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十篇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十篇

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5:24

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篇1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合法性问题与对策

前言: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是在注重教学管理效率的基础中提出的,是学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照制定的相关制度,运用可行性手段和举措,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资源来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由此可知,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工作中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多层次、高难度的复杂化性系统,因此,高校行政管理是实现其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两大功能的基础与保障,是学校管理系统中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桥梁和纽带。然而,从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来看,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重心不仅仅关注于管理的效率,也将高校行政管理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纳入到自审、自查的范畴,以促进高校管理的全面发展和规范。而这种合理性、合法性的审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对高校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的审查上。

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为了组织和处理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从此定义可以看出,首先,高校规章制度是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所谓规范性文件,是指具有高校范围内普遍有效性并能够反复适用的规则;其次,高校规章是一定的高校主体依照一定的合法程序才能制定的规范;最后,高校规章制定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组织和处理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规范行政管理权的有效运行。从我国法律制度和高等教育体制的现实状况来看,与高校教职员工及学生有关的规范主要包括如下两大类:一类是属于法的范畴的规范性文件,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文件;以及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范畴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则。另一类则不属于法的范畴,是学校自行制定的内部教育处理规章制度。这两方面的规范都是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必须遵守的,也是他们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强有力保障,特别是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更是与广大教职员工、学生息息相关。

一、高校规章制定权概述

(一)公立高校规章制度的性质公立高校通过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其约束内部成员的主要方式,是落实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职能的细化手段的行为作出的规定和约束。作为高等学校的内部规则,是高等学校自治管理权的延伸和体现,是高等学校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和行为准则。它本质上来说,虽具有预先设定性、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但不具有法的全部属性,不属于法的范畴,不属于行政法的渊源,也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和参照,但是作为内部管理范畴和自制规则,在合法的前提下,高等学校规章制度可被认为是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一种补充或完善,并对内部成员具有约束力,是对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有益拓展。(二)高校规范制定权的合法依据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公立的高校被定性为依法享有自主管理权的事业单位,校规制定权是其自主管理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根据行政法上两个重要的原则,即法治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公立高校制定校规的权力必须来自于法律法规的明文授权,否则就会失去其制定的依据并丧失其应有的效力。纵观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的体系,从法的效力层次上看,依法由以下几种:第一、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依据。宪法第19条第2款、第89条第7款规定了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赋予国务院管理教育工作的权力。第二、《教育法》,《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单行法,其第28条、第42条规定和赋予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制定自己的章程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还规定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该法第41条、第53条在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校长行使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等6项权力,同时要求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第四,国家教育部2005年3月25日新修改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8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或修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及时向学生公布。综上,我国从宪法到行政规章,从人大立法到部委立法都赋予高等学校校规制定权。

二、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加快,高校学生权利意识增强,状告母校的案件也逐年上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在这一系列案件中,大多以高校败诉告终,法院判决高校败诉的主要理由则是高校内部规定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从而暴露出现行高校管理规范中的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只有规范和完善高校管理规章制度,实现高校校规法治化,才能减少高校与其成员之间的法律纠纷,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校。

(一)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是影响规章制度质量提高的瓶颈。目前许多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时,一般是职能部门认为工作需要了,就提出并组织人员起草相应的规章制度,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和征求意见并修改,经主管学校领导同意或有关会议审议后由该职能部门颁布实施。这样的程序在几个主要环节上存在明显问题。一是没有立项审批环节,对拟制定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审查;二是对草案内容的审查机制不健全,使得草案带病接受最终的审议;三是征求意见工作由于没有法规部门或人员的参与,往往征求意见的过程和对意见的处理上受到起草部门意愿的影响,有时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四是没有严肃正规的颁布实施环节,由学校为主体制定的规章制度简单由职能部门发文颁布实施;五是没有实施后的审查、解释、修订和废止等环节。所以,按照这样的程序来制定规章制度就显得十分的随意,规章制度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制定规章制度十分重要,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疏于管理,规章制度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该修订的时候不进行修订或是该整合的时候不进行整合;规章制度已不执行但迟迟不正式废止;甚至有的规章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执行过,形同虚设;多年不进行规章制度的汇编工作,搞不清全校到底有多少规章制度,查阅和使用也十分困难;等等。以上问题,会造成学校规章制度混乱,丧失权威性,执行中有困难或矛盾,降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规章制度的体系不完善在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的作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内涵和范围不断扩充,各类机构不断增加,需要处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没有能够及时跟上,所以造成许多高校规章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一是缺少一些重要的宏观的规章制度。比如,学校的章程、议事规则,对各领导小组、委员会、职能部门职责的规定,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等。二是对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或办法,使得这些规定无法真正落实。三是缺少工作指南性质的文件,许多具体的工作该怎么做,没有文字表述,一直以来是老人传新人。而且对于新矛盾、新问题的处理,很多停留在作为个案处理的层面上,没有很好地归纳总结,将其上升为一种规定或制度。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的另一种表现是重复或交叉制定规章制度,属于补充规定性质的规章制度太多。

(三)存在合法性或合理性问题高校规章制度除了存在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情况外,在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制定文件的主体混乱问题。高校管理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但对于哪些规章制度必须由学校制定,哪些授权由职能部门制定这个重要问题,许多高校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混乱。例如,某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是由教务处制定的,缺乏权威性。甚至有职能部门修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情况。如某高校关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制定时是经过校长工作会议通过的,但后来多次被研究生院修订。二是内容不一致或冲突问题。在多数高校的规章制度中,或多或少存在规章制度内容不一致或冲突的问题。一种情况是不同职能部门制定的文件之间内容不一致或冲突,另一种情况是同一职能部门先后制定的文件之间内容不一致或冲突。由此可见,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的时候,必须考虑遵循正当程序,否则即使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学校的管理行为或决定却不合法。三是规章制度实施日期问题。一个规章制度的实施日期是规章制度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其实施日期应当有明确的记载,尤其是涉及到学籍、奖惩、人事、福利等方面的事情时显得尤为重要。三、完善公立高校规章制度的建议鉴于公立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仅从法律角度对完善我国公立高校规章制度提出如下建议。(一)更新观念,以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益为中心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为教育者,应当将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其首要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高校应确立以学生确立为主体、尊重学生权利的制度体系。

(二)依法治校,引入依法行政原则正当程序是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公立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程序瑕疵,建议高校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时,必须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否则即使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学校管理行为也会因为程序要件的缺失而归于无效。基于正当程序原则,高校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包含:告知相对人所实施行为的根据和理由、送达、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告知权利、举行听证及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等程序。当然,对于不同的事项,具体程序也不同。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不但可以促进高校实施规章制度更加公正、合理、规范,而且更有利于对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比例原则源于德国行政法,目前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纳。广义的比例原则,一般多细分为:适合性、必要性和狭义比例性。比例原则的引入有助于权衡高校规章制度的具体规定。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而被校方处分为例,如果适用比例原则,就可以从处分的适应性和目的性、处分手段的温和性和最小侵害性以及不同法益比较这三个方面对校方的规定作出较好的权衡。比例原则的引入既可以在校方制定规章制度时亦可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对学校相关权利的行使达到事前预防和事后监督的双重作用。(三)注重协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使将来自治规则受到适当的限制与监督,仍然需要确定法律保留事项、政府法规规章可以规定的事项以及自治事项。并在事项划分基础上,建构一种各层次规则有效运作的制度:法律规定或者授权政府规定由其保留的事项,但绝对保留的必须由法律规定;政府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可自行规定有关事宜,但以不侵扰学校自治为限;学校就自治事宜制定学校规则,只要在自治范围之内,学校规则在法律、法规、规章留下的空隙内进行的填补,当承认其效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某个事项是否属于自治范围,并非完全从实体上予以考虑,也绝非固定化。(四)深入改革,建立规章立、改、废程序1.立项和起草。高校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确认有必要制定规章制度的,可以授权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负责起草;职能部门、单位认为有必要制定规章制度的,应当向学校提出立项建议,对制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确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说明,报学校法制部门审核;立项审核通过且经主管校领导同意后,由有关职能部门、单位具体负责起草。起草部门或单位应当就规章制度涉及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对涉及其他部门或单位职责的,应当征求其他部门或单位的意见。起草部门或单位与其他部门或单位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充分协商;经过充分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当在上报规章制度草案时说明情况和理由。2.审核。规章制度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部门或单位将规章制度草案、说明以及有关材料,报学校法制部门初审。报请审核的规章制度草案由起草部门或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几个部门或单位共同起草的,由几个部门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规章制度草案经初审通过后,由主管校领导主持,召开由起草部门或单位、有关专家、规章制度的管理服务对象代表等参加的专题办公会,对规章制度草案进行审议。涉及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章制度草案,应实行公示制,向全校公布,征求意见,必要时举行听证会。3.决定、公布与解释。规章制度草案经审核后,应由主管校领导签署意见,报请校长或党委书记审阅同意后,提交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讨论。经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的规章制度,由学校按照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印发文件,予以公布。规章制度解释权由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统一行使。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可以授权职能部门、单位对规章制度进行具体解释。4.修改和废止。规章制度起草部门、单位应当经常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情况,对已公布的规章制度及时修改或废止。规章制度修改或废止后,应当及时公布新的规章制度,在新的规章制度中明确原规章制度废止的时间。

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篇2

关键词:高校内部管理;权力制衡;制度规范;群众监督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应用创新成果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空间在不断扩大,自主运作的权力也在不断扩大。因此,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监督,是高校内部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强化权力间的制衡

强化高校内部监督,首要的是强化学校各类权力间的制衡。而强化权力间的制衡,前提是对权力进行适度分解和合理配置。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优化权力结构,理顺权力关系,使各类权力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

1.理顺党政关系,强化党委的监督作用

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深刻地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虽然对高校党委和以校长为首的校行政之间的职权范围作了原则地划分,但实际运行中党政之间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党委代行行政权力,行政事务;另一方面,校行政权力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同时又存在着因行为失范而导致的权力滥用。由于党政职责不清、以党代政,使得党委对行政的监督形同自体监督,从而削弱了党委的监督职能。因此,理顺党政关系,一是应严格界定党政职责范围,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校党委主要抓重大问题的决策,抓统筹协调,不替代校行政行使行政管理权;同时强化监督职能,监督校行政和各级领导干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防止权力失范。

2.合理配置校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力

一是合理配置校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从学术管理上制衡行政权力。高校学术委员会是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研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研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根据这一规定,高校学术委员会有权对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研计划的制订、教学科研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教学科研成果的评定等学术问题进行充分的审核、评议,以从学术角度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高校学术委员会切实履行好这些职能,不仅可以辅助校行政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和科研工作,同时也对校行政行使职权形成制约。因此,应通过制度设计科学界定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和范围,规范权力运行,防止行政权力主体脱离学术权力的支配而行使行政权力,甚至以行政权力替代学术权力;防止学术权力“官僚化”。

二是合理配置教职工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教代会”)的权力,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教代会是高校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机构。教代会切实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作用,是强化内部权力制约,规范权力运行,保持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教代会的主要职权是听取和讨论校长工作报告,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讨论通过教职工奖惩办法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基本规章制度,讨论决定教职工住房调配、福利费管理使用的原则和办法,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为此,高校党委应加强对学校教代会的领导,支持和保证教代会依法履行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职能。

三是整合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力,强化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大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强化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具有其它监督主体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邓小平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目前,高校的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分别隶属于校党委和行政,对干部的监督主要侧重于惩治性的事后监督。为此,应整合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力,并使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甚至可以改由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直接管理,以强化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应整合监督过程,加大对权力运行全过程包括权力的获取、运用以及运用结果的监督。

3.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制度

强化党委领导集体的内部监督,最重要的是应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因为“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是来自党委会本身”。因此,应在党委内部适当地分权,合理配置党委成员的权力,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应完善党委会决策机制,坚持重大问题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而不能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说了算;党委成员在党委集体领导下对分工的工作负责,应坚决执行和认真落实党委会的决定,及时向党委领导集体报告工作,分管范围的重大问题必须提请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不能个人改变党委会的决定;应坚持党委领导集体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长效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委集体领导制度的错误行为。

二、推行规范化管理,规范权力的运作

邓小平在总结“”的教训时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高校内部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本原因也在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治现象。历史经验说明,以人治事治不好事,以人治人治不服人,以人治权治不了权,必须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因为任何人的智慧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有弱点,都免不了失误,而“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必须健全制度,使“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高校推行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把法治的精神贯彻到学校的内部管理中来,依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切实贯彻执行规章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人为因素受到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1.规范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

制定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管理工作。制定规章制度本身又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推行规范化管理,首先应对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本身进行规范,以实现规章制度“立、改、废”工作的规范化。一是高校应在办学自范围内制定规章制度,超越自治权限制定的规章制度是没有效力的。高校还应规定内部各部门、单位在制定、修改、废止规章制度工作中的职权范围,防止失职、渎职和越权办事。

二是高校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废止都应遵循规定的程序,避免随意性,这样既可保持规章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又能使规章制度及时吸纳管理创新的成果,不断适应新情况、新要求,以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体系,提高规章制度的质量。

三是高校内部规章制度的内容应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精神,不能与之相抵触。

2.完善规章制度体系

既应对学校宏观的、重大的问题,如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教育理念、办学思路以及学校各权力主体的职权划分等做出制度安排;又应对大量的、微观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做出具体的规定。既应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又应在不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精神的前提下,遵循高校的办学规律,总结高校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研究制定指导和规范教育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以及应对学校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生成新的规章制度。既应进一步完善实体性规章制度,用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又应重视程序性规章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操作;更应重视保障性规章制度建设,用制度保障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和纠正。

3.加强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应组织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使师生员工熟悉规章制度的条款,领会规章制度的精神,认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而牢固树立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的意识;应坚持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因人而异,不因事而异,不搞所谓的“变通”;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严格按章办事,自觉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强化师生员工的民主监督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从根本上讲,对权力的运行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必须依靠民主。权力的运行只有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能保证权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保证权力的健康运行,防止权力失范。因此,早在1945年,在回答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共产党掌握政权后怎样才能跳出“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就已经明确而又坚定地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在学校内部管理中的民主监督作用,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民主治校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健康、规范的有效措施。而强化师生员工对学校各类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前提是实行校务公开。校务不公开,师生员工对学校事务不知情,就根本谈不上监督。

第一,以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廉洁治校为基本要求,逐步推进校务公开。实行校务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统筹规划,循序渐进,使之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当前,应以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廉洁治校为基本要求,针对师生员工关注、与师生员工关系密切、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重要事项,包括学校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过程和结果,选人用人的标准、程序、过程和结果,财务预决算以及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情况,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材图书的采购,工程的立项、招投标、验收、审计情况,领导干部的收入、公费出国、子女就业等重要情况,抓住办事权限、办事依据、办事标准、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和办事结果等关键环节,通过直接、简便、有效的形式进行公开,做到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分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动态性工作及时公开;事前、事中、事后公开相结合,主动公开与应师生员工申请公开相结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第二,以完善教代会制度为重点,多渠道推进校务公开。高校校务公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校报、广播、校园网、公告栏等形式及时公开有关事项;通过校长信箱、咨询电话、校长接待日等形式接受师生员工质询;尤其应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切实落实好教职工对学校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是认真落实教代会及其执委会的职权,听取和讨论校长工作报告,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二是建立校情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校重大决策、重大事项进行公开;三是建立教职工代表巡视制度,就教代会决定、决议和代表提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质询。

第三,明确责任,强化监督,保证校务公开各项措施的落实。应建立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公开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校务公开的各项工作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一是规范校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工作要求,明确规定那些事项必须公开,以什么形式公开,如何规范操作;二是明确校行政是校务公开的实施主体,明确校行政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和责任,制定违反规定的处罚办法,实行校务公开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三是成立由校纪检监察机构、工会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务公开检查评议和监督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评议校务公开的情况,调查处理在校务公开工作中失职、渎职等行为,保证监督校务公开各项措施的落实。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6-333.

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篇3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印章刻制的治安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公章,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或者其他组织及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议事协调机构、非常设机构和个体工

商户、村(居)民委员会(以下统称单位或者机构)的规范名称章,以及冠以规范名称的合同、财务、税务、发票、审验等专用章。

第四条本省对公章实行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制度。

第五条从事公章刻制业务,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场所,并设有单独的公章刻制间及存放成品公章的保管库房或者保险柜;

(二)有与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要求相适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能力;

(三)有健全的安全、治安管理制度。

第六条从事公章刻制业务,必须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并依法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从事私章刻制业务的经营者,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十日内将字号名称、经营地址、负责人等情况报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备案。

第七条需要刻制公章的单位或者机构,应当将单位或者机构设立的批准文件、登记证书和要求刻制公章的证明,以及载明公章的名称、形状、规格尺度、材质、使用的文字和字体、排列的方法及其顺序等内容的材料,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经公安部门对上述材料以及是否已刻公章等情况核实并将信息录入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由该单位或者机构委托的公章刻制经营单位刻制。

需要跨省、市、县刻制公章的单位或者机构,须持单位或者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出具的证明和前款规定的有关材料,向刻制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办理刻制公章手续。

第八条公章刻制经营单位刻制公章,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公安部门核实的、通过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传输的内容刻制公章,并将刻制公章的名称、数量、取章人姓名、取章日期等内容存入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备查。

(二)承制的公章只限本单位工作人员在营业工场内刻制,不得转让、外加工刻制;刻制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的式样、数量、规格制作公章,符合国家规定的印章质量规范;成品应当严格保管,不得自行留样、仿制。

(三)不得以未经公安部门核实和信息登录的材料刻制公章。

公章刻制经营单位发现其他印章刻制经营单位违反前款规定刻制公章的行为,应当及时报告公安部门。

第九条单位或者机构的规范名称章只准刻制一枚;合同、财务、审验等专用章可以刻制多枚,但每一枚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区别。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可以另刻制钢质规范名称章一枚。

第十条因单位或者机构名称变更或者公章损坏,需要重新刻制公章的,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的规定重新办理刻制手续;新公章刻制后,原有公章作废,并予以封存或者销毁。

公章被抢、被盗或者因其他原因丢失的,应当立即向原办理刻制公章材料核实的公安部门如实报告,并在所在地设区的市以上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声明原公章作废;需要重新刻制的,凭作废声明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办理刻制手续。

重新刻制的公章应当与原公章有明显的区别。

第十一条单位或者机构需要刻制专门用于公务事项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财务人员等有关人员印章(包括签名章)的,凭居民身份证和单位证明函到公章刻制经营单位刻制。公章刻制经营单位应当对刻章的有关材料登记造册备查。

单位或者机构应当对前款规定的有关人员印章加强规范管理,有关人员调离岗位时应当予以收缴。

第十二条公章刻制经营单位改变字号名称、经营地址、负责人的,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并向原办证的公安部门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变更手续;

歇业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经营的,应当向原办证的公安部门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注销手续,并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私章刻制经营单位改变字号名称、经营地址、负责人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十日内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备案。

不得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特种行业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公章刻制经营许可。

第十三条公安部门对印章刻制治安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申请从事公章刻制业务的单位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核发《特种行业许可证》;

(二)办理刻制公章有关材料的核实、信息登录以及印章刻制经营单位的有关备案事项;

(三)建立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并为公众提供有关信息查询服务;

(四)指导、监督印章刻制经营单位建立和落实印章刻制安全、治安管理制度;

(五)依法处理违反印章刻制治安管理的行为。

第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非法从事公章刻制业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二)公章刻制经营单位经核准开业后,擅自改变相关设施、设备或者拒不落实安全、治安管理制度,致使其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

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吊销《特种行业许可证》。

(三)印章刻制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和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不向公安部门办理变更、注销或者备案手续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补办相关手续。

(四)需刻制公章单位或者机构提供虚假材料以及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刻制公章的,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并对其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五)公章刻制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吊销《特种行业许可证》。

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刻制的公章,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予以收缴。

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本办法所称公章刻制经营单位,是指已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可以从事公章刻制业务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篇4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行政规章研究》[1]恰恰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一部力作,多年来。两位作者崔卓兰教授和于立深博士一直执著于行政规章研究,并陆续发表了阶段性成果。[2]2002年合著的《行政规章研究》一书,更是对国内外行政立法和行政管制的成败得失予以关注,并立足于实证分析和管制经济学分析,关注真实世界中行政实践的现实问题,对我国行政规章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探讨。这本书的阅读,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智识的愉悦,还有方法的启示。以下并非对该书进行的全面评介,只是随手记录下的自己读后的一些粗浅启发与感悟。

正如英国学者指出的“规则制定被视为现代官僚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政府过程的结构已为与规则有关的名词来定义,如规则制定、规则适用、规则决定(裁决)和裁量。”[3]而在中国,行政规章是什么?这不仅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也兼具相当的实践意义。或许有学者认为我国2000年颁布的《立法法》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如作者指出的,无论在西方法律文献中,还是在中国立法的本土语境中,这仍是一个含义颇为模糊的概念。因此研究规章,首先就要对其进行语义分析。(参见该书页1,以下引用该书仅标注页码)

如何看待其他法治发达国家的行政规范体系,能否以中国式的层级化的思维去分析国外的行政规范体系呢?[4]作者首先对国外的行政规范体系作了简明精当的梳理和评述。其中对美国行政规范体系的把握,尤为客观准确。在美国行政规章可以分为实体性规章、解释性规章和程序性规章。“实体性规章”(substantial rules)又称“立法性规章”(legislative rules),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调整私人权利义务的规则,具有法律的效力和效果:“解释性规章”(interpretative rules)是澄清或说明现有法律或实体性规则的规则,不能为人们设定新的权利和义务:“程序性规章”(procedural rules)则是行政机关颁布的规定机关履行其职责的内部程序规则和*作的实践准则,制定程序性规章是行政机构的“固有权力”(inherent power),不需法律的授权。(页21-23)应该看到,中国行政法学所讨论的“规章”,与美国法中的“实体性规章”更为近似。作者还讨论了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1节中“rule”一词的翻译,指出对此术语翻译的不严密,不仅表明了中西方语境下类似语词的不同含义,也表明了我们对术语含义本身理解的混乱。(页3)

作者立足于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文本,对我国行政规章制定的权限、主体、依据、事项范围、称谓等进行了实在的检视和细致的梳理。同时作者还提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能否根据“三定方案”制定规章?(页70)什么是《立法法》上的“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是什么?能否根据规章的授权再制定规章?证监会、保监会等事业机构的规章制定权根据何在?(页68-69)这些都反映出我国目前行政规范体系划分的缺失。

我国2000年颁布的《立法法》中,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规章。但现实行政规章却呈现了多种面相。两位作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与探讨,指出在1982年最初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中,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与国务院部门的“部门性质的行政法规”之间并无名份之分(页8)。而我国目前对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区分,背后则是由相应行政职权的等级高低所决定的。正如作者指出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行政等级国家,我国之所以将行政规章与行政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隔离开来,也正是这种权力文化传统的作用。欧美国家的行政法治要求规章必须秉承授权立法的要求,而中国的行政规范体系更多是中央行政主导的产物,受行政官僚系统自身规则和原则的约束。(页19)

我国学者对行政规章的研究并不鲜见。但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把握住了“转型”这个关键词,将行政规章的研究置于中国转型社会这样一个特定背景下,不是去批评针砭现实或迁就现实,而是对真实世界的行政实践进行冷静深入的剖析。以下就撷取几例,来说明本书的这一至为显著的特点。

1.行政规则的外部化

在现代行政国家下,“行政规则的外部化现象”日益受到关注。[5]行政规则的依据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指挥监督权。在日本,行政规则被分为组织规则、解释基准、裁量基准、给付规则、指导纲要等类型。行政规则被认为没有规范上的拘束力,但在实务中具有事实上的拘束力。而美国学者也指出,尽管解释性规则、政策说明等都不具有法律拘束效果,但当机关将其作为确立影响私人权利义务的标准时,它们就有了实践上的拘束力。[6]

作者也关注到了美国、日本出现的相似的行政规则外部化现象(页17-18),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进一步对中国现实中出现的类似现象加以论述,作者以2002年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规范住房交易手续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例,指出在我国有相当多形式上不属于规章的“通知”,实践中发挥着规章的作用,对相对人权利义务产生了重大影响。作者还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刊载的诸多案例为例证,说明这些通知不仅为相对人实践所遵循,同时还为人民法院所适用。换言之,“通知”不仅具有实践上的拘束力,还具有审判基准的功能。(页16-17)

2.现代管制国家中的行政标准

正如台湾地区学者叶俊荣指出的,管制标准的制定是行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7]此前,我国学者蒋朝阳将我国现实中的标准分为管理标准与技术标准两类,认为会计准则、费率标准属于前者;而《标准化法》中所涉及的仅仅是技术标准。[8]而本书作者则关注到了形式上“不是法”,且未规定权利义务的标准,是如何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作者列举了行政实践中童装标准、环境标准、汽车报废标准等为例证。(页117-119)作者还关注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行政标准的影响,指出在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1月10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第13条中,就规定“中国应在官方刊物上公布作为技术法规、标准或合格评定程序依据的所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标准”,并论及了外国对中国不合理技术标准的歧视。(页119)

应该看到,药品标准、环境标准、医疗事故鉴定标准、互联网标准等,在中国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药品标准为例,它不仅构成了判断相对人是否违反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重要基准,而且还对判断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罪的构成要件成立与否发挥很大作用,还可能成为核发仿制药品许可证的基准,以及药品检验机构进行药品检验的依据。因此行政标准尽管不直接规定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形式意义上看它不是“法”,但它作为管制过程中的重要基准,对公民的生活和福祉可能有着比形式意义上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更密切的关联。因此可以说本书对行政标准的论述,是极富开拓意义的初步探索。

3.行政规章与裁量

诚如国外学者所说的“行政法被裁量术语统治着”。而规则制定(rulemaking)也与裁量(discretion)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美国、德国和法国的三种不同的行政规章裁量权控制模式,并指出我国对行政规章裁量权模式缺乏严格的立法监控,并非有了上位法律文件,下位行政机关就可以自主制定“实施细则”或“办法”。(页103-108)作者还援引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不得立法”规定,指出我国《立法法》首次确认了法律保留制度,承认了人民代表大会在基本人权领域的专属立法权,这可以从根源上遏制“行政即法”观念的滋生与蔓延,约束行政规章对公民权利的侵犯。(页124-125)

4.行政规章在民事领域的适用

对于公私法之间的界别,在大陆法系国家已有充分的探讨。例如德国学者毛雷尔就认为,私法以个人意思自治为出发点,旨在调整私人之间潜在的或者已经发生的利益冲突,而公法,特别是行政法,作用在于确定国家权力的基础和界限。[9]

中国的民法学者更多的对行政法怀有某种程度的误读,例如有学者就倡导以民法典划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范围,控制公权力的滥用;[10]还有学者将行政规范介入民事领域视为公法对私法“地盘”的侵蚀,乃至称为“财产权利不正当的公法化”。[11]

民法学者虽有以上的论断,但往往不能给出相应的推理过程。本书作者则探讨了行政权进入私域的正当性。指出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实政治体制的惯性以及所信奉管制哲学的作用,更倾向于以行政权而非司法权保护私权,更倾向于对私人领域进行积极干涉;另一方面由于外部性、自然垄断、市场权力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类型的存在,客观上也要求行政权对私人领域的规制。(页268-276)

更进一步的也是更精彩的,作者论述了行政法对民法的规范效应,也就是说行政对社会生活事实的规制,也对民事领域的决定有拘束力。[12]作者指出在福利国家的背景下,私法从纯粹的私人自治转向公法化和社会化,基于公共利益的理由,行政权对传统的私法优位主义作了必要的修正。(页249)作者将相关的规章分为两类,将第一类称为“涉民性行政规章”,其对民事主体的市场准入资格及登记程序规则、民事义务的法定类型和界限、民事客体的交易禁止性规则等事项予以规定,例如产品质量标准、环境标准就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福利和损失;将第二类则称为“民事性行政规章”,即行政机关以规章的形式直接调整平等主体间的民事行为关系,例如包括知识产权、特殊民事赔偿、消费者保护、家庭婚姻、契约自由、私权救济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并以表解的形式对此分类加以说明(页249-255)。

此外,对于民事纠纷中是否适用行政规章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无人问津的问题,作者通过对1985年-2002年18年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收集的“典型案例”的阅读和整理,以列表的形式列举了民事诉讼中适用行政规章的32个案例,说明在民事审判中,行政规章的功能得到了事实上的认同。(页256-261)这弥足我国的公法和私法学者进一步深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政府管制理论虽发韧于美国,但它以对真实世界行政活动细节的关切,在微观层面对政府与企业之间行政法律关系的深刻把握,而引起了越来越多中国经济学者乃至公法学者的关注。[13]必须指出的,管制理论的研究与行政法学研究并非不相往来的单行道,将管制理论引入行政法学研究中来,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细节的敏感度,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将对法律问题的探讨,延伸到对公共政策形成层面的考量,以及对行政过程的分析中来。

本书作者首先作的就是这样基础性的一步,对美国行政管制的理论基础、立法变迁、分析程序、组织结构、行政管制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客观翔实的介绍。作者对美国行政管制的两种理论,即公共利益理论和管制的经济理论予以概述。(页322-324)并阐述了里根总统在1980年颁布的第12291号行政命令中对管制分析提出的五项一般要求,(页303)并以1993年克林顿总统的第12866号行政命令为蓝本,对美国的行政管制哲学、管制原则、管制组织、管制计划机制、对管制的集中审查、管制间冲突的解决、管制活动的公布及司法审查等作了详尽的阐述。(页306-321)

作者不仅对美国管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详尽评述,还有着深切的中国问题意识。例如作者以2000年农业部颁布的《联合收割机跨地区作业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长达12步的联合收割机跨地区作业管制程序为例证,反思了我国行政管制的限度(页286-287);在管制与放松管制背景下对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加以探讨(页292-296);作者还通过对我国政府禁止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治理“三乱”的繁多文件名称的列举,反衬出我国行政规章立法寻租的现实。(页331-342)。作者较为成功的将政府管制理论引入行政法学研究中,使得分析更为生动更为细致。

以上是对《行政规章研究》所作的简要评介,限于篇幅和学力,不能将该书的进步之处一一道来。需要指出的,即使在自己没能展开论述的问题上,如行政规章的制定程序、对行政规章监督的机理和机制、行政规章的决策成本和外在成本等问题上,作者也有独到的看法与深入的剖析。

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074-03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现实状况

1.制度的制定形成程序有待规范

笔者通过对南京某高校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近8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征求学生的意见,而在实际制定过程中,近三成的学生认为从来不征求,两成的学生认为有时会征求,三成以上的学生不清楚学校的规章制定的过程(见表1)。由此可见,当前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程序不够规范,忽视学生的民主参与。

2.制度的推动与执行程序尚需完善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公共管理学思考

1.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借鉴与参考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政府财政危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主流思想理论遭受严峻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1]。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法律、经济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2]而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本质在于为学生提供服务,同时实施过程应体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和制度上的支持,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和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指明方向与提供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动夯实制度基础,从而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制度保障。其主要内容包括: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和执行程序,建立学生教育管理的配套机制;结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诸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新闻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等。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现实路径

1.规范制度的制定程序

公共政策学认为,“政策制定过程微观层次的起点是政策问题,第一个环节就是政策问题诊断和政策问题的界定与确认。接着是确立政策目标。然后在政策目标的基础上拟定政策方案即准备出尽可能完整的政策被选方案系统。再下来就是政策决定,即根据一定的标准选择一个方案。最后要经过一定的程序采纳并公布最终确定下来的政策方案。从诊断问题、确立目标、拟定方案、优选方案、采纳方案、政策合法化,其中每一个环节与前一个环节之间都有一次或多次小的循环,即都会在反馈回去”[3]。而上述电脑使用规章的形成和推动理应借鉴公共政策的程序来完成。

笔者认为,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制定应遵循以下程序:一是问题界定,就是学生管理实际当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确实需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解决。二是明确制度的目标,学校制定任何与学生利益相关规章制度,首先要求坚持制度服务于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这一原则。三是调查研究,在制度草拟与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发动有关人员及学生广泛参与,统一认识,使规章制度有可靠的思想基础。四是制度的草案形成与论证,将规章制度的草案下发讨论,不能由个别领导或部门闭门造车,要走群众路线,要发动有关人员和学生民主讨论,集思广益,听取教师与学生意见,使规章制度建立在群众自觉遵守的基础上,增强规章制度的认可度。

2.完善制度的执行程序

一是要广泛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学生进行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讲明规章制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使学生增强是非观念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形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通过宣传教育,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自觉维护规章制度的责任感,形成学生相互监督、共同遵守的氛围。二是严格地检查督促落实,规章制度有它的严肃性、权威性及普适性,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出现制度例外。三是制度执行的意见和结果反馈,通过了解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识和评价,检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对模范执行规章制度的人和事,要及时表扬激励,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要给予批评与警示,对于执行中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纠正,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

3.公共管理相关制度的借鉴与运用

(1)听证制度: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听证是“现代程序法的核心内容,是行政相对人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形式,它的本质就是听取意见。狭义的行政听证特指行政主体以举行由全部利害关系人参加的听证会形式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性法律制度,它是一种正式的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形式,与美国的正式听证类似”[4]。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各级部门可以考虑试用狭义的正式听证。学校各级教育管理主体在制定规章制度或做出直接对学生权利义务产生影响的决定之前,要举行正式的听证会,以给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机会,然后根据听证记录和充分考证,最终做出决定。举行听证的作用就是监督学校各级管理服务部门运行的合法化和合理化,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和减少在管理服务过程中的矛盾和梗阻,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

随着学生教育消费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学生将会对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行为予以特别的关注,并会采取一些谋求自身权利的行为,有的时候会缺乏理性乃至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这样既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也对学校不利,因此通过听证制度的实行,在制定和实施相关规章制度之前,能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具有了客观性、针对性及有效性。听证制度可以在诸如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个别学生管理项目的收费、后勤服务的价格调整等方面实行。在实行听证制度的过程中,需注意听证代表的代表性及其陈述内容的客观公正性、听证内容的公开、听证程序的合法和规范、听证结果的评估和采纳等等。

(2)新闻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定期、定点、定人的新闻方式及时地向新闻媒体披露最新的政务信息,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因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健全的新闻制度有利于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助于公共管理部门建立起贴近群众的有效沟通渠道,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于学生中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时管理部门会采取封锁消息的方法来避免学生的议论和混乱,但这往往导致学生中间的小道消息频传、谣言满天飞,甚至可以扭曲事实制造混乱,反而破坏了校园的安全稳定秩序,有损学校的权威并导致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危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通信和网络平台使得谣言的传播更远更坏,甚至在社会上也造成不良影响。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学生中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近7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向学生通报(见表3)。

表3学生对学校的事件通报制度的认识(百分比%)

学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学校是否有必要向学生通报有必要没必要无所谓78.4010.4910.49(3)领导接待日制度:一是提高服务效能的推进器。领导接待日制度在群众部门的工作中应用较多,对于一般工作人员无法答复的事,由相关部门的领导来接待,提高政府的行政服务效率。二是以强化服务意识为重点,探索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提倡领导干部亲自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了解民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切身利益经常涉及到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为了更好地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学校应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体现学校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其主要包括:接待广大学生来访,听取他们对学校各方面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处置或协调解决广大学生提出的涉及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解释来访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做好疏导工作。对于无法当面答复的问题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明解释工作,需集体研究决定的应及时研究解决,需向上级领导汇报的要及时汇报,并给定大概的期限,确保领导接待日制度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民主评议制度:学生参与管理的根本途径。民主评议制度,是教育管理民主化所倡导的一项措施,作为体现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的有效手段。在公共管理实践方面,部分政府管理门在本部门和本地区开展了政风行风的评议活动,鼓励人民群众对机关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议,对评议结果有一定的奖惩措施,从而达到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服务职能、提高群众满意度的目的。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各级管理组织和人员包括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广大教师以及各级管理人员,他们是实施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载体,而广大学生就是服务对象,学生可以对学校各级部门和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的服务态度、工作作风、敬业精神以及是否能够自觉维护学生的利益来进行评议、打分、排名,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从而使得各级组织与人员主动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将维护学生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聂鑫,林建华.公民本位:构建服务型政府之本――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论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7-40.

[2]黄健荣.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8-29.

[3]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8-239.

[4]温晋锋.行政法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57-260.

(DepartmentofGraduate,nan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jing210009,China)

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乡行政执法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证法律、法规和规章正确实施,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责任制是指街道办事处依照法律规定和行政管理权限,把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法律责任逐级分解到负责组织实施的所属基层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并进行监督、评议考核的执法责任制度,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以上位法为行政执法依据。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基层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行政执法时,必须使用街道办事处统一的法律文书。

第三条行政执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及合法、适当、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行政执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依法接受监督,加强同司法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配合和协调。街道办事处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坚持有错必纠。

第二章行政执法目标

第四条行政执法以保证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正确实施,逐步实现依法行政目标。

第五条严肃行政执法,坚持做到:各种违法案件及时得到查处,各种违章行为及时得到纠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主张的权利和申请事项及时得到答复和办理。

第六条加强行政执法必须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坚持优质服务、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第三章行政执法责任

第七条对主管实施或配合实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负有学习、培训、宣传和执行的责任,主要负责人对这项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八条制定计划抓好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培训工作,使行政执法人员熟练掌握所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九条做好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特别是管理相对人进行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颁布后的一个月内,制定宣传方案,组织实施。

第十条对其行政执法人员负有教育管理的责任,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的教育和管理。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必须全面、正确地执行,不得断章取义、曲解法律,不得以任何借口和方式疏于执法。

第十二条实施行政性收费、具体行政行为时,严格按照法律、进行,不得失职和越权。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等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权限

第十三条依法严格查处各种违法案件,保证各种违法行为及时得到正确、有效地追究。

第十四条不得违法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义务;不得对行政执法人员规定罚没指标;不得将罚没收入与奖金和经费挂钩。

第十五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及时办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关行政执法的投诉和申诉,不得拒绝和拖延。

第十六条在查处行政违法案件时,发现已构成犯罪的,应将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不准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第十七条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关的事实、依据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八条行政执法人员在检查工作、调查案件、收集证据时不得少于二人。 行政执法实行回避制度。当事人及其人有依法申请行政执法人员回避的权利。

第十九条行政执法人员调查案件确需勘查现场时,应当通知当事人或其人到场;当串人或其人不到场的,应当邀请当事人的邻居、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的有关人员到场见证。 勘查结果应当制作笔录,并由勘查人、当事人或其人、见证人签字;当事人拒绝签字(注明事由)的,不影响勘查结果的效力。

第二十条将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案件的处理结果进行公开,接受监督。 对依法应当受理的审批、许可、确认、裁决等申请事项,应当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期限内审查,办结;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审查和办结期限未作明确规定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_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法定条件而不能办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办理的依据和理由;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__日内办理完毕:逾期不能办理完毕的,在期满前报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可适当延长办理期限并告知申请人,但延长时限最多不超过__日。

第二十一条对收费、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或者扣留财物的,必须向当事人开具法定收据、清单。

第二十二条行政执法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制做规范的法律文书,依法执行送达制度。

第四章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

第二十三条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和执法工作的需要健全专门执法机构,配备相应的执法人员。

第二十四条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忠于祖国,拥护宪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严格依法办事;

(二)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

(三)除合同制工人以外的在编、在岗人员;

(四)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必须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五)经过专门的行政执法业务培训,且经考核合格;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

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及其他不适宜做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第二十五条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

(二)纠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

(三)调查案件事实,收集有关证据;

(四)督促、检查行政处理决定的执行;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出示国家或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凡国家规定统一着装或佩戴证章的,应当按规定着装和佩戴证聿。

第二十六条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散布有损于国家声誉的言论,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

(二)贪污受贿,徇私枉法,隐瞒证据,伪造证据;

(三),打骂、刁难群众,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四)违反法定程序;

(五)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有关申请、投诉和举报应受理而不依法受理:

(六)应履行现场管理职责而不及时履行或无故拖延:

(七)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

(八)应予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权利而不予保护;

(九)应立案、查处和撤案而未予立案、查处知撤案;

(十)应移送司法机关查处而未予移送;

(十一)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其他应作为而不作为;

(十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

第五章行政执法制度

第二十七条为了保证行政执法责任的落实,建立健全下列制度;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制度:

(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

(三)查处违法案件制度:

(四)实施施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行政性收费制度:

(五)行政处罚统计和备案制度:

(六)执法评议考核制度;

(七)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八)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九)履行职责必需的其他制度。

第二十八条建立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责任分解制度。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颁布后,在一个月内将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责任分解到所属的基层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并将责任分解的情况报送县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备案,

第二十九条实行执法岗位责任制。根据行政执法工作实际需要,合理定岗、定员,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执法工作标准、办理程序与制度。

第六章社会责任

第三十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支持并维护街道办事处依法行使职权。

第三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负有协助乡人民政严格执法的义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乡人民政严格执法,不得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三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监督街道办事处严格执法,并有权对其违法行为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和控告,有关机关应依法认真杏处。

第七章附则

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篇7

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一第一条律师事务所业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业务管理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部颁规章和规则而制定,以本事务所章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为依据,是本事务所业务管理的准则。

第二条业务管理规定的宗旨是: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事务所实行科学管理;本事务所实行律师分工负责制;建立健全本事务所的业务档案制度,真实记录律师活动,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坚持重大案件向有关部门请示汇报,疑难案件集体讨论,为委托人负责,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条本事务所的部门划分如下:

一、办公室:负责本事务所的一般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和财务总务工作。

二、知识产权部:负责办理: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出版著作权、名誉权、税务、保险、注册登记等项法律事务。

三、房地产业务部:负责办理房地产开发、买卖、租赁土地使用权转让、工程承包、招标、合同见证等各项法律事务。

四、金融、证券业务部:负责办理引资、融资租赁、借贷、抵押、担保、企业股份制改造、公司设立、股票发行、上市等各项法律事务。

五、国内外经济业务部:负责办理涉外及国内的经贸、期货、海商、国际保险,企业破产清算、分立,合并等项法律事务。

第四条本事务所按上级下发的工作规程要求,统一接受委托,统一填写受案通知单,按标准收费,收案表应经主任签字。

第五条本事务所建立收案制度,以与当事人签订委托协议之日为收案日期;以接到法院判决书,调解书之日为结案日期。常年法律顾问以合同规定的起止日期为收结日期。非诉讼事件以完成当事人的委托事项为结案日期,无论诉讼还是非诉讼案件都以收案、收费、交卷为统计标准。收结案应由该案的律师专人负责并应建立登记手续。

第六条本事务所对律师承办的案件及其他重要业务工作实行集体讨论的制度,以保证办案质量。讨论案件至少应有一名部门负责人主持,二名以上律师参加,并作详细记录。重大、疑难案件或其他有必要提请全体律师讨论的案件须由部门负责人或事务所主任召集全业务部律师或全所律师参加讨论,必要时向市司法局主管部门报告或备案。

第七条本事务所建立会议记录制,所内所作的各项决定及其全部重要工作,均应作出详细记载,并于年底装订成卷,由事务所主任签字盖章存查。

第八条律师办结的各项业务应及时立卷归档,立卷归档工作由承办律师或律师助理按照《律师业务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负责办理。

第九条事务所承办下列案件为重大、疑难案件:

一、xx案件;

二、对做无罪辩护有争议的案件;

三、在本市或全国影响较大的各类案件;

四、涉及各级人大代表、各级政协委员、民主人士的案件;

五、其他重大疑难案件。

第十条事务所对下列行政事务应向司法局报告或备案:

一、在本市或外省新设立或撤并新机构;

二、与外国律师建立协作关系或举办工作交流活动;

三、其他应当报告的事项。

第十一条本事务所可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和其他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士作为本所顾问,顾问有权得到相应的报酬。

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二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律师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从业思想。

2、遵守宪法和法律,培育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3、努力提高律师人员的政治素质,对律师进行经常性的从业宗旨、职业道德、从业清廉等政治教育,使律师人员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4、律师执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为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5、积极参加局、所组织的政治、业务等学习,建立经常性的学习制度,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服务大局意识。

6、律师与律师事务所应当依法纳税。

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三第一条为实现本所日常行政管理规范化,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所行政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主持本所日常工作并负责本所行政管理事务。

第三条在实行主任负责制的前提下,本所行政管理推行岗位分工负责制。主任负责全面行政管理事务,副主任、部门负责人协助主任管理某类或某项行政事务。各项行政管理均分解落实到人并建立岗位责任制。

第四条本所行政管理包括接待、值班、收案、财务、公文、印章、档案、考勤、人事、会议、后勤、安全等行政管理事项。

第五条本所每月召开数次所务会议,研究解决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所务会议参加者为:合作律师会议全体成员、相关问题涉及部门的负责人。会议由主任召集、主持,会议决定经与会者多数同意通过。特别重大的事项须经三分之二的与会者通过。

第六条本所每周二、五下午为学习日。周二下午为业务学习日,学习新颁行的法律、法规、文件,讨论疑难案件;周五下午为政治学习日,学习时事政治及有关文件。

第七条本所实行轮流值班制度,每日安排专职律师一至二人负责日常接待、收案、解答法律咨询等事务。值班人员应对办事项进行处理并登记。

第八条收案、收费均由本所统一办理,禁止个人私自收案、收费,具体办法见本所收、结案管理制度和收费管理制度。

第九条本所重视并加强财务管理,详细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

第十条对印章、介绍信严格管理,办法如下:

(一)使用印章或介绍信均应有正当理由;

(二)须经所主任批准;

(三)履行登记手续;

(四)明确专人保管,禁止随身携带印章、空白介绍信或盖有印章的便函外出;

(五)因使用或保管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责任并予以处罚;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任人应予赔偿。

第十一条本所重视公文的日常管理。凡以本所名义制作的报告、请示、函件均应符合相应格式并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交所主任签发。公文应用本所稿纸拟就,以钢笔或毛笔书写,字迹要工整、清楚。本所指定专人负责公文的收、发工作,往来公文均应编号、登记,传递要有登记签收手续。

第十二条本所重视档案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具体规定见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本所重视人事管理工作,具体规定见本所人事管理制度、招聘、辞退及辞职管理办法、考勤制度以及奖惩制度。

第十四条本所按《章程》的规定,定期召开合作律师会议,会议由主任召集、主持。

第十五条本所依《章程》及其他有关制度开展后勤服务工作,以便顺利开展日常业务。后勤工作由副主任一人分管。

第十六条本所根据主管和有关部门的规定,做好保密、消防、防盗等安全、保卫工作。安全工作列入本所议事日程,指定副主任一人分管负责,具体实施办法另行规定。

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篇8

今天召开全市政府法制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省政府法制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入世后政府法制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总结和部署全市政府法制工作,非常重要。刚才,单亚平同志对我市政府法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把政府法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去年政府法制工作的成绩,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自觉性

年,是新世纪的开局之年。我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出现了新面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这是全市上下、方方面面团结拼博、奋发努力的结果,也是与政府法制部门的工作分不开的。

去年,政府法制部门在全市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除了在全面履行政府立法、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能,促进整个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外,还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特别是在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个私经济、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制定出台了一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提供了促进和规范经济发展的依据,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推进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和顺利发展。二是在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力度,服务特大城市建设方面,组织制定了有关城市绿化、拆违拆临、治摩方面的一系列规定,并积极参与推进实施,有效地规范和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各级政府和部门都以法制机构为主体,承担了行政审批的全面清理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集中力量,确保质量,及时完成了清理任务。其中,市级政府机构行政审批总事项削减了项,减幅达到了,超过了省提出的目标。四是在积极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好准备工作方面,全面系统地组织清理了各级政府和部门与入世不相适应的文件,制定了应对入世方面有关规定,组织了与规则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各级行政机关在思想认识上提高了对入世的重视程度,并在实际工作上积极做了应对准备。五是在促进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方面,组织制定了有关促进社会就业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规定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使全市安置就业率、社会保险覆盖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治安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六是针对政府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法律要求的层面帮助处理了政府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棘手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维护了行政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为领导节省了更多的精力从事中心工作,促进了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去年一年,全市政府法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政府法制部门的同志辛勤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工作在政府法制建设第一线的全体同志、向关心和支持政府法制建设的各级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希望全市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再接再厉,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在今后工作中取得新的成绩,为全市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进一步认识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法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认真贯彻依法治市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法制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应对工作,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依法治市的进程。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世贸组织是以带强制性的规则为基础的政府间组织,所确定的非歧视、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三大基本原则,以及体现这三大基本原则的一系列规则、机制,主要是规范和约束成员国政府行为的。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我国各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要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规范、约束。因此说,加入世贸组织,最主要的影响反映在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上。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通过推进金融、财税、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等方面的改革,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政府法制工作方面,加快了行政立法步伐,立法质量逐步提高;进行了第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了市场秩序;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进行了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的清理;组织实施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公示制和评议考核制。政府法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推进依法行政发挥了显著作用。但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按照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还存在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政企分开还有差距,政府机关管的事情过多,办事手续繁琐;政府部门之间一些职权交叉、重复,造成推诿扯皮,甚至依法打架;行政管理中重审批、轻监督;对不同市场主体搞差别政策;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权力比较具体、责任比较抽象,权力与责任不统一;对管理相对人规定的义务比较具体、权利比较原则,权利与义务不统一;少数政府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的问题依然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当前,一些部门和同志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管理经济的思维方式和做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必须彻底转变不适应形势变化要求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一是市场意识。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开放意识。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我们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灵活的策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三是法制意识。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把政府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四是创新意识。拓宽视野,更新思路,创新方法,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现在,不少政府机关还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步伐。把不该由政府机关办的事坚决减下来,做到不越位;把该由政府管的事管住管好,集中精力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到不缺位;把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职责分离开来,做到不错位,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要逐步做到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实行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在职责、机构、管理方式及手段等方面的分开。当前,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特别要抓紧建立健全行业中介组织,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第三,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我国政府在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已经作出了两项庄严承诺一是确保有关或者影响贸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符合世贸组织协定和我国对外承诺二是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在全国得到统一实施。履行这两项承诺,最重要的是要依照法律与世贸组织规则来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尤其在透明化、程序化、法制化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在行政管理观念、体制、方式、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不能在规则之外图方便,而要在规则之内求创新。政府机关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无论是起草地方性法规,还是制订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必须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遵循法制统一和公开透明的原则。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要做到公正、合理、统一同时加强对制订政策措施和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三、突出工作重点,开创政府法制工作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政府法制工作要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情况,从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努力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政府法制工作水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这一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要求,突出重点,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的政府法制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一)抓紧做好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和我国政府所作的承诺,全面清理现行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性文件,使其与世贸组织协定相一致。对这项工作,去年中央和省召开专门会议、下发了专门文件,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专门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实施,各级政府法制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全市的清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清理工作任务还相当繁重,工作进展也不平衡。对此,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加快清理工作步伐。在清理工作中,要严格按照世贸组织协定和我国政府承诺,对现行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逐一对照检查,认真进行清理,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对与国家、省有关政策、法规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规章已经作出修改的,要抓紧修改并及时出台。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尚未修改的,我市与其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应待国家和省法律、法规、规章修改公布后再及时作出相应修改。其他需要废止或修改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都要抓紧完成。特别是各部门制定的带有保护部门利益,扩大部门权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建立统一、公平、公正、有序市场环境不相适应的文件,要认真进行清理,坚决予以废止,为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目标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世贸组织规则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我市第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第二轮改革将全面展开。第二轮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做到审批环节减少、审批程序严密、审批效率明显提高、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各级政府法制工作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监察、体改等部门密切配合,按照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遵循合法、合理、效能、责任和监督五项原则,把总体要求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引向深入。在第二轮改革中,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清理法规、规章和文件结合起来,搞好改革和清理工作加强与国务院和省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衔接,凡是国家、省取消的审批项目,我市要坚决取消;把改革行政审批与减少收费结合起来,已经取消的审批项目,其相应的收费坚决取消。在工作中,要着重抓好重点部门、重点审批事项的清理,积极探索完善审批方式的改革,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管。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组织协调,确保第二轮改革任务的如期完成。

(三)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政府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做好政府法制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政府立法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加快急需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努力提高立法质量。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结合无锡实际,今年我市要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与加入世贸组织有关的立法项目作为政府立法的重点。在政府立法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各方面特别是管理相对人的意见,不断改进政府立法方法,建立和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立法运作机制。要认真贯彻《立法法》,严格政府立法权限与程序。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避免发生与上位法、与世贸组织规则及我国政府承诺相抵触的情况出现。国家、省新的法律、法规、规章一经公布,我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与之抵触的,要及时作出相应修改或者宣布废止法律、法规、规章一经修改,我市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也要及时修改。今后,所有出台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都必须在《无锡市人民政府公报》上公开,并要有一个提前量。

(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我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方案已报省政府。今年要将这项工作作为行政执法机制创新的一个重点,切实抓紧抓好。试点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规定,要按照相对集中行政管理职能的要求,合理调整、配置行政管理职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及时总结经验,逐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解决多头执法、职能交叉问题。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对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依法、平等地予以保护,减少执法的随意性。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平的竞争秩序,对违法的给予制裁,使办合法的事处处方便,办违法的事环环受阻。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环节,提高效率、强化服务。要加大打击违法行为的力度,严格执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不得瞒案不报、以罚代管、以罚代刑。要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对行政执法人员要严肃纪律、严格管理、强化监督、从严治政。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要把普及知识作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尽快掌握规则的内容,培养按规则办事的习惯,提高行政执法和处理复杂案件的能力。

(五)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强化制约与监督,是正确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和政府法制工作部门要把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按照依法行政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公示制和错案追究制,强化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制约,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行政执法监督办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认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的监督途径和方式。当前,乡镇一级在依法行政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市(县)政府法制工作部门要以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为突破口,带动乡镇政府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重视行政复议工作,重视做好行政复议疑难问题的请示、批复,交流总结各地的工作经验,切实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水平。

(六)加强世贸组织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这是应对入世,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各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国家公务员的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政治和法律业务素质。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总书记关于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的要求,认真学习邓小平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理论,同志关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要论述,学习宪法、组织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等重要法律,掌握担任领导工作所必须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基本内容。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对规则等国际经济法的学习研究,自觉运用规则等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县级以上政府举办领导干部法律讲座每年不少于次。法制、人事、司法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采取轮训的形式,对全市国家公务员进行统一培训,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和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知识,时间不少于小时,熟悉和掌握本职工作必备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政府法制部门和政府各主要执法部门要组织行政执法人员,每年进行一次法律知识更新学习培训。新的学习内容要考试,考试不合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加强对入世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及时提出对策,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运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

四、切实加强对政府法制工作的领导

政府法制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做好政府法制工作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各级政府要从全局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工作,把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政府法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政府法制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工作任务繁重,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要尽职尽力。要定期听取政府法制工作的汇报,认真筹划落实政府法制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让各级政府法制工作部门的负责同志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和部门的重要会议,认真听取他们对政府和部门重大决策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行政管理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都可以交给政府法制部门去研究和协调处理,充分发挥政府法制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政府法制工作部门是各级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参谋、助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世贸组织和依法治市的推进,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面临着新的更加繁重的任务。各级政府要按照《立法法》、《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关于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建设,使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当前,要适应工作需要,选拔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政府法制工作部门,要尽快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法律专业人才,提高政府法制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切实为政府法制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解决好办公用房,配备办案交通工具和其他基本设施,要保证开展工作所必须的经费。要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关心政府法制干部,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之安心做好工作。要重视政府法制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当务之急是要进行世贸组织规则和有关知识的学习培训,使大家了解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吃透精神,掌握实质,提高做好应对工作的能力。

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篇9

〔论文摘要〕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是指教育管理主体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依靠教育管理机构的权威,采用政策法规、行政命令、指示、决定与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教育管理机构的层级片教育管理客体实施管理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以行政组织为依托,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依据。行政管理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它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行政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行政管理是一种常见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为了说明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涵义,我们先从“行政”一词说起。“行政”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左传》就记载:“行其政事”、“行其政令”。《史记·周记》也记载: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日“共和”。可见,在我国古代,行政有执掌政务、推行政令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行政”的解释有两点:一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如行政单位、行政机构;二是指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如行政人员、行政费用。英语中的“administration”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有“实施;执行;公共事务的管理;经营;行政”的解释。许多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行政”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即“政治”层面和“管理”层面。从政治层面,有些研究者认为凡国家立法司法以外的政务总称行政;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是政府行政部门所管辖的事务,或是政府官吏推行政府功能时的活动。从管理层面,美国学者怀特(leonardd·white)在其1926年所著的《行政学导论》一书中认为:“行政乃是为完成某种目的时,对许多人所作的指挥、协调和控制”;西蒙(herberta"simon)认为:“行政就是通力合作达到共同目标的集体行动”。

从管理的角度理解行政,行政就是一个实际而广泛的运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于是,“行政管理”一词往往取代“行政”一词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而存在。“特殊”主要体现在:行政是与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有了国家才出现行政。而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用来统治、支配、控制社会的工具,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国家的支配和影响。行政是国家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国家活动的主要内容。因而,行政的发展成了一切管理方式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只是到了近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几乎每一个领域中的管理都学习和借鉴行政这种特殊的管理方式。行政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不仅仅适用于政府及其他公共权力机构,也适用于企业和第三部门。而教育属于第三部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来探讨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内涵与特点。行政管理是指教育管理主体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依靠教育管理机构的权威,采用政策法规、行政命令、指示、决定与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教育管理机构的层级对教育管理客体实施管理的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其特征有:

1.行政管理是一种以行政组织为依托的管理方式。教育行政组织及学校中的行政组织是教育管理的主体,行政管理依托这些行政组织。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行政组织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曾对行政组织机构做了理想的描述。他主张,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就要对组织的全部工作进行分配,对组织成员进行分工,各种分工和职位是按照权力等级原则组织起来的,每一个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层级体系。这种行政组织体系—阶梯式、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或称科层组织结构,是教育行政组织和学校行政组织的典型样式。韦伯认为,科层组织是现代社会各种组织中最理想最有效率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以下特征:分工和专业化;非个人取向,即做事不讲情面,不受个人感情色彩影响,公事公办;权力等级体系,即组织中每个成员按其职务和权力大小排列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每一个职务低的人受到职务高的人的严密控制,以保证上级指示被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即组织中要有严密的规章制度,以规范组织的运作;职业导向,即主要依据能力、成就、资历等来提拔、晋升员工,以鼓励员工对组织保持忠诚。

2行政管理是一种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依据的管理方式。行政管理以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机关的法规、法令、规章制度、条例、指示、有关文件、决议、上级首长的讲话、党的方针政策作为管理的依据。从本质上讲,党的方针政策、政府的行政法规、法令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在管理中可以有效地调整有关教育领域的各种社会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秩序,顺利实现国家对教育的领导与管理。对整个教育系统来说,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法规、规章制度可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力、利益与义务,使教育管理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严格执行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令、法规、规章制度,能建立正常的教育管理关系,调节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产生教育管理行为的积极效果;严格执行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规章制度,使教育管理活动正常化、有序化,从而有效排除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干扰因素,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总而言之,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管理系统的效能。

二、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行政管理方式在近代或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1.国家的出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行政管理产生的根源。在有了人的时候,人类就拥有了管理自己的能力和活动。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管理是极其粗糙的,是一种为了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而做出的随机性的集体应对。它没有稳定的组织形式,也没有可以遵循的、规范的合理性的程序与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才能与智慧。管理者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管理,完全是由管理者的才能与智慧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完全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管理者往往是一个群体中得到其成员广泛信任的人,或者是一个群体中的英雄人物。即使在后来发展出管理层级,这种信任关系依然是基础。

行政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渊源于国家的产生,有了国家才有了行政。“行政”一词的基点在于“政”,“行”是动词,“政”才是所行之事,而“政”是在国家出现后才出现的。在人类社会出现国家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国家都是统治阶级用来支配、控制社会的有力工具。于是,国家成了社会最关注的领域,一切与国家相联系的事务与活动都对社会成员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国家因此而成了汇聚社会精英的领域,而社会精英的汇聚之处,必然是一个社会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行政是国家的基本方式与国家活动的主要内容,行政也因此得到迅速的发展,以至于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行政的发展成了一切管理方式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掩蔽甚至冲击了其他管理方式的发展。到了近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公共领域与非公共领域的分化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几乎每一个领域中的管理都学习和借鉴行政的经验。于是,行政管理方式应运而生。

2.现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学校组织内部管理体制的分工,促成了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产生。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学校组织内部工作的专业分工而出现的。19世纪后半期,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数量增多,学校的结构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还有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形成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这对教育管理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国民教育体系的调控管理不得不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此外,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班级人数激增,学校办学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学校组织内部的工作出现了分工,教学管理、总务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所有这些都是专业管理工作,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原有的经验管理方式已不够,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及相应的专职人员对教育事业进行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于是行政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领域诞生。

3.现代教育法规制度的建立和依法治校管理体制的形成,使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与发展。为了对国家的教育进行有效的控制,在社会的教育活动中体现国家的意志,为了维护教育系统内部的平衡与秩序,各国纷纷采用教育立法的形式,制定出一系列的法规、条例、规章制度,作为国家对教育实施管理的依据。从宏观来说,国家通过立法体现对教育的控制与调节,管理教育的组织机构依法行事,其行为为国家权力所支持,体现着国家的教育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的利益。这种运用国家权力制定教育法规制度行使教育管理的行为,使行政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领域进一步体现。从微观来说,为了维护学校组织各项工作的正常秩序,学校内部的管理人员也会针对各项工作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与课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安全制度等。学校组织各职能部门、各类工作人员、各项工作依规章制度运行,这是行政管理方式在学校组织中稳固存在与发展的体现。

三、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行政管理是随着现代教育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诞生推动了现代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质量的提高。行政管理方式的优点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行政管理使教育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行政管理要求建立各种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及上级部门的指示等,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处理问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是教育管理活动稳定运行的有效保证,也是教育组织稳定运行的可靠保障。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的执行有利于工作的规范化、秩序化。

二是行政管理中各部门各人员职责权分明。行政管理依赖于边界清楚明晰的组织机构,依赖于职责权在组织机构中的明确分配。这就保证了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事事有人负责,事事有人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组织内部能形成较好的上下级关系和横向关系,能做到工作中职责权分明,既有利于工作关系的调整,又利于工作本身的顺利进行。

三是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行政管理方式往往采用行政手段实施教育管理,即教育管理活动是依据上级的指示、领导的命令、红头文件、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会议决议进行的。教育管理机构系统在思想上、纪律上要求服从集中统一的意志,教育管理主体发出的命令、作出的决定等是必须执行的,不允许有对抗行为。这就是行政管理的权威性与强制性。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育管理机构的上级权威性及强制性基础之上的。行政管理的权威性与强制性能使教育管理活动中令行禁止,保障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有效领导与管理。

四是行政管理注重效率理性。由于行政管理依托于一定行政组织,而行政组织的典型样式是科层组织,因此我们这里从科层制人手来讨论行政管理对效率的注重。罗伯特·默顿认为:“科层制度的主要功绩是它的技术效率,这种效率是通过重视精确、快速、专家控制、连续性、处理权限和对输入的最适宜的回报来体现的。科层组织的结构完全排除了各种人格化的关系和非理性的需要(敌意、焦虑和情感的卷入等)。”马克·汉森认为:“科层化的结构和管理被设计用来解决常规化的问题—用一种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投人来处理新产生的问题和争端。如果一个组织面临的争端和个人问题都被当做孤立的问题来处理的话(如学生人学、地板打蜡、准备考试等),那么计划、协调、控制等问题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通过建立起组织常规性的运作程序,使组织的工作程序规范化,进而就能使系统的许许多多竞争性要求得到迅速而有效的处理。

行政管理方式的局限性也很明显,这在前文论述其特征与优点时已经显露。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察看,行政管理的优点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其局限性,具体体现为:

第一,行政管理易导致管理的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行政管理强调依照方针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文件精神办事,强调集中和统一,难以灵活处理复杂多样的情况。由于行政管理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也容易形成教条主义和唯意志论。“在各种情形下都依照规章行事,造成了初始目标的置换,并发展成僵化而不易调节的目标。形式主义,甚至是仪式主义的结果是,不可动摇地坚持谨小慎微地奉行形式化的程序。这可能会被夸张到这样一个程度:首要关心的是遵奉规章,却妨碍组织目标的达成。在这种事例中,我们看到了我们所熟悉的机械主义或官方的繁文褥节、办事拖拉的现象。

第二,行政管理易造成管理的内耗,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行政管理机构具有层级性,层级越多,机构越多,上下级关系与横向关系就越复杂,内耗就越多,工作效率就越低。英国学者帕金森在他的名著((官场病—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提出了“帕金森定律”(或曰“金字塔在上升”):当官儿的人,不管工作繁重是真是假,需要增加人手时,只要级别比他低的两个以上的助手,以使自己成了他们的领导,而让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牵制对方的提升;决不会找一个和自己级别相当的同事,以免日后在自己的晋升道路上树立了竞争对手。后来当官儿的人也都照着这样做。结果,当官儿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之间会给彼此制造许多工作,使每个人都忙碌着,“七个人在做过去一个人做的工作”。人多了,办同样的事花费的时间反而比过去多了。帕金森定律说明,行政管理人员总是或多或少地在增加,导致管理层级增加,复杂的层级结构和人际关系带来的则是工作效率的低下。

第三,行政管理容易造成权责不对称。行政管理是层级管理,每一个管理层级都设有一定的职位,每一个职位都有相应的职权,也负有相应的责任,享有一定的利益,但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制衡机制,行政职位的职权就可能会膨胀,职责则被漠视。这时行政职位上的权力和利益,往往成为一些人争夺的焦点。当然,这不是行政管理本身的缺点,而是在行政管理中缺乏监督、制衡机制造成的现象或流弊,但这种现象又只在行政管理中才出现。

行政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篇10

一、制定《办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制定《办法》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立足于资产与财务的统一,实现资产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十多年来,我国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一直处于分割状态,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资产与财务,从其本质上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资产运行结果的反映,即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状况又反映着企业资产运行的质量。因此,资产与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一致的,虽然传统的财务管理具有税收调整、规范会计核算、资本金管理等各种功能,但随着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财务管理中的国有资本管理职能越来越突出,资产与财务管理以政府作为出资人身份对企业营运国有资本进行财务管理的共同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按照资产与财务统管的原则,我们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于《办法》之中,构建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的新型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二)立足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国有经济资源的整体效益。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是当前整个经济工作的主线,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是其主要任务之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兼并、出售转让等经济行为十分频繁,而且初步形成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调整机制。为了体现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服务于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精神,《办法》对企业公司制改建、兼并、出售乃至破产等相关的资产与财务管理行为进行了规范,既要防止资本权益受损,维护国有资本的权益,又要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经济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本整体效益。

(三)立足于政企分开,划清财政部门与企业的职责权限。企业与主管部门脱钩,其资产与财务关系交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是企业管理体制、也是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并不是把原主管部门的职责简单移交给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必须按照企业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的要求,改进管理方式、方法,重新界定财政部门与企业的职责,弄清楚哪些是财政部门管的事,哪些是企业可以自主决定的事。如果财政部门包揽企业太多的事务,既不符合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又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实际上,资产与财务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政府部门管理过多,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因此,《办法》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根据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划分了财政部门与企业的职责权限,使政府和企业各自的权责清晰、权责对称。

(四)立足于促进企业机制的转换,建立起规范的激励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基本完成,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任务还很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将逐步取消。如果企业机制不转换,企业财务状况的好转就不能持久。因此,《办法》按照促进企业机制转换的原则,一方面规范了企业资本营运、工资分配等激励政策,为企业转换机制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明确了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办法及法律责任,力求逐步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二、《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从政府出资人的角度,根据财政职责,构建了以资本为纽带,以国有资本投入、营运、收益、考评、责任为主线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框架体系。全文共分为8章49条:第一章为总则,第二章为管理职责与权限,第三章为国有资本投入的管理,第四章为国有资本营运的管理,第五章为国有资本收益的管理,第六章为财务考核与评价,第七章为法律责任,第八章为附则。《办法》内容相当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划清了主管财政机关与母公司对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职责与权限。在第二章“管理职责与权限”中,一方面明确了主管财政机关的主要职责,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管制度,即制定国家统一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二是管资本,即监管企业持有的国有资本,负责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及纠纷调处等基础管理工作;三是管分配,即制定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制度,监缴国有资本收益;四是管监督,即组织国有资本营运效绩评价,监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五是提供指导服务,包括指导财产评估业务,以及指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规定了母公司的主要职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对国家承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统一向主管财政机关申报有关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事项;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的权利,管理子公司持有的国有资本;对内履行依法经营、严格内部管理,包括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内部管理体制、管理重大资产与财务事项、组织内部财务考核与评价等。同时规定,主管财政机关可以将部分职能委托给母公司,企业对于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应当严格按照内部议事规范进行决策。

(二)规范了国有资本投入、营运、收益的全过程管理。国有资本投入、营运、收益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出资人最关心的是资本的安全与回报。《办法》从出资人的角度,围绕国有资本的运动过程规范了资产和财务管理行为。其中,第三章“国有资本投入的管理”主要规范了国有资本在清产核资和产权变动时的价值确认依据、资本保全原则、不同组织形式企业转增资本的监管要求、国有资本转移实行有偿转让以及产权登记要求等。第四章“国有资本营运的管理”主要明确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企业基础管理、工资分配管理、企业借款管理、企业对外担保管理、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企业合并与分立、产权转让及公司制改建等管理以及资产评估管理等内容。第五章“国有资本收益的管理”主要明确了国有资本收益的构成、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亏损弥补规定、资产损失的处置以及产权转让收"益和企业清算收益的处理等内容。

(三)明确了对企业实施财务考核与评价。开展企业的考核与评价,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通行做法,而且是规范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建立间接管理国有资本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之一。在第六章“财务考核与评价”中,明确了考评的内容、形式、作用、基础和结果公开等内容。考评的内容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为基础来进行,要求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能力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考评的形式分为内部考评和外部考评,内部考评就是要求企业按国家制定的标准自我测试、自我诊断,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外部考评由主管财政机关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考评的作用主要是将考评报告提交给政府及有关人事管理部门参考,作为对企业领导人员奖惩任免的依据,同时进一步与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激励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评的基础数据必须是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主管财政机关对企业考核与评价的结果,可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接受社会监督。

(四)规定了资产财务管理的法律责任。在第七章“法律责任”中,主要明确了主管财政机关的监督处罚权,企业造成资产流失或者未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事项的法律责任,企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法律责任,以及主管财政机关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对企业的处罚方式,包括责令限期纠正、追回损失或者没收非法所得、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处罚方式,主管财政机关可建议人事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则应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办法》涉及的几个问题

(二)关于审批监管问题。《办法》遵循“少审批、多规范”的原则,除影响国有资本变动的事项需要审批外,一般采用以下办法来约束企业行为:一是建立财政备案制和登记制,监控企业财务风险,如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重大事项的备案;二是建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如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向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内部议事规则、内部财务考核与评价制度以及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三是建立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如中介机构的资产评估、报表审计和考评结果的社会公告等;四是建立主管财政机关处罚权制度,规定了主管财政机关有权对企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并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

(三)关于产权变动的管理权限问题。按照现行规定,企业在出售方面,县属国有小型企业由地市级人民政府审批,地级市属国有小型企业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在公司制改组方面,国有股权设置由财政部门审批;在合并、分立方案中涉及的产权变动方面,由财政部门审批。为了促进资本要素流动,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办法》比照现行国有小企业出售审批权限的规定,将企业国有产权变动的审批权限确定为:母公司为中央管理企业报请国务院审批,地方管理企业报请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子公司除企业集团内部结构调整以外,由主管财政机关审批;企业集团内部结构调整以及子公司以下企业由母公司审批。其中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其股权设置一律由主管财政机关审批。

(五)关于法律责任问题。在《企业财务通则》等过去的有关财务规章中,对违反规章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比较原则,影响执行效果。现代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制经济。建立有效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体制,必须强化法律责任,特别是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在产权登记、财务会计报告管理方面,《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和《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分别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与《办法》的规定不符合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如果不予处罚,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办法》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区分不同情况,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