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十篇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4:55

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篇1

当前,我国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也存在档案管理规范化不足和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亟须进行档案管理的规范和提高。由于高校档案数量多、信息量大、使用频繁等诸多因素,使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更为彰显。基于此,本文从绩效管理的角度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如何建立评价体系的思考,以期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向规范化和效率化方向发展。

1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主体的确立

11内部主体

内部主体是指高校档案馆的管理人员,主要是对各类档案进行建设、管理和监督的主体以及相关信息化管理的专门人员。由于内部管理和工作人员直接参与档案管理,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更为了解,更适合进行评估主体的工作。但如果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评估工作全部由他们完成,那么很难对相关评价工作进行说服,或者确保评价工作能够客观公正的进行,且单一主体的评价结果的信服力很有限。

12外部主体

档案信息化建设服务绩效评价的外部主体主要包括了各类使用高校档案的人员和相关学者专家,他们可以通过较为专业的眼光进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评价,对其效果的评价更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由于外部主体主要是档案信息服务的主体,无论是在馆内还是远程提供利用,利用者的观点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后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质量好坏均有参考价值。

2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绩效评价指标的遴选原则

科学性原则。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并能积极引导档案信息化工作向前发展。因此,它要求指标设置全面而有代表性,权重分配能准确反映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各部分相互关系。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各种指标的相互关联性以及完整性,进而可以确保评价信息的综合反映。系统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指标设计中要进行层次设计,在层次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各分项的指标明细设计。

可操作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指标易于收集、计算公式简单、评价过程简单。利于掌握和操作。

22构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依据

要进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的评价,就必须有一个规则和内容,此规则和内容就组成了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系统评价是针对系统的功能、成本、可靠性、实用性、适应性、技术水平等因素,构成了描述系统的有序集合,可以根据系统所处的实际环境来安排他们的评价顺序,并根据各自的重要性赋予一定的权重,经过合成就形成一种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不能忽略某一方面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这是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以下环节:首先,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全面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知识,并在该领域内有广度和深度,如此才能建立起完善、合理的指标体系。其次,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素养后,可以采用系统分析法来构造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为了评价的充分,一般都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确定两个过程。定性分析一般由系统分析人员和决策层根据评价的需要主观确定哪些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定量确定,一般指将一个众多变量的高维系统通过降维处理成最具代表性的若干指标以构成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建立起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指标体系,就可以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建立起的指标体系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特性的系统,有不同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因素的多少也有单因素和多因素评价等方法之分;这些不同的分类方法就决定了不同的数学模型,即构成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从评价的因素多少来分,可分为单因素评价和多因素评价。前者是只考虑一个因素的单变量数学模型,后者则是考虑两个及以上变量的多变量数学模型。

23指标的建立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可以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管理子系统中建立起各个一级指标,然后根据每个一级指标所评价的内容,建立起二级指标,在建立指标的过程中,决策层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领域专家均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指标体系管理子系统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对二级指标的说明。二级指标的说明在确定指标权重和各指标的评价等级时提供给参与用户,以便对各指标的评价范围和意义界定清楚,做到评价的准确、客观,这一功能由决策层或领域专家根据经验,通过指标体系管理子系统的添加二级指标说明和规范建议库实现。

3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对策思考

31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绩效评价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较少,没有受到必要的重视,而且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为了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的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在人力物力上给予相应的保障。其次,要依托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时,要规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评价程序和过程,将绩效评价公开化,构建绩效评价结果问责制。否则对档案工作实施绩效评价将寸步难行,难以受到必要的重视,进而导致评价失败。所以,如何激励参与人的积极性,提高评价效果是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2档案管理部门加强服务能力和水平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能力。首先,要加强和外部档案管理和使用部门以及单位的及时沟通协调,提升高校档案使用部门对其的认同度。其次,要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采用多种形式来拓展档案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采用远程查询系统以及协同案例系统,来提高高校档案信息化的使用效果,提供档案使用的共享程度。要逐步打破各个高校之间档案信息化管理相互分割的局面,建立起共同管理的平台,提高馆际之间的相互利用程度,拓展档案服务途径与范围。最后,要对档案用户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对不同大档案用户的需求进行了解,进而可以为评价机制的建立提供翔实的信息来源,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利用程序,提高档案利用的效果和效率。

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这不仅关乎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也带来一定影响。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失信频率逐渐上升、失信人员多元化以及失信手段出现多样化,这些问题给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从而找出建设信用体系的有效办法。

一、分析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普通的信用意识弱,有许多人根本不重视自己的信用度,在社会中没有形成以信为荣的氛围。尤其是在金融活动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出现虚假信息、实施贷款圈钱以及违约等现象;在企业的产生经营中,出现许多造假、售假以及商业欺骗等行为,这对社会正常秩序带来极大地破坏作用,同时也给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阻碍。再者人们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信用问题其实影响范围十分广,例如金融信贷、企业之间商业的往来,社会良好秩序的构建以及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它对社会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二)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出现分裂

当前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中,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中心建立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企业与个人征信系统,包括所有的企业与个人信贷信息之外,在其他行业中信用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很多个部门之间的信用资源没有实现相互流通,这就使得征信体系出现分裂,这极易导致信用建设工作中出现多重标准,从而造成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比较差,也对全国性的征信体系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信用市场的发展出现一定的滞后性

当前的信用市场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信用和信托管理方面出现落后性,这是由于人们没有贷款消费的习惯,再者就是这方面业务的工作中存在不规范性,难以取得信任,这对交易活动中扩大消费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第二个方面是中介服务没有得到广泛地认同,目前只有在我国的一些一线城市中出现比较完善的征信机构,因此需要建立更多功能齐全、合法经营以及有公信力的服务机构;第三个方面信用管理人才十分地缺乏,没有专业的人才从事这项工作,这使得信用事业的发展难以前行。

二、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立法与制度建设

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离不开完备法律法规与统一的制度标准,这为我国信用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我国目前只出台了《征信业管理条例》,立法层级低,目前明显滞后于这几年征信业的迅速发展。在制定法律法规中,需要按照信用信息共享、维护信息安全以及服务于人们的要求,将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切实在实际中严格执行,同时重视对失信企业与个人的管理,可以构建一个监管性、市场性、司法性、行政性以及社会性的惩戒体系,将诚信良好者实施褒奖机制,例如信用记录好并且信誉高的个人或者市场主体,在行政监管方面、金融信贷方面以及政府项目方面可以优先给予一定的倾斜。再者还要制定其他信用法规体系,积极地研究先进国家的信用体系法律建设,结合我国的国情,实施有步骤以及有重点地制定信用控制、公平交易、商账追收以及信用担保等相关法律规章,从而保证信用体系得以良好的实施,服务于广大的社会人员。

(二)重点推进企业与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活动主体,需要不断地完善信用监管,从市场准入机制着手,集中打击企业中的假冒伪劣、行业垄断、无照经营、商标侵权以及虚假、违法广告等,严厉查处不诚信行为,继续加强整顿与规范经济秩序;再者需要做好企业在银行中的信贷登记工作,促进企业的信用评价制度建设,以及信用管理方面的制度,加强对企业贷款信用度的督促工作,如果出现逃避金融债务的行为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同业之间的协作,针对恶意逃避金融债务的企业与个人实施制裁,并在媒体中公开曝光,从而加大对它们二者的守信金融的支持。对于建立个人的信用体系,这是夯实个人信用的基础,根据个人信用建设的总要求: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通过道德规范与制度之间的约束,把文化、制度与市场多种因素联系起来,共同推进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确立人们良好的诚信形象,从而逐步建立并完善个人的信用制度。

(三)强化社会信用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人们的诚信教育,普及信用方面的文化与知识,从而可以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通过建立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地规范人们的信用度,进而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增强国家的竞争力。首先,积极提倡诚信的自律建设,主要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中开展向社会诚信服务的承诺,通过制定相关的诚信公约,约束他们的行为;其次,开展广泛的诚信宣传活动,将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有步骤、有组织的在社会中创建诚信活动,例如现在开展得比较好的“诚信活动月”与“诚信活动周”主题活动,有利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诚信重视度;建立诚信文化教育机制,国家要有顶层设计,将诚信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大纲,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树立社会诚信新风尚;最后,加强对人们信用信息的依法公开与保护工作,这有利于分析与解决当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所出现的难点问题,从而推进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增强全社会人们的信用意识,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三、结束语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冲击较大,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较快,特别是法制建设工作出现滞后性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解决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问题,就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从而丰富信用理论;再者需要提高惩戒地力度,加快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从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数字重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平台

1“数字重庆”产生背景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1-2]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焦点和新战略,信息化建设也将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不少城市紧跟步伐,开始大力开展数字城市建设。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开始提出“数字重庆”概念并积极开展投入建设,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现状

2.1总体架构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是数字重庆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体系、软件体系、应用体系、保障体系等四大部分[3]。

2.2数据体系建设

该数据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和专题地理空间数据库两部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主要进行基础地形、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处理与更新、地下空间普查、三维建模等工作。建立了包括城乡规划、综合交通、环保、公安警用、医疗、人口[3]等专题空间数据库。

2.3软件体系建设

现已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政务地理信息和社会服务地理信息三大软件体系平台[4],以满足行业部门、政务管理和社会公众的各自发展需求。

(1)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包含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地理空间数据等系统,形成了数据质量检查―数据建库管理―数据分发服务的软件体系[3]。

(2)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基于统一建成的全市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基础地理信息与政府部门专业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搭建了政务应用软件平台。

(3)社会服务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包括公共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和以电子政务网为依托的网络系统,有效实现了重庆市地理信息资源“一站式”网络服务和“全市一张图”的概念。

2.4应用体系建设

“数字重庆”基于多源数据、多软件平台的构架,构建了面向基础、政务、公众三位一体的应用服务体系,针对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建立应用系统并得到合理运用。

(1)区域应用。与湖北省合作开展数字区域建设,构建了大范围、跨行政区的“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5]。同时向外推广,实现了“湖北两圈一带”、“数字德阳”等国内五十多个城市的示范应用。

(2)数字区县。现已建设完成并运行“数字长寿”、“数字永川”、“数字黔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推动了当地城市信息化进程,实现区县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满足区县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需求[6]。

(3)应急应用。基于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构建重庆市“应急一张图”[7-8]。此外还建立了市政府、卫生、环保、安全交通管理、水上等应急应用系统[9]。

(4)行业应用。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的应用与发展需求,“数字重庆”已在政府、公安、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29个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服务于重庆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5保障体系建设

重庆市数字城市管理工作实行市级和区县级分级建设原则,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谁生产、谁维护、谁更新”和专题地理信息“权威部门维护权威数据”的原则,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实用性和一致性,以及建设工作平稳性和有序性。同时制定了《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办法》、《重庆市管线工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行业规范,以保障“数字重庆”建设工作规范化进行。

3“数字重庆”特色

“数字重庆”建设至今,全面整合了重庆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搭建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构建了良好的支撑环境和保障机制,推动了成果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应用,实现了省域地理信息空间继承和共享应用,服务于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在建设技术、成果应用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特色,现已成为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模式典范。

(1)率先编制省域架构的共享地理信息分类、编码、建库等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解决了多尺度、多类型、分布式基础地理信息与专题信息集成问题。

(2)构建了分布式多源、多尺度数据平台、多类软件平台、多种应用系统的集成架构,实现了分布式异构系统互操作与在线共享服务。

(3)突破了航天、航空与地面多源数据精细建模,地上、地下一体化数据管理与高效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多尺度、二维与三维、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

(4)提出了可伸缩的地名地址模型和智能匹配服务技术,建立了规范化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和高精度的空间位置匹配模型,实现了分布式海量专题数据的实时动态集成。

(5)提出了基础、政务和社会三大信息平台和面向基础、政务和公众应用系统,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数据维护等保障措施,确保信息服务的广泛性、共享性和稳定性。

4结语与展望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数字重庆”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地理空间信息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展望未来,“数字重庆”建设仍需不断努力和改进。

(1)信息化时展速度越来越快,“数字重庆”建设涉及到广泛而综合的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多领域大量的专题信息数据,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技术创新,防止遭遇网络攻击或信息泄露,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保密。

(2)在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以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为基础,引进物联网、Bim等新型信息技术,对不同系统数据进行采集处理、优化配置等智能化改造,形成更具决策辨析能力、程序优化能力的信息资源,对社会需求做出智能、高效、便捷、人性化响应,逐步推进“智慧重庆”建造。

参考文献

[1]宋礼德.“数字重庆”建设与发展初探[J].北京测绘,2007,01:57-59.

[2]李丽琴.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罗灵军,袁超.“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实践与认识[J].地理信息世界,2013,01:74-80.

[4]罗灵军,李静,李胜,丁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三大平台建设与应用进展[J].测绘科学,2009,S2:11-13.

[5]记者丁全利.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开通运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7-06001.

[6]重庆测绘地理信息网.数字城市建设[eB/oL].[2012-6].http:///cqupb/cehui/content.aspx?id=467.

[7]李莉,丁忆,张红文.“应急一张图”与应急信息资源整合框架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测绘科学,2011,01:125-127.

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篇4

一、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

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三农”服务,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强化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由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为重点,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信息,发挥好政府与广大农户之间的信息“二传手”作用。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瓶颈。“最后一公里”实际上是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也是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的最大障碍。

五、正确地处理好“四个”关系,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一是处理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就信息体系建设谈信息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信息体系建设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信息的迫切需求,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二是处理好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关系。注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信息服务,必须尽快建立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因为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自身的力量,难以完全解决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问题。可以预见,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中介组织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也都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推动和监督管理者。因此,在加强政府部门自身信息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扶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篇5

【摘要】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各大高校的建设过程中,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逐渐成为重要任务。但是,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对这项工程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促成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成功建设。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高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要点,接着探讨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措施,以期为教育信息系统的相关建设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及教学领域,坚持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与广泛利用,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信息化人才,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在我国各大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对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新形势下,在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要时刻树立良好的信息化观念,建立有序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合理有效的开发高校教学资源,不断强化对教育信息化体制的建设。

一、高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

近几年,我国的信息化技术产业可以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需要,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也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加速信息化系统建设成为高校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的重大工程之一。以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积极思想为先导,融入最新的信息技术,逐步改变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的指挥和协调,以此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作用发挥,从根本上说,这就是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加快建设是教育形势所需,也是当前教育体制建设的重点工作,其必要性可见一斑。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要点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由其建设必要性决定,要将其早日提上日程。虽然信息化建设具有相当的迫切性,但却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合理布局,一切从高校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深刻的、创新的信息化道路,在各大高校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即良好信息化建设观念的树立、信息化建设体系的有效建立、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教育信息化体制建设的加强等要点。

(一)高校要树立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观念

一个国家要想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发挥重大作用的高校,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应当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高效、便捷和现代化,从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大势所趋。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高校也陆续扩大招生,学生资源充沛的同时也使得高校的教学管理任务加重,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管理需要。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进程成为了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普遍共识。

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工程应当列入高校的重点工作和总体规划当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加强高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另外,我们要明确: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亲自参与、监督。当建设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校领导应该积极面对、克服,寻求最优解决办法,促进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教职工也要树立良好的教育信息化观念,转变自身的传统教育思想。高校可以做一些适当引导和激励,加大宣传和动员力度,让信息化教育观念深入每一位教职工的心中,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这项工程当中。

(二)高校要建立有序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体系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结合高校的实际教育情况以及具体信息需求,把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统筹和全面规划,有的放矢地开展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

在高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安全、有序、互联、整合等目标进行。要注意的是,各个信息化系统之间不能只作简单的堆砌或糅合,而是要使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形成合理的内在逻辑。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信息交换平台来实现全国各大高校信息化系统之间的联通,使高校师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资源。总体来讲,建立一个有序的信息化系统要具备统一性、灵活性、多样性、可集成性、个性化等特点,只有兼顾这些特点,这个建设体系才算完善、合格。

(三)高校要合理有效地开发高校教育信息资源

高校要想做好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必须重视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网络课程以及电子文档的利用,它是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当前,我国几乎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校园信息网络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包含的教育资源信息资源还十分不足,完全不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造成教师在备课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寻找教育信息资源。很多学生不得不通过互联网来寻找教育信息资源。但是,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上很多的教育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针对性,缺乏适用性,查找起来相当费时,又不能有效的与高校所开设的课程相互衔接。这一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合理、有效地开发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

另一方面,教育信息资源还应该实现共享,资源共享可以使教育信息更加流通顺畅。高校还可以开发一套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来统一管理教育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快速获取。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对资源库里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整理。

(四)高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体制的建设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制度建设就是规范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需要有规范地开展,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修改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制度。

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信息化体制建设应当包含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专业技术队伍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信息化主体力量的建设,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化制度的建设是其根本,是对系统建设起到规范性作用的重要方面,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基础建设。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体制,是确保信息化建设工程顺利开展与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高校要想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在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观念、建设体系、信息资源和信息化体制等方面下功夫,用长远的眼观、发展的眼光、变化的眼光来对待这项工程。

三、部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绝大部分的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持肯定态度,并且充满热情和积极性的,但由于高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对它的了解和认知不足,导致部分高校在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不仅没有改进教育管理模式,反而造成了许多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下面笔者以部分高校的实际教育情况为依据,对现阶段高校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有部分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尽管在我国的高校中,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欢迎。但是由于部分高校(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不敢大胆创新,缺乏对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了解与认识,造成对该项工程的不重视。某些高校甚至还存有抵触情绪。笔者认为,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管理的内容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有的高校在教学管理上仅限于局部的管理,而忽视整体上、全局上的投入,这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严重滞后。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够彻底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了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是由于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建设不彻底和运行不到位,使得这些高校的教学管理效率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信息化系统虽然在部分高校学生的学分、成绩和课程安排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软件开发技术的落后和技术工人的不专业等原因导致中途搁置或直接丢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使得资源不能及时共享,不能在教学管理上形成互动与合力,从而造成资源和信息的严重浪费。

(三)不注重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

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操纵者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从某种角度上讲,教学管理人员起到了很大的主导作用。如果他们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操作不熟练,又不注重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这一受用者无法获取相应的知识,从而导致整个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失败。

四、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要尽快转变思路,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观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高校应当明确的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创造性的工程,是一个有组织的、与管理密切结合的项目。同时,信息化系统的建成涉及投入、人力、物力等方方面面,需要统一协调,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有效的落实。所以,信息化建设应当坚持科学布局、统筹兼顾。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调整目前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使之更加符合和适应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要保障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资金和技术队伍。

(二)要有效且彻底地开发信息资源

各大高校要想顺利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对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其重要基础,同时,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与广泛利用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长期性与核心的任务。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融合多方力量,共同建设。通常有以下三种途径:

1、链接。主要是将高校的服务器与互联网上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达到最直接地实现资源共享。对于这类链接,可以通过专家引荐或者搜索引擎获取,然后由校园网的维护技术人员负责更新即可。

2、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这种途径是由高校教师一起完成的,一般情况下,学科教师是这种资源建设的主导力量,他们经过专门的理论和技术培训,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巧和能力,可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及素材。

3、镜像。就是与互联网上某些高品质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来获得更加专业的资源。

(三)注重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和水平

首先,要加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教师是实践教育技术的主体,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其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水平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所以必须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其次,就是要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针对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应当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计算机网络技术讲座和研讨会,建立一支专业度高、实力强的技术队伍。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这些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合理地管理,创建一支服从学校安排,听从学校命令的队伍。

最后,要进行全员培训。这里的全员包括高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通过这样的培训可以帮助领导掌握信息化系统开发的步骤和过程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信息化观念和思想,提高信息化素养。通过这样的培训可以强化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和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学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和创新。

五、结束语

高校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不是单纯地对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化,而是把教学、科研、后勤等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力的补充,只有正确和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高校信息化系统建设走上稳定、健康、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信息化系统建设必须与高校的教育目标、管理要求和教学流程等实际情况相适应,否则投资再大,花费再高,也有失败的可能。高校只有不断改进不足的地方,排除思想上的误区,才能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才能有力的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孙颜珍.西部“211”高校在“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分析[J].价值工程,2013,06:266-267.

[2]祝智庭,王佑镁,吴永和.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开放思维[J].开放教育研究,2007,02:21-25.

[3]冒永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93-96.

[4]戴育滨,魏剑波,张木明,王汝干.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学校管理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157-158.

[5]彭宾.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1:48-49.

[6]戴劲.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3,05:155-156.

[7]赵晓声.陕西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层次与整体推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8]张新刚,王燕.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2:111-117.

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篇6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必须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和*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认真落实“科教兴区”发展战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弘扬“创新贵如金,诚信重于山”的精神,把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深刻认识到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打造“财富*、智慧*、绿色*”的重要基础,是把*建设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市民生活放心区和实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明确目标,坚持原则,高标准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按照*市《关于加强*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市20*年-20*年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紧紧围绕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建设,以开展各类社会诚信活动为基础,以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为核心,以培育信用服务行业为重点,加快信用信息记录、信用资源整合以及信用需求培育,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0*-20*年,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建设要深入推进,信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完善公务员工作诚信考核制度,促进信用产品在公务员考核、人才招聘、政府采购、公共财力招投标环节中使用;加强政府部门承诺和服务内容的诚信考核,特别是政府重点工作的考核。企业诚信建设:引导企业自主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档案;建立区属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信用管理岗位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等。个人诚信建设:推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库,并逐步扩大个人信用报告的业务范围和个人信用产品与服务种类。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和评估机制;开展信用评估,推动信用产品在经济和监管活动中的使用;建立社会信用约束机制,惩戒失信行为,组织诚信宣传和普及教育活动,优化诚信发展环境,逐步把*建设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和市民生活放心区。

20*-2009年,基*形成相应的信用制度,有效地对信用行业进行规范管理,使信息管理和征信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扶持和培育规模型信用中介服务行业,既有权威的联合征信服务机构,又有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行为提供第三方信用服务的企业群体,信用服务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环节;基*形成较为活跃的信用市场需求,信用系列产品在政府监管、社会中介和企业交易等各种社会、经济行为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信用交易和信用消费在诚信体系的支撑下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基*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制约机制,对偷逃税款、恶意合同违约、拖欠债务、商业欺诈和假冒伪劣等不良行为,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局面,使诚实守信成为市场主流和社会规范,“诚信*”框架基*建立。

到2010年,基*建立满足市场经济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诚信体系。

加快推进*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确立市场规则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诚信环境,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规范、有序地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信用信息的整合、加工和信用产品的开发、服务,必须交由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征信机构来实施,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长远规划,分步推进。要贯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借鉴其他地区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先进经验,结合*区实际,周密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分阶段稳步推进。

(三)应用先导,社会参与。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与*区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政府部门带头先行,金融行业要重点推进应用。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鼓励应用信用信息,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授权第三方服务机构或行业组织开展信用咨询服务、信用等级评定等,并将有关信息纳合征信数据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共同推进。

三、明确任务,精心组织,确保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保障,信用管理体系是引导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正确开展的必要条件。必须抓紧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法制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和制订公共信用信息归集、记录归档及使用管理规定,企业信用征信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必须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征信管理部门要做好*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推进工作,协调公共信用信息的依法公开和共享,加强对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活动的监督管理,支持联合征信机构和其它信用服务机构依法开展征信业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协调各行政管理部门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给予必要惩戒,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被动。各行政管理部门要制订优惠或方便性规定,对拥有及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在政府采购、公共财政项目招投标、中小企业贷款、监督管理等方面给予鼓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对拥有及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个人,要在授信额度、还款方式等金融服务和有关社会服务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促使市场主体的信用行为逐步走向规范。

(二)加强行业信用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行业信息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支撑。各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机构要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统一框架下,加强对*领域、*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建立针对市场主体和经营行为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参与*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促使诚信活动中形成的信用信息和评价信息及时记录到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待共享平善后再逐步纳入市征信服务系统。征信管理和档案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试点工作,研究制订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条例和措施,逐步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联合征信服务机构要开辟信用调查渠道,鼓励各类组织机构向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用信息。各类企业和中介机构和社团组织要增强“信用为*”的意识,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做好信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定期查验自身的信用记录。鼓励重点企业和国有企业设立信用主管和信用管理制专职部门。

(三)加强信用信息的归集和管理。经济活动中的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和管理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各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要在行使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或行业服务的过程中,全面、准确、及时地记录企业和个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留下的“痕迹”,实行归档管理,并按照规定,把依法可以公开的与个人和企业信用有关的公共信用信息,向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并做好相关数据的维护和更新工作。联合征信服务机构可向掌握信用信息的司法机关、仲裁机构、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管理机构采集,也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收集方式,归集个人和企业信息用记录。尤其要将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违法犯罪以及提供虚假信息的记录纳入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记录,也要纳入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要鼓励企业主动提供自身真实的信用状况,并对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四)扩大各类信用产品的使用范围。信用产品的使用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各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要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对信用产品的使用作出必要的制度性安排,先在政府采购、公共财政项目招投标、公务员考核和录用、各类先进评选中使用信用报告,再逐步向登记注册年检、行政事务审批、资质认证管理、小企业贷款担保以及金融、保险中的信用交易、信用消费、信用担保和租赁等领域中延伸。

(五)做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和社会性的工作,要发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新闻、广播电视、报刊等机构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大力开展诚实守信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社会诚信的宣传,加大舆论、社会监督力度,增强社会各阶层的信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相关培训机构要按照统一规范标准,组织开展面向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信用知识讲座和专业岗位培训,促进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领导,扎实推进,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协调发展

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篇7

水利工程质量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三方协同的质量管理体系。其主要目的是管理工程设计、实施和验收在内的全过程质量,在项目实施之前,施工方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监理方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工序管理、组织结构、质量目标以及自测制度等方面。监理方监督施工方的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如:设计质量控制、检测质量控制点、分析工程及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等内容;对工程中间的质量和不法行为进行审核,监督工程各个阶段的验收工作,并且参与到验收工程项目的竣工中。

2重构政府监督体系

2.1功能定位

根据水利监督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监督体系。对于建设、施工以及设计企业或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具体的活动,是行政执法的一种,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它与政府质量监督行政执法是种属关系。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监督部门根据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建立质量行政激励机制,对违法行为实行惩罚制度,充分激发建设单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给予做出贡献遵纪守法的有关人一些物质或精神上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行政激励。但是目前在这个方面上,还处于空白阶段。从面上看,它和监理工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积极地采取奖惩机制,可以使工程建设质量在监督部门的监督下得到确保,同时还可以使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监督。

2.2功能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作为依法行政监督的主体,政府要从保护公众利益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入手,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覆盖质量监督,严格实施执法监督,注重监督参与各方和责任人的行为,充分发挥监督效能;统一性、公正性、权威性以及科学性是监督部门所应该具备的。实施政府监督部门统一管理,不能重复执法就是统一性。公正性是在国家和公众利益上,公正执法、仲裁。权威性是强制性实行政府监督。科学性是在监督范围内,通过利用计算机管理,纳入全部的受监督对象。同时,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还要通过法律法规、合同制约、评价服务等手段;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要完善监督机构的发展方向,政府监督部门的独立性是践行质量监督公正执法的重要基础。政府依法组建监督行政部门,实施行政奖惩制度,增强法律法规的优化建设,合理规范监督机制的程度和范围。

3构建水利工程质量信用评价体系

3.1质量信用体系

是指在兑现工程契约的基础上,主体完成工程满足有关单位的期望和需求。在各种质量契约中,企业守约的情况是质量信用的本质。依托于国家和建筑市场的信用体系,水利工程质量信用体制是其子体系,国家和建筑市场的信用体系是水利工程质量体系的完善前提,完善相关法规法律的前提。针对于建筑施工方来说,质量信用活动体系包括建设主体信用自律和风险方法。

3.2主体质量信用体系

水利工程建设主体质量信用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子体系,对于建设主体质量信用数据的处理和采集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上进行:建设主体信用的收集和记录可以依托行业协会,进行信用互评;对建设主体的招投标、资格资质、规划学科等反映建设主体自身能力的信用信息,由政府相关的部门同一处理和收集;收集整理资信等信息,可以由独立的中介和征信机构。

3.3建设主体质量信用管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和收集质量信息数据,建立诚信信息公告平台,在信息库中整理编制清楚的基本信息和信用、评价信息等报告,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使施工建设的各个项目的信息清楚明了;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尽量使用户得到满意。另外,通过信用信息的公布,惩罚扰乱市场秩序的建设施工者,建立质量信得过机制,提升工程的质量,加快改进信用制度,在保证交易双方信息对称的前提下,保障工程质量;建立有效地实施机制,从根上达到相关配套机制的最佳效果,真正的规范市场失信行为;促进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完善水利工程信用体系,发挥其关键作用,建设主体质量信用管理制度。

4结语

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信用;建设

自1998年以来,随着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推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规模大大拓展。增量房购销两旺,存量房交易活跃。然而,房地产市场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严重的信用缺失。信用缺失直接导致市场运转的摩擦力大,成本增加。首先,信用的核心是商品和服务质量,信用本身便传递了消费者所要搜寻的重要信息,房地产市场的信用缺失意味着这些信息的不足,结果,消费者即使付出很高的搜寻成本也不一定能找到合意的住房;其次,在信用缺失的市场环境下,住房消费者为了规避房地产企业不讲信用而导致的风险,只好遵循“契约订得越细越好”的原则,增加了签约成本;最后,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必然导致住房纠纷大量出现,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住房消费者和房地产企业都要在财力或精力上付出代价。

房地产市场信用的缺失对我国国民经济和投资建设效益都造成重大影响,不但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风险,败坏了社会风气,更使全社会资源利用率低下。为此,从国情出发,加快建立和发展以法律为保障、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由政府推动引导的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房地产市场信用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家大环境的需要

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力度。”这表明,中央政府开始下决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同样,在房地产企业内部也应该根据自己行业的特点,顺应社会潮流,建立房地产市场信用管理体制。

(二)市场经济体制良好运行的需要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当然也包括房地产市场的产品的交易在内。没有信用的市场是不可想象的,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房地产市场其运行效率必然也是低下的。一个能对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配置的房地产市场必然要求加强信用的建设。

(三)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规范有序、信用净化的运行条件。因为:第一,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世界通行的商业经营原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第二,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其信用度对整个社会经济尤对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影响较大,社会需要在信用准则下公平竞争,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第三,房地产市场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从旧城改造到小区建设,从项目开发、行政管理到中介服务等,都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人们需要诚信的市场交易,呼唤着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规范、信用、优质的服务平台;第四,房地产市场的信用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情系百姓、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也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

(四)房地产企业走向世界的需要

房地产企业由于先有销售,后有产品,其信用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没有产品的情况下,要想预先把产品销售出去,客户购买其产品的唯一参照就是企业的信用。在世界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房地产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良好的信用;而房地产企业要有良好的信用,就必须健全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

二、房地产市场信用建设的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积累和市场淘汰,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综合实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素质良好的房地产企业集团,但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仍存在规模小、资质差、失信严重等问题,很多企业还处于低层次竞争的状况。也正因为房地产企业数量多而散,导致其不诚实行为不易被及时发现并受到相应惩罚;又由于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规模小,加上经营管理差,导致其预期寿命不长,从而造成企业追求长远利益并进行重复博弈的倾向不足。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大约有500家左右,其中信用评估机构大约有40家左右,信用征集与调查机构大约有50家左右,信用担保机构大约有400家左右。信用中介机构普遍规模不大,其服务市场规模偏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综合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竞争力;而具有一定规模、运作规范、有广泛影响力的信用中介机构很少,特别是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介机构。而国外的中介机构都已形成很大的规模,如邓白氏、transUnion、穆迪、标准普尔、菲奇等国外信用中介巨头每天就能发出上百万份信用报告,客户也已经遍布整个世界。并且,这些企业有很强的信用产品的制造能力,并不断进行信用产品创新。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的《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条例》、《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保密法》、《刑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这些仍不足以对房地产市场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立法仍然滞后。而在对一些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处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惩罚和道德惩罚。

三、房地产市场信用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原则

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我国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避免分散管理、重复建设。要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制定统一的建设方案,与行业协会步调一致,共同建设。

(二)信息安全原则

数据交换和数据中心系统所处理、传递和管理的信息,涉及到行业主管部门、房地产企业和业主个人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秘密或敏感信息,此类信息处理和传递的任何环节如果出现漏洞,其损失都将是巨大的。数据交换和数据中心系统承受着大批量的关键性数据的流转、交换和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将是系统安全的重要保证。

(三)兼容性原则

作为社会信息体系的一个分支,必须保证信用数据上传顺畅,在系统设计、数据格式等方面,要与社会信用体系保持高度的兼容性,确保信息资源共享。

(四)经济适用原则

在it产业高速发展,高端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既要考虑投入,又要考虑经济效果,在保证系统性能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系统投资最省。同时具备较好的开放性、可靠性及可扩展性。

四、加强房地产市场信用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信用法规体系

加强房地产市场信用建设必须立法先行,完备的信用管理法规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房地产领域要根据国家信用法规,结合房地产行业特点,颁布和实施相关的信用法规和条例。尽快出台与信用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信用法》、《公平交易法》、《信用中介管理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并对一些过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建设的法规,特别是保护部门利益的规章及时予以废止或修订。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严惩失信者,迫使其为失信付出巨额成本费用,以保障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建立和完善失信的惩罚机制。

(二)政府应在信用制度建设过程中加强引导和监督

政府应当建立统一、规范、公开的征信体系,加强和完善信息的披露、联合征信制度、信用公示制度、信用评级制度,组建或者确定联合征信机构。联合征信机构应当依据国家和房地产行业规定的标准与规范,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建立涵盖面广、权威性高、可靠性强、查询便捷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增强数据透明度,公开信用信息,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政府应当有组织地培育房地产信用服务市场,对各种评估评级活动进行清理,制定有关评估、评级规定,规范信用评估、评级活动,防止和纠正各种评估、评级活动中出现虚假评估报告和乱收费现象。

(三)培育和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信用中介机构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对各类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保证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信用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力度,规范和充分利用政府信息渠道。限制数量,规范发展,重点培育几个大型综合性的信用中介机构,选择一些综合实力强、有较高知名度和一定的信用产品制造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信用中介机构进行重点培育是必要的和有一定可行性的。政府对其进行部分资金支持、信息一定程度上的开放都是可以考虑的。也可考虑制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哪些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有资格使用信息等。而从长远来看,政府则应重视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为其创建制度环境和体制保障。

(四)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为了推进房地产信用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应该尽快组建房地产业信用服务业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来搭建信用服务机构与政府之间联系的平台,发挥沟通、咨询、中介、服务的功能,加快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经国家社团主管部门批准,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即将组建。它将是我国信用行业第一个正式成立的社团组织,标志着我国信用行业从分散经营、盲目竞争到联合经营协调发展的开始,信用行业开始用整体的声音与政府沟通,对推动技术标准的统一,促进信用数据的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在全国形成良好信用环境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注重房地产市场信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信用意识,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发展信用文化,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环境,把诚信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和防范意识,培养房地产市场主体重视自身信用程度的社会评价,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使人们真正认识信用的重要性。

现在,工商管理、技术监督、金融监管等部门都有一套较完备的信用评价体系,形成了规范化的市场信用状况机制,并在权威媒体上进行,使有关机构、企业、消费者及时准确地了解经济往来对象的信用状况。通过“信用红黑板”等形式,表彰信用良好的,警告和打击信用败坏的,努力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建议在房地产市场竞争中引入信用等级竞争。例如,在房地产开发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入围企业的信用等级,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社会信用建设,争创国家或省部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参考文献:

1、杨海文.住宅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J].城市开发,2004(11).

2、邵宇.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西南金融,2002(10).

3、刘榕,郑晓.浅谈江西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J].企业经济,2007(8).

4、王孟钧.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03(8).

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

0引言

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国家近几年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鼓励各级教育积极建设教育信息化。在此基础上,一些地区推出区域性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巨大差异,区域性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在推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究其原因,区域性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缺乏统一的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结合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与现状,以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研究为着眼点,借鉴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成果,运用多学科理论构建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

1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1科学性

评价体系首先要遵循高等教育内在规律,其次要结合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与现状,借鉴现有比较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成果,最后对评价体系每一个指标进行科学分析,使其能够全面反映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1.2指导性

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反映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现状,而且能够反映其发展的趋势,为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定未来的发展方向[1,2]。

1.3动态性

评价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应随着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深入研究不断调整和修正,来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应形势的发展,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1.4可操作性

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既要考虑获取对应指标所需的定量或定性信息的可行性,还要尽可能的与已有的信息相衔接。

2评价体系分析

结合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与现状,以现有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为基础,从发展的视角来构建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评价体系指标不宜过细,太细化的评价体系指标会导致体系死板、生硬,不易执行,反而伤害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3]。

(2)评价体系指标的制定应兼顾我国高等教育当前的阶段性特征,在权重方面应对某个或某几个方面有所偏重,突出重点。

3评价体系的实现

通过评价体系指标分析[4],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拟定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2个,具体的框架如图1所示。

3.1一级指标权重

根据指标层次建立一级指标权重判别表,如表1所示。然后对6个一级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议,按照Satty1—9标度法对一级指标权重判别表赋值,并构造判断矩阵C。

4总结

高等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评价系统是建设的关键。本文结合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与现状,构建的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主要在于改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完善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最终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跃.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高教探索,2004(3):47-49.

[2]赵国栋,汪琼.关于中、美及香港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aCCS项目报告[R].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

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体系

引言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就目前形势而言,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需要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进行全面而可靠的评价。绩效评价能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提出有效的决策与参考。就目前而言,我国进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时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仍然缺少相应的科学、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因此,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

通过人的行为,最终展现出来一种活动和结果,这便是绩效。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学校通过信息化建设后产生的成果被称为信息化建设绩效。信息化建设绩效会对学习的各个层次造成影响,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力、学校领导的观念以及教学理念等。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就是对学校学生学习环境改变状况、教学资源利用情况、学校教学方式以及学校办公管理方式造成影响。以国家信息化指标的构成方案为评价的基础,并考虑中小学学校的特点,从这几个方面为突破口,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学生学习状况、信息化资源管理状况、学校管理水平以及教师教学状况等这六个要素进行评价。这六个要素组成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可以将学校信息化建设绩效直观地反映出来,方便做及时地调整。

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原则

2.1注重评价主体的全面性

中小学档案信息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想要提高档案评价的绩效,就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通过各个利益关系对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信息进行相应的收集,将其资料整体出来,最终得到全面、客观以及公平的评价加过。对于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而言,主要的主体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档案管理人员,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应该确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主体的范围,从各个主体角度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出更加全面性的测评。

2.2重视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效率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时代更加重视工作的效率。在进行中小学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以及人力。所以,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提升效率,在资源有效并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减少档案管理所需的经费,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开展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将效率作为工作的重点目标,在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与服务品质提升的之外,还需要充分地节约资源,减少资金投入。最终取得良好的信息化档案建设结果。

2.3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求做到定性与定量结合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是针对档案管理部门而言的一种评价方式,这也是档案管理绩效评价常用的指标。但是定性评价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很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最终会影响绩效结果评价的准确性,最终降低其可操作性。相对于定性评价而言,定量评价的方式更加准确与客观,它有利于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最终使得档案管理信息绩效评价更加准确。所以,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时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最终提升评价的准确与科学性。

3.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3.1明确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

在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估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信息化建设评估的主要内容。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分析,将利用者作为评价的导向,这有利于提升评价的准确性。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础网络的覆盖情况、配套的服务设施运行情况以及管理状况。(2)办公平台的建设具体状况,其中包括数字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评价、信息化档案储备的基本情况以及数字化系统的稳定性。(3)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档案数字化的工作程序、繁琐性以及效率,评价数据库建设是否合理完善,资源共享性以及操作程序是否简单可操作。(4)服务质量的评价。学校网站需求的全面性、服务系统的文星性以及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均属于服务质量的评价范围之内。

3.2为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以评价的内容为基础设置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中的内容包括很多个指标,一级指标为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设置二级指标,当二级指标都难以在具w量化的评价过程中进行的时候设置三级指标,同时具体介绍与量化设置三级指标。例如:一级指标中包括基础设施部分,而二级指标中涵盖着硬件软件、网络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部分,其中的二级指标具有不可测量性。主要的硬件设备,学校的硬件维护系统、教师以及学生的配置状况、学校制度管理、操作系统以及学校的数据库系统均属于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在具体评价过程中需要对三级指标进行进一步地量化处理,最终提升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其主要措施包括学校的具体情况决定,例如:学校硬件设施的性能标准需达到什么程度、可以接受多少访问量、学校需要配备多少台计算机、能否胜任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等。当对档案管理的绩效评价进行细化以后,需要采用量化并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对档案信息建设的合理性进行检查与评价。

3.3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权重设置

在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权重设置时需要学校的档案管理专家参与。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参与人员需要将各项评价指标清晰地罗列出来,并对功能进行详细地介绍,将档案管理的相关信息呈现给档案管理专家。最终专家在考虑之后对绩效评价权重进行设置,并进行相应的总结与整理,最终得出相应的各个评价指标的嘀亍R灾副晏逑档娜ㄖ匚基础,建立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表,让各个评价主体收集与测试相应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与相关资料,最终进行评价并打出对应的分数。

3.4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对绩效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检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是否与先前的预期相符合,另者,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结果进行分析以后,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当评价流程都完成以后,对评价结果所处的角色进行分析具有较大的作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的领导人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对评价结果进行公平公正的分析与讨论。在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找到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相应地提出整改的对策。在初步运行过程中,可能只会检测到信息化建设中的一点儿问题,所以,要将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内容,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便需要积极地采取措施解决。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体系进行评价能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学校在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绩效评价,提升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视。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档案管理,明确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为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设置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权重。通过以上这几方面内容提升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有效性,促使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推动学校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朱丽梅.构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6.29(07):102―111

[2]安宝生,衷克定.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5.96(01):77―83

[3]米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市场,2015.89(01):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