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课程思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5:31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篇1

【关键词】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着力点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至此,“课程思政”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高校各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课程思政”的改革推进与建设实践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也能进一步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理念的转变和实践的深入推进。

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以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为基础,结合马克思《资本论》等相关原著内容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课程开设的目标在于引导大学生全面、系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正确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历史形态所取代的基本趋势,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实践。如何更好地发挥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在思政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对于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后,强调不仅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要不断深入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2016年7月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政治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使命,更需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思政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课程的设计中更加关注党中央提出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于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创新,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大命题,探讨如何通过对新常态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三者一以贯之,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掌握运用欠缺,就无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法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当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在“课程思政”改革整体建设中,教学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解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迫切需要涌现更多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应运而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进行了更有力的解释和引领。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需要注重理论引领性和实效性,深切关注当前资本主义风云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实践,不断关注新形势、新问题,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由此,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學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而当前课程建设实践中,还存在教学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更好地推进以学科建设支撑课程建设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理论传授偏重于经典理论的传授,而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尤其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秩序的调整、全球治理格局的变迁、非传统安全领域风险的急剧演变等重大议题的高度关注和研判,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

(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侧重资本主义部分、忽视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课程关于资本主义部分的基本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而其中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必须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趋势和规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难度较大,容易因为教师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信息掌握程度等原因造成讲课内容的空洞化和教條化,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还容易因为教师知识结构和对思政专业相关课程整体设计认知上的缺乏,造成在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更多的老师趋向于注重资本主义部分,而轻社会主义部分,致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片面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把握难以系统化,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难以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有效地理解和把握。

(三)在教学方法上更多采用传统讲授法

传统的讲授法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便于掌握教学进度,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对于讲解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飞速发展、知识日益多元化、信息日益无界化的时代,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拥有迅速掌握各种信息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传统的讲授法无法适应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上缺少生动性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材内容中原理的理论性强,理论知识点多,知识体系庞杂,提出的命题宏大,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相关知识体系的支撑,很难理解,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中,往往因为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梳理,而忽视“课程思政”育人资源挖掘过程中的生动性、形象性,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接受度。

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着力点

当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应着力于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不断推进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凸显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三位一体”建设理念,进一步挖掘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育人资源,丰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与体系,真正做到“对话经典、多维阐释、跨越学科、融合视域、根植理论、观照现实”,[2]通过政治经济学这一思政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一)着力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

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使政治经济学课程切实融入“全课程育人”格局中,发挥专业基础课程在育人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以“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为契机,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育人导向,充分挖掘育人资源,探索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路径问题;二是以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为基础,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等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三是以科学的育人评价体系为依托,打造良性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潜能,更好地发现教师教学环节和知识体系的不足之处,教学相长。四是以同向同行、协调发展为目标,[3]将政治经济学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西方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等专业课程打通,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践行新时代教育理念,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着力推进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没有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支撑,课程建设就会成为没有根基的大树,“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也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难以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正树立和巩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强化、思政教育不断强调教育手段多样化、突出教育效果实效性、思政教师来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在不断强化和践行思政教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的过程中,片面将高校思政教育专业课程与在各专业学生中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划等号,将思政公共课程的建设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理念相混淆,既弱化了公共课程的教育效果,也弱化了思政学科的建设。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学术与学科思维意识。

对受众群体学生来说,要在注重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同时,强化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养成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获得感,并进一步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深刻理解,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与普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区别形成深刻的认知,促使学生自觉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深化和面向不同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开拓学术视野和学科发展路径,打造思政专业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群的建设,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从而将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学科发展中,以学科搭平台,以平台组团队,以团队建设人才梯队,为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促进教师充分运用学术和学科群平台的研究和建设成果打磨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学科群组中相互分享相关课程建设经验,实现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着力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调整“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教学方法,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确保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

一是深入挖掘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育人资源。通过对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育人导向的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培育能力的进一步确立,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重大原则和重要研究议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深入挖掘课程育人资源,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建立更直观、形象的认知,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等的认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二是实现政治经济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的“无缝衔接”。强化思政专业基础课程的有机体理念,以点引线,以线带面,在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的基础上,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课程,使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几大组成部分的整体性认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来源及人口发展规律,分析资本积累及其必然历史趋势,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尤其是深刻理解资本与劳动力相关议题,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中资本所焕发的活力与生机,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未来历史发展趋势,促使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其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丰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程思政”受众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到“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内外结合”,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学生课堂专题分享、分组问题讨论、问题思考总结等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将专业学习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思政核心素养的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真正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培养和育人作用。

四是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育人效果。在专业基础课程平时成绩加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平时成绩的组成结构,通过平时对学生课堂参与互动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分析应用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和读书笔记写作能力、课前课后思考题的分析能力等的比例设计,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打破单一的平时成绩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考试试卷的设计,优化主客观试题的比例,使试卷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确保能够客观反映“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的成效。

四、结语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专业特色

思想政治课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课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特别是在我国处在社会转型、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之时,争论更是日趋激烈。课程性质认识上的争论,导致了教学实践上的分歧与困惑,影响了思想政治课功能的全面实现。

①人们对本课程性质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五种观点:智育说、德育说、德智兼容说、思想政治教育说、公民教育说。国至20世纪80年代,该课程在我国一直以“政治课”命名,80年代以后更名为“思想政治课”,这反映了我国教育界对该课程性质的主导性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参与程度日益增强。这一方面要求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承担平等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参与的社会整体素质显得更为重要。

新课标中《初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人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育智功能在于培育学生的公民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把握人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参与社会、建设社会的智慧和能力。

育德功能,或个体的公民思想品德素质发展功能,是由当代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的。它主要表现为对学生个体的公民思想品德诸内容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形成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实现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方案的系统方法。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兼容人文社会科学和德育双重特点的课程,其教学设计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它必须以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及其所遇问题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以党委和国家对中学德育的要求为价值取向,以学历理论、教学理论和德育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以及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及设计所体现的专业特色:

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及其准备工作是一项艰苦复杂、具有创造性和探究性特点的工作。它是上课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上课的质量。分析教材,研究学生,了解社会,收集整理信息资料和必要的再学习,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基础性准备工作。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研究。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总是有差异的。因材施教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对习惯于记忆方式学习的学生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的积极性,发展期思维的灵活性;对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防止忽视基础知识储存的倾向,引导他们运用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先给他们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从获取简单知识中增强信心,然后再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这样根据个人的实际,通过指导启迪,让他们得到乐趣,奋发向上。当然在联系学生实际的同时,我们的教学设计还要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的教学经验等。

教学设计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内容包括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为生动体现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我们以2006年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价格变动的影响》(山东省文登新一中,张玉志)老师的课程设计举例说明: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这是因为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深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想政治(品德)的教学重点既可以是知识上的重点也可以是思想上的重点,因为教学重点的确认应当从以下方面尽享考虑: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确定,教材中关键性的知识,学生领会知识的关键点,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在接受知识、能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中碰到的困惑,容易混淆的知识也可以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法为主。

(实际教学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存在万能的或是唯一好的教学方法,在某种情景下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其他教学情境下则可能效果不好。因此用好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扬长避短、优化组合,而这一点也正是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所在)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之后,将这些因素有效的组织所需要完成的步骤。教学过程的考虑主要需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理清教学思路,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品德)的课程特性需要我们更多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

2.安排教学时间。做好各环节时间预设,做到胸中有数。

3.调整教学节奏。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内容完整,科学规范,加工创造,简明清晰,因人而异要有弹性。

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我仅从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中体会到了这些。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脚踏实地的继续跟从导师进行理论研究。未来得以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题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实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著: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胡天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篇3

[关键词]大学生全面发展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99-02

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问题,多年来已经被学术界反复探讨,尤其是在教学和实践领域中。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随着网络教学的实现和发展,如何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目前尚无文章论述。

一、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目标

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运用,使其在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上的功能越来越被广大学者和教师们所关注。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目标,就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配合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并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通过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以让大学生所获取的信息范围更广、途径更宽。并且学生可以在信息的收集、筛选、过滤、应用的过程中,提高信息素质,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通过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以让学生们在对某一特定的教学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实现情感、信念、意志、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三,通过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学生的人格可以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形成团队协作的精神和责任意识,真正明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做人”。

二、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如何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现代化的获取信息的工具。当前,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往的通过感官获取、文献检索、听广播看电视、调查研究等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类的需求。而网络作为大众传媒的最新工具,在信息获取方面具有诸多优点。网络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使得其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网络具有即时性,也就是说它的传播内容随时可以更新;网络具有互动性,以一种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的形式,为人类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式。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其次,思政课教学网络平台的构建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可操控的途径和方法。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目前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表的信息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3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总体网民比例超过50%。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投入到网络平台建设中来,通过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开设,教师可以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筛选网络不健康的信息,适当地起到避免学生沉迷于网游、黄色网站等不良信息,转移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再次,思政课教学网络平台操作灵活,教师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面、反面的信息,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方式于网上,在这种网络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从被动地完成作业转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从单纯的知识拓展转为道德与灵魂上的触动,从狭隘的世界观转变为拥有判断大是大非的能力。

三、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目前,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成了我们接下来在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将这些问题处理好,思政课的网络教学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首先,通过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来解决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素质的现状与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有较大的差距的问题。

现代大学生随着他们获取信息渠道的拓宽,他们的知识、阅历、经验越来越丰富,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和所传授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不少教师却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也就无法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期待,甚至有的教师根本就没有运用过网络来实现教学的想法或做法。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掌握,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在此基础上,如何灵活地运用网络教学平台,选取什么样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内容,采取何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网络平台学习的积极性等,都是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通过转换教师角色,实现师生互动,做到以情感人,来解决思政课网络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学生学习功利化的需求相矛盾的现状。

思政课网络教学目前教学目标定位尚无法适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整个社会,都只会重视智育,轻视德育,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考试科目,轻视非考试科目。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本就不重视思政课的学习。而开展网络学习,也只是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一种课外作业。学生不在乎教师让他们上网去完成的内容是什么,只注重最后教师能给个什么样的成绩这个结果,这种功利化的学习目标与思政课所要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是完全相左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师入手。教师要在网络上真正的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教师要用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做到以情感人。

再次,明确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辅教学模式的定位,以解决网络教学尴尬的境况。

目前,有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给网络教学以很好的定位。有的教师只是把课堂的教学内容重新搬到网络上,为实现网络教学而进行网络教学,浪费了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有的教师则网络是网络,课堂是课堂,二者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没有什么承接的关系,使网络与课堂教学成为了两块互不干涉的教学模式。

无论思政课网络教学有着怎样的优势,但它不过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取代课堂教学。所以,在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辅能,课上与课下结合,不能出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内容发生脱节的现象。此外,网络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的视野有所拓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复与再现。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网络教学内容。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篇4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英语课程思政;英语教育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当代仍具有价值和意义。“教学做合一”思想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对于学习关系的构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学做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研究思路与启示。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实践为导向,注重师生成长转变,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在实践中统合知识学习、价值引领、德育践行,提升育人质量,是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所追求的实效。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

“教学做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思想核心是“做”,即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二是教、学、做融为一体。教学做是一体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三是“做”是“新价值之产生”。“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它包含三个特征,一是行动,二是思想,三是新价值之产生。“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在行动中产生新的思想,在行动中创造出新的价值[1]。“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教学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构建了良性教育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载体的丰富性,倡导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生活的广度就是学习的宽度;指明了教育方法:以“做法”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是一种教无定法的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亦是一种方法论,挖掘其思想的当代价值有助于为当前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和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提供新方案。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适切性

“教学做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论,与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教学逻辑的统一性来看,高职英语教学的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能在“做中学”,教师能在“做中教”;此外,课程思政教学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逻辑,这与“教学做合一”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相一致。从英语学科的二元属性来看,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工具性目标的学习整体上遵循从“理论—实践”的规律;人文性目标的学习可以融合思政元素,如道德、价值观引领,两个目标重在“知行合一”,因此,“教学做合一”思想能提升两种教学目标的成效。从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来看,应考虑学科系统的上位目标、中位目标和下位目标。上位目标趋于宏观,体现了国家政策,如实现立德树人即是学科教学的上位目标;中位目标需关注学科教学的内部特点,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下位目标关注微观层面,涉及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因素[2]。“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隐性的价值引领,是具体的行动指导,对英语教学的“三位”目标具有动态平衡作用。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宏观教学———顶层设计,一体育人

一是构建“平台+模块”的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以师范生英语教育专业为例,课程教学的宏观方案设计主要以“平台+模块”为主要形式,分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包括思政教学模块、工具性学科模块以及国防教育模块;专业平台以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基础,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践平台包括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专业实践。每一模块均包括知识教学、价值引领和课程实训,“教学做合一”思想和“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始终,各平台与模块协同作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共同构建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二是构建“特色+本色+底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课程方案以实践为导向,专业教学为核心,通识教育为支撑,共同构建学科思政育人的同向体系。以实践为导向,即思考学生毕业能做什么,体现了师范人才的特色教育;以专业为核心,即专业技能的培养,体现了师范生的本色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人格、道德、素养,是一种人的底色教育,共同指向学生的职业精神、道德信念、专业能力、素养提升。三是构建“三全育人”共同体。“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优化教师资源,使系统发挥最大合力。在教学实践中,应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共同体,实施“全员导师制”。“全员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实现学生的德育(成长)导师、专业(学业)导师和实践(实习)导师的“三师一体”,分别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指导。

(二)中观教学———反向设计,正向施工

英语教育专业作为高职师范专业,遵循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展开课程设计,其中产出导向作为一种实践教学导向,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首先确定课程目标,即毕业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要“会做”;然后根据其最终目标,选择教学组织的过程和要素,这个过程即“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过程。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中观教学主要侧重于构建“教学做合一”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1.“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一是合作型教学。合作型学习在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关系,包括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在实践中,教师只有摒弃传统的主导与传授型教学,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探究与合作本身就是思维的实践,通过不断的尝试、检验,最终在实践中完成学习。此外,合作型课堂关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领,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学会合作、学会协商、学会学习,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一部分。二是思辨型教学。如果说合作型课堂教学侧重合作学习,那么“思型”教学则侧重独立思考,这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思辨能力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它是高等教育的必选项,而非自由选项[3]。创新精神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养成都离不开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思辨教学中创设多种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辨,最终得出结论,有助于提升其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宽广胸怀和健全人格。2.“教学做合一”型实践教学英语教育应遵循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应构建“四习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学习—见习—练习—实习”,如第一学期组织学生观摩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理念;在校内进行模拟练习,完成理论向实践的初步转化;进入行业实践,增加学生见习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应构建“三岗模式”,即“识岗—试岗—适岗”,让学生在“四习”实践中逐步建立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尝试完成岗位标准,以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做合一”型实践教学中,实践课时比例占到了总课时的50%以上,满足了学生循环学习、阶梯进步、螺旋上升的实习实训要求,学生职业能力、品质塑造、职业精神等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在“四习三岗”实践教学中得到提升[4]。

(三)微观教学———任务导向,多元设计

1.以“做”促学———任务型教学英语教学的微观层面,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任务型教学中,思政价值引领、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识的达成都以语言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5],这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致。优质的任务设计应综合语言学习的形式、功能、意义,融合思想价值观的引领。优质的任务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创设情境,语言教学离不开真实的教学情境,在真实世界中的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创设“差”域,即在任务设计中创设信息差(informationgap)、观点差(opiniongap)、推理差(reasoninggap)等,激发真实的交际动机[6];最后,多维融合,优质的语言任务应当具备多个维度,融合多种功能,如语言层面的训练、交际策略的使用、思辨的培养、价值观的引领。2.以“做”拓学———第二课堂实践第二课堂有助于创设实践场景,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锻炼其意志。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第二课堂以多种形式展开:一是英语学习社团实践,通过中国文化、地方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比等具有思政元素的学习,以多平台、浸入式的灵活引导方式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二是以赛促学实践,通过多样化的竞赛活动,提高英语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如举办“中国故事”竞赛、“跨文化交际能力竞赛”等;三是融合实践,开展基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活动,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地方旅游、文化、体育场馆外事服务等,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体验职业角色,提升职业素养。3.以“做”评学———实践考核实践导向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做”,评价“做”最为可靠的方法是评价“做”本身,即工作样本,因而这种评价方法是可靠的[7]。在英语教育专业考核中,评价方式采用课内实践教学评价和行业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一,课内实践多维度评价,侧重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如在“幼儿英语教学与活动”课程中采用模拟试教的实践形式,采用“复盘式”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模拟试教进行过程性反馈,以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为主要形式,学生在多维度的评价反馈中进行反思、改进与提升;第二,行业实践多元评价,这一形式与校外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如在专业课“英语儿童剧的创编与表演”教学中,将课程考核的场域置于幼儿园这一真实行业情景中,考核形式为教学成果展演,考核评价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行业对学生展演效果的认可度,评价主体为幼儿园负责人、幼儿、幼儿家长等多元主体。来自行业场域的反馈具有及时性与真实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专业技能、价值引领与品德践行实现了在“做”中学、“做”中改进、“做”中提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02):47-52.

[3]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02):53-59.

[4]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3):6-12+94.

[5]袁玲玲.论英语任务型教学及其任务设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41-46.

[6]朱明明,代春倩,朱九扬.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2):137-140.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篇5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科社(2010)2号]明确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研究生思政课)是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研究生思政课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在课时限定的条件下,教师必须想办法在教学模式上改革与创新,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

传统的研究生思政课的授课模式,是由一名任课教师从头至尾授课,这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讲授水平要求很高。在分析教育部思政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兼顾一般院校思政教师术业有专攻、研究优势不同的现状,考虑研究生专业构成差异性和思想实际,创新实施了符合教师、专业和学生三方面因素,特别强调面向学生的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入专题推进,在有针对性地学习探究和深化教学基础上,最终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通过查找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文献综述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甚少。由于国外很少有专门开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国家,因此几乎并没有专门关于“菜单式”专题教学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之间关系的具体研究成果。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目前学界关于“菜单式”专题教学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只是浅尝辄止。尽管关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面的文章不少,但大都是探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实效性和有效性研究、大班授课等问题。在CnKi中输入“专题教学”主题和关键词会发现,大多数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发生在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文献庞杂。在CnKi中输入“专题教学”“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主题和关键词,文献数量急剧下降,仅仅找到3篇文献。广西科技大学郑明怀(郑明怀,2015)认为,研究生思政课专题教学有利于实现教材体系的转化,有利于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北京师范大学卫志民(卫志民,2014)在《专题式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与完善》一文中指出,专题式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专题式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关系,要处理好活教、活学、活用与课程理论性、研究性、逻辑性的关系,要处理好专题式教学阶段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性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周莲芳(周莲芳,2015)提出要探索实践“菜单式讲座型”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通过科学设计教学专题,精心打造教学团队,改革考核方式,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检索“菜单式教学”相关文献发现,关于菜单式教学的实践大多应用于技术性实训课程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中,如吕海燕等(吕海燕,2015)撰文《信息技术技能实训课程“菜单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在CnKi中输入“菜单式”“思政课教学”主题和关键词会发现,菜单式教学文献稀缺,仅有的少量文献见于本科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中。学者许海东、吴先源在《菜单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向》一文中指出,面对思政课教学困境,要提升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及考评体系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菜单式”教学。学者甘毛文在《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在工作机制的建构》《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教育学审视》等一系列文章中强调,应从教育学视域对“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教育学基础、教学过程、教学特征等进行分析和省察,探讨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和内在工作机制建构的路径。

上述成果为本项目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是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但已有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研究主题过于宽泛。对现有文献述评发现,虽然学术界普遍意识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沿袭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形式,过于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而为学生所不满,需要变革,但是,在改革路径和具体对策上又显得力不从心。如何找准突破点,以点带面,实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单纯的就事论事的实证研究比较多见,而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的综合研究比较少见。

二、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价值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菜单式”专题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是一个由设计项目菜单、研究性学习、自主实践、自我建构、考核评定等诸多教学环节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此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菜单专题为载?w,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思政课教师可以提纲挈领地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可供学生选择的主题菜单,以菜单主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通过教师专题讲授,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实现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现了教学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统一性是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即紧扣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主体内容设计教学主题。多样性的含义包括:一是主题细化多样,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丰富内容;二是视角多样,同一主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结合具体关注点,形成不同理论视角和对策研究;三是成果丰富多样,“菜单式”专题的作品包括调研报告、ppt、访谈等,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得到开发和提升。

(二)“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会大幅度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对于学生来说,“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了学习效果。采取“菜单式专题讲座型”教学模式,研究生可以选择有不同学术魅力的指导教师、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和合适的时间。这使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真正面向学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正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对教师来说,“菜单式”专题教学促使教师讲自己想讲的、擅长讲的内容,能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教师所选专题是他对某一研究方向进行长期、系统的钻研的体现。教师通过科研获取了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了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了专业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从而在教学中从高层次统驭和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将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与时俱进地深化教学内容,紧扣时展的脉搏,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教学质量也随之提升。

三、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的创新内容

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具体是指在遵守教育部课程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按照一定标准分成几大部分(即几个专题),然后由不同学科背景且曾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和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把每个部分视为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提供必选项专题和学生选修项专题,从而完成一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科学设计“菜单式”教学专题菜单

1.“菜单式”专题的原则。对专题的取舍既要服务于教学计划,又要立足于学科要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前热点难点问题,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可考虑采取课堂调查、与个别学生交谈、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已知程度和求知倾向,将学生关注的问题纳入“菜单”之中。

2.“菜单式”专题的突出特征。“菜单式”专题设计中的“菜单”既包括“营养菜单”又包括“风味菜单”。所谓“营养菜单”即围绕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理论设计的专题,其主旨在于培养研究生基本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所谓“风味菜单”即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志趣、研究领域等需求因素自主选择理论知识和实践项目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其主旨在于使思政课真正面向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从而学以致用地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思潮以及指导科学研究。

3.“菜单式”专题的内容设计。“菜单式”专题包括“营养菜单”和“风味菜单”。“营养菜单”如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统一战略与外交战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当代中国与实践。“风味菜单”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大国关系:当代中国与世界;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中国模式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精心打造和培育教学团队

在专题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力求达到研究生思政课的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所以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过硬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科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担任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教师,由思政部聘任委员会统一选拔聘任。一般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任课,从而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副教授为主的教学研究骨干力量。为了加强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研究,需要成立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确立负责人,不定期地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同时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和北京市组织的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培训,从而打造出一支理论功底硬、学科平台高、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团队。

(三)实施过程动态监管

在科学设置“菜单式”专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开放性调整。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推进下的学生动态学习过程,参与“菜单式”专题教学实践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及时提供帮助,兼顾好同质学习和异质学习关系,做到“菜品”的“营养”和“风味”兼顾,达到师生互补,生生互补。

(四)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开展

研究生思政课以往比较重视课堂讲授环节,忽视了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安排。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设计对应的“菜单”专题,如增加经典原著导读、参与社会调查、拜访名人故地等形式,供教师学生双向选择使用。

(五)改革考核方式

研究生思政课主要是考查研究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试方式一考定终身,存在着种种弊端。应改革传统考核方式,由专题讲授教师思考题目,最后学生根据专长自主选择考试题目集中考试,也可采取每个专题随堂撰写听课心得取代最后一次的期末考试,要求学生针?λ?学专题提出问题,表达感受和阐述观点。在成绩评定方面,课程最终成绩由学生所选学专题的平均成绩来确定这门课程成绩,这样既能更加公平公正地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也能使教师在批阅学生听课心得时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分析,从而增强了研究生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第一,属于教学研究,但高于教学研究。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关注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但主旨并不局限于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提倡真正高水平教学源自于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研究,并使得术业专攻能有效作用于教学过程,最终使学生获益。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思政课;教学设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思政课建设,全面提升质量与水平。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指导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推进信息化教学是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有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重要保障。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桥梁。教学设计是指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评价等内容。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领域,教学设计的各个部分应表现出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特点。张筱兰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的方法,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与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这说明,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延伸与拓展,不仅要尊重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又要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系统进行新的审视和分析,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及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另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联通主义等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习能力训练、综合素质提升等。

二、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与要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设计的重点要转向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既要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应包含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评价等环节。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阐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整体。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其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而明确的表述,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目标。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分析的关键是厘清知识点的结构关系,并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考虑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原有知识和技能基础、学习动机、个性学习风格等要素。

(三)教学策略分析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并付诸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包括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方法等内容。教学策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教学或学习阶段,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环境和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教学策略。一般的教学策略是充分利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课前导预习、课中导学习、课后导拓展”教学活动。

(四)技术应用分析信息化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技术的应用。选择什么技术、应用于何目的、如何应用是技术应用分析的三个关键问题。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传递、认识工具、交流协作、教学管理等种类;技术应用的目的有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支持教学活动开展、辅助教学管理等;技术一般用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资源获取等方面教学活动。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最后一个环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评定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通过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活动做出决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评价不应是知识的量化评价,而应采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进行多元化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完成后,需要根据教学实施的情况、学生和教师的反馈的意见、教学评价的结果等进行多次完善修改。

三、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既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也要注重教育与课程的结合。现以高职思政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一节内容《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

(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公共必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该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本教学内容为第十三章第二节“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教学时长为2学时。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他们积极向上,表现欲强烈,具备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迁移能力弱。同时他们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外交政策,渴望进一步了解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3.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及实际,确定知识目标为掌握“一带一路”的内涵,理解“一带一路”的意义与作用;能力目标为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素质目标为学生认同中国方案,形成责任意识。4.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重点为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为形成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责任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二)教学策略选择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结合学生能力、知识内容特征、环境等因素灵活选择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依托蓝墨云班课和雨课堂教学平台,借助图文、视频、互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思维导图、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优化教学过程。2.学习方法课前及教学过程中任务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通、学堂在线、雨课堂等移动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获取新知识,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3.教学评价采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借助蓝墨云班课与雨课堂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认识、情感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信息化素养及综合能力。

(三)教学过程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本课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前探索、课堂探究、课后拓展三个阶段,以达到“做中学,做中教”的目的。1.课前探索教师借助雨课堂教学平台4个预习任务,推荐与提供“一带一路”相关教学资源,如推荐阅读文章《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讲话》,欣赏微视频《大道之行》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学生接收到任务后完成预习,并将小组作业在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提交,完成小组互评。预习过程中,如有遇到不明白问题,学生可私信或讨论区发出疑问。此阶段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平台学习情况,诊断学情,做好课前评估以及时调整教学活动。2.课堂探究根据学生反馈及课前探索阶段小结,主要从“一带一路”内涵、意义、与青年使命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巩固知识、疑难解答、交流评价、总结提升五个环节展开课堂探究。用时80分钟。第一环节:创设情境。首先,教师播放音乐《Let’sgoBeltandRoad“一带一路”世界合奏》带学生走进“一带一路”的情境中。其次,教师通过图文、案例介绍“一带一路”的内涵、建设原则与框架思路。再次,教师登录新华网“一带一路”频道通过VR全景走丝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线路图及欣赏沿途景观。最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从“一带一路”理念、目标、建设原则、合作重点四方面进行小结。第二环节:巩固知识。教师利用雨课堂平台的在线考查功能,设计5道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一带一路”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巩固知识。第三环节:疑难解答。首先,针对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提出的疑问进行答疑。学生在讨论区提出:有人说“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这种说法正确吗?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存在疑问,教师提供“马歇尔计划”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的异同,指出“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虽然形式上相似,但本质上不同,因此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次,教师通过数据、图文展示“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请学生通过弹幕形式对“一带一路”进行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讲解“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第四环节:交流评价。课前教师布置的小组作业《“一带一路”中的家乡》,小组完成后上传到蓝墨云班课平台并进行自评与他评(自评30%,其他小组30%,教师40%)。教师推根据评分结果推选分第1名的小组上台展示作品并给予重点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设计意图为引导学生理解“一带一路”的重大现实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祖国发展、家乡发展的情感。第五环节:总结提升。形成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责任意识是本次课的难点。为此,将从合作探究、交流探究结果、教师总结三步展开进行突破。第一步: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与指导。两个问题分别为:“一带一路”与大学生有什么关系?大学生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第二步: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总结汇报。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出“一带一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留学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当代大学生要好好学习,充实自身,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第三步:在线联系创业校友,对话校友。此步骤结合学生讨论结果、大学生创业实践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更新观念,求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奋斗青春,助力“一带一路”。最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对本节课课程内容进行小结,通过蓝墨云平台和雨课堂平台参与及完成情况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3.课后拓展为了加强学生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责任意识,要求学生以“一带一路”为主题,暑假期间小组合作开展小微企业融资调研、中国形象主题调研、乡村关爱活动等活动,并形成调查报告。

(四)教学反思1.教学平台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具体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课前进行教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课堂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重难点的突破。2.教学方式紧跟时代要求、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活动参与度高、师生互动良好,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性,增强教学实效性。以上为《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本案例教学设贯彻“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利用雨课堂和蓝墨云班课平台进行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管理,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当然,此教学设计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教学评价的方法及标准不够明确、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缺少分析等。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篇7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实现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网络课程教育需要网络教学资源的支撑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网络教学资源的观念不强、网路教学资源不足且质量不高,重复建设的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加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一)推动网络教学资源尽快实现共享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能有有效促使思想政治教学实现双方交流互动。尤其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更有利于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尽快实现共享。思政理论课程课程具有内容广、理论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如果能够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就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资源的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加强思政理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为思政教师获取更加广泛与及时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保障,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使教师能够及时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前沿发展信息以及最新且又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促使思政理论教学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方式,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成效。

(二)使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需要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随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建设的发展,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网络课堂的形成给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正因为如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枯燥的网络教学内容以声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习者的面前,极大的丰富了思政教育的主题网站,开拓了学习者的眼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说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激发了学生对参与理论课程的积极性

由于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理论性又比较强,再加上在思政理论课堂上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仅能够丰富思政理论课堂的内容,而且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不仅能够有效的促使教师逐步改变教学的方法,而且加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也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创造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主时间去学习思政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参与思政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如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转变传统思政教学理念

思政教学理念是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首先要改变高校的思政教学理念,从而使思政教学更加适应网络教学以及资源建设。高校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政理论课程网站。在传统中虽然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建设思政教育网站但是由于只是把教学的内容照搬到思政理论课程的网站上,从而导致网络教学失去了吸引力,无法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时效性,因此这就需要高校逐步改变以单向传递教育知识的理念,充分的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经常把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活动在网上,加强与学生之间沟通,不仅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时间,而且为学生探索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加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目前我国思政理论课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上属于初级阶段,各方面都不完善。而且高校更加注重自身资源的开发以及建设,而对于各高校之间的思政理论资源共享的程度不够,针对此种情况,加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非常有必要。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首先高校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条件以及实际需求来创建符合实际需求的网络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把高校自身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在网上进行分享,建立思政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模式。除此以外要建立高质量的全国性或者是地区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从而增强校际之间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使网络资源库的信息更加丰富,而且能够会计的获取学术交流信息,从而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实效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网络资源队伍建设力度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篇8

关键词:工科;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校企协同;教赛展联动

目前,部分高校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支撑企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第二,工科类高校的育人理念多是学“术”,而非传“道”,理念和认识上普遍存在偏差,人才培养更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科学性,在人文情怀培养、职业素养训练、科学精神塑造等方面与人文学科相比具有明显差异[2]。鉴于此,“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团队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总体要求,结合社会与行业需求,增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坚持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挖掘梳理思政元素、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在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的同时,努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希望为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部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技能训练”为校级一流建设课程,该课程是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后,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展为期四周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至今已连续开设12年。根据学校现有实验和师资条件,课程分组进行,每组6~8人,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选题、市场调研、文献查阅、产品定义、造型设计、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到实物加工制作,最终完成一件或一套木质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任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滞后于行业发展,实践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实训题目多以教师虚拟为主,并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没有与产业融合,导致教学和行业发展与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且工程教育相对薄弱;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人才培养能力结构不合理;教学过程“重术轻道”,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理想信念、人文精神与情怀、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和终身受益局面的形成。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双一流”建设驱动下,课程团队围绕立德树人要求,全面推进了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拓展和深化。

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一)校企协同拓展思政育人维度

校企协同,全员参与,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实现校企育人无缝对接,从“技”与“道”两个方面强化育人成效,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单一培养的不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三全育人”效果。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学生的培养不能缺少企业的参与,为了克服学校因地域限制、社会资源有限以及教育的局限性等因素对人才培养的诸多不利影响,多年来,课程团队一直积极挖掘社会优势资源,建立并健全了校企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完成了专业认识实习、综合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与就业实习等任务。从2017年9月起,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平台作用,提升育人质量,专业教学团队又拓展了校外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同探索了“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与模式。每年向企业分流3~5组学生,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完成产品造型、结构、工艺设计到加工各个环节的实践任务,至此,实现了专业实践环节(除专业课程内实验)校企协同全覆盖。企业的参与,增加了思政育人的维度,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落实了“三全育人”理念。学生接受企业管理,遵守企业纪律,感受企业文化,在完成实践任务、锻炼实际能力的同时,被企业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工艺匠人精湛的技术、员工的敬业精神所感染,潜移默化受教育,做到润物无声。此外,为了强化思政育人效果,还在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座谈会、安全教育、与设计师面对面交流等,经过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校内外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强化学生实践、工程、创新等能力的同时,真正做到“道”与“术”有机结合,使思政育人不流于形式。

(二)因材施教构建合理的思政育人体系

“专业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授课群体包括专业教师、实验人员与企业工作人员,授课对象是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学生。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双一流”与“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框架,围绕本专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课堂+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引领体系,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报国、科学思维、科学伦理、工程伦理、工匠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等思政元素,再依据实训具体项目内容、实习地点、授课群体、培养目标梳理这些思政元素并进行分类,最终实现了专业点和育人点的契合,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工业强国的民族追求、精工细作的工匠品质、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四个元素为主,兼以培养良好的协作、诚信、责任担当和工程伦理为辅的思政育人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为了更好地实现多元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灵活设置各教学活动,如弹性设置选题,即为学生提供多个实践项目,可以是蕴含传统文化的中式家具,也可以是体现科技强国、智能制造的板式家具及相关制品,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特长选题;实践地点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企业,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另外,课程任务分组完成,学生可自由组队。总之,通过一系列方法,实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并且灵活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教学团队依据课程实际,结合“新工科”人才能力培养,开展了课程思政创新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与改革,除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了实例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等。1.实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入具有思政育人的教学案例,达到思政育人目的。如选题环节,设置中式家具主题,学生在选题前,以明清家具为例,通过分析其造型美观、用材考究、制作精良等特点,向学生展示我国明清时期在家具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在世界家具史上的重要地位,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传统中式家具的热爱与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并在后续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引导其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种自觉。2.演示法。“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完成一件或一套家具或木制品的设计制作。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使其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通常借助演示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该方法在家具结构设计与加工制作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木质家具通常为榫卯结构,对于一些复杂的家具结构,需要借助一些实物家具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各类结构关系,以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另外,传统木作家具的加工制作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匠人完成,通过匠人演示家具的加工制作过程,学生既可以学习工艺加工的方法与传统加工技艺,加深对家具工艺的理解,也可以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深刻体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讨论法。讨论法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各组从草案构思、方案筛选、优化、深化到最终加工制作,每个阶段都由团队成员、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员反复讨论与论证,完善方案,完成实物制作,这个过程是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

(四)创新“校企协同+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校企协同+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的新模式,即通过校企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保障实训作品外观与加工质量更加精良,学生的创意在企业得以更加完美的呈现,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如陕西省家具设计大赛和广东省家具设计大赛等,并在西安国际家具博览会和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等国际展示平台展出大赛中获奖作品的实物,为学生提供国际化、高规格的学习交流和展示机会。2018年至今,课程作品已斩获3项陕西省家具设计大赛金奖,3组新中式作品参加广州国际家具展,作品“玄绛椅”获全国新锐设计奖。通过“校企协同+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以赛促教,将教学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促进专业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设计与竞争意识,提高其文化素质和设计实践能力[3],通过专业平台展示学生作品,对于强化学生全球视域,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与专业信心等均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效果

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可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同时对其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均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加学生专业热爱度,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在职业素养训练、人文情怀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塑造等方面有明显帮助,思政育人效果得到学生、同行专家与企业的一致认可。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技能训练”与其他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同向同行,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均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12月,教学团队成员在全国高校专业教育交流会上作了“家具设计方向实践教学探索”线上推广交流,线上参会人数65000多人,会后多位同行专家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能力提升、产教融合、产品落地”的实践教学模式给予肯定,并表示要进行交流学习。

四、总结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课堂+校企协同育人”的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立足于行业需求、贯穿创新发展意识、培养家国情怀的人才理念,深度融合产学研,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有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教育,实现了“政治思想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提升”的新工科三维立体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崔艳雨,武志玮,陈媛媛,等.工科专业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20(3).

[2]章小峰,杨永,谢谦,等.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以工科类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实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22-04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对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度,增强体育专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组成员从2014年开始积极探索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于2015―2016年在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各个班级中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之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堂和课外延伸为平台的互动教学模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各种教学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在本课题中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实施分为五个环节。

(一)结合学生特点,挖掘互动主题。在多维互动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必须结合本门课程特点及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熟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在把握好课程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挖掘互动教学的主题。其次,要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进行问卷调查摸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认知水平,切实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的期望及学生关注的话题。再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互动教学环节,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性。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教师在认真钻研本门课程教材的基础之上,将课程的内容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入学适应教育模块(绪论章节);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块(第一章至第三章);三是道德法制模块(第四章至第七章)。在不同的模块,课题组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专业特点设计了不同的互动主题,同时通过对各模块中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以实现各模块的教育目标,让课程内容形成一个既井然有序又有机联系的整体。如在第一模块设计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活规划互动主题,在第二模块设计了奥运冠军的成长之路互动主题,第三模块设计了“小悦悦事件”的道德与法律之争等互动主题。这些互动主题结合学生特点及实际,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非常高。

(二)布置互动主题,做好启动准备。教师制定出互动主题之后,要根据互动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在充分掌握该主题的基础之上,制作出课堂上所使用的课件,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用到的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文件及相关教具。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互动教学效果,必须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准备时间,那就是要提前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自学课本相关内容、分析整理相关资料来达到对互动主题的认识,从而结合自身实际及社会热点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制订学习计划,怎样在网上及图书馆搜索查阅相关资料,怎样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怎样凝练自己的观点等。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的学习中,教师设计了关于“金钱是不是万能的”辩论。在进行辩论的前一周课上,课题组把全班同学分成了正方和反方,要正方和反方分别推选出5名同学来担任辩手,同时,将辩论主题、辩论程序、辩论时间告诉学生,还选出两名同学担任计时员。在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教师通过QQ、微信等方式跟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在辩论当天,参与辩论的学生表现出色,整个辩论过程精彩而激烈,时不时引发场下学生的阵阵掌声。通过布置互动主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次辩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实施互动教学,进行合作探究。这一阶段是多维互动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经过酝酿环节及启动环节的准备,已经对课程进行了合理的互动教学设计,同时也把相关的任务交给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灵活采用情境体验互动、角色扮演互动、案例讨论互动、团队合作互动、问题探究互动、辩题争论互动、对话互动等互动方式,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表达思辨能力等。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上课特点及上课优势,在班级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互动的形式可分为多种,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多媒体设备之间的互动。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大成果”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从而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课题组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迹介绍的视频。课堂上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对马克思、恩格斯产生了敬仰之情。但是仍有很多学生存在着困扰: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6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已经过时了?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问,教师提出问题:“在当今坚持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其必要性?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开始进行讨论,他们对于该问题的看法不一,各持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次次思想的碰撞。

(四)进行相互点评,实现反思提升。相互点评是教学反馈的重要阶段,要通过点评对课程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有疑义和争论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对课程知识进行引申、迁移及拓展,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科学思维方式。点评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教师点评学生、学生点评教师与学生相互点评。这三种点评方式都必须在平等的环境与氛围中进行,双方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点评,切不可轻易地进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尤其是教师点评学生是最有权威性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掌握好点评的艺术,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表现,在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时必须以理服人,而非教师所说的一切就是真理的高高在上姿态。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在当今坚持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其必要性?”这一问题为例,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双方观点进行相互点评的过程。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请各组代表与同学们分享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拿出一本《资本论》的书,说道:“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及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直到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读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这并不仅仅只是中国人在读,还包括很多外国人,其中有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国人在读这本书。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深刻察析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方法,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让大家在全球再一次看到马克思思想的光芒。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师通过点评,来对课堂讨论问题进行总结,既具有权威性,同时也具有说服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识,最终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及情感上的认同,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字面上的表述。

(五)课后交流联系,延续教学互动。课后的交流与互动是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延续与深入,是对所学课本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最为生动的实践环节。在此阶段,教师给学生布置拓展式的作业,让学生将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去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去分析生活中的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设计了学生遵守公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态度的调查与分析、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与分析、学生对本校的总体评价及原因分析、优秀学生访谈录等实践作业,同时,还组织学生参与清明祭扫革命先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等。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堂外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拓展作业的指导,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畅通、更加有效、更加深入。

二、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本课题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2014级、2015级体育专业学生作为教学改革对象,涉及体育教育、运动训练、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体育保健、体育服务与管理及民族传统体育6个体育类专业。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同时,在开学初及学期末对同班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收回调查问卷352份,问卷有效率为97.8%。通过对教学改革前后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体育专业学生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增强。在教学改革实施之前,课题组成员对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39.8%的学生认为在体育专业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有必要或有一点必要,有60.2%的学生认为体育专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没必要(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在体育专业学生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许多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到学分,并没有真正从心理上重视并认同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贴近体育生专业实际的教学设计,融入微课、慕课等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爱程度,让学生从“要我学”主动转变为“我要学”。教学改革实施之后,当再次问及这一问题时,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有了新的改观,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并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如表1所示,82.4%的学生认识到在体育专业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必要性。同时,如表2所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感兴趣的从8.0%提升至32.4%,一般感兴趣的从35.2%提升至59.7%,表示反感的从56.8%降至7.9%。由此可见,教学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有了进一步增强。

表1学生对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统计表

您认为在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没有必要?非常有必要有一点必要完全没必要

教改前9.7%30.1%60.2%

教改后38.1%44.3%17.6%

表2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爱程度统计表

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爱程度如何?非常感兴趣一般感兴趣反感

教改前8.0%35.2%56.8%

教改后32.4%59.7%7.9%

(二)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提高。在教学改革实施之前,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度一直很低,学生迟到、旷课、早退的现象较为常见,在课上聊天、睡觉或玩手机的学生也大面积存在。学生对于老师的讲课并不关注,对于老师课堂上的提问或布置的作业也不关心。通过对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发言情况及在课后与老师交流情况进行调查,课题组发现高达89.1%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没有回答过问题或者进行发言(见表3),高达91.5%的学生在课后没有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见表4)。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专题讨论教学、辩论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让体育专业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内外的积极性。在教学改革实施之后,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回答问题或发言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如表3所示,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由教改前的10.9%上升为59.7%。此外,在课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进行沟通的学生人数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课后与老师沟通交流的学生由教改前的8.5%上升为33.0%(见表4)。

表3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发言情况统计表

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回答问题或发言的次数有多少?没有1-2次3-4次5次以上

教改前89.1%8.0%2.3%0.6%

教改后40.3%46.6%6.8%6.3%

表4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与老师交流情况统计表

在课外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沟通的次数有多少?没有1-2次3-4次5次以上

教改前91.5%7.4%1.1%0%

教改后67.0%23.4%8.5%1.1%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影响力扩大。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在教学改革之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十分差。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没有太大收获,学过就忘记或者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帮助。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入了“弘扬奥运精神做一名诚信的体育人”、“我为体育竞赛添光彩”等专题教学,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社会实践形式丰富多样,涵盖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实践活动、参观企业、革命老区活动及社会调查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中的影响力得以逐步扩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了新的体会,有61.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加强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及法治观念,53.4%的学生认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50.6%的学生认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明确了奋斗目标,认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没有太大收获的学生也从60%降至15.3%。此外,课外实践活动的丰富及多样性也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教改后,学生普遍认为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对自身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68.8%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了见识,55.7%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了社会,49.4%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没什么用处的学生也从33.5%降至10.8%。由此可见,通过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得以发挥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三、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反思

通过对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增强,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影响力扩大。但课题组成员在调查中也发现教学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于新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覆盖面仍不够广、课程考核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针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课题组成员从互动主体、互动管理、互动维度、互动空间、互动平台及互动评价等方面入手,提出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提升路径。

(一)注重互动主体的参与性及互动管理的严密性。多维互动教学实施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作为互动主体要主动积极参与到其中。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上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教师必须提前做好专题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到内容新颖、题材丰富、过程精密。要积极寻找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切入点,将学生充分动员组织起来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具有高度的严密性。课前的设计准备、课中的分工协调及课后的完善总结都必须严格进行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各个环节之中。尤其在大班教学之中,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严密性更显得尤为重要。

(二)注重互动维度的创新性及互动空间的灵活性。多维互动教学是多种教学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学生、课程、社会、媒体之间进行着多元的信息交流与活动交往。在多种教学因素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影响互动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多采用辩论式、问题式、演讲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拓展课程内容知识,并通过QQ、微信、博客等工具来进行沟通交流。在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紧跟时展的要求,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入一些新的教学案例。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效资源,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及配合,拓展课堂外的实践方式与途径。

(三)注重互动平台的时代性及互动评价的多元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课程的互动平台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微课及慕课的出现对传统的课堂教学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多媒体技术。此外,简单的课件制作、图片编辑、影像处理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之一。实践表明,图文并茂、声像具备的课堂教学更为学生所喜爱,也更容易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在评价方面,必须引入多元评价机制,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把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的主要评定依据,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还有学生在价值观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通过调查显示,62.5%的学生认为平时成绩占50%、考试成绩占50%是比较合适的成绩评定方式,这也表明学生对课程考核的一个新的要求。在进行课程成绩评价的时候,必须充分借助评教评学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点评,力求做到考核过程科学,考核群体普及面广,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公开及公正,通过考核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欧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大班教学环境的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6)

[2]张梅花.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

[3]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n].人民日报,2013-03-19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2014JGa283)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篇10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2-02

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通知》中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在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理解政策、转变思想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和良好效果,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的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建设。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虽说我校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纳入到常规教学计划之中,但在实际的课程运行中,仍然存在着思想上不够重视,概念上认识模糊,课程建设上缺乏发展规划的思想,进而产生对课程定位、认识、管理上的许多误区,导致“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难点、弱点和盲点。下面谈谈我对该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必要性

1.“形势与政策”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现实性等特征,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比而言,其与日常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现实中教育要为生产力发展服务,回归现实,而该课程就是利用大学生熟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来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带领他们去认知、去批判,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用鲜活的现实素材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现实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回应,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形势与政策”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鉴别力的有效载体。大学生能否清醒认识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也事关我们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今社会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泛,面对潮涌而来的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事件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息,大学生需要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鉴于形势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政治鉴别力的局限性,要正确辨析形势政策绝非易事。而“形势与政策”课就是结合时事要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导他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认清国内外形势。

二、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课程开设形式单一,覆盖面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学时计算,本科计2个学分,专科计1个学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而目前我校只是在一年级开设,且一学年才16节课(每学期8节),即使这样,在实际教学中,随意性仍较为明显,系统性和连续性较差,“形势与政策”课有时还仅落在计划之中,无法具体实施,就算实施也都采取一种教学模式——讲座。“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讲活就必须与学生互动,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大课堂就会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讨论。只能是“一言堂”和“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该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的基本理论相互衔接不够密切,严重制约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和发展,并也给该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考核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2.缺乏政治责任感,对“形势与政策”课认知消极。当代大学生虽然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普遍的求知欲望,但仅限于个体意识,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产生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不愿意”、“不重视”、“不必要”三种具体表现。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功夫和时间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即使认为有必要的也说看看报纸、上上网、听听收音机就行了。无疑,这样的消极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教师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广而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还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能力,并能掌握和使用最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关键。而目前不仅是我校就整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教师素质不达标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该课教师多以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组织而成,缺乏对政治前沿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对待一些敏感问题抓不住关键。尤其是年轻辅导员缺少多学科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更有甚者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摇摆不定,与他们的角色任务极不相称。

三、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

1.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以完善的保障机制为依托。目前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保障机制相对于其他几门思政课来说要弱许多,在一些重要的硬件要素上,明显存在缺陷,如学时的设定与实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课堂教学和讲座混为一谈、受教育的学生面较窄、时间短等。基于这种局面,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和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一些基础的保障配套完善,在制度安排上适当增强硬约束,规定课时、规范教材。另一方面针对二、三年级学生,由宣传部、教务处、社科部、系部联手,邀请专家、院领导、系领导或辅导员,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校情,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为切入点,以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