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的主修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8:48

平面设计的主修课程篇1

关键词:计算机;选修课;分类;“1+x+x1”模式

0引言

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扩展和延伸。大学公共选修课程不仅利于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更是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引导学生走出专业局限,突破学科壁垒,去领略和感知其他学科的领域空间、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和基本知识,从而开阔视野,启发心智,成为真正的创新性人才。

我校是一所面向外语外贸类的文科院校,主要有语言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四个学科大类。学院施行“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基础”是指重视综合素质,实行通识化教育,在不同专业之间打通基础课:在不同学科之间提倡互选课程。学校对在校生的公共选修课学分要求是16分,主要包括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且必须跨学科专业选课。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则以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基础课为主。

1计算机公共课程选修模式

1.1早期的选修模式

在08年前,我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除必修《大学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外,其他计算机类选修课都为自由选择,教师开设选修课时也多是凭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去开课。在学生兴趣方面没有很好地引导。在专业交叉方面兼顾不够,课程资源配置方面建设不足。很多学生修完课程后不能学以致用,学习动力不足,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热情度下降。对学生的抽样调查出现了比较矛盾的现象:一方面问卷显示学生对计算机选修课程不满意,一方面问卷又显示学生希望选修计算机类课程。图1和图2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调研小组在09年上学期对我院大二在校生各专业随机调查的结果。

1.2按专业大类的“1+x”课程选修模式

从2009年开始,为响应广东省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也结合了许多兄弟院校的改革模式,我院在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改革,把原来的“1+自由选修”模式提升为“1+x”课程模式,“1”仍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大一第一学期必修,学生通过取得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获得学分;“x”则根据不同的专业大类进行引导,主要包括三门主干模块课程:《photoshop图形图像基础》、《access数据库基础》、《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选修,学生通过取得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获得学分。“x”课程以专业引导为主,学生自由选择为辅。具体如图3所示。

计算机基础教学“1+x”模式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组织形式,更是一个对教与学本身进行探索实践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积累,我院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南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在师资、教学资源方面进行了重整重建:“x”课程实行教学小组负责制,由有此方面教学特长的教师担任,在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实行“1+x”模式以来,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反馈满意度也提高了许多,计算机过级率平均保持在90%以上。

2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选修研究

2.1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随着“1+x”模式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这种教学组织方式虽然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多量化的成绩,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①对独立文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x”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关联少,学生学习完这些课程后究竟能做些什么?②现有的高过级率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多安慰,但是结合社会实际岗位需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何?③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不同。“x”课程面向专业大类,但是“x”课程真正为学生的专业带来些什么服务?④在进一步建设选修课课程资源时,应该是以知识结构来构建课程资源,还是更应该强调以“需求”去构建课程体系?⑤计算机选修课本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开设的,按大类上课,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集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它立足于实践,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才。因此,立足于我院实际情况。我们的改革思路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出发,深入改革选修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使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时,更好地面向专业,为专业服务,从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计算机职业素养基础。

2.2实行“分类教学”的改革思路

(1)面向专业实行内容模块式分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新生必修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更新而在教学内容上做更新和补充,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的滞后,要确保给学生的更丰富、前沿、实用的技术和知识。例如。大多数学生都已用win7系统和office2010版本,由于教材,机房硬件环境,考试平台等原因,可能仍讲Xp系统和office2003。但是要给学生补充win7系统的一些操作特点和office2010办公软件的操作不同:现在android系统非常的流行和普及,在讲操作系统知识的时候也应该引入介绍:讲网络知识的时候也非常有必要给学生普及什么是“云计算”、3G这些计算机新概念。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更新与完善,在面对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有不同的应用需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把这门基础课程模块化分解,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重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搭配符合教学对象应用需要的内容“套餐”。“套餐”内容既要符合学生学习基础,又要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专业特色。例如,对于文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否讲程序设计章节,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要么都讲要么都不讲的“一刀切”现象,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区别对待。例如经济管理类就应该讲,而语言类就可以不讲;excel的函数难度,经济类就应该讲更深一些,而其他专业在一级范围内够用就行;总的来说,根据专业的不同分为模块必修,模块选修的原则,搭配具有专业特色的适合分类教学的教学内容。图4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模块划分结构图,带有*的表示必选模块,其他根据专业不同为可选,同时相同的模块在深度和广度上面也应有所不同。

(2)深化“x”课程分类选修模式。

“1+x”教学模式的“x”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大类而开设,对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有一定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开设的课程相对单一,课程间关联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经过调查。我院存在这种现象:学习access的学生学完后二级是通过了,可是对数据库的概念和具体应用还是很模糊,静态网页学习完毕后,能做几个简单的网页。可是离实际应用还差一大步。同时,网页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美工的工作,需要再修photoshop图形图形课程或者Flas设计课程。因此,应该在“1+x”模式上为不同专业方向设置选修课对应的课程群,形成“1+x+x1”的多层教学模式。如果“1”是基础。“x”是专业大类选修。是提高,那么“x1”是特色,体现专业的计算机特色或者学生的个人兴趣方向的特色,让学生在学习完前面的基础课程后。能学到即学即用的实用计算机技术并把它变成作品、设计、项目,创新。“x1”课程和“x”课程一样,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团队教学,并负责研究企业,社会需求,适时开发专业方向需要的课程或者调整学生学习内容。

“1+x+x1”分类选修模式体现出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我院的三个教学层次: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特色层次。基础层次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基础信息素养为主,以通过计算机等级为考核方式:提高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除等级考核外,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做出有一定特色的综合作品;特色层次则与专业结合,以探索性、设计性及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为主,突出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考核要求更高更灵活。

如图5所示。目前在我院已陆续开发出面向不同专业的“1+x+x1”选修课程体系。

(3)建立不囿于课堂的学习方式

应用型的高校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应开展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起不囿于课堂的学习方式。目前,我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和操作外,还主要以网络平台作为辅助学习手段。基础模块的一些对应专业开设的知识点。则以讲座、专题的形式额外开展:提高层次所开设的三个二级模块。则仍以机房课堂教学方式为主,以网络学习平台为辅。课堂教学根据课程特色,主要以案例、应用等多种方法开展学习;而特色层次则面向不同的专业,以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主要以实践课、作品设计、项目驱动等方式进行,课程后期考核经常和各类比赛、竞赛捆绑在一起,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结合专业,学以致用,真正做出一些有用的作品或创新来。

3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

我院实施面向专业的分类教学模式以来,学生选计算机类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所提高。学生感觉在专业方面计算机的使用比例加大,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多次参加学院内外比赛并获得名次。但是,目前,在更好地体现“计算机为专业服务”这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局限和市场调研的不到位,结合专业的课程的开发力度不大,课程方向的调整也不够及时。另一方面是课程的综合实践设计或者说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开发。虽然参加比赛可以促进学生运用多门技能,但是还欠缺一个完整的建设体系。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①根据不同的课程群建立专门的师资队伍。采取基础课教研室负责,二级模块课教学小组负责,专业特色课程具体到某个教师的模式,使教师共同合作并积极发展个人专业特色课程。

②加大力度开展市场调查,根据市场和企业所需,与相应系别和专业负责人沟通,及时发现或建设与某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特色课程,必要时可以结合企业共同开发建设。

③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课程教学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要不断完善,引入网络平台在线考核的模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基础课的灵活程度:二级模块课程在进一步加强网络辅助学习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加强课程实例建设的成熟度。开发相关的动态演示系统。建立二级模块课程之间的关联和后续特色专业课程的关联引导。专业特色模块课程在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建立起课程的学习模式,考核方式等教学体系并注重教材的建设。

平面设计的主修课程篇2

关键词课程配置;课程体系;教学周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036-03

DiscussingindependentCollegesofComputerelectiveCourseofoptimizingallocationofResources//ZhangYusha,ZengXianfeng

abstractComputerelectivecoursesincomputereducationaveryimportantbranch,isaninterdisciplinary,multi-disciplinarybridges,thecurriculumaimstogetstudentstoreallylearntheknowledgeandmasterskills.However,thesettingofelectivecoursesinthepastwedidnotconsiderthoroughly,sothatdidnotplaybridge.therefore,agoodcomputerelectivecoursesoptimalallocationofresourcesisimperative.

Keywordscourseconfiguration;curriculum;teachingcycle;overallquality

author’saddress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SouthChinaBusinessCollege,Guangzhou,China510545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认识到计算机已经成为大家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就像英语一样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在世界各个领域快速而深入地应用着。因此,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就成为各个学科和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又分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和计算机选修课程教学两种,并且计算机选修课程的教学在计算机教学的跨学科和跨专业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跨学科交叉教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相互贯通,理论与实践并重,就需要对计算机公共选修课程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非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补充与其专业知识相关联的计算机内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在计算机领域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自主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但是多年的授课结果显示以上的目的并没有达成,也就是说计算机选修课程的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归根到底是没有在学生中就计算机选修课程的设置做好调研,没有从学生出发去考虑。以下是基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改课题《独立院校计算机选修课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大量访问和问卷调查的深入探究。

1计算机选修课程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和不足

1.1选修课程配置的内涵

本科教学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停地更新,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课程的建设水平。而公共选修课程的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因素有很多,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计算机选修课资源配置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

1)学生。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是课程的消化者和吸收者。学生既是在教师的辅助教学下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主力军。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对象。

2)教师。教师是课程的计划者、提出者、建设者、服务者和实施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服务意识和辅助教学手段,把课程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应用到所开选修课程的全过程中。

3)选修课程教学手段及方法。选修课程的教学手段是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包括电子课件和视频的制作、图文动画相结合的讲解,也应该多多包涵课程内容与专业的衔接,以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使用为辐射点,设置实践内容和知识点。课程教学方法应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等。而该教学方法应该重点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扩展学科知识面,因材施教,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

4)课程的责任管理。选修课的课程管理应该包括课程日常教学文件的规范管理,如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案;课程建设的责任制;课程教学的资源,如实践教学和网络BB平台的教学等。

1.2选修课程资源配置的不足

计算机选修课程作为全院公共选修课的一个分支,在课程配置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课题在进行过程中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覆盖面有广州5所独立院校、广西1所本科院校和长沙1所民办高校,调查问卷发放500多份,收回427份,有效问卷408份。大量的数据表明,选修课的设置并没有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教师单方面自愿的结果。这就造成计算机选修课程资源配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但学生却有强烈的愿望,希望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程。本调查问卷的分布见图1与图2。

在问卷调查进行中,笔者也访问了以上7所高校计算机学院主任并进行了深入了解。其结果也表明,计算机选修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课程设置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与学生专业相接,理论知识太强而缺乏实践操作,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实用性不强,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

2计算机选修课资源配置的对策

以上调查问卷的设置和分布并不是想简单地说明一个数字,而是在这些大量的数据背后暴露了在计算机选修课的配置中存在一些弊端。要想改进,要谈优化,就必须找出导致弊端出现的原因。究其结果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墨守成规,保持固定的模式不变,没有充分考虑到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跨学科面广,可创新点多,实践和实用性强,知识更新换代快,专业分支多、跨度大且针对性强等。从这些特点出发,计算机公共选修课的资源配置必须打破固有模式,做出一些新的改革和尝试。

2.1课程的优化配置体系要充分考虑专业需求和学生需要

对问卷第四题“您选择计算机选修课的原因是什么”,有80%的学生选择补充专业知识,扩展知识面和兴趣。该结果表明优化课程体系应考虑专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因此,计算机选修课在设置之前应先到学生所在院系做调查,充分了解学生专业内容和就业需求,然后结合计算机相关知识设置课程体系。比如,为机械工程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C语言、微机原理、单片机;为市场营销与电子商务的学生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应用;为经济类学生开设excel高级应用;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高级文秘培训、应用软件(pS、3Dmax)的使用等。这些课程结构的设置既扩大了学生本专业课程的知识面,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使学生加深对专业领域知识的认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创造开发的潜能,也使计算机这门工具课程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实践发挥它的作用。

2.2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新目标,它包含口头和书面表达,理论+上机操作,实验与实践相结合等。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必须通过选修课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效果,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在课程设置、提出和实施中应该多鼓励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把基本原理应用到工作和生活的具体问题上进而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本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而达到计算机选修课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2.3共享课程资源,灵活应用教学周期

近年来,很多高校已从原有的、私有的、私用的课程资源理念逐步转向共享和开放。早在2007年,耶鲁大学就设置了开放性课程网站,该网站包括本学期所有课程的教师简介、课程简介、教学日历、课程大纲和每堂课的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资源。这些开放性的课程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根据计算机知识交叉深入、涉及面广等特点,也应该为学生学习计算机选修课程提供开放性的共享平台。并且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循环渐进、不断深入的特点,要求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应的教学周期,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技能。比如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开设就需要学生先选修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和access数据库的课程。因此,在设置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时,可以把该课程的学习周期和学习时间滞后,把photoshop和数据库的课程开设在前,并作出相关联课程学习的方案通知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计算机选修课程的前引后导作用。

2.4注重企业特殊需求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其专业工作领域能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其结合,成为既熟练应用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特点和选修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校企结合,关注企业特殊需求,以此来设置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模式,以及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要想达到以上目的,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之前到各个行业中去做调研,有评有据地开始课程,进而增加课程的实用性,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excel在市场营销与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办公自动化高级篇等,都是做了大量企业调研后有针对性开设的课程。

3结语

高校文科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文科生能够使用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社会中服务的重要举措,是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综合型的文科通才的重要环节。然而文科计算机是具有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为特征的课程,它立足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中动手和体验。因此,计算机选修课程的优化设置在文科类学校中尤为重要。所以就本课题《独立院校计算机选修课程的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大量访问和问卷调查,其结果使人真正明白计算机选修课的课程配置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提出的对策也是该课题的一部分总结,并未完全,还需要日后实施过程中的进一步发现和探索。计算机选修课程承担着跨学科交流与应用的重担,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任重而道远,并且计算机选修课程的资源优化配置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门世界通用语言课程能否更好地实施和应用,因此还需要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卢湘鸿.高校文科计算机课程设置[J].计算机教育,2003(1):30-31.

平面设计的主修课程篇3

就目前我国中职平面设计教育现状来看,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检验中职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就业率,而就业率的高低与课程设置存在直接关系,应按照市场需要,科学设置专业课程。本文选取我校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taFe学院平面设计四级证书(主要针对高中阶段)课程设置为例进行探讨,通过比较两者之间课程设置差异,以便能够吸取经验促进我国中职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职平面设计教育;课程设置;校企合作

0引言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面向全体的终身教育方式,taFe机构提供高中阶段(10~12年级)的为一级到四级证书,职业技术教育以实际从业技能为基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分为三类,笔者选取的为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课程成绩合格即可颁发中职毕业证书。课程设置是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核心,我国中职学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学生对口专业就业率低。

1中澳职业教育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1.1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taFe学院

课程设置分为核心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制为6个月,主要研究领域是: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职业健康安全、设计历史与理论、媒体和绘图技术、排版、二维设计和三维技术、数字图像图像技术、印刷技术、当代设计实践与产业意识等。学生将发展设计技能与知识如:设计基础,实践结果,行业风格、绘画、插图设计、色彩学、历史和设计理论,获得有关设计行业的健康和安全知识,了解视频艺术和多媒体制作与平面设计和排版的选修课程。学生一周4天上课时间,共20小时的课时,每周还需进行约10小时的额外学习与研究学习。学生日常学多在工作室学习,通过六个月的学习研究,学生在以工作室为基础的环境中进行项目设计与市场调查,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学习中,掌握最新的设备与设计方案,参与各类设计竞赛或者企业实践项目,与设计行业相关的人员交流想法。

1.2我校平面设计专业

我校学制为3年,平面设计课程分为文化课、专业课、第二课堂三大块。从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学年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课程以文化课主,专业课程为铺,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专业基础课(素描、色彩)对学生进行艺术素养进行培养与造型能力训练,有利于提高审美及创新能力,学生良好的美学基础对软件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学期开始开设设计软件课,photoshop、Coreldraw为平面设计课程必须掌握的软件,有利于学生了解平面设计专业的基础软件知识。第二学年,注重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多种设计软件,如:illustrator、Dreamweaver、3DmaX、indesign等,增强了学生的软件技能。第三学年中,减少软件课程种类,把重心放到专业应用最多的软件中来如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课程设置更加接近软件综合运用与专业实践。第二学期为企业实习,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2中澳职业教育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2.1中澳职业教育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相同点

通过比较发现,两所学校课程设置都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市场人才需要为主,注重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通过基础课的学习逐步深化到专业课的系统学习。课程都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选修课程。

2.2中澳职业教育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点

第一,课程种类不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taFe学院课程设置注重设计理论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由批判性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到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而进入设计实践学习,在工作室实践中了解职业健康知识,通过各类设计项目实践整合色彩理论与设计方法,最后完成创造性的毕业设计。选修课更加强调专业水平的提高,将平常的设计学习提升到研究层面,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我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基本为软件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软件运用能力,学生了解基本的软件知识,但是不会活学活用,不能把学会的软件工具综合运用,只能接收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切换到其他案例中又不知所以然。忽视开设设计理论课程如:美术鉴赏、广告设计、图形创意、设计史等,学生的创造性、审美水准得不到提高。第二,学制及学习地点不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taFe学院四级证书的学制为6个月,以工作室教学,学生项目设计及创意都在工作室中完成,工作室安排专业基础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工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我校教学主要以教室进行,缺少完备的硬件设施完成创意设计方案,课外很少参与设计学习,课堂与课外学习的脱节导致学生的专业水平普遍偏低。第三,课程制定者不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taFe学院是行业全程参与课程设置,学校与企业共同研讨制定办学规范、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评估方式等,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以行业需求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主导,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我校课程设置以教育部的指导文件为主导,学校完全自主开设课程,缺乏严谨科学的市场调查及分析就业岗位的需求。第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taFe学院校企深度合作,拥有大量的行业合作伙伴如:德勤、企鹅图书、澳大利亚平面设计协会等著名设计协会与大型企业公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评估合格即可在实习公司就职。在专业实习中,学生掌握工作技能,获得企业实践经验,树立职业技能观念,强调个人核心能力的养成,适应社会需要。企业为了培养优质员工都乐于将最先进的设备提供给学校,并派出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我校有合作的企业实习单位,设有企业冠名班,不定期邀请企业代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培训,举行校企合作论坛,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但是目前企业实习公司尚不稳定,这与学生的专业能力有莫大的关系,学生专业水平高,企业对学校的信任度自然就高,说到底还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2.3中澳职业教育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比较分析

如上所述,通过对两所学校平面设计课程设置的比较,本人认为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taFe学院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我校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过于强调软件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校企合作深度低,很多企业仅限于挂牌,没有真正参与学校建设并关注学生发展。三是硬件、软件设备的匮乏,学校没有专门的设计工作室供学生使用,学生设计实践严重不足。四是师资情况,双师型教师偏少,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率低,缺少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全程给学生提供设计项目指导。

3结语

澳大利亚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可以为我国的中职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其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校企合作的深度成纽带关系,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国在进行中职课程设置时,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市场发展需要,科学严谨的确定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既能满足学生学习深造的需要,又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刘甜甜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平面设计的主修课程篇4

淮海工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2009年开始,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始进入普及推广阶段。2012年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开始试点,2013年与2014年分别有四所和五所学校通过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就是应用型学科。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自2000年开始本科办学,2012年开始准备专业认证工作,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2版)与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对2010级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在课程体系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在学校统一组织的2012级与2014级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针对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重点参考了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与调整。2014年9月已经向有关管理部门递交了认证申请。

2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2.1培养目标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2版)中,培养目标的基本涵义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体要求包括:①专业应该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②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③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基于学校2014级培养方案修改的原则,结合国际教育认证标准中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学校定位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测绘地理信息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工程测量、地理信息工程、海洋测量等方面的技术,适应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城市与工程建设等行业、部门从事测绘工程技术方面的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逐步建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体系,结合学校培养方案的修订(一般2~4年),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在评价与修订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参与。

2.2毕业生获取知识与能力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2版)中,毕业要求的基本涵义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具体要求是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10个方面的要求。依据认证标准要求,为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培养方案中制定了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获得9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3学位授予标准

在2014级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获取学位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出台了《淮海工学院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2014版)》。毕业标准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成绩达到50分(含50)以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取得170学分;取得规定的第二课堂10个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取得大地测量员或工程测量员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由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考试)。符合淮海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课程体系的优化

3.1课程体系优化的背景

在认证标准中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主要包括:①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少于总学分的15%);②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③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④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不少于总学分的15%)。同时在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按照认证标准与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个别课程未开设、个别课程学分比例不够等。依据学校对2014级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通过广泛调研,并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修订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体现了海洋测绘的特色。

3.2课程体系的构成

依据学校对培养方案的原则框架,结合工程认证对课程的要求,考虑到课程设置能够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听取了企业专家的意见。

3.3课程体系结构

3.3.1通识教育平台

此平台是全校所有专业学生要获取的学分的基础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素质与能力拓展选修课程二个模块。在课程名称后[a(B),C]格式中,a表示课程学分,B表示此课程中包括的社会实践学分,C表示开课学期,C为1-4表示第1-4学期连续开设,C为空时表示机动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为2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模块中共设置了12门课程,共计40.5学分。其中形势与政策2学分不计入统计,有5门课程是由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两部分组成,社会实践合计共占6学分,具体课程如表2所示。素质与能力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有三个部分,共计10学分。第一部分是一般性公共选修课程6学分,学生可选修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卫生与心理健康等课程。学校有选修课程数据库与相应管理办法,每学期都开设,学生可依据兴趣自由选择。第二部分是素质拓展学分(a类:创新奖励),第三部分是素质拓展学分(B类:社会实践),学校出台了《淮海工学院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实施办法》对学分进行认定。

3.3.2大类教育平台

此平台包括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工程基础类必修课程、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三个模块,课程学分与开课学期如表3所示。在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模块中共设置了7门课程,共计25学分,其中工程训练是集中性实践环节,地球科学概论为双语课程。在工程基础类必修课程模块共计14.5学分,其中设置了5门课程。在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中共设置了6门课程,共计18学分;课程设计1个,共计1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3个,共计8学分。

3.3.3专业教育平台

此平台包括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与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二个模块,课程学分与开课学期如表4所示。在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中共计44学分,其中设置了7门课程,共计18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6个,共计26学分。在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共设置了27门课程,共53.5学分,学生选修1分。其中提供了“地球科学概论”和“地球信息科学导论”二门双语课程。

4结束语

平面设计的主修课程篇5

关键词:Blackboard平台网络课程操作方法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网络课程的强烈冲击。网络课程突破了课堂授课的时空限制,能向学生提供更全面、广泛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何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我校新引进的Blackboard教学平台是国际领先的、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Blackboard教学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了内容资源管理、在线交流、考核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并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进行讨论、交流。笔者使用“Bb平台”(注:Blackboard教学平台以下简称“Bb平台”,用“/”代替下一步操作或单击)建设了《机械设计制图》网络课程,全方面探讨了开设Bb平台网络课程的实践方法。

1加强系统管理,促进资源共享

网络课程建设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应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通过讲座、张贴海报等形式让学生认识Bb平台网络课程学习的优点,鼓励学生通过Bb平台学习学科前沿知识,把握科学发展动向等。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消极因素,加强自我控制,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了解Bb平台的系统管理功能,熟练掌握注册用户,修改用户,管理小组,设置个人首页、讨论板、测验和其他内容区等。

使用Bb平台前,教师需要在本地计算机上创建所教课程(如:机械设计制图)的文件夹,将教学大纲gcxsc-jxdg.doc、教学计划gcxsc-jxjh.doc、教学进度表gcxsc-jxjdb.doc和教学ppt课件gcxsc-ch01.ppt、gcxsc-ch02.ppt等保存到该文件夹中。与课程相关的其他各种资料,如参考资料gcxsc-ckzl.***等,也要放到该文件夹中[1]。文件名以英文命名,命名规则为“教师用户名+文件名的拼音首字母”。

输入我校Bb平台网址:210.38.128.40,填写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登录后用户修改密码的方法为:/系统首页/个人信息/修改登录密码/提交/确定。用户定制个人首页界面,如修改“系统首页”显示内容:/系统首页/修改内容,根据教师需要,确定模块是否在系统首页显示,勾选模块前的复选框,这样您选择的模块将会在系统首页显示。用户修改显示布局的方法:/系统首页/修改布局/提交/确定,完成首页布局和风格修订。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向所有用户开放课程的教学大纲、进度表、答疑时间等信息。

教师和学生只有进入课程后才可以开展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控制面板”是教师使用Bb平台功能的唯一入口,教师通过它不仅可以上传课件,而且可以进行和学生交流互动,批改作业,管理学习小组,跟踪学习情况等等与网络教学相关的所有工作。进入教授的课程的方法是:登陆Bb平台/机械设计制图/控制面板:即在“我的课程”模块中,找到教授的课程,点击相应的“课程名称”进入课程,在课程页面的“左下角”找到“控制面板”并单击,弹出控制面板对话框,教师即可对课程进行各种设置操作。

2加强资源管理,促进课程建设

通过内容资源管理模块,教师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区,教师利用控制面板中提供的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学习资料,包括:创建课程文件夹结构;公布通知、课程资料、任务、教学资源链接、师生简介等信息;上载并管理课程文件;按照课程时间表上指定的日期,自动开放或关闭课程等等。学生是网络课程学习的主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良好的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丰富Bb平台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设计课程菜单

网络课程要想提升人气,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风采,教师可添加课程菜单中没有的菜单:/控制面板/课程选项/管理课程菜单/内容区/输入“教学动画”/提交/确定;修改现有菜单的名称:/控制面板/课程选项/管理课程菜单/选择要修改的菜单/修改/输入修改后的名称/提交/确定;还可以设置课程的菜单显示风格和样式,使网络课程的界面更美观,更友好,吸引学生登录学习。

2.2丰富课程内容

学生登录网络课程是为了学习新知识新内容,教师要丰富课程内容,必须上传更多更好的资料,如上传教学动画:/控制面板/内容区/教学动画/项目/项目名称/在文本框中直接粘贴文本内容,或在“附加本地文件”后单击“浏览”/在我的电脑中找到机械设计制图文件夹,选择其中的文件后/提交/确定。上传教学计划:/控制面板/内容区/教学计划/项目/输入名称“教学计划”/浏览/选中“机械设计制图”文件夹中的gcxsc-jxjh.doc/提交/确定。其他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等上传方法相同。教师还可以利用Bb平台的外部链接功能,提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更多的外部资源链接,如资料链接-精品课程:/控制面板/内容区/资料链接/选择添加“外部链接”/输入名称“机械设计”/在url地址栏中输入210.38.137.73:880/jpkc/004/index.htm/提交/确定。链接网络课程也一样:/控制面板/内容区/资料链接/选择添加“外部链接”/输入名称“机械设计制图”/在url地址栏中输入210.38.137.81/ec2006/C15/Course/index.htm//提交/确定。上传的内容越丰富,链接的资料越齐全,学生就越喜欢登录网络课程学习。

2.3循环使用资源

Bb平台中导入的课程号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课程序号一一对应,即一位教师可给多个班开设同一门课,平台上会有多门课程。对于完全相同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课程的“存档”和“导入数据包”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性的链接操作。步骤如下:先将课程存档:/控制面板/课程选项/将课程存档/存档/提交/等待大约3―5分钟,系统就可以生成一个数据包。选择这个数据包,点击鼠标右键,把这个数据包文件存储到本地计算机上。然后在新课程中导入课程文档:打开新课程/课程选项/管理课程菜单/删除所有课程菜单;为数据导入做好准备工作,点击“导入数据包”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存档数据包上传,并选择全部内容;提交后,等待大约3―5分钟,课程即可导入完成。再实现课程循环:/控制面板/课程选项/循环使用课程/选择要删除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建议用户删除“通知”、“用户”/提交,/控制面板/用户管理/列出或修改用户/查看课程中现有学生情况。循环成功的课程中应该没有学生。循环使用资源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更多的学生同时登录网络课程学习,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3加强在线交流,促进互动教学

Bb平台的在线交流功能,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异步(讨论区)和同步(虚拟教室)等交流工具,以增强学习效果。在讨论区中,可以创建无数量限制的论坛,允许以多样化的方式和主题来达到学习互动;根据讨论列表、作者、日期或主题将信息分类;可以追踪已读和未读信息;还可以将多项信息收集到同一页以方便阅读、比较和打印等[2]。在虚拟教室中,除可以进行在线文本聊天外,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共享的电子白板浏览课程内容。教师可利用Bb平台具有的BBS功能,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任课教师可以方便地在讨论板的编辑模式下在内容区添加创建讨论板的话题,可以设置版主参与回帖、删帖、置顶和加精。对于典型问题和精辟的回答可以设置“精华区”进行归类整理,循环使用。

Bb平台更新教师信息的方法是:/课程/控制面板/教师信息/添加个人资料,教师可以在此输系电话、email等联系方式,上传教师相片,方便与学生交流。巧用课程通知功能,经常添加新通知:/课程/控制面板/通知/通知管理/添加通知/新的通知,输入新通知的主题及内容,设置显示通知的开始和截止时间。如果要把通知和相关课程内容相关联:/课程链接/浏览/选择相应的位置/提交,即可完成新通知的添加。及时修改和删除通知:/课程/控制面板/通知/找到想要修改或者删除的通知/修改或删除。用好课程讨论板:/课程/控制面板/讨论板/论坛/添加新论坛/输入论坛名称,建议“取消文件附件的功能”,/提交/完成论坛的创建,/话题/新增讨论话题/输入新话题的主题及内容/提交。引导学生在论坛发表意见,学生登陆平台,/课程/讨论板/查看到教师的论坛帖子,并可回复帖子发表意见。查看论坛内容及回复:/话题标题进入论坛/回复/对主贴发表评论。点击帖子标题查看回复内容/回复/回复某一帖子的内容。

正确设定助教和管理学习小组,助教是网络教学中一个关键角色,他可以帮助教师开展很多教学辅助活动,比如课程答疑、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维护课程内容更新等等。教师可以从现有的学生中设定一个助教,也可以在平台内创建一个助教。具体步骤:/课程/控制面板/“列出/修改用户”/找到要设定为助教的学生/属性/在用户角色的地方选择“助教”/提交。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教授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也可以是行政班),从而开展小组之间的协作式教学活动。具体步骤为:/课程/控制面板/管理小组/添加小组,为小组命名/提交;小组就创建好了。小组创建完就可以把课程中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师点击小组后面的/修改/将用户添加到小组/勾选相应的学生/提交。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在线交流,促进网络课程的交互教学。

4加强考核管理,促进教学评价

Bb平台的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从题库中随机生成试卷,并可多次重复使用;按照时间表上指定的时间自动开放或关闭测验;创建学生答案的数据统计报告;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等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计算,自动得到综合测评分数。Bb平台允许创建实时测验。这种实时测验是受密码保护的、限时的。试卷是通过试题库管理功能随机生成的,编辑生成的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正误、匹配、排序、填空和论述题等多种,并可多次重复使用。Bb平台网络试卷制作方法是:/控制面板/内容区/作业习题/测试/创建/创建新的测试,按照提示输入测验的名称及测验要求/提交/在新打开的页面选择“题型”/执行/在问题文本处输入“问题的题干”,并输入相应的答案内容,对于客观题请标定正确答案的选项/提交。完成一道题后,教师可以继续选择其他题型,直到完成本次试卷的全部题目/确定/提交/确定/在弹出的页面中找到“修改测试选项”/把测试选项中的“测试链接可用性”修改为“是”/提交,学生就可以利用这套试卷来答题了。教师批改试卷的方法一:教师下载成绩簿,批阅完成后统一上载成绩。学生提交试卷(测试)后,/控制面板/成绩簿/选择测试名称/下载测试结果/线下完成学生试卷的评分。/回到控制面板/成绩簿/下载成绩位置,按照默认设置/提交,用鼠标右键/下载/“Savetargetas”,将成绩簿保存到本地进行编辑,打开刚才保存的文件,输入成绩,并保存。上传成绩簿,注意要在上传之前把括在“用户名”上面的那个中文括号,统一替换为英文状态下的括号,选择本地编辑好的成绩簿文件,/确定/选择本次测试/确定提交。方法二:网上直接打开测试逐个进行查看,即时输入成绩,操作方法如下:回到成绩簿界面/需要评分的测试/修改成绩界面/视图/打开查看学生试卷。查看完成后,关闭文件,即时输入成绩。

课后作业的制作流程:/控制面板/内容区/课后作业/选择添加“作业”/执行/输入作业的名称“第一章作业”,以及作业的要求,比如何时提交,如何完成等信息,也可以添加作业附件/提交/确定。学生第一次尝试提交作业后若再次提交会出现提交不成功的状态,状态一直为“进行中”。学生无法自行删除,也无法再次提交作业,需要教师从Bb平台后台修改。教师看到后请及时删除,可以让学生通过email方式通知教师删除。删除方法是:/控制面板/成绩簿/查看学生提交作业的状态/清除尝试/确定/返回成绩簿界面后,学生状态已更改为“无信息”,此时学生可重新提交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方法一:教师下载全部学生作业评分后再上传。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可以在/控制面板/成绩簿/查看/选择作业名称,下载作业,线下完成全部学生的评分/回到控制面板/成绩簿/选择“下载成绩”位置/按照默认设置/提交。用鼠标右键点击/下载/“Savetargetas”,/将成绩簿保存到本地进行编辑,打开刚才保存的文件,输入成绩,并保存。注意要将“用户名”上面的那个中文括号,统一替换为英文状态下的括号,/上传成绩簿,选择本地编辑好的文件/确定/选择本次作业,确定提交。方法二:网上直接打开作业逐个进行查看,即时输入成绩,操作方法如下:/回到成绩簿界面/需要评分的作业/修改成绩界面/视图/打开查看作业/查看完成后,关闭文件/即时输入成绩。实时测试和课后作业能让学生体会成功学习的喜悦,又能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时调整学习的进程。

跟踪学习的方法:/控制面板/学业表现统计/学生学业表现/通过统计结果来查看学生的访问情况,发贴量,成绩列表,内容查看等信息。教师可以随时了解课程的访问情况,动态的了解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的改进自己的网络课程,让Bb平台成为真正的得力助手。教师可以从使用情况总结、内容区访问、小组访问、论坛访问等4个方面对课程的访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5结论

Bb平台网络课程的交流功能、测试功能、评价功能使教学方法和方式得到新的功能性延伸,相关信息的实时反馈,便于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从开设网络课程的实践探讨可知,Bb平台中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网络课程拓宽了教学空间,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的主修课程篇6

一、“研修—体”工作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何为“研修一体”?“研”是指对问题的研究、探索。“修”是指人的素质得到了改善与提升。过去,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主要在“修”,指向是“教师素质提高”,但因在培训中失去对实践问题解决的有效办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师失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研部门却侧重于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主要职能在“研”,但其教研活动往往无法关注教师综合素养,因此不能抓住问题解决的根本,即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来解决问题。“教师素质提高”与“问题解决”的分离实际上就是“研修分离”,而这已不能适应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鉴于此,“研修一体”便应运而生。

“研修一体”就是通过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培训、教学评价等项工作,将新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技能、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修模式,最终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整合,更有利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修—体”课程体系建设,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化需求

1 分科、分年级的研修课程的构建,确保了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推行“研修一体”后,我们进一步整合教研和师训力量,并将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相结合、课程设计与教研安排相统一,力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广大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对本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教研、培训一体化的研修课程。

研修一体课程主要分为年级研修课程、学科研修课程和跨学科研修课程三类。面向中学、小学全体教师的年级研修课程是以单元教学专题研究、课例研修、教学与学习评价研究为主要内容:学科研修课程是以各学科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教学理念更新、学科思想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跨学科综合素养课程是以师德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研修方法、教育问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科学、艺术、哲学等)为主要内容。

这三类课程经过研修管理处、学科室、年级研修员的精心设计,穿插交错,互为补充,统整于每位研修员每学期的10~16次的研修活动中,面对全区在职在任的中小学学科专任教师开放。教师通过每周半日参加研修,完成作业,通过考核,获得学分。三类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不断成熟并形成特色,是学院引领区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基础。

如我院小学部近3年来一直致力于“研修一体”课程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设计研修一体的活动;第二,研修活动课程化;第三,研修课程规范化;第四,研修课程特色化。由此可见,我们的研修课程建设的精细化。

在区级研修活动的引领下,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在研修一体中的作用,把研修活动分出层次,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立体延伸的研修模式。这样安排可以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研修的主动参与者,从根本上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开发专项研修课程,分层次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一是实行新教师入职研修,引领新教师快速进入角色。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几轮实践反馈,我们设计了比较成熟并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新教师入职研修课程,该课程包括区级人职通识培训、学科研修跟踪培训、学校岗位指导培训三类。区级入职通识培训形式是集中面授,课程内容为教育理念、方法,以及职业素养等内容:学科研修跟踪培训重点关注新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能力,由各学科研修员承担:学校岗位指导培训是立足学校,关注课堂的实操性培训。学校要为每一位新人职教师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做引领,通过培训增加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更好地从新教师过渡到合格教师,促进其职业发展。

二是用高层次科研项目引领,促进骨干教师能力提升。为提升骨干教师校本教学研究能力。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骨干的辐射带头作用,使这些“种子”教师引领其他教师开花、结果,我们启动了《西城区“名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校本教学研究能力项目》。该项目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设计实施,研修学院管理,累积已对西城区12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该项目的设计关注一线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内容上贴近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同时,又能从理论和操作层面为教师的发展做引领。

三是高水准学科项目培训,促进学科骨干专业发展。“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项目”是为帮助我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水平。加强英语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为满足英语教师“缺乏语言交流环境,口语有退化趋势,希望能创造口语交流机会”需求而设计的。

从2010年开始,我们利用暑期与北京四中合作,聘请加拿大约克教育局英语培训教师对我区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由西方文化、写作指导、口语训练、游戏教学、学生评价等多个模块构成,培训时间每期5天,组织形式为小班授课。外籍教师通过讲解、观摩、小组合作、实践操作、互动游戏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方法、技能的辅导和训练。目前,已有百余位教师参加过该项目的培训,对培训的满意度在99%以上。

平面设计的主修课程篇7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学体育教师工作计划精选2020,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大学体育教师工作计划精选2020(1)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定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紧紧围绕育人的宗旨,把体育理论知识、技能与健身健康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把与之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培养健全的人格结合到课程教学中。通过体育教育使全体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增强,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得以促进。

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使学生能自觉地、积极地、经常地参与身体锻炼;其次是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合理有效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锻炼效果的评价方式等,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两项自己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为今后的锻炼打好基础。

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身体健康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在耐力、力量、柔韧及协调性等主要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在形态机能方面达到较为理想的标准和要求;掌握健身原理与方法及有关的保健、营养及卫生等知识,为达到身体健康目标服务。心理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情绪的调控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自信心和对抗挫折能力等方面。社会适应性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及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教育在此方面发挥着其它课程难于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二、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授健康知识、体育技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和体育欣赏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三、体育课程的任务

(一)全面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增强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能力。

(二)传授运动项目的技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意义,了解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掌握自我监督、评价身体健康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体育欣赏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

(四)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高财院大学生竞技运动水平,为国争光,为校争光。

(五)发挥体育教育的多功能性,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敢于拚搏、开拓创新、勇敢顽强、团结进取的优良品质。

四、课程结构与设置

根据《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河南财经学院体育教学师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对课程结构与设置应突出学习者的立体角色,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实现知识、健身、行为、习惯、情感的统一。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选修课、保健课、体育健康等多种类型体育课,体现课程结构的多样性、灵活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

(一)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通过基础体育课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目的和意义,获得必要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使他们成为体魄健壮、精力充沛、品德高尚、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合格人才。主要开设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男)、健美操(女)、中长跑、短跑、24式太极拳、八段锦、体育理论知识等。

(二)二年级选项体育课:将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体现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开设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健美操、健美、体育舞蹈、毽球、定向运动、体适能、体育保健等。

(三)三年级开设选修课(提高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专项水平和能力、培养体育兴趣、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以各项目教学比赛和娱乐健身方法为主要手段。开设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套路、武术散手、健美操、体育舞蹈、健美、田径、体育与健康课等。

(四)保健体育课。该课程主要针对伤、病、残、体弱、特殊体型(过胖过瘦)等学生开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太极拳、太极剑、基本素质、康复保健知识以及物理康复治疗等内容为主。

大学体育教师工作计划精选2020(2)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学校培训活动精神,本着“搭建平台、友好合作、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宗旨,根据学员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通过学习交流方式,使浙江永康石柱初中赴我校交流的老师,在较短时间内感受学校优秀体育文化的建设及我校体育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取得的经验,使其具有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特制订本计划。

二、带教受训老师一名:

某某某男体育副校长

三、带教时间:某某年年10月10日——10月25日

四、带教内容:

1、现代教育理论的了解、上海新教材新教法和学法、上海新教材实施情况的介绍和取得的经验及建议;

2、中学体育课听课、上课、评课能力的提高;

3、教科研论文或案例的探讨或撰写;

4、课余活动及运动队建设的探讨;

5、学校优秀体育文化建设及体育教研组管理探讨等。

五、带教任务和目标:

1、帮助赴我校交流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意识和素质教育理念,努力帮助理解上海市体育与健身《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实施情况介绍和取得的经验及建议;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及增强学生体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合作交流使应老师能感受到学校优秀体育文化的建设及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激情,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并在学校层面进行录像课展示。

六、浙江永康石柱初中体育教师开课时间:

第8周星期一下午第1节课老校区操场

大学体育教师工作计划精选2020(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培养规格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方针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

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使用权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学制:标准学制4年,可在3~6年内完成。

四、学分:总学分17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34学分、教育学及社会实践等课程有34学分,专业必修课70学分、选修课总数为40学分。

五、本专业课程结构特点说明: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三大部分。主干学科:教育学、体育学。必修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程两部分,安排1854学时左右,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6类课程领域的相关内容,组合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主项提高课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副项提高课每个学生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而且不能与主项提高课重复。

选修课程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生至少要选修40学分。其中专业方向选修课至少要选修16学分,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方向,从第二学年开始选择。公共选修课至少要在科学技术类和人文社会类各选修4学分,专业选修课是选修课程中的重点,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主要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才能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合格人才。实践性环节分为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约需16-18周时间。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

为了实现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结合我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和人力、物力资源状况,课程设置就必须满足以下特点:

1、增大学科课程设置的自由度。

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模块”化,必修课程“学科”化,专业选修课程“方向”化,公共选课程“领域”化。

2、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

具体表现为: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

3、从课程设置的改革入手,促进教学管理体制进入到完全学分制。

六、相近专业:运动训练、社会体育。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七、毕业与获得学位的条件

参见《某某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办法》和《某某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暂行规定》

大学体育教师工作计划精选2020(4)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学期里,我本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新课改为标准将本学期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多以跑、跳为主,在走和跑的练习中,主要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为主要的练习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跳的练习中,主要发展学生的弹跳能力为主要的练习内容,如:跨越式跳高,立定三级跳等;在发展力量方面,主要以投掷实心球为主;在技巧方面,主要以垫上练习和简单体操为主。

二、教学目的

体育教学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在本学期中要积极做到以下三点:

1、掌握基本的卫生保健常识懂得简易急救及体育常识。

2、掌握快速跑、耐久跑的动作技术及1分钟跳绳的动作要求,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3、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平面设计的主修课程篇8

关键词:高职;photoshop;微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在不断翻变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以此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而新的教学方式“微课”的诞生,就是新的创新成果之一。在当代教育政策和现实需要的引导下,高职院校课堂也引入了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微课”,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不仅符合当下信息时代要求,而且与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建设要求相契合。对于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微课改革了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师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授课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微课资源库的建设、利用网络进行教研活动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查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又能补充自己所缺的部分并强化巩固知识。依据平面设计课程的特点,高职平面设计课程中pHotoSHop的微课研究,在理论层面上为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参考思路。

一、微课在平面教学中的优势

基于微课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使所学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并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另外,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微课能在简短的时间内针对性的对技能知识要点做出讲解。再有,微课可以自主灵活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于复杂的信息技术技能知识可以选择反复的观看,对于以实操为主的知识而言,微课的效果较为显著。例如photoshop是平面设计课的必修课,知识点很多,但是我们可把这些知识点做成几个小案例,每个案例在8-15分钟就能完成。我校photoshop课程的开设是一学期,模块式教学,在一个月之内完成教学,每周的课程一般设置为24节,由于学习任务量大,要想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些难度,微课的引入正好迎合了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

二、微课设计模型

例如photoshop中修复画笔等工具的使用:(1)课程目标。掌握利用photoshop污点修复画笔工具、修复画笔工具、修补工具的使用。(2)课程资源。教师将制作好的photoshop微课视频文件,及与微课程主题相关的课件、素材、参考资料等都上传至学校资源共享平台。(3)学习方法。翻转课堂的课上活动是学生课前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微课、自主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课上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拓展。(4)教学评价。根据对以往学生测试成绩分析和教师的访谈,选择信息技术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级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及进度一致,在试验班级,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授课,将《修图工具的使用》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中,在对照班级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授课,验证实验班学生对微课的自主学习情况通过对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回收以及分析调整课堂活动,验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看法和建议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把课堂翻转过来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和自主感。此外,根据学生的建议,今后在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上应该继续改进,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更加密切,为学生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能更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看出,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利用微课在课下自主学习,在课上通过活动内化拓展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当然,本文中的实验还存在局限性,在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以及翻转课堂的总体设计上还存在许多改进的空间。

平面设计的主修课程篇9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教育部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职课程教学手段、方法、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经过了6年建设,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系统化的项目课程改革与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就《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工学结合教学实践平台“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的设计与实施做一探索。

l.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现状

经过近3年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建设,课程已经完成了传统教学到项目化教学的转型,并在2011年2月出版了与课程项目教学匹配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化教材,为下一阶段基于课程工学结合实践平台的搭建奠定了扎实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必依托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建设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组装实训室”、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多家校外实习基地的软硬件资源整合,为《计算机级装与维护》专业课程和学院《电脑组装与维护》公共选修课营造半工半学的实践教学平台,平台将主要服务内容和专业课程建设相融合,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提升学生在计算机软硬件方而的应用能力,提升专业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在2010-2011和2011-2012学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校企合作为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以及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可以满足平台运作中的需求。

2.课程建设与工学结合

实践平台相结合准确的岗位能力分析与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是项目课程建设成功的关键,为课程的定位及课程内容组织提供了重要依据;2010-2011年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成功开展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对本专业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能力需求,对各个岗位的任务进行细化、筛选;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客观、利学,可操作性强。经过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产品销售等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的论证,确定课程项目教学应形成以下职业能力目标:

能根据用户具件需求制定电脑配置方案

能独立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正确安装、配置常用外部设备

能独立完成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能进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设置

能进行常见硬件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能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维护

课程基于丁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改革与理实一休化的教学平台建设密不可分,在课程教学中穿插工学结合环节,半工半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将有利于贯彻“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职学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是重要的职业能力组成。通过对2008届、2009届、2010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相关用人单位的座谈交流,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应用能力,尤其是计算机设备日常维护能力的毕业生企业十分欢迎。因而,针对专业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基础上,规划设计半工半学的作学结合环节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十分有必要的。

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为核心,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通过综合性和案例性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养。救援中心对全院师牛开放服务,丰要服务项目响: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的导购服务;计算机设备软件硬件安装与配置服务;终端设备日常维护服务;12小时相应上门服务等;目前,大部分计算机问题都是集中在用户使用不当或软什系统不合理,纯属硬件问题的较少,所以中心以软件系统安装、配置服务为主。另外,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校外计算机维修与维护活动,提高中心的社会服务范围。

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建立于2011年,管理按照公司模式运作,配备实践导师6人,现有一级维护员7名,二级维护员近30名,三级学生为课程开课学生。针对不同的维护员,设计不同的业务服务范围,各级维护员在对外服务时必须通过国家职业鉴定计算机维修工的技能鉴定,二级维护员主要以计算计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计算机软件系统安装业务为主,如终端保养、磁盘检查、病毒查杀、操作系统安装等;一级、二级维护员负责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相关服务及对一级维护员进行技能指导;实践导帅中34%的导帅来自企业一线,对计算机软硬件组装与维修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导师主要为各级维护员做技能上的指导与培训,解决各级维护员不能解决的难题,并将这个案例设计成教学无素在课程中进行指导。当遇到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无法解决的故障机器,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将联系合作的校外企业诊断,给出维修方案,涉及有偿维修时将与顾客进行沟通后确定是否给了维修。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通过不同的分工,定期组织维修员培训,每周召开经验交流例会,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范围。从2011年起至今,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已经对外服务近100次,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3.课程工学结合教学环节设计与方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开设3周,每周20学时,在课程授课计划中,设计2周时间为工学交替环节,经过课程基本操作技能指导及考核后,开课班级学生将被列为三级维护员参加半工半学的教学,服务对象是学院师生。在工学交替教学中,由专业老师、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校外企业三方给学生指导,从3个方面规范学生学习过程。

(1)服务的途释多样化,三级维护员可以自已寻找服务对象,做终端设备的保养、数据备份、系统安全检查等服务,也可以队列式的接受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安排的服务对象完成服务;

(2)完成服务日志记录,各级维护员及实践导师在服务过程中均需要详细记录服务对象身份信息、故障机器信息、故障解决途径、服务跟踪调查反馈等维修单信息。

(3)课程工学结合环节结束后,做好工学结合经验交流,提升学员整体技能水平。

工学结合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采用“任务驱动式”现场教学模式,实践导师可以先向各级维修员展示机器所出现的故障,提出教学目标,与学生一起分析故障原因,列出解决故障的途径,并择优进行故障排除,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结合课程项目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能更直观理解操作点。

(2)允分利用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平台资源,把不同年代的各类型主机展示山来,把不同的硬件设备进行分类展不,尽可能地让学生亲眼见到实物,清晰地观察到各个部件的结构,了解其性能。

(3)半工半学,使教学和实际工作真正融为一体,提高动手能力。通过新区平台联系的校外企业,可以带领维护员到企业一线去做市场调研、技术培训、实习就业。

4.小结

新动力计算机维修中心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平台,按照社会化的平台运作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有效地融合了专业、企业、学生三方的资源,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维修与维护的兴趣与岗位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广斌,项海涛.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中国冶金教育,20090l

[2]李炳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实现校企合作新突破职业,200903

平面设计的主修课程篇10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学分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1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因此,学分制的推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实选择。作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从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实施学分制管理才能充分体现重视学生个人发展及“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至今,全国范围内推广学分制已出现了四次“高潮”,逐步形成学年学分制、弹性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等。目前,我国高校围绕学分制改革,在学分银行、学分转移、学分互认等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出现了学分制改革的“第五次高潮”。许多高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通过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等手段,有效地推动了学分制管理的实施。我校于2008年启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及积累,2010年成功完成将人才培养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的融合,从2010级新生入校起正式实施学分制管理。我校在对学分制管理运行中涉及的关键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借助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已形成一套可行的学分制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又大力发展网络教学课程,以微课和慕课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带动教学改革和学分认定改革。

一、信息化管理是实施学分制的有效手段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学习进程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学分及绩点的计算来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毕业资格获得的标准。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突出“三个自主”,即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和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及学习进程。

在学分制管理下,存在着基于学生、课程、教学管理及教学资源四者之间的矛盾,纵然学分制管理方案设计完美,但人工手段下实施学分制仍困难重重,因此许多高校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在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技术、课程共享和管理平台等技术的支持下实施学分制。

二、学分制管理框架的构建

1.课程设置。我校从2006年起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制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完善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将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文化素质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拓展选修课、素质能力选修课6大类课程类型。并对各课程类型在修学学分的制定上做了相应的规定,如文化素质课32学分、专业群平台课16学分等。除了对课程类型做了统一外,还对课程性质做了相关的规定,便于实施选课。如文化素质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实践课属于必修课,必修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专业拓展选修课和素质能力选修课属于选修课,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选修是学分制的基础。为把握住选修课的开课数量和质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专业选修课程的建设上普遍采取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综合考虑学生本专业能力提升、跨专业发展、就业针对性等需求。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每学期第10周由任课教师提出开课申请报专业系审核,之后交教务处初审,初审合格的课程,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听取新开课程的老师进行说课、评审,评审通过后的课程,编制下学期选修课开课计划。经过近四年的建设,目前,我院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总门次为158门五大类,即方向外语限选课、体育选项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职业能力提升类选修课、专升本模块课。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体现课程灵活性的重要措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选课的空间。

2.学生选课。我校目前开课分为院系开课及全校开课。选课形式对应分为院系级选课系统及全校选课系统,在排课及选课时间安排上以先院系必修的专业课程再全校必修的公共课程,然后再安排属于选修的课程,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正确选择而不会出现该选的课未选上的情况。在选课的实施上采取三轮选课,第一轮选课主要针对专业必修课,此类课在开课形式上以各院系按教学资源制定的学习形式为主,各院系可以组织学生选课形成教学班进行开课。第二轮选课主要针对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学生可以错开自己的专业必修课程的上课时间来选择公共必修课;第三轮选课为专业选修课和素质选修课,在必修课选完的情况下再来进行任选课的选课,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兴趣、精力和职业拓展来选择想修读的课程。

3.学业导师制。为了指导学生的正确选课,我校建立了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辅导,以及课程选课的指导。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的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情况,为学生选课提供有效指导。并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督促学生对未取得学分的课程进行重修。更多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学业上的帮助。

4.考试管理及成绩管理。我校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两类:考试课和考查课。其中考试课又分为国家组织的等级考试和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国家组织的等级考试有2门:公共英语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由教务处统一按课程教学班进行安排,一般在学期末进行;考查课由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时随堂进行。考试课课程的成绩为百分制,大于等于60分才能取得学分,并按要求计算绩点;考查课课程的成绩为等级制,由信息系统自动折算为对应的百分制(如及格为65,优为95等),大于等于65分才能取得学分。

5.网络课程、共享课程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下学分制的外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所拓展。我校部分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建立了网络课程,加上部级、省级精品课程资源、以及当前发展起来的网络共享课程和在线课程资源等,借助数字设备学生在课堂外随时可以在网上学习一些专业课、公共课、素质能力课,通过学校安排的考核或认可的考核方式后,获得所需要的学分。

6.学分置换。在信息为主的时代,学生对于职业发展需求的新理念非常敏锐,对于就业方向极为敏感,许多学生在校期间会自行补充和拓展各方面的知识,获取本专业要求以外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对于专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考试等技能方面的学习可以用获得奖项及相关证书来申请进行选修课类课程的学分置换

三、发挥信息化作用,实施网络课程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在信息化管理程度高度普及的形式下,高校学分制管理近年来面临着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传统的学分制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局限。微课、慕课和私播课等新教学手段的兴起为学分制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对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选择网络课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专业类必修课程,是经过论证后按培养规格和素质要求进行确定实施的,这类课程不同的学校建设的网络课程要求有所不同,而本校建设的专业课网络教程主要用于课堂外辅导和重修学习,所以一般不建议通过网上教学的方式进行,专业选修课类课程,是学生在本专业或是相关专业进行拓展学习、获取先进知识的途径,这类课程要求开出门数多知识覆盖面广,要求教师对专业新知识把握程度高,因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所以可以采取引进共享网络课程来增加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是专业方向进行校内资源选课或是选择网络课程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全面教育的需要。公共类课程不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课程开课门类和班数都较多,为优化教学资源建议采取网络模式进行课程教学,并可以整学期滚动开设,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或重修。

2.实现网络教学与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融合。目前许多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是独立性的,只在管理系统内部实现了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教学任务、课表、选课、成绩录入、学分计算等管理过程。随着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共享课程联盟的成立、学分互认制度的制订,必须要实现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有效融合,选课数据要上传到管理系统中,学生在网络课堂上完成的上课、提问、辅导、在线测试后,成绩最终录入到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中。

3.实现校际间的学分互认。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互联网多模式平台的应用,目前各高校学生都能方便地享受到更多更优的教学资源服务。加强高校联盟、校校合作,校际间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完善对接机制,对同类院校强势学科的学分给予互认,建立学分银行,形成高校联盟课程互认制度,以便更好完成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

总之,实行学分制管理是一项较为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管理工作,信息化背景下学分制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能否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必须要统一思想、统一协调,制定相关管理配套政策,加强网络建设的投入,建设校内网络课程及在线考试系统,引入优质网络课程,真正意义上完成有特色的高校学分制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燕.高校教育信息化对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影响[J].考试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