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部行政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9:28

人事部行政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体制 模式构建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资产类似于国外的公共部门资产。国外公共部门资产的主要管理模式有日韩模式、德澳模式、美加模式、巴西模式。日韩模式是由财政部门负责综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各主管部门负责资产具体管理;德澳模式是由财政部门所属的专门机构负责,并在全国成立分支机构管理全国的公有资产;美加模式中,财政部负责政府资产预算管理,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并单独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政府资产管理的具体事务;巴西模式可以概括为由计划预算管理部的联邦资产秘书处负责日常管理。上述资产管理模式,对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1995年,财政部和原国有资产管理局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规章制度滞后、管理体制未理顺等原因,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制度规定已不适应国有管理工作的需求,迫切需要出台新的管理办法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为此,财政部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2006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并从2006年7月1日起执行。从宏观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行了规范,提出了“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并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本文以“两个办法”为指导,从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方面,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

(一)管理体制的功效

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是指管理单位的决策权限、隶属关系、机构设置、调控机制、监督方法等方面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与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理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根本保证。

(二)“三级”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理方式集约化、管理流程规范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机构专门化、管理规则法制化为目标,建立起以财政部门主导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管理体制。“两个办法”确定了“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单位占有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分级管理的框架,目的是建立清晰、公正、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即财政部门作为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宏观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和具体管理。财政部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行综合管理,履行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职能,特别是在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闲置资产的调剂利用、资产收益的征缴等方面一系列监督管理职能。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财政部令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尽快把此项职能承担起来,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创新管理模式,强化工作措施,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三级”资产管理体制结构按照这一框架,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三级”资产管理体制,即一级资产管理部门――二级资产管理部门――三级资产管理部门(部门落实到个人管理或使用)。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即资产宏观管理部门,是国家的各级财政部门:二级资产管理部门,即资产所在的行政事业单位;三级资产管理部门,即微观管理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和使用的部门或个人。(1)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各级财政部门作为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宏观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级部门。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的体制,我国政府财政可分为“两层五级”,即中央和地方两层,地方分为省、市、县、乡,共两个层面五个级次。本级财政部门受上一级财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管,主要负责宏观层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如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实施等。(2)二级资产管理部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为二级资产管理部门。行政事业单位是资产管理的主体,接受所属财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管,负责管理本单位的资产。资产管理包括从取得、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3)三级资产管理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为三级资产管理部门。为了实现行政单位的国家管理职能和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职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设置各种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事务,这些部门所需要的资产由他们来使用与管理,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指导与监管本单位各部门的资产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与使用效益最大化。部门内部要根据资产的特点具体管理,将资产管理责任到人,使用、保管责任到人。另外,在此“三级”资产管理体制之外,还有必要实行委托管理制。办法指出,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要结合本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可以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些具体工作委托有关部门负责,并明确财政部门、受委托部门和行政单位的具体职责分工,以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受托部门和行政单位的积极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的管理制度建设

(一)一级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一级资产管理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宏观管理部门,也是最高级次的管理部门。国家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财政部是我国有关财政法规制度制定颁布的主管部门,管理制度建设重在宏观层面的把握,根据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结合行政单位社会管理职能与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职能的特点,制定、颁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包括从资产取得、使用、保管、处置等各个环节,并及时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以便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更具有可操作性。如“两个办法”已经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搭建了框架,在“两个办法”的基础上,财政部要尽快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及特殊资产管理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力求全面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具体来讲,配置环节主要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审批办法》,并完善资产的配置标准;使用

环节主要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使用审批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审批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处置环节主要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人管理办法》;评估环节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评估办法》;统计报告环节主要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实施方案》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特殊资产管理方面根据资产性质不同主要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境外资产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及《行政事业单位rr资产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应该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为指导,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的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财政部颁布的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办法,并指导其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二)二级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一级财政部门颁布的制度,结合本单位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特别要注意具体、明确,便于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的第一负责人对本单位资产管理负责,这样可以加强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与安全完整性。设置本单位的资产管理机构,独立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相互牵制,负责本单位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在设立专门资产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如规模、业务等,配备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具备财会、管理、金融等相关领域知识,并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制定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制度先行,制度创新,有效地管理单位资产。

(三)三级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建设

三级资产管理部门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与使用部门。根据本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具体落实到部门或个人。特点是更具体、更细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部门的第一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委托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授权委托本部门某一副职,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个人责任制。根据资产的特点与使用情况,落实管理人员与使用人员的责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和保管必须狠抓,做到职责分工,责任到人。第一负责人负责本单位资产管理的全面工作,并对本行政事业单位第一负责人负责。如高等学校二级学院的院长对校长负责。考虑到部门第一负责人事情较多,除特殊情况外,如国家统一的资产清查等,一般可采用委托制。委托人的责任制度,本部门某一副职接受第一负责人的委托,全面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要立书面的委托受托书,并及时向第一负责人汇报资产管理工作情况,对第一负责人负责。主要工作是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加强对本部门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管。关于资产分类、登记、购置、使用、处置等,与上级部门的管理要求保持一致。管理与使用人员的责任制度,具体负责本业务部门所使用的资产的管理,做到“谁使用谁负责”,公共用品制定专门人员负责,约束资产的使用与保管。问责制,根据资产的存量与使用、安全完整情况,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委托管理制制度建设

如果根据情况实行委托管理资产,应该明确财政部门、受委托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职责分工,将这些分工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制度在先,共同执行,以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受托部门和行政单位的积极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制度建设是基础。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在严格执行财会法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内部的规章制度,严格资产购置、使用、调拨、报废等审批权限和手续,杜绝在资产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同时建立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既协调配合又相互监督制约的核算机制,加强部门处室间的衔接和协作,使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反馈到财务部门,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手段

(一)资产管理硬手段

资产管理硬手段是指通过改善资产管理的硬环境,如配备先进的办公设施、应用高效便捷的软件等。配备计算机进行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必要手段,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资产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有效资产管理的重要途径,而配备较好功能的计算机是实现资产信息化管理唯一手段。同时,资产管理的硬手段还包括自主研发或购买功能齐全的、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注意软件的更新与升级。在此基础上,安装宽带网络,实现信息的完全畅通,加速信息共享。此外,在设置专职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改善资产管理部门的其他办公条件。

(二)资产管理软手段

“理念”指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认识一件事物或事件的时候,只有具备正确、合理的理念,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得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资产管理软手段是指通过狠抓以人为本的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如新公共管理、职能渗透式管理、精细化管理等,实现资产的管理目标。(1)人本管理理念。人本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根本的管理理念。在所有因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调动好了人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建立从上到下的人管人的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实现责任到人的管理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有效地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成本。所以,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是重要的管理手段。(2)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新公共管理(npm,newpublicmanagement)运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西兰,其理念是在不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和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基础上,主张将私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引入公共部门,倡导“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达到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的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目标。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从传统的行政“旧管理”(administration)到商业化的“新管理”(man-agement),包括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个人行为方面的诸多变革。在实施过程中,新公共管理要求:在政策制定层面,对总支出进行战略性控制并根据各支出项目的优先次序安排预算;在操作层面,执行与个人责任制相结合的充分授权,关注成效;在信息支持方面,建立高效的支持决策的信息系统,包括预算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和国库监控系统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虽然不像企业那样追求利润,不计算成本,但以尽可能少的资产消耗实现尽可能多的办事效益,少花钱多办事,是公共部门工作的指导方针,将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引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才能达到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的3e的管理目标。(3)职能渗透管理理念。职能是某一部门或岗位人员应该完成的工作职责。渗,是指液体慢慢地透入或漏出。透,是指穿通,通过。而渗透,则比喻一种事物或者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职能渗透就是指不同工作部门或不同岗位的人员,为了实现某一工作目标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涉及多单位、多部

人事部行政管理制度篇2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政府承担着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其次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的分析,最后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提出了一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视角;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是政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在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必须重视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的关系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其内部控制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有着必然的关联。内部控制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而预算绩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充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着重大关联,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行政事业单位顺利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保障,是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双重效益的基础。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合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编制所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内容复杂,工作量大。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法纪意识不够强,编制人员水平高低不等,编制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造成政府部门预算编报不完整、会计信息质量失真、资金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2.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管理制度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操作流程不规范,控制目标不明确,没有严格的流程制度,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低下。

3.缺乏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是对预算绩效质量检测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在编制人员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不能对预算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使得预算绩效管理效率低下,弱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三、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措施

1.细化编制流程

编制的不合理性主要原因在于编制方法的不全面,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必须健全编制方法,为预算编制工作提供依据。预算编制人员应摒弃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主观意见,明确绩效目标,使其符合有关预算管理政策,推进单位事业的发展。同时预算编制工作涉及部门多,所要处理的数据巨大,行政事业单位还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既要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的法律知识和相关财务知识,还要加强预算编制人员与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编制人员通过与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频繁交流,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做到科学编制、合理编制。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组织领导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代表着政府,具有行使政府职能的权利,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效益需要依靠事业单位内部各级部门来共同完成。为此,加强内部组织领导,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统一起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理顺工作条理,明确工作目标,从而保障预算绩效管理质量。

3.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必然会造成其预算绩效管理效率低下。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制定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办法,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和技术支撑。

4.建立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体系是由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地表达评价要求的考核指标组成的评价系统,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评价员工工作状况,是进行员工考核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考核结果准确、合理的重要因素。采取重点督查、随机检查等方式,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工作考核制度能够反映业绩目标完成情况、工作态度、能力等级的数据,从而为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和质量提供保障。

5.加大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行政事业单位要想稳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就必须认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在单位内部加大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政府网络平台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培育绩效管理文化,增强预算绩效意识,为预算绩效管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提高人们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从而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作市场活动的一部分,其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就在于预算绩效管理。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内部控制视角,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稳步发展,就必须重视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预算编制方法,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葛德优.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3(10).

[2]锁维舟.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3(11).

[3]陈德谱.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人事部行政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行政事业单位;问题;分析研究

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可以提高预算和决算分析以及绩效评价等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现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相关管理会计资料收集困难的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理论界成果不断,对概念方法研究的多,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实践应用方面研究相对不足,出现了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研究管理会计内容方面借鉴西方理论多,对我国实际应用方面研究偏少,没有形成可以指导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体系;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方面,重视企业的应用研究,对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应用管理会计的研究不够;在研究方式、方法方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忽视实务的分析研究,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比较严重。到目前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理论体系。

1.2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应用管理会计的内部控制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管理会计时主要是侧重于预算管理,单位日常的会计核算及控制监督管理等方面,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单位的控制监督评价考核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权威性和独立性。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的应用方面必须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密切结合,需要收集大量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资料,由于单位内部控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信息资料的收集就比较困难,单位无法准确、全面、有效地提供决策信息资料,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进程。

1.3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管理会计方面的应用人才

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培养从总体上看相对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面对管理会计的培训内容不多,没有形成比较规范和完整的管理会计培训体系。在职的单位会计人员中管理会计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理论水平偏低,实践经验不足,缺乏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给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方面造成了影响。

1.4单位决策者管理会计应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家财政部门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出台了具体的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力,可能有的制度出现了流于形式的问题。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不是法律方面强制执行的,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管理会计应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用和有效地推动。

2行政事业单位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措施

2.1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

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国情,对各种理论研究及体系建设不能脱离国情。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系统建设必须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成果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系统,指导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际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管理活动有区别,在分析研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时一定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涉及的管理会计应用方法要从单位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研究,真正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遇到的问题。将实际工作中的好做法进行理论研究、总结,形成能够满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的管理会计理论系统,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和我国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2.2建立与管理会计系统相融合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与行政管理活动职责相适应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准则、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上级单位的指导意见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效率高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明确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为本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部门并发挥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发挥应有的作用。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系统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定预算标准后,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为管理会计系统提高有效的信息,作为管理会计系统的标准和依据,而单位的管理会计系统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的信息资料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判断单位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职责的完成情况,为进行业绩考核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2.3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还不能与财务会计的管理职能完全分开,有的单位是会计人员参与管理,行使了管理会计的职能,有的单位的管理人员又向财务会计方面延伸。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开展,对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越来越来重视,作为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参加培训,加强学习现代管理会计的知识,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使其从原来单纯的事后记账、算账转向事前参与预算、事中参与控制、事后参与分析考核等方面的工作,从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向全面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方面转变。使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2.4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应重视管理会计工作

单位的领导者是单位的决策者,即使单位的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再高,内部控制制度再健全,单位领导者不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工作,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也得不到有效地运用。必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用管理会计工作的意识,使其积极支持财务会计工作,主动让会计人员参与预算管理和执行工作,收集相关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做好领导的参谋工作,让领导者真正感觉到管理会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好的内部环境。

作者:赵伟单位:东平县银山镇财政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人事部行政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

新时期,我国新的行政管理体制需要强化的是效率机制,首先是社会效益与成本效率相结合的效率机制,也就是行政行为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问题。因此,需强化成本效益观念,督促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预算、使用符合实际情况和应用标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由此必须上下同心、内外协力,建立公开、公平、完善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体系,实行成本控制,分析各项资金的使用、投入情况。同时,作为财务工作人员还需不断提升自我综合实力,为单位财政资金管理尽职尽责。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疫情税源短缺、政策性减收等影响,财政收入增幅趋缓;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建、重大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财政投入越来越多,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出台了相关联的政策性文件和指导文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间缺乏沟通交流,统筹、协调、应变性较差,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财政资金投入、使用、分析未完全遵循上级规定的资金管理办法和成本效益原则,导致资源浪费,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1];各行政事业单位未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财务制度、资金管理办法、内控制度、内审制度、考核评价体系、绩效管理制度,导致资金管理不善甚至流失等诸多问题,故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2]。通过预算资金管理手段,可在规范、系统的技术标准支持下展开资金的支出、使用的测试与分析,以便在完善财政活动的基础上梳理资金流水特点,提高预算资金管理的有效性。

二、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职能不科学,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

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下,各种要素彼此影响,往往导致《预算法》不能结合地方实际而落地生根,具体表现在预算职能转换较缓,项目建设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未遵循科学发展观,大多数以领导决策为主,未结合实际调整经济结构,供给侧改革流于形式,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处理缺乏深度和广度,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浪费,从而影响整个地方财政资金的配置与使用的合理性[3]。

(二)人员分配及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浪费了财政资金甚至流失

由于我国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和工资待遇的来源不同,管理机制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合理,有的单位人员紧缺,有的单位人浮于事;单位缺乏员工考核制度和业务培训及能力提升制度,部分职工观察、分析、动手能力较差,业务技能退化,影响整体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为了达到工作要求,单位只能外聘工作人员或者委托第三方完成,由此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内部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车辆使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与考核等制度有待完善或管控不严,导致财政资金浪费甚至流失。

(三)资金监督机制不完善,无法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资金监督机制是管理财政预算资金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项目多、涉及面广、管理内容较为复杂,资金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监管不严导致资金使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甚至会出现预算资金随意挪用和现象。从综合的角度来讲,虽然国家加大了审计的力度,但预算管理的监督、协调统一管理水平还有待完善,尤其是缺乏专业的考核、监督机制,影响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价值[4]。

(四)存量资金的闲置,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金形成的原因:一是各单位根据预算编制可行性、适应性、导向性、先进性原则编制年初预算时,预算资金规模一般不超过当年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但由于有些项目建设期长,跨年度支出形成存量资金;二是受地方经济发展和规划影响,财政盲目投入资金超出实际需要,事后资金监管不力形成存量资金;三是预算增加或预算调整不规范,预算执行不力影响了预算的稳定性,形成存量资金[5];四是财政资金管理、核算不规范,影响存量资金账目管理,限制了资金使用而形成存量资金。大量的存量资金闲置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根据目前管理机制有效激活这部分资金难度较大。

三、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对策举措

(一)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理念,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为全面提升制度体系、预算管理计划、编制方法的规范性,需要相关人员充分了解前期执行、项目编制、预算内容、预算要点理论,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促使部门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以便在客观的、实时的内部管理、预算管理支持下提高审计系统的公正性。完成领导审批处理后,财务人员还需统筹领导的书面意见,并将此类意见反馈至各个科室,方便财务人员根据部门的工作内容、预算支出情况进行定稿。通过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促使部门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以便在客观的、实时的内部管理、预算管理支持下提高审计系统的公正性。第一,完善预算编制制度,科学合理编制预算。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应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理念,根据《预算法》、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单位职能、职责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单位按照预算编制流程(编制指导意见、上报预算草案、审查平衡、审议批准、下达执行)编制预算,遵循可行性原则对预算项目及基本支出进行科学论证,进行事前绩效评价,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第二,完善经费管理、项目建设、采购、合同、资产等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全面提升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强化遵守执行力度,确保程序合规和资金安全。第三,建立预算执行制度,科学运作业务流程(上报申请、审核审批、资金拨付与支出);界定财政预算资金性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临时申请的专项资金、预算调整资金等)和用途;规范核算资金,强化资金支出管理;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四,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内部审计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检查审计,发现不规范的及时上报单位领导,待审批意见下达后根据意见督促整改;若发现违法乱纪行为时,及时上报上级相关部门处理。第五,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定期开展培训、学习业务知识,强化职员特别是领导和财务人员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比如要对相关人员说明预算管理的工作情况、资金来源、购买因素,并在财政、监察部门的支持下审核购买的资金来源。监察部门完成购买方案的审核后,需要对后期的工作计划,工作模式、工作规定进行监控,若存在违法乱纪、恶意竞争等行为时,需要监察、审计部门对其进行查处处理。相关人员还需定期、定点审核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对政策性规定以外发放的津贴投入、使用状况进行监控,消除集中采购、供应物流问题的不利影响。

(二)做好人员分配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人员分配管理中,相关人员要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实际情况,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经营状况确定人力资源的统筹方向,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支出的合理性。为消除人员分配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行政事业单位积极主动向主管部门、编制委员会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局汇报单位实际情况,编制委员会、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管理局制定合理的人员配置方案上报相关领导审批,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职能职责设置岗位,分析人才信息合理配置人员,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比如要说明eRp软件、财务管理方法、财务云、大数据等技术的使用要求,帮助人才理清技术的应用思路。第三,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单位业务设计业务流程,让员工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失。其中,预算编制阶段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下达等具体环节,通过预算执行阶段设计预算指标分解和责任落实、预算执行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调整等具体环节,确定关联性协调建议,促使整体编制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衔接,实现周而复始地循环。第四,建立员工轮岗制度,各股(室)在明确各岗位职责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备岗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习培训。采取集中学习或单独授课的方式进行,也可由a岗责任人和B岗责任人采取“结对子”方式,互相传授备岗业务知识、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交流工作情况,规定办事时限、公开办事结果等,提高各项工作的透明度,便于更好地进入角色。特殊重要岗位不能轮岗的实行定期检查。单位领导实行aB岗制度。主要领导不在岗时应指定一名副职领导代行其职责;某副职领导不在岗时,由主要领导指定专人代行其职责。财务人员应与上级领导部门共同协商,决定如何减少追加项目的预算支出,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第五,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业务培训和思想价值观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职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道德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比如要积极聘请专业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人才,积极引入先进的、能力出众的绩效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人才,依托先进的绩效管理经验、管控策略,将其融入具体财政管理过程中,也能逐渐发挥数据应用的作用。财政管控需要依托且应用大数据技术,将市场发展环境、国民经济指标等数据融为一体。专业的管理人员能够缩短数据检索、应用的速度,提升指标分析的质量,对未来财政预算控制及绩效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数据支持,提高人员分配的质量。

(三)专项检查监督与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相结合

专项检查监督、内部控制过程可充分发挥出预算资金的使用效能,故需要财务人员不断规范财政预算编制、分析、使用、支出管理工作,重视核心项目的内部审计管理,打造监督、控制、审计于一体的处理机制,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讲,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建立专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抽调能力出众、财务技能强、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技术强的工作人员,组成适合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融入与财经、社会法律相关的财政资金管理工作模式,并对现有的管理内容进行监督,消除非必要干扰对内部审计的不利影响,以期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权威效果。第二,要高效使用信息化技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审核机制,可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要充分保证人际关系、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质量,侧重以信息化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处理,提升内部监督过程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性。完成内部审计团队搭建后,也应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学习,以便更为系统的适应于内部设计过程。第三,为全面提升行政资金预算监督的质量水平,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好业务、项目的考核工作,尤其是要对各个预算环节进行监督,以期充分凸显出监督管理的核心职能。完成内部监管后,需要联立外部、内部两方面的监管思路,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质量。如在监督考核中,管理人员要结合现有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建设情况,依托经济发展方向、发展主体确定单位发展基础,可凸显出长效管理的目标。总之,利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潜在问题,充分思考利益、业绩考核的目标,并结合现有的考核机制确定符合单位发展的业绩考核标准。例如:在业绩考核中,财务人员要与行政、人事、销售、生产、运营、项目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要求相关人员及时反馈、及时说明当前考核管理的人为影响要素,以便在多方面、系统的考核中提升单位的综合实力,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效发展[6]。

(四)激活存量资金,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率

激活存量资金,尽可能控制资金的暂时性闲置问题,在严格执行标准、收入标准的控制支持下,消除资金“闲置”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当确定预算执行管理要求,通过及时分析、跟踪预算资金的使用、结余转出情况,对预算项目、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以期提高项目审核的有效性[7]。完成预算执行管理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可与人民银行进行合作,确定哪些项目是重点项目、哪些项目是非必要项目,调整进度缓慢、预计年底过慢的资金项目,并将这些资金应用至必要的投资项目当中[8]。通过系统、全面的审核资金的使用情况,不仅能避免资金使用、执行、监督方面的问题,还能消除资金应用过于盲目的问题,避免、违法乱纪情况的出现[9]。另外,利用信息化技术探讨存量资金的使用情况,尽可能激活存量资金流通,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业务、项目的审核工作,建立起便捷的会计核算机制。比如,可核查职工工资发放标准,收集与预算管理相关联的福利待遇,构建一个必要的、科学的协作关系,理清固定资产、库存现金、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的基本投入,以便构建一个更为科学的绩效管理模式,提升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也能在精细化管理支持下对预算项目进行入库管理、分析评估和信息反馈[10]。

四、结束语

预算资金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反映出预算资金的投入、使用及效率情况,而且为资金管理工作提供相关财务信息,还进一步为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落实《预算法》提供技术支持,持续优化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饶娅梅.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纳税,2021,15(25):66-68.

[2]杨淑娟.县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探索与对策——以凤翔区为例[J].西部财会,2021(8):10-12.

[3]李艳霞.新时期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质量与市场,2021(12):57-59,63.

[4]党欣.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方法刍议[J].经济管理文摘,2020(24):95-96.

[5]陈明珠.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分析与研究[J].时代经贸,2020(13):10-11.

[6]徐庆.新常态下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策略探讨[J].时代金融,2020(8):98-99.

[7]宋磊.新时代下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2020(29):6-8.

[8]刘洋.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5):177.

[9]蒙甜丹.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研究[J].纳税,2021,15(5):115-116.

人事部行政管理制度篇5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工作的主要依据,通过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但可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行为,对财务工作进行科学管理,降低财务管理工作的随意性,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而且还可以避免经济犯罪的发生,保证依法理财的顺利进行。

2.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准确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通过严格制定与执行会计信息的相关程序,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在互相监督与牵制下避免在经济问题上出现错误与问题,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如果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出现错误,严重影响事业单位正常的经济管理。

3.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我约束

大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提高内部监督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我约束能力,落实国家关于财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经济违法现象。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意识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相当多的任职人员缺乏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大力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认识不足,还有的行政单位的任职人员简单地将会计控制制度当做预算控制,有的单位尽管制订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根本不去认真执行,或者根本不去执行,有的只是在上级领导机关检查时才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还有的单位根本不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这样就会导致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相关账目不能及时调整,现金管理混乱,债权债务的核销随意性大,相关财务票据不合理,财务不公开等问题。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当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相当薄弱,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缺乏明确而规范的会计控制制度,对于财务管理充满随意性;有的单位缺乏规范的会计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这样常常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程序混乱,无法明确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与责任,从而导致单位会计工作缺乏必要的引导程序以及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

3.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会计控制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控制的核心。尽管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实行了预算控制,但是预算控制并没有包括单位全部的经济内容,导致部分财务内容游离于预算控制之外。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许多单位并不能完全按照预算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从而导致超预算现象,这样就使得单位的预算控制变成了空预算,空控制,严重影响了会计预算的权威性与约束力。此外,在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追加项目以及调整项目,严重影响力会计预算的按计划执行。

三、大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努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任职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努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任职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首先必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领导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这主要是因为主管领导是财务和会计工作最重要的负责人,对于本单位相关财务数据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负有主要责任。提高主管领导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还可以通过主管领导的领导作用加强其他管理人员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监督其执行,从而创造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其次必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人员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会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加他们学习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动力,提高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而从深层次上理解国家的财政政策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督促他们认真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循职业道德,提高他们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

努力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会计控制制度,还可以认真制定并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相关账目的及时调整,理清现金管理的思路和程序,加强对债权债务的核销、相关财务票据的管理,大力加强单位财务公开,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制度

首先要确定本单位中岗位与职务哪些是无法相容的,然后要明确对每一个部门和岗位职责权限的规定,从而使无法相容的岗位和职务互相之间能够实现互相监督与制约,从而确保形成行之有效的均衡机制。大力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从内部入手,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3.大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

大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首先必须扩大单位预算的范围,争取将单位的每一种经济事项都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的范围,规范预算程序。其次要认真编制单位各部门的责任预算体系,制定详细的预算编制,确保预算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

四、小结

总之,只有大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控制,才能真正预防等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凤霞.浅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活力.2010.02.

[2]张晓琴.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管理与财富.2008.10.

人事部行政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完善已经初步实现;加上近年来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会计制度改革等,在财政收入与支出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而且通过应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方式,在国库存集中支付制度方面有了健全的发展,而且也得到很好的效果;比如通过集中支付的方式能够更好的避免因分散支付制度所带来的资金外流、透明度低以及使用率不高等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集中支付,以及对的打击更好的做到了对经济犯罪与政治方面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有效控制,也极大的促进了公共财支出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关于国库集中支付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概述

国库集中支付是指将国库中单一的账户体系作为基础,以国家财政的支付信息系统和与银行的实时清算作为依托,在向行政事业单位支付款项的过程中,首先由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预算,然后向国家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在经过国家相关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的账户转给申请单位,这种形式的财政支付形式很好的控制的国家财政中不必要的资金外流,使资金能够很好的利用在每一个行政事业单位中,也对国家财政的宏观把握与管理提供了有利帮助[1:115-116]。但在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全面推行中,随着国家财政在入库和向地方的支付方式中的巨大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处理方式与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方面,这一影响表现在伴随着国库集中支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所有收入与支出都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在审批后才能进行资金的转账,并且这种转账是直接转给服务的供应商,面对这种情况,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改变以往的层层拨付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库集中支付的政策下,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集中支付政策对自身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调整与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不免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1.领导人对内控的意识淡薄[2:87-90]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领导人作为把握整个单位发展的负责人,对内控意识的淡薄导致他们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中趋向于形式主义,不能抓住核心进行对内控的管理。领导人的这种意识淡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内部控制没有准确的认识,他们忽视了内控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现实作用,也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特性进行审视[3:236-238];另一方面,他们盲目的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直接运用到行政事业单位中,认为国家集中支付制度能够照搬照抄的应用到行政事业单位中,忽略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特殊性的考察,这种领导人对内控上的不正确的观念认知,使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中正常的资金处于用不了的状态。

2.内部控制机制漏洞严重,监管机构如同摆设

领导人对内控意识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国家集中支付的制度有着严重的依赖性,他们认为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完全通过国家集中制度完成自身的财政管理,因此对内部控制机制中出现的漏洞及问题也没有给予及时的重视与解决,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的监管机构属于财务会计部门的下属部门,这使得内部控制的监管机构如同摆设一样,不能真正发挥监管的作用[4:11-13]。面对内部控制中出现的财务问题,监管机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内部问题的没有解决加上监管机构作用的没有发挥使内部控制的管理漏洞百出,问题无法解决。

3.内部管理缺陷重大,无法实现及时对账

在我国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中,虽然已经实行了国家集中支付的制度,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有着许多缺陷,使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过程中面临许多细小的问题,财务部门只关注与自己业务有关及熟悉的方式,这种与国家集中支付中心之间的分离,使许多资金无法保障准确度,财务对资金的管理依旧停留在以往的管理形式上,在自身支付中大量现金的管理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现金项目繁杂多变,使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部门与集中支付中心机构不能很好的完成对接,进而也产生了部分的现金盲区,使许多现金的支出手续不完善[5:36-40]。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与国家支付中心二者分离开来各自为政,对于同一笔资金款项,他们都有不同的制度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实行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前提保障,内部管理的不完善阻碍了内部控制的发展。

4.职能设置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在我国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中,领导人在内部控制的管理实施过程中,没有将专业的知识理论作为基础进行与实践的结合,尤其在财务部门人员的分配过程中,出现了混用、乱用的现象,将会计人员纳入报账、记账等队伍,进行多项职能安排[6:108-109]。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部门中,有的财务人员与国家集中支付中心的人员具有共同的职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人力等资源上的浪费。

三、以问题为基准的内控改进建议探讨

针对上文叙述中在我国国家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几项建议的探讨,希望能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改进提供帮助。

1.加强以单位领导人为首的人员内控管理意识培训

通过对单位领导人及内部相关负责人员的意识培训,增强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认识及重视,在提高自身及集体素质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看做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通过内控意识的培养、宣传、培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中人员在资金上的等现象,使国家集中支付能够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真正实现作用,使资金管理更为安全、有效。

2.构建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实现对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内控执行的大力监管避免行政事业单位中不良资金利用的出现,这种监管体系的构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有效结合,通过行政事业单位中公务卡系统的建立实现对单位中资金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对内控监管机构的职能放权,将内部审计部门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来,使其能够真正单独的进行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使用的监管。

3.健全现金管理制度,加强对国家集中支付中心的配合

现金管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上的一大难题,面对整个难题,单位要规范自身财务与现金的支付管理制度,减少备用金的比例,多加使用公务卡进行支付,在此基础上引进一些优秀的、专业的财务人员,通过培训与培养,加强与国家集中支付中心的对账工作实施,在配合国家集中支付中心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内部的资金管理,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账目与实际相符,进而实现国家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也使行政单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尽快适应国家集中支付制度。

4.优化内部职能,避免资源浪费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职能的不合理分配现象,行政事业单位要从内部进行自我审查,将冗杂的职能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通过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国家集中支付中心的合作,了解国家集中支付制度下真正需要的内部财务人员,减少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内部部门不需要的职员,使人力资源能够在财务会计工作中达到最大优化,同时也避免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工作中对纸张等资源的浪费。

四、结语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政策的改革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的出现,为解决好这些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自身出发对问题进行新的审视,通过意识改变对内部体制进行审视与检查,在健全内部监管体系、健全现金管理制度、优化内部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内部管理加大对内部资金控制的监管机制,使行政事业各单位能够在国库集中支付政策下完善自身内部制度,进而得到有序、平稳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天晖.国库集中支付对事业单位的内控的影响及对策[J].新财经(理论版),2013(11):115-116.

[2]陶良民.浅析国库集中支付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J].活力,2012(12):87-90.

[3]任萍.浅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财经界,2013(9):236-238.

[4]邹颖.国库集中支付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0):11-13.

人事部行政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家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物质保障,是公共财政支出的积淀,财政资金的物化表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立科学、系统、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是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客观选择,对建立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着帐实不符、家底不清;闲置浪费严重、效率不高;管理不严、流失严重;制度形同虚设,职责不清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流失严重。由于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闲置现象,各类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其中在在固定资产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所导致的资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用非经营性资产兴办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只是办理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登记后,国资部门没有进行跟踪管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流动资产管理不善引发的资产流失;无形资产方面的资产流失;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决策失误造成无效资产增加导致的资产隐形流失;账外资产方面的资产流失等。

(二)管理体制不合理,职责不清。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造成管理混乱、职责不清。一是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虽然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划归财政部,大部分省份也明确将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放在财政部门,但仍有少数地方财政部门与国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个别省份将职能放在国资委。在财政部门与机关事务管理局关系上,普遍存在着职能交叉、分工不明确的问题;二是很多省份的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职责权限仅限于省(区、市)委、省(区、市)政府两个机关,但管理局却经常干预职责权限范围以外的行政资产管理事务,与财政部门摩擦较多。这些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导致制定制度、开展监督等资产管理工作“谁都负责,谁都不负责”的现象。

(三)管理意识不强,重购置轻管理。长期以来,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投入大部分为财政拨款,使一部分单位在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上缺乏责任感,存在重钱轻物,重视经费的争取和使用,而忽视对财产的合理配置,一方面不断向财政申请增加投入,投资兴建或购置资产,而且标准越来越高,对一些尚能使用的资产提前更新,使原有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对已购的资产管理不到位,较长时间不清查、不盘点,导致家底不清、账实不符,不仅容易造成资产流失,也使财政监管部门不能真实掌握国有资产现有存量的情况,增加了监督管理的难度。

(四)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国家制定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以前的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对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均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意义。但在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由于国有资产管理涉及面较广,仅靠一个管理办法还不能满足管理需要,还有许多相关的配套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例如,如何做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如需要建立制度来进一步明确;在如何做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方面,明显存在有关资产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之后;在流动资产核算方式上,对坏账、呆账的反映没有明确规定,对存货的反映也不够具体、完善;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几乎是空白;在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方面,缺乏相关的检查监督考核制度,对责任人、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都需要通过制度来明确。

二、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建立政府授权、企业市场化运作模式是彻底改变原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种有益尝试。政府授权一个国有独资公司、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保证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并尝试按市场方式来经营这些国有资产。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消除传统管理体制弊端,堵塞腐败漏洞,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之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

(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一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认真学习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相关的财经法规制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相关财经法规制度知识的培训学习工作,特别是抓好基层事业单位领导、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扎实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人翁意识,真正使国有资产管理步入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主管部门要真正把国有资产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上,要使各级领导真正意识到国有资产管理是关系到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带头抓紧抓好。重视基层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要充分调动基层事业单位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下大力抓好基层国有资产的管理。三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能力。要将国有资产的有关制度、规定和政策进行整理,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学习的必要内容。

人事部行政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有组织的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并且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着体现,从而提高了政府中的工作效率。因此,在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也应当做出改变,将信息化技术引用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与控制中,不断完善我国行政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管理,使信息化技术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与控制中得到有效的发挥,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的完善、发展行政事业的管理与控制制度,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在内部的管理与控制缺少一定的科学性

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与控制一直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使我国行政单位对下属机构的管理与控制严重缺乏科学性,甚至有的单位认为政府的行政单位的存在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在对下属机构的管理与控制中取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中从领导到员工的管理与控制的意识并不是很清晰,在工作中只是一带而过,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与控制制度不完善、落后等现象发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没有紧跟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另外,我国政府利用财务等机构来替代行政管理,没有制定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没有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甚至,在行政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过于模仿其他国家的制定,没有根据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制定。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与管理严重缺乏实用性、科学性。这样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控制与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极为关注的话题,也在不断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才能有效的避免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2.管理与控制制度信息化环境较为落后

在我国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对内部的管理与控制,使我国政府中的每个机构的工作环节都进行了全面的监督、监管,促进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发展,从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与下属机构的控制可以良好的运行。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的使用尽管已经普及到各个行业领域中,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的管理与控制中,依旧使用传统的管理与控制模式,使行政事业中大量的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没有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行政事业内部管理中,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将信息化技术管理,还是只是局限于表面化的管理与控制中,使信息技术管理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空间,这样就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逐渐的与社会发展脱离,逐渐的被社会的竞争所淘汰。

3.管理型人才没有受到足够的我重视

在行政事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中,对人才的重视是尤为重要的,在信息化环境下,人才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管理型人才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建设完善的管理队伍,对工作人员造工作中严重缺乏培训等活动,导致工作人员在为国家工作的过程中严重缺乏工作素养。甚至,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经常有闲置的劳动力。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降低,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在工作中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的人才,导致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将人才埋没。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招聘门槛设置过低,使应聘的人严重缺乏管理和业务能力。这样对行政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阻碍了形式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的策略

1.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

老人常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在政府机关也是一样的,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因此,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内部的控制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也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科技管理制度,结合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控制与管理制度,并且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也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结合我国政府发展政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真正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化控制的模式。

2.将信息化技术控制全面的使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得了广泛的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满足我国政府内部的管理与控制,从而提高了我国政府的服务质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计算机硬件、软件上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计算机的性能、配置等方面,逐渐的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符合,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每个工作环节都能够有效的进行。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化控制技术,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善,对政府中的项目进行分析、应对、监控等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避免造成政府的财政损失,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对信息化控制技术进行推广,使政府中的每个部门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并且要进行一定创新,避免政府中重要的信息资源丢失。同时,也是对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进行了保护,保证了信息化环境的行政事业有效稳定的发展。

3.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中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行政事业要加强对人才的重视是尤为重要的。行政事业单位在人才的招聘中,要有严格的招聘流程,并要将整个招聘过程公开,保持透明,这样可以保证在选拔人才的方面保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同时,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在进行上岗开始工作,这样可以培养新员工对工作的责任心,培养员工在工作中的专业性。另外,就老员工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定期的组织老员工进行培训,加强老员工的专业性,使老员工在培训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此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管理阶层要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要定期的进行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要及时的发现工作能力较强的人才,要给予一定奖励和提升,这样可以有效的带动其他员工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增强了员工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加强了工作人员在使用信息化控制技术的能力,也有效的促进了信息化环境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环境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应紧跟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培养管理型人才。同时,也要具有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使人才不至于被埋没,并且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提升,这样可以有效的起到带头的作用,给其他员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另外,行政事业内部的控制不能有局限性,要有效的进行拓展和创新,使信息化控制技术在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都得到广泛的使用,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真正达到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控制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卢旭东,郭欣旺.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14,02.

[2]关振宇.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现实意义与应用解析[J].社会科学家,2014,01.

[3]王文平.浅议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13,17.

[4]姚佳音.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会计师,2015,03.

[5]吴海燕.信息化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3.

[6]韩君.信息化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6.

人事部行政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创新管理精细化管理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会计、内部控制、预算、决算、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行政事业单位是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国家机关单位,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以财政拨款和经营收入两大部分为主,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财务核算和监督管理的系列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行政事业单位为社会居民提供经济服务和经济管理的活动。行政事业单位要对资金进行科学筹集、分配和使用,确保事业单位工作顺利进行,具体包括预算管理、结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资金往来管理、财务监督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决算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财务管理从功能上讲是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供给的内部支撑和管理核心,是稳定我国资产价值、财政收支、资金控制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是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组织结构、发挥预算、风险控制、投资预测职能,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改革的推进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改革和完善财务管理形式是规范其经济活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防范所面临的风险、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必然要求,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发展。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存在问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因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相比市场化和公开化弱化,并受传统管理机制和理念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重要性,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薄弱,在财务管理上资金、硬件及人员配备上不足,难以保证现代化管理要求;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应的法律不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约束力不够,财务管理人员对法律法规缺乏深入理解,降低了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各部门的具体职责、责任分配不明确,在管理机制上缺乏部门间的有效配合,难以开成管理合力,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2.2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行政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片面化,缺少实效性;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支出项目内容繁杂、分类不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及折旧处理工作不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基础不扎实,账簿明细记录设置不规范,程序操作不规范,缺乏真实性、可靠性;资产管理过于松散,资金运转模式存在一定漏洞,固定资产管理滞后,固定资产采购、领用手续不健全,资产清查过程不全面,资产闲置、资产滥用、固定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实物资产利用率较低;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编制工作模式比较落后,缺乏系统性的制度规范,在关键的环节上预算执行力不足,对超出预算的专款缺乏及时地跟踪和调整,难以为财务管理、财务决算提供有用支持;缺乏长期、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考核结果缺少真实性、绩效考核评估缺乏依据,指标控制失效,难以有效发挥绩效考核职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

2.3内控机制不完善、监督体制有待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内控制度建设,人员责任划分不明确,各部门缺少相互牵制、监督的机制控制,内控监督管理工作效能难以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审批制度不严格,不相容职务设立存在漏洞,审批执行表面化,提高了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尚未建立专业的监督部门,固定资产监督体系不健全,对项目经费的支出审核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责任不能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部分单位尚未设立内部审查机构,部分内部监督机构和人员工作独立性差,难以有效开展监督工作,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序性和严肃性。

2.4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财务管理手工操作误操作率高,实效性差,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为财务管理提供了新发展方向和技术手段。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大多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但现代信息应用技术支撑不足,各部门缺少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难以对实际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数据信息支持。

2.5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管理人员不按财务流程使用资金,内部资金管理责权不明确,部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不高,无视法律法规要求,工作态度敷衍,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还有徇私舞弊的问题出现;财务管理人员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水平不高风险防范意识欠缺,专业基础不扎实;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理念滞后,沿袭传统管理模式,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与学习,会计业务与财务软件实务操作能力不高,管理工作准确性与整体财务管理效率不高;在管理人员选聘、引入环节中条件宽松,渠道受限,相关人力资源绩效制度建设缺失,难以引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管理创新意识不强,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降低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应用策略

3.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

各级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层层落实;科学配置资源,加大财务管理资金投入,确保管理所需硬件设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相关投入;在单位内部做好财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树立管理人员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加强单位内部沟通和交流,确保信息共享,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工作形成规范、高效的业务流程,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3.2优化管理制度、完善收支管理体制、固定资产管理,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财务管理业务规范。实践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化实施细则,遵循专业化、系统化、数据化原则,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管理,保证财务管理有序进行。夯实财务核算基础,细化财务报表,规范报告内容,确保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优化资金管理机制,加强收支管理做好资金管理,明确资金使用数量和资金流向;完善成本核算监督体系,严格财务审批程序,建设事项决策负责机制,保护资金和项目正常运行推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确保资金的科学使用,避免资金不足或者浪费,对违反规定使用的资金给予惩罚或惩治。预算编制调控和预估资金流向的手段,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财务管理中要明确预算执行追究机制和预算管理体系重要性,扩展预算工作范围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提升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准确性,健全和完善预算执行追究机制和预算管理体系,增强预算员在管理队伍中的地位,结合预算的具体要求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保证资金与预算平衡;及时跟踪和分析资金预算差异情况,对于超出预算的情况要总结经验、教训并作出相应调整。

3.3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措施、监督体制

提升财务内控意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视财务的管理与审核做到权责统一,在运营活动中严格贯彻执行财务工作要求,结合内部各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大对财务的检查力度,强化财务管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控;财务部门要创建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内部监控制度,实施严格的考评体系,构建内部监督和外部稽核相互融合。

3.4强化信息化管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信息时代下,强化信息化管理对于实现数据公开,提升财务管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优化信息应用硬件和软件,及时更新设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性;推进一体化网络平台建设,完善会计信息整理稽核,健全会计电子数据收集、共享机制,强化信息技术支持,引进优秀信息技术人员,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一体化水平。

3.5着力做好财务管理人员引进和培训工作,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人才是管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健全和完善人员培训、引进机制。着力做好管理人员引进,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招聘、引进人才过程中严格掌控,对应聘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评,确保录用人员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开展常规、系统、全面的在职人员培训工作,针对财务管理人员不同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强化信息化技能培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聘请专家、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开展讲座,完善培训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培训实效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强化人力资源、绩效制度的改革,重视创新,加强与人才的沟通,引导管理人才将自身发展规划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创设良好的管理人才的工作、留用、晋升空间,提升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事部行政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应对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外部经济环境,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资金使用、项目招标、物品采购和项目投资等方面越来越需要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来控制、监督和管理这些弊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不仅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且是行政事业单位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管理单位内部一切资金活动和人员资金使用行为的一个具体体现。然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具备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但是其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实施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实施效率不高、会计人员工作进程不到位、内部统计工作漏洞百出等。因此,本文就从如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角度出发,阐述一下笔者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希望能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一点帮助。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必要性及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起到自我保护和自我制约监督的作用。财务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对财务进行治理,经过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现代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能够极大的促进现代治理机构的形成和现代管理机构的建立。由上可知,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谈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该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营的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法人制度建设、财会工作人员对财会内部控制的工作意识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管理人员工作规范等方面体现。

1.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未能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相结合。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中,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重视采购业务和资金管理业务,轻视资产管理和财务保全。行政事业单位事业性乱收费现象严重,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事业单位预算内收入直接转化为事业单位外收入。这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营的分离,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法人制度不健全,内部财务岗位设置不合理。根据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不相容的岗位包括:会计记录与业务经办,稽核检查与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监督检查与授权批准等。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相对比较精简,加上内部法人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岗位设置不合理,一人多岗的现象普遍存在。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工作不够重视。因此,在一些制度的执行和实施上不能够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势,而且单位管理人员有时不能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工作。从而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制度本身的威慑力和纪律性,使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形同虚设,失去了其在财务管理上的实际意义。

4.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基本工作不规范;票据管理不够严格体现在票据的领取、使用、作废中存在漏洞。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不能完全履行责任而且资金管理不严格,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出现财务记录不明确、财务下落不明等问题。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国家职能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优势,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重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积极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活动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制度,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诸多内部控制问题,必须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要想更好的发挥财务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优势,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强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行为规范,这样才能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上做出典范。同时领导部门应该从长远的出发,加强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知识培训和宣传,积极动员各部门配合单位内部财务会计,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完成内部控制工作。

2.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解决当前所有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问题的关键。内部控制制度是完成内部控制工作的依据,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只需严格地的按照制度进行内部控制工作,使得每一步工作都能有相应的制度可循。避免了工作不到位、权力人员营私舞弊、职能和权限分配不明确等问题。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也要发展和规划建立起完善的单位财务预算编制监管体制,保障单位资金的进账和支出都能有单据依据。

3.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会计基本工作流程。财务管理的特点是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监督,做账要求依据准确,手续完备,科目清晰,金额准确,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工作特点。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是在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票据管理、加强对事业单位资金财务进账和支出管理、加强授权审批和印鉴保管等。

4.建设行政事业单位优秀的管理层和财务管理团队,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来。优秀的管理团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这不仅体现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而且体现对财务管理理念的理解和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长远看法上,是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前提。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形势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应该能够适应当前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高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是不断的提高内部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同时,具有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能力的专业人才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更新财务管理理念的关键。

四、总结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制度,其所控制的范围不仅包括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使用、管理、监督、协调和产品的生产销售上,而且包括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绩效、考勤业务、工作效率等。作为一种我国特殊的政府部门,要行使服务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职能。合理地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各种问题,是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寒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09(11):012-013.

[2]史爱荣.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中文科技期刊),2013,16(22):068-069.

[3]何帆,何跃群.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角度评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以iaSB与aSB为比较对象[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3,16(13):026-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