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5:47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1

关键词课程思政微电子人才培养教学大纲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9.063

0引言

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高校办学核心命题,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了明确指引,“三全育人”理念被确立;明确提出: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的高校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里提及的“其他各门课程”是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外,其他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等课程,表明高校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人为割裂德智体美诸育的紧密联系,这也是“课程思政”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其目的是避免将高校目前通识教育中的的思政理论课程置于“孤岛”之中,要确实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员、全方位。

“微电子技术”是典型的理工科专业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晦涩,本文就如何在不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课程为有效载体,将思政元素高效融合到课程体系中,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进行思考。

1“微电子技术”课程体系

微电子技术建立在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之上,其特征在于“微小”,关键在于将电子元器件通过特殊的微细加工技术微小型化,以实现电路系统的高度集成和快速响应。[1]“微电子技术”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理解集成电路设计(iC)、制造和封装测试的关键流程;掌握微电子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今后在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设计、制造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或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微电子技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近年来,由于“中兴事件”“华为备胎计划”等一系列中美间在高新科技至高点中的摩擦,引发了国民对“中国芯”的热切期盼,作为芯片(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的核心理论“微电子技术”课程激发了了众多学子的学习热情。如能在课程教学中以核心理论知识为主线,结合重点难点分析,挖掘核心技术中的典型思政元素,创新性丰富课程体系,必能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与通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呼应,形成协同效应,使学习“微电子技术”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2]

2“微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政理论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上以在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报效祖国的情怀。[3]在“微电子技术”中开展课程思政首先是要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夯实课程的育人本质;其次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思政育人基础;第三是要优化教学大纲建设,选好“课程思政”育人载体;最后是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将思政元素融于专业知识的教学技巧,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结合“微电子技术”在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中的教学情况,提出该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2.1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定位课程思政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高等教育中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通常是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具体的培养过程和方式。[4]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知识体系各具特色,专业课程之间承上启下,环环相扣,但由于高校思政课程在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分、学时以及上课学期等要素设置完全一样,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思政课程的设置参与度不高,只是被动规范在学校统一规定的模块设置下,造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严重脱节。为了真正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目标,涉及“微电子技术”课程的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重点要以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支撑,不断探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挖掘培养计划中所有专业课和实践课课程思政元素,特别是不同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的契合度,在教学全过程中做好思想价值引领的布局,通过专业知识中隐含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做好课程设计,在课堂内外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2.2在教学大纲中细化课程思政

教学大纲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对课程授课内容、时间节点、重点难点、考核要求等要素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课程学科知识的范围、目的、任务、深度等要求。[5]课程教学大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具体安排,也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约定,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权利。[6]对于教师,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课前对教学细节做精细准备,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对于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做好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因此,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思政元素的含有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的布局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微电子技术”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堂内外,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课程教学的价值观教育,强化育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的章节之中,明确提出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3高校教师意识上重视课程思政

教师是课程建设、课堂授课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期间主要的启发者、指导者和陪伴者;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价值引领优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也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何将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等元素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在看似平常的教学全过程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目的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微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微电子技术”课程授课教师需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拓宽专业领域视野,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的培养,深刻理解关于课程思政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切实领会“以本为本”的本质含义,不断自我学习,与时俱进,严守课堂纪律,强化课程教学的政治责任。自觉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做好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丰富,使专业课程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教学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激励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整个教学实践中贯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义不容辞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4深度挖掘与融合思政元素

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微电子技术”课程是否能真正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的根本保障,而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盐溶于水”般地融入课程专业知识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微电子技术目前已成为我国实现创新强国的“卡脖子”工程,是实现中国梦必须首先突破的关键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早已融入人类从高新技术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隐含着坚定学生信念的爱国情怀、啟迪学生思维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兴趣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陶冶学生情怀的人文精神。课程核心知识中隐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可以挖掘,只要教师课前认真品味内容脉络,提高挖掘和和融合思政元素的紧迫性和敏感性,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沐浴中,提升完美的人格,陶冶高尚的精神境界,有效实现课程育人目的,使专业课程真正成为与价值观同频共振之课。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2

一课程创建缘由

媒介文化评论原称“中国电视文化评论”。创建之初衷是基于中国电视面对一个根本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中国电视作为第一媒体继续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动力。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介的迅速发展,我们发现这一文化问题不仅存在于电视文化中,在泥沙俱下的网络世界同样需要文化自省和文化转型,于是课程与时俱进,于2010年更名为媒介文化评论,朝着更纵深的传媒领域延伸。

二创新培养目标

媒介文化评论的

关键词是“媒介文化”和“评论”,这就决定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先进的现代文化观念,使学生在审视当代各种媒介产品、媒介现象时,具有现代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敏感,具有现代的文化质疑精神和文化批判精神;对我国传媒事业具有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化观念不是抽象的存在,它渗透在各种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

与此相关,还要按照文化评论员的要求培养三种能力:文字评论能力、口头评论能力和把媒介文化评论作成视频节目的能力。我们期望在传媒大学生群体中成长出一批未来的媒介文化评论员,为传媒文化传播功能的优化和强化作出贡献。

三教学方法改革

媒介文化评论课程教学主要围绕“三性”,即实践性、现实性和开放性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一个基本点是颠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学生做,教师引;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以学生的实践成果为教学质量鉴定标准”的现代教学模式。学期末,衡量学生成绩的不是试卷纸,而是学生写作的评论文章、当堂进行的口头评论和策划的文化评论视频节目。

1与社会媒介现象保持同步,展开文化评论教学

为了体现本门课程的现实性,评论对象的选取是与时俱进的。如2007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叫停《第一次心动》,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大的文化决策,便以这个电视娱乐节目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文化反思,在广电总局进行两次“限娱令”后也立即展开了文化评论;十七大报告学习的热潮中,我们选取纪录片《大国崛起》、政论片《复兴之路》为评论单元,从整体历史文化的角度强化对十七大精神的文化理解和认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和“感动中国”也是文化评论的对象;近年来,评论的单元扩展到电影《小时代》、新媒体产品微博、微信文化的探讨,保持课程与社会媒介现象的同步。

2展开以师生互动为主体的实践教学

各单元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先写好评论文章。教师的引导有两个要点:一是控制学生进行评论的视角,不要游离于文化视角之外;二是启发学生发掘媒介现象的文化本质。课堂上主要展开口头评论,进行思想的碰撞。课堂评论过程中教师引导的关键点为:以同学们不同的观点进行穿插,激发学生交互提问和辩论的热情,避免冷场,以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

课后教师按照评分标准批改学生评论文章,有针对性地给予分析性的评语和客观评分,并在单元最后一次课上进行单元小结。单元小结是教师展示引导作用的“重头戏”,这里不仅要根据学生作业梳理出学生在该单元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还需要将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把经验与教训上升到文化理论的高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和历届学生的评论比较,帮同学们打开更广阔的思路,并引导学生懂得:一个文化评论员需要有终身扩大知识领域的自觉。小结后,教师鼓励学生对总结提出异议,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

每学期学生需要进行约四个单元的文化评论,各单元进行评论的成绩的均分为该学年的总分。优秀作品由教师推荐媒体公开发表。也就是说,课程没有期末考试,却在过程控制中时时进行考试。

3以文化讲座扩大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

为体现课程开放性,避免一言堂,本课程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进行讲座,旨在帮助学生更多了解传媒业界前沿动态。邀请来的讲座专家有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先生、凤凰卫视策划人胡野秋先生、安徽卫视导演耿小强先生、南京电视台主持人方方先生、滁州日报副总编王清先生等,为同学们带来了一系列如“视听快餐与艺术规律”“当代中国道德现状”“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谈话类节目的文化内涵”“综艺节目是化妆成魔鬼的天使”“当代中国电视剧文化内涵评析”等文化讲座。

4开放对外合作

为了更好地进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本课程一直致力于构建教学网络。如与安徽电视台就《新安大讲堂》《旧闻新说》节目探讨合作,与《安徽电视节目报》约定供稿等,为学生评论实践提供更多校外平台。

四初步的收获

1学生开始树立整体的文化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整体的先进的文化观念,是他们发现媒介产品的问题、从文化视角进行评论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建立了整体文化的参照系后,学生才有能力对各种文化问题保持敏感,并发现症结之所在,以作出针对性的深刻批评。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化观念各层次和层次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如,在纪录片单元,通过对《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中各文化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核心文化的变迁、改革的分析,学生对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加深了对十七大精神的理解。学生的朴素表达是:“如今看电视,有了不同以往的感觉”;“看到媒介产品,不由自主开始了评论”。

2实践推动了学生自知之明的提升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者,最常见的互动形式也就是回答教师的问题,参与讨论,很难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所谓的“听十次不如做一次”正是此意。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改变,“学生做,教师引”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自己的书写,自己策划文化评论的视频节目,能够更深切地发现文化理论的准备、各种知识的积累以及表达能力的欠缺,由此自觉地产生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这是进一步丰富自已,提高自己的心理前提。

3促进教师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提高:进一步树立了关注前沿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并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了学生,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媒介文化评论关注的是当下的媒介产品的文化问题,面对的是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鲜活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把关注前沿、关注学生作为一种基本的自觉,而不能只是埋头做自己的学问,教师要通过研究把最前沿的信息引进课堂,把有针对性的理念与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专注和研究的过程中,终身学习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我们的一个深切的体会是:我讲你听易,你做我教难。

4媒介文化评论教材出版

媒介文化评论课程在课程创建七年后编写出了课程教材,成为教改的初步成果。与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同,本教材致力于对媒介文化现象提出多元的学术思考,除收录本教学小组三位教师对于媒介文化评论的理解之外,还收录了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多元看法,这是一本不下任何定论的教材,仅提供供学界、业界讨论的范本。教材的第二部分是实践篇,收录了教学小组教师撰写发表的文化评论文章,给予学生理论探讨外的实践范本。通过课程互动教学,辅以教材,不断强化学生对于文化评论的认知,更好地指导实践。

5参与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社会影响

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下,本课程围绕“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新问题、新危机”这一主题,集合同学们在课堂上的思考,决定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出合理使用新媒体的倡议。

通过我院部分学生的思考、讨论、撰写、组合,外加多位教授、学者的整理与思考,《给全国高校大学生的一封信》在互联网上与全国大学生见面了,该信提出“度”为核心的解决办法,号召高校大学生正确对待新媒体,不做“低头族”;号召让新媒体扬长避短,以利于新公民的健康成长、以利于新媒体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化的正能量。倡议发出后,在互联网上被同学们积极转发,最终该信被财经网转发,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同时提升了师生对接社会文化现象的自觉。

五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1学生常有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

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首先,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次,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存在差异。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整体文化观念还未建立,文化知识的积累还较薄弱,表达和写作的能力也有待提高。第三,学生感觉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产生学习上的焦虑。

针对以上问题,在课程中我们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进行辅导:一是做专题的讲座,从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补课”。二是做课程的小结,在剖析的过程中将整体的文化观念、先进的文化观念不断地进行巩固加深。三是作业的详细批改和教学示范。

2学风问题

教书育人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育人的意识、没有良好的学风,教学效果的追求无异于“缘木求鱼”。作为以培养具有先进文化观念的现代人、培养专业媒介文化评论员的课程,我们更加注重现代知识人和现代文明人培养的结合。但不容回避,学风问题是当前高校的普遍问题。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3

?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两个参考、三层进阶、多方联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3JSJG450)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6-12

作者简介:张晓东,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19)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与管理。

一、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分析“造价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梳理行业协会对“造价员”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有一项重要职能,即对造价员的执业与职业资格进行考核与管理――编写考试大纲、组织考试、认定与注册实施管理。《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考试大纲》分为《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和《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工程)两个科目。第一科目《工程造价基础知识》的考核内容有:(1)工程造价相关法规与制度;(2)建设项目管理;(3)建设工程合同管理;(4)工程造价的构成;(5)工程造价计价方法和依据;(6)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7)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合同价款的确定;(8)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调整。第二科目《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工程)的考试大纲由各地方、各行业有关管理机构根据需要自行制定,送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备案。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组织编制了××工程考试大纲框架,其考核内容包括:(1)专业基础知识;(2)工程计量;(3)工程量清单的编制;(4)工程计价。

各省、直辖市根据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组织编制的大纲精神,也结合各地具体情况与实际编制了相应的考试大纲,都与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要求相吻合,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核是一致的。

(二)适合就业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目标

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及对企业实践专家访谈活动,分析“造价员”的岗位,整理出“造价员”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出行动领域内容,将行动领域内容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在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与职业能力岗位对应的核心能力课程,以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核心课程。[1]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是最为常见的建筑,因此围绕一栋建筑物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是课程体系的目标。一栋建筑物的工程造价一般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土建与装饰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造价类核心课程,可按照“识图―施工―计量―计价”这一工作过程建构课程体系。

(三)基于工程过程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施工员与造价员岗位。为什么施工员成为造价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呢?因为熟悉施工流程及相关知识是从事造价工作的基础,而造价人员也多从施工员成长起来,基于此,从事工程造价工作多从施工员起步。其中,施工员的岗位工作就是按图施工,进行施工管理。造价员的工作是进行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等,主要进行工程计算、编制工程量清单与工程计价文件等工作。围绕这两个就业岗位,以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能力学习任务途径,可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见表1)

(四)其他课程

在确定主要专业课程后,可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公共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共同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基础素养。如将制图基础与CaD融合成建筑制图基础与CaD;在文化基础课程数学中补充概率统计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一些复杂性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问题;计算机课程中强化excel知识的教学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体系开发完成后,在具体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建设上要进行精心设计。经过近年的探索与实践,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开发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层分析、三次转换、四级分解、多方参与等基本内容。

(一)一个中心

所谓“一个中心”,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为中心,以编制一栋建筑物的造价文件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为目标,结合市场现状与发展方向设置课程。第一,设置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类课程。如一栋建筑物的单位工程涉及的内容有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等,因此核心课程中也要对应设置,进行训练。第二,设置《钢筋算量》课程。在工程造价工程量计算中,因为平法的实施,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在整个工程量的计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一般施工企业与造价咨询企业中都有专门人员进行钢筋算量工作。同时,因为需求量非常大,一部分造价人员常以个人名义进行钢筋算量工作,单独承接任务,这样工作能得到社会认可,也有不错的经济收益。加之钢筋算量确实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因此将以往放在土建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钢筋算量内容单独分离出来开设一门课程――钢筋算量。第三,对学生进行“图形算量”训练。工程量的计算是现在工程造价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如果说早期的工程造价软件解决了手工进行工料分析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的话,那么现在工程造价软件就是要解决工程量的计算电算化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现在很多工程造价软件企业已经或正在开发一些造价软件,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图形算量”训练,以便学生适应发展趋势。第四,开设《工程结算课程》。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不断发展,从早期的竣工结算审核已经发展到现在的跟踪审核(跟踪审计)。这要求造价工程人员不光要能编制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文件、投标报价文件,更要能编制工程结算文件,并能与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的协商工作。因此,要开设工程结算课程,对学生这方面能力进行训练。

这些课程均为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设置,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这个中心服务。同时,相应其他课程的开设也是为这个中心服务,课程教学中要体现为专业服务及职业技能服务的精神。当然,必须说明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解决什么能力培养问题。

(二)两层分析

把课程开发过程分为职业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两个层面。学习领域课程是第一层面,由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内容后再进行转换配置,因此在课程开发时首先进行职业工作分析,即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分析;教学分析是第二层面,以教师为主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论分析与加工,设计课程内容。

(三)三个转换

将一系列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

第一个转换: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内容的转换。运用“能力递减法”,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的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递减法”突显归纳性特征:一是终结性(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关性(选择合适载体,合并关联程度高的工作内容);二是非重复性(归纳出与某典型工作任务有关联的部分,形成一个结构完整、任务不重复的工作)与同级性(所合并的任务应当处于同一个层级上);三是支撑性(分析能力群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基础,对完成终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具有支撑作用,上一级能力对下一级能力支撑,形成新的能力体系)。如在《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分为项目初步、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电气工程计量与计价、通风与空调工程计量与计价。其中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过程又分解成给排水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确定、给排水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给排水工程招标控制价编制等。

第二个转换: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内容的转换。运用“能力递增法”,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能力递增法”突出成长性特征:一是职业性(学习领域间的排序符合职业成长规律),二是教育性(学习领域内部结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穿插相关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是连续性和递进性(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对象,进行递增培养,对知识的重构具有连续性,能力培养具有递进性)。如图1的《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

第三个转换: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运用“能力分担法”,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是课程设计的二级培养目标,分担一级目标中的能力。然后依此进行教学设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予以实施。“能力分担法”能实现知识的重构,体现了学习的均衡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学习目标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按照这一思路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四)四级分解

这四个层级分别是:由整个工作过程所构成的行为领域,它需要基本或导向性的知识,将工程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整个建筑物的工程造价。工程造价核心课程对应的单元是单位工程造价,再逐步分解到分步工程造价、分项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单元,不同层次所需的知识越来越细化。这样一种工作过程知识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框架,相应的理论知识分别与每个层次相互对应。这就清楚地显示出课程的每个部分与工作过程的对应性。工作过程框架下的课程内容将确保内容与生产体系的灵活性相适应,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设计艺术;实践课程;教材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26-01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实践课程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高专教育开办时间不长,不像本科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很多学校从事高职高专教育的时间更短。这在客观上形成了高职高专教材的缺乏、教学经验不足等而不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二是对高职高专教育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位,大家对高职高专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要求,如何培养等问题的认识不统一,从而导致对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主观上造成了高职高专教材的缺乏。自2000年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定位之后,教育界开始认识到了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的重要性,于是许多冠以高职高专名义的教材纷纷出版,当然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普遍存在着教材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不对路的现象。因为一是有些编写者与出版社急功近利,想抢先出版高职高专教材以便抢占先机。这些编写者往往要控制的是出版时间,而非教材质量与适用性,这样编出来教材自然不能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相吻合。

另一方面高专教材的编写者是在大学里从事本科或研究生教学的大学教师。们在本科教学方面经验丰富,但缺乏高职高专教学和行业背景。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岗位技能要求不清析,常常凭想象来解决问题,以至于编写出来教材理论过多,对高职高专的学生不太适应。三是一些编写者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认为高职高专教育就是比本科低一个层次的教育,高职高专教材也就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除掉那些难学的东西,搞得简单易懂点就行了。导制编写出来的教材自然而然就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理论上简洁了,但教材中没有应用举例、没有案例分析,更没有技能培养的过程和方法。还是没有解决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教学所需要的教材问题。组建教材编写人员认定机构的必要性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是一种功利追求的结果,是出版社邀请设计艺术相关院系的领导或教师达成协议就签订出版合同,学校方面负责编写和使用,出版社负责出版,互惠互利,教材质量就自然不好说。因此建立教材编写人员认定机构就势在必行。

认定机构会由学校、企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机构成员不得参与教材投标的任何活动,以确保评选工作公正公平。评选活动在各位评审成员事先充分审阅教材编写方案的基础上,按高职高专教材的评估体系的要求认真分析、比较、评议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或打分的方式评出最合适的人员,组建教材的编写人员和机构。教材适应课程教学,给教师备课增加了难度,教师要对所用的教材在内容上进行大面积筛选,对需要讲的内容做大量的归纳整工作;要查阅众多的相关资料,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要对教材中难理解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简化。这些工作往往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

二、高职高专设计艺术教育实践课程教材体系构建的思路

1、建立高职高专课程教材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首先要明确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应该是根据施教对象对现有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组合为课程目标明确化与系统化的技能模块内容,便于学生接受与理解。这就需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与该课程相关的教材、书籍、资料、信息、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收集并整理。教材要对教师备课、授课、学生学习很轻松、很适用。主要编写人应是从事过教材编写并对该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十分熟悉的人。对教材进行整体规划,综合考虑课程的内容设置、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知识点交叉等问题。对编写组成员提出统一的编写要求,使大家对如何编写该教材的内容理解、编写方法及难易程度一致。教材内容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即教材中要明确体现要掌握的知识点、了解哪些工作流程、熟练掌握的技能技巧以及该课程模块需要拓展的知识等,这就要求编写者对自己编写的部分进行认真的研究,把握住重点与非重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方法等,重点的部分编写时要详细,非重点部分可简略。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会为以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

高职高专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应本着简单、准确、适用的原则。简单是指介绍基本概念的用语要简洁,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很快地理解并记忆。准确是指基本概念的表述要准确,对于一些单靠阐述说不清楚的概念,可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以便学生正确地掌握这些概念。适用是指教材中所介绍的基本概念对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对将来的实际工作要适用。应用知识是高职高专教材的核心,编写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去“做什么”、“怎样做”,不要深究“为什么做”,而应用知识部分对不同课程不同岗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应详细编写技能培养或训练过程和目标。

2、教材编写应建立合理的招标制度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的凝结与体现,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服务于高职高专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出反映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最新成果的教材,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更好地服务高职高专技能课程的教学,为了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突出技能培养的特色,保证教材编写的进度,推动教材的编写的合理性,建立高职技能课程教材编写的招标制度,组织编写相应课程的教材。

教材招标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要进行教材项目介绍。教材编写面向那个地域、那个层次某一具体课程及课程目标要求,适用于某一具体专业的学生。要力求符合区域特色,充分考虑考虑所在地域的行业环境,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为主要目的,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既遵循基本教学规律,又充分吸收行业的最新成果,体现出专业和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再就是对教材项目组成员设有教材编写经验、具有一定的行业实践经历和本课程的教学经历等具体要求。另外要有项目负责人(主编)及主要参编人员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技术职称、双师的经历及程度、从事该课程教学工作的经历、主要科研成果和教材编写情况等。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5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山东广告、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直接影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原则

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来对接产业发展,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型课程体系。

2.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标准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调研、分析专业所对接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从事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技能及素质要求,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学习领域课程,依据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及排列顺序。

3.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多层次、多规格、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又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接口和条件。

4.遵循动态调整的开放性原则

广告与电商产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且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行业,我们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向,构建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职业方向课程要随着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及企业需求,适时调整、更新、删减、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能紧密对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热点。

5.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热点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促进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文件的纷纷出台,威海地区的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的火热发展及规模扩大带来的是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因此本专业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与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两个方向。2.专业方向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分析在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论证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行业发展急需的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电商视觉设计师、淘宝美工等工作岗位。

3.岗位职责中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梳理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关键。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企业设计岗位调研,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类,作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客观依据。

4.课程体系构建

遵循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与本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为切入点,抽取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中从业人员需共同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与技能,开发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抽取从业人员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开发设置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四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结构。我们应该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创新创业能力模块等五个层次教学模块组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模块立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重在培养学生从事设计行业岗位工作基本专业素质,如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视觉表达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所必备的策划创意、手绘与设计软件表现的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属于就业方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创新创业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与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6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44-02

随着我国道路工程保障岗位技术人才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也逐渐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这使得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型岗位人才对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必须更新理念和教学内容,开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而SpoC在线教学模式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平台。其中,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就是较为典型的一种,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笔者根据我校多年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了一套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道路勘测与设计是我校道路桥梁专业方向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内容涉及道路常识、路线线形设计理论、路线选线和勘测等部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道路工程创新思维能力。然而,传统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通常是一种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式与课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程序展开。这种教学模式,在能力培养方面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1],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传统的课程教学是基于教材和学科逻辑的平行式编排,重在培养学生对勘测设计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运用方法的掌握,而不是以道路工程勘测设计的实际需求出发实施教学,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现实需求和认知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意识。这也是工程案例式教学方式得以在许多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原因所在。

2.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坐中学”,而非“做中学”,授课中知识传授有余,能力培养不足。从概念上讲,道路勘测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工程实践过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要学会运用这些理论方法至道路勘测设计实践中去。尽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设置了课程设计环节,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课程实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很难真正客观地评价每名学生的勘测设计能力,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能力了。

3.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往往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过程,许多学生即使平时不认真学习,只要考前“有效突击”,也能蒙混过关,致使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主动性。

二、基于SpoC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基于SpoC平台的在线教学对翻转课堂的优势。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将常规教学顺序翻转,形成由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课上通过提问、讨论、实践等互动活动内化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的功能由单纯的讲授变为辅导、协作和对学生个性化指导[2]。这种教学模式需要依赖较为完善的网络资源平台供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在线教学平台就是一种用于小规模在线学习的典型网络教学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构建各类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包括体现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视频、动画、课件、教案、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评估,这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教学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成为可能。作为师生交流的公共平台,SpoC教学平台还可以实现在线互动提问、答疑、交流和拓展提高[3]。

2.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总体设计理念是:借助SpoC平台的资源整合功能,紧贴实际工程需求、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构建用于课堂翻转教学的SpoC平台;依托SopC平台,及时组织讨论、交流和实践,使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建立开放互动、突破时空的翻转式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学为主体,能力为本。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根本,优化教学内容,以实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组织课堂讨论、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能力;二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紧扣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践操作与理论探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工程案例相结合、工程应用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三是要注重实效。鉴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和设计计算复杂性、重复性的特点,要善于运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和教学手段解决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一是搭建SpoC在线课程教学平台。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优化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提炼本课程知识点和构建试题库。搜集视频、图片、论文、课件等参考资料制作微课,以用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测试。二是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课前在线自学,学生可以利用SpoC进行互动提问、教师答疑。三是组织课堂交流实践。通过交流,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通过各种实践形式的研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和教学的重难点。四是课后的巩固、反思与提高。通过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对核心问题进行回味反思,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SpoC平台,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料和工程案例,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做法

1.需求牵引,整合资源,搭建课堂教学平台。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以我国道路工程保障的现实需求为着眼点,在整合多年来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和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和知识点,包括10个一级知识点、29个二级知识点,三级知识点若干;以知识点为核心,完成了教学资源建设。根据教学总体设计和规划,按照每讲教学需求,共制作和优选了30多个动画、21个微课视频、3个视频公开课、12个多媒体课件、7个电子教材、270个专业图片,引入外部视频3部。组建了覆盖全部知识点、区分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216个,用于平时测试和竞赛的试卷10套,构建了道路勘测和选线网上模拟训练系统。这为翻转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依托平台,聚焦实战,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依托构建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SpoC在线教学平台,整体采用“课前在线学习、课上讨论探究、课后反思提高”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的在线学习。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组建教学内容,教学公告,推送各类教学资源供学生在线自学;对道路路线设计、道路选线、道路勘测等知识模块,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利用在线资源进行自学和自测,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学习,并在线讨论交流,聚焦问题,奠定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前在线自学成效的保障,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逼真的动画、丰富多彩的课件、清晰的视频、功能强大的软件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兴趣;二是通过监控和公布在线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任务;三是通过SpoC平台自动统计的平时成绩来激励学生学习动力。

(2)课上的讨论探究。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测试和答疑等自主学习情况,设计并组织课堂导学活动,通过课堂讨论、互动、小组协作学习、课堂实训等形式,实现课堂的探究导学。一般是结合课前自学中反映出来的较为集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面对面的讨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都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难于理解的较为复杂的路线综合设计、道路选线等教学内容,则根据构建的电子沙盘等课堂信息化教学环境,以相应任务或案例为牵引,进行针对性的课堂实训教学,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3)课后的反思提高。学生通过课后教学反思、测试和针对性练习等形式巩固学习内容,并完成阶段性自测、章节自测和期末测试等,自主检验学习效果。教师在线典型工程案例,供学生在线交流讨论,教师在线答疑,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以上这种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取得了预期教学效果。在课前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课堂实训和竞赛等活动,不仅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体现了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当前工程保障的现实需求为牵引,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课程特点实施教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恰当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模式转变,满足道路工程保障新型岗位人才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游润卫.抓住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研究――浅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思路;心得体会;精品资源共享课

作者简介:董建民(1979-),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李文森(1965-),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山东淄博25641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26-03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课程建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全国各个高校积极响应,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成绩已经成为教学质量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拥有多少门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甚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笔者2011年和2012年用两年的时间全程参与和设计了电气工程系9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了解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流程,从中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现就精品课程建设提出本人的一点认识。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1.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院内涵建设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大力发展,高职院校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高考学生数量的逐年减少,高等职业教育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学校朝气蓬勃地发展,有的学校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艰难前行。职业院校从前几年的校园建设大投入,招生规模,办学规模大发展的高速前进,逐渐转变到注重教学质量、社会声誉等内涵建设的发展思路上来,因此学校有多少门优质的精品课程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学校的任务毋庸置疑就是培养学生,为社会发展服务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建设人才的平台,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就是学校的课程教学。课程建设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明确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提供完备的教学资料和学生学习资料,还能够提供教学互动的平台,能够学标准,统一考核标准,为学校的同类课程标准化教学和考核提供有力的保障。

2.树立专业发展目标

专业建设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人才培养措施的设计。专业的内容和区分实际上就是专业所包含的各类课程,如果把构成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而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对专业的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建设成联合精品课程后每门课程的开设都不是孤立的,课程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呼应,知识结构和体系会更加紧凑和完整。专业的发展目标会更清晰和明确,专业的岗位定位及职业能力都会融入到课程中,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而建立该专业所涉及领域的知识结构和行动能力。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工程,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素材和资源支撑,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名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学团队合作进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以教学为主,科研工作基本为零,教师之间也很少有机会能在同一个平台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缺乏合作和沟通。精品课程的建设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各负其责,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搜集大量资料,对该课程所涉及的所有东西都要接触和熟悉,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让教师对该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该门课程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精品课程网站也成为课程教学有力的资源平台。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流程

精品课程的开发流程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步骤,但是不管建设什么样的精品课程,课程的建设都要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为依据,脱离评审指标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不会被大家认可的。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如果能够理清思路制定好实施步骤,会大大提高效率少走弯路。电气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9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都事先制动好了详细的流程图。建设精品课程之前首先成立课题组,由系主任牵头,以思维活跃、文件搜集能力强的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思路清晰、熟悉课程内容的任课教师为小组成员。课题组共同制定好开发流程和具体实施的阶段时间表。

以我系2012年精品课程建设为例,小组讨论制定的时间表如表1所示:

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精品课程的建设肯定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专业,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依据和总体指导。精品课程的建设肯定要进行一定的课程改革,这样就要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且要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就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务处与科研处负责,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谨慎,要有专家指导,要有企业调研,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有关精神,按照基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要体现联合申报课程的总体性,课程内容和能力培养要与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相呼应,相一致。人才培养目标是对专业所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只有准确地界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向。要明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对工作岗位清楚定位。我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分别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科学的修订。

2.制定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在课程标准中要明确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一步,在课程标准中要对课程建设指明方向,没有课程标准的精品课程建设就像是盲人瞎马,没有目的。缺乏课程标准指导的精品课程建设会失去建设的意义。我系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非常重视每门课程标准的制定。

3.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框架

精品课程建设要有系统性,开始具体建设之前要对总体有一个详细的设计和规划,也就是要有一个具体的框架。我系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共同讨论和制定了每门课程的总体框架,这样在建设中会更有目的和效率。设计精品课程框架的前提依据就是评审指标,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把评审指标的内容完全包括进去,还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有特色和亮点的栏目,比如在制定岗位对接实践的课程时就加入了“顶岗实习动态管理”栏目和“岗位明星展示”栏目,在创新培养课程中加入了第二课堂的内容等。具体做法是每门课程建立相应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都要编号对应网站的位置,对应每一项评审指标,文件夹里面建立空的word文件,每个文件都是具体的支撑材料,在建设过程中就要完善这些文件,当所有的文件都完成时精品课程的总体结构也就完成了。我系2012年建设的岗位对接实践课程的总体框架如图1和图2所示:

4.解析精品课程建设评审指标明确建设重点

精品课程建设虽然是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形式来进行设计,但也不是随意依据个人观点和喜好来建设,必须依据国家统一精神和标准,也就是评审指标。省教育厅没有出台详尽的评审指标,一直都是以部级指标来进行评审,每个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老师都要熟悉评审指标,学院也聘请专家对评审指标进行解读。2010年部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共有7项“一级指标”和15项对应“二级指标”,如下所示:

课程设置(10分):2个二级指标;教学内容(25分):3个二级指标;教学方法与手段(25分):4个二级指标;教学队伍(20分):2个二级指标;实践条件(10分):2个二级指标;教学效果(10分):2个二级指标。

以上综合评分(100分)占90%,特色(50分)及政策支持(50分)占10%。

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这三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

5.教学录像和说课录像的录制

2011年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明确规定,教学录像上网率要超过课程内容的50%。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制可以说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工作量很大的一项工作,我系为此购置了多台摄像机,平时也不断积累视频素材。课程录像的基本要求是要清晰流畅,主讲教师语言简练,思路清晰。根据课程标准详细制定录像内容和时间,最好老师与学生统一着装,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比如理论教学可以在教室,上机指导可以在机房,实验教学在实验室,边讲边练可以在特定的实习实训室等。视频制作要精良,一门课程要统一片头,教学录像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我系在录制教学录像时要求所有课程按着“六步教学法”来进行,具体步骤是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在录像中每个环节要清晰体现并用文字注释。

说课录像的录制要有一定的专业性,一般都是找专业的视频制作公司来录制。课程负责人的说课录像就是对课程建设的总体描述,是评审专家必看的内容之一。说课录像中主要内容要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定位、建设背景、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方法、网络资源建设等。视频的制作要呈现动态画面,要有解说,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换,要有音乐背景,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增加课程趣味性和亮点。

6.精品课程网站的制作

精品课程网站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再好的内容,再丰富的资源也要用很好的方式展现出来,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产品或表现形式就是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教师来进行网站的设计和开发,这样可以锻炼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网站的建设要由课程负责人提出想法,包括网站的框架及要达到的效果。2012年我系申报的是5门课程的联合申报课程,所以网站的总体是由6个网页构成的——1个课程总体网站和5门课程的分网站,6个网站之间可相互切换。总的来说,就是5个课程网站总体风格一致,网站色彩有区分,相互之间有关联。

三、精品课程申报书与优化整合申报书的填写

精品课程建设申报书的填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如果把申报书里的内容填完了就说明该门精品课程70%的工作量已经完成,其余的事情就是把需要用到的内容从申报书里复制出去就可以了。申报书是课程建设的浓缩,填写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要注意前后呼应,保持一致;第二,内容要全面;第三,文字要精简;第四,表现形式要多样(图、表、数字等);第五,版面要规范、整洁,必要时开辟视频窗口;第六,佐证材料要充实,用原件扫描。

联合申报课程每门课要填申报书,还要填整合优化情况表。整合优化情况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课程平台建设、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优化等方面情况;一部分是联合课程整合优化后的教学效果。填写整合优化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体现5门课程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要说出整合优化的意义和好处,还要给出具体的整合优化思路和具体做法,最后给出整合优化后的效果,对教学的促进和学生能力提高的证明。总之,不同的课程需要侧重的地方不一样,要体现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不要全是枯燥的文字叙述,要结合文字、图片、表格多种表现形式。整合优化表也是评审专家必看的内容之一,所以填写时要认真对待。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心得与体会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整理大量的文件,制作大量的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和电子教案,有的甚至要出专用的教材。精品课程建设也不是短时间突击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平时的各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积累素材,总结经验,思考方案;需要对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分析,或者要通过实践的验证,再形成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素材,素材主要包括大量的照片、视频和动画;还要有学校层面的大力配合,教务部门的详尽指导,学院的统筹安排。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需要多人参与,多方配合的一项工作。教师通过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更系统地了解课程建设的思路,了解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还可以锻炼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更深入了解职业教育的一些指导文件,也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程改革有了全新的了解。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当然需要根据新的原则对理论做出取舍),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五、课程建设的展望

目前部级精品课程已经不再评比,随着精品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山东省也会在未来几年结束精品课程的评比。但根据教育部的相关精神,下一步替代精品课程的是升级版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也许马上就会在高职院校中展开此项评比,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经验,为以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建设肯定是教学改革最为重要的内容,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建设。职业院校要在未来寻求更大的突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课程改革,培养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优秀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宝玉,向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8-15.

[2]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1):20-25.

[3]袁德宁.精品课程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变化[J].中国大学教育,

2005,(4):9-15.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8

关键词:农业电气化专业电子硬件课程群研究

【分类号】S24-4;G642

课程群指具有相同内容或者内容具有承接的课程的有机结合或是几门能够互相促进的课程构成的有机群体。结构紧凑、内容合理的课程群能够为专业提供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平台,亦能够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整合的教学资源,同时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国内很多高校在开展特色课程群构建方法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3]。

农业电气化是将传统的农业工作方式与电气、控制、信息等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专业,其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特点,这就决定了专业的发展既要涉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知识,又不能像电子信息专业那样过于专注信息类的专业内容,专业中电子信息类知识广度更为重要[4-6]。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中的电子硬件类课程,对于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电子硬件类课程融合,构建适合农业电气化专业的电子硬件课程群,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专业的需求,在知识的广度上对学生进行拓展,同时整合课程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本文以农业电气化的三门核心电子硬件课程: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为例,着重论述了电子硬件课程群的构建方法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一、核心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

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三门课均以了解电子硬件的构成,掌握硬件基本设计原理,理解硬件设计原则,学习硬件设计方法为目的。课程中均涉及到了处理器、寄存器,寻址方式,数据处理等电子设计的基础知识,且具有前后承接的特点,三门课具有构建统一课程群的可能性。授课内容方面有雷同的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受相近,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对三门重要课程进行融合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思路与方法

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以培养学生电子硬件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着力打造完整的学生的完整的电子硬件知识体系,利用统一课程群的知识进行农业电气化系统中电子控制硬件的设计、开发、及基本原理的教学。电子硬件课程群的融合构建思路以实际设计中的流程为导向,对三门电子硬件课程进行有机重构。

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主要针对电子线路的选型、设计、分析、绘制、检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从实际硬件开发设计的流程来看,应作为课程群的第一部分。只有掌握了电子线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才能对后续课程中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课程中的硬件仿真部分进行正确的原理图设计,而在设计电子线路时要掌握芯片的硬件i/o接口信息,硬件寄存器的基本连接方式,故将后续课程中的硬件方面的接口内容,放在这一部分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硬件的电子线路设计方法。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主要针对51级别单片机的设计进行讲解,应作为课程群的第二组成部分。为保证与后续内容稳固衔接,程序设计时应全部使用C/C++复杂语言讲解,将面向对象的硬件程序设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汇编语言和C语言,重点强化包括“.h/.c”编程模式、typedef、ifndef与define等面向对象的编程习惯,使学生掌握此类编程方法,为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打基础,强化i/o口、LeD、LCD、键盘等硬件基础部分模/数电路层面知识的讲解,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嵌入式系统是课程群的第三组成部分,该部分承接前面的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内容,着重在嵌入式系统独有内容的讲解。由于嵌入式系统设计体系复杂,设计层面方面包括bootloader设计,硬件线路设计,软件开发设计等多方面,在有限的本科课程教学体系中,应将嵌入式系统视为“高阶”单片机系统进行讲解,这样既能承接前序的课程内容,又不至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将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系统进行对照学习,重点在嵌入式系统的原理部分,嵌入式系统的三重抽象程度的编程、嵌入式系统的晶振的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软件部分则完全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讲解编程过程。由于有前面知识点的基础,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嵌入式编程的学习状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实验课开设方面,打通原来的课程实验,从电子线路设计,接口设计,程序编写到硬件调试全过程进行实验,使学生对课程群中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知识的融合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三、农业电气化电子硬件课程群构建效果展望

通过对农业电气化专业电子硬件类的三门课程的融合,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以统一的授课模式,对电子硬件课程群进行1-2个学期的连续讲授,按照统一的教学规划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教学规划,打破培养方案、实验教学方案之间的限制,能够为学生构建具有整体知识体系结构和技能提供保障。此类课程群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满足r业电气化类的交叉学科培养要求,能够培养出知识面广、知识体系完整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群建设模式的成熟,根据学科的特点还可以考虑构建知识结构的横向融合课程群,将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进行融合,培养出知识复合层次更加丰富的农业电气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6-68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9

关键词:道路建筑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道路建设建筑材料是我国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水泥、砂、石、沥青等常用道路建筑材料的性能、使用与检测方法,使其能够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出清晰的判断,是学习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等课程的前提,高校如何进行课程设计,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策略。

1《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弊端

1.1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主要内容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主要是介绍了砂、石料石灰、水泥及水泥混凝土、砂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沥青和沥青混合料、木材、工程高分子材料及新型建筑材料等道路建设材料的基本组成、技术性能、技术标准、检验方法以及复合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1.2道路建筑材料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

当前,本课程教学一般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板块。从学时分配上,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一般占课程总学时一大半,占到了三分之二左右;实验教学学时一般占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从教学内容上,课堂教学一般以传授道路建筑材料的基本种类、生产组成、基本性能、适用范围等内容,实践教学主要进行实验验证。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效果不佳,实验室教学也会脱离了实际。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的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更新,教材更新跟不上新材料的速度,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相分离。

2道路建筑材料的课程设计目标

2.1课程设计基本思路

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基本思路可以采取“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操作步骤是将本课程中的全部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将其分为课堂理论、实验检测、施工现场三大教学知识模块。根据固定的比例安排三大模块的具体学时来安排教学。首先是开展理论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验教学,最后向施工现场教学循序推进,实现“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更好发挥”实践效果,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断加强了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二个基本设计来源于道路建筑材料的性质和作用。根据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发挥专家和用人单位的作用,确定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将用人单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要求纳入课程设计中,成为学生考核的主要内容。既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就业,也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2.2课程设计的目标

高校课程的目标一般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水平。许多高校在设计课程时,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选修道路建筑材料的土木专业的学生,一般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保证土木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够与社会相适应,可以将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相结合。将实践能力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重要目标。

3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策

3.1制定课程的标准,设计课程内容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大纲较为传统,不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无法满足我国道路建设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高校办学者应该根据深入建筑行业的调研和收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加强对于道路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行业目标、用人标准等基本情况的了解。根据得到的结论制定了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课程标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两大环节结合起来,作为制定课程的标准。使学生能够短时间、高效率的方法认识建筑材料、理解材料的基本性能、材料的检测技能,使得大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走向满意的工作岗位。

3.2改革教学方法,建立考核与评价机制

我国传统的课堂形式主要是“满堂灌”,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理解和吸纳是学生的任务,这种传统的模式使得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较为枯燥,学生“翘课”现象增多,教学效果差,学生的专业学习不够深入。

针对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增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建立一个与实践能力挂钩的考核机制,评价学生不仅依赖于理论成绩,更应该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3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师资力量

从老师主导课堂的模式向学生参与式课堂转变有利于高校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增加专业技能和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同时,要加强招收老师的标准,不仅是单一的要求高学历,更应该注重老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等,提高教师的素质。

4总结

现代的高校教育需要培养实用型和应用性的复合人才,道路建设建筑材料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公路行业输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商艳.新建高校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

[2]蒋玲.《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2011(6).

[3]吴伟东,舒志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09(5).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10

关键词:路基路面工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各种新的路基路面工程问题层出不穷,如重载交通带来的破坏、旧柔性路面再生技术、北方暴风雪行车安全、沙漠地区修筑公路、高边坡和超高边坡工程地质灾害问题等。这些新的公路工程领域和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问题,使得传统的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内容陈旧,急需更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传统教学内容单一,不利于技术人才的培养,无法及时满足新形势下对公路建设人才的要求。(2)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发展本身的需要。高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要求丰富多样,应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改革思路

1.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及实践

在“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的思想指导下,课程组将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作为本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基础,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从校外引进和聘请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和兼职教授,同时将课程组青年教师派到工程一线,增强教师队伍业务能力。经过多年建设,课程组形成了一支科研、教学、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队伍。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互相促进,进一步提高了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学水平。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体系的探索

路基路面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课程组进行了课程实践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完成和正在承担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体系相关课题,在注重课程理论体系的同时,按照学生对课程知识和能力掌握的顺序,构建了课程认知实践—课程实验—课程专题实践——工程现场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外建立了10多个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基地。本专业毕业生在路基路面工程技术领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3.科研促进教学途径的探索实践

根据路基路面工程的课程特点,并结合课程组教师的科研情况,课程组提出了“科研进课堂、科研进教材、科研进实践”的“三进”课程教学模式。近几年的实践表明,通过“三进”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程区域特色的培育探索

课程组开展了区域气候条件和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对道路专业学习内容的影响等相关教改课题研究,依托学校对外技术服务平台的优势,合理设计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在课程基本理论和普适性知识讲授基础上,将教师承担的大量科研项目内容有机融入教学,针对西部地区干旱、冰冻等自然气候条件下路基路面结构、材料及其施工技术特点进行重点阐述。目前本课程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体现西部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现场实习和课程设计,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最新规范与科研成果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先学知识相结合。同时通过培养学生文献追踪的能力,补充和深化课堂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科技论文与科技报告的表达能力。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交替教学

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在掌握知识能力的速度和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学上不能搞“一刀切”,特别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因材施教,有符合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教学进程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在校内实训期间,由教师进行学生技能阶段性掌握程度量化考核,考核成绩优秀的同学将组合为学习小组,第一批派到校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进行工学交替的学习。其余同学将继续在校内强化实训,并根据考核成绩分批去企业进行实训。在一定程度上,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了理论教学+教师导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的课程教学体系。施工工艺实训采用了工学交替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启发式教学

对于课程中一些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直观启发、演示启发、比喻启发、比较启发等教学方法,从生动直观出发,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过归纳,上升到理性知识,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3)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以下达任务或项目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以任务为中心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根据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职业能力设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为轴心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单元,课程单元和职业能力相对应,课程内容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扩展知识组成,充分体现课程结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职业性。通过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反馈,这种方法既突出了应用,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教学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4)“教学作”一体化现场教学

校内实训室可以满足路基路面工程课程部分内容的现场教学需要,具有真实的职业环境,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实际操作训练,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高职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改进是一项长期、综合的任务,在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学生掌握路基路面工程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另一方面如何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路基路面工程热点问题的探讨,如何加强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是每一位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