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打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9:00

旅游文化打造篇1

作者/李东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集安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文化兴市”发展战略并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对城市现代化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集安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十大边疆重镇和中国书法之乡等众多称号。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着力围绕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做文章,并将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激活了旅游市场,引进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去年,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是2005年的8倍,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12.9%。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差异性旅游文化品牌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人文历史,为集安旅游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0多年前,朝鲜民族迁都集安留下了大量历史遗迹,2004年7月1日,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朝鲜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共43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42处在集安境内,集安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朝鲜遗迹被评为4a级景区。集安洞沟朝鲜古墓区拥有近万座古墓,是目前所知全国数量最多的古墓群。此外还有碑刻、石柱、彩色古墓壁画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朝鲜遗迹在文化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为深入挖掘朝鲜文化,全面增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按照“整合资源、促进发展、优化管理”的原则,组建了集安市朝鲜文化旅游管理开发委员会,负责全市旅游政策研究、产业规划、项目建设、市场监管、宣传促销、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同时,组建了集安市文化旅游发展协会,下设13个行业分会,发展会员300多人,营造了全市上下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2007年,根据朝鲜历史和墓葬壁画记载,集安与上海边玉宽艺术团联合投资1000多万元共同筹划、设计、编排的以展示朝鲜文化为主,融歌舞、杂技、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音舞诗画《梦萦朝鲜》,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根据朝鲜时期建筑特点,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朝鲜王家园林项目,其中一期豆谷离宫项目已开始内部装修;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按照“黑白灰、素淡雅、精秀美”的小城风格设计理念,对全市居民楼和公共建筑外墙进行了整体改造。编撰出版了《集安风物传说》、《朝鲜风情书画集》、《历代诗人咏集安》、《集安市旅游》、《集安史话》等一批全面反映朝鲜文化风情的书籍。

深入挖掘边境文化资源,构建完善的精品旅游线路

集安作为吉林省对朝三大边境口岸城市之一,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如何利用好这一有利位置打好边境牌,成为旅游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鸭绿江是部级水利风景名胜区,集安境内拦江建有云峰和老虎哨两座大型水电站,形成了云峰湖和老虎哨两大界湖景区。中朝共同合作开发的望江楼电站和长川电站,已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集安境内鸭绿江水面开阔,水流平稳,两岸青山耸立,风光秀美,有“游一江之水,观两国风光”之说,别有一番情趣。优美的边境风光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组合,对国内外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近年来,集安沿鸭绿江旅游线路,累计投资10多亿元,开发建设了云峰湖3a级景区及十里滨水、老虎哨、绿江源、羊鱼港码头等有特色、有效益的旅游精品项目,开设了老虎哨和云峰湖游船游艇和漂流线路,打造了以云峰湖、绿江源和老虎哨为三个节点的鸭绿江集安段黄金旅游观光精品线路,增强了旅游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同时,为深入挖掘边境文化旅游资源,积极争取开通赴朝旅游项目,于2010年赴朝进行了实地踏查,与朝鲜签订了集安至满浦一日游协议书,有望短期内开通集安赴朝鲜旅游线路,推动集安甚至全省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深入挖掘餐饮文化资源,树立富有特色的餐饮品牌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时尚,许多城里人喜欢品尝一下农家菜、感受一下乡土气息。如何提高农民经营意识和整体素质,规范行业管理,培育独特的乡村旅游文化,成为市政府重点研究课题。为做精乡村游品牌,集安市政府出台了“在市区控制性发展,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具有地域特色;在市郊合理性规划,以农民发展为主,要具有民俗特色;在偏远位置选择性发展,以临近山水为主,要具有生态特色”的指导政策,避免了重复、低水平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以果树村、长川村、上活龙村、秋皮村、地沟村为代表的田园采摘度假区12个,扶持发展农家饭庄120余家。同时,为充分展示朝鲜族民俗特色,在集安经济开发区朝鲜古迹景区附近投资600余万元,建设了一处占地75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集餐饮娱乐、水果采摘于一体的太王民俗村。经过精心培育,农家乐旅游得到规范,服务质量和品位档次明显提升,已成为当地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品牌。

集安原生态自然环境较好,可食用的野生菌、菜、果、中药材资源丰富,种、养、栽、繁基地多。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因此餐饮文化的底蕴也较为深厚。一是位于鸭绿江边,游客可品尝到鸭绿江鱼等特色水产品。二是老岭山脉由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森林植被覆盖率高,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培育了许多野生特产资源,可发展长白山“山珍”餐饮。三是朝鲜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朝鲜特色烧烤等深得游客的青睐。四是农家特色的民俗餐饮以其生态、健康的特点,在餐饮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全市规划建设了鸭绿江鱼宴一条街、朝鲜烧烤一条街、朝鲜火盆一条街。朝鲜特色餐饮、朝族烧烤、高丽火盆、鸭绿江鱼宴及绿色山珍系列旅游特色饮食,已成为集安特色的餐饮品牌。

旅游文化打造篇2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被放在重要位置,并被赋予崇高的使命。要提升我区城市文化品位,形成梯次明显、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着重从打造自然景观文化、塑造人文景观文化、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培育文化产业等方面入手。本文从整体构建旅游城镇、开发旅游商品市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等层面考量打造生态旅游品牌,还应该增强职能部门行政的“软实力”。

【关键词】城市文化 生态旅游 幸福连云

 

2006年11月10日,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了这样一席话:“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文化如水,看似柔弱,实质坚强。文化,承载了推动国家进步的厚望。从改革开放之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再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建设,其重要性愈渐凸显。

   在2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被放在重要位置,并被赋予崇高的使命――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提升国家软实力,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        连云区城市文化现场透视与展望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包括了城市的市政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不管是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城市的政治建设以及市政基础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建设中应该时刻体现一个城市的灵魂。举世闻名的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北京的故宫等折射出深邃的民族文化。云南的丽江,走进那座城市,随处可见的民族风情建筑都体现了这个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而城市建设的内容,也是这个城市文化的体现。深圳当年的“文化荒漠”,再到如今的文化经济蓬勃发展,都表明了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的。走进一个城市,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城市的街道、标志性建筑等基础建设。因此,在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彰显一个城市的文化。海州近几年古楼群建筑就较好的呈现出地域特色。再来看看我们古老的连云,标志性的建筑师什么?古老的被大拆迁之风席卷,现代的也只是照葫芦画瓢不伦不类,缺乏整体与和谐。全区没有一个像样的市民广场,没有一个较大容量的影视院,各单位搞大型集会仍蜷缩在二十年前建成的碱厂俱乐部、港务局礼堂、军分区礼堂这几个狭窄的仅可使用的公共场所,所以,在市委、市政府将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广泛宣传重视的高度的时候,也就迎来了我区城市文化建设大飞跃的契机,各级各部门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注重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建设和维护。注重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

城市文化包涵了自然景观文化、人文景观文化、理念和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要提升我区城市文化品位,形成梯次明显、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打造自然景观文化。要依托连云自然禀赋,发挥山水生态优势,规划建设宜依山形、顺水势,形成“山水相间、城林交融、组团布局,共为一体”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连岛、墟沟、西墅、高公岛沿海岸应突出生态、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主题景观,打造城市的“连云新外滩”;宿城、高公岛、云山等应依托山的优势,借助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和园林示范市等活动,搞好各风景区、城市干道及铁路沿线的绿化景观建设,保护控制好保驾山、皇窝、悟道庵、云山等山体风貌,城郊采取封山育林、项目造林、“四旁”植树、庭院栽花种草等方式,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分布均匀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面积庞大的“环城绿化圈”。

   二是塑造人文景观文化。塑造城市人文景观文化,必须首先把握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脉络,赋城市灵魂于城市景观之中,给城市形象以生机与活力。在建筑布局、单体设计等人文景观上,要充分结合地形,因地就势,灵活布局,建筑风格应体现怀化山水、人文和时代特色,创建亲切宜人的多种空间,将建筑、绿化、小品融为一体,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构建城市与自然共融,人与城市共融的城市风貌。如连云新城城市中央区建筑,要更多地体现开放的、现代化的特色,建设一批星级酒店、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建筑;对于公共文化设施、商业步行街以及住宅小区等建筑,要尽可能地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形成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建筑风格;在城市主要广场、道路节点上,要精心规划,创设一批反映怀化历史沿革、名人古迹的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通过独具匠心的规划设计,打造一批城市地标建筑和传承历史文脉,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是加快文化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我区城市文化设施严重欠缺,应规划筹建具有山、海特色的博物馆、能容纳千人以上锻炼的市民体育馆、大型的市民文化广场、展示东部城区风范的城市雕塑等标志性建筑。区委区政府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统筹规划,面向群众,讲求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长远规划并逐步落实建设区体育中心、区级图书馆,音乐会展中心、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等一批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城市文化设施。

   四是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加快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绿化模范城、园林示范市以及全国卫生城市等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对怀化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从而使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最后,要强化以成人市民为主的全体市民的文化素质,因为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城市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市民这个城市的主体,只有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才能增强我区城市的软实力。

二、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的考量

1.整体构建旅游城镇。城镇是旅游者的主要产出地、集散中心和接待中心,也是旅游经济的辐射中心和旅游业的管理中心。要切实加强旅游城镇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城镇品牌和形象,把连云区建成观光、度假、商务、会展旅游于一体的有影响的海滨旅游区,努力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黄金海岸区域。连岛镇、高公岛乡等要高起点、高水平搞好规划建设,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完善城市功能,形成独特风格。加快建设宿城景区一体化建设,尽快完善法起寺并对外开放。要建设一批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城镇。旅游城镇建设要做到与景区景点建设相协调,注重完善旅游功能,提高文化品位。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成为特色更加鲜明、吸引力更强的旅游区。持续诠释旅游文化内涵,丰富全市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内容。

2.开发旅游商品市场。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大区域间旅游产业要素整合,充分挖掘客源市场潜力。加强市内各旅游景区的协作联合,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我市旅游业的整体效益。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的合作与互动,联合开发一批跨行政区划的精品线路。加强与国内外各景区间的合作,主动建立无障碍旅游线,旨在克服地域障碍、交通障碍、规划障碍、信息障碍,实现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和产品的优势互补的多赢局面。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积极开发具有连云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努力提高旅游购物的收入比重。建设免税海产品一条街,为购物旅游发展提供新的载体。

3.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以高等级公路、航空为主体的快速旅游通道,积极发展铁路和海运交通,要尽快构建我区至国内主要旅游城市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快捷、安全、高效旅游交通网络。近期重点需加快市内旅游区之间的快速连接通道建设,尽快打通与周边城市的出入快捷旅游通道,形成跨区域的旅游干线网络。加快连云港客运码头建设,开通连云港至上海、台湾、香港、大连、韩国等海上客运航线。积极发展景区间的穿梭旅游巴土和旅游出租及包车业务,不断增加与更新旅游车船交通工具,提高车船档次和质量,组建连云区旅游车船公司。调整已有宾馆饭店的布局和档次结构,加强旅游宾馆饭店的建设和管理,在加快高档宾馆建设和现有宾馆的评星工作,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并着力开发建设家庭旅馆等服务设施,以满足各种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

三、增强职能部门行政的“软实力”

1.创新旅游管理体制。一是政府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及规章,并协调好各有关部门的利益。二是发挥政府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的主导作用,创新旅游管理体制,革除旅游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实现旅游与风景的合一管理,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环境。三是旅游部门牵头负责城市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和宣传,努力提高连云港旅游的知名度。

2.筹措旅游发展资金。一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发展旅游业;二是积极实行对外、对内开放,吸引外部资金投入旅游业;三是采取旅游资源开发权及经营权有偿出让等方式,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四是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

3.提升旅游服务品位。坚持依法治旅,建立和完善行业管理制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认真执行国务院颁发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旅游质量投诉处理机构和旅游执法机构,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旅游专项治理和各项管理工作,推动旅游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旅游企业整体素质。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必需的安全设备设施,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狠抓旅游队伍建设,建立宾馆、餐馆、导游等服务行业人员的上岗资格认证和后续教育培训制度。

旅游文化打造篇3

关键词:旅游文化;品牌;对策思考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南下北上的主要信道。下辖咸安区、赤壁市、崇阳县、通城县、通山县、嘉鱼县等六个市县,人口280万,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咸宁市生态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1+8”城市圈成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配套试验区,为咸宁市旅游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一、咸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全市旅游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围绕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与环境建设,在“精、新、创、优”上下功夫,发展势头良好。九宫山、赤壁古战场、龙佑赤壁温泉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赤壁镇被授予湖北省旅游十佳名镇称号;汀泗桥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刘家桥、太乙村、王明、牌合、官桥、沧湖等被授予咸宁市首批特色旅游村。全市2008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60.75万人次,门票收入3865.7万元,旅游总收入20.41亿元。其中今年“十一”旅游市场火爆,接待游客60.3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7.7%;实现收入1803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6%;门票收入918.13,同比增长60.3%.赤壁古战场二期开发项目于2007年6月份动工建设,已投入资金6596万元。目前我市建设以“温泉”为主的酒店,已有碧桂园温泉、温泉谷等温泉景点。龙佑温泉二期工程于2008年年初开工,目前已投入资金2000万元,高尔夫练习场已于10月份正式对外试营业。

2.旅游行业管理日益规范

近几年,咸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规章制度,如出台了《咸宁市“一日游”管理办法》,赤壁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赤壁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决定》、《关于加强旅游投资建议管理的规定》、等规章、规定,在旅行社执行《湖北省旅游管理条例》等系列旅游法规,依法依规处理游客投诉和质量纠纷,游客投诉满意率达100%;通过每年定期组织公安、工商、卫生、技监等部门对旅游市场的视食品卫生、经营管理、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进行集中检查与整治,净化旅游环境;大力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全市旅游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80%,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60%,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旅游经营管理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3.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通过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重新配置,我市已构筑起包括景区、旅行社、餐饮、交通、娱乐在内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观赤壁、游陆水、登九宫、探溶洞、浴温泉、赏桂竹”的休闲度假式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共有饭店宾馆200余家,其中星级饭店39家,从事旅游餐饮服务经营的企业1321家,初步形成了包容各种风味、各种菜式的餐饮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一批名、优、特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消费网点,拥有旅行社38家,赤壁市开通旅游专线路线2条,旅游营运公汽、出租车460余辆,旅游船艇60余艘,水陆交通便利。2003年,赤壁市顺利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

(二)问题与不足

1.管理体制不顺。旅游主管部门职能薄弱,旅游企业权限条块分割,行业缺乏凝聚力,组织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2.竞争力不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开发程度不平衡,地方特色不够突出,景区档次整体偏低,从而市场竞争力不足。

3.宣传力度不够。城市规模小,本身旅游资源信息的向外扩散就有限制,加上宣传手段单一,外界了解这个景区的机会就更小,城市旅游氛围不浓。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受经济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从业人员服务态度偏低,责任心不强,同时从业人员流动大,大量人才流失,旅游工作开展困难。

5.旅游城市功能不突出。缺乏城市功能整体定位,城市形象特色不鲜明。城区景观不丰富,吃、住、行、娱、购缺乏地方特色。

二、咸宁市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的机遇

1.经济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进入提速发展阶段。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9.1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81.89亿元,均增长3.6%;第二产业153.67亿元,年均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123.63亿元,均增长10.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由“九五”末的30.1:37:32.9调整为2008年的25.3:38.6:36.1。第三产业比重比“九五”末期提高2.2个百分点。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我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也有了显着的改变,居民旅游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市居民更加注重“形神兼备”的品牌,即品牌的精神层面更为重要,“一个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应是它的价值、文化、个性”,这些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2.政策机遇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品牌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十七大”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湖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省委、省政府建设武汉“1+8”城市圈战略,以及对部分县市实行扩权管理,给我市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湖北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集中全力,办一流节会,并以此为契机,高起点、大手笔推进咸宁旅游经济发展,“如今温泉文化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市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品牌,是时候告诉全世界了――我们就是中国温泉之都”。

3.国内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

国内经济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旅游消费正日益走向成熟。国内旅游需求逐步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旅游产品开发也进入战略性结构调整阶段。在传统观光旅游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探险旅游等专项旅游项目也逐渐成为时尚。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旅游者的重要选择。我市旅游资源种类众多,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陆水湖风景区是开展休闲度假、水上娱乐的理想场所;三国古战场适宜开发军事文化等特种旅游项目;沧湖农业开发区是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玄素洞是探幽猎奇、抒怀怡神的绝好去处。这些资源组合适合开发度假旅游产品,适应了当前国内外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

沿海地区正在进行产业升级,一大批生产型企业投资将把重点转向内地,我市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连接段,承接转移的便利性很大,同时结合我市的优势条件及发展空间的延续性,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为我市旅游招商引资提供了很大的平台。

(二)面临的挑战

1.周边旅游市场的挑战

咸宁市旅游市场的威胁主要是同周边地带旅游景区的竞争。从赤壁市所处的周边地区来看,洞庭湖与洪湖风景区以秀美的自然风光著称,江南三大名楼与庐山为王牌景区,同时钟祥明显陵和白鹿洞书院也吸引了一部分游客,而荆州古城作为我国三国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的旅游区,有30多处三国遗迹和文化景点,闻名中外,咸宁市是否会被笼罩在这些名胜古迹的阴影下,能否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在众多的旅游市场中独树一帜,那就要看咸宁市能否发挥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挖掘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2.入境旅游下滑的挑战

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08年1-10月份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0.67%和-3.82%,尤其是6-10月份以来,入境人数和收入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双下降”。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全球失业率还有可能进一步攀高,居民收入增长率还有可能进一步下降,这将直接导致国际国内旅游需求和消费的缩减。我市旅游业发展处于对外旅游起步的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恶化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3.国内旅游“三降一短”的挑战

尽管刺激国内旅游拉动内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股市、楼市、车市持续低迷、就业压力增大、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的情况下,国内旅游市场将有可能出现出游动机下降、出游频次下降、出游费用下降、出游行程缩短的“三降一短”格局,这无疑将会使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旅游的发展面临困难。所谓“唇寒而齿亡”,国内旅游需求市场的低迷将直接影响我市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体制、机制的挑战

我市的旅游企业,缺乏灵活的经营机制、自我约束机制,风险意识、自我发展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尤其企业规模偏小,经营分散是普遍的现象。同时我市旅游业信息不灵敏、反映不迅速、管理无方、实力弱小,这些是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5.人才短缺的挑战

参与市场竞争需要有一大批精通市场经济规则、国际旅游业务、旅游管理的精兵强将,而这正是我市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受金融危机等的影响,我市旅游业人才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流失,人才是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旅游业人才的流逝为旅游业发展带来直接的损失,因此,鼓励人才竞争,造就人才不断涌现的氛围,是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对打造咸宁文化旅游品牌的对策与思考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品牌的品位

一个旅游度假地的竞争能力取决于旅游市场、本身的开发环境,旅游品牌最基本的形象就是“安全、文明、舒适”,因此要注重景区内景观质量、环境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加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的人文、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宗教习俗、革命遗址、古建筑等资源除注意保留其原汁原味外,还应做必要的包装,突出特点和特色,设计产品时要考虑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针对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来设计旅游品牌。旅游景区环境是旅游竞争力重要保证,因此景区要有良好的治安秩序和爽心悦目的文化卫生环境,并提升服务质量,为旅游品牌树立起崭新的形象。

(二)突出特色,打造三国温泉文化品牌

旅游品牌是产品质量本身重要性的必然反映,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要集中全力形成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国知名企业,打造温泉谷旅游生态新城,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通过突出材料质感和肌理,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融合三国赤壁古文化和温泉文化因素的雕刻古玩产品,形成以三国赤壁、温泉谷为主导景点的旅游格局。

(三)构建旅游品牌网络,扩大宣传力度

网络品牌是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与传统品牌相比,它能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利用网络平台扩大宣传范围。我市旅游企业应利用搜索引擎注册、交换连接、网络社区营销和网络广告等网络推广方法,构建品牌网络体系,确立文化旅游名城的网络形象,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改变管理体制,减少政府干预

改革旅游企业的所有权体制,改变投资主体不明确的现状,实行独立法人制,建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旅游企业集团,从而增强旅游企业的自主性。实施独立法人制首先要实现政企分开,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减少政府行为的直接干预,这样,旅游企业的经营更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发展。

(五)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塑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

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市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科教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实行人才的开放政策,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为旅游集群培养和输送不同层次旅游人才。另一方面依托辖区内的高等院校――咸宁学院,引导企业与该高校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大力输送具有先进知识、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先进理念、经验的管理人才,以保证旅游人才的需要。

四、结语

在旅游消费日益精英化的今天,旅游品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旅游市场竞争逐渐热化,粗放的旅游开发、低水平的旅游管理和滞后的旅游品牌营销理念,已经难以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也无法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的矛盾。这就迫切地要求旅游企业由目前片面强调开发速度和开发数量向品牌塑造和品牌营销转变。因此,咸宁市就要根据其内涵和特色高起点规划,大起点投入,高品位建设,整体性开发,使之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内涵丰富、景色优美的品牌景点,并以三国赤壁和九宫山等景点为龙头,以时尚的生态旅游、特色的文化旅游、体验的探险旅游和温馨的乡村旅游为主体,以温泉为中心的城郊环城游憩圈、以九宫山为中心的山地度假与健身休闲旅游圈和以三国赤壁为中心的三国文化观光休闲旅游圈为三翼,共同打造咸宁文化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陈海强:青海旅游品牌研究,中国经贸[J],2009.8

[2]谭小军,黄勋:旅游品牌营销研究评论推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2007年第6期

[3]杨伟鸣:温泉,来一次酣畅的喷涌,湖北日报[n],2009.10

[4]咸宁社会经济年报[m],2008

[5]梁磊:旅游文化产品的包装设计探析,知识经济[J],2009.7

[6]咸宁统计年鉴[m],2009

旅游文化打造篇4

石排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先天条件。其中,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延绵1.475公里的山体范围内都有人工开采痕迹,以“十八房间”、“补天石”为主要景观遗存;塘尾村古建筑群是广东珠三角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之一。龙眼岗贝丘遗址是4千多年前人类在此居住生活遗留下来的文化堆积;燕窝湿地公园是东莞市首个湿地公园,占地约28万平方米,长度近2公里,最宽处约230米,以自然生态为主,融合了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和景观性。鲤鱼洲是石排镇东江河流中的一个沙洲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现居住有100多村民,而且多数长寿,是石排镇有名的长寿岛。东江水泥厂旧址是东莞市目前唯一未被拆除的水泥厂厂区,曾经经历并见证了我国国有集体企业在改革大潮中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以及东莞工业发展的历史。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将现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石排镇政府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课题。为此,石排镇委托清华大学对旅游文化进行规划设计,编制完成《石排镇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石排镇城市形象整体规划与对外传播》,“红石古镇”成为石排对外形象的新名片。而事实进一步证明,石排镇通过系列措施已将其打造成为闻名中国的美丽小镇。

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开发

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既能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又能在新时期焕发新生命,产生新价值。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东江南岸丘陵石排镇燕窝村至田边村段,燕岭长约8公里,海拔40米以上主峰高山城达51.8米。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是早于明清时期的红石采石场,然而并没有一直“沉睡”下去。如今,石排镇正规划将其开发成为占地2200亩的旅游景区,同时以保护开发为原则,最大限度保持采石场遗址原始面貌,将岭南元素融入其中,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设有园林绿化、休闲岛屿、演艺广场、遗址景观、商业步行街及相关配套设施等,为游人提供环境优美和功能丰富的游憩地方。

同样是在塘尾古村(宋代立村)基础上开发而来的塘尾古村落景区还将在石排镇委领导的指导下变成“红石古镇”的特色片区、环境优美的居住片区、传统复兴的文化片区和文化旅游的龙头片区。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塘尾村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古井、围门、谯楼等建筑,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和广府文化特色,是研究岭南古建筑特别是广府建筑的重要实例。

古朴的“云岗古寺”曾经是埔心村民祈福和祭拜的场所,也是东莞境内迄今发现唯一的有明清题记的古建筑。同在埔心村的埔心村古建筑群,是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埔心村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拟将其逐步开发建设成集商务旅游住所、饮食、休闲、购物、度假旅游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村落――“云岗古苑”。整个文化村古朴原始,各旅游祈福元素分布其间,错落有致,是埔心主要村舍建筑、休闲、生活、宗教习俗等民俗文化的缩影。

自然景观的深度开发

相对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的开发同样是石排镇深化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

潇塘原为人们作养鱼禽耕田之用,是石排镇田边村一个充满乡土风情的地方。如今,在保留原有景观基础上,石排通过改湖工程,依靠潇湖景观打造了环湖滨水景观带。沿途设驿站、休闲广场、小卖部、公共卫生间等各种配套设施,同时田边村还增设了礼堂、广场、绿道、观赏亭、花架廊等,是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海仔湖和石洲湖两大传统养殖用湖也将通过相应的现代化改造,使其变成优美静雅的城市滨水景观和石排最佳的休闲乐园。

此外,在已有的自然基础上发展都市观光农业也是石排镇发展文化旅游的特色。突出表现为“一园三区”规划。一园,即都市休闲农业园;三区,即将农业园划分为鲤鱼洲岛园区、沙角农业园区和田寮水产养殖园区。鲤鱼洲岛规划定位为一个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基地。将鲤鱼洲岛建设成为“桃花岛”,岛内以种植“桃花”为主题,并配套五星级农家乐(乡村度假区)、户外拓展、饮食、环岛绿道、四季果园、四季花卉园、垂钓、游泳等设施,深入挖掘鲤鱼洲的都市休闲旅游资源。沙角片区规划定位以“高效农业生产”为主。重点以“无公害果蔬、优质花卉种植”为主的高效农业基地,同时配套高档次的垂钓区供游人休闲。田寮基地现分为观赏鱼养殖和龟鳖养殖两大片区,将打造成特色水产养殖基地。重点把园区打造成现代特色产业的集水产生产、科普教育、种苗培育于一体的基地。

三个区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园区建设坚持高科技、可持续发展和适度超前为原则,通过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起示范和辐射作用。

旅游文化打造篇5

【关键词】小康社会;人文地理;资源;旅游名镇

一、传承整理“两山、一道、一河”固有人文地理资源

部级森林公园宝台山,素有“绿色宝库”的称誉。是丝绸古道所串联起来的无数颗明珠中最璀璨的一颗绿色明珠。是滇西原始自然生态保持完美的最后一块净土。宝台山植被厚密,林相齐整,自然景观秀美,物种资源丰富,以古老、神奇、壮观而闻名滇西。山上巨树参天,古树横陈,藤萝交缠,静邃幽深。气势磅礴的山峦,浩瀚苍茫的林海,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常有金钱豹、金丝猴、水鹿、黑熊、孔雀、锦鸡、凤凰鸡等已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30多种的珍禽异兽在林海中出没。第四冰期遗留下来的兰科、樟科等古老植物以及滇藏木兰、大树杜鹃、原始山茶、绒叶含笑等奇花异卉随处可见。具有活化石美誉的木莲花,更是为世罕见。特别是水青树为独属独种,马边槭、苹婆槭、藏川杨3种植物刷新云南省新纪录物种,也属宝台山独有。宝台山也是滇西著名佛山之一,山中的金光寺在滇西更是久负盛名,固宝台山被誉为“大清莲花古弥勒道场”,被佛门众僧称为“清净宝台”。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也曾作了“余至省,即闻此山之盛”的高度评价。现存的“金光寺”金字匾额,乃为中华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题赠。

古道和博南山是密不可分的,素有“西南丝绸之路”之称的博南古道是我国最早与外国陆路往来古道之一,就是以永平博南山而得名,博南山一半多的面积就在杉阳镇。古今人们习惯上把南华经祥云、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缅甸、阿富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古道统称为“博南古道”。古道在杉阳境内30多公里,并且是相对较为完好的一段,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文化积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文物古迹众多且研究价值较高。如元代古梅、贞洁匾额、博南山碑、永国寺遗址、明代古茶、杉阳古镇、西山古寺、凤鸣古桥、江顶寺门楼、霁虹桥遗址、澜沧江畔摩崖石刻等。二是博南古道既是一条军事要道,又是一条国际性的商业交通线。在这条横亘几千里的国际大通道上,翻越横断山脉博南山主峰的道路远不过百里,但由于博南山山势险峻、树林荫翳、烟雾迷离,山之西麓又有滚滚澜沧江为天然屏障。于是,在博南山顶形成了军事上的制高点“叮当关”,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前哨。在古道所穿越的地方,至今依然流传着“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苦歌。由于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博南古道基本沉寂下来、但滇缅公路、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大瑞铁路、中油气管道,以翻越、绕行、穿透三种形式充分佐证了博南山在中国交通史上的重要性和未来战略意义,也佐证了博南山及古道古道的人文地理价值。

倒流河发源于宝台山,由东南向西北倒流经杉阳坝子,注入澜沧江,不含数条起源岔河道,主河道长33公里,流域基本涵盖了杉阳近半的土地涉及大半的人口,并且流域民族众多,有汉、彝、白、苗、傈僳等多种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民族的民族节庆、民族服饰、民风民俗风格迥异,也是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倒流河是杉阳的一条佛教文化农耕文化的摇篮河;民族文化、餐饮文化、古道文明的传承河,四万多人的母亲河。

二、挖掘创新“一江、两库、三路、一管道”新兴人文地理资源

这里是古代蜀身毒道之博南古道的所在地,也是滇缅公路、320国道的重要枢纽。始建于西汉的兰津古渡沧水飞虹――霁虹桥遗址就在其间,桥西岸绝壁上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的“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金齿咽喉”等刻字依然醒目。近日,全长350多公里的大瑞铁路将建一座长528米、横跨澜沧江的大桥,这座大桥连接大理和保山,将是国内跨度最大的铁路混凝土提篮拱桥。澜沧江蜿蜒七十公里怀抱杉阳,且基本都是小湾电站大坝库区,库区内有新兴的渔业,水面有渔船游艇,岸边有码头、被淹没的320国道永保桥及四个村民小组搬迁遗址,沿岸有苍劲陡峭、奇峰异石的江岸美景。被列为云南省2010年第二批开工骨干水源工程的金河水库现在已基本建成,总库容186万m3,年供水量为285.5万m3,工程总投资6677.59万元,不但可解决杉阳地区6600亩农田灌溉,28204人和18598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而且是宝台山左下的一景点。正在不懈申报中的岔河水库,如果建成,将大面积灌溉整个杉阳坝区的上万亩耕地,调节倒流河枯水季节干旱雨季洪涝的矛盾,不但更好的帮助特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也为宝塔台右翼再添一特色景点。境内的320国道充满传奇,大保高速公路充满神奇,正在建设的中缅油气管道制造着惊奇和建设中的大瑞铁路正创造者奇迹。

三、合理整合,科学开发

对于素有“缅桂之乡”、“木莲之乡”美誉的杉阳东有百年古寺永国寺,西有雄奇千年的“西南第一桥”霁虹桥和“全国跨度最大提篮拱桥”大瑞铁路桥以及数十公里的澜沧江库区,南有部级森林公园宝台山、千年古刹金光寺和省级骨干工程金河水库,北有闻名中外的320国道及永保桥,中有百年西山寺、江顶寺、古道雄关、凤鸣桥等历史文化遗产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特色现代农业小镇的杉阳来说,合理整合、科学开发是关键。一是结合“文化兴镇”战略,以打造“边屯古驿,水乡杉阳”滇西特色旅游名片为目标,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科学的用文化来提升旅游素质、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档次。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古村落城堡文化、宗教文化、谱牒文化、马帮文化、餐饮文化和生态文化等诸多边屯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发展,使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文化与旅游双赢,最终将杉阳打造成为滇西乃至云南省边屯文化旅游特色镇。同时,充分利用杉阳古镇边屯文化、博南古道、部级森林公园宝台山等丰富资源,积极支持影视剧拍摄制作、摄影展及其它各种活动,努力把杉阳打造成全省、全州重要影视拍摄基地。二是认真挖掘杉阳传统黄焖鸡、木瓜鸡、大块鸡、辣子鸡、腊腌菜、油(凉)粉、臭豆腐、小红饼等特色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规范提高特色饮食的规模和档次,以特色饮食文化产业助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是能力打造倒流河生态河堤和绿化带,继续传承发展古镇人家户户养花的乐趣与户户发展庭院经济习惯,进一步唱响以世界罕见木莲花杉阳首创绿缅桂花为首的花卉生态文化。四是以两山一道一江一河(宝台山、博南山、博南古道、澜沧江、倒流河)为主线认真做好杉阳古道古迹、古木古井、古桥古驿、古寺古镇等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继续争取完成叫天山综合公园、松坡民族文化、岔河水库等建设项目,努力将澜沧江水路、博南古道、金河核桃谷等列入全州重点旅游景区,使旅游成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艾国.贵州旅游文化资源与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理论与当代,2007(3).

[2]罗艳玲.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旅游文化打造篇6

关键词:洛阳诗都文化旅游中国诗都园

近年来,文化旅游持续升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结晶的古典诗词,就是秉承着深远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学界对旅游诗词已开始重视,李扬等(2009)、张捷等(2007)、尹向东(2004)都有所探讨,但针对旅游开发和规划过程中古典诗词的应用及旅游产品的设计等研究仍被忽视。洛阳对诗词的研究应用,更多的是文献的整理校注,如:李献奇选注的《洛阳龙门诗选》,陈长安选注的《洛阳名胜诗选》,樵客编著的《洛阳古代山水诗选》等,古诗词文化在洛阳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几乎空白。通过对洛阳诗词资源的优势、现状以及诗都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打造洛阳诗都文化旅游的建设性对策,希望为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契机。

洛阳打造诗都文化旅游的现状

洛阳以“千年”、“牡丹花城”著称,作为十三朝古都,声显于世。历代文人墨客为洛阳留下来的不朽诗篇,也是洛阳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都曾集聚洛阳;左思的杰作《三都赋》使洛阳纸贵;“诗仙”李白赴洛阳与“诗圣”杜甫相会,珠联璧合,成为诗坛史上一段佳话;白居易幽居履道里,刘禹锡闲住铜驼陌,二人在洛中唱和,再续诗坛佳话……这些才华横溢的诗坛巨匠,都是洛阳的骄傲。其中,描写洛阳景观的诗词旅游资源有以下六类:

都兴废篇。曹植的五言诗《名都篇》,谱写东汉都城洛阳少年斗鸡走马、射猎游戏、饮宴的生活;宋代司马光有感于洛阳经历的人间沧桑,在《过故洛阳城二首》中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感慨;唐人钱起的《过故洛城》“故城门外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描绘了故都洛阳衰败的景象。

洛轶事篇。西晋文学家张载《七哀诗二首》,回顾洛阳北邙山汉陵被掘的历史事件,描写汉陵荒败之现状,“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抒发盛衰无常的感伤之情;白居易的《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行到日西”描绘了唐洛阳著名景点魏王堤冬去春来,仍春寒料峭,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未出现的画面;唐太宗李世民、宋代张末、明代邱起风曾作诗描写洛水景象。

古览胜篇。唐代骆宾王、孟郊、白居易等人描绘了天津桥的美景,如孟郊的《洛桥晚望》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杜甫、白居易、欧阳修、沈应时等人也曾诗写龙门风景,龙门山色被称为龙门八景之首;吕法曾、范廷弼、吕谦恒、张汉等人作诗对关林进行了描绘,明朝范延弼曾写《谒关帝君墓祠》描写关林翠柏的景色“洛阳城外汉侯林,桧老松风带汉阴”。

寺院宫观篇。唐代张继、清代释如琇及唐太宗等赋诗白马寺,明代沈应时有诗云:“白马归何处?禅宫尚尔存。栋梁仍夙昔,钟梵送晨昏”。孟浩然、韦应物。蔡襄、刘伦等人描写了香山寺的胜景,韦应物的《游龙门香山泉》抒发了诗人“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虑”的情感。

园宅地篇。晋代潘岳、唐人杜牧、元代杨维桢等人曾作诗描绘金谷园,杜牧在《金谷怀古》中,描写金谷园今昔对比,发出了“往年人事伤心外,今日风光属梦中”的感叹;描写白居易履道里宅园有白居易的《闲居自题》、《池上闲咏》、《舟中夜坐》等;描写邵雍安乐窝有宋代邵雍的《天津幽居》、《闲适吟》,司马光的《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等。

牡丹篇。“洛阳牡丹甲天下”,唐代刘禹锡通过与芍药、芙蕖的对比,发出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由衷赞美。徐凝的《牡丹》诗:“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盛唐诗人李正封描写牡丹“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白居易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将洛阳城花如海、人如潮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洛阳诗都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归属模糊,重视不足。近年来,旅游界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但是与当地文脉紧密联系的古诗词并没有被包含在非物质文化类型中。非景观文化资源(如古诗词文化等)由于归属模糊反而有更加被忽视的倾向(张捷等,2007)。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诗词文化旅游被忽视。另外,洛阳市委、市政府没有将诗词文化旅游列入洛阳市旅游规划中,没有将诗都文化旅游提到战略的高度,忽视了洛阳有“中国诗都”这张素雅的名片。

昔日诗都气象难寻。中国诗词在唐宋时期,经历了发展的最高峰,之后便一步步走向衰落。洛阳的诗词文化也未能摆脱衰落的命运,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古诗词的欣赏创作缺乏兴趣,今人学诗词、诵诗词、作诗词的氛围不浓厚。诗词文化未能得到普及,昔日诗都气象难寻。

诗词景观有待修复。部分诗词景观被湮没。昔日刘希夷称赞道“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雍陶则感叹“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许多诗人游览洛滨,漫步天津桥,写下了颇多赞美诗篇。如今,繁华美丽的天津桥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清波荡漾的洛河水面。不见昔日古人吟咏的天津桥美景,确实是不小的遗憾。同时一些诗词景点故址存在争议。洛阳金谷园内,昔日“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石崇与当时名士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在此结成诗社,称“金谷二十四友”。但如今对金谷园的位置所在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金谷园景观的复原保护。

诗都品牌宣传欠缺。洛阳有着得天独厚的诗词资源优势,却因宣传力度欠缺,影响力不够,导致洛阳诗都品牌至今尚未打响,没有被大众所熟知。再加上扬州、西安等地争先抢占“全国诗词之市”、“诗词之乡”等称号,这在客观上对洛阳诗都品牌的打造和宣传构成一定威胁,影响洛阳诗词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诗词景点开发不当。盲目开发不仅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对景点产生一定的破坏。如20世纪90年代,洛阳市曾投资修建过白居易纪念馆,并已经将地基打好,但由于当时开发项目多、政策顾及不到、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中途停建,被撂荒了十多年,境况惨淡。

诗词旅游缺乏创新。洛阳的诗词旅游没有跟上创新的步伐,以白园、香山寺为代表的诗词景观仍以传统的观赏游览方式为主,通过文化性游览,游客仅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事迹、学术作品等知识,参与性、体验性不强,没有将娱乐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缺乏旅游乐趣。

洛阳打造诗都文化旅游的对策

(一)重视诗词文化旅游

首先,洛阳市委市政府应充分利用“中国诗都”这张素雅的名片,将诗都文化旅游纳入洛阳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从“弘扬中国诗词文化,促进洛阳旅游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加强对诗词文化旅游的重视。其次,要注重对诗词的深入分析和价值研究。

(二)普及诗词文化知识

从长远来说,洛阳要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品牌,最主要是依赖于广大的社会群众,需要从提高市民的诗词文化修养入手,普及人们的诗词文化知识。具体措施:把诗词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学校教育结合;鼓励诗词文化进入居民社区;将诗词文化贯穿到导游的培训和导游词的设计中。

(三)修复诗词旅游景观

修复遭到破坏的诗词景点,如修复建设白居易故居等诗词旅游景观。同时发掘新的景观,诠释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观意境,积极建设洛阳诗都旅游的美好形象。

(四)宣传诗都旅游品牌

旅游宣传是旅游规划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议以“河洛之窗,诗都再现”作为洛阳诗词文化旅游的宣传口号,打响诗都文化旅游品牌,并以诗都文化旅游品牌辐射中原及全国地区,促进洛阳文化旅游新的发展。可以举办“吟诵经典·陶冶心灵”古诗词诵读活动;推出《我爱唱诗词》文化娱乐节目;以洛阳古典诗词为背景,创作洛阳本土原创动画片等。

(五)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对于游客来说,仅仅欣赏和学习诗词的内涵,难以满足游客体验的需求。所以,在开发诗词旅游产品时,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1.诗会。每年召开大型规模的诗会,邀请著名的现代诗人或者对诗词颇有研究的学者来洛阳诗会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每年举办几次诗词竞赛活动、诗词鉴赏大会等,营造诗都文化氛围。

2.诗书。举办诗词书法会展,喜爱诗词或者书法的游客可以现场执笔或吟诵,彰显才华。还可以邀请中国顶级书法家来此挥毫,题写与洛阳有关的名诗美句,这也是对洛阳的一种无形的宣传。

3.诗酒。杜康酒是洛阳本土酒,利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作为宣传语,打造“中国诗酒”品牌。

4.诗菜。水席是洛阳的招牌菜,可以用古诗词来给水席的每一道菜命名。打造诗都特色水席,让游客在餐桌上也能感受到中国诗都的文化底蕴。

(六)创新诗都旅游模式

1.诗乐茶社。“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音乐和古诗词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茶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载体和题材。将诗词文化、音乐艺术和茶文化相结合,建立诗乐茶社,使品茶、赏诗、听乐融为一体,可谓相得益彰。诗乐茶社应散布在洛阳知名旅游景点附近,便于游客旅游过程中疲劳时,在此歇脚。同时,诗乐茶社可以吸引更多的对诗词感兴趣、对音乐有激情、对茶艺有研究的人们赴洛旅游,或写诗,或谱曲,或饮茶,亲身体验诗乐茶社的乐趣和悠闲。

2.中国诗都园。可以在龙门的香山寺、白园这个区域,打造“中国诗都园”。香山寺和白园有着丰厚的诗词文化底蕴,白园则是以白居易墓地为基础开发的文化性公园。洛阳要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品牌,可以以香山寺和白园为依托,创建“中国诗都园”,将文化性与娱乐性紧密结合。创建诗人诗词学术中心、诗歌展览馆的同时,建设诗词文化游乐园。使游客在凭吊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欣赏诗人诗词作品的同时,可以到诗词游乐园去体验和参与诗词文化活动,学习传统诗词文化的同时,感受到诗都游的乐趣。

3.诗都文化村。建立以村为载体来呈现诗都洛阳诗词文化的诗词文化村。诗词文化村的选址应该在文化氛围浓厚、客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今洛阳桥南的安乐窝南望关林和龙门石窟,北依洛河,是“安乐居士”邵雍的旧居。这里还有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洛阳师范学院,可谓文脉传承,底蕴丰厚。如今洛阳师范学院要进行整体搬迁。可以考虑以师范学院这块土地为诗都文化村根据地,并辐射着整个安乐窝,利用便利的交通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安乐窝诗都文化村。

总之,古诗词秉承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彰显了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古典诗词是洛阳文化的灵脉,将其服务于城市旅游业,能够陶冶游人的心灵,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以“中国诗都”作为洛阳城市宣传的一张素雅而有内涵的名片,可以提升洛阳高雅的城市形象。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定能促使洛阳文化旅游焕发新的活力,推动洛阳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扬,佟松林.浅谈古诗词在旅游业中的运用[J].中国商贸,2009(19)

2.张捷,程章灿,刘泽华.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的旅游规划模式—以江苏省吴江市江南水乡古诗词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尹向东.诗词旅游探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旅游文化打造篇7

一、高台县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近年来,高台县紧紧围绕“红色高台、北凉故都、沙漠绿洲、戈壁水乡”的战略定位,全力构建“一轴两线”观光带,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区、文物古迹展示区、养生度假休闲区、户外运动体验区等四个旅游功能片区,旅游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全县共有国家4a景区2家、3a景区2家,三星级旅游饭店3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1家,国际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1家。旅游、文化、体育产业的逐步融合,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连续四年增幅达到30%以上。2016年,高台县全年接待游客205.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3%和47%。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优势奠定了基础。 

2.发展优势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一是历史文化久远厚重。高台县历史悠久,从夏商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羌、戎、狄等少数民族居住。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表是县,从此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南北民族交融的十字路口,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代变迁,清雍正三年定名为高台县。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产。高台县历史文物遗存众多,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4处,县级100多处,涵盖了汉代文化、魏晋文化、五凉文化、盛唐文化,以及明清文化。独特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二是自然生态得天独厚。高台县是一座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南部为祁连山脉,北部为合黎山地,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城而过,年径流量达25亿立方米,浇灌着广袤的沙漠绿洲。高山积雪、森林草原、绿洲沃土、湿地芦苇、荒漠沙丘等极端地貌在境内交相辉映,黑河两岸湿地面积达到44.25万亩,类型众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境内基本无工业“三废”排放污染源,大气质量和水质环境指标较高,境内复杂的地貌和气候形成厚重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三是区位交通优势显著。高台县地处丝绸之路旅游黄金线路中间节点,居中四向。目前,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兰新铁路和高铁、高速公路、国道312线穿境而过,东有张掖机场、西有嘉峪关机场,由空港、铁路、公路并举的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张掖市已被列为全国179个重点交通枢纽之一,使高台县便于接受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酒泉等城市的带动辐射,有利于旅游要素共享。四是多重政策机遇叠加。从国际来看:世界旅游需求持续增长,旅游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世界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世界出游人数将增长一倍,旅游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6.7%,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增速。未来5年,将是旅游业高速发展期和重要机遇期。从国内看: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决策部署,这为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撑。从省内看:全省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大省战略,将高台县纳入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规划;张掖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地貌景观大观园、丝绸之路古城邦、暑天休闲度假城、高端户外运动集中区”的目标;县内有多个文化传媒公司,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金保障,营造了高台县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政策环境。 

3.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的文化旅游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深度剖析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项目开发、要素配套等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我县共有旅游资源8大类159项,其中水域风光14项,遗址遗迹35项,生物景观10项;五级资源7项,四级资源38项,三级资源24项,县内旅游资源丰富,但真正“拿得出、叫得响”的旅游产品屈指可数。虽然有大湖湾,红西路军纪念馆两家aaaa级景区,月牙湖公园,祁连葡萄庄园两家aaa级景区,但景区规模偏小,景区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其他的旅游资源,如正义峡、十坝胡杨林、祁连葡萄庄园等景区,基本上处“于小打小闹,低水平开发”阶段,还没有真正吸引人们眼球、激发人们感受、使得人们留恋的旅游产品,景区品质和旅游项目的内涵单一,旅游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与贡献还相当有限。二是旅游链条结构相对单一。我县的旅游要素、旅游链条,相对于“旅游即城市”的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从我县旅游产业六要素发展现状看,“游”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广大普通旅游消费者需求相适应的经济型酒店还较为缺乏。商贸娱乐项目仍显单调,缺乏足够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三是新兴旅游产业开发不足。在“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开发中,我县做过一些尝试和探索,举办过国内、省内的体育赛事,召开过多次省内会议,但声势和规模的影响力还不够。四是宣传促销势头不够强劲。旅游业是一个注意力经济,强化宣传促销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但我县旅游宣传推介仍局限于资料宣传、节会宣传、媒体宣传等一些传统的宣传推介方式,形式手段单一,内容不够新颖,宣传效果不够明显。在旅游宣传上,特别是在省外的宣传幅度还不大,力度还不强,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培育全县现代服务业新优势对策探究 

在新的起点上,应该紧紧围绕旅游活动的基本环节,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优势。 

1.完善旅游要素配套,推进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 

立足地方特色,有效整合资源,是形成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一要在“吃”上,彰显本地饮食特色。在饮食文化上要下功夫,使旅游的“吃”,有底蕴、有品位、有情调,以高台文化为背景,注重打造特色菜,在“专、精、特、新”的菜品上下功夫;开发以饮食文化为中心的旅游产品,让旅游者参观传统高台特色菜式或特产的制作,给旅游者带来旅游景区以外的特殊风俗体验。二要在“住”上,提升酒店、宾馆挡次。整合现有酒店、宾馆结构,完善酒店、宾馆的设施改造,争创星级饭店宾馆,形成以五星级宾馆饭店为龙头,四星级、三星级为主体的星级宾馆饭店结构;提升酒店、宾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推出富有个性的人性化温馨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三要在“行”上,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增强景点景区可进入性和通达性,解决景点、景区停车难、停车贵的问题,并完善景点景区导览图、交通标识牌、介绍牌、指示牌、安全警示牌、公告牌等各类标识标牌,为游客出行、旅游提供方便。四要在“游”上,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开发中短线旅游产品,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培育以县城周边景区、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骆驼城遗址、许三湾古城及古墓群、祁连葡萄庄园及酒窖为主体的生态文化环线游;培育以红西路军纪念馆、月牙湖公园、湿地公园等县城周边景区为主的城市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培育沿黑河贯穿湿地公园、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沙漠游乐园、正义峡风景区为主的黑河湿地风情游线路;深挖乡村旅游精品,把摘鲜食葡萄,赏正义风光,品新坝羊肉,探胭脂秘密,游丝路古道等单个乡村旅游项目串点成线,培育乡村旅游的“个性化”线路。五要在“购”上,整合旅游产品购物市场。整合现有资源,开设旅游商品市场,汇集具有高台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及其它传统工艺品、农产品加工产品,使其成为旅游者购物的集中地;结合城市建设和城市商贸业发展,形成若干条各具特色的专业旅游街区,诸如酒吧茶馆休闲街、旅游商品购物街、特色餐饮街、娱乐活动街等,充分展示高台的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为游客休闲购物提供方便。六要在“娱”上,营造良好的娱乐环境。加强高层次娱乐、文化性娱樂、探险性娱乐、互动性娱乐、参与性娱乐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黑河水上娱乐文章,打响沙漠探险娱乐品牌;大力开发集观光、采摘、垂钓、餐饮、文化、休闲娱乐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以城郊农家乐为主体的休闲度假游乐村。

    2.培育新兴旅游产业,拓宽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随着旅游不断升级,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拓宽发展空间提供了重要契机。一要培育商务旅游。最大限度满足组织的个性化需求,在做大做精各种会展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内知名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可通过超级门户和营销、体验、商务等平台,实现信息咨询、形成设计、产品选择和预订付费等;可通过智能终端实现身份认证,从而享受智慧酒店、数字景区、智能购物等“智慧旅游”设施提供的智能化服务和质量平台提供的品质保障。二要培育养生旅游。以大湖湾风景为依托,开展垂钓、沙滩浴、环湖观光健身、洗浴等养生保健服务项目;结合盐池村盐湖资源,开展盐浴、盐泥浴、卤水游泳等旅游项目,建设用盐铺设的公路,将盐池打造成独特的沙漠探险、观光、疾病疗养为一体的休闲养生中心。三要培育研学旅游。以“走出校园、集体旅行、集体食宿、参加实践”为特色,设计涵括红西路军纪念馆、红色大道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大湖湾、黑河国家湿地公园、骆驼城遗址、许三湾古墓群、高崖子滩光伏产业园等景区景点在内的研学旅游线路,并通过微信微博及网站等平台对外,主动对接旅行社、俱乐部和学校团体,进行合作洽谈,推介研学旅游产品。四要培育休闲旅游。深化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休闲旅游。沿湿地新区到大湖湾道路建设农家生态小院、四合院、别墅区,推广农家特色游、生态观光游,建成生态休闲度假村;以生态观光葡萄酒文化展示、考古研究、温泉开发利用为主,开展温泉洗浴、康复疗养、休闲茶饮、特色酒吧等休闲项目,打造品位高雅、文化氛围浓厚的葡萄庄园—温泉度假中心,实现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产品的结合,人文、自然和社会产品的结合。五要培育情感旅游。以旅游者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为基础去设计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大力推动蜜月市场、银发市场、女性市场等个性化旅游,大力培育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各类精神和情感的旅游产品新业态、新要素。六要培育新奇体验旅游。依托大湖湾、湿地公园、正义峡丰富的水利资源,积极开发黑河漂流、漂流餐厅、摩托艇冲浪、溜冰、雪橇、冰上钓鱼、以及滑翔机机场和自驾营地建设等新奇体验旅游业态;积极培育工业旅游项目,引导工业园区企业建设生产车间、厂区游步道及产品品尝体验区,促进旅游与工业产品宣传促销有效融合。 

3.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增强现代服务业竞争能力 

旅游市场宣传营销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一要联手区域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主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周边省市联系,积极融入河西五市联动发展布局,实现资源共享、线路互联、市场互动,把红西路军纪念馆、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两个aaaa级景区作为融入河西乃至全省大旅游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扩大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二要深化文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在依托传统媒体加强旅游形象宣传的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干部群众、青年志愿者、广大游客等,积极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多渠道、多元化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形成强大的宣传推介力量。三要加大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力度。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旅游门户网站建设和网上信息、产品营销、咨询服务工作,加强与携程、去哪儿、腾讯等国内知名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和票务公司合作,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四要强化“跨界”宣传营销概念。借助经贸、节庆、会展、科普、招商、体育赛事、文化交流等节会活动,做好一线城市及周边城市旅行社的对接工作,签订游客互送协议,逐步扩大组团旅游规模,形成会旅结合、商旅一体、体旅联姻、文旅联手的旅游宣传促销新格局,全面提升宣传效果。 

旅游文化打造篇8

中国文化创新范例奖推荐案例

华侨城集团公司是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旅游及相关文化产业经营等主营业务。2007年,华侨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首批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2008年以来,华侨城连续四年入选“全球旅游景区集团八强”。2010年以来,华侨城连续两年跻身“中国文化企业三十强”。作为中国文化旅游业的领跑者和中国主题公园第一品牌,华侨城不仅引领了全国各地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发展,更为中国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和成功示范。

“内容为王”提升文化原创力

华侨城集团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倾力“文化建设”,加大文化产品原创性,打造文化形态多元化和文化产业链的完整性。

华侨城在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文化演艺、文化艺术、艺术场馆等方面坚持做优做大。在景区特色演艺方面,华侨城借助主题公园的平台、客源市场及旅游收入,开创了以大型晚会式、巡游式、歌舞史诗式旅游表演为核心,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表演体系,构筑了与艺术圈、设计产业、演出设备制造和采购、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紧密关联的演艺产业链条。在文化产品的原创性方面,华侨城累计推出《中华百艺盛会》、《东方霓裳》、《千古风流》等各类原创演艺节目57台(场),并培养了大批享誉国际的艺术精品。华侨城还建成了何香凝美术馆、华夏艺术中心、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欢乐海岸等一批著名文化景点和公共艺术场所。

在文化产业层方面,华侨城的主题文化景区以及文化产业相关层的数字娱乐设备研发和制造领域也都具备独特优势,形成了多元化文化产品形态。华侨城作为中国主题公园的缔造者,继1989年创建中国第一个文化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后,华侨城又连续成功开发建设了锦绣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深圳东部华侨城等一大批知名主题公园和文化旅游景区。

华侨城还提出了创想文化概念,通过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将文化要素注入主题酒店,将文化氛围融入主题地产,让核心产业都拥有文化内涵,从而成为“文化经济”的先行者。

文化创新奠定市场新优势

华侨城的创新首先体现在产品创新上,不断制造市场亮点,突出产品和营销创新。深圳欢乐谷建成开放,标志着华侨城旅游实现了从静态景观主题公园到参与体验型现代主题公园的飞跃;积极探索开发大型生态旅游区,建成了生态型主题公园深圳东部华侨城;华侨城还推出了世界首座建在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欢乐海岸项目。此外,景区演出的剧目每隔几年就更新,在营销方面也不断创新,华侨城参加美国iaapa大会,将华侨城品牌打到了国外,进行全球路演。景区主题活动也层出不穷,“节庆”是华侨城应对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文化创新产品。“大节造影响,小节做市场”,华侨城的很多节庆活动已经办成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文化创新还体现在机制上。为配合深圳市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华侨城凭借在演艺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了深圳市歌舞团的改制,于2004年组建了深圳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改制后的深圳歌舞团彻底走上了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华侨城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实现了企业与艺术团体的成功“嫁接”。

华侨城的文化产业还依托资本平台和强大的客户资源向数字娱乐、儿童职业教育等关联产业延伸,积极注入科技元素以及新媒体手段,致力于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文化模式扩大品牌影响力

华侨城定位为“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主导,中国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型开发与运营商”,打造以主题公园和城市秀为核心骨架的城市文化娱乐产业集群,致力于在全国建设更多的文化名片和基地。从2002年开始,华侨城北上北京和天津、东进上海和江苏、西拓成都和昆明,在全国拥有十多处大型综合文化旅游项目。每个项目都致力于成为当代文化符号,充分体现了华侨城作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基地和品牌输出基地的深远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

社工模式:

上海行政化VS深圳民间化

作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尝试,上海和深圳分别推出了高度行政化的与官方机构紧密对应的架构模式和靠政府放出资源让社工机构参与竞争的模式。

2004年,在上海市政法委的强力推动下,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站、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及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成立。政府对社会服务的购买为“非竞争性购买”。在对这三家社工机构的制度设计中,三个机构在区县分别设立社工站,在街道(镇)层面设立社工点。机构业务主管单位与机构签订合同,一线社工的工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均由区县财政支出。

深圳对社会工作的运作采用了民间化、市场化、竞争化的路径定位。2007年10月,深圳市颁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及七个配套文件,确定了将民间运作作为最基本的制度要求。深圳政府对社工服务的购买为“竞争性购买”:由政府提供社工服务岗位,机构竞标,中标机构聘请社工提供服务。同时,社工机构成了防止社会工作行政化的一道防火墙:政府将岗位费用打包支付给机构,这其中包括社工薪酬以及机构的管理费用,机构对社工的管理有更多的自。

城市大报头版头条

2012.3.03-2012.3.省略gov.省略

■3日星期六

兰州市经济合作考察团赴皖贵考察活动结束,陆武成在总结会上指出――

注重从五个方面下功夫着力推进转型跨越率先崛起

■4日星期日

114家用能大户参与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5年内力争节能223万吨标煤

■5日星期一

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道德风尚

杭州市学雷锋为民服务日活动启动

黄坤明宣布启动王金财讲话

■6日星期二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深入推进创先争优

我市开展“万名党员服务日”活动王炯宣布活动启动

■7日星期三

陈海波在辽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

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

■8日星期四

杨卫泽赴市属院校调研,要求以市场需求和就业创业为导向

强化专业特色推进职业教育大力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9日星期五

孙清云在全市开展“三问三解”活动推进会上强调

旅游文化打造篇9

关键词:红色文化;景点建筑;城市建设;武昌都府堤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建筑是当今红色文化建设事业之一,是红色文化开展各项工作、活动,实现红色文化的社会职能,发挥红色文化社会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及重要硬件条件;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建筑又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建筑、重要公共建筑之一。现在,经济社会的新变化,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人民生活的新需求,对红色文化的建设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代红色文化的内涵不断增多,外延不断拓宽,同时也使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的建筑发展到更高的台阶。

城市社区是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城市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共同体。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2001年,民政部下发《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同年,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已经开展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

武汉市武昌区有千古名楼、古巷老宅;有革命缅怀地、共和首义处,且红色景点建筑组群的规划合理,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大部分深处城区内。以武汉革命博物馆为中心的系列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成功打造古色古香、街坊小游园式建筑组群的宜居城市社区——武昌都府堤历史文化街区。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武汉不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1927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岁月,大批杰出人才聚集武汉,武昌都府堤见证了当年热血沸腾的红色浪潮。

武昌都府堤历史文化街位于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侧,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户部巷小吃一条街的自由路部分),北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大门,长560米,宽6至10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重要的旧城风貌区,也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整条街区由南至北坐落着武汉革命博物馆下辖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旧址暨陈潭秋烈士纪念馆、旧居纪念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其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旧址暨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又与著名的武昌廉政文化公园接壤。武汉革命博物馆所在的武昌都府堤街区上集中了多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红色遗址、遗迹景点,构成了国内大城市中少有的红色文化景观一条街。现在这里也是武汉市红色景点最多、保护资源最早、资源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景区。整条街区灰墙石路、绿树成荫,民居保持着古色古香的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显得素雅宁静,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氛围相宜,是人们参观、休闲的好去处。

位于武昌都府堤20号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旧址暨陈潭秋烈士纪念馆(简称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占地7700余平方米,内有5组7栋融东西风格的晚清学宫式建筑,面积3098.54平方米。这些建筑依地形成不规则布局,会址内3栋教室型建筑呈马蹄形坐北朝南,由红柱回廊相连;临街两层楼坐东朝西,具有西方建筑风格;院内还有风雨操场、小礼堂和教工宿舍等建筑。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开幕式就在这里举行,这里亦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湖北地区共产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以教书做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和居住过的地方。纪念馆现有基本陈列展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陈潭秋在武汉》、《湖北有个黄负生》。复原陈列有中共五大开幕式会场、陈潭秋夫妇的卧室、学校教室和传达室。2009年中共中央纪委公布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为“全国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武昌旧居纪念馆位于武昌都府堤41号,在中共五大会址的斜对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纪念馆于1967年正式对外开放。1927年上半年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居住于此,这里也是与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旧居面积436平方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青砖灰瓦、三进三天井,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初江南风格民居,现在室内按当年的布置复原陈列。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大门对面即是武昌廉政文化公园,占地2万平方米,是在原武昌公园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条件植入红色历史文化元素,以大型青铜雕塑《永远的丰碑---中共五大选举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十位成员》为主体景观,辅以伟人名言景观石、清廉回廊等。园内绿树成荫、鲜花吐蕊。公园自2011年9月改造以来,与全国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紧密相连、互相呼应;游人如织,好评如潮,发挥着廉政文化公园的特殊作用,是倡导廉政主题文化建设,丰富市民文化生活,营造美观舒适的休闲地带。该园与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旧居的建筑形成以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为主体的周边式建筑布局形式、小游园式建筑组群,装点着城市面貌,使之具有较为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生活气息。

都府堤北部尽头与红巷交界,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简称武昌农讲所)坐落于此。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于1963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武汉市第一个纪念性专题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这里原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的北路小学堂,后发展为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并入中山大学。在闲置的原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校址上,由倡议、创办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昌农讲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1285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4栋砖木结构行列式布局的晚清学宫式建筑。院内第1、2、4栋为青砖灰瓦、红柱走廊连通;第3栋为具有西式建筑风格的青砖灰瓦两层楼房,这些百年文物建筑依然保持了当年的风采,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在这座幽静而又生机盎然的院落里,有常委办公室、教务处、总队部、大教室、大操场、学生寝室、饭堂等复原陈列以及《农民运动大本营》、《情系长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武汉》、《宋庆龄与新中国》基本陈列。

武昌都府堤历史文化街经“整旧如旧”的精心打造,利用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丰富资源,植入绿色元素、仿清末民初建筑,融合居民生活街区,形成了以武汉革命博物馆为主体的古色古香街坊小游园式建筑组群,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红色历史文化景点、著名的红色经典景观区及宜居城市社区。近年来,这里先后接待过多名国家领导人及300余名专家学者,来自湖北省内外的会议团体、旅游者及市民、学生等更是络绎不绝。武汉市革命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游客量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20万人次增至2011年的近80万人次。

以武汉革命博物馆为主体的古色古香街坊小游园式建筑组群把握红色遗址建筑的魅力,使革命文物得到充分运用,从而深化了建筑的内涵,建筑与红色文化得到高度的统一,文化建设与城区改造完美结合,提升了都府堤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武汉市的红色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辞典》沈柔坚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

2、《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3、《新博物馆学手册》G.ellisBurcaw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6月;

旅游文化打造篇10

【关键词】宜宾;五粮液;酒文化和酒旅游最佳目的地

一、以“五粮液”为依托,宜宾酒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以“五粮液”为依托,打造了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五粮液充分打造企业文化,形成了“十里酒城”,花园式工厂,宜宾五粮液酒厂中的建筑、雕塑、花木、流水以及厂区错落有致的各个景点,如东大门、五粮液酒文化博物馆、酒圣山、奋进塔、安乐泉、日月宫、书法长廊、鹏程广场、金杯柱等等,生动地体现了传统中国民族文化与当代酒文化的融汇与贯通,展现了中国名酒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

(二)以“酒”为媒,开办了各类知名的旅游节庆活动

从1998年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名酒文化节,首届中国名酒文化节1998年11月在宜宾城举行。期间,举办了中国四川名酒文化节展销中心开馆仪式、四川名酒营销战略研讨会,宜宾市招商引资项目会等。从2007年起,每年的12月18日举办“中国宜宾酒圣节”。通过每一届酒圣节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弘扬宜宾酒文化,宣传推介宜宾酒产业,提升宜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宜宾酒圣节已经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一张节庆文化品牌。

(三)在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中,处处体现了酒文化

辟建于宜宾博览馆内的宜宾酒史陈列馆和新建的五粮液酒文化博馆,展品众多,内容丰富。尤其是后者,乃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酒文化博物馆,展品达376件之多。而在宜宾城中部分街道、建筑物、城雕均新命以具有酒文化特色的称号,如酒都饭店、酒都剧场、五粮液大道、酒都路、五粮液经贸大厦、五粮液酒家、五粮液体育活动中心等。小北街城雕有《醉》,三江路雕塑艺术长廊有《历朝酒都》。

二、宜宾作为“世界白酒文化体验和酒旅游的最佳目的地”的开发策略

(一)编制酒文化旅游规划

通过编制酒文化旅游规划,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战略重点、项目布局、重大政策和保障措施,因此,结合宜宾市酒文化旅游发展实际,结合酒都特色街区、酒文化影视城、酒都博物馆、酒文化主题公园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及“长发生”、“利川永”、“刘鼎兴”等酿酒古窖池,五粮液、李庄叙府酒工业园区、高洲酒业、红楼梦酒厂等酒文化产业园区,开发酒文化旅游产品,设计酒文化旅游线路,加快编制宜宾酒文化旅游规划。

(二)提升“中国白酒之都”旅游城市形象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加大对城市生态景观的保护力度,以原生态为核心,体现山水特色,重点打造翠屏山、白塔山、七星山、长江、金沙江、岷江的自然生态景观。以文化为魂,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风情,重点保护好明代窑池、五粮液十里酒城、大观楼、冠英街、流杯池、古城墙、李庄古镇、真武山庙群、白塔、黑塔、钟鼓楼等历史文化景观。以建筑为形,充分体现现代都市气息和现代文明,重点打造标志性建筑、重要节点、城市主干道、滨江沿线、三江口、酒都特色街区、翠屏新区、临港新城等现代都市景观。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打造“中国白酒之都”旅游城市名片。

(三)大力挖掘弘扬酒文化

深度挖掘保护酒文化。坚持“依托酒文化,促进酒产业”的思路,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与宜宾酒文化,以及相关联的长江文化、哪吒文化、古镇文化、川南民俗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名人与宜宾酒等文化资源,丰富宜宾酒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宜宾酒的人文品味,实现酒类产业与白酒文化的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加强对五粮液等传统酿酒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建立从市、省到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争取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粮液酿造技艺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宜宾酒产业酒文化研究中心,使之成为聚集宜宾酒文化研究人才,开展宜宾酒文化研究的重地。

(四)开发酒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点项目

1、五粮液特色文化街区项目开发

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五粮液特色文化街区项目是宜宾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酒都宜宾”核心区和中国最佳酒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龙头,正在实施的五粮液特色文化街区项目按“南北”两区推进,“北区”将呈“一轴、两带、三心、四段”的总体结构模式,“一轴”为城市发展轴;“两带”为滨水休闲带和主题居住带;“三心”即“酿酒工艺作坊体验区”、“大酒商影视戏剧城”和“酒类产业酒都基地”三大功能核心;四段即“香醇溢酒坊”、“沉醉戏无忧”、“煮酒论英雄”及“辞赋举圣贤”四个故事段。“南区”位于旧城组团滨江区域,由冠英街、粮房街、合江门广场、交通街、鼓楼街、顺河街、长春街、滨江路及两侧建筑围合而成,区域面积35.2公顷。依托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利资源,以酒文化为灵魂,面向世界打造一个最具宜宾地域风格又不失现代商业氛围的特色步行街,并通过对三个古窖池群的重点打造从而彰显宜宾为中国“白酒发源地”理念。

2、五粮液十里酒城全国旅游工业示范园区项目开发

尤其要顺应酒文化体验旅游的需求和趋势,引导和支持企业在确保商业秘密和工艺保护的前提下,对五粮液的拌糟、下曲、入窖、发窖、蒸馏、摘酒、勾兑、灌装、贴标、质检、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展示,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五种粮食”演化成为神州琼浆“五粮液”美酒的神秘过程,进而体验神奇的五粮液酒文化。

3、中国酒文化博物馆聚落项目开发

宜宾市规划建设的中国酒文化博物馆聚落由中国酒文物博物馆、中国酒包装博物馆、中国酒图书博物馆、中国酒书法博物馆、中国酒艺术博物馆、中国酒文化数据库、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等构成。酒文化博物馆聚落将系统形象地展示中国悠久的酿酒历史和灿烂的酒文化。

参考文献:

[1]郭五林,徐创军,王金月,黄均红.宜宾在“中国白酒金三角”竞争中的对策建议.宜宾酒产业酒文化研究中心

[2]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