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5:14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篇1

1.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操作风险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中涵盖了如下的表现形式:第一,内部欺诈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员工通过虚假对公信贷客户的信息,利用商业银行监督管理中的漏洞进行套取银行资金的牟利风险。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相互勾结造成的。第二,员工违规风险。这类风险是员工没有按照规定操作或者是失误、疏忽造成的操作风险。例如,贷款之前没有根据规定对公司信贷的资质进行有效的审查等。第三,外部欺诈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公司自身提供的信息存在虚假现象,为骗取银行资金所产生的风险。

2.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风险控制理念淡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公司贷款的风险控制理念和评价水平相较于国外还有一大段距离,最为普遍的放贷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放贷前的风险评估更为在意的客户是否有抵押品,而忽略了对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进行分析。更看重对出现的风险的处理而忽略了对于风险的预防。一旦放款成功,对贷款的贷后监控有名无实,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地方。公司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够标准:眼下我国公司进步势头良好,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鉴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对公司信贷供给也提高了额度。但商业银行内部的指标压力使得银行工作人员在放贷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完成指标为目的,对于公司信贷风险审核不够深入,本来应该实地考察的信贷审核流程没有实施,更没有开展供应链角度的信贷调查,只是简单地分析财务报表和抵押物即可,从而人为导致不良风险回避。抑或是为了达成放款指标,将一些公司信贷风险审核尚未达标的企业也纳入授信工作流程,在公司信贷风险审核工作上放宽了标准,片面追求业务量,导致在业务指标考核和实际工作风险中难以取舍。

审批流程不够规范:一方面,商业银行授信审批流程颇为复杂,授信业务的组织架构分为三个架构涉及前后六个部门,一次授信流程完整跑下来需要经过六个部门的审批,大大加长了一次审批的时间,不仅容易出现各部门的沟通不畅,也使得客户的贷款周期加大。另一方面,各个商业银行分行之间的审批额度权限又有所不同,在实际情况下未必能够灵活处理,需要层层上报,造成了机会的流失。

放贷对象面临的不利的环境:很多公司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加,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十分常见,其他小股东话语权不足,因此,常常会面临较大的决策风险,决策者稍有偏颇,企业的管理就会出现问题。商业银行在进行公司审批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体系测评差的现象。尤其是有些公司中管理者多为亲戚或者朋友任职,有的管理者为了谋取私利,不惜粉饰利润,进行造物造假,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混乱。商业银行在对这类公司实施信贷过程中所审查的数据信息质量也不会高,而且我国很多公司自身的竞争力还较弱,只是单纯以模仿为主,生产的产品还处于技术含量不高或者可替代性很高的窘迫境地,还没有来得及培养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同类型企业崛起就面临市场的重新洗牌,对于来自市场的风险并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案,这也会提升银行的放贷风险。在贷款使用上,很多公司通过银行获得贷款之后并没有将贷款用于实际的生产发展,而是利用从银行申请的贷款来进行民间放贷,这样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行业内部的信誉和风气,而且很容易出现不能及时还贷和老板跑路的状况,使得银行风险急剧攀升。

3.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强化风险控制理念:商业银行的公司信贷业务活动必须坚持严谨并且合乎规矩的经营原则,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相关部门监管和内部控制的要求,根据董事会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制定相应的公司信贷政策,流程和风险控制目标,坚持稳健经营、审慎放款,严禁违反法律法规、管理制度而盲目扩张业务,应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同时树立相关业务部门的员工风险意识,判断并控制信贷业务中的风险。

建立规范标准的管理体系:对于公司信贷管理体系而言,首先要规范统一全行的公司信贷政策,明确严谨合规的标准,打造合理并且流畅的信贷业务流程,实施全面持续的信贷风险监控,建立完整有效的业务档案,开发先进有效的信贷系统和业务管理工具以及构建完善独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公司信贷组织架构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应该结合不同地方商业银行分行的实际情况,按照业务发展情况,以提高效率、加强服务和防范风险为原则,区分各商业银行分行的实际审批管理权限。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批专职的审批队伍,改变目前以行政级别为依据的授信审批方式,形成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提高在工作中的质量和效率。

形成划分职责的审批责任制,优化授信流程:务必建立起良好的问责制。在业务流程中要求从业人员树立起牢固的责任意识,对不良信贷的相关内容要进行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涉及信贷业务的从业人员、营销人员、管理部门乃至各级的审查审批人员,都必须按照全行的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完成自己应尽的任务,在每一笔信贷业务流程中尽到自己的责任,流程中的每一步做好对风险的控制。对于某一流程中出现的问题严肃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完善容忍制度内容的建立,针对公司信贷过程中已经多次发生偿债问题的情况,要根据其质押物、资产、公司经营情况,积极地设立能够贷款的金额,保证其一旦出现破产清算或者是债务重组依然能够收回贷款的金额。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治理决策内容,完善其机制建设,通过规范、完善各个部门专业、高效的风险控制模式,更好地提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决策准确性。通过这些手段和措施,能够更好地推进对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管理中框架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意义重大。

商业银行应当健全信贷风险考核指标,不能单纯以信贷业务量作为考核指标,也应当设置信贷风险考核指标,例如设置坏账率作为考核银行信贷业务员工的业绩。在信贷业务风险考察流程上,不仅应当以财务指标作为信贷风险预警指标,而且还应从产业链角度设置信贷风险考核指标,例如应收账款回收率、龙头企业担保指标等。同时在信贷风险考察上,将实地考察、供应链考察作为硬性工作标准,要求信贷业务员工必须实施实地的信贷风险考察。

商业银行应在阶段初期进行公司授信业务平行作业,其主体主要是各大中型公司或者企业类客户。对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将现存客户的信用等级和项目评价并入人员的考核中,将它作为客户贷款前的参考指标,作为风险参考和贷款前评价,并且纳入到客户的信用评级(项目评估)的报告中,由专职贷款审批人员进行管理,对其的信用等级认定和贷款的审批工作要严格执行,由专门的风险经理人进行相关作业管理,包括在贷款中及贷款后,同时要对审批条件进行严格的审查管理和落实,设置风险预报警机制和风险监测,主要对贷款风险监测。对信誉等级较低的客户来说,其要办理贷款业务,就需要实行“双签”才能审批,即客户经理和有权审批贷款的审批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进行贷款的发放管理。

加强放贷风险防控:商业银行应增加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争取各类资源。要积极加强与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合作,积极争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公司降低融资成本。积极争取相关补偿政策,和政府共同分担风险,降低公司贷款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多和政府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建立成长性公司名单库,培育优质成长性公司客户群。充分利用总行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总对总合作平台,加强与各地知识产权部门对接,共享客户信息。商业银行应当严格优化公司信贷业务。审批业务要不断扩大,必须进行“双签”贷款的规定,并且循序渐进地进行相关的业务,实现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是信授业务的方向,要利用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对业务进行风险的评估,采取各种形式的风险管理手段和程序进行创造和评估。将细节融入到业务管理程序中去,最终融入到共同管理的体制中去,提高银行的风险预测能力。设置专门的风险计量部门,在技术上给予指导,从而提高技术水平,不仅仅是在计量工具上,更是在开发新的分析应用模型上进行革新,实现专业、细致的全面化管理,不断地提升商业银行的软实力。

商业银行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平台,以信息化、系统化的方式来收集、识别、处理、交流、沟通与反馈、披露与报告各类风险,将风险管理信息通过系统平台全行范围内快速流动。同时风险管理信息平台要整合银行的其他信息系统,与银行的各类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各类风险信息的不同渠道的交流和报告。要结合信贷具体业务的关键风险点,设计规范、科学的程序化、模块化的内部控制程序和平台,覆盖市场客户管理、会计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前台后台业务等等全方面的业务,建设精细化的内部控制数字平台,同时优化业务处理系统,对一些关键的内部控制点,一定要加强业务处理系统的设计,促使其进一步科学和规范,防止关键和特殊的业务内控执行不到位而造成风险的产生。

商业银行公司贷款中涉及比较复杂的财务资料,在审计评估工作中要向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延伸,从而提升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与此同时,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整个公司信贷业务的流程进行监督,防范风险,一旦发现不合规的信贷业务,即刻终止,降低银行不良资本的产生,控制公司商业银行的信贷成本。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篇2

(一)信贷风险组织架构存在缺陷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普遍存在业务归属不清,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等情形。各商业银行分支行下属的信贷市场营销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虽然分属两个不同部门,但是风险管理部门仅对公信贷发起部门的极少数业务有审批权限,对个人信贷及信用卡业务完全没有审批权限,这在实际上并没有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现实工作中,往往存在信贷员身兼多职,既要完成营销贷款的指标又要负责贷后清收及风险管理等工作的情况。同时,当客户前来办理信贷业务时,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前中后台事实上并没有做到彻底分离,使得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经营目标并不明确,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没有有效的、长期的约束激励机制,再加上为了各分支行追求短期效益目标,非常容易产生强烈的追逐短期利益行为,导致基层管理者忽视实际风险承受能力而选择盲目发放贷款,同时信贷风险管理的手段并没有系统化、常态化的应用,这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周密的规章制度来制约信贷业务人员的行为和权利,这使得信贷人员为牟取私利而不择手段地与企业串通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等道德风险大大提升。

(二)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商业银行基层行人员数量不足,发放贷款过程中往往侧重于贷款投放的金额,而忽视了信贷资产的质量;信贷人员业务培训不足,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基本的信用贷款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商业银行经济基础知识和风险合规管理的意识,这使得现实中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现实中大部分信贷客户经理只注重如何达成上级行的各项指标任务,如何得到更多的工资报酬,并不注重其发放的信贷资产的实际资产质量及盈利能力,贷后风险管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普遍存在“重投放,轻管理”的情况。由于业务人员能力不强,各商业银行对企业客户的历史经营业绩情况比较分析、同业经营情况比较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分析,尤其是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不够,使客户的现实风险状况没有办法得到客观反映。该行目前在信贷业务分析决策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信用等级评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核定及贷款风险度测算等方法,在现实中,由于难以判断企业客户所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差距难以准确设定评价指标的标准,及设定评价指标不尽合理和评价方法不甚科学等原因,使以上的分析不能够让企业的真实状况得到真正反映。由于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经办人员的合规经营意识薄弱,甚至存在为满足客户贷款需求,主动授意资产评估公司提供不实的、虚高的抵押资产评估值,唆使客户修改财务报表,调查不实,收集虚假材料等现象。现实工作中还普遍存在信贷业务人员风险管理观念陈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快速的业务发展步伐和日益复杂的风险环境,信贷管理意识贯彻不够充分等问题,这使得有部分员工产生信贷风险管理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的认识误区,没有树立“向风险管理要效益”的正确理念。

(三)贷款的“三查”制度执行不力贷款发放流程上,现实工作中业务经理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不力,“三查”工作也做得不够深入和细致,普遍存在“三查”制度流于形式情况:一是针对贷前调查环节,银行没有建立系统的量化客户初选标准,没有根据其预测的现金流方式筛选信贷客户,没有对定性信用评级因素的相关量化标准的使用、调整进行实时监控;信贷业务人员往往轻易采信和运用企业客户提供的文字材料和数据,没有按照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要求进行整理、使用,只做表面文章,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情况了解不够深入,贷款人信用评级的主观随意性大。信贷客户信用控制测算量与实际情况出入大,不能达到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二是贷款申报、审批和发放仍有不足。商业银行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定价方式,不存在根据企业信贷风险状况而制定的信贷最低价;信贷资产准入条件仅包括申报文字材料是否齐全规范,实际贷款业务发放中缺乏对贷款客户是否能够真实履行贷款合同的有效监督手段;三是在贷后检查环节中,信贷业务人员往往只侧重于企业客户提供的静态的书面材料,缺乏对企业客户实际的动态变化情况应变能力

(四)信贷风险管理基础薄弱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着多处比较薄弱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户经理提供的企业财务数据不真实导致的部分客户的信用评级授信资料没有可信性。

2.信贷档案资料不规范,业务操作中相关法律审查手续及贷款前提条件落实不及时,影响了档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目前各商业银行实行的信贷责任人制在具体业务操作中不能够详细、明细的认定责任。

4.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仅停留在口头、文件及会议上,没有落到实处的现象时有发生。

5.信息采集手段难落后,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现有风险预警系统反应迟钝。

6.普遍存在贷后管理轻实质,轻质量,重形式的现象。贷后的借款用途检查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贷后检查的作用。

7.逾期贷款催收不及时、清收力度不够,资产保全工作不到位。

8.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不仅停留在企业客户观因素,对银行内部责任人的认定流于形式,处罚难度大,不能形成良好的信贷风险约束机制。

(五)信贷资产质量分类的方法存在误区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使用的贷款质量分类方法主要强调技术层面上的要素,忽视了全面的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分析。信贷质量分类结果的认定及审批过程中,主观、盲目的判断取代了对客观事实的分析,导致信贷质量分类陷入以下误区:

1.将时间判断作为信贷质量分类工作的重要依据。业界普遍将尚未到期的贷款视为正常的贷款,然则事实上贷款是否逾期与逾期时间的长短难以全面反映信贷资产的质量情况。

2.把主观意愿当作信贷风险分类情况的主要依据。信贷风险分类认定过程中,大部份环节必须由业务人员来进行主观判定。现实工作中存在分类人员仅凭主观意愿,随意做出分类判定,完全扭曲信贷风险分类的实质,从而忽略了分类引导相关人员注意影响贷款偿还的主要因素。

3.误将信用评级等同于信贷资产质量分类。一般说来,银行贷款还款的可能性与客户信用等级成正比,信用等级高,信贷资产分类结果优良的概率自然大,但二者之间仍存在诸多不同。信用等级的评定主要侧重于对企业客户的历史工作业绩进行回顾和考察,并且局限于对借款人自身的评定;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则侧重于评价具体某笔信贷业务的风险情况,除了要关注借款人本身还款的可能性之外,还要考虑外部支持因素,现实中常常出现还款能力与信用等级相背离的情况,故而仅以信用风险评级代替信贷分类,在一定程度上会掩盖信贷资产清偿的本质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重新整合信贷风险管理各部门的职能各商业银行应在现有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上,从风险全过程控制角度出发,明确各科室职责,重新整合涉及信贷业务流程的各部门的职能,具体情况如下:

1.由各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的个人金融部、公司业务部和下属支行业务经理,切实负责各类资产业务的营销和贷前调查,切实做好贷前调查工作。

2.风险审批部门主要为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资产业务的准入审批,由专人负责其对辖属机构申报的信贷客户进行评级和授信审查、贷款审批。

3.贷后监督检查中心从个人金融部及公司业务部中独立出来,专门负责风险检查及贷后管理,对贷款的实际用途、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抵押物的变现价值等要素进行跟踪、分析,定期对信贷档案进行合规性检查,便于及早发现问题,将风险端口前移。

4.人力资源部门把信贷资产质量变动情况纳入业务受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部门负责人及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强业务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

5.建立独立的风险处置管理中心,切实做好关注类及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工作。

6.其他各相关业务部门做好辅助、保障工作:财务管理部、监保部及信息科技部等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信息收集工作,办公室档案中心要及时将信贷档案整理、归档并入库,做好信贷业务档案的保管、调阅和清查工作。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问题是银行业务发展壮大的最核心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要想得到健康、快速、持续性地发展,必须要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信贷人才队伍。

1.要深刻理解做好信贷业务的关键是要做好人才保障。要将人才培养工作列为重中之重,从本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业务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要确保信贷人员在数量和业务配比上能支撑本行业务的良性发展。

2.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与理论相对应”的基本原则,对分支行基层的信贷工作人员,有目的地、连续地进行业务操作技能、信贷业务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切实业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同时要充分利用总、省行及外部监管单位提供的培训资源,加强有关信贷政策、制度、风险分类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三)完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有效防范风险。对信用不良企业及时、充分地在全系统内沟通,起到预防作用。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常常出现风险反应滞后和风险判断表面化的现象,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加强风险预警功能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建全贷前审查机制,目前的信贷审批过程中,业务审查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建立在针对客户分析的调查资料上,如果调查资料有问题,后序的工作都是徒劳。对调查资料上的信息的来源渠道进行审查,有利于开展后序工作。各家商业银行可以规定在贷前调查时要对相关信息的来源渠道进行审查,并在有需要时进行实地走访。还要通过面对面方式进行沟通获得的与企业各级管理者相关的资料做好书面访谈记录,同时要求签字,并将该访谈记录作为信贷档案保管。其次,要完善信贷检查监督制度,建立信贷检查报告制度,信贷检查人员按月根据检查情况报告,对已经出现或预计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示,并对违规人员及行为进行通报并记录。监督检查人员要根据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纳入其绩效考核当中。

2.改进风险预警分析技术。一是要加大定量分析的比重:科学研究表明,合理的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的比重不应低于50个百分点,为达到预期效果,定量指标比重可以提高到67个百分点以上。二是要提高定性分析的质量:要将定性分析和简单的主观臆断区分开来,充分利用统计手段消除定性分析中的主观成分,尽量降低偶然因素等对预警分析的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定性指标的细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主观判断出现失误的概率。

3.加强系统性风险预警分析。通常采用的风险分析手段往往仅注重客户经营业绩情况,这种方式极易被不切实际的数据误导,并会大幅降低其对未来风险的预警功能,从而造成风险甚至损失已经形成时才进行应对。切实可行的客户个体风险预警应更注重对宏观层面的因素实施监测。期间要重点考虑国家相关政策及专家的指导意见,强化风险预警体系的有效性。

(四)建立健全尽职问责制度要建立健全不良贷款压降的层层问责制,要加大对责任人的追究力度。对不良资产不降反升及本年新增不良贷款比例超过存量贷款3%、清收压降工作不力的人员及部门要严格问责;对不良资产清收工作中失职、违规甚至违法等行为要认定相关责任人,对责任人做出经济及行政处罚,必要时要对涉及违法行为人员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对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要辨明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追究责任人责任。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篇3

关键词:个人房贷;风险;管理;发展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个人住房商业性贷款,是银行信贷资金所发放的自营贷款,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购买本市城镇自住住房时,以其所购产权住房为抵押物,作为偿还贷款的保证而向银行申请的住房商业性贷款。

个人贷款为扩大内需以刺激经济,引导住房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让老百姓拥有自己的住房从而安居乐业,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力求的目标。个人住房贷款具有笔数较多、贷款用途单一、贷款期限较长的特点,并且该项业务风险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受市场影响的波动性和滞后性的特征。如何既拓展业务空间,又能保证业务发展质量,是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茁壮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然而,现实购买力与高昂的房价之间的差距却又制约了多数人的购房欲望。面对这种窘境,积极发展个人住房贷款无疑是切合实际的选择办法。

目前,全国各商业银行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的额度仅仅只占房地产信贷总额的6%,占贷款总额的1%左右,这远远低于国际上20%~40%的水平。虽然,我国的人民银行已经将个人住房贷款的最长期限延长至30年,但是许多商业银行的期限仍然只5年,并且必须首期付款50%,这与国际上住宅金融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而从银行资金方面看,几年来各商业银行非常乐于把资金投向购买国债上,近几年以来发行的几期国债,大买家都是银行。目前的现状是:银行有钱,但是怕担风险,因而不愿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因此,进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测度与对策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

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发展状况

我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我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初步尝试阶段。这时期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开始尝试发放城镇居民住房贷款,住房消费信贷进入初步探索尝试期。第二个阶段为1997~1999年,这是我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试点阶段。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人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开始推广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试点工作。第三个阶段是从2000年开始至今,我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改善,目前各银行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当年不良率基本低于0.5%,住房消费信贷已经成为资产质量较好的业务种类,成为各银行竞争激烈的业务品种之一。

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发展前景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大约达到1000美元时,是一个国家发展房地产业的黄金阶段。至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从此便进入了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国家还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城市化发展的新战略。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55%,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增加到7.7亿人。因此,为了满足新增加的城市人口的住房要求,就需要建设大量住宅。此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住房的更新速度也将逐步加快。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住宅消费需求将非常旺盛,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具有广阔的前景。就宏观层面看,商业银行积极发放个人住房贷款,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个人住房消费的全面启动和兴盛,从而促进住房建设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真正使住宅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从而为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开拓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

(1)政策风险。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外部环境尚不完善,政府对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的保障政策尚未全部到位,特别是对如何通过提供政府信用担保来保证支持居民的消费贷款,还只是处于研究阶段。并且,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影响部分人的收入,会影响现有房地产的价格,这些都可能影响借款人履行贷款合同或抵押房产的价格。

(2)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贷款人不能或不愿按约偿还贷款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借款人缺乏偿债能力,如借款人病故、失踪、家庭发生意外事故、或在还贷期间可能出现收入下降、下岗失业等情况;贷款审查时,借款人提供的稳定收入资料不真实;借款人的首期付款并非自有资金而是公款私存或民间借贷等;借款人与开发商或银行内部人员相勾结等;二是借款人信用低劣,有意骗取银行贷款或赖帐不还。

(3)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和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货币以满足流动性需求而使银行信誉受损的可能性。个人住房贷款是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贷款,而且若是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银行又不易及时拍卖所抵押的房产。

(4)利率风险。当利率调高时就会增加借款人每月还本付息的金额,就有可能影响借款人正常还款,加大信用风险,而当利率下调时又有可能影响银行的收益。

三、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措施及对策

1.完善个人信用风险的识别环境,严格贷前调查

(1)商业银行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其核心应是个人信用制度,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这就需要设立专门的信用机构,金融机构将信用消费者日常在金融机构的信用支付情况连续地提供给信用机构,由信用机构将消费者的信用资料记录加以整理、分析,记人该消费者的历史档案,商业银行面对消费信贷申请时,可以从信用机构获得申请人的信用情况,并据此做出决策。

(2)建立数据库。由于信用机构都尚未建立好,银行为了化解信用风险,必须扮演好信用机构的角色,将个人信用作为考查的重点,设立相关的个人信用档案,目前银行已建立了专业化、规范化、初具规模的数据库,这为信用管理打好了基础,并应尽快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在金融机构之间的共享,从而控制贷款人多头贷款,及时对贷款人违约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建立信用缺失的预警机制,一旦发生信用危机,就可以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3)严格审查制度。继续加强对开发商及其开发项目的调查和评价,严格审查其信誉度。

(4)锁定客户群。锁定客户群体,将目标客户群体确定为收入相对稳定、信誉良好、还款意愿强的阶层。

2.严格审查审批,控制操作风险,加强信贷管理

(1)建立科学的资信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国外对个人资信评估采取的是一套经过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科学的评估原则,即“5C”原则,具体为品德、能力、资本、担保品和行业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应不断对“5C”模型进行统计验证和修正,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个人资信评估指标体系。

(2)加强内部员工责任感。加强银行内部操作人员的责任感,建立一套好的处罚条例和监管方法。加强法律跟踪,防范法律风险。只有这样,在信贷业务的经营方面,才能更好地防范和控制信贷经营违规,来防范信贷人员的不良作为,更好地规避信贷经营风险。

3.落实贷后管理,防范贷后风险

(1)定期进行综合性个人住房贷款贷后检查。掌握全行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质量状况并研究风险防范对策,对于正常类贷款可采取抽查方式进行;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采取全项检查。关注类贷款的检查两个月内应不少于1次:次级、可疑类贷款的检查1个月内不少于1次。对于发生突发性、严重性问题的贷款应随时检查在日常管理中,应对借款人职业、收入和住所等影响还款能力的因素变化情况,抵押物保管及其价值变化情况等有可能影响贷款正常回收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及时督促开发商和借款人及时办理正式的抵押登记手续。

(2)加强对逾期贷款的催收力度。对逾期却还未偿还的贷款应通过电话提示、约见借款人等方式来了解借款人违约的原因;根据借款人违约状况,判断贷款的风险状况,确定贷款形态,来对借款人违约行为要催收贷款,或者强制清收贷款的处理方案报主管领导批准实施。登记贷后检查台账,撰写贷后检查报告:对拖欠时间较长或恶意拖欠贷款的借款人,要加大依法收贷力度,加强对借款人账户资金和财产的监管。从而以防借款人转移信贷资金挪作他用,特别要注意诉讼时效的问题。

4.加强信贷政策的研究

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又是容易出现过热和泡沫而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产业。因此,国家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对房地产业采取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故各银行要加强政策和市场的跟踪与研究,从而能够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来制定出合理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战略和对策。此外,还要时刻关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加大宏观调控以及对房地产金融业务加大监管力度的政策形势,以此规避因市场本身不成熟和不规范而可能导致和产生的市场风险。

5.规避住房贷款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应采取市场化的手段从而以此来转移流动性风险,推进资产证券化市场不断向前发展。具体为:首先,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即房地产抵押债权转让市场,房地产贷款由贷款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创造出来以后再转售给其他投资者,或者以抵押贷款为担保发行抵押贷款债券。通过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衔接提高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分散流动性风险。其次,应把住房贷款的证券化提上日程。

6.健全个人住房贷款担保制度

为降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在我国各地如后春笋般的出现了为个人住房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这些机构在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居民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度,保障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回收,有效防范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金融风险,应该大力推动国内住房贷款担保行业的发展,完善住房贷款担保业务机制,建立健全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体系,加速完善住房贷款担保办法,加强对担保机构的业务规范和监管,推行标准化的担保合同示范文本。住房贷款担保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近期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积极参与到全国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体系建设之中,建立健全住房贷款担保机制,并在担保机构之间建立稳定的业务交流机制,规避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金融风险与担保机构的自身风险。

四、结论

如同其它信贷业务一样,个人住房贷款面临的诸多金融风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其实,风险并不可怕,因为市场经济本身蕴含着“风险越大,收益越大”这样的内在联系。如何去规避风险,如何去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这不仅是关键,而且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风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在防范、化解某种风险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增加其它风险的强度。

因此,应该努力构建一个以上述对策机制为理论基础,由风险主体、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防范化解及严格的风险管理程序等组成完善的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地最大限度地防范化解个人住房贷款所面临的诸多金融风险。当然,个人住房贷款只是银行诸多贷款业务中的一类,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只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对个人住房贷款的管理应服从银行总体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产风险管理,这是制订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对策时必须注意之点。

参考文献:

[1]李刚强:在《个人住房信贷市场的问题和对策》,2006年第2期.

[2]孙凡文代中利李科元:《国外住房金融的启示》,2000年第3期.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篇4

关键词:信贷风险管理体制监管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169-02

1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过持续高速发展,目前已进入经济相对稳定期,也是战略机遇期。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这激发了大众的创业热情,各类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然而小微企业多具有“缺信用、缺信息、起点低、管理粗放”的特点,致使其贷款难;而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多关注大企业、大客户,忽视了中小企业、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因此融资难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小额信贷业务的产生拓宽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成为支持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新路径。然而目前信贷公司因为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经营者参差不齐等原因,致使小额信贷业务坏债率一直较高,导致行业混乱、公司倒闭,因此加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是信贷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XH是国内领先的集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小额借款咨询服务、销售与客服、投资理财于一体的金融公司,通过建设借贷平台,解决人们在消费、创业和企业经营中所需的资金问题。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XH公司在当今信贷业务紧缩、存贷利差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为维系自身发展不断创新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创新在为XH公司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加大了XH公司经营的潜在风险。为使XH公司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加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关键因素。

2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所谓信贷风险是指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增值的可能性。我国信贷业务起步较晚,随着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专家学者越来越重视信贷风险控制的研究,但对于信贷风险控制的研究还不够完善。

2.1信贷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研究较少。

目前,对于信贷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对于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金融公司的风险管理研究较少,而信贷金融公司从管理能力上弱于商业银行,存在更多风险管理问题,为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更应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

2.2信贷风险管理新方法的应用研究较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学者非常关注大数据分析的发展,但对于大数据分析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较少。目前信贷企业在风险预警方面技术落后,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不强,也没有研究开发量化模型,缺乏对风险实施动态监测和量化管理研究。

2.3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培养研究较少。

各企业信贷业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是困扰信贷业务的一个长期问题,也加大了信贷业务的风险。急需建立信贷从业人员培养体系和发展路径,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团队能力。

3XH公司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公司目前存在着违约风险估计不足、内部控制不完善、管理方法失效等问题。内部控制建设薄弱,放款依据不明,信贷风险控制意识缺乏:一是重贷轻管的思想,贷后管理薄弱;二是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信贷员为争取业绩而隐瞒问题的事件;三是信贷流程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泛滥;四是风险意识淡薄或仅停留在发放前进行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难以贯穿贷款的整个过程,信贷从业人员往往只注重当期显现出来的风险,忽视了客户和贷款潜在的风险。

4XH公司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针对目前XH公司信贷业务管理现状,并结合调研情况,主要从机制建设、过程监控、团队建设三方面着手。

4.1机制建设

XH公司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的机制建设,主要应从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入手。管理制度建设,一是加强部门、岗位制约力度,改变垂直管理模式,成立风险管理部门和信贷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原来信贷部统揽信贷业务的局面。二是加强审计的后续监督专业性,常规审计由于部门的信息不对称,检查中通常只能发现规范性操作问题,对形成不良贷款的真正原因很难发现,因此需要更专业的审计能力。预警机制要加强贷款人的信用等级、贷款用途、资产分布的真实调查以及对担保人身份的认证等,通过专业人员的分析,找到风险高发的因素,Ψ缦蘸褪找娼行量化评估,来判断是否发放贷款。主要工作集中在信贷风险细致量化、客户信用等级评定、风险预警团队建设。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等新工具新方法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也要进一步加强。

4.2过程监控

信贷风险管理的监管要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以及贷后管理三个阶段的监管。一是加强内部监管体系建设,做好贷前调查工作。进件是指把贷款资料准备好后提交给信贷公司系统,此过程做好证件真实性审查和同行查询,证件包括身份证、房产证、银行卡流水、社保、公积金账户,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财务报表、房产、公户流水、供销单、往来合同以及配偶身份证件、银行流水。同行查询是指信贷人是否在信贷行业有其他贷款及还款情况如何。做好外访工作即实地考察,包括员工询问、仓库存货、生产现场、专业知识,家庭成员知情、办理新的银行卡、房产、车产、座机等。二是加强贷款真实性、还款能力等审查,规范调查流程,完善签约前的客服审核标准,使信贷审批流程标准化,加强信贷还款粘性,要求夫妻共同签约、拍照、核查身份,落实准确联系方式,确定号码使用时间等。三是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安排专员对贷款人定期进行回访,及时了解贷款人个人信息变更、贷款人收入变动、贷款用途是否正常使用等情况,根据回访结果,进行分析,重新评估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及时发现贷款存在的问题,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范、控制和化解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4.3团队及人员素质提升

目前国内信贷公司从事信贷业务的人员总体学历以中高职、大专为主,而且所学专业各有不同,很难做到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作为信贷从业人员应具备法律、金融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岗位所赋予的职责,因此XH公司在员工学历提升和员工业务培训上加大投入力度以及政策支持,以员工能力素质的提升降低信贷业务的风险。同时,总结优秀团队的经验,以知识内化为手段,加强新团队和精英团队建设。

小额贷款公司是金融制度的创新,对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加强风险管理,促其稳健经营,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大数据可解小微企业融资瓶颈[J].中国经济报告,2013(6):29-31.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的金融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前提,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新型融资渠道。自1970年美国政府国民抵押会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该种金融业务便开始逐渐成为被金融人士广泛应用的金融创新工具。可以为原始效益人提供更高层次的新型融资工具,从而保证原始权益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所面临风险现状

(一)基础资产方面风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嗵嵘,房地产成为当下的热门产业,而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经常会出现商业银行提前进行偿付的风险,其主要体现为住房抵押贷款过程中银行基础资金的借款人迫于自身经济利益风险对贷款进行提前偿还,从而对资金流造成了极大的波动。首先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因利率上升而导致对借款追回并在资本市场进行再次投资以减少提前偿还对其利润的影响力度。其次我国相关部门会对基准利率进行时段性的调整,从而使得利率变得极其频繁从而导致提前偿还的现象发生。最后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来说,对资本市场并没有进行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投资者普遍惧怕资产泡沫的发生从而加速了提前偿还的风险产生。

(二)资产证券化进行过程方面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进行过程中,首先从交易结构体系来对风险进行分析。在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过程中会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较为滞后,因此没有对会计要素进行详尽的说明,从而导致发行人会产生表外融资的风险。从税收方面来说,在资产证券化进行出售之后其所产生的成本不能从销售收入中提前扣除,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核算过程中会发现某些企业、个人的资产证券化具备极高的成本就会放弃对其进行的操作,并将利润进行转移从而造成风险发生。

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一)信用风险

在进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参与主体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履约,使得交易过程中的其他参与主体遭受损失。其中主要包含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本息、中介机构违约等情况。在整个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信用链条主要包含债务人、发起人、第三方,如其中任何一方出现违约行为,都会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带来信用风险。

1、债务人信用风险

在债务人所造成的信用风险方面,其中一点便是违约风险,其主要含义便是债务人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偿还本息。债务人造成的违约行为是导致基础资产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并对其他各个参与主体造成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便是早偿风险,也可以将其称之为提前偿还风险。主要指债务人在还款周期之内将还款额度超出协议范围内,并根据额度的大小将其区分为全部早偿与部分早偿。由于债务人支付本息的不稳定,使得整体资产都会面临波动风险。

2、发起人信用风险

发起人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发起人即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贷款的主要发起人,对自身的贷款质量极为了解,而在进行信贷资产信息披露的过程中,由于考虑自身利益,便会隐瞒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另一方面,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通过信用提升登记,这个过程中需要投资者由第三方机构出具信用评估报告,但第三方如果不能出具公正客观的信用评估,便会为投资人造成较大的利益损失。

3、第三方信用风险

对于服务商来说,由于服务商自身的经营问题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法履行自身的责任,便会造成资产品质下降,现金流也无法充分实现。对于信用增加机构方面来说,其主要利用外部增级的方式对证券化结构进行支撑。如第三方的信用等级不高,便会影响到资产整体的质量。

(二)市场风险

1、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作为对金融产品投资价值进行衡量的重要因素,而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来说说,其主要便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有效转换为流动性的资产,并可在市场中自由交易。如流动性不足,便会造成证券化的成本增加,并导致该过程失败。

2、利率风险

由于市场中的利率不断波动,便会导致利率风险的出现。由于受到资产作为主要支持的证券化投资人所获得的利益是固定的,但债务人偿还贷款的利率几乎是根据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变化的,两者存在的利率之间并不会成正比,这也会造成由于不能支付足够金额,导致投资人的本息出现极大风险。

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一)商业银行方面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首先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在发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发行之后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1、构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作为基础资产的主要债务人,必须拥有良好的信用,才能降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所面临的风险。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为贷款机构提供更加完善、详细的贷款信息,可有效对风险进行方案。依据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征信体系还存在较多缺陷,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将其进行全国联网,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在个人征信系统中,缺乏完善、有效的信息数据,不能利用模型将其构建完善;还比如征信市场无法良好、规范运作等。因此,为了有效管理信贷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应联合企业构建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并将信用数据完善。

2、构建完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制度

在基础资产池中,证券化本息支付的主要支撑来自于自身的现金流。因此,商业银行提升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有效性是帮助投资者有效识别风险的重要举措,并对后期的定价、决策做出合理的建议与参考。在市场发展的前期便应做好制度规划、优化工作,才能将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完善,更加真实、客观、立体地反映出基础资产池的真实情况与面临风险状况,确保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有效规避风险。

(二)政府方面风险管理措施建议我国相关监管部门风险管理措施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相关法律、政策的颁布与改革进度,构建完整的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比如2006年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从而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1、构建由政府主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

依据西方国家的资产证券化实践经验来说,在进行证券化的过程中,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尤其在发展初期阶段,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才能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保障。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并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确保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高效、稳定的运行,并吸引各方投资者共同参与。因此,可以让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协同负责,并对市场的运营状况进行控制与监管。政府部门还应依据我国国情并参考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制度,才能促进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征信体系还较为不健全,中介机构的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面对当今金融环境的严峻环境下,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才能在初期使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稳定发展,并确保市场的运行可靠、安全。

2、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提升金融监管力度

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现状,部分现行法律与证券化业务之间还存在较大矛盾,因此便要对西方国家进行借鉴,才能构建完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并提升其运行质量。

首先,应将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对现行的法律进行补充,并在其中加入必要的制度与规范,构成一部针对性较高的立法,并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各种法律问题出严格控制,确保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高效、稳定的运作,其次,将《公司法》、《企业债权管理条例》不断完善,确保SpV可以在法律条件下逐渐成为信贷资产债务的主要发行主体,并允许其对发行债券进行收入,并方发起人对基础资产进行购买。

3、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在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多的金融机构,因此,基于政策、法律基础上,要想将资产证券化的市场进行完善便要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确保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内部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与正确引导,从确保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运行正常。

四、结束语

资产证券化作为近几年来最重要的金融业务创新,虽然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参与者各方面因素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但通过商业银行对于内部、外部的管理调整、政府加大对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完善力度等有效风险管理措施可有效将风险进行防范及转移,以确保广大参与者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相信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实现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及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更高层次的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黄俊毅.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济市场,2016,(01):67

[2]陈逸,朱娜娜.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3):145

[3]陈嘉敏.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5

[4]王雪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09):76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篇6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内容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管理人员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贷款业务进行风险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确保贷款符合银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保证贷款程序和信息的透明、保证银行贷款合规合法、确保将贷款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是:实现贷款业务的流程化和程序化,关键是解决贷款过程中的审贷分离。建立信贷授权和分级审批制度,这是确保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重要制度。建立信贷内部稽核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信贷内部检查与稽核,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以便有效地防范风险,避免或减少损失。建立贷款决策人岗位责任制度,这是规范贷款决策体系内各岗位在贷款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的一整套制度,是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内控机制的重要环节。建立信贷风险的电子化控制制度。这是防范信贷过程中“道德风险”的一项有效措施。信贷风险的电子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控制信贷过程中的失误,特别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建立信贷的激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诞生初期,适逢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各商业银行按照要求构建内部控制机制阶段,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银行问题和城市商业银行组建的先天风险因素,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伊始就把内部控制当作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经过10多年的努力,城市商业银行遵循金融监管当局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特别是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仅就信贷风险控制来说,据银行监管部门公布,2005年底,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比首次降至个位数,绝对额减少到1000亿以内。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一)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现状

1.初步建立了信贷授权制度

各行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和本行内部管理的目标,在信贷业务过程中,普遍建立了一级法人信贷授权管理体制。1)在法定经营范围内对信贷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实行“分级管理、逐级有限授权”;2)根据分支机构和信贷业务职能部门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主要负责人的素质等,实行区别授权。全国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大多都实行了等级行管理制度,包括信贷在内的权限都实行差别制度;3)对分支机构和信贷业务职能部门按照授权制度执行情况、风险控制状况和信贷运营效力等实行动态授权,及时调整授权权限。如兰州市商业银行在信贷授权管理中,不但对分支机构实行分级差别授权,而且按季依照该行的信贷授权管理制度对分支机构授权执行效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调整所授权限;4)强化授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越权违规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风险、损失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如台州市商业银行将信贷风险和机构负责人、信贷人员的职务、收入和福利待遇、荣誉等挂起钩来,形成了自身的信贷风险文化;5)实行分支机构负责人和信贷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制度。

2.基本实现了对客户的统一授信制度

按照银监会“授信尽职调查指引”等客户授信管理规定和人民银行关于建立社会征信体系的相关要求,各城市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了对客户的综合授信制度。各行根据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指标、管理水平、经营团队及综合还款能力等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客户能够和愿意承担的风险总量,依照“有效控制风险”的原则,对客户确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商行等发达地区的优质城市商业银行在授信工作中,不但改进了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而且开始探索和应用国内外发达银行所使用的先进的计量分析方法。

3.逐步建立了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全面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

信贷管理的流程化和程序化是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而健全的组织体系是信贷业务流程化的保证。城市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实践中,适应风险管理的需求,逐步建立健全了信贷管理的组织体系。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在董事会下设立了风险管理专门委员会,高级经营层成立贷款审批委员会,少数行还成立了贷款调查委员会,分支机构成立了审贷小组,初步形成了董事会、高级经营层、分支机构三级或四级贷款审批层次。近年来,部分探索和实施扁平化管理的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贷款调查中心和贷款审批中心,并根据信贷业务结构设立若干分中心,实行信贷业务的纵向管理、横向制约。少数行设立了首席信贷审批官等。在内部职能部门的设置上,各行按照审、贷分离的要求,将信贷调查与信贷审批分设、将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分设,使信贷业务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前、中、后台分开,职责明确、清晰。贷款审批实现了集体审批,告别了贷款审批“一支笔”时代。

4.重视和加强了贷款的结构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初期,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加上没有现成的信贷运营模式可供借鉴,市场定位不明确,目标市场模糊,贷款客户结构、期限结构、种类结构等不合理,致使一段时间内贷款风险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对此,银行监管部门加强了城市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监管,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注重存量贷款结构的调整和增量贷款结构的优化。1)各行普遍调整了贷款发展战略,明确了贷款目标;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结合其整体业务市场定位的明晰,将其贷款市场锁定在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对存量贷款中的大额贷款、股东贷款及其关联贷款和大行业、大企业的集中贷款按照单笔贷款比例、单户贷款比例和股东贷款比例等规定进行调整,也取得了好的效果。新增贷款的75%以上都投放给了中小企业。2)借鉴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银行的教训和部分发生支付问题甚至被重组和关闭的城市商业银行的教训,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注重了资产和负债比例的管理。注重了贷款的流动性管理,部分行还提出了“多流动少固定,多短期少长期”贷款原则。少数优质行已经或正在探讨和尝试贷款客户退出问题。贷款期限结构管理得到加强。3)合理控制信用贷款比例,增加抵、质押和担保贷款比例。

5.重视和加强了贷后管理工作

贷后管理一直是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软肋。但随着风险监管力度的加大,贷后管理逐渐加强。一是各行普遍加强了贷后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了贷款管理台帐,加强了贷款档案管理和贷款企业经营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二是加大了对贷款企业特别是大额贷款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增加了回访频率。三是加强了贷后管理的内部考核。多数行把贷后管理状况与贷款审批权限挂钩,部分行把贷后管理状况与相关人员的政绩、工资等挂钩,少数行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将贷款风险状况对资本的消耗程度与分支机构的经营利润等挂钩。四是全部实施了贷款五级分类管理,贷款质量管理渐趋细化和专业化。五是加强了存量不良贷款的盘活、转化和处置工作。各行普遍对不良贷款设立专门部门进行集中管理。部分行还千方百计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到2005年底,有近40家行得到地方政府累计近300亿资金或优良资产的支持,使其资产质量得到了根本改观。

6.重视和加强了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电子化建设

各行结合综合业务电子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逐步开发了信贷管理系统,并逐渐投入使用,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手段有所改进,技术不断提高。

(二)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后,针对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对信贷风险防范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活动。这对防范和化解其信贷风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还只是刚刚开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对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以来,决策层和执行层主要负责人的变动过于频繁,高层人员短期行为严重,对信贷风险控制在思想深处缺乏长远考虑,表现为对建立内控机制认识不高,主动性不够。工作上只是在监管当局的要求下被动地采取一些措施,制定一些规程,将内控机制与规章制度混为一谈。

2.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缺乏有效性。一是信贷内控制度缺乏全面性、及时性,存在漏洞。二是重制度建设,轻贯彻执行,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三是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没有彻底分离,缺乏组织机构的保障。

3.信贷风险内控机制缺乏独立性。表现为内控机制的建立者和执行者是同一部门,制定者、操作者和监督者是同一人,内部牵制制度执行不力。特别是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受行长领导,独立性不强,查处力度不够,相互制约机制难以形成。

4.信贷风险内控机制缺乏审慎性。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以全面风险管理为目标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等尚处于软约束阶段。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分责管理还执行不严格。以具体风险评估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监控、交易风险监控手段还很落后,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方法还极不完善。

5.信贷风险监控不连续、不细致。在贷前调查中,仅仅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作出判断,对企业假信息、假报表缺乏防范意识,客户经理深入企业进行帐实、帐单、帐帐、帐表核实不及时、不细致,很少通过专业会计师事务所来识别企业虚假财务信息。在贷后检查中,内容不明确,缺乏规范化、表格化、定量化的检查提纲,工作中的随意性、主观性强,缺乏严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贷后检查操作规程。日常监管中,对企业通过媒体的信息关注不够,获取企业信息的渠道少,风险预警难以做到。

三、构建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机制的对策

信贷风险是城市商业银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所要应对的主要风险,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内控机制是城市商业银行通过自身努力短期内能够增强信贷风险管理能力的主要途径。但也有很多难点:一是建立信贷风险内控机制的环境不佳。二是信贷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方法和技术落后。三是信息系统与内控机制的要求距离较大。四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

尽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但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信贷风险对经营的影响,认识信贷风险与银行危机的逻辑关系,从而迎难而上,努力创造条件,下大力气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内控机制。

(一)营造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控环境

1.引导、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在增资扩股中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努力实现股份多元化。地方政府所持股份逐步减持,或全部退出,尽快淡化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地位”,恢复城市商业银行“多元股份制”的本来面貌,使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本来明晰的产权关系更加明晰,为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机制的建立奠定制度基础。

2.在城市商业银行建立“现代商业银行法人产权制度”的基础上,银行监管部门应发挥其在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权威作用,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制的步伐,使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经营层真正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之间的制衡关系,建立相关的制衡、约束和激励机制,为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机制的建立提供基本条件。

3.积极培育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文化。内部控制归根到底是由人进行的控制。银行中的每一位人员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既对其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银行内部会因此形成一种内控文化和观念,这将直接影响内控的效率和结果。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全体员工参与的结果。从内控的设计到实施,与全体员工的行为密切相关,而员工的行为是由其知识水平、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管理层的经营理念等内在的文化素养决定的,全行员工的文化素养构成了银行的企业文化总体,体现着银行的价值、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对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培育“信贷内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进一步完善信贷授权制度

1.建立健全信贷风险控制的组织体系。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信贷业务的高速增长迫切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健全风险控制的组织体系。城市商业银行应在董事会下设立以信贷风险控制为主的风险控制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应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详细的工作职责,应代表董事会行使大额授信和信贷审批权。高级经营层应设立贷款调查委员会和贷款审批委员会,实现信贷业务集体决策。分支机构应视信贷业务需要设立相应的调查和审批机构或设立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负责贷款业务的调查和审批。机关部门设置上,应将信贷业务的前、中、后台分开,特别应将信贷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分开,形成规范的信贷业务运作流程,建立起董事会、高级经营层、分支机构三层或三层以上的信贷业务组织体系,为信贷风险控制提供组织保障。

2.建立健全信贷业务授权分责制度。城市商业银行应在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结合信贷业务组织体系的建立,在原有信贷授权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授权内容。董事会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最高审批机构,给董事长授权,董事长给行长授权,行长向主管副行长或贷款独立审批官、贷款审批中心主任乃至分支机构的行长或信贷风险经理转授权。值得一提的是,贷款调查系统也应实行明晰的授权分责制度。

3.结合扁平化管理的推行,城市商业银行应探讨建立事业部制的信贷集中调查和审批系统,实行纵向授权横向制约。即总行成立贷款调查中心和贷款审批中心,按分支机构业务状况成立分中心,两个中心以及分中心的工作人员归总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分支行的行长不再直接拥有贷款审批权。这样,即可以解决信贷风险内控边际效率递减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信息传递不畅导致的决策层和高管层对信贷风险的全面、及时了解掌握的问题。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是传统观念尤其是分支机构负责人传统思想观念上的抵触导致的两个中心之间、两个中心与分支机构之间不协调、不配合的问题,如解决不好,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信贷业务运行效率问题。

(三)建立健全对客户的统一综合授信制度

1.授信形式统一管理。对客户的授信,做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统一管理,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统一管理。对表内的贷款业务、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贴现等业务和表外的信用证业务、保函、承兑等业务进行一揽子授信管理。

2.对集团公司授信统一管理。对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均有业务关系,且有合并报表的集团公司要进行统一授信。对跨省市的集团公司,要根据公司分布情况,先核定集团整体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再根据集团本部及其子公司的风险状况和相互间的风险连带关系分别核定其最高综合授信额度,集团本部及其子公司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之和不能超过集团整体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对有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由有关机构按金融机构授信办法进行授信审查、审批,非财务公司部分按授信规定进行审查、审批,集团整体授信要把财务公司的授信额度纳入统一考虑。

3.对关联企业进行统一授信管理。按照“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由同一人或同一家庭成员任法定代表人的多个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有参股关系的企业等关联企业要进行统一授信。对跨省市的关联企业可比照集团公司授信办法授信。

4.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授信操作规范。对授信的每个环节、每个部门要制定规范、科学和以防范风险为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操作手册或业务手册。

5.建立和完善授信风险责任制。应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岗位的风险责任和相应的奖罚措施。调查人员应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审查和审批人员应承担审查、审批失误的责任,并对本人签署的意见负责;贷后检查人员应承担检查失误、清收不力的责任;放款人员应承担操作性风险责任;高管人员应对重大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强化内部稽核审计在信贷风险内控上的作用内部稽核审计是银行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防线。城市商业银行关于信贷业务稽核审计,只是“零敲碎打”,还没有形成全面、系统、完善的稽核内容体系。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主要是信贷类风险,作为风险防范的最后防线,城市商业银行应重视内部稽核审计在信贷风险防范中的作用,应将信贷业务稽核列为稽核工作的主要内容,并研究建立一套全面、系统、完善的信贷稽核体系。在稽核的方式上,应当实现定期稽核与非定期稽核、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一般稽核与专题稽核相结合。在稽核内容上,宏观层面要对信贷业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稽核。固有风险主要是信贷人员的品行、能力、阅历和经验,信贷人员的变动情况,信贷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业务性质,被稽核单位的区域特点等。控制风险主要是信贷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岗位牵制情况,信贷人员的素质情况,管理层的信贷指导思想和信贷业务人员的道德操守。微观层面看,信贷稽核体系主要应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贷款审批的稽核。主要包含贷款合法合规性稽核和贷款决策合理性稽核。贷款合法合规性稽核,看借款企业的合法合规性和贷款用途的合法合规性。贷款决策合理性稽核,看贷款审批的程序、方式方法以及审批手续是否正常、理由是否合理和信贷授权执行情况。看贷款调查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调查报告的规范有效等。

2.贷款分析的稽核。主要包括贷款企业信用评价的稽核和银行贷款方式的稽核。信用评价稽核包含信用评估程序检验和担保人信用检验。贷款方式稽核包含抵质押品检验和贷款投向检验。

3.贷后管理的稽核。主要包括还贷检查和逾期贷款催收检查。还贷检查包含贷后银行回访企业掌握企业经营情况检查、还款记录检查和罚息催收情况等。逾期催收包含不良贷款管理情况和贷款档案资料管理情况检查。

(五)加强信贷业务的电子化建设

强化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迫切需求城市商业银行加大投入尽快提高电子化水平。

1.要建立完善的授信业务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授信业务全过程进行持续监控,对授信风险和收益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全面和集中掌握客户的资信水平、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等信息,以便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对有问题客户实行业务准入和退出。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篇7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防范和预警;信贷服务;产品创新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促进银行的长足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在保障银行稳健经营方面还存在欠缺,因此提高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改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的渠道与环境,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双赢,既是当今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中的信贷风险主要指贷款发生损失存在不确定性,即银行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无力偿还贷款,甚至导致本金和利息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

一、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L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采取了诸多的方法和措施。本文主要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和风险管理流程两个方面分析L银行在这方面主要做的工作。

1、设立小企业业务专营管理部门

设立了专营机构16家,分设10个业务部,分布在各家支行及业务团队,业务覆盖各个行业和领域,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规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

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时效性很强。为了更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部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优化操作流程,完善机制建设,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业务流程,规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3、构建小微企业贷款监管体系L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监管,注重合同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合同中从贷款发放、贷后资金、贷款偿还等全过程管理,明确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时责任方应承担的相关责任,以合法的法律手段维护银行的合法利益。L银行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和资产保全部的作用,在各分行成立分行预警控制小组,打破总行预警风险的机制,提高分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风险预警机制,掌握全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情况。截止2014年底,L银行的风险预警贷款主要是单户担保和联保方式的贷款,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钢贸行业,占比达20%以上。

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专业的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模式

(1)现有信贷审批标准不适用于小微企业。L银行针对大企业和小微企业采用的审批信贷流程、信用评价标准并无太大差异,业务审批与大企业的信贷业务流程一致,这种同标准的信贷审批模式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短平快”的资金需求,缺乏使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简便的操作模式和标准化的产品流程,高标准和高门槛的要求不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2)贷款种类单一且市场同质化。一方面是产品单一且推广容易受阻,现有的这两类产品并不能完全推广,产品也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产品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小微企业贷款产品与其他银行的产品同质化严重。(3)贷款审批流程繁琐。L银行目前对信贷审批实行审贷分离、统一授信的管理模式,贷款审批权主要集中在总行及分行一级,基层银行主要履行贷款前期准备,审批功能非常弱。基层行的客户经理办理贷款业务必须逐级上报,经上级行审批后才能完成贷款程序。复杂的贷款程序容易延误中小微企业急需资金的时机,导致部分优质的中小客户流失。(4)贷前管理成本高。小微企业信息公开渠道少,所提供的资料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产品经营等信息,企业为获得贷款隐瞒对企业不利的各种信息,银行并不能全面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为了获取更多客户的信息和资料,提高资料的采集量和真实性,银行必须加大贷前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使银行贷前信息的管理成本不断加大。

2、信贷服务制度不完善

(1)小微企业信贷信息科技系统薄弱。L银行目前在报表统计、绩效考核、数据报送、信息核对等方面都是人工统计完成,工作效率不高,且容易发生错误,加大操作风险,给信贷业务发展造成一定的潜在风险,无法做到利用科技手段来防范风险,提升业务发展水平的高效局面。(2)小微企业信贷部与支行联动机制效果不明显。到2013年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部向各分支行累计推荐优质小微企业客户信贷规模上万亿元,通过业务共同开展的形式不断加强与支行的联动机制。但这种对接形式的效果不佳,仅限小微企业信贷部和小部分分支行之间开展,未形成全系统内分支行的对接机制和全行积极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局面,小微企业信贷部单个部门的力量太薄弱,不利于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规模。(3)针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L银行在省内的服务网点在整个银行业的服务机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增长速度低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增长的速度,使得L银行不能承担满足小微企业市场需求的重任。由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规模小、风险大,L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主要对象是业绩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

3、缺乏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计量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1)缺乏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首先L银行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是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重要依据,目前L银行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主要侧重于以往财务数据的分析,缺乏对目前现金流量和经营情况的分析,对其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更显不足。其次,由于银行获取小微企业资料的受限,缺乏足够的信息判断小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相关专业人士的判断来评定,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评定小微企业信用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很难合理地确定,客户的风险状况无法通过评分客观地反映出来,不利于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真实的判断。最后,L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缺乏动态调整,定期评定使评级部门很难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对信用评级进行调整,信息传达落后不利于客户经理根据信用状况的变化对贷款情况做出快速判断。(2)风险识别与分析手段落后。目前L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识别以定性为主,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计量体系,风险管理的依据偏重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指标,而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总结。这种风险识别和分析手段,一方面是这种主观判断的方式容易导致风险分析的结果受人为影响较大,工作人员的错误判断会使风险评估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不利于全行范围内对信贷风险的计量标准形成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另一方面,L银行尚未开展系统的行业和区域的风险分析工作,这部分风险评估的缺失导致整个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缺乏整体的专业性风险分析和指导,使各分支行无法准确地把握主要目标客户及产业链定位,不能有效指导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L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前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新趋势,根据L银行发展独立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从如何建立独立的业务单元和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的角度特提出对策建议。

1、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创新模式

(1)借助ppp模式拓展业务范围。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政策。目前各地推出的ppp项目已达1500个,总投资额超过2.7万亿,商业银行已成为ppp项目最重要的资金提供方。L银行参与ppp模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企业贷款方式,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企业正积极参与到ppp模式中,L银行可通过贷款给ppp项目中的社会资本方获得收益,因社会资本合作伙伴是政府,贷款资金的违约风险和系统风险相对较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的风险。二是通过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间接参与ppp项目融资,此类业务可由L银行发起,在实现表外融资的同时,还能确保对项目的把控力,成为“影子银行”业务的延续。(2)成立科技支行开展专营业务。我国正处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科技型企业能迅速将科技资源转变为社会生产力,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型企业的主体。为了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很多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科技支行的形式专门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一方面,与普通商业银行支行相比,科技支行借助风险投资,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来发放贷款,主要帮助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更关注风险因素。另一方面,专业的科技支行具备完善的信贷服务、股权融资等众多功能,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专业判断和发展前景评估能力非常强,具备技术、金融、市场、风险控制等多个专业团队,能有效控制支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因此,L银行可通过设立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还能有效控制风险。

2、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

(1)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由前文分析可知,对信贷人员的考核体系不合理会增大操作风险,因此实现信贷业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是规避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一是改进以往注重任务指标完成率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运用平衡积分卡等新型管理工具,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考核,从薪酬制度、绩效评价和晋升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调动信贷管理和业务人员积极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专业人员培育和引进机制。要培养一支精通小微企业业务、熟悉小微企业规章制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信贷管理团队,强化业务培训。加大对外部专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充实银行信贷业务管理队伍,通过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专业化团队,提高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2)提高从业人员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意识。L银行必须要求信贷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要同时转变观念,由控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转变为提高自身经营和管理风险的能力,使价格覆盖风险。在信贷业务人员培训过程中,要灌输服务小微企业的观念,转变每一个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观念,把积极的风险风化推广到日常具体业务中,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3、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1)优化营销模式。目前L银行经营机构现已覆盖城市各经济区域,可充分依托支行网点,业务经营下沉,完善营销组织架构,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扫街营销模式。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下一步就是要充分发挥网点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以网点为中心的营销组织架构,将业务营销组织、营销人员管理下沉到各支行,以支行为中心,开展小微企业营销活动,完善网点的营销功能,强化产品交叉销售、业务联动营销。将人员、业务营销前置到支行,由支行统一进行组织管理,提高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效率。(2)推进新产品创新。从前文分析可知,由于L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开展的信贷产品只有两个系列,并不能满足当前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资金需求,因此L银行必须根据小微企业实际资金需求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行业鼓励创新产品的政策机遇,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L银行更加应该把握好机遇,创新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利用自身业务发展的灵活性开发更多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小微企业更好地运营发展,从而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对国家重点扶持产业、无不良信用记录、企业发展前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小微企业适度尝试“综合授信”,给予这类型企业在承诺贷款额度内能够灵活地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按不同的方式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3)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从前文分析可知,L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信用风险评定和信贷决策大部分依靠人力手工完成,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且操作风险加大。若L银行要发展小微企业信贷的批量授信模式,信贷风险评估、决策必须依靠安全、可靠和全面的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构建和实施自身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及决策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信贷客户,实现客户类型系统内自动归类。建立评级模型后实现信息化管理,确定信用级别,缩短贷款业务的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信贷管理成本,降低人为主观的影响度,提高信贷决策审批决策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大量的原始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各类贷款业务准确的违约概率、信贷资金的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金额等风险参数,为今后批量授信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更科学地为风险定价。

参考文献

[1]杨志新:大中型商业银行如何走出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信贷业务瓶颈[J].时代金融,2014(2)

[2]郝晓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曹志鹏、赵明旭:银行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信贷支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

[4]姚耀军、董钢锋: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J].财经研究,2014(1).

[5]李芳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吴凡:基于产业集群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以民生银行为例[D].苏州大学,2014.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指当银行贷款到期而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使银行信贷资产和收益受到损失的可能性。通过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能够直观地发现信贷收益在银行经营利润中占比很高。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信贷风险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还关系到银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研究愈发显得重要与紧迫。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

(一)来自外部环境的原因

1、立法监管不足。由于我国的金融立法目前尚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金融活动的充分进行。目前还未有对恶意逃废银行贷款的刑法,所以相关法律制度的欠缺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在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由于客户的道德及信用问题,通过恶意逃废债务使得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从而产生严重的信贷风险。因此说,由于没有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

2、信用文化淡薄。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时期,但是人们的市场信用观念还比较淡薄,这也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大量产生。由于人们在信贷活动中的信用观念的淡薄,使得客户对银行提供信息不实、客户信贷活动不履行相应义务等情况不断发生,这些情况使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地发生。社会的诚信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

3、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国有企业的所需资金长期由银行信贷提供,其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流动资金等投入都需要商业银行提供。这种情况造成我国国有企业的负债过高,长此以往使得企业经营困难,直接造成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我国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干预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使国有企业脱离困境,把通过逃废金融债务作为帮助企业的有效手段,因此产生干预商业银行的收贷,从而产生信贷风险。

(二)来自银行自身的原因

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上,对信贷更加关注于贷前调查,而对贷后的后续管理工作不重视。对贷款的制约制度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指标上的约束。在商业银行中存在贷款对象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几个企业上,如果企业发生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而且目前,商业银行的竞争日发激烈,对信贷风险的防范产生松懈,企业多头开户与借款,都为债务人逃废债务提供了机会,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埋下隐患。

2、选择贷款方式不当。目前,贷款方式一般有信用贷款、保证贷款和抵押贷款。通常来说,信用贷款因为只凭借款人的信用进行发放,其收回没有相应保证,所以风险很大。保证贷款有担保人承担到期还款的连带责任,其风险较信用贷款较低,但是同样存在很多风险,如担保人的经济实力不足;担保人多头担保;担保合同存在漏洞等原因都会造成信贷风险。抵押贷款因为有实物作担保,一旦发生风险,银行可以处理抵押物进行优先受偿,所以信贷风险相应较小,但抵押贷款同样存在很多风险:比如抵押物估价不准,不能偿还贷款;抵押物保管不善,价值降低,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些都会引起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增加。对以上贷款方式的选择不当,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

3、信贷分析的局限性。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发放的主要依据是对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的结果。通过财务分析使商业银行了解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发展趋势和还款保障。但是财务分析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财务报表中反映的是企业在过去的经验成果,过去的财务成果并不能一定代表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会产生逆转的可能性;第二,财务报告的分析并不能反映企业所处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当行业环境产生变动时,企业也不能幸免,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便会产生。

4、缺失正确的信贷文化。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正确的信贷文化。由于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没有的经营自,信贷业务按计划办事,没有自主的信贷行为,也无风险意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商业银行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经营权限与信贷策略,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才逐渐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地进行经营管理。但是,面对这一变革,缺乏健康正确的信贷文化引导,在信贷活动中一些金融机构开拓信贷市场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甚至还是通过沿袭较为原始的公关策略,对外服务和营销还是停留在较低层次,通过依靠送礼请客维系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争揽优质客户,而不在信贷风险管理和服务上下工夫,使信贷业务缺失正确的信贷文化指导,引起信贷风险的增加。

(三)来自客户的原因

1、客户的个人品质。客户的个人品质是决定银行信贷风险的关键因素,其品质是指客户不仅应该有偿还其贷款的意愿,而且其在偿还债务期间要有主动承担相应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贷款客户必须诚实可靠,对企业努力经营。但是,客户的个人品质难以用分析方法加以计量和确定,这与客户的责任感、学历、经验和年龄密切相关,还与其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否具有现代管理理念、以往与银行的行为记录紧密相关。客户的个人品质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而其个人品质是银行难以全面了解的。

2、偿还贷款实力。贷款企业的实力是到期偿还贷款的保证,但是如果贷款企业经营出现巨大问题,导致资不抵债,那么相应的会产生信贷风险。即使是抵押和保证贷款,如果对抵押资产的价值判断出现失误,对保证人的实力判断出现问题,这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因此由于客户偿还贷款的实力出现问题,那么即使借款人有偿还贷款的意愿,也同样无法偿还贷款,从而产生信贷风险。

3、客户行业环境。对于长期贷款来说,期限越长,其行业环境的变动对其影响就越大,因此信贷风险也就越大。对于客户的企业经营来说,其经营业绩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程度,还会受到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行业的经济前景、产品的未来趋势、技术的创新进步、市场的竞争加剧、需求的市场变动都会影响到客户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行业环境的变化在评估信贷风险时都要加以考虑。

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建设社会信贷体系

第一,树立全社会的市场经济信用观念。发展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和优秀的国民道德水准为基础的。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公民的信用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贷体系。

第二,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强化在企业信贷管理上的法律建设。应该在经济法、合同法、民法、刑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中对信用行为做出明确规定,对于信贷中的失信行为要明确其民事和刑事的处罚标准。一定要从法律上为信贷诚信问题提供保障,在根本上改变当前信贷活动失信的机会成本过低的情况;同时为实现信贷活动的正常进行,还应该努力完善包括规范中介机构、金融信贷职能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三,大力建设信用服务体系。建议可以采取行政上的方法,鉴于我国当前信贷信息分散的情况,由政府出面制定管理信贷信息的办法,成立一个专门的信贷登记咨询机构管理信贷信息,从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及时整理和收集借款人的金融机构往来活动、债权债务变动、民事刑事纠纷以及主要管理人员状况的数据和信息,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可以得到相关信息支持。

(二)转变政府职能。第一,政府一定要从直接管理企业角色中脱离出来,做到从行政性分权转向经济性要权;第二,政府应严格控制其经济活动,其项目投资要确保有资金来源,不占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银行信贷与国家财政往来应遵循平等性、自主性与有偿性的原则。避免信贷资金的财政化使用,商业银行应按效率原则,国家财政应按公平原则,来承担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

(三)加强银监会对信贷风险的监督管理。银监会应该从注重监管合规性到向注重监管风险性进行转变,真正重视信贷风险的监管工作。以风险性监管为主要工作,以合规性检查为辅助工作,将合规性与风险性进行结合,改进并提高监管的效能,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建立科学和规范的非现场监督体系,进行非现场监督评级,建立监控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共享。对银行报表的分析,也要考虑进行风险性和合规性评级。

(四)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构。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应减少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的层次,扩大信贷风险管理的范围,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效率,强化管理信贷风险的权威性。应该赋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构在信贷政策制定、信贷决策审批、业务限额管理等方面更多的权利。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控制银行信贷风险。由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信贷资产安全,统筹制定信贷风险的识别、报告程序与方法,全面控制信贷风险,对信贷风险进行持续监控,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情况、整体信贷资产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对潜在的信贷风险进行评估,向银行董事会和投资者提供信贷风险报告,并建立起以风险为评价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

(五)进行信贷风险全面管理。要进行信贷风险的全面管理,信贷风险全面管理具体讲就是要将金融机构、企业客户、个人客户等不同类型的客户,其商业资款、流动资金贷款、住房贷款等不同种类贷款的信贷风险全面进行统一管理,将这些具有信贷风险的业务单元全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不留盲区。信贷风险的管理要贯穿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全部过程,在信贷活动的每一环节都要有监控点,不留盲点。

我国商业银行还应强化对信贷活动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在银行内部建立实施一整套严格的信息管理流程,建立包括所有客户的信贷活动记录、基本信息、财务报表、借款人信用等级等信息的信贷数据库,建立这一数据库,可以对不同行业发展趋势、基本特点和主要风险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信贷对象的经验风险进行必要的评判,从而为控制信贷风险创造条件。

(六)建立外部信贷评级机构。我国政府应当组建外部信贷评级机构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鼓励在我国建立起像标准普尔和穆迪那样先进完善的外部评级机构。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应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健全完善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机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统一管理;二是建立起评级机构的行业管理协会,并由行业管理协会公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等级的相应评估标准,由各外部信贷评估公司参照执行;三是由行业管理协会对信贷评级机构所公布的信贷等级进行统计,对评级质量较差的评级机构应该取消其市场准入资格;四是对于特定借款人的各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商业银行信贷方应该全面进行考虑,当评级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时,应当对最低评级结果给予更多的重视。

(七)学习国外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随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竞争,但同样带来了先进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也促使了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的国际先进方法进行学习和借鉴。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外资银行的交流和学习,学习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运作与管理方法,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能力,锻炼培养我们自己的高素质信贷风险管理人才。

(八)培养健康正确的信贷文化。信贷风险潜在于每项信贷业务之中,它们事实上是商业银行每次信贷业务必须面对的一个方面。这就是要求每家商业银行构建起一个稽查和控制信贷风险系统的原因。这个信贷风险管理系统需要用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作为支持和引导,因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能决定其承受信贷风险的大小。因此,每位商业银行的信贷职员都应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绝对应该避免的。这种以防范信贷风险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对维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是提高信贷资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全行都共同笃信的良好健康的信贷文化是银行未来成功的基础,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更是信贷资产质量的保障和利润的源泉。

(作者单位:1.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2.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市中山支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明.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再造.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金融体系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主要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伴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扩张,所经营的货币业务面临着多种风险,而信贷资产业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存款、贷款利差作为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占银行总资产的70%。由于我国在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业务管理上对于规避及有效化解信贷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及监管措施较之前有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已达到完善,从整个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到银行自身的内部防范,加强自身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银行应该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保证银行的良好运转。本文通过对信贷风险的定义,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从借款企业,银行自称及外部环境分析风险成因,针对信贷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调整措施,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信用体系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近年的不断发展与扩张,银行业也进入一个发展的新时代,去年十八届三中全指出,完善金融体系改革,推进市场利率化,推动存款保险制度,这就表明了银行可以对存款、贷款的利率自主定价,然而,市场利率化的改革也带来了银行同业间的竞争力的加剧,同时也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这就要求银行时刻要保持警惕,保证资产安全。截止2013年底,我国共有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银行6家,全国股份银行12家,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10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不计其数,即使是在这样良好的前景下,不少的银行也存在许多信贷风险的问题,据悉,2013年末,较年初不良资产总额增加331亿元,不良资产率上涨0.05%。在竞争激烈的银行同业下,探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就显得十分的有必要。银行要怎样去制定识别信贷风险标准,怎么利用这样一个标准去尽量规避这样的风险,不仅仅是要使银行保证其收益,也要同时提升银行资产的安全。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及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管理机制不完善

大多数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不健全,对贷款流程监管不力,银行对借款企业的贷前调查没有一个审查标准,很多信贷专员对借款企业的审查都是具有片面性的,银行无法给出一套贷款条件的标准,而在贷款审批阶段,很多银行都是行长一人审批,没有实行上下级的审批制度,审批环节不严密,在放贷后银行对贷款企业监管不力,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贷款资金走向,因此为日后的还款增加了困难。

2、信贷资产质量差

我国大多数企业发展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依赖银行贷款维持企业运转,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管理不善,无法适应市场调节,改变贷款用途等等,造成企业财务困难,致使无法及时偿还银行贷款,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单一,存款利差是主要收入来源主要以信贷业务为主,这几年,不良贷款率趋于上升趋势,信贷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3、贷款与贷后管理力度不均衡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与贷款损失确认时间不一,所以造成信贷人员在对放贷上的重视程度比对在贷后管理上要大得多,有些信贷人员过分依赖贷前企业调查,在对贷款企业的调查上下了大工夫,以为做好了各种风险控制,贷款资金的还款就有保障,认为贷后管理是走形式,从而忽视了资金的贷后管理,这样的观念在银行信贷管理上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思维模式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银行自身

形成信贷风险最主要内部因素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不完善造成的,银行的内控制度不完善,贷款审查流程不严格,使银行资金流动性,安全性落实不完全,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制有一定意识,但仍缺乏,主要表现为对信贷风险管理的定位不准确,理论大于实际,信贷员缺乏一定业务素质,对贷款企业审查不严格,管理层缺乏风险机制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使得管理层无法全面、及时、系统的了解信用管理的情况,不能很好掌控银行信贷管理工作。

2、借款企业

借款企业对贷款管理不善、缺失信用,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建立的并不完善,借款企业的信用缺失是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些借款企业通过篡改会计报表或注册资金上的数据来骗取银行的贷款,银行发放贷款以后改变贷款用途或对贷款资金缺乏相应的管理,导致到达还款日期的时候无法偿还银行本金利息,甚至对银行进行赖账拖欠,银行的流动资金无法保障,严重的可使流动资金断链。

3、金融环境

金融体系的不完善,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金融市场产生风险,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对商业银行在管理和改革上造成阻碍,信贷管理的不规范,由此产生信贷风险。

三、商业银行加强应对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构建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是指对整个信贷资金运行过程中发生损失的可能性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可能产生的风险的一种提示信号。银行风控部门可以通过收集企业信息,根据分析数据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如对市场进行细分,对特定区域的信息数据分析进行归结整理;对客户的信息数据。应主要分析其财务报表,对资产负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做出一个全面评价,这是一项贯穿于整个信贷资金运动的工作,通过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全面客观反映信贷风险高低和资产质量状况,对于潜在信贷风险采取预先防范措施,从而避免风险损失。

2、加强信贷环节的管理

银行对于贷款企业的调查及贷款审批工作应具有独立性,应分别由不同工作性质的部门和人员来分工管理。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贷款审批与发放部门相对分离,并建立完整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与监督、资金回笼管理机制,实现贷款业务的科学管理。以往许多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仅仅只提出“审贷分离”,却忽视银行内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而现在银行内的风险管理已经不仅仅指出授信审批,更加强调银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有效实行审贷分离,明确上下级职责,加强每个部门环节的上相互制约与独立,能够有效弥补在信贷管理上的漏洞,建立垂直化的风险管理体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是全面且有效的风险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更要时刻对风险保持警觉,不断完善地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这是商业银行目前且将来必须面临的严峻信贷风险的挑战。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二)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做好内部防范工作

1、完善业务操作

商业银行应秉承加强内部管理、防范信贷风险观点出发,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信贷管理制度,要不断强化规范信贷程序,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地进行检查、调整、逐步达到制定的制度,执行没有明显漏洞。领导层必须进一步完善审贷分离制度。这是提高贷款质量的基础。这并不仅仅从形式上做到机构独立,分工明确,而是要落实到实处,要做到部门与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更要相互制约和协调发展。完善规范业务操作流程,规定信贷部门的工作程序,在贷款环节上做到环环相扣,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2、严格授信流程

商业银行不仅要建立审贷会章程,而且要切实规范工作制度,对大额和疑难授信的业务,在业内广泛开展信贷讨论,不但做好分析客户资信状况,对贷款投放要合理把握。防止贷款信息不对称和审批贷款专员的主观意识带来的信贷风险。并要充分发挥内控、财务部门作用,对其日常工作进行密切监督,做到协调与制约有机结合。

3、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一系列办法和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依照经营章程操作章程和文本要求,合规地操作,对于不符实际情况和不合规的信贷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完善信贷管理。

(三)提高银行信贷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与道德修养

1、建设银行特色信贷文化、让员工有归属感

所谓信贷文化,是在长期信贷管理工作当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遵守信贷工作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成文的习惯性做法与价值观念,简而言之就是对信贷管理的认同感,这不仅仅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学问,有力的信贷文化不仅有效识别与规避信贷风险,一定程度上提高信贷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引导信贷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坚决抵制,大力提倡爱岗敬业精神,建立信贷队伍良好的工作作风,这就需要信贷管理层不定期对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技能与思想上进行座谈培训,培养员工责任感,提高整个信贷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不但提高信贷员现代商业业务技能,也提高贷款风险的分析、判断能力,减低风险。

2、落实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

商业银行想要在承担高风险前提下获得高收益,就必须改革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管理干部人员的任免到部门员工的薪酬和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一套高效率的决策机制,这既能调动信贷经营人员的积极性,使员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能够大胆去做高收益高风险的信贷项目,又能有效防范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信贷风险。获得的收益也应同时体现在银行和信贷人员身上这样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对工作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建立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虽对信贷经营人员赋一定范围的权力,由信贷经营人员自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同时要对其行为承担其后果或利益。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形势严峻,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任务艰巨,但银行制要采取积极措施,根源上及时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减少不良贷款,对新增贷款实施严格把控,从而能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作者:卞伟力单位:华北石油管理局

参考文献:

[1]隋建雄,林琪.事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金融论坛.2004.5.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篇10

个人信贷业务是贷款银行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发放,用于消费、生产经营或投资的人民币贷款业务。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风险相对较低的个人信贷业务在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作为资金营运和保管人的商业银行之所以普遍关注个人贷款,并积极大力发展该业务,是因为个人贷款业务具有收益率高、风险低、客户广泛、产品关联性强等特点,容易实现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尽管个人信贷业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不同的阶段也存在不同的风险,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个人信用风险,个人信用风险也是导致银行大规模不良贷款和资产泡沫化的主要因素,特别是2007年金融危机期间,此种影响更是表现得突出,这给银行敲响了警钟,迫使银行要重新审视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

一、个人信贷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银行风险意识淡薄。在计划经济时代,银行没有经营功能,当然也就没有风险这一概念。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银行才有了面向市场经营货币的地位和功能,才有了风险的概念。然而有了风险的概念并不等于银行所有职员特别是银行高级管理人员都对风险有了足够的、深刻的认识,真正商业化进程的启动时间还不长,并且速度还比较缓慢,加之国有银行有国家做后盾,自身的危机感并不强。

2.操作风险。一是做出授信决策所依据的资料和信息不完整或不真实,不能有效地识别、量度和控制授信风险;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三是职员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差,导致工作失误或疏忽,或为了个人私利,对银行进行欺诈。

3.借款人的原因。借款人的“先天性不足”是形成个人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方面。这里所说的“先天性不足”是指借款人在借款前,就不具备经济实力,使得借款后,难以按照个人的意愿正常还款,即事先所拥有的条件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是借款人的经济活动不适应市场的要求;三是个人金钱管理观念松弛,基础工作薄弱。

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多个环节,需要建立一整套相互配合的政策、制度、办法来保证管理实施的效果。要做好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宏观信贷风险管理

(1)建立健全信贷运行机制。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成立个人信贷业务部门和信贷管理部门。个人信贷业务部门是具体的信贷业务经营部门,主要任务是拓展客户并对贷款项目进行初评;个人信贷管理部门是贷款的后续评审及风险控制部门,不能面见客户,根据信贷业务部门报送的书面材料进行评审。以此确立审贷分离制度在个人信贷业务运行中的核心地位,可以改变长期以来信贷业务审贷合一的运行模式,强化信贷业务审贷两个环节的内部约束机制。

(2)建立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政策约束机制。建立在行长领导下的由信贷业务部、信贷管理部、资金、计划、财会、结算等部门参加的个人信贷管理委员会,并进一步完善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客户政策、品种政策、利率政策和风险管理政策,以及贷款发放的基本条件及禁止发放贷款的有关情况。

(3)建立和完善授权管理制度。个人信贷要实行分级管理,加强信贷业务发展的权限约束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信贷业务的分级管理制度,按照信贷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类指导,制定新的办法,改变过去行政级别授予权限的做法,将各级的信贷管理水平、信贷业务发展潜力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作为贷款授权的主要依据,加强贷款授权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

(4)实行大额贷款集体评审制度,强化贷款审批的集团约束机制。成立信贷评审小组,作为信贷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机构,有审批权和最终的否决权,采取召集会议当众表态方式评审项目。为提高集体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考虑将信管、信业、资金、计划、财会、结算等部门的相关部门纳入该评审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集会议,对大额贷款项目进行评审。

(5)建立信贷管理责任制,强化责任约束机制。可以实行对信贷业务的内容、范围、指标、方法等进行统一的规定,统一考核标准,以更准确地评判各级行、各个信贷机构、各个信贷人员的信贷管理水平。信贷业务考核制度的建立,可以弥补过去单纯定性式考核的不足,使对各级行信贷业务管理水平的考察更客观和科学,有利于促进各级行加强贷款管理,提高贷款质量。

(6)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对个人信贷业务的稽核检查力度,强化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和外部检查的双重制约机制。稽核部门是信贷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一环,由于稽核部门本身身处信贷业务之外,其对信贷业务的稽核检查更具有中立性和客观性,更能够发现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和问题。

2.加强微观信贷风险管理

(1)完善客户信用评级制度,严格授信对象的选择。进一步完善客户信用评级制度,合理确定个人的授信额度,有针对性地加强贷后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实行授信限额管理,防止个人过度运用和银行内部授信失控。在实施客户信用评级的基础上,以客户信用为基础,将个人可能承担的最高风险量化,核定最高风险限额作为各类授信活动的总量控制指标,防止在个人授信总量控制上的盲目性,有效控制个人的信贷风险。

(3)强化贷款项目审查,确保贷款项目质量。强化贷款项目的审查,提高贷款审查的质量也是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为保证贷款审查的质量,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和大额贷款集体评审制度,制定贷款评审要点和评分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