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市场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5:20

区域经济市场报告篇1

当时管理层以4项指标来决定县市报的去留:当地人口50万以上、GDp1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亿元以上、报社年广告收入400万元以上,当时全国能够跨过这道门槛的县市报不足15%。《市场决定命运》一文这样解读:这道门槛不是人为因素的作用,而是报业的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看来,这四项经济指标的设定是煞费苦心的,地方区域“大指标”和报社“小指标”互为制约,从外部市场容量和内部市场能力两方面,框定了一个报社的市场承载力。换言之,以此为分界线“切一刀”的市场评判标准是公平公正的。

现在我们对照这四项指标,将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旗下4家县市报3年来的动态指标做一比较,试图从“市场”层面找答案。

昆山、海门、靖江、东台的四家县市报,分处区域经济发展梯级层次明显的苏南、苏中、苏北板块,区域经济与报业发展相关性较强。我们从上述数据起码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报社“小指标”的发展完全跟上或超过地方“大指标”发展的速度;二是良好的运行态势已经让市场改变了报社的命运。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苏南、浙江经济发达地区,得出的结论更令人欣喜,《义乌日报》2006年广告额突破5000万元居全国之首,江苏12家县市报中有9家年广告额超过1200万元,他们的命运已经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本土化战略:新闻竞争放大市场优势

市场竞争的表象在经营环节,而竞争的核心要素则是新闻竞争。近几年,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当地党委、政府和区域内民众从没像今天一样,意识到一张县域报纸存在的重要性。县市区域内广大居民对本区域信息的强烈需求是空前的,这在全国百强县市表现得更为明显。县市报区域局限性劣势已经转化为市场贴近性的优势。有鉴于此,将本土新闻做大、做好、做强成为县市报与其他媒体竞争的最有力杀手锏。

说起“本土”,不能不提及县市报兼并后的“归属问题”。《市场决定命运》一文曾担忧会发生“奶酪之争”:当地政府、报业集团出于各自利益,会削弱县市报自身的发展自。事实恰恰相反,被保留下来的县市报得到了“两个优势”后,“奶酪”越做越大。《靖江日报》3年来的快速稳步发展,成为报业集团整合县市报的成功范例。浙江大多推行紧密型合作,江苏则普遍采用先归属后市场的稳健做法。县市报纸实行本土化新闻战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走出机关化办报的套路,本土新闻“质”、“量”并举,提升市场竞争力。走出机关化办报是县市报面向市场转型的首要举措。原先充斥版面的文山会海、领导讲话、工作概况、部门总结、好人好事等诸多“黑板报”式的报道退出了,取代的是区域内新鲜动态信息、突发事件、奇闻趣事。

加大本土新闻刊发量,报纸同质化竞争问题迎刃而解。江苏12家县市报2006年平均每日出报18.8版,本土新闻达7.7版(不包括带有本土性质的专副刊版)。一位县市报老总总结,吸引本地读者,就要实施本土新闻的“密集轰炸”。

第二,运用“双贴近”整合本土新闻资源,注重策划,建立本土新闻“绿色通道”。一头贴近本地党委、政府,一头贴近本区域百姓群众,并尽量在两者交集部分做文章,称为“双贴近”,这已成为县市区域报打响地方牌的通用手法。所谓“绿色通道”,将本土新闻进行分类组合,打通报社运作环节和报纸所有版面、栏目,全方位策划和联动,实行传播效果最大化。《昆山日报》的小康社会、《张家港日报》的张家港精神、《江阴日报》的市民幸福指数、《靖江日报》的沿江开发等等报道,都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再造采编流程,大刀阔斧改革新闻“制作加工”手法。以本土新闻为链条串起版面,不再单一采编分开或采编合一。改跑会跑机关、改材料为视角下移、笔头下移,以小见大,注重细节。在采、摄、编、排等“制作加工”环节流程再造,传统的“记者―编辑部―值班总编”程序被“杂揉”甚至逆向操作。比如《靖江日报》规定总编室成员、部室主任都有策划任务,主题确定后交给记者编辑执行。不少报社提倡打破题材、体裁框框,鼓励写消息式通讯、通讯式消息,“倒金字塔”格式被摒弃,拒绝官腔语言,什么方式传播效果最佳就怎么操作。

第四,把民生新闻放在本土新闻前台,凸现人文关怀色彩。身边人的成长、悲喜,更能引起区域受众的兴趣与关注。“从新闻中找人、从人群中找新闻”,成为诸多报社对记者的直接要求。有些县市报甚至明确规定,每天必须要有数篇“人”的报道。而由社会新闻分支出的民生新闻,更是在县市报得到快速嫁接。由于和上级党报、都市报错开了区域服务功能定位,许多县市报更易在扶贫帮困、便民服务、消费投诉等方面做到“好看又实用”。《宜兴日报》的异地寻亲、《武进日报》的和谐社区、《昆山日报》的关注外地民工等等报道,都成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辉映的重大民生报道。

多元化经营:区域市场重塑强势格局

当初管理层将县市报保留与否的指标之一定为广告额400万元,正因如此,许多保留下来的县市报老总时刻意识到广告额是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利剑,将广告蛋糕做大是规避今后政策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必然抉择。

放眼近三年全国报业市场,经过多年的连续增长后,报业广告出现“拐点”,特别是省级报纸、晚报、都市报广告明显滑坡。全国保留下来的48家县市报呈现的却是家家报纸广告额逆势飘红。据对江苏、浙江的27家县市报统计,广告年均递增幅度超过22%,江苏《太仓日报》、《武进日报》、《吴江日报》、《靖江日报》等多家报社广告额3年翻一番。

为什么省域、地级市区域经济也在大幅增长,而其报业广告并没有水涨船高呢?工业时代的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一、二产业的驱动,而实际作用于报业的市场动力不仅是经济总量迭加,还要看区域经济的内在结构性变化。由此,县市报三年来实现广告快速增长的途径是务实、可靠的。

第一,以“第一位”的有效发行拓展区域主流广告资源。有效发行结构、发行规模直接决定广告投放量。笔者统计,江苏12家县市报2006年平均发行量为2.43万份,这就保证了无论在哪个县级区域,该县市报发行量在投放该区域的所有报纸中绝对第一。更关键的是,各家县市报使尽浑身解数增点扩面,使大量报纸进入了社区、家庭和酒店、客房等公共场所,报纸的影响力更加集聚,使得主流广告资源不得不首选本地区域报。发行“第一”带来广告“第一”,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义乌商报》日发行量10万份,外来报纸无法撼动其霸主地位。《靖江日报》一年增加8000多个投递点,本地九成以上的政务、房产、三产广告“自投罗网”。

第二,创新建立多元市场机制,细分区域广告市场。2003年前,全国县市报大多采用的是市场经济初期的承包责任制。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这种机制渐现出风险加大、短期行为凸显等弊端。经过三年左右的摸索,江苏、浙江九成以上的县市报创新出了“统分结合”的新运行机制:所谓“统”是指报社统一掌握资源,层层确定经营目标,层层绩效挂钩,变少数人承包为团队承包;所谓“分”是指按市场性质或区域分类,细分成金融房产、城乡教育等若干小市场,靠专业分工做活做大每块市场蛋糕。

第三,向策划营销要市场份额,挖掘、膨化广告资源平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大致框定了报纸广告承载总额度。但是,这个总额度弹性很大,县市报依靠“近、快、灵”的优势将营销策划与办报本土化并驾齐驱,赢得市场空间。直接结果就是,运用编辑特刊、节庆活动、品牌评选、会展演艺等多种创意手段,将许多少做或干脆不做的广告成为盘中餐。江苏省县市报几乎所有老总都直言不讳:“我们的许多广告不在版面上。”《海门日报》经精确统计,2006年广告发生额1300多万元,65%以上属于策划类广告。《武进日报》、《吴江日报》、《丹阳日报》等策划的房产交易会、车展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市场报告篇2

省级都市报拓展区域业务的发展背景

都市报的兴起与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20年,在此过程中,以广大市民为主要对象的都市报经大浪淘沙般竞争,省级都市报凸显出其优势。然而,近几年来,新媒体冲击及市场进一步饱和,迫使省级都市报在发展方式上不断求新,以《楚天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为代表的省级都市报除了从自身突破寻求发展之路外,走下去开办地方版也成为诸多省级都市报的选择。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版创造了经济条件。以湖北为例,《楚天都市报》报系在三年之内以地方版形式先后进入襄阳、鄂东及荆州等地区。这种地区上的选择都基于当地经济发展、更高层次文化需求及留有媒体发展空间的考虑,因此,向周边经济发达城市拓展业务成为省级都市报的首选目标。

楚天都市报开展鄂东区域经营的历程

2010年12月28日,《楚天都市报》鄂东版——《楚天时报》在黄石创刊并同时实现黄石、鄂州两地发行。这不是《楚天都市报》在当地开办地方版的首次尝试,早在2004年,在鄂东的黄石、鄂州、黄冈三地便已有《楚天都市报·鄂东新闻》的身影。

《楚天都市报·鄂东新闻》在2004年至2007年的三年时间内,广告经营从无到有,最终实现自给自足并带动当地媒体的快速发展。虽因客观原因结束地方版经营,但为《楚天时报》创刊奠定了基础,并积累了开办地方版的经验,树立了地方版经营的信心。

当2010年末地方版再次出现在鄂东市民面前时,迎来的是多方的支持与欢迎,媒体广告市场也再次被全面激活。创刊18个月的时间,《楚天时报》的广告客户几乎涵盖广告市场所有行业,并且顺利实现了创刊第一年的经营目标。随着2012年初《楚天时报》发行覆盖黄冈部分地区,该报的广告经营市场再次扩容,平台再次升级。

二、区域化都市报的经营探索

楚天都市报区域经营战略目标

《楚天都市报》强化区域化经营是进一步扩大影响、强化品牌的重要举措。地方版的广告经营是维系地方版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地方版全面地方化的指向标。获得市场的认同,取决于报纸的影响力,同时亦是衡量报纸自身价值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地方版的经营直接检验了省级都市报在地方的影响力。《楚天时报》的广告经营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了《楚天都市报》在鄂东地区的发展成绩,有助于两兄弟报纸在发展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战略。

因而,在区域化发展中打牢媒体发展基础,从细微处进行渗透式发展,步步为营完成经营目标,是《楚天时报》现阶段广告经营的主要战略。

地方版广告经营的优势及定位

省级都市报在地方上的最大优势在于成熟稳定的受众基础、先进的经营经验和强大的品牌影响,而这些也是《楚天时报》快速成长的宝贵资源。无论从广告客户的公关、服务,经营活动的组织、策划,都有着一套有效成熟的体系可直接运用于自身经营发展中。

此外,由于省级都市报的关联关系,各地方版可充分发挥异地资源,实现经营中的异地联动,区域内联动。

广告主的广告行为在区域差别中,同时存在跨区域的统一。首先,跨区域品牌的广告推广存在地方差异外的品牌统一行为;第二,同行业的广告投放有着统一的行业特征,又有着据省份、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表现出的不同性格;第三,地方广告主以省级中心城市广告主投放为样本,以省内其他同级城市广告投放为参考的模式,最终表现出投放模式的相似性。以上市场表现让地方版各地联动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地方都市报的广告经营,正在经历从粗放的版面买卖向定向性客户定位经营的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已在省级都市报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取得成效并发挥了巨大作用。过去简单的版面买卖形式的广告经营,无法全面满足客户的传播需求。而由于技术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崛起对报纸的冲击,报纸媒体单纯的传播优势在发生变化,其官方、主流的意义开始凸显。因而,在转变中改变经营定位,并强调定位经营,成为省级都市报在地方版经营中的主要方向。

以做大广告市场为目标致力创新发展

地处湖北鄂东地区的黄石、黄冈、鄂州三地,是目前《楚天时报》发行覆盖的范围。这三个城市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媒体发展现状各有特点。本土原有媒体数量不多,长期缺乏竞争环境,因而在满足广告客户所需的传播需求之外的广告形式创新、引导客户及发挥市场作用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

就《楚天时报》创刊之初首先覆盖的黄石、鄂州地区而言,时报的出现对当地媒体市场有一定的冲击,打破了市场的原有格局。但省级媒体进入地方开办地方版的目标不在于利用自身优势形成市场垄断,而在于传输有效经验,在合理竞争的前提下,扩容当地广告市场,将“蛋糕”做大,共同做强。

要做大广告市场,关键在于经营创新,在延续传统版面销售作为经营的基本保障外,时报从形式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多方面入手,为市场提供新鲜血液,满足了广告主个性化的同时也满足了传播需求。

观念创新,是报纸媒体广告经营的一大课题,也是新兴媒体崛起和进入新区域两大背景条件下的关键性问题,《楚天时报》的做法是转变报纸媒体的传播强势观念,引入其他行业的营销模式,创新机制经营媒体广告。主要包括: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专项传播解决方案,强调售前售中售后各个营销环节的细节服务,强调定位经营,将不同行业每个客户版面广告投放性格、活动参与特征做行为分析,定位目标客户提供区别化服务;形式创新,在广告版面形式创新、营销活动创新、合作形式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

量体裁衣制定适宜营销方式

对处于市场开发初期的地方版而言,借鉴总部经验及资源是基础,开发适宜的营销方式才是打开市场的手段。在《楚天时报》一年多的经营中,贯彻的是抓大带小、抓活动促销、抓售后重服务的三种基本营销方式。这几种营销方式的运用,使得《楚天时报》广告经营局面迅速打开,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抓大带小,是指在行业中找准领头羊,树立客户成功推广的典型案例,促进行业内的业务推广,同时也指在大的广告客户市场范围内,重点维护业务量大、传播需求大的客户,以此服务形式作为样本,促进广大广告客户的认知和认可。

抓活动促销,是近年来媒体广告业务的主要转型方向,同时对于《楚天时报》发行区域内的城市特点而言,线下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以组织公益活动、分行业的商业活动等,可有效地帮助广告客户获得即时利益,同时也可带动广告投放,有力扩大报纸影响力,加速报纸经营发展。

抓售后重服务,转换了报纸经营的强势观念,以应对买方市场的经营思路,将对广告客户的服务贯穿售前售中售后各个环节,在报社获取既得利益后,以培养市场为出发点,强调售后服务,跟踪广告客户的后期经营并随时介入,为其提供适用的推广建议,提供适当的媒体传播资源,以助客户持续发展,并能实现报纸经营的良性发展。

三、有序竞争做大市场

市场包容有序竞争

有序竞争相对于恶性竞争,是指不利用降价、拆台、诋毁等不良手段的良好、有序的竞争,是在一个公平公开的市场体制之下,提倡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等方式,促进媒体与媒体之间、行业内部健康发展的竞争方式。

省级都市报对地方当地报纸而言,有着先天的诸多优势,而当省级都市报地方版参与到各个区域的媒体竞争之时,由于担心分割市场、切割利益等影响,使得地方媒体产生疑虑或抵抗心理,由此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竞争手段,实际上是对市场前景的不认同。

《楚天时报》进入鄂东地区,首要的经营策略是参与和创造有序竞争。事实证明,当地市场包容且欢迎这种有序竞争。广告市场因竞争改变发展局面,同时也隐含着淘汰风险。这种风险对参与有序竞争的地方媒体同时起着促进变革和发展的作用。

四、经营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

媒体经营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类似企业化管理,并区别于媒体其他部门的人力管理。经营团队的精心打造是经营成败的基础。

对于新创办的报纸而言,《楚天时报》广告部门的经营团队来源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人力输入,参与创业的全新团队从年龄层到从业经验都略显青涩。在依然处于创业期的新媒体,创业激情有效激发了年轻团队的创造力。而随着媒体发展的步伐,在创业激情褪去后如何保持动力,是目前需要未雨绸缪的课题。

由于团队年轻化的现状,《楚天时报》目前急需团队的快速成长,集中培训、老带新、团队作战,是该报广告部极为推崇的工作方式。

区域经济市场报告篇3

【关键词】十七大区域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引起了广泛关注。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七大讨论的一大热点,十七大报告全文至少有六处谈到区域问题。总体上看,十七大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指示和精神可概括为三方面:我党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作出新定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作出新判断;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作出新部署。

一、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作出新定位

1、从宏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角度,区域发展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关系之一

从历史经验看,举凡大国在一定时期内各区域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及发展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近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过大,存在两极分化的危险。地区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使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正因如此,十七大报告把区域发展定位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关系之一。在谈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时,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十七大从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高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显示出我党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

2、从微观即单纯的经济发展角度,区域协调发展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八个主要方面之一

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仍然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并提出要推动经济领域内重点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一大重点就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可见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不容忽视,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就我国而言,东中西包括东北地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中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经济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3、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角度,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新要求,其中之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的协调需要在实际中重点落实,而这经济发展的四个协调之一就是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由此可见,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某一个地方实现小康,而是全国都要实现小康;不仅东部要实现小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都要实现小康。要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和难点不是在东部地区,而是在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这就要求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作出新判断

十七大报告的第一部分“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中,一方面肯定了过去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另一方面也告诫全党要清醒地看到党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明确指出了前进中面临的七大突出难题,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同时,在报告的第三部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谈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是新世纪、新阶段上新的阶段性特征时,特别强调的其中一大特征就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由此可见,我党对当前区域发展的现状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既看到了五年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的明显进展,又看到当前的区域发展还远不能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党对区域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与定位,给进一步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战略基点。

三、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作出新部署

十七大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特别强调了新世纪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五大战略举措。

1、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十七大报告指出,应当在科学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发展规律和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在市场经济框架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并尤其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立足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把政府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干预集中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地区差距的导向主要不是缩小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缩小地区间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即要使不同地区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同等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及公共安全,最终使不同地区的人民能够逐渐具有同等的生活水平。二是“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就是要通过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来促进各地要素价格和收入的均等化。

2、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从全局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即“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这一基本国策。

四大区域各自的政策着力点是不同的。东部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全面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和总体竞争力上,通过更为严格的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促使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增强东部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中部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优化总体发展环境上,抓紧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提升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和外来投资的能力。西部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稳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上,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东北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区域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恢复上,积极促进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抓好振兴装备制造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当前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虽然“没有倾斜”,但并不等于没有区域政策,而是意味着我国总体区域政策从以资源分配为目标的传统范式向以增强各区域竞争力为目标的新范式的重大转变。

3、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

十七大在总结我国国土规划经验、借鉴国外国土规划和空间成长管制做法的基础上,从协调人与自然空间矛盾的高度,第一次在我党重要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主体功能区将是区域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和新亮点。

主体功能区的表述最早见于“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的核心思想是: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国土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哪些区域适宜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哪些区域应当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确定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并按照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十一五”规划划分的四大主体功能区采取的区域政策也各有不同。

4、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发展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即实现一种互动的机制,使一个地区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而不能以牺牲其他地区为代价。“十一五”规划已明确指出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主要有四个机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十七大在把握我国现阶段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进一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的新思路。

(1)在健全全国统一市场机制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国家发改委的一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为核心的三大都市经济圈正带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今后应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经济联系紧密、带动力强的经济圈。

(2)在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方面,要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3)在加强中央扶持机制方面,要统筹推进落后地区发展、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战略需要。一方面,进一步明确重大项目布局时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5、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发展竞争表现为城市群和城市带之间的竞争,不能靠单个城市比拼。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大都市化、城市群化趋势,十七大报告在科学总结国内外城市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原则是“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目标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主体形态是“城市群”。

区域经济市场报告篇4

然而,朝圣之路阻且长。所有人都看好的机会一定不是好机会。一些企业发现,这里的确钱多,但人也很多,钱并不好赚。与其拿鸡蛋往石头上碰,不如痛定思痛,重新厘清企业自身的营销策略与产品定位,集中营销资源,选定适合自身产品的区域市场去发展,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条“东边不亮西边亮”的营销蹊径。

企业这样的区域市场得失成败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随着国家战略从东部地区优先发展调整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上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国策的出台与落实使我国地区之间的差距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不断拉大之后,终于在2005年迎来了拐点。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活力、潜力正以令人诧异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2008年发生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更让中国市场、尤其是中西部市场散发出无比诱人的营销魔力。

以啤酒行业为例,2009年前两个月,浙江、福建啤酒产量同比下滑,北京市产量持续低迷,同比跌幅为3.1%,浙江更是以31.9%的跌幅位居全国榜首,增幅较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各省,山西、青海增幅最大,中西部地区啤酒市场的消费潜能开始逐渐释放。

宏观经济数据也显示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和消费潜力。打开我国地区经济2009年一季度季报,上海、浙江、广东三省市GDp的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高于全国GDp增速平均水平的11个省市中,中西部地区占据了9个席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区域经济半年报的表现基本延续了一季度的态势。7月11日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显示,近10年来中国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GDp增速快于东部,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GDp增速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

如果再打开一季度电视广告营收的成绩单,会看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电视广告营收有5%到18%不同程度的下滑。这当然不只是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惹的祸,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电视广告投放现状在向营销传播人士传递一个明确信号——

区域经济市场报告篇5

[关键词]中国报业 发展现状 区域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10―0080―04

一、我国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经过市场化转型,我国报业已经初步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上完成了从粗放式经营到集约式经营的转化,涌现出多家大型报业集团。报业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也从单纯的报业发展到出版、信息、发行等相关领域。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数据,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截至到2006年12月底,全国共出版各类报纸1935种。报纸种类涵盖了党报、晚报、都市报、专业报等等。

就区域分布而言,出版报纸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共出版100种报纸。广东报业独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全国8家最早年广告额超亿元的报业集团广东独占4家。根据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2007年的统计,2006年广东报业的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目前形成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四大报业集团争雄的局面。

就市场竞争而言,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莫过于晚报、都市报以及一部分专业报(如体育、财经、娱乐等方面的报纸)。它们的日常运作依靠自营收入,主要收入来自于广告和发行。它们需要通过不断扩大发行量获取更多的广告、发行收入,从而维持生存并不断扩张。因此,它们往往在报业市场上相互竞争,从报纸内容到发行价格,从内部的用人机制到外部的营销手段,都必须在市场上进行竞争,这种竞争很可能导致某些报纸的兴起或衰落。

就报纸结构而言,党报是我国为数最多的单一品种报纸。2006年,全国出版各级党报438种,占全国报纸总量的22.6%。其中,中央级党报3种,占党报总数的0.7%;省级党报43种,占9.8%;地市级党报380种,占86.8%;县市级党报12种,占2.7%。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党报较多地承担着、宣传、解释各种政令的工作,其征订历来主要是通过党组织的指令实现,但同时也希望能扩大发行量,增加市场份额。党报在市场中的位置似乎有点尴尬,它一只脚在党和政府的大院里,一只脚却伸向市场。然而。无论报纸的性质如何,只要进入了市场,即使是“一只脚”进入,也必将受到市场规律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党报受到党和政府的制约较多,面对近年来生存环境的改变,它不可能像晚报、都市报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那样迅速调整自己,因此所引发的震动可能会更剧烈。

二、我国报业生存环境

据丁伯铨的划分,我国报业生存环境主要受到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领域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领域

我国报业作为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一个行业,与大多数行业不同的是,它受到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控制。党报自不必多说,即使是晚报、都市报和专业报也同样受到各级政府和党委宣传部的直接管理。这种管理常常表现为以直接的行政力量控制报纸。党和政府对报业的管理成为我国报业生存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直接决定了报纸能否生存。

(二)市场经济领域

1,新闻纸业。虽然现在不少报纸都创办了网络版,但是报纸仍未脱离纸质媒介的范畴。新闻纸供应商是报业传媒的上游厂商,纸张是报纸内容的载体,也是报业运营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纸业成为影响报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闻纸业的变化将直接导致我国报业从源头上产生“地震”。

2,报业广告。随着传媒市场上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报业市场从卖方市场迅速转变为买方市场,读者和广告客户对报纸的影响力也愈加明显。而且,随着报业的市场化发展,报业对于广告收入的依赖性达到一种相当高的程度。广告收入已成为主宰报业的经济命脉,报业在广告市场上的作为自然成为衡量报业发展的水平重要因素。

3,报业发行。报纸的销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人们所忽略,但随着报业走进市场,既不符合市场规律也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被扭转。报纸的发行量已成为我国报业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发行量扩大有两方面的意义:扩大广告收入的依据;实现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因此,报纸的发行也成为报业生存环境中一个重要因素。

4,三网合一。我国报业不仅在内部产生竞争,而且必定会与其他媒介如广播电视、期刊杂志以及网络媒体形成激烈的竞争。网络新闻乃至手机报纸等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给传统的报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有可能大大缩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生命周期。以人世为分水岭,允许外资进入的电信、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将汇成一股媒介洪流,对报业冲击将不再是“小打小闹”,而很可能是对报业原先占领的市场的大举进入。

5,证券市场。在各地纷纷成立报业集团的同时,“上市”也成为众多报业集团共同的梦想,事实上,一些实力雄厚而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的报业集团如北京青年报、成都商报等或ipo或借壳上市,其他报团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佛山传媒集团等都在酝酿此事。境外资本也对中国报业虎视眈眈。

总之,作为上层建筑的部分,报业自然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但是,我国报业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只存在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还生存于市场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各方面因素都将受到“入世”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必然对我国报业产生影响。

三、我国报业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我国报业的市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深刻地影响着包括报业在内的传媒业的经营模式。传媒产业扩张中的“权力嫁接”模式即将让位于“资本联姻”的模式。所谓“权力嫁接”模式是指直接使用行政权力来配置传媒市场的相关资源,以权力的意志来实现传媒产业的扩张,并且权力单位直接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这是我国解放后报业聚合的主要模式。而“资本联姻”模式指的是以资本作为联结相关传媒资源的纽结,以提升传媒影响力和竞争力作为产业扩张的价值取向,参与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是资本单位。资本可以不受地域、行业的限制,积极寻求与有效益的媒体组合,以极其敏锐的市场敏感去抓取新的市场生长点。实现上述转型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我国传媒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国内一些新锐媒体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已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如人民日报社与上市公司北大青鸟合作的《京华时报》。

我国的报业市场处于区域分割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报业企业很难实现自身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因此,报业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摆脱困境,未雨绸缪,纷纷采取各种方式试图打破报业

市场的区域化分割。目前,国内报业集团实施的区域化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

1.地级报纸和县级报纸合作成立地方性报业集团,佛山日报报业集团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佛山日报整合其旗下的各家报纸,并采取一系列举措,致力打造“珠江报系”,通过整合《南海日报》、《佛山晚报》资源,创办都市类综合性日报《珠江时报》;把《顺德报》更名为《珠江商报》。这种合作通过整合区域内的报业资源,优势互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复制优势报纸的办报经验,提高整体办报水平。但由于原有体制惯性的影响,很难整合,也很难形成合力,并可能利用自身的区域垄断优势来阻止外来优势传媒集团的进入,不利于本地传媒业市场的发展。

2.省报和县级报合作,典范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九家县级报的合作。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具体做法是:在资产评估的前提下浙报集团投资4000万于杭州周围的九家县市报,以净资产收益率来考核县市报当年的盈利水平。经过两年时间的探索,成效显著,2004年九家县市报的经营资产的回报率是27%,2005年净资产的回报率是33%。目前九家县市报中效益最好的是永康,一年广告收入2000万元,占当地GDp的0.14%,其净利润达到1000万元。这种合作能够直接把省级报纸的办报经验和经营管理经验复制到县市报,大大提高县市报的质量;采取股权合作的企业制度,能够形成真正的利益关系;双方合作能够极大地激活当地的传媒业市场,促进传媒业市场快速发展;省级报纸和县市级报纸的合作能够对地市级报纸形成合围之势,在未来和地市级报纸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其缺点也很明显:不是所有省份或区域的县市的传媒业市场都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很多省份的县市级传媒业市场尚需很长时间的培育,所以这种模式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省份或区域才有可操作性,不具有复制性,且这种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这也不是所有的报纸都能做到的。

3.中心城市传媒集团在次中心城市创办的地方版。当前,中心城市的优势报业集团看到次中心城市的传媒业市场的巨大发展前景,纷纷采取各种方式进入次中心城市。在次中心城市创办地方版是一种主要途径。目前,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羊城晚报、新快报在深圳、东莞、佛山等地大都创办了地方版。其中尤其成功的是南方都市报,它成功地实施了“2+5”战略。创办地方版的优点在于:一是能够实现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如各地方版的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和广东省新闻都是一致的;二是能够成功占领一些次中心城市市场;三是能够积累经验、积累资金和培养人才。其缺点在于:一是仍然受制于政策限制,发展受到制约;二投资大,机构大而全,发行量很大而广告很少:三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责权利不相对称。

4.跨地域合作办报。从2003年11月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集团联合创办《新京报》开始,先后又出现了4家跨地域创办的媒体。它们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法制日报社合作主办的《世界报》,上海文广集团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合作主办的《第一财经日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合作主办的《每日经济新闻》,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手创办的《竞报》。跨区域合作办报的优点主要有:一是可以直接把优势报纸的经验进行跨区域复制:二是优势报纸可以直接去占领一些规模很大的市场;三是可以积累在不同区域办报的经验。其缺点在于:一是在中国当前的传媒管理体制下,不具备可操作性,目前,新闻出版总署下令停止跨地域合作办报,这种方式在政策上已经不具备可推广性;二是需要合作双方在理念和观念上高度一致,但是合作双方常常不一致;三是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董事会等相关制度,而由于传媒企业尚未真正转变为现代企业,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从目前环境来看,跨区域合作办报的风险很大,成功的几率很小。

因此,报业寻找新的既为政策认可、风险又不大的跨地域合作办报形式成为当务之急。要在现行政策条件之下加速创新,走出困境,报业联盟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良好形式。我国报业之间的联盟早在2001年就已经出现。当时,西北五省区的主流都市报组建了一个互动联盟,成员包括三秦都市报、兰州晨报、新消息报、西海都市报、新疆都市报五家报纸。联盟成员在新闻宣传、广告经营、报纸发行等方面进行了合作。2005年报纸媒体联盟大量出现,先后有:全国主流媒体教育联盟、中国主流媒体美丽联盟、中国汽车媒体大联盟、珠三角报业广告联盟、浙江省地市级强势媒体广告联盟、东北副省级城市党报集团联盟等6家。在涉及的领域上,既有内容联盟、发行联盟,也有广告联盟,还有包括以上几种内容的综合性联盟。虽然这些联盟以松散的形式出现,也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实际运作效果,但这些早期的联盟为案例联盟的构建提供了参考,特别是建立于2003年的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与宿迁日报两级党报的联盟以及2006年底南方日报-西江日报省市党报联盟,为案例联盟的构建直接提供了借鉴。

第一,党报联盟是党报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限于国家和地方政策所规定的报业壁垒,目前的报业竞争呈现出向区域收缩、内敛而不是向全国放大、扩张的趋势。中心城市乃至地理区域内的报业市场份额表面上划定是行政因素决定的,但区域内部暗流涌动,区域内的报业竞争一触即发,报业集团积蓄了大量人才优势、潜在的扩张欲望,以及市场化逼迫下不进则退等诸多变数的情况下,特定区域、特定城市必定将承受越来越大的报业竞争压力,等待着报业松绑的时机。各级党报是各级党委的“喉舌”,所受到的政策限制尤甚。在南方日报-西江日报省市党报联盟的案例中,未联盟之前,南方日报作为省级党报,虽握有全省性发行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在地方市场却受到政策限制,直接介入会遇到地方设置的诸多壁垒。遑论兼并。因此,西江日报加盟南方报业可以看作这一报业状况下,党报谋求占据区域化竞争先机而投下的一颗“棋子”。从案例联盟一年的效果来看,双方都有所得,初步达到了双赢的目标,证明了联盟对两级党报的发展有利,对发挥党报“喉舌”作用有利,有利于党报的扩张。案例联盟将会对松绑我国现行报业管制政策提供有力的例证,报业壁垒特别是党报的报业坚冰将期待被打破。

第二,案例联盟描绘了初步成功的党报联盟的模型。党报浓厚意识形态属性使其经营相对其他产业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党报联盟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时又要受到来自行政部门的制约,党报联盟构建、运营比其他产业联盟要复杂得多。随着案例联盟的走向成功,一个具有可复制的党报联盟的构架雏形出现,为中国报业联盟特别是党报联盟的构建提供一个很好的模型。

区域经济市场报告篇6

如何破解长期以来的广告低水平低效率运作问题?对媒体而言,掌控传媒广告话语权不失为一项适应未来传媒竞争的策略。

解析传媒广告话语权

传媒广告话语权是针对客户和受众两个层面而言的。对客户来说,传媒广告话语权代表着对企业产品宣传营销的引导力、影响力和推动力,它通过最大化最优化整合媒体资源,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最高、市场效果明显的宣传推广策略手段,实现媒体广告增长与企业产品品牌、市场份额的同步提升,从而使媒体成为企业产品所在区域市场不可或缺的链条和平台,使媒体与企业成为共生共赢的合作体。对受众而言,传媒广告的话语权代表着对受众的公信力、服务力和引导力。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产业背景下,伴随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媒广告不仅是传媒赖以生存的重要收入来源,而且也渐渐成为受众获取信息及服务的重要途径。在此趋势下,传媒广告产品也同新闻产品一样成为受众阅读媒体的一部分,通过规范研发、创新广告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使广告具备公信力,使广告成为受众经济消费生活的向导和帮手。凸显传媒广告产品的阅读价值和服务功能,会使传媒广告成为受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达到这一境界,传媒广告将渐渐成为传媒的“次内容产品”,由此带来的效应是传媒广告的效果和品牌附加值越来越高,而传媒通过广告获取的赢利空间就会加大,一个品牌传媒的价值就会逐渐显现。拥有传媒广告话语权的实质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广告专业运作水平、技术含量、服务深度,创新广告内容、形式和运作手段,使传媒广告利用有限的成本和资源获得最大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使客户和受众各自分享这种市场空间拓展的成果,一起成长,一起发展,一起享受生活的便利和精彩。

如何拥有传媒广告话语权

传媒广告话语权的取得离不开传媒的品牌影响力及其综合竞争实力。以报纸媒体为例。在一个区域市场内,选择发行量最大、品牌影响力最大的报媒做广告,客户不仅获得了较高的性价比,而且还可获得数字无法体现的回报,那就是对客户自身企业和产品品牌提升的高回报,这就是品牌报媒的品牌边际效应。这是弱势媒体所不具备的,等于利用强势报媒这一平台,不仅推销了自己的产品,而且还向市场同行和消费者诠释了对自己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实力和信心,这对那些在某一区域市场竞争呈胶着状态的同类产品很关键。它有可能促使这一企业和产品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以使企业产品品牌形象得到迅速提升。但是由于广告的初级运作水平,很多客户对区域内强势报媒的选择理由还仅仅停留在“效果比其他媒体好”上,他们更多地关注价格,迫于要“效果好些”,他们不得不选择强势媒体,但一边选择,一边还抱怨着强势媒体的广告价格高。其实他们在选择合作媒体时忽略了“性价比”,忽略了“实际效果”,忽略了强势媒体的“品牌价值回报”,更谈不上主动与强势媒体尝试深度的合作,从而获得强势媒体更多资源和价值的回报了。所幸的是,现在一些日趋理性、眼光超前的客户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他们在选择合作媒体时已不再仅把注意力放在“价格”和“回馈电话”上,而是在深入调研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媒体组合,有的企业更是追求企业品牌与产品的良性互动和同步提升,面对这种趋势,面对这些需求,媒体尤其是那些区域强势媒体就不能不抓住这种机会,去迎合、去引导,从而最终促成传媒与企业的品牌战略合作发展。这一主动出击的过程就是传媒掌握广告话语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把握话语权的几个关键词,即“专业”、“价值”、“服务”,同时,这一切运作又建立在“规范”和“共赢”两大原则基础上。

1.提高传媒广告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广告话语权的取得首先要提高的就是传媒广告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未来传媒的广告从业人员将是懂新闻、懂策划、懂经营,同时又是某一行业和领域有影响力、组织力、感召力的复合型人才。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业务员”将因不能适应现代传媒广告的运作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广告队伍的补充。因此,提高广告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尤其是培养一批在各行业和领域中有影响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传媒广告掌握话语权的关键。举个例子,一个从事汽车广告的广告人员,如果不具备与汽车厂商高端对话的能力,不能洞察汽车市场走势、熟知汽车领域的深度,不能够专业地报道观察评论市场、为汽车厂商提供有针对性的市场建议和策划方案、为客户开拓区域市场提供有突破性的销售模式,他就很难获得汽车厂商的尊重,也就没有与汽车厂商对话的话语权。这样的广告人员必须专业化,这个专业化是指媒体的专业化和行业市场专业化的结合。通俗地说,未来传媒的广告从业人员应是能把控市场脉搏的传媒人。他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传媒载体,通过新闻手段和市场手段,使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更加依赖传媒。事实上,因为报纸在这方面的探索已走在前面,很多报纸开拓经济专刊版面,成立行业工作室、事业部,鼓励一批采编人员到广告经营岗位工作,这些采编人员经过一定的市场磨砺后,很快能找到感觉,从而渐渐成为传媒与行业客户高层交流的代言人、执行人,使企业与媒体的合作日益深入,使广告的市场份额和增量保持长期稳定。但在运作中,媒体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这部分人员毕竟未经过专业市场化运作的洗礼,其发展空间还需有一个质的突破。目前,制约专业化水平提高的瓶颈是传媒缺乏更专业化的新闻广告系统培训和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成长奖励机制。破解这一瓶颈,可使广告专业运作水平有质的提高。通过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传媒在汽车、房地产、健康、教育、旅游、it通讯、商业等行业都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广告运营团队,传媒广告话语权的形成便占据了主动。

2.科学转换传媒的“传播价值”。在传统的广告运作中,业务员除了对自身媒体的广告价格和优惠政策熟知外,对其他了解较少。尤其是对自身媒体的了解不够充分,稍优秀些的业务员可能知道报纸的发行量、阅读率等,但对自身媒体的采编内容、目标读者、市场定位、媒体优势等关心甚少。这直接导致在与客户的交流中,不能使客户充分认知媒体、感受媒体,最终使媒体的真实传播价值和各类资源被掩盖,尤其对区域强势媒体来说,这个损失更大。例如对一个区域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它投了很大的资金做大发行量,有了很强大的采编力量和品牌影响力,却因广告运作水平的低下不能使传媒价值更充分地实现转换,这就制约了传媒的发展。充分认知自身传媒价值,并将这种价值有效传递给客户;掌握传媒市场动态,利用好其他各类媒体的辅助,为客户开发利用好媒体的价值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是未来传媒广告人所必须做到的。例如,加强与客户管理层的深度交流,创新广告内容、形式,将广告和报纸的新闻内容很好地结合匹配,将对读者的服务与广告的诉求充分结合,可利用多媒体组合,实现与读者的互动营销等等。

3.穿透服务的表面化,抓好服务的“精度、深度、宽度”,拓展服务的市场空间。取得广告话语权,不仅要靠专业水平的提高和附加值高的传播价值,还需要在服务上与客户及受众建立一种彼此尊重、信任、依赖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既可提高话语权的分量,又可维护话语权的牢固,这种交流的手段就是靠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传媒广告服务的表面化制约了广告运作水平的提高,这种表面化大多仅停留在接听电话、协调版面和简单的客户维护上,而对客户读者的服务方面关心极少,这种观念和服务的表面化显然制约了话语权的确立。传媒广告的服务精度是针对客户和读者的实际需求展开的,具体表现为对重点企业“量身订做”式的推广策划服务和读者需求的精细化满足。根据每一个客户所在行业及其所在区域市场的实际情况,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对接,拿出更适合客户的推广方案,这是“做精服务”的基础。加强服务的“深度”,就是让媒体广告延伸对客户和读者的服务,媒体广告可与客户在市场链的串联中进行更深度的合作。既对读者提供了优惠便利的消费服务,又对企业产品市场份额及销量提升创造了机会。媒体广告可为客户及产品提供区域市场分析报告,通过整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要,以报纸团购、网购、电购多种形式渗透到市场链中。服务的宽度更多地体现在通过多媒体组合及跨行业合作充分满足读者和企业的多种市场需求上,通过服务宽度的延展,可使读者和企业充分享受传媒广告所带来的附加值。

半岛都市报的“话语权”掌控

经过8年多的市场锤炼,半岛都市报的广告运作已经渐渐掌握着青岛报业广告的话语权。8年多时间,半岛都市报广告从无到有,平均每年以4000多万元的增幅增加。原因除去报纸内容精彩、发行量稳步增长外,与其广告运作经历的三个创新阶段也是分不开的。在这三个阶段中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彻底的“市场化”,并渐渐赢得广告市场的话语权。这三个阶段可总结为“拉广告”、“营销广告”、“运营广告”三个阶段。而对广告“话语权”的掌控是从第二阶段开始萌芽,在第三阶段开始进入系统建设期的。

1999年8月9日,半岛都市报在青岛创刊,打破了青岛报业市场的垄断格局,其彻底市场化的广告经营机制决定了它注定要在市场中抢得各种机会。在“拉广告”阶段,“完全提成”考核不断刺激着广告人员的神经,这个阶段是残酷的,血淋淋的,但也成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广告队伍。

经过二三年的搏杀,半岛都市报的广告已过亿元,2004年又过了2亿元,报纸的新闻影响力在提高,发行量在增加,再加上“完全提成”考核的刺激,使半岛都市报成功跃居青岛报业市场前列。但这时广告初级运作的弊端也渐渐显露,报纸广告价格提高了,广告收入大幅增长了,有的业务员开始抱着老客户过起安稳日子,客户对媒体投入日趋理性,种种市场环境的变化逼迫半岛都市报广告要有创新突破。“营销广告”的运作模式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这一阶段的广告运作强调营销策划,整体协作调度,强调用更多的活动营销和主题策划为客户增加广告附加值,同时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消费服务。为调整广告结构,培育广告新增长点,报社广告按广告结构划分行业工作室,创办各行业专刊,使专刊成为企业和消费者交流互动的平台,成为企业展示形象和产品的载体。借助服务的升级和渗透,借助对行业市场的权威报道和广告资讯的相对分类集中,使报纸渐渐在各自行业赢得了初期的“话语权”。自2003年,半岛都市报的行业工作室逐步建立,至2006年,根据行业广告划分的工作室及经济专刊,已配置齐全,有些专刊的影响力已很突出,而半岛都市报的广告也突破了3亿。但这时的瓶颈制约开始显现,很多客户对“常规”化了的各类策划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他们不再为一个“策划”、一次“打榜”或一次“主题论坛”而兴奋,因为一年一年的重复很难跳出框框,这使报纸广告刚刚树起的“话语权”又受到挑战。

针对这种情况,2007年,半岛都市报的整体广告运作提出了“运营广告”的理念:跳出广告做广告,充分借助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及各类资源,将广告和企业产品销售、读者消费需求,通过市场化手段有效地整合起来。它的核心理念和手段就是“整合、渗透”,整合是朝着所有的市场需求,渗透是朝着市场链的链接。“运营广告”很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强化对广告“话语权”的掌控,为此半岛都市报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1.将部分行业工作室升级为事业部,实施多媒体广告运作和向产品市场链渗透的突破;

2.实施品牌战略合作系统工程,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尝试更新的“量身订做”式合作;

3.培养一批在各行业有与企业高层对话、能对市场进行观察分析的专家型记者,提高报纸各专刊的权威性及市场贴近性,占领行业及区域市场走势的话语权控制;

4.在现有各专刊内容制作的基础上,为各行业企业提供市场调研及区域市场分析报告,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出与各经济专刊相对应的Dm,主要面向业内人士,向业内人士提供深度阅读、观点供应及企业交流和形象展示,与经济专刊的大众化相比,这种Dm的小众化弥补了经济专刊版面受成本和表现方式局限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缺憾,很细致地满足了一些企业产品的需求,使话语权更牢固;

5.逐步介入网络、杂志、户外、广播、电视等媒体广告;

6.逐步整合细分消费者需求,开启新的广告运作形式,同时将这种需求与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广告推广、企业形象提升有效捆绑;

7.建立传媒与企业家的各种联谊组织机构,开展各种交流活动;

8.创立传媒品牌运营推介转换平台。开设“半岛大讲堂”,内容涉及经济、文化等行业和领域,面向公司及直客宣传策划人员推出系统培训。

区域经济市场报告篇7

报告指出,2004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率高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创造了过去20年来的最高记录。报告同时指出,受周期发展的制约和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明显放缓,但仍能保持适中的速度,预计在4.3%左右。

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显示,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到4.3%、4.5%和2.0%。其中,日本经济承接上年度经济增长的势头,多年来增长速度第一次有可能接近美国。

就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来看,美日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和投资,但受就业市场的影响,第二季度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对增长的贡献度大幅下降。由于贸易收支状况的持续恶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为负。日本经济在继续依赖外需拉动的同时,消费开始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渐淡出。

报告预测,2005年三大经济体的基本增长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要比2004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根据多数国际组织的预测,美国的增长率为3.4%~3.5%,日本的增长率为2.2%~2.3%,欧元区的增长率为1.9%~2.2%。其中,下调幅度最明显的是日本,,相反,欧元区经济基本上能够继续维持2004年的增长水平。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指出,2004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东亚地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印度的增长率虽然有所放慢,但在发展中国家大国中仍然位居前列,仅次于中国和俄罗斯,其连续稳定的高增长正在令世界所瞩目。根据不久前修正过的数字,按照财政年度计算,2003年财政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为10.4%,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俄罗斯经济已经连续实现第六年的增长,并且内需增加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2003年的3.9个百分点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4.7个百分点。南美洲的巴西已经摆脱阿根廷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上年度的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南非作为非洲经济的领头羊创造了过去50年来连续5年增长的新记录。

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几种因素:第一,发达国家复苏进程的加快,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许多国家2004年上半年出口增长率超过了20%。第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增加了外汇收入。此外,世界石油价格上升对墨西哥、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第三,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货币政策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经历了2002~2003年低位徘徊之后开始明显回升,其主要推动力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从2003年的147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669亿美元,其中对非洲地区的投资从136亿美元增加到144亿美元,对中东欧地区的投资从515亿美元增加到532亿美元,对独联体国家的投资从38亿美元增加到57亿美元,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从528亿美元增加到798亿美元。

报告预测,2005年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将会随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有所放慢,但印度、俄罗斯、中国、东盟等经济体仍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三、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

报告指出,2004~2005年全球经济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危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如石油价格上涨、美国的“双赤字”以及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风险等。

(一)世界石油价格上涨风险

截止到2004年10月18日,世界原油价格已经冲破55美元/桶,比年初的32美元/桶上涨了70%左右。过去5个月期间opeC的日产量已经增加了350万桶,美国也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但石油价格仍然在不断攀升。对此,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目前的油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但这种投机的背后是世界石油供求的不稳定性。虽然石油供给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受非经济因素的冲击,全球石油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合作关系被破坏,降低了市场对稳定石油供给的信心。因此,短期内石油供给的稳定性将取决于美国的中东政策和国际石油需求的变化。

从需求方面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增加库存直接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加上对外部能源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趋势。

从供给方面看,短期内,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政局的不稳定性、俄罗斯政府对尤克斯公司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他国家特别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发生的政局动荡和工会运动都制约着供给的正常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各大石油公司和产油国出于安全和规避风险的考虑而采取的审慎投资态度,不利于供给增加。全球剩余生产能力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4%左右降到目前的1%左右,达到历史最低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每年对世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需要2100亿美元,由于大公司和产油国担心价格回落造成的巨大损失,实际投资缺口每年为15%左右。

但就目前而言,世界石油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估计,2004年前两个季度全球原油需求分别为8197万桶/天和8006万桶/天,同比增长191万桶/天和314万桶/天;全球原油供给量前两个季度分别为8234万桶/天和8151万桶/天,同比增长362万桶/天和319万桶/天。预计2004年全年需求和供给的增长率分别为2.8%和3.4%。世界原油市场仍然是供略大于求。

在全球石油供求基本保持平衡的格局下,石油价格的高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针对1997~1998年世界石油价格暴跌(达到12美元/桶,最低曾经出现9美元/桶),美国运用其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霸权成功地进行了干预:“收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前三大生产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委内瑞拉,使它们倾向于扩大各自的产量和市场份额;促使各国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所希望的22~28美元的价格。这一进展几乎受到普遍欢迎。代表供需双方的两大国际石油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国际能源署携手监督供需关系,迅速且有效地重建了市场的稳定局面,将价格稳定在希望的价格区间内。但随后发生的政治事件(特别是“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却摧毁了上述协议的基础。虽然伊拉克每日200万桶石油出口几近消失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自从沙特公民卷入“9•11”恐怖袭击,及后来美国公司被排除在沙特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开发合同之外,沙特和美国之间强有力的关系遭到了破坏。在石油供求问题上,石油输出国组织与国际能源署之间出现意见不合,并出现公开的相互侮辱,取代了以往的井然有序状态。无组织的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混乱,导致最近价格的投机性飞涨。

报告认为,如果我们认定对石油供求不稳定性所做的投机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目前的油价上涨趋势将不可能持久。虽然短期内油价也可能维持在高位,甚至继续创出新高,但中期内油价回落是不可避免的。

(二)美国“双赤字”的风险

“双赤字”本身并不是新问题,历史上里根执政时期就出现过,但最终以1985年“广场协议”美元大幅贬值得到了解决。布什政府执政以来,财政状况从盈余转化为赤字,贸易状况持续恶化。2004财政年度美国财政赤字预计为4220亿美元,财政赤字/GDp为3.6%;贸易赤字/GDp的水平连续创造新记录,2004年预计为5.5%。

“双赤字”的根源是美国国内的储蓄率不足和由此所引发的投资缺口(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扩大。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已经降到危险的水平,只有1.5%,不仅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7.2%的长期平均水平。2000年美国的投资缺口大约为-2.5%,到2004年第二季度已经上升到-6%。

(三)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房产价格连续攀升,甚至在2001~2002年的经济衰退期间也没有停止。以美国为例,1995~2003年房屋实际价格已经上升了36%,远高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高涨阶段的上升幅度(分别为13%和17%)。截止到2003年第三季度,居民持有的房屋不动产总价值达14.6万亿美元,占居民总资产的28%,相当于当年GDp的130%。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低利率促成的结果。以往房地产市场周期发展的历史表明,房屋价格的下跌都是和利率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高位很久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困境: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加息行为有可能会触发房地产市场的暴跌。今后一段时期内,能否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使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是对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中央银行的一项严峻的考验。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报告指出,国际金融领域2004年呈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不大;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世界股票市场处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稳定状态;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提高利率,全球经济将脱离过去三年的低利率时期。

到2004年10月中旬,美元的名义有效汇率(effectiveexchangerate)(相对7种货币)基本维持在年初的水平,只是在上半年有过小幅上升;欧元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12种货币)比年初略有下降;日元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15种货币)比年初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90点下降到10月14日的87.8。

在经历了2003年恢复性增长之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和年初相比,除了日本topix指数略有上涨外,美国的Sp500和欧盟的euro-Stoxx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受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的推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威胁,进而各国中央银行开始关注通货膨胀的风险。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除日本外(它尚未完全摆脱通货紧缩),多数国家在2004年都提高了利率。这标志着连续三年的低利率时期已经宣告结束。美联储迄今已经连续三次提高利率,从1%上调到了目前的1.75%。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和房地产市场的接受能力,美联储一直在试探性地加息。在正常状态下,4%的利率被认为才是可持续的。市场预期到2005年底美联储才有可能提高到这一水平,但这要取决于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房地产市场的反应。在美国连续提高利率的同时,欧洲中央银行没有做出同步的调整,这一方面是因为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压力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复苏乏力的结果。日本仍然在维持多年来的零利率政策,至少在消费物价指数变为正数之前不会改变这一政策。

五、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来,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保持高速发展。2004年有两个突破性的进展。一是欧盟第一轮东扩正式完成;二是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谈判有可能在年内结束。如果后者顺利完成的话,将标志着大西洋两岸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报告分析,中东欧10国加入欧盟在2004年6月30日正式完成,从此欧盟由15国扩大到了25国。虽然就区域内贸易规模而言,这次东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就增加的国家而言,这是欧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作为一个更大的经济体,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会有明显的提高。据估算,欧盟东扩使欧洲地区原有的区域贸易协定有60项要停止运行。鉴于欧洲地区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经达到了极限,今后欧盟的每一次东扩都将意味着已有区域贸易协定数量的减少。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多年。按规划2004年年底前将完成整个谈判程序。由于参加者涵盖除古巴以外的所有34个美洲国家,各方对待协议的内容存在很大分歧,在2003年底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达成了一种被称作“自助餐”式的框架协议,即成员国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有选择地执行相关条款。这就为整个谈判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004年大西洋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同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非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有着惊人的时间对应。其背后的真正动机反应了一个基本的趋势: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化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这为东亚地区的合作提出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六、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

报告指出,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步伐加快,在我国受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外部世界也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型的互动阶段。

区域经济市场报告篇8

报告指出,2004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率高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创造了过去20年来的最高记录。报告同时指出,受周期发展的制约和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明显放缓,但仍能保持适中的速度,预计在4.3%左右。

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显示,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到4.3%、4.5%和2.0%。其中,日本经济承接上年度经济增长的势头,多年来增长速度第一次有可能接近美国。

就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来看,美日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和投资,但受就业市场的影响,第二季度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对增长的贡献度大幅下降。由于贸易收支状况的持续恶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为负。日本经济在继续依赖外需拉动的同时,消费开始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渐淡出。

报告预测,2005年三大经济体的基本增长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要比2004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根据多数国际组织的预测,美国的增长率为3.4%~3.5%,日本的增长率为2.2%~2.3%,欧元区的增长率为1.9%~2.2%。其中,下调幅度最明显的是日本,,相反,欧元区经济基本上能够继续维持2004年的增长水平。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指出,2004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东亚地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印度的增长率虽然有所放慢,但在发展中国家大国中仍然位居前列,仅次于中国和俄罗斯,其连续稳定的高增长正在令世界所瞩目。根据不久前修正过的数字,按照财政年度计算,2003年财政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为10.4%,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俄罗斯经济已经连续实现第六年的增长,并且内需增加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2003年的3.9个百分点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4.7个百分点。南美洲的巴西已经摆脱阿根廷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上年度的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南非作为非洲经济的领头羊创造了过去50年来连续5年增长的新记录。

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几种因素:第一,发达国家复苏进程的加快,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许多国家2004年上半年出口增长率超过了20%。第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增加了外汇收入。此外,世界石油价格上升对墨西哥、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第三,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货币政策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经历了2002~2003年低位徘徊之后开始明显回升,其主要推动力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从2003年的147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669亿美元,其中对非洲地区的投资从136亿美元增加到144亿美元,对中东欧地区的投资从515亿美元增加到532亿美元,对独联体国家的投资从38亿美元增加到57亿美元,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从528亿美元增加到798亿美元。

报告预测,2005年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将会随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有所放慢,但印度、俄罗斯、中国、东盟等经济体仍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三、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

报告指出,2004~2005年全球经济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危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如石油价格上涨、美国的“双赤字”以及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风险等。

(一)世界石油价格上涨风险

截止到2004年10月18日,世界原油价格已经冲破55美元/桶,比年初的32美元/桶上涨了70%左右。过去5个月期间opeC的日产量已经增加了350万桶,美国也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但石油价格仍然在不断攀升。对此,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目前的油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但这种投机的背后是世界石油供求的不稳定性。虽然石油供给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受非经济因素的冲击,全球石油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合作关系被破坏,降低了市场对稳定石油供给的信心。因此,短期内石油供给的稳定性将取决于美国的中东政策和国际石油需求的变化。

从需求方面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增加库存直接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加上对外部能源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趋势。

从供给方面看,短期内,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政局的不稳定性、俄罗斯政府对尤克斯公司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他国家特别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发生的政局动荡和工会运动都制约着供给的正常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各大石油公司和产油国出于安全和规避风险的考虑而采取的审慎投资态度,不利于供给增加。全球剩余生产能力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4%左右降到目前的1%左右,达到历史最低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每年对世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需要2100亿美元,由于大公司和产油国担心价格回落造成的巨大损失,实际投资缺口每年为15%左右。

但就目前而言,世界石油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估计,2004年前两个季度全球原油需求分别为8197万桶/天和8006万桶/天,同比增长191万桶/天和314万桶/天;全球原油供给量前两个季度分别为8234万桶/天和8151万桶/天,同比增长362万桶/天和319万桶/天。预计2004年全年需求和供给的增长率分别为2.8%和3.4%。世界原油市场仍然是供略大于求。

在全球石油供求基本保持平衡的格局下,石油价格的高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针对1997~1998年世界石油价格暴跌(达到12美元/桶,最低曾经出现9美元/桶),美国运用其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霸权成功地进行了干预:“收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前三大生产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委内瑞拉,使它们倾向于扩大各自的产量和市场份额;促使各国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所希望的22~28美元的价格。这一进展几乎受到普遍欢迎。代表供需双方的两大国际石油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国际能源署携手监督供需关系,迅速且有效地重建了市场的稳定局面,将价格稳定在希望的价格区间内。但随后发生的政治事件(特别是“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却摧毁了上述协议的基础。虽然伊拉克每日200万桶石油出口几近消失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自从沙特公民卷入“9•11”恐怖袭击,及后来美国公司被排除在沙特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开发合同之外,沙特和美国之间强有力的关系遭到了破坏。在石油供求问题上,石油输出国组织与国际能源署之间出现意见不合,并出现公开的相互侮辱,取代了以往的井然有序状态。无组织的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混乱,导致最近价格的投机性飞涨。

报告认为,如果我们认定对石油供求不稳定性所做的投机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目前的油价上涨趋势将不可能持久。虽然短期内油价也可能维持在高位,甚至继续创出新高,但中期内油价回落是不可避免的。

(二)美国“双赤字”的风险

“双赤字”本身并不是新问题,历史上里根执政时期就出现过,但最终以1985年“广场协议”美元大幅贬值得到了解决。布什政府执政以来,财政状况从盈余转化为赤字,贸易状况持续恶化。2004财政年度美国财政赤字预计为4220亿美元,财政赤字/GDp为3.6%;贸易赤字/GDp的水平连续创造新记录,2004年预计为5.5%。

“双赤字”的根源是美国国内的储蓄率不足和由此所引发的投资缺口(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扩大。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已经降到危险的水平,只有1.5%,不仅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7.2%的长期平均水平。2000年美国的投资缺口大约为-2.5%,到2004年第二季度已经上升到-6%。

(三)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房产价格连续攀升,甚至在2001~2002年的经济衰退期间也没有停止。以美国为例,1995~2003年房屋实际价格已经上升了36%,远高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高涨阶段的上升幅度(分别为13%和17%)。截止到2003年第三季度,居民持有的房屋不动产总价值达14.6万亿美元,占居民总资产的28%,相当于当年GDp的130%。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低利率促成的结果。以往房地产市场周期发展的历史表明,房屋价格的下跌都是和利率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高位很久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困境: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加息行为有可能会触发房地产市场的暴跌。今后一段时期内,能否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使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是对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中央银行的一项严峻的考验。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报告指出,国际金融领域2004年呈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不大;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世界股票市场处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稳定状态;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提高利率,全球经济将脱离过去三年的低利率时期。

到2004年10月中旬,美元的名义有效汇率(effectiveexchangerate)(相对7种货币)基本维持在年初的水平,只是在上半年有过小幅上升;欧元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12种货币)比年初略有下降;日元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15种货币)比年初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90点下降到10月14日的87.8。

在经历了2003年恢复性增长之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和年初相比,除了日本topix指数略有上涨外,美国的Sp500和欧盟的euro-Stoxx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受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的推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威胁,进而各国中央银行开始关注通货膨胀的风险。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除日本外(它尚未完全摆脱通货紧缩),多数国家在2004年都提高了利率。这标志着连续三年的低利率时期已经宣告结束。美联储迄今已经连续三次提高利率,从1%上调到了目前的1.75%。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和房地产市场的接受能力,美联储一直在试探性地加息。在正常状态下,4%的利率被认为才是可持续的。市场预期到2005年底美联储才有可能提高到这一水平,但这要取决于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房地产市场的反应。在美国连续提高利率的同时,欧洲中央银行没有做出同步的调整,这一方面是因为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压力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复苏乏力的结果。日本仍然在维持多年来的零利率政策,至少在消费物价指数变为正数之前不会改变这一政策。

五、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来,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保持高速发展。2004年有两个突破性的进展。一是欧盟第一轮东扩正式完成;二是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谈判有可能在年内结束。如果后者顺利完成的话,将标志着大西洋两岸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报告分析,中东欧10国加入欧盟在2004年6月30日正式完成,从此欧盟由15国扩大到了25国。虽然就区域内贸易规模而言,这次东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就增加的国家而言,这是欧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作为一个更大的经济体,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会有明显的提高。据估算,欧盟东扩使欧洲地区原有的区域贸易协定有60项要停止运行。鉴于欧洲地区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经达到了极限,今后欧盟的每一次东扩都将意味着已有区域贸易协定数量的减少。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多年。按规划2004年年底前将完成整个谈判程序。由于参加者涵盖除古巴以外的所有34个美洲国家,各方对待协议的内容存在很大分歧,在2003年底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达成了一种被称作“自助餐”式的框架协议,即成员国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有选择地执行相关条款。这就为整个谈判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004年大西洋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同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非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有着惊人的时间对应。其背后的真正动机反应了一个基本的趋势: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化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这为东亚地区的合作提出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六、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

报告指出,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步伐加快,在我国受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外部世界也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型的互动阶段。

区域经济市场报告篇9

为广告正名

广告能够把产品从众多杂乱无章的物品中凸显出来,使得消费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放心的、独具特色的、适合自身需求的产品。具体来说,广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1.帮助广告主树立其产品独具特色的个性

有效的广告宣传善于找出产品的独特性,使之区别于既有的产品,使之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广告主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广告投放,就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独特认知,进而帮助产品树立强势的品牌形象。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一般会相信广告宣传好、品牌实力强的产品,而且更愿意选择品牌形象好的同类产品。营销学有个“28”理论,即品牌实力强的20%的产品占销售额的80%,并获得超额利润,而其他品牌形象差或者没有品牌的产品则市场份额极低。

2.有效地降低社会交易费用

广告主通过有效的广告宣传,树立有效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独特的消费认知后,就能够使消费者大大缩短挑选和甄选的时间。消费者的心理认知和信任极其难以获得,广告主只有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有效的广告宣传才能达到这种目的。广告主一旦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树立起强势的品牌形象之后,就会更加注重自己产品的质量维护产品形象。通过广告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更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也能极大地节省消费者的时间,进而达到大幅度节省社会交易费用的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广告,我们就不知道在品种繁多的产品中如何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说,广告拯救了人类。

广告类型与媒体的选择

广告可以按区域分为全国性广告和区域性广告。全国性广告多是品牌广告,而区域性广告多是分类广告。

在广告的宣传方面,全国性广告(品牌广告)主要看重大规模的受众或高质量的读者群。目前,在大规模的受众方面,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络媒体,分众等形成全国规模的户外媒体,央视等广电媒体由于具有庞大的用户群,能够满足全国性广告的广覆盖的要求;在高质量的读者群方面,期刊和全国性的报纸发行量不大,但是由于其读者群收入高、学历高、素质高、消费能力强,为广告主所特别钟爱,能满足广告主对高质量读者群的要求。

区域性广告则要求在某一区域内形成密集轰炸之势,在细分市场上居于主流,这类广告能直接帮助产品销售,报纸具有分众化特点,在区域细分市场上能够实现对读者的深度覆盖,进而满足广告主直接拉动消费的要求。

广告目的与广告形式选择

广告形式可以分为情感诉求和功能诉求两类。情感诉求类广告多从消费者的情感入手,以达到激发读者认同的目的,而功能诉求类广告直接从产品的功能入手,以达到直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的。如果广告主首要目的是培育市场,且消费者更为成熟,一般采取感情诉求类广告;如果广告主的首要目的是产品销售,且消费者不够成熟,一般选择功能诉求类广告。

市场地位与广告类型选择

广告主所处市场地位的不同,也会影响广告类型的选择。如果广告主处于市场领导者地位,且没有有威胁的竞争者存在,其进行广告宣传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市场,应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读者并拓宽市场范围为整个相关市场,应多选择品类广告、品牌广告和情感诉求类广告。

而如果广告主处于市场地位靠后的位置,由于其自身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制约,没有全方位向市场领导者发动进攻的能力,要想追赶竞争者只能从细分市场切入。这就要求其广告更多地选择细分市场广告、区域性广告和功能诉求类广告。如果打全国性广告,只是为市场领导者打工。

我国广告业的现状与前景

1.我国广告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潜力巨大

首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广告市场虽然从1981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041.03亿元,增加了1700多倍,但是仍然呈现小、散、弱的局面,处于较低水平的初级发展阶段,和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悬殊。其中,2009年广告收入/GDp的比率为0.61%,远远低于美国3%的水平;人均广告收入为152.92元人民币,而美国在1989年就达到了人均499美元。具体见表1。

其次,一般来说,广告市场规模主要与一国或地区的GDp、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受教育程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口总量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广告业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第三,在我国,政策因素是广告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囿于我国传媒业市场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以及缺乏公平有序竞争的全国性的传媒业大市场,进而导致有实力的优势媒体难以通过跨区域和跨行业扩张来实现快速发展,这也导致广告业市场的增量空间难以释放。而随着传媒业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完善,我国传媒业的政策利好因素将释放巨大的威力,促进广告业再上一个大台阶。

2.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广告业将呈现梯次化发展

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二元结构问题,城乡之间、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同一区域内部发展水平也差距悬殊,如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与粤北、粤西地区,江苏省的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这也导致了我国传媒业发展悬殊,目前,我国的广告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五个地区,2009年前五位加起来占全国广告总量的63.93%,而地区的广告只有1.5亿元,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具体见表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次中心城市市场和内陆地区城市的传媒业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而这将带来大量新的市场机会。从增长率来看,2009年增速靠前的分别为福建45.4%、海南39.29%、安徽28.41%、甘肃27.69%、内蒙古22.59%。我国广告业向地市级城市推进的趋势越发明确,广大的地市级城市将成为中国传媒业的中心舞台。由于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梯次化,我国的传媒业市场也必将按照梯次化逐步发展。

3.2009年广告增长幅度放缓,低于GDp增长速度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处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广告经营额同比增长7.45%,比2008年9.11%的增长率下降1.6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率(8.7%),但仍保持增长态势,一方面说明广告业属于高风险行业(波动程度比整体经济波动程度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广告业的增长趋势没变,未来继续向好。2009年中国广告经营额在GDp中占0.609%,比2008年的0.631%略有下降。

广告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数量继续稳步增长,2009年全国共有广告经营单位20.50万户,同比增长10.34%;广告从业人员133.31万人,同比增长5.27%。具体见表3。

由于不同种类媒体广告经营策略的不同,其比例也不同,下面各类媒体的广告经营用自营收入来表示,但其实际收入肯定高于自营收入。具体见表4。

1.电视媒体

2009年实现自营广告经营额536.19亿元,不过其同比增速明显下滑,由前年的13.22%下降到6.92%,下降50%左右;在全国广告经营额中占比为26.27%,同比略有下降。

根据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09年电视广告收入(包括广告公司和自营)达到675.82亿元,增长率为10.94%。

电视广告亮点频出: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预售活动总额达109.6645亿元,同比增长18.47%;湖南卫视单频道广告收入突破20亿元,同时与盛大游戏展开合作,迈出了传统媒体跨媒介扩张的重要一步;浙江卫视广告实现50%以上的增长,达到7.5亿元左右,江苏卫视的广告收入也超过了12亿元。“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凸显。

2.广播电台

2009年实现自营广告收入71.87亿元,同比增长5.16%,低于整体增速,同比增速下降(2008年同比增速为8.79%);在全国广告收入中占比由2008年的3.60%下降至2009年的3.52%。而整体广告收入(包括广告公司和自营)为81.46亿元,增长12.79%。

3.报社

2009年实现自营广告收入370.46亿元,同比增长8.11%,高于全行业的增长速度,同比增速提高(2008年同比增速为6.36%);在全国广告收入中占比由2008年的18.04%略上升至2009年的18.15%。报纸类自营广告收入相对较快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一是金融危机更多是对品牌广告造成很大冲击,而报纸则更多是做区域内的广告;二是尽管报纸的广告经营额增速在大城市会受到影响,但在二三线城市其发展潜力仍巨大,增速较快。

4.期刊

2009年实现自营广告收入30.38亿元,同比下降2.08%(而2008年同比增速高达17.23%),为所有媒介形态唯一下降的行业,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对品牌广告的冲击更大;在全国广告收入中占比由2008年的1.63%下降至2009年的1.49%。

5.互联网

来自中国广告协会互动网络分会的数字表明,2009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规模达到109.1616亿元,同比增长9.6%,高于全行业的增长速度(2008年同比增长将近50%),如果考虑到网络媒体的广告主要是以及百度(44.5亿元)、谷歌中国(22.5亿元)等搜索类的广告,网络媒体的增长速度会更高。2009年对互联网广告市场贡献最大的前五位行业分别是汽车、房地产、食品、招生招聘和金融保险。

从数字上来看,在广告行业整体经营额增速减缓的前提下,互联网的增速超过了整体增速;从经营方式上来看,网络媒体不断推出新的平台模式、内容模式、沟通模式以及经营模式,网络广告的空间得到拓展;从受众数量来看,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已达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了7600万。总体上看,互联网的经营与发展进一步成熟,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适应于新的传播格局的营销传播模式也逐渐被广告主了解和接受。

6.户外广告

2009年户外广告实现广告经营额192.2153亿元,同比增长7.0%,低于全行业的增长速度,而户外广告数只增长1.0%,可见优势资源日益集中于优势公司。

从户外广告媒体形式来看,2009年充气物、霓虹灯、升空器具广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分别同比下降25.7%、11.8%和7.6%,其余均实现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电子显示装置广告同比增长高达84.6%,这主要得益于切分传统户外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蛋糕。

未来广告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出现,传统媒体的广告将逐步衰落,而新媒体将快速崛起。

1.达国家的报业在快速衰落,而网络媒体发展迅速

美国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报纸广告营收为275.6亿美元,低于2008年的378.4亿美元,降幅为27.2%。其中,印刷广告营收同比下降28.6%,至248.2亿美元;网络广告营收同比下降11.8%,至27.4亿美元。报业的网络广告占广告总营收的比例约为10%。同时,也是该行业自1986年以来的最低广告收入,早在1986年,报纸广告收入就达到了270亿美元。美国的报纸广告收入自2000年达到最高点(487.6亿美元)之后,一直处于下滑通道,到2009年,报纸纸质广告只有248.2亿美元,几乎腰斩。在所有类型的广告中,分类广告营收的下滑幅度最大,由于Craigslist等免费的互联网分类信息服务的严重冲击,从2000年顶峰时的196亿美元下滑到2009年的61.7亿美元,下滑了2/3多。

美国报纸在广告大幅度下滑的同时,发行量也在快速下滑,根据美国RealClearpolitics网站的统计数据,从2007年到2009年2月,《纽约每日新闻》下降10%;《旧金山纪事报》下降8%;《迈阿密信使报》下降12%。

相反,在报刊广告大幅度下滑的同时,美国的网络广告已经静悄悄地超越了报纸广告。2009年,美国四大网络公司(谷歌、雅虎、微软、美国在线)的网络广告总额达到326.42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2%左右,总额已经超越报纸的广告。其中,谷歌广告总额达到228.89亿美元,雅虎为56.73亿美元,微软为21.31亿美元,美国在线为17.49亿美元。具体见表5。

根据上述资料,在2009年,美国四大网络公司的广告额已经超越了报纸印刷广告,此外,日本的网络广告也已经超越了报纸广告,可以说,在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媒体是蓬勃向上的朝阳产业,而报纸则已经成为日落西山的夕阳产业,已经处于快速下滑的通道。

2.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

首先,我国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用户数巨大,基础越来越好。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超过7.50亿户。

其次,我国的新媒体已经对传统媒体造成实质性冲击。目前,我国的网络媒体无论是在内容的采集、舆论监督和广告经营上,都已经完全确立了主流媒体地位:一是在内容的采集方面,网络媒体在财经、娱乐和文体等领域已经成为新闻生产的主渠道;二是在舆论监督领域,网络媒体也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主战场;三是在广告经营方面,网络媒体不断攻城掠地。继2008年新浪的广告收入(17.5亿元)超越单张报纸广告收入最多的广州日报(刊例价为22.06亿元)之后,2009年,网络媒体继续高歌猛进,其中,百度网络广告收入最高,达44.5亿元;谷歌排名第二位为22.5亿元;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和mSn中国等5家综合门户网站分别为15.4亿元、12.1亿元、9.9亿元、3.8亿元和3.1亿元;淘宝网网络广告收入达15亿元,排名第四位;优酷网网络广告收入为2.4亿元,排名第九位。

区域经济市场报告篇10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认为,根据结论的需要,以增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设论证、审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后筹集资金或者申请资金的一个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编写时要注意数据方面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只有报告通过审核后,才能得到资金支持,同时也能为项目以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网络上也有很多,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其用途再进行撰稿,否则项目文稿不对应就可能浪费时间了。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方法】

研究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信息:

–基于peSt分析模型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行业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行业主要上下游产业的供给与需求情况,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及影响因素

–行业的竞争格局、竞争趋势;与国外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差距;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行业当前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和竞争状况

–主要企业规模、财务状况、技术研发、营销状况、投资与并购情况、产品种类及市场占有情况等

–客户需求分析:消费者及下游产业对产品的购买需求规模、议价能力和需求特征等

–进出口市场:行业产品进出口市场现状与前景

–产品市场情况:产品销售状况、需求状况、价格变化、技术研发状况、产品主要的销售渠道变化影响等

–重点区域市场:主要企业的重点分布区域,客户聚集区域,产业集群,产业地区投资迁移变化

行业发展关键因素和发展预测:

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敏感因素及影响力;预测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该行业的进入机会及投资风险;为企业制定行业市场战略、预估行业风险提供参考

方法体系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是融合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财务和法律等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而形成的方法体系。主要数据资料来源有查询往年资料、发放问卷、集体商讨、数据共享、比较研究、专业人士把关等。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哲学方法、逻辑方法和专业方法。

1.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

2.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是用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逻辑思维形式,对事物进行归纳、演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