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十篇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十篇

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5:02

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篇1

关键词:目标管理;以人为本;创新方法;创造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96-03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应当着意于其根本要求、基本理念、路径优化和理想目标,在管理活动中,应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强化目标管理,注重方法创新,努力创造和谐,以促进管理对象健康、和谐与全面发展。

一、目标管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基本要求

目标是用来表示对工作所期望达到的成就或结果,是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归宿,正确的目标反映了主观对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向人们展现的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这使得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强烈的激励性,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倾向与强大的意志力量。目标管理的提出者彼特·德鲁克强调目标管理活动既要“以工作为中心”又要“以人为中心”,即应努力实现“关心工作”和“关心人”的统一。这一思想的启示是,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活动只有既关心工作又关心工作的人及学习的人,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关心人。”这主要表现为:其一,目标管理的个体参与性。目标管理要求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评价要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管理对象学生的积极参与,使目标从一开始就成为学生自己的目标。其二,目标管理原则的人文性。如目标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可实现性与底线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目标无法实现而导致学生产生挫折感以及避免在条件不具备与风险无法规避时的盲目行动。其三,目标价值实现的个体分享性。对个体来说,目标不是纯粹的外在之物,个体作为组织的成员,其利益与组织目标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体可以也应当从组织目标价值的实现中分享物质或精神利益。

“关心工作。”这可以概括为:其一,对工作的方向引导。管理活动的首要问题是目标导向的正确,正确的目标使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进而形成积极的结果,偏离正确方向的高效率无异于南辕北辙,是严重有害的。其二,对工作的协调控制。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评价,包括统一思想认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控制各种“越轨行为”等,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系统诸要素的协调与控制。其三,对工作的检查评价。即依据目标来检查评价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方法及实际绩效。

概括地说,目标就是方向,使个体从一开始就确知自己要做什么以及目标实现的前景,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寻求最便捷的路径,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目标同时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理性决策,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始终需要个体和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掘与使用有效资源,促使人们把有限的精力集中于最紧要的事情,避免盲目的准备与忙碌。正是基于目标的显著作用及应遵循的原则所内蕴的基本思想,使目标管理成为目标实现的有力手段,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实践的基本要求。

二、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核心理念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强调,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活动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是践行和落实这些思想的具体举措。

1.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以人为本的现实必要性

首先,市场经济环境下利益关注的凸显以及各种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增加了现实中人际关系的疏离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而人文关怀对于弥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从高校现状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如管理方法简单粗暴,频频发号施令,缺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作为铺垫;管理者高高在上,难以贴近学生,对学生的冷暖关注不够,甚至冷漠回避等。最后,从学生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学生要发展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应者,就要求管理者要彻底摒弃用一个标准去裁减千差万别的思想和个性的传统做法,准确把握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针对不同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使学生成长为主体意识明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个体。

2.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工作既有事与物的层面,又有人的方面,但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其一,要积极肯定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管理者要积极肯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实维护其基本权利。“要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动上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使教育方法富有人情味,通过教育者的情感、人格、威信等影响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其二,注重管理的层次性。学生个体在思想素质、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对整齐划一的教育与管理内容、目标和方法等进行层次性分解,力求满足学生层次有别、丰富多样的需要。其三,尊重并有效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日益凸显了人们对现实利益的关注,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个体价值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发展,有效维护并力求实现其根本利益。

3.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对策

就实践层面而言,其一,构建和完善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体系。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体系就是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其二,依托学生社团,全面搭建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体系。如:各种创业、社会服务、文体艺术表演等兴趣社团。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全面搭建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体系,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其三,积极构建学生成功就业服务体系。如:学校为学生提供详尽而全面的就业创业教育、咨询与指导,进行社会能力、职业倾向等方面的测试与鉴定,以力求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高其就业能力与生存适应能力。

三、创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路径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那种“我说你听”的教育方法、“我管你从”的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需要,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并不断推进方法创新,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路径优化。

1.实现由“他者管理”向“自我管理”的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要收到预期效果,最终还是要走群众路线,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实现由“他者管理”向“自我管理”,由外在管理向内在管理的转变,这种转变会引发学生思想深处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包括对“他者”管理目标的认同、价值观的反思以及方法的调整等,这就促使了学生自我身心资源以及思想价值观念的优化组合。传统管理将学生完全置于被管理地位,明显违背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情绪。自我管理通过使学生分享管理权,分担管理责任,能明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主体意识和管理效果。

2.开展管理体验活动

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开展“管理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体悟和领会管理的规则、目标与价值。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既包括在书本中求索,也包括参加诸如参观考察、勤工助学、公益劳动、参与文体学术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渗透着道德、法律、政治教育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观念和管理品质。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要充分利用这些实践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管理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中体悟和领会管理的规则、目标与价值。

3.建立“热点管理”机制

青年学生是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社会热点问题通常通过直接或间接两种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直接经历社会事件、产生社会经验、进行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态度。而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通过感受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民众的社会情绪等,逐渐构成一定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2]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要探索建立灵活的“热点管理”机制,及时结合社会热点,准确捕捉学生兴趣点,适时启动热点管理,及时加以引导,避免热点向危机的转化。

4.在软环境建设中嵌入隐性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除了要贯彻执行显性的管理规章制度外,尤其要注意把管理的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嵌入和体现在校风培育、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教师形象塑造等软环境建设活动中,使之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管理作用。

5.管理与教育、心理咨询相结合

把硬性的管理与软性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结合起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这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改善管理的前提,也是学生的现实需要。

四、创造和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理想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创造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依据同志的概括,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的社会。据此,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创造和谐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具体就学校而言,应该涵盖下述主要层面。

1.推进校园民主法治的发展

这主要体现为涉及学生权益的管理活动要力求做到民主讨论与依法管理。首先,管理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民主法治素养,在管理活动中要积极践行民主、严格遵纪守法;要多为学生提供从事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实践机会。其次,要始终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立足点,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管理者应将学生视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重视他们的意见,考虑他们的需要,保护他们的利益,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5]。

2.培养师生公平正义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活动、制度贯彻、法纪遵守等,渗透和体现公平正义理念。管理者、教育者、学生之间应建立常态化的相互交流机制,围绕教育、管理与发展,共同谋划。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秉持行为的客观公正原则,注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营造一种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关系氛围,使公平正义观念植根于师生的意识深处。

3.促进师生诚信友爱品质的养成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诚信意识与友爱精神对推动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显得愈来愈重要。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既要通过思想教育,又要通过规范管理,培养师生诚信无欺、重承诺、守信用,引导师生真心诚意地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逐渐养成诚信友爱的品质。

4.促成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的形成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促成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的形成。首先,要坚决废除或有效改进阻碍学生发展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完善与机制创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的形成奠定必要制度条件。其次,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创业、文体艺术娱乐等活动,为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提供全面的舞台,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为形成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创造现实的平台。

5.构建稳定有序的校园氛围

当前,高校稳定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诸如消极势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学生的读书成本上升、学习压力加大、就业困难等,所有这些消极影响都构成了校园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必须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有效解决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努力构建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

6.促进学生与校园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要推进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要进行深入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严格校园卫生环境管理,引导学生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维护自己生活学习的校园生态,实现与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友好相处。

参考文献

[1][5]石书臣.现代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8-21.

[2]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20-22.

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篇2

关键词:信息网络环境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

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有成效,就要创新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方法,在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对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将非常有意义。

一、信息网络环境下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运用,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信息交流、咨询传播的主要载体。海量信息得到传播的同时,也要看到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随意性及匿名性等特点,这使得信息杂乱且良莠不齐,低级文化、消极思想泛滥等问题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更能够贴近官兵工作生活实际,更能够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履行我军职能使命、推进军队全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

二、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是指旅(团)党委、机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育目标,针对基层部队官兵的特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前提,以制度和法规为依据,以提高效率与效益为目的,对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调控,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大效益的活动过程。其目的是通过精心的态度、精致的过程、精确的把握,对官兵进行细心的教育、引导、管理和服务,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规范到每一个环节、细化到每一个步骤、明确到每一个动作、服务到每一名官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规范明晰、条理有序、准确把握、环环衔接,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具体、做细致、做扎实、做出成效。

(一)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涉及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层面和实施的各个环节,通过把“精细化”的措施和行动落实到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环节上,从而实现教育内容更加规范、教育运行更加科学和教育效果更加明显的目标。

1.教育内容更加规范。基层政治教育内容多而杂,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的教育内容。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多、杂、乱的局面,可以按照义务兵、士官和干部在各自服役期内的现实需要和应该达到的教育目标,精确设置教育内容,在内容上“抓大放小”,突出重点,突破原来的“数量型”“密集型”“粗放型”的教育思路,做到教育内容精准,更加规范。

2.教育运行更加科学。计划、准备、授课、讨论、活动和总结六个环节,对教育的运行进行了基本的规范,但由于各环节规定不精细,在具体落实中时常会出现“偷工减料”。比如,在基层部队中,有的教育准备会开成计划布置会,指导员授课照本宣科,班排讨论组织不起来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精细化管理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教育效果更加明显。从不同的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精细化管理,在教育效果评价上,既要看时间、内容、人员的落实情况,又要看连队的精神面貌、完成任务、全面建设以及官兵思想觉悟提高的情况,给基层确立正确的导向,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1.科学化原则。任何有效机制,都是对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研究不能简单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必须科学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把功夫下在探索规律与制定、健全并落实制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人治型向法治型、由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只有依照科学化原则,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才能一以贯之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抓出成效。

2.标准化原则。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文件。军用标准的定义为:为满足军事需求,对军事技术和技术管理中的过程、概念、程序和方法等内容规定统一要求的一类标准。

3.流程化原则。《大纲》规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完成计划、准备、授课、活动、讨论、总结六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就是把教育的6个环节流程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闭合回路,并对每个环节中需要完成的工作进行精细的统计安排。

4.数量化原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主要是一种模糊、概括的实施和评价过程,难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做到清晰的判断。在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视角下,数量化,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用能够量化的可见的方式清晰的呈现出来,做到更加清晰明了、直观形象。

5.人本化原则。“贯彻以人为本要求”是《大纲》明确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条重要原则。落实这一原则,就是要始终坚持把教育人培养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中,就是要切实从官兵主体需求、客观诱因、周期波动、个体差异等多方面来把握官兵的思想变化,更加科学准确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实现路径

1.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要精细化。要想达到目标,必要明确目标。基层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级特别是旅团党委必须从部队和官兵的思想实际出发,结合我军的历史使命,将教育目标具体化,并优化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在基层部队,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设置新兵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目标、义务兵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目标、士官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目标和基层军官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目标。通过具体分析不同层次对象的思想实际,制定相应的阶段目标。

2.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要精细化。根据不同对象,在分阶段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要做到精细。譬如,通过对新兵进行入伍动机、优良传统和道德品质教育,端正新兵入伍动机,激发他们的光荣感、责任感,培养他们献身国防事业的精神;通过进行苦乐观教育,培养新兵敢于吃苦、敢于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通过本单位的光荣历史教育,引导新兵热爱连队,热爱本职;通过团结教育,引导新兵摒弃狭隘的老乡观念,强化集中统一观念和民主集中意识;通过进行法制教育,培养新战士遵纪守法的优良品德,等等。

3.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环节要精细化。《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通常按照六个环节和要求来组织实施,即计划、准备、授课、活动、讨论和总结。每个实施环节要做到精细,譬如,在准备环节,部队接到教育计划后,应围绕计划中确定的教育内容,结合掌握的调查情况,对本单位的官兵思想进行分析,找准教育内容与本单位实际的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落实教育计划,然后组织协调教育力量,对根本性、基础性的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安排首长、机关干部和部分优秀基层政治干部承担授课任务,对于阶段性、倾向性教育,可由基层政治干部进行集体备课等,之后进行编写教案和讲稿,精心组织备课和试讲。

4.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要精细化。当前,基层政治干部来源减少了岗位锻炼的环节,近60%的政治指导员都是由排长直接调任的,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员队伍的能力水平与岗位需求匹配,与教育对象需求相适应,就要通过精细选拔教育力量、精细组织教育培训、精确搞好优化组合,使真正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高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素养、自身要求比较严格的优秀干部充实到政治干部队伍中来。

总之,信息网络环境下,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真正有效贯彻落实《大纲》的必然要求,更是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姚立军.教员教学工作精细化管理研究[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2012,(06).

[2]李治国.关于军队院校学员连队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3]张婧.基于精细化理论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践与探索[J].空军指挥学院学报,2013,(01).

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篇3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法家管理思想的具体内容论文

先秦法家的治道思想是以法家价值论、人性论、历史论、知识论为基石,这四论构成了法家管理思想的哲学观;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即:道---管理本质观,治强---管理目标观,法---管理行为观,势---管理组织观,术---管理控制观,以此构建了管理型法家治道模式。法家治道的管理内涵是:具备把握管理对象客观化基础和执掌事物规则,来实施组织目标。

下面,我们以扬子空调有限公司为例,从企业目标、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方面,来详细阐述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扬子空调有限公司自2001年1月改制以来,一直将“成为业界最有价值和最受尊敬的企业之一”作为组织的远景目标,同时,每一个战略年度,公司都会制定出一个详细的年度经营目标,目标涵盖销售收入指标、产量指标、产品研发指标、工程设计指标、成本控制指标、利润指标、员工收入指标、文化建设指标等各个方面。正如法家所言:治强才是管理的目标,企业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强大,这只是企业的短期目标,只有强大、更强大才能逐步实现组织的远期目标。

扬子空调有限公司成立之初,采取的是直线式管理模式,其最大的好处是决策层能够亲自掌控企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没有过多的中间管理环节,减少多余的层级,快速反应、高效运行,这在企业初期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所要经营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宽泛,原有的组织架构就无法满足管理的需求,于是从2005年起,企业大胆尝试对组织架构进行改革,从原来的直线式管理模式变革为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成立了5个事业部,在所有事业部之上,成立一个纯粹的职能管理机构---扬子空调总公司,对全公司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事业部制的建立,从根本上形成了公司内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划小了核算单元,真正做到了通过组织的分工与协同实现经营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并最终促成总体管理目标的达成,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008年,在原有5个事业部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农业人工环境事业部,更进一步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和精细化管理。

在法家看来,一个理想的、足以控制全局的组织结构,必须有一个能决定和支配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设立有这样一个控制中心的的组织系统,是实现对组织的有效控制与管理的根本条件。

企业的运营,仅有目标和组织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完善的制度是基本的保障。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制度同样如法律一般。诸葛亮治蜀时曾说过:上下有节,为治之要,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组织,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根本无法开展任何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

从2005年起,公司加强了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完善和执行,这其中涉及基础规章、信息化建设、流程管理、薪资改革、物资采购、生产制造、质量监控、销售政策等各个方面。2006年,扬子空调总公司提出了建立“四化”企业的管理思想:即建立法制化、规范化、流程化、人性化的现代企业。2007年以来,公司又先后与国内多家著名的管理机构合作,陆续引进了“全面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mRp采购管理”、“Kpi管理系统”、“eRp管理系统”、“ie工程”等多个管理项目,使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得到长足的进步。

当然,有制度,就必须要有执行!

法家强调:执法有信。用现代管理的话说:就是执行力是法制的保障,即有法必依。没有执行,所有的制度都是一纸空文。法家思想认为:管理行为也就是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和需要分析,以求人与组织的和谐,并引导恰当地适应人们的需求和对需求的渴望用以实施组织的目标。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现代管理学的控制职能是衡量和校正属下人员的各种活动,从而确保组织目标以及行为达到目标的各项工作得以实现。衡量绩效是控制活动重要方面,也是控制责任落实所在。对于包括领导者在内各个层次的人员,控制的职能均是必不可少的,控制对象包括人、事、行为等在内,因此控制是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基本手段。这里所说的“控制”,就是依照制度的执行过程。

我们都知道,一支在战场上的部队,每名战士必须始终保持服从指挥、步调一致,否则永远都打不了胜仗,最终只会被对手消灭。企业也是一样,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必须在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下,每一个组织成员都能做到目标一致、方向明确、思想统一、行为规范,这样才能实现员工行为与企业目标的高度统一,否则,企业将始终处在一种混乱状态,最终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直到被竞争对手消灭。

扬子空调有限公司发展的9年时间,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管理模式:

2001-2003:人性管理模式,以人格魅力作为主要手段;

2004-2007:制度管理模式,强调过程控制和绩效考核;

2008-----:战略管理模式,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和目标管理;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其主要的活动由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部分构成,按马克思的理论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影响着经济基础”。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企业的目标是利益的最大化。而想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提供价值的最大化,这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提供价值的企业,将得不到支持和尊重。正如前文所述:扬子空调的愿景是“成为最有价值和最受尊重的企业之一”,而“最受尊重”,就是指所提供的价值是符合社会利益的、所获得的利益也是符合社会利益的;“最有价值”,就是指利益的最大化。

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篇4

全面了解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内容,在认清其历史合理性的前提下,彻底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并找到克服这种局限性的解决途径,已显得刻不容缓。在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人性”始终是一个基本的逻辑范畴。从某种程度上讲,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中的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根据对“人性”的某种认识而提出来的。各种管理理论的根本区别,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指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一定会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以及人的假定。”…‘圆’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说:“凡主管人员,不论有意还是无意,在他们的头脑里一般都有自己对人的某种假设而形成的关于个人和组织行为的(理论)模式。这些假设和有关理论都影响着他们的管理行为。”_2J(’有学者指出,在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中,“人性”作为“传统的管理概念正走向道路的终点。”_3J(m1)

“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关于人的基本假定,我们永远不会改变我们的所作所为。”_4“为此,笔者根据哲学人性论的不同,提出了两种管理思想,即模式管理和实践管理。与这两种管理思想相对应,有两种人性论,即实体人性论和实践人性论。其中,模式管理和实体人性论是对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及其哲学人性论基础的概括,实践管理和实践人性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性论指导下,针对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及其哲学人性论基础的局限性提出的解决方案。这两对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有助于比较系统、全面、规范地对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及其哲学人性论基础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笔者希望通过它们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视野,提出一种新的研究工具,提供一条新的研究思路,以促使当前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尽快走出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及其哲学人性论笼罩下的阴霾。

一、两种人性论:实体人性论与实践人性论

实体人性论是实体思维在人性论中的具体反映,即用实体思维去观察人、认识人和理解人的一种人性思想和理论。高清海指出的“用认识物的方式去认识人,按照物种规定去理解人性”i5刚,即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贺来关于“把人视为一种摆在眼前的、可以用理性的概念的方式来予以静观的对象,认为认识人最为重大的使命就是抛开种种关于人的‘现象’,去发现人之为人的最终‘本质’;只要透过‘现象’,用理性的方式捕捉到了这种‘本质’,就实现了对人的一劳永逸的把握,[6](p3-34),也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写照。崔唯航认为,这是一种“现成论”的思维方式,是追问“人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视野中,人是一个“是其所是”的“什么”,是一个现成的“什么,”是一个“是其所是”的“现成人。”因此,高清海指出,这种思维方式只能用来说明物的本性,而不能解释人的本性,因为人的本性“恰好属于‘是这,也是那;又是,又否’,而且永在不断变异之中的本性。”【](p2Z7)

笔者认为,实体人性论视野中的人已经不是一个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了,而是与物无异的一种实体存在,也就是一种物。在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物化、异化的描述,实际上就是实体人性论的一种反映。而要彻底克服实体人性论的局限性,恢复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真正确立人之为人的地位,只能从方法论上进行根本变革。高清海指出,认识“人”的关键主要不在于把人看作什么,而在于如何去看人,对人认识的方法论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_5J《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性论。实践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性思想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在人性论中的具体反映,是用实践思维去观察人、认识人和理解人的一种人性思想和理论。实体思维“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的、活动的人”,[7j《咖对人“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8J

《相反,实践思维却“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而是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这里的人“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l7J《贺来认为,实践思维“不再把人当成一个知识性的现成现象,而是把人当成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生成’的过程,或者说,在此人不再是一个‘什么’,而已成为‘怎样’和‘如何”’。jf崔唯航指出,当追问人“怎么是”的时候,人就被“生成化”了,不再是一个“已完成”意义上的“成品”,一个已经“是其所是”的“现成人”,而成了一个“未完成”意义上的“半成品”,一个尚未“是其所是”的“生成人”。

因此,在实践思维视野中,“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整体性;不是力图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9J《哪在实践思维的指导下,实践人性论对人性形成了最经典的表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l8j(’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实体人性论注重人的“抽象性”,而实践人性沦则强调人的“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性。正如物体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来一样,人的属性——人性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显示出来,“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7J(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性论的产生,是人性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以辩证性、生成性和具体性等特点全面克服了实体人性论的片面性、既定性、抽象性等局限性,实现了对实体人性论的全面超越和扬弃。

二、两种管理思想:模式管理和实践管理

模式管理就是以实体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盲目推崇理性主义方法论,从而实现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价值目标的一种管理思想。这个概念主要有三层涵义:

其一,以实体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这种人性论最大的局限性就是片面性、既定性和抽象性地看待人,把人某一方面的属性看作人的不变的、现成的和既定的本性,从而表现出一种高度的抽象性。实体人性论也因此陷入了“瞎子摸象”的片面性的困境。“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人性及人在管理活动中作用的认识都具有片面性。”

其二,盲目推崇理性主义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最大的局限性就是过分“算计”,“算计”如何追求精确化、极端化甚至绝对化的正确结果,将体现高度理性主义的管理“模型”、“模式”甚至“模块”等置于管理中的最高位置,从而忽视甚至忘掉了人的存在。

其三,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这种价值目标最大的局限性就是“片面性”,企业把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看作管理的最高目标,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只不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因而表现出一种极端的片面性。

模式管理的价值目标反映了资产阶级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从这种意义上讲,模式管理属于资本主义的一种管理思想。以上就是笔者对“模式管理”这一概念的界定,也是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局限性的集中体现。对于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局限性,西方一些管理思想家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在人性论方面,薛恩指出,西方传统管理思想“所提出的每一种理论都只是部分正确,只能说明某些职工或某些管理干部在某些时候的行为。可是每次当我们想把这些理论引伸到一般情况中去时,就会发现还有一些重要的现象与所提出的理论相悖。”li]’

在理性主义方法论方面,彼得斯在其《追求卓越》一书中指出,理性主义方法论“失去控制时会导致抽象的、冷酷的哲学思想。”“狭隘的理性分析经常有负面作用,更会导致对管理片面的看法。”这种方法论“把现存的、有生命力的因素考虑在外,”也就是“没有把复杂的人的因素考虑进去。”在价值论方面,德鲁克说:“光是强调利润就会使经理人迷失方向,以至于危及企业的生存。’[‘肌一’西方管理思想家对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局限性的批判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内容,推动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但是,这些西方管理思想家的批判是不彻底、不全面的,因为他们没有触及到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即模式管理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笔者认为,模式管理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人占有制,资产阶级的本性是赚取利润最大化,而工人只不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而已。

所以,模式管理在哲学基础上坚持把人看作物和工具的实体人性论,在方法论上推崇“见物不见人”的理性主义,在价值论上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产物。要全面、彻底地克服模式管理的局限性,解决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共性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必须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历史根源。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除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外,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性论为指导,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管理思想。为此,笔者提出了实践管理的概念。实践管理是笔者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性论的指导下,为克服模式管理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思想,实践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管理思想。具体讲,实践管理是以实践人性论为哲学基础,通过推行人本管理和发挥体现企业基本价值追求的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从而全面、彻底超越模式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这个概念主要有以下三层涵义:

其一,以实践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这种人性论超越实体人性论的表现是:辩证性、整体性、生成性和具体性地认识人和理解人,并重视从实践角度认识和理解管理的整体性、创新性和社会性。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实践,管理的实质也是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讲,人和管理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其二,推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对模式管理“见物不见人”的理性主义方法论的超越,这种超越体现在:既最大限度地挖掘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潜能,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管理客体和管理主体的辩证统一;既要高度重视经理人员的作用,又要全面发挥员工的作用,人本管理重视人的作用是经理人员的作用和员工的作用的辩证统一。

其三,发挥体现企业基本价值追求的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企业文化通过展示企业的个性和资源特色而对其经营业绩产生巨大的作用,从而体现出一个企业的基本价值追求。只有发挥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实践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对模式管理的全面、彻底超越。

这种超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是人本管理发挥人的作用的一种更高级的形式,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人的文化和关于人的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也必然是对模式管理“重物轻人”的“物本管理”的一种更高级的超越。另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管理思想,实践管理只有发挥体现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作用,才能超越资本主义模式管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模式管理的全面、彻底超越。

上述对“实践管理”这一概念的界定,是笔者试图克服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也是全面、彻底超越资本主义模式管理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管理思想。在克服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局限性方面,西方一些管理思想家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想。如德鲁克说:“管理是实践。”“儿Ⅲ‘管理‘自实践而产生,又以实践为归宿’。”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珈’彼得斯说:“优秀的企业有很好的分析技术,但我相信,更多的是通过公司的价值观而不是数字的敏感来改变公司的重要决策”。把盈利作为惟一目标的公司其前景最终不如有更广泛价值目标的公司。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C•柯林斯(JimColins)和杰里•i•波勒斯(Jerryi.porras)在其合著的《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对很瞻远瞩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德鲁克的上述观点,将实践的本质只归结为一种“行”而舍弃“知”,只看到了作为“最大的资产”的人的客体性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而笔者所提出的实践管理把管理看作实践,但这种实践既包括“知”,也包括“行”,是“知”和“行”的辩证统一。人是管理客体和管理主体的辩证统一。彼得斯的上述观点,对于西方传统管理思想过分强调体现理性主义的数字决策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彼得斯却过分强调价值观而轻视甚至否定数字在公司决策中的作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片面性是很明显的。

柯林斯和波勒斯上述“利润不是目的”的观点,否定企业的利润目标也是不现实的。实践管理是把企业利润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看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价值目标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实践管理”概念的提出,可以克服和解决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存在的共性问题——模式管理的局限性。因为,在哲学人性论基础方面,辩证性、生成性和具体性的实践人性论可以超越片面性、既定性和抽象性的实体人性论;在方法论方面,人本管理可以解决理性主义方法论“见物不见人”的弊端;体现企业基本价值追求的企业文化,尤其是体现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可以超越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从而真正实现实践管理对模式管理的全面、彻底超越。

三、全面超越模式管理:马克思主义实践管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以实体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模式管理不但在理论上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管理思想及其理论体系,而且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对人类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它开启了一个以效率为核心的新时代,使管理成为科学,但它也把人性片面化为人类的生物性和生理的机械性,造成人类道德和情感的真空,播下了‘.价值失落”和“无意义世界”的种子。管理中的数量化倾向,正使人类由科技机械的主人变成科技的奴隶,变成机械体系或僵化组织中的一个功能部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异化的描述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正是对这种管理的真实写照。管理的真谛在于实践。为此,笔者认为,以全面超越实体人性论的实践人性论为哲学基础,时刻关注企业管理的实践,提出和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管理,从而实现对模式管理的全面超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模式管理的各种管理理论之所以总是相互论争甚至完全对立,一再陷入片面性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信奉的是违背实践原则的片面性、既定性和抽象性的实体人性论。马克思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1j(由此可见,要克服模式管理的哲学人性论基础——实体人性论的片面性,解决模式管理中各种管理理论之间的对立,只有从实践出发,坚持实践人性论,树立实践管理的思想。

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篇5

充分理解工程管理系统思维,能够在周期管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管理的各个要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体现,力求实现工程生命周期系统目标优化的新的管理模式。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在工程分析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和专业工程系统分解成一定细度的函数曲面和子系统,形成一个树形结构。它是在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中实施全寿命期管理的工具,用项目管理技术支持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

关键词:

工程管理;全寿命期;系统思维;工程系统分解结构

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工程建设的重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国家、投资体制、工程建设和运营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指导思想,涉及到各个工程领域以及知识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它不再是传统的质量、成本、进度等三位目标的核心,而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将成本的质量、成本的控制和成本进度作为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另外,相关人员对工程竣工后的健康状况、价值工程的变化规律和功能下降等方面的研究也缺乏基本的认识,导致大量非理性和不科学的问题以及事故的发生,甚至出现不合理的工程行为。鉴于此,通过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程管理系统思维,进一步加强管理者对相关内容的认识,明确工程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

1传统工程管理思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传统项目管理思想是,在工程施工阶段进行管理,以质量、成本和进度目标为核心,遵循实施阶段的各种指标,将质量、成本等方面的控制作为主要的管理依据,以管理方法为主体,充分运用价值管理工具,比如网络规划技术、预算软件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在施工阶段,很容易形成以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容易产生“思想的建设”,导致工作人员不重视工程维修要求。在工作人员了解了工程后,很容易忽略运行阶段存在的工程问题,比如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运营阶段工程的功能和价值变化规律,以及对促进项目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会导致工程风险管理运行阶段的维护和升级决策缺少对拆迁工程环节的考虑。这也是我国大量工程“短命”的原因之一。②传统的三个目标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工程的发展变化和新的要求,比如各方面的满意度,“健康—安全—环境”等,因为价值项目和实用程序只能反映在运行过程中。而传统项目管理思想依然是分为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运作等内部环节,各层次制订各自的目标,最后导致事业部的组织目标和组织责任离散,从而产生不连续的管理过程。另外,项目经理处于工程思维和职能的一个特定的学科或岗位上,而且受试者集中于本地。

2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架构

工程管理全过程分析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工程规划、建筑施工、竣工维护、后期处理等的详细规划和分析,站在全新的视角,借助工程管理和体系架构等方式进行维护。对生命周期管理和维护,能够把握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使整个生命周期都能够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统一发展。项目工程管理周期包括生命周期的划分,而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包括早期的规划统筹阶段,施工管理阶段,工程管理阶段,项目决策阶段,项目投资阶段,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阶段,项目合同管理阶段和工程质量管理阶段。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全寿命期的概念是指工程中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包括技术和管理)是基于项目的整个生命期,不仅要注意施工,更要注意项目的运行阶段,要注重资源节约、成本优化、环境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在项目管理系统思维模式中,工程全生命周期阶段的系统分析是为了满足人性、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应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需求。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是指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它能够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工程相关概念和方法的管理,进一步提升项目工程的质量。

3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意义

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是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和实践应用的管理理论,其内容丰富、范围广,不仅包括传统项目管理知识,还涵盖了各个工程领域和新工程概念。正是这一点要求工程管理者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的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充分理解系统的基本原理,在工程生命周期阶段优化工程生命周期的总体目标。在工作过程中,要把握全寿命期管理理论的意义,对于各级各类工程项目决策者、设计人员,通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将项目生命周期概念转化为工程技术。我国并不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也不缺智慧的最佳工程,而是缺乏先进的理念、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项目管理系统的思想和整个生命周期管理不仅是项目管理方法的思想和理论,更体现了社会对历史、对后世的责任心,反映了社会的良知。通过加强项目工程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思维,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监理方面的有效性,推动我国工程管理和项目工程建设的发展,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以加强我国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4结束语

工程管理系统的工程管理思维和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管理与分析能够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这对于工程质量后期的维护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简要阐述了传统工程管理思维的局限性和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架构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总结了工程管理系统应该具有的工程管理思维和工程全寿命两种新型工程维护思维的创新方式,以推动我国工程管理的发展。

作者:高峰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1]成虎.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0.

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www.lw881.com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4)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3.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3.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管理;理念;实践

作者简介:鲁春霞(1975-),女,安徽黄山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GCGL2011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66-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人生价值观和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的重要渠道。思政课教育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具体的实施过程。所谓过程,是指影响管理效果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列活动及相关因素的有机结合。过程管理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不仅注重全过程的完整实施,更注重完整实施中的质量和效果。[1]在思政课中推行过程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将有助于形成规范的教学秩序和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思政课理论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思政课过程管理的理念探析

思政课过程管理的理念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及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关于过程管理的思想与观念的总和,包括过程管理的内涵以及指导具体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等。

1.思政课过程管理的内涵

所谓过程管理,是指通过加强过程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对过程中发生问题的及时反馈和果断处理来保证工作按计划完成并且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优化管理的效果和质量,确保目标的实现。[2]它最早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而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其中包括高校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过程管理是指通过对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及就业的总过程进行跟踪管理,从而确保高等教育的过程质量和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中观层面的过程管理是指对教育教学的子过程实行流程管理。例如,对教学过程而言,它涵盖了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教材开发与选择、组织教学到考试考核结束的全过程。但是,教学过程本身还具有子过程,即一门课程运行的全过程包括对期初、期中、期末这样一个教学运行的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这就构成了高等教育过程管理的微观层面。[3]思政课的过程管理正是立足于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微观层面,通过对课程运行全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实施、全面监控和及时改进,增强思政课的实效,实现育人目标。

2.思政课过程管理的原则

为了使过程管理能够在思政课的课程管理中发挥实效,需要兼顾两者的特点来确立思政课过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以指导具体的管理实践。具体来说,它的原则包括服务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实效性四个方面。

首先,就过程管理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定位而言,需要确立服务原则。因为过程管理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尽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过程管理的开展是为了服务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过程管理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把握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基础上。如果背弃了这个前提,片面追求过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就会舍本逐末,难以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其次,就过程管理的整体措施设计而言,需要履行系统原则。不但要以系统的视角来构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实施主体,而且要以系统的思路设计具体的操作环节,这样才能形成课程管理的合力以及相辅相成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过程管理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再次,为了使过程管理的具体措施能够及时调整改进,并且能够及时反馈管理中的问题,需要落实开放的管理原则。一方面,在规划与设计管理环节时重视沟通交流平台的构建,及时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重视监测与改进环节,避免僵化保守的管理模式,塑造动态开放的管理过程。

最后,就过程管理的目标追求而言,需要遵循实效原则。由于过程管理的目标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判断过程管理是否实现目标的标准就在于它是否在育人过程中发挥了实效。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标,那么无论过程管理的措施如何严谨规范也都不具有实际意义。

二、思政课过程管理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的过程管理是一个包括环境、目标、主体、客体四方面要素的有机统一体,其实践活动正是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的。

1.优化管理环境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管理环境回答在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它的特点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活动的其他要素。思政课的环境从整体上来说是比较完善的,能较好地保障和促进其职能的发挥,但是具体的课程运行环境却还存在着不足。例如,一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加上思政课通常采用的大班教学方式容易产生消极的群体影响,进一步导致学生对课程的懈怠心理并且通过课堂上的各种不良状态表现出来,影响着课程的运行过程及效果。

为了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过程管理,需要优化管理环境。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对课程运行过程的管理,不但对涉及整体教育质量的宏观过程和规范一般性教育教学流程的中观过程进行调控,而且还要更多关注具体课程的微观运行过程。另一方面,主讲教师要扭转对课程运行过程的认识偏差,作为管理主体积极投入到过程管理的研究和探索中,将其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中探索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层次,构建规范的管理体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克服大班教学的消极影响。

2.确立管理目标

过程管理并不意味着没有目标,相反,成功的过程管理需要确立层级分明的目标体系,因为管理目标回答着为何而管的问题。思政课过程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课程运行过程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保障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这一目标通过贯穿在思政课运行过程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得以体现。

在课堂教学阶段,大班教学的方式使思政课教师同时面对百余名甚至更多的学生,彼此之间难以充分地进行互动与交流,学生一方面因为缺乏展示个体性的机会而压抑了内在的成就动机,另一方面因为人数太多产生匿名感而导致外在的评价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这两方面都会造成他们在课堂上消极听讲、怠于思考的后果。因此,过程管理在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对采用大班教学方式的课堂进行小班管理,以强化外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内在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对教学过程的完成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们的努力程度具有可识别性,能够获得相应评价,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在课后实践阶段,虽然学生能够获得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但是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不能面面俱到地全程参与所有学生的实践过程,难以进行恰当的管理和评价。因此,过程管理在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建立课内外衔接机制,使学生在课后实践的参与和表现情况能够被纳入到课程运行过程中。

在课程考核阶段,目标在于突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杜绝“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现象。首先,大大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压缩期末成绩的比重,使反映学习过程的平时成绩对课程具有决定作用;其次,细化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建立综合考评机制,将学生到课情况、课堂思考讨论情况、参与课内外主题活动情况等都纳入在内,使平时成绩的评定有据可依。

3.构建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回答由谁管的问题。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是过程管理的指导者和监管者,但是具体到思政课每一门课程的运行过程,需要构建教师与辅导员相结合的育人队伍作为管理主体。双方之所以能够形成教学管理的合力,首先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双方具有合作的基础。此外,教师与辅导员分别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方各有优势,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辅导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从多方面以较自由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他们组成教辅结合的育人队伍,共同实施过程管理,能够提高管理效度,促进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构建教辅结合的过程管理主体对教师与辅导员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教师队伍而言,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素养,还需要建立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观念,发自内心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全面成长;不但需要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时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还需要善于与学生工作部门、团委、辅导员等进行协调配合,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就辅导员队伍而言,不但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尽职尽责,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视角和较强的理论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过程管理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借鉴;不但要善于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循循善诱,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整体引导,更好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的辅助工作中。

4.拓展管理客体

管理客体回答管什么的问题。思政课的过程管理是围绕课程的运行过程展开的,这是一个包括策划、实施、反馈、改进等环节在内的系统过程。其中,策划是课程运行的起始阶段,也是其他环节的基础,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整体教学过程。实施是课程运行的基础环节,也是其他环节的立足点。过程管理的具体措施大多应用于这个阶段,它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实践、课程考核等形式实现总体目标。反馈是课程运行的保障性环节,它从时间上可分为期初、期中和期末反馈,从来源上可分为学生、教师、教学督导的反馈等,只有建立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才能使过程管理真正发挥效用。改进既是对上一轮课程运行过程的总结,同时也为新一轮运行过程的策划提供借鉴与启示。

目前高校思政课过程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不够充分深入,需要进一步探求整体的管理理念和具体的管理措施,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东.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理论思考[J].前沿,2012,(2):179-181.

[2]刘绍勤.论高校教学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62-65.

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篇8

摘要: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继诞生于20世纪,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西方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相对较连续与成熟,相比之下,我国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则较零散与不完善,很多专家各执一词,而且这些理论中的很多仅是停留在倡导的层面上,也不乏某些理论仅是有些学者不假思索的从外国的“照搬”,只是“昙花一现”,再无后续的研究或探讨。成本管理会计要想在我国获得更大的发展,关于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的梳理与进一步的统一势在必行,而成本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是很关键的第一步,但国内外关于成本管理会计基础的理论框架很少有学者进行系统的论述,鉴于此本文从成本管理会计的界定、理论基础、逻辑起点、框架构成、框架内容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成本会计;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框架构建

一、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界定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我国会计学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但是三者在内容上的重复率达60%以上。其中,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核算的需要,成本会计已经发展成了具有与管理会计一样的关于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信息的职能,成本管理会计发展成了以管理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主要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决策分析、存货控制、销售预算、经营杠杆与本量利分析、业绩评价等方面。

鉴于以上实际情况,为了解决三门学科的交叉问题,可以将三门学科进行整合,将财务管理单独分离出去,然后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整合,形成成本管理会计。

二、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对心理学、管理学、社会文化学、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借鉴、运用和创新,其中对成本管理会计影响比较大的是管理学。

1.古典管理理论与相应的成本管理会计思想

(1)科学管理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的产生

泰罗于1911年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其理论思想主要有:产品差别计件工资制;科学的挑选工人;工作标准化;能力与工作匹配等。当时的工业化程度快速增长,传统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企业适应竞争力需要的要求,于是具有预测未来功能的预先控制新职能应运而生,这标志着管理会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此时的成本核算还很不系统,它仅是为适应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而附带产生的理论,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方法体系和理论。

(2)一般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职能

法约尔于1916年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它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要重视各个职能科室管理的思想,指出管理的职能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与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会计的职能发展为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2.行为科学理论与行为管理会计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和早期的管理理论忽视工人的个人发展和情感需要的问题,很多学者于20世纪30年把社会学与心理学引入到了管理中来,于是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有关员工的个人需要、动机、激励和同管理直接相关的领导理论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管理会计思想主要有:①决策行为观: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决策中必须做到协助企业进行目标多样化决策,寻找满意解,使之与企业目标相协调。②预算行为观:吸收下级的预算决策,制定多样化、多层次的预算体系。③控制行为观:从物质与精神方面激励员工,保持局部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经常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然后与预算执行层进行探讨分析。

3.现代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会计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管理学派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经验主义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有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科学学派的数学模型在管理过程中的运用,经验主义学派的案例的归纳整理研究等。这段时期管理思想的发展直接推进了管理会计思想的发展,赋予了管理会计新的研究方法,管理会计开始重视如何为管理会计计划和管理控制提供及时和有用的信息,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题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三、成本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成本管理会计框架构成的出发点,对框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关于逻辑起点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

本质起点论: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的王棣华教授认为本质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它可以很好的回答管理会计是什么,进而指导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

对象起点论:中国人民大学的孙茂竹教授认为,“对象”针对性强,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

目标起点论:中央财经大学的孟焰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目标居于最高层次,指引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应是管理会计的目标。

目的起点论:以孟焰为课题主持人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在2007年,在分析了各个逻辑起点的优劣后指出,以目的作为逻辑起点可以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的优化,因此提倡以目的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论。

四、成本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

第一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为:①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础;②管理会计的本质;③管理会计的目标;④管理会计的对象;⑤管理会计的要素;⑥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

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起点理论层次;②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层次;③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层次;④管理会计的实务理论层次。

第三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目标;②管理会计的概念;③管理会计的原则;④管理会计的技术。

五、总结

从以上各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关于管理会计的很多理论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管理会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成本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首先要统一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进而分清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学科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成本管理会计,以使管理会计的理论形成体系,并更好的为人们所学习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孟焰.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第1版.

[2]林万祥.中国管理会计的历史演进、现状与未来.当代财经,2008.112~117.

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篇9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文化企业家协同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思想,它既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国家统治和社会引导的主要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同时也是占据中华民族统治史两千多年、在不自觉中影响决定人们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因素。在当代,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就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同时,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延展。两者相容相进,相辅相成。这种协同关系作用并伴随着现代企业不断成长,从倡导“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到“团队精神的培养”和“”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中的管理思想的萌芽都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点滴体现出来。如何把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儒家思想和左右企业发展远景与使命的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是我们在现阶段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内涵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的主要论著和思想中都提到了以“仁爱”为统治和管理的基本思想,主张“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为政以德”。所谓“以民为本”即是认为人民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管理的根基,是一切管理行使的基础。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视人的作用,主张“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唐太宗时期,大臣魏征曾警示太宗皇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提醒他在统治国家时应该时时注意到人的作用。“以和为贵”则是儒家思想中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都是在强调儒家思想中提倡和谐,注重中庸的思想体现。另外,孔子认为封建统治者想要“为政以德”必须具备“信”的要素。所谓“国不可无信,人不可无信”,诚信成了儒家思想治国齐家的根本。无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还是“以诚为重”都是发自于儒家思想的“仁”、“爱”,都在强调一种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协调发展的思想,这些观点正同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不谋而合。

儒家文化适合于现代管理需要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孤立与隔离起来,而是沿袭了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与归属观念,这些认识对于以人为基本管理对象的现代企业文化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和亟待继承与发展的宝贵遗产。

二、企业文化塑造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企业文化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以来,就被誉为企业发展的“第二只看不见的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是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为目的,以人本管理为主体,以对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共识和企业经营目标的认同为基础,以形成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是企业和职工共同自觉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机制为目的,是企业赖以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是企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三、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企业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做一个成功的弄潮儿,靠的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企业文化凝聚力的强弱。以人为本在企业的环境中主要是指两类人,即企业内部的最高层领导――企业家和企业内部的最基本单元――内部员工。

(1)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群体,是具有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体,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特殊载体。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作为企业精神的倡导者和化身,能够根据企业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提炼和概括出企业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目标,让广大员工认可并心悦诚服地自觉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

(2)作为基础力量的员工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力量,是企业全部工作的承担者和完成者。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每个员工对于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使所有员工学会求同存异,在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大局利益发生冲突时达成共识,以企业发展为最根本的奋斗目标。另外,提倡人性化管理也要注重员工的参与程度、情感尊重、团队意识培养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使他们自觉地构建企业文化。

2.诚信的理念贯彻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

“诚信经营”是现代企业提倡的经营管理理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中“信”的体现。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所谓“信”也可以用儒家所说的“生财须有道”来解释,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生财有道”。企业存在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可能会受到种种不良因素的侵袭,我们现在提倡要贯彻“诚信”的理念就是要做到维护良好的经营环境,自觉形成守信不移,童叟无欺的局面。如果耍手腕,搞欺诈,企业就不可能正常经营下去。

3.企业团队中和谐共进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近年来管理界颇为提倡的一个概念,它讲求组织内部的成员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高级管理层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儒家思想中提到的“和为贵”的思想即是要求人们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而存小异。

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当代中国企业家应经开始注重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注意关心员工的情绪,定期组织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加活动,定期召开管理层和员工代表的讨论会,使员工有机会发表自己对于企业发展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达到管理者和员工对企业的“共同管理”。

四、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反映在文化的比拼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量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保持积极而正确的态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立足于儒家思想的背景,用传统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借鉴西方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创新更具特色更加高效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汪宇燕:论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9第3期

[3]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第4期

[4]张绍学:以人为本:儒家爱民与现代管理的核心.昆明: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篇10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管理思想;领导艺术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企业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通过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分析,提升管理思想,改善领导艺术已成为形成新时代领导管理模式的极为重要的两大时代内容。

一、管理思想创新是适应时代要求的首要内容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前奏”,管理思想来源于管理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的组织形式、目标内容和实践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管理思想的创新和突破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1、管理思想的创新必须强调一个“道”字此处所谓的“道”,即管理之“道”。“道”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它既含有方法、途径的意思,又包括伦理、道德的含义,更深层的意义是指管理规律和境界。在现代企业中,管理方法的创新是适应现作论文经营环境最为直观的形式,好些企业正在实施的精益管理、目标管理、柔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都是现代管理方法的典型代表。方法是囿于理念的,因此探索现代管理方法是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营道德,职业道德也是现代管理思想侧重的内容。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信誉、形象、社会责任等重要性日趋明显,社会性的、意识性的道德观更多地表现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比如,管理中的诚实守信、对社会公共规范的遵守以及管理过程中情感性、伦理性问题的妥然处理等等,均是时代对管理者(经营者)提出的要求。只有建立和营造起良好的经营道德、职业道德的氛围,才能使现代企业更加协调(对外)、和睦(内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道”的最高层次的含义是管理规律和境界,其中“人本思想”是核心内容。强调人的作用、发挥人的效能、挖掘人的潜力,把人视为“第一资源”,是办好企业的关键,现代企业领导者不但是一个教练,更应像一个圣人一样“善待众人”。另外,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是一个连续的并带有规律性的过程,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研究战略,审时度势,准确地把握未来。总之把握好管理之“道”,是现代管理思想创新的灵魂。2、管理思想的创新必须关注一个“新”字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的核心和关键能力。企业家必须明确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自己的组织;也必须努力做到管理思想和理念的创新以适应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引进后再创新低氛围,并推动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3、管理思想的创新必须把握一个“严”字“严”有多层含义,严格、严密、严肃、严谨等等。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已经充满了严格、严密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也早就形成了严于治身,谨于从事的自我管理的观点。需要强调的是“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严而公正。公正在某种意义又是“严”的前提,公正即为平等、合理。我国古代治国方略和思想中早就阐述了“‘平等”观点,儒家、法家学说中均强调:“君子治身要严”,要通过心性方面的修养来加强自我管理。现在我国许多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也有了相应改变;投资者、管理者和职工的特定身份以及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也随之调整;管理活动中各自的利益趋向也出现变化,因此在组织的管理活动中坚持严而公正的管理原则已经是企业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的课题,尤其是管理者或管理职能承担者更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基本精神,严于律己,培育严谨的管理作风,这也是新时期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内容。4、管理思想的创新必须注重一个“和”字现代管理上的“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和衷共济,一是多向趋同。企业管理是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两种基本力量构成的,只有两种基本力量在愿望一致、方向趋同的合作态势下,管理系统才会产生1+1>2的放大功效。“内和”是一个管理系统成功的关键的因素,其中“人和”最为主要。当然,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和”与“同”、“和”与竞争的关系。“人和”指的是“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之间的“群策群力”和“协同一致”,而在“是非原则”上则应是“据理力争”、“直陈逆耳忠言”,乃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即所谓“和而不同”。另外,对管理者来说,面对来自外部的竞争.既要带领部属去冷静地面对、正视、参与,更要分析共同利益之所在,以求得“双赢”。在此,特别要注重“环境友好”、生态平衡。总之,在管理思想创新中,一定要突出“道”、“新”、“严”、“和”四个字,要强调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内外双赢、全面发展。

二、提高领导艺术是新时期企业领导必然面临的课题面对瞬息万变的客观环境,不但需要有新的领导管理思想与之对应,也要求掌握现代领导艺术来实施领导活动和实现领奖励。待工程完全结束后,应及时对责任者进行最终考核,对分阶段考核出现的偏差,多退少补。首先,要强调奖罚兑现的及时性;其次,要突出政策的刚性原则,该奖多少或罚多少,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合同规定。3、全面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实行项目事业部承包方式。近几年来,电力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施工队伍急速膨胀,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要结合本项目部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和项目事业部内部承包,以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1)工程中标后的责任分解。责任成本如何确定,费用如何划分,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以便确定合理的方式,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2)将定额管理作为责任成本管理的基础,根据中标价和合理的劳动定额,结合具体情况确实预算定额(即施工定额)。(3)对工程中标价、工程项目预算价、施工组织设计、现场需求、确定的定额成本标准进行综合分析,编制责任成本预算。(4)责任成本确定后,分解内部承包额度,层层分解到作业层次,由事业部直至分解到每一个人。(5)按照责任成本管理原则,制定各责任中心的职责范围和考核标准,形成责任成本的控制网络体系。(6)及时了解、掌握责任成本控制情况,使责任成本在各个环节上均受到控制,保证责任成本的落实。各责任中心要建立相适应的台账,按月或分项目编制绩效报告,进行盈亏分析,做到核算及时、反馈迅速、措施得力、控制有效,促进责任成本目标的实现。(7)建立考核、奖惩和分配兑现制度。考核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考核责任成本盈利指标,将其作为评价成本优劣,确定奖惩的依据和成本否决的主要依据;二是考核挂钩指标,如工程进度、安全、质量和综合治理(文明施工)等指标。4、强化采购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采购成本。采购管理是整个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采购管理是项目采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耗用资金最多的一个环节,材料采购管理的优与劣关系到整个项目成本管理的成败,控制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来说至关重要。应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基于集中招标采购平台操作使用的需要,项目部制订了相关的配套管理办法,规范管理,使之有章可循。规范项目部的招标活动,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明确招标管理机构职责。一般消耗性材料,坚持“多家竞争、比价采购、质优价宜”的原则,大大节约了材料采购成本。总之,项目成本控制是我们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我们要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效益观念,只要全员睁大眼睛,张开集约管理的网络,扎扎实实去做就必有回报。我们各部门的管理都应以成本管理为中心,靠合同管理抓钱,靠预算管理找回钱,靠财务管理管好钱,靠材料管理节省钱,靠技术管理少花钱,靠思想政治工作把精神变成钱,靠全员最大程度的参与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我们的最大的贡献。

在一定知识、经验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选择性地运用领导原则和方法的才能。它是非规范化、非程序化的领导行为,是领导者智慧、学识、胆略、经验、作风、品格、方法、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内容极为广泛,本文主要讨论企业领导的应变艺术(又称为主动适应艺术)和公共关系艺术。“变”是现代企业共同面临的社会环境,又是现代企业不断创新的本质要求,面对五花八门是变化对象,企业的应变方法也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应变艺术涵盖许多方面,诸如以优应变、以稀应变、以奇应变、以小应变、以智应变、以新应变、以廉应变等等,总之是以变应变,而且是快速应变。那么如何来把握和运用“以变应变”的领导艺术呢?现代企业领导在制定方针、政策前,首先要了解、把握和分析市场的变化趋势,国内外相应产品的消费政策和当地产业政策导向,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实力状态和经营思想特点等;同时要仔细地分析和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弱势。其次应十分重视战略问题,要有战略眼光,高瞻远瞩,从长远看问题,进行科学的预见,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再次是掌握“火候”,胸中有数,在谋略成熟的情况下,等待时机,捕捉机遇,使之达到最佳效果。总之,做到深谋远虑、多谋善断,把“谋”作为“断”的基础,把“断”作为“谋”的目的。公共关系艺术是企业领导艺术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包括企业)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各部门或集体之间关系的总和。企业要发展就必须研究企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提高企业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企业领导的公关艺术又表现在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两个方面的领导艺术,内部的公共关系指的是企业内部上下左右各方面关系的总和,如部门、分公司、生产车间、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力量的整合,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取决于内部关系的程度、状态和模式。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中心环节是领导与职工的关系,其中物质利益是基础,而精神鼓励是灵魂,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协调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根本保证。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它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企业对外公共关系的必要条件和内容,主要包括与顾客、供方、政府、社区、传媒机构、中介机构等众多关系,其中与顾客(用户)和政府的关系尤为重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是现代企业领导的基本任务,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做到“德、诚”,以此立足于世。

总之,在以“变”、“新”、“快”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环境中,现代企业领导要成功地驾驭局势,就必须构建现代管理思想,有效地运用多种科学的领导方法,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领导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保忠,领导科学与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8月

2、[美]鲁滨逊,韦尔奇领导艺术,周遵友等译,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