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十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十篇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1:54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区别;影响

城市规划是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因此,探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明确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二者的区别,进行合理的结合,满足居民的要求,创造出舒适、和谐的城市居住环境,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者的区别如下:

(一)确定性不同。

城市规划不仅是简单地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而且自己要提出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并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而且城市规划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利用“规划年限”加大对“短期行为”的控制。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要求及目标,根据当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由设计师依据专业的知识,制定满足设计目标的有效方案。

(二)任务的综合性。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由简单到复杂。而城市规划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立与处理城市的基本要素关系,对整个综合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工作无“模”可套、无“法”可推。

(三)设计的复杂性不同。

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只需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但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来说,不仅要有形象思维,而且要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规划,符合人们的要求。这需要规划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素养,通过各专业人员的不断协作配合,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城市规划,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四)目标的超前性。

一般情况下,在对建筑物设计前,确定建筑物的性能和功能。建筑设计基本上是一次终极目标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却没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其规划的整个工程都是对未来目标的探讨,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进行修改调整,它是一种动态设计。

最后,城市规划偏重用文字、数据、图表来表达其成果,而建筑设计则偏重于用模型、照片等视觉工具来体现其规则。在简要的论述了什么是城市规划,什么是建筑设计,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什么样的角度看待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二、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场地设计

在对场地进行设计时,在符合地基现状的前提下,根据相关法律和规范的要求,对建筑、户外活动和工程系统进行有序的组织,满足建设项目要求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元素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建筑与其他元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来说:场地设计是在大楼的设计中除了详细设计的建筑单体外所有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交通设施、绿化园林设施、竖向布局、工程设施和交通、绿色花园设施、场地竖向和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

1、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和城市整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对布局结构的控制上,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更具体、更直接。场地设计应对用地面积和性质进行控制,控制容积率、建筑高度和绿化覆盖率,对各项细节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进而对布局形态进行确定。

2、在建设项目选址的问题上,对用地性质进行详细的规划,选择合适的基地地块,根据建筑红线和道路红线对用地范围进行控制;通过容积率、绿化覆盖率和建筑覆盖率对用地强度进行控制。

3、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市规划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二)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

由于历史上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原因,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中型建设项目的设计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导致了我国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立法中缺少对地价有严重影响因素的规定,对用地的控制无法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因此,应该从城市的区域规划出发,把建筑和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感受想象建筑的布局,完美塑造空间;对于板材方面,要有自己的风格,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整体性强,简单与复杂相间,不断地变化;运用抽象化的手法,理性的引用历史痕迹,把视线集中在人们视线所涉及的范围进行思考。

三、总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区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找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满足居民的要求,创造出舒适、和谐的城市居住环境,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这需要设计师不断地努力,既要关注城市规划的需求,还要关注建筑自身的特点,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实现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蒋峻涛.当前我国城市新中心区规划建设的隐忧田.城市规划,2005,29(21):73.

[2]方咸孚,李海涛.居住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m].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篇2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规划占用的面积越来越多,要想在有限的用地面积内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需要协调好各建筑用地之间的关系。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进行分析,探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二者的区别,并分开进行阐述。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

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逐步得到完善,城市规划设计本身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城市规划本身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城市内部的规整问题,为建筑设计的进行提供前提条件,为建筑设计提供设想。城市规划设计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着重解决城市的点与面之间的问题。此外,城市规划是借助于建筑设计来实现的,在管理上是城市行政部门来监督的[1]。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整体形象的设计,涉及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在对城市设计的同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各个空间,从而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不像建筑设计只对部门特定的空间进行把控。

(二)建筑设计的特点

在城市中,建筑的设计要依附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进行。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将某一建筑置身于城市整体的大环境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建筑是否会显得突兀,是否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的设计也需要很好的发展,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的同时需要关注人文环境。建筑师不能一味地追求自然,根据自己的审美来进行建筑创作,需要结合建筑周边的整体大环境来进行勾勒。许多年来,一般较有审美的建筑都是属于低层的,建筑的颜色也与自然的颜色相协调。由此可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便是再简单的建筑设计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

二、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二者的区别

(一)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目标、过程、任务不同

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无论在目标、过程、任务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设计的目标方面,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可控制性较强,而建筑设计的目标针对性较强,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性。建筑设计的目标是针对城市建设的特定建筑物而言的,在对建筑物进行规划后使其能够满足城市的整体性发展,不但发挥建筑物本身美的特性,同时能够在建筑物的衬托下,彰显城市的强大魅力[3]。建筑设计需要设计师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针对一个建筑物在设计之前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建筑完成时,使人一看就能够看出其中设计的风格。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在设计的过程方面,前者更加需要有战略性的见解。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不断的变化中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得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建筑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建筑本身的因素,建筑设计需要在不断的优化中实现自身的建筑目标。最后,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在任务方面,城市规划设计一般需要的时间较长。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在发展中继续进行逐步的完善,同时也需要通过在实践中进行更改,但建筑设计一般在项目实施之前进行任务书的设计,明确建筑的大体形式。

(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最大的区别

城市规划设计是针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进行的,面对城市土地面积和空间的变动,进行综合性的集体规划调整。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二者其实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包含着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属于城市规划设计的一部分,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总体考虑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城市规划设计所需考虑的范围较大,思考的内容包含了整个城市所有资源的使用,同时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后期发展。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最大目的是将城市往好的方向指引,将城市推向更高的发展平台。城市规划设计指引着建筑设计的进行,而城市规划设计同时又参照着城市的建筑来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考虑的不仅仅是单个建筑的形象,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于城市之间的相互协调。同时,建筑设计影响着城市规划设计的进行,经济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百姓的审美能力,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尽力去满足较多人的审美。建筑设计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要以城市发展的水平相适应,不能显得太过于标新立异,服从城市规划的整体方向。

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互区别,同时相互联系

城市规划设计要维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改善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面积过于紧张的局面,美化环境。建筑设计的大致方向和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设计要与周边的环境向适应,建筑在实施之前,建筑师要将对环境最小程度的影响做一个细致的分析,做到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相适宜,在改善城市整体审美的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在科学性上面具有统一性,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可以根据科学性来进行。城市规划无论从绿化还是对资源的使用上,都是整体保持了科学性的太俗,建筑设计也是从居民的居住舒适度来着手的,同时结合城市的大面积环境,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保证了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科学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根据城市发展的整体方向来做一个良好的定位。建筑设计是一代代人智慧的结晶,有了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城市规划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需要对城市的文明进行细致的探讨,在创新发展的同时,树立城市独有的形象,防止城市建筑出现一致的情况,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要形成独有的风格。根据城市的特色进行建筑的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二者存在差别,同时又相互联系。

作者:薛猛单位:辽宁省朝阳市诚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季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究[J].低碳世界,2016,09:143-144.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工作在很多方面是产生于建筑设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也日益凸现。只有在设计中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才能成就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只有了解了规划设计的特点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才能更好的做好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

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在宏观上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阔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科学管理。而建筑设计是针对某单一建筑而言,是对城市规划、法律条款、区域规定进行具体落实。对二者进行区别,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明确二者的区别以便对二者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可创造出更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居住工作环境。

二者的不同点具体如下:

(1)确定性不同。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设计师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同时,城市规划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对这种“短期行为”的控制则需要用到“规划年限”,所以“规划年限”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2)设计的复杂性不同。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而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3)任务的综合性。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则不同,它从丁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t作有“模”可套、有“法”可推。

(4)目标的超前性。一般情况下。每幢建筑物设计前其性质和功能都规划确定,建筑设计基本上是一次终极目标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却没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其规划的整个t程都是对未来目标的探讨,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进行修改调整,它是一种动态设计。

2.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场地设计:场地设计是在城市规划中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需要,基于现状,对场地中的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等进行后来规划,使各要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看,场地设计是除建筑单体外的所有建筑,包括单体建筑物、道路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竖向场地下程设施等各要素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在建设流程中一般是开发商首先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报政府批准,以获得相应的土地,先对设计师提出设计任务与摹本条件以进行设计。同时在具体设计前设计者都还要针对细部问题与开发商进行商谈,以确定最后设计内容。

①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其要求之一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对城市用地发展趋势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二体现在详细规划中这也是最重要的凶素,因为对场地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场地对控制规划中的土地使用,布局均要做出恰当的,实际的,细致的反应,以便达到合理利用,节约资源的日地。

②对用地性质的规划:控制性详细。总体规划对用地性质的规划限定了规划项目只能在某一区域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中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了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③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对建筑的控制。

④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嗣控制线来限定,在区域规划中一般规定不能越过红线。但同时又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应从红线位置退后一定的距离,同时在场地设计中也要按照规划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主要朝向等给予控制。设计中必须明确并严格遵守区域法与土地法等法律依据。

(2)城市规划的误区。有于种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许多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直难以区分。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结合环境。从城市规划出发,建筑的整体轮廓上应与周围现有的接见住相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想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通过人的心理和身体感受塑造空间。②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体现变化。③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用历史的痕迹。

3.建筑环境与城市宅阅及存在问题

建筑环境指由城市中的非自然因素而形成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都与建筑环境有关,因为当前城市中的全自然环境少之又少,但这也是时代的特点。

城市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在复杂万千的环境中一切感受。在我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的划分,而每个区有存在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密度、高度、体虽、布局方式,从而形成了整体不均质、粗犷的特点。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如雨后春笋处处都在拔地而起,同时随着建筑高层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从而使高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春秋。使得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更加多样、丰富,但是随之而产生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建设加速.开发商与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等种种失控现象的出现给高层设计、城市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目前如何消除弊端使建筑设计融入城市空间是设计者们当前的一大难题。

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所以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相融。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是否和谐,人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因素。所以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而不能跟着开发商的利润转,这同时也是对一个设计者的设计能力、职业水平高低的检验,同时规划部门对建筑的规范还有很大的强制性的作用。

4.应对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弊端的措施

(1)避免高层建筑的密集:高层密集虽然使办公更便利。但却给城市空间带来了很多无形的压力。如环境的污染、交通与空间的拥挤、光照降低、气向不畅等瞬素。避免高层建筑的密集度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使建筑环境、城市空间从更高层次上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

(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合理布局:建筑高层一般都分布在城市商业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段的交通负荷本来就大.高层的集中分布更是大大的增加了交通的拥挤,所以分布在街道两侧的高层要尽量控制层数与高度,同时还就在规划是对街道进行扩展,以加大通行能力。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

1.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2.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在宏观上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科学管理。而建筑设计是针对某单一建筑而言,是对城市规划、法律条款、区域规定进行具体落实。对二者进行区别,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明确二者的区别以便对二者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可创造出更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居住工作环境。二者的不同点具体如下:

3.1确定性不同。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设计师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同时,城市规划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对这种“短期行为”的控制则需要用到“规划年限”,所以“规划年限”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3.2设计的复杂性不同。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而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3.3任务的综合性。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则不同,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工作有“模”可套、有“法”可推。

3.4目标的超前性。一般情况下,每幢建筑物设计前其性质和功能都规划确定,建筑设计基本上是一次终极目标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却没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其规划的整个工程都是对未来目标的探讨,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进行修改调整,它是一种动态设计。

4.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4.1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在城市规划中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需要,基于现状,对场地中的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等进行后来规划,使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看,场地设计是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4.2城市规划的误区

由于种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许多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直难以区分。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4.2.1结合环境。从城市规划出发,建筑的整体轮廓上应与周围现有的接见住相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想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通过人的心理和身体感受塑造空间。

4.2.2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体现变化。

4.2.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用历史的痕迹。

5.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及存在问题

建筑环境指由城市中的非自然因素而形成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都与建筑环境有关,因为当前城市中的全自然环境少之又少,但这也是时代的特点。城市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在复杂万千的环境中一切感受。在我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的划分,而每个区有存在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从而形成了整体不均质、粗犷的特点。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如雨后春笋处处都在拔地而起,同时随着建筑高层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从而使高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春秋,使得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更加多样、丰富,但是随之而产生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建设加速,开发商与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等种种失控现象的出现给高层设计、城市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目前如何消除弊端使建筑设计融入城市空间是设计者们当前的一大难题。

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所以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相融,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是否和谐,人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因素。所以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而不能跟着开发商的利润转,这同时也是对一个设计者的设计能力、职业水平高低的检验,同时规划部门对建筑的规范还有很大的强制性的作用。

6.结束语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工作在很多方面是产生于建筑设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也日益凸现。只有在设计中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才能成就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2002.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篇5

关键词:建筑步骤防火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建筑防火设计是在建筑设计中,根据建筑物的材质、结构、用途等,结合建筑物火灾时的着火特性,采取必要的建筑防火措施所进行的设计。本文按照建筑防火设计的步骤来介绍防火设计的注意事项。

1确定所设计的建筑的适用的规范

我国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将建筑分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一些特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一般称“低规”)适用于9层及9层以下的住宅和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其他民用建筑,以及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单层公共建筑,单层、多层和高层工业建筑。《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一般称“高规”)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当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超过250米时,建筑设计采取的特殊防火措施,应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

其中要注意:建筑高度与规划要求的建筑高度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规划要求的建筑高度一般由室外地坪至女儿墙顶。防火规范指的建筑高度是由室外地坪至檐口(坡屋顶)或屋面面层。

最后根据使用功能等工程信息确定所使用的相关专业规范,不同功能的建筑除了遵守通用规范外,还要遵守相应的专业规范。

2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划分建筑物耐火等级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的防火技术措施中最基本的措施。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规模、用途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我国按建筑常用结构类型的耐火能力划分为四个耐火等级,高层建筑必须为一或二级。《高规》、《低规》以及各专业规范中都对不同规模、用途的建筑规定了最低的耐火等级。要求建筑物在火灾高温的持续作用下,墙、柱、梁、楼板、屋盖、吊顶等基本建筑构件,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不破坏,不传播火灾,从而起到延缓和阻止火灾蔓延的作用。建筑的耐火能力取决于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在不同耐火等级中对二者分别作了规定:构件的耐火极限主要是指构件从受火的作用起,到被破坏(如失去支承能力等)为止的这段时间(按小时计);构件的材料依燃烧性能的不同有燃烧体(如木材等)、难燃烧体(如沥青混凝土、刨花板)和非燃烧体(如砖、石、金属等)之分。建筑物耐火等级确定后,就为总平面布置、各层平面图布置和建筑防火分区划分、各部位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确定以及设备、电气专业等一系列消防设施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注意: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分为一、二两级,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应按照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最低者而定,只要其中某一项不符合要求,都应定为下一级。

3.进行建筑单体的防火设计

建筑单体的防火设计是单体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与单体方案同步进行的。建筑单体的防火设计主要包括合理的布置安全疏散出口和划分防火分区。

3.1划分防火分区

3.1.1目的:划分防火分区主要是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有限地把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室内人员能安全疏散,为消防扑救工作创造条件。

3.1.2类型:防火分区的类型主要分为水平防火分区和竖向防火分区两类。

水平防火分区主要是防止火灾向楼层水平方向蔓延,从而有效的控制火灾受害面积,使建筑物的其它部位免受到损坏。防火分隔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不可活动式的,如建筑物中的内外墙体、楼板、防火墙等;另一类是活动、可启闭式的,如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卷帘、防火水幕等。它们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阻止火灾蔓延。

竖向防火分区主要是防止火灾沿竖向井道迅速向上蔓延一直到屋顶,其主要分隔物有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和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楼板等。

注意:当建筑物需要有较大空间时,防火墙的存在可能会影响房间的连续性,这种情况下只能采用防火卷帘及水幕代替防火墙,以补救因不能设防火墙而出现的火灾危险,防火卷帘门的设计要符合《钢质防火卷帘通用技术条件》(GB14102-93)规范,进行合理的布置。

3.1.3防火分区的平面布置:建筑平面设计中,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耐火等级、使用性质、平面功能、层数、面积、楼层所处上下位置及是否设置火灾自动灭火系统等因素确定平面的防火分区,同时绘制每层的防火分区图,并标示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

3.2安全疏散出口

3.2.12数量:一般情况下每个防火分区均须设置不少于两个安全出口,但当建筑规模较小时可根据面积、层数、疏散人数、楼层所处位置等因素设置一个安全出口。同时,应在防火专篇中详细阐述理由及所符合规范相应条款。

3.2.3距离限制: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针对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使用性质、房间所处位置等条件,分别做了较详细的规定。防火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说明各部位的安全疏散距离是否满足规范的限定值。

3.2.4公共建筑楼梯、走道、疏散外门各自总宽度的计算: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针对建筑物内每层疏散人数,人均面积指标做了详细规定。防火设计时应根据疏散人数经过计算确定各部位的净宽度。重点是疏散楼梯间的门和梯段的净宽及建筑物底层对外出口门的净宽,并在防火专篇中详细说明计算公式中各项系数的取值及对规范的符合性。电梯(包括消防电梯)和自动扶梯都不能作为疏散的工具。

3.2.5疏散楼梯间的确定:疏散楼梯间主要有非封闭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等几种,在防火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等。具体情况按建筑防火规范的规定相应设置。

注意:还应特别注意大空间的最不利位置的安全疏散距离。这一点有时候往往被忽视。

4建筑构造的防火设计

重点部位的防火构造是建筑单体防火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建筑防火能力的重要保证。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防火墙:现在“低规”和“高规”统一规定,只要耐火极限不小于3小时的墙体均可作为防火墙。

(2)各种竖向管道井: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排气道、垃圾道等竖向管道井,由于上下联通,极易形成烟囱效应,加速火势蔓延。因此,竖向管道井应分别独立设置;其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各种竖向管道井应每隔一定层数要进行封堵。

《低规》中规定“建筑内的电缆井、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高规》中规定“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电缆井、管道井应每隔2~3层在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防火分隔。”

(3)封闭楼梯间:封闭楼梯间是指用耐火建筑构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高层民用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中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Z].北京:2006.

[2]李峰.建筑防火设计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03).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篇6

关键词:居住区消防设计

居住区建设蓬勃发展,住房销售热火朝天,销售广告对住房的位置、造型、户型、环境、交通等大加宣示,而对其内在质量特性如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等内在质量特性则是买房人、住用者所关注的。随着住宅商品化的发展,表现住宅商品的这些质量特性,尤应引起开发商、设计及施工单位、人员的重视。住宅工程的安全性,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建筑工程的各专业设计之中,消防设施则是抗御火灾危害的安全设施之一。特别是居住区的建设,更应注重消防设施的规划设计,决不能把居住区消防设施建设视为每栋建筑消防设施建成后的简单接管,使规划设计、总体设计、个体建筑设计分离脱节,配套设施的分期建设计划不周,致使区域消防设施不合理或长期不能形成配套,消防设施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而必须进行总体设计,按期实施,使建成的每栋建筑在开始使用时即处于消防设施的保护之中。下面结合上海新江湾城休干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谈谈居住区的消防设计。

居住区的消防设施是安全保障设施,与居住区的给水设施密切相关,设计中要着重解决如下的问题:居住区消防设计标准;市政配套设施保障;消防系统方案、供水方式比选、确定;消防安全性的保障。

1.居住区消防设计标准的确定

1.1.居住区室外消防设计水量标准,根据居住区的规模确定。本居住区规划

占地面积83.3万平米,规划住户4300户,管理人员2100人,军师职休干和管理人员住户分别按5-3人/户计,该居住区居住人口为2.36万,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小于2.5万人,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为1次,一次灭火用水流量不小于15L/s,故室外消防设计水量不小于15L/s。

1.2.区内个体建筑消防设计水量标准,按居住区内最大建筑(或特殊功能建筑)消防用水量确定。本区内的高层住宅为高度小于50米的普通住宅,按“高规”规定,室内消防水量10L/s,室外消防水量15L/s;区内公共建筑如商场、综合医院、俱乐部、文化活动中心和多层(或地下)车库等公共建筑为多层建筑,体积或座位数均在2.5万m3或1200个以内,其室内消火栓消防设计水量为10L/s,自动喷洒灭火设计为中危险级,设计水量为23--26L/s;室外消防用水量为10L/s。

综上所述,该居住区的总体规模和个体建筑的种类,对消防供水量的基本要求为:消火栓系统,室内10L/s,应由室外管网得到满足,少数建筑的自动喷水的水量23--26L/s,则由消防储水池蓄水解决。

2.市政设施对消防设计要求的保障

居住区消防设计要求,市政配套设施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必须予以落实。在上海称之为大市政,小市政配套,大市政即市政规划设计所能提供的条件,小市政一般指市政指市政规划与居住区内建筑的连接。五角场—新江湾城是上海市中心规划的五个副中心之一,本居住区就是在该中心内建设的一个军队休干居住基地,完全按新的控制性规划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和区内总体管线设计。该居住区占地较大,市政道路、管线穿越该区,规划总平面示意图见图1。

从图可见该居住区被敷设有市政管线的道路分割成6块,每块供水管可按需要管径方便接入,满足消防水量要求,但供水压力为0.25mpa左右,不能满足消防时的压力要求。

3.居住区消防给水系统的建立

为使居住区内所的建筑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得到及时扑救,保障居住区内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必须建立整个居住区室外可靠的消防灭火系统。是建立一个低压的,还是高压或临时高压的消防给水系统,应根据区内建筑类别、高度、组成、布局情况及现行规范对消防设计的要求,综合考虑确定。对某个特定的居住区,可能有不同的供水方式,但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求较为经济合理的方式。3.1.室外低压消防给水系统

居住区如果是多层建筑或多层、高层混建区,且多层建筑居多,一般应建立一个消防、生活供水合一的低压消防给水系统。这个系统的水量最好能同时满足室内外消防用水和最大时生活用水量,至少应能满足区内建筑的室外消防。

粗线——敷有市政管线的市内道路

细线——控规规划的居住区内道路

数字——被市政道路分成区块编号

用水。这个系统的水压不高,为一般生活供水压力,但可保障一般多层建筑的室外消防用水量,保障有室内消防系统建筑的室外消防用水及室内消防水的补给。火灾时可以从室外消火栓取水灭火或经消防车从消火栓抽水灭火。

本居住区被市政道路分割成12个地块,其中只有1、4、5、11、12地块是多层和高层混建区,高层建筑多沿路边成组团布置,其余皆为多层住宅和公共建筑,生活给水按照被市级道路分割情况、建设梯次和建成后的管理,分成5个独立供水区,即由1、2、3块组成的北部三角地和被中间纵横大马路分成的4块,每个供水区日用水量不等,约为1400—2200m3/d,每区供水皆从市政给水管两点引入,管径不小于Dn250,在区内贯通,与市政管形成环状,即可保障生活用水,也可保障消防用水要求,故建立一个消防、生活供水合一的低压消防给水系统是经济的。

3.2.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对于多层、高层建筑混建区,高层建筑的消防必须立足于自救,外援为辅,当然消防车也可从室外为其补水。为保障高层建筑和一些公共建筑,规范要求的消防水量、水压,还必须建立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篇7

1.1设计地块分析

杭州益乐小学是杭州市申花地块配套教育设施。位于申花地块R22~0g地块,地块东侧为12米宽小区级规划道路;南侧紧邻规划城市公园;西侧为25米宽益乐路;北侧为36米申花路:申花路及西侧益乐路为城市干道,交通流量及噪声干扰较大:南侧为规划公园,环境较为安静。周边规划以居住区为主。现状地势平坦。地块基本呈长方形,南偏东370。益乐路与申花路交叉口处上方有高压线穿过。规划用地22000m,规划建筑面积12800m,拟建建筑面积12835m。建设规模为30班小学。校园主要由一号楼、二号楼组成,另外在篮球场下部还建有平战结合机动车库。设计要求符合申花地块规划设计总体思路,超前、先进、现代、精致、地中海风格。

1.2、设计依据分析

杭州市城市土地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项目招标文件。杭州市规划局提供的勘设红线图及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文浙江省建设厅“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DB33/1018—2005。

1.2项目整体概况分析

工程名称为杭州益乐小学,由杭州市城市土地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建设的规模为:总用地面积:22000m,总建筑面积:12835m。本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o年,防火设计建筑类别为多层,耐火等级为一级。本地下工程防水等级为一级,围护结构无湿渍。工程屋面防水等级为ii级。人防等级为六级,抗震设防列度为六度。

1.3总体设计要求分析

服从城市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合理进行规划布局;重视城市空间和人文环境的创造。符合校园使用功能要求,合理地组织人流和功能分区,成为各部分既独立又不相互干扰的和谐统一体。结构安全、经济;设备先进、合理。造型超前、先进、现代、精致、地中海风格。强调建筑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节能、环保的建筑。工程设计的深度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2总平面设计方案分析

2.1总体布局分析

规划条件中要求学校的机动车开口朝向西侧或东侧道路,考虑到学校主要为周边居住区服务,生源方向来自地块四方,设计充分利用规划条件,分别在东南侧及西南侧远离道路交叉口处开辟主入1:3及次入口,以方便学生上学。

2.2总平面功能分区分析

2.2.1功能分区

设计以“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普通学校校舍标准”为标准,参照“中小学ii类标准”,校园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块:运动区块:包括一个200m环行跑道与2块篮、排球场地。教学区块:包括六个年级段每个年级5个班共3o个普通教室及专业教学,公共教学用房。办公区块:分为行政办公及教师办公。生活区块:主要有厨房及学生、教师餐厅。室外运动场地尽可能南北向布置,普通教室应正南北向布置以避免教室的眩光。

2.2.2周边环境分析

地块南面为规划公园,环境较为安静安静,西侧及北侧噪声干扰较大,设计把室外运动场地布置在西侧及北侧,主要教学区安排在用地东南侧,达到动静分区;生活区块具有一定的气味干扰,因此与风雨操场结合布置在地块北侧下风向处以形成洁污分区;办公区块分为行政办公与教师办公两部分,行政办公独立成区,设计在东侧主入口南侧以方便对外联系,而教师办公布置在普通教室之间以利师生交流;教学区块中的普通教室围合了校园的东入口,专业教学及公共教学用房围绕普通教室布置。23交通分布分析(图1所示)

2.3.1主次入口道路简述

学校的主入口开在东面规划路侧,另根据人流及车流来往情况,结合消防及使用要求,在西侧益乐路设一个次入口。校内机动车交通以外环路网为主。分别连接东侧规划道路及西侧益乐路。机动车平时不进入校内广场。

2.3.2车库及泊位

在基地西侧篮球场设计有地下停车库以满足教师及行政停车:自行车i缶时停车面积约900m。位于次入口区;地下停车:共有车位21个,其中地上6个,地下21个:地下汽车库出入口:设在次入口区;

2.4无障碍设施

一号楼东侧入口处设计无障碍坡道。坡道净宽1.5m,坡度为1:12。并在行政办公区块底层设计有电梯,可通过连廊到达各教学楼。无障碍卫生间布置在一号楼Sn-*~-楼的一层卫生间中。

2.5绿化景观分析校园在景观空间上分为校前区、校前广场、教学楼问内部庭院三部分。空间大小形态各异,主次分明。校前区宽而浅,布局简洁,迅速分流师生与社会人流。校前广场尺度适宜,内设计有花池、枯山水、景墙、雕塑等,空间引导性强,景观丰富。内部庭院注重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布局朴素大方。多层次的绿化设计使得建筑内外绿化相互延伸,相互交融。用地内总绿地面积7700m,绿地率为35.o%。

2.6a筑用材l总揽

1)围墙:钢筋混凝土柱墩,方钢栅栏,黑色烤漆。

2)大门:方钢折叠推拉式电动门高约1.2m,市售,分别设于主入口与次入口处。

3)道路广场:花岗石铺面i150厚C25混凝土;100厚碎石垫层;(有地下室时以下各层省略)150厚砾石:素土压实。

4建筑设计分析

4.1建筑功能分析

4.1.1一号楼建筑分析

包含功能区块为行政办公、低年级教学、公共教学。一号楼共四层,建筑面积4867m,层高均为3.9m。一层:部分架空,建筑面积1057m(未包括架空廊面积243m)。布置普通教室、教导室等;二层:建筑面积1297m。。布置普通教室、外宾接待等。三层:建筑面积1354m。布置普通教室、校长室等。四层:建筑面积1159m。。布置普通教室、舞蹈教室等。

4.1.2二号楼建筑分析

包含功能区块为高年级教学、专业教学、文体综合。主体四层,局部5层,建筑面积7968m,其中高年级教学区块和专业教学区块层高为3.9m,文体综合区块一层为4.2m,二层为7.8m,四层为4.2m,五层为4.15m。一层:部分架空,建筑面积1715m(未包括架空廊面积798m)布置专业教室、学生餐厅等;二层:建筑面积2250m。布置普通教室、专业教室、音乐厅等。三层:建筑面积1341m。布置普通教室、专业教室等。四层:建筑面积2187m。布置普通教室、专业教室、风雨操场等。五层:建筑面~475m。。布置教工宿舍等。

4.1.3地下车库

地下车库建筑面积1255m2,层高3.45m,布置平站结合人防口部、机动车库等。

4.2立面造型分析

校园建筑造型力求清新明快,新颖别致,活泼大方,具有地中海风格。建筑顶部处理主要为四坡顶,局部走廊为平顶,整个建筑形象动感活跃。建筑以横向线条为主,穿插有构架、片墙、块体,拱廊等以丰富细部处理。外墙材料以面砖为主,不仅满足学生活泼的个性,同时符合学校的使用要求。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设计;防火分区

abstract:thepaperbrieflyintroducestheconceptofbuildingfirepartition,andanalyzesthecommonbuildingfirezoningproblems,andputforwardbuildingfirepartitiondesignaspectsshouldbepaidattentionto.

Keywords:architecturaldesign,firepreventiondesign;Fireparti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防火分区是根据建筑物的类别、性质及特点采取相应耐火性能的建筑构件或防火分隔物,将其人为划分为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物的其它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是控制建筑火灾的基本单元。因此,建筑防火分区设计是建筑消防设计的关键环节。

1建筑防火分区的概念

所谓防火分区是指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区域(空间单元)。在建筑物内采用划分防火分区这一措施,可以在建筑物一旦发生火灾时,有效地把火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火灾损失,同时可以为人员安全疏散、消防扑救提供有利条件。

2建筑防火分区划分中常见问题

2.1防火分区面积超过规范规定

关于防火分区最大允许面积各国规范均做了具体规定,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规范对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有明确规定,而现实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防火分区面积超过规范规定的最大允许面积。建设单位及设计者借性能化评估之名,使得防火分区面积超过规定面积数倍之多,而实际评估并无可靠的基础数据可供参考,形成既不符合规范规定,又无性能化评估可供支撑的问题。

2.2防火分隔构件选用不合理

一些特殊场所防火分区划分和满足使用要求存在矛盾冲突,造成防火分隔构件选用不合理。如选用防火卷帘进行分隔,防火卷帘应选用符合防火墙耐火极限的判定条件的,而实际采用普通防火卷帘,又无冷却水幕保护,或虽有冷却水幕保护,但供水时间不能保障持续3h。一些建筑内装设防火卷帘控制装置不全,防火卷帘要求要自动、电动、机械操作三种控制方式,而实际中仅有两种或仅有手动一种控制方式。一些场所选用防火门开启方式不合理,如一些人流量较大场所应选用常开式防火门,但却选用常闭式防火门,实际使用中却处于常开状态,或者在较短时间内经多次的启闭后,闭门器损坏即不能正常使用,闭门器需要频繁更换。

2.3分隔构件的耐火极限低

2001年规范重新修订后,明确公共娱乐场所与其他部位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不燃烧体墙,而一些场所采用纸面石膏板夹岩棉做隔墙。规范规定,纸面石膏板必须是双层双面的,中间岩棉夹层厚度不得小于7.5cm,耐火时间才能达到2.0h以上。但实际工程中,填充岩棉的厚度往往不到7.5cm,有的甚至采用单层纸面石膏板,耐火极限达不到规范要求。再如,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等特殊分隔部位楼板的耐火极限要求不小于1.5h,但在大多数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这些部位的楼板与其它场所没有区别,楼板耐火极限仅达到1h。

2.4存在“隔而不断”问题

有些建筑表面上做了防火分隔,但往往在隐蔽部位却没有完全分隔,形成“隔而不断”现象,不能使防火分区形成一个封闭空间。一些有吊顶的场所中防火墙仅仅砌至吊顶底,不符合防火墙应砌至梁板底部的规定,闷顶内依然连通,一旦失火,火就容易在吊顶内蔓延开来;有些建筑因局部功能改造,装修时私自在防火墙上穿孔打洞,外表用装饰材料装饰,墙体上孔洞却未用耐火材料封堵;有些建筑通风空调系统风管穿越防火墙而未设防火阀,或设置不当,或管理不善,起不到隔火作用。

2.5竖向井道未进行分隔

防火分区作为封闭空间必须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分隔。而有些建筑对上下层连通的部位未进行分隔,如自动扶梯;有些建筑玻璃幕墙与楼板之间的空隙未封堵,也未设置耐火的0.8m窗槛墙。再如,有的设计师在设计电梯时,把普通电梯或载货电梯设计在疏散走道上,按规范规定,普通电梯不需设消防前室,但是这种设计对建筑内部防火分区的划分相当不利,火灾发生时,电梯作为垂直方向的井道成为烟气蔓延通道,很快使烟气侵入上部楼层,不利于建筑内部人员的安全疏散。

3建筑防火分区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3.1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

近年来,大空间建筑不断出现。由于其建筑结构上的特殊性和使用上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防火分区不易分隔。普通火灾探测技术无法及时发现灾情,常用的水喷淋灭火装置不能发挥有效作用,从而导致人员的安全疏散相当困难,此时面临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例如:2000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特大火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马依市友谊馆火灾,以及2004年2月15日吉林市中百商厦火灾等,究其所造成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大空间建筑内部防火分区划分不当,分隔失效而至。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大空间建筑的防火设计的重要性、复杂性,综合运用各种防火分隔设施合理进行平面及立体防火分区。尤其对大空间建筑中的开口部位、中庭周围重点设计,以保证发生火灾时防火分区间的烟及火势能够得以有效阻隔,把火灾减少到最小程度。但对于特大型的空间如展览馆、体育馆等建筑,更要谨慎为之,应与当地消防部门协商,根据当地消防设备、设施水平做出合理安排。如辽宁工业展览馆利用防火带的方法划分防火分区的做法,即满足了功能空间又符合防火分区的划分,是这两方面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3.2地下建筑防火分区设计

地下室是指房间地平面至室外地平面高度大于1/2房间高度的建筑,且大多是附设在民用建筑内多为无窗建筑。而近年来,地下室建筑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作为商业及娱乐场所,从而造成火灾时,疏散及扑救困难,而且还会威胁上部建筑的安全。因此,规范对地下建筑在防火设计时的规定尤为严格,在划分防火分区时,力争将火灾有效地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这样地下室建筑在出现火灾时疏散扑救工作量相对少一些,火灾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烟气少,火势控制较易,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

3.3防火分区与防烟分区的关系

防烟分区是指以屋顶挡烟隔板、挡烟垂壁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50cm的梁为界,从地板到屋顶或吊顶之间的空间,且梁或垂壁底至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1.80m;防烟分区的划分,可使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把高温烟气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有效地为防排烟创造有利条件。防烟分区和防火分区的划分原则是一致,在设计中应当掌握其如下特点:

(1)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m2,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对于地下建筑,其面积不应大于400m2(当顶棚高度在6m以上时,可不受此限制)。(2)不设排烟设施的房间(包括地下室)和走道可不划分防烟分区。(3)走道和房间(包括地下室)按规定都设置排烟设施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设或合设排烟设施,并按分设或合设的情况,划分防烟分区。(4)一座建筑物的某几层需设排烟设施,且采用垂直排烟道(竖井)进行排烟时,其余各层(按规定不需要设排烟设施的楼层)如增加投资不多,可考虑扩大设置范围,各层也宜划分防烟分区,设置排烟设施。(5)地下室建筑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不能同其地上建筑部分划分在同一防烟分区内。

3.4细部构造设施对防火分区的影响

3.4.1电梯井及竖向管井,排烟、排气道的设置

对于一栋建筑中不同防火分区,特别是竖向防火分区相连的通道最常见的就是电梯井和管道井。在火灾发生时,它们往往成为火势蔓延的通道。因此,电梯井及管道竖井均应独立设置,且电梯井最好不直接对交通走廊,用前室加以分隔,除设电梯门和底部及顶部的通气孔外,不应开设其它洞口。而对于管道竖井,除检修门的防火级别应达到要求外,在竖向按每层或23层用楼板加以分隔,1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要求每层必须分隔。

3.4.2玻璃幕墙的防火分隔构造

玻璃幕墙对于建筑而言,既有美观,并用以实现建筑创意的一面,同时也有其防火不利的一面。装设玻璃幕墙的建筑一旦失火后,玻璃在250∃左右炸裂,而引起火焰迅速沿外墙上卷延烧。因此,对于玻璃幕墙在竖向防火分隔的细部处理上,要充分考虑并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玻璃幕墙部本身的防火性能,对玻璃幕墙室内一面涂上透明或不透明涂料作防火处理,也可以采用夹丝镀膜防火玻璃幕墙。(2)在玻璃幕墙的上方装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便在发生火灾时能对整个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形成外部保护;在幕墙内侧,充分采用建筑室内自动水喷淋系统保护方式,在紧靠各楼层的玻璃幕墙上方增设侧喷喷头。(3)在幕墙与楼板之间的空隙,设置起防火作用的窗间墙,窗间墙的宽度不应小于0.8m。

3.4.3各种室内管道穿越防火墙跨越防火分区的处理

各种室内管道穿越防火墙跨越防火分区时,水管应设套管,且用不燃物把缝隙填实。而对于风管应设防火阀,而且风管面侧2.0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及其粘结剂。

3.5划分防火分区对其它专业设计的影响

如何划分防火分区对电气、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等专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正确的划分防火分区,直接影响到电气专业设计的强、弱电系统的分区及回路布置,同时也制约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报警区域划分。其次,正确划分防火分区直接影响到给水排水专业中的消防给水设计。其设计原则是按照服从和遵循不跨越防火分区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区布置管网设计。第三,正确划分防火分区,直接影响到通风专业的防排烟设计。其设计原则是按照服从和遵循不跨越防火分区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区、控制设计。

4结语

由于建筑防火设计是一个系统的综合设计,而其中的防火分区设计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做好建筑防火分区设计,才能正确协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排烟设施及安全疏散等各个防火措施,共同实现建筑防火设计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引擎.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王学谦.建筑消防百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篇9

关键字:职工大学规划理念功能布局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项目背景

建设目标:根据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十二五”政府规划,南充市职工大学该工程以职工大学为主体,整合潆溪职中、区农机校、区技工校以及南充二中、建华职中职教部等学校,到2016年,建成招生规模5000人以上的职业技术学校。

工程现状:南充市职工大学迁建工程位于潆溪镇工业园区,占地186亩,总投资3.2亿元,总建筑面积152639.87平方米。项目建设用地141210.7平方米,用地南侧道路为现状道路,其余道路为规划道路。本项目用地东北部及中部高,西侧低,高差比较大。

设计指导思想:立足于简洁、大方、美观的外观形象。内部空间布置力求功能齐全、合理,具有超前性和示范性,创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红线图,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本工程地块的1:1000规划设计红线图;

2、《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

2、《职教学院校设计要点-中等职业学校》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宿舍设计规范》(JGJ36—2005)

三、规划设计理念

南充市职工大学校园建筑规模比较大受到资金的影响必须分期施工,对于学生宿舍可以按栋分期施工,对于主教学楼可以按伸缩缝分期施工。为全面贯彻党的职业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为学校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我们在进行校园规划的时候主要考虑重点处理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创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和一流的实验实训空间;

(3)功能分区明确,避免相互干扰,并解决好噪音、风向和日照等技术问题;

(4)营造不同空间环境个性,采用动静有别、错落有致的建筑格局,争取最大的环境效益;

(5)立面设计立足于简洁、大方、美观。内部空间布置力求功能齐全、合理,具有超前性和示范性;

四、建筑方案设计理念

校园建筑应有校园建筑的品格,探求适应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反应学生心理与环境行为的崭新的建筑形式是我们把握的关键。力求用简洁、朴素的现代语汇体现学校建筑的文化气质和艺术特色,不强调单体建筑不合逻辑的尺度和夸张的造型,重点强调建筑群体和谐的组合关系,恰当地表达校园的“身份”特点,典雅的建筑形成以简洁求得统一,以对比求变化,通过高低、曲直、虚实、色彩的对比使建筑形象丰富多彩,活泼生动。

4.1平面设计

平面布置力求动、静分区,内、外有别,减少干扰。以多条环行通道连接教学区和生活区,在临街的位置和视线接点的部位设计大气、美观的体育馆,教学楼和办公楼,使整个校园有很好的沿街立面效果。

4.2功能结构布局

(1)合理的教学功能分区

教学区是校园的核心,是校园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区主要由教学楼、实验楼组成。布局方式采用组团式布局结合中国传统院落式布局,便于教学区组织教学活动和进行管理。教学楼布置在校园中央并留出较大活动广场,大尺度的主入口与大气的景观广场,教学楼,体育馆,办公楼共同形成校园建筑的主体,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风格与极具特色的景观共同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每个教学区留够足够的距离,在方便管理的同时减少不同教学区的互相干扰,同时各教学区又通过有机的连接,方便各区的联系。教学楼的西方是学校的运动区,与教学楼留出足够的距离减少运动区对教学区的干扰。实验楼紧邻教学主楼方便教学活动实训活动的安排,同时对于容易产生噪音的实训楼布置在离主教学楼较远的位置。教师周转房的设计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2)方便的生活区规划

学生宿舍生活区是校园内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宿舍公寓式管理、食堂后勤社会化服务是当前学校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为适应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生活区与教学区相对独立。食堂与宿舍、教师周转房共同形成校园的生活区。宿舍与宿舍之间,宿舍与食堂周边都有小型的活动区域或运动场,方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锻炼身体以便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食堂的内部考虑设计洗澡堂,给学生生活带来极大方便。整个生活区布置在校园的西边,把公路与教学区隔离开来,减少公路对教学区的影响。公租房区域独立成区不影响和教学生活区独立开来。

(3)尽力创造共享的景观环境

规划注意各区建筑相对密集,留出较大的完整地段进行集中的绿化和景观规划,形成张弛有序的校园环境空间序列,不仅为师生提供安静、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景观特色,使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校园的主入口广场为校园的重点景区,位于主入口处是校园的“脸面”。通过细心雕琢,人工造景精心规划了绿地,水面及各类铺地小品,设置别致的读书长廊,景观小品为学生提供休息交往,娱乐休闲的优美环境场所。核心广场与两侧景观空间相互渗透,形成隔而不断、互借互用的校园绿化景观。整体富有序列的广场,庭院空间与绿化景区形成院落相通,风格迥异、院景交融、节奏清晰地校园整体环境。

(4)校区环境卫生系统规划

结合绿化系统建设,强化生态绿地的自净和消纳作用,加强校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系统的垃圾储运设施和污水排放管网,使校区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清洁优美。为了保证校园内的清洁卫生,规划范围内依据相关要求布置相应的环卫、消防以及其他市政设施。环卫设施的规划设计结合校园绿地景观系统的规划进行布置,兼顾学生的方便使用,保证校园环境的健康发展。校园日常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统一处理。

4.3立面设计

通过对地块周边环境的分析以及当今建筑发展整体趋势,采用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使整个校园布置有序,而不失变化,空间体量、立面造型追求个性化处理,注重立面的通透性,让建筑充满阳光感。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篇10

关键词:城市实体空间;环境质量控制;技术指标控制

一、引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践中控规涉及城市设计的内容较多。由于当前控规编制缺乏城市设计研究,造成了控制指标制定不尽科学、控制手段执行不力等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失控的危机。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控规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城市空间环境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体现城市设计内容的引导性控规指标,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众多规划的一个层面,直接作用于市场,对其科学性和完善,程度应该在时间中予以提炼。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关系

1.控规中的城市设计因素。控规中的几乎所有控制指标都与城市设计有关,所以控规与城市设计两者具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性,深入的城市设计研究,能对控制指标做出有效指导和起到完善作用。

2.城市设计中的控制性因素。城市设计成果不仅包括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内容,同时更加强调制订城市设计准则、指导纲要等管理控制性要求。控制引导越来越成为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策略制定、信息反馈、控制调整的重要手段。控规为各规划地块的综合管理和对控规的顺利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3.控规与城市设计在内容上的密切联系。控规所采用的规定性指标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联系;控规中形成建筑外观特征的引导性指标与建筑体型环境紧密联系。城市设计研究内容与控规内容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控规内容的科学性建立在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之上,城市设计研究是控规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控规的完善和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指标控制

1.城市环境容量控制指标

(1)容积率控制。在城市设计指导下进行容积率分区控制。控规应以成熟的城市设计方案或设想为根据,确定容积率指标。不同区域根据不同的城市设计构思,就会有不同的容积率分区。在城市滨水或靠山等环境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需要将容积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城市传统保护区或有保留价值的城市旧城区域,由于考虑保护规划区城市肌理和整体空间格局的需要,也需要将其设定为一个容积率较低的区域;对于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大型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较为集中,可以将其设定为容积率较高的区域。

(2)绿地率控制。深化地块绿地率控制,规定地块绿地率控制标准和要求,提供绿地一般的植被配置参考,根据不同用地性质地块公共空间和景观的需要,提出特定的绿地布置要求及绿化建设的时序原则。如城市滨水地区地块强调通过绿地建设将自然水景引入规划区域;城市中心区地块则应考虑绿地布置结合城市开敞空间、道路系统的建设,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2.城市实体空间控制指标

(1)建筑空间密度控制。在常规的操作下,一直是以二维平面建筑密度的限定来控制城市三维实体空间,忽视建筑空间密度的存在,且常以这样的一条规律作为建筑密度界定的依据之一,即在容积率确定的情况下,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小;建筑层数越低,建筑密度越大。但关键是,当建筑物垂直投影总面积确定下来时,建筑密度就己经成为定值,不会因为建筑层数的改变而变化。这样的规律只有在建筑的各层平面不发生面积变化的情况下才适用。我们所要控制的建筑空间密度与建筑的平均楼板面积有关,即建筑空间密度=平均楼板面积/用地面积。

(2)建筑空间密度与建筑密度综合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空间密度控制内容没有必要在整个规划区域内强求统一,用地性质不同,控规的控制重点和两者的控制力度应该允许有所区别。商业金融应该严格控制建筑空间密度,适当放宽对建筑密度的限定。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上相对充裕,只控制建筑密度就可以满足城市空间的要求。因此,城市实体空间控制应该针对用地性质的不同区别对待,以建筑对城市实体空间的影响程度为判断的依据,抓住主要矛盾确定控制手段。

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

1)建筑高度控制

a.从街道空间角度控制建筑高度。在街道空间D/H值控制研究中,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认为1≤D/H≤2是空间的最佳比例,这是个值得借鉴的经验数值。在高层建筑投影面积控制研究中,上海市的作法值得借鉴:

a≤L×(w+S)

其中,a-建筑以1:1.5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

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

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S-建筑后退距离。

b.街道空间宽高比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街道空间宽高比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的方法是:先通过城市设计整体研究,对规划区进行分地块建筑高度控制,提出各个地块建议的建筑最佳高度。然后将地块建筑最佳高度值与沿街建筑高度控制值进行比较,修正沿街建筑高度控制数值。

(2)建筑体量控制方法。对于低层、多层建筑的体量进行控制,首先需要明确与建筑体量相关的控制要素。控规可通过建筑最大外墙面宽分类控制的方法实施小尺度空间格局地块的建筑体量控制。

对于高层建筑体量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控制:第一,高层建筑塔楼外墙控制线;第二,高层建筑塔楼平均楼板面积和建筑高宽比;第三,高层建筑裙房的位置及高度。

(3)建筑形式和色彩控制指标

a.选定参照建筑。参照建筑的选择,有以下几个原则:艺术性原则,要丰富城市空间环境;代表性原则,它应是某一时期特定风格的代表作;历史性原则,它应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或与重大人物、事件相联系;延续性原则,它的存在应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历史沿革上的延续感。具有以上特征的这类建筑是城市特色的载体,可对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建筑的形态设计产生影响。

b.分级确定控制区域。控规对建筑形式和色彩的控制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应在规划范围内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和所处的不同位置有区别的对待。根据控制对象的重要性差异,可进行如下分区:重点控制区,它要求控规对建筑形式和色彩做出较详细要求,并严格执行;一般控制区,在整体统一协调的前提下,由下一层次规划或建筑设计自由决定;自由选择区,控规对这类区域在建筑形式和色彩方面无具体控制要求,设计可自由发挥,展现城市设计的灵活多样性。

c.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引导内容为表现在各地块用地功能风貌、道路绿化系统,不同空间序列的关系等,通过这些手段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下来,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提高城市的设计品质和整体形象。

4.交通引导性指标

(1)机动交通组织。在城市总体交通规划的指导下,控规中合理组织规划区域的交通线路,包括货物装卸线、公交线、市政交通线,保证人们集散方便、货物顺畅运输,并能满足消防、防震等抗灾应急的需要。此外,城市面临自行车、自备车、外来车、公交车的停车问题,控规中需要保证数量充足的停车泊位,同时注意停车场库设施使用的方便性和视线掩蔽。

(2)步行交通组织。在控规的相关图纸中需清晰表达重要步道系统的具置和宽度设置。步行交通组织还需重视交通转换点的设置,包括自行车与行人、公交车与行人、地铁与行人的交通转换以及不同高度层面上的步行交通的衔接。

(3)道路交通设施控制。在控规中加强交通设施无障碍设计控制,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交通设施与人行活动相关的部分应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加强交通设施绿化建设,在交通设施上设计一定的绿化空间,对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设施形象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