彼此相互渗透包容而非排斥分离,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人、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讯网络这5个人类聚居基本因素的协调和统一,都是以“以人为本”的住宅理念作为终极关怀在当代住宅诸种模式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建设数字化绿色生态住宅决不能把它们机械的分离,而应该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三)循序渐进与重点突出原则

首先在数字化生态住宅小区的总体发展进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过高的建设标准不一定合理,更不宜提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口号。在建设智能住宅时,应根据国情与实际需要,适当确定“智慧”程度,赋予其恰当的“智商”系数,但同时又为住宅将来的升级,准备好必要的建筑环境。其次在适用范围和地区分布上也要做到循序渐进,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住宅建设发展水平以及居民收入的差异,数字化生态住宅态首先应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实现,并且要做到重点突出;要适时地对有条件的住宅进行数字化、生态化的改造;要在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建造更加高级的数字化住宅,并且要得到政府和媒体的积极支持;然后通过辐射渗透效应在全国普及数字化生态住宅。

(四)分级发展原则

坚持分级发展原则,即基于当前商品房建造标准和其造价承受能力、基本的物业管理与服务要求,以及当前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产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将住宅小区数字系统分为三档:即普及型(低)、先进型(中)和领先型(高)。

笔者认为,智能建筑要做到既适应时代的发展,又不至于与经济现状相脱节,可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分阶段实施。即整体目标可适当超前,但分阶段实施,在保证可升级的前提下,分期建设,分步实现,以期实现最佳投资回报;二是管线一次到位,终端设备和管理设备分期到位;三是积木化功能。采用模块式的系统,功能可不断扩张,系统可适时升级。

四、政策与对策:数字化生态住宅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技术先行策略:选择适当的数字化、生态化技术

如何使数字化生态小区设计的功能设定恰到好处、技术路线恰如其分,使数字化住宅产品得到市场的最大认同,关键就在于如何选择适当的数字化、生态化技术。中国目前已建成的数字化生态住宅小区中有半数以上运行不正常,真正能称得上是数字化生态住宅的为数不多,许多系统处于半自动工作状态,完全能达到全自动控制并实现经济运行的项目并不多,这无疑造成惊人的投资浪费。因此,在开发建设生态化住宅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数字化、生态化技术,不能只着眼于建造和使用阶段,也不能太超前,而是应当考虑采取最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数字化、生态化技术,并将原料/材料生产、运输以及建筑维修/更新等都纳入技术更新和升级的范围。

(二)体制创新策略:建立健全数字化生态住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住宅小区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活力的市场机制,即在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情况下,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形成“共同投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字化作为增值服务、信息传达与反馈以及业务拓展与广告等商机,把小区数字化网络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三)合力打造策略:建立“政府规划引导、市场机制运作、社会公众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篇9

[关键词]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

一、概述

数字化医院就是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及数字技术应用于医院及相关医疗工作,实现医院内部医疗和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和后处理,以及各项业务流程数字化运作的医院信息体系,是由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医院业务软件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工程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医疗卫生领域的充分应用,有助于医院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数字化医院的内涵

1、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上个世纪末,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概念首先在it行业被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数字化医院(DigitalHospital)的雏形。由于起步时间还不长,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字化医院的理解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一些专家用广义和狭义来定义“数字化医院”。

1)狭义概念:指利用网络及数字技术有机整合医院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实现医院所有信息最大限度的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共享,并且实现医院内部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和业务流程最大限度的优化的高度完善的医院信息体系。

2)广义概念:指由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社区间连接构成的区域性的数字化医院服务体系。即在狭义数字化医院的基础上,加上了与之配套的多层次网络连接,从而实现在一定区域内的零距离医疗卫生服务。

随着“数字化医院”这一概念的日渐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由数字化管理(Digitalmanagement)、数字化医疗(Digitaltreatment)和数字化服务(DigitalService)构成的现代医院经营和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医院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不仅需要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科学,而且还需要利用其它学科的成果。作为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科学,包含了大型数据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模数转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同时,由于涉及卫生领域,因此还需要运用临床医学、药理学、检验学等知识和成果;除此之外,数字化建设还必需依赖管理科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如运筹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数字化医院建设将整合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为内容”、“以管理为抓手”的理念。它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高效整合和聚集能为病人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因此,医院数字化的建设和发展将对卫生服务有质的飞跃产生重大影响。

2、常见的医院数字化系统包括:

1)医院信息系统(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

HiS就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对医院内大量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现代信息系统,它能提供全院的经济运行状态、医疗质量状态、工作质量状态等等,以及获取各部门的信息反馈,从而使各部门的管理者进行计划决策、组织实施、协调控制。His是整个应用系统的主干,也是数字化医院的数据中心,起到了整合其它辅助系统的作用。

2)临床信息系统(CiS,ClinicalinformationSystem)

CiS主要目的是实现医院电子病历的全程管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及技术标准;全程实现电子病历的业务流程标准;表格化医学文档标准格式;建立医学字典库集;国际系统医学术语(snomeD)的改造和汉化:医学术语汉字输入法研究。临床信息系统(CiS)主要包括:门诊和病房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eRp)、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aCS)、医学检验系统(L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危重病员监护系统(CCiS)等。

3)其它系统

(1)医院财务系统(FiS,FinancialinformationSystem)

它导入HiS中采集的诊疗收入和成本支出数据。集成标准化财务分析系统,正确评估医院的资金运作状况。

(2)医院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

iDSS由定量分析为主的决策支持系统和定性分析为主的专家系统结合组成。iDSS以模型库系统为主体,其模型库中包括数学模型、数据处理模型、图形模型等多种形式。涵盖医院的管理、医疗、科研等多种内容。iDSS将多个广义模型有机组合起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使其辅助决策能力从运筹学、管理科学的单模型辅助决策发展到多模型综合决策。通过iDSS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客观、详尽的决策帮助。

三、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应用面较窄

我国不少医院虽然建成了医院信息系统,但系统的应用面普遍不高,基本还是局限在门诊和住院收费水平,用计算机取代算盘和计算器。有些医院虽然也实施了门诊或临床医生站,但医生仅是用来开开处方或医嘱,看不到像检验结果、检查报告和医学影像等诊疗信息,系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真正对医院的医疗和决策有重大意义的paCS(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LiS(医学检验系统)、CiS(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和数据仓库等还普遍没有得到应用。

2、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较差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如疾病和手术诊断等普遍采用iCD-9或iCD-10国际标准。但应该清醒看到,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还比较差,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医院信息系统是遵循HL7医疗信息标准的。很多参加医院建设的厂商在投标中都表明自己的产品是“开放性”的产品,而实际上为了市场利益开放程度有限,造成集成系统难以实现或留下维护中的隐患。其很少考虑到用户集成的需要,产品要么无法和其它系统集成,要么可以和其它系统集成,但其数据交换的接口是厂商自己定义的。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各厂商各自为政的局面,给建立一个完整和统一的医院信息系统带来极大困难。医院内部病人iD、各种诊疗和药品等代码均是各自定义,病人在各个医院之间的就诊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共享。由于没有标准化接口以及诊疗和价格代码,医院为了实现与医保中心的信息交换,只好编制专门的接口软件,一个收费项目往往要对应不同医保中心、不同医保类别的10多个收费项目。

3、医院数字化建设的集成度不够

有些医院对数字化建设也比较重视,购买了不少价格昂贵的设备,如高端服务器、交换机和海量存储设备等,也花费了不少精力建成了门诊信息系统、住院信息系统、LiS甚至paCS等。但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和实施,各个系统不能有效的融合和集成,造成各个系统各自运行,医院内部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和利用,虽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精力,但系统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4、医院信息的利用率不高

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不少医院堆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但这些资源的利用率普遍不高。虽然医院信息系统也有像综合查询和医务统计等对信息利用的软件模块,但仅是一些浅层次的利用,还不能做到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分析和利用,从而对决策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医院的信息只能在医院内部得到利用,病人还不能通过网站和短信等公共信息平台合法获取医院的信息。为了得到检验结果,有时病人要往返多次医院才能得到,化验单丢失现象也时有发生。

四、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对策

1、真正贯彻医院数字化建设的“一把手”原则

医院数字化建设是医院管理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它涉及对现行管理模式、方法、手段和观念的重大变革,牵涉到医疗、护理、医技、政工和院务等管理各个方面,对管理思想、软硬件建设、技术班子和全员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推动医院数字化建设,比开展医院其他各项业务建设,困难多,头绪杂,阻力大,没有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一把手挂帅,这项工作很难迈开步子。前面总结的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核心还是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和认识不到位引起的。作为医院主要管理者,在医院数字化建设中应做到四个领先。

(1)观念领先。现代医院管理者,要真正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把建设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作为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医院全面建设新的突破口,医院服务质量竞争新的起跑点,医院技术建设新的制高点,列入重要日程,要比建设医学专科中心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重点抓、重点建。

(2)筹划领先。管理者在建设网络信息系统中的责任,首先是在于筹划,比如确定班子,组织力量,明确进度、选准突破口等等,从大的方面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打好基础。

(3)运用领先。信息系统可以产生大量的信息,管理者不但要经常阅读分析这些信息,用以检查指导工作,而且要注意发现系统软件本身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修改或完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院上下用好信息系统。

(4)开拓领先。管理者要注意从管理需要出发,根据管理原理,不断对系统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把应用提高到新的水平。

2、做好医院Cio的培养与使用

正如上面所讲,建设数字化医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医院“一把手”要高度重视外,一个既懂信息系统、又熟悉医院管理和医疗流程的复合型医院Cio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好的Cio能充分调动下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很深入地与科室业务人员沟通研究,并随时为领导提出重要参谋意见。特别是在把众多厂家的各种产品集成在一起时,Cio能通过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有机地把各个系统的优点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达到集成性与一致性的统一。当公司之间的工作纠缠不清,责任不明时,Cio就能起核心和纽带的作用,他能迅速判断问题的症结,组织人员有效解决问题。

3、做好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实施

1)确定信息化建设目标、制定总体规划

要建好医院信息系统,做好总体规划是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步。要做好规划,首先要确定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由于建设数字化医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建设完成。因此还必须据国情、院情,考虑近期的需求和实现的可能性制定分阶段的实现目标和实施规划。

2)作好软件规划与实施

根据上面确定的总体目标,关键在做好软件的规划和选型。在实现以数字化医院为目标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软件规划和选型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成熟性原则。所谓成熟性原则,就是在进行软件规划和选型时,要坚持选择那些经多家医院长时间运行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医院信息系统。

(2)适用性原则。所谓适用性原则就是医院在进行规划和选型时要选择那些能满足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实际需要,其次才是资金和其它因素。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医院管理软件很多,比较成熟的软件也不少,很多医院往往无所适从。我们认为,在选择医院信息系统时一定要坚持适用性原则。有些医院在选择软件时主要从节约考虑,谁家的便宜就上谁家的,忽略了系统的成熟度、稳定和齐备的功能,结果系统无法实施成功,造成很大的浪费。也有些医院盲目追求高投入,花几百乃至上千万引进国外软件,忽略了该系统是否与医院的管理思想、工作流程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况(如医保接口等)相吻合,同样导致系统无法实施成功,造成更大的浪费。

(3)标准化原则。所谓标准化原则,就是在进行软件规划和选型时,要坚持选择那些遵循标准接口的系统。如HiS、LiS等应具备HL7等国际通用的医疗信息标准,paCS应遵循DiCom和HL7等标准。医院,特别是医院的决策者对HL7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首先要认识到应用HL7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构建医院信息系统时,将系统应用标准和接口规范统一到HL7上。HL7是HiS(医院信息系统)集成的接口标准,是一个涉及广泛内容,将对整个HiS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准。另一方面,在医院实施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代码如疾病、药品和诊疗等代码应采用国际或国家统一的标准代码,甚至医院内部的病人iD号也应尽量采用统一的代码如身份证号码等,以便信息能够方便的交换和共享。

(4)集成性原则。集成性原则就是紧紧围绕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可以吸众家所长,为我所用。数字化医院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开发和实施的难度非常大,通常依靠一家公司很难顺利完成,必须把多家各有特色的产品和功能集成在一起才能达到设计的目标。

(5)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就是医院在软件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数据一致性和高度共享的原则,尽量避免在医院内部有信息孤岛存在。医院建立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一次性的数据采集,发挥多方面的管理效应,既能体现医疗管理和经济管理的目的,又能及时反映各种管理运作状况,并使之规范化,而且还能利用信息网络系统不断改善和提高医院档次及运行机制,解决管理难点和重点,满足频繁变化的医疗制度改革的需要,为管理者及时提供医疗数据及医疗动态的情况。因此在进行软件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一致性原则,特别是在把多家有特色的产品集成在一起的时候更要坚持信息的一致性。

其中,在坚持集成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过程中,集成性原则要服从一致性原则,有时为了系统的一致性要牺牲集成性。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概念;数字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2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逐渐覆盖到了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多个层面上。数字经济指的是在经济发展和参与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要素中都广泛地采用软硬件技术及应用和通信技术。数字化工厂的出现就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数字化电厂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电力行业将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定义为电厂的各级控制和管理系统均进入数字化后称之为数字化电厂。可见,数字化电厂的建立要求电厂的数字化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说数字化的全面覆盖。

二、数字化电厂建设的方案

(一)数字化工程

1数字化设计。这是指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都利用数字化方式来进行产品的设计。目前与建设数字化电厂有关的数字化设计包括了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以及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其中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是用来管理电厂建设时期的工程项目,在电厂的运行期,该模型会构成三维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将各个系统的信息加以整合,实现电厂运行和维护的统一管控。而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数字化管理的设计方案,将确定数字化电厂在建立时的系统结构,建立起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项基本技术的要求,保证系统和软件平台的技术。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电厂整体的系统图、安装的仪表和管道图、现场的总线图,还包括了被控对象、控制设备、控制信号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将直接用在数字化管理当中。

2数字化采购。数字化采购是建立在数字化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在采购之前,要将工作进行步骤分解和编码,对工程物资也要进行编码,然后在采购的过程中按照工程的需要制定采购单,实施整体采购、分批交货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的工程采购实现了工程的规模化采购,是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

3数字化移交。这是数字化电厂建立的基础,是指在数字化的移交平台上将电厂建设中各个环节和阶段的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最后通过审批后移交给业主。通过数字化移交,对电厂建设时期数据的移交过程进行全面的管控,从而提高数据移交时的质量以及电厂的管理能力。

(二)数字化控制

传统的电厂工人能够有效监控的只有工艺的过程和设备的状态。而在数字化电厂中,锅炉、电气系统、汽轮机、现场仪表以及控制设备都将实现智能化,使设备的整定和维护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控制系统,从而让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更加的轻松。电厂的数字化控制将包含了单元机组的分散控制系统、电气的控制系统和全电厂辅助车间的控制系统。

(三)数字化管理

在传统的火电厂中,管理系统一般是由管理信息系统miS,即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和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即supervisoryinformationsystem共同组成,两个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系统中的功能却存在着重叠。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具备了准确性和唯一性,运用了先进的设备来实现生产运营管理和控制的优化,使电厂的资产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都能在数字化的管控下更加的科学。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1)生产运营管理系统;(2)财物资产管理系统;(3)优化控制管理系统;(4)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其中生产运营管理系统不但包含了对生成操作票和技术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而且还能够对电厂的重要设备进行早期的故障诊断、故障分析和故障预警,通过这类预测性的维护来帮助电厂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也具备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电力企业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为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指标,使企业的决策能够更加的科学和可靠,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盈利水平。

三、数字化电厂的优势

(一)数字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将电厂建设和发展各个阶段所反映的现象、本质、规律等的相关文字、符号、数字、声音、图像等模拟信息都转换成数字信息。

(二)信息化

信息化指的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我国政府一直努力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进行深度的融合,而数字化电厂不管是在电厂的设计、施工,还是在电厂的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都采用了信息技术,所以具备了信息化的优势,成为了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三)智能化

数字化电厂广泛地采用了现代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智能测量技术、智能决策的支持技术,使电厂的运行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保证了电厂生产的经济、安全、环保,符合了社会和时展的要求,保障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视化

数字化电厂可以通过对现实进行虚拟,把电厂中的各类实体包括实体的特性用以三维立体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其表现形式还会随着时间和空间进行变化,建立用户的交互通道,使用户能够对电厂数字模型进行浏览、模拟、观察和计算,提高电厂设计和规划的效率,使电厂的设计和规划更加的方便快捷。此外,对电厂的设备运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进行仿真模拟,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数字化电厂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中包含了多个方面,其构成非常复杂。建立数字化的电厂能够使电力企业具备先进的设计技术、管理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实现发电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透明化,将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