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环境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12:15

河道环境治理篇1

众所周知,以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河流在每一个城市中的作用就很快的凸显出来,在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又因为,我们的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越来越多,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河流的清洁,使得河流变得肮脏不堪,使得城市中的水质不断的呈现出退化的状态。特别是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城市河流里面。因为人们越来越对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不断的改善河流就成了题中之义。再看,我们的城市河流的环境营造实质上是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型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城市的河流进行改造可以很好的提升城市形象。更加爱有利于整个小康社会的进程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发展。立足于我国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我国具有河流的城市而言,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很好的确认河道治理与生态发展的联系,更加要注重这其中的关联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物质追求进而忽视我们的环境,尤其是河道环境。这样的发展状态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城市发展建设中河道综合治理的状况,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的提升我们自己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所以要注重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生态的良好关系,才可以更好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众所周知,城市河流水环境具体包括河水环境、河岸带环境和河岸带周边环境三部分,具有城市生态廊道、遗产廊道、绿色休闲通道和城市标志景观界面的功能。但是在我国因为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很多河流被污染严重。河流规划面积难以保证城市垃圾管理不善,沿河堆积下水道建设滞后,污水直排河流水质恶化,这些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城市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城市河流综合规划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效的开展,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原则进行。

2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当下我们国家城市中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规避水灾或者水污染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所以,我们要最尽最大的努力使得河流的治理以及周边生物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让河道周边的景物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相融合,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另外,我们知道,我们在城市之中的不断更新换代中可以感受的到城市向着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从而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城市河流水环境是城市居民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改善能推动市民物质收入和精神需求两方面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河流的治理以及生态建设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改善河流治理的综合环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进行治理和规划,要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巧妙的将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学原理,采用近自然治理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河流在治理中不断的回复生态升级。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障河流周边生物的多样性,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体现出保护的心态。再次,为了提升人们的生存空间可以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有效的设置文化、健身、娱乐和观景场所使人与水进行亲切的交流,建设出水清、岸绿、突出河流自然属性的城市河流。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真正的做到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子啊人类智力河道的过程中,很好的保障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恢复河流自净能力的原则

在河道的治理中,笔者认为只是治标不治本是不行的,我们不能本着先将河水进行肆意的污染,再去全身心的治理的传统道路,这样是不科学的。我们在首次河流治理的时候就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式方法,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好的控制河流的自净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河道的治理与生态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要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还要做到很好的清理河水,整理绿色河岸的目的,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问题的目的。可以说,在河流污染的处理中,我们应该坚信,我们要始终保持全流域有效治理,不嗯能够分流与治理,厚此薄彼。我们要充分的实现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那么所有的治理功夫都会变为空谈,最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在研究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式与方法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河流生态治理的良好效果。最终才可以使得城市的发展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我们才能在美好的环境下创造更加多的经济效益。

4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手段建设多自然型河流和健康河流的原则

河道环境治理篇2

关键词:河道整治水质污染水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河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关系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已经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各相关部门都十分重视河道整治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景观上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变,防汛排涝系统日臻完整,水环境日趋优美。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环境意识薄弱,河道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等原因,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1,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环境是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要求日趋强烈,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水环境是提升城市品味、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不少地方招商引资和旅游业、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砝码。

2,我国河道治理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片面强调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城市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人工与自然的比例失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3,河道治理对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和问题

近几年,我国开展了以河道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水环境整治工作,河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传统的水利措施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工程建设,忽略了水生态环境的需求,把水从生态系统中分割出来,对水环境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河岸硬化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国在以往的河道治理中,过多地考虑了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实现,大量采用浆砌块石和砼对河岸进行硬化,虽然达到了河岸稳定和洪涝水归槽的目的,但却割裂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将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彻底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也大大降低。

3.2河道截弯取直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以往的河道治理还强调“岸线顺直”、“减少排水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截弯取直的工程措施却将河道变成顺直,水流直泻而下,虽然满足了行洪排涝要求,但对水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而现代生态学中却提出弯曲的水流更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并且尽显自然形态之美。

3.3河道断面单一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在自然的河流横断面上,浅滩与深潭相间,是生物群落的栖息生长之地,而改造过后的河床常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等单一且规则的断面型式,使得水流流速均一化,破坏了原有河道多样性的特征。

4,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4.1科学合理规划

针对我国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克服单一的防洪排涝的传统观念,需考虑到城镇整体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标本兼治,形成相互沟通、流动畅通的河网水系,从而营造优美和谐的城市水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河道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4.2实施截污纳管

控制污染源是河道整治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应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将沿岸直排河道的生活污水截流,统一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对于没有条件统一纳管的乡村地区,应在小范围内建立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经初步处理后再排入河道。此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也是截污的一个方面。

4.3推广河道生态化整治

(1)种植水生植物

对于富营养化的黑臭河道,在河道中种植菹草、大藻、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浮岛。吸收水体过剩的有机营养,使水体恢复自净功能,改善水质,也有利于鱼虾生存,达到平衡生态、消除黑臭的目的。在河道岸边浅水区可种植菖蒲、水葱、芦苇等水生植物,营造丰富的乡土植物群落景观,既吸收污泥营养,又能够保护岸坡防止冲刷和侵蚀,同时还能美化河道水景。

(2)推广生态护坡

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护坡衬底能阻断水体和土壤的自然交换.水下植物无法生存.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良性自然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水体失去自净能力,容易导致河道黑臭。河床衬底还切断了地下水的补给通道,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因此应尽可能采用杉木桩、透水砖、直立块石、绿化植物等护坡形式,以保持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

4.4加大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行政执法力度

河道水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应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河道水环境保护知识。加大对沿岸居民和企业的教育力度,大力宣传河道保护法规和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爱水、护水的良好风气和环保意识。浦东新区环保部门通过编写、出版通俗易懂的校园环保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和行为引导,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结语:

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对河道治理要避免过去单一工程措施对环境产生的破坏,而注重生态、环境要求,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而对水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总之,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有关方面从长远的、全方位的角度全面深入地研究、从而使河道治理取得最佳效果。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河道整治理念是基石,规划是关键,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加强河道整治,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是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小兵、郑连合.三里河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浅析[J],河北水利,2011年07期.

河道环境治理篇3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提升;思考

1滨海工业区河道水环境现状

滨海工业区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北部围垦区,总面积100km2,自80年代末开始,随着开发建设的需要,逐渐由农业种养殖为主转为工业企业为主,现有各类工业企业745家,至今已成为绍兴市柯桥区印染、化工产业的主要集聚区。滨海工业区河道系由原围涂工程的中心河、环塘河基础上改造而成,共有大小河道105条,全长206km。随着印染、化工、造纸、电镀、皮革等产业向工业区集聚,外来人口大量增加,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大量产生,河道水草滋生蔓延,以及厂区建成后留下的一些断头河、溇浜所形成的水环境治理盲区,均加剧了滨海工业区水环境的恶化。据柯桥区环保部门对工业区河道断面的监测,区内105条河道中,有40条河道的水质为Ⅴ类,18条河道水质为劣Ⅴ类,其他河道水质在Ⅴ类与劣Ⅴ类之间。导致河道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和CoD超标,对水质治理带来很大难度。严重制约了工业区的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对区内水产养殖业也带来了较大冲击。为此,加强工业区河道水环境治理,已成为滨海工业区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

2滨海工业区河道水质污染成因分析

导致滨海工业区河道水质污染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1区域地理位置

滨海工业区地处绍兴市柯桥区北部,总面积100km2,系原马鞍镇及柯桥区围垦区域组成,南北长约20km,东西长约5km;工业区以南为袍江工业区,东有上虞化工园区,西有萧山临江工业区,北临钱塘江,是一个狭长型河口工业区。一方面,滨海工业区东、西、南三面均与工业区相连,其河道水质、水环境互为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地处北部沿海、平原河网下游,绍兴市区和柯桥区的河道下泄涝水经滨海外排钱塘江,区内河道承担着防洪排涝和上游河道污水的双重压力。

2.2河道水质

滨海工业区现有105条河道中,属区级及以上主排河道8条,镇级河道32条,村级河道65条。其中,40条河道的水质为Ⅴ类,18条河道水质为劣Ⅴ类,其他河道水质在Ⅴ类与劣Ⅴ类之间。导致河道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氨氮和CoD超标,且水质中还存在着有机CoD和无机CoD,对水质治理带来很大难度。

2.3工业区产业结构

滨海工业区产业结构以印染、化工为主,此外,还有电镀、皮革、造纸等企业,区内工业企业日均污水排放量为立方米。目前工业治污的重点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按照“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全国绿色印染基地、杭州湾生态科技新城”的构想,今后滨海工业区产业结构将朝着纺织、印染、染料化工、后整理及服饰的产业链发展,传统农业的水稻种植将逐渐减少,而南美白对虾养殖、绿色蔬菜生产将逐渐增加。滨海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将对水环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也对水质提升提出更高标准。

3滨海工业区水环境治理初步探索

3.1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可行性

从前阶段工业区“三河”治理实践来看,滨海工业区河道水环境治理具有良好的基础与条件。一方面,滨海工业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肯化钱、愿出力、有韧性;另一方面,滨海地区南有浙东引水工程途径本区域,东有良好水质的曹娥江天然水库作活水水源,北有钱塘江可作出水口排入江,且辖区内水网密集,河道四通八达,借鉴外地治水经验,通过调水、活水、清淤、护岸、生物净化、以及工业污水治理、生活污水纳管排放、河道保洁等多种措施,逐渐改善河道水质,修复河道的自然净化功能,从而来提升工业区内河水质。

3.2前阶段水环境治理实践

今年,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总要求和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滨海工业区党委、政府积极行动,以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三河”为突破口,组织力量,对全区范围内的105条河道进行梳理,确定12条垃圾河、6条黑臭河,55条环境较差河段作为治理重点,采用人工、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分时段,分区域开展河面清垃圾,河岸清违障,河底清淤泥的“三清”治理,对55条环境较差河段进行清垃圾、清违障的两清工作。与此同时,修复倒塌河坎2553m,关停6家禽畜养殖户,封堵排污口21处,修复过河破裂排污管1处,使河道水环境得到较大改观,总体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逐渐恢复到Ⅴ类,有部分达到了Ⅳ类。

4提升滨海工业区内河水环境的对策

针对滨海工业区河道水环境现状,下一步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实行综合治理:

4.1工业污水治理

目前,滨海工业区企业污水排放,先经企业自身的预处理设备处理后,再纳入排污总管排放。但调查发现,极大部分企业的污水处理池都建在河边上,这样既增加污水渗入河道的机率,也在客观上为个别企业偷漏排提供了方便。更有极个别企业趁机将少量污水通过公路的雨水管道内排入河道,给环保监管带来难度。为此,监管部门应加强源头控制,增加巡查频率,加大执法力度,同时,严控污水排放指标,以此倒逼企业控制产能、促进转型升级。

4.2生活污水治理

目前生活污水主要包括厨房洗涤污水和环卫污水两种。重点是要加快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纳管步伐,提高纳管排放率。同时,也可采用生物净化的方法。对厨房及洗涤污水可用植物净化的方法进行治理,单户或几家联合在厨房排出口建立收集池,种植菖蒲等植物,经净化后再排入河道;环卫污水直接接入污水处理管网,集中处理排放。

4.3农业污染治理

对滨海工业区内河1万多亩对虾养殖废水予以统一收集,集中排放;同时,严格控制农业种植中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一方面,可加强农田测土配方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同时采取生物除虫或灯光除虫等方法;另一方面,可在排水沟口种植茭白、慈姑等植物进行净化,从而减少农业污染对河道水质危害。

4.4内河水环境治理

4.4.1断头河及溇浜改造

由于厂区的建设造成部分断头河及溇滨,成为治理盲区,对水环境的影响极大。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可采用“占补平衡”的方法进行治理,即适当填占废弃断头河及溇滨,在厂区与养殖区之间七三丘的原皋联村地块(面积约———亩)进行补偿,将此地块改造成湿地公园,用于净化由厂矿区内排出的轻度污水,促进工业区内河水质的改善。

4.4.2现有内河水质治理

工程措施治理。工程措施主要分两种:①对工业区部分河道继续开展清淤疏浚,全面清除河道淤积物,进一步提升河道的自然净化功能;②在临曹娥江边的新红旗闸口新建一座大中型翻水站,引曹娥江水入内河,利用翻水站定期进行翻水,尽快河道活水净水,尽快提升滨海工业区内河水质。植物措施治理。根据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院对嘉兴市南湖区河滨治理经验,通过种植聚草(狐尾草)对河道水质治理效果明显,CoD平均可下降50%,氨氮平均下降81.9%,总磷平均下均47.3%。为此,借鉴外地经验,可在滨海工业区对虾养殖区域河道内大量种植狐尾草,以净化水质;在工厂集聚区种植钱币草,以减少河道中的氨氮、总磷含量。生物措施治理。在植物治理达到一定效果时,结合生物治理,可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可适当放养鱼虾类或菌类来进一步分解无机氨氮、总磷、CoD,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针对工业区内河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水体透明度过低的实际,可采用在内河兴建人工浮岛、种植仿生人工水草的方法进行治理。可选用竹炭纤维、人工合成纤维等,其作用是人工水草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土著微生物附着增殖,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土著生物的富集体,对污染物具有更强的生化净化能力。从而提升水体的透明度,进一步改善滨海工业区内河水质。

5结语

河道环境治理篇4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发展,使得城市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然而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城市环境问题中,城市河道污染属于比较重要的问题,城市河道是一个城市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当前环境的现状,更加要求城市发展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城市河道环境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对城市河道环境破坏,加强城市河道治理,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河道治理的方式

1、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其他生物或微生物,将有害物质在水和土壤种分解为氧气,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用于水体污染修复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培养的特殊微生物菌,投入被污染的河流,如此一来可以去除90%的化学需氧量。二是把营养类微生物放入被污染的河流,使用后,可以加快污染物的降解速度,实现水微生物厌氧状态在有氧条件下,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水域,逐渐从低到高的变化,水域内的化学需氧量和BoD5将会加快下降速度,消除黑臭的状态,这主要对消除水域黑臭有着明显效果【1】。

2、悬浮填料移动床

基于悬浮填料移动床的概念指的是将比例接近水的悬浮填料直接添加到曝气池中,将其视作微生物的活动载体,通过曝气池进行曝气以及水流的提升力,使其保持流态化状态,它是悬浮生长和附着生长活性污泥系统的一种生物膜法技术。这个过程水力停留时间短,CoD、BoD5去除率高,氨氮去除效果更好。

3、水生植物净化法

水净化技术是使用各种植物的水净化功能,进行自身调节。如浮萍和湿地芦苇在小范围内自动净化。但是生活用水排出后存在臭气以及害虫,所以必须结合上面的问题来进行综合考虑后才能种植,如2到8月的种植芦苇要在下风口处【2】。

4、曝气生态净化系统

曝气生态净化系统主要将水域内的生物当作主体,加上一定量的曝气不断完善人工生态处理系统,使用有效的方法分解污染物,它也是一个重要改善水质的方法。也属于一种新型的人工和自然融合技术。这种技术是人工种植的生物曝气池污水净化技术。

二、城市河道治理的现状分析

1、生态治河观的缺失

传统的河道在治理过程中采取机械清淤,清理形式只是局限在疏浚、引配水,这使河道的生态性得不到重视。市区内的河道规划一般以平行的形态为基础,并且根据河道的笔直平行性进行划分这样规划虽然对城市规划和美观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河道的线型比在生态自然性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河道护岸多以硬质驳坎,这种水体和边坡土体不能相互溶解,回填土和自然土体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完成土体净化。这就使水生物缺少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治理过程中会因河道疏浚问题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不能对淤泥污染做出处理。这样就不能达到河道淤泥综合治理的效果。常规的治理方式不能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因素环境,这就使河道的生态治理不能完全实现。

2、提高水质方式不能起到清理河道的作用

很多省份都采用引水的形式来替换城市河道中的水质,以求达到提高河道生态质量,但是这种方法只是能短暂的改变水流质量,却不能提高中体水质。改善水质的目的在于扩大河道面积、流量、深度使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受益。但是很多城市河道沿线却缺少引流装置,多用排放城市雨水和中水的形式,这使很多污水依旧通过城市排水系统汇集到河道中,另外不同水质相互掺杂,使水中的沉淀物加大,这使河道中的淤泥和杂物问题不能被解决。

3、河道底泥治理达不到标准

河道传统的治理方式比较复杂,通常包括绿化、护岸、配水、截污、清淤等不同的形式,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沉积物和水相关的问题,如生物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等,使得河流沉积物对上覆水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沉积物污染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使河流CoD浓度在沉积物污染物排放后严重超出了V类水质标准。虽然底泥疏浚能够消除一定的污染,但是城市河流沉积物往往在一些条件的作用下,无法做到完全移除也打不到相关的移除需求,这使得在疏浚沉积物后将成为新的污染源。把污水、疏浚、冲水属于比较难消除的黑臭问题,因为河流生态系统功能难以发挥而且自净能力减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黑臭的问题。

三、加强城市河道治理,保护城市环境的具体措施

1、分类制定措施,整治污染源头

首先要针对污染企业实施调查,掌握第一手信息,消除和关闭一批落后技术的污染企业,企业必须通过污水处理,确保水质达到相关标准才可以排放,实现废水零排放;加强农村污染治理,积极推动家庭生态建设,帮助农民集中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严禁在河道内进行水产养殖生产活动;生活垃圾处理实行直接燃烧或填埋,做到无危害。

2、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大众环保责任意识

发现污水排放,要积极举报,全社会行动起来,污染行为就会得到有效遏制。河道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主要是水管单位与环保部门联合起来,并且依靠当地政府,掐断污染源,使河道污染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早日还人们一个安全、美丽的生活环境【3】。

3、建立社会化的城市河道管理机制

城市河道管理属于典型的公共管理项目,需要多部门协作、居民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从城市河流的环境、生态、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出发,需要水利、城市规划、环保、园林、环境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城市居民是城市河流管理中最直接的利益相关群体,他们的需求和意见理应得到满足与尊重。

4、采用生态治理

河道生态治理主要通过堤防绿化、生态固岸和河滩种植发挥生态作用。

4.1堤防绿化工程

堤防建设树木种植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靠近村庄和城市的河道,要尽量加宽绿化带建设,如若条件充足,可以在河边建设亲水设施,如休闲亭台等。

4.2河道护坡工程

通常情况下,在设计水位以下,河道护坡采用砌石、混凝土等形式,在设计水位以上可以种植植物,利用植物根系的加固作用,形成生态固岸,减少坡面的水土流失,最终能够在达到护坡作用的同时还能美化水环境。种植植物时要确保护坡工程的护坡坡度不能大于1∶2的比例,因为护坡坡度大于1∶2,植被成活率会大大降低。如果护坡的抗冲要求高,就能够采用块石格宾网,然后在块石格宾网上覆盖不小于30cm的种植土或者种植草皮等达到加固护坡的作用。

4.3护滩工程

一般而言,在中枯水年份,河水基本不会上滩,那么就可以在滩地上种植矮杆植物,实现绿化,但是果树、速生杨等高杆作物要严格禁止,以此避免洪水发生时的行洪工作。河道生态治理具有防洪、生态等多层功能,是现代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在满足生态河道、景观河道的同时,满足河道防洪减灾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效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尤其是河道环境的污染在当前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要采取相应的手段,不断加强城市河道的治理,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冬冰,梁义泉.浅析城市河道治理与环境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4:157.

河道环境治理篇5

1技术概述

多方位生态修复是一种以多管齐下为方针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将不同的治理技术结合到一起,并通过管理的统筹,实现长效运行,目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对外源污染进行截留、对内源污染进行控制、人工净化以及对水体自净能力的加强。其中,对外源污染进行截留指的是通过雨污分流和生态驳岸的建立将外源污染截留于河道范围以外;对内源污染的控制指的是采取河道清淤及生物酶对不同类型的内源污染进行控制与消减;人工净化指的是利用超微净化等新方法对已经被污染的水体实施净化;水体自净功能的加强是指通过生物群落构建或完善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1]。这项技术完全摒弃了过去单一、落后的治理方式,在当前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它能有效截污,避免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防止富营养化,实现源头控制;采用周期性的清淤方式,河道淤泥不再逐年累积,防止内源污染;采用人工净化的措施,当水质的恶化情况比较严重时,立即启动,对水体迅速净化,尽快恢复透明度;完善河道的水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的基础上,增强景观效果。最近几年以来,各个行业发展迅猛,带动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从生产角度来分析,由于各大工厂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日用品种类越来越多,工业生产量日益增大,对水体产生较大的污染。当前,大部分的湖泊,包括水库边缘,经常会出现一些绿色、悬浮物体,很多鱼塘的表面漂浮大量死鱼,农村的小水沟内部水体变黑,发出恶臭味道。在城市居民楼附近,一些景区用水的含氧量特别低,会滋生大量细菌与病毒,而变质水体当中繁殖较多的蚊虫,使得河道水环境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河道水环境治理效果,而且可以实现全方面实施,减少生活污水量,保证水体更加清洁。该技术能够从多个方面对河道水环境污染进行有效修复与治理,以便早日实现生态平衡目标。

2外源污染的控制

暴雨初期,雨水造成的污染可能比生活污水严重,只对点源污染进行控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基于此,针对面源污染,覆盖多个方位的综合生态修复手段可以设置自动膜率装置,起到有效控制的作用。它属于工程化处理手段,以超低压膜过滤为核心,能在前处理的基础上实现膜过滤,系统独立且紧凑,能对雨水径流中存在的污染物进行高标准和高效率的去除。该装置的滤芯采用折叠式结构,过滤面积较大,能在截污基础上使装置正常过水。过滤系统还设置了过滤后水体的临时储存装置,可以在暴雨之后对滤芯进行自动反冲洗,进而减少污染物累积,延长滤芯寿命,降低装置的维护成本。这一装置主要安装在管网进入河道以后的末端,对携带大量污染物的雨水实施过滤,然后排入水体中,避免河道直接遭受污染,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次污染问题[2]。对于没有排入管网的雨水,可以借助滞留系统使河岸具有可渗透性,以此减少直接进入水体的径流量,实现对污染负荷的有效控制。过去,驳岸仅重视水运和防洪,使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都受到很大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采用生态驳岸的方式,形成一个具有良好渗透性的界面,绝大部分植被都能起到应有的稳定水土作用,并涵养水源。另外,生态驳岸还支持栖息地与生物走廊等的修建,以此进一步提高驳岸整体生态调控能力。该系统采用建立渗透性驳岸的方式,把陆地、水面和驳岸连成一个整体,将植物的间隙、所有类型的空隙与孔洞都视作能量及物质的传输途径,而且流速带还能加强水和空气之间的接触,增加氧的溶入,提高水体净化水平[3]。

3内源污染的控制

底泥污染是外源污染在进入河道后不断沉淀形成的,对城市河流水质有很大的影响,属于二次污染源。即便对外源污染进行了有效控制,但底泥含有的污染物会释放到水体中,对覆水体的水质造成影响,产生二次污染。对此,可采用机械设备清淤和生物酶修复充分结合的技术来有效控制这一污染,即将生物和物理措施相结合,这不仅具有很高的去除效率,而且能达到可持续起作用的目的。机械设备清淤能改善底泥及水体理化性质,但成本比较高,所以只能在面积较小但污染负荷很高的水域中使用。在面积较大但污染负荷不高的水域,可利用生物酶对底泥进行修复,它的修复机理为:酶具有的活性先激活了底泥微生物的活性,以此提高微生物的污染降解性能。提高微生物自身活性以后,微生物还能对之后产生的底泥进行持续处理,实现可持续净化修复的目标。

4人工净化体系

如果外界的污染物以较快的速度进入河道中,河道系统此时还处在不稳定的状态或失衡的状态,人们要采取应急措施,立即净化恶化水体,使水环境系统保持完整。对此,应采用人工净化方式来干预,提高河道对干扰的应对和抵抗能力。现阶段较为主流的人工净化方法为超微净化,它属于界面技术,利用超高压进行气水混合,处于超饱和条件生成气泡,以此对藻类、有机物与重金属等进行有效氧化,提高含氧量,保证水体的能见度,这是一种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的有效工艺。这一工艺能逐步消除包含重金属、黑臭水和水体浑浊与发绿等在内的各项问题。比如,对于已经发绿的水体,采用微米级气泡能快速将藻类黏附清除干净;对于比较浑浊的水体,采用超微气泡,能对水体中的泥沙及胶体进行快速吸附与分离;而对于黑臭水,采用超微气泡能对自由基与氢氧基进行沉降,最终实现对有机物的有效分解及氧化处理。

5水体自净能力的强化

从河道水体自身角度讲,生态系统能强化它的净化能力,现在已经在修复工程大量应用。水生植物群落的建立可能涉及浮叶植物、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其中,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不仅能提高景观效果,还能净化水质。沉水植物可以使河道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保持生物多样性,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核心,可以促进能量及物质的循环。对于岸边水深较浅的区域,可以布置水下草皮,采用四季常绿的低矮型苦草;在中部水深较大的区域,可采用水下森林的形式,植物的选择遵循四季常绿与体型较高的基本原则,这样能有效提高景观度,弥补深水区缺乏景观的缺陷。以上群落构建方式的作用机理为:首先,采用沉水植物对富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如氮磷等;其次,对水体中存在的硝化及反硝化予以加强,起到清除总氮的作用;再次,加速悬浮物质的沉降,对底泥的二次悬浮进行控制,减少其氮磷等物质的释放;同时,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氧的释放量,使底质含有的磷和铁、铝充分结合,从而加快磷的沉积速度;最后,加强化感效应,通过对沉水植物的布置,释放出很多化感物质,这些物质对藻类植物生长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还应充分考虑水生动物群落,如浮游类、大型鱼类与底栖类等。其中,大型鱼类的布置遵循完善生物链和保证景观效果的基本原则进行;合理布置底栖动物能沉淀和过滤水体,动物能捕食底质中的腐败残体与有机质,以此减少底质的营养物质产生量;建立浮游类动物的群落是指向河道中投加水蚤等浮游生物,水蚤可以对水体中的细微腐泄物质及蓝藻进行捕食,以此保证水体的透明程度,加快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除此之外,浮游生物还能作为鱼类饵料,使水体中含有的有机物及蓝绿藻都变成动物蛋白质,为鱼类提供营养,最终形成一条良性的生态链。

6实例分析

本文主要以排渠河道为例,此河道位于两交通大道交汇位置,其中,示范区的河道位于某交通道上部,长度为330.0m,宽度为30.0m,水深为0.6m。在河道示范区内部,原来的水体为黑色,发出恶臭味,透明度比较低,水体当中的CoD、nH3-n含量分别是295.8mg/L、13.87mg/L,超过地表水质指标,属于重点治理水质。为了保证河道水体得到更好净化,相关单位决定采取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治理。因为该河道上游沿线并没有采用截污方案,周围居民的生活污水和雨水均排入河道中,然后顺着沟渠输送至指定的河道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有关部门要遵循外源截留原则,结合使用聚酯纤维膜和土工膜,以此形成一个隔膜导流全新模式,把这一隔膜布置于和南岸距离2km的部位,在内层铺设土工膜,在外层铺设聚酯纤维膜。把污水导流至指定区域下游,能够有效减少示范区污水量,保证进入示范区河道中的非溶解性污染物得到更好拦截。长时间没有处理的雨污水排入河道中,导致示范区河道底泥含有大量的内源污染物质。为了减少内源污染的出现,人们要有效消减底泥内源污染,可以在河道内部投入适量的生物酶,保证水体与底泥微生物活性得到充分激活,增强底泥微生物呼吸强度与新陈代谢能力,使得河道底部的黑臭底泥得到有效处理,真正达到河道底泥原位治理的目标。通过成功构建水体生态系统,人们能够有效提升河道水生动植物的存活率。因此,在构建河道水体生态系统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在河道的上游位置设置处理量80.0m3/h的超微净化设备,保证河道内部的水体得到有效净化,实现循环净化目标。采用良好的人工净化方案,能够保证河道水质得到良好改善,进而为河道水体生态系统建设创建稳定的生存条件,满足河道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求。引入生态修复措施,可以保证水体修复成果,使河道水体具有的自净功能和景观效果都得到充分发挥。有关单位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向河道内抛洒种子和育苗,形成动植物群落。要大力建设水生态工程,从本质上改善水质,使水的颜色从淡绿或深绿变为无色,并使水更为清澈透明,降低所有污染物指标,基本满足地表水环境标准要求,河道水体具备的自净功能将得到显著提升。

河道环境治理篇6

关键词:退污还清;污水截流;环境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沁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麓,呈东西走向,河道全长35.9km,其中横穿邯郸市区段长度为12km,在市内汇入滏阳河。由于沁河上游河水经齐村大坝拦截后,经溢洪道向北排入输元河,故主城区段的沁河已不再承担防洪任务,只承担城区段雨水的排除任务,属于季节性河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该河道,加上源头断流,使河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河床淤积、河水发黑发臭,成了一条污水河。为彻底根治因河道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使沁河退污还清,实现人水和谐和生态改善的目标,邯郸市对沁河分段进行了河道护坡、两岸绿化、硬化、亮化及退污还清工程治理。工程主要包括5方面内容:西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污水截流工程;河道清淤工程;景观拦河坝工程;调水补水工程。工程总投资为28233万元人民币,由世行贷款、国债和地方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

1退污还清前的沁河水质状况

在治理前,河水发黑发臭,沁河市区段共有排水口70个,其中17个为市政雨水管道排水口,其它为工业废水和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排水口。日均污水排放量多达13万m3/d,其中工业废水量占7万m3/d,生活污水量为6万m3/d。其水样水质监测指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质指标比较见表1:

表1沁河还清前水质指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比较(mg/L)

pHCoDcrBoD5nH3-nSStpDotn

沁河还清前水质7.790.54817.22750.971.9612.3

GB3838-2002Ⅴ类6~9≤40≤10≤2-≤0.4≥2≤2

由表1可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该河道水质溶解氧较低,水体缺氧,无鱼类生存迹象;(2)CoDcr、BoD5值较高,水中还原性物质含量较高;(3)nH3-n值较高,气温较高时水体会产生异味;(4)沁河水体水质类别属劣V类。

2西污水处理工程

西污水处理工程的收水范围为京广铁路以西规划城区,以及京广铁路以东、东北部的部分区域,服务面积约50km2,服务人口约45万人,2020年规划收集污水量为20万m3/d,分两期工程实施。在该工程建成前,该区域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均直排沁河。西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河北省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之一。采用改良型推流式氧化沟工艺,建设规模为处理能力10万m3/d,其中生活污水约占65%,工业废水约占35%。该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市区西北部建设占地270亩的工程核心部分――西污水处理厂区;二是铺设长度为37km的一、二级收水管网。目前,西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污水9.5万m3/d,其出水一部分自流排入厂区北边的输元河,一部分通过排放泵房和管道送至沁河上游。运行证明,出水水质始终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达到了设计要求。

3污水截流工程

排入沁河的污水,有的通过专用管道直排,有的通过市政雨水主干管道直排。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用户私接、乱排,将污水接入雨水管道的情况很多,彻底进行雨、污水分流改造困难较大,且也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本着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沁河污水截流工程采取了雨、污水分流改造和污水截流相结合的方案。

3.1雨污水分流改造

(1)调查摸底

首先组织人员沿着排入沁河的各雨水管道,从下游到上游仔细调查。主要采取打开所有井盖和收水口篦,逐一查看有无用户污水支管接入。将查出的用户支管情况进行登记、分类,看是否具备雨、污水分流改造条件。

(2)分流改造施工

由于雨、污水分流改造施工都在老城区内,影响因素多。进行分流改造施工,需具备三个条件:①用户支管附近具备市政污水管道;②可以进行破路或顶管施工(有的主要路段不允许施工);③分流改造施工管线长度一般不超过50米(分流管线过长,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造价高、不经济;二是施工周期长,影响市容,从城市管理上不允许)。对具备上述条件的用户污水,都按照建设程序进行了图纸设计、规划审批以及分流改造施工,施工完毕将原排入雨水管道的管口封堵。

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共涉及125户,修建污水管线2683m。

3.2污水截流

(1)铺设截流管线在人民路至陵西大街之间,由于直接向沁河排放污水的用户排水口较多,在沁河两岸新铺设了管径D400mm的污水管线3089m,将各用户污水截流收集后,通过截流管线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2)修建截流井

对由于种种原因调查不清的雨污水混排用户或不具备雨、污水分流改造条件的用户,在雨水系统主管道入河口的上游适当位置修建截流井。截流井位置的选择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尽量靠近污水管道,减少截流管线的铺设长度;二是要考虑河水倒灌问题。通过截流井,可将旱季雨水管道内的污水以及初期雨水截流至市政污水管网。截流井在邯郸市属首次采用。考虑到初期雨水中污染负荷较多,主要是悬浮物,根据监测其浓度可高达900mg/L,为减少初期雨水对沁河的水体污染,借鉴外地经验,截流井的截流倍数取2。通过近2年的监测发现,将初期雨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可有效消减悬浮物对河道水体污染70%以上。由于邯郸市的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的埋深相差较大,故截流井均采用槽式。该工程共建截流井12座,铺设管线762m。

沁河市区段河道纵坡较大,市政雨水管道均为非淹没式出口,不存在修建截流井后的河水倒灌问题。

3.3工业废水的治理

向沁河直排工业废水的用户主要是邯钢,按照邯郸市政府沁河退污还清责任目标的要求,邯钢在原有1座处理能力10万m3/d的污水处理厂基础上,又新建了1座7万m3/d的污水处理厂,使该厂内的生产废水实现处理后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对于其它几个少量排污企业,由环保部门责令其先自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进入西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进入西污水厂的达标工业废水约为3.5万m3/d。

4河道清淤工程

为消除沁河河底长期淤积的污泥不断释放分解的n、p等营养盐,为河道水体自净创造条件,同时恢复沁河的城市排水防汛功能,增加一定景观水面,需要对沁河彻底进行清淤。沁河上口宽25m,下口宽22m,平均淤积深度为1m。为调动全社会参与建设生态城市的积极性,清淤工程采用动员社会力量进行,调用中央、省、部属企业,市直各单位,市内三区,驻邯各部队近万人,各种机械设备160台(次),共清淤40天,清挖、外运淤泥近20万m3。

5景观拦河坝工程

沁河河道纵坡在2‰―4‰之间,坡度较大。为使市区段的河道形成景观水面,增加观赏性,根据河道纵坡计算,市区段共修建了8座景观拦河坝,形成平均深度1m的水面。拦河坝采用溢流堰式,钢筋混凝土材质,既形成景观、又具有曝气充氧功能。为便于在防汛、清淤时泄水,在拦河坝一侧设有提升闸门,在河岸上还设有观赏亭和亲水平台。

6调水补水工程

雨污水分流、污水截流工程实施完成,工业废水实现向沁河的零排放后,沁河沿岸各污水口被封死,由于源头断流,沁河却成了无源之河。河道景观用水需要通过调水补水来实现,调水补水有3种方案可选择:

(1)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引水沁河上游的齐村大坝,已规划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调蓄水库,容量560万m3。该方案可行,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南水北调工程未建成前,还需要寻找其它水源,实现沁河的水面景观。

(2)从市区南部56km外的岳城水库引水从岳城水库引水可通过两个渠道,可以从已建成的引岳济邯供水管道上开口引水,也可以修复现有的高级渠(人工河道),从岳城水库向沁河上游引水。但考虑到邯郸市乃至河北省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加上长距离调水成本高,风险大,故该方案不可取。

(3)调用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二级排放水由于二级排放水同样具有景观价值,引用西污水厂的二级排放水,既可实现污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提高城市污水利用率,又能实现沁河还清的目标,也符合当前国家的节水政策,且实施周期短,可尽快实现沁河退污还清目标。经过论证比较,选用该方案。

引用二级排放水向沁河上游调水,工程内容包括两项:在西污水处理厂内建设加压泵站1座,设计供水能力10万m3/d;由西污水处理厂至沁河上游,共铺设管径D1200mm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4.8km。

7沁河还清后的水质安全问题

沁河还清后,河水不再发黑发臭。但是,通过调水补水工程向沁河注入的毕竟是西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排放水,由于上游无天然径流对其稀释,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要比天然水体高许多倍,其水质指标低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更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其做为沁河景观用水存在两个安全问题,一是水中氮、磷含量偏高,可能带来富营养化风险,再者就是水中的污染物和病原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为此,建议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宣传,在沁河两案设置警示牌,提醒市民不能用人体皮肤直接接触河水;要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指标达标,优化原工艺运行参数,提高出水水质。在今后的工作中,可采取如下措施,逐步改善河道水质:①增加二级排放水的调水量,增大流速,通过水流流动复氧,利用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改善河道水质;②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类等措施来净化水质;③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齐村大坝调蓄库容,对河水污染物进行稀释;④对二级排放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到景观环境用水标准。

8效益及经济分析

①社会效益。该工程的建成,有效地完善了邯郸市区东北部及西部地区的污水管网系统,杜绝了由于生活和工业废水直接排放而造成的沁河等地表水和地下水源的污染状况,也为河道下游农田灌溉提供良好的水质。沁河退污还清目标的实现,极大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河道两岸成了市民观赏、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其带来的间接效益是难以定量计算的。②环境效益。该工程的建成,大大降低了对城市水环境的污染,每年减少的污染物排放量为:BoD56205吨、SS8030吨、CoDCR12045吨、tp73吨。③经济分析。该工程总投资为28233万元,其中:西污水厂区部分为13819万元;污水截流工程为1426万元;景观拦河坝工程为585万元;调水补水工程为1530万元;配套管网、中途提升泵站及东污水处理厂污泥配套工程为10873万元。污水处理成本为1.08元/m3。

河道环境治理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为目标,全面综合整治农村河道(水库)水环境,落实河道(水库)长效管理措施,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自然风光,营造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为我县跨越发展、争先进位,全面建设和谐美好新画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整治范围

县内各河道(水库)管理范围及安全保护范围为本次河道环境整治范围。河道(水库)管理范围为:有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行洪区(包括可耕地)、堤防、护堤地及堤防外治河新增滩地;无堤防河道管理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区域。河道堤防安全保护范围为:渭河临河20米、背河100米;涝河、甘河临河20米、背河50米;太平河临河20米、背河100米;沣河临河20米、背河50米;潭峪河、皂峪河、曲峪河、栗峪河临河均为10米、背河均为50米;其他河道背河均为30米。水库整治范围为水库权属管理范围。

三、目标任务

以县内河道(水库)的清障、清淤和垃圾清理为重点,拆除河道(水库)管理范围内的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清除河道(水库)两岸建筑渣土、生活垃圾、杂草;清理河道(水库)沟渠两侧乱堆乱放建筑材料、农作物秸秆等杂物,确保河道(水库)两岸美观整洁;加大河道清污力度,有效控制河道淤积,改造完善水利设施;加强河道环境卫生监测,严查企业生产生活污水、建筑泥浆、生活垃圾直排或倾倒入河事件;建立河道(水库)日常环境卫生管护机制,将河道(水库)环境保洁、管护责任落实到单位、乡镇,形成“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河道(水库)环境。

四、责任分工

县管河道(水库)由各河库管理单位负责环境卫生一次性集中整治,交由相关乡镇(旅游区管委会)负责维护和保洁;乡镇(旅游区管委会)管河道(水库)由各相关乡镇(旅游区管委会)负责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维护保洁工作。县水务局负责督促协调全县农村河道(水库)环境卫生整治,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的技术指导、河道(水库)综合治理、水政监察执法等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各乡镇(旅游区管委会)、县水务部门结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通过入户宣传、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在沿河村组和单位广泛开展河道整治宣传动员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集中整治阶段。各乡镇(旅游区管委会)、县水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在春节前开展河道(水库)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维护保洁工作,对完成集中整治任务的县管河道,由县水务局、四城联创办验收合格后,交由相关乡镇负责做好维护和保洁工作,实现河道(水库)沿岸无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水面漂浮物,使河道(水库)环境实现岸洁、水清、有绿。

(三)检查验收阶段。县水务部门协同县四城联创办成立考核机构,于月1日至15日分组对全县农村河道(水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对工作验收不合格的责任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确保月30日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四)巩固提高阶段。各责任单位和相关乡镇(旅游区管委会)要积极建立健全河道(水库)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河道(水库)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使河道(水库)环境卫生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乡镇(旅游区管委会)和县水务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人员责任,推动河道(水库)环境卫生整治和维护保洁工作全面展开。

河道环境治理篇8

关键词:论述;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应用

1河道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在河道整治中,要在充分利用河道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不但要保持河道自然流向,而且要注意协调城市建设与河道的和谐关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就是建设自然型河道。所谓自然型河道,也就是要在尽量维持河流固有生物环境的前提下,以制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加强护岸,保持河道自然原生态,使河岸景观建设体现自然形态。所以,河道整治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自然,还要在河道环境建设中,实现自然回归。

2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2.1统一性原则

在河道综合治理的生态景观规划中,首先要明确河道的生态状况,其次要考虑其上下游、左右岸生物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安排,确保河道综合治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融入生态因素。

2.2改善性原则

河道综合治理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当前的河道现状。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既是出发点,也是综合治理的归宿。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涉及3个方面,首先是改善水资源质量,其次是改善河道生物群体生存状况,再就是河岸生态景观面貌的改善。

2.3融合性原则

河道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河道综合治理就是要让河道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让河道成为人们优美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延伸河道水面,建立岸边绿化带,协调河道的生态环境,优化河道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一个好去处。

2.4美化性原则

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对河流从下到上、从水底到河岸的一个系统的治理过程,疏通河流、护坡防洪、巩固堤坝等河道内工程施工,都要围绕着美化原则来开展。

3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改善水质,涵养水源

改善水质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因为河道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河道的治理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景观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截污治污,生态植物能有利于污水的截留和沉淀,减少河道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景观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汛期排洪泄洪依然是摆在河道治理中的首要目的,确保河道排洪泄洪安全,这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

3.2化城市水环境

河水被誉为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水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实现城市水利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河道里的水资源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命之水,也对城市建设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美的城市中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水,提升了这个城市人们环境幸福指数。不但有利于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还有利于现代城市建设新理念的实践,更是提高了人们追求自然生活的品味。河道的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为补充,提升了河水质量,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互利共赢的举措。

3.3绿色河岸的生态景观技术措施

河道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的理念,生态景观的运用有很多方面,比如,改造原有的硬质河岸,在土坡采用柔性材料种植绿化,如根系发达具有良好护坡固土作用的紫穗槐、杞柳、胡枝子、黑麦草等品种,滨河绿带的种植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以及展现当地特色的植被。关于护岸工程,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紧密的河道和生态景观相协调。其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梯形断面、人行道设置在堤顶、亲水平台设置在堤下。亲水平台与堤顶之间的衔接采用斜坡进行,并采用草皮护坡。所以,河道综合治理完全可以保持原河道的蜿蜒曲折,河岸绿色植被也能遵循原有的风格,生态系统就可以得以全面地保护。

3.4生态景观的改造措施

河道生态景观的改造工程措施中,植物种植必须要体现绿化的本质,并注重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多种植物的特点,利用不同植物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生态景观,并与河道呼应,确保河道景观的融合性和一致性。让人们深入河道沿岸生态景观中,感受不同景观元素错落有致的布置,使身心真正融入生态的环境中,体验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怡然自得。

河道环境治理篇9

abstract:riverregulationwork,topeople'slivesandpropertysafety,mattertoruralandurbanfloodcontrolanddisasterreductionability,mattertoeconomyconstructionsmoothly.Cityrivertrainingworksathomeandabroadhasbeenthefocusofresearch,afteryearsofeffort,whetheritisfromtheriverstructureorfunctionhavebeenfundamentallychanged,floodcontrolanddrainagesystemimprovement,waterenvironmentisgettingmoreandmorebeautiful.But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inchannelmanagement.

关键词:河道治理现状措施

Keywords:rivermanagementcurrentsituationmeasures

一、河道的功能简介及现状分析

1河道的功能

(1)防洪排涝

我国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环流季风带,很多地方汛期降水量大,汛期长。在我国北方地区汛期主要集中在7—8月份,容易形成夏涝,导致江河的汛期洪水,因此,河道能在汛期内发挥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功能是行洪排涝。

(2)航运

河道的航运功能在陆地运输条件改善以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南方,河流众多,为当地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3)调节局部气候

河流中的水蒸发吸热,能小幅度降低附近温度,蒸发的水蒸气可以增加邻近区域的空气湿度,提供舒适宜人的空间,也是多种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4)农业灌溉,生活供水

河道中的蓄水、滞水,可以对农田进行灌溉,有效缓解旱情。同时,能解决工业和生活用水。因此,要保障水资源持续供应就必须保护好河流的水资源环境。

(5)景观功能

码头、护岸、水流、水闸、丁坝、高河滩等都是河流景观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河流景观有益于居民的生活。人们可以更好的休息,观赏景物,散步和进行集会轻微的球类运动。

2、河道现状及分析

河道淤积严重是防洪能力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另外,流域表面和河道面变硬导致水流下泄速度加快,河道的保水、滞水能力降低。对地下水过量开采,使得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交换变为与自然相反的方向,导致河道流量较自然状态下减少,部分河段断流。人为设障也会致使防洪能力下降,河流经的主行洪区内栽植速生林,造成水流速变慢,延长了堤防浸泡的时间,降低了河道的防洪能力。

目前,我国河流普遍受到污染,污染程度还在加剧。水污染不仅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还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约束了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河道,尤其是城市河道的富营养情况非常严重,这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人口多,环境负荷大直接相关。而我国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正确还不够,只注重经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导致生物多样性条件被破坏,天然食物链脱节,许多河流生态系统逐渐退化,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致使河流生态环境恶化,对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为了扩大土地面积或获得方便的施工和交通运输条件,很多河道被填埋板覆盖,河道变窄甚至完全消失。

二、河道治理中的问题

1对河道认识和整治投入不足

其主要表现为资金短缺,技术力量弱,缺乏对河段进行长期的、科学系统的研究。另外,没有科学的规划整治工程,工程建设不配套,没有完善一套完备的防洪体系。尤其是研究资料少,研究手段落后,对河道特性与河床演变的规律认识不清,缺乏可直接借鉴利用的经验和方法。

2没有明确治理思想

对河道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指导思想与系统的整治方案,不能均衡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求,达不到综合整治,综合利用的目标。整治的工程只是为了应急抢险,造成背着石头追河的被动局面。无法考虑左右岸、上下游的关系,进行统一治理。

3、工程设计不科学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也没有形成合理的工程格局,没有控制河势流路,河道处于自然状态。另外,整治工程布点少,控导主流的能力差,工程不配套,无法改善河势,使得河道处于自然状态,水流散乱,主槽游荡不定,防洪压力大。另外,河岸塌岸严重,对工农业取水和当地群众的生活影响极大。同时,岸堤出险机率增大,抢险费用大,却效果不明显,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4、防洪安全隐患多

没有有效的控制工程,主流摆动频繁,堤防受冲塌垮严重,防洪大堤、村庄及水利工程、交通、通讯线路等设施受到严重威胁,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三、河道治理有效的控制措施

1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以往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克服单一性的传统观念,强化生态、环境要求,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城市建设中还需制定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为近、远期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2河道水质治理

(1)人工湿地治理。修建一些人工湿地,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为微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提供条件,以充分发挥湿地中的土壤和生物对污染物与水体的净化作用,实现对污染水体的净化。

(2)土地治理。该技术是以土地为处理设施,利用植物系统的吸附和过滤,对水体进行净化,该法一般用于污水处理。一些岸边的挺水植物生命力极强,能很好的与土壤融为一体,过滤和吸收能力强,对污染物,悬浮物的吸附能力强。比如芦苇对于磷的去除效果很好,其去除率可达65%。另外,河道边要多建设一些自然的,生态型的护岸或者利用透水材料建成的岸边,并保留适当临水的滩地,为岸边动物和两栖动物提供生长和繁殖的场所,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水生态治理。利用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将有机污染物层层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增加水中植物的多样性,这样能为水中生物提供良好的繁殖和生长条件,而且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水质净化作用。水生植物,才保持和创造了洁净的水质及一派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对水葫芦等水中飘浮植物和蓝藻等浮游藻类也要正确对待,扬其所长,避其之短。人为控制水葫芦等水中飘浮植物,充分发挥降解污染物、吸收重金属和点缀环境的长处。同时,要充分发挥水生动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3、实施清淤

河底淤泥污染也是水污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河道淤积不仅减小了河网的调蓄容量,影响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发挥,而且还减小了灌溉供水量,降低了河网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污染附着于水体,对水体造成危害,因此清淤是增加河道行洪断面和调蓄水量与清除河床污染沉积物的有效措施。

4、做好丁坝防冲措施

丁坝在河道整治效果明显,它能束窄河床、调整水流、保护河岸。丁坝一般由坝头、坝身和坝根分组成,在平面上呈丁字形,故谓之丁坝。丁坝一般可分为淹没式和非淹没式两种。淹没式丁坝经常处于水下,主要用于航道枯水整治;非淹没式丁坝的坝顶高程有的稍低于堤顶,难以被洪水淹没。丁坝能束窄坝前水流,使流场发生变化,将水流分成主流区、上回流区和下回流区三个区。其中,回流区与主流区的交界面不稳定,形成泡漩等复杂流态。丁坝使水流单宽流量增大,形成冲刷坑,冲刷坑在发展过程中,常造成根石流失及坝头坍塌破坏,因此在设计丁坝时,正确估计冲刷坑的最大可能冲刷深度

5、加大生态护岸技术的推广应用

生态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在近几年东丽区开展的清水河道建设中,在以后的河道治理工程中,还需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针对不同功能定位的河道研究相关生态护岸技术,推广应用各种生态护岸新技术,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恢复和保持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自然景观,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亲水性,更好地保护水生态环境。

6、截污治污,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

在河道水环境治理中坚持以治污为本、截污为先、按水系分片整治的原则,注重水的“安全、资源、环境”相协调,根据规划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强截污治污,局部地区实现雨污分流,对于城镇村集居地要加快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将沿河两岸的企业单位及居民区的排放污水纳入污水管线内,同时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通过污水集中统一排放、雨污分流等措施的实现,可大大改善河网水质状况,有效提高水环境质量。

7、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调度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核心是截污治污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在当前污染源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河道水污染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调度水资源,缓解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一是在已沟通水系中加大引水调水力度,增加水量,加大水体的稀释能力,提高水体置换速度,加快污染物外排;二是充分利用已建泵闸工程,增加河道水动力,加快水体流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8、加强长效管理,巩固提高河道水环境治理成果

长效管理工作是做好河道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保障,河道整治与管理并举才能达到综合整治成效和水环境保护的目的。要真正实现“蓝天碧水”的水生态环境,还需强化河道管理的措施和手段,加大排污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有效控制污染源,加强水务、建设和环保等部门的沟通配合,巩固和提高河道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工作成果。

9、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水环境保护意识

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充分认识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政府对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视,同时要提高全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取得各部门和老百姓的理解、关心、支持和配合共同维护水环境安全,打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五、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河道的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结构破坏程度逐步加重,河水经常冲塌堤防,形成险情,河道整治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加大投入,进一步研究河道的治理,切实解决河道的一系列问题,努力创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丰华丽.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2

河道环境治理篇10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防洪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镇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现状河网水系淤积严重,影响通航,引、排水受阻,水质环境也严重恶化,要使河道周边环境和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必须要在整体质量控制上进行相应的调控,搞好河道整治工程,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从而进行水利河道整治规划的设计标准。

⒈河道整治工程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河道治理需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其强调工程应顺应自然生态,故在进行实际的河到工程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找出设计河道本身存在的问题,明确治理目标,其次要根据现有河道的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的地理优势,采用合理的总体布局,选取合理的河道平面走向、设计适宜的河道纵横断面,最后对河道进行护岸和景观的设计,其主要设计理念如下:

1.1功能理念

满足城市河道防洪、排涝、航运等的基本功能,同时保护、美化周边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1.2生态理念

充分顺应自然的水生态环境,维持区域内的生态完整性,与自然环境达到有机结合,创造舒适、优美的滨水绿化空间。

1.3人本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及河道水生态系统,凸现城市滨水特色,形成环境优美、贴近市民、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城市绿化开敞空间。建造城市特色滨水景观带,为周边市民提供适宜的休闲娱乐场所。

1.4文化理念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设计力求将现念与地域文化完美融合。

2、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

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作为划分依据,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作为划分依据时,河道整治规划可分为以下3类:即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和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1)库区河段整治规划。该规划方案主要是针对水库回水变动区进行的整治。因此,为了研究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必须先进行水库回水变动区的研究。天然河道和水库是水库回水变动区的重要特性。有效认识这重要特性对于库区河段整治规划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了进行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工作,必须采取的工程措施为修建整治建筑物、疏浚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工作。2)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该规划对于改善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径流式枢纽或航运枢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想很好的进行坝区河道整治规划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防洪、航运和发电等效益。3)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进行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工作时,要对水位下降,河势变化,河段防洪等等问题做出有效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合理有效的整治方案和整改措施。才能更好的完成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工作。

3、河道整治中,防洪排涝能力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重要内容

3.1防洪护岸堤线布置原则

(1)堤线一般沿明江河岸布置,选择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而且房屋拆迁量较小的线路布置,以节省工程投资。

(2)堤线布置尽可能与城区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城区土地开发相结合,堤防工程和城区规划道路相结合,形成临江大道――江滨路,既能防御洪水,又便于城区交通,并使城市景观和环境条件有所改善。

(3)防洪护岸堤线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避免与河流顶冲迎流,使护岸的修建不至于造成河道过水断面缩窄,影响河道的行洪。

(4)防洪护岸堤线力求平顺,各堤段平缓连接,在不影响河道过水断面的前提下,部分河段可按河势裁弯取直或局部拓宽。

4.生态理念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的几项主要应用内容

4.1在传统的河道整治工程治导线设计中,往往只是从防洪的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将那些丰富多彩的河流粗暴地予以裁弯取直、去散取一等处理方式,最终导致自然河流当中的浅滩与急流、主流与支流等格局被人为地改得面目全非。如果仅仅从工程量与工程造价上来看,这样做似乎无可厚非,既能缩短工程周期,又能降低工程成本,但是,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就比较大。首先,在那些被废弃的原有河道附近,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就将急剧恶化,甚至农田灌溉也将受到极大影响;其次,新开的河道也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要尽量维持河道的生态功能,在其整治工程设计中就要尽可能地保持河道的既有状态和周边环境,即便要做局部的调整,也应当进行充分地论证。

4.2生态修复水工程。第一步是水污染控制。所谓开源节流,对于城市河道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污染源多种多样,多源于内部污染源,通过截污清淤措施可基本解决,而其他污染如有机污染则需要生物修复技术(如曝气增氧、生物滤床、微生物投放等)处理。第二步是水量和流态调节,主要是通过全面开源补流、稀释净化保证生活娱乐的需水量,综介调水使水体有序流动和适当置换,机械推流促进水体流动,调节水动力以提高河道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促进水质的活性发展。第三步是加强绿化,构建生态缓冲带;重塑绿色生物长廊不仅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还可以降解环境污染、防止土壤侵蚀,促进生态平衡。第四步是建造河道护岸,进行拆旧补新,改用具有耐久性、渗透性、亲水性、抗侵蚀性、抗冲性材料加固河岸,营造水陆交错的柔美生态岸线。第五步是改造河道形态结构,拓宽河道,修建多孔质岸坡,制造岸线,营造脉冲以保持连通性。第六步是控制水生物群的更替,在本土化原则下适当引进,促进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第七步是生态修复与景观、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通过恢复河道纵横断面、河床和边坡结构形式、水动力条件以改善水质;另一方面借助于生态恢复技术并加强河道绿化,提高水生态系统恢复与净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整理河岸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及历史文化构建美好的护岸景观、生态长廊、开放空间、慢行系统,营造通过水系旅游景观和人文景观。

结语:

河道防洪整治工程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重要举措,河道整治是一项系统科学化工程,重视城市河道防洪的整治工程。做好河道整治工程设计的生态管理,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绿化建设,可促进河道生物的恢复,实现岸绿水秀以及河道水系生态化和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杜德军.对某河道防洪工程防洪提设计布置的探讨[J].大科技.2012年第04期

[2]刘向荣,彭艺艺,余润生,等.城市河道综合整治设计新理念[J].工程建设与管理,2010(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