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十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十篇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0:20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篇1

1.1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一般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为了更好的实现发展战略中提出的目标,需要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可以保证管理者制定出战略目标更快实现。人力资源应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过程,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性。企业应合理规划、开发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充分的发挥出人力资源的效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内容在多个方面相匹配,可以推动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1.2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以及发展战略目标时,应保证二者具有一致性,还要实现相辅相成。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多个阶段,在不同的时期,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都要做到相适应。只有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才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目的。在制定管理制度及发展战略时,应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定总目标,使员工向着共同的方向不断努力。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3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企业战略更快的实现,而企业战略的完成情况,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市场变化情况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在制定管理制度以及战略目标时,应结合市场变化情况,要制定出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目标,还要制定出绩效考核制度。考核激励制度需要满足企业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企业的管理者应留住对企业有着较大的贡献,并且有着较大价值的员工,制定激励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好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制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经营业绩。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路径

2.1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工作,管理者应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制定出具有长远意义的发展规划,这可以保证企业稳定、长远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完成有着促进与保障的作用。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需要制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另外,管理者应具有长远的眼光,结合战略目标,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规划策略与发展战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2.2建设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管理者应做到从全局考虑,应以战略需求为优化的原则。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采用分解的方式,将企业战略需求分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人力资源胜任能力,做到二者有机的结合,这可以形成具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对这一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其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企业人资管理专员以及部门主管需要合理的利用管理体系,在发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时,需要多个部门配合,部门主管也要发挥出人资管理的职能,人资管理专员与部门主管相互配合,做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合理制定管理的标准,保证企业的员工充分的了解到自身的职责以及工作范围,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3制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绩效、薪资管理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绩效考核与薪资管理等内容,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相互契合,需要制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绩效、薪资管理体系。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还要定期开展政工工作,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以及思想观念。绩效考核与薪资制度可以保证企业吸引更好的人才,并留住人才,这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薪酬既是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企业激励员工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薪酬体系的构建应当与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以此来为员工指明奋斗的方向,这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员工薪酬的制定必须以公平性为原则,这样才能使激励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2.4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想要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契合度,组织上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凭借自身的工作职能,将企业战略所涵盖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分析整合、优化配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能够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制度和方法,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多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机会,借此来让他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更加了解,这有助于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

3、结语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篇2

   论文摘要: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现代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就必须树立新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念。文章引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SHRCm)这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对其产生背景、特征、模型进行深入剖析,对现代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SHRCm)提出背景 

   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迅速席卷全球,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竞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拥有高水平的竞争力和组织效能以及通过降低成本取得成功的企业,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彰显出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些企业抓住其他企业倒闭的机会及时引进优秀人才,探索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知识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竞争的焦点从对自然资源和现实资本的获得,转向获取各种知识和智力创新成果,竞争的成败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支真正高素质的知识团队。这就要求企业拥有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的优秀人才,以及创新、多能、灵敏的员工队伍,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战略重要性明显地突出。 

   人的需求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人的管理变得更复杂。这使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认识到,追求成功最关键的不在于调整战略或重整组织,而在于改变员工的行为。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战略性因素。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 

   1981年戴瓦纳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1984年比尔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wright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这个定义具体包括以下内涵: 

   一是不可替代性,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 

   二是系统性,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 

   三是战略性,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与契合。 

   四是目标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 

   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有着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全新的指导思想。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它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员工最终只会是消耗的成本,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很多时候是冲突的。现代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这里的顾客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具体来讲,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其产品因顾客的不同而不同——满足业务部门直线管理人员要求的“产品”是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战略规划部门期望的“产品”则是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和建议,以及执行战略规划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给予的支持,员工期望的“产品”则是理想的报酬、完善的福利计划、公平的晋升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具有以下显着特征: 

   1、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核心特征,其战略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顾客服务为导向;二是在战略目标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三是在战略范围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四是在战略措施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运用“系统化科学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 

   2、匹配性。战略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企业要通过战略整合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成本战略的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必须与“组织的战略”及“战略需求”相统一。 

   3、目标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改善经营业绩、促进变革与灵活性的目的,而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战略目标联结在一起。指如何利用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综上可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提升,是基于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提出的。它的本质集中体现在战略性上。战略性与灵活性是其核心,战略性是其本质与基础。匹配性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战略性的保障。都共同服务于提高组织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即体现其目标性。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型 

   (一)战略形成阶段 

   1、确定使命。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制定主体只有充分认识组织使命、员工使命,所制定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实施能够促进组织实现其组织使命和员工使命。 

   2、建立理想目标。企业应根据长期的盈利计划;市场战略价格和现实生产环境的考虑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从满足顾客需要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两个立足点对人力资源的构造展开目标成本分析,设定理想目标而不仅是合理的目标。 

   3、实施外部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有限的可以使企业受益的机会和企业应当回避的威胁,通过内部分析则可明确企业在人力资源领域方面具有优势和弱点。实施外部内部分析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至关重要的一环,内容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4、战略选择。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顾客的特性、需求及其在市场上的服务,以确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点。(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执行阶段 

   成功的战略制定并不能保证成功的战略执行,战略执行主要是一种行动过程,在行动中管理和运用力量需要具备执行战略能力的人力资源、特殊的激励和领导技能以对众多员工进行协调、关注效率的提高。该阶段最重要的管理问题包括:人力资源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力资源能力、人力资源行为。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决策会对企业产生显着和持久的影响,错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而及时的评价可以使管理者对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包括3项基本活动:考察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内在基础;度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企业绩效;采取纠正性措施。 

   四、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现代企业应推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新理念,引进、吸收和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应具备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式,以应对当下金融危机带来而生存困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存力。 

   (一)更新观念 

   采取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全面导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企业可通过咨询、学习、培训、宣传等各种途径使全体员工认识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成本观念与成本意识,这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仅仅是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仅凭个别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去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思想。只有确立了指导思想,才有可能用思想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实践,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取得企业竞争优势。 

   (二)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应采取消化、吸收、利用、改进创新、再总结、再利用的策略 

   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均是在一定的情景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那么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论时应消化吸收其理论,弄懂该理论的适用背景、含义及如何操作,结合企业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企业以后的管理实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员工素质;关系

一、人力资源战略

(一)定义

“人力资源”一词最早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名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源战略(humanresourcestrategy)从广义上讲,是指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方向性规划,从狭义上讲,可以定义为根据变化的环境分析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并为满足这些需求所设计的必要行动。人力资源战略的前身是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是指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为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中发现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所进行的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谋划和方略。

齐亚宁(2012)认为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制定一系列有关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总体计划从而实现其发展战略目标,是系统的、完善的、长远的员工管理计划和政策。

(二)理论研究

从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人力资源战略从规划起步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职能规划、系统规划、战略规划。职能规划阶段从二战之后到20世纪50年代,该阶段人力资源战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合理安排工作以提高生产效率;系统规划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末,其使命变为“让适当数量和种类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从事使组织与个人双方获得最大长期利益的工作”;战略规划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该阶段的研究范围不仅限于供求平衡或数量预测,而是上接企业战略,下到方案落实,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规划”阶段。

二、员工素质

(一)定义

“素质”这一概念最早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里兰(DavidC.mcClelland)提出,麦克里兰将其明确定义为:“个体所具备的、能够以之在某个领域或某些具体职位上取得优秀业绩表现的内在的稳定特征或特点”,并将人的素质从上到下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性格)和动机6个层面。

Dubois(1993)认为,“素质”是为达到或超出预期的业绩水平的工作输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动机、特质、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技能、知识等,这些能力素质促使个体在工作岗位中有杰出的工作业绩表现。

王重鸣(2002)认为,素质是与工作情况相联系的各项素质的有机组合,是人们适应工作或管理环境,产生具体绩效和成就的个体特征(知识、技能和态度等)。

彭剑锋(2003)认为素质试是指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基本知识。

李秀丽(2012)对员工素质定义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稳定的、潜在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工作能力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

总结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目前研究者定义的素质主要有三种:(1)素质是指知识、技能、能力的综合,与高绩效相关的知识。(2)素质是指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知识或技能,能够测量并把高绩效员工与一般员工区分的个体特征。(3)素质是指可测量的对工作、任务或职务的要求,强调其匹配性。

(二)理论研究

麦克里兰经过研究提炼出21项通用素质要素,把素质模型分为6素质族;赵曙明(2007)认为健全的素质模型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必要素质,第二是差异素质,第三是战略素质。

林荣(2011)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确定了员工素质模型,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素质模型的权重进行确认,得出公司管理员工的素质模型。

谢朝晖(2011)基于企业战略对员工能力素质模型进行构建,强调员工素质模型构建过程中,要保持与企业战略的一致与协同。

通过对归纳以上学者的观念,可以看出素质模型是通过观察绩优员工的行为及其结果,发掘出导致其绩优的明显特征,并通过提炼而形成的各种能力素质要项集合。员工素质模型可以准确说明对于人员担任某种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及其组合结构,因而能成为从外显到内隐特征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尺度和依据,从而为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前提。

三、人力资源战略与员工素质间的相互关系

(一)人力资源战略从思想上影响员工素质

人力资源战略,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战略,从思想上影响到未来员工的招聘、培训、晋升以及辞退等。人力资源战略从宏观层面上决定了未来组织招聘什么人、提供什么培训、什么样的组织成员可以得到提升和奖励、什么样的员工是组织重点挽留的对象,这些都会给员工一个强烈的信,影响着员工素质的培养和建设。在人力资源战略发生变化时,新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求又影响员工去培养和提升相应的素质。

(二)人力资源战略在实际的执行中影响员工素质

人力资源战略制定完成后,将依据目标规划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按照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和要求,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培训、晋升和辞退等的实际操作执行过程中,必定按照起初要求的员工素质进行评价,从而影响到绩效考核、培训、晋升和辞退的结果等。员工为了能够取得满意的绩效评价结果、获得良好的培训与晋升机会,避免辞退,必然按照人力资源战略中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使人力资源战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影响员工素质。

(三)员工素质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

员工素质的高低,将在Swot分析时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保证制定的人力资源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可操作性,必定要对影响战略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根据现实情况和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确定合理、有效地人力资源战略。员工素质,作为重要的内部环境因素之一,将会从内部因素方面影响到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和具体的实施策略。

(四)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实现

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方法等,最终表现在绩效水平中。在人力资源战略的执行过程中,高素质员工在对待上级下达的方案能够有效的理解其意义、内涵和重要性等,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与此同时高素质员工所能接受的工作量也比低素质员工大,影响到未来人员需求计划的拟定。而对于素质一般的员工,在对待方案实施过程中,因理解能力和自身素质缺陷造成方案执行不到位、执行出现偏差和执行效果不理想等状况,最终导致人力资源方案无法有效的实施与运行,从此造成人力资源战略目标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重鸣,陈民科.管理省人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2002,(05):513-516.

[2]彭剑锋,荆晓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篇4

【关键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理论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企业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外部环境条件和技术的变化则更是日新月异。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在更加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其内部资源,人们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的战略价值,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一个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mgement,简称SHRm),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达成其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活动。这个定义突出了4个主要含义:首先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其次是系统性;再次是战略性,也即契合性;最后是目标性。

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显著特征。(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自觉地与组织的战略相结合;二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更关注影响组织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因素,注重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构建组织的核心能力。(2)匹配性(契合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运作强调其实践过程的匹配性。(3)系统性。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各组成要素协同发挥作用,共同服务于某一特定目标的组合模式。(4)目标性。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即通过构建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依靠人力资源及相关的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使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5)动态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通过校正其人力资源系统的关键方面(如招募和选择、培训和发展、薪酬体系等)帮助企业有效、及时地适应由外部和内部环境。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框架的基本内容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以组织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个体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个体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导向于组织的竞争优势,即组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以获得优势的资源;在组织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导向于组织的经营战略,即组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以优势资源为核心的经营战略,并在其互动过程中发展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下面从两个层面分别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框架的基本内容。

1.个体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个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员工个体为中心展开的。按照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个体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即招聘前的管理、招聘中的管理和招聘后的资源管理。招聘前,管理工作主要是工作分析、工作设计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中,管理工作主要是招聘和挑选;招聘后则有培训开发、激励、领导、沟通、绩效评估、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等等。通过上述管理活动,达到两方面目标:能力目标,即要求员工拥有其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行为目标,即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满意程度,培养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根据这两方面的目标,可以把个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划分为两个方面的职能――能力管理和行为管理。能力管理要求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充分利用组织一定数量和类型的有利条件,以形成组织的优势资源。能力管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能力获取管理;能力置换管理。能力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使组织获得和保持某种核心能力,为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创造条件,并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大部分活动之中。

行为管理强调有一定能力的个体在工作中的动机和努力程度。各个体可能具备了所需要的能力,但无法保证他们的行为能够很好地发挥。正因为如此,行为管理的功能就在于努力通过行为控制和行为合作来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引导,使员工个体工作行为及其努力程度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提高个体的激励水平。

2.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经营战略展开,其目的就是在个体层面已形成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确定组织经营战略,提高组织效率、效益和竞争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的战略匹配与战略弹性管理;二是人力资源的效益管理。(1)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匹配与战略弹性。外在环境的变动和组织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战略匹配管理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和组织内部结构之间的协调一致性。战略弹性是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保证组织战略与结构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匹配是指在一个时间点上的一致性,而弹性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的一致性。(2)人力资源的效益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的。这样就必须考察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经营战略的贡献程度。这种贡献程度就是人力资源的效益,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理论基础

在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不同学者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是其核心观点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绩效非常重要。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提出不同的理论构架来解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下面主要从环境基础的视角和资源基础的视角来阐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conductCperformance,SCp)研究范式之上,以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之间的匹配关系为核心,对人力资源环境、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关系、人力资源战略的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环境基础理论非常重视外部环境的分析,重视企业与环境的整合,重视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之间的匹配。环境基础理论是对初期的SHRm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的一种理论,它肯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应重视外部环境、重视与组织总体战略的匹配,这种观点对组织成功具有现实意义。但该理论缺乏系统性思考,对不同人力资源实践(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即水平匹配缺少关注。此外,该理论没有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缺陷导致了研究的局限。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篇5

关键词: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度;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当今时代是知识的时代,企业的发展方向正在走向素质化。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为了保证企业的长远稳定地发展,在其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的研究力度。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类型

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包括两种:横向契合和纵向契合。

(一)横向契合

横向契合主要是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内部契合。通过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考核、配置等这些方面的要求,加强企业协作,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横向契合还包括人力资源与管理职能的内部契合,在企业间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制定出合理的企业战略,根据自身情况,考虑到企业更长远稳定的发展。

(二)纵向契合

纵向契合主要是指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契合。企业的文化环境是纵向契合的主要表现,它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如果发生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不契合的现象,就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企业就要就企业战略对人力管理体系进行改变和完善。如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就代表了企业拥有合适的的文化环境,可以借鉴原来的战略和体系不断完善自己,并以此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为企业赢得一个长远稳定的发展未来。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人事管理,它重视业务与战略的相互结合,最终实现了企业从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过渡。过去,人们不是很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只是把它看做单纯的的管理手段,总是一味地放纵人力资源体系,使其迁就企业战略,它的重要作用并未被管理者重视。但是,人们都忽略了战略管理不能考虑到人的感受和心理变化的弊端。随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开始正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重要意义,开始认识到,只有二者完美契合,才能确保企业保持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之前,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还未联系到一起时,二者都是单方面考虑自己的运作和管理工作。后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和企i战略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异军突起,成为当代企业不得不重点研究的内容。二者契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快职能转变和发展。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把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而并不是死板的将企业人员划分,毫无意义进行企业分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可以使员工接受到更加有效的企业管理,使企业的的发展效率得到提高。

现在,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经不仅仅代表员工培训和考核等,而是被作为企业发展的新方向来看待。所以我国企业要不断地深入研究,优化发展企业战略内容,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使二者相得益彰,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三、不断完善企业发展战略

(一)制定战略性规划

企业在制定战略性规划的时候,要借鉴前车之鉴,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经验,分析和总结,让新规划在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员工的潜能,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战略性规划。企业的管理者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管理力度,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合理地解决问题,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二)为企业设定短期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凡事有了合理的目标都会催人上进,企业也不例外。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必须设置科学的管理目标。首先,要结合企业近况,进行总结分析,然后,对缺点进行弥补,对优点进行延续,制定出与企业战略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发展目标。其次,企业在制定发展目标的时候,要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在当时的发展现状,真正有意识地引导企业向着长期发展的方向前进。最后,企业的管理者要做到对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上心,这样才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出合理健康的管理目标。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

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有长远的打算。企业管理者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吸取经验,并虚心向优秀者学习。企业管理者还要尽量参与到各种决策当中去,对具有建设性意见的人予以肯定,对有缺陷的决策进行理性评价,并给予鼓励。这样才能调动起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提高经营决策的合理性。最后,企业的管理者要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地充实他们的经验。也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四)重视人才

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个性的良好氛围。一个拥有良好入职培训的企业,才有留住员工的资本,在培训过程,要宣传公司的战略、文化等内容,培养新员工会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赋予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的权利,鼓励员工积极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使员工拥有发言权,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企业要尊重每一个新想法的提出,鼓励每一个积极发言提出建议的行为,给予员工肯定。企业要给员工提供学习,充实自我的机会。不要把员工看成为企业劳动的工人,而是把他们视为公司的主人,通过学习、深造等手段提高员工素质,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素质。让员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责任,让员工愿意付出,愿意为企业发展奉献青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度对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非凡。保持良好的契合度可以促进企业长期发展,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平稳健康地发展。但是,当代企业在企业战略和人力管理的关系上还不够用心,我国企业应该最大限度地配合企业战略和人力管理契合的研究,使二者协调发展。企业要对人力资源进更加完善的管理,充分地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优化,发挥出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契合的优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边昊.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篇6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力资源已经从传统的企业内部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点。而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目前,学术理论界一般采用wright的定义,即为组织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①这一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被大家所接受,具体包括以下内涵:①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②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③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与契合;④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帮助组织迎接内外环境的挑战,创造价值,并确保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按照这一定义,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该将人力资源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利用人力资源来取得竞争优势,这是因为人力资源是一种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且能为企业提供价值的资源,因此,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并好好维护这种资源。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相比是一种新模式、新理念,不仅具有新的内容,而且具有新的特征。但正是由于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和内涵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特征也有不同的理解。wringht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性、系统性、战略性和目标性四个特征。还有些学者提出了匹配性、协同性、系统性、灵活性以及捆绑性等各种特征。我国学者颜士梅则从与过去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中,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关系、战略人力资源实践、战略人力资源绩效关注焦点等五个方面总结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特征。笔者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人力资源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特征,其战略性也是战略人力资源的本质所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是指在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中,具有某些或某种特别知识、能力和技能,或者拥有某些核心知识或关键知识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岗位或战略岗位上的那些人力资源,是组织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的获取源泉。

(2)人力资源管理的捆绑性(协同性)。捆绑性指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实践活动协同发挥作用,共同服务于某一特定目标的组合模式。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捆绑性特征基于匹配性特征。正是由于各项人力资源实践间的匹配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获取协同效应,所以才能促使运作中人力资源实践间的捆绑。一般而言,实践活动的捆绑模式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活动组合在一起,没有核心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强调了所有实践活动的系统性和均衡性。二是在所有实践活动中,以一项或某几项为核心而捆绑在一起,这种模式往往是根据组织自身特征和要求强调某一项或某几项事件活动的作用,并使其他实践活动支持核心活动。捆绑性就是寻求互补的人力资源实践之间的捆绑或结合,力图找到最有效果的发挥协同作用的模式。

(3)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确保组织获取具有良好技能和良好激励的员工,使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组织的战略能力,依靠人们实现战略目标和依靠核心人力资源去建立竞争优势。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组织建构,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组织经营系统,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

(4)人力资源的适应性。传统企业经营管理在为战略而匹配人,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更多地是为人,为那些战略性人力资源匹配相应经营战略,这说明了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比战略更具有适应性。

(5)人力资源管理的匹配性,战略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企业要通过战略整合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匹配性包括纵向匹配与横向匹配。纵向匹配即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匹配;横向匹配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要素相互之间的匹配。

(6)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参与战略决策,根据内外环境需要倡导并推动变革,进行组织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实施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应用中的策略

(一)拥有鲜明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支撑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教授舒尔茨最终形成并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人的一种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能、知识、技能和资历。④目前,企业中人力资本开发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焦点,企业的人力资本经常被视为战略资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将人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是公司成功的根本源泉,把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资源。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对公司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中要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所以,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确立人力资本思想和战略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首要源泉的思想。只有确立了指导思想,才有可能用思想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实践,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绩效。

(二)采取了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匹配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如绩效评估体系,薪酬设计及培训开发等相关措施,并注重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啮合,充分体现在各项具体措施中。就激励模式而言,我国企业员工的有效激励模式主要有:(1)关注员工的个体发展。企业要关注员工的个体成长,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合适的发展途径,使个人与企业同步成长,使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发展得到最佳结合。(2)赋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企业中员工出于高度自信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通常具有挑战环境、挑战自我的强烈欲望。如果组织给他们必要的压力,赋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得到成长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便会全力以赴,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此外,使工作富具有挑战性,还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和工作丰富化来实现。由工作岗位的轮换所带来的丰富的工作内容,可以减少员工的枯燥感,使积极性增强。工作丰富化,是对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的基本改变,也是对工作责任的垂直深化,使得核心员工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有机会获得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身的发展。(3)以自我管理团队为代表的创新授权机制。根据有些员工从事创造性工作,注重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强制地命令,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授权。(4)完善的薪酬战略。薪酬收入是员工物质生活的重要保证,获得一份与自身贡献相称的报酬,是减少工作不满,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薪酬的内容和支付方式都成为能否起激励作用的决定因素。(5)建立以团队合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影响员工满意度、工作效率、工作效益的主导因素。鼓励团队合作的企业文化有利于避免过分自主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实现人和战略的匹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规划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对内外部环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地勾勒出未来人力资源愿景目标以及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以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系统。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一)更新观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强调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首要源泉。这实际上指明了人力资源,尤其是战略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仅仅是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这些企业认为人力资源是成本,更有甚者还认为人是技术和设备等的支配品。企业并没有区分哪些人是战略人力资源,哪些人是非战略人力资源,仅凭个别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去制定企业经营战略,那么企业发展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笔者认为,这些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确立人力资源思想、人力资本思想和战略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首要源泉的思想。只有确立了指导思想,才有可能用思想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实践,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绩效。

(二)做好人员招聘工作。人员招聘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确保员工队伍良好素质、有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为此,企业在制定人员招聘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任何一项产品、一个产业皆有其生命周期,并不是时时都会停留在成长期。所以,企业在制定人员招聘规划时,必须依产业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加以考察,这样才能维持人力的弹性。第二,在招聘前要做好工作分析。工作分析具体说明了为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每个员工的工作内容、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资格条件。第三,在招聘人才时应重视人才特质的遴选考查。特别在组织忠诚度不是很高的今天,企业应留意员工是否具有长期的合作意愿、尊重工作伦理等特质。

(三)采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应回圈吞枣,而应采取消化、吸收、利用、改进创新、再总结、再利用的策略。⑤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均是在一定的情境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一样是在欧洲、美国、日本企业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那么采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时应消化吸收其理论,弄懂该理论的适用背景、含义及如何操作,结合企业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企业以后的管理实践。

(四)我国企业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和行动势在必行,关键是尽快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此过程中:

1.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搞好企业基础管理,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其是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的相关规章制度。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改善;存在意义

一、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意义十分重要

企业巨大的压力来自于全球经济共享化以及变化速度加剧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以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企业发展如何共创未来”,“外资企业的挑战本土企业如何迎接”,“企业在曰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怎样才能克敌制胜”。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明确地制定出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在探求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还面临自身的各种资源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首先,有益于使明确企业在下一步较长的一定时间内人力资源管理师的重点是工作分类中哪一点是值得真正花时间去关注,我们需要再次重视。

第二,有益于测量人力资源的生存环境和运作空间。

企业的人力管理现状问题可以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对于内部管理的重点是在现有的组织结构下,获得运营和业务工作的较高效率化;对于外部管理的重点是其保证环境不变的要求下,对于存活空间的创新,与外部资源和机构保持平衡的互惠互利联系。由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着眼点是使保证企业人才之间竞争的优势,因此,明确人力资源的存活环境和业务空间依赖于它的制定。

第三,有助于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定位以及有益政策的合理定位。

录用、吸引、发展、保持、评价和调整这六个方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各个职能相互制约,影响和作用,在整个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所产生的链条中发挥着十分优势的作用,暗示这种作用运用一般运作发挥幸会,则依赖于明确的战略思维和人事资质的导向。因此,企业根据规划目标的要求,结合一定事情的业务要求,配合组织人事政策作出理性的安排,才能使人力资源岗位有效的明确职责所在,把握住明确的工作目标导向。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存在的优劣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开展各类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有效依据。当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呈现在各类型人力资源战略缺失、执行不力、与实际情况脱节等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模糊或缺失,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制定缺乏依据。

改革开放30余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无限的市场、令人咋舌的利润,导致无数中小企业,只关注脚下和眼前,而不去考]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在相对舒适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既无愿景目标又无清晰可执行的战略,或者公司经营目标及战略不完善,仅仅体现了公司层面的目标,而不是上升到核心管理层、员工、客户、供应商等格局和高度;战略目标没得以细分和深化,没形成切实可行的系统化宣贯方案,更无实际推导实施。致使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多次受到导向性的框架制约,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就会产生规划依据不够充分和明确。

第二,企业文化虚脱,公司没有形成统领三军的核心思想和文化理念。

集体努力奋斗的目标需要明确是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第一要务,企业文化就体现为目标的内部量化,直接映射企业集体与员工个人的理念和行为准则。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和规划十分需要一个优质的企业文化氛围圈和社交和谐的环境。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在企业管理中应该充分注意,只有具有符合该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化建设,才能保障企业经营的特色持续创新,以及经营战略的不断实现,即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长远的延续性。

第三,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位置和关注不足,机制不是十分健全。

许多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停留在较老的人事管理的阶段。

1.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工作价值认识不足,并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主导的地位,提高到部门发展的较高战略层面,不能马上形成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机构设置和职能转变上关注度不够,有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没有成立人力资源部门,大多由办公室、综合部、行政部履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三、结构调整后各类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方式和意义

有效的组织长期可持续的保障是规划战略的重要工作,寻求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对其的依赖性十分突出,根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存在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改善方案。

第一,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建形式,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建立有保障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支撑平台,中小企业领导者应面对当下的现状和管理困境,审时度势,以现代企业管理的格局为起点,站在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角度,以全面改造为核心,以组织整合和团队整合为平台,健全和牢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构建再造一个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公司组织架构、明确部门职能职责,建立健全各部门关键工作流程及配套制度,系统制定绩效考核及薪酬制度,推动企业实现业务秩序化和严格化,建立并健全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框架,健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支撑合理平台,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创造优良的运作环境,以避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失与脱离企业发展实际而无法执行,从而提高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运行的精确程度,对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发挥其重要作用。

第二,加强沟通与协作,提高认识,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整个公司管理水平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领导者既是企业战略的设计者,也是战略实施的指挥者。企业的人才战略在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是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未来。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最清晰,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留住核心人才,必要时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积极主动地进入到企业战略管理的整个过程,担当起战略指挥的重任,只有领导重视的工作,才能更容易落实到实处。

第三,锻造、提炼企业战略方向性和业务指导理念,清晰企业战略发展布局,实施具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企业所制定的最高层次的战略就是总体战略,作为可持续发展性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和赢利,实现企业的宗旨和价值实体要素,达到某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战略进而找出的一个具有领袖性质的文件,企业总体战略规划就成了人力资源战略目标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

我们必须站在企业战略管理层面去分析,技术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如何保障,供应链如何管理,市场如何开拓,财务如何合理调整、生产制造创新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企业各职能的目标管控战略。这些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核心部分,也是中心性部分,其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延伸方向就是人力资源规划,如何将其精细化是作为一个易于操作,可变性大的工作目标计划,这是由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规划组成,具体可以分为人力资源整体战略规划以及与之配套的组织变革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员工激励c薪酬福利保险、各类专门人才补充与选拔、劳动关系与岗位发展等多种考核制年度计划或多维度规划。

全球企业的二次焕发青春的过程,实际上是“如何制定战略――如何完成最终目标――再次制定新的目标”的良性循环过程。当企业决策层都已认识到制定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并重视上面提到的各种问题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从制定到实施、反馈、监督和控制多个环节的运营就会顺利很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可以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细心扎实地制定出完善、科学、系统而适合企业本身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程度,并集中一个点尽最大能力运行做好人力资源战略目标规划,从不同的角度对规划进行监督和掌握,及时对其进行反馈和修正,确保实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参考文献:

[1]安鸿章.时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2]杜敏,尤颖.企业管理咨询实务与案例分析[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3]方振邦,徐东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寻求发展,需要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明确企业的目的、经营宗旨和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进行必要的适时调整,才能登高望远,把握战略全局,充分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企业战略管理的不同层次上看,企业的职能战略是由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生产制造、财务管理等战略构成的。在这些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核心战略。

人力资源是相对于其他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名称称谓。它是企业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人力资源战略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重要的支撑系统。人力资源战略通常泛指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总体方向、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依据其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定位,将其细化为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工作计划。因此,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在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各种相关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全局利益和发展目标出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和发展所做的总体预测、决策和安排。

当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受到企业家的普遍关注,成为企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原因是,首先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未来。其次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把握事关全局的关键性工作,需要明确地指出战略的重点是什么。企业的决策者必须懂得全局的规律性东西,学会指导和把握全局,才能有效地指导各个阶段的局部性工作。最后,现代企业除了受到外部环境的压力,还面临自身的各种资源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的问题。特别是当涉及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时,企业不可能超越现有物资资料的占有情况,也不可能超越现有的财务实力和人力资源现状,盲目地做出某种超现实的设想。

因此,从上述实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原因可以看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具有势在必行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企业明确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即明确哪一项工作是真正值得投入,需要密切关注的。

第二,有利于界定人力资源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空间,企业的管理可以分成内外两部分,对内管理的目的是如何在现有的组织架构下,获得生产和工作活动的高效化;对外管理的目的是如何在所处的环境下选择和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人力资源战略不仅要重视前者,更多的是考量后者。事实证明,很多企业的成功并不完全是靠高水准的内部管理,而是使企业保持了人才竞争的优势,因此,它的制定有利于界定人力资源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空间。

第三,有利于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以及相关政策的合理定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包括吸引、录用、保持、发展、评价和调整六个方面。这些职能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企业价值链的运行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正确的策略和劳动人事政策的指引。企业必须根据人力资源战略的要求,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重点以及与之配套的劳动人事政策做出明确的规定,才能使人力资源职能部门明确工作目标,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

第四,有利于保持企业人力资源长期的竞争优势。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核心是从全局发展的要求出发,着眼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未来,从而增强和保持人力资源竞争的优势。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篇9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导向组织绩效关系

相关文献综述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walker(1978)第一个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理论观点提出,并首次将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规划联系起来。Dewanna等(1984)构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他认为企业的外部环境会影响到组织的架构和战略,而组织的战略则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mohoney和Deckop(1986)总结和归纳了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概念和实践的研究概况。

wright&mcmanhan(1992)提出的观点被广为接受。他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Boxall(1996)根据资源基础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源优势”的概念。Snell&wright(1998)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人来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系统,并强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关键因素。赵曙明(1999)则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企业的目标和人力资源的目标,并通过人力资源实践目标的过程。

(二)市场导向

早期学者们认为市场营销观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创造满意的顾客(Druker,1954),在这种经营哲学的指导下,企业注重顾客与竞争者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将这些外部环境信息在企业内部进行分享,并据此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企业这种执行营销观念的行为就是“营销导向”,也称之为“市场导向”(webster,1988)。

直至20世纪90年代,Kohli&Jaworski等学者从更具有操作性的市场导向定义,为市场导向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Kohli&Jaworski(1990)提出“营销导向”一词已不适用,而应改用“市场导向”才能反映营销的真谛。Kohli&Jaworski(1990)将市场导向的核心内涵概括为:以顾客为焦点(customerfocus)、整合行销(coordinatedmarketing)、获利性(profitability)。

Hunt&morgan(1995)将市场导向定义为:系统地收集目前及潜在的顾客与竞争者资讯;为发展市场,系统地学习与分析资讯;系统地使用知识去引导策略确认、了解、创造、选择、执行及修正。Kumar(2000)通过案例研究指出,市场导向是由市场驱动(marketdrivern)导向和驱动市场(marketintelligence)导向这两种不同而又互补的导向组成。

(三)组织绩效

组织绩效的理论没有一般的理论沿革。因为组织绩效对不同的组织类型、不同的评估者的兴趣与价值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Ford和Schellenberg(1982)在文献回顾基础上,得出定义绩效的三种方法:一是目标法,由etzioni(1964)提出,假定企业追求终级而明确的目标,则目标达成的状况即是绩效;二是系统资源法,由Yuchtman和Seashore(1967)提出,强调企业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以企业保有稀缺且有价值资源的能力来衡量绩效的状况;三是成分法,由Steers(1977)提出,认为绩效是指用组织成员与组织或成员间的互动行为。

pritchard(1995)则认为组织绩效可以用生产率来分析,“生产率经常是产量、效率、个人绩效、组织有效性、生产力、利润率、成本效率、竞争力和工作质量等概念的同义词”。

(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

macDuffie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绩效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arthur(1994)将企业划分为两种类型:控制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承诺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在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上,承诺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明显优于控制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Guest(1997)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方面的探讨。并且提出了五种类型的战略匹配:作为战略性互动匹配、作为权变的匹配、作为理想的系列实践的匹配、作为整体性的匹配、强调组织中各项人力资源实践间的匹配,以便使组织运行更有效,并产生较高的组织绩效。

模型构建

本研究基于文献基础,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模型(见图1),以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具体包括:

各人口统计控制变量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上的差异化影响情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导向的关系;市场导向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中的影响作用。

研究结果分析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各维度对组织绩效的具体影响作用有所不同,其中员工选择与配置影响最显著,培训发展次之,业绩报酬再次之,而参与管理对组织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规范的员工选择与配置,不仅意味着招聘合适的员工,还意味着安排合适的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并发挥他们最大的才能。因此,员工选择和配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组织绩效。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篇10

【关键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能力竞争优势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制定的谋取市场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实现组织长远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谋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主要通过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对经营战略的贡献,因此,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涵盖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与系统建设各个方面,通过企业文化整合战略、组织系统,保证企业战略的执行和实现、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成长。因此,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与企业的使命、企业战略、价值观、企业发展以及员工的需要相联系,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这几大子系统的支持,需要企业的能力系统的保证,这样一个比较完善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建立成功了。

能力系统提出的是“依靠什么去进行竞争”的问题,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上升到更高层次。在上述模型中,企业能力系统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保证,对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跳出事务性工作纠缠,更加专心地致力于从事高附加值的管理工作,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反过来促进企业能力提高,企业战略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理财能力相互作用与配合,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1战略能力与竞争优势

企业的战略能力是组织不断从内外部环境学习,并做出适当的战略反应,以及运用它的资源参与竞争的能力,它是促进战略有效制定和实施的基础。

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与企高层业管理者一起对企业的运行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以保持组织的竞争能力。面对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一方面是变革的推动者,另一方面也应当是变革的保障者,即提供技术变革所需要的高素质员工和对变革进行过程管理,确保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人员变革是最为复杂的变革,战略性人力管理者主要是雇员激励者角色,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企业能力的组成部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全面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帮助企业找出它所面临的与人有关的经营性问题。战略制定下来后,它将负责通过建立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确保企业能够对具备必要技能的员工进行有效激励。通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制定层面积极参与,在运作层面积极推动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企业竞争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在整个企业战略的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源专家开始参与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战略管理不再是单纯的行政联系,而是逐步由行政管理联系经单向联系、双向联系向综合联系演绎。

在战略形成阶段人力资源高层管理人员积极参与企业战略决策及战略规划的制定,形成与整个企业战略规划相适合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更为重要的是,在运作层面大力推动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和任务能如期全面实现。

同时,在战略执行过程中,企业不断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变革管理是战略成功执行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要想成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执行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2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其内在整合性与外在整合性,使企业按预定的方向和目标运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但是,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系统,仅有维持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还要不断的创新,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创新是指个体或组织识别机会、利用机会并展望机会的能力。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首先创新源于企业内外部一系列不同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被特定的组织识别并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并由此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其次,在同等机会条件下,不同的组织识别并利用机会的能力是不同的,那些能够识别和利用机会的组织会在市场上占得先机;第三,对于不同的机会,其价值是不同的,只有抓住其中价值比较大的机会并有效利用,才能为组织带来收益。

创新能力作用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在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创新,从更高的层次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带来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3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多数知识似乎只具有暂时性的意义。对个人来说,其价值不仅在于掌握了多少现存的知识,而且在于是否具备不断掌握最新知识的能力;对企业来说,知识的拥有量已不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绝对条件,快速的学习能力才是组织唯一持久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企业能否在学习能力方面领先,是能否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因素。

关于企业学习能力的内涵,学者们从创造性学习、适应环境变化、学习知识等不同的视角做出不同的解释,目前尚无学者们一致认可的说法。

创造性学习的视角将学习能力定义为“组织内领导者产生并推广有影响力的思想的能力”,这一学习能力的定义有三层含义:领导者必须能够产生有影响力的思想;领导者必须能将思想推而广之,除非学习成果能跨越若干边界共享,否则无法开展组织学习活动;只有当产生和推广的思想具有影响力时,组织才具有学习能力。

适应环境变化的视角认为“企业的学习能力可以界定为,企业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视角认为“企业学习能力是企业吸收、消化知识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组织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企业的学习能力对企业获取外界知识、技术产生积极影响。企业的学习能力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及竞争优势的形成关系密切。关键是要形成鼓励学习的文化氛围,采取措施激活企业内部每个成员的学习潜能进行学习与创造,并允许员工出现差错,使员工在自己的错误中学到知识从而不断进步。

4理财能力与竞争优势

理财就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理财就是要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提高经济效益,谋取利润最大。企业的财务人员是企业内当家,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财务管理等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能力是包含企业内部各种能力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创新能力、理财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理财能力是企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理财能力与其他企业能力即相对独立又具有关联性。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另一方面,是由于财务管理所具有的价值管理和综合管理的特点,使企业的资金筹集、资金的投放和使用等不再是单一、纯粹的财务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发展的需要、投资安排、股东意愿等,因而企业的财务营运过程总是与企业其他的各种业务活动相互联系的,理财能力与其他企业能力的关系亦是如此。

理财能力由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应变能力构成。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协调、控制企业财务管理循环过程,整合完整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的能力。财务活动能力是指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的作用力。财务应变能力是指为培育、维护企业核心能力,企业财务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理财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一个能力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决定了财务应变能力,财务应变能力反映企业的财务营运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理财能力是企业能力的综合财务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在理财能力中得到体现。

5结束语

企业能力系统作用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来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根据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的战略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理财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益运行的保证。战略能力是促进战略有效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学习能力与该企业的相关知识积累有关,创新能力表明企业把握机会的能力,理财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利润以至发展直接相关。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摆脱了事务性工作和束缚,更加专注于能够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的变革性工作上,如知识管理、战略重整、管理开发等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美]雷蒙德·a·诺伊等,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美]詹姆斯·w·沃克,吴雯芳译.人力资源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张玉利.管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第453页,2004年.

[4]牛继舜.论组织学习能力的内涵[j].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5期,第32-34页.

[5]马宁.我国工业企业能力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18-21页.

[6]许春.企业学习能力与研发合作契约稳定性[j].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312-316页.

[7]罗宏,陈燕.财务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相关性[j].当代财经,2003年第12期,第109-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