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十篇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十篇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6:56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篇1

一、新预算法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问题

随着新预算法的提出,给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比较陈旧,财务管理的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的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只要是有预算就可以直接申请,不必经过什么复杂的程序,但是新的预算法提出以后,财务的使用要经过一个审批的流程,而且要提前预算,不能够现用现办理,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意识淡薄,导致工作流程不符合新预算法的规定,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和使用。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面对当下新预算法的提出,对于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预算程序更加的严格化、规范化、流程化,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导致在财务管理的使用和支取中,亦或者是预算的申请等方面缺乏管理的规章制度,财务管理比较的混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和漏洞,直接影响到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公开和透明化,损害政府的形象。再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缺乏内部控制,财务使用流程不正规。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尤其是要求公务员统一缴纳社会保险,延迟退休年龄等国家政策的提出,财务管理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而新的预算法对于财务的管理更加的全面,而且日益的严厉,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全面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在预算的执行和调整方面也作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的话,而且执行的是跨年预算,要求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要严格,而且要充分的遵守新预算的新要求,导致当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极不规范和正规。最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和实际的决算不一致,年度收支不平衡等现象时有发生。尽管中央加大对各级政府的财务管理力度,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依然出现呆账、死账等现象,尤其是由于预算执行不到位,导致年度收支不一致,直接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这都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执行力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进行年终结算的同时不按照上一年年底的预算进行使用,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较为混乱,而且使得财务预算失去了原本的效果。

二、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措施

为了使得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的科学、规范有效,必须要采取新的举措,对当下的财务工作进行改进,才能够使得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符合新预算的新要求,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有效的尝试:第一,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为了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必须要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和体系,经过明确规定,确保财务的使用以及预算符合相关的规定,使得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据可循。通过完善体系,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够按照新预算的新要求,严格执行新预算规定的五级预算审批制度,并且在财务使用上严格按照财务预算的申请进行使用,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第二,提高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确保财务使用合规合法。为了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有序,要加强对内部的控制,按照新预算的要求,执行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形成科学合理的核算控制体系和决策机制。同时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开展财务的清查、核算等行动,大力度的进行内部控制,有效地防止死账等拖延账现象的发生,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第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面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招聘中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考虑不周全的现象,要加强对内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在岗培训制度,除了要求具备专业的资格证书之外,要结合新要求进行及时的学习和充电,提高其专业水平,确保财务管理的程序合法、业务熟练。可以先培训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理念,随着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理念都提高之后,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然后建立一个完善的竞争体系,激励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理念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财务管理氛围也会越来越好。第四,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细化预算管理和执行的标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有序。面对新预算法的新要求,预算的管理工作还要更加有针对性,并且要细化管理的标准。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进行执行的过程中,还要相应的对预算进行细化管理,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预算细化管理,要求相关部门针对本单位的项目运行情况和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细化的预算执行标准。

三、结束语

为了不断深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必须要努力的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保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做好财务的审批和预算工作,尤其面对新预算法的提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着管理落后、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差、人员队伍素质差等新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必须要通过培训,完善队伍素质建设,创新管理观念,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等举措,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科学、有序、合理。

作者:李婉单位: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范英.刍议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216-216.

[2]李松庭.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J].经济,2017,(1):00222-00222.

[3]卫进芳.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6,(17):88-88

[4]安民.基于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6,(23):46-47.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篇2

【关键词】三公经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趋势

一、引言

近年来,一部分的政府行政部门开始提出行政事业单位晒“三公经费”的规定,将所有的单位的公务费用公之于众,提高事业单位经费的透明度。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是这对提高政府部门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的推行能够促进公务人员的素质提升,降低他们出现腐败行为的几率,进而彻底杜绝政府部门出现腐败行为。与此同时,从政府部门晒“三公经费”的行为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开始展开财务管理的改革,使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合理化。

二、“三公经费”的概念

“三公经费”包括了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务出国所花经费、公务用车的购买经费及公务用品的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项内容,它是由国家政府出资来支撑公务人员办公等费用[1]。

三、晒“三公经费”的意义

“三公经费”的公开大大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的透明度,有效监督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使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变得更加健全和严谨建设节约型行政事业单位,从而提升政府部门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因此,“三公经费”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政府清廉程度和工作效率[2]。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

如果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就会对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而这种不足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发生,这是因为所有的财务管理行为都要以管理观念作为精神支持,先进财务管理观念的缺乏,容易给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误导,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先进财务管理观念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财务管理工作不细致,未能使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开展管理工作。其次,没有在财务管理中形成相关的制度。最后,财务管理中没有将工作落实,只停留在表面工作阶段。

(二)单位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控制制度

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普遍性的存在单位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事业单位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未能实现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的更新和完善,导致原有的制度中无法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失去了具有的指导作用,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没有合理的预算编制

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预算编制的作用以及重要性,没有以法定程序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所开展的预算编制工作缺乏科学性以及严肃性等等,从而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甚至造成超支浪费现象[3]。

(四)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有限

在我国的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大部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有限,只有极少能够满足财务管理要求。大部分的人员都存在专业能力水平有限、职业道德不高的情况,并且没有形成提高自己工作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实现更高人身价值的观念。这些人员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必然会对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具体趋势

(一)强化对资产负债情况的管理

首先,规范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所有的行政单位都要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使固定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化。在进行资产核算工作时要严格按照核算规则执行,同时完善资产台账,保证事业单位内国有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各种体积大或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的报废不仅要请有关部门进行鉴定,而且要通过单位领导的集体研究。在对资产进行处置时,需要按照程序严格的进行报批,在未得到批准前不得私自对资产进行任何操作。管理部门还要强化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经常组织对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通过清查了解单位的资产使用情况。在人员的考核制度中增加有关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条款,如果在这项工作中出现有人员存在违规的行为,将根据考核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其次,要改进暂付款制度。避免发生因借款给产生的公款私用,在借款的申请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的谁出款项的用途和还款具体时间,保证在规定的日期内完成还款。

(二)明确责任追究制度

首先,确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将财务管理的所有工作分配给所有参与到财务管理的人员,并将财务管理责任工作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共同落实,同时提高对两项工作的要求,分别加强对它们的管理和监督。其次,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在工作中出现的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要根据相关的法规进行严肃的处理,在查出并纠正个人违纪行为的同时,还要追求其所在单位的领导责任。最后,实施财务民主管理。为了实现财务工作的公开性和准确性,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采用成立民主小组的形式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对财务工作的所有内容进行审核,确保所有内容和数据真实有效。

(三)严格控制财务支出

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控制财务支出计划,对所有的支出项目进行审核,保证单位财务支出计划不出现超支现象。首先,所有的日常开销费用都要满足相关的消费标准,控制好资金的出口,执行每月结账的制度。对于不满足公款报销的费用支出必须由个人承担。其次,对于员工的奖金与福利支出部分应严格按照政府行政部门的规定发放,不允许出现发放的标准和范围超出规定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奖金和福利要坚决制止并进行相应的考核。第三,对于业务招待的费用,同样要规范其管理制度。对用于招待过程发生的费用实行规范审批标准,定期公布细所有费用项目的细节等规定。招待产生的费用应坚持对外公布的原则,随时接受外界监督。最后,严格控制车辆公用车辆产生的费用。在公车购买时,必须事先提交申请,在申请通过后才可购买。购车申请的审核过程必须对购买的车辆进行严格的监督,计划外的车辆以及超标车辆坚决不予批准。车辆用油费用也要加强控制,日常的用油需要采取集中采购的形式,并规定不同车辆的用油费用标准。车辆维修费用的管理要采取制定修车地点的方式。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晒“三公经费”规定的推出,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透明度,表明了政府部门解决内部财务管理问题的决心,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入手,控制腐败行为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则要以此为契机,对单位财务管理进行深入的改革,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莎.“三公”经费公开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21).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原《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其修订必要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科目及核算方法的调整,为了实现会计标准与相关财政改革的有机衔接,确保相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修订《会计制度》。

二是《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修订《会计制度》,通过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落实新的财务管理要求。

二、《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的原则。修订《会计制度》与修订《会计准则》保持同步。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于2012年12月6日以财政部第72号令正式,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事项,是制定所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和依据,在整个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起统驭地位。修订《会计制度》遵循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二是与《财务规则》相协调的原则。《财务规则》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针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对相应的内容作了修订。修订《会计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定位与修订《财务规则》相一致,即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核算基础和基本会计模式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适应财政改革、着力解决会计实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基础定位、收入支出科目分类、资产负债确认计量等方面与《财务规则》保持了基本一致。

三是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制度之一。更好地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本次修订《会计制度》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修订后的《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分别核算和反映其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要求各项收支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财务报表组成中专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由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精细、科学,将为财政预算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发挥更好的基础性作用。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结构体系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

(一)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二)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新《会计制度》后,基本原则是,如果行业事业单位可以适用或基本适用新《会计制度》,则不再修订相关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原执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将转为执行新《会计制度》)。

新修订的《会计制度》篇幅长达近5万字,通过详细规定会计科目使用及财务报表编制,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内容,又体现了若干重大突破和创新,与原制度相比较,主要有如下八大方面的变化:

1、协调增加财政改革会计核算内容。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实现了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法规政策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各项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2、创新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3、明确规定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4、着力加强财政投入资金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5、规范核算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新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科目,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并对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其分配情况设计了科学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篇4

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财政性资金收缴和拨付的基础性规范,是预算执行的制度性保障。随着我国财政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分级设立账户、分层管理资金的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公共财政发展的要求。一是预算执行透明度不高。传统财政财务管理方式不能对预算执行过程实行有效监控。二是资金运行效率低下。各单位层层占压资金,难以降低财政筹资成本和提高使用效益。三是容易滋生腐败。传统财政财务管理体制下容易产生小金库、回扣、虚假发票等腐败行为。因此,必须对现行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解决目前财政资金分散收付的问题,实现财政性资金集中化管理,强化依法理财观念;有利于解决收入层层汇集、支出层层转拨、资金流经环节过多的问题,便于资金及时收缴和单位用款,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有利于改变过去大量资金滞留在预算单位和库款调度困难的状况,便于财政部门对资金调度和管理;有利于解决财政性资金运行信息反馈迟缓的问题,提高财政收支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预算编制、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规范预算资金管理和预算执行,使预算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和收支管理,实现财政收支管理的规范、透明、高效,完善财政监督,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遵循以下原则:

(一)“三个不变”原则。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改变预算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及执行、财务管理方面的职责,不改变预算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

(二)规范操作原则。严格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改革要求,实施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保证财政资金按规范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按照规范要求推进公务卡改革试点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建设。

(三)高效运行原则。在合法、合规、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财政资金拨付方式,减少中间环节,简化业务流程,提供优质服务,使预算单位用款更加及时便利。

(四)分步实施原则。按照上级部门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结合市级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改革,不断扩大改革的范围和内容。

三、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市级所有预算单位全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公共财政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二)市级所有执收单位全部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

(三)市级所有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试点,建立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

(四)建立起预警高效、反馈迅速、纠偏及时、控制有力的财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

四、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一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由财政部门统一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和核算。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五类账户:国库单一账户、非税收入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和特设专户。二是实行用款计划管理。各预算单位根据履行职能需要,根据批准的预算指标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在批复的用款计划额度内进行支付。三是实行财政集中支付管理。对财政资金分别实行两种支付方式,即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属于直接支付类型的支出(统发工资支出、政府采购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属于授权支付类型的支出(未纳入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的零星支出、提取小额现金等),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到收款人。

(二)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市级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全部实施改革,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等所有非税收入全面纳入改革范围,教育收费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收入,比照改革模式进行收缴。

(三)公务卡改革。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在编、在职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标准银联信用卡。公务卡结算是指持卡人在日常公务支出中先使用银行信用卡刷卡消费,在规定的期限内按财务制度审核后,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直接将报销费用转入信用卡上还款的结算方式。建立公务卡制度,实行公务卡结算,有利于减少现金支付结算,提高支付透明度,是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防治腐败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举措。实施范围包括:差旅费、印刷费、培训费、邮电费、招待费、劳务费和原使用转账支票5万元以下的零星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办公费、物业费、会议费、水电费等。

(四)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改革。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财政资金活动监控为重点、以动态监控系统为平台,实时接收银行和预算单位用款支付信息,全程监控财政资金支付活动的一项改革。加快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有利于增强财政管理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有利于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五、部门职责划分

(一)市级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组织制定有关办法和规章制度;管理国库单一账户;审批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和特设账户的开设;审批预算单位报送的分月用款计划,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下达授权支付额度;选择银行,会同人行市中心支行协调预算单位、银行和其他部门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相关的工作。

(二)人行市中心支行:配合市级财政部门制定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办法和规章制度;为财政部门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办理国库单一账户的收支业务,向财政部门报送国库单一账户的收支日报;负责办理与银行的收支清算业务,监督银行财政性资金支付业务。

(三)市级预算单位:根据批准的年度部门预算,按规定编报分月用款计划,基层预算单位将本单位用款计划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审核汇总,主管部门将本单位和所属基层单位的用款计划汇总后,报财政部门进行审核。主管部门配合财政部门对本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执行和部门预决算进行监督管理。

(四)银行:按照与市财政局签订的协议和与人民银行签订的资金清算协议,及时准确地办理财政性资金收付和清算业务;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支付指令和授权额度支付资金;及时反馈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信息,为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提供电子化查询服务;定期向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和预算单位报送有关报表。

六、实施步骤和时间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第一阶段:年月底前,根据规范改革的要求,参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相关办法,建立健全《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制定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为第一批改革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将基本账户实有资金集中到财政往来账户中分账管理,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行。搭建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银行、预算单位支付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开展各项业务培训,做好国库集中支付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年月至月底,第一批改革的74个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开展国库集中支付业务。

第三阶段:从年月起,将70个二级预算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

(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

年底前,按照统一规范、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收缴流程,更好地满足缴款人和执收单位的需求;不断完善收缴信息反馈机制,确保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执收单位全面、及时、准确掌握收缴信息。

(三)公务卡制度改革

第一阶段:年月底前,制定市级公务卡实施方案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在第一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单位中确定10个试点单位,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选择预算单位集中支付银行作为其公务卡银行,由银行按照省财政厅统一制定的样卡制发公务卡。

第二阶段:年月,确定的10个试点单位根据相关管理办法启动公务卡改革试点运行工作。

第三阶段:年月,一级预算单位推广应用公务卡,下半年全面推行改革试点。

(四)市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建设

年月底前,制定出台市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实施办法,确定监控流程,设立监控岗位,配备工作人员;月底前,完成动态监控软件系统安装、调试工作;年底前,建立起预警高效、反馈迅速、纠偏及时、控制有力的市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

七、配套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财政局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任副组长,市监察局、市审计局、人行市中心支行、市银监分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改革督促指导和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市财政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按照内容完整、项目明细、定额科学、程序规范的原则,全面推行综合部门预算,逐步使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建立在明晰、规范的部门预算基础上,为顺利实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三)恢复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权。根据中央、省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规定,坚持“三权不变”的原则和转轨职能转变的要求,恢复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权,分批将会计核算业务退还各预算单位。

(四)清理规范银行账户。根据《市市直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进一步清理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的整改意见》精神和要求,将市级财政专户全部转归财政国库部门统一管理。

(五)建立健全预算单位财务机构。积极稳妥地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工作,各预算单位要尽快建立健全财务机构,调配好财务人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六)加强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制定财政国库信息管理规范,推进国库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实现财税库横向联网和银行清算系统对接,及时、准确反映财政收支及平衡状况,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本人曾有幸参与到所工作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项目来,对财务信息化工作有着一定的熟悉和了解。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对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顺利进行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以提供公益为主的组织,通过开展有关文化、卫生、教育、科研等公益性的活动,达到增强我国的整体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目的。[1]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职能部门和机构,其财务管理水平对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是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大力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以财务管理模式的改进为切入点,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核算、决算、分析、控制以及决策等工作,是建立财务管理新模式,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重要途径。

近些年来,随着财政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化,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模式从传统的事后控制逐渐转变为事前控制,这就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家信息公开工作的逐步推进,政府财务信息公开越来越成为舆论的焦点,如何及时准确晒好账本,打造阳光财政,接受公众的监督,是摆在行政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也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信息掌控要求必须达到与过去资金掌控同等重要的程度。而推进财务信息化工作,通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精细化,正是适应了目前财政改革的新需要,能够助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总体目标和规划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宏观构架和建设思路上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总体的设计,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信息化技术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不高,财务数据共享程度低,资源上存在浪费。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本级及其直属单位正在使用财务软件共有8个,各财务管理软件均是针对某一财务领域需求开发的软件,软件之间相互独立,没有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业务模块不连贯,预算、核算、资产、决算等紧密关联的业务相互割裂,由于这些系统分别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不能进行数据交换,难以实现财务数据共享集中的要求。

(二)内部控制基础薄弱

财政部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这对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内部控制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信息化建设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着重大的影响,有利于信息环境下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但目前行政事业事业单位现行的财务管理软件功能单一,主要以账务管理为核心,是传统手工记账的简单模拟,不能为财务监控、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难以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就笔者所在的单位来看,现行财务系统内部控制建设还处于建立在不同工作职能和不同岗位工作职责划分的初级阶段,处理和控制模式固定简单,远未达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层次低

目前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以账务管理和提供原始报表为主,不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财务信息资源,财务分析和决策监控等功能弱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真正优势得不到发挥,无法满足事业单位深入改革的发展需求。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初,财务信息不及时,财务数据共享性较低成了当前财务信息化现状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信息传递相对滞后,已有的财务信息不能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例如以往的财务信息只能通过财务人员进行查询,各职能部门不能及时获得相关的财务信息,导致财务部门和业务职能部门整体工作效率低下。二是财务信息统计及口径的多样化,对相关数据的完整、真实、及时要求越来越高。财务部门经常需要按照财政局、单位领导、业务职能处室的不同要求做不同的数据口径统计。例如,三公经费的管控,预算执行分析,财务信息公开,以及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残保金收支公开,因而基础数据和信息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单位的财务管理系统与财政业务管理和单位其他业务系统相互独立,数据无法共享,难以完成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的比对,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受到质疑,也不能对财务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

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效果的因素

笔者曾全面参与所在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该项目的实施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切实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笔者所在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提高了工作效率。借鉴此次财务信息化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影响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建设、实施方法、人员素质。

(一)制度建设

财务信息化模式的建立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障。[2]通过从财务制度、操作手册、内控机制、权限及流程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各类规范性文件制度,可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和明确具体范畴,指导财务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但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制度支撑严重缺乏,已有的管理制度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单位未能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发挥制度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二)实施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抓住重点分步骤来实施。首先,要做好需求调研和分析,明确的需求和科学的分析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其次,要制定详细科学的计划,包括任务计划和时间计划,确保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分步实施。最后,要做好信息化准备工作,包括信息的搜集、分类和处理以及流程的再造。总的来说,只有在实施方法上遵循“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指导思想,才能建立一个全面满足各方面需求的财务系统平台,促进财务信息化工作持续快速的发展。

(三)人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求单位信息化从业人员包括领导层要更新管理理念,从思想上对财务信息化工作重视,并积极参与的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来,为财务信息化的发展注入动力;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信息化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专业水平,也要求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但从现阶段既具备科学管理理念,又精通财会基础知识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配备不足。

四、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一)在信息系统建设上做好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

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必须做好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我们在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中出现盲点,保证各阶段的衔接和协调,推动财务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科学管理的理念,对单位的内部管理关系进行梳理和对财务业务进行流程进行设计再造,从而提升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自身所处行业特点及单位发展需求的实际出发,理顺各种内部管理关系,对各项财务流程进行科学分析,依靠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加以优化和改进,以形成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并据此制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通过整体规划,明确单位财务信息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在统一规划统筹指导下,分布实施,有序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从信息化流程上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

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既需要丰富财务软件功能来细化内部控制,也需采集关键信息来监督和控制经济活动合理性和合法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信息化流程设计,按照预算、支付、核算、决算等工作节点进行信息化流程设计,以信息流代替资金流,将互相独立的各业务整合为相互关联余共享的流程模块,使每个系统节点能够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实现流程重塑;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化流程管理。流程管理既涉及财务流程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包括对用户角色、系统内部流程、操作权限、业务归属等方面的控制,[3]也涉及信息硬件设备管理、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处理、运行维护等工作,通过流程管理,尽可能消除人在管理决策中的非有效性主观影响,从人为监控走向自动监控。

(三)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层次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标准,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平台,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层次。一是要强化财务分析、决策和监督功能。通过对数据和信息收集、统计和整合,构建统一的财务信息数据平台,为单位经济活动的开展和各级领导科学高效正确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并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实时动态监督。二是要实现数据高度共享。财务管理系统要集成各种财务、计划、统计、管理、规章制度等信息,集中和统一管理各种资源,提供各类人员所需或应知的财务及相关业务信息,通过实现各种数据共享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缩减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要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单位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单位应将财务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单位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中,统筹规划,努力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实现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链接。

(四)完善财务信息化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章制度的完善,能够更好地发挥财务信息化作用,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结合本单位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国家财经法规的大框架下,从全局的角度,按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分析和梳理本单位现有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及时修订有关制度,制定和完善本单位财务信息化制度,要将制度细化和具体化,使之真正发挥作用。财务信息化制度不仅要清晰易懂,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档案保管制度、财务岗位责任制度、计算机网络维护与定期检查制度等。[4]

(五)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一支既要具备财务知识又要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从单位层面来说,要积极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储备单位推进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所需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做好已有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和专项业务培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与学习计划,来提升财务管理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从财务信息工作从业人员个体的角度来说,财务信息化工作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树立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主动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积极投身到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和事业的持续发展中来。

五、结论

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5]是规范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全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搭建财务综合管理平台,有利于强化财务分析,细化预算执行,促进财务信息集中管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缺乏总体目标和规划、内部控制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信息化层次低等主要问题,制度建设是否完善、实施方法的选择以及人员素质高低等也成了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做好整体规划和需求分析、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层次、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着手,以实现本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和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及质量。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参考文献

[1]文琼.信息化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初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88-189.

[2]陈红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4(10):108.

[3]严励,王涓.风险理念下的财务信息化[J].会计之友,2009(1):42-44.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篇6

(一)会计集中核算简述

会计集中核算是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取消,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单位保障”的运作方式。具体要求是将个单位的资金核算和资金的收付均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取消各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户,按核算单位建立二级账户,分户核算;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统一由一家银行工资,统一资金审核标准,统一报账程序,统一银行账户,统一会计档案管理;把会计集中核算与预算内外资金统筹、银行统一工资、政府采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政府机构改革有效结合起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和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和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但是实践中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开展对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问题改正和完善势在必行。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

1、思想认识偏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过去“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事业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枝笔”就可以报销,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领导签字后还需要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单位里的每项开支都经过严格审核,超标的、不规范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工作并不重要,有无会计资格证和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单位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后,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和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管理方式简单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1人管10多个或更多单位的账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统管事业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从而造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事业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难以对单位的报账员送来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主要有: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无论反映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忙于报账、结账和记账,而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监督流于形式。

3、资产监管不到位。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监管了支出,对各事业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的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相分离,这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同时,会计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总帐和明细帐中核算中心,实物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账实不符,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会计中心账与事业单位实物不符。

4、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缺陷。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监督政策的变化和重点无法及时掌握,这样会计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真正实施财政监督管理。在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而财政部门认为事业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放松了财政监督,形成了新的监督漏洞。

(三)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相应对策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相互融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2、强调事业单位作为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和财务管理职责。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取消单位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仍然是事业单位本身。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只是改变了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并没有剥夺单位的财务管理权。会计核算中心拿走的是日常核算业务,但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财务管理形式不变,收入的组织和支出的安排不变,制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单位收入、控制经费支出仍然是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

3、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到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杜绝内部腐败。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和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大额费用的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及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任。提高单位财务的透明度,让社会和群众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5、完善财产管理机制,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要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要安排专人对单位财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单位财产管理员进行对账,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做到账实相符。各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6、事业单位应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尽快制定一套统一的和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统一执行,从而在制度上遏制事业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和滥发钱物的现象。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性。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革,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

二、乡村现行财务管理模式浅析

现行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对维护基层政权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乡村资金的安全与完整,维护财经纪律,整顿经济秩序作出了一定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加入wto,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现行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改革的客观性

1、财务管理的收支范围和对象发生了变化。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投资收益分配;主要职能是对资金循环和周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乡村财务管理是对乡村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乡村的国家资金和集体资金的收支活动,通过预算、决算及监控等手段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管理。

第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乡村财务收支范围中取消涉及农民负担的项目,如:①农业税、农业附加税、特产税、乡统筹;②农村教育集资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的集资、摊派;③各种达标升级活动中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负担项目;④村提留;⑤屠宰税;⑥义务工、积累工的以资代劳款。

村级财务支出范围包括:①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及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发放;②玉米良种补贴资金发放;③能繁母猪补贴;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等收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逐步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2、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科书费。3、给予寄宿生生活补助。4、给生活困难的贫困学生生活补助。5、学校教育经费按学生人数确定,由县财政局审核拨付,财政所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度。

第三,村级办公经费由财政统一拨付,纳入村帐乡管账户,实行报账制度,村干部工资也由财政统一发放。乡村管理资金总量发生变化。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农民负担,通过税改后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乡村财务收支总量大大减少。

第四,现行乡村财务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同。现行乡村财务管理虽然管理部门不同,但都必须遵守《会计法》,都必须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因此改革现有模式,不会与现行主要法律法规相违背,也不会改娈资金的性质,只是对部门职能的调整,可进一步完善乡村财务管理体制,贯彻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综上所述可知,原有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己不能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改革,有利于精减机构和会计人员,减少行政成本,减轻农民负担。2、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依据。

《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乡镇财政机构具体管理本行政区域内财政工作。”该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财政所主要职责之一是:“指导和管理乡镇各行政事业和企业及其他组织的财务会计工作,帮助和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对第九条第二项释义规定“这里既包括乡镇财政机构对乡镇和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进行管理,又包括对村级会计工作进行指导。”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第七条规定“村合作组织财务工作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以上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乡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为乡财政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法律依据。

试行委派会计和会计集中核算同时还是贯彻中纪委第四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的精神,朱鎔基同志在于2000年九届全国人民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会计委派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进一步加强乡村财务会计监督的需要。

(二)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表明必须改革。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为:乡本级财政管理实行原体制财政体制,乡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行“二无一统”归口乡财政所统一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帐乡代管”模式,归口乡农经站管理,其他县垂直管理的单位财务收支归县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模式,如派出所、学校等单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也得到某些完善,但改革还不系统,许多根本性问题还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适应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不利乡村财务管理。对乡村的财务管理系统不统一,出现了两个部门管理,即乡财政所和乡经管站,而这两个部门分别归属县财政局和县农经局分别管理,这种现状造成对乡村财务管理不能形成统一领导而形成条块分割。长期以来乡财政所与乡农经站对村级财务管理各自为政。为了各自利益,凡对本单位有利的争着管,无好处的互相推,甚至互相扯皮,形成对村级财务监管盲区。县业务主管局对县到乡垂直管理站所的财务,由于面广管理难到位,加上乡级无权对这些直管单位进行有效财务监管,形成资金运转无约束,致使财务混乱,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村帐乡代管”流于形式,不能起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作用。“村帐乡代管”的工作由乡农经站负责。由于他们人员少,业务素质不高,如无会计证上岗现象仍然存在,这必然造成会计业务操作不规范;管理经费无正常渠道,主要靠收取村级财务审计费和记帐服务费来维持运转,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中不敢坚持原则,怕得罪村干部断了自己的财路,造成违纪违规现象,如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常常发生,坐收坐支现象严重,大多数村把当月收入花掉后再到管理中心报帐,管理中心只是将收支整理后分类记账、编报表,成了村里的记账员,财务管理职能严重弱化。由于村干更换频繁造成会计人员也更换频繁,会计人员交接不及时、不合规,造成离任几年后不交账也无法审核,村级无证上岗的会计就更多了,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

三、乡级财务支出预算约束不严,年初预算人大会通过的只到大项,无细项。具体执行时还是领导说了算。在执行上绕过人大监督。财政预算成了一纸空文。村级财务收支基本无预算。

四、村级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乱收乱支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如乱发乱补现象无法杜绝,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常常发生,原始凭证审核审批不规范,记帐不日清月结、报表不及时。以上问题充分说明,目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不转变,问题还将继续,甚至造成乡村财务管理混乱。

(三)深化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原则。集中管理会计业务,是指乡村财务管理必须归口乡财政所统一进行管理,这是现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这有利于防止乡村财务管理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而造成的混乱。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乡村财务会计工作;分户核算则是指在各单位分别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条件下,分别核算各单位财务收支。

〔2〕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实行乡村财务收支归口管理时要确保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不变,调动他们依法理财的积极性。

〔3〕坚持经济核算原则。各单位在安排财务收支时必须认真审核其合法性,讲究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

〔4〕坚持预算、决算管理原则。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要经乡人大会批准后才能执行,其执行情况和及结果必须经乡人大会审核批准;村级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计划,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才能执行,实行民主理财,执行情况及结果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审核批准。

2、集中会计核算改革必须改善的外部条件。

〔1〕法律环境。乡村财务归口乡财政所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缺少法律法规明确支持。例如:虽然《会计法》、《〈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以及《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明确规定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但与省农办、省财政厅、省农村税改办《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中规定村级会计人员必须接收县乡农经部门管理考核、集体资金必须由农经站监督管理相矛盾,因此要完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需要取得法律法规更进一步完善,争取法律法规的明确支持。

〔2〕人事环境。由乡财政归口管理村级财务、涉及到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变动、涉及到农经部门的部门利益,如果乡村财务归口乡村乡财政管理,那么农经部门部分职能须调整,随之就有人员的去留;部门阻力很大。如果农经站这项职能与财政所的职能合并,人员可部分分流到财政所,专职负责农村财务管理、阻力会减小,成功希望比较大。

〔3〕经济环境。农村税费改革后,阻断了村级组织向农村乱收费,以前向农民收费项目已取消,只能收取一事一议费及共同生产费,还须由村民同意按实收取,就连筹资筹劳款,从2002年起须三年内逐步取消。所有收费必须使用财政所专用收据,由财政直接控制,村级经费来源由乡财政转移支付,而且现在向农民收费的政策、项目、标准,实行公示到村,加上报纸、电视、广播广泛宣传,减负政策人人知晓。乡村两级加重农民负担的可能性减弱。村级财务归口乡财政管理的外部经济条件己经成熟。

3、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财务管理的理想新模式。

财政统管是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对乡村财务管理的要求,对乡村财务管理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新模式。

〔1〕实行乡财政统一管理。在乡财政所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乡村两级财务实行统一办理资金结算、统一办理会计核算、统一管理会计档案。根据乡村两级的不同性质设两个会计岗位,一个负责乡属站所办的财务会计,一个负责村帐乡代管的财务会计。取消乡属单位及村级的会计和银行帐号,乡属各单位及村级只保留一个报帐员,负责本单位财务收支同核算中心联系,实得报帐制。

〔2〕实行分户核算。在坚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对各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分户核算。

〔3〕实行会计业务集中核算。凡属乡村两级所有资金都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管理对象,统一设置资金专户,凡乡村两级所有资金收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存入财政专户,乡村两级财务支出由财政专户划拨结算中心,中心办理资金结算。财务收支、分户实行会计核算,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决算制度,所有收费票据由财政所统一管理。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篇7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修订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16.005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16-0008-03

为适应公共财政改革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财政部修订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8号,以下简称《制度》),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1修订《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原《制度》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对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健全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原《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亟需修订。修订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适应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00年以来,我国相继推行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等多项公共财政管理改革,都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改革要求,财政部陆续8个补充规定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调整,但一直未对《制度》进行全面修订,有关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规定相对分散。通过修订《制度》,把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写入新《制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需要。

1.2满足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新修订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71号,以下简称《规则》)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规则》对行政单位的预决算管理、收支余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需要配套修订《制度》,通过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落实《规则》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1.3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原《制度》会计科目设置相对简单,核算内容不够全面,例如,缺少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行政单位直接管理的一些资产未予核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价值不实;会计报表列示的项目和内容不尽合理,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收入和支出项目;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对报表附注披露内容的统一规定,影响了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通过修订《制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2修订《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修订《制度》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2.1符合财政改革与发展方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规定“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进一步健全会计制度,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行政成本”。上述要求主要目的是全面核算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状况和行政成本。《制度》修订工作紧扣财政改革与发展方向,通过加强和完善会计核算,为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反映行政成本奠定一定基础。

2.2与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相衔接

为与财政部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有效衔接,修订《制度》在会计要素分类和定义、财务报表体系等方面与新《规则》保持一致。

2.3有利于行政单位会计实务操作

《制度》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修订要更好地服务于行政单位的实际业务需求,有利于行政单位会计实务操作。

3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改革、创新内容

3.1明确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

原《制度》下,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主要侧重于反映单位预算收支信息,但对行政单位财务状况的信息反映相对不足。新《制度》对会计核算目标定位更清晰,明确规定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行政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这要求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要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求,既要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既要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也要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

3.2改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基础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双基础模式,即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行。具体如下:对收入和支出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因为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核算,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为了全面准确反映单位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

3.3新制度广泛运用“双分录”核算

“双分录”核算法,是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为反映预算执行和财务状况的双重目标而采用的一种双重核算方法。一方面我国预算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的实际收支也只能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确认和报告,才能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另一方面为反映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还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来反映收入、成本和费用的发生情况。例如,行政单位发生预付账款时,一方面是款项的实际付出,应按预算要求反映支出,借记“经费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另一方面,这笔款还是没有实际消耗掉,应按权责发生制反映预付账款,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资产基金―预付账款”科目。原《制度》只对固定资产采用该核算方法。新《制度》规定除固定资产外,对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8项资产都采用“双分录”核算。

3.4资产的核算内容更加完善

原制度对资产的分类和核算比较简单,对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没有规定是否进行会计核算,造成单位对这部分资产的核算不规范,有的没有对这部分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有的将其列入本单位的库存材料或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不利于加强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因此,新制度在对“暂付款”进行重新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两个科目,明确规定对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进行单独核算,以全面反映政府资产储备等情况,有利于政府摸清家底,加强资产的全面管理。还增设了“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两个科目,使原先价值很大却又不被重视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的无形资产,得以进入会计核算体系,落实价值管理;使原先散记在其他资产科目的在建工程支出有了统一明确的核算规范。

3.5增加了长期性资产摊销的规定

原《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也没有规定无形资产的核算和摊销。新《制度》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规定,并明确规定,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应冲减相关净资产,而不是计入当期支出。这种处理方法兼顾了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信息需求,在不影响准确反映预算支出的同时,真实地反映了资产价值,有利于编制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为核算反映行政成本信息奠定基础。

3.6负债的会计核算更加规范

原《制度》把“暂存款”科目作为负债核算的万能科目使用,行政单位除了与同级财政发生的资金往来外,其他一切负债性往来统统挤在这个“暂存款”科目之内,使会计信息无法反映各项负债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新《制度》对行政单位的负债按照发生负债的对象、性质、原因和偿还时间的长短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增设了“应缴税费”“应付财政补贴款”“其他应付款”“受托负债”“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保证了负债核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新制度还规定,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两项负债要采用“双分录”核算,既要反映款项的实际收支,又要反映负债的发生和偿还情况,有利于为单位行政领导人提供防范负债风险的决策信息。

3.7规定基建账按月并入会计“大账”

原《制度》行政单位只执行基本建设投资会计制度,基建账数据游离于单位会计“大账”之外。新《制度》规定,行政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样有助于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行政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3.8净资产核算更加精细

原《制度》的净资产核算非常简单,就是结余和固定基金,新《制度》将结余分为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和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等3项内容开展核算,使财政预算资金精细化管理理念延伸落实到了预算管理单位,对于加强预算资金特别是项目资金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增加了“资产基金”的“待偿债净资产”两个科目,通过“双分录”核算方法,可以分别反映行政单位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和因发生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而相应冲减的净资产金额,以便与结转结余相互区分。

3.9收支核算更加规范

原《制度》对行政单位收支的核算过于简单。新《制度》对收入和支出虽然总分类科目保持不变,但对明细分类核算进行了全面改进,将“财政拨款收入”分设为“基本支出拨款”和“项目支出拨款”等二级科目,将“基本支出拨款”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等三级科目,同时还要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经费支出,首先按资金性质分为财政拨款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设置相应的二级科目;其次将财政拨款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将其他资金支出也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设置相应的三级科目;再次将基本支出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将项目支出按具体项目分类,设置相应的四级科目。有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等两种或两种以上财政拨款的行政单位,还应当按照财政拨款的种类分别进行明细核算,使行政单位收入和支出的核算更加规范。

3.10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

新《制度》在行政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重点反映行政单位主体资金来源的预算安排和实际执行结果等情况。同时,还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进行了改进,使行政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全面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

4结语

总之,健全有效合理的会计制度对新时期行政单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行政单位确保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与保障,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利用效率,是对行政单位各类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更加准确反映的必然选择。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实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着眼于行政单位会计工作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就现行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综合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篇8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改革的方向,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也已经开始。财务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核心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随着新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在深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一、引言

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松散、财务预决算形同虚设、专项资金挪用严重、招投标暗箱操作、私设小金库等问题较多。中央人民政府已注意到这些问题,责令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开始注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各项财务工作。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68号)、《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71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72号)、《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财会[2012]22号)分别于2012年4月1日、2013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2013年12月18日,财政部以财库〔2013〕218号印发《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修订后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财会[2012]21号)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同时印发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政部财会[2013]2号)。

全国事业单位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在今年年初也开始执行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各单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的会计制度,各地财政主管部门也深入了解新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执行中遇到的新问题。可以说新制度实施以来,各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做好相关衔接工作,会计信息质量大幅提升,新制度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与此同时,各单位在贯彻落实财务规则方面也是效果明显,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规范贯彻执行不到位,存在衔接的问题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规范已实施,但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缺乏认识,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只是一种形式,无法起到很好的作用,对财务风险控制存在认识误区,严重误解了财务管理广义的内涵,没有从宏观上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有些财务部门只是为了完成报表而去进行财务管理,只是为了应付财政部门的任务,对于财务管理未从整体上考虑,员工缺乏财务管理的意识,加上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很容易出现财务舞弊和贪污、挪用公款的现象。新财务规范的实施虽然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但是在转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财务人员新的核算方法还未掌握。比如原来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仍未很好地贯彻落实。二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转变还需要一段过渡的时间。三是会计人员对新财务准则不熟悉,对准则的理解还存在偏差。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制度漏洞

制度建设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据调查显示,新规范颁布实施后,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进行学习和培训,也未及时修订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与财政部的财务规范不一致。在制度的贯彻落实中,许多明令禁止的行为在财务日常活动中经常出现,导致财务管理混乱,落实效果较差。

(三)内部控制不健全,资金管理不规范

一是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存在误区。目前,新规范和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但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缺乏认识,认为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作用不大,只是一种形式,存在认识误区,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单位人员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领导班子及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仍未开展。在资金管理上,也存在白条抵账、公款私存等问题。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现金库存过大,有的将资金违规借给下属单位或上级单位。更有些单位违规投资证券、股票等金融资产。

(四)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一般都较为混乱,虽然现在实施了网上资产管理,但是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资产虚报、毁损严重,有的在单位不在账上,有的在账上不在单位。有的报废后没有及时清理,有的“公物私用”。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原来不计提折旧,现在突然计提折旧,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跟不上,导致资产管理混乱。

(五)预算编制不科学,财务决算审核不细致

预决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性工作,预决算在现实工作中问题也是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预决算认识不到位,存在误区。认为预算和决算只是一种形式,严重误解了全面预算和决算的内涵,只是为了完成财政部门的任务而开展预算和决算工作,钱拨付后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毫无预算可言。二是财务预算管理缺乏全面性,在编制、审批、调整、执行、决算这一系列程序上未能全面落实,缺少许多关键步骤,导致预算控制失控,预算与决算相差较大。三是预算编制方法较为落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只是根据职业判断和历史数据采用最为原始的方法编制,费时费力、效果还不明显。

三、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一)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一是要学习新财务准则和会计制度,主动适应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和财务准则的要求。二是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进一步转变财务观念,树立以资产负债观为主体的财务管理理念。三是做好会计核算的相关准备工作,要认真学习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和财务准则,熟悉会计科目,做好新老会计制度的衔接。四是学习先进财务管理方法,加强财务规划。可以借鉴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比如杜邦分析法、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帕利普财务综合分析法等,通过实施财务规划,建设标准化财务管理科室。

(二)严格执行财务预算与决算制度

一是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职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可以与预算科和财务科合署办公,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领导。二是要完善相关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定期报告制度,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三是做好会计核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是全方位的,基础性的会计工作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包括建立完整的会计业务档案,高效的会计信息传递体系,完善的会计核算环境。四是确定恰当的预算管理目标,不可无事实依据,既要确保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又要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支出。

(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资金管理

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现财务管理的漏洞,及时修补完善。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建立会计核算职责分工制度,实施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建立报销授权审批制度,克服“一支笔”的问题。“三重一大”事项要集体协商,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形成重要凭据。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

加强资产管理,对于实物资产要明确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做到定期盘点,要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做好管理工作。固定资产的管理要计提折旧,但部分单位仍未计提折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准则和会计制度已经实施,但是部分单位行动缓慢,由此带来一些问题。对于资产的管理,各单位应根据准则的要求,及时落实好。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做好财务分析工作财务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和隐形风险主要是通过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分析得出的。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一是要建立财务指标体系,财务指标具有及时性和敏锐性,可以及时发现相关财务风险,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选用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比率等指标作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二是要多途径转移和化解风险,通过资金管理、正确识别财务风险,关注固定资产管理等,加强转移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三是要分析好各项财务指标,对指标的分析要注意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既要同比分析也要环比分析,对于变动加大或偏离正常值的指标要深入分析,将指标再分解。

参考文献:

[1]赵媛.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国投资,2013-08-15.

[2]张安莲.试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中国外资,2013-08-25.

[3]李成.郑州市H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郑州大学,2013-05-01.

[4]张安莲.试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中国外资,2013-12-05.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违纪分析预防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化进行,行政事业单位面临愈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因此往往还存在着财务违规违纪现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违纪现象一方面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形成经济损失,影响社会主义效益,另一方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违纪问题的思考,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并防范财务违规违纪的发生。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违纪现象分析

(一)财务账目核算混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账目未单独记录,前后账目不连续,无法准确反映单位业务发生明细情况,甚至存在票据遗失账目保管不善的情况;部分单位将收支账目合并为同一科目,将收支记录在相同账目的借贷方,并在期末将收支金额进行抵消转入其他科目,不同收入和支出未分开按不同类别进行明细核算,客观上造成账务不清;部分单位将补偿性收入和向外借出的资金记录到同一会计科目,用以掩饰单位财务问题;部分单位在账务处理时,原始凭证不齐或者相关票据无经手人和审批人签字便记录入账,核算不规范。

(二)资金管理缺乏规范。

1、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较为重视专项资金的申请,以期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但是专项资金申请到后,往往忽视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主要表现为:专项资金挪作他用,未用于应用的项目中,项目需要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影响项目实施效果甚至影响项目的正常实施;部分单位将公用经费在专项资金范围内列支,挤占专用资金;部分单位财务预算不合理或者在项目建设中临时扩大规模,专用资金超支、不够用;部分单位项目建设盲目施工,在未进行招投标和未取得批复的情况下就进行建设,未按专项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财务管理。

2、资金管理存在违规现象。部分单位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违规现象,单位设置账外账,将工本费和手续费列入其他账户,隐瞒非税收入;部分单位将闲置固定资产,如厂房、办公场地等向外租赁,租赁收入列入“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科目中以达到偷逃税费的目的;部分单位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导致收支不明。

(三)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由于固定资产相对稳定,部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不注重固定资产的管理,导致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主要表现为:部分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只记录银行存款的增减变动,没有记录固定资产的增加,特别是在跨年结算时更易出现此种现象;部分单位固定资产在建设完成已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单位将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但由于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因此该固定资产长期处于“帐外”状态;部分单位未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仅反映固定资产总账,财务部门无法掌握固定资产的具体资料和详细使用情况;部分单位未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理,无法掌握资产报废和损毁情况。

二、财务违规违纪原因分析

(一)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历史原因影响,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还不够高。一方面表现为没有树立主动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认为处理好日常工作即可,不必过高追求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业务水平的限制又使得会计核算不准确、业务处理不够规范。例如:工作中接收的票据不符合规定;擅自扩大费用成本范围;债权债务记录不全;原始凭证不完整;公车购置超标;漏记应纳税费等。

(二)单位领导法律意识薄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领导缺乏法律意识,而且缺乏相关的会计基础知识,使得一些国有资产浪费损失,如固定资产不移交、不登记,发生资产转移时不办理产权变更手续;财务档案资料保管不系统,造成档案资料缺乏完备性;劳务费违规发放等。

(三)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制度不健全,一些干部权力过大,我国的监督体制不完善,惩罚力度和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再者,一些干部个人素质过低问题,进而就会发生财务违规违纪现象。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违纪问题的措施

(一)完善与健全财务制度。

首先,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参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财务制度。同时,在制定的过程中先征求各方意见,并且先试行一段时间,最终定稿。其次,财务制度要保证完善和健全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其可行性、可操作性,在财务制度运行过程中,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逐渐完善和改进,使财务制度更具可实施性。

(二)制定财务工作计划。

行政事业单位要制定财务工作计划,既要有长期计划,也要有短期计划,通过工作计划,及时全面了解单位的财务情况。另外,要根据建立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完善财务报表,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如需要针对其资金管理制度、报销流程、成本核算、会计核算指引、会计科目、建账等等各项工作展开进行,全面贯彻落实财务管理工作。

(三)落实责任主体。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出现了违法违纪行为,单位负责人应当主动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首先,单位负责人要对被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针对单位会计工作中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查明违法违纪行为出现的原因,分清责任的主次,各自分别承担不同程度的责任。对单位负责人进行《会计法》、《预算法》、《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的培训,促使其遵守财经法纪,自觉规范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其次,要建立责任制度,实现财务工作责任的制度化管理,进一步规范财务人员和单位领导的财务行为以及经济行为,从而保证单位资产的有效管理。

四、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有效性的方法

(一)全方位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为会计人员提供继续学习和深造成的机会,通过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和形式,使得会计人员个人专业水平和个人修养得到提升。

(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将各项收入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资金及时足额上缴,不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年终前应进行一次全面资产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行政事业单位在清查中发现的盘盈盘亏报废的资产,应严格履行相关的审批程序,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账务处理;加强负债的管理,规范借入、借出款项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违反规定进行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活动;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尤其是按规定使用非税收入票据的单位,建立票据台账,如实登记所有票据的购入、领用、销号、结存情况,建立严格的票款定期核对制度;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公开专项资金的拨付及使用情况,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行的透明度。

(三)加强监督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二是财政、审计、监察部门依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违纪处理,监察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按照监查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查与管理,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清廉谦虚的态度,采取勤俭办事业的原则和方针,正确处理行政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保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提供者或用款单位。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拨付效率和规范化运作,增强财政性资金收付过程的透明度,可以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

五、结论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要想避免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监管制度以及责任制度,落实责任主体,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各项工作的积极展开,同时,还要做好部门预算和决算,控制经费浪费现象的发生,单位负责人和会计管理人员也要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各项财务规定,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减少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作者: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科,大学文化,会计师,毕业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

参考文献:

[1]王淑兰,孙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国工会财会.2010(05).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规定篇10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具体的财务预算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意识不强,容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部分单位甚至没有制定专业的预算制度、预算组织与预算执行目标等。第二,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统筹分析能力有效,需要加强,这些财务预算管理人员无法掌握该单位的全局整体工作,对整体预算资金的需求缺乏相应的研究与调查,财务分析能力一般,有待提升。第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职能较差,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部门不是特别规范,费用支出没有计划,支出金额不定,经费互相挤占,很多计划金额只是一个形式。财务管理部分对于经费的支出和使用没有进行合理分析和预测,往往依赖于使用之后的核算,所以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

在行政事业单位机构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要素,所以,需要首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财务预算的执行、考核与编制等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人员的配合执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可以从根本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预算教育与培训,让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财务预算的重要性,提升其财务预算管理的意识。另外,在此基础上,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人员的编制水平与能力,严格规范财务预算的执行流程,并且制定相关管理的奖励和处罚制度,对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提升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作用与价值。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完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的其重要环节之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规范财务预算的标准流程。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标准方法,促使财务预算编制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更加具有实效性,能够使财务预算资金产生较高实际价值,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采用变化的思想看待编制的预算,并且能够适时的调整预算内容和金额,提高财务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规范预算程序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三)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透明和执行力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同时增强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财务预算管理人员执行预算的基础是预算的正确理解,制定的于是不能纯粹是预算管理人员的理解,这样的预算没有太大的价值所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制定合理的预算流程,使财务预算能够真正地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有效地防止贪污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另外,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财务预算的透明度,还能够增强社会民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扩大财务预算的公布范围,提升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从而增强社会民众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增强资金支出的合理性与使用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时,需要对单位资金的合理使用进行良好的分配和规划,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工作人员在进行编制预算时,不能够仅仅关注资金支出的总额控制,还应该关注所有资金使用的结构控制,尽量细化资金结构,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更加合理的地方,重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实效性。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工作人员应该合理规划资金的支持范围与具体使用,将设备投资、待摊投资与饥建设投资等区分开来,坚持结构控制的优先原则,对所有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分析和调查,从而增强资金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与使用效率。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