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法律普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2:04

家庭教育法律普及篇1

开展“四五”普法以来,****各级妇联组织高度重视,把普法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市妇联按照**市“四五”普法规划和《****妇联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的要求,结合妇联工作实际,制定了《***妇联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健全机制,创新形式,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妇女群众特别是各级妇联干部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妇联系统法制化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四五”普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健全机制,保障法制宣传教育的有序进行

针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对象复杂、目标要求高的特点,妇联组织注重建立健全机制,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有序进行。成立了由市妇联主席任组长、由机关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四五”普法领导小组,指导各级妇联开展普法工作,并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设立权益部负责日常工作并明确具体联络员。各级妇联按照市妇联的要求,及时建立普法领导机构,明确目标任务,形成了“一把手”负责、多部门合作、层层分级管理的网络化普法工作组织体系。为使妇联系统“四五”普法的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妇联组织把学法用法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之一,纳入对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体系,促使妇联领导干部更注重学法和运用法律手段和途径解决问题;市妇联还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维权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明确规定开展这项工作的各项指标和要求,并将指标的落实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切实抓落实。

家庭教育法律普及篇2

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对象。多年来,我校按照上级普法规划的要求,把普法教育纳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我校今年以来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抓好在校学生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树立起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意识,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教育强县的顺利实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求各校要站在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教育强县的宏伟目标,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在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法制教育工作纳入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好总体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做到法制教育始终不断线,抓紧抓好,精心组织实施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研究、检查,针对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

二、突出重点,普遍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我校紧密结合全县“四五”普法近期目标,把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摆上重要位置,突出“三个”重点,提出“六项要求”,全方位展开工作。

“三个重点”。一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有关加强法制建设的指示精神、“四五”普法规划要求,以开展法制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为重点,积极主动的密切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作用,按照《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二是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懂得并掌握公民应知必会的基本法律常识。 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关法律基本知识为基础,充分利用“四五”普法专用的《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等普法教材,重点普及《宪法》、《国旗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刑法》,侧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交通法规、治安条例、禁毒(烟)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法规等与青少年学生生活、成长密切相的关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同时,经常开展《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的行为教育。三是系统内行政干部、教师,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着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治校方式和治教方式的转变,深入学习、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做到灵活自如的学法、用法、教法,自觉维护法制的统一与权威。

“六项要求”。一是各校必须将法制教育课程纳入德育教学和必修课计划,每周必须安排一课时法律专门课,挑选具备较高法律意识和自律品质、有较扎实和较全面的法律知识的教师任课,为确保教材的严肃性、准确性、针对性,还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征订由教育部负责组织编写的普法专用教材《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真正做到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课时有保证、任课有教师。二是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准以思想品德课、政治课取代法律专门课,在相关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避免成人化和公式化。三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依托课外活动基地开展法制教育,利用少年法庭、法律援助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加强指导与交流。四是在抓好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并实施年度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实行工作责任制目标管理,围绕普法、教法、执法、用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等环节逐步实现;依法治教,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切实把学校工作纳入法治管理轨道;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主动协调有关部门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切实保证师生有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五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四五”普法期间我们力争将所有法制课, 思想品德课老师轮训一遍。同时,高度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要求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宪法、基本法律知识及教育专业法,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成为学生的榜样,除学校日常法制教育外,各科教师还应结合教学进行相关的辅助教育。并把法制教育作为广大教师培训、进修或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和考核的主要内容,要使全体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教法等各方面都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六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实施了“一校一个法律明白人计划”。各校从实际需求出发,从政法机关聘请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业务精、宣讲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校兼任法制副校长和“法律明白人”,协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共3页,当前第1页1

三、注重方法,讲求实效

学校肩负深入开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任,开展工作牵涉面广,难度大。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注重方法,务实求效。一是在思想上实现了三个转变:转变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转变法制教育是软任务,可轻可重的观念,树立培养“四有”新人的新观念;转变只重视学校教育,忽略家庭、社会教育的观念,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观念。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进行施教。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以及安全自护教育,逐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分辨是

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初中重在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自觉遵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的行为习惯和意识,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教育,注意禁烟和拒毒工作的落实;三是在巩固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法制课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多样化的第二课堂,增强学习教育效果。以互动教育为形式,组织青少年开展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互动式法律学习活动。通过讲法律故事,举办法律讨论会、安全分析会、法律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调动青少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帮助青少年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掌握基本法律常识;结合团队工作开展青少年文明创建活动、“青少年远离毒品”活动;建立健全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基地,定期开展法律咨询,为青少年解答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在开展课堂法制课教学的同时,观看法制电影、举办专题法制讲座(报告)、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征文、演讲比赛、法制宣传板报、法制图片展览、密切配合新闻媒体的法制专栏、专题、讲座等节目及法制宣传日、宣传周等多种载体营造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感受形象生动、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坚持学法用法的一致性,以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县进程,避免学法不用法、宣传教育与实践脱节的倾向,将法制宣传教育融入轻松、愉快的课外活动中,寓教于乐,既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学法积极性。以体验教育为形式,开展多种类型的法律实践活动。抓好在校青少年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法制教育的同时,组织青少年积极参与法律实践,通过到少年法庭、律师事务所、看守所、劳教所等单位观摩体验,听犯罪、犯错青少年现身说法,组织青少年开展模拟法庭、情景训练等活动,让学生扮演有关角色,从中学习掌握有关法律知识,帮助青少年深刻理解法律,促使法制观念入心入脑。以亲子双向教育为形式,开展潜移默化的家庭法律教育活动。密切家校联系,注意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衔接,三方面相互补充,使青少年从多个方面接受法制观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广大教师尊重学生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动员家长参与到法律学习教育中来,深入社会,积极向家长宣传教育法规和科学的教育思想及方法,通过以家庭为单位,围绕法律与文化、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举办重大法律知识讲座、组织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教育活动,使父母与子女共同建立法律信念,从内心的深层次自觉接受法律,树立法律信仰,促进整个家庭法律素质的提高。四是注意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①处理好法律条文知识性学习与学生法制观念培养的关系。通过“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一个合格公民,决不是仅仅守法就满足了,还要不断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进行科学人生观的培养,促使遵纪守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逐渐成为各中小学生的自觉行为。②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每学期利用年段召开家长会,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汇报学校工作,向家长发放诸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讲话》、《不要沉湎于网吧》、《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庭警示录》等宣传材料,具体指导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和法制教育,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③处理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在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不断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净化,创建良好的校园周边教育环境,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外环境;聘请辅导员,联系关工委,请他们经常关心学生的校外表现,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工作,加大对电子游戏场所和不法网吧的整治力度,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④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各校针对问题学生特别是生活在特殊家庭中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得到学校、班集体和师生的关怀,引导他们及时纠正缺点和改正不良的行为倾向;加强学校德育、法制工作的难点在于转化差生,因此,我们把防差转差工作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发动全体教师配合家庭参与,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普法教育与防差转差相结合,有效防止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五是开展经常性的法律咨询。各校邀请政法系统的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和其他专业人员,定期到学校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为青少年解答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建立固定的专家咨询队伍,对青少年经常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咨询过程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总结。通过法律工作者应用法律武器,为权益受到侵害的青少年及时提供法律帮助和法律援助,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学校在常规教育的同时,进行法制教育模式的研究,努力拓宽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探索新路子,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共3页,当前第2页2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是成立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组织、办事机构,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议程,要求各部门“年度有计划、季度有小结、每半年有动态分析、年终有总结”。二是层层签订落实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责任书,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具体措施,明确职责,完善各项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体制。三是学校有计划地对各班级的法制教育、普法责任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开拓思路、创新思维,随时发现差距找出薄弱环节,对责任制推行不力,没有完成责任制目标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将考核评议结果与目标管理、评优、年度考核奖惩挂上钩,加强对学校行政干部、教职工学法用法情况的考核,把干部群众的学法用法情况与任用、奖惩挂钩;从责任目标完成得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中发掘典型,予以表彰奖励,总结推广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四是把督学、督政和督法结合起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监督检查。设立民主评议行风投诉信箱及投诉电话,直接受理社会各界对学校法制教育效能问题的投诉,并认真处理来电、来信和来访。

几年来,在在上级行政的正确领导,在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法制教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过去,部分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有较大的局限性,认为法离他们很远,法律主要是管那些犯罪分子

的,与中小学生无多大关系。通过《读本》、特别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他们认识到,法律就在自己身边,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随着学生法制观念的增强,我校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更加生动活泼,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健康心理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更有成效。目前在我校中小学校,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风气日渐浓厚,校园内纠纷少了,互帮互学的多了,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显著下降,没有一个在校学生涉毒,广大学生遵纪守法,逐步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少人还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和智慧,机智、勇敢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二是推动了依法治教工作。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也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学习法律、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过程。随着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各学校逐步走上依法治校的轨道,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依靠法律手段解决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依法保护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严格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依法行政,也取得了较大成效。

家庭教育法律普及篇3

在三场法律知识讲座后,学校又举办了法律知识竞赛来巩固法律知识讲座的效果。根据白纸坊街道社区的特点,将十八个社区分成了三组,举办三场法律知识竞赛初赛,每场初赛胜出两个社区队伍,最后有六个社区队伍进入决赛。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看似简单,但实施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1.法律知识竞赛题目的确定法律知识竞赛题目的确定是竞赛的基础工作,社区居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限,根据前期的法律讲座情况,竞赛的题目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继承法和劳动法为主,同时又结合了居民常用的法律,比如说民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既巩固了刚学到的法律知识,又有所扩展,使大家通过法律知识竞赛能够了解常用的法律。根据选题的原则,最后确定了知识竞赛使用的300道题目。因为我们的初衷是普及法律知识,因此在题目确定后,提前一个月下发到参加竞赛的队员手中,让大家在业余时间能够提前复习。2.法律知识竞赛的规则制定任何比赛都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比赛顺利进行,在给大家下发题目的时候,已经制定好初赛以及决赛的规则。初赛是为了选拔优秀的队伍,注重大家知识的记忆,因此规则比较简单,只有必答题和抢答题。而决赛要分出大家的水平高低,因此决赛中多出了一种题型即风险题,一方面能够显示大家的水平,另一方面也给大家胜出的机会。3.赛前的其他准备工作为了让选手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竞赛中来,学校为每一位参赛的选手都准备了奖品,根据选手的特点,我们选择了适合居民家中使用的日用品作为奖品,注重奖品的实用性。4.法律知识竞赛的过程首先是初赛,在三场初赛中,每支队伍都派出了精英,经过激励的角逐,共有六个社区代表队胜出。在初赛中,既有社区工作的年轻人,也有八十多岁的居民,还有怀孕的准妈妈,充分体现了社区居民参与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决赛在2013年12月6日举办,这六支队伍在市民中心参加了决赛。必答题环节大家都准备得非常充分,基本都拿到了满分。抢答题环节场面热烈,大家你追我赶,分数交替上升,队员们的情绪也调动得非常充分,热情高涨,既体现了队员们的睿智,又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法律知识。风险题环节大家都很谨慎,队员们回答得也很好,最后右内西街社区代表队更胜一筹,摘得了桂冠,其他队伍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竞赛中,观众们听到选手回答问题,可以学到法律知识;同时也穿插着观众问题,让大家身临其境地学习并感受竞赛的紧张激烈气氛。

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中的收获与不足

法律知识普及活动虽然已经完毕,但活动带给我们的收获与不足正是今后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经验,在此一并总结。

(一)法律知识普及教育的收获1.普及的法律知识为居民所需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在举办普法活动之前做了调研,同时能够结合所面向的人群的特点,因此,普法活动所普及的法律知识基本是居民迫切想了解的。这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样的活动,只有结合居民的需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2.参与人数众多,达到了普法的效果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合起来的,三次讲座参与的居民累计达到400多人次,而四场法律知识竞赛参加的人数也达到150人次,可以说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的普法活动真正起到了促进学习、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3.及时检验普法效果因为法律知识竞赛是现场进行的,对大家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可以现场了解,相当于对前期的法律知识讲座的情况有了一个检验,及时了解了大家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

(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的不足1.耗费人力、物力较大因为白纸坊社区教育学校所举办的普法活动是一系列的活动,每次都是有组织的工作,每次都有礼品的发放,无论是学校还是街道都耗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2.普法的人群有待扩展白纸坊社区教育学校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虽然参与的人数众多,但主要是老年人,即便是举办的劳动法讲座面向的是年轻人,时间定在休息日,也很难见到年轻人的身影。在现场有的老年人也会帮家里年轻人提问问题,但毕竟还是没能吸引年轻人前来学习。3.参与人群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虽然每场法律讲座到场的人比较多,但很多居民中途就走了,甚至还有一些人领完礼品就走了,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把讲座瞄准目标人群,他们真正需要才有参与的积极性。收获与不足并存,也说明在社区中普及法律知识任重而道远。讲座和法律知识竞赛的方式虽然受众面很广,但讲座的效果相对差一些,而知识竞赛的组织相对繁琐,但这些尝试对社区教育中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是有益的。

三、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探索的启示

(一)结合社区特点,不断充实普法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吴铎认为:“社区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群体。”一定空间的社会群体可以说其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居民的工作背景、生活背景有很大的差别。以白纸坊社区为例,有的老人退休前是教师,有的是下岗工人,其诉求肯定是不同的。因此在社区教育中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一定要不断地充实内容,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二)结合学科特点,不断拓展教育方式法学专业的特点一是内容多,更新快;二是实践性强,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对现实的帮助不大。因此除了采用讲座和知识竞赛来普及法律知识外,还应该不断拓展新的教育形式教会大家如何用法。1.模拟法庭式模拟法庭的方式现在在很多高校都在使用,社区教育学校举办模拟法庭可以让很多没有去过法院的居民体会到法律的庄严,了解法院庭审的过程,不再畏惧打官司,让居民们今后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模拟法庭对于社区教育学校的法学资源要求更高,需要有专业的法律人士支持。2.法律短剧式将现在社会的热点法律问题或者有争议的法律问题编成短剧让居民们现场观看,大家观看法律短剧的同时也会引发思考,寓教于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需要好的案例剧本以及演员。3.法律咨询式针对某一特定的法律举办法律咨询,比如婚姻法,这样一对一的模式可以解决居民个人具体的问题,让有法律困惑的居民得到解答,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需要有专业的法律人士来参与。

(三)结合团队特点,不断建设普法团队在社区中普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一个人或一个学校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普法过程中要不断壮大普法队伍:建设好的教师团队,可以为居民带来各种各样的法律知识;壮大好的志愿者团队,可以教会居民用法。目前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也在为此作出努力。

家庭教育法律普及篇4

自从五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我所认真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的工作要求,以增强人的法制观念为先导,以提高人的法律意识为重任,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依法行政为目标,狠抓发动,突出重点,下大力抓了普法工作,促进了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为创建“平安__”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现将我所五年来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及时调整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法律知识学习和普及活动的管理、指导,明确职责,我镇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了镇“五五”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村、社区和地区单位的普法领导小组,并制定了相关职责。为更有效的开展普法工作,我镇还成立了一支由各村、社区热爱法律的人员组成的法律志愿者队伍,不定期的走村访户、宣传法律,这一新的普法形式使我镇的普法工作真正落到了每村每户。

同时,今年我们还着力抓好基层普法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村、居民法制学校、法制宣传栏等传统普法阵地建设力度,强化对家庭法治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基层传统普法阵地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基层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等职能,依托镇司法所指导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为全镇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服务和保障。

二、结合实际,普法工作开展有序

伴随着我镇公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深化,对我们的普法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注重“四个有机结合”。

一是与解决全镇人民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我们注重把开展普法教育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在农村,主要是从抓好村庄整治入手,与普法工作的有机结合,宣传了《土地管理法》、《农村宅基地使用办法》等,有效的推进了村庄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在社区,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劳动法》、《婚姻法》等法律的宣传,有效的增强了居民自我权益保障意识,为城镇居民保障体系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与创建“民主法治村”和“平安村(社区)”有机结合。我们坚持并深化“依法治理、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的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模式,通过层层试点、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在全镇稳步推开了“民主法治村”和平安创建工作,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我镇“五五”普法工作的内涵。目前,全镇9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均开展了“民(来源:文秘站)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以及平安创建工作,其中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有金庄村、__村,被命名为“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有朝阳社区、林巷村、胡圩社区、刘郢村。

三是与倡导文明新风有机结合。镇政府利用每周学习日组织机关干部学习法律知识以及一些宏扬社会道德的文章,在提升法律意识的同时,增强了全体机关干部的道德素质。我们始终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将普法教育融入弘扬人间美德、倡导文明新风之中,从而大大增强基层普法的效果,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敬老爱幼、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四是与“法律七进”工作有机结合。继续开展好普法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家庭等活动。在我镇,每名机关干部都有一册《干部法律读本》进行学习,每周学习日都会相应学习法律知识,同时还积极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各类法律知识培训、轮训。在农村,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举办“五五”普法法制讲座,发放《农民法律知识读本》余本,农村反警示教育宣传资料余份,有效促进了农村普法工作的开展。在社区,我们结合重大节日,举办法律知识咨询活动,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条例》、《社区居民法律知识读本》等资料300余册。在学校,我们主要通过警示教育、维护未成年合法权益教育、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遵纪守法以及法制图片展、法制教育课等形式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在企业,主要是通过对广大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进行有关法律的宣传,如《劳动法》、《治安处罚法》等。在家庭,主要是通过法制志愿者队伍进行进村入户的宣传,发放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材料,同时开展了“平安家庭”的评选活动,对农村家庭、农村妇女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使广大农民懂得用法律来维护正当权益,履行法律义务,做守法公民。

三、加强法制宣传力度,营造“五五”普法良好氛围。

做好普法工作,不仅要有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五五”普法以来,我镇专门出动了5次宣传车,进行“五五”普法宣传,村委会、居委会充分利用黑板报开辟法制宣传专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从而使群众对普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增强“五五”普法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我们十分注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因应群众的实际需求,努力创新创优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五五”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找准最佳时机普法。抓住节假日,结合重大政策法律出台,集中时间、集中人员,深入村、社区、学校开展各类主题法制宣传活动。二是利用各种纪念活动普法。以“12·4”法制宣传日为主线,利用消费者权益日、“三八”妇女节、禁毒宣传月、综治宣传月等活动,会同相关部门,面向广大群众,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的法律知识宣传普及。“五五”普法以来共举办法制宣传活动15次。三是举办各种法律培训班。结合我镇实际,我们每年除日常的以会代训外还至少举办二期就法律知识培训班,参加人员有各村、社区人员、有机关干部、有企业负责人等等,确保应学尽学,应训尽训,不留死角,有效的推进了“五五”普法的开展。

家庭教育法律普及篇5

(以熊本县为例)除了国家层面的立法外,日本各地也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立法工作。近年来,熊本县也出现了“少子化”和“核心家庭化”的倾向,加之受区域沟通联系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此大背景下,2013年,熊本县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熊本家庭教育支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制定的主要依据是2006年12月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第十条。具体的立法目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推进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二是督促监护人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三是督促儿童学习做父母的知识。《条例》确立了支援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明确监护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公民的职责和义务,同时规定了一系列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条例》中,“监护人”除父母外,还包括执行监护权的人、未成年人的保护人以及养父母等;“儿童”为“年龄未满18岁的人”,相当于我国法律中的未成年人;“学校”不仅涵盖了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教育学校、特别支援学校以及高等专科学校,还包括保育园以及认定儿童园(指同时对保育园和幼儿园中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保育、教育及对监护人育儿实施支援的机构),但不包括大学。此外,《条例》还将“地区活动团体”作为推进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具体包括社会教育相关团体、基于地缘关系产生的团体以及其他进行区域性共同活动的团体。《条例》不仅调整“父母的学习”,也调整“成为父母的学习”,这是《条例》的一大特色。所谓“父母的学习”是指监护人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的不同,学习相应的家庭教育及育儿知识等,以便更好地胜任父母的角色;而“成为父母的学习”是指儿童学习家庭的责任以及育儿的意义等有关将来成为父母的知识。《条例》提出了支援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阐明了实施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的基本理念。即在实施支援家庭教育政策措施时,一方面强调监护人对其子女的教育负有首要责任,另一方面强调尊重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个领域和全体社会成员的作用,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家庭教育工作。《条例》强调监护人对其子女的教育负有首要责任,应当帮助子女养成必需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立能力,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可以说,这三项要求既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同时,《条例》从培养父母的观点出发,强调监护人自身的成长也很重要,要求监护人努力实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条例》明确了熊本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以及县与基层的市町村进行合作的义务。其中,县的职责主要包括完善以支援家庭教育为目的的体制;在教育、福利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制定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切实执行。同时,由于市町村、学校、地区、企业等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进支援家庭教育的相关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条例》要求县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时,应当加强与市町村、监护人、学校、社会公众、社会团体和企业等的合作。《条例》特别规定,在市町村制定或实施支援家庭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时,县应当向市町村提供相关信息、建议等其他必要的支援。此外,为确保各项政策得到落实,《条例》还要求县应当尽力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同时规定,知事应当汇总每一年度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向议会报告并向社会公示。如前所述,《条例》将“养成必需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立能力,实现身心和谐发展”确定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与家庭、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努力实现上述基本功能,并配合县以及市町村实施有关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

《条例》规定了“地区居民”和“地区活动团体”的职责与义务,即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职责与义务。要求社会公众齐心协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宣传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及举办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健康成长。鉴于社会团体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进支援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条例》规定,社会团体应加强与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支援家庭教育的各项工作,努力配合县以及市町村实施有关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为了从外部保障监护人能在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条例》规定,企业(相当于我国法律上的“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在的单位”)应努力改善其雇员的劳动条件,帮助雇员实现事业生活的平衡和谐,使其事业与家庭两不误,配合县以及市町村实施有关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条例》还规定了六条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一是向父母提供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机会。二是推进“成为父母的学习”,由县总务部从推进私立学校教育改革事业费中对进行保育体验的私立中学予以相应的补助。三是培养支援家庭教育的人才。四是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合作。五是建立充实、完备的家庭教育咨询体系。为落实这一规定,熊本县教育委员会开设了健康育儿电话咨询窗口,并开展现场咨询。六是宣传、指导以及启发家庭教育。熊本县教育委员会制定、普及“家庭教育十条”,举办“熊本育儿谈话会”和家庭教育报告会,开展“用爱与教养培养孩子”的宣传活动,表彰支援家庭教育的个人和团体;县健康福利部对有关家庭教育的数据进行调查,及时提供相关的育儿信息。

二、日本家庭教育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家庭教育法律体系

日本从普及家庭教育的理念出发,重视顶层设计,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教育基本法》中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家庭教育法律体系。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可先修订《教育法》,在总则中单列一条,明确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性质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门的家庭教育立法。规定家庭教育的概念,基本原则,各方的权利、职责与义务,家庭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问题。同时,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参差不齐,家庭教育事业的成熟程度也各不相同,可考虑先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

(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日本家庭教育立法体现了对家庭内部教育事务的干预以及对家长作为“教育者”的服务和指导。基于这一理念,日本家庭教育立法经历了以行政为中心到向行政与社会并重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家庭教育管理的主要推进者。这种模式有利于健全家庭教育相关体系,有利于保持家庭教育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执行力,值得我国借鉴。

(三)通过立法

健全家庭教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大陆在家庭教育的组织管理、人员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都较难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工作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日本家庭教育工作之所以能有效推进,除了实施全面的扶持政策外,通过立法建立稳定而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也是其关键所在。在日本,一方面,法律明确规定,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大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拓宽民间筹资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社会力量的赞助或捐赠,使家庭教育工作获得较充裕的资金保障。在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整体不足的情况下,也应以立法确保政府对家庭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用足用好社会资助渠道,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坚持一般家庭与特殊家庭教育支援并重

日本家庭教育立法注重满足各类家庭教育需要,特别关注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活动的支援。如《熊本家庭教育支援条例》就针对残疾儿童家庭、单亲家庭等需要特殊照顾的家庭或监护人作了专门规定。该《条例》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县在制定和执行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时,须充分考虑监护人及儿童是否存在身体障碍,考虑监护人的经济状况以及其他家庭情况。我国可借鉴这一分类指导的原则,在规定普适性的家庭教育扶持政策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实际,重点针对特殊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扶持政策。

(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地方立法

家庭教育法律普及篇6

各位关心学校教育工作的同志们,各位老师:

下午好。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稳定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天区教育局与区普法办在xx联合举办“xx区法制教育现场会”,并启动2003~2004年度青少年法制教育系列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xx市xx区“四五”普法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模式,促进依法治校工作,以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学法、守法、用法、维权的意识,加强学生抵抵制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阶段,“以学校教育为依托,以家长、社会相配合,以公、检、法、司等有关职能部门相支持”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在有效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改善学校周边环境、为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要根据不同学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其中,小学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学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根据广东省课程设置标准,我区各中小学已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基本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使青少年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完成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任务;各中小学校均建立了以主管德育校长、法制副校长牵头,德育主任负责、年级组长及班班主任主管的纵向管理和学校、家庭、社区、公安部门负责的横向管理的法制教育管理人员队伍,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切实维护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但是,据调查所得,在校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现象有上升趋势。所以,各级各类学校要提高认识,明确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做到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加强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我希望各学校在发扬成绩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法制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不应该只针对少数犯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后进学生。所以,必须将法制教育纳入德育的整体规划中,通过各种法制教育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全体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实施继续教育,提升教师素质

三、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优势,拓宽法制教育渠道

充分利用区普法办提供的法制教育专家系统--普法讲师团及法制副校长等专业法制师资队伍的作用,采取模拟法庭、重点案例剖析、以案说法、法律咨询、网络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夏令营、参观监狱等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发挥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开展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教育青少年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青少年防范侵害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知识。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1、规范家访、家长学校建设制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教师把家访用电话、网络等新兴沟通方式所代替。然而,作为学生的两个主要的活动和成长场所,家庭和学校应该本着向孩子负责的态度,加强沟通,家长和老师都责无旁贷。所以,各学校要重视家访工作,特别是新生、毕业生的普访及后进生专访工作。

要以《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评估方案》为指导,使家长学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创新家长学校活动形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心理、生理等特殊问题进行讲授和辅导。如xx中学近期开展的“学、社区、家庭互动日”,是创新家长学校办学形式的新尝试,效果较好。在此,我倡导在学校中开展“走入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灵”活动。

2、规范管理后进生的帮教。要求建立专项档案,做到有计划、有名册、有记录(与后进学生定期谈话记录、处分、撤消处分记录、法制教育记录)。

家庭教育法律普及篇7

以法制教育为切口,深化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武进市礼嘉中学“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

武进市礼嘉中学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增强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对于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令人担忧,如何净化校园风气,确保素质教育顺利实施,这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校是一所具有28个班级、1400名学生的农村完中,学生来源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又较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法制教育,目的是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加强校风校纪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从而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实践证明,单纯地抓教学质量这条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因此,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了真正实现“促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的办学宗旨,我校借助于“三五”普法教育这股强劲的东风,借鉴了兄弟学校的成功做法,在市教委、市司法局等单位的关心和指导下,确立了把法制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口,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学生精神振奋,秩序井然,校风优良,学风踏实,教育教学质量也得以稳步提高。现将我校法制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明确目标和任务,齐心协力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首先,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个人”四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及班主任为组员的“三五”普法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法制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以《中学德育大纲》和“三五”普法教育的有关要求为指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法制教育五年规划》,在这一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党、政、工、团、学生会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召开会议,针对现实情况订计划、定目标,压任务,研究对策、落实措施,充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参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逐步形成“校长室领导——政教处负责、各部门配合——班主任实施、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法制教育三级管理模式。同时,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聘请镇司法办、派出所、镇关工委及学生家长代表担任校外法制辅导员。XX年4月,聘请了市司法局常务副局长陈伟栋为我校的法制副校长;同时,我校以团体会员单位的身份加入了市法学会,常年参加法学会组织的法学研讨活动,不断提高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法制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法制教育能否收到理想的效果,关键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少数教师对法制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更有少数教师认为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引诱,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劳而无功;在业务素质上,有些教师对新形势、就问题和学校的新特点认识研究不够,对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知之不多。针对以上种种误区,我们把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一项突出任务来抓。以法制培训班为载体,以“三五”普法教育群众读本《法律为你指路》一书为教材,通过集中辅导、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参观考察等形式,组织教师全面学习《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基础知识。另外还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市法学会组织的各种培训、研讨交流活动。尹建文老师撰写的论文《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获武进市教委法制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武进市法学会法制教育研讨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在《常州法学》杂志上发表。通过学习,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大家一致认为,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宣传周”为龙头,营造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

我校每学期开展两次“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教育功能,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利用“丰华之声”广播站,向学生介绍《国旗法》、《刑法》等法律知识,举办《中学生不良心理特征及矫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特征及预防》等专题播讲,还播放一些武进籍少年犯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受到教益。我校共有校板报4块,班级板报28块,橱窗栏17块。这些板报、橱窗都是我校进行法制教育的强大阵地。橱窗栏内主要用来展示法律知识的图片资料,介绍学校遵纪守法的典型、表彰好人好事等。同时,针对个别错误行为开展讨论,明确对与错、该与不该的界限,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还利用电影、录像、大型图片等传媒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宣传。组织全校师生观看《金钱梦》、《白粉妹》等影片,参观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公安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珍爱生命、拒绝》大型图片展。走进礼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许多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站在橱窗或板报前,有的认真阅读,有的小声讨论,有的在赞叹,有的在深思……。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校的法制宣传工作已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真实可感的材料中认识到知法、懂法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在举行升旗仪式时通过国旗下讲话对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进行总结,对活动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法制教育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的主要阵地。学法、懂法是守法、护法的前提和基础,我省“三五”普法教育规划中强调:“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要常抓不懈。大、中、小学校要把法制教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做到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根据这一精神,我校除了在初二年级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设法律常识课外,其他各年级每周开设一节法制教育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别采用

《以案释法100例》、省“三五”普法用书《法律常识读本》(分初、高中版)、《青少年法律知识讲座》等书籍为专用教材,由政治教师及班主任负责授课。在教学中,根据青少年形象思维强的特点,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组织学生搜集典型案例、名言、格言,举办小型展览、壁板、收听录音、观看录像,以案释法,以事说理,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另外,利用活动课、班会课,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模拟法庭审判等活动;同时聘请校内外法律专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法制教育讲座,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法制教育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我们通过活动评比、撰写心得体会、知识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及班级进行综合评估,不断巩固和扩大法制教育效果。

四、以“走出去、请进来”为办法,拓宽法制教育渠道。

“三五”普法教育期间,我校曾多次聘请市关工委、市司法局、市检察院及市法制教育报告团的同志来校进行法制讲座。XX年9月18日,在市司法局的牵头下,常州市党校马晓秋副教授来校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法制讲座,市关工委的16位老干部亲临现场指导。马教授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详尽地阐述了有关法律知识。这次讲座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同学们对这项法律的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全校1400多名师生坐在大操场上,头顶着炎炎烈日,有的侧耳倾听,有的认真记录,会场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如雷,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没有一个同学中途离场。最后,同学们踊跃向主席台传递纸条,向马教授讨教有关法律问题。会后,各班围绕讲座内容,开展了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把这次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以巩固活动成果。

在“请进来”的同时,我校每年组织部分学生到省德育基地——江苏省第一少管所开展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同学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举着校旗、团旗,置身于高墙内少年犯们劳动、生活、学习的现场,观看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听取同龄少年犯的现身说法及管教干部的法制报告,并与少年犯开展“手拉手”赠书活动。身临其境,同学们的内心受到强烈的的震撼和触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威严和神圣。一位同学在心得体会中写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本该在同一片蓝天下自由地生活,可是,由于他们对法律的无知,如今却要在高墙铁窗内度过最美丽的花季,这是多么可悲的人生啊……”,另一位同学写道:“法律是无情的,谁触犯了法律,谁就要付出同等的代价……”。

五、以家长学校为载体,以《家长学习报》为媒介,加强家校合作,强化家长的法律素质。

家庭教育法律普及篇8

开展单位:

服务类别(按行业):法律援助

主要服务人群和人数:主要服务于街道内的小学生。以街道为单位开展项目,项目覆盖1000多人次,间接服务人群为整个街道的居民。

项目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为使青少年了解国家法律体系,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

通过本项目切实加强法治宣传,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三结合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引导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有针对性的开展法治教育活动。

项目主要内容:

(1)  法律知识小课堂。为街道内小学的学生开展普法小课堂。将校园普法课堂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律师普法宣讲团课程的设置和编排,让学生面对面、手把手地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让青春期少年预防犯罪深入人心。

(2)  法律咨询。定点学校定点设置法律值班点,回答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解答学生疑惑;

(3)  模拟法庭。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提高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项目周期:项目周期为3个月,从2018年7月起至2018年10月止。

主要活动:2018年7月初前期宣传(5天)。2018年7月中旬完成小学生法律兴趣需求调研(5天)。2018年7月中旬,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法律讲堂的讲课内容、编写法律知识问答题目、选择合适的案例编成模拟法庭方案(15天)。2018年7月下旬以后开展法律课程,模拟法庭指导培训(53天)。

实施内容:2018年7月初,建立工作群,宣传体现项目的优越越性和建设性。7月初前完成小学生法律知识兴趣与实用性需求调研问卷的撰写。7月下旬,分析调研数据,整理小学生普法教育工作的关键点难点痛点,根据需求制定可行性高、互动性强、能够深入浅出的方案。7月下旬以后开展法律知识小课堂。课堂计划分3场:根据每年级的情况、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制定课程内容。指导开展模拟法庭。模拟法庭计划分四阶段:(1)筹划准备阶段:确定参加庭审人员及角色分配。(2)演练阶段: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排练。(3)正式演出阶段确定日期公演。(4)活动总结阶段:总结优缺点,形成长效机制,深化普法的效果,扩大影响面。

项目产出和社会效益预期:通过专业律师面对学生宣讲法律知识,利用身边的人或身边的事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进而建设和谐平安校园,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校园氛围。

项目可持续和可推广性:教师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基础和法律实践经验,无法完全解答或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具体法律问题。XXXX机构专业的法律人士走入校园,可以利用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现实中遇到的真实案例,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讲述,同时可以现场回应学生对具体法律知识的困惑,从而大大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法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XXXX机构专业的法律人士走入校园,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提升孩子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因此本项目是切合小学校园的实际需求,能够实际解决小学普法教育工作的难点,达到良好的普法教育效果。项目具有巨大的可持续性与可推广性。

团队/机构过往项目或本项目成功经验:

统筹执行机构及资源合作方:

执行团队:XXXXXX.

 

经费预算

宣传调研费     3000   (10天4人调研)

人员成本费     20000  (3个月4个人团队项目运行)

物料费         5000    (课堂小讲本,模拟法庭的道具:法官袍,律师袍,检查官袍,法槌,国徽)

其他费用       2000    (交通费,协调管理费)

家庭教育法律普及篇9

为组织开展“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根据《xx区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要求,提出全区“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指导标准。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1.制定本地、本部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五年规划,党委、政府批转“五五”普法规划。

2.党委、政府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得起研究部署,听取情况汇报。

3.区人大定期对“五五”普法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听取汇报,进行审议、视察、检查。

4.每年制定工作计划或要点,年初有部署,年内有检查,年度有总结。

5.健全完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和办事机构,配备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办公设备。

6.领导换届后,及时做好法制宣传教育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调整和充实。

7.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制定健全。

8.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总结和研究部署年度工作。

二、着力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9.突出抓好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宣传,着力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

10.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学习宣传,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市场、进单位、进家庭,并逐步深入人心。

11.深入开展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着力提高依法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重点是围绕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习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习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围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

12.认真贯彻落实我区关于开展“法律八进”活动和创建“法律八进”示范单位的要求,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针对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市场、单位、家庭的不同特点,制定实施意见,召开启动会议,广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法律八进”活动。

13.贯彻落实中央级我省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有关文件要求,制定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意见或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办公会前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年度考试、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集中学法1—2次,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每年不少于2次。加强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情况的考核,并作为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法制宣传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培训计划,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培训工作。

14.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健全,责任处室明确,有必要的经费,有培训计划和教材。机关公职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制度化,考试考核规范化,有明确的奖惩规定;公务员年度学法不少于40小时;组织公务员年度法律知识考试,并将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成绩作为公务员任职、定级、晋升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组织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专业法培训。把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作为“法律进机关”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健全。

15.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贯彻落实中央及我省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小学校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意见或实施方案。确保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可是、教材、师资“四落实”。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类学校要配备专、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做好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格局。大中院校开展法律基础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高等院校建立法律志愿者队伍,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深入农村、城市街道、企业开展法制宣传活动。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大力开展校园法制文化建设。通过参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举办法制讲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开展法制教育。

16.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各类企业法制宣传教育领导机构健全,责任人明确,有必要的普法经费,有职工法制培训计划和教材;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年度学法不少于40小时。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法律顾问制度。企业厂区要设立法制宣传栏,并定期更新。

17.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关于加强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村有专(兼)职法制宣传员,定期对农村“两委”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内容、学习计划明确。农村法制教育阵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乡有法制辅导站、村有法律图书角、小组有宣传栏、户有法律明白人。对流动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有计划、有安排、有要求,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18.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定期更新内容;一个法律图书角,满足居民阅读;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定期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举办居民法治论坛;一套居民学法制度,经常组织居民学法;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营造社会法治氛围。

19.开展“法律进市场”活动,围绕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有序。市场管理部门法制宣传负责人明确,配备专(兼)职法制宣传员,有一定的宣传经费。设置固定法制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建立法律材料索取处和法律咨询台,方便群众学法。

20.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各单位法制宣传教育领导机构健全,责任人明确,有一定的工作经费。单位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健全,有职工学法阵地,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培训、轮训。公园、车站、机场、港口等公共活动场所管理单位,应在人员流动密集地的单位设立固定法制宣传栏,并及时更新。

21.开展“法律进家庭”活动。大力宣传妇女和未成年人保护、婚姻、家庭等法律法规。建立培训机制,培训家庭法律明白人,能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合理地表达利益诉求。开展“平安家庭”、“不让进我家”、“零家暴社区(村)”创建活动等,促进家庭平等、守法、安全、和谐。

22.利用宣传日、宣传周、纪念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集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人文奥运法治同行”、建国六十周年安保工作、交通安全、食品卫生防疫、“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和“扫黄打非”等专项法制宣传活动。

三、着力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23.制定地方依法治理纲要或实施规划,有实施依法治理工作的规范性或指导性文件。积极推进行业、基层依法治理工作。

24.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制定出台开展创建活动的量化考评体系。把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评比表彰,推进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25.党委、政府建立法律顾问或法律咨询制度,实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26.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完善依法行政体制和机制,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严格依法行政程序,强化行政行为监督,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和推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开展执法质量考核评议。

27.推进司法公开、透明,加强法治化管理和监督,维护和促进公正司法。

28.努力深化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依法治理,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严格落实民主法治村工作标准要求,积极开展“民

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开展城市社区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提高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开展企业依法治理,企业依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积极开展依法治校活动,建立健全依法治校规章制度,实行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

29.围绕平安建设、和谐区域建设,针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依法治理,促进依法治理全面开展。

四、积极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创新

30.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办好新闻媒体的法制宣传栏目,办好政府网站、商业网站和社区网络的法制频道。整合地方法制网络资源,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31.加强各类法制宣传阵地建设,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健全社区、农村法制宣传阵地,增加公共场所法制宣传教育设施,建立相对固定的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基地。

3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普法讲师团队伍、法制文艺队伍、法制宣传员队伍、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法制宣传骨干和联络员培训,各支队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3.围绕中心工作适时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咨询、演讲、文艺晚会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4.善于发挥法制文艺的教育功能,组织开展法制文艺作品创作和评比,利用各种渠道推出一批法制文艺精品。

五、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保障

35.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

36.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奖惩制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评先树优工作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挂钩,作为年度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

37.普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高经费保障标准。

38.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监督检查制度,围绕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目标及时组织检查,抓好工作落实。

家庭教育法律普及篇10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53(2012)02-0006-06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的司法统计上是指14岁至18岁未成年人犯罪和18岁以上至25岁青年人犯罪。但在我国犯罪社会学领域,大多采用了与之不同的年龄标准,将年龄界定在12~25岁之间。\[1\]广义的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青少年刑事立法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具体地讲,它的内含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或可能犯罪的行为)。在年龄上也不限于现行刑法的规定,其上限年龄往往与刑法相同,而下限年龄一般都不做明确规定。\[2\]本文采用广义的概念,对新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研究。

(一)新疆青少年犯罪现状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新疆0~4岁儿童有156.8万人,0~14岁儿童有453万人,0~17岁儿童少年有711.1万人。根据这次普查结果,新疆0~14岁儿童占新疆总人口的20.77%,这一比例要高于全国的16.60%。\[3\]2011年4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布,将接回所有在其他省区(市)街头流浪的新疆籍儿童。新疆自治区的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政府“做负责任的省区”、“在全国重树新疆形象”的决心,但是也让预防新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最新的摸底排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和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达115万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达25万人,其中有16万人在18岁至25岁之间。\[4\]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越来越突出,向低龄化、暴力化发展,并呈上升趋势。以下是2006-2010年新疆历年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情况。(见表1)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理论

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美国著名犯罪社会学家特拉维斯?赫西提出的社会控制理论得到普遍重视。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类是动物,犯罪是每个人的本能,人人都有犯罪的自然倾向,因此,当把文明的外衣拿掉时,人人都会犯罪。大多数人之所以从未犯罪,是由于有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将其遏制了。外在社会控制是指诸如学校、家庭、教会等社会力量。如果一个社会中这种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或消失,犯罪就会不受约束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赫西强调个人和社会所建立起的“社会纽带”(SocialBond)可以解释人何以不犯罪的问题。他认为“社会纽带”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感,是人们正常人格中的一部分。这种纽带具有防止青少年犯罪的作用,因为这种纽带会使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顺从社会传统规范。当一个人认识到他的家庭或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值越大,社会道德与社会秩序对他越重要,就表明“社会纽带”的作用越强烈,这个人就较不会犯罪;反之,如果一个人反对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与信仰,任由其本能做事,完全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这样的人就缺少了“社会纽带”,这种人较容易实施犯罪。\[5\]虽然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对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应该更多的研究青少年之外的原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违法犯罪问题,应该综合研究新疆青少年犯罪问题,建立系统的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

二、新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因素影响犯罪率,虽然贫困不是犯罪的决定因素,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贫富差距对犯罪率有重大的影响。天津社会科学院的张宝义曾经就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收入、财产,如彩色电视机、冰箱、电风扇、洗衣机、照相机、空调器等同天津市普通居民家庭收入、财产状况进行过比较。数据表明,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收入、基本财产拥有程度普遍低于城镇和农村普通居民。\[6\]

新疆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与内地省市差距较大,并且在南北疆之间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这也导致一些犯罪的增多。新疆社科院一项报告显示,在内地流浪的新疆籍儿童中,超过九成是被诱拐离家的,流浪少年儿童大多是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以南疆地区6~15岁的男孩居多,绝大部分是来自南疆三地区农村贫困、残弱家庭的少数民族少年儿童,主要流出地集中在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且呈现数量多,增幅快,分布广的特点。大多在被拐骗(卖)后受“蛇头”控制从事违法行为,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7\]即便是在新疆本地,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经济原因较早的走上社会,因为年龄较小,缺乏相应的知识水平,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时也比较容易受到非法利益的诱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误入犯罪群体。

(二)文化原因——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新疆地处偏远,人员流动速度相对较慢,所以不良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各种媒介。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本世纪初,在新疆喀什市的街头还随处可见录像厅播放一些港台动作片,有一些孩子在放映厅外模仿打闹,而近几年,网络的普及更加快了不良文化的传播速度。据统计,截止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04亿,手机网民近60%,其中19岁以下青少年网民所占比重达到32.9%,成为我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新疆的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了129.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139.1万户,其中青少年用户也占很大比重。\[8\]据一些地区的执法机关反映,未成年犯有七成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看过凶杀、暴力、录像和黄色书刊,以及浏览过不健康网站。\[9\]

在新疆,“”的影响依然存在,“”指的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相互勾结,除了在新疆制造事端,妄图破坏社会稳定,挑起民族仇恨,制造民族隔阂之外,也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极力侵蚀、拉拢、引诱青少年学生。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中犯罪分子就利用互联网进行煽动串联,导致一些不明真相的青年参与到非法的游行活动中。

(三)家庭原因——家庭教育功能未发挥

家庭贫困、父母离异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新疆工读学校对学生家庭结构进行了统计:90%以上的学生生活在残缺家庭中,如父母离异、父或母有伤残的、父或母为服刑人员无监护人管理、特困家庭等。这些孩子在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存在多种多样的非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10\]新疆贫困家庭较多,离婚率也较高,但是贫困不一定必然催生犯罪,高离婚率也是社会快速发展中所普遍存在的,对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而言,还是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贫困家庭的家长往往为了生存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离异家庭的家长往往因为家庭纠纷或迁怒于孩子,或双倍补偿家庭破碎带给孩子的创伤,这些教育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当然,在家庭结构完整的家庭同样也会因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陷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学校原因——法制教育不到位

2007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印发了《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将中小学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但据一项对全国10个省市未成年人犯罪者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34.9%的孩子实施犯罪行为时,“不知道这是违法犯罪,也不知道会受惩罚”。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犯罪者中在学校上过法制教育课的占43.4%,普通中学生约占73%。“这两个群体非常显著的差异是,普通中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的积极评价远远高于犯了罪的孩子。”71.4%的普通中学生认为“这种课程很有用,知法才能守法”,而未成年人犯罪者只有17.7%这样认为。\[11\]

截至2009年,新疆全区93个县(市、区)已全部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目前,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11.62%,全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57%以上。\[12\]尽管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但在新疆中小学教育中,法制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许多学校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够重视。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老师自己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大多数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不要参加非法宗教组织,不要实施杀人等恶行犯罪,对于学生自身权利的保障等基本不涉及,在学生管理中,往往强调纪律,没有明确纪律与法律的界限,许多青少年对法律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也缺乏最基本的法制观念。

另外,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要求学习成绩差或有不良表现的学生转学、休学,将青少年过早的推向社会,也是造成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客观原因。

(五)制度原因——相关措施不到位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处的外来流浪、残疾犯罪的未成年人,在所有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比例在逐年急速增长,2004年占7%,2005年占13%,2006年增至15%。审判实践中的大量案例表明,很多流浪少年是被犯罪嫌疑人以租或买的形式控制,逼迫他们进行乞讨,不仅生活上得不到任何照料,身体上的疾病更得不到及时救治。为了尽快收回租、买孩子的成本,获取更大暴利,这些犯罪团伙采用拐卖、殴打等方式强迫他们进行乞讨,甚至强迫未成年人进行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更有甚者利用控制,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许多流浪儿童正是在这样的严密操控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孩子长期受犯罪团伙的控制,耳濡目染,由控变成操控他人的人。\[13\]新疆籍儿童之所以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流浪,甚至相当一部分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部分也是被犯罪分子拐骗出去,进而操纵控制所导致的,这也反映出新疆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不够,对青少年的保护措施尚不完善。

新疆要接回在内地的新疆籍儿童,事实上,一些青少年返回新疆之后既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重返课堂学习,如何让他们在社会立足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对于许多流浪儿童而言,本身无专业技能,同时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光靠政府培训安置能否避免他们重蹈覆辙值得思考。

三、预防新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一)加大经济发展力度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新疆由于受自然条件、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不少边远山区农牧民还尚未脱贫,农牧民收入少,物质资料匮乏,是导致农村青少年物欲性犯罪的客观现实原因。各地州政府要重视本区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不同地州的经济优势,提高农民家庭的收入,这将会大大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2010年新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投入突破1000亿元,接近一般预算支出的60%。这些资金重点投在提高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水平、实现零就业家庭“清零”、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富民安居、定居兴牧、天然气利民等方面。与之相对应,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5.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5年来首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14\]经济发展会推动教育等其他各方面的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消除一些潜在犯罪者。新疆在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过程中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避免一些因失业带来的犯罪。在新疆发展过程中民生是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也同样可以预防犯罪。

(二)加强内在的自我控制力度

家庭、学校等各种形式的教育能够让青少年逐渐认识行为的正当性,从而使外在的行为规则内化,也增强青少年对家庭和学校的依恋程度,加强“社会纽带”的坚韧程度。

1.重视家庭教育。与家庭结构相比,家庭功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为重要。新疆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等不同类型的家庭都存在,除了家长要以身作则之外,更要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克拉玛依市各幼儿园、中小学、社区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站,并配备多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指导师、心理指导师,通过讲座、家长理论知识培训、团体训练、个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处理家庭教育矛盾的能力,解决学生、家长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15\]例如,对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家长应慎重处理家庭矛盾,要注意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新疆有条件的县、市均可以考虑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站,提高广大市民家庭教育能力。

2.充分发挥学校功能。新疆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开设法制教育课,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法制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学法与守法相结合,着重加强青少年爱国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各类法律均以汉文颁布,学校根据需要,用民族语言翻译之后进行普法教育,因为翻译和理解的差异,难免影响教育实效,因此新疆要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

根据新疆日前的《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2010至2020年发展规划(意见征求稿)》,新疆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实现双语教育的全面普及,2012年基本普及少数民族学前两年双语教育,2015年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普及多种模式的双语教育,2020年实现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育全面普及。预计届时接受双语教育的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达到261.76万人,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好进入社会就业或者升入高校学习的语言基础。\[16\]

3.加大社会实践教育。一方面,要加大对在校学生的实践教育工作。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以获得相应的学分。有条件的小学和初中也应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能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社会规则,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新疆大部分县、市学校往往能够有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但在农村一般很难统一组织,学生有否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却无法监督。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监督,让学生真正的能够了解社会,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要做好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培训。目前,新疆已经全面启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此次专项行动的救助对象主要是18岁以下无法定监护人、流浪无着落和有不良行为的新疆流浪未成年人。返疆后,流浪3个月以上、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将会到流浪未成年人教育培训中心进行教育培训和行为矫治;流浪不满3个月的,将被送回原籍进行教育管理;没有法定监护人的将在儿童福利院由政府抚养;年满16周岁的将由有关部门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后提供就业服务;患病或被犯罪分子虐待致伤致残的会在医院得到救治。\[17\]

(三)加强外在控制

外在调整则是通过外部压力,包括道德、宗教、纪律、法律等措施使人们遵守一定社会规范的过程

1.发挥传统道德、宗教的作用。美国人类学家R.本尼迪克说:“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格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大小的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18\]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包括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蒙古族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如民族道德文化、民族习俗、乡民规约等等。这些能够被其成员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并对民族成员的行为有较强的规范作用,特别是少数民族习惯法对于许多行为都有不同方式的惩罚,这些惩罚手段在本民族成员内部的运用效果与形式制定法的惩戒、教育功能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9\]若我们能对上述可利用资源为突破口,对其加以继承和改造,借鉴其合理、进步的一面,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是预防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比较系统的教义以及严格的戒律和禁忌。其中,宗教戒律和禁忌是宗教教徒日常生活的规范、准则,违反戒律者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在信教比较普遍的民族中,宗教戒律和禁忌直接影响到信教民众的社会生活,即其起到连接社会成员、强化社会基本规范和价值规范、使政府权威合法化等一系列社会控制的作用。\[20\]在新疆,不是人人信奉宗教,尤其是大部分青少年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远离宗教的影响,但是对宗教基本的敬畏仍然存在,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应该认识到宗教所具有的社会控制作用。

2.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一是加大打拐力度,斩断拐卖少数民族儿童犯罪的黑手。新疆按照“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专案侦查,及时解救,严打幕后”的原则,持续开展了打击组织、操纵、教唆新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自2006年至目前,共打掉拐骗、操纵未成年人犯罪团伙278个,解救未成年人4305人。\[21\]

二是法律应该加强对违法犯罪者的惩治实效,预防有“前科”者再犯。我国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发挥作用,但是对防范青少年违法犯罪仍远远不够。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有限,可塑性很强,在处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应该重视非刑罚处罚措施的运用。其中,训诫和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有益于越轨少年重新审视所违反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含义,有助于其重新树立正确的法制和道德观念。

与此同时,新疆还将依照《新疆重点青少年群体定期排查摸底工作制度》重点推进青少年群体教育工作,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做好教育保护和关爱帮扶工作;对闲散青少年和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进行就学就业和矫治工作;对流浪未成年人群体开展社区干预、行为矫治、教育培训工作。

3.健全社会相关配套措施。近日召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会议,在该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新疆全区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广泛调动公民、家庭、学校和企业、社区以及社会团体其他非政府组织参与预防工作,建立预防工作网络,特别要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新疆各级民政部门要牵头联合相关部门重点解决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回归、就学就业和职业培训等问题,建立促使流浪未成年人回归稳定的社会系统或社会组织的救助管理机制。要完善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强化站内服务和管理,实行人性化、亲情化服务,保障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新疆各级共青团、关工委、妇联组织要动员、组织青少年事务专职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劝导、服务、教育、救助等工作,定期进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开展谈心、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活动,积极推进志愿者“一助一”、“多助一”帮教活动。\[22\]

总之,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多种,更重要的是政府及社会对青少年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社会预防控制犯罪的功能较弱。预防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集全社会的力量开展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宣传教育,建立以学校为主的青少年教育管理体制,正确进行家庭教育,加强家庭监管;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外部诱因。

参考文献:

\[1\]张晓秦,赵国玲.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90.

\[2\]正义之神.青少年犯罪的概念[eB/oL].(2004-11-01)\[2011-09-02\]..

\[9\]龚万鹏.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eB/oL].(2003-08-25)\[2011-09-12\]..

\[18\]\[美\]R.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

\[19\]刘希.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基于法律人类视角\[J\].犯罪研究,2006(3):18.

\[20\]\[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5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