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信用建设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6:31

社区信用建设总结篇1

未艾,国内已有上百个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计划和发展战略,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智慧社区建设也被不断提及。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智慧社区从理论到实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广州的智慧社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摸索并梳理出了许多国内领先的理念和做法。近日笔者赴广州调研学习,广州天河区黄村街康城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智慧社区建设带来不少启示。

从总体谋划高度再认识

广州天河区黄村街康城社区总面积0.9平方公里,有13个街区109栋楼,常住人口约3800户、17000多人。该社区将智慧服务工程纳入了幸福社区建设“一三五”模式中统一规划部署,提出以社区党建为根本,建设社区管理、居民自治和社区服务三个体系,依托广州市“一卡一页”(社保卡、市民网页)系统整合的信息资源与服务,通过网上服务、社区服务站、街道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社区内放置的公众服务自助终端等,努力构建涵盖了政务服务、公用事业及公益服务、便民商业服务、社区综合管理、社区自治等内容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此外,使用“二维码”开展社区管理和服务、“24小时自助图书馆”、自助式“健康驿站”等个性化应用也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社区先后荣获广州十大最幸福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当前,对于智慧社区的建设大多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加以规划,但笔者以为考量一个智慧社区的建设是否成功,并不仅在于其信息基础设施有多么的高端、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多么的普及,恰要看其整体的社区建设是否成功。对于智慧社区题中之义的梳理需要适时跳出技术视野,从更高的基点进行“俯瞰”,从总体谋划上对智慧社区建设再认识。康城社区也正是由于在更高更广的视角上思考信息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才使得其社区信息化恰如其分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总体谋划智慧社区建设时,必须注意要把社区信息化建设融于社区整体建设之中、服务于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智慧社区建设远不只是从窄带到宽带,也不仅是建几个平台、上几项应用,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规划智慧社区,那么,就如同是出门旅行只关注搭乘哪种交通工具更便捷,反倒忽视了目的地的确定一样。因此,只有把社区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社区建设融会贯通、合而为一,明确了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建设什么内容,并切实能够发挥作用,促进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总体提升,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才是智慧社区本身应有之义。

从实际出发按需建设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智慧社区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直接体验。因此,智慧社区建设一方面要解决如何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对居民需求的响应过程中,要注意认清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类型社区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划实际建设,否则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作为一个2002年建设的新社区,康城社区地理位置相对孤立,住户人数多,其中约八成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客家人,居民相对多元化。为此,在规划智慧社区服务时,就明确了打造“一站式”服务的目的,使居民不出社区就可办理计生、医保、养老、就业、救助、出租屋缴费等基本业务。而其采用二维码给社区树木贴标签、“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应用,也满足了该社区年轻住户较多、拥有一定信息素养住户的较多需求。

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智慧社区建设不应是周而全的样板化建设,而应是自助餐式的按需建设。在学习先发社区的建设经验时也不可照搬照抄,要有所选择。人口结构老龄化的社区和年轻化的社区,传统街坊式社区和新型房地产开发型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和移民社区等不同类型的社区,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必然不尽相同。从城市的整体规划上看,智慧社区建设可着重于对具有普适性的共性模块、机制,统一的标准(包括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对接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等)等的统筹规划。而从社区的规划设计上看,智慧社区建设则可在本社区刚性需求之外,寻求些个性化的应用。例如,目前宁波海曙区正在探索智慧社区建设,提出建设“智慧鼓楼”,针对辖区内餐饮业发达的实际,将鼓楼街道打造成面向社区居民的信息化餐饮街道。

从以人为本整合发展

智慧社区建设实际上涉及了智慧医疗保障、智慧能源应用、智慧家居、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远非社区一己之力可以完成,要在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布局,注重横向和纵向的统筹规划和整合共享。例如,康城社区的智慧服务就依托了广州市“一卡一页”(社保卡、市民网页)系统整合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其中,市民网页就整合了政务信息、信息订阅查询、网上办事、政民互动和云服务等五大服务功能,不仅可以提供交通违章、社会保险、公积金、水费、电费、燃气费、移动话费、电信话费类民生信息订阅服务,15个政府部门共39种事项的办事进度和结果查询服务,市民还可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百姓热线”向40多个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咨询和建议,随时查询在各市直属政府部门办事的进度。

人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和主体。离开了人这个要素,再好的硬件和软件也无法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增加现实社区的黏性,形成较为统一的社区认同感,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从康城经验来看,其智慧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果无一能离得开社区各种组织、人员所发挥的各种作用。该社区提出了“党建引领,智慧协同”的发展方针,长期在社区贯彻“相识、相知、相助”的邻里互助理念,让社区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此外,社区还通过业主论坛、康城社区文化创意室等载体集结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区业主,目前业主论坛已有会员16725人,各类帖子超过146万个。这一点与宁波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经验颇为相仿。宁波在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中就注重基础设施普及、信息资源整合、服务人才培育“三条腿走路”。总之,社区智慧服务体系要切实地发挥功效离不开多方互动,更离不开人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社区信用建设总结篇2

一、总体思路

区、县级市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切实抓好城域宽带网、有线电视网、电讯网等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区、县级市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各职能部门办公自动化及业务管理网络化;通过整合政府公众服务业务,推广电子社区应用,做到便民服务;以社区服务为平台,促进电子商务进入社区,实现电子商务服务;大力推广建立覆盖社区的信息化培训推广体系,使社会和公众掌握信息技术和技能,享受便民的电子政务服务和便捷的电子商务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和办事效率。

二、切实抓好现代信息基础网络建设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域网,改造有线电视网,大力发展宽带驻地网,适时、适度发展无线宽带网络,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

(一)依托*市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统筹协调多主体建设宽带城域网络,建设区、县级市网络交换中心和覆盖全区、县级市的宽带城域网络,其传输能力不小于1GB/S,交换能力不小于10GB/S。

(二)大力发展宽带驻地网建设,允许多种类型投资主体参与,允许采用多种技术方案,以形成一种活跃的、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使用宽带驻地网,宽带接入家庭普及率总体要达到60%以上,将互联网连接到所有的小学、中学。

(三)加强基础通信管线的管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特许经营、普遍服务的建设和经营方针,综合利用地下、地上传输通道空间资源。

三、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龙头,具有长期性、新颖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继续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精神,在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上下功夫,加强协调,突出应用,加快建设,为把*建设成为全国电子政务示范城市做出贡献。

(一)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各区、县级市要对现有网络进行整合,统一到一个网络交换平台上,确保区属各单位和各街道办事处的互连互通,保证区级与市级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满足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各业务部门交换数据的需要。此项工作应由各区、县级市信息中心(信息办)负责,原则上不得另行建立其他业务系统专网。如果一些业务系统涉及到省、市级业务部门,可由市、区信息办共同协调。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统一域名规划,按照省信息办的要求统一数字身份认证规划。

(二)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建立数据中心是加强区、县级市政府横向信息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基础。各区、县级市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自行安排建设。要在遵循国家、省电子政务建设标准的前提下,遵照我市将要出台的区、街道数据中心建设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进行规划和设计。

(三)建立统一的电子公文和政务信息交换平台,推动信息公开。到2003年年底,区委、区政府60%以上的单位应实现网上办公;到2004年年底,区委、区政府各直属单位内部和各单位之间全部实现网上办公和网上公文流转,提高办公效率。

(四)加强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探索建立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行政体制。各区要参照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示范区建设方案(见附件),加大整合力度,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

四、搞好电子社区建设

电子社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的汇聚点,既是应用处理的支撑平台,又是一站式服务窗口。电子社区建设要在便民上下功夫,要在减轻基层政务工作负担上下功夫。要继续贯彻*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网络向街道(镇)、居委(村)延伸,借用各种手段服务市民的工作思路,抓好落实。

(一)推广社区管理软件和社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以提高街道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出发点,整合各业务部门下发的业务系统,加快推广由市统一开发并免费下发使用的社区管理软件和社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各区、县级市信息中心要与市信息中心一起负责推广的实施工作。市信息办将与各业务部门协调,共同做好下发的业务系统与社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的接口,确保在街道只用一套社区管理软件满足所有业务系统需求,从而减轻街道工作的负担。到2004年年底,10个区80%以上的街道要安装该软件并完成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录入工作,2个县级市完成30%以上,2005年基本完成。

(二)鼓励更多的社区服务项目在综合应用平台上集成。各区、县级市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鼓励各部门将更多的社区新服务项目上网,扩大应用范围。今后下发的社区软件,应与现有软件和平台衔接。

(三)提供更完善、更多样化的服务。大力发展多种多样的服务形式,市民不仅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心办理业务,也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城市多媒体终端、移动电话(或固定电话)和社区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办理业务,享受各种各样的免费或有偿服务。业务办理方式多样化,可以网上定制,也可以预约上门等等。

五、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电子政务的动力和源泉。它将带来新的商机,创造新的服务岗位,有利于解决社区就业问题。各区、县级市政府应积极把握机会,加以引导,要认真落实《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采取鼓励措施,推进电子商务及相关电子技术、电子交易方式的发展和体制创新”的要求。

(一)以现有电子商务成功经验为指导。总结现在运行良好的电子商务网站、呼叫系统、拍卖系统、多媒体终端建设和应用的经验,结合社区特点加以推广。

(二)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本社区的电子商务业务扩大规模。通过服务项目互补、整合服务链、建立配送体系等手段推动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壮大本地区的电子商务力量,提供更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三)开拓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点。市、区信息中心要协调一致,推进在社区服务中心布设多媒体终端,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资源服务点。

六、建立培训推广体系

信息化应用重在推广,形成规模。培训先行,是信息化推进的成功经验。

(一)组织落实。要加强组织与分工,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和信息中心共同组织;电子社区、电子商务的培训工作由信息中心牵头负责。

(二)场地落实。通过建设和整合现有的博物馆、展览馆、文化活动室(包括网吧)等场所,在社区建立信息化展示推广培训基地。

(三)分类培训。要建立培训制度,针对电子政务、电子社区、电子商务的不同应用,以及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企业使用者、公众使用者、信息技术人员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教材,分门别类进行培训。

七、切实加强组织指导

(一)统一认识,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的协调发展。要广泛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应用,搞好电子政务的条块结合、业务协同、资源共享;推动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使网上服务形成气候;将社区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提高电子社区的建设与应用水平。从化市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山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全省山区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网络到乡镇、信息进村”。

(二)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各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本地区信息化工作方案,并牵头实施。

(三)加强交流,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合力。各区、县级市信息中心要加强交流,形成合力,研究提出按照“条块结合、业务协同”建设思路,对省、市各业务部门下发业务应用软件进行整合的办法。各区、县级市可参考《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区级电子政务建设参考方案》实施,实施过程中要将具体情况同时报给区政府和市信息中心,共同加强协调。

(四)开拓创新,总结经验。要正视和着力解决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重在网络建设、基础数据建设、开展综合服务、提高应用水平上总结出新鲜经验。

附件: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区级电子政务建设参考方案

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区级电子政务建设参考方案

为贯彻国家制定的“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信息化方针,解决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因条块分割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形成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电子政务建设新模式,制定此方案。

一、建设目标

建设以自然人、法人、地理信息和宏观经济四大数据库为核心内容的区级政府数据中心,以及符合国家、省、市有关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和规范的数据交换平台,组织有关业务部门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接口规范和运行管理机制,建设规范的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部门联动和一站式服务。

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电子政务模式将在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实现跨平台的系统整合。

研究和开发区级数据交换平台,出台有关区级数据交换的标准,并联同社区综合应用平台和社区信息化的有关标准,规范各业务部门延伸到街道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整合计生、民政、残联、卫生等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

(二)实现跨部门的业务整合。

市、区、街三级建设面向自然人和法人单位的一站式服务框架(包括网站和呼叫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城市体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各部门的业务并逐步进行整合,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逐步构建服务型基层政府。

(三)实现跨系统的数据整合。

建设区级政府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将分期建立自然人、法人单位、空间地理信息和宏观经济运行四大数据库。通过公共数据模型和数据交换模型,建立健全公共数据的采集、更新和使用机制,规范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采集、管理、维护和使用。

上述三个方面的突破关键在于符合国家、省、市制定的标准规范。即通过技术规范和接口标准实现跨平台的系统整合;通过业务规范和交互标准实现跨部门的业务整合;通过数据规范和共享标准实现跨系统的数据整合;通过管理规范,严格管理数据的使用和切实保证信息安全。

二、建设模式

实行自下而上、街镇起步、区级突破、市级支持、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电子政务模式。这种模式有三个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街道管理的业务较具体,从这里起步不易产生争论。

二是区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在一个城市承上启下,既有整合的愿望,又有一定的整合力量,依靠区一级政府有可能突破信息孤岛问题。

三是市有关部门的业务系统要经过区向街道延伸,有参与整合的积极性。

三、建设任务

(一)社区信息化建设。

1.社区管理软件。

社区管理软件面向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方面实现街道办事处的信息管理和业务处理功能,另一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前来办事的居民。并通过居民办事,实现对街道人口数据库的更新,实现前台业务受理和后台业务处理的联动。

2.社区综合应用平台。

社区综合应用平台的目标是实现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在社区一级的整合,从而实现条块结合、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社区综合应用平台主要包括:公共数据库、应用平台、数据网关和接口规范四个部分。

3.社区的网站和信息资源建设。

基于区信息中心公共的虚拟主机系统,建立各街道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社区服务网站,收集整理居民关心的各项办事指南以及各种服务性信息资源,不断充实各街道网络服务内容,为百姓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和网上办理业务服务。整合各网站形成门户网站,遵循市门户网站的标准和要求,建立链接,定期更新和交换数据。

(二)区公共设施建设工程。

1.区网络平善与联网工程。

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与系统环境建设。建网、联网工作继续向街道(镇)、居委(村)一级深入,加强互联互通。

2.公共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

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目标是搭建一站式服务框架,方便业务部门在前台受理业务,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从而建立起政府面向社会和公众的统一的业务受理前台,实现业务协同和部门联动。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即政府部门以统一的面孔面向企业和公众。

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的一站式服务窗口,一方面向业务部门提供业务信息、政务公开等服务,另一方面向公众提供业务咨询、指引等服务,向企业提供查询业务办理结果、企业相关信息查询等服务。

公共服务中心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有:整合各业务部门和各街道/社区的网站;利用全市公共的社区服务呼叫中心、城市多媒体信息终端、短信中心等资源;为企业和居民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电子邮件等。

3.安全认证中心和容灾备份中心。

利用市信息中心建立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异地容灾备份中心的,进行认证和备份。

(三)数据中心建设。

1.运行环境建设。

在现有系统设备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系统环境建设。包括机房、服务器、运行监控、数据库系统、信息资源存储、数据交换平台等。

2.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包括:

——自然人基础数据库,人口数据包括基本信息和扩展信息。基本信息是指每个部门都需要用到的、基本不变的数据。扩展信息是指仅由部分部门采集和使用的数据。最终目标是建立自然人的完整档案,建立全区所有人口的数据库。

——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分为企业(工商局)、行政事业单位(编办)、民办非企业组织(民政局)三大类。一期工程重点建设企业数据库。

——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应重点解决数据来源和数据一致性问题,形成公共数据的采集、更新与使用机制。

此外还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库(暂用统计局的数据)、政策法规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等。

3.数据交换平台。

建立区级数据交换平台。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部署数据交换服务器和公共数据访问服务器,实现公共数据按需存取功能。满足数据交换、汇总、分发、更新通知等功能要求。建立数据中心的管理工具集,实现数据存储管理、恢复管理等功能。部署数据管理和监控工作站。

4.基于数据中心的领导综合查询与决策辅助支持系统。

面向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通过综合查询、多维分析统计等系统,可以查询各种经济指标,获取准确的统计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5.基于数据中心的行政监察系统。

面向行政职能部门,通过记录处罚政策和条文,以及共享企业与政府部门发生的奖惩、处罚等信息,实现行政综合执法,方便相关部门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工程。

实现市级各业务部门统一下发的业务应用系统与社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和区政府数据中心两级平台的有机结合。建立起条块结合的电子政务框架,为全面实施条块结合的模式积累经验。

四、落实措施

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区级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

(一)加强领导与组织。

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市信息办与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成联合工作组,任务是组织协调、制定标准规范、检查指导、综合分析、解决问题。2003年将依据国家制订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和六项标准,研究并出台街道和区一级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规范。各区、县级市要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完善区网络中心,建立区数据中心;协调各业务系统按统一平台、统一接口规范开发建设业务系统。推广社区信息化应用,包括街道、居委会的联网,软件安装、培训和使用。

(二)加大资金投入。

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将信息化投入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安排建设资金。要加强监督,确保投资效益。

社区信用建设总结篇3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挑战;问题;提升对策;展望

社区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等特征的文献信息集散场所。它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为己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素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设施之一,社区图书馆不仅能提高社区人们的综合素质,还增加了社区人们的文化生活。目前,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体系日渐完善,实行总分馆制管理模式之后,社区图书馆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针对总分馆制社区图书馆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措施,更好地促进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工作。

一、社区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建设缺失,设备设施陈旧

目前,社区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首要的问题就是图书馆服务建设的缺失。社区图书馆虽然能够保障社区居民基本的阅读需求,但却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简而言之,总分馆强调统一规划和资源的整合,对社区分馆指导和建设投入的缺乏在所难免。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检索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检索方式,然而很多社区图书馆却缺少自助检索的相关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z索定位图书的效率,削弱了总分馆制度应有的优势,也很难与总馆的建设发展同步进行。

2.馆员服务质量低,缺乏专业服务人员

社区图书馆建立之后,图书馆员的甄选是促进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图书馆员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图书馆服务的良性发展,相反,图书馆员素质不高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图书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此外,图书馆员人数少也是目前社区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身兼数职,很难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服务模式失范,局限于传统服务

总分馆制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单一的图书馆建设模式,推进社区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用户。然而社区图书分馆馆员服务不规范,带有一定随意性,这与馆员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是息息相关的。此外,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观念,也使得社区图书馆馆员并不重视图书馆服务,造成了意识模糊、体制混乱、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社区图书馆服务拘泥于传统的服务模式,并不积极学习新的图书馆服务范例。对目前应用广泛的电子检索、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以及专业化的信息平台建设知之甚少,至于实际操作,更是存在很多不足,这就很难更好地为当地社区居民服务。

4.服务资金欠缺,基础建设薄弱

充足的经费是总分馆制度的直接推动力和保障。目前,资金的欠缺是造成图书馆服务疲软的主要原因。资金匮乏直接导致社区图书馆基础建设薄弱、图书馆馆员工资低、图书数量少质量差等问题,无法与总馆接轨。此外,社区图书馆不重视数据库建设,很多图书馆采用传统的文献管理和服务模式,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十分低下,服务能力十分有限,对社区读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社区图书馆服务的提升对策

1.完善社区图书分馆建设,加强系统管理

首先要完善社区图书分馆的建设,充分利用总分馆制度的优势。要加大对社区图书馆建设资金的投入,一方面争取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力量支持社区图书馆建设,完善图书馆建设是保障图书馆服务的基础。此外,要加强图书馆服务的系统管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图书馆服务的深入发展和有效发展,有利于图书馆服务的规范实施,有利于总馆的统一规划,切实创造良好的服务效益。建设一套符合实际、适用于当地社区居民的管理规范,有利于提高社区图书馆服务效率,保障社区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提升馆员素质,培训专门人才

增强图书馆服务能力是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根本,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增强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关键。加强社区图书馆服务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选好人,要首选图书馆专业的人才。其次要重视图书馆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培训讲座等,有效提高馆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早在2004年,某图书馆就明确提出了“以技术为支持、以人才为动力”的发展策略,并促使图书馆间结成协同合作关系,组织馆员进行访学和参观。社区图书馆可以学习这种合作方式,加速人才培养,建设稳定的专业队伍。

3.转变服务观念,重视用户需求

依托于总分馆制度,加快社区图书馆服务创新,是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社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意义显而易见,毋庸置疑,但也有部分人认为其可有可无。首先我们应该从转变图书馆员的观念做起,在巩固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新型服务的发展,加强图书馆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重视用户的需求。因为社区图书馆的受众群体大多为社区居民,社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必须符合社区发展的特色和社区居民的需要特点。如某社区图书分馆针对社区居民中儿童人数较多的现实,设立了少儿绘本专架。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不仅要注重成人的借阅需求,还要关注儿童的阅读品质,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绘本因其图文并茂、画面精美、更符合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尤其适合幼儿阶段的孩子阅读,能让孩子们体验到阅读的无限乐趣,能凸显分馆的服务特色。这一点值得社区图书馆借鉴。

4.促进资源整合,利用数字资源

总分馆制具有统一技术、实现互联的优势,这就要求社区图书馆资源整合应该实现馆藏的数字化。目前,人们阅读的方式日趋多元化,不仅可以阅读纸质书籍,还可以在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上获取信息和知识。图书资源的数字化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阅读兴趣,培养社区居民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共享。读者在社区分馆就可以登录总馆相关资源平台,免费查询和下载信息,总馆要为所有的用户提供网络化服务,可获取各种类型文献的线索乃至原文,从而促进社区图书馆服务向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满足大众的需求。

三、社区图书馆服务的未来展望

1.推进数字化建设,提供信息检索服务

随着总分馆制度的发展,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推m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广大社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方便用户对所需馆藏书籍的快速定位和检索利用。

2.促进信息共享,实现跨区域服务

总分馆制度的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和统一配置要求社区图书馆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并弥补社区图书馆的资源不足,从而更好地彰显总分馆制的优势。通过信息共享,获取总馆或其他分馆的资源,完善自身图书馆建设。然而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因素阻碍了分馆的发展,如果未来的社区图书馆服务能在信息共享方面取得突破,那么跨区域服务可为更多的社区、更多的居民带来便利。

3.构建专业平台,完善相关信息服务

未来的社区图书馆服务,将加快用户沟通平台建设,加强质量控制管理。在广大社区居民使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新困扰,通过网上交流平台,方便用户及时反馈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社区图书馆只有吸收了用户的反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和升级,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与日俱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通过交流的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信息意识,使居民真正感受到“信息就是资源”“资源就是财富”,确立用户的信息文化价值观,提高社区居民对现代化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握社区图书馆的使用方法和基本的检索技术,使用户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做到快、准、全地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总分馆制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建设是实现公共文化普遍均等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的重要途径。文章面对新形势,提出了推进数字化建设,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促进信息共享,实现跨区域服务以及构建专业平台,完善相关信息服务等对策,以推进社区图书馆服务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倪晓建.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模式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1,2011(6):17-20.

社区信用建设总结篇4

2015年7月15日,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到罗甸联社边阳信用社调研时指出:现在群众面临贫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资金,二是缺技术、缺技能。信用社把资金解决了,政府就能将其余问题解决。农信社对促进农民致富非常重要,要进一步扩大支农信贷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为认真贯彻落实陈敏尔书记的指示精神,罗甸联社积极主动作为,2015年9月7日,在木引镇召开了罗甸县农村金融精准扶贫试点工作会,拉开了罗甸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的序幕。

今年以来,罗甸联社紧紧围绕省、州、县大扶贫战略金融服务精准扶贫行动和省联社“三做实一保障工程”总要求,创新“特惠贷3+2”模式,截至7月末,提前5个月在全州农信社率先完成全年“特惠贷”投放任务。今年下半年,罗甸联社按照“高起点、全方位”原则,与贵州罗甸西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合作,在玉都北殿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农信联区、精准扶贫”试点工作,形成“示范园区+公司+合作社+农信社+贫困户”的金融精准扶贫新模式。

参与入股分红利

园区就业挣薪金

罗甸联社以“特惠贷”为抓手,与园区合作,采取“贫困户+合作社+公司+园区”模式,由公司作“特惠贷”全额还款保证担保,镇政府和村支两委领办成立合作社,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根据“特惠贷”扶贫政策,罗甸联社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5万元贷款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对“特惠贷”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并投资到公司参与园区建设经营,公司按7%的年息给贫困户分红。目前,边阳镇500户贫困户已获得“特惠贷”资金2500万元,并全部投入园区建设经营,贫困户每户每年将从公司获得3500元的保底分红,总计175万元。

玉都北殿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成后,带动1500余人就业,其中850人为产业工人。罗甸联社与公司约定,对获得“特惠贷”参与经营的贫困户,公司需按每户至少解决1个劳动力就业的要求优先聘用为园区产业工人,且贫困户产业工人的工资收入要略高于非贫困户产业工人。目前公司已按照约定聘用60余名贫困户产业工人,每个工人每年将获得约3万元的薪金收入。如果实现500户贫困户每户至少1人就业,贫困户每年薪金总额将达1500万元左右。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

组团发展产业

罗甸联社紧紧围绕园区农业种植板块“公司+农户+020”运营模式,支持公司引用台湾嘉农现代农业高科技种植技术,针对园区农业板块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打造绿色、生态、健康旅游园区。

通过“园区+中心+农户”模式,配套设立台湾现代高效农产品和精品果园研发中心,同时配套100亩育苗中心,中心与农户签订协议,负责提供苗种和保价回收,罗甸联社通过“特惠贷”和“致富通”小额信贷对农户不足资金给予支持,再通过线上线下Ο2Ο电商平台销售系统让农户与园区共同发展,真正得到实惠。

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支持园区打造贵州首家苗圃公园,预计栽培500亩适宜本地生长的苗木,建成生产型、观赏型、环保型的生态花木苗圃基地,为罗甸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由联社与公司联合,帮助村支两委成立生态花木苗圃专业合作社,由苗圃公园提供廉价苗木支持合作社、周边农民利用流转土地、承包地、房前院后、道边河床进行栽种。

同时,以园区农业种植板块的高附加值精品果蔬和药材为主,支持园区打造高效农业育苗区、精品水果区、有机蔬菜区和珍贵药材区,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组团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产业。

围绕大扶贫战略

实现产业链利益联结

按照“农信联区、精准扶贫”的总要求,罗甸联社与公司、园区围绕罗甸大扶贫战略行动,以实施精准扶贫为目的,充分发挥园区驱动、公司带动、农信推动作用,建立园区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以公司为龙头,由罗甸联社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支持,按照统一的准入条件择优选择县内企业共同建立园区企业产业链联合会和1+11>12的平台运营模式,按入会企业年均纯利润的3%提取联合会基金,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在养老、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是由罗甸联社和公司各自出台优惠政策,对入驻园区的企业(商家)由罗甸联社做好优质金融服务,公司在商铺购买、出租等方面提供价格优惠,建立起企业(商家)与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共同体,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三是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对园区辖内农户、居民、商铺统一进行立面改造、统一规范经营管理、统一经营服务理念,走共同发展道路,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起点支持

全方位服务

“农信联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罗甸联社独家为园区提供“高起点、全方位”和“方便、快捷、灵活、高效”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并根据园区实际,制定出台经联社和公司认可的园区综合金融服务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提供园区融资业务。一是在园区初期建设阶段提供“特惠贷+扶贫再贷款”的低成本融资支持。今年起到2018年,罗甸联社将给予园区建设不低于5000万元的“特惠贷”信贷资金支持。同时,帮助园区积极协调人民银行申请不低于1500万元的扶贫再贷款支持。二是在园区投入运营和后期建设阶段,积极为园区提供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最高额可循环使用贷款、票据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三是在园区全面投入运营后,为入驻园区和园区范围内的企业、商家、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贵园信贷通”“黔微贷”“致富通”等一系列信贷金融产品。

提供资金结算业务。一是为园区提供资金结算、代收代付、现金管理等日常资金结算业务。二是充分利用罗甸联社科技信息系统与园区共同建设门票代售、消费无现金交易电子银行系统。

提供电子银行产品服务。全方位为入驻园区和园区范围内的企业、商家、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信合卡、poS机、多媒体自助终端等多种电子银行产品,有条件的还可安装布设atm机。

打造罗甸首家现代高级农业示范园区“园区银行”。配置专职客户经理为入驻园区和园区范围内的企业、商家、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建立高管人员联系园区制度。由罗甸联社理事长直接联系园区,建立定期沟通交流制度,为园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此外,把诚信建设作为园区核心文化内容之一,着力打造诚信园区,让游客和消费者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省心、游得开心、购得欢心。

社区信用建设总结篇5

一、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一)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年初,区政府召开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年活动动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为重点的工作任务,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和《泰山区“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特别是区委、区政府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列入今年的实事项目后,区卫生局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关于落实区委区政府为民所办实事项目,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实施方案》,实行局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每周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两次召开全区社区卫生工作现场观摩调度会议,推动和促进了实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水平有新提高。今年以来,先后投资1830万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配套改貌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达到省级示范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4个,已有1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考核被授予“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并达到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服务规范的“全省一流”标准。②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受益率和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开展了社区居民健康查体,健康调查和随访服务全面开展。③社区卫生助理员制度得到全面落实。目前,全区所有社区卫生助理员已经全部经培训后上岗,制定了社区卫生助理员职责,完善了考核评价标准,对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④加强了人员培训。举办全区全科医学培训班5期,举办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1期,由大医院专家对全区社区卫生人员进行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⑤“健康教育进社区”和“大医院进社区”落到实处。组织由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健康教育宣讲团,深入31个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组织41位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坐诊、健康咨询活动3300余人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⑥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建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终端的微机网络管理系统,并召开了全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现场会议。

今年以来,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副局长吴刚、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社区卫生处副处长刘利群、副省长王随莲、卫生厅长包文辉、副厅长仇冰玉、省财政厅副厅长阮凤英、省中医管理局局长于淑芳、市长李洪峰、副市长徐恩虎等领导先后到我区视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从巩固提高“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区”入手,不断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试点。一是认真做好新农合医疗与服务。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规范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搞好对参合人员的医疗服务,修订了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了报销比例。在全区开展了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2010年,共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74262人。二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新农合管理的规定》,区新农合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定点医疗机构择优劣汰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10月份,经检查对邱家店镇一处村卫生所取消了定点医疗机构。三是全面推行信息微机网络管理。多方筹集资金,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微机网络化建设与管理,将药品经营、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机构管理全部纳入微机网络监督与监管。所有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安装管理软件,以街道、镇为单位设立局域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设立信息网络中心,负责信息监管与汇总,并与区新农合管理网络连接。参合病人用药由微机自动审核报销,并将信息上传至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予以时时审核监控,防止了套取新农合基金现象的发生,切实管好用好了农民的救命钱。

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仍保持100%,参合农民为14.34万人,参合率达到了98.5%,共计报销医药费953.51万元。

(三)农村卫生工作规范运行。一是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在全区深入开展了一体化管理规范活动,按照“项目化、指标化、责任化”的总体工作要求,实行局领导包保处镇责任制,每位局领导包保一个处镇,每周下基层调研、督导、检查工作进展情况,一周一调度,遇有问题及时解决。在全区开展了新一轮乡村医生竞争上岗,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使一批有德、有才、有能的充实到卫生队伍,全区一体化管理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得以规范提高。二是基层卫生机构改貌建设进展加快。积极开展“星级”卫生所创建活动,制定下发了《泰山区“星级”卫生所标准》。2010年,累计投资256.6万元,新建村卫生所12处,改貌建设10处村卫生所。邱家店中心卫生院迁址建设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2个镇卫生院达到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标准,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是药品器械集中采购健康运行。在全区规范药品器械统一采购供应制度,对全区所有基层医疗单位药品实行集中比价采购,由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药库零加价配送到卫生所,药品降价率26%以上。2010年,药品器械集中采购1258.9万元,比去年增长6%。  1  

区卫生局卫生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总结

疾控中心鼠疫监测工作总结

2010年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总结

妇幼卫生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2010年创建卫生村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卫生工作总结

上墩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红鹰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返回栏目列表】

(四)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得到加强。一是以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为中心,狠抓了以非典、流感、人禽流感、霍乱、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结核病、艾滋病防治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较好的实现了“一个确保”的任务目标。3月中旬、4月下旬,我区先后为全市、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成功地提供了观摩现场,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好评。3月,省卫生厅为我区颁发了“全省结核病防治示范县”奖牌,区卫生局被授予“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一等奖”(考核得分第一名)。区疾控中心被评为“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二是大力实施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区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在泰前、上高、徐家楼三个街道和省庄、邱家店两个镇设立卫生监督所。聘任了10名卫生监督员和108名村卫生监督助理员、63名社区卫生助理员,建立了覆盖全区社区和行政村的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5月29日,全市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副市长徐恩虎出席会议,来自全市各县市区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三是积极开展赴川抗震救灾。四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我区先后派出14名卫生监督员奔赴一线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工作,他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连续奋战、恪尽职守,先后有2名同志在抗震救灾一线火线入党,有8名同志分别受到国家、省、市记功表彰。

(五)中医药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将中医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纳入卫生工作总体规划,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广应用50项中医适宜技术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对中医二院病房楼进行扩建改建,新设中医专科病床,更换新上了先进医疗设施和设备,改建新建了制剂中心、查体中心、门诊输液观察中心和餐饮服务中心,优化美化了就医环境同时。以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及康复理疗为特色,投资500多万元在原泰山区卫生防疫站旧址筹建了治未病中心,在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试点。2010年1月21日,治未病中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第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4月12日,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副省长王随莲、卫生厅长包文辉的陪同下,视察了中医二院治未病中心工作开展情况。

(六)行业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安排和部署,在全区卫生系统深入开展了“转变思想作风大讨论活动”、“入党为什么、在位谋什么、走后留什么集中教育活动”、“向区法院、市区国税局学习活动”、“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争创服务、创新、争先型机关及行业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三是开展了红十会“温暖送千家,博爱在齐鲁”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贫困户100户,发放慰问金XX0元;与阳光贝贝儿童用品专卖店联合举办了“关爱贫困儿童爱心援助活动”,向15名住院贫困儿童发放了价值5000余元的慰问物品。四是在全区卫生系统开展了面对面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先后召开4次面对面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大会,从卫生局长、区直医疗卫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卫生院长)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卫生所长),依次上台述职,特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村、社区)干部等社会各界作为评委,大大促进了全区卫生系统整体行业作风的加强和提高。在2010年12月底举行的全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区卫生局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管理类第五名的好成绩,区卫生监督局列行政执法类第一名。五是加强了卫生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泰山区卫生局网站,将卫生局有关文件、公告、通知在网站上及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积极撰写卫生新闻稿件,及时报道卫生局及各单位的卫生新闻动态,积极宣传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今年以来,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卫生、泰安日报、泰安电视台等报刊新闻媒体上发表新闻稿件200余篇。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卫生事业发展步伐滞后。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医院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大。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医疗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区直和处镇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受限、房屋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个别村、社区没有集体举办的卫生站所,难以担负起公共卫生职责,部分偏远落后农村卫生所房屋破旧、设施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人才、服务和环境条件方面加快改善,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二是社区卫生经费仍显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普遍,资金缺乏困扰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如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都是公益性无经济效益的工作,盈利的空间相对较小。虽然区财政、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设施方面的给予扶持,但比起实际需要的社区卫生经费投入还有一些差距。

三是卫生人才匮乏。引进人才的机制不活、政策不优惠,真正的人才难以入编和兑现工资,导致卫生人才、尤其是高层卫生技术人才引进难,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乡镇卫生院近几年来,基本没有安排分配本科毕业生。[2]区卫生局卫生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总结

疾控中心鼠疫监测工作总结

2010年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总结

妇幼卫生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2010年创建卫生村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卫生工作总结

上墩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红鹰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返回栏目列表】

四是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综合服务、中医药综合开发与应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日愈繁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日益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控制日愈关注,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日愈繁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六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食品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多数中小餐饮单位卫生条件差,消毒设施不全,消毒措施不落实。无证经营现象仍然存在。食源性疾患和食物中毒仍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职业卫生隐患仍然存在,防控工作难度很大。

三、2010年工作思路、重点和措施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工程为突破,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和科技兴医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抓好卫生民生工程。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民生工程作为卫生部门的头等大事,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实行卫生民生工程目标管理,加强督导,明确责任,分级负责,落实任务,确保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三大卫生民生工程任务。

(二)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省级重点联系城市各项工作,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创新提升活动”,在社区卫生规划、筹资与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人才吸引、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和创新。进一步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年内新建财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生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开展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活动,年内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30个。实行“中心管站”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健康教育进社区、慢病防治进社区、妇幼保健进社区、残疾人康复进社区、计划生育指导进社区、信息技术进社区的“六进社区”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居民免费健康查体,60岁以上老年人查体率达到95%。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大力开展“专家进社区”、“卫生职能进社区”及“中医药进社区”活动。年内创建为部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三)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提高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服务制度和管理规范,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新农合信息微机网络管理,推行统一药品价格制度和单病种限价收费规定,不断提高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覆盖率99.8%。

(四)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进一步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实施“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二期项目”。抓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建设和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预警预测能力,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和传播。

(五)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执法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在全省、全市率先实行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到处镇、到农村,完善农村卫生监管网络,强化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强监督监测实验室装备,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全行业监管,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大力促进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

(六)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处镇卫生机构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处镇卫生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处镇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大村卫生所改貌建设力度,年内进行省庄镇卫生院改扩建,规划新建村卫生所28处。大力开展星级卫生所创建活动,年内五星级卫生所达到15个。继续开展基层药品统一采购供应,集中采购供应达100%。完善镇(处)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七)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实施婚前保健、孕前及孕期保健和婴幼儿系统保健“三期保健”,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

(八)加强中医和科技兴医工作。认真做好“部级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大力加强治未病中心内涵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进社区活动”。积极筹建泰山区中医预防保健医院,年内开展“全省首批社区中医预防保健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和中医“进农村、进社区”战略,大力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中医机构内涵建设和专科专病建设。加快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加快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强力推进全区科技兴医工作,年内创建成“全市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九)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创新、争先”型行业活动;树立行业典型,积极开展“人民的好医生”、“十佳医务工作者”等评选表彰活动,以先进典型带动全行业作风的转变;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保持“市级文明机关”称号,行评位居前列。

(3)区卫生局卫生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总结

疾控中心鼠疫监测工作总结

2010年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总结

妇幼卫生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2010年创建卫生村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卫生工作总结

上墩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社区信用建设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晋中办事处工作安排和县委、县政府的经济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信用工程,构筑“城乡一体化”信用体系,增强公民与企业诚信意识,提升社会信用程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最终实现信用县创建目标,为我县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二、组织机构

为保证信用县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经研究,决定成立寿阳县创建信用县工作领导组,

成员:各乡镇乡镇长、丹凤城区管委会主任,农商银行行长、监事长、副行长、各部室经理、支行行长、分理处主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商银行客户部.

三、工作目标

(一)辖区农户建档面达到90%以上,农户评级面达到80%,信用村覆盖面达到80%。辖区农户主要指在本辖区居住,且在18周岁到60周岁之间达到信贷准入条件的农户。

(二)创建信用社市场12个,商户评级面达到80%,信用市场覆盖面达到100%。

(三)创建信用社区4个,信用社区覆盖面达到100%。

(四)信用评定50个企业法人客户,覆盖面达到80%。

四、进度安排

创建工作从年5月1日开始,年末信用村覆盖面和农(商)户评级面达到60%,2013年达到70%,2014年年底基本达到信用县创建标准。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5月下旬召开创建信用县启动仪式,在此期间,各支行要积极与各乡镇政府(丹凤城区管委会)协调,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进行深入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开展阶段。各支行要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员工全面推进信用县创建的各项工作,各村农户评级面达到80%由各支行评定为信用村,各乡镇信用村覆盖面达到80%上报总行,由总行评定为信用乡(镇),信用乡镇覆盖面达到80%时由总行上报晋中办事处拟请评定为信用县。信用市场及信用社区参照信用村标准执行。

第三阶段:考核及自评阶段。总行将根据各乡镇(丹凤城区管委会)农户、企业统计数据,依据支行上报档案对各支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组织人员进行自评,自评不合格的由各支行重新进行评定。

五、考核内容

城关第二支行主要负责信用市场与信用社区的创建工作,总行营业部、城关支行主要负责企业评级工作,其他支行主要负责农户评级工作。

(一)各支行要按照客户经理所辖行政区数量将创建工作分解落实,总行抽取各支行员工50%绩效工资单项进行考核,按照年度目标及完成进度进行兑现。

(二)档案管理

1、支行档案。信用村、信用市场、信用社区按照支农惠民工作要求分类建档。信用户档案包括:农户(商户)及配偶身份证复印件、《农户(商户)档案情况表》、《农户(商户)评级授信表》、《信用农户(商户)评定打分表》。

2、总行档案。信用村、信用市场、信用社区档案及信用户名单。

3、信用农户最高授信额为5万元,信用商户最高授信额为10万元。

4、已评定信用户全部录入信贷管理系统。

(三)各支行在完成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每评定1户信用户奖励5元,每创建1个信用村(市场、社区)奖励500元,每评定1个规模企业奖励300元。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建“信用县”是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提升信用工程品质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对争取国家和省市金融扶持,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丹凤城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各支行必须充分认识到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对创建“信用县”活动的认识,统一思想,积极行动,有力推进创建工作。

(二)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各乡镇(丹凤城区管委会)要建立以乡镇(丹凤城区管委会)分管领导、支行行长、村委和客户经理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信用县创建工作。对已评定信用农户(商户)要加强年检工作,未年检信用户不计入已评定范围,实施方案须在5月10日前上报寿阳农商银行客户部。

社区信用建设总结篇7

关键词: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化;可持续;iRp;跨越式;市场型

一、长株潭社区信息服务基础分析

党中央和国务院极为重视社区建设及社区信息服务工作,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信息办与民政部共同起草,2008年)。可见,城市社区信息服务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把居民最关心的助老、助残、青少年教育、生命急救等列为首选开发项目,以方便居民生活,体现社会公平,消除城市社区服务领域里的资源分配不公平。城市社区信息服务是推进城市信息服务,实现社区各主体合作共赢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平台,是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及城市社区发展的基础环节,是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和为民服务的有效手段。

社区信息服务和企业信息服务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社区服务信息有结构化的数据信息,有半结构化的数据信息,还有无结构化的文字数据或多媒体数据信息。市民信息消费有知识型的信息消费,有行情型的信息消费和娱乐型的信息消费。涉及领城十分广泛,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到求医求学、就业择偶,从文化教育到卫生保健,从社保劳保医保到天文地理奇特要闻。因此,其需求的特点是:服务内容繁杂的综合性;有问必答的广泛性;有求必应的及时性;一站式服务的方便性。另外,社区信息服务还具有城市社区居民内部、居民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等多方之间的互动性;中介性、公共性与安全性,即整合所有个人的公共信息并以最便于获取的方式为各社区主体提供服务并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和安全管理;拥有属于社区本体、相对独立的平台、数据库和门户网站的独立性;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合作共赢的互益性等。

社区信息服务就是要为老百性提供最普及、最方便、最实用信息的服务,长株潭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基本形成。第一,目前,长株潭城市社区的规模结构调整得比较合理,56%的社区在1000—3000户之间,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年龄年轻化。第二,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2007长株潭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213.20万户,全省长途光缆线路长度3多万公里。截至2008年底长株潭有1321.22万部固定电话,1891.07万部移动电话,420万台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已完成2400个光节点和120万用户。其中,长沙电话、移动电话拥有数居全国省会城市前6位,通信普及已基本实现。第三,电子政务的建设为社区信息化提供了基础条件。长株潭政府网站得到进一步普及,2006年长株潭部门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93.7%,市州政府门户网站普及率达到100%,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普及率达到86.8%。政务信息化的发展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推力。第四,长株潭各地社区不同程度地展开信息化建设,特别是长沙市根据“政府引导,部门指导,街道主导,社区参入”的原则,社区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绩。长沙市各社区都安装了长沙社区事务管理系统;部分社区建立了民政公众服务信息呼叫中心,开通了便民呼叫热线1609890。2007年6月,集信息查询和、在线支付、传统综合服务和民政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首批20个长沙市社区信息亭全面投入使用。社区信息化建设正在走进家庭,走进市民的生活。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通过internet网、电信网、移动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等,将老百性需求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向老百姓那里。如果做到这一点,长株潭居民的生活质量一定得到提高,居民素质一定会得到加强,长株潭的社会环境一定会进一步稳定,构筑中部人才高地的宿愿和创建中部经济贸易中心的规划一定会得以实现。

二、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服务需求分析

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服务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长株潭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信息服务满意度不高,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长株潭城市社区发展仍需要社区信息服务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在长株潭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调研中,居民对社区信息服务满意度只有50%①,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株潭城市社区居委会日常管理依然较为传统,信息的渠道单一,居民与社区居委会的沟通呈单向化。调研数据表明,长株潭有48.1%城市社区居民还是通过小区宣传栏来了解社区日常信息,通过社区网络方式了解服务信息的仅占4.2%。二是居民对城市社区信息服务具体内容的不甚了解,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宣传力度不够。三是有些社区网站的信息长时间不更新,内容既缺乏个性也不能体现社区特点,居民失去使用兴趣,调查中表明“相关信息更新慢”是社区居民对相关信息服务不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调查还得知长株潭城市社区居民预期信息需求较大,长株潭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关心度较高,并有33.3%的社区居民表示计划购买电脑,长株潭有多达81%的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推进现代化的管理服务方式,引进先进的社区管理理念持肯定意见。

2.长株潭社区亟盼整合社区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服务效率。目前,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中,一是各主管部门分别管理各区域内的信息建设,缺乏全面规划、综合协调,存在局限性。二是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不明确。标准不统一形成“信息孤岛”,据统计,社区管理与服务项目多达150多项,标准不统一使长株潭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的采、集、发等工作大量重复,同样的数据可能有上百次输入,严重影响社区工作效率和社区信息化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长株潭城市社区及社区居民对社区互联网及通信体系的满意程度总体不高。在对长株潭城市社区居民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长株潭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内互联网及通信体系建设表示非常满意的占9%,比较满意的占35.4%,一般的占25.4%,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5.3%。

3.信息服务内容急待有序化。阻碍城市社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症结问题是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而信息空载、过载问题和不虞现象是影响社区信息服务满意度和居民参与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城市社区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不断满足群众增长变化的需要。目前,宽带入户的建设,高速“路”的建设已基本完成,网站、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和数据库采集、制作与维护,即高速“车”的建设没有完成,“车”载的货严重空载和质量不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保洁、社区综合治理以及社区环境绿化服务方面的满意度较高,但是总体的满意度水平依然比较低,尤其是在给社区居民生活中带来困难最大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住房、贫困、就业服务等方面,社区不能满足居民的迫切需求。除了基本需求外,居民对现代城市社区较高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我们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居民认为,成立就业信息中心、法律咨询处以及家居安全咨询处等咨询机构是非常必要的,社区居民对较高信息服务认为很有必要的程度依次排序为就业信息咨询、法律咨询、家居安全咨询、少儿健康教育咨询、保健咨询、美容减肥咨询、营养咨询、心理咨询。信息服务过载问题和不虞现象同时存在,居民需要的信息找不到,不需要的漫天飞,要解决信息服务过载问题和不虞现象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服务方式和理念。

4.急需加强信息服务管理和人才培养。一方面,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服务要实现的是“一站式”的服务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持。否则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资源共享无法实现,重复建设将无法避免。另一方面,城市社区信息服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为网络基础构件、社区信息化统一平台的开发、社区人员信息技能的培训、居民计算机技能的普及、信息资源的组织挖掘,都需要大量资金和专业技术力量的支持,历时2—3年,而大部分地区的街道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有关部门投入的资金没有实现统筹使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投入资金未能发挥更大作用。还有就是人才。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网站建设等专业高级人员,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掌握基本应用知识和社区深度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员。目前,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等条件不具备吸引中高级人才的能力,整体上也缺乏适应长株潭社区信息化需要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三、长株潭社区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

城市社区的信息服务建设是长期的,这对于电信运营商、信息内容服务商、众多商家,以及银行、物业管理公司都预示着无限商机,它们完全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组成一个以城市社区信息平台为中心的网络增值应用服务价值链,将快捷的网络接入服务、丰富的信息应用服务和便利的商业服务进行整合,建立起一个有助于促进互联网各项应用发展的良性生态圈。

全国各地紧紧围绕市场和居民开展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宁波市的81890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自2001年启动以来,目前共有570多家企业加盟,带来了16000多个岗位,安置了4900多名下岗职工,带动了城区社会化管理,促进了社区管理信息化、市民生活服务信息化,实现了多赢。再如长沙市社区信息服务亭建设是采用市场化模式,政府没投入一分钱,每个信息服务亭建设成本为10万元左右。水风井社区、衡清里社区、开福寺路社区等社区都已开通信息服务亭,部分社区有两个。信息服务亭将由下岗职工经营,由各个社区统一推荐安排。精致小巧的信息服务亭占地约6平米,一个触摸显示屏,一个服务区,交水费等10余种费用,几分钟就可完成,以后各种便民利民服务都会开通,为老百姓提供的便民服务将达到上百种。

实践说明,只有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满足居民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服务才能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因此,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服务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政府主导、社区主体、市场运作”模式,可实现节省投资、便于管理和维护、有效管理服务提供商的目的。将政府牵头的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系统逐步转变为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信息服务平台”。投资主体由政府独家转变为政府、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主体由街道、信息主管部门转变为政府、居民、商户等共同建设,服务主体也由原来的政府扩展为社区、商户和居民自身。

针对上述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服务模式,寻求抓住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服务建设的关键时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加强信息服务管理,做好社区信息资源规划,实现长株潭社区信息服务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推动,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把社区信息服务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予以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和必要的基础投资;二是尽快制定社区信息服务建设的技术规定及管理办法;三是明确统一、高效的管理部门,负责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及建成后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抓住目前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服务超常规发展的时机,做好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资源规划(iRp)。运用iRp理论、方法,根据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社区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制定社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服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标准,建立各职能部门的系统框架——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实现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服务跨越式发展。即将众多内容分散、权限复杂、信息组织不清晰、缺乏个性化服务的社区信息资源,通过统一平台管理的信息组织、管理与流程,实现长株潭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和系统集成,实现城市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社区服务主体以及社区其他相关组织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

2.建立基于供应链的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服务联盟体系。一是要建立基于供应链的长株潭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社区信息服务商、社区公众、社区其他服务商、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和提供公益性服务的企业和团体等各协调方之间的合作与共享资源,建立互信的良好合作关系,达到降低社区服务供应链整体运行成本和化解风险的目的。二是培育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把各连锁经营服务网点连结起来,从而形成规模效益。例如,家政服务业,可以将下岗、待业、在职的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员纳入服务队伍网络,根据需要统筹安排,随时调遣,使社区服务更加快捷方便。

3.充分挖掘社区公众的信息需求,实现服务的个性化。社区居民的需求是推动社区信息服务发展的驱动力,服务信息的有效供给是衡量社区信息服务有效性的标准之一。社区信息服务要深入城市社区居民群众中间,深入分析城市社区居民的信息需求,并将居民的直接需求成为信息服务体系设计的核心内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社区信息服务主体,尤其是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因此,社区信息服务模式应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培养个性、引导需求的服务模式。尊重用户是其根本,用户满意是其出发点,主动服务是其基本模式,双向沟通是其成功要因。它通过研究用户行为和习惯,与用户进行双向交流、互动,设计出用户期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主动提供满足用户的特色服务,从而实现社区公众当前、长远、潜在的信息需求。

4.运用智能化服务手段,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如何高效全面获取所需信息,提高主动信息服务能力,满足用户个性需求,是社区信息服务急待解决的问题。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可根据用户兴趣在网上搜索并存储,建立面向用户的“个性化数字信息库”,使用户能直接或间接获取所需信息。当前,社区信息化加强智能推荐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通过社区深度信息资源的挖掘,如在对社区上网或服务需求心理行为模式的深入分析基础上,运用一些改进推荐算法的平台,实现商务和个性化服务的智能推荐,实现城市社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提高社区自治组织的信息服务意识,实现长株潭社区信息服务与社区自治建设的协同发展。信息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的规范和完善必成为未来社区服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要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待遇和地位,提高他们对这项事业的认识程度和自主性。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与居民自治协同的长株潭城市社区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包括社区信息服务测评体系、制度、标准、规范等,如将社区服务信息化事业列入社区管理与服务人员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建设考核体系,改变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人员信息化建设观念的滞后、对信息化建设积极性不高制碍长株潭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局面。另外,社区信息服务质量体系还包括:建立服务提供商信用评估管理体系和机制,健全服务提供商准入制,如建立服务提供商处罚标准,根据投诉率、拒绝服务率、接通率等指标执行警告、暂停订单分派与扣除信用评分及强制退出等。

6.做好社区信息服务人才培养工作。人才是实施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推进城市社区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要采取各种办法大力培养社区信息服务人才,满足城市社区信息服务发展的需要。现在,国家在全日制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中选聘十万村官进入社区参与管理和服务,无疑为社区信息服务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

7.在信息服务组织形式上做好社区分布式信息服务与集中式管理的协同。分布式服务即将服务的执行重心放在街道和居委会,适应属地式服务方便、快捷的要求;集中式管理即统一由市级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社区服务网站,统一进行居民服务需求的处理与信用评价,形成网络化的规模效应。

8.信息服务方式做到多样化。即针对不同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既要考虑到熟悉、了解信息技术的人,也要考虑到不熟悉、不了解信息技术的人,要照顾到较前卫的青年人,照顾到小孩,更要照顾到老年人。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手段上应多种多样,社区服务信息化可通过inteRnet、触摸按钮、呼叫器、电话等多种手段实现,以确保广大公众能够普遍获得最优质、快捷的服务。如老年人是对社会家庭贡献最大又最没有等到社会家庭应有的关注且对社区服务和互助最热心的群体,积极为老年人社区服务参与创造条件,如老年人自助、互助、自愿服务,为老年人家庭护理、老年人娱乐等提供服务支持等。

9.加强柔性服务资源和柔性服务能力的开发利用。“柔性”服务资源是指社区管理活动中不具有直接测度的非实物性资源,主要包括社区文化、生存方式、制度环境等。服务资源柔性化即地区与社会的兴衰不仅依赖于金融、技术和人力等硬性资源,还有依赖于社会信任、道德和人际关系等柔性资源。社区信息服务是城市资源匮乏的领域,在社区发展中,要抓住其柔性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对柔性资源的规范性管理和开发利用,与其独特的硬性资源结合,形成互补,并强化其对硬性资源的反作用,以提高社区信息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区信息服务与服务型社区可持续发展。

服务能力的柔性化即指社区管理和服务对变化的适应能力,社区有效地应对日益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社区居民心理行为模式等社区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能力的柔性化还包括社区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根据社区服务活动的需要,确定资源使用方向、协调资源使用关系和消除资源缺口的能力。对服务型社区而言,要做到对多变的居民偏好及时作出反应,必须具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如注重服务形式多样、服务方式灵活的志愿者组织建设,和企业、社会团体、各级政府、社区公众、高校、图书馆、科研等机构联合,并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功能作用。总之,社区需要在战略、战术和运作三个不同层面上对柔性资源进行分析和决策,以促进社区信息化与服务型社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杰,彭宗政.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38.

[2]胡运发,王法才,竺兰.面向社区的一种新型信息服务模式i-bus[J].计算机工程,2001,(1):80-83.

[3]杜链.阐述电子政务与社区信息化[J].中国电子商务,2004,(6):35-36.

[4]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5-89.

[5]刘彦凯.信息化助推社区建设提升为民服务水平[J].办公自动化,2007,(2):5-7.

[6]邹凯,龚子英.基于社区信息化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2008,(4):546-548.

[7]周群.试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模式的构建[J].情报杂志,2004,(9):8-9.

[8]李艳.如何认识和推进社区信息化——面向社区服务和管理开展社区信息化的经验总结[J].中国信息界,2007,(3):29-30.

社区信用建设总结篇8

(一)总体效益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迅速

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包括通行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产业配套齐全的产业群,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连续十二年居全国第一,*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企业有24家。微机、彩色电视机、激光视盘机、彩色显像管、组合音响、电子元件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均名列全国首位。*年*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54.7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为26.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约为209亿元,比上年增长34%以上;出口产品产值3712.8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占全省出口产品总额的41.7%。其中微型计算机产量超过845.2万部,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超过31.2亿块,分别比上年增长51.3%和31.9%。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信邮电业增长强劲

我省通信行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固定电话业务、基础数据业务稳定增长,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业务比规划预期增长得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小幅度增长。随着电信市场逐步放开,市场形势进一步好转,新加入的增值电信企业逐年增加。*年全省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148.9亿元,比上年增长32.1%,约占全国总数的1/6;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2.24亿元,比上年增长8.0%,约占全国总数的1/10;全省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万户,约占全国总数的1/10;全省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万户,约占全国总数的1/6;全省互联网用户达万户(这是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我省通管局的数据是万户),超过全国总数的1/8。以上指标我省均位居全国第一。在基础电信业务快速发展的时,增值业务和新型电信业务也显现出良好的势头。全省已有持证增值电信企业1800多家。此外,在抗击“非典”期间,电信企业不断推出“新视通”、“会议通”、“宝视通”等新型增值业务,使全省电信业总体上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推动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以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关键部件尤其是集成电路主要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附加值低,发展后劲不足,表现出“大而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我省决定以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业作为突破口,力争在这一关键领域形成重点突破,带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家电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竞争力。一是重点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扶持中小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民营设计企业的发展。目前我省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基地在深圳和珠海均已挂牌,开始了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平台、测试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已经引进了部分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我省还组建了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为行业企业提供服务。二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技术发展,进而引导市场,带动我省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发展Linux技术,以此作为软件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年9月,我省开始重点建设“*省Linux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为全省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和软件企业提供Linux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支持服务。此外还启动建设“软件开发质量管理提升系统”和“互联网文化娱乐软件开发”等重点突破项目。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广州、珠海、深圳、南海四大软件园区,其中广州和珠海软件园均为部级软件产业基地。在全国软件百强企业中,我省进入前100名的企业有20家。*年,我省软件和系统集成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软件出口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万人。全省累计已认证的软件企业累计1380家,已认证的软件产品4914件。

(二)狠抓应用,推动电子政务深入发展

我省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并在电子政务应用、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和政务公开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一是初步建成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在横向上已连通省四套班子、40多个省直单位,在纵向上连通21个地级以上市,并配合全省社会保障系统和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建设,把部分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延伸到县(区)。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水利厅等已在网络平台上开通的各自的业务信息系统,财政厅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也正在建设过程中。二是切实开展电子政务应用。在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先后开发建设了省级应急指挥系统、多媒体服务系统、视像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等多个公共应用系统,为省领导的指挥调度和各部门的协同工作和信息沟通提供了服务和支撑,同时整合40多个省直单位的信息资源,开通了省政府门户网站。*年5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通过对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重新进行整合,联通了省委、省府、各地市政府、卫生部门以及重点医院,从视像会议系统、信息传递网络、可视电话三个方面紧急启动了全省防治“非典”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在配合防治非典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省应急指挥系统在连通了视像会议、多媒体点播、公安、三防、气象、电力系统的基础上,新增了卫生系统、可视电话系统和深圳、佛山两市的应急指挥系统,在我省的抗风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省电子政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于6月24日正式实施,建立了全省电子政务安全认证中心。

(三)营造有利环境,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根据加入wto的要求,我省重点从营造投资环境方面入手推进电子商务。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电子商务立法工作。*年2月1日,《*省电子交易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内第一部电子商务地方立法,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解决了电子数据的法律有效性、法律取证两大难题,比较好的解决了电子交易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为电子商务创造了较好的法律环境。同时,为实施该条例,还制定了《*省电子商务认证机构资格认定和年审管理办法(暂行)》和《*省电子交易服务提供商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加强了对电子商务认证机构和电子交易服务提供商的规范管理。二是组建了“*电子商务网站联盟”。*年10月15日,“*电子商务网站联盟”正式启动运行。联盟将对*省的各类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整合,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认证,提供一个权威、方便的“门户”,通过资源共享、客户共享、市场共享的共同发展方式有力地促进各类电子商务网站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市场的培育。此外,联盟还与*省消费者委员会建立了合作关系,致力于规范行业行为,处理电子交易中发生的投诉与纠纷。目前,已有包括广交会网站、大洋网、183网、南海花卉网等*知名网站在内的110多个网站成为*电子商务网站联盟的成员。三是加快了电子商务认证机构的建设。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已发放各类数字证书近20万张,创建的网证通电子认证体系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认证体系之一,该中心还与香港邮政认证机构实现了交叉认证。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山区信息化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省启动了山区信息化建设,建设目标是从*年到*年,五年内全部山区镇配备计算机并实现终端设备上网,基本建立起村级信息采集、点,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解决山区信息不畅的状况。以县为中心,整合山区信息网络资源,加强山区各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工作,重点建立健全县、镇级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我省山区信息化以服务“三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基础,以推动“三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为方向,整合政务、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围绕山区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和管理等环节的信息服务需要,重点建设和完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年,第一阶段山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基本完成,在11个试点县区镇基本完成建设信息资源组织、信息传递手段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工作,开通了*省山区信息网。第二阶段的山区信息化试点工作已经在肇庆、清远等6个市、11个县共21个试点开展。

(四)打造信用社会,建设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依法治省,我省开展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等7市先后开通了本市的企业信用信息网。

在充分总结试点建设经验,借鉴其他省市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我省启动了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建设。由省制定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业务规范,统一标准,各市分头建设。信息、工商、税务、质监、银行、海关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业务规范》,统一规范了企业信用信息网建设的业务流程、网络结构和数据结构。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省企业信用信息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建设原则、目标、任务及措施,同时对部分欠发达市补助了建设资金。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21个市级系统和省级系统已经全面启动。

(五)提高社保管理水平,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全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覆盖劳动、民政、社会保险三项社会保障核心业务,以及公安、财政、卫生、审计、地税、工商、质监、药监、银行等9个相关业务,纵向延伸到全省21个地市,利用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把分布于各部门、各地市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全省社会保障信息网全面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核心业务系统和相关业务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试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已经建成省市骨干网络建设和部分发达地区网络,省劳动力市场系统已经开通14个地市,省社会保障卡管理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初步实现了全省社会保障卡的统一管理以及pSam卡(终端安全存取模块)的统一发放,并且开展了广州社会保障卡试点、珠海综合试点、顺德社会保障卡试点和南海综合试点等四个试点工程。

社区信用建设总结篇9

2020年以来,X区发展和改革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扎实做好经济发展宏观统筹。一是谋划推动“双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推动建立X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高标准编制出台、统筹实施X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和X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系列文件,主动对接市发改委(市示范办),积极争取试点示范项目在X区落地。

二是协调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起草形成《X市X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计划(2020-X年)》,并编制相应2020年工作要点,持续深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开展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工作,于X月X日全市首个与X交易集团签订交接协议。目前,X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取得阶段性突破。

三是稳步推进各项综合经济工作。

统筹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研究。密切关注全区经济运行态势,深入研判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科学开展月度、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努力降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定区2020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分解方案,压实各单位主体责任,推动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年度任务。

(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疫后恢复。

牵头成立X区建设项目推进与城市基本运行保障组,助力辖区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共渡难关;起草印发《X区推进重点项目复工(开工)工作方案》,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复工复产和启动建设。抽调党员干部驰援交通卡口和挂点社区一线防控,统筹协调辖区地铁工地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强化救灾物资保障,牵头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助力平稳疫情期间物价。

(三)攻坚提速固定资产投资。

一是力促固定资产投资逐月回升。统筹推进政府投资项目,高效执行政府投资计划。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班长制和每周调度机制,科学分解年度任务,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20年X-X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亿元,增速X%,计划完成率X%,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排名全市第三。

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实行重大项目三级协调机制,全方位协调存在问题,加快建设进度,X-X月,X个在建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约X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X%,预计年底能X%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牵头梳理全区年度重点推进项目X个,并制定重点项目任务分解表,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全面统筹推进东进攻坚、新基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

三是引导优质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运营。

牵头编制《X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办法(试行)》,提升公共服务项目的供给水平和效率。探索采用市场化经营权配置、知识产权证券化、基础设施Reits等多种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

(四)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统筹做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工作,全力推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改革;建成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信息超过X万条,涵盖辖区内登记的商事主体约X万个,累计访问量达X万次;研究制定《X区企业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全面铺开企业信用画像;优化“信易贷”服务、推动“信用+审计”联动、扩大“信用+执法”范围,全方位探索“信用+”应用模式。推出“信易贷”线上申报平台。推动成立X区信用促进会。

(五)推进节能减排引领绿色发展。

一是大运ai小镇成功获批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二是通过线上宣传模式创新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实现节能知识无接触式传播。三是大力推进全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做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安全监管工作。

二、2021年工作思路。

(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保质保量完成区建设项目推进与城市基本运行保障组各项任务,统筹推进落实市区各项经济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健全“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体制机制,围绕“十四五”时期X区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各领域中心工作,形成有效工作机制,为“十四五”期间各项工作顺畅开展奠定基础。三是科学制定2021年主要经济目标任务,做好经济形势分析研判,科学监测和深入分析经济运行特征,努力实现“十四五”开局之年各项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四是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统筹落实好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系列文件,编制2021年工作要点,积极争取双区建设在X落地结果。

(二)抓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一是科学编制2021年政府投资计划。按照“保民生、保基础、保重点”原则,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坚决剔除不必要和无效投资,推动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运行。坚持固投任务双重分解,执行按月通报和“末位督办”,全力以赴保持投资强度;充分发挥稳投资工作专班和审批服务专班作用,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应统尽统。三是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深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流程改革,提高项目决策和管理水平;推进文体项目标准提升研究和应用工作,适时开展其它建设标准提升研究。

(三)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做好2021年市、区两级重大项目计划的组织申报和编制工作,推动重大项目实现滚动式发展,提升项目储备数量和质量,为X区经济发展夯实根基、打好铺垫。二是加强谋划梳理,认真做好“十四五”重大项目编制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全市“十四五”项目库。三是严格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和“承诺制”,提供高水准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四是持续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年计划,加紧推进小运量轨道交通建设示范线项目开工建设,统筹推动各龙头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四)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能源“双控”工作经验,研究完善工业、建筑、交通、服务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措施。支持中美低碳建筑与社区创新实验中心建设国家净零碳项目,探索全过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净零能耗技术路线,研究推进净零能耗项目的推广。继续统筹做好全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

社区信用建设总结篇10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分馆建设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分类号]G258.2

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是当代图书馆在更广泛更深层次实现其社会职能的体现,是近年来城市公共图书馆追求的目标。构建一个以“总分馆”制为基本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和统一标准的覆盖全社会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厦门市图书馆在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分馆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多种类型的总分馆制模式,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市范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厦门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践出发,总结探讨其总分馆建设模式及实践体会。

1 建设实践

1.1合理布局,逐步推进

厦门市图书馆实施总分馆制可追溯到1953年,当时厦门市政府把接管的私立图书馆――鼓浪屿中山图书馆交由图书馆管理,成为厦门市图书馆的第一家分馆。2005年,厦门市图书馆与杏林街道办事处联合创办了第二家分馆――杏林分馆,标志着其总分馆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1月,与灌口镇政府合作创办的灌口分馆正式开放。随着分馆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布局,逐步推进”的建设思路,根据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和读者阅读需求,科学制定分馆发展计划和实施进程。2007年,厦门市图书馆搬入新馆后,把原来位于中山公园的旧馆辟为分馆,并先后与73152部队和厦门海警支队合作创办了2家部队分馆,杏林园博苑中华教育园古籍文献分馆也于当年底建成。2008年3-4月,同安工业集中区分馆、火炬(翔安)产业区分馆和同安区图书馆分馆等3个分馆相继建成并开放。到目前为止,已在社区、工业集中区、农村和部队创办了1o家分馆。这些分馆的馆舍面积在300-1600平方米之间;专职管理人员2-4名;藏书5000-20000册;馆内设置借阅区、电子阅览区、儿童阅览区,有的还设有活动室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播放厅。

1.2统一标准,规范管理

规范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服务是提高分馆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为有效地发挥分馆的作用,总馆制定了分馆建设标准和分馆服务规范,明确各分馆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对分馆的文献资源实行统一采选、集中编目、按需配置并实时流动;对工作人员实施统一聘用、专业培训、集中管理;建立统一的服务规范、服务程序,包括统一的读者数据库,统一的图书识别代码标准、统一的业务处理标准和即时在线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环境;建立统一的计算机文献信息网络管理平台,除部队和古籍分馆外,其他分馆均通过Vpn组网方式与中心馆连接,实行“一证通用、通借通还”。分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书刊借阅、检索、咨询、电子阅览、读书活动和学习培训等多元化服务,每周开放时间达40-76小时,服务运作与总馆的全开放模式同步,服务质量和效果也与总馆不相上下。

2 建设模式

根据合作方的现实条件和服务对象,在分馆建设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建设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直管型、托管型、联办型和加盟型等多种类型分馆并存的总分馆建设模式,初步建立起适合厦门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2.1直管型分馆

直管型分馆实质上是公共图书馆的直属机构,其馆舍、经费、人员、藏书全部属于厦门市图书馆所有,如鼓浪屿中山分馆和公园分馆。直管型分馆服务场所较大,馆藏图书丰富,管理机制完善,服务效果显著,是建设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最佳模式。然而,在目前体制下,要建立布局合理的直管型分馆难度很大。因此,只有拓展多种渠道,创新办馆形式,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种类型分馆,才能构建起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2.2联办型分馆

联办型分馆是由社区提供场所、人员和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资料和专业指导,双方联合办馆,共同管理。这是全国各地较通行的一种模式,其优点是联办双方优势互补,合作方提供场所、人员和设备等基础条件,图书馆以文献资源和经验、技术等作后盾,投资小、上马快,立竿见影。厦门市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洪山外来员工分馆和现存的一些社区流通点即属于这种类型。但这种类型的分馆也存在一些缺点,即双方的约束机制不强,开放不正常,管理不到位;合作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随意性,影响其正常发展。如洪山分馆就因合作方领导更换,图书馆的运营费用得不到落实而关闭。

2.3托管型分馆

托管型分馆是由举办单位与厦门市图书馆签订协议,将其所属的图书馆委托给总馆筹建与管理,从而以规范化的管理形式,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办馆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委托管理、分馆运作”。

所谓“委托管理”,就是分馆的举办单位把所属的图书馆委托给厦门市图书馆筹建创办管理。在托管期间,分馆的馆舍、设备等财产的所有权仍属于举办单位所有,而其管理使用权则归厦门市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运作经费等则根据预算由举办单位一次性或分期交付给厦门市图书馆,由图书馆严格按预算管理使用。依靠这种委托关系,分馆的办馆经费和管理责任得到了明确,馆舍、藏书、设备及人员等办馆要素得到了落实。

所谓“分馆运作”是图书馆在获得管理权限后,将受托管理的图书馆纳入分馆管理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提供标准化服务。托管型分馆既有联办型分馆优势互补的特点,又有直管型分馆的专业化管理;既建立了良好的办馆保证机制,又改变独立建制图书馆“小而全”的模式,确保了分馆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一种理想模式。

2.4加盟型分馆

加盟型分馆借鉴图书馆联盟模式,以一个中心馆为主导,实行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全面合作。各自独立、规模完备的公共图书馆,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通过签订协议参加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接受这个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指导,成为其成员馆之一。近期厦门市图书馆与同安区图书馆签订合作意向,两馆之间实行文献资源“一卡通用、通借通还”,使其成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第一家加盟分馆,并于2008年5月中旬正式对外开放。根据同安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经费不足的现状,总馆一次性调配2万册流通率高的书刊,有效地缓解了同安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匮乏的局面,受到当地居民的

欢迎。加盟型分馆的特点是加盟馆按照联盟章程签订合作协议,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合作的权利与义务,各加盟馆受协议制约,共同履行协议规定,构成一个整体,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厦门市图书馆正积极引导本市各区级公共图书馆加盟“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托管型和加盟型分馆是厦门市图书馆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综合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需要、分馆的合理布局以及合作方的办馆理念、经济实力、阅读群体需求等多种因素探索出来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新型分馆建设模式。

3 实践体会

3.1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要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关键是要把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包括社区图书馆)整合成以总分馆制模式为基础的图书馆网络组织。由于厦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行政隶属不一、财政分级拨款,公共图书馆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点稀少,在这种环境下,要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从法律层面对图书馆之间在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予以明确,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确保其长久持续发展。

为了使“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建设方案能够实施,厦门市图书馆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重要性,积极呼吁政府牵头推动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厦门市政府已把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一证通用、通借通还”服务纳入了厦门市信息化建设工程之中,采用“厦门市社会保障卡”作为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通用借书证,市民在任何一家分馆申请,都可以开通社会保障卡的借书权限,从而方便市民利用图书馆。总馆还争取厦门市信息产业局的投资,用于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软硬件建设。笔者发现,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民共享文化资源的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3.2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近年来上海、杭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在总分馆建设中已探索出许多成功的模式,给我们以很好的启迪作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和特殊因素的制约,在实际操作上,其他城市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厦门暂时还难以铺开。总分馆建设是在厦门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认识还存在差异、管理体制上的瓶颈还没有疏通的现实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出来的一种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途径。与其他城市相比,总分馆建设步伐可能相对滞后,但却是符合厦门地方特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自2008年起,我们启动了市区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建设计划,并且获得了政府经费上的支持,许多区级图书馆争先要与厦门市图书馆签订协议,成为联盟分馆。但是根据目前厦门街(镇)、村(居)图书馆网络建设不健全的现状,未来几年总馆仍然要不遗余力地在街(镇)、村(居)创办多种类型的分馆,通过与区级图书馆构建联合服务系统和创办基层分馆两种途径协同推进厦门地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3要提高总馆的辐射功能

构建以总分馆制为模式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加强总馆建设,提高总馆的示范与辐射功能。首先要提高总馆在服务上的示范作用。厦门市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后,坚持以开放性和公益性为指导,构建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新馆开放以来,总馆年接待读者128.96万人次,流通图书160.4万册次,组织各种免费读书活动294场,成为厦门市最受市民欢迎的文化活动场所,对各分馆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其次要加强对分馆的管理,总馆成立了专门的分馆管理机构馆外流通部,并由一名副馆长具体分管,确保分馆管理规范有序。第三要提高总馆的文献保障能力。为保障分馆的馆藏,总馆设立了馆外流通调配书库,配备了11.7万册图书,保证各分馆的基本馆藏。总馆还根据各分馆的服务对象调整馆藏结构,每月补充和更新文学类和社科、自科类热门图书,提高藏书的针对性,吸引市民利用图书馆。

3.4要提高社会的图书馆意识

长期以来,公众对图书馆的认识存在偏差,图书馆被当作可有可无的摆设,各级政府对创办图书馆兴趣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为增进公众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总馆和各分馆纷纷举办了图书馆服务宣传、数字资源利用宣传、迎奥运系列宣传、读书日纪念活动等多形式的免费读书活动,吸引了26万人次参加,发展了大量潜在读者;并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活动,宣传图书馆,提高市民的图书馆利用意识。为了调动分馆举办单位的办馆热情,还邀请分馆合办单位的领导到总馆参观。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规范化的业务管理、开放免费的读者服务以及馆内读者涌动的读书热潮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与厦门市图书馆联办规范化分馆,一些文化活动中心成了示范点,受到厦门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大量的宣传活动加深了社会对图书馆的了解,显著的社会效果为一些分馆举办单位赢得了荣誉。一些社区、村镇和工业区管委会因此由被动变为主动,已建立了分馆的,及时解决分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未建立分馆的,也积极主动地与总馆接触,要求开设分馆。分馆建设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结语

探索多形式的分馆建设模式是厦门市图书馆根据厦门现状结合图书馆自身优势,在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方面进行的一些有益探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实现全市范围内图书馆之间的文献通还通借和资源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