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1:05

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C-0160-03

我国家具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势必要担负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具有家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新时代家具产业工人的重要使命。在我国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想跟上产业形势的发展,必须采取适当改革的措施,才能将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构成”课程主要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三大部分内容,是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当中起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其想象、审美及动手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开展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对培养家具行业紧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不能有效衔接。在我国高职家具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构成”课程的定位是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通常安排由年轻教师负责教授。但这些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普遍缺乏设计与生产实践经验,且对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理解不够深刻,教学时大多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在课堂中更侧重单纯讲解一些构成理论知识,没有将其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进行适当的联系与延伸,导致学生虽然了解了一些构成原理知识,却不知道该怎样将其与今后的家具设计应用相结合。这种隔阂与分化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构成”课程是高校各设计类专业共同的必修基础课程,但不同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应各有侧重,如针对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应偏向于培养其单体造型设计能力,针对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偏向于培养其空间设计能力,针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应偏向于培养其平面设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但高职院校往往师资力量不足,通常是指定一名教师负责几个不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构成”课程教学任务。而这些教师为图省事,往往套用一本教材、一套教学方案和一套ppt来应对不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构成教学任务。这种单一雷同的教学模式没有与专业特点有效结合,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很难满足高职院校不同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三)生搬硬套本科教学模式。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扎实绘画和造型基础的工科生,且普遍理论理解能力较弱,对艺术形式美的感知也不够敏感,缺乏审美能力。但不少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些学生的特点,在“构成”课程教学中仍然沿用自己以前在本科教育中接触到的传统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课后让学生大量临摹一些构成手工作品,导致学生因为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和难以应对大量的手工作业而对其产生畏惧甚至厌学情绪。此外,传统的手工构成作品需要学生自费购买大量价值不菲的绘图工具、上色工具、绘图纸及模型制作材料等,给不少家境贫困的高职学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这部分学生学习“构成”课程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

二、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提到的当前高职院校“构成”课程教学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改革措施,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构成”课程标准,加大教学督促力度。我们积极申报了广西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成立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组,组织成员对多家国内知名家具企业及兄弟高职院校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在充分了解家具行业对用人职业能力需求和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构成”授课特点的前提下,重新修订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构成”课程标准。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我们将原本安排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授课的“构成”课程调整为在大二的第一学期授课。学生通过在大一学习手绘、软件及设计理论等基础课程后,在拥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再学习“构成”课程就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所完成作品的质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构成知识的兴趣和信心。此外,我们要求教研室主任对授课教师教学过程实施随机听课督查,确保教师能严格按照已审定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展“构成”教学工作,杜绝教学模式单一,确保其在教?w中将构成的相关知识点与后续专业课程知识点进行密切衔接。

(二)加大对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适当安排具有丰富高职教学经验和家具设计生产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承担“构成”课程授课任务,要求新教师经常到老教师课堂上听课学习,使其更快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便在自身授课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年轻教师业余时间到家具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实践锻炼,并从家具协会、家具厂等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专家、高级技师等到对年轻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年轻教师家具设计与生产实践方面的能力,并要求其在“构成”教学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教学比例,从而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将构成知识点与后续家具设计相关课程进行良好的衔接与应用。

(三)立足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编纂更具有实用性的校本教材。目前市场上出版的“构成”课程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实践训练环节少,且专业设计应用方面的案例体现不多。为了加强教材的实用性,我们组织了一些优秀的教师成员编纂“构成”课程校本教材。在编写中,我们根据高职院校“以能力为目标、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特点,舍弃了一些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增加了不少需要动手操作的训练任务环节,从而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我们还在校本教材中收集了当前家具设计最前沿的优秀设计案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构成知识与这些实际案例之间的应用关系,培养其在训练实践中初步具备将构成知识运用到家具造型设计中的能力,使其更加明确学习构成知识对自己今后专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构成”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四)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3D打印技术引入构成实践训练环节。目前各院校传统的构成实践训练普遍都是让学生手工完成,不仅费时费力,还需要学生自费购买大量材料,给其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容易造成学生抵触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3D打印技术引入构成实践训练环节中。首先,我们在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求其在大一时期就需掌握autoCaD、3DmaX及SketchUp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知识,在其大二时期将这些辅助设计软件创新性地引入构成实践训练环节中,结果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完成作品的效率,也减轻了其购买材料的经济负担。此外,由于设计软件在建模过程中不受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拓展了学生的创意表现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为了将计算机软件虚拟设计的模型进一步实体化,我们还将先进的3D打印技术引入构成模型制作环节中。利用3D打印机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打印出学生前期利用三维软件设计的虚拟模型,方便他们真实观摩和感受自己所设计的立体模型效果。此外,我们还将打印出的部分优秀模型作为可视化教学成果进行展出,给参展学生带来了很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构成”课程的学习兴趣。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库。由于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实施“2+1”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有课程都需要在两年内教授完成,导致一些课程的课时设置相对本科院校的同类课程减少了很多。就“构成”课程而言,一些本科院校常安排多达80课时,而高职院校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却仅能安排48课时。在授课课时极其有限的前提下,如授课教师不能合理安排授课进度,必然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课时少的难题,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构成”课程的多个重要知识点录制教学视频制作成微课,以供学生课前或课后反复观摩学习。在此基础上,将“构成”课程的相关课件、经典案例、师生优秀构成作品、练习题及答案等一起整合成教学资源库,在学院网站建立“构成”网络课程。通过该网络课程,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可随时学习构成相关知识,不仅极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授课课时紧张的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篇2

关键词:家具设计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1.引言

家具设计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必修课程。在目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以往的教学课程需与时俱进,适时改革。因此,本文针对教学课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家具设计课程改革的措施,以为学校更高标准实施家具设计课程的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2.家具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2.1课程教材不突出

目前室内设计专业中家具设计课程使用的教材多为林业院校及工业设计方向的教材,教材中没有考虑室内设计专业的特殊性,缺乏家具与室内设计的相关内容,大部分教材单单从风格、造型、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介绍,关于家具与室内空间的关联等方面很少提及。室内设计专业中的家具设计与家具专业的家具设计、工业设计课程不同,除考虑家具经济性、安全性、审美性等因素外,还需将家具与室内设计结合起来分析。

2.2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家具设计课是需要进行实践才能达到良好效果,但目前很多学校和专业没有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既没有校企合作,又没有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没有机会走出校园出去看看,仅仅依照书本知识闭门造车,可以画出天马行空的设计方案,却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学生对材料、工艺、技术不了解,设计作品不切实际,只能看不能投入实际生产,最终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兴趣[1]。

2.3教学方式相对陈旧

一些高校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时,仍然沿用以前的老教案,天天炒现饭,教学内容多是教材上相同的基本知识,不做任何拓展与创新。对于新鲜出炉的优秀家具作品,一些利用新工艺、新材料制作的家具一概不理,甚至不了解。这种情况不仅造成教学内容单一,而且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过程过于呆板和僵化,不利于家具设计教学的发展。

3.本科院校家具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针对艺术设计专业中家具设计的教材品种繁多,多数以家具风格、造型、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来论述,与室内空间的联系不够,忽略了家具与室内空间的关系。另外,由于艺术类学生工科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学习工程力学等相关课程,对结构、工艺等了解很少,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的接受和吸收能力降低。因此,需要删减不必要的章节,优化教学内容。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保留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家具风格、造型与室内的联系等,可以结合案例增加室内空间中如何布置家具的方法、室内风格与家具的联系,室内固定家具的设计和制作、家具质量的辨别方法等相关知识,把家具设计和室内设计联系起来,让学生处理好人―空间―家具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2重视专业基础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中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能够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为进行家具设计的学习提供相应的理论与专业支撑。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基础课程。例如在设计史理论课中,有介绍建筑室内风格流派及一些著名设计大师,建筑、室内、家具三者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室内风格由家具的布置而形成,一些设计大师往往是家具设计大师,很多优秀的家具作品流传至今。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手绘及软件的技能的基础课程。例如基础制图、效果图表现、3D、photoshop、草图大师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只有有一定的表现技能,才能把所思所想直观表现出来。因此,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应重视专业基础的教学。

3.3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教学方法上应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展开教学活动。把理论讲座课程、多媒体电子教学演示、课堂教学讨论、团队小组工作、市场调研、设计答辩、案例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训车间实操、学校学习与社会企业考察全部有机贯穿起来[2]。比如目前在家具设计课程中,提出特定用户群研究教学。通过对客户的工作、爱好、生活形态、消费观、价值观等的研究,从而制定具体的设计方向。在之后的设计活动中,同样可以通过人物角色检测最终设计是否切实的满足需求,而不至于偏离目标[3]。通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革新传统教学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国外家具设计教学都非常重视设计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工艺与美术、传统与创新、美学与功能的统一。从草图绘制――效果图绘制――模型制作――样品制作的设计流程,都需要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家具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建立校企合作。安排学生积极主动与家具厂、家具卖场联系,进行专业考察、认识实习和课程设计,最终实现作品从图纸转化为现实。另一方面从教师层面来讲,要把老师从传统教学方法的传授者转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将教与学处在一个互动模式中,与学生一起参与完成贴近生活的教学任务,并将作品推荐给企业,努力将理想的作品转化为现实中的作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3.5引入设计竞赛机制

家具设计竞赛起到补充教学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弥补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过多,实践教学不足的不足。目前,针对家具设计的竞赛有很多,例如国际类的红点奖、日本的旭川国际家具设计大赛等,国内更多,像龙家具设计大赛、国际(永安)竹家具设计大赛、百利杯办公家具设计竞赛等。每一个设计竞赛项目有明确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标志性的行业热点,因此也可作为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的有效评价。另外,设计竞赛的引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在设计中,学生需要团队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完成作品。而且在设计中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表现技能,才能将头脑中的作品以参赛形式体现出来。

4.结语

对本科院校家具设计课程中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改革,改变固有教学模式,强调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家具与室内空间的关系。以上是笔者对艺术设计专业中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认识,由于能力所限,不免有不当之处,望指正。

参考文献:

[1]张晓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改革[J].价值工程,2012(06).

[2]彭亮.新型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家具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09).

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篇3

[关键词]家具课程实践教学

家具在室内空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室内设计成败的关键。环艺专业在高年级中设置各种专题空间设计课程,家具设计与这些课程内容息息相关。长沙师范学院环艺专业为了让学生通过家具设计的学习,为后续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利用自身资源,结合家具设计课程与学生学习特点,探索出一套家具设计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迫切性

1.家具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它起源于生活,又促进生活。在室内环境中,家具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实用的艺术品,与室内其他的装饰物共同构成了室内陈设设计的内容。当代室内设计师要在对家具种类了解的基础上,不仅要灵活运用不同种类的家具,对室内空间进行装饰,还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努力营造出完美的生活环境。

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环艺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是以专题空间设计为主,而其家具设计课程主要侧重于家具的功能、造型设计、家具的选择与布置及其与整体空间设计的关系。环艺专业学生基本为艺术生,对课程理论教学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家具的结构和工艺材料方面就成为环艺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点,教师往往通过图片,对家具的一些基本结构原理进行简单说明,传统的教学形式也很难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直观的了解,因此设计出来的课程作品往往脱离现实,作业浮于形式。

2.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高校毕业生优质就业率不断下降,在行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情况下,环艺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需求,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环艺设计专业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理论而缺实践,重图纸而缺实际操作的知识学习,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式教学系统做支撑,导致所掌握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而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弱化现象则更为严重,很多高校的家具设计课程沦为经典家具赏析课。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首要目标。在家具设计课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家具的造型、功能和材料等设计方面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制作家具的手脑结合过程中对材料特性、加工工具使用、家具结构以及五金件的选用等方面的理解和创新能力。这种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是其他专业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二.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环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通常以实地参观体验或企业实习为主,这种形式的作业以报告、ppt等形式,其过程对学生的可控性较弱,严重依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家具设计课程与其他空间设计课程的作业形式存在很大区别,设计作品拥有很大的可实现性。

基于以上特点,专业教师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图纸绘制+模型制作的模式,探索一条新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实物制作:在课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以其现实生活需要和造型美观为出发点设计并完善一件或一套家具。为了鼓励学生在制作材料上的创新,作品材料不限,目前已有实木、金属、纸板、塑料和玻璃等材料的家具。受限于加工工艺,本课程仍以易于加工且强度较好的三层指接杉木板为主,通过板材裁切——部件组装——表面处理三个基本步骤制作设计作品实物,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从概念——图纸——实物的完整设计过程。

1.板材裁切

在板材上以墨线和铅笔为工具根据大型台锯加工特点绘制主要零部件尺寸;使用大型台锯切割出主要零部件,这个过程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员的指导下由男生操作;使用曲线锯和木工锯切割小型复杂造型零部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板材的特点以及对各种木工切割工具的使用。

2.部件组装

在得到所有初步加工的零部件之后,用粗细两种砂纸对表面进行打磨至光滑,以便未来表面上漆;根据设计方案中的家具结构对零部件进行组装,组装的形式以铁钉、射钉和木工胶为主。在家具方面这个阶段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家具结构、受力、结合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设计中忽略的实际问题,而这些将带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思维潜能,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3.表面处理

部分家具的重点部位(如桌面板)要求使用封边条结合木工胶进行封边处理。由于学生设计作品以板式家具为主,因此目前家具的表面处理以油漆为主:学生根据比例调漆之后,根据家具部位使用程度刷2-3遍油漆。个别实木家具作品已开始使用桐油等其他材料来处理表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油漆的配比和上漆掌握了木制品表面处理的基本方法。相对于装饰材料课程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实践学习机会。

三.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意义

1.满足家具设计课程教学要求

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家具设计课程所面临的教学效果低下的问题,收获了教学的最理想效果,真正做到了理论结合实践的家具教学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情绪,手脑结合,训练学生思维,激发思维潜能,使其从形象认知上真正掌握家具的结构、工艺及材料的各项知识和经验,并合理运用,为学生未来的专业课学习铺平道路。

2.各方面的深远影响

家具设计课程这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教学本身。对于学生而言,本课程的家具制作环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共同通过解决一系列困难,最终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实物制作,获得了很强烈的成就感,增加了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在产生对自己认同感的同时,也锻炼了最缺乏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些都对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能力培养产生宝贵的启蒙作用。

对于专业而言,这种模式不仅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为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产生积极启示作用。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指导学生从概念设计到完成实物制作,在与其共同完善方案、修改结构、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中,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的威望与专业水准在学生心目中也有了新的定位,由此促进未来的专业教学。

四.结语

家具设计课程的这种家具设计+实物制作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是长沙师范学院环艺专业近年来不断探索并逐步完善的成果。受限于教学条件等各方面原因,它与全国优秀高校环艺专业还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还会继续为更加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做出有益的探索,以期为相关院校环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篇4

《家具与陈设》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调查,各学校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但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还是使学生进一步具备从事室内装饰设计的能力,创造出功能和美学等方面均有创新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可以训练设计基本功,开阔学生的视野。

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家具与陈设》课程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根据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将其分为“家具的风格流派”、“家具的造型设计”、“家具的材料与工艺、“室内陈设的基本知识”、“室内陈设设计的装饰流派”、“室内陈设的布置”、“室内陈设品的选用”等部分。各大院校划分方法虽有异同,但都不影响其课程实践性强、内容较为综合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

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使学生听起来觉得空洞,缺乏感染力。由于对理论知识缺乏具象认知,往往理解相对模糊,在实际工作中感觉无从下手,也就无法将抽象理论与具体设计案例结合,进行体验、转化、再造,容易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方案与实施

在室内空间中的家具大体可分为固定式与移动式两种。移动式家具,如沙发、茶几等,

一般都是由家具设计专门人才进行设计并制作,室内设计师只需要直接去家具市场选购。而固定式家具,如橱柜、书柜等一般与室内界面固定连接,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基本都是在室内装修现场直接制作,其外观造型、尺寸、材料、结构等均要求室内设计师设计和绘制。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具备设计、制作这类家具的知识。

“链式”教学改革

家具与陈设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家具与陈设设计的市场越来越趋于成熟,对从业设计师在配饰产品、专业完整的工作流程以及团队组建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更需要学生通过与工作相符的实践学习来提升和丰富自己的能力。因此,环环相扣的实践课程设置,在家具与陈设的实践中尤其重要。

1.了解市场,是一切实践的基础

在家具与陈设的实践环节,首当其冲的就是认识市场。通过市场调查,学生能够了解到目前国内家居陈设(配饰)行业发展及所处的市场态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课,大家将充分地领会到从事家居陈设职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团队组建方式、配饰产品市场分布、陈设及家居配饰服务要点等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2.元素积累,一点都不能少

从元素课程涵括家具陈设、绿植与花艺陈设、中国画及油画的陈设应用、陶瓷及艺术品的陈设、家纺产品陈设、灯饰的选择与陈设、家居陈设的色彩及创意应用、国际家居潮流及风格元素……在这些专业元素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体验、观摩、实地考察等实践方式开展学习。尤其像别墅样板间的考察与实地练习、博物馆珍藏艺术陈设品的观摩、家纺设计师工作室的外出教学等等都是以“实践”为核心。

3.案例实践,整合陈设师全面能力

整合前期掌握的工作流程、项目实施标准以及对各种设计元素的熟悉,学生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需要完成一系列案例的分析、策划和执行。这个实践的过程丰富而生动,从方案策划、陈设元素选择、完成图纸布局是一次设计的全过程体验;

“产学研”教学改革

通过把企业的研发任务转化成课题的形式使教学与科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教学更有明确的目标性。在教学当中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积极性,共同动手参与,使原创的设计想法能够实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质,在整个系统的学习当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也能让教师把教学当中的理论知识有的放矢地转化为科研实践成果,完满完成阶段性课程及横纵向科研课题任务。通过和企业进行不断、有效的磨合,在得出相互认可的科研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引导企业把项目生产设计任务的核心部分系统而循序渐进地给予学校,这样就可以形成相对固定的专业教师设计团队,通过项目的特性和学生的特点及设计水平的优劣客观地调配资源,也能长期有效地完成企业的多方面要求。

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篇5

一、专业核心课程基本框架的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由低到高进行分阶段训练,打牢基础,从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几个阶段设计教学。机械制图与测绘、计算机绘图及三维基本建模基础构成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为核心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围绕本专业将来工作岗位所包含的岗位技能、工作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将机械设计、创新设计、模具设计、产品高级建模和产品规范等以任务驱动式进行训练,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基本框架,为综合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就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校企合作教育平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专业课程体系。

第一,围绕佛山市世界级产业——白色家电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岗位群工作过程,以小家电企业典型产品为对象,分析提炼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内容和环境训练要求。

第二,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校企共建学习领域课程作为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机械设计基础增加了matlab应用实训,CaD/Cam技术应用(pRo/e)课程增加了以小家电产品开发为目标的“CaD/Cam技术应用(pRo/e)实训”,塑料模具设计增加了以企业赠送的生产模具为对象进行的“模具拆装实训”以及家电产品为对象进行的“塑料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实训”,数控编程加工增加了以家电产品模具零件为对象的“CaD/Cam技术应用(UG)实训”。

第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整个生产过程的知识、技能需求,作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依据,以小家电产品为具体对象,将小家电每个生产工作过程的岗位知识、技能作为教学和实训内容。机械设计基础将小家电传动系统设计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并用matlab仿真分析实训课程进行深入学习;CaD/Cam技术应用(pRo/e)课程引进榨汁机、搅拌机、打蛋机等产品进行产品造型技术训练,并在CaD/Cam技术应用(pRo/e)实训课程中,进行产品结构装配与分析训练;而模具设计课程针对CaDCam技术应用(pRo/e)课程训练的对象进行模具结构的设计训练,并辅助以相关的模具实物拆装实训;数控编程加工则根据模具设计得到的零件进行自动编程和加工训练。整个核心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完整产品的工作生产流程,课程间知识、技能以产品为主线相互渗透,课程的关联性、综合度大大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由工作过程、核心课程、核心能力和培养方式构成的课程体系,是一个主线分明、交叉融合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的课程体系,符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模具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课程设计的思路

(1)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以实践为主渠道的教学体系。本课程以三维建模、图形转换、模具二维、三维设计为主要内容,以实践教学为主,课程内容体系构成一个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空间的能力结构训练系统,设定课题总目标与子目标,并分别与相关专业与相关课程对应。

(2)运用“课题式教学模式”。运用“课题式教学模式”,设置动态化的课题方案,采用弹性、动态化的课题设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课题”的方式重新整合与提取课程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3)设置教学工作室,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在教学工作室中对课程展开各种教学实验,并与教研、科研紧密联系,有利于教师不断将教研、科研成果,特别是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内容之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程内容总体架构

教学内容的组织具有一般性与系统性。它的展开过程在教学工作室中进行,并以课题形式展开。教师可根据专业需要、学生实际,重新安排操作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鲜活性。课程内容的总体架构见下图。

课程内容的总体架构图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构建了校企共建学习领域课程的体系与教学模式,以“实训基地”“培训基地”“研发基地”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一类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通过共同承担研发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通过为企业培训员工、推广新技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通过共建实训室,做到资源共享,使企业真实感到合作的价值和潜力。企业主动走进学校,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推动专业课程改革,使广东省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教育平台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得以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崔瑞锋.美国著名大学电气专业教育发展特点分析—基于专业使命、教育目标及结果的视角[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7).

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典型任务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近几年来,山东省适龄高考学生数量以10%的速度逐年下降,而普通高校本科的招生人数又逐年增加,2012年山东省有近70%的高职院校没有完成招生任务。高职院校录取学生的整体素质逐年下降,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偏低,接受知识的能力偏弱。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以往的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之一,也是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工程中提倡和在示范院校专业改革中倡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近年来,笔者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先进职业理念融入教学改革,构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了项目化课程建设,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平台,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对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往3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毕业学生主要从事的岗位有各种塑料、冲压等模具的设计,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及各类数控机床的操作,模具装配、维修及设备调试,也有的从事模具管理及经营工作等。在对济南市周边模具行业企业的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专业骨干教师到校企合作行业企业进行暑期实践锻炼,并与模具企业技术人员座谈,对我国模具行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状况、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素质要求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汇总和深入分析。在调研的基础上,由模具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讨论、分析,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为:面向山东省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及模具成型工艺制定、数控编程与数控机床操作、模具装配及维修等岗位,具备专业岗位群系统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技能,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1.依据岗位调研分析,确定从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群,与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及岗位从业人员对岗位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由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小组共同讨论,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职业行动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就是对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及工作环境进行分析,将一个或几个类似的典型工作任务按工作内容及工作手段的异同归纳为不同的职业行动领域。根据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见表2),由企业相关专家、骨干教师共同讨论,归纳确定了行动领域,如表3所示。

3.依据行动领域设置学习领域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职业行动领域,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设置原则:一是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三是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和经营过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见表4。

以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重构与整合,使课程结构和内容与学生将来所面临的职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体化”的思路进行课程架构,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如表5所示。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新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职业能力显著增强。在2009年的全国塑料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件加工项目的技能大赛中,学院学生获得项目组二等奖;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山东省高职院校塑料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件加工项目的技能大赛中,学院学生连续取得项目组一等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和项目化课程的知识表征方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金捷.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9(6).

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篇7

[关键词]成本计划与控制;工程造价管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2019年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会,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中国基础设施发展还有很大潜力。从数据来看,目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在民生领域、区域发展方面,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1]。国家发改委及中泰证券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基建项目投资规模较2018年同期大幅增长,前三季度投资规模分别是2017年同期的5.6倍、2.0倍和2.4倍[2]。基础设施发展的较大潜力和其对投资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相关专业就业岗位的增加。这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就业基本集中在这个领域。“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和培养计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建筑工程估价”和“安装工程估价”这两门课程共同构成了工程管理专业的造价规划体系和造价控制体系,是“建筑工程估价”和“安装工程估价”学习的基础。但是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也面临着诸多变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认清形势,对本课程的教学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优化。

一、新形势下“成本计划与控制”教学所面对的变化

(一)课程名称从课程名称从“工程造价管理”变为“成本计划与控制控制”。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大多数集中在与工程建设相关的领域和单位,例如工程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单位和建筑材料的生产单位等。在指导学生就业时,教师发现用人单位和学生对“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用人单位负责人非常重视“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成绩,他们在看学生的成绩单时发现缺少了这门课程而多了“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只根据课程名称,用人单位负责人经常误认为“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研究对象不是工程,而是运营企业,是属于工商管理范畴而不是工程管理范畴,这不是工程单位所需要的课程,进而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少学习了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不能胜任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殊不知,现在的“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其实质就是“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工程建设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规划与控制,这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经常被称为工程估价或造价管理,也被直接称为工程造价管理。造价管理的英文是Costmanagement,翻译过来就是成本管理或者费用管理。Costmanagement由两项相互交叉的工作组成,这两项工作是Costplanning和Costcontrol,翻译过来就是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由此,也可以看出“成本计划与控制”就是“工程造价管理”。(二)工程成本数额大幅度提高。工程建设的参与方有投资者、业主、各类承包商、材料供应商、监理企业等。对于不同的参与方,工程成本或者说工程造价由各自不同的费用组成,工程成本控制的方法和目标也各自不同,但总体来说与工程的投资总额直接相关,工程的投资总额大,工程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总额也大。目前工程项目的成本数额也越来越大。项目往往跨市跨省,对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有很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已公布21个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的获批信息,项目投资总额超7520亿元,涉及内蒙古、江苏、陕西和湖北等18个省份[2]。投资额方面,重庆至昆明高铁、成都市第四期轨道交通及郑州市第三期轨道交通排名前3位,3个项目的投资总额均超1000亿元[2]。另外,不仅仅是工程成本数额巨大,它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工程项目重要性的不断增加,有学者使用了巨项目的概念。巨项目是指对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全球经济产生重大深远影响,对国防建设、重大科技探索、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保护有决定性意义的特大型工程项目[3]。这些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非常巨大,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三)计量计价规范的持续更新。工程计价模式有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两种,而且这两种计价模式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与这两种计价模式直接相关的计价规范是各类工程建设定额、《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2003年全国标准定额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工程量清单”计价形式的提出。此次会议后,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推出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此后该规范每5年修订一次。目前已经颁布的版本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为了适应工程计价改革工作的需要,与定额计价模式相配套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也几经修订。自2000年以来,分别由建设部联合财政部印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03〕20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财政部印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13〕44号)。两个规范的颁布具有时间差,再加上规范的推广学习时间和“成本计划与控制”教材编制出版的时间不一致,导致有时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实际工作时所用的规范不一致。另外,由于计价规范变更快,教材编写时间有限,有些教材的作者对规范的理解、消化出现了偏差,致使有些教材的部分术语不规范、不严谨。同时,新旧规范中一些费用的名称非常相似,容易导致有些教材对这部分术语出现混淆,使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更大。(四)学生抵抗外部诱惑能力较差。现代社会高速发展,5D、VR、微信、抖音、微商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转变。现在的大学生是90后,他们儿童时期就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所以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泛,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比较活跃,思路比较敏捷,但是对外在诱惑的抵抗力也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课下练的教学方法很难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外界的巨大诱惑有时候会使一些学生难以安坐于传统的课堂,经常在课堂上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想低头看手机”的状态,他们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二、“成本计划与控制”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选择计量计价标准统一选择计量计价标准统一、实践性强的最新教材。本门课程选择教材时一定要注意计价规范和计价标准的时效性、不同建设阶段采用计量计价标准的统一性和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三方面。其中计价规范和计价标准的时效性是首要选择。一定要选择采用现行最新计价规范和计价标准的教材,这样学生在就业后的工作中才容易上手,不容易出现新旧规范的混淆。如果处于新旧规范更迭时期,没有最新规范的教材可用,教师可在不同的建设阶段采用统一的计量计价标准,并查找最新的计价规范、标准作为教材的补充资料讲授给学生。在满足时效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案例、课程习题较多的教材,如若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相关的工程造价实例、工程计量计价工具等资料作为课程的辅助部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在满足前三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工程造价管理”或“工程计量与计价”这类名称的教材,以强化“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就是“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印象。(二)采用形象生动采用形象生动、对学生吸引力大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进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在原有板书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现代教学方法的引入,根据专业性质、学生层次(本科、高职高专等)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式教学等。1.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幻灯片、工程视频、Cai、工程记录),与传统板书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形象生动性。在多媒体硬件方面,首先应当加大投入和维护力度,及时更新计算机的运行内存,提高运行速度,改善服务器的配置,以保证工程造价实验室实现联网,保证工程造价软件的运行速度;其次应保证多媒体设备的清晰度和稳定性,以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软件方面,应及时更新相应定额库和计量计价软件,以广联达计价软件为主,附带简单介绍鲁班、斯维尔算量等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下找出不同软件的使用差异,最终理解这些软件的设计规律、操作流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面对不同的计量计价软件也能很快上手适应。同时,还要积极利用线上、线下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例如可以选择国家精品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也可以采用线上教学、线下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发掘先进、易懂的辅助教学工具,例如在讲解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的成本计划与控制时,可以借助模拟招投标系统,使学生对招投标的理解更加直观生动。2.采用分组式教学。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进而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融入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他们分成几个学习组,每组4~5人,分工协作完成一个大的案例作业。分工协作使得学生不得不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否则会影响全组的进度。例如,可以将案例分解成工程项目的划分、各个分项工程量的计算、综合单价的分析与计算、各项工程费用的计算等小任务,经常更换图纸,实行任务轮换,使每位学生都能承担每种任务。3.采用实践性教学法。在“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的基本计价原理讲授完毕后,教师可以选取一个完整的已建工程项目作为案例,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将其融合入工程决策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的讲授中。教师首先围绕工程中的各个建设阶段展开教学,进行成本的影响因素、成本的估算方法、成本的控制方法等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依托选取的已建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具体的工程实际演示,对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控制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去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能够使他们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真实地融入各个建设阶段具体的实际工作任务中,并努力尝试以所学专业的学科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这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进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并积极探究解决工程实际的方法。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大大地提高了课程教育与实际工程的关联性,也符合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实现教学一体化,不但能让学生理论知识够用,而且可以让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大大增强。(三)采取专题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课程实践方式。1.课程设计环节的改进。在课程讲解结束,可以设置2~3周的课程设计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对某一具体工程的某一专题进行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可分为理论学习部分和实践部分。完整的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论学习,可以使学生综合掌握成本计划与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成本计划与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建设工程造价编制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环节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具有熟练使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和定额计价模式确定建设工程造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使用技术资料编写报价文件的技能,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应用技能得到提高,专业特色得到体现。团队合作则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2.社会实践环节的改进。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和工程成本计划与控制相关的社会实践,努力拓宽实践渠道,例如可以发动往届毕业生和学生家长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寻找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咨询单位和招标等单位进行实践。

三、总结

“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属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与后继学习的“建筑工程估价”和“安装工程估价”两门课程共同构成工程管理专业的成本管理课程体系,也是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在将来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较大,而且他们非常重视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成绩。课程名称的变化、计量计价规范的持续更新和新生事物对学生的不断诱惑,都对“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了更好地培养出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满足工程类用人单位需求,“成本计划与控制”课程体系应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实践的合理设置等方面联合入手,努力顺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紧紧跟随国家、行业的各种工程计价规范、费用构成等政策的变化,深刻理解各省计量计价规范的调整,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选择计量计价标准前后统一、实践性强的最新教材,同时积极利用线上、线下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发掘先进、易懂的辅助教学工具,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各种形象生动、对学生吸引力大的现代教学方法,还要努力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进行专题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课程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良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从事全过程工程成本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基础设施发展还有很大潜力[Z].(2019-9-17)[2020-03-05].

[2]孙煜,何苗.今年交通基建项目密集批复,项目总投资额超7520亿元[Z].(2019-10-15)[2020-03-05].

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篇8

我国家具产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在智能制造、互联网、市场需求变化和原材料供应链革新的冲击下,家具专业人才面临原创设计能力不足、用户研究能力薄弱、设计方案转化率低、缺乏品牌管理意识和知识更新滞后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下的家具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

转型升级;家具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前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具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益发明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家具行业人才的教育模式也要转型升级,根据社会需要来适时调整培养思路、教学内容和师资结构,制订新的教学计划。

一、我国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形势

(一)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是世界家具生产和出口的大国[1],但在国际市场中,我国家具产业优势体现在低端产品上,高端产品的竞争力整体较弱。缺乏对异域文化特征、现代生活形态和技术发展潮流的足够认知,缺乏原创设计能力和核心技术,原材料供应企业的经营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是主要原因。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中心,打造健康的上游供应链,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加快企业的优胜劣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才能提升我国家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生产能力提高

近年来,家具产业的先进制造程度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出现,落后的产能逐渐被淘汰。为满足消费者对家居环境的个性化需求,全屋定制家具和互联网家装企业应运而生[2]。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流通体系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升了市场占有率。通过转型升级,一些定制家具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成功在资本市场融资,投入资金建设更先进的生产线,产能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进一步保证,发展速度继续加快,成为家具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三)研发投入增强

由于技术人才缺失,开发新产品资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和供应链管理困难等因素,许多家具企业只注重销售和产能建设,产品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1],恶性竞争行为时常出现,利润率不断下降。为了避开红海竞争,部分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和原创设计的投入,转变研发外包模式,建立了自身的产品创新设计体系。同时,为避免小规模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风险,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在一些家具产业集群地得到倡导,并建立了相应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四)品牌意识增强

品牌是企业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根本,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然而,我国的品牌发展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产品的总体质量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和诚信意识较弱等问题比较明显,作为传统制造业的家具行业情况尤其突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支撑,国内许多家具企业在没有关税限制,熟悉本土消费文化,人力成本较低和销售渠道完善等情况下,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进口产品竞争仍处于劣势。一些有远见的家具企业开始重视品牌的力量,由制造向创造、由产品向品牌转变,逐渐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二、家具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家具专业教育主要开展于林业院校中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国外家具专业常设置于建筑设计学科下的模式不同,多数国内院校的家具专业与建筑专业关联度较低。其教育模式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课程基本以木材学为基础,艺术课程与工科课程并行,教学内容较多但系统性欠缺,且更新速度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3-4]。

(一)未能及时面对智能制造的挑战

在我国家具产业中,定制家具行业率先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提高产能、提高良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是关键问题。与实木家具相比,板式家具更适合标准化生产,人造板为加工原料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也因此成为关键技术问题。为了适应智能制造的要求,技术人员开发各种比较先进的软硬件系统并投入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然而,高校的相关课程和教材罕见,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欠缺逻辑思维和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先进制造技术缺少求知欲,普遍缺乏工业工程方面的知识视野,发展局限性非常大。

(二)未能及时面对电商时代的挑战

在互联网+的时代,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家具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高,对产品设计思路提出新的要求。首先,电商平台积累的用户大数据,对产品设计创新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依据,过去只能定性不能定量的研究方式逐渐被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代替,产品设计思路更加理性化。其次,电商模式强调产品设计必须适应仓储、物流和安装服务,尽可能减少成本的产生。在包装上,产品部件的造型和结构设计应有利于缩小包装体积,提高运输效率;在安装上,产品的组装方式应该简单易懂,消费者无需依赖专业安装工人的帮助。这要求设计师具有互联网思维,拥有扎实的用户研究和产品经理知识,拥有出色的项目管理能力。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家具人才培养工作并没有相应举措。

(三)无法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

消费的多元化要求家具产品种类更多,更新换代的节奏更快,市场变化也在加快。例如,2000年以来,板式家具市场越来越大,而造型同质化严重、雕刻工艺繁琐的传统实木家具市场逐渐萎缩。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万物互联”的趋势使得家具与消费电子、电器和机械等产品的边界逐渐被打破。在智能家居大趋势下,家具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颠覆人们传统认识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以木材加工为基础的传统家具专业,在木材的认识和运用上具有优势,但随着国家对原木供应的限制和进口木材的成本上升,除了皮革、铁艺、玻璃和藤竹等材料的使用增加之外,木塑、纸塑、石塑和碳金等新材料也开始应用。增加新材料研究和应用课程,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提高创造性是必要的。其次,学生对产品品质控制的理解仅限于产品设计和质量检测,对供应链管理没有深刻认识,导致在实际研发工作中脱离企业的经营能力范围。再者,学生对商业化设计的理解肤浅,没有经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训练,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把握能力,产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欠佳[5]。

(四)原创设计能力和品牌管理意识不足

品牌的增值作用对利润率普遍较低的家具行业非常重要。在企业经营中,产品研发项目启动之时,原创设计和品牌建设是重要环节。而家具人才的实际培养中,一方面,原创设计训练导向多为概念设计,与脱离实际生产条件和市场竞争需求,设计方案转化可能性非常低;另一方面,缺乏品牌管理意识,产品设计定位模糊,或者与品牌定位不相符,不能适应企业的产品系列化开发工作,对产品创新贡献率很低。或者通过国外品牌产品的抄袭,实现形式上的模仿,没有形成稳定的产品设计思想和理论,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竞价、产品生命周期过短和用户口碑差等问题,致使企业研发成本高企不下,无法建立有价值的品牌或者使品牌价值受损。可见,家具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步伐与产业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发展态势不匹配,原创设计、品牌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一体化能力人才的培养机制还未完善[6-7]。

三、家具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坚持优势核心课程

华南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始创于1959年,目前是广东省唯一可以为家具与木材加工行业培养本硕博三个层次人才的教学单位。2004年至2016年,针对广东地区庞大的家具专业人才需求,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划分“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以木材研究与应用为主,以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为辅,设立木材学、木材干燥学、木材加工工艺学和人造板工艺学等木材基础课,平行设置了素描、色彩、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家具设计等主干课程,同时开设软体家具、金属家具和竹藤家具等选修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精于木材加工技术、具有艺术素养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人才[8]。注重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木材学、木材干燥学、木材加工工艺、家具设计和模型制作,把木材加工、木材商品学、产品设计与三维实物模型制作紧密联系起来,不仅锻炼学生自主设计、动手进行机械操作完成作品等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产品从材料到成品过程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木材学等一系列课程为教学优势核心的策略,培养学生深入钻研木材性能和应用的基础能力,体现“专精尖”的培养思路。

(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家具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新产品、新设计、新工艺和新材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变革要素,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和销售经营中的o2o模式成为潮流,家具专业教育需要能瞄准目标市场需求,培养具备前瞻创新能力、洞察用户需求和理解全新商业模式,能适应产品设计、品牌管理和营销等多岗位的综合性新型人才。华南农业大学在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办学基础上,开设了木材科学与工程(索菲亚班),以特色班的形式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家具专业人才,增设了家具智能制造、家具新材料、研发管理、以及精益生产和精准营销等课程,并更新了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如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虚拟现实、3D打印和智能设计等知识。同时注重强化实践教学,大幅度增加了实训课程的数量和学时,并适时开展了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广东家具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围绕上游原材料开发与下游生产应用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包括长江学者、教授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一批。目前全学科共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和讲师9人,80%拥有博士学历,并形成了木塑复合材料、木材学、木材加工工艺,以及家具设计等科研团队。重视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在教学上,严格地执行青年教师的帮扶制度,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要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科研上加强内外学术交流,帮助每位教师夯实科研的基本业务能力,还强化了知识产权获取与运用和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能力,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职能。建立大量教学实习基地,引进社会师资力量,聘任了一批企业家、工程师和设计师担任兼职教师,以各种形式参加教学和科研工作。

(四)加强校企合作机制

倡导高校和企业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下,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与知名企业联合建立家具专业人才培训模式,通过“工作室”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咨询服务、工作坊和长中短期培训班,主要进行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品牌推广、互联网营销到售后服务各环节的一体化全要素能力训练,切实地提高了学生对本行业的认识程度,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在科研合作方面,校企双方通过共建产学研合作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来加强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多家龙头企业申报的广东省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获得政府部门认定,旨在通过集中优势力量,努力打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家具产业工程技术研发高地,产学研各方一起开展联合攻关,克服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同时组织教师和学生组成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从发展战略咨询、技术攻关、产品设计到终端形象设计等全方位科技服务,与知名企业共同组织家具设计大赛、探讨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设计的思路,在帮助企业的企业提高研发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高校在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上必须顺势而为,正确面对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主动采取应对策略和措施,尤其保持对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对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性商业模式和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大胆开展教学改革,才能保持教学的先进性,为学科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与时俱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智慧,徐伟,牛广霞.我国家具与室内装饰行业的现状与科技需求[J].木材工业,2009(2):23-26.

[2]唐兴荣.“互联网+”时代家具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J].家具.2016(02):62-24+75

[3]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146-147.

[4]胡孙跃,余肖红,李延军.家具设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09):46-47

[5]甘庆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与途径[J].设计.2015(06):143-144

[6]林晓蔚.基于角色模型的家具设计教学探究[J].设计.2013(02):212-213

[7]于再君.“产学研用”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龙岩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13(05):85-88

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篇9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建设与改革机械制造装备人才培养

1.引言

“机械制造装备”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机械制造技术项目综合训练、机床检测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和实践的基础。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装备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掌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机械制造装备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能力。

教育部于2010年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培养方式的改革,培养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进入第二批“卓越计划”,该项目的批准是专业深化学校办学定位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为了适应国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原课程体系的中的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2原课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校的机械制造装备课堂教学学时压缩到只有32个学时(13级培养方案中增加为48学时),由于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和知识更新比较迅速等特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与时俱进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机械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导致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比较紧缺。机械制造装备课程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

(1)原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是车床、磨床等传统机床及其传动系统设计,从内容上来看,这部分内容需要进行更新。现行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典型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涉及到的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较少,所用的教材只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缺乏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现开设的课程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方面的内容,这种实验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现在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教师上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3课程建设改革措施

课程建设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见效慢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机械制造装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与改革中,而卓越计划要求其适应社会需求而再进行教学改革,针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建设与改革工作。

3.1建设改革核心思想

确定了“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建设改革核心思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造装备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将先进制造设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应机械类学科特点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新模式。

3.2具体建设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计划的目标要求,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形势,调研了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收集具体知识和能力需求,了解其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本课程的教学资料,通过教研室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细化了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各章节重要知识点,形成了如下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改革措施。

(1)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在保留讲授传统机床原理以及传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上,新增加数控机床分析以及关键功能部件的设计内容,包括数控车床的工作原理、各种切削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的应用及并联运动机床和混联型机床的各种性能指标;新增加数控机床伺服进给系统设计、数控机床伺服电动机性能和选型计算、滚珠丝杠和消隙齿轮的选择、定位精度和低速运动平稳性;新增加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方法、工业机器人及其生产线设计、机械加工生产线总体设计等内容。同时加强创新设计方法和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适度,突出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科交叉,反映现代和融入前沿的教学特点。

(2)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将原有的4学时实验改为6学时,保留原普通机床结构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拆卸,增加数控机床结构实验,增加机器人系统结构实验。

(3)在课程教学方法,开展三级项目课程,采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方法对机械装备课程进行改革,课堂布置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就项目开展讨论课。

(4)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原笔试的考核方式不变,实验根据实验报告评分;作业和实验各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加大项目课程的考核比例,拟计划占到50%左右,同时采取学生项目小组自评,先给出初步成绩,再由老师评定给出最终成绩的方法,即激发了学生上进心和创新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

(5)建设网络课程,将有关资料对学生开放,供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完善视频课程。

4总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具体落实到“机械制造装备”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建设与改革,这就要求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内容,提出该课程新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想和在工作中实施的方法,通过上述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措施,必然会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m].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2]丁毓峰.基于创新计划体系的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34-36.

[3]丁江民,魏延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专业课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21-23.

[4]齐继阳,刘菲菲,孟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机械制造装备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09-110.

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江苏;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标准;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20-02

目前,模具行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下江苏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模具专业现状调研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针对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进行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对毕业学生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调研,对模具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调研,对开办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多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并委托第三方调研公司进行全面调研,其内容包括模具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了解江苏模具行业企业的经济状况,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模具专业,明确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确定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工作任务分析

聘请模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与校内领导、专业带头人等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结合江苏模具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针对模具应用、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管理等四个岗位群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确定江苏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标准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形成“模具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如下页表1所示。

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应用、模具管理等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确定装备制造业及模具行业对员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结合模具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模具制造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国家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依据模具生产流程划分课程门类,以典型模具生产任务设置课程,以具体生产项目组织教学,构建基于典型模具生产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全面开发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一个综合性专业纲要文件。它涵盖专业名称、招生对象、学制学历、就业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专业核心课程要求、指导性教学进程安排、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实践条件、毕业条件等内容。

课程内容分析及课程标准开发

与行业企业专家进行模具专业课程分析,围绕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加工与模具装配产品成形模具管理等典型生产岗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结合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典型零件、产品及装备为载体,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项目或模块,如“注射模设计”课程,流程为:肥皂盒单分型面注射模脸盆双分型面注射模杯托侧向抽芯注射模。项目或模块内部教学内容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知识为重点,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来设置(如图3所示)。

现已开发的江苏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标准将是高职院校开设模具专业、设置课程、组织教学的依据。当然,在师资配备标准、实训装配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还需进行开发,形成完整的专业教学标准。除此之外,所开发的模具专业教学标准只是基于江南装备制造业及江苏模具行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和调整,最终形成完整的、指导性文件。

参考文献:

[1]杨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工学结合深层次改革的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2]何昌德,刘二强.基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