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核心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8:58

管理学核心要素篇1

【关键词】“制度文化”;顶层设计;教师成长;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56-02

【作者简介】王海林,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江苏盐城,224500)校长,高级教师。

“制度文化”包括制度建立、人才培养、价值观取得共识、行为准则获得巩固等。成功的学校注重机构的严整,运行制度的完善;执行制度的人,对于制度必定认同,专业知识完备且遵守一套共有的价值观和工作准则。

一、顶层设计,让“制度文化”融入管理机制

1.建立横纵分明的管理网络。

教育管理,将“横向分权”和“纵向放权”管理相结合。“横向分权”,就是让分管校长分工一条线、两个年级,实行分权管理;“纵向放权”,就是对各条线的副校长、主任,让其在总体框架内自主创新地做好本职工作。年级组长具体负责年级事务,学科备课组长具体负责年级教学业务的年级组负责制。积极调动社会、家庭主动参与学校建设,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联谊活动,形成了学校、社区、家庭有机交融、相互促进的教育合力,努力让学校的各种制度渗透到各个管理层面。

2.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一是“一日十评”促进习惯养成。学校制定了涵盖学生日常行为、学习、交往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和礼仪的十项标准。倡导“做好一日十评,争当校园明星”。每天分师生两条线检查,周末汇总形成每周一期的《常规周报》,按年级评比“流动红旗班级”。每周推选校园之星,并通过网站公布其照片和事迹,展现学生言行举止端庄文雅的礼仪风貌,为全校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促进全体学生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二是主题活动引领立德树人。学校德育队伍健全,职责明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学校利用班主任沙龙、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题班会课评比等,积极开展多层次培训,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三是形成安全管理机制。我校安保设施配备齐全,配备有多名保安人员,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保措施扎实,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逃生演练,制定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努力让学校的各种制度渗透到各个活动之中。

3.制定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

学校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拓宽引才聚才视野,围绕发展选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奉献学校。所有缺岗全部报名竞争,让各类人才登台比武,比实绩、比水平、比能力,发挥内在潜能、激发创造活力,把更多的能人选出来、用起来,促进成长进步,激发队伍活力,让学校的制度素养扎根在每位管理者的心中,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心中有师,让“制度文化”助推教师成长

1.全体教师,育人为本,师德为首。

有高水平的师资,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教育管理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队伍建设。我校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督促其不断阅读相关理论专著,提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既从量上优化,又在质上提升,更从方法上突破。充分利用“国培”“省培”“市培”“县培”以及“校本培训”,组织教师深入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通过“内培”“外引”“合作”等方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学校坚持开展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乐于奉献”为核心的师德教育,组织部分教师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阅读教学课堂大赛”等影响较大的观摩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组织骨干教师到影响较大的学校跟岗学习,使他们有更强的实践经验,有更坚定的课改信心。选出一批课改意识和能力强的教师,通过拜师学艺、集中培训等形式,让他们尽快胜任辅导和培训工作,并成为课改先锋,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形成“雁阵效应”。同时,聘请著名特级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建立名师辐射引领机制。

2.骨干教师,制定规划,助推成长。

学校根据教师实际,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个人均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每年组织教师专业成长成果展,努力提升教师业务。学校现有3名在读研究生,2名取得硕士学位,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比例达96.4%,县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90人,占专任教师的54.9%。经过多方筹措协调成立了为期三年的孙双金工作室,由孙双金指导骨干教师制订具体的成长方案,孙校长每年到我校开设公开课和讲座,引领骨干教师系统学习学科前沿理论。

3.青年教师,合理引领,促进成长。

学校对青年教师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给任务、压重担”的宗旨,加大培养力度。以教师基本功训练与考核为抓手,每周一两位青年教师在周前会上进行读书交流,每周四开展校内公开课研讨活动。深入开展“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学习”课堂教学达标活动,认真落实要求,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夯实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三、眼中有人,让“制度文化”促进学生发展

1.开展丰富活动,落实“八礼四仪”。

利用广播、板报、班队会等多种渠道,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努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度。围绕“走行知之路,做美德少年”开展了系列活动,在全校学生中营造了崇尚美德、学习美德、宣传美德的良好氛围。学校每年举行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三年级学生的成长仪式和六年级学生的毕业典礼,对参加仪式的师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很好的精神洗礼,为学生的童年留下了值得珍藏的美好忆。

2.明确具体要求,践行《中小学生守则》。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记和践行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学校制订了具体的活动方案,明确学习的具体要求、基本途径和具体步骤。通过国旗下讲话、橱窗展板、板报等多种途径拓宽学习渠道,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新守则内容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引导每位学生深入理解守则的内涵,激励学生努力做到知行统一。

3.开展体艺“2+1”,实施“阳光体育”。

管理学核心要素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要素;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教育界普遍认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核心竞争力是研究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地位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是研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问题的逻辑起点,迄今为止,研究者尚未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核心能力说、要素说、整合能力说。核心竞争力观点是高职院校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要素说观点主要有单一要素说和要素集合说,单一要素说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建设,而要素集合说观点是指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有价值的知识、技能、管理等要素的集合,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整合能力说观点是高职院校通过知识、技能、资源、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积累及创新,所形成的能为其在高职教育领域竞争力带来竞争优势和主动发展的综合实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进行剖析,基本上都能部分地揭示内涵的实质。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是各种能力相互作用的合力。虽然,已研究结论能从某个视角揭示内涵的本质,其实离内涵实质还有一定距离,并且不具有高职院校的特色,由此可知内涵研究没有明确针对性和独特性。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研究者一直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很关注,分歧意见也较大。例如,别敦荣等提出的一个系统说,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制度体系、能力体系和文化体系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张卓等的“两个部分”说,即管理外壳和学术核心;罗红的“三个要素”说,即技术是关键,文化是基础,制度是保证;宋东霞的“四个要素”说,即学生素质、师资队伍、科研活动、学科建设等等。由此可知,形成支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是唯一的,也可以从管理者、教育理念等不同侧面提出构成要素,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育理念、管理能力、职业技能培训等要素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共识。从目前研究来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几乎包含了发展高职院校的全部要素,即构成要素=全部要素,这与核心竞争力本质相背离的。我们选择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以核心竞争力内涵作为依据。另外,构成核心竞争力要素必须处于同一逻辑层次,不能相互交叉,或者总分关系,或者分总关系等。3、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是为了让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竞争中获取和拥有竞争优势。目前很难查找到提升高职院核心竞争力操作性很强的策略,更多是研究者都大声呼吁要培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但仅限于停留在表明,泛泛而谈。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需要经历挖掘与获取核心竞争力专长和技能的阶段。例如,赖德胜等认为高职院校最关键的是制度创新,即通过建立学校制度,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现代学校管理方式,创建战略联盟,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制度环境。罗红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竞争教育,建立竞争教育平台。传鸿从加强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以学科建设促进发展,加快学科结构调整、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学科建设,着重内涵发展。马士斌从人的因素出发,制订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行动路线,其实质就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的过程。由此可知,有的研究者将核心竞争力归结为某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也是以这一要素或多个要素为中心进行设计的。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更多是提升学校整体实力,而不是针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就成为纸上谈兵。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主要采用量身定做方式,每个学校根据办学基础和办学实际情况进行实施,才能有效避免提升策略的空洞。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前景

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目前研究者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要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较少,理论体系初具规模,初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相结合,从整体上讲,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研究。1、应加强理论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主要源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理论的借鉴和嫁接,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本身也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分歧,甚至混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研究水平的瓶颈。可以结合高职教育基本理论与规律、核心竞争力理论,界定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量化、操作性强的内涵和特征,从而提出评价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及其提升策略,即内涵是研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根基。理论研究的深入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为相关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应加强研究深度目前研究成果数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研究深度和研究水平都的确有待于加强,基本上没有突破性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也造成了研究数量上的“富有”和质量上的低水平研究并存的现象。例如,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基本上都是从某个侧面提出的,而非抓住内涵的实质;要素的合理性缺乏深入的剖析;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有待重新进行界定、评价体系的论证及合理权重分配等等;提升策略应依据不同要素现状的原因,对原因的深入剖析是提升解决策略有效性的根基,深入研究提升和运用核心竞争力,使高职院校获得和保持有竞争优势,这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仍然有许多问题要进行深入研究。3、应调整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有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务必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重点问题要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探讨,才能寻求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某个“疑问”点进行研究远远比对全部问题的探讨会取得更佳效果。因此,以后的研究更要侧重一个“点”,解决了很多“点”的问题,“面”上的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也有利于该问题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另外,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重点也要转移到操作层面,根据每个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高职院校增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成长春.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J].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08)

[2]简世德.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前瞻[J].理工高教研究,2010(04)

[3]房喻.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内在品质的塑造[J].教育研究,2009(10)

管理学核心要素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综述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历史背景

在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转变、专业结构调整,生源竞争等因素影响,高职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H模式到C模式的新转变”,即由提高教育质量到特色院校全面建设的转变;借用精英教育模式向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对高职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变革;普通高等院借用高职院校教育方法、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竞争带来的外部竞争胁迫;高职院校快速扩张阶段产生的专业设置雷同及其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压力;高职院校高速发展期间产生的发展过快,资源不足等先天缺陷需要弥补;学生素质不一样,需要因材施教等。由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必要性日益提升。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

关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教育教学竞争力;从广义上讲,还包括社会服务力、文明传承力和科学技术创造力。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培育而成的并在其生存和发展中体现出的内生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高价值性和可持续性优势竞争能力。从能上可以划分为:质能、位能、动能;从力上可以划分为:教育教学力、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所谓质能,这里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内在资源种类、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和资源结构,相当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学派的观点。位能指的是排位(现在和未来可能进行相互竞争的同类型学校目前的排位次序),区位(地域位置及其主要服务区域),和定位(学校发展方向与目标等战略性、理念性能力)。动能指的是学校对发展战略、计划、规划的执行力及其过去的发展速度和未来的发展态势(相当于机制体制及其运作能力)。教育教学力是高职院校的本位能力和基础能力;对于有些高职院校而言,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是他们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方向。比如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农业科研上成果累累,而且走出过袁隆平这样的重量级院士,把农业科研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既是对过去历史的传承,也是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发展需要,更是利用农业科技,服务区域农业,求得自我发展重要途径。甚至,怀化的行政部门领导建议将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改名为袁隆平职院职院。又比如,以传媒或人文等作为主要教育教学方向的一些职院,可以将文明传承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的着力方向。而那些为企业、或社会服务部门培育人才为重点的院校也可以把培育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方向。

3.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研究(人才培养研究模式、方法、手段、途径、体制机制),兼及定位研究(品牌研究、特色研究)、核心竞争力概念、要素、层次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

3.1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初始视点,因此,许多学者把它作为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点,基础竞争力指的是教学基础、管理基础和基本保障,环境竞争力包括教育管理制度、区域经济状况。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质量视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3.2定位能力研究。在2006海峡两岸高职(技职)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新的定位,从功能定位、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发展空间定位、教育观念、办学机制五个方面入手,积极适应。如王江秋认为,战略定位准确是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3品牌及其打造。赵立增等认为:“品牌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胡建波认为: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市场能力、创新能力及品牌管理能力四个要素。这里品牌能力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3.4从力的概念研究核心竞争力。职院校需要整合发展“五大力量”:政策力、行政力、学术力、文化力、市场力。核心竞争力是资源及其利用能力。如郑俊钦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包括六力:管理能力、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

3.5从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上进行研究。核心竞争力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由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方向不同,其构成的要素也可能不同。认为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学者,把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主要归结为教育教学方面。也有些学者的核心竞争力视点跨出了教育教学以外。徐翔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由领先的教育理念、良好的价值观和校园文化氛围、鲜明的办学特色、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要素构成的。这里价值、教育理念等文化要素被引入核心竞争力要素。王前新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及其合力、师资结构及其素质要求、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等八个方面的要素。

3.6从层次结构和评价指标体系上研究。如张清霞等以层次的角度,他们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由内涵层、中间层和外显层等三个层次构成。内涵层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校园文化等关键要素,是学校无形的精神资产;中间层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源”;外显层主要由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就业率等方面构成。李国艳.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他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学校文化力、管理能力、专业教师队伍及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

4.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培育方法和路径研究

4.1胡建波从培育路径上提出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认为可以用演化法、孕育法、兼并法和联合法培育。其培育流程包括环境分析、确定目标、集中打造、深化拓展。①演化法:该法是事先设定合理的目标,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在一定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实质上是通过规模较大的组织变革来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项目、多个行动方案,并且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变革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②孕育法:该法是成立专门小组,针对特定目标,在一定期限内开发、培育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元)的方法。③兼并法:该法是通过兼并手段,把具有某种核心能力或办学条件的学校纳入学院,以弥补学院某方面资源、能力的不足。④联合法:该法是通过与其他高校或企业联合办学,提升学院形象或增强办学实力,实现资源共享。

4.2许华春从全面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他认为民办高职院校要坚持“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工作、行政后勤”四轮驱动,构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环境育人”的核心竞争力。

4.3刘欣从经济理论角度研讨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他以品牌竞争力的生成机理为逻辑起点,重点从显性层面、隐性层面和整合层面,阐明高职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性、能级性和匹配性三大基本特性,并进一步提出培育高职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性战略、整合性战略、延伸性战略三大战略构想。并从外生论——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内生论——哈默核心竞争理论,整合论——顾客让渡价值理论阐述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

4.4雷久相、丛峰从校企文化建设上提出了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雷久相认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丛峰认为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互动与融合是可行的,是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要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全面、深度融合,需努力做到“全程、全面、全员”的多维度立体的互动与融合。

4.5焦胜军等从体制机制创新和资源配置角度研究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坚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与源泉,高职院校必须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宋惠敏认为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培育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4.6运用企业理念培育核心竞争力方法。台湾学者介绍的将企业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引入台湾技职院校办学和管理中的做法为大陆高职院校办学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新的思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翟轰,通过对本校“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分析,介绍了具有机械行业背景的老牌职业学院在构建“前校后厂”办学模式中的具体做法,并提出了“准确的学校定位、科学的培养模式、强大的实训体系、合理的管理体制、企业化的实习工厂”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建国科技大学廖仁杰等教授介绍了将企业的iSo9000质量保障体系运用到本校的经验。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跟经济发展彰显目标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培育专业特色,注重实践能力、专兼一体锤炼教师特色,引进企业文化打造文化特色,从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其他方法:如彭新宇等提出高职院校需要从办学理念、战略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去构建核心竞争力。

5.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

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上,目前差异性和独特性研究较少,本文根据大专院校的四个社会功能,把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分教育教学力、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并认为任何一个院校只要在任何一个方面具有重要水平和影响,就可以认为具有核心竞争力。

在核心竞争力研究内容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方面,其他领域也有一些研究,但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本文将核心竞争能力的能,界定为质能、位能和动能,且将力界定为四个方面就是希望把核心竞争力研究从新的视角予以考察。

在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和途径,归纳总结的方法较多,引入的概念也不少。但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培育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要直面现实的问题,要更多的注重本土化,注重对手研究等。

在评价体系上,过去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其他内容纳入不多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建波.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及培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刘欣.对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发展战略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18

[3]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职教论坛.2010,12

[4]王前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7.

[5]丛峰.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融合与对接研究.湘潭大学学报,2009,S2

管理学核心要素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办学思路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本文借鉴管理学理论和模型构建和分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为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开阔思路。

1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1)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概念的核心要素包括“职业”、“技术”和“教育”。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是职业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职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以及职业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包括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技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职业教育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教育是启发智慧、教化国民、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一个类型,具有教育的一切属性。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中的教育高级层次,是高等教育层次中的职业教育类型。

从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个哲学命题出发,可得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类型划分的基本依据,再由高职教育培养人的类型,即可得出其本质特征。培养什么人与培养目标有较大关联度,但两者并不相等。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教育的性质是由其培养人才的性质决定的,不同的教育形式最根本差别就在于其培养人才的差异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的表述不是完全一样的,但它的内在实质是一样的。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高职院校竞争力是指由自身资源和能力提升而成的,并能在持续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学院内质中支撑学院竞争优势,使学院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核心竞争力就是一所学校的理念、文化、制度、学科等体系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就是不断发展演进的学院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的灵魂是具有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其表现为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其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五种力量模型,波特认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企业所在行业领域是企业环境的最关键部分。行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而竞争战略一定是源于对决定行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竞争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这些规律或根据企业的利益来理想地加以改变。

波特竞争五力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与同一行业中其他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图1所示),其中,新进入者的威胁是指新竞争者的加入必然会打破市场平衡,引发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反应,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调入新的资源用于竞争,因此使收益降低。替代品的威胁是指市场上可替代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存在,意味着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会受到限制。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是指如果买方拥有讨价还价能力,他们一定会利用它。这会减少自身的利润,其结果是影响收益率。供给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是指与买方相反,供方会设法提高价格,其结果同样会影响自身的收益率。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是指竞争会导致对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或降价,结果同样会减少你的利润。

运用管理学企业竞争力分析模型解决教育问题:第一,分析反映重要因素对学院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第二,分析反映学院与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状态的转化;第三,帮助分析者找出处理关键因素的办法和引导状态转移的途径。引用企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从而使学校管理者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学校竞争结构和竞争状况,以达到分析确定压力中哪个是影响学院成败的关键因素;并及时采取行动的目的。

新的竞争者进入,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是企业五种竞争力,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学校有哪些竞争力,这些竞争力又如何影响着学校生存和发展。

3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由大系统论可知,“所谓核心是能量最密集的部分,它是持续的优势中心的能量形态,是整个态势运动的重心所在在核心部分集中了系统大部分的能量(以及质量)。”因此,这个部分的运动对于这个系统的运动具有决定性影响,它形成了一定时间内系统运动的枢纽。核心竞争力正是在生产力态势流、管理力态势流和文化力态势流的运动、集结过程中形成的,或者说是生产力、管理力、文化力所蕴积的能量的一个有机协调的凝结过程。态势流的核心可以随着运动的推移而推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等于系统结构上相对稳定的中枢,后者具有结构上较为长期的稳定性,而态势流的核心则是由运动的态势所决定的。所以,高校核心竞争力也是动态变化的,必须对高校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保护、提升、创新和运用。

管理学理论研究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其竞争威胁主要是来自外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来自学校外部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学校的内因。本文的重点是借助与企业竞争理论的模式,研究学校内部因素对学校竞争力的影响。以学校生产力为基础,学校文化力为核心,学校管理力为重点的“三力”,构成了学校核心竞争力。这三种力的构成是有机的组合,相互关联和影响,构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要体现出学校的核心价值,其主要特征:第一,会为学校带来长远的发展空间,体现出它的战略价值。如学校发展要素,数量、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对外环境适应力、组织结构优化、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第二,它是本校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价值观、办学理念不是能在短时期所能模仿的。不易模仿并不等于永远不能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学校必须对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发展和培育。第三,它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可使学校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发展。第四,优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过学校整合的能力,从外显是局部的,而内在是各种能力的集合。

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应从提高学校生产力、管理力、文化力入手。而学校决定“三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上,对教师专业应用能力要求高,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可提高学校生产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一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枝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切入点从专业设置与建设做起。其次,学校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及其合力是形成管理竞争力的要素。高职院校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没有一个好领导人,没有一个起核心、骨干作用的好带头人,就不可能形成凝聚力,就不可能把学校管理好。管理团队的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形成合力,各级管理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学校管理团队,才能形成竞争力。再次,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在追求质量,特色、品牌、创新、发展达到具核心竞争力特色目标的保障。而这些都来自于全新的教育理念,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反映了该校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价值关系的认识程度,引领着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哲学层面的凝练。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其生命力在于其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有效地把握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内涵,就能针对现实的环境和学校自身的特点正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外部环境的威胁对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最终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还得靠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和金生.企业战略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0.30-41

管理学核心要素篇5

领导力是校长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走向。建基校长核心素养,需以校长的道德领导力、管理领导力、课程领导力为抓手,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家型的学校领导者。

关键词

领导力;核心素养;道德;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3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政策和理论性的框定和解读。无疑,它对学校办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新的形势,作为学校决策者和引路人,校长的核心素养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组织管理和办学水平,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那么,校长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核心素养呢?

一、道德领导力――校长核心素养的灵魂

道德领导力最早由美国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提出,他认为,已过去的领导理论过于重视领导者的“特质论”“行为论”,忽略了与信念、价值观等道德相关的层面,必须加以弥补[1]。因此,在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技术―理性权威、专业权威、道德权威等校长领导力来源中,道德权威是统领,校长应将之作为领导实践的首要基础。校长道德对全校师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塑造卓越品质学校提供有力动机与支持。

(一)塑造共同愿景

学校愿景是全校教师对未来学校的共同希冀和向往,是大家共同期待、愿意为之努力且可以达成的未来,是蕴藏在人们心中一种令人感召的力量。学校要在校长的道德引领下,以构建卓越而有德行的学校为共同愿景,并树立共同的道德规范和标准,不断激活师生认同自觉、道德自觉与参与自觉,使学校发展愿景成为全体师生的内在需求,推动教师在促进学校发展过程中产生无限创造力和凝聚力,实现高端与卓越的学校治理,为共同构建平等尊重、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学校而努力奋斗。

(二)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价值领导是激发和运用高层次需求的领导行为。校长价值领导力也是确定和宣传学校价值理念、凝聚全体师生价值共识和价值方向的能力,是校长对教育核心价值思想的确立、鉴别、创造、运用和倡导的能力。要在全校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全校师生明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的行动指南。明确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责任和使命,顺应时展需求,顺应国家发展趋势,并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社会能力责任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三)精心构建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引领着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实施,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内心遵循的秩序和规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化全体师生。学校文化建设是校长道德领导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校长要结合学校环境和师生、家长情况,大力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学校个性和魅力,不断增强学校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并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和持久动力。

二、管理领导力――校长核心素养的基石

管理是校长的日常工作。校长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各项工作是否有序有质推进,因此是一所学校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一)提高依法管理能力

校长要管理好一所学校,要不断推进学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依法治校,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具体而言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依法治校理念。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要处理好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各方面关系,离不开保障人权和人文关怀。在全校构建民主自由的氛围,让全体师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二是营造公平正义的校园管理氛围。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坚持公正合理,民主科学。在教育资源上实现最优配置,特别是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三是创建系统完善的学校制度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学校才能顺利有序发展。

(二)构建“基于信任合作”的管理文化

校长专注于制度化管理,常常会弱化领导角色。制度管理是一种“交易式”的管理方式,着重强调奖惩,为了减少利益的伤害,被迫服从制度,就无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且会陷入越管越死的怪圈。因此,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要有机结合,变管理思维为领导思维,积极构建“基于信任合作”的学校管理文化。校长要首先明确副手和科室正职的管理权,从部门预算、使用到人事安排,校长不作干预;其次,部门、科级组制定每学期工作目标,按自己的方式和进度完成,通过每周行政例会中的“上周工作R报”和“下周工作计划”,实现部门协同,对于临时性的事务可自由选择完成;最后,树立教师的专业权威,成立不同的专业委员会,有管职称聘任的,有管质量评价的,还有负责处理家校问题的,实现分步式领导的架构。校长通过充分授权,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管理积极性,提高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高素质的校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能够有效创设教师专业成长新途径,在心理、专业和资源等方面支持教师发展。比如:一是建立程序化教师专业发展流程。高素质校长能够有效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序、阶段和评价方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二是推动菜单式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学校在校长的引领下,从教学一线中调研、筛选出急需探讨和解决的实际教学问题,集中公布到校园网等有效载体上,由科组或个人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选择教研内容进行研究[2],从而铸造一支科研骨干队伍。三是照顾个性化教师专业发展追求。校长依据各教师个性特长有针对性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在时间、经费、机会等方面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充足保障。四是共建学习型教师专业发展团队。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互助、共享式学习打破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以校长为领导在学校中形成开放的组织氛围,构建学习型团队。

三、课程领导力――校长核心素养的核心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核心是对办学思想的管理,根基是对学校课程的管理[3]。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学校特色与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在校长的诸多工作职能中,课程建设和教学推动是一项前后勾连、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职能,在校长核心素养中,课程领导力是核心的核心[4]。

(一)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由于各校历史渊源、办学理念、教学资源、师资素养、学生水平等方面的天然差异,决定了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的必然结果。在遵照上级有关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规定开齐开足全部课程的基础上,校长要根据办学思想和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依托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设置特色课程,设计针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课程框架。通过创建多元化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同培养目标,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选择性、适应性、发展性学习机会和载体,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

(二)挖掘学校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5]。校长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和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首先,要充分挖掘教师兴趣和专业特长,鼓励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其次,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许多学生家长都有着较高的学历、丰富的阅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等,为此学校可以请他们走进学校,成为学生的老师。再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很多学生有自己的特长、较好的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成为“小老师”,互帮互助等。最后,要拓展教育场景。利用企业、工厂、博物馆、植物园等社会资源或社会活动,开发无边界课程。

(三)构建学校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具有诊断、激励、反馈、调控功能以及培养督导等功能[6]。校长要引导全校教师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等方面建构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除了授课教师外,学生、家长等参与课程及课程相关人员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除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外,更注重学生参与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维灵活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三是评价标准多元化。课程类型的分化必然导致评价标准的不同。比如对基础性课程、兴趣性课程、专业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等,就应有不同的评价着眼点。

(四)加强学校课程管理力度

学校课程管理贯穿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始终,是学校教育实践的重要领域[7]。为保障课程顺利实施,校长需要建立健全、完善、高效的学校课程管理体系:一是加强课程开发的管理。课程开发依托师生特长与兴趣,同时在避免重复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所开设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课程实施的管理。加强监督,通过日常巡查,检查教案、教学计划等方式,确保课程落地并有序开展。三是加强课程评价的管理。可建立相应的学校课程评价机构,对课程实施效果定期评价,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促进学校课程高效开展。

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准日趋完善的今天,校长也应响应时代呼唤,在明确自身核心素养要求的同时,主动求索,使自己既拥有现代办学理念,又能从传统教育理论中汲取营养;既掌握教育规律,又能应用教育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一门或多门学科的专家,又能对所有科目教学提供指导;既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又能拥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并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等,真正提高自身道德领导力、管理领导力和课程领导力,成为教育家型学校领导者。

参考文献:

[1]迟希新.校长道德领ЯΦ奶嵘路径[J].基础教育论坛,2015(1):47.

[2]张士超,张明.菜单教研:一种基于上下迁移的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3(9):30-32.

[3]凌宗伟.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点及价值[J].智慧管理,2016(10):35.

[4]严华银.课程领导力:优秀校长核心素养的核心[J].江苏教育,2016(6):28-31.

[5]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

[6]张静.从学生发展角度看高校课程管理[J].许昌学院学报,2010(4):149-150.

管理学核心要素篇6

1资料与方法

依据《北京地区药剂科住院药师培训细则》、《北京地区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北京地区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手册》等要求,以培养住院药师药品调剂和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具备通科药师和通科临床药师的能力)的目标,总结我院9年来开展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历程经验,围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要求,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制定培训目标、优化实施过程、建立质量持续改进,多维度构建培训全程化质量管理体系。

2结果与讨论

2.1培训情况

我院2006年至今共培训学员16名,其中5名学员按期完成培训,1名学员延期1年完成培训,9名学员处于在培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培训的7名学员,培训期间的各阶段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均能顺利通过,但基本技能综合测试有1名学员未能一次性通过。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方面,学员基本能够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培训阶段中掌握的新内容相结合,培训效果良好,但在药品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实际应用方面知识掌握有所欠缺。基本技能训练虽经反复训练强化,但学员仍不能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迅速应对解决,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上有待加强。

2.2影响住院药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

我院利用特性要因分析法等管理质量管理方法,梳理分析学员培训情况全过程,参考北京市住院药师培训的问卷调查结果,将影响因素按对培训质量的影响程度分为核心因素、重要因素和一般因素,为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核心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过程管理是影响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核心因素。培训标准是否符合培训目标,是否适应医院对药学人才需求,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前提因素。住院药师培训作为药学生毕业后职业培训第一站,虽在培训细则中明确药学调剂、临床药学等各岗位培训标准,但由于培训基地把握程度不同,学员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因此以细则标准为基础,结合医院实践情况,在培训的开始阶段即让培训对象深入掌握标准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核心因素是培训过程管理,建立规范标准的培训过程管理是取得预定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目前虽然大多数培训基地均能按培训细则安排轮转和考核,但由于基地水平不同,培训过程管理方式多样,导致培训效果差别较大,培训质量也有明显区别。

重要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方法、培训师资是落实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相关内容、计划的必备要素,也是培养学员各项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培训方法的探索是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落脚点之一,选择何种方法使学员将医院药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将能力培养与实践工作相互渗透,如何制定相应的效果验证与考核方案,用于衡量每个阶段培训的效果,是培训内容和计划的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培训全程形成一个质量闭环管理的具体措施,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尤为重要。回顾培训全程,带教师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理论传授、实践指导中“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是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虽然能够快速地达到学员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此种方式易将师资的工作中少数不规范操作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员。因此建立师资遴选、培养和考核评估的模式,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増加师资标准化流程培训是做到住院药师培训规范化的重要保证。

一般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基地软硬件基础是开展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最基础条件,包括培训基地的规模、具有的场地设备、培训资料等。在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开展时,即对基地进行了考察,因此目前各培训基地的基础条件均符合培训开展的相关需求,各基地只需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増加软硬件配备,满足实际工作増长的需求,使学员及时更新知识提供保障即可。培训资料包括培训教材、实际案例资源、参考书籍等,在扎实学员基础理论,培养操作能力、拓宽药学知识面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帮助作用,自该培训体系建立以来,长期以各分支学科的教材作为参考用书,缺乏内容综合的统一指导教材,许多培训学员反应学习没有方向,无从着手,因此培训资料规范化是提高培训质量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支撑。

2.3住院药师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院总结历年培训情况,分析每个学员的带教过程,结合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将pDCa质量管理理论运用于培训的各个阶段,以基地的软硬件条件为基础,探索从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5个方面构建全面、实用、规范的质培训量管理体系,并逐年改进完善形成培训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

2.3.1目标管理紧贴岗位需求

针对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标准管理方面,我院发挥多个培训教学基地的优势,伴随逐步建立健全“以患者为中心”的技术、物质双重保障工作模式的过程,制定了目标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基于北京地区住院药师培训细则标准,不断细化培训标准,将具体标准细化到具体岗位,如医院门诊药房制定窗口服务、后台调剂标准;住院药房明确片剂摆药、针剂摆药、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等标准;临床药学部门分为临床药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用药咨询等标准。同时,细化考虑各岗位间的相关性,做好标准的衔接,如掌握的药品基础知识、用药咨询的技能技巧在每个阶段都是基础,因此将目标标准管理按照共用标准和岗位个性化标准进行分类,使住院药师学员从整体到局部认识培训的目标,为职业发展明确目标。

2.3.2过程管理注重细节规范

过程管理是对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各环节进行质量监控,从入岗培训、知识技能深化、理论实践熟练运用等各阶段进行规范训练,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我院依据培训各阶段能力要求,按照各工作岗位的专有特点,针对每个环节建立规范制度,每个操作制定标准流程,使学员学习规范化进行学习。过程管理方式按照不同轮转科室将带教老师质量负责制、科室内部小组质量负责制等方式相互融合,如药品调剂培训阶段将资深带教管理和小组培训管理相结合,临床药学培训阶段由指定师资带教管理。同时,针对不同学员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利用培训登记手册和考核手册实施了解学员知识能力掌握情况,适当微调培训计划和内容,如住院药房培训阶段依据学员对药品、操作流程、信息系统的掌握程度灵活制定在片剂、针剂、piVaS的培训时间,使学员充分熟练掌握每一项知识技能,最终通过对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培训效果。

考核管理重在系统评价考核管理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质量持续改进的立足点,因此需要建立多样化、系统化的考核评价方案。现阶段按照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仅要求了出科考核、培训最后结束的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远远无法满足学员培训全程质量控制的需求。为能够全程化掌握培训效果,我院不断细化完善考核方案,由各轮转科室组织学员进行入岗培训考核、科室内部测验、轮岗出科考核等,由药品保障中心集中组织年度规范化考核,最终组织学员参加北京地区阶段性理论与技能考核。日常测试将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交叉进行,加强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会贯通;年度考核围绕“三基”培训要求全面考核学员理论、技能、外语等综合素质,做到学员培训全面检验。通过考核管理快速评价学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高效制定解决方案,不断调整培训各流程,实现培训全程“以考带改,以评见效”的持续改进模式。

方法管理强化全面实用方法管理包括培训方法、考核方法等,是住院药师各阶段培训的实施手段,也是培训的具体的操作点。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我院将理论性指导、实际性操作、导向型参与紧密结合,将传统方式和信息化手段运用其中,建立药学部门层级化培训机制,集中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支撑培训各环节开展。围绕医院药师“三基”培训内容,以集中授课的方式为学员提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训,每年度开展涵盖药事管理与科研、药品保障、药学服务、药品基本知识等共计48课时的理论课堂,并汇编制作药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不仅为药师巩固药学基础知识,并更新药学发展热点。在技能培训中坚持做到练战结合,定期开展岗位练兵,2013年依据医院药师能力要求建立真实场景模拟训练考核模式,全方位提高住院药师学员处方医嘱审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物知识临床应用、用药咨询、沟通交流等技能。同时,我院自主研发了“药学系列规范化培训考核系统”、“静脉药物集中用药调配系统”、“军队aDR监测管理系统”、“电子药历系统”等,将信息化手段充分融合运用至药师的培训中,提高培训考核的多样性。“规范化培训考核系统”将理论、技能分类制作题库,采取人机对话方式供学员训练和考核,与传统培训方法相结合基本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信息化培训平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对象管理重在素质提升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对象管理包括师资管理和学员管理两部分。学员虽然作为培训主体,但其本身素质高低不是培训效果的决定因素,通过规范的培训、全面的考核评估等质量管理能够达到预定的培训目标。我院在北京地区基地与学员双向选择的原则上,经资格审核和面试后完成学员培训准入。在学员进入基地初期,采取交流沟通等方式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为其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依据。师资队伍带教水平高低很大程度影响着培训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对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我院明确了各阶段带教目标,通过选派学习交流,流程标准培训等方式层次性提高师资水平。在带教过程中,师资与学员共同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实践技能、完善考核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同时提高教学实施的参与性,做到教学相长。

3小结

管理学核心要素篇7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信息素质培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的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社会不可逆转地推进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企业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信息技术也加速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使得我国企业不得不在新的国际分工中谋求生存空间,并在新的国际商业规则下参与竞争。在这种竞争激烈程度逐渐加剧的环境中,企业必须提高自身信息化程度和应用水平,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可能真正实现和国外企业对话与公平竞争。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人员信息素质界定

1.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它包括“软”的或“硬”的方面,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测度的。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2.企业人员的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的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首次提出。根据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和教自学家的观点,信息素质或信息素养是指个体对信息及其特点,价值的认识和获得、利用、开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它集中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上。评判一个人信息素质的高低;是看掌握信息量的大小而是看他对信息的操作和使用能力的强弱。

在今天的知识网络时代,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信息化水平管理能力,已成为新一代知是员工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说,信息化素质是现代员工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信息素质最大的特征是人们对信息文化的内化。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3.企业人员信息素质的重要性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将人类社会不可逆转地推进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企业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不得不在新的国际分工中谋求生存位置,并在新的国际商业规则下参与竞争。在这种竞争激烈程度逐渐加剧的环境中,我们的企业只有提高自身信息化程度和应用水平才能真正和国外企业对话和公平竞争。因此,普及信息知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员工是企业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员工是企业的基本要素,一个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员工素质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员工既可以成为企业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也可能成为企业破产倒闭的罪魁祸首。对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来说,人的因素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对处在企业不同岗位上的人员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企业普及信息知识,提高员工的信息素质,让每一位员工既是信息的需求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增值网络。

二、企业人员信息素质现状

1.信息建设观念滞后

很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建设的重要性,对企业人员信息素质建设投入不够。很多仍愿意停留在旧有的管理及销售模式中,并不感觉到信息技术会带来什么样的成效,有的企业还要面对生存的压力、资金的紧缺,让他们拿出精力和资金来完成企业的信息化,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在新的管理模式下,自身素质不足将更充分显现,现有的企业职工由于自身素质问题,面临对于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操作方式的不适应,甚至面临残酷而痛苦的淘汰过程。因此,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层,还是企业的员工都急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

2.企业人员的素质低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生产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很多企业都缺乏这样的人才。此外,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薪水较高,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交流、应用,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可能留不住这些人才。只有当企业中的骨干队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与能力,同时能够真正理解信息为管理服务、为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企业领导建立起信息管理不可缺少的观念,形成决策办事讲科学、靠信息的工作习惯的时候,信息化的建设才有意义。

三、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素质

企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素质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有一批对企业忠心耿耿的生产经营者和业务骨干,企业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开发出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产品。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跨国公司在提高员工的信息素质技能上下功夫。

1.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企业要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处理技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是制约核心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要既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又具有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理念;既善于学习,又勇于实践。因此,全员信息教育的对象是企业的全体人员,上至企业总裁,下到基层的每一个人。全员信息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也应该涵盖信息基础知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等诸多方面。

今后,企业不仅要加大对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培养和引进,更要注重对全体员工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培训,只有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才能焕发出强大功能。当前,对员工培训、培养的途径很多,各种培训班、讲座、在职培训、脱产学习、学历教育等等,企业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信息化培训、轮训、考核,并采取措施鼓励职工积极参加计算机知识学习,全面提高职工的信息化水平。

2.培养以人为本的企业信息文化

以人为本的企业信息文化,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来营造企业的信息文化。企业信息文化既具有信息文化的一般特征,如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快捷化、交互性等等;又具有企业具体的现实特征,如企业行为的个性化、复杂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企业成员道德观念的多元化等等;同时,更注重强调人性与和谐、交流与学习、认识与参与等方面。以人为本的企业信息文化不仅要求企业在内部建立开放的管理环境,使企业能够顺利地实现横向和纵向的沟通与交流,而且要求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方便地与外部的供应商、销售商、顾客共享信息,善于吸收外界先进的技术、观念和知识,处理好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将信息素质课程列入公司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计划。让员工意识到自己是知识工作者,获取利用信息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一些公司还将信息查找和利用编入现行工作程序,或将信息查找利用和分享纳入项目管理方法。

把信息素质当作一种同项目管理、交流和演讲技能同样重要的工作技能。在员工招聘和职位描述中,突出对信息素质的要求。与公司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合作,将有效的信息处理技能列为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以奖励具有信息素质的员工,并鼓励更多的员工获得信息素质。

3.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新世纪的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信息技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是预测和决策的基础,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提升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信息不灵,就相当于人的耳目不灵、鼻子不通,将无法生存。所以,企业要尽快将计算机引入信息管理,尽快完成信息管理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暂不具备上述条件的也必须强化信息机构建设,建立信息网络。要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把信息作为管理活动的基础依据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四、结论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进行深层次变革,必须在企业管理中融入现代思想理念,应用现代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旭梅但斌刘飞:企业信息化工程.科学出版社,2003

[2]靖继鹏张海涛:企业信息化规划与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管理学核心要素篇8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资源与学术氛围的主阵地,以往主要凭借纸媒介对资源的囊括而实现自身的战略化经营目标,而后媒介时代的到来让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一方面是资源的重要性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是传播载体的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及用户服务的智能化改革,这无疑对传统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新媒体环境下上海市民阅读现状调查报告(2010-2011)》调查来看,近2/3的市民承认花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相反,手机、网络已经成为市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这说明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步被新媒介与自媒体瓦解,这对高校文化战略实施与品牌标识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后媒介时代,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身多元化信息管理模式建设,实现创新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1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概述

1.1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一词源于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书,具体是指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协调生产与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与技能,以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促进企业全方位快速发展的能力。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文化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对高校文化建设有着决定性作用。

1.1.1品牌要素。品牌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从高校发展来看,学校品牌机制效应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与人才就业现状。二是高校科研与文化建设的成果。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其影响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校品牌的形成,而高校品牌标识也推动图书馆文化建设与改革,二者具备强烈的交互性。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一级品牌高校,其在图书馆资源、规模等各方面都有着强大的优势,其品牌效应集聚,发展前景广阔。由此可见,品牌要素与高校图书馆建设息息相关,且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1.2资源要素。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构成要素。所谓的资源,是指各学术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文献资源。就目前高校图书馆资源现状来看,以纸质文献资源为主,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较低,使用现状也差强人意。文献资源要素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基础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改革方向依旧是对资源要素的汇集,这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主要方向与动力。

1.1.3管理要素。管理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重要要素,现代化的管理是图书馆资源能否发挥作用,提供便利、快捷搜索服务的前提。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注重于对文献资源的汇总与分类,是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与协调规划的主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整个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总指挥,无论是传统纸质资源的分类还是信息化资源整合的现状,人力管理是整个图书馆运行的基本条件。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不仅对资源管理、品牌建设以及发展规划有着详细、科学的指导,同时对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1.4服务要素。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关键要素。当代社会的服务理念是“用户第一,服务至上”,从这一角度来看,服务不仅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层次,同时也体现出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价与满意度,这是扩大核心受众的主要途径。服务要素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信息服务注重的是用户获得信息途径的便捷化,知识服务注重图书馆整体资源要素的丰富与否。

1.2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2.1价值性。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特征是价值。价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知识资源的蕴含价值,二是服务价值。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科研成果关系到社会日常生活与未来社会发展,其价值性不言而喻,而服务价值是用户对图书馆的直观评价,用户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程度。

1.2.2独特性。独特性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区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主要在于创新,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图书馆,而北京吉利大学图书馆则被誉为最舒适的图书馆。存在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部分所占比重的大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献资源丰富,而北京吉利大学图书馆则更为注重用户服务与建设,这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创新的表现,也是各高校图书馆独特魅力的直观表现。

1.2.3持久性。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无论是文献资源还是用户服务甚至是管理要素的革新,都需要高校图书馆不断建设、改革,摒弃以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创新图书馆建设。由于影响因素较多较杂,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永远处于变化之中,需要图书馆及时发现并解决,因此其本质的特征是持久性,而不是定期或者定量的。

2后媒介?r代冲击下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2.1优化“互联网+”时代媒介创新力

2.1.1创新多元化媒介传播载体。后媒介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信息资源传播方式应当结合时代主流媒介的特征进行自我优化与升级,以提升网络媒介载体的地位与重要性。手机自媒体与新媒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共享性的进一步加强后,多元媒介传播途径的拓展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递与文献资源的形式有了极大的变化。如:清华大学2015年在图书馆的文献查询与搜索服务中增加了手机自媒体的使用,即用户在进行文献查询与搜索时可以通过自身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实现快速查阅。不仅如此,部分高校如复旦大学还对图书馆的网络文献资料进行了极大的扩充,使图书馆的传统纸媒信息资源逐渐实现向网络媒介载体的过渡,以创新多元化媒介传播途径,提升高校图书馆在后媒介时代的发展优势,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多元化媒介传播载体以网络媒介为基础,融合多媒体与自媒体网络媒介,创新媒介载体,利用多元化媒介“带宽”促进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快速形成。

2.1.2“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媒介创新机制。进入web2.0时代以后,创新成为信息时代的本质属性,知识社会的必然归宿导致创新2.0时代机制形成,并促进我国信息科研工作快速落实到位,实现了网络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扩大了网络对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有机影响,网络媒介创新机制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充分开发网络媒介的当代信息传播价值既有着时代必然性,也成为图书馆创新机制的主要目标。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而数字化阅读为58.1%,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传统纸质阅读。移动数字图书馆是创新2.0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方向,利用各个移动网络终端的多元化特征,促进文献资源的网络服务速度提升,以满足用户需求,达到建设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

2.2完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2.2.1优化与扩充信息资源。截止到2015年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传统信息资源载体为纸媒,纸质文献资源总累积量为1,100余万件,而电子期刊与各类数据库的信息资源约为300余万件,电子网络资源载体仅占27.27%,这说明数字化信息资源占有率较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仍以纸媒为主。由于媒介时代与网络经济时代的融合发展,网络媒介在高校中的信息载体逐渐获得重视,全国大部分高校对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载体进行了大容量的扩充,但这种快速扩充并没有配套具体的整合标准与协调设施,导致尽管信息资源得以扩充,却没有一定的优化方案。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混乱,大多数管理模式以传统纸媒管理为主,扩充的信息资源往往夹杂着较多的网络垃圾或者无出处的资源,没有量化与优化信息资源,导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杂乱,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2.2.2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主要组成部分。知识社会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在自我完善与扩容中不断吸收信息资源,以建立多元化、综合化、专业化以及全面化的高校图书馆品牌。然而,高校图书馆在不断吸收信息资源的同时,管理模式却仍旧停留在以?魍持矫轿?主、电子期刊为辅的层面,没有充分开发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让吸收的网络信息资源得以快速、准确、有效地整合分类,达到建设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自厦门大学的“移动数字图书馆”目标实施以来,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着重开发图书馆移动客户端功能,促进传统高校图书馆快速实现网络创新,以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开拓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模式,最终实现高校图书馆在后媒介时代从优化到质化的创新管理目标。

2.3强化高校品牌文化营销实力

2.3.1打造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图书馆品牌文化是高校品牌文化构建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主要包含学校文化价值观、图书馆经营理念以及服务规范等。品牌机制的形成是为了达到吸引公众的根本目的,从而培养核心受众,最终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效益。品牌标识的形成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推广,形成一定的“口碑营销”机制,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品牌标识的形成,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打造图书馆品牌文化首先应该注重知识要素,即扩充图书馆知识蕴藏量,提升图书馆价值;其次应优化管理模式,以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打造独特的自我服务途径;最后应以高效品牌效应推广图书馆文化效应,促进高校图书馆品牌机制的形成。打造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在于“精”与“广”,“精”包含图书馆全面、综合及专业的信息资源,“广”在于自我推广及服务范围的扩容,双管齐下才能建立高校图书馆文化机制,并最终生成品牌效应。

2.3.2强化文化软实力。高校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于对使用者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自身素质及文化感召力的重新塑造。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资源的集大成者,高校图书馆以其自身的资源要素与管理要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的学术氛围与文化建设。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在资源要素上,通过高校对图书馆资源要素的管理,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自我价值观、社会观以及意识形态有着积极的塑造与指导作用。在品牌效应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文化感召力不断得到强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多元化网络媒介的作用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省”,从而达到“文以贯道,以文化人”的根本目的。高校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表现在对学生的塑造作用上,品牌文化软实力不仅能促进高校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重要的突破与成就,更以其文化感召力为学生“塑形”,这是当代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2.4打造完美智能用户服务

2.4.1施行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理念。2015年,广西大学图书馆引进了超市服务理念,即“站立服务”“微笑服务”“及时服务”“延伸服务”,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中的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从“站立服务”与“微笑服务”来看,要求图书馆在丰富资源要素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以实现完美的用户体验,实现当代高校图书馆核心受众与支持者的扩容,最终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时服务”注重的是时效性,即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与优化服务理念而推出的图书馆经营理念,以“及时服务”敦促用户对时间的把握,以提升图书馆的惠及面,促进“口碑营销”机制的形成。“延伸服务”是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优化与延伸,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相关的服务,如环境设施、趣味休闲等,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形式,量化了服务目标与内容,促进其核心受众范围的扩大及独特品牌标识的形成。

2.4.2普及科学智能的用户服务。后媒介时代集合了创新2.0理念与智能化数字化信息资源模式,综合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现代图书馆用户服务标准。图书馆要结合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时代机制的多重影响,在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完善服务内容,延伸服务形式,并且以科学手段与智能化使用体验提升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促进当代高校图书馆品牌标识的扩散。科学智能的用户服务使高校图书馆与传统时代有了严明的界限,即利用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结合用户满意度,对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以智能化服务形式为用户提供全新体验,以达到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从后媒介时代的社会现状来看,智能化、科学化服务设施是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必经之路。不仅如此,高校文化建设与图书馆品牌效应的双重发展也促使高校图书馆服务趋于智能化、科学化,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自我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必然选择。

管理学核心要素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势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全日制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适龄高中毕业生生源日趋萎缩,万人规模的高职院校比比皆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显现;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和考生的教育消费诉求更加自我。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正在催促高职院校的调整与洗牌。在这样的形势下,厘清办学思路,明确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就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内涵、衡量要素以及培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撰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1997年,麦肯锡管理咨询专家Kevinp.Coyne,StephenHail和patriciaClifford给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是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的一项或多项核心流程。”[1]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具备如下六项基本属性:

1.独特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是独有的,他人很难模仿、复制或简单替代。这种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特性,是高职院校保持竞争优势的首要特性。

2.价值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给学校带来实在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核心竞争力能给其所服务的对象带来长期性的利益与价值。”[2]这种价值性不但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即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3.延展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教育消费者需求,并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但能较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现实教育需求,而且能引导消费者的潜在教育需求,不断创造新的教育需求增长点。

4.长期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会像一些实物资产一样,在时间流逝中造成价值递减,其在正确的方向下反而会越来越强。

5.可测性。力是可以准确测量与评价的物理量。核心竞争力是物理学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新概念。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当具有可测性。

6.创新性。高校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优势知识体系的建设水平,取决于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取决于院校整合优化资源并使之成为优质资源的综合能力,取决于其内化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校文化。要它们由平庸变为卓越,持续创新是必由之路。

二、专业品牌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国内专家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能力整合观。主要代表为赖胜德、武向荣,他们认为“大学的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3]。二是构成要素观。王继华、文胜利等学者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教师、管理者和大学校长。[4]王生卫等学者认为,大学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硬件核心竞争因素和软件核心竞争因素。硬件核心竞争因素是能被感知和测量的影响大学创新能力和知识体系的各种因素,包括领先的学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优势等。软件竞争力因素是指大学长期形成的大学观念、价值、文化、办学理念、大学规划、战略等综合体现。[5]三是核心能力观。陈传鸿认为,一流大学必须具有强大的整体竞争力,而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6]

借鉴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根据核心竞争力属性,我们提出了优势、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理由如下:

1.知识体系是高校区别于企业的竞争力核心

专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表述虽有差别,但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借助其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说企业的功能是将一流知识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一流产品而赢得市场的话,那么学校就是以经营知识并培养掌握高水平知识人才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特殊组织。知识体系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因此知识体系是高校区别于企业的竞争力核心。

2.专业是高职院校知识体系的基本载体

高校的知识体系在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中是有区别的。在本科院校中,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学科。其知识体系也称学科体系,所以说学科是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知识(技能)体系的载体是专业。其知识(技能)体系是专业体系,所以说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本科的学科教学体系与高职的专业教学体系之间,既有关联,也有差异。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学科是个基础性的概念。学科有门与类的区别: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又称一级学科;比学科类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按此分类,高职教育的专业是二级学科,是学科门这个“源”下面的“流”。但高职的专业又不同于本科的专业。本科专业是按门、类、专业的学科逻辑衍生出来的,所以本科中既有按学科类设置的大类专业,也有按职业方向与技术方向确定的普通专业(二级学科)。这样的划分显然与本科院校培养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相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有意忽略了学科类,直接从学科门衍生专业。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来确定的,是按就业导向设置专业。虽然所有教育都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素质要素,但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将技能定义为关键词,实际上是强调职业岗位中动手或手脑并用的技能。对高职而言,知识与素质是在职业岗位上起间接作用与持久作用的隐性就业能力;而技能则是在职业岗位能否直接上手的显性就业能力。所以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与本科教育以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有明显的区别。

3.优势、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建设水平决定高职院校的品牌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能有效放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品牌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性指标。在教育市场中,高校的品牌也能有效地增强其竞争优势,是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教育部推进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品牌意识。一方面,示范建设院校是依据办学特色、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标准从高职院校中择优选拔的;另一方面,通过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院校的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在目前条件下,示范院校很自然地成为品牌高职院校的标志。

人们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实际上,示范院校建设从遴选到验收都是紧紧围绕着专业建设进行的。可以这样说,没有一批有优势、特色的专业或专业群,高职院校必然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可能成为示范。所以,专业建设水平决定院校品牌,决定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综前所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发展形成的,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协调,具有明显就业竞争优势,为企业社会充分认同的特色品牌专业与专业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有四大要素:

1.人才要素

人才是院校核心竞争力首位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决策层。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决策层。院校领导班子的素质、水平与决策判断力是引领专业结构调整,确立专业建设方向,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组织实施高效能教学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有特色、有影响力专业品牌的根本保证。由二级学院(或专业系部)领导层与专业带头人组成的组织是专业建设的执行决策层。他们的专业视野、职业素养和政策执行力是专业建设水平提高的关键。所以说决策层是人才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2)管理队伍。最好的决策,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综合素质优良的管理者去有条不紊地实施,就不可能有高效的产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享誉社会的专业品牌不但取决于决策层的正确决策,更依赖于管理队伍的运作水平与职业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管理决定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3)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力军是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则是学校师资队伍的脊梁。

2.技术特色要素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技术人才。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技术综合能力是检验毕业学生质量的主要标准。专业特色,关键是技术特色。其他特色,如运行管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特色都是为凸显专业技术特色服务的。吸引企业注意力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一定是技术含量高(体现企业先进技术)、技术综合程度高和反映稀缺技术品种的技术特色专业。因此,技术特色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3.制度建设要素

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都必须有必要的制度保证。机制不合理,系统运行就会出现障碍,组织发展就会受阻;机制合理,就会有效激发组织活力,促进专业发展。所以说,机制的作用是根本性与基础性的。

4.硬件配置要素

技术与技能的训练,对教学资源的依存度很高。所以硬件配置也是构成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除了师资队伍与校舍之外,运动场所与实训基地以及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仪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硬件配置。

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办学导向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此目标定位决定了它必须牢固树立立足地方经济,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思想,必须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主体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和专业群,从而形成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核心竞争力。

2.以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基本依据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源于其所面向的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因此,必须通过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明确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提炼专业的技术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这样才能明确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特色的方向。

3.以强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含量为重要目标

技术是专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强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含量,必然成为提高专业竞争力的重要建设目标。主要途径有:一是要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及时引进或融入企业新技术;二是要通过机制建设,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三是要加快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畅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教材内容与岗位应用技术的双向通道;四是加大与新技术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利用企业的新技术装备实施工学结合专业教学。

4.以品牌特色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

独木不成林,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还不能有效构成高职院校的整体竞争力。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建设,才能形成合力更大的院校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以资源共享为基本纽带的相关专业组群。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的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如果不能有效辐射到相近基础专业,不但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不利于特色品牌专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削弱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抓手是专业师资队伍与共享实训基地,核心是发挥人才与实训设施的效用。

5.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

许多生产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与多种技术门类的技能才能解决。随着现代生产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不断增强,职业岗位的智力技能内涵日益丰富,这就需要培养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培育时经常会根据生产一线的要求,有意地进行跨学科专业的联系,将不同门类的技术有机地综合在一个专业中。复合的方法有三:一是异类复合,如将人文管理与工程技术复合,“机械制造质量管理”、“商务英语”等就是异类复合专业;二是同类复合,即将同一门类(门与类相同)的专业进行复合,如“机电技术应用”、“数模专业”就是同类复合专业;三是子系统独立专业,子系统是从系统中独立出来的系统,在一些技术成分构成较复杂的专业中,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将其设计为若干专业方向,进而发展为专业。

参考文献:

[1]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晋保山.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及培育[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5-16.

[3]赖胜德,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7(2).

[4]王继华,文胜利.论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管理学核心要素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体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学困生的核心素养更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过的关注、时间和爱。成为英语教师十余年,遇到很多学困生,尤其是到了高年级由于孩子低年级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英语基础打得不牢固,到了四五年级英语两极分化就很严重了。特别是学困生,一旦在课堂上违反纪律,老师就骂或罚站、罚打扫卫生或用一些词语比如“你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等等讽刺学生。使本来落后的差生身心更加受到伤害,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对老师的憎恨,也对老师所教学科更加厌倦。因此,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爱”去感化学生,鼓励学生,不要挖苦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情,适当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我相信提升学困生的核心素养指日可待。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引导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目标与实践矛盾重重,严重阻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句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为了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我们幼儿园在“重阳节”计划开展关爱老人的主题活动,带幼儿到敬老院去,了解老人的生活,和老人一起玩耍、给老人表演节目,给老人带去快乐和欢笑。

在我教的五年二班就有这样的学生,小吴的父母开饭店平时没有时间管孩子,在家里学习环境嘈杂,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小吴上课多动,经常和前后桌的同学说话打闹,经过我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到孩子铅高造成多动,家长也正在给孩子吃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另外在学校里,我利用班后时间监督看管小吴完成作业,给他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按时完成的就及时奖励,让他有时间观念。在英语课堂上我每节课要求他安静十分钟,这十分钟就是安静不说话,认真听讲。再给他十分钟放松一下,这样循序渐进让他能逐渐能适应课堂的节奏。最后我让他当我的英语小助手,帮助我收作业,以此督促他完成英语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监督,小吴现在已经能按时完成作业,课堂表现有了很大的改进,基本能管住自己的嘴和行为、听课的注意力也有了显著提高。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但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里面出现了“学困生”。作为教师,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要在教育过程中逐步消除这种落后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这是素质教育的必须要求,更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向小吴这种由于家庭环境,父母自身条件造成的学困生,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付出,才能逐渐转变他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是行政领导管理为主,这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老师每天要填写很多安全资料来接受本单位领导和上级领导的检查。这些资料许多是重复的内容,老师怨声载道而又无可奈何,甚至是造假。比如现在的电话家访,老师要记录每个家长的电话,打电话的内容。老师一天忙碌于应付这些无用的、重复的资料和检查,在最重要的教育科研方面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研究。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专家引领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理念。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学校收费、卫生、防疫等非教育专业问题。

小倩是五年级从农村新转来的一名腼腆害羞的女生,上课时看到她怯生生的眼神,就知道她没听懂,下课后我找到小倩了解到她原来在农村还是有一些英语基础的,在原来的班级英语成绩也不错,就是教材没有衔接,有些知识没有接触过,在新的班级看到其他同学英语口语是如此的好,不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看到她有些着急的神情我及时鼓励她:“老师很喜欢你,只要你上课认真听,下课及时问不会的,相信你很快就会适应英语课堂的节奏的”小倩听到我鼓励的话语,紧张的心情舒缓不少。从那以后,我上课经常提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让她找回学习英语的自信。一学期下来,她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和生活,人也变得开朗了不少,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她英语居然也得了80多分。令我欣喜的是在英语课堂上她也能积极举手发言,找回了原来的积极向上自信的小倩。

对待小吴这样的学困生需要就是持之以恒的,用爱心和耐心逐步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静等花开,等待成长。培养小吴健全的人格,通过老师的努力使孩子重新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的品质。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这些都是类似小吴这样的学困生核心素养提高的关键点和教师教育的着手点。

对待小倩这样暂时的学困生,需要教师要及时鼓励,及时关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在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尽快培养起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寻找并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最终达到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快乐成长!

总之,我认为专家确定的六大核心素养,针对学困生而言,教师也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学困生的自身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把许也困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能够健康生活的幸福人!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张娜.教育导刊.2015(07)

[2]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柳夕浪.教育科学研究.2014(03)

[3]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模型构建[J].申.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4]国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及启示[J].桑国元.教育科学研究.2016(12)

[5]核心素养:从知识的放逐到知识的回归[J].周序.课程.教材.教法.2017(02)

[6]谈核心素养:“教书”到“育人”的深化[J].周丽军.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7]素质、素质教育与素养、核心素养[J].袁振中.教育文化论坛.2016(05)

[8]“学会共存”视野下的学生国际理解素养评价[J].金琦钦,张文军.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