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结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5:13

文化和旅游结合篇1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创新;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文化与旅游有着很强的天然融合性。但是在相当一段时期和一部分地区,二者的分离现象不容小视。在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工作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必须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强度要提升到战略的层面

新时期新阶段,充分认识文化与旅游结合,并将其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共同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经济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文化与旅游结合已经进入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国务院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说:“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制定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规划,统筹谋划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与工业、农业、教育、科技、信息、体育、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相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

文化与旅游结合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文化都包括了某种价值观,我国的文化当然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旅游与文化的结合首先就是要在旅游业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是在旅游业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业的体现。为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恶搞文化,制造“伪民俗”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文化糟粕被用来哗众取宠,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意。我们要对文化旅游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对旅游市场上出现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歪曲传统文化的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进行坚决抵制和查处。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对旅游中的文化需求更为强烈和更加多样化,在旅游活动越来越多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民心工程,发挥旅游的扶贫、就业等民生功能。同时,高度重视旅游的教育功能,积极发挥红色旅游文化工程的作用,通过旅游把宝贵精神财富充分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世界旅游发展趋势联系起来

2003年总理在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五次全体大会上说,“旅游活动愈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文化、增进友谊、扩大交往的重要渠道”。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文化与旅游结合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同样,在我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旅游产品趋热,游客对文化方面的诉求增多,文化旅游将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同时,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强,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民间增进了解,加深理解,促进友谊。我国依托旅游资源和旅游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活动和产品来加强对外传播,把文化“走出去”工作与经济、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展演、展映和旅游产品销售结合起来,让各国的游客在旅游中认识、了解、感知一个真实发展变化的中国。也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旅游“零距离”了解了外国和外国文化,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从而加强区域及国际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四)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城市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文化与旅游都是一个城市最耀眼的名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是城市灵魂。遗址保护、城市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协调发展,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展示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现代城市要从功能化城市迈向文化城市。特别是目前领导城市建设最新理念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建设的应有之意,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质、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我们既要积极吸收新的元素,也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发展步伐,除了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外,还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结合,创新投资运营管理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使公共设施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百姓的文化生活融入到历史中,让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当前桂林正在实施“旅游兴市”与“文化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着手建设集聚古今中外旅游元素之大成的桂林世界旅游城,将“吃、住、行、游、购、娱、文、史、展、养、学、研”等旅游要素融入城市规划中去,为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提供具有创新意义的战略思路,必将使桂林城市的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深度要实现综合改革

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体制上不断改革的过程和经济上加快转型的过程。《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我们要更多关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短板,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大推进各个领域的综合改革,创新业态,培育新的产业空间和消费能力。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要当作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首要工作

桂林的文化与旅游结合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不仅是同步的过程,而且有本质的联系。在管理体制上,要整合行政资源,组建一个超越文化和旅游领域领导机构,制订发展规划,把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目标和实施方略,分别纳入文化、旅游部门的“十二五”产业发展专题规划中,形成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管理机制。在政策体制上,制定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财政、投融资、税收、土地等方面积极支持旅游和文化的结合。建立和完善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在大力推进银企合作的同时,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多渠道融资,引导各类资本、技术、人才、项目向文化旅游领域集聚。在市场体制上,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培育龙头文化旅游企业,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同时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在保护机制上,要与增加生态补偿基金的投入一样,请国家投入更多的历史文化保护资金。整治会仙湿地及古桂柳运河,生态敏感区的居民安置,靖江王陵区的全面保护、桂林古村、古墓、古桥等古迹的修缮、维护和开发,提高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要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样也是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急迫任务。一方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朝阳产业,都潜力无限,都充满了创造力,可以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我们要积极探索符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规律,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和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与旅游在扩大内需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我们要将文化和旅游推向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开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黄金发展期,鼓励更广泛的消费者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化旅游消费活动,通过文化和旅游的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文化体制改革齐头并进

过去文化与旅游不能很好结合的原因很多,而体制问题是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体制不顺的条件下,二者不能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协调,政策扶持不到位,机制不完善,发展领域受到限制,即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公益性需求,也缺乏应有的市场活力,不能形成支撑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就文化体制与旅游体制比较而言,文化体制的改革更为迫切。为此,我们要按照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把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工程与文化体制的改革协调起来。

建立与完善的工作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工作的宏观指导。建立相应的部门合作机制以及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

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

(四)文化与旅游结合要成为旅游业转型的主线

文化在旅游业的转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被作为国家层面重要战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家旅游“十二五”规划要求:“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依托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合理利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演出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全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引导各地积极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等一批文化旅游示范区。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桂林“十二五”规划也要求:“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商务、运动体验、学习培训、艺术交流、养生保健胜地,使桂林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进而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桂林旅游具有典型的意义。其中最典型的是从单纯的观光型向复合的休闲型旅游转变。桂林旅游有充分的条件在这一转变的目标、路径和模式方面创造出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体现地方特色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旅游和文化的结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我们要把发展地方文化作为文化与旅游结合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以地方文化资源为前提

文化资源是创新的本钱,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中的前提一是要发掘,二是要保护。

发掘就是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应找准本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才能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桂林文化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要尽快建立“桂林市文化资源库”,以完整的文化档案支持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

保护就是坚决制止破坏性的开发。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应牢固树立“保护是前提、科学合理规划是关键、有序适度开发是核心”的理念。只有把历史的遗产保护好,才能利用好,发展好,才能有创新。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以有特色的公共文化为基础

公共文化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的基础性平台,向市民普及文化教育,培养文化旅游人才创造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人文环境;完善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硬件环境;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公众文化产品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前期产品;增强文化服务意识,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可以完善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软件环境。在建设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方面,桂林有明显的先导性。但是我们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不平衡、不配套、不贴近仍然是桂林旅游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软肋。我们应该让桂林的长项更“长”,在提高桂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人性化、普及度和文化内涵方面凸显特色。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全过程

在桂林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应逐步成为桂林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至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到34.2亿元,增幅达21.2%。桂林有了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桂林的文化产业仍然与桂林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很不相称。我们要尽快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从制度上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尽快建立“桂林市文化产业项目库”,实现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和更好管理。桂林的旅游文化产业要打造“桂林演艺之都”、“桂林动漫基地”等文化品牌,继续大力扶持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临桂五通三皮画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特别注意从文化资源保护挖掘和传承、动漫创意产业的壮大、演艺市场的开发、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发旅游文化产业衍生品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培育若干旅游文化精品品牌。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桂林动漫戏曲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形成以文化开发为龙头,以创意旅游为亮点,以文脉传承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四)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处处体现旅游的创意性

旅游业本身就是文化产业,而且是高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旅游没有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意就没有魅力。旅游在创意创造中发展新兴文化。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需要用创新思路和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挖掘、整合和激活资源的“文化之魂”。

要将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运用于文化与旅游结合中,提升旅游业的文化科技内涵。提升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大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业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现代科技创新旅游讲解、旅游展览等传统形式,形成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鼓励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旅游文艺演出形式创新,提升旅游演艺节目创意。

要大力提升旅游文化的科技内涵。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旅游业未来腾飞的两只翅膀,现代科技为旅游发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新的空间,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旅游文化。要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升面向游客的文化演出、文化产品的信息服务和从业人员的科技涵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1)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ep/oL].新华网news.省略/travel/2009-12/04/content_12586507.htm.2009-12-04.

〔3〕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p/oL].省略/policy/txt/2009-09/16/content_18533690.htm,2009-8-31.

〔4〕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ep/oL〕.新华网,2009-09-26.

〔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p/oL〕.新华网,2006-09-13.

文化和旅游结合篇2

摘要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深度结合

临沂市打造的水上红色文化大典、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临沂、红色临沂和现代临沂。《蒙山沂水》自公演以来,以其唯美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全国各地数十万观众,成为临沂红色旅游中一个耀眼的品牌。作为临沂倾力培育文化产业的代表《蒙山沂水》,是临沂市实施文化旅游一体化、打造文旅深度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提供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示。

那么,如何实现临沂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辩证关系

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经济就越发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生命力。若将文化与旅游割裂开来,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而旅游也只能在低层次徘徊不前,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文化和旅游产业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的辩证关系。文化的经济性、旅游的文化性理念,为我们把握市情、找准优势,加快临沂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要把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旅游与文化共融共生的平台,提升文化与旅游的关联度、融合度,坚持文化唱旅游戏、旅游打文化牌,以此增强文化旅游的亲和力、生命力和吸引力,推进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文化与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丰富的文化元素是临沂市旅游发展的巨大优势,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是临沂旅游文化的成功经验。

作为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临沂有着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临沂有“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兵圣”孙武。

临沂市内有着众多宏伟秀丽的景观,蒙山连锦八百里,沂河泛银五千年。还可以加大蒙山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市场化开发力度,依托沂河水系资源,开发了地下溶洞、地下画廊等一系列旅游产品,展现临沂生态旅游的特色;对接国家规划,与其他城市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利用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红色旅游产品,拓展红色旅游发展的空间和前景。

三、想方设法在文化与旅游结合上做好文章

(一)在旅游景观和项目建设中非常注重塑造文化内涵,赋予景点高度的文化品位

在发展旅游业中,可以通过挖掘临沂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努力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项目和内容。进一步强化旅游意识,找旅游文化的准亮点和卖点,变文化产品为旅游产品,尽快形成适合旅游者口味的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二)要注重景观的文化开发,加大旅游景点配套项目开发力度,赋予景区景点更多的文化内涵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本质上就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而旅游企业应该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努力把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临沂旅游商品开发目前还不够,现有的旅游商品种类不多,地方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内涵不够丰富,远远满足不了旅客的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旅游企业研究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购买需求。要对文化性很强的旅游商品进行技术工艺包装,对非文化旅游商品进行文化包装,体现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突出纪念性、工艺性,把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拓展市场空间,提高旅游文化商品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比重,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努力把发展旅游业与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形成双赢模式,顺应旅游业发展潮流,符合旅游的内在规律。临沂应推广龙灯扛阁、木版年画、泥制玩具、剪纸、印花布、草柳编、刺绣等民间工艺和秧歌、柳琴戏等民间文艺,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我们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深入挖掘临沂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实现传承和保护,把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对接,利用旅游业产业链发展文化产业。要重视和借助相对成熟的旅游业已搭建起来的市场平台,通过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娱乐演艺、节庆会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双赢模式。要积极筹备国际书圣、兵圣、柳编、石雕、石林文化节等国际性大型活动,提升旅游文化国际化水平,以加强文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以文艺精品创作为切入点,,推动文化的全面发展。

(四)努力把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规划策划和组织领导结合起来,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来做保证。要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对这一战略的支撑,树立起大文化、大旅游观念,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努力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要研究策划临沂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并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名人专家帮助论证,制定较高档次、高品位的品牌。可以邀请国内一流专家队伍,加强实际调研和科学论证,吸取旅游发展的前沿理念和成果,努力将临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成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临沂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文献。要抓住城北新区建设契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精品建设,做好文化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把文化旅游产品宣传工作作为临沂外宣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促销,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开拓客源市场的促销机制。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介自身优势,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具有临沂历史文化韵味的图书、音像等宣传推介产品,通过精神产品的传播,努力提升临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通过运用最新高科技手段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互动性和娱乐性,实现文化、创意、科技三者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国在软件、互动娱乐甚至物联网的技术和模式,走世界先列,但是这些技术优势几乎没有在传统旅游业获得应用,更谈不上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大新技术与文化旅游的对接,需要我市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关键环节落实到位;要加快通过新技术、新创意促广泛应用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要通过新兴技术手段来实现文化旅游的互动性和娱乐性,通过新技术的注入,把文化和旅游产业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水融。

我国的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正在筹备推出盛大旅游,由此正式介入旅游行业,再度延伸其娱乐产业链布局。盛大公司的发展之路给我们临沂市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我们临沂市的动漫产业走在全国的前列,这是一个我市高新技术与旅游文化产业结合的最佳契合点,以临沂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创意点,可以创造出新、奇、巧的文化旅游产品。

总之,文化与旅游是临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双翼,我们要通过合理、规范、科学挖掘,努力在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上实现新突破,创作出更多像《蒙山沂水》、《沂蒙》、《南下》一样的新产品,让文化来提升旅游素质、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让旅游来促进临沂市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与旅游双赢,推进临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蓝生,谢绳武.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

文化和旅游结合篇3

【关键词】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策略

旅游产业在与文化产业融合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整合、创新和结构优化,形成了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旅游新业态——文化旅游,从而大大提升了旅游业的竞争能力。文化旅游产业与第二三产业逐步融合创新,衍生出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等新兴业态形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消费观念和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了文化旅游新产品的培养和新业态形成,使文化旅游价值链和产业链不断延伸。酒嘉两地要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促进现有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区域新兴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文化旅游新业态。

1文化旅游新业态形成的机理

1.1市场需求拉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进入体验旅游的高端层次。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和参与性。主题公园、探险旅游等体现娱乐性和参与体验性的旅游新业态应运而生,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满足了城市人希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旅游需求,主题酒店、度假酒店、自助游等满足了不同旅游消费水平和档次的需求。

1.2市场竞争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

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共性,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明显,文化旅游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必须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并开发新的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旅游市场的竞争推动旅游行业组织的创新,旅游组织逐步朝着集团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格局方向发展。同时,旅游企业进行战略联盟,通过资源整合,为旅游企业构建联合进行市场运作的平台组织,规模优势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协同效应,通过区域联动,发展文化旅游。利用招商、节会等平台和形式,合作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交通、旅游资源、旅游营销等方面的松散连接、弹性运营的组织联盟,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共同促进旅游发展。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也逐渐成为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共识。以上这些因素不断推动旅游新业态的产生。

1.3科技创新为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特别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产品开发和创新,是促进旅游新业态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旅游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产品项目开发、市场开拓、企业管理、营销模式、咨询服务、电子交易等领域,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旅游企业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对产业格局进行大力变革,产业体制、经营管理、市场运营方式等方面得到有力创新,从而促进了旅游新业态的出现。途牛在线旅游逐渐被消费者熟悉,声光电技术运用于各类科技馆形成的科普旅游,载人航天技术与旅游结合形成的太空旅游,携程和e龙等都是科技创新与旅游融合形成的典型新型业态。旅游行业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景区、数字化旅游,政府通过互联网系统对旅游行业进行执法监督,处理应急事件,监控区域运营情况,提供信息服务。科技创新与旅游业的融合创新,极大地优化了旅游业的产品结构,提升了旅游服务的整体功能。

1.4产业融合渗透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产生

旅游产品依托对象的创新与产业融合同样会带来旅游产品的创新。旅游产品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而是依托于其他产业,使其创新和开发范围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从而形成与相关产业融合关联的旅游新产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渗透形成新的旅游新业态,也就是文化旅游。例如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通过融合创新,衍生的文化旅游产品既满足了旅游消费者观光游览的体验,又能够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餐饮、购物、休闲等体验。通过产业融合,旅游产品得到不断创新,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激发消费者的旅游欲望。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不断丰富内涵,扩大外延,使产业链条不断由纵向和横向无限延伸拓展,市场覆盖面更为广泛,市场网络更为细密,客源层次得到较大程度的拓展,企业经营效益增加,同时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旅游企业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及服务能力由于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而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新型旅游业态的产生。

1.5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推进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加快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旅游业的服务功能,将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化和主题化,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手段,紧扣时展趋势,进行特色旅游市场的开拓,通过产业融合,开发地方具有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的人文积淀、风土人情、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等文化资源,实现旅游要素的配置创新,促进旅游产业从初级形态逐渐向高级形态转变,旅游产业结构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复合结构转化,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共同作用于旅游市场发展,通过多区域联动合作、创新、改革、融合,实现旅游业的多样化发展。

2酒嘉地区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的策略

酒嘉地区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重点要采取以下策略:

2.1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策略

一是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过程中充分考虑区域的文化特色,通过文化聚集平台,政府、人才、企业等各创新主体在内外支撑环境下,文化、技术、制度、市场等多种创新方式共同作用,赋予文化旅游资源以新的财富创造能力。酒泉市近年来对兴办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在选址、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不断探索简化程序,政府以补贴、奖励等方式增加投入,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扶持引导和政策引导力度,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优惠政策,为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和创新发展优化环境。二是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为文化旅游企业融资贷款提供优惠便利,有效解决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困境,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和改革创新。为扩大文化产业市场的投融资渠道,酒泉市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力度,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策划和包装开发以及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补贴,并争取由读者集团、光大银行、酒钢集团、甘肃电投共同出资设立羲源股权投资基金对重点文化企业进行补助。通过资金注入和政策支持,培养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文化产业项目或文化企业,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快速形成。

2.2产品融合策略

坚持产品融合的策略,将酒嘉两地的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航天科技、沙漠探险等各种旅游新业态融合创新开发,深度挖掘两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提高两地文化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升两地文化旅游景区的层次,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以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价值的提升。一是创新引领。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创新是文化旅游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在于创新,通过创新,在产业边缘地带激发出全新的产品形态。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构想,为酒嘉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才能为其注入发展的活力。二是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相关产业市场和文化市场需求,找到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契机和融合点,形成适应本区域资源禀赋的产业融合模式,以优质项目带动,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以资本为文化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联动纽带,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形成较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根据酒嘉两地文化资源特点,形成和开发更加丰富独特、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三是创新市场网络。创新市场网络机制,调整和改进商业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运营机制,创新营销,通过交流平台、技术创新、网络促销等方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效益,不断满足市场对文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2.3联动互通策略

酒嘉地区要与丝路文化毗邻地区联动开发,充分发挥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在联系和比较优势,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在线路的设计上连点成线,互联互通,并强化主题、突出特色,建立资源互用、信息互传、客源互送、产品互补,推进文化旅游朝着资源利用最优化、线路设计专业化和主题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整合区内文化旅游资源,延伸产业链,完善区内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集聚,开发更为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区域文化产业价值提升。政府做好后盾,搭建区域合作平台,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将区域文化自身的特色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流,广泛提升区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2014年酒泉市共举办28项节庆、会展、国际赛事,借助文博会等招商节会平台,推进5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年来,全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合同金额达到247.7亿元,到位资金39.95亿元。2015年将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宣传推介、包装推荐力度。依托酒嘉两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禀赋,依托合作平台,借助东部的技术优势,通过文化与技术的融合互动,提升整体联动效能。

2.4人才兴文策略

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对人才的培养和利用。酒嘉两地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产业发展起点低,市场化程度、企业创新、技术创新都比较落后,资金、人才等资本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产业附加值较低。实施“人才兴文”策略,进行适合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快速推进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发展。进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政、校、企三方合力,构建完善系统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解决文化专业人才亟需的问题,同时要完善人才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人才创新环境。“十二五”期间,酒泉市实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221”工程,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0位优秀文化企业家、20名文化创业之星,每年培养100个文化产业方面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地方职业院校在2014-2015年向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文化旅游、动漫制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及管理人才超过600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引进、培养、开发相结合,统筹推进文化旅游管理干部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2.5一体化发展策略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间的深度协作,共赢思维是开展协作的关键。酒嘉两市必须树立“大旅游,大发展,大区域”的观念,提倡区域协作精神,遵循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广泛开展区域协作,优势互补,统一管理,建设互补的文化旅游产品群,共同致力于区域旅游做大做强,实现合作、互动、共赢。在两市旅游开发一体化、交通建设一体化、市场开发一体化、信息服务和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合作平台上,鼓励支持旅游企业联合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以合作共赢为前提,通过“共推、共建”,建立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区域文化旅游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创新的联动机制,通过对酒嘉区域内文化资源脉络的梳理与文化资源特色的提炼,形成能够被市场和内部广泛认同的宣传形象,建立信息的联动机制,制定统一的文化旅游发展政策,打造一体化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文化旅游新业态的产生改变了以往对文化资源的片面依赖性,扩展了文化旅游产品类型,深化其内涵。以旅游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开发交叉性的、边沿化的、深度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化,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发展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组织结构层面的调整转型和优化升级,促进形成文化旅游与科技、观光、游乐、美食、修学、康体、娱乐、休闲等多要素、多层面一体发展的多元文化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业增长方式的改变,实现旅游业的优化升级,满足了人们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区域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塑造大旅游发展体系的良好发展环境,拓展了旅游市场范围,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保证了文化资源要素的有效组合和高效利用,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甦.旅游业态创新体系构成要素及动力机制探析[J].时代金融,2012.

[2]李雪丽.新业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江苏商论,2011.

[3]张文建.旅游产业转型:业态创新机理与拓展领域[J].上海管理科学,2011.

文化和旅游结合篇4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和旅游是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相互联系,彼此交融,共同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的一种生活文化现象。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是当今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本质,不包含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旅游是以一些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其核心内容即为文化,文化是旅游活动中最富内涵、最为生动、最具魅力的部分[1]。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同发展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旅游协同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在文化旅游领域有了很大的建树。国内很多学者对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机理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季玉群、黄鹍[2]从旅游业系统经济—文化特性协同关系方面进行了研究。朱文林[3]对扬州历史文化特色旅游的协同学进行了思考。白长虹等[4]对京津冀区域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作了研究。顾艳芳[5]对河南焦作地区民间文化与旅游的协同整合进行了研究。曹晓鲜[6]从协同论的视角对湖南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方面进行了阐述。侯国林、黄震方[7]对长三角地区旅游业与数字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模式方面进行论述。王斌、陈慧英[8]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方面和旅游全要素协同发展体系进行了研究。

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不过他们从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机制上以实证研究为主,没有给予一般性的理论探讨。本文尝试从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含义、理论方面及其机制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实现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

二、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相关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著名物理学家哈肯1974年于西德斯图大学创立了协同理论,它又被称为协同论或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描绘出它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规律,深刻地反映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演化的机制。协同理论与耗散结构论、突变论一起被称为新三论[2]。文化和旅游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它们在协同发展中运用一定的理论予以支撑。

1.比较优势理论及实践意义。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其理论开始是用于两个国家的国际贸易之中,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在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相对差别以及它们相对成本的差别。该理论对文化和旅游结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具有比较优势,在文化和旅游的开发中如何进行文化创意是重点和难点,同时欠发达地区文化和旅游开发如何发挥自己比较优势,增强旅游竞争力也是个问题。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在他《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它是市场营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20世纪80年代该理论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它是一个客观规律,有一个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退或复苏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和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和旅游业发展阶段开发和推出不同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文化旅游是一个关键点。

3.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发委员会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其核心是经济发展要和资源、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经济的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等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于1995年4月在西班牙召开“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会议”,其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能力的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属于生态和资源依赖型产业,一旦开发不好,会对生态和资源形成很大破坏。

4.“增长极”理论。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了增长极概念,主要观点是把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使其具有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文化和旅游协同开发“增长极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把文化和旅游重点培育成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优先选择文化和旅游条件好的地区,集中开发,使其成为极核,而后带动其他边缘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

5.系统理论。1968年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发表了《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确立了系统理论的地位。系统论认为,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是其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该理论核心思想是,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和旅游在一个系统中两者共同发挥着作用。

三、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1.在工作机制上,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协调。文化和旅游属于两个不同部门职权管辖范围,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属性和特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具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综合性产业,它们也都具有地域性、消遣性、经济性、传承性等特征。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协同配合制定工作机制,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指导。发展文化旅游的地区都相应制定了规划,加强了该地区文化和旅游的紧密合作,开创了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2.在互动机制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互相促进彼此发展。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一般与旅游产业结合延伸为文化旅游产业,由此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力。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能使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各个地区发展旅游,都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地区的文化品位,丰富和保护了地方文化,也给旅游带来了极强的体验感。

3.在两者联系上,把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功能。文化和旅游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方面从旅游资源开发来看,其具有极高的文化含量。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传播渠道,经过开发后,旅游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其内在价值。旅游是文化兴旺重要支点,它能为文化产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促进文化大繁荣。另一方面,从文化资源开发来看,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支撑,旅游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过程也即是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

四、案列:云浮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思考

(一)云浮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

云浮虽然是个年轻的地级市,但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云浮有禅宗文化、石材文化、南江文化和温泉文化等,将其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旅游对地方经济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着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目前,云浮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都认识到协同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并积极发展各县区文化旅游合作。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合作为云浮文化旅游提供了协同发展的客观条件。

(二)云浮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云浮位于广东西部,连接着珠江三角洲和大西南,是著名旅游风景名城,“城中有山,山中有水,绿树花香,山水相映”是它的特色。其旅游佳景不胜枚举,佛教禅宗圣地——新兴国恩寺、闻名遐迩的龙山温泉、风景秀丽的蟠龙洞名胜区、历史悠久的罗定摩岩石刻等,令人流连往返。云浮市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无山不石,无石不洞,无洞不奇。云浮区域文化也有众多的表现形式,如佛教文化、古建筑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尽管云浮区域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但其协同发展起步较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近年来全国范围的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云浮地区也逐步建立了一些产业协同发展的试验区,特别在文化资源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上通力合作,产业协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云浮地区一直重视区域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协同发展工作,加大文化和旅游的深度开发,努力将文化旅游打造成为广东省、全国甚至世界的文化旅游品牌。一是禅宗文化和旅游的协同开发。云浮成功落户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了禅宗六祖文化在国内外的社会影响力,带动了文化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南江文化和旅游的协同开发。云浮南江流域地区保护其历史文化遗产,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南江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与旅游结合发展,构建成了和谐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提升了云浮社会文化旅游整体竞争力,为其协同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和动力。

2.云浮地区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云浮文化旅游的协同一般只是对现有文化的展现和保持,区域障碍没有突破,共同的协同发展目标很难树立,这严重阻碍了云浮文化和旅游的发展;云浮文化和旅游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没有进行系统地规划,导致它们处于一盘散沙的境地;云浮文化旅游协同开发仅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层次的表达,因此也降低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云浮一直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外界对其文化和旅游的协同开发缺乏兴趣,因而导致云浮地区缺少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云浮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空间建设较为落后,未能形成快捷畅通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从而导致该地区可进入性较差。

(三)优化云浮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思路

协同相关理论认为,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系统,这些系统看起来似乎完全不同,实质上却存在着深刻的相似性,各系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合作,导致了各不同系统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了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据此,云浮区域文化和旅游的协同发展思路很多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云浮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及融合创新。地方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发展旅游必须依赖地方文化。推进云浮旅游发展,要与云浮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快使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优势,以此促进旅游发展,进而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云浮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提炼资源的文化元素,以此提升旅游品质,旅游发展了,更进一步加强文化的发展。

2.推广云浮文化与旅游宣传。在协同相关理论看来,文化和旅游是两个分开的系统,要想使它们得到进一步宣传推广,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统一宣传。“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旅游业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将两者结合起来宣传是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的需要。因此要打造宣传平台,弘扬文化旅游,普及文化旅游知识,必须充分利用和整合云浮现有的宣传设施,来挖掘云浮文化旅游的宣传品味、质量、影响力。

3.推进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目前,云浮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竞争力和吸引力比较弱,要使云浮文化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推进其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品牌是一种知名度,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会提高云浮文化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和美誉度。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强融合性、高品牌影响力和永续更新性等特征,它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增值点,极大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云浮文化企业品牌和旅游品牌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广大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动力。

4.重视文化旅游人才战略。云浮必须要充分认识文化旅游人才的重要性,将人才战略作为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要实行“人才兴旅”战略,旅游行政部门、文化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要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小组,加大文化旅游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文化和旅游各方面人才,培育文化旅游人才是促进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重点所在,特别要制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高端人才引进的政策。

五、结语

文化旅游成为新世纪旅游发展趋势和潮流,文化和旅游的合作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对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机制等进行研究,对文化旅游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云浮以后必须要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利用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彼此的协作。发展文化要运用旅游产业这个平台开拓文化市场,发展旅游需要文化提供动力,将旅游和文化协同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云浮文化旅游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康伟,李玉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以绍兴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季玉群,黄鹍.旅游业系统经济—文化特性协同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5,(1).

[3]朱文林.扬州历史文化特色旅游的协同学思考[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

[4]白长虹,邢博,孟繁强.京津冀区域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五力驱动、产业协同、滨海先行[C].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2011.

[5]顾艳芳.焦作地区民间文化与旅游的协同整合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8,(2).

[6]曹晓鲜.基于协同的湖南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文化和旅游结合篇5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战略目标;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1-0083-01

2011年7月,丽江旅游局按照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以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来规划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在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的关心和支持下,丽江列为了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5个试点城市之一,玉龙雪山列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单位)之一,这既是对丽江旅游诚信商业模式发展的契机,也是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全市累计投入各项资金2.8亿元,营造了“人人关心标准化,人人参与标准化”的氛围,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旅游诚信主要表现在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旅游诚信的建立有利于建立旅游标准化与技术设计、市场为主、竞争塑造、企业管理、系统维护为主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形成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欧美国家的旅游标准化相一致,推动以丽江为首批旅游标准化为试点城市旅游诚信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基于战略规划研究为基础,对丽江旅游标准化背景下,丽江旅游诚信商业模式创新实施问题进行研究。

一、丽江旅游企业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商业模式

丽江旅游标准化从服务要素上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质量;二是规范各旅游服务涉及机构的质量;三是统一旅游信息服务;四是为上述各类标准提供统一的描述语言。以上四方面的标准再加上诚信标准形成分别以住宿、导游、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供应商等为规范对象,丽江旅游企业在丽江旅游标准化的服务标准上纷纷推出旅游企业相关的诚信服务旅游体系,为建立丽江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目标确立

丽江旅游企业(酒店、旅行社、网络订购系统等)明确战略目标,即不断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旅游产品或服务。采用差别化战略、低成本策略等基于旅游服务基础上实施阶段的旅游商业模式,建立旅游酒店、旅行社、网络订购等旅游企业旅游服务人员服务诚信标准,与薪酬紧密结合的旅游诚信监督机制,丽江高端酒店旅游诚信监督机制正快速发展。酒店产品订购、旅行社产品订购及网络订购系统正在完善阶段,其战略目标的制定需要建立在诚信与质量标准基础上和高端需求基础上,建立价值链体系和价值链重构体系。

(二)客户确定

丽江旅游企业面对客户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个体、、旅游服务机构等。散客市场数量较多,这给旅游销售渠道的创新极大的空间。因此,丽江旅游可以定位在自助度假旅、探险旅游等方面,主要面对散客;其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预订重新组合产品资源.找到合适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品、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竞争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渠道

丽江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个性化旅游相结合,旅游企业提供自定行程、自助价格为主,以适应人们个性化的要求安排形成和旅游项目。这是未来五年丽江旅游在标准化背景下可以采取的旅游诚信商业模式战略及产品技术创新的实施阶段。企业与企业沟通、联合,起步较晚,需要整个旅游行业的企业组成网络,单个企业自己无法实现。旅游界急需一种省时、省钱的方式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针对淡旺季采用行业联合的方式针对不同旅游产品进行资源重组,面对个性化游客展开营销。带来新的销售渠道,这样的销售渠道离不开诚信服务和标准化服务的结合。

(四)收入来源

标准化的企业间的联合可以带来整个丽江旅游标准化的全面发展。酒店预订、票务预订系统等都是丽江旅游诚信服务的标志。以客户为中心,不仅要保证为客户提供便捷、周全、可靠、专业的服务。而且利用先进的技术提供标准化的24小时旅游服务。确保各类广告的真实性,这就要求整个行业的旅游企业提供诚信服务。个性化经营,比如:对旅游项目色旅游产品的真实介绍,在对待服务质量时,提供具有高水平的专业化诚信服务,都是个性化经营过程中,提高增值服务的手段。在产品策略方面建立丽江旅游企业旅游诚信与标准化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旅游企业合作经营、优势互补。在发展策略上应注重与多方合作,通过合作壮大自己的力量,与众多旅游单位结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等。在业务经营上,合作双方建立诚信条约,按照合约标准提供诚信服务与旅游产品。扩大自己旅游企业的影响力。建立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相结合激励机制。为丽江旅游诚信为主的商业模式在竞争机制方面更有活力。激励用户的消费行为。给旅游企业一定发展空间。

二、丽江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商业模式发展初探

各旅游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析旅游企业现状,制定企业联合经营战略、建立企业联合经营监控体系,把提高顾客忠诚度和满意度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制高点。进行差异化定位。丽江酒店的地域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提升酒店服务素质,塑造品牌、建立一定忠诚度都是是丽江酒店发展的契机。旅游诚信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不同企业文化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划分。提升顾客对旅游企业品牌的认知。凭借旅游企业诚信度的建立才能掌控丽江旅游整个供应链和旅游产品销售渠道。商业模式是一种战略发展模式,构筑丽江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的商业模式,是商业模式实施阶段的战略的变革。新技术主要指网络订购服务,市场机会动力主要指在旅游标准化服务下,旅游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丽江旅游企业诚信服务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酒店、旅行社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六方面的诚信服务和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将在不同旅游企业企业文化和游客满意度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为丽江旅游传统商业模式向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商业模式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转型。

三、结论

丽江旅游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创新、系统变革、价值链优化商业模式创新都需建立在丽江旅游标准化与丽江旅游诚信体系之上,从本源做起,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标准化体系挂钩,吸引更多的欧美及日本等一直处于丽江主要客源国的客源前来丽江进行各种符合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的国际旅游产品及符合世界标准的旅游服务。改变旅游资源配置方式打破原有商业模式,建立符合具有丽江地域文化特点的酒店品牌文化和具有诚信系统的酒店经营模式。让丽江标准化经营与诚信化体系结合,形成一个打破原有传统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永胜,唐波,等.供应链管理下的客户价值提升叩[J].中国国情国力.

[2]王鑫鑫,王宗军.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文化和旅游结合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平潭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76-02

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是根据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条件,将旅游产品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调适,按照一定的要求把各种单项旅游产品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定区域内不同类型、不同档次、不同空间与时间分配组合的结构,使旅游产品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结构关系,以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需求[1]。旅游产品各要素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与旅游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及旅游地的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目前,平潭大部分旅游产品还处于观光为主的初级产品阶段,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未摆脱粗放型的开发管理模式,极易造成旅游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因此,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结合旅游市场需求,推动平潭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文明的涵义及其对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内部运行的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等各子系统和谐发展的文明形式[2]。其主旨在于增进和谐,即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并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3]。要求人们在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环境[4]。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得已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就意味着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较差,令旅游地旅游发展举步维艰,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谈不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关系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生态文明的旅游产品结构优化要求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充分融和生态文明意识,尽量抛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结构调整思路,构建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特点的旅游产品结构,以保障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有利于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升级,也有助于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同时,合理、健康的旅游产品结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平潭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迫切性分析

平潭气候温和宜人、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以“山海滩岛”为核心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可谓山海兼备、特色突出。但从现有的景观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看,存在产品类型单一、资源开发层次低以及产品结构不能适应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等问题。

1.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资源开发层次低。平潭旅游产品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度假、文化、会议及专项等旅游产品发展相对迟缓,活动内容及线路组合不够合理,差异性不明显。旅游产品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上,且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对资源的利用仅限于海岸线及近岸水域,开发内容也局限于海水、海滩,缺少陆上和水上的娱乐项目,造成开发层次与资源的品质之间存在矛盾。目前,平潭初级旅游产品占多数,缺少娱乐、体验及参与性,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以致市场吸引力下降,游客停留时间短,难以实现预期的经营效益。

2.开发模式较为落后,生态环境面临威胁。平潭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调查研究、评估与论证,追求短期利益与个体利益。这样粗放式的开发造成滨海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损害。城区的扩展都是以毁坏滨海防护林为代价建立起来的,造成部分区域的防护林宽度低于200米的警戒线,甚至有些地方已出现缺口[5]。还有部分海域进行人工养殖,对海水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除此之外,部分工业企业污水排放不达标,造成了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较差,这些现象都对旅游资源和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危害,也威胁着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产品开发定位模糊,旅游地吸引力不足。旅游地因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资源也各具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定位也应有所区别。目前,从平潭旅游产品整体开况来看,产品的功能定位主要集中在观光和度假,开发的具体内容也大多模仿其它滨海地区,在旅游功能和产品定位上存在雷同现象,造成产品同构化严重,未能突显特色。产品缺乏特色导致平潭旅游无法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因此,平潭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区域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平潭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对策

1.资源利用应加快向集约型转变。平潭自然环境较为脆弱和敏感,任何自然或人文资源一旦被破环,除自身不可再生外,还可能会对整个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突出对于环境的保护及优化,放弃依靠数量增长实现旅游经济扩张的粗放型模式,尽快向数量、质量和效益三者结合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提高资源开发层次,注重旅游环境的培育,资源利用应以资源保护为前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这是滨海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阶段,平潭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工作重点就是在充分考虑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前提下,努力寻求对自然及文化旅游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产品开发模式,使产品设计、活动安排和旅游环境的保护、建设三者相协调,让旅游参与到环境保护建设当中。集约型的发展模式要求针对旅游需求趋势,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及品味,增加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技术含量,以避免或减少对资源及环境的损害。可将对资源、环境影响较小的生态系列产品作为平潭旅游发展的重点。

文化和旅游结合篇7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融合过程;旅游资源

abstract:thefusionofculturalindustryandtourismindustryhasbecomethedevelopingdirectionofthetourismindustryinthefuture.thispaperdiscussesthefusionofthetwobigindustrybackgroundandindustryassociation,bothoffusionprocessisanalyzed,finallysummarizesthecountermeasuresforthedeepintegrationoftheculturalindustryandtourismindustry.

Keywords: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theculturalindustrydevelopment;Fusionprocess.tourism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文化产业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由于文化产业明显地涵盖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大领域,该产业的统计预测工作也就具有复杂性和高难度。清晰定义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内容有利于研究分析和政府决策。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包括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流通业和文化服务业。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工艺美术制造业等。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主要包括文具用品批发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等。文化服务业指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服务部门,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广告业、旅行社、旅游酒店、游览景区管理、摄影扩印服务、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动漫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等。

一、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

文化与旅游相生相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按照人的审美要求,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注重对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突出异质文化;注重发挥游客作为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使者的作用,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文化,推动旅游目的地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交流融合,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实现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以文化旅游为主的高级阶段转变的重要途径。具体到蓬莱市来说,是把蓬莱建成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的重大举措,也是蓬莱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开发、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近年来,蓬莱市围绕建设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目标,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旅游产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旅游竞争力不强,游客在蓬莱停留的时间短,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益还没显现等。只有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寻找突破口,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和旅游发展全过程,开发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来诠释旅游,才能使蓬莱旅游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

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怎样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用好用足相关政策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不可或缺。要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加强旅游和文化相关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旅游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加强旅游文化的市场推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对旅游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二)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业的灵魂,注重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缺乏文化内蕴的旅游是蓬头垢面、毫无魅力可言的;而文化离开了旅游这个载体,将失去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既要重视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完美展示,又要重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的融入和有机结合,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良好结合。此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应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使人文关怀贯穿和充溢在文化旅游业的各个景区景点、各项旅游设施、各个管理细节、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中,要事事、处处、时时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人文。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这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把原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深度开发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旅游工艺工艺品(纪念品),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充实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

(四)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讲,文化差异性是重要的催化剂,是激发游客好奇心的“看点”。因此,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各自的旅游文化提供了独特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体现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培植文化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产品的特色越突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特色是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的生命,切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模仿和低水平重复。

(五)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如果说21世纪是一切都在向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那么,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应是最突出的特征。文化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还是一个高度文明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观念是否更新,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开展旅游单位创优活动,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准,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带动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运用各种载体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三爱一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旅游、职业道德)、“三优一满意”(优秀星级饭店、优秀旅行社、优秀导游员、游客满意)、“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文明诚信等旅游评选活动,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活动,把旅游业建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和重要窗口,努力营造“人人争做文明使者、处处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正面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六)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和旅游结合篇8

[关键词]海洋旅游产品结构优化舟山群岛

海洋这片蓝色的国土在世界范围内已迅速发展成为旅游业新兴开辟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海洋旅游业蓬勃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渐趋深入,海洋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品日益丰富,取得的经济效益显著。发展海洋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沿海省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海洋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新产品开发中的重要领域。

然而,我国海洋旅游产品开发中所存在的产品结构单一、开发层次较低、盲目重复建设、缺乏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旅游业向纵深发展。随着旅游者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者对海洋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加上海洋旅游经济发展正面临产业升级、转型的形势,适时地根据旅游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海洋旅游产品结构,调整、补充和完善产品,以综合开发、全面完善的思路,进行深层次旅游产品开发和组合设计,构建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突出个性与特色的海洋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满足细分市场的要求,这是海洋旅游产品开发的总则所在。

一、舟山群岛海洋旅游发展概况

舟山群岛背靠我国富庶且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与上海、宁波等大中城市隔海相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也是浙江海洋旅游的核心地区。境内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且特色鲜明。从2003年的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来看,舟山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858个,几乎涵盖了国家标准所涉及到的所有类型,而且资源品质高,分布较密集,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占了总数的25.25%。

舟山市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景区景点逐渐得到发展,国际知名度逐步提高,特别是近几年,舟山海洋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旅游业发展日臻成熟,旅游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1.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4亿元,分别增长19.7%和20.0%。当前,舟山海洋旅游产品已从早期单一的朝圣、观光型逐步向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传统的佛教文化旅游外,还开发出了渔家乐、海滨休闲、海滨探险、影视旅游、海上竞技、海洋科普、海钓等充满海洋海岛特色的旅游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内首创的每年一届的“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普陀山南海观音节、中国舟山海鲜美食节、国际海钓节等。舟山旅游已成为华东旅游网、浙东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海滨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已初具规模。(见表)

二、舟山群岛海洋旅游产品开发中主要存在问题

舟山海洋旅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来看,还存有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多为国内海洋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品结构单一,“娱”和“购”要素功能有待强化。虽然群岛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项目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致使产业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都不高。譬如县区的农家乐、渔家乐项目建设,经营者往往不顾客源市场状况,一窝蜂地兴建,致使部分产品开发亏损,影响旅游产品开发的综合效益。从结构上来看,舟山海洋旅游产品结构依然单一,创新不足,休闲度假旅游、特色旅游及各项专项旅游开发尚未形成优势;还没有开出海洋旅游的延伸和扩展产品,如邮轮、游艇旅游,这些都将是未来发展中颇具前景的产品;尚未形成大的具强震撼力的综合性旅游吸引物;旅游业中的“娱”和“购”要素功能有待于强化,旅游者体验和参与性的娱乐性的项目仍太少,海洋夜生活旅游项目欠缺,在这一点上对游客的吸引力较低,也不利于延长游客在此的逗留时间;特色性旅游商品的研发和生产严重滞后,也成为阻碍旅游产业链延伸的一大障碍。

2.岛际、区域间互动不足,尚未形成整体规模效应。舟山群岛各县区和旅游景区在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旅游项目建设及精品线路的组合等方面各自为政,如普陀区着力推介普陀山、朱家尖、东极岛等,岱山则重点营销海洋文化基地等等,缺乏整体效应,使舟山的旅游整体形象在游客的心目中显得零散。旅游者可能只集散性地对普陀山的佛教文化和渔港、海岛的有所认识,而对舟山群岛的全貌以及深层次的海洋文化底蕴所知甚少,这样弱化了舟山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和舟山群岛旅游大品牌的推出,进而影响了舟山旅游事业的协调发展。

在加强区域海洋旅游合作与联合发展,通过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来发展各自的海洋旅游业,达到客源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以打造品牌旅游目的地这一方面,工作仍显薄弱。舟山应加强和长三角周边地区的合作,比如和宁波共铸海钓节品牌,与上海、宁波、台州、杭州等地共建海上旅游圈,这对于加快区域海洋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业和经济的全面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大品牌的战略意识缺乏,宣传力度不足。有关部门在旅游业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品牌意识较淡薄,品牌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如定海区把历史战争与现代军体旅游结合起来打造的全新旅游品牌“古城要塞、休闲定海”已经形成,桃花岛金庸武侠文化节、嵊泗贻贝文化节、国际海钓节等影响力相对较小的节庆旅游品牌正在建设形成中,但却缺乏知名度;以海岛休闲为主的旅游房产、海洋科普游、海上运动、荒岛探险等诸多项目的品质和影响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其次,在品牌宣传力度上也明显不足,缺乏资金投入,缺乏宣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未注重将舟山群岛作为整体形象推介出去,营销工作力度远远不够,致使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舟山群岛大品牌形象的确立。如对著名的佛教名山普陀山,仍有不少游客以为其为宁波或是杭州所属,还有桃花岛和“沙雕故乡”朱家尖虽然小有名气,很多游客竟然不了解其属舟山群岛之列。舟山群岛作为旅游城市的形象、城市的品牌没有被突出出来,作为第一大群岛、全国最大渔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舟山群岛的地位未有被从整体上推介出去。

三、产品结构优化对策

1.产品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趋多样化的旅游消费新需求,要求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走多元化之路。首先,精心谋划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海洋旅游产品系列,组合包装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线路,形成观光与参与相结合、动静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产品开发组合系列,实现由结构单一的观光型产品为主向观光型、休闲度假型,以及专项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转型。如,今后有关旅游部门在做好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保健旅游、探险旅游、海底旅游、军事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

其次,根据高、中、低档不同消费水平游客的需要,塑造精细化、多样性的海洋旅游产品。如针对中高档市场,开发豪华游船、游艇旅游;针对美食旅游者和婚旅旅游者,开发美食、海产品购物与婚纱外景拍摄等相关产品,以满足旅游者享受的需求。总之,应开发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以商务、会展、文化、宗教、生态旅游为重点,辅以购物、美食、修学、节庆旅游等多系列多层次丰富的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第三,在旅游六大要素“娱、购”两方面下足功夫,拓宽旅游项目的内容,加大和景区相关的如佛教文化、海洋食品、海岛特色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开发建设的力度,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产品和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从全方位促进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2.差异化战略。一般而言,在同质型的产品中,人们多会选择同区域内最高级别的。随着人们旅游倾向的越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开发海洋旅游产品必须力求和其他兄弟沿海城市之间建立起差异化的产品竞争策略,各县区之间应在统一规划之下合理配置区域功能,进行综合开发。舟山可立足于境内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突出海洋、海岛、渔文化、海鲜美食、海钓等产品特色,注重对客源市场有着较高吸引力的产品开发,彰显个性,错位竞争,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编制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实现多元化、深度发展,并充分发挥群岛境内各县、区之间资源的空间互补效应,规避竞争因素,形成旅游资源的大整合。

3.文化兴旅战略。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舟山群岛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如海洋历史文化、海洋龙文化、渔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等,这些独特的资源足以构建成文化旅游的产品体系,为舟山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舟山可调整思路,依托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和潜力,加大文化旅游需求的诱发力度和拉动力度,并做好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投入,以有形资源为载体,突出其地域文化的垄断性和独有性,通过文化有效提升舟山群岛旅游,实现旅游产品结构优化,以增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的目的。

4.特色化与品牌战略。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为了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就必须抓住特色,强化自身特色,把地域文化特征、区域风格与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地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和开发,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性产品,打造旅游精品。舟山可借助“海”、“渔”、“岛”、“龙”、“沙雕”等具有区域和民俗特色的资源,开发出地方性、场景性等具有“感”、“观”双重体验的“自我”特色性产品。另外,在旅游商品开发上应力求有所创新和突破。

品牌效应对游客有着极富召唤意义的号召力,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舟山海洋旅游产品开发应树品牌意识,采用高品位的市场定位,突出海天佛国、渔都风情、历史文化名城、休闲海岛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项目,加快构建海洋科普旅游、休闲渔业、邮轮旅游、海钓、探险旅游、旅游景观房产等特色产品链,在主要市场上确立产品品牌和增强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保持对游客持久的吸引力和在市场上持久的竞争力,以此获得高势能的竞争优势,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5.联动与协作发展战略。联运与协作是指在空间上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舟山背靠中国最富饶、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若采取“区域联动”的空间战略,抓住机遇,主动接轨上海,凭借和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以及其在浙东黄金旅游线和沪南旅游线中的产品串线组合优势,以高品位的海洋旅游产品融入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势必增强舟山海洋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促进长三角海洋旅游业的联动发展。另一方面,群岛域内的各地、各部门也要树立大旅游协作观,强调旅游开发与区域整体的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各部门、各行业的协作,摒弃自我封闭、各自为战的狭隘观念,多方位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选择,形成优质产品组合链和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培育旅游地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旅游与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最终形成舟山群岛海洋事业大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与原理.北京[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胡卫伟王湖滨:论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与开发策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3):48~52

[3]胡卫伟李隆华等:浙江舟山海洋旅游品牌构建与发展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7):9~11

文化和旅游结合篇9

非常高兴今天的研讨会能够邀请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旅游业界的专家以及新闻界的朋友,共同为旅游产业发展以及综合改革建言献策。在此,我代表省旅游局向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对此次研讨会给予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做一个发言,供大家参考。

一、开展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省旅游“二次创业”已经到了攻坚阶段,但是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活、旅游政策支撑不够、旅游开发建设资金不足、旅游重大项目推进不快等诸多困难和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并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旅游改革、创新已势在必行。为此,省委、省政府在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随着国家把旅游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来培育,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在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财政贡献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日益凸现。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美元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消费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旅游成为了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其规模迅猛增长,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已成为拉动和刺激国内消费市场最具活力的生力军。因此,实施旅游产业综合改革、加快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是满足日益扩大的旅游消费需求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提升旅游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当务之急。旅游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日益显现,主要有: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旅游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市场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休闲度假产品不多,精品名牌产品甚少,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旅游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旅游投融资机制不完善,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明显不足;旅游人才结构性失衡,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短缺,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加大,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的实现途径有待进一步探索等。这些问题已不仅成为严重制约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的关键问题,也是全国的共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结合这些长期困扰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大旅游发展改革力度,破除体制机制性问题,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是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西南集边疆、山区、民族为一体的省份,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经济发展不够协调,“三农”问题较突出。近几年来,根据大部分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地处农村的实际,着力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有效推进了全省小城镇的建设步伐,而且通过旅游带动了小城镇和旅游景区周边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使一批农民脱贫致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通过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探索依靠旅游带动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建立“以旅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对于扩大城乡交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我省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具备开展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的优势条件

旅游资源丰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综合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为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旅游资源类型齐全、组合度高、特色鲜明、保存较好。从自然资源来讲,有温泉、火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地热和火山旅游资源属国内一流,境内的多座火山、多处温泉,是开展温泉康疗的胜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提供了“天然氧吧”和良好生态环境。从人文资源来讲,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抗战文化、侨乡文化、边地文化、民族风情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独特的区位优势看,是中国连结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国境线公里,县城距缅甸密支那仅公里、距印度雷多公里,现有猴桥国家一类口岸和滇滩、自治等条边境通道,是我国面向印度洋开放和实施南亚大通道战略的重要“桥头堡”。毗邻的缅甸和印度等南亚国家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异域风情多彩、历史文化厚重,为开展跨国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较好。第一,的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年全县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了.%。这几个指标在全省重点旅游县市中是排在前列的。第二,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旅游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旅游产业的规模也持续扩大。目前全县共有旅游宾馆酒店家,日接待能力达万人以上;a级以上景区个,有旅行社家,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人,其中导游员名。此外,已经发展了一批农家乐、旅游餐饮经营单位,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第三,旅游建设亮点不断凸现。通过柏联集团的整体开发建设,旅游小镇荣登了“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还获得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的“中国翡翠第一城”品牌称号,目前,热海Spa水疗项目、小巷及古镇综合配套项目、叠水河旅游度假区开发项目、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等项目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好成效,县已成为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热点和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第四,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第三产业的带动下,全县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态势。

三是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勇于创新。近年来,通过发挥资源、区位、文化等优势,重点突破交通、城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依靠重大项目带动、重点培植旅游支柱产业,大胆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率先引入民营企业参与旅游开发,为旅游业的发展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第一,积极开展旅游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县先后积极引入一批较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实现了由政府办旅游向政府引导、企业资本投入为主的转变,带动了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为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档次注入了活力。第二,注重大旅游发展观念,把旅游发展与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从城市建设看,县按照旅游城市的标准高品位规划、高质量地建设县城,已经把初步建成一座特色旅游城市;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看,驼峰机场和保腾高速公路建成后,从昆明到航空只需小时,陆路只需小时,将极大地改善通达条件;从陆路国际大通道的建设看,至缅甸密支那公路境外段已经建成通车,为开辟出境旅游、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以被列为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为契机,大力实施旅游与文化联姻工程,探索文化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如:“火山热海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的成功策划和组织,增强文化对旅游的支撑作用,让文化成就,使旅游因文化而生辉。

三、加快推进开展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改革的目标和重点旅游发展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政府主导、创新机制、政策推动、部门联动、各方参与、提升质量、统筹发展、群众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发边境旅游、温泉度假休闲康体、特色小镇(村)等特色旅游产品,经过年努力,力争将县建设成为温泉康体度假和边境旅游的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其它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围绕这个目标,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率先实现突破:

第一要在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上实现新突破。要探索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旅游管理新体制。进一步整合旅游发展的行政资源,形成合力,建立促进旅游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探索旅游业投融资的新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探索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加大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旅游开发建设,鼓励民营旅游企业加快发展,不断优化旅游投资环境。

第二要在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上实现新跨越。在构建旅游新业态上有突破。在对原有旅游产品提升改造的同时,高起点、高规格、高档次的建设一批温泉度假旅游、运动休闲旅游、健康旅游、旅游小镇等休闲度假康体产品,构筑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产品由观光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产品的转变。要在培育旅游精品上有新的突破。树立精品名牌意识,对已形成的旅游精品进行挖潜改造,注重配套,提升品质;对新的旅游产品要集中力量,加快培育,着力打造几个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精品旅游产品。在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实施上取得显著突破。抓好几个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设项目,加快项目的推进实施。研究推动项目落地和建设的政策措施,促进旅游重大项目尽快投入建设,尽早发挥效益。

第三要在旅游统筹发展上实现新成效。统筹旅游业发展与民族文化建设。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创办旅游文化企业,建立旅游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丰富旅游的内涵。统筹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镇在旅游发展中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按照“富有特色、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管理科学”的总体要求来规划和建设城镇,加快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的建设,推动旅游地区城镇与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良性互动,不断完善和提升城镇的旅游服务功能,使优势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城镇的吸引力产生叠加效应,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为城乡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要在旅游产业的对外开放上取得新进展。要在建设国际旅游圈和旅游经济走廊上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努力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圈、旅游经济走廊。要在实施旅游产业“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上取得新进展。要大力实施旅游“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引进国外、省外的企业到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酒店、旅游餐饮、旅游娱乐设施或开办旅行社及咨询服务,同时鼓励旅游企业到周边国家进行旅游开发,加快外向型旅游经济的发展。要在沿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游客出入境便利化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加快沿边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口岸配套设施和功能,在游客对流的主要口岸试点发展边境旅游小镇,简化有关手续,方便游客出入,积极探索和实施游客出入境的便利化政策和措施。

第五要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上开辟新途径。要探索建立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按照以保护促进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的要求,积极推行绿色环保的开发、经营和消费模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旅游产业,建立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切实做好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规划工作旅游产业综合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创新性强、敏感度高,市和县要在进一步完善综合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尽快组织好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一是要针对此次规划具有的创新性、改革性、政策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编制单位和专家的组织上,尽可能构建包括旅游方面、改革方面、政策方面、管理方面等多领域、多层面的编制队伍。二是在规划内容上,要重点围绕发展什么、改革什么、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以及政策保障等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的思路、目标、重点内容、重大项目及保障措施。同时还要做好旅游土地利用、政策保障、规划实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规划。三是规划成果要以座谈、研讨、征求意见会、书面征求意见以及公开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地、多层面地收集和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规划是一部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高水平的规划,切实指导好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工作。四是规划审批后,要依据规划组织调整相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布局和发展重点,选择和安排建设项目;要建立健全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监督评估实施和落实情况,协调推进规划的贯彻落实。

(三)要用足、用活、用好政策要积极围绕综合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在研究和用足、用活、用好旅游开发、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等方面政策上取得突破,在推进政策的研究和利用时,要注重有效利用现行政策和推动出台新政策的紧密结合,首先要研究如何把现行的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其次才要积极争取国家以及省的政策支持。针对目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特别是要在有利于土地节约利用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加大土地管理改革力度,保障旅游产业发展用地供应;要在设立免税旅游购物区、旅游签证、机场口岸政策、金融税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努力。

文化和旅游结合篇10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我市是旅游资源大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旅游业发展,明确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来培育,提出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的旅游业已经打下了良好基础,形成了比较优势,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条件。

(一)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业是公认的“绿色产业”、永不衰退的“朝阳产业”。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xx明确要求“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温**总理强调“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省委、省政府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好客xx”旅游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和“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内容,及时出台《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配套出台《xx市旅游景区管理规定》、《xx市旅游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共促xx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加以培育扶持。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有关部门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去年全市开工建设重点旅游项目42个,总投资176.33亿元,完成投入60多亿元。xx运河核心景区、xx县宝相寺景区、xx县xx古镇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xx游客集散中心、圣都国际会议中心、xxxx文化会展中心、银座佳悦大酒店等正式投入使用。xxxx机场开通广州、北京、上海、成都、沈阳、青岛6条航线。泗水西侯幽谷、万紫园、xx湖综合开发、邹城峄山、金乡羊山、xx香格里拉大酒店、xx太阳国际酒店等项目规划建设进展顺利。xx、xx古镇、xx景区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建立了旅游、景区、管委会于一体的管理模式。坚持产业联动理念,推动文旅融合、农旅牵手、工旅联动、航旅互动,合力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日趋规范,服务质量逐步提升,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有效提高了旅游产业素质,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从政策层面看,国家促进消费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实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人民收入稳步增长,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全球旅游业预计XX年将温和复苏,入境旅游发展前景看好。国务院去年12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我市作为资源型城市,“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突出,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XX年上海世博会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预计世博会期间入园游客将达到70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50万人次,以“世博旅游年”为载体,结合省政府开展的“观世博、游xx”活动,搞好世博旅游宣传推广,可吸引更多的游客来xx观光旅游。

(四)旅游产业发展有着很大潜力。我市拥有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满足国际国内不同层次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但从实际工作看,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丰富程度还不相称,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和一些领导同志仍然缺乏对旅游业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缺乏对自己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没有把发展旅游放在应有的位置;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协调能力不强,资源整合乏力,制约着景区开发建设;缺乏有影响有实力的旅游大项目、大集团,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投融资机制不活,缺乏融资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资金的手段;与大众化、多样化旅游消费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旅游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产品开发缺乏高端策划,特色不够鲜明,品牌不够响亮,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旅游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缺少高端旅游策划、营销和管理人才。我市旅游业发展仍处于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方式、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亟须解决,区域之间、产业要素之间、产业内部格局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市场化程度、产业素质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健康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待培育。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只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破难攻坚,化差距为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市的旅游业就会不断跨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是实现我市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关键一年,必须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朝集约、集聚、高端的方向发展。

(一)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项目建设。各县市区要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意见指导下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避免产业趋同。在科学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策划一批旅游项目,争取建成一批投入使用,开工一批加快建设,储备一批后续开发。一是突出规划衔接。切实把旅游专业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城建规划、生态规划衔接好,把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精品城市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创意规划。聘请高层次专家做旅游项目规划,高点定位,建成精品,“不留遗憾,多留遗产”。今年重点推进xx整体开发、全球xx文化研修交流中心、xx湖旅游区、xx佛教文化园、xx文化主题公园、xx泉群景区等项目规划建设,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促进文旅融合。按照“世界著名、国内一流”标准,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旅游产品中增添文化特质、注入文化元素,把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放到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来,以文化提升项目品质,以文化提升发展质量,以文化塑造旅游品牌。四是严格建设管理。严格旅游项目规划审核,加强项目建设过程和竣工验收审核,确保项目规划与总体规划、项目建设与项目详规相符合。景区类新建旅游项目,尤其是投资额超过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要按照国家5a级景区评定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二)促进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要把旅游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把握,作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育。要注重创新发展,做深做透“生态、休闲、文化”的文章,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培育文化节庆、旅游演艺及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在工业发展中注重为旅游提供优质商品,创造发展工业旅游的有利条件;在城镇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形成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城镇风貌,使城镇成为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充分利用农业、林业、水利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乡村,推动乡村旅游由以农家乐为主的初级旅游产品向生态、健身、民俗文化等多层次乡村旅游产品转变。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在数量、层次结构等方面的比例关系,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

(三)培育市场主体,增强竞争实力。积极引导通过行政划拨、联合重组、相互参股、破产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以旅行社为龙头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充分利用我市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集团,并尽快打造成上市公司,搭建xx旅游融资的大平台。重点培植xx湖旅游、宝相寺旅游、xx旅游、圣源旅游等一批龙头企业,增强xx旅游的竞争力。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广泛吸纳外资、民资,引进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企业、知名旅游品牌等战略合作伙伴,依法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经营景区和兴办旅游企业。鼓励我市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发展旅游产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旅游企业,促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功能,建立健全同业合作、市场拓展、团队接待、门票餐饮折扣、旅游购物定点定价等行规行约,优化经营环境。从严查处对旅游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确保旅游市场有序竞争和健康运行。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在交通公路建设中优先安排旅游景点之间的连接道路,优先开通城镇与旅游景点之间的公交线路。要以城市为核心,按照“国际旅游目的地”标准,完善交通、景区、酒店、公共标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卫生设施、医疗设施、安全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以开展“好客xx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深入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以标准化为手段,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宣传推行《好客xx旅游服务标准》,推动实施景区创a、饭店评星和旅游目的地体系创建工程。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加快培养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和服务技能人才。落实旅游人才各项待遇,创造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五)强化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市场。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和眼球经济,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宣传推介至关重要。要认真研究旅游客源结构,强化市场细分,加大对重点目标市场的促销力度。要牢固树立品牌理念,整合孔孟文化之旅、运河文化之旅、xx湖休闲之旅、宗教文化之旅、xx文化之旅等旅游品牌,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实施“捆绑式营销”,推介旅游整体形象。加强与周边地区和著名景区的互动宣传,实现信息互通,市场共享。继续办好xx文化节等系列节庆活动,使节会与旅游互促共进。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策划设计多元化、多功能、有卖点的旅游产品。增发xx旅游“一卡通”,鼓励xx人游xx,做活本地市场。“观世博、游xx”是我省今年重点营销的旅游产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谋划,切实做好结合文章,有效拓展市场。加大对日韩、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开拓欧美等新兴市场,稳定并增加入境游市场份额。

(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旅游投入。发展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必须统筹协调、打整体战。要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形成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整体发展的机制。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风景旅游等事业单位改制,解决旅游资源部门分割、多头管理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对旅游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给予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形成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开放,就是抓就业、抓民生。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发展旅游业的组织协调,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充实调整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强化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严格工作考核,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

(二)抓好政策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要按照《意见》要求,以全局视野、战略眼光、开放思维,统筹谋划旅游业发展。对省、市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要深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操作性强、切实管用的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完善旅游工作督查考核体系,保证政策效应得到最大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