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7:32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生命价值教育;思考;分析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还是各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努力目标。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就是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特点与教程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再将生命价值教育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联系生命价值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的相关知识,促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生命价值教育,从而实现生命价值教育功能最大化的目的。

一、生命价值教育的内涵与现状分析

1、生命价值教育的内涵分析

作为现代教育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生命价值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重要途径。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积极追求个体的生命价值,生命价值教育的实质即为社会价值与个体生命价值、精神生命与自然生命的有机统一。生命价值教育要求人们在重视自然生命的同时,还应热爱并关爱生命,通过对生命价值的充分发挥,使人们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1]。

2、生命价值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生命价值教育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增强。然而许多高校大学生存在着不重视生活,甚至轻视生命的现象,他们大多普遍认为生命价值教育没有任何意义,且生命价值教育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许多大学生觉得学校里开展的生命价值教育课程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或是进入社会找工作都没有太大的联系。由于高校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意义缺少理解,没有将自己的理想与生命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生命价值教育的意义与内涵无法突显出来。此外,各大高校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导致许多大学在校期间不能正确地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浪费了自己大学生活。因此,在各大高校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的意义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是各大高校的特殊使命

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正确的生命意识都对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具有直接的影响,甚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作为大学生们学习和培养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场所,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最关键的阶段,市场竞争在不断的加剧,各种思想文化意识也在互相地影响和渗透,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正在承受着学业、就业、经济压力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于是有许多大学生对其生命价值感到困惑和纠结[2]。近几年,全国各个高校出现了许多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的现象,也有许多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及患上抑郁症,这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显得刻不容缓。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思想教育与生命价值教育的和谐统一

生命价值教育具有三层含义。首先,在生理层面上,生命价值教育关注高校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其次,在心理层面上,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保持积极客观的心态,学会愉快的生活和享受生活。最后,在社会层面上,人的生命既属于个人,也属于整个社会。因此,生命价值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念的引导、扩展及升华。我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责任,这与生命价值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体现了生命价值教育的要求和目的,从而成为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各高校应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会尊重、关爱生命,并学会挖掘自己的生命价值、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达到生命价值教育的最终目的。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时代要求

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不仅影响着每个家庭的幸福,而且还关系到社会与学校的稳定。而当前有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十分淡薄,迷失了自我的生命价值,严重缺乏生命责任感,导致他们无法淡然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发生许多的意外事故,不仅造成了社会与家庭严重损失,而且还给校园的安定带来了隐患。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引导大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形成爱护生命、敬畏生命和尊重生命的生命意识,这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时代要求。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的措施

1、更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教育观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对生命不懈追求的意识。然而,当代的许多大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高校和教师也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忽视了大学生的具体需求。因此,高校的教师必须更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教育观念。首先,教师正确地理解生命价值教育理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发展生命意识和提高生命质量。其次,尊重大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主体地位,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锤炼与面对困难的勇气。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不能机械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课本知识。这从根本上要求高校教师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教育观念,并将生命价值教育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意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主动地去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后,培养大学生正确面对死亡的态度。真正的了解和坦然面对死亡的人能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对学生生死观念的正确引导,促进学生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从而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2、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因此,必须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培养大学正确的生命价值意识。首先,深度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关于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科学的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利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展开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还应贴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关心的事务,根据学生关注的事情展开必要的讨论,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在交流中将正确的生命价值意识灌输给学生。此外,在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潜能的过程中,还应确立教师的主导角色,充分尊重并重视每一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指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和谐统一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展示生命价值教育的科学性,还能彰显生命的魅力,真正的达到培养大学生正视生命价值意识的目的。

3、整合多种有用的教育资源,创建和谐的生命价值教育环境

作为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主要场所,各高校应该科学的利用各种教育要素,整合多种有用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生命价值教育仅仅依靠各高校的教育力量作传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各个不同的环境。首先,家庭作为塑造人们品格的第一个场所,也成为人们接受生命价值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该从小便有意识的给子女灌输吃苦耐劳的精神,鼓励子女利用假期勤工俭学,或是报名参加一些野外生存训练等。此外,家长还应有意识的培养子女从小掌握责任意识,教育子女时刻保存感恩之心,懂得体谅父母,理解父母。

其次,社会是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第二个场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生命价值教育的新资源。社区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旨在锻炼人们的责任意识及个体独立能力等生命情感。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全力贯彻党的方针和政策,准确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大对文化的管理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作为贯穿人们生命始终的全程式教育内容,生命价值教育无疑是一项十分繁杂的系统性工程。只有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教育资源,并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为各个高校创建出和谐的生命价值教育环境。

4、联系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突出生命价值教育的存在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要求我们面对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生命价值教育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的大好时机,必须把加大生命价值教育与各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突出突出生命价值教育存在的现实意义,达到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

⑴正确地把握生命价值教育的理论内涵。想要正确把握生命价值教育的理论内涵,要求高校教师之间必须形成生命的存在是生命价值教育前提的这个共识。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的,因此人们必须坚守"珍爱生命、活出精彩"的生命主旋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就业、学业及情感等压力已经使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于是教师在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时候就应该教育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生命价值教育的最终目的。

⑵理论联系实际。由于许多青少年群体中都出现了轻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时必须研究影响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原因,并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解决他们对生命的困惑。

⑶将生命价值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当代大学生大多都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生存能力,然而,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大学生觉得心灵空虚、人生渺茫等缺乏正确生命价值观的现象,这样的人生态度会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偏向于采取极端的方式去解决,导致一些犯罪事件的出现。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用生命价值教育的理论知识分析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从而解决生命价值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并尊重生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生命价值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训练大学生的生存技能,使大学生充分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学会感悟生命、感受生活,并培养正确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态度,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秦月,彭洁,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2]陈倩.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生命价值教育的需求[J].学理论,2013,(18).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篇2

高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生命价值观简单来讲就是指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观点和看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即是指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群体,根据大学生个体生命特点和特定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旨在引导大学生识读生命价值、唤醒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信念、信仰、理想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轻视生命和伤害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正是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是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精神。

生命价值观教育对解决现实问题是不可或缺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大大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容易使其陷入焦虑、不安和担忧中,心灵出现的空虚和面对多种价值选择的迷茫,使大学生的生命诉求感降低,严重的就会选择轻生。反思这一现象的原因,对于思考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很有必要。大学生生命观念的淡薄,对生命的轻视与不负责任,让我们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内容如何确定,要根据我们想通过教育达到怎样的效果来确定。下面对内容的界定也是根据分析高校自杀事件频发的原因着手,依据我们所期望收到的教育效果这个角度来说明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学会关心

“学会关心”道德教育理论其实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诺丁斯提出的。诺丁斯的关心德育理论就是主张要让人们学会关心,不仅要关心身边的人,还要学会关心陌生人,她的关心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强的启示,对高校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环境呼唤关心

当今社会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充实,人们过分关心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慰藉,过分关心自己而忽视他人。这样的时代背景引发的社会现实迫切需要人们间的沟通与交流,需要人们之间的互相关心,让世界、让社会的功利性被关爱性所取代。

2、学校需要关心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规模日渐庞大,这也就产生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高校教师资源短缺,每个教师都疲于上课,少有时间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进行知识的传授,大学生在生活、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很多问题,学生是迷茫的,这个时候学生是最需要教师的关心的。教师在这方面的缺失,必然会引起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

·学会坚强

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强的生命意志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类的坚强意志意志伴随着苦难;当生命与文化失调时,人类有坚强的意志能应付解决危机;反之,面对冲突与危机时表现的听天由命则是人类最大的危机”。因此,通过生命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就显得尤为必要。

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原因要么是学业压力大,考试失利,要么感情受挫折。总的来说,就是当代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差,只要一出现困难、失败就会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在高校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中要加大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学会坚强”。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怀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克服困难。

·学会负责

马克思说过:“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身边的人。而如今大学生责任意识差,呈现出弱化趋势、从大学生自杀现象就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是如此淡薄,因为学习压力、恋爱失败、人际关系不好而自杀,或者是对他人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都是不尊重他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表现,没有考虑到自己对父母和社会的责任。除此之外,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纪律意识差和诚信缺失现象等也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表现。因此,在高校加强责任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各种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得以解决。

增强高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进路分析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价值观思想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篇3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高歌猛进的推动下,实现了人的一次巨大解放。但是,当下一个客观事实是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使其失去了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观照,尤其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严重忽视了生命的本真存在。据有关权威调查显示,在我国,排在第一的是孩子的成绩,第二的是孩子的健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当下教育“生命缺席”的悲惨境遇。学生的精神家园如何安顿,生命的价值如何突显就更是难以得到恰当关切。人作为追求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精神存在,审视生命教育的实然,追问生命教育的应然势必成为必然。

审视当下教育现状,在理性片面发展的宰制下,理性的工具属性空前弘扬,人面临着一个被物化的危险境地。而现代的工具主义的教育语境是“目中无人”,教育不是人本身的发展而是社会与政治的附庸工具,其片面追求人的工具理性,扼杀了生命的整体性。于是,人成为物的依附者,生命本真在发展中趋向沉重,教育的人学空场造成对生命关怀的冷漠,不仅远离了人,而且遮蔽了人的生命。唯理性教育过程,过分凸显了知识的社会价值与工具价值,而对人的精神成长与人格养成等内在价值追求漠视,知识的功利主义空前高扬,知识本身成为目的,它控制了学生的肉体与精神,本应是关注人的教育过程却真实地成为了人存在的异化力量,学生被迫服从知识的控制,成为知识的“奴隶”,在一定的目的和手段操练下加以某种普适性的活动,学生被规约于预设的牢笼。尤其是当下,单一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已背离了教育本身的意蕴,学习过程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在教育当中附着了外在的功利性的实践表征。

应试教育的日益推崇、升学考试的多重负荷、教育评价的人为化和主观化,使学生“异化”为一种“工具性”抽象存在,巨大的生存与精神危机使学生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关照与精神的放逐,严重的“生命失场”凸显于真实的教育实践时空。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教育的一个巨大盲区,对人最重要的生命教育被漠视,教育原有的根本性东西并没有真正被触及。具体个人的生命状况仍然很不乐观,我们的教育常常无助于学生生命尊严的提升,却有愧于学生生命尊严的失落。教育视野中出现的恰是对生命本真的一种漠视、扭曲与异化,生命世界的肢解、生命情感的漠视、生命体验的消解、生命意识的失落,这不仅使学生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诸多学生漠视他人与自我的生命存在价值。这理应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忽视了自身的逻辑起点———人的发展。教育应不应有生命的意识与人文关怀?毋庸置疑,关注生命教育,予生命教育以必要的关怀,进而成全每一个生命个体人生意义的生命教育的诉求便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使然。

二、突破回归:生命教育的使命诉求

站在生命的视角关注教育的发展,反思现代教育场域中人的生命缺失的境遇,从根本上重新认识教育实践的应有状态,在教育视野予生命教育以必要的人文关怀与重新审视乃教育应有的使命与责任诉求。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在今天不仅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一场深度的革命。开展生命教育,旨在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理性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之不足,从而让学生对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有所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所感悟,从而生成正确的生命观,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彰显生命的智慧,安顿生命的精神家园,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无疑是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本质:教育是生命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本质上是生命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提高生命的质量。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关注生命教育是对当今现实教育弊端的一种有力批判与抨击,也是一种未来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与人文关怀。这既是教育的重大使命,也是教育的应然追求。生命教育是一个永远需要我们去探寻、去进行个体参与与创造性阐释的问题,它需要我们展开内心深层的思考与应然的求索。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生命教育应成为真正关切人的生命、体验生活与生活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认识的深入,生命教育已从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等层次出发,开始向更深层次、更广空间发展,特别是对教育本身存在问题的反思出发,透视教育中生命缺席的现象,从而深化教育改革。开展生命教育,应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主旨:人是目的人的问题是教育学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主题。康德的“人是目的”时刻警示我们的教育是否远离了人,遮蔽了人的生命。而当下教育却把人彻底地“异化”为工具,以形塑的手段把人规训成社会秩序的简单工具。“人是目的”作为教育的最高指令,要求我们要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敬畏生命。这应是生命教育的主旨。而当下教育却片面地追逐人的理智。生命教育期待突破,更期待突破后的回归。生命教育的回归,正确生命观的树立,需要从观念深层实现根本性变革。人是目的,这是生命教育的主旨。教育的本真使命要求我们再度返回人生的原点寻找它的原始立意。从生命的视角透视,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所以予以生命独特的关照乃教育之义。当代人本主义理论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是人学”理论也提出,人是生长着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终点也是人,教育的指向是为了使人学会生存,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为了人充满尊严地生活在社会中。从人类学角度来审视教育,“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随教育而生长,教育即生命的存在方式”。站在“人”的高度来关注教育,“人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让教育充满人性、充满人情、充满个性乃教育的理想。在价值取向上,教育视域里以价值之生命主体———人为本的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这是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并力行的。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终极关怀应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和人的生成。真正的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其本质是对生命的终级关怀。在此意义上,在生命教育方法上,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的成长规律。在生命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中以生命的内涵为切入点,以生命高度为轴心,寻找突破口,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帮助学生发现生活的真谛、善良和美好,化育生命情感。

三、生死信仰: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

如何看待生死是我们走进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维,如果没有生死的深刻思考与终极关怀,生命教育何以安顿?而我们当下的生命教育还停留在生命教育的技术或实践层面上,还没有提升到哲学层面。换言之,生命教育还缺乏一定的终极关怀。生命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珍重生命,生命诚可贵,更重要的是呼唤学生对生命教育终极关怀的追问。孔子的箴言“未知生,焉知死”对生命教育来说,应该改为“未知死,焉知生”。因为,如果没有对生死的深刻思考,生命的价值就得不到彰显。艾温•辛格在《我们的迷惘》一书中曾言:“死亡之所以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无非就是因为它加入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究。关于死亡的一切思考,都反映出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可见,生死思考,是另外一种对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海德格尔认为,人就是“为死而在”,人生就是“先行到死亡中去”的奔向死亡的一个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命教育就是一种生死教育,而当下的生命教育则是一种畏死、忌死的教育,这样的生命教育忽视与遗忘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终极追问,使学生淡化了人必有一死的确定性信念,以至于忽视了生命价值与终极意义的追问。可以说,缺乏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不可能真正走进生命教育的,生死信仰则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另外一个重要向度。这需要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追问生死的相关生命伦理学、生死哲学等知识与思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浸润生死的终极关怀,让学生重新思考生命、体认生命、珍视生命,进而让生命有所安顿,信仰有所期寄。正如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walters)在《生命教育》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更重要的,不仅是在学校的年岁,人的一生都得教育的历程。”他认为,生命是迈向圆熟的境界,圆熟意味着内在均衡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摇撼一个人的平静安详,生活不再慌乱,生命不再迷惑。生死选择看起来就在一念之间,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繁杂、深沉的。生死信仰有待安顿。生死信仰是最重大的问题。生死信仰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生哲学所关怀的问题。

在哲学中,生死被看作是一种信仰,一种境界,以什么样的信仰对待生或死,生或死就会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只有对生死信仰有真正的感悟与心灵上的安顿,才会真正面对生死问题,并由此自觉主动地践行。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生命有且只有一次,而一次最多也最少。”故生死,这是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一个需要严肃思考与对待、理性与批判性地审视的有意义的大问题。生死是否值得?需要叩问生死的意义,追寻“为何而生或死”的身心安顿,才能面对生或死的诸多选择或挑战。面对生死,很多革命先烈的壮举震憾寰宇、普照大地,他们有意识地用“死”谱写了“生”的价值与意义,完美地诠释了事业的虔诚与希望,写就了“责任担当”的精神与品性、道义与责任,完成了自己在尘世的使命。那是什么直抵内心的力量浓缩了“生死”责任、良知、理想与道德,成为评价生死价值与意义的标尺?“这是一个灵魂的问题,它不可能依靠理性和逻辑来得确解,而只能诉诸为信仰。”(肖川语)不可否认,人是一个精神的存在。对生死的价值与意义的顿悟来源于启示,来源于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与心灵依托,是迈向圆熟的境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都是基于信仰之上的。“死”表达了个体对事业的坚定信仰,坚信个人通过“死”之行动完善自身及社会。这是一种基于信仰的博弈,为什么“死”比“生”更重要?其折射出信仰是对“死”抉择的皈依。正如弗洛姆所言:“事实上,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充分地出生。”生死的博弈其实就是信仰的博弈,信仰的力量呼唤“死”,“死”是对“生”价值的守护,对意义的追寻,对灵魂安顿的终极关怀。可以说,生死是希望、信仰、责任与使命的抉择,是价值与意义的抉择,是精神力量与人类情感的抉择。生死信仰期待我们蓦然回首信仰、实践信仰,让陌生与遥远的信仰回归现实的精神家园。这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的客观使然,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莫大希望与真正福祉。冷眼今天的社会,一个客观的现实图景是人性缺席,良知退隐,道德堕落,精神危机,责任淡漠,麻木不仁,轻贱生命,不道德或反道德的行为此起彼伏,其与生死信仰缺失有关。尘世的纷纭,喧嚣的红尘,迷乱的物欲,内心的信仰日渐远离。人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答案是“信仰”。这是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只能用信仰来承载。纵览中国历史,多少志士仁人坚信黎明前的黑暗终将成为过去,坚信“躁动的婴儿”将是明天的希望与梦想,为了民族的自由与幸福,为了事业的发展与前进,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尽他们的责任,之所以不惧死,是因为他们懂得生或死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比自己的生命更可贵、重要的东西,即天地间的责任。因为,生命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后来者。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篇4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38-02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

长期以来,以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纪观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信仰、人生观等问题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但是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校园暴力等残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并不断见诸媒体;同时,校园中存在的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面对这些现象,人们不得不关注和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大学生忽视生命价值,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没有触及到个人生命本身,因而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带来其相应的实际效果。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独立,有个性,强调自我权利的实现。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把多样的、丰富的、个性的生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注意到人作为自然生命而存在的意义。从而把教育对象看作是被动的、抽象的个体,过于片面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强调灌输的教育方法。这就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的需求,从而抑制大学生从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主动适应社会而积极进行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使得许多大学生的生命观是模糊不清的,对于生命的意义也缺乏深刻的思考,导致他们在遇见困难时因为没有任何经验而不知所措,表现出逃避、退缩、情绪波动强烈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甚至走上极端。这种缺失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对象体验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充分保障。

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要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改变当前的低效,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首要的就是要真正以人为本,体现生命关怀。因此,重视和倡导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意味着对大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使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生命成长和精神消费需求,可以促进大学生生命的全方位成长,包括人格成长、情感成长、心理与精神健康、思维能力与思想能力、道德情操与道德判断、公民意识等,引导学生培育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超越生命的生命观,并以此生命观为基础建构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

二、对生命教育的解读

“生命教育”的概念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针对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性危害等现象高发而提出的。其内涵是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的思想。几十年来,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强调生命教育,有着不同的背景。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如,美国芝加哥和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中心”集中介绍的是有关方面的知识;南非的“生命教育中心”则集中关注知识和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旨在预防暴力。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人生意义的缺失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的。

生命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关怀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及其存在价值,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失落与痛苦;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会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以人文关怀为着力点的,重视对人的无线关怀,让人的生命自由生长。因此,生命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只有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他相关的人生教育整合到“生命教育”中,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是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和必然趋势。

三、将生命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人的生命来体现,离开了人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脱离实际的抽象的东西,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因此,将生命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必须坚持平等待人的态度,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样才能达到互相了解、彼此信任的目的,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更好的思想和感情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的育心、育德、育人的心理过程,其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只有充满人文关怀、重视学生个体生活的权利、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的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才能充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实效性。

(二)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时效性很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资料、新观点,与时俱进。而为了使学生、社会以及教师这三个维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就需要将生命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功能和目的不仅仅在于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等方面的关爱,感受到自己在世界上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学会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生活世界中去践行道德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去追求生命意义,不断去获得生命意义。

(三)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线中,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在根本上都是围绕大学生的生命成长的,是关乎大学生作为一个未来的合格公民和健全的人的自我塑造。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自主体验和亲历实践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意义与自我完善的价值,让他们在一言一行中感受人生之道,从而将一些良好的习惯自觉地构建于自己的行为模式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个体生命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理解与宽容。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话、交往生活,帮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交往、衣食住行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把关怀生命、关注生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既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和基础,又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归宿和根本,生命教育便是应然和必然之举。

(四)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生命关怀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对个性的认可为前提,是个性化的教育,给每个富于个性的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激励大学生们在实现人生价值中提升生命的价值。所以,生命教育首先要激发大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有了情感基础,才能使他们的生命更为健康。

生命价值是指个体生命对自我和社会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一方面指个体通过实践活动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生命个体通过努力能不断地去追问生命、热爱生命,有较高的生存质量。另一方面,指个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通过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来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既关注自身生命,又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既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又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便可以在生命的灵动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第1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第1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3]彭英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生命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9,(6).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篇5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60-02

生命价值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和生命价值等一系列与生命相关的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生命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对人的行为起导向作用,决定着生命的性质和方向[1]。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一些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他们对生命缺乏敬畏和珍惜,漠视生命、否定生命、游戏生命,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既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会轻易处置和漠视别人的生命;其次,有些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较低,一旦遭遇挫折和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自暴自弃,麻痹自己浪费光阴,不再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生命价值观教育较薄弱。迫切需要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大学生最先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生命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社会上一些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甚至忘记了对子女应负的教育责任,父母的职责退化为仅仅解决子女的衣、食、住、行问题,其他一概不管,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或社会。父母们片面地以大笔财富的积累,来代替对子女的教育。极少有人会想到,他们财富的积累是以牺牲孩子的幸福为代价的。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大学生,不仅缺少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更缺乏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甚至认为只有金钱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这种错误的生命价值观会给大学生带来无穷祸患。另外,现代家庭教育带有更多的功利主义色彩,导致了家庭教育的错位。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不能够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支持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不尊重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不是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成长,而是把自己过去尚未达成的心愿和理想追求粗暴地强加在孩子身上。仅从工作体面,社会地位高等方面确定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一味地拔苗助长,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把孩子看作自己彰显门楣,光宗耀祖的工具。成为父母替代品的大学生,一旦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感到父母赋予自己的使命难以完成,而自己的理想追求又已经失落。他们会陷入困境而又孤立无助,甚至以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作为反抗。

(二)学校教育错位

现行的教育制度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功利目的,把应试和竞争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生命价值观教育,致使大学生自幼缺乏童蒙养正教育[2]。加上升学率与就业率的现实压力,素质教育仅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很难落实贯彻;或理解片面,以为让孩子学点画画、书法、弹琴等,就是素质教育。于是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应运而生,学生们晚上或周末参加各种特长班的现象也蔚然成风。时间一长,疲惫不堪。这种对素质教育的误解,不仅让学生们不堪负荷,而且忽视了他们的情感和心灵需要,加重了他们的精神和心理负担。正是自幼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育的不力,导致一些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淡漠,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精神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甚至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网络媒体误导

在西方强势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注重的是个性自由、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多数大学生能从正面接受和消化这些信息,并使之成为前进的动力。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负面影响下迷失了自我,迷失前进的动力和生命的方向:功利观念浓厚,集体意识不强,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金钱至上成为人生的信条,甚至更多地将自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作为衡量自身价值趋向的主要标准。这种过分注重个性发展的倾向,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不顾社会合力对个人的制约作用。向社会索取无度,却忽视个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上一些媒体、网络过分追求感官刺激,消解了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缺乏人文精神、道德理性、思想深度、审美价值等,致使庸俗文化充斥校园,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在极度追求感官刺激之后往往又陷入精神的极度虚空,产生道德虚无主义,逐渐迷失自我。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校园和谐,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神圣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价值观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大学生的生活自信心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3]因此,教育是为发展而教。生命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与人的生命和生命历程紧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既要以生命个体的存在为基础,又要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善人的精神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我们需要将思想关注的重心切换到生命教育上来,在生命自身的可能与精神呼唤的结构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生命教育的价值日益凸现,遗憾的是,我国高校至今仍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围,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忽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5]。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首先,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其次是让学生懂得,生命属于个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同时生命又属于个人的家庭和社会,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要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第三,死亡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死亡,使他们意识到死亡是人生命的终点,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这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无坚不摧的生命价值观[6]。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利利他观念,克服自私自利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孝心开始才能落到实处。《大学》上有句话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7]。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8]。这些传统论著强调了教育的次序一定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即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这些教育思想是对党的“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和“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最好诠释。如果我们颠倒了教育的次序,没有先培养大学生的孝悌之心,大学生尚未对父母、长辈、朋友升起恭敬之心、谦虚之心,就学习了大量知识和技能,只会是学得愈多就愈骄傲。这样无形之中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了很多障碍。老师学问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把学识传授给不虚心接受教育的学生;领导也喜欢提拔那些恭敬顺从的孩子。

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树立不起来,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功利为取舍的做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2]。当前我们看到很多的社会现象,都和孝悌之心的根本缺失有关。譬如我们看到很多大学生,接受了别人的资助,而没有去感谢。很多人认为这是制度上的问题,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现代的大学生已经不懂得报恩父母。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大学生们都不能够记在心上,想着时时去报答。对于陌生人的资助,对于政府的关心,就不可能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在国外也有这样的情形,政府对于那些鳏寡孤独、残疾人、老年人给予了特别的照顾,但是这些人不仅对政府没有感恩之心,而且有很多人做了大量假证据来欺骗政府,以求获得更多的资助。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帮助的人,完全没有感恩之心,就不对了。因此,孝心的养成,对大学生树立自利利他观念,克服自私自利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互爱互助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基础。人际和谐,也就是古人讲的五伦大道。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9]。父子有亲,就是要做到父母教导关爱儿女,儿女孝敬父母,这样,亲子感情才能够保持一生而不改变。君臣有义,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体的关系,而不是冲突、矛盾和对立的关系。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一种仁爱之心,关心体贴下属。被领导者对领导者交给自己的工作,能够尽心尽力地完成。只有做到领导者仁慈,下属忠诚,才能化解矛盾、冲突和对立。夫妇有别,是指丈夫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职责,使家人衣食无忧。母亲则担负起教育儿女的职责。因此,做丈夫的要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不能见异思迁。做妻子的要有良好的德行,言传身教,正己化人。这样夫妻关系才和谐美满。长幼有序,就是兄长要关爱弟妹,做他们的榜样;弟妹恭敬和听从兄长的教诲。这样,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朋友有信,就是同学、朋友之间,要坦诚相待,信守诺言,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因此,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以仁爱为核心,而仁爱的根本就是孝悌之心。有了孝悌之心,大学生们才能够感念到父母的恩德,并推己及人。孝悌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爱。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互爱、互助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人际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在互爱互助的氛围中快乐成长,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卓筱芸,王敬群.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维护[J].当代青年研究,2010(3):40-42.

[2]卢太平,刘余莉.文化自信心与中华优秀伦理道德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0(1):22-27.

[3]邓涛.教育视阈里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02(8):33-35.

[4]卢岚.社会生态环境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9(1):61-68.

[5]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4):87-92.

[6]郭璐璐.从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论高校生命意识教育[J].学理论,2010(16):211-212.

[7]张为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31.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篇6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建构“价值理性”文化理念的途径和方式,即通过文化批判、文化建构和文化教育来强化、确立和普及“价值理性”文化理念,以摆脱工具理性理念的独断控制,完善人类的文化理念。其中特别强调了人文学者的使命。

    工业文明以来的人类实践是在一种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那是一种工具主义文化理念和“人类征服主义”的价值取向,它日益凸显、膨胀,以至排斥价值理性,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渐使人类用控制自然的方式来控制社会和人自身,把技术的物化模式渗透到社会文化的生活层面,这必然使得文化世界、生活世界被技术化、“物化”、非人性化,导致“全球性问题”的姆发和人类的精神危机。因此,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要健康地发展并克服其异化效应,必须确立“价值理性”的合法地位,使“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

    一、文化批判和文化建构

    “生存世界是‘意义世界’的现实基础,哲学对‘意义’的追问应研究现实生存世界中的困境与矛盾,问题意识是哲学的本性,它引导人类有望找到超越生存困境的‘合理性”。哲学的方式”就是反思的方式,“哲学的立场”乃是批判和超越的立场.作为当代新的哲学范式的文化哲学就应当承担起反思和批判的使命,关注现实,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以解答。

    文化哲学的兴起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工业文明及其结果将人类带进一个全新的生存环境之中,使人的生存和生存基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愈来愈生活在一种非自然的文化世界之中。随着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膨胀,物质财富的增长,发生了人的异化和反主体性后果。这使得人类对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以哲学的方式对文化和文化世界进行整体性地把握成为必要。文化哲学的兴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境遇,对生存困境的关注导致文化哲学的兴起,文化哲学必然要对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和危机作出回应。

    文化哲学的兴起与文化批判的自觉分不开。哲学要真正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境遇,必然诉诸文化批判。文化哲学的兴起是文化批判的转向,另一方面文化哲学的建构又必须以自觉的文化批判为前提。面对工业文明以来的人类生存困境和危机,西方一些著名的文化哲学家、思想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批判意识来关注人类社会和人的存在,他们的理论焦点集中在社会现实批判和文化批判上。如斯宾格勒对“西方的没落”的检讨反思,海德格尔对“技术异化”的批判,霍克海歇对“文化工业”的批判,马尔库塞对“单面人,的揭示等。只有基于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的思考,对人类命运、人类切身利益的关注,才会创造出真正体现人的生命本质的文化。文化批判以自觉的理性反思为根基,它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文化批判的根本目的正如美国学者詹姆逊所说:“只要我们对现在的社会矛盾、文化状况有深刻的认识,就能对将来产生比较强的影响”。

    文化哲学是从文化的视野出发来关注、探讨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对人的关注与重视是贯穿文化哲学的一根主线。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最真实的生命就是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的,文化就是人的生命。人作为文化的存在,唯有通过文化才能体现其本质特性,人与动物界的区别,人的需求、能力和发展程度,都在文化世界中反映出来。文化哲学把关于人和世界的形而上的理性思考同实证的文化批判结合起来。它的根本任务就是真正使哲学理性直面人的文化世界和生存世界,把文化批判与当今世界人类普遍关注的深层问题结合起来。

    文化哲学的兴起源于人的存在危机,它与人的生存境遇直接相关。批判和反思是文化哲学的内在规定和生命力所在,文化哲学是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植根于对人类存在的现实关怀基础上的一种终极关怀。文化哲学对人的关怀的理性思考将有助于人的发展与完善。文化哲学的兴起标志着哲学人学化的转换,这是对实践层面基露出来的人类生存困境的文化危机的反思与批判。当今的全球性问题、人类的“异化”、“物化”处境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文化哲学正是要揭示工具理性的极端膨胀是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价值理性的深刻意义。价值理性才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以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实现科学与价值、知识与意义、真与普的协调统一才是文化哲学的基本精神。

    文化哲学告诉我们要以理想的、合乎人性的文化理念来引导人类实践。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指向人文世界的哲学活动在于对生活意义的追寻,而意义的追寻必然指向未来,指向理想。文化哲学之“思”通过对生存世界理想目标的设计,在生存世界之上建立一个“意义的世界”,藉此意义世界把人类生活引向更高的境界。通过文化哲学对人类文化和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批判和引导,人类实践必将朝着合乎人性的方向发展,人的生存也将会更合理、更完善。

    文化批判是文化哲学的实践层面,是文化哲学与现实直接接集的部分。文化批判以文化整合和最终统一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为理想,旨在推进现实的实践。文化批判是一种总体性的深层批判即关于文化理念的批判,是确立“价值理性”的前提,其目标是建构符合人性的价值观。就当代的实践状况而言,文化批判的首要任务是“工具理性”文化理念批判,意在强化“价值理性”信念,把“价值理性”推进到实践中去。工业文明以来,“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价值理性”的弱化及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了理性主义的文化危机,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对人的统治以及人的片面化即人的异化的生存状态。文化批判就是要真正唤醒人内在的批判意识和超越性,从而通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结合,重建合理的理性观,真正确立人的主体性和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文化批判所依据的最高尺度就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幸福和人类解放为核心的价值尺度。

    文化批判是文化建构的前提,文化建构是文化批判的目的,要确立“价值理性”的应有地位离不开文化建构,使当代文化建设走向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又塑造着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创造所必须的,人与自然是实践的两大主题,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显示了人类理性思维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人文文化和价值理性展示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它引导科学文化和工具理性指向人、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因此人类应自觉地建构和谐发展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主导性理念就是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

    二、文化教育和“价值理性”文化理念的普及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与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相一致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伟大工程,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使教育更合乎人性是教育永恒的理想。

    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偏离了生命优化这一目的,它并没有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科学教育的技术导向和人文教育的淡化,强化了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从而使其“生产”的人片面地发展,人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工具了。教育本应以培养和谐的人为目标,但现实的教育却以现实功利为目标,“教育就像一部机器,按照工厂化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教育质盘和教育效益紧密相连,升学和就业是教育发展的两大指挥棒。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对人性的压抑”。这种教育只是塑造了一批批“工具人”和“专业人”,却忽略了人的心灵教育和生命教育;学生学习只是获得升学的知识和谋生的手段,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谋生而学习”就会使受教育者本人也不注重生命个体的完善。当前的教育已远远偏离了这种理想教育,它忘记了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与失衡是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教育模式的最大缺陷乃是知识与能力、为学与为人、理性与价值的割裂。教育的功利目标导向是这一冲突的原因之一。在高科技主导的社会中,技术能带来巨大的财富,科学教育中技术教育由此兴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社会大环境影响所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富,提高了人的生活水平。世界各国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因此,科学教育备受重视,人文教育则相对冷清。科学教育的发展又进一步带来了科技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恶化与生态失衡等。人的生命优化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优化即人性化,因此,科学教育的“一枝独秀”并不能造就和谐、完整的人。科学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导致了教育中的重理工科轻文史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了实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以技术为导向的教育居于主导地位,只限于工具性的知识介绍,只关心有用的知识,而人文教育弱化,这样造就的人必然心灵干枯。北京某高校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从表面上看,是不爱护动物的表现,实质上反映出这一学生心灵的成长没有与智商的开发相一致,没有宽厚温柔的心灵,他的精神世界是荒芜的。我们的教育缺乏一种人文关怀,其本质就是把人的人格价值降到工具价值,这种教育是一种具有严重缺失的教育,它所造就的人必然缺乏文化意义上的人道情怀。

    面对这一教育现状,我们必须有意识地高扬人文教育。同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全球性问题与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其主要根源也在于人文价值的遗忘和被否定,结果必然带来非人化和反人性的蔓延。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培育。

    人文教育历史悠久,无论西方还是东方,19世纪末以前,人文教育在教育的发展中都居主导地位。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人性化教育。以生命优化为目的的教育,是教育家们自觉追求的理想目标。中国古代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传统,以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教育之主流的儒家教化为主,它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竭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完善人的精神生命,重在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它体现了内圣外王、积极人世的人文精神;而道家人文教育则体现了以追求个性自由解放为特征的人文精神。在西方,人文精神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人文教育以人性的完整、丰富和全面为目的,反对单纯片面的理性实证教育。德国“人文教育学”的基本主张就是: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所以教育应该培养完整的人格,教育应该致力于生命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人文教育在当代有着更为特殊的使命,即唤醒人的自觉,优化人的外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的内在生态环境,这就需要加强危机意识教育。危机意识教育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全球性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向他们敲响苦钟,促进他们对这些人类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树立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优患意识,自觉关怀人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因此,提倡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环保与地球永续发展教育、世界伦理教育与公民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人文教育也应加强生命教育,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人的尊严。

    当今世界以人为本,人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关怀对象。面对全球性危机和生物科技对人的尊严的挑战,人文教育应重在培养一种全新的人文意识:“祟尚人与自然的和谐、敬畏包括一切生物物种的生命意识、关注人类的身心和谐及人性的充实完满,即普及“价值理性”文化理念,优化人的内在生态环境,使“价值理性”文化理念植根于人类意识,由此,人类在自觉的实践活动中也必能优化人类的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三、人文学者的使命

    “价值理性”文化理念的强化、确立和普及以及使“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真正统一起来,离不开人文学者和科技学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离不开人文学者的努力。面对全球性危机,发出最强烈的批判声和关怀声音的可能要数人文学者了。全球性问题和人类存在危机的解决有赖于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当然也离不开世界上有历史贵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思想家、学者的自觉思考和积极行动,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优患意识和对问题的敏感性。他们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对人类命运的殷优决不可以斥贵为“文化保守主义”。人文学者倡导的人文精神恰怡可以弥补和校正科学主义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偏颇。而且合理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建构更离不开人文学者的努力。人文学者在精神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寻求与守护以及对现实的批判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人文学者的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就是他们关注现实、批判社会、解答全球性问题的精神武器。他们基于全球现实进行的人文反思和基本理念的建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人文学者的职贵是扩大人文主义,倡导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人文学者一般指人文知识分子,即“知识分子中从事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探索的那部分人,他们承担着对社会道德规范、意义模式、生活方式等进行建构与阐释的使命。他们阐释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社会理想以及人际交往的规则,并常对过去的或现存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等进行反思与批判,传播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与人文理想”。人文关怀就是“以道德力量来对抗本能和理性万能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颇覆;如借用哈贝马斯的表述方法,就是哲学人文学者为了在科学理性的冲击下保有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而逐渐转向主体的内在意识去寻找外在世界的最终意义”。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情怀,也是这一群体的精神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必然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分子着眼于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目的,从事社会批判与反思,影响社会和大众的心灵,维护人文精神的祟高与庄严,是他们的使命所在。

    在世界范围内“技术至上”观念盛行的大环境下和世俗功利价值成为社会主流价值的时代,人文学者安身立命的基础仍是人文精神,作为对社会困境的思考者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怀者,他们始终有一种优患意识、主体精神和道德关怀,不仅要优国优民,还要优天(自然界)优文(文化),即关怀人性、社会、自然和文化。批判性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征,人文精神作为文化理想,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批判和超越。人文学者基于强烈的优患意识和贵任感来批判当代物欲化、粗俗化的现实,意在使社会处于一种合理状态。人类的实践最终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人文精神是文化价值最集中的表现,它作为文化的内在灵魂,对实践和文化建设起着导向作用,有利于文化优化和生命优化。具体来说,现代科技的控制、物欲的无限膨胀,带来的文明分裂和人类精神危机,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提倡,以唤起人类的文化自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才是文化和人类的希望。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篇7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修;法律基础;实践;思考

教师在思修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注重资料的选择,把握好教学的要求,依照“三贴近”的原则,让大学生参观红色基地、研究红色文化以及观赏红色影视等,从而将红色资源充分融入思修与法律基础课堂中,使学生的思想取得有效的进步。

一、红色资源融入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意义

1.有助于了解革命历史

红色资源是极为宝贵的历史财富,具有广泛分布的特点,因而能够帮助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红色资源。在当代,红色资源的利用与开展,已经不仅局限于对于物品的摆放与陈列,而是能够有效利用现代技术再现当年的历史环境,以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

2.有助于发扬优秀传统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既有对于理想情操的赞美也有对于人文内涵的阐释。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历史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但人们对于革命历史绝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

新的时代有新的挑战,应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于科学的追求,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全面继承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红色资源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其中的精神财富是难以估量的。虽然历史已去,但优秀的历史文化还需要传承弘扬,对于其中的革命精神以及前辈的高尚情操,更值得我们学习,并要将红色记忆深刻烙进脑海中。红色资源融入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有助于学生了解革命传统,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它作为大学生的道德坚守以及价值追求,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虽然多数大学生肯定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但是却少有大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成了难点。为此,应充分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途径。

对于红色资源融入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师可以利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带领大学生进行参观与体验,将思修的教学与红色资源有效结合,使大学生的生活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践行人生观、历史观以及价值观,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能够有效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使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红色资源融入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路径

红色资源融入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应以红色资源为出发点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必须发扬创新思想,实现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身到课堂学习中,并彰显出红色资源教学独一无二的魅力。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1.参观红色基地

红色基地,即革命遗址、纪念馆以及历史博物馆等。随着政府对红色旅游业的大力支持,红色基地被广泛开发和利用。在红色资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一点,将红色资源与思修的内容有效结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基地,使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对于革命历史有进一步地了解,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这类活动的时候必须得到相关部门与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增强与红色基地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在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基地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该基地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也可以由教师自己对学生进行讲解,不管是哪种方式,其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对于历史革命的了解,让学生在观看大量历史资料以及图片的过程中珍惜现在的生活,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使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得以提升。

2.体验红色生活

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大学生很难对这种红色革命生活产生有效概念。对此,教师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带领学生体验红色生活,如举办“做一天红军”等活动,让学生穿上军装,唱上军歌,吃上军饭,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感受到红军当年的艰苦,对于艰苦的生活能够有较深的感受,从而更好地了解与体验当年的峥嵘岁月。

例如,在学生体验红色生活时,教师应与地方食堂合作设立红色食堂,让食堂制作出红米饭、萝卜粥等红军革命食物,让学生感受到当年生活的不易,从而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另外,教师应在此过程中联系历史事件,使学生的爱国精神得以充分激发,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3.观看红色影视

红色影视是指以红色革命历史与人物作为题材的电影或是电视剧作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新一代的电影人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保留原红色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对影视剧的内容进行了创新,使剧情变得紧张而精彩,充分提升观众的观看热情。因此,可以借助影视剧的播放,帮助学生了解红色历史。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容易将感情投入进去,有助于塑造良好品格。影片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学生在写观后感时能够对影片再度回味,从而加深对红色影片的了解,进而促进自身对于红色资源内容的学习。

例如,近几年制作的《亮剑》《建国大业》等影视作品,都深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年轻的观众群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视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升华自身对革命历史的情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红色资源融入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对红色革命历史的了解,深刻感受革命前辈的不易,从而珍惜现代生活。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将红色资料融入思修與法律基础课程中,带领学生体验红色生活、观看红色影视剧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谭雅颖

参考文献: 

[1]黄小敏.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2]敖民.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与考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4):13-14.. 

[3]聂国林.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篇8

有价值的教育体现在关怀生命的完整。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内容,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根本是成“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因生命的完整而和谐的人,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早已阐明“心意不明则不正,身体孱弱则难于有为”,这需要学校教育关注学生身体的健康、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完满,需要教师走进儿童自然真实的生活中,来倾听、观摩、对话和陪伴。

教育效果在于细节、走实和坚守,这一切又会源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情怀。

学校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不仅是食堂的营养食谱,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成良好的生活、运动习惯,当然健康的教育细节有很多,课间10分钟不被任何教师侵占,课堂上的读写姿势需要有效纠正和持续关注,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每一个教室的按时通风和消毒,体育课上达到每一个学生的适切的运动负荷,大课间活动动参与的全员性与运动效果,每年春、冬两季运动会的项目设计与持续时间是否实现了参与的全员性和过程性,这一切的落实和坚持,才让“健康第一”不是口号。

至于关怀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完满,那就不仅是细节的关注,而是需要我们怀有对生命的敬畏,来关照到每一位儿童的内心深处。关照的前提是尊重每一位儿童存在的生命价值,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差异,这是教育的起点,人人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和归属。面对儿童,尊重不需任何条件。我们需要深知儿童是在犯错中成长,在改错中进步的。在学校的全部时空、人际间,弥漫着来自于心灵、物化为常态的尊重,在这样的校园生态中成长的儿童,他们才会和谐与自信。成全儿童需要唤醒、激励和期待。儿童犹如田野的秧苗,不仅需要适时、适度的阳光和雨露,也需要四季的自然等待。早熟的果子是苦涩的。因教育的功利而急于求成,无疑是对教育规律和生命的大不敬畏。这要求校长和老师必须经常性的检点自己教育的言与行,追问自己的教育价值观,谁都不能以“爱的名义”敷衍。成全儿童的学校,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不管是大还是小,我始终认为都该是这样的场-----洋溢着人文情怀、释放着道德的力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随便走进去,便无处不见“儿童视觉”的细节,无时不感“儿童生命”的温度。

如果我们的教育起点是从儿童的个体差异开启,以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为最终的价值目标,谁还是“差生”呢?

有价值的教育能够凸显生命的灵动。好奇与创造是儿童的天性。早在18世纪教育家卢梭就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关注生命的教育必须把儿童看做生命发展的主体,满足儿童的心灵自由,珍视纯真的童言和好奇的童趣,善待儿童本真的幼稚。

教学知识固然重要,但不能满足于教会了什么,而要激活儿童的思维,使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和发展智慧的过程。生命的灵动需要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人的高贵在于思想,人最有价值的禀赋就是思考能力,孟子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知识的学习需要记忆,技能的掌握需要训练,甚至需要强化,这是基础教育的必然存在,我们需要反思的是除了这些,教育中还有更为重要的是给予思考的方法和时空,没有思考,即使对所学倒背如流,也难解其深意,也不能延伸出“心得”,更难有创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允许并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没有深刻的批判,就难有创举的诞生。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篇9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3个视角,即马克思主义视角、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和“普世价值”视角,有些表述是对这3个视角的“综合创新”。在党的十上提出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对进一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神圣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内容。高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具体实施的途径是多样化的,而课堂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将以“三生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进行阐述。

二、以课堂教学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引导学生反思生命的价值是“三生教育”生命篇最核心的内容,首先通过视频《人的一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引用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引发学生思考:在短暂的生命中,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引出生命价值的含义,从宏观上讲,生命价值是一切形态生命的价值;从微观上看,特指人的生命价值。接下来,通过“发生命船票”的活动,让学生更加具体的认识到生命价值的概念。生命价值是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生命的自我价值;二是生命的社会价值。生命的自我价值表现为生命对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引发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从物质价值的角度看,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必须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实践全面发展自己;从精神价值层面,要相信自己,坚强不息,要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最终活的快乐和幸福。生命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生命对他人、对社会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最后,给学生讲述“盲人提灯笼”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生命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密切,生命的自我价值是生命个体存在的必要条件,而生命的社会价值是实现生命自我价值的基础。以上为“三生教育”中生命价值教育的课堂教学案例,其中充分体现出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体验式教学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篇10

“价值”一词已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等许多领域,其范畴相当丰富,其定义有各种各样,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即都认为价值是指“有用物对人的意义、重要性或人对有用物的估价,评价、珍视,尊重等等”。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对价值进行了阐述:“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它“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它的本质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物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价值”一词的定义被学术界所广泛认同的是“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即有用物对人的用途、积极意义或对有用物的估价、评价、珍视等。

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不仅具有生理学的内涵,而且还具有社会的和精神的内涵,人的这种生命特质使人的生命价值有了赖以存在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生命价值在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没有人的生命,就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价,谈论人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对于作为主体的自身需要和作为主体的社会需要满足,既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又强调人的生物属性。生命的价值问题,是人的价值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地度过人的一生。从生命的自我价值来看,人的生命活动越能满足他的生存、享受、发展等的需要,其自我价值就越大,从生命的社会价值来看,其生命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越大,其社会价值就越大,人的生命价值更在于人的生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劳动能力。总而言之,生命是有价的,生命价值的大小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对自身对社会的满足程度。

生命是人之根本,对任何一个人都具有最高价值,生命也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人的生命存在,就无以谈起生命的尊严、理想和价值。“人的生命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等人生问题是一门科学,人们不会自发地形成科学的生命价值意识和生命价值发展能力,它必须通过相关的生命价值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对生命、生命价值及其意义了解、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开展生命价值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系统的生命价值知识和人生知识,学会辨别各种生命价值现象和处理人生问题的能力,并在日后的实践体验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生命价值意识和生命价值发展能力等奠定基础。“生命价值教育”正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原则,通过选择优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唤醒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意识,启迪其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本质及生命的价值,培养其人生情怀,自觉提升生命境界。作为学生个体首先要明确生命的唯一性,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新时期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代学生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我国的物质层面已较为富足,他们大多没有父辈们为生计而劳累的感受和为生存而经历生死的考验,但这一时期,我国精神文化层面却较为复杂,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绞合,出现多元、混乱、断层局面,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也发生很大变化,出现多样化、混乱化,这些不良影响也对大学生带来相应的冲击,使高校教育面临新的课题。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忽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认知力

生命价值认知力是指个体对生命价值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是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现象、行为和生命价值发展方向的观念性把握能力。个体对生命和生命价值事实知识、价值知识、实践知识的掌握,将使其明白“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自己该走过怎样的人生”等,引导和激励其选择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自觉发展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当前许多学生面对社会的混乱,存在不适应、不理解的地方,产生困惑、矛盾,更有个别学生在矛盾、困难、挫折面前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些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认知,高校忽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认知力。

2.没有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

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以一定的主体性为前提,是主体在科学的生命价值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生命价值知识,对面临的生命价值现象、行为等加以分析,做出判断和评价,并选择自己所认可的行为和价值取向的能力。主体对生命价值进行判断是主体生命价值选择力的前提,没有生命价值的判断能力就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价值选择能力,是个体价值意识向其生命价值实现的关键点。当代大学生中出现对社会、他人的错误评价和不满情感,奉行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价值取向充分表明他们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也表明高校没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

3.未成功引导大学生养成生命价值实际行动力

生命价值实际行动力是的指主体自主、自觉地把生命价值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并在行动中努力躬行的能力。生命价值行动力能促使主体在具体行动中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思想、言行,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沿着自己所坚定的方向和轨道前进,它是个体达到目的,实现生命价值的关键环节。不少大学生因受社会不良思想、道德、行为、事件等影响出现思想消极、不道德行为、意志力薄弱,抵御诱惑能力较差,表明大学生没有养成生命价值行动力,高校未能成功引导大学生养成生命价值实际行动力。

4.忽视大学生生命价值创造力的培育

生命价值创造力是指主体对生命价值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整体认知、综合、协同,形成对原有生命价值观念和思维的超越能力。人的生命价值能力由潜能变为现实、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都与主体的能动性分不开,个体只有具备生命价值的创造力,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能够追求生命价值的主体。有些学生虽然也明白生命的唯一性,很清楚只有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而且内心深处确实也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充实而有意义,但实际的情况是,他们却依然在矛盾、空虚、平庸、不愉快中一天天渡过,这些都表明一些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生命价值创造力。

三、新时期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对策

为更好地落实高等教育“育人为本”、“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目标,高校应在充分认识大学生生命价值内涵、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承担起生命价值教育的重任,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提供帮助和指导。

1.课堂教学环节,应以生命价值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形成生命认知力和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

鉴于课堂教学特点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课课堂教学特点,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应以传授生命价值知识、生命价值理念、培育生命价值认知力和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材中分散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价值教育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的不同章节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生命价值教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生命价值知识,通过案例讨论、视频观看、课堂研讨、课堂辩论等形式为学生设置生命价值模拟情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认知力和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在自然生命层面,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个体生命的生理机能是心的基础和前提,身与心密不可分,为使自然生命健康长久和为生命价值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自觉促进自我身心的健康与和谐,以及处理好与他人、自然的关系。在社会生命层面,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生命价值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在精神生命层面,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2.实践环节,要创设学生生命价值体验情境,培养学生生命价值情感,提升学生生命价值情感、生命价值行动力、生命价值创造力

生命价值情感、生命价值行动力、生命价值创造力是个体对追求生命价值的自觉、欣悦、沉浸,真正的生命价值教育是触及心灵、感染灵魂的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必须重视创设体验情境来进行。高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以生命价值为主题的宣传、演讲、辩论、展览、关怀、参观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人格得到陶冶,生命价值情感得以强化,生命价值行动力得以提高,生命价值创造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