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0:57

环境管理篇1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污染治理环境管理

1.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1.1外部性

1.1.1外部经济(正外部性)

当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有利影响,而生产者不能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积极的外部经济性。

以林业生产为例,企业的目标是销售树木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造林绿化本身还有着显著的生态价值,如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提供深林旅游等,这些都属于外部经济性即正外部性,也称外部效益。

1.1.2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

当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了损失或额外费用,而他人又不能得到补偿时,就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

假设一条河流流域内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印染厂,并且印染厂位于游乐场上游,河流无自净能力。印染厂将未处理的印染废水排入河流,导致娱乐场无法正常营业,此影响即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性。

1.2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

1.2.1外部费用和环境费用。某一种经济活动的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就是该种活动的社会影响与私人影响之差,就费用而言社会费用与私人费用之差就是外部费用,“社会费用=外部费用+私人费用”,社会费用就是社会真正承担的全部费用。当外部费用表现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时这种外部费用就是环境费用。

边际费用是指增加单位物品时所追加的成本费用。“边际社会费用=边际外部费用+边际私人费用”。

1.2.2外部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效益是与外部费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私人效益之差,即外部经济性的货币衡量,“社会效益=外部效益+私人效益”,当外部效益表现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健康水平提高、美学享受等即为环境效益。

同样“边际社会效益=边际外部效益+边际私人效益”。

1.2.3市场失灵

1.2.3.1负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一般来说,单个企业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其商品数量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是有限的,从而很难影响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所以单个企业的产品需求曲线相当于一条水平直线,市场平均价格p=p0。

假设这个企业就是前面举例的印染厂,由于其只考虑边际私人费用,生产产品市场价格为p0时,该企业利润最大水平产量Qe,产值p0Qe;从社会角度来看,考虑到边际社会费用,该企业合理产量Qn,产值p0Qn。Qe-Qn代表了企业的“过剩”产量,就是说该企业用于生产Qe-Qn产品的资源可以在别的生产部门或企业具有更大的纯生产价值。这就意味着在这个经济系统中一些物品生产不足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源没有达到最佳配置,所以市场失灵。

1.2.3.2正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以上述林场为例,林场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却往往不能得到补偿。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2.环境管理的几点思考

2.1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应征收环境资源税、排污费等,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费用恰好等于社会费用。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

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政府应补贴或实行信贷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使其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相等。

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费用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费用和社会效益相等。则避免市场失灵,资源配置便可达最优状态。

2.2政府干预

2.2.1明确财产权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这种公共财产权往往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无所有。将明确产权引入环境管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明确财财权实际上也是一种外部性的内部消化。

2.2.2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2.3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执行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构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建立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通过审计,既能监督此类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益。

2.3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

2.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宣传,强化全民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3.2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社会监督制度

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和群体的监督,利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量.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社会监督制度.弥补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不足。

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管理篇2

英文名称:Chinese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

主管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主办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6252

国内刊号:11-5806/X

邮发代号:18-28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环境管理篇3

[论文关键词]:农村;环境现状;成因;必要条件;对策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翻了几番。农村的发展固然可喜,但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农村环境问题是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与城市相比较,农村从规模、基本生活资料与能源的获取方式到治理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基础设施除了少数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外一般都是通过内部集资逐渐建设的,其生活废弃物因为环境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其生活的环境中。私以为,要使我省农村经济继续稳步发展,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着手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一、我省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首先是规划落后于发展,造成污染物难处理和污染源影响大。

其次是缺少污染治理的监管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投融资、收费体制,环境治理缺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省农村的规划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不仅对人群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也造成了农民诸多需求难以调动:在我省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城乡人均收入已开始缩小,但在人居环境上的城乡差别仍在拉大,所谓城市绵延带一直无法真正形成。这种情况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大规模实施我省农村环境整治已有必要性。

二、我省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和技术经济成因

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及服务属于公共服务,具有正外部性。而我省农村的环境问题属于目前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一问题既有制度成因,也有技术经济成因。

1.制度成因

我省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成因可一言以蔽之:“自下而上”的筹资机制和“自上而下”的用资机制导致与环境有关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当。

2.技术经济成因

相对其它农村公共服务而言,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还有两个特点。

(1)社会效益显著大于个人效益

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属于有显著外部正效益的公共服务,社会收益是个人收益与对社区的外部正效益之和。这类公共服务,其市场需求只体现个人效益,而不能充分体现社会效益,因此市场生产的产量就会低于使社会净收益最大化的产量,在自发的市场上倾向于供给不足。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是最大的受益方代表――政府出资。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论证的就是这个道理。

(2)规模有限并且很难阻止搭便车现象

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技术经济特点是明显的:这类设施从技术经济角度而言有比较严格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很难阻止搭便车现象,还需要较高的运行成本和专业化管理。而我省农村规模有限,污染治理设施即便能够满足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也很难有较好的规模效益,难以承担产权界定、价格等排他性技术所需费用,因此难以像有些公共服务一样采用市场机制供给。

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这两个技术经济特点决定了其只能是一种主要由政府出资并直接供给的公共服务。

三、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及“十一五”期间的对策

1.必要条件

目前我省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供给并进行我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体制条件和发展基础。

体制有利条件是目前正在进行公共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这些宏观改革使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以及环境监管有了国家层面的财政资金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克服制度障碍。

发展基础则是这些地区的农村已经发展到了需要且能够大规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阶段,有利于克服技术经济障碍。可以利用现有统计口径中的三个指标来确证这一点:

一是人均GDp。我省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的农村居民已经接近1000美元/人/年。

二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例。只有这个数值够大,才可能克服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障碍。

三是环境污染的强度。只有在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规模足够大、城镇人口密度足够大的地方才会达到足够的环境污染强度,此时规划和治理是恢复的主要手段,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治理的主要方式。

2.“十一五”期间的对策

在满足必要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种特点鲜明的公共服务,借鉴浙江省实施“万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的经验,要解决缺少规划、资金供给不足和服务供给效率不高这两方面问题,“十一五”期间,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规划环节的对策

规划是政府最基本的责任之一,县乡政府应以“三生统筹”理念为指导,在规划环节采取以下措施,解决污染物难处理和污染源影响大的问题:

首先是加强区域环境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的协调。县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控制性规划,有条件的可考虑编制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规划或环境容量规划,将污染控制在“发生前”。

其次,应从三方面加强我省农村的环境保护规划:①布局规划。②污染综合治理规划。③绿化规划。

(2)克服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制度和技术经济障碍的对策

首先是建立“自上而下”的开源机制。

改善农村公共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的难点在于资金筹集。考虑“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政策倾向,高层政府应该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筹资主体。

其次要建立“自下而上”的节流机制。

我省农村将长期存在公共服务财政资金不足的约束,因此必须通过节流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包括两方面:转载于范文中国网。

一是建立相关财政资金使用“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

环境管理篇4

关键词:h境管理体制;环境质量;改革体制;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X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013-03

对于环境管理体制而言,其实际上就是指一种制度,一般都是通过我国的国家环境管理机构去设制定,其内容涉及到组织机构隶属关系,换将保护监督检查权力的分配以及运行等。一般具体而言,作为一整套系统的规则以及制度问题,其必须要涵盖四大板块,分别是相关法律保障、权力组织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结构以及职权监督运行机制。对于我国而言,当前的环境管理体制来源于我国的当前的环境形势,其制定的基本根据是按照我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通过并开始的施行《环境保护法》中的第7条的规定。制定环境管理体制的初衷就是解决我国面对的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还需要处理一些国外环境事件等等。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当前的环境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完善,因而对于体质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近些年,我国政府在十报告当中就明确的提出“要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同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我国政府按照十报告的总体要求,明确了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体制改革,明确的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也提出了要开展省以下的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队伍的管理,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生态环保领域的重视,是一项重大的环保制度改革决策,推动了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1目前环境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在目前的情况下,环境管理体制显示了一定的弊端,例如立法落后,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明确的对组织机构职责权限进行划分,因而在部分地区出现一种环境保护分割现象,各部门之间出现了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当前的这一环境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充分的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发展要求。所以,尽管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部分相关的法律制度也逐步的发展起来,但相当多的治理环境的效果却无法取得的令人满意的成效。具体来说,我国当前的环境管理体制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1中央和地方的环境管理职责不清

当前中央政府在环境管理这一方面同时存在着管理缺位以及管理越位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中央和地方的环境保护部门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从而使得中央政府没有能够形成对于地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的强制力。由于受到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使得国家出台的一些环境政策不能够在地方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另外一些地方环保组织,在人事、资金等方面过度的依附地方政府的管理,从而导致了在环境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实际上对于地方环境保护而言,其效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地方政府观点的影响。中央政府在环境管理这一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位问题,也就是说分权明显的倾向于地方,这就引起跨区域的环境管理非常复杂。另外中央环境管理也有越位情况,也就是过多的管理权限,甚至是过度的干涉地方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而不能体现出其自身的统一规划、指导以及监督的作用。

1.2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环境管理机构的日常运行管理制度缺乏完事性,而且存在管理部门重复设置的问题,甚至是部分地区出现了多个互相重复的环境立法内容,甚至偶尔出现了不同的法规的交叉以及矛盾问题。再加上由于环境管理部门之间可能出现一定的权限没有明确界定的现象,也就是说,当前的环境保护制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了各个部门之间怎样进行具体的协作,很容易引发不同的部门由于着眼于本部门的利益而出现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对一些影响自身利益的环境保护的事务以及责任相互推诿。实际上来说,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一般都涉及多个部门,例如监测、检查、监督等,但目前往往存在缺乏一定的协调配合的情况,时常发生职能交叉以及重复管理,这就大大的降低了环境保护管理的效率,出现浪费大量的资源的现象。导致各方面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之间缺乏相互配合,而由于环境保护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可能阻碍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甚至是降低了相关人员进行工作的积极性。目前由于环境管理制度方面的法律体系仍需要继续完善,这就使得目前的环境管理的监管责任追究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尤其是在对于环境管理制度的标准与规范方面也缺乏一定的明确规定。

1.3环境保护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部分地区政府的环境管理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有的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官僚作风,这就与环境管理健康发展形成了明显的矛盾。一般来讲,环境管理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有的环境保护管理者常常以领导者自居,经常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开展日常的环境管理工作,不重视环境保护人员的服务需求;还有的管理者忽视了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以执法者的心态开展实际的环境管理工作。另外,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缺乏财力、人力、技术和执法手段支持。由于受到我国当前的政府运行管理的体制的影响下,对于环境保护部门,其实际上属于是比较弱势的管理部门,不管是在人力方面、财力方面、亦或是技术以及执法方面等都存在一定的缺点,不能充分的适应当前环境保护的实际要求。特别是财力方面更加明显,所以说对于环境保护部门,其必须要提高财力的支持力度。除此之外,现在的环境管理体制在基层层面被大大的削弱,这主要是由于地方财政对其的影响,毕竟在我国的基层地方,存在明显的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贫穷地方,其环保部门的力量一般都比较薄弱。再加上国家不是进行统一拨款,作为基层环保部门,其发展规模以及执法力量大多受到所在地区的经济情况以及当地政府观点的限制。所以说,作为基层环保机构的发展以及环保执法力量必须要得到进一步支持。

2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原因分析

2.1缺乏高规格的环境管理协调机构

首先导致出现如下情况的原因就是我国当前缺乏足够一定级别的环境管理协调组织。在上个世纪末期我国进行了政府部门机构大调整,取消了原来负责国务院多个部门职能协调的结构,也就是以前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这一组织具有较强的关键协调职能,而且直接作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顾问组织。但是,这一部门裁撤之后,一直到目前为止,环境保护部不能具w的负责高级别的法律授权的协调机构的职能。对于环境保护来说,起一般要多个不同的部门进行协调工作,但是由于当前的体制影响,导致了只能由环境保护部去进行一定的协调职能工作,但是其开展工作时经常出现与其他部门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再加上其属于一个弱势部门,所以无法充分的发挥其协调作用。实际上这就是体现了由于当前的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环境保护主管机关的“统管部门”,而模糊的定位再加上本身全国范围的环境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综合性的问题,导致了当前没有高规格的环境管理协调机构,因而出现了一定的跨部协调工作时难以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使得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

2.2一些地方不重视环境管理制度的建设

现在一部分的省份环境管理部门对于自身的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战略都缺少有效的执行监督与控制。以往的环境管理制度,在管理目标方面缺乏一定的包容性,无法较好的体现出基本的环境管理的新型要求。由于在环境管理制度实际的运行以及管理的过程中才能够突出环境管理的真正价值,但是以往的环境管理的思维比较局限,采取的方式是把环境管理具体过程进行分割,使其成为较多的部分内容,这种形式的环境管理模式忽视了管理期间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不同的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不协调,所以不能满足先进的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另外以往的管理人员一般是在环境管理某一具体阶段之后采取考虑管理问题,而且一般比较看重环境的局部利益,从而导致了环境管理的整体价值降低,也就不能实现环境管理的总体价值。甚至部分单位在制定自己的执法计划时,经常忽视了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计划目标,即便意识到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时往往都忽视了其长远的计划。另外还有的单位在进行环境管理制度建设规划时,没有及时调查地方的实际环境情况,缺乏有效的预测和调研,没有认识到对于环境管理制度方面的人才的培养。还有部分虽然认识到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的作用,但是缺乏较好的执行力,只注重表面工作,工作仅仅是单纯的流于形式,缺乏执行和落实,也缺乏较好的监督措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加强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措施

3.1增强广大民众的参与环境管理,意识加强环境管理的法制建设

普通老百姓在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提高广大民众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对环境管理的意义认识,只有在政府部门以及普通民众的共同努力的情况下,才能够促进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效果,从而最终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另外在进行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环境管理的法律建设,推动我国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质量规范化,加强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法律体系。

3.2加强各基层地区环境管理部门的改革进程

加强各基层地区的环境管理部门的改革进程,提高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科学性。一是,要改善环境保护工作日常会议质量;二是,提高环境保护人员的办事能力,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做好并解决好环境保护人员比较关心的个人发展培训方面。三是,优化基层环境保护组织的团队。特别是对领导人员的收入以及工作绩效,进行公开公示,确保环境保护领导人员在廉政建设上不出纰漏。让一般的办事人员完全信任和依靠。四是,要使基层的环境保护组织公开的工作内容完全真实,使得各地的企业等都了解基层环境保护组织的工作内容、讨论环保工作内容、积极的参与环保工作内容、最终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实现企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和谐,实现基层地区的经济和环境双赢局面。

3.3加强环境管理人事组织的制度改革

掌握开展环保工作的灵活性是发挥基层环境管理部门能动性以及做好基层环境保护人员的日常工作的必要方法。抓好环境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是促进环境保护发展的一个关键途径,在工作过程中基层环境管理部门能够灵活的激发员工的能动性,才能做好他们的业务工作,才能使得他们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下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在现有发挥基层环境管理部门能动性开展人事组织改革工作中,部门领导要注意把表扬及批评相平衡,精神认可及物质奖励相平衡,这些方法是在发挥基层环境管理部门能动性,做好人事组织工作时常发生的事情,基层环境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具体状况,灵活地选用可用的方法途径,实现环境管理人员的个人发展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3.4实施基层环境管理责任制

对环境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等实施环境管理责任制能够有效地调动各参与者的工作积极性,将环境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对于我国的环保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落实责任制需要各管理人都对自己所负责的环境管理等进行全面的负责。责任制管理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激励管理人员全力以赴的去完成环境管理工作,当管理人员在环境管理工作中被发现有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那么就必须对其不负责而导致的后果负责,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

4结语

从当前看,我国目前实行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一种将监督以及管理统一化的方式,同时结合分级以及分部门互相监督管理的方式。这一种环境管理体制曾经有效的加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地保障了生态环境,推动了经济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总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除了要求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团队,还需要加强我国的机构改革,深化环境管理体制。按照一定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去建设制度,改善环境监管的能力,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环保队伍,从而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体制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完善环境治理的基础制度、实现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统一性、权威性以及有效性,从而实现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实现“十二五”环境目标机制与政策课题组.治污减排中长期路线图[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2]吴舜泽,李新.如何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n].中国环境报,2012-09-26(02).

[3]王金南,蒋洪强,刘年磊.关于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15,(02):1-7,95.

[4]高仰光.透明度源于多元化:德国大气质量信息公开的立法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0,(13):72-73.

[5]王树义,郑则文.论绿色发展理念下环境执法垂直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构建[J].环境保护,2015,(23).

环境管理篇5

【关键词】环境工程;监测;质量;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反映了某一地区或是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为环境的管理和环境污染的源的控制,及环境规划等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环境监测站监测出来的环境质量报告,直接反应了当地的环境质量的好坏,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优劣程度。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环境监测力量,和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国家环保局已正式启动环境监测质量活动,并在各地纷纷建立环境监测体系,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生活在绿色环保的社会里。

一、现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的现状

(一)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现阶段,很多环境监测人员大多数是来自实验或现场监测的下岗职工,他们对现今的环境监测知识掌握程度还欠缺,在对环境的监测数据结果的分析和质量控制报告的分析都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二)质量管理技术与技术监督不匹配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不在单一的监测水、空气、水、声等,现又有了增加了新的监测领域,主要有土壤、生物等。由于新的监测技术不断更新和新的监测仪器不断的引入,导致原有的管理办法和和控制技术很难满足现在的需求,QC结果缺乏科学判断,目的性不明确。质量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很难满足现今的环境监测需要。比如,原有的质量管理只限于盲样考核,理论考核,和能力验证等。

二、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从整体上来看,人们在环境和利益面前的选择,选择利益的倾向更大于环境保护意识,因为环境属性是公益性,人们无法从中获取利益。政府部门在环境工程中的投入真是少之又少,即便他们已经设立了环境监测站,但他们还是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进去,而做的最多的就是做好实验室内的环境监测质量,却忽略了室外的环境质量。

(二)对室内环境质量监测的控制力度不够

我国人口的贫富差距很大,在一些经济水平落后的城市,它们的环境监测站的配置低下,对于室内环境监测来说,缺乏基础的监测设备,而且监测空间不足,难与现今的环境监测进行媲美。最基本的室内环境监测质量都很难控制的很好,更不用说室外的环境监测了,这样的环境监测信息的有效性很难确定。

(三)监测方法陈旧

我国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也很多年了,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环境监测的经验,也在不停的改变监测工作的手段,但是相对于国外一些环境优的城市来讲,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补充。比如说我们的环境监测站,都是依靠人工来进行采样并进行实验的,而实验设备也只能对一些肤浅的东西进行研究,并且实验数据也很难证实其有效性和准确性。整个实验数据缺乏科学验证。可见,这样的工作方式将给我们环境监测人员带来多大的工作压力。

三、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结合日常监测工作,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监督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将日常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对环境监测工作监督的目的。如果在环境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向上级请示,并进行内部的核实,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环境监测的管理人员要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监测技术。同时,也要对上一阶段的管理进行总结和对下一阶段工作的计划安排,使管理工作更加的有序。可见,只有将管理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共同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才能保证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力度

要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力度,就必须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这样才具有管理的实效性。具体的落实方法有以下几点:(1)质量管理的步调要一致。主要是将质量管理进行细化,并通知给每个部门,以降低管理的难度。(2)总结每一阶段的管理工作,并作出评价,对其不足或疏漏的地方,应当立即进行纠正,同时,对于管理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应当做好预防准备。(3)对于工作人员反馈的问题,要做好收集,并提交给管理机构,由领导对问题进行考察,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以上几点可以有效的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实效性,进而提高了管理质量。

(三)建设薄弱环节的监督体系,提高整体管理质量

我们在做空气和水污染的监测时往往都是很复杂的,对监测的结果很难确保真实,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采用多种监测手段,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可信度。对于监测管理人员来说,一定要做好这一环节的环境监测工作,记录好监测所用的所有工具,及其数据的记录,确保数据的有效性。总而言之,只有做好薄弱环节的管理工作,才能提高整体的质量管理效率。

(四)发挥仪器的最大效用

监测部门在不同的监测工作中可能会购进新的监测仪器和设备,目的就是能够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很多的监测站的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够,根本发挥不出来新设备和新仪器的最大效应。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监测管理单位应该有计划的对各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对新仪器和新设备应安排专业人士对其进行保养和操作的培训。从而发挥仪器和设备的最大效应,及其使用寿命。

(五)完善人员的管理制度

要想提高管理效率,就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让员工能够按照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工作,其次是定期对员工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获取最新的知识,进而将仪器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化。第三就是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并能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通过完善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提高监测质量有很好的保障。

结束语

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已经拥有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但是,与国外的其它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为此,我们更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和技术,创建出一支支高素质的质量管理队伍,从而提高了环境监测的质量,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和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宏伟.浅谈环境应急监测在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3(09)。

环境管理篇6

[关键字]:国际环境企业环境环境信息信息披露管理

从国际发展趋向看,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环境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参和国际竞争的企业。环境新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一个全球性新问题。我国的企业要走向市场,产品要参和国际竞争,必然会受到和环境有关的种种压力。因此有关环境管理的探究和应用也就越显得必要和迫切。

依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解释,环境会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摘要:宏观层面和国民经济核算和报告相连,微观层面和企业财务会计和报告相连。

在微观层面的环境会计领域,最早进入专业实务的就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也称环境报告,即把公司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披露。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披露方式是体现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和新问题讨论”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化”意识日益被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以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以后成为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年度环境报告。根据KpmG(国际五大会计专业服务机构之一)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性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而全球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环境报告。

这表明了以赢利为目标的企业已经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作为公司行为规则的组成部分。不过从实践看,尚存在的新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摘要:第一,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的专业标准;第二,环境报告中的信息之产生,在环境会计及环境管理方面都有待发展。

一、政府的关注

1.美国政府。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非凡是其组织编写的《环境会计导论摘要: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不但从概念上澄清了环境会计的三种含义,而且在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

美国的环境法规建设速度很快,分为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三级。和环境新问题有关的法规可以大体上划归两类摘要:一类是有关环境清理和复原的责任;另一类是有关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以及和标准有联系的个人或财产损失负债。

在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架构下,企业对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5号准则(SFa5),或有负债会计(aCcountiflgforContiflgentLiabili-ties),和和之配套的财务会计准则指南(Fin14)。但这两个文件都是针对一般或有负债情况的,所以在确认和计量(估计)环境负债方面并木具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9年。FaSB从1989年起,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探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环境污染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1)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2)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资产将被出售。这三个条件时,才答应资本化处理。

1993年,eitF又提出了“eitF93-5环境负债会计”,要求将潜在的环境负债项目从一般的或有负债中单独列出并加以估计。对于上市公司,由证券和交易委员会(SeC)规则,规定其环境事项的披露要求。

2.英国政府环境部。在英国,环境报告一直是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一部分。经过几十年的争议,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向投资者和公众提供信息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地域性和教区范围内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新问题的出现,促使一些专家号召企业要进行一般性的社会责任审计和专门的环境审计。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即《pearce报告》)是政府对环境新问题的第一次正式表态。这个报告讨论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强调在实现环境目标中的财务数量化和市场动力;认为要达到计量的一致性,应改变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这个报告偏重于宏观政策的探究,对以后制定有关环境的法案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0年,RobGray教授在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的支持下,对微观领域中的企业会计进行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探究,出版了《会计人员绿色化摘要:pearce之后的会计职业》。这是aCCa“会计人员的绿色化”项目的第一阶段探究成果。他在书中阐明,假如没有各组织自发性的反应,以及新的环境会计系统的支持,pearce报告中的观点将无法得以推广和执行。Gray认为,今后会计人员应是“环境管理”中的成员。“环境管理”的功能包括摘要:环境审查;政策/目标发展;生命周期评估;BS7750标准及环境审计iSo;法规遵守;环境评估;环境标志的使用;废弃物最小化;调查、发展和投资于更好的清洁技术。在环境报告方面,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化”意识日益被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甚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

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em)”BS7750,作为“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Standardinstitution)”的一项标准而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BS7750对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效促使公司实现其已确定的环境目标和政策。目前存在的新问题是摘要:(1)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的专业标准。(2)在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方面,环境报告中信息的产生有待发展。有鉴于此,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和财务部门摘要:走向良好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自然起到规范化的功能。

二、国际组织的关注

1.联合国有关环境会计的发展探究。1972年联合国召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环境新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瞩目,各类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开展了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探究。在经济领域,和经济发展相联系的资源环境的核算探究分为两个层面摘要:宏观和微观。

在宏观层面,体现为建立环境核算指标体系,并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相联系。在这方面的进展,集中体现在联合国1993年Sna修订版中,以及和之相应的统计方法的发展。

在微观核算领域,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跨国公司环境报告进行了多年的考察。从1990年起,环境会计新问题都成为iSaR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在iSaR带动下,“绿色会计”或称“环境会计”已成为国际会计的热点新问题。

1991年,iSaR调查了222家跨国公司,评估各公司遵循其环境报告披露建议的程度。1992年,iSaR出版了《环境会计摘要:当前的新问题。书目和摘要人以期帮助在此领域的探究人员。书中以iSaR历次调查的结果和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的情况为基础,总结了环境管理中的新问题,记录环境影响的公司会计新问题,提出了在当前会计模式下可能出现的会计披露的变化,以及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

199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部下属的“跨国公司和管理”分部,对环境审计进行过调查,并开始了适用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探究。1993年,联合国在印发的一份题为《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探究报告中,介绍了对一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环境资料情况的调查。1995年3月,iSaR第十三届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环境会计。大会主要围绕会议秘书处提供的“对各国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情况的调查”、“有利和有碍于跨国公司采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因素”、“跨国公司环境绩效指标和财务资料的结合”、“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对环境事项的披露”等文件展开了讨论。

自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后,许多国际组织都设立机构或工作组,探究环境新问题。iSaR的工作毫无疑问,联合国以跨国公司为探究对象进行的“环境披露”的多年探究,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国际性或区域性组织及发达国家在此领域的探索和探究。

2.欧共体。1993年3月,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达成共识(1990年第一次提出草案),通过并了“环境管理和审计计划(emaS)”,并于当年7月生效。在此之前,1991年还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eco-audit)”和“生态认证(eco-labeling)”,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由外部独立审计师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emaS被认为是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

3.国际标准组织。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93年5月成立了一个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计划在5年内建立若干重要标准,作为一般指南。这就是所说iSo14000系列。其中包含六方面内容摘要:(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

1995年6月,作为igy14000系列之一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04”的修订稿完成,经过最后征询后正式生效(由于各国意见不尽一致,生效日期计划表一再推迟)。和此同时,三项审计标准草案“iSo-l4010,iSo-14011,iSo-14012”也开始被审议。

以上所述,最重要的是欧共体emaS和国际标准组织的iSo-14000系列。这两套国际性环境管理标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都比较接近,但也存在很多差别,以致于已经出现了专门比较iSo-14001和emaS所谓“桥梁文件(BridgingDocument)”。1997年在欧洲和美国有一系列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专门讨论探究这两个标准系列,以及环境会计和环境管理的其他新问题。由此可见,环境会计和审计法规(标准)的建立,的确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很轻易完成的。

三、会计职业团体的关注

有关会计职业团体在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方面的努力,举几个例子摘要: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的“环境复原负债”的征求意见稿(environmentalRe-mediationLia-bilities)。文件涉及会计和审计两个方面,主题非常明确,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2.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10月提出一份讨论文件“财务报告中的环境新问题”,具体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或有环境负债,资产损害复原,信息披露等新问题。

3.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

4.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

5.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会1998年“理解和实施国际标准14000(国际标准组织14000是有关环境管理和审计的文件系列)”。

6.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2000年2月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告审计中的环境新问题”,论述财务报告审计中由于环境新问题而带来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环境法规、审计程序、专家意见等新问题。

四、专业服务机构的关注

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在会计和审计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包括实务和探究两方面),在环境会计方面也是如此。近年来,五大会计公司都雇佣了环境顾问,并积极开拓环境会计方面的业务和开展环境会计方面的新问题探究。

arthurandersen(aa)会计公司开发出了一种“生态会计”(eco-accounting,1994,Chicago)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其功能在于,帮助企业对环境总成本及其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确认、追踪、累积、估算及管理。该模型定义了一百多种环境活动,以成本矩阵形式组织和表达所有数据,并对所有各种主要环境活动的业绩加以计量。整个程序包含三个阶段摘要:一是确认环境成本,二是计量环境业绩,三是分析评估并提出替代方案。各个阶段中都包含有一系列的实施步骤。aa生态会计模型非凡强调的一点是,它并不试图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体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延伸。

Deloittetoucheha(Dtt)在1992年为一个全球性企业环境管理组织(Globalenvironmentalmangementinitiative,Gemi)开发出一项“环境自我评估规划”,一方面帮助公司适应国际商会(iCC)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帮助公司优化环境改进办法。Dtt在1993年还进行了一次公司环境报告实务及动机的调查(对70多家公司),并了具体的分析报告。

KpmGpeatmarwick在1993年进行的环境报告国际调查,包含十个国家的近七百家公司。据回答,有四百多家公司将环境话题融入了其年度报告,有一百多家公司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调查表明,大多数公司都将环境信息置于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部分。

pricewaterhose(pw),已经在1990年、1992年、1994年进行了数次连续性环境报告及环境会计新问题调查,每次调查都详尽的调研报告,并且从调研报告的题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主题进展,即先是环境成本核算和披露,进而由环境会计实务延伸到会计准则及政府行为,再进一步将环境会计和环境管理相联系。

综上所述,国际性大会计师公司对环境会计新问题予以了相当大的重视,这对于推动环境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发展非常重要。

五、企业环境报告

1.aBB集团公司的环境报告。国际闻名企业aBB公司早在1992年就签署了国际商业环境保护条约并组成了本公司的环境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各项环境保护办法的实施以及环境报告的披露。1993年,该公司把38个国家的子公司纳入环境评估,并在制造地点进行有关的环境新问题评价。1994年公司的第一本环境报告出版。1995年,公司出版了第一套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并建立了aBBCS—ea国际环境新问题交流平台。1996年环保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1公布,aBB的五十余个子公司通过了此标准体系的认证,公司全面推行环保办法。1997年,第二套环境保护目标颁布,它主要面向21世纪全球化公司发展的需要,公司此时已拥有相当数量的环保控制及探究方面的专家和员工。

公司有关环境保护管理的办法在1999年主要集中于产品本身。23个业务区域中的大部分都完成了他们的第一个环保产品声明,在aBB核心产品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所有有关环境方面的要素都被加以考虑和描述,包括环境目标和相应的计划。aBB的环境事务组织进一步增强了实力,因为又有23位环境保护控制经理被任命到公司的23个业务区域中去,他们负责该业务区域内核心产品的环保执行情况。1999年内,公司还举办了5场研讨会,150名来自各业务区域的员工接受了有关theeoo-Lablifecycleassesmenttool的培训——这一培训是生产符合环保声明的产品的必要条件。aBB2000年还投入资源以帮助国际能源组织实施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到1999年末,已有96%,即519个aBB的分支机构通过了环保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1认证。自1998年起,aBB公司每年的环境保护报告都将被翻译成22种语言在集团内广为传阅,1999年之后,环境报告也将在网上披露,外部使用者可以自己上网查询。

2.摩托罗拉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在环保、健康和平安(eHS,environment,Health,Safety)方面的目标是成为该领域内全球公司的典范和领袖。摩托罗拉以一种反应模式处理所有的业务活动,以免出现明显的灾难性后果,它关注它的雇员艄费者和供给商合作伙伴的健康和平安;关注地球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它还遵守所有实施中的有关环保、健康和平安的法律法规;同时,它还一直致力于eHS管理系统的发展及污染减排计划。

摩托罗拉的环境报告主要包括eHS综述、eHS指导原则和宗旨、eHS的目标和主要成就、社会责任等内容。从公司1999年度的环境报告中我们了解到,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摩托罗拉公司按照国际环境报告准则制定了7个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目标,并在1999年中全部实现了目标,有些领域里甚至超额完成计划。1998~1999年度摩托罗拉公司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如下几点摘要:(1)减少挥发性有机物质的排放高达45%,减少19%的有害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2)实现无危害废弃物重复利用达49%;(3)减少22%的水的使用量和15%的天然气和电力的使用量。

3.英国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自1996年起在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Baae(Britishairwaysavionicsengineering)是英航第一个通过iSo14001认证的部门,纸张回收利用率达14.4%,超过300名管理者接受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培训,地面能源消耗利用率提高了7.7%。

英航的年度环境报告包含了以下一些主要内容摘要:(1)主要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事项;(2)环境保护执行情况的指标及图示;(3)年度内主要的环境保护成就;(4)环境保护的管理和交流;(5)有关噪音处理的具体情况,包括夜航噪音处理、起飞时噪音处理、地面噪音处理情况及有关噪音的探究等等;(6)放射物、燃料效率及能源的处理情况,具体分述了产生原因和控制效果等;(7)废气、废水、废渣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情况;(8)英国航空环境保护政策。

4.斯堪的那维亚(北欧)航空集团公司。斯堪的那维亚航空集团公司(ScandinavianairlinesSystem,SaSGroup)由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的若干航空公司组成(均为上市公司)。1995年SaS单独编制并其第一份年度环境报告,该报告涵盖其航空运输业和机场、机上贸易业务的相关环境信息(旅馆业务的环境信息另外处理),和公司的年度报告同时。

这份年度环境报告的内容非常具体,主要包括摘要:(1)SaS的环境战略;(2)SaS在飞行,机上服务,地面服务的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平衡表,分为投入和产出两方);(3)总裁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4)董事会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5)各种业务的环境信息;(6)对大气影响的专题分析;(7)公司环境管理实务;(8)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进行的新技术开发工作;(9)各种有关的知识栏目;(10)公司环境管理机构及通讯联系,等等。

5.宝洁(p&G)公司。宝洁公司从1994年起编报其全球环境报告,所涉及的内容面向广泛的对象(包括科学家、环境保护组织、立法人、以及消费者)。其目的是将公司对社会在环境方面的承诺执行情况作出报告。报告以后,公司对500位社会各界的读者作追踪调查,并将得到的反馈意见体现在下一年的全球环境报告。

在全球环境报告中,表明了摘要:(1)宝洁公司面对的环境挑战;(2)公司制定的战略以应对挑战,确保公司产品的持续改进;(3)公司的环境策略。环境组织、以及环境哲学(见念;(4)公司环境责任的实施办法;(5)公司所作出的努力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成效。

六、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环境报告

1.Hertfordshire郡的环境报告。Hertford-shire郡南临大伦敦市区,郡政府出版的环境报告分别就能源、空气质量、家庭生活废弃物、交通状况、野生动物保护、水污染和土地使用七个方面阐述了本州状况和采取的办法。

在能源篇里,报告分三部分展开摘要:全球联系的观点;本州能源和空气质量模型;能源潜力指标即人均能源消耗量和可重复使用能源的消耗。在空气质量篇里,报告先解释为什么空气质量对本州人民很重要,然后以地区为单位衡量氧化氦含量和臭氧含量,最后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保护本地区的空气质量。在家庭生活废弃物一章中,报告披露了人均制造的生活垃圾数量、其中可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和本州的回收再利用情况。在交通状况篇中,报告介绍本州交通情况和造成的污染情况,然后大力提倡居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以减少废气排放。在野生动物保护的篇章里,报告披露了野生动物在州里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情况,正常可用土地的面积,并对比以前可正常利用土地的面积。提到水污染,该州的环境报告先解释水环境是怎样被管理的,然后披露水的消耗量,河流质量及水质量保护目标。最后一部分土地使用篇,报告同样以事实披露为主,解释了城市化占用的土地和造成的影响。

2.UniversityofSunderland的环境报告。“作为社会社区的一分子,学校的使命是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大学应该采用一种综合全面完整的方式使环境保护得到很好的实施和教育。”这是UniversityofSunderland负责人解释为什么大学也会出版环境报告的原因。从这所大学的环境报告中我们看到,他们有关环境保护的使命是摘要:(1)确保学校的学生和员工都知道环境保护条款;(2)继续发展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探究和该领域的专业教育;(3)进一步在校内外促进环境保护的实践;(4)最小化大学对社区环境的负面影响;(5)通过一个综合的计划及可量化的目标实施该政策,指导和分析对计划的实施情况。环境报告披露,该大学在环境保护的学术探究领域作出了哪些贡献,在具体环境保护行为当中又有哪些管理,包括减少不必要的物资消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能源、减少校园里汽车的使用等等,职工是如何在环境保护领域发展提高能力的,最后一部分是有关社会责任的使命的理解。

七、联系我国情况的考虑

经济迅猛发展和环境污染严重并存的矛盾态势,在我国表现得非常明显,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已在1997年建立专门机构,着手落实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并开始了企业环境认证试点工作。

从本文前面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借鉴摘要:

1.政府主管机构应明确对环境新问题的界定尤其是对企业有关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从美英等发达国家政府的经验可以看到,在制定具体的环境法规和企业环境披露规定之前,政府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明确什么性质的新问题可被划作企业环境管理新问题,这样的一个定性新问题也是随时代的发展变迁不断变化发展的。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地理情况也很不同,环境方面所产生的新问题自然也是千差万别,当务之急就是明确企业应予关注的环境新问题的范围,以及进行企业环境管理的责任划分。目前在我国尚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行为准则。为了明确企业应予关注的环境新问题的范围和企业环境管理的责任划分,政府可以聘请有关环境专家、管理专家和一些企业家就各地的具体环境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研,同时考虑不同行业可能产生的不同种类环境新问题,从而因地制宜地制定环境管理范围和责任。

2.政府必须对环境披露的真实、具体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同样由于环境新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千差万别的表现方式,使得一些国家在要求企业进行环境报告披露时碰到了没有共同接受的专业标准,或环境报告中布满了过多的专业词汇及难懂的表述等麻烦和新问题。所以采取先制定规范,之后再依据企业实践中碰到的新问题逐步修改的方法是可取的。

3.从国际组织对环境新问题的重视和已经作出的努力来看,宏观层面是把环境核算指标体系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相联,微观层面是探究公司的环境报告。我国在和国际并轨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加入环境核算因素,这反过来会促进我国加速环境新问题的探究和立法工作的进度。用国际组织订立的有关环境条约作为参考,可以缩短我国独立探索和制定环境条款的时间。我国还可以加入一些环境保护规定和探究工作进行得很好的国际组织,在参和过程中提高自己对该新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进而提高对本国环境管理的水平。许多国际大公司都以标榜自己通过了若干国际组织标准认证来证实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成就,我国同样可以要求国内企业通过一定的国家环境条例认定,才算在环境保护方面完成了责任。

4.会计专业组织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时具体的会计技术处理新问题,基本都是为了能够科学地解决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很多不确定性。这和前面提到的政府主管机构应明确对环境新问题的界定,尤其是对企业有关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密切相关。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参和协助政府部门界定环境管理新问题和企业环境责任新问题,同时和其他国家的会计专业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作出有关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处理方式的规定。

5.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已就环境新问题的计量和会计披露的处理进行了很多探究,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而在我国为数众多的会计师行里,执业水平参差不齐,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新问题更是鲜有考虑了。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基本都聘请了自己的环境顾问,并就环境新问题建立自己的一套工作体系或探究体系,包括有关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环境自我评估规划和市场调研等。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环境方面称职地承担好审核环境信息披露的功能,也应该学习国际先进同行的做法,考虑聘请自己的环境专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一套在我国行得通的工作体系。

环境管理篇7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识别;评估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成本概念的理解还很不一致(CiCa,1993;Bouma,1998),从而导致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口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环境管理实践的重要问题(UnCSD,2001)。对此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但往往不能基于环境管理会计(ema)去思考。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

   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识别环境成本,首先需要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使用目的。为了进行内部决策的制定,环境管理会计的计量既包括对材料与能源的消耗、流动、最终处理的非货币计量,也包括对有关潜在环境影响所产生的成本、节约与收入的货币计量。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

   ·评估年度的环境成本/支出;

   ·产品定价;

   ·编制预算;

   ·投资评价,为做出投资上的选择进行计算;

   ·计算环境项目发生的成本以及带来节约;

   ·设计及执行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业绩的指导、评价和监督;

   ·设置量化业绩的目标;

   ·开展清洁生产和环保设计的项目;

   ·对外揭示环境方面的支出、投资与负债;

   ·提供对外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性报告;

   ·向统计组织和其它地方机构上报环境数据。

   实际操作中,上述职能所需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灵活执行。但许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成本会计系统,只是基于账簿记录中财务会计的数据进行计算。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给环境成本的确认带来了困难。

   二、基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及其分类

   环境管理会计必须确保企业经营决策时将考虑所有相关和重要的成本,因此企业内部计算环境成本不仅需要包括各种环境保护支出,而且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废物。这里的废物是一种广义的含义,包括所有的非产品输出,如固体废物、废水和气体排放。由于已经购买和支付但未能转换为产品的原料(包括水和能源)所形成的废物也是一种无效产出的表现,因此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污染和处理设备的花费、被浪费的材料、资金和人工的成本也应该被纳入企业环境成本的范畴。于是企业环境支出的总和可表示为:

   环境保护支出(废物处理、排放物的处置、环境管理、污染预防)

   +浪费的原料的成本+浪费的人工与资金=企业环境成本总和

   将非材料输出(废物、废水)购买价值加总到环境成本之中,使得环境成本与其它成本相比,所占的份额将显得偏高。然而并没有必要单独评价环境保护的花费是否过于高昂,或是对于不同的企业严格界定哪些成本或者部分与环境相关或者无关。因为环境管理会计只是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运用管理会计,“戴着环境的帽子”去发现隐匿的成本;环境成本也并非单独的一类成本,只是为了正确制定决策所需的更大的成本集合里的一个子集,是贯穿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的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着眼于材料流动成本的管理会计不再是评估总体的环境成本,而是在材料流动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上的修正。

   与之对应,环境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常规的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物的处理成本,包括相应的人工和进行维护的物料成本(如果是依靠相关成本中心进行记录就只有材料的部分)。保险和环境负债准备同样反映的是用于处置而非进行预防的成本实质。这部分的内容符合环境成本定义的惯例。(2)进行预防和环境管理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良好的外部家政服务成本(externalservicesforgoodhousekeeping)。如果明显的话,还包括一体化技术中环境因素所占份额(the“environmental”shareofintegratedtechnologies),以及经营型设备中效率损失部分(the“scrap”shareofoperationalplants)。第二部分的成本主要集中于防止废弃物和排放的年度成本,但没有计算节约的成本。同时这部分还主要关注了低排放处理技术所导致的更高的先期成本,确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成本。(3)废弃物材料的购买价值。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角度,需要评估所有投入材料的非生产性产出(废弃物的比例、效率的损失)。在进行存货管理的前提下,以材料的购买价值或材料的耗费价值来估算废弃物材料的价值。(4)非产品性产出的制造成本(productioncostsofnon-productoutput),即各自的生产成本费用的总和,包括劳动工时、机器折旧和加工材料。基于生产行为进行的成本计算和流动成本的计量,将能更加准确地确认剩余材料的流动,并且分配给成本中心或者成本的负担者。当然,需要注意避免重复计算已经计入其他分类中的成本。这取决于数据的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统的质量。环境成本中,由于第三、第四类型环境成本考虑了无效产出所导致的废弃物材料、资本与人力成本,成为材料流动成本计量中精练的核心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并不包括企业导致的各种外部性或者发生的社会成本。环境管理会计着力改善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决策的基础,目前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往往注重追踪既定年份实际的环境支出和材料效率损失费用,并不关注企业对普通公众发生的外部成本,或是与供应商、消费者相关的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其他涉及各种“软”因素的社会成本。从会计人员的角度看,账簿记录中除工资、社保、税收以及其他自主获利以外所花费的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外部,不会反映在企业当前的账目中,需要采用另外完全独立的评估方法。虽然这些成本的效应或许迟早会反映到企业的年度账户中,但并不能因此就扭曲以前年度的成本计算基础。

   环境成本的具体评估方案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环境成本会计工作组的相关资料。环境成本的评估将首先用于评估企业每年包括以前年度已经浪费原料的环境支出。年度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从上至下方法(top–downapproach)中的首要的一步,也最容易获取数据的来源。随着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再进而逐步分配至成本中心、生产步骤和产品。而相关节约额的计算、进行投资的选择和预计未来价格的变化,需要考虑未来的成本,单独进行处理。

   三、环境成本评估的材料流动平衡分析

   基于环境成本的内涵及其类型,在此假定企业所购买的全部原料在物质形态上都将全部留存于企业,形成产品和废物,或对外进行排放。基于这种“投入必定伴随着产出,或是被存储”的理念,将形成材料流动平衡的恒等关系。因而企业环境信息系统运作的核心是在一个有限的系统范围内,以物质单位表示的材料、水和能源等的材料流动平衡(materialflowbalances)。

   企业在最初回溯环境事项的时候,往往并不先深入到细节,而首先关注材料流动的平衡。通过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物理单位记录材料的流动,成为提高企业环境业绩、评估非生产性产出的数量与成本的基础。材料流动平衡表的常规形式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提供的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账户。其编制的对象可以是某一机构的选定的几种原料或者几个步骤,也可以是全部的材料和废物。表中应表述所用的材料及其带来的产品、废物和排放物的数量等相关信息,都将以质量(公斤,吨)和能量(千焦,千瓦)等物理单位来衡量。环境管理会计将材料处理中的平衡关系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从头至尾追踪材料流经企业的路径。同时基于损失比重、功效转换等方法,用生产销售以及带来的废物和排污的数量来反向核对采购的投入部分,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提高材料管理的效率。进行材料流动平衡分析的起点通常是企业层面(不同的部门编制该表可能需要进行特定的再次细分,但为了便于相互比较,要求必须能够以标准的方式进行整合)。企业层面的投入产出平衡应当按月或年编制,并实现与账簿记录、成本会计以及存储与购销系统的链接。由于许多信息是以企业为系统边界提供的,环境报告中也将按照相同的层次予以披露。所有材料的流动将按照每年的价值和数量加以列示。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提炼出业绩和信息收集中应加以改善的地方。通过提高可利用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系统的连贯性,建立一个常规的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将以月为基础,显示资源的输入、加工以及废物的产生。

   对于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案将以物理单位表示的数量、价值以及相应的计算进行记录。表中需要表明材料是否经过了材料库存号码登记,是否有存货管理。同时还需要依据成本中心说明材料耗费时是否出现过存货退回,如表1所示。表中的“√”符号表示数据的来源或所需的记录易于获得。企业层面第一步建立的投入产出平衡分析将从会计系统和存货保管系统收集定量数据。

   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的评估方案的目标是在存货管理、成本中心和生产计划中,尽可能持续彻底地追踪材料的流动,循序渐进地改善材料流动平衡的记录状况,而并不一定就要在第一年取得充分的、全部的信息。评估操作工作的起点是原料,然后是辅助材料和包装物,最后是加工材料。遵循这一思路,企业所能够具体加以改进的方面,不仅与材料的存货记数系统和过程控制相关,也与对损失部分的估计与控制,以及企业中其他计量方法的标准相关。

环境管理篇8

关键词:环境,统计,污染减排,基层,决策,管理

 

环境统计是人们认识和了解环境质量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环境统计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污染减排的基础和保障。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统计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环境统计数据已成为表征环境质量状况、把握环境发展趋势、制定环境政策措施、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我国环境统计的发展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有国土、气象、矿产等方面的环境统计。1980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国家环境统计局联合建立了环境保护环境统计制度。此后,国家环保部门对这套环境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补充,使之日臻合理与可行。

近年来环境统计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为推进污染减排,温家宝总理专门做出指示,要求环保部门研究建立一套国际一流的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十一五”以来,随着污染减排工作的推进,环境统计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制订了减排统计办法,加强了统计监督管理,推进了统计制度改革。随着环保部将环境统计职能由规划财务司转到总量控制司,全国环保系统也相应开展了环境统计工作职能的调整,强化了环境统计的管理。环境统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二、我国基层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市域统计法制环境仍然较差,确保环境统计数据真实、可靠面临诸多挑战,影响环境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从县市级来看,统计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依法收齐环境统计报表难。

环境统计数据处理早已实现自动化、工作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的今天,依法及时收齐基层环境统计报表已经成为县市级环境统计人员耗时最多、花费精力最大的一项工作任务,也是环境统计部门最头疼的一件事。

(二)环境统计的意识不强,基层、基础工作薄弱。

环境统计长期以来不被重视已是不争的事实,企事业组织、基层单位是环境统计数据的源头,《统计法》规定,企事业组织应根据环境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环境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环境统计人员,同时应当设置原始环境统计记录、环境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环境统计资料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环境统计力量呈现出越往下层越薄弱的格局,地市级和县级环保部门直接面对成百乃至上千家企事业单位,这两级的许多环保部门由于编制所限,大多没设固定的环境统计机构,绝大多数统计人员都是兼职的,环境统计的任务和力量的矛盾十分突出,众多的企事业单位中的环境统计力量和技术水平十分薄弱。而且,我国的环境统计人员普遍不具备环境统计专业知识,统计业务素质低,统计人员调换频繁。另外环境统计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滞后,基层环境统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源头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没有保证。

(三)环境统计数据受到不同程度的干预。

近年来,随着减排工作的深入,环境统计数据日益重要,但许多地方只重视最终数据,而不重视数据产生的过程,导致“拍数据”的情况时有存在。环保系统多年来有三套数据并存,一是排污申报数据,二是排污收费数据,三是环境统计数据,三套数据各自一体,难以对比、难以衔接。目前又增加了全国污染源普查、新型工业化、节能减排等数据,由于统计人员、统计口径以及统计的目的差异,导致各套数据不是很好的统一起来。论文大全。一些企事业单位受本单位利益的驱动,对于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减排任务,不是采用清洁生产和积极治理的积极措施,而是采用虚报和瞒报的手段;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表现其在环境保护上的政绩,要求编造数据。由于各种人为干扰,环境统计数据失真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全社会的环境统计氛围不够浓。

按照《统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环境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如实提供环境统计资料。但在县市环境统计部门开展的有关环境统计调查活动中,部分单位不予以积极支持配合。

(五)查处环境统计违法案件难。

违法必究是贯彻实施任何一项法律法规的最基本要求,《统计法》也不例外。但从县市级环境统计部门来看,对环境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较难,其原因有三:

1、县市环境统计执法机构不健全。目前,环境统计部门基本上都没有设立了专门的环境统计执法机构,没有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环境统计执法队伍。

2、环境统计执法手段不硬。从统计法律法规实施处罚的方式来看,其处罚不完全是环境统计执法部门独立实施的,对于处罚环境统计部门只有“建议权”。

3、调查取证困难。按照《统计法》规定,调查取证是查处环境统计违法案件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统计执法部门在调查取证时往往得不到被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县市级政府对统计法律法规组织的学习宣传不够,对环境统计违法行为没有进行及时、有效地查处,对环境统计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统计对象日趋复杂,统计环境不断变化,环境统计工作难度不断增大,加上环境统计任务成倍增加,全国污染物普查、新型工业化、节能减排专项调查接踵而至,现有环境统计机构及人员与新任务新要求不完全相适应等。

三、完善基层环境统计的思考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高新技术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作用上升,这些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变化都将对环境保护、环保投资、环保产业产生影响。环境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对环境统计资料的质和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统计要逐步实现规范化、现代化,统计分析水平要不断提高,统计资料的应用和交流要更加快捷和方便。可以说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环境统计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机遇。

导致县市域统计环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统计法律法规在县市域范围内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要改变这种状况一要领导重视,二要完善机制,但归根到底靠法制。认真贯彻和执行《统计法》和《环境统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加强和改进环境统计执法工作。论文大全。

(一)继续深入开展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

县市级政府及统计部门要继续下大力气深入开展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既要开展面向社会广大统计对象的宣传教育,也要开展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行为。

(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从源头治理统计环境。

一是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要继续加强县市级政府环境统计机构建设,确保人员、经费、条件与环境统计工作任务相适应;抓好对统计人员的学习培训。增强统计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依法督促基层单位设置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统计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讲真话、干实事、报实数的风气。二是加强企事业组织、基层单位统计基础工作。使统计单位做到数出有源,数出有据,提高源头统计数据质量。三是大力改善基层统计工作环境。依法督促基层单位改善统计人员的工作条件,重视解决统计人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支持统计人员依法开展统计工作。

(三)加强统计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统计执法水平。

一是加强环境统计执法队伍建设。论文大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协调与统计部门的关系,积极争取环境统计违法行为的执法权,比如2004年,湖南省环保局和湖南省统计局对全省的环境统计人员进行了统计相关知识的培训后,给每个环境统计人员下发了统计执法证,并鼓励和要求环境统计人员对环境统计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报统计部门进行处罚。二是建立完善统计执法责任制度。使每一位执法人员任务明确,职责清楚,强化对统计执法活动的监督和纪律约束。

(四)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统计违法案件。

要加强环境统计执法,对各类虚报瞒报统计数据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要把反对弄虚作假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对那些利用职权非法干预数据统计,特别是利用虚假统计数据骗取地位和荣誉、谋取经济利益,以及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参与弄虚作假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促进全社会遵守统计法,维护统计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总之,只有建立健全的环境统计法律法规体系,并切实地贯彻执行;努力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及道德素质;加强环境统计体系的建设才能促进环境统计工作越做越好,才能发挥环境统计的真正作用,为各项环境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2009.6.27

[2]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统计管理办法》2006.10.18

环境管理篇9

【关键词】传统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tellus学会

环境和人类发展的问题由来已久,从1972年最先将该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算起,到2002年联合国高峰会议后,将次年定为可持续发展行动元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经历长达30年的漫长征程之后,终于得到了全人类的理解和认同。现在,多数国家和企业都开始主动、自发地从各方面着手环境保护行动,这其中也包括在会计领域的行动。考虑到我国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管理方面还很欠缺,笔者提出其未来发展的新方向——环境管理会计,这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解决我国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缺失和局限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利用相关信息,有效评估企业的环境状况并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对于传统管理会计来说,获取与评估环境有关的信息存在一定困难,而收集的信息不完整、不精确,最终会导致环境管理决策的失误或失败。正是由于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局限,促使环境管理会计开始萌生并得以发展。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缺失和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生产经营,忽视环境管理

传统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如决策、规划、控制,注重的只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供应、生产和销售,没有引入环境管理活动,没有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进行科学的决策、系统的规划和严密的控制。企业在观念上不重视环境管理,是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环境管理的目的在于寻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在企业的管理会计实务中引入各项有助于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的内容和机制,并将其融入未来企业管理理念中,对于改善企业环境管理绩效有深远的意义。

(二)重视普通信息,忽视环境信息,会计信息与环境管理决策的相关性弱

传统管理会计使用的主要信息来自财务会计系统。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没有单独列示、反映与环境管理相关的收入、成本等信息。尤其是从成本信息上来讲,财务会计只重视普通成本,忽视环境成本。在实务中,与环境相关的开支,不是直接放在流程或产品成本中单独反映,而是先放在制造费用中,期末再按照产量、机器小时、生产工时等标准,分配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这样的处理方法,不能有效地反映各产品真实的环境成本和生产成本,利用这样的成本信息进行环境管理、定价等决策,可能会产生错误的决策。即便有的企业计算、反映了环境成本,也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内部发生的环境成本,未考虑外部环境成本。

(三)投资决策分析不完善

投资决策因其影响时间长,是企业的一类非常重要的决策。传统管理会计中投资决策未考虑与项目有关的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往往不能正确评价投资项目真实的盈利情况。加之,投资决策分析多采用按照既定贴现率将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而与其它影响因素相比,与项目有关的环境因素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会加大投资的风险,而在进行决策分析时通常未考虑这类潜在的环境风险,采用的贴现率与项目的实际投资风险不匹配,折现后只会高估项目收益的现值,因而不能正确评价投资项目。

(四)业绩评价的技术和方法有缺陷

传统管理会计中,考核、评价业绩往往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却忽视长期的环保效益。一般评价业绩的尺度多是单一的、短期的财务指标,如收入、利润、产品贡献边际、可控成本,这些指标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的环保效益,不利于企业从根本上重视环境管理工作。另外,这种评价方法也可能导致人为操作数据的做法。近年来,虽然平衡计分卡等方法提出了衡量企业长期业绩的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指标,但是实际中这些方法应用的却极少。

二、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国民经济基本构成元素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应贯彻环保政策,这就迫切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会计。

(一)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在,各国的环境保护已从关注解决终端问题逐步转为营造企业改变环境的驱动力,也就是通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导向的变革来谋取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双赢”。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为了合理利用相对匮乏的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已通过立法,来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加强环境管理,以达到环保标准。同时,我国政府还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如补贴、征税、收费等,通过调节经济利益来鼓励企业主动进行环境保护。对于积极进行环境保护的企业给予一定经济刺激,而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则进行一定经济处罚。即便如此,为了巨额的经济利益,许多企业还是全然置国家和全民利益于不顾,继续大肆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应当意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应当努力将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管理理念,建立起以反映环境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业绩的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以其对环境信息的采集、加工,为多种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同时通过将环境业绩融入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以保证环境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共同实现,最终实现企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伴随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环境管制标准愈来愈严格,企业环境相关成本及环境风险增加,引起企业及银行等融资机构的重视。很多著名的大型银行都开始要求客户对自身的环境情况做出必要披露,同时还积极研究和运用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方案。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绿色消费”浪潮,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不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功能和价格,还关注产品本身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此外,许多国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环境方面的会计信息,我国企业进行国外投资将面临更多环境方面的问题和要求。凡此种种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行动,改善和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水平,树立环境管理的良好形象,以增加市场竞争能力,降低环境风险及资金成本。这些都迫切要求企业尽早建立环境管理会计。

(三)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助于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但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故意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项目建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盲目地认为是外资总是先进的、环保的,于是堂而皇之地打着外国投资的幌子,将污染“免费”制造给发展中国家,进行着的环境剥削。同时,他们凭借产品低廉的成本,牟取了巨额的利润。为了抵制这种环境剥削,我国急需引入环境管理会计。一方面,利用环境管理会计的方法可以分析外资企业的环保优势,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另一方面,利用环境管理会计的方法,要分析他们的原料、产品及制造过程是否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以及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环境管理会计的界定、内容及实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协会最早提出环境管理会计。此后,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先后开始推行环境管理会计。在过去的十几年,环境管理会计倍受关注。针对企业环境事件导致的经济后果越来越多,国际上成立了许多专门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机构,如tellus学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司环境管理会计专家工作组以及美国环保署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与咨询中心等。这些机构对环境管理会计(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counting)的定义阐述如下:tellus学会:环境管理会计是组织说明其业务的物料使用和环境成本的专门会计。物料会计,是通过跟踪工厂或营运场所物料流量的方法,将其投入和产出反映出来,以达到评价资源效率和发现环境改进机会的目的。而环境成本会计是进行环境成本的确认,并将其分配到物资流或公司经营的其它有形方面。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开发和实施恰当的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来达到对环境和经济绩效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它包括与环境有关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和审计,但更侧重的是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全成本法,收益评价和环境管理战略的规划。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部环境管理会计国际专家组:环境管理会计是用来辨识和度量当前生产流程的环境成本以及采取污染预防或清洁流程的经济效益的各个层面,并且将这些成本和效益集成到日常业务决策中的一种机制。

(二)环境管理会计的内容

环境成本是环境管理会计中最先受到关注的项目。为了避免和减轻生产经营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达到环保要求的标准,企业需要开展一定的活动,如购买环保设备、改进生产流程、进行清洁处理等,在这些活动中必然会发生一定的支出。此外,对于企业以往经营活动对环境以及其他社会群体造成的损害,按照相应规定,可能需要治理或给予赔偿,在这类过程中也会发生一定的支出。这些支出都属于环境成本,它们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水平,进而影响到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的环境成本是最先受到信息使用者重视的环境管理会计项目。识别隐藏于企业内部和外在的环境成本,科学解决环境成本的构成、核算、成本计算和控制等问题是环境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

随着环境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不断增大,如绿色消费者的出现、环境保护贸易壁垒等。人们发现,企业环境保护活动对企业造成的财务影响并不都是消极的,也存在积极的方面,即能够增加企业的收益,比如因提高产品的“绿色”竞争力而增加的利润、因环境管理严格而争取到较低利率的贷款等。如何衡量企业环境管理活动取得的收益、发生的环境成本及其产生的综合环境效益,为企业提供更为相关的决策信息支持,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信息,从而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环境管理决策和投资决策。环境管理决策和环境投资决策,包括优化环境管理行为,指导产品定价、产品组合、产品开发和改良资产等决策,这是环境管理会计关注的另一类问题。

环境管理业绩评价也是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设计科学、合理并且可行的环境管理业绩评价体系,以此来评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企业在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客户在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等三类因素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估企业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效益,以激励企业管理当局重视环境问题。

(三)环境管理会计实务中应注意的问题

环境管理会计不仅是关注管理会计的问题,更多注意的是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因而在实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经营管理受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整个社会生产消费环境与相应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经济问题,会计上理应予以记录、计算和报告。这其中包含企业将所拥有的环境资源列为资产、应承担的环保责任列为负债、消耗的资源成本列为费用、环保收益列为收入等。

2.建立微观和宏观两重环境量度体系。在微观层面上,企业对环境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环境资源收益、环境资源效益做出相应的会计量度和处理。从宏观方面,政府和社会应建立环境质量和成本量度体系,设立环保基金,向企业提供用于环境的维护和改善的合理资金。

3.注意辨认和识别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为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绩效的开支。一般说,开支的目的是辨识环境成本的主要依据,如果一项开支以环保为目的或以环保为首要目的,应归为环境成本。另外,从构成上来看,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都是环境成本的构成内容,需要全面考虑。此外,为了更好地为决策服务,企业还需要对现在、未来及潜在的环境成本予以辨识。

【参考文献】

[1]干胜道,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会计研究,2004,(10).

[2]王燕祥.环境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与收益.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2).

[3]胡谷乔.议环境管理会计.财会通讯,2004,(4).

环境管理篇10

【关键词】企业环境伦理;环境管理会计

1.企业环境伦理概述

世界上的环境问题几乎都与企业有关,企业既是污染物的主要生产者,又是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企业在实施利润最大化时,主要考虑企业行为的经济利益,很少考虑企业行为的社会、环境效益,造成严重的资源损害、环境污染。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份子,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方式求得发展,不应把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财富作为道德价值目标,而应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因此许多企业开始评估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消极生态、文化和政治后果,出现了企业加强环境伦理建设、注意环境保护的潮流。

企业环境伦理,是处理企业和生态环境关系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它使企业伦理从企业社会伦理扩展到了企业自然伦理。环境伦理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企业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张企业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适应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发展。但是,“利润最大化”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在我国,企业对于生态利润的诉求缺乏必要的重视,严重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实施,因此,迫切需要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企业的环境伦理和企业的财务战略相结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引出了环境管理会计这一重要概念。

2.环境管理会计论述

2.1环境管理会计定义

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协会最早提出环境管理会计。此后,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突出,环境管理会计得以先后在三十多个国家开始推行,并不断得到完善,其核心概念是:环境管理会计是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主要内容是进行环境成本的确认以及与环境有关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和审计,以达到评价资源效率和发现环境改进机会并对环境和经济绩效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并且将这些成本和效益集成到日常业务决策中的一种机制。

2.2环境管理会计内容

环境管理会计内容涵盖面广,总结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两方面:(1)环境成本是环境管理会计中最受关注的项目。其项目包括购买污染物处理设备、采用新型生产线、使用价格稍高的清洁能源等发生的支出,亦包括对相关利益者的经济补偿,如对以往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而采取补救措产生的费用。(2)环境管理业绩评价也是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均关注于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业绩,而目前去没有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业绩评价体系。引入环境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管理,以此来评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企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估企业环保的效益,以激励企业管理层将环境问题放在战略高度。

2.3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于传统会计,主要表现在:

(1)突破环境保护贸易壁垒

环境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努力提供客观详尽的信息,将各方应负担成本的相应部分分解,在国际交易谈判中,有利于明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权责与义务,我国可以拿出企业的详尽数据来证明环保成本的真正归属,利于谈判进行。(2)激励企业持续发展

我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创造自己的品牌,必须面对发达国家民众更加严格和苛刻的环保观念。将目光放置长远来看,所有对环保的努力都不会阻碍发展、增加开支,正确的环保决策还可以刺激经济。

(3)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各种约束企业的行为、规范产品环境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没有明确的环保成本的核算,难以在竞争中全面掌握企业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环境管理决策和投资决策。

3.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现状

我国传统会计在环境保护上存在观念认识不够、传统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未把环境成本作为重点来对待等缺陷。纵观传统管理会计的核算体系和方法,可以看出其对内部成本的重视,而将环境成本归集在企业一般间接费用中,忽视环境成本;财务会计中的企业成本也忽略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局部利益,导致成本不实、利润虚增,会计信息不能与环境管理决策相关,这样一来管理会计中使用到的信息只重视了普通成本而忽视了环境成本。利用这样的成本信息进行环境管理、定价等决策,可能会产生错误的决策。即便有的企业计算、反映了环境成本,也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内部发生的环境成本,未考虑外部环境成本,因此亟待建立环境会计系统。

而结合我国国情,在环境管理会计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缺乏理论指导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至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活跃起来,到目前虽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多偏重于环境会计的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等理论性内容,对环境会计制度准则方面的具体研究较少,而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中又多以介绍和学习西方环境会计制度为主,结合中国实际的偏少。

(2)缺乏制度规范

目前我国的会计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基本没有涉及环境问题,而且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至今也未建立起来。目前涉及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只有原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及《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3)缺乏企业环境审计的有效监督

环境审计是推进环境会计稳步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但至今我国《审计法》和其他审计规范中均没有关于环境审计的规定,此外,肩负企业审计重任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也没有在环境审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对于环境会计的实施和推广极其不利。

4.建设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建议

美国和日本,无论是企业还是公众都非常重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美国和日本都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债权人可以通过其投资行为影响到企业的管理、经营,因此企业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视为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因素;另一方面,公众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对于事关个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的维护与改善有强烈的要求,同时将环境会计信息作为投资与否的重要指标。

我国可借鉴相关利用环境会计促进环境经营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我国企业发展模式的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政府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在环境管理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作用,我国要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主要通过两种手段:一是借助于法律手段,以立法的形式对企业污染物处理及排放进行强制性的管制,并且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并行;二是借助于经济手段,用补贴、征税、收费和排放权交易制度等形式对企业污染物处理进行间接管制,通过加大环境执法和惩处力度。(2)企业自主环保并积极利用环境会计的定量信息。(3)大型企业探索环境会计方法是促进环境经营的有效途径:丰田汽车公司、索尼公司、精工爱普生公司和富士施乐公司等多家大型日本企业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环境会计方法,不仅促进了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这些先进案例还成为制定环境会计指南的重要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翟金德,王国聘.企业环境伦理责任探析[J].中外企业文化,2009(10):53-54.

[2]蒋欣.试论企业环境经营中环境管理会计的导入[J].Commercialaccounting,2009(8):13-14.

[3]李飞凤.浅析环境管理会计[J].财税金融,2009(10):92.

[4]王.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公司财务与环境伦理关系的思考[J].绿色中国,2009(4):100-101.

[5]陈冉.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的若干思考[J].管理荟萃,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