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6:16

课外阅读的感受篇1

关键词:课外阅读;现状;对策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1.阅读兴趣的淡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欲望,然而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造成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淡薄。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让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不注重文章情感的培养,学生与文章情感产生不了共鸣,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说也就毫无兴趣可言。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不加评价(既没表扬也没指导),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长久以来,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2.阅读评价的缺失。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阅读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阅读评价的缺失甚为严重,阅读评价的缺失导致了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

二、不良阅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是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未发挥积极作用,主要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承受着较大的w习压力,应付作业和考试,没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文学作品。二是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学生的阅读肤浅化。由于流行文化如影视、音像、电子游戏、流行音乐、网络等具有新颖性、时代性、通俗性、休闲性,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尤其是网络的超大信息化、直观性、交互性,使传统经典作品的文本阅读受到极大冲击,加上青少年的思维活跃、接受力强、敏感性高,对流行文化具有特别的认同力和接受性,自然成了流行文化最热衷的追随者,因而课外阅读有所冲淡。三是个别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不够,学生没有正确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四是对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淡化了阅读。五是书源的良莠不齐导致学生的阅读面不宽。

三、小学生课外阅对策

1.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文章多是优美的,抒情的,感人的。有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小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重现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事阅读的兴趣。如阅读《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师先放映一段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录像,然后导入:“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你们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一起去游览一番。”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又如阅读《海底世界》一文,通过多媒体放映“海底世界”的奇妙神奇的画面,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

2.要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读的真好,把作者那。。。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谁愿意和他比一比?”这样的评价既点评了该学生在阅读中优点,挑战阅读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如,教师在学生不动情的朗读后,应给予这样的评价:“你没有读出。。。的感受。究竟什么是‘渲染’什么是‘墨线勾勒’请同学们自己去查字典等方法理解一下。”这种评价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当然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评在阅读中同样相当重要,指出他人缺点的同时自己也注意避免缺点的产生。多种方式的阅读评价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激起了阅读的兴趣。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课堂上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读,善于抵制干扰,全身心去读书,克服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

(2)培养一边读一边思的习惯:读书前教师可以根据课后内容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后提示问题去读。

(3)培养圈画的习惯:在读书时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理会。

(4)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5)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的感受篇2

一、用好教材,促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

在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围绕主题,深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交流,获得许多真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七律・长征》《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以及练习6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和《清平乐・六盘山》时,笔者先提炼出本单元的主题――歌颂我国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笔者除了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感受我国革命军人们的“大无畏”举动,同时引导学生就“大无畏”这一主题进行延伸。基于学生的学情,小学阶段接触革命题材的诗歌较少,笔者便为学生扩充了一系列革命题材的诗歌,并为学生上了一节阅读指导课。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搭建“桥梁”的作用,在学生与书籍间搭起一座无形的桥,让学生有兴趣、有方向地进行阅读。这样的课内外相结合的主题性阅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量,使课内外的阅读能够相辅相成,互相服务。

二、开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原生性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便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笔者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其中,尽情享受读书给成长带来的快乐。

(一)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

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围绕课本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来,然后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交流会,和大家共同交流这一阶段读过的好书,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针对所学课文主题进行阅读,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在学完《海伦・凯勒》后,全班一起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撰写读后感在全班进行交流。

(二)定期制作读书小报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课内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制作读书小报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小报的内容包括美文欣赏、名言警句、读后感等,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排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月制作一张,然后进行评比。针对课文主题开展全班性的阅读活动,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感受阅读喜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学会了略读、精读等一些阅读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三、重视指导,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同时能净化心灵,提高素养;课外阅读是生命个体的发展,是生命内在的需求,是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学生自主阅读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自悟、体验,相互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纠正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式的语言阅读教学的缺损。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并让学生从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的活动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搜集整理阅读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二)师生合作共读

要通过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书体会,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三)亲子共读分享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为家长推荐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书目。同时,班级构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利用班队会,邀请家长进课堂,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家长、孩子共谈家庭阅读的做法,交流学习的感受,共抒读书心得,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读书的乐趣,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四、重视积累,促进学生写作技能同步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他的写作水平。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以大量阅读为前提,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以课文主题为主线进行纵横向阅读,而且在阅读的基础上也非常重视学生写作的训练。笔者在班内提倡学生们准备一个专门练习写作的笔记本,每次读完书后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为了调动学生写感受的积极性,对字数不作要求,少则几句话,多则上百字,只要学生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班上,还定期进行交流。

课外阅读的感受篇3

关键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教科书学习而言的一种读书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重视学生的阅读个性和体验,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仅靠有限的课内阅读教学显然是无法完成这个目标的。因此,丰富的课外阅读就成了同学们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课内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情感体验,而且在课外还要加强读书积累,不断培养语感。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如饥似渴地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教师要做好导航,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教师,要从孩子们一入学就要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这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在个人阅读过程中,老师要多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集体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协调统一,才能产生和谐的美感;分角色表演读,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比赛读,让学生比出激情,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二、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精美文章的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如学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在学生被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那顽强的意志、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感染的同时,可借此向学生推荐《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名人传》,学生从中了解更多名人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习名人顽强拼搏的精神,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圈点摘录,掌握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学生阅读文章,最大的毛病就是常常只注意作品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思想和语言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克服这个毛病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要做好笔记。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欢的词句;自己喜欢的片断等。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并将摘记的东西内化吸收,学以致用。如果学生掌握并运用了这种阅读的方法,长此以往,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以《针眼里逃出来的生命》的作者李凤杰为例,当他写完这部中篇小说后,觉得精疲力尽,修改不下去。于是,他花了三个月的工夫,专门读书,把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速读了三遍,分析、体会、写笔记。后来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品时,竟奇怪的顺手和轻松,并取得佳绩。

四、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

五、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课外阅读的感受篇4

其实,阅读是积累生活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积累情思、积累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途径。《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先生说:“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文字语言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在抓紧课内教学的同时,让课外阅读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激发其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应当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还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兴趣,活跃思维,陶冶性情,发展智力。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各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他们未来生活中受益无穷的文化积淀。其次,要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读书不是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后,再逐渐提出更高的阅读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

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学生就会对《水浒传》产生兴趣;学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教师在课堂上予以适时引导,并简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章节,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去主动阅读。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中的喜悦时,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滋润学生的心灵。其实,经典名著能教会学生学习语文,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情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温柔的一面。转贴于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的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的情况进行各种形式地阅读。

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的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采取精读的方法。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积累,要摘抄名言警句,对重点段落圈点批注,要做读书笔记。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有实效。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课外阅读的感受篇5

一、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更新观念,解放师生。

(一)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营造一种使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

语文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新课标倡导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形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而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语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我们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教学《九寨沟》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九寨沟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教学《秋天》一课,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的足迹;教学《第一场雪》一课,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教学《放风筝》一课,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教学《荷花》一课,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以活化阅读内容,丰富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

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从而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

小语阅读活动是一次系统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就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指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作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去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

小语阅读课同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阅读教学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可找出阿炳同名曲来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学生情操,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四)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我认为,要在保质的前提下达到140万字的阅读量,必须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借鉴山东烟台双轨教学实验的经验,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在课内,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的感受篇6

一、夯实课内阅读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可见指导好学生朗读好课文,是理解课文、获取知识、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想象读、体会读、表演读等,通过读,学生积累了语言,丰富了情感;通过读,学生感受着作品的美感,体验着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通过读,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就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课堂上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语言魅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语文还需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语言魅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推敲、品味的重点词句比比皆是,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才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如有老师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等关键词,抓住“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等关键语句读,从而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再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有位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的特别之处,了解了引号“引用”的作用,并通过去掉“极了”“透了”比较不同,体会出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效果。看似简单的一个设计,深化了学生对词语的感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读中再现情景,更真切地体会到人物的感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习得了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读通文本,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培养。如:让学生重新组织课文语言,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有位教师在教学《草原》一文时,设计重组语言的练习:“谁见过大草原?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是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就争相述说着草原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有的说草原上的草像一床绿色的盖被等。在学生说完后,笔者又继续引导:“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同学们说,你们刚才描述的和书上描述的草原,哪一个感觉更好?为什么?书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课文用短小精炼、形象生动的语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形象。重组语言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大力促进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欢图书,爱护图书”;三、四年级“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入手,让学生找到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把课外阅读搬到课内,在班上建立了一个“班级图书角”,书是由同学们在家里带来的,学生看书之前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然后填借书卡,规定一周之内看完,看不完的续借。这样一来,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保证学生看书的时间和兴趣,我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专门的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在静静的读书中享受读书的乐趣。

我最开心的时候是看到学生有空便很自然地拿出书来津津有味地读,甚至还不时地往本子上记录着什么。课堂上,学生最开心的时候是收到老师奖励的读书达标卡。开展阅读交流展示课也是班级气氛最热烈的时候,有的同学展示“我为图书写简介”,即对书的主要内容或者精彩部分作叙述,还要写上推荐指数,还有的同学写“阅读记录册”,摘抄精彩的句段,记录自己读书的体会等。阅读交流展示,既促进了孩子的积累感悟,又锻炼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这样以优促好,带动全班,通过人人都展示的阅读交流,逐渐形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一种习惯和乐趣。

课外阅读的感受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课本童话引导阅读拓展延伸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让学生将阅读当做自己对知识的渴求行为对他们来讲十分重要。课外阅读固然重要,但是很多小学生并不愿读书,他们认为读书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不仅浪费时间,还获取不到应有的知识,即使教师布置了读书的任务,也只是寥寥草草地完成,无济于事。教师应当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将课堂变成阅读的小天地,将阅读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怎样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灵活运用课本童话,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怎样让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一种渴求性的行为,需要教师善于利用小学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通过课本教育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必不可少,但有些孩子忽略课外阅读,认为只有课本才是最重要的阅读工具。教师应当怎样灵活运用课本中的童话进行教学,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晨读。“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对于语文的学习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应当善于利用晨读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读一些优美的诗句和情节感人的童话。生动曲折、栩栩如生的童话故事,能够深刻地感染学生进一步地深入了解。比如《小熊住山洞》这一课内容,本课就通过“小熊住山洞”引出一系列的故事,在学生晨读的过程中,加上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以吸引学生的目光,鼓励学生热爱书籍。

2.背景阅读。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童话是学生十分仰慕的,所以教师可以以此入手,多给学生讲一些类似的童话故事,让他们爱上书籍,从书籍中汲取到更丰富的精神营养。比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学生对这个故事已经烂熟于心,并且十分感兴趣,关于“公主”的故事还有很多,无论是《灰姑娘》还是《拇指姑娘》,里面都有“公主”这一角色,所以教师可以从语文课本中的“白雪公主”入手,将故事背景阐述出来,让他们自己寻找这些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3.丰富活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区别,有的喜欢童话故事,有的喜欢科幻故事,有的喜欢散文、杂记等。教师可以通过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前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可以在课前抽出来十分钟,让学生交流读书内容,这正是一堂课快乐的开端,学生因此而获得更大的阅读兴趣。另外,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可以举办故事会、读书笔记展示、读书报告会和读写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二、课堂教学引导阅读,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鲁迅曾说:“读书必须如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又香又浓的蜜来。”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当“因材荐书”,内容不仅可以涉及儿童的生活,还可以涉及科学常识和历史故事等。当然,也可以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小说,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教育性内容,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博览群书。

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朗诵《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及《群鸟学艺》等多种题材的童话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感受温柔童话之时,也希望自己像老师一样多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的时候寻找几个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学生听。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自己应当有充足的积累,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拓宽自己的阅读面,这样才能推荐好的书籍给学生,课堂上才能信手拈来。

三、课后拓展延伸阅读,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课后的拓展延伸性阅读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关键举措,在每一堂课的小结之后,教师都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出相关的文章或者书籍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引导方式相对前面讲的而言更直接,能够引导学生及时地培养阅读兴趣。

比如《唯一的听从》这一课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位善良的音乐人的帮助下,从无自信的拉小提琴到最后敢于在万人面前演奏,主人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音乐人的爱心和善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被简单质朴的语言打动和吸引,因此,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外国的质朴文章,例如瑞士的《小海蒂》和日本的《窗边的小豆豆》。这样的书籍浅显易懂,很多学生兴致盎然,读完了会有深刻的感受,教师可以对此而开展阅读课,让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感想。这种书籍的阅读与语文课本的内容差不多,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细腻的情感和细致的人物描写,也能在童话故事中感受到童年的美好。

四、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应当将童话故事灵活运用,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变得更有质量,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童话之时,还能让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要让学生扑在书籍上就像扑在面包上一样,教师就要根据小学生特点制订科学的阅读教学计划,从生活到课堂,无时无刻都要以阅读为重心。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于未来的语文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在增长学生课外知识的同时,还能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为了让语文教学更有质量,为小学语文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

参考文献:

[1]胡丽芳.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高智红.谁的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12.

课外阅读的感受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立体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集声、影、文、图为一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习活动在生动、形象、直观的环境中进行,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巧妙地融入小学课外阅读的指导中,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教师前期的准备工作,同时也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同时使阅读课的容量无限增加,阅读的层面更深入,获取的信息更加“立体化”,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内容“立体化”

(一)提供背景资料,增加阅读主题的“厚度”。

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根据阅读主题进行分类查询,如故事简介、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人物分析、书籍评价等方面,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借助网络的信息功能,搜寻到丰富的原始资料扩充课文所不及之处,自然加深了阅读内容的厚度。

(二)开展相关阅读,改变阅读的“高度”。

利用网络功能,与学生们一起上网搜索课本中介绍的作家的简介,了解他们的写作风格,认识他们的其他作品,进行相关的阅读。

(三)围绕阅读主题,拓展阅读的“宽度”。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外,还应常常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增加阅读量。特别是围绕阅读主题,进行主题阅读,如:感恩专题、环保专题等。让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介绍的几个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主题系列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知识的容量和密度,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形式“立体化”

(一)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的阅读。

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增加了文本的形象性,使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为“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变为有“声”、有“色”、有“形”。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通过听觉感受,感悟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外阅读中有很多篇目都是名家名作,枯燥无味的文字常常令小学生望而却步,我们便利用小学生喜欢卡通片和动画的特点,下载根据文章内容制作的生动有趣的课件,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然后再进行阅读指导,看课件,听录音,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美,从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中,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增加视觉感知,吸引阅读注意力。

多种形式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是教师完成传递知识、培养情感及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多媒体形式的展示,能够使孩子更直观地获取对他们有益的知识,比起教师空口说白话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交流“立体化”

(一)丰富阅读成果的展现形式。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方式,是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读书笔记来起到监督学生阅读的作用。然而,这种传统的抄抄写写的方式对现代的学生来说,已经变成一种应付教师的作业,并无起到其应该有的效果。可是,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代,这样传统的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因此,我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阅读反馈中,我让学生们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对这样的方式都比较感兴趣。在做了相应的指导后,学生都能从书籍介绍、人物分析、片段赏析、阅读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制作阅读小报,电子小板、ppt展示等。通过学生们的阅读成果展示,不难发现学生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跟书籍有关的知识,对阅读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在阅读后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制作阅读成果,反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分享阅读资源,学会共享。

建立QQ群或阅读主题网站,通过设置师生共享的文件夹,将每位学生搜寻的资料,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大家可以方便地共享资源,交流信息,互动互学。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来辅助阅读。

(三)交流阅读心得,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网络“在线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言的均等机会,同时为同学间提供了一个交流观点看法的信息平台。特别是平时在课堂上羞于发言的同学,在网络的空间里也“大胆表白”,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言片语的“留言”真正体现真情实感,比起长篇大论的读后感更真实、更贴切。网络的交流还不受时空的限制开展交流、辩论,让思想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将多媒体信息和网络手段融入课外阅读之中,让信息技术成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良好桥梁,让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找寻到最宽阔的外延。但在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时要防止泛化,要恰当地把握使用的“度”:一是不能轻文本、重网络,一定不要丢了“语文味”;二是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防止学生沉溺网络。也只能这样,才能称得上“阅读”,也才能叫“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张友斌.信息技术在课外阅读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0年12期.

2.何明达.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3.付裕.浅析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途径[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12期

4.郭显炜.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8期.

5.乐锋庄.丰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J].教师.2010年16期.

课外阅读的感受篇9

如何致力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切实的落实和体现教学理念,语文材料的阅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的最好的途径,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在阅读教学及课外阅读方面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阅读教学,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的教学。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要以指导学生的读书活动为“经”,以对学生的字词句训练为“纬”,构成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的整体框架结构。

说到底学生在用情感领悟语言的同时,语言也在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融化着文本的同时,语言也在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文本的同时,文本也在同时雕啄着学生的心灵。

阅读教学的实现,以朗读指导为核心,引导学生品味语文,首先要做到设境激趣,触感,充分诵读激活情感,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多元解读,积淀语感。抒情达意,丰富语感。提高语言综合素养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养成语感。在文本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做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在品悟的阶段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欣赏之后,使文本烂熟于心。并因此而潜在于心,成为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功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壮态达到“课伊始,情已生;课正行,情已浓;课已毕,情犹浓”。

二、课外阅读,积累和丰富的潜在世界。

如果说很好的阅读教学课,总是让学生多元的各有所获。在文本的品味中,基奠着丰富的语感和潜在的语体精神世界那么,课外阅读就可以称之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丰盛的大餐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更新观念

教师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其切实的实效性,老师应该打破有已经的定势思维模势,对课外阅读从观念的更新上有这样几个想法。

1课外阅读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个人行为”,而是非为不可的国家要求。2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而是与课内学习平起平坐的份内任务。3课外阅读不是可“正餐”可“快餐”的随意阅读,而是让经典书籍先入为主的重要阅读。4课外阅读不是可今天读可明天读,可此生读可彼的阅读,而是每个学生必须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直至终身。5课外阅读不仅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阅读,而是适时储蓄童年精神的阅读。6课外阅读不但是学生自主的课外更是以教师指导为主体的课堂内的阅读。

(二)指导有法

1、打好基础形成习惯

低年级,拼音教学完毕后,就要不容置疑的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注音读物/如有趣的童话等,读完后要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不论学生汇报的怎么样,都要运用正强化使学生感到读有所获。达到很好的激了兴趣的效果。

2、坚持阅读,日积月累

想要坚持,就要舍得时间学生有了好的习惯后学生就是在阅读上深深受益。当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时自然而然就拥有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要舍得放弃课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勇于割舍,敢于替换。更要舍得时间。给学生丰富的大量的语文材料。从各种书籍和网络上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及书目,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的阅读,加大阅读的量。

3、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

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

4、阅读链接

(1)、以课文为基点,向整篇原著扩展(2)、以作者为起点,向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3)、以文本为基点,向同类题材扩展(4)、以内容为基点,向其他作者、不同文本扩展。比如学过《月光曲》这篇课文,就围绕月光曲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古今中外有哪些作家的文章涉及月亮的,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琵琶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一大批描写月光的优秀佳作。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作者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描写月光,这样,学生又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阅读的天地。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大语文”观为理念,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结合教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材的“延伸点”,利用《课外补充阅读》等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以此来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兴趣盎然的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泊船瓜洲》后,让学生去阅读一些描写江南美景的诗,通过阅读感悟积累,体会诗人对江南的喜爱和依恋;学了《狼和鹿》之后,让学生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中有关食物链及生态平衡的知识……当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之后,在语文活动课上应恰当安排阅读训练的内容,及时反馈。

5、读整本书

大量的阅读拓展着学生的视野,牵动着学生的情感,雕塑着学生的心灵,发展着学生的思维,训练着学生的表达,而这些都将在日积月累中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其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期中,成为直觉的天成,天成的直觉。这是语感境界的达到。

三、语文环境:芬芳生命的成长的甘甜雨露

语文是每个人伴随终身的学科,作为一种学习语文潜在而自觉的语文阅读活动,将一直伴随在学生整个求学生涯,乃至一生。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是面对课内外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学生该读什么书,如何课内外结合去读书呢?

1、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阅读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学生背诵的优秀诗文有120篇(段),推荐学生阅读的材料涵盖了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等,还建议教师向学生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读物。这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可用朗读、欣赏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强烈愿望。每学期制定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

2、以教材为平台,拓展阅读渠道

课外阅读的感受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45-02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了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此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指导低年级阅读时应该注意到: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里,我就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几种方法谈谈自己的薄见,给同仁们以抛砖引玉之用吧!

1抓住孩子心理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作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夕会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

1.2留疑激趣——调动读书的欲望: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1.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2课内课外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游的读,还有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课堂上教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安排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读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入学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

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3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