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综合素质大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6:21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篇1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中专、大专层次;幼师院校;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19-03

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制度主要是以县(区、市)为实施主体的。师范专业的学生基本不用考试,只要修完相关课程,普通话考试达到相应等级,就可以直接办理教师资格证了。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人员办理教师资格证,则需要参加相关的考试,不过考试不难,只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考试及格,普通话达到相应等级,体检合格,基本可以通过(严仲连,2012)。可以说,宽松的入门条件导致目前许多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未必具有幼儿园教师应有的素质。教师资格证获取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据悉,国家将全面实行新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以保证持证进入学校包括幼儿园的教师真正具有教师素质。此项改革已在浙江等发达地区试行一段时间了。与此同时,国家还将对在岗幼儿园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作出时限调整,如,将有效期限定为5年甚至更短。新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综合素质,二是保教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综合素质笔试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试两个部分。申请者笔试通过后才能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试。笔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试则由国家制定测试大纲,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严仲连,2012)。

对幼师院校,尤其是中专和由中专升格的大专院校而言,国家即将全面实行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给幼师院校带来的挑战

对中专和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幼师院校而言,实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最大挑战在于目前在校生的基础教育缺失,存在素质短板,很难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综合素质笔试。如何补上学生由于基础教育缺失而形成的素质短板,是中专、大专层次幼师院校面临的最大难题。

中专和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幼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素质短板的主要原因如下。

1.学校层面忽视基础学科教育

许多幼师院校很重视教育类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也比较重视艺体类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但往往忽视基础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大量削减基础学科课程的课时。

近年来,中专、大专层次的师范教育很多被归入职业教育范畴,“必须”“够用”知识说大行其道。这种知识说的实质是认为学生只要学习部分基础学科知识就“够用”了,不必在意知识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强调学生“必须”将大量时间用于“顶岗实习”,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于是,在幼师院校,入文素养、科学素养课程的课时被大量削减了。

此外,在幼师院校,基础学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基础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导致幼师院校的基础学科教育质量很难提升。

2.学生缺乏基础学科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生源质量不是很高,很多幼师院校的学生入学时就存在着基础教育缺失的问题,而且他们普遍对基础学科课程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和五年制大专的学生。笔者近年连续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学习愿望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宣称不愿学习基础学科课程,认为到了幼师院校就是来学习唱歌、跳舞、绘画的,有了这些相应的技能就能应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了。

3.基础学科教师存在较严重的职业倦怠感

与艺体类教师相比,幼师院校基础学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或许更加严重。职业倦怠容易使教师产生心理饱和感觉,即处于一种非常厌倦、不想再从事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许多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基础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导致基础学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在一些学校,对教师课时工作量的规定,基础学科教师的周工作量很高,每周要完成十几课时才算达到要求,而教育类学科教师的工作量可能每周不到十课时。又因为学生对基础学科课程学习普遍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应付了事,所以教师授课的热情也受到打击,教学成就感日渐降低。职业倦怠严重的教师很难为学生基础文化素养的提高提供太多帮助。

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为幼师院校提供的机遇

国家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实施对中专、大专层次的幼师院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机遇在于这类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致力于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佳途径,诸如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改革课程设置

如果幼师院校的学生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综合素质笔试时失利,那么哪怕学生具有多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都无法拿到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因为只有通过了笔试才能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试。国家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实施提醒各级幼师院校必须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力度,对基础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要有足够的重视。以往那种“必须”“够用”的说法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师范教育有其特殊性,毕业生工作后要塑造幼儿的健全人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师范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幼师院校在保证教育类、艺体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基础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致力于补上学生由于基础教育缺失而形成的素质短板。

幼师院校有必要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深入研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政策文件,根据相关精神改革课程体系,力求使课程内容与《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相吻合。这不是单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而是因为《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此外,幼师院校不能像以往那样,因为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而削减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这是因为中专和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幼师院校一般在保教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挑战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必须保证学生基础学科课程的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生在基础学科学习上的更大缺失。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结合国家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实施,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中专、大专层次的幼师院校应下大功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又提高学生的保教知识和技能。

一是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必须有严格的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设置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标准等。教师要严格按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选择合适的教材。中专和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幼师院校长期以来使用的教材大多与《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吻合度不高,有必要重新选择合适的教材。目前多家出版社根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出版了系列新教材,为幼师院校提供了更多选择。编写校本教材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是改革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方式,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基础学科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必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多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多组织学生动手体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条件。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进行多元化评价,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积极投入。

3.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考虑到教师行业的特殊性,中专、大专层次的幼师院校应该提高招生门槛,争取招收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当然,提高生源质量既需要时间,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目前环境下,幼师院校要下大功夫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学习基础学科课程的积极性。新生入校后,学校应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理念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必备的保教知识与能力,努力消除学生的偏科现象,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篇2

一、《方案》的基本功能

《方案》应是《指导方案》《学测大纲》等政策在单招教育层面的具体落实,能改变重“应对高考”、轻“人的培养”的现状,既满足中职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又满足《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大纲》《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专业技能考试标准》(以下简称《考V》《标准》)的要求。《方案》应统筹安排各教学阶段、各教学活动,能使它们协调配合、各尽其职;应具有单招特色、利于教学的连续递进,能体现“单招质量必须从新生入学抓起,三年一抓到底”的思想。其基本功能是: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实施单招教学管理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抓手”,便于开展有效行动,跟踪与监控教学过程,测评教学效果,促进质量提升;为各学科教师提供教学实施的依据,便于正确理解和把握考纲、标准,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明确教学要求,评估教学质态,便于同专业各学科教师间的协调与配合,更好地发挥团队作用,保证各课程相互促进,保障整体教学效益;以“人的培养”为基础,注重素质素养的提高,兼顾升学深造与就业工作的需求,兼顾高考考得好与学测顺利通过的需要。

二、《方案》核心内容的编制原则

1.要把“高考”作为主要目标,融合到“人才培养目标”中,“教学内容”要满足“人才培养”和“高考”的需要

课程设置要体现《指导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的要求,基本覆盖“专业平台课程”。课程理论课程分为新授、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个阶段。除《考纲》《学测大纲》都有要求的相同内容外,对《学测大纲》有的和学生达成《考纲》要求所必需的基础性内容,必须列入新授阶段的教学内容。

二轮复习的教学内容按专题组织。专题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知识的“综合应用”“灵活应用”方面提升能力。要把内在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和容易在同一个题目中出现的相关知识点,整合到一个专题中。

技能课程分为单项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应考技能三个阶段。其教学内容,要以《标准》和中级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对于学生形成专业素质所必需的技能课程,即使《标准》没有要求,也要有相应的安排。

单项基本技能不仅是坚实的基础,也是突破瓶颈效应,提高技能成绩的需要,是行为素养、文明习惯、职业意识、安全意识养成的需要,是培养人的需要,更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课程“教学要求”要具体、可操作、可测评

“教学要求”要以《考纲》《标准》为基础,覆盖《学测大纲》的要求。各阶段要连续、递进,要能体现“考纲隐含的东西”,能使教师认识到,不是简单的“考过什么就教什么”,也不是“考纲没有说的就不教”。其表述要尽可能地用可考量的“知识”和“能力”的句式。

教授主要解决学生的“知、会”。其“教学要求”要帮助教师理解考纲的“基础”“边界”,解决“教哪些、教多少、怎么教”的问题。一轮复习主要解决学生的“熟练”。其“教学要求”要帮助教师理解考纲的“深度、难度”,解决“教哪些、教多深、教多难”和“怎样才算熟练”的问题。二轮复习是对学生的“拔高”。其“教学要求”要帮助教师理解考试的“综合”内容,解决“哪些可综合、怎么综合”的问题。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备考研究高考

1.辩证看待有效教学

1.1有效教学的特征

(一)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能够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二)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三)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四)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五)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六)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2有效教学与高考备考的共性

有人说,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的产物,而高考备考则是强调传统的应试教学,所以两者是对立的,不应该同时出现。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理由有如下:首先,新课程非常重视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其中的“一个维度”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只是在新课程中倡导通过有效学习的过程来获得双基。而传统的应试教学是以“双基”为本位的教学,从学习角度讲,即重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重结论,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高考的命题方向也是在双基上逐渐增加权重。所以,两者的发展目标具有统一性。其次,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旨在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对象是学生;教师研究高考,而最终参加高考的对象还是学生。所以,两者具有一致性。

2.备考理念的转变

《考试大纲》由考试中心编写,主要依据是新课标,逐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能力要求。所以,如果光谈课堂教学,不联系高考,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会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所以,进行有效教学是高考备考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2.1高考落实新理念,课堂有效教学早体现

当我们还在担任高二教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上课有利于学生高考?充分展开课堂交互活动(产生想法――发展想法――促进多元理解,鼓励学生乐于、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学生的想法之间要有实质性的碰撞和争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达成“共识”,实现知识的建构);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在不同的情景下应用知识,用自己的话解释,解变式题、解相关问题,解综合问题和实际问题);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这是我设计每一节课始终追随的灵魂所在。如果感觉课堂不满意,则及时撰写教学反思。

2.2高考落实新理念,选好教辅早准备

2004年秋,生物新课程首批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实施。当时面临的问题是配套的教辅资料严重稀缺。用好教辅资料是高考成败的关键,只有讲透教材,才能让教师从题山里走出来,学生从题海来游出来。长期以来,各种教辅资料的存在让老师和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教、学观念。资料中大量的习题让师生产生了依赖心理,形成了以做代读,以考代学,以讲代教的观念。尽管教、学过程中需要做一定量的练习,也需要老师精练的讲解,这个“度”却很难把握,在具体操作中,老师和学生常免不了被资料牵着鼻子走,学生成了做题目的“机器”,老师成了“布道者”,上课就是“满堂灌”。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也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3.备考方法的完善

3.1研究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这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学生的科学素养包含的因素很多,但从目前高考还只是一种书面考试的角度看,实验与探究性的试题无疑是最能够考查考生科学素养的。试题突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加强考查科学素养的要求。

3.2解读《考纲》

解读《考纲》,首先要通过跟踪比较近两年《考纲》考试范围变化,特别在“说明”栏中明确指出一些不作要求的内容,高考复习是就不必展开甚至不讲。其次要通过跟踪比较《考纲》中能力要求的变化。第三要关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要求。

生物实验复习备考策略,我纵观近几年的理综(生物)试题发现:拉距离考能力,非实验题莫属,“得实验(分数),得理综之天下”。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务必要逐渐渗透实验原理、技能、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我曾作如下尝试:通过一道典型性的实验题(经改编)学生读题以后似曾相识,尝试解答提供参考答案暴露解题缺陷总结审题的四个要素、建构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熟悉解题的一般规则。这在实验复习备考在时间规划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4.备考信息的获取

4.1聆听高考专家的报告

我参加了由湖北教科院组织的湖北省近几年新课改培训信息报告会。听取了北京市和湖北省的特级教师的报告,使我课题的少走很多弯路,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研究内容更加具体。

4.2高考阅卷的反馈信息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篇4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大纲;教学载体;教学团队;课程评价

作者简介:沙鑫美(1982-),女,江苏盐城人,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助教。(江苏南京21004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立项课题“校企联手,创建四化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CG6)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03-03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在经历了探索调整、快速发展等时期后,目前已经进入深化改革、提升内涵的新阶段。审视我国工程教育现状,主要问题是教育规模庞大,教学方法传统,培养质量不高。近年来,尽管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工程教育改革,但关注点只是较多地集中在合作培养的中观层面上,而课程改革的微观层面尚无根本变化。笔者认为:教育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合作培养是教学组织的形式,而课程才是决定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改革才是教学改革最终落脚点。课程不改革,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理想的教育模式,都会因课程未改而大打折扣,导致教学改革的“肠梗阻”或“消化不良”。因此,把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降低到课程层面,在体系重构、教学大纲、教学载体、教学团队、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与综合性改革,应该成为人们充分关注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课程综合改革需要构建知识整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集中指向培养目标的系统。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课程体系作为培养目标的体现和载体,其内容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其构架应因人才类型而不同,当且仅当课程的选择以及所选课程的组合都符合教育特点与要求时,其课程改革才算成功。这里,决定改革成功与否两个因素为课程选择与课程组合。反观我国的工程教育,尽管技术在进步,要求在提高,但工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却变化不大。学科导向、三段分离的课程构架,依附课程、缺乏综合的实践环节,不仅未能体现工科教育“横向思维,体验学习,强调集成”的基本特征,而且与现代产业强调知识交叉、高度集成的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决定了课程体系重构是课程综合改革的首要任务。

1.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想

我国工科教育课程体系之所以多年未变,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课程体系构建尚未摆脱学术教育思想的束缚。事实上,学术教育与工程教育有着很大区别:学术教育培养科学家,其社会功能是认识客观世界,解释“是什么”和“为什么”,形成科学理论或技术原理,其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为导向,以结构逻辑为中心,追求学科知识完整与纵向精深。而工程教育培养工程师,其社会功能是改造世界,解决“怎么做”、“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做”等问题,重在理论应用而不是验证理论,其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专业为导向,不追求某学科知识的精深,但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将学术教育的课程体系用于工程教育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三段式”课程体系导致课程分离,无法整合;二是工程教育对多学科知识的需要导致课程不断增加,加上我国高校“记工分”式的分配方法,导致课程繁杂且不知所用,课时过多但无法压缩。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依据工程教育规律,突出工科教育特征,把以学科为导向,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为以专业为导向,以技术逻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即:打破工科教育现有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强调课程整合,按照技术逻辑关系组建课程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路径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是课程的简单划分与组合,重在倒推方法和课程整合。所谓倒推方法:一是调研,即广泛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岗位分布及知识能力要求;二是分析,即依据知识能力要求,建立相应的课程支撑关系矩阵;三是设计,即依据相关课程的关系组建课程模块(如:由理论力学、机械制图、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组合的机械设计课程模块);四是论证,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经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合论证方可实施。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解决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缺乏重点、精力均摊问题,要确定若干核心课程和关键实践环节,围绕核心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型课程,使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工科特征和专业特色。

3.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的四个优势

一是强化了知识整合。模块化课程体系解决了“三段式”课程体系的相关课程各自为政状况,有利于知识的相互融通与综合应用。二是提高了学习效率。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核心课程,整合一般课程的做法,不仅可以有效压缩学时,而且体现了有主有次。三是改革了课程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负责人、课程模块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有利于联合建设,分层管理。四是体现了个性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在完成规定模块学习基础上,依据需要和志趣选择相关课程模块。

二、课程综合改革需要制订目标指向的课程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与结构,教学进度和方法,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效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教学大纲应该有三种作用:一是作为师生之间的契约,明确课程实施中师生期望的内容,引导规范双方的行为。二是作为永久性记录,评价教师的教学,证实教学的有效或无效。三是作为学习导向,为学生制订计划、有效学习提供便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来看,教学大纲的重要性被忽视了,功能性被弱化了。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重视不够。如课程评估,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师职称、教学条件、教材编写等等,而教学大纲则是“有纲即可”,导致教学大纲流于形式。二是编写质量不高。教学大纲一般由任课教师编写,多为“以书为纲”,教学目标没有明确指向,条目是教材目录的翻版,失去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三是导学功能不足。教学大纲作为师生的契约,不仅约束教师,也需学生了解,但现有情况是学生往往不知道其内容,导学作用更无从谈起。四是相关研究不足。教学大纲作为教学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应有特定的内涵要求和编制原则。但检索表明,目前相关研究少之又少,其编写多靠经验与传统,从而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们对教学大纲的忽视。有感于此,笔者认为,课程教学大纲作为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应该成为课程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是要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工科教育的课程教学不能“有纲即可”,也不能仅仅是对教师教学进行单方面监督检查的规范,而应该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向下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双重表述。也就是说,教学大纲必须将师生双方置放于教育目标和教育背景下,对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权利和义务进行切实有效的阐释,使教学大纲成为师生互动实施的课程凭证和确保课堂质量的承诺。

二是要改革教学大纲的内涵。目前,我国工科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由目的与任务、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选用教材等内容构成,主要问题是“以师为本,教材指向”。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为指导,突出体现工科教育教学大纲应该具有的“以生为本,能力指向”特征。首先,在结构组成上,要增加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教学方法与策略,其中既要有现代化教学手段,更要体现师生互动;其二是学习成效与评价,重在体现过程考评和能力导向;其三是学业规范与要求,对学生的学术道德、学习行为等进行引导与约束。其次,在具体内容上,要明确两层次指向:其一是依据培养总体目标以及课程模块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具体的目标指向,涵盖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二是整合教学内容,划分知识模块,确定模块目标,通过把课程目标分成若干类别、若干层次的小目标,并由可测的行为动词界定各目标的结果,从而为观察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依据。

三是要加强教学大纲的管理。强化教学大纲的管理需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要提出编写资质要求。教学大纲作为课程的指导性文件,要求编制者对课程的深入理解,资质不足甚至助教也可编制教学大纲的情况无法保证编写质量。其二要完善审批环节。教学大纲的确定不能由任课教师一人完成,必须经过教研室集体研究讨论,核心课程必须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方可实施。其三是要建立评估机制。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把教学大纲作为课程评估的首要内容,促进其编制水平与严格执行。其四是要实行信息公开。教学大纲作为教与学的契约性文件,应当开课前在网上公示,以便学生了解教学要求,制订学习计划,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导学作用。

三、课程综合改革需要推行项目载体的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工程教育改革呼声的不断提高,教学改革或许已经触及到课程层面,但从其改革内容看,目前人们的关注点大多放在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多媒体教学上,而对教学载体改革关注不够,教室学习、教师讲授仍为主流模式。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与创新共生作为工科教育的主要特征,不能也无法通过课堂讲授充分体现,工科教学唯有开发新的载体才能促进质量的提升,而项目教学应该成为有效载体之一。

项目教学建筑于现代认知、建构主义、“做中学”、隐性知识等理论,主要由内容、情境、过程、评价四个要素构成:它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强调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知识逻辑约束,按照工程过程需要的技术逻辑进行建构;它需要真实的工作情境,学习者可以通过工程项目实践受到从业能力训练;项目教学的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主动研究探索,自身构建新知的过程;项目成果不预定,不唯一,但可评价。因此,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将项目教学定义为“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复杂且真实问题的探究、设计、规划和实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笔者之所以推崇项目教学,原因在于其功能特征对于解决工科教育问题可谓是切中时弊:一是强化综合应用能力。项目教学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不仅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结,而且突出了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整合。二是强化创新应用能力。项目教学不同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模仿,是由此及彼,项目教学是创新,是从无到有。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创新应用形成新知识的自主构建。三是破解合作教育的难题。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极力推广的模式,但普遍遇到的问题是企业生产与教学需要的匹配性,而项目教学则可建立教学与生产的联系,从而使难题得以破解。

将项目教学用于工程教育要注重教学设计的系统性。要依据课程类型与作用,将项目教学构建为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目的明确、环环相扣、逐层提升的项目系列,而不是无序的堆砌,如按照项目类型,可以分为课程项目、模块项目、学年项目、毕业项目等。课程项目用于独立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旨在强化基本技能;模块项目与课程模块相配套,旨在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学年项目与大学生实验室创新训练计划相配套,学生在课外完成;毕业项目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由校企导师联合指导。按照项目层次,可分为基础实践项目、综合实践项目、工程实训项目、创新应用项目四个层次。基础实践项目安排在1~4学期实施;综合实践项目在5~6学期实施;工程实训项目第7学期企业培养期间实施;创新应用项目第8学期结合毕业设计实施,重在进行技术革新与改造。通过分类分层的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期间受到工程基本训练,从而缩短从学生到工程技术人员角色转换的时间。

四、课程综合改革需要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师资是课程的第一核心资源,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也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其原因不难理解:一是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导致的相关课程整合与学时压缩势必涉及教师的个人利益;二是目标指向的教学大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放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三是项目教学要求教师从台上走到台下,从灌输变成辅导,从理论型教师变成工程型教师。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对于前两方面的阻力,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和思想观念转变尚能解决,但对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问题,尽管近年来工科高校提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但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连年扩招导致教师教学压力极大,再者说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本并非一日之功。要解决这些问题,构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资队伍,一是国家层面应该逐步制订工科教育教师资格,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教学科研能力外,还应具有实际工作经历或资质证书。二是要构建“双师结构”而非“双师型”的教学团队。联合行业企业,实施课程共建,选拔专业技术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师参与教学工作,实行实践课程双指导,项目教学双平台,毕业设计双导师,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互补。

五、课程综合改革需要实行主体多元的学习评价

现代评价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认为:“课程评价实质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课程评价应该是课程管理的必要且重要的环节。然而,现实是这个必要且重要的环节在工程教育中尚未提升到应有的位置,主要体现在:一是重个别,轻整体。目前课程评价一般用于精品课程评审或验收,忽视了大量其它课程的常规性评价。二是重内部,轻外部。评价主体仅仅是学校自身,而其它方面很少参与。三是重教师,轻学生。评价的主要关注点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工程教育,要提高课程质量,除了通过制度建设将课程评价作为普及性、常规性工作之外,重要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决定了行业企业在课程评价中的重要作用,而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决定着学生对课程评价的必要参与。因此,在课程综合改革中,必须解决课程评价主体单一问题,其改革思想是强化“两个结合”,强调“三个注重”。两个结合是: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三个注重是:注重学生评价,将学生变成评价主体,通过自我检测,体验收获,提升信心;注重教师自评,改变目前教师只管上课,不管效果的现状,促进教师认识自我,不断改进提升;注重行业企业评价,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和社会专门评估机构定期参与课程评价,从而消除单一评价主体导致的片面性。

六、结束语

课程是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的主渠道,课程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工程教育改革“慷慨激昂”的大合唱中,其课程改革不能“涛声依旧”,不能止步于把黑板变成多媒体。唯有遵循工程教育规律和现代产业要求,从体系构建、内容整合、大纲编制、载体创新、教学团队、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研究和综合性改革,才是根本、有效的改革,才能真正提升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结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

[2]魏泽.高校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篇5

关键词:生物复习课本立足高分

不管高考试题的表现形式如何改变,其落脚点总在课本。但第二轮复习的强化训练后,在解题、答题能力已有了一定提高的情况下,许多同学在解答最基础问题时,思路反而不够清晰,概念要领有所混淆,究其原因,多在脱离课本时间相对较长,因而高三复习阶段当以回归教材为佳,这不仅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需要,更是稳定考生心理的必由之路。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2015年高考新课标Ⅰ生物试卷: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理综生物试题总体难度较去年有所下降。考点分布合理,紧扣考纲,注重教材重点知识,大多数试题在教材中可找到相应的解题依据,略有拓展,考查对知识点的转化和应用能力,试题较灵活,但难度不大。试题考点对应的教材内容如下表:

每一道试题都可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基础知识,有些答案甚至是教材现成的词句,如“基质”、“还原型辅酶Ⅱ”、“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等。但试题又对知识与能力进行一定的拓展和综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那我们在2016年备考中应该如何复习课本呢?

一、立足教材,紧扣考纲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当然也是我们进行备考复习的主要依据。凡考纲涉及的知识能力点,一个也不能放过,要仔细研读、透彻理解、灵活运用,而考纲中未列入的内容则果断放弃。同学们可从网上下载2015年的新课标1高考大纲作参考。教材是答题的“本”,对于教材中考纲列入的内容,要细化并适度拓展,旁栏、资料分析、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练习等均不可放过。今年高考试题第1题考了必修一p88榜栏“相关信息”、第6题与必修二p69资料分析相关、第6题与必修二p94拓展题相关、第31题与必修三p63图4―3思考与讨论相关。除此之外,还要将不同章节、不同模块的相关内容整理、比较、分析,以适应学科内综合。

二、记熟教材中结论性语言和黑体字内容

相信许多同学都有这种体验:解答填空题时,意思答到了,但是拿不到分。这是由于我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总有欠缺,因而当我们用自己的语言答题时,难免出现疏漏,自然不能得分。因此答题时应尽可能多地用书本语言,因为教材语言都经过千锤百炼,既可读,又严谨。

教材每一章内容的最后都有“本章提要”,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为本章知识的“压缩饼干”。为此我们在高三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彻底消化,充分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搭建该章内容的主体知识框架。

教材的行文也有其一定的规律,许多小节的首句或末句为本节内容的要领,即通常所说的结论性语句。最后阶段复习教材知识时,应先关注并强化这些结论性语言,再由简及繁,由总到分这样的顺序复习教材知识,由此加深记忆知识概要,掌握相关知识精髓。

教材中的黑体字内容不是重要概念,就是本段内容的提纲挈领性语言,为此,复习这些内容时,我们深刻理解并记熟其中的含义。如光合作用概念这部分黑体字内容,要理解、记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能量变化是什么?吸收并利用光能的物质是什么?等等。

熟记教材中结论性语言和黑体字内容,有益于将教材中的主体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有利于答题中语言的规范性,对于取得高考成绩中的基本分大有裨益。

三、关注教材中的限定性、修饰性的词语

复习教材,还应注意教材概念中的“状语”、“定语”等限定性词语。

如教材中讲到利用生长素浸泡扦插枝条,促进生根时,为什么在生长素的前面加上“一定浓度”?只有理解到因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生长素才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促进侧根形成、果实发育、顶端优势等,但若超过合适浓度则会抵制上述作用;所以农、林生产上使用生长素一定要注意浓度。再如教材中给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互换规律下定义时,都提到“减数分裂时”这一时间状语,说明了三大规律的适用范围――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是核基因的遗传规律。

教材中这样的限定性、修饰性的词语俯拾即是,如运载体“通常”用质粒(意为还有其他,如病毒),微生物培养基中的氮源“主要”用于合成细胞中蛋白质、核酸等(意为还有其他物质,如atp、磷脂等),等等。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篇6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实验课的开设以及教师本身的素质等方面分析目前体育高专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来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质量,使之适应体育高专新开设的专业和市场的需要。

体育高专目前的招生面临很大的困境,新生报到率越来越低,因此体育高专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扩大生源,不被市场淘汰。广西体专在办学特色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和探索,在2008年的招生简章中除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等传统专业外,还加入了体育保健、警体保安、高尔夫、体育服务与管理等新的专业方向,这些新开设的专业很好地与市场接轨,前景非常看好。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二级学科,涵盖了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与康复等众多三级学科,它不仅是体育院校基础理论课,还具有很强实用性[1]。在体育高专整个大的专业改革形势影响下,如何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质量,使之适应体育高专新开设的专业,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

广西体专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的现状

运动人体科学在广西体专是一门综合必修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使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的运动人体科学理论教材过于理论化。目前广西体专的运动人体科学教材主要是《运动生理学》(卢昌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运动解剖学》(卢义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体育保健学》(赵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这些教材理论的知识太多,与实际结合的知识较少,缺乏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导致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没用,缺乏学习兴趣,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不易让学生系统地去理解与完成理论指导体育实践的教学目标,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能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人体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没有应专业的需求而进行专门的教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目前广西体专已经开设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体育保健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大同小异,没有针对性。2008年还将开设体育保健、警体保安、高尔夫、体育服务与管理等新专业,这些新的专业如果不尽快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那将会导致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3.实验课开设的内容过于陈旧简单,没有实训内容。实验课开设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解剖学中一些器官的认识以及生理学的心率血压测量,还有保健学的止血包扎和心肺复苏。没有开设到学校、康体中心、健身中心进行见习和实践的内容。

4.大部分教师的人文文化素质和创新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广西体专的教师通过到外省重点体育院校进修,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人文科学知识较贫乏,缺乏创新意识,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缺少授课技巧,教学气氛不活跃;而且因为高专的学生学习时间相对较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对他们有用的知识,老师并没有过多地思考,亦没有深入各地调查学生们就业中所需要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没有将教学与市场需求良好的结合,这是目前体专人体科学教师的一个弱项。

广西体专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1.尽快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突出实践。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必须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教学大纲是课程的出发点和灵魂所在,只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才能保证教学目的和任务顺利贯彻落实[2]。

广西体专2008年共开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体育服务与管理五个大专业,其中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专业还分为篮球、武术与跆拳道、体育舞蹈与健美操、警体保安和高尔夫五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不一样,我们在制定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大纲时要根据专业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的特点,突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例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大纲制定上应该以儿童少年为主线,重点进行儿少运动解剖生理的教学,与儿少生长发育特点紧密结合,运动保健方面的教学应该以儿少的营养卫生、体育锻炼卫生、中小学体育医务监督以及常见的儿少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损伤为主要内容,在大纲中强调到中小学如何进行体育医务监督和儿少常见运动损伤处理等实践的内容;而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运动人体科学大纲的制定上应以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体育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原则,在运动解剖学上重点以运动系统为主要内容,掌握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的结构,重点掌握肌肉在体表的投影,对骨骼、肌肉要能准确的定位,保健学的内容上则重点强调运动损伤、运动按摩概述、运动处方和运动疗法,为其在专业按摩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大纲要强调到康体中心、体育医院和康复医院见习和实践的内容。

总之,大纲制定一定要结合每个专业的特点,紧密结合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2.自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实用性。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反映,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体文件和依据[3]。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有了明确的教学大纲,如果没有好的教材落实实施,就如空中楼阁,水中明月。陈旧落伍的教材必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

体育高专的教学时数较少,因此要求教学内容要精练和实用,现用的教材内容冗长、面面俱到、简单笼统并有交叉重复,已经不能适应体育高专目前的教学要求,所以要根据专业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对教学的内容删减和增加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处于学科前沿的知识是教材编写的两个重点。我们在编运动人体科学教材时应从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角度出发,教材内容要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精选内容。

根据不同的专业把解决实践活动问题所必需的知识融入到教材中,保证教材在科学性、系统性基础上有更多的实用性。例如在给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讲解《柔韧性训练的生理学原理》这一内容时,可添加目前比较前沿的pnF训练,并在课堂上进行相互的练习和实践,让同学们将这个训练方法用在平时的日常训练中,争取较好的训学效果。再有,在教材的编写中可添加多媒体教材的编写,比如肌肉的讲解、运动损伤处理和按摩实践等录像制成教材,增强教材直观性和趣味性。

3.构建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和实训相结合的体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依赖理论课的状况,调整实验内容,删掉一些方法陈旧、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强的实验内容,合理配置验证型和综合型实验,并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比如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先在实验室进行人体体质测试的实验,然后再让他们到健身中心对进行健身的不同人群设计体质检测的项目,并且进行体质的检测和建立健身人员体质状况档案,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把实验和实训紧密结合。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除了在实验室进行按摩推拿的实验外,还应该安排到体育医院、康体中心进行见习和实训,使理论、实验、实训三结合。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体系中将实验、实训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4.运动人体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曾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4]”与普通教育相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发展高专体育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专运动人体科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除了基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公关能力。

(1)实践能力。实践能力表现为实际动手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两方面。高专教育应该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是现代高专教育的一大特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区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正确安排两者比例比重,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训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理论融入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也要主动走向社会,深入学生就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社团等实际的需求,理论教学与实际结合等方面的要求。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要求高专教师不循规守旧,总能以新思想、新观念对待教学实践。高专教师应做到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善于解决一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上不断有所创新。高专教师要能为学生设置创新情景,营造创新的氛围,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智力活动活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公关能力。公关能力表现为一个人组织协调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宣传推广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等[5]。良好的公关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的重要素质之一。高专教育要面向社会,教训研结合,职业岗位培训、学生实验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和社会紧密相关。因此,高专教师要面向社会,正确、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好工作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及时掌握社会的发展动向,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掌握专业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善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提高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孜孜不倦地努力。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应抛弃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全面提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育高专运动人体科学的改革与体育高专整个大的改革是息息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的改革要紧紧跟随着高专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的改革,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修正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专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秋萍.人体运动科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42.

[2]高维伟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保健推拿》课程改革的阶段研究报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4):73-75.

[3]黄山等.对普通高校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教材改革的研究[J].宿州师专学报,2004.19(1):129-131.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篇7

[关键词]教学大纲 大纲模式

[作者简介]吴尚义(1956-),男,宁夏石嘴山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北京 1011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北京物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终结性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66-02

一、教学大纲的定义

教学大纲对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并不陌生。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一直在变,相应地也产生了诸多理论,且至今仍存在着较多的争论。例如,Goodson认为教学大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从多层次、多方面构建并实施完成”。Longstreet和Shane则主张“教学大纲是一个带有历史性质的概念――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人们精心地制定了教学大纲。而且,随着教育决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复杂性,教学大纲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从Goodson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大纲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Longstreet和Shane的定义表明,我们要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教学大纲概念的演变,而这一演变过程应该是由简至繁的。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总是从不同的切入点考虑教学大纲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等,因此教学大纲尚无统一而专业的定义。Jackson认为教学大纲的定义在几十年前是“要学习的整套课程”这样的术语,如今却是类似“学习机会”和“教师经历”之类的宽泛词汇。这种改变似乎是一种“概念性的进步”。

二、专业教学大纲与课程大纲的区别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专业教学大纲相对来说是一个宽泛概念,而课程大纲的概念则要具体得多。专业教学大纲一般是由教育管理部门制定。课程大纲要对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进行细致的描述,要从具体操作的层面上落实教学大纲的设计原则,制定出具体的教学阶段和步骤。术语syllabus和curriculum在定义和使用上可能会引起混淆,因此要区别开来。很多学者都对教学大纲与课程大纲的区别做出过评述。如Sockett就曾经这样比喻,二者就像“一座房子的图纸与真正的房子一样不同,或者像旅游蓝图与实际旅行一样的关系”。white则进一步阐述了Sockett的观点:“如果非要拿房子来比喻的话,那么教学大纲就是:第一,拟建房子的蓝图;第二,建造房子的计划;第三,已建成房子的景观。可以是三者之一,也可以是三者的综合。”Richards指出“课程大纲就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包括教学和测试等”。Breen认为“课程大纲是对具体教学的一个计划,应包含四个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的整体目标”。

三、教学大纲的发展

研究表明,教学大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五个模式:

1.手段-目的模式,这一模式也叫做“目标模式”或“产品模式”。它的提出者是tyler,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学大纲设计专家。他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教学大纲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首先阐述了这一模式。因此该模式又被称为tyler模式。至今,tyler的书仍在众多的学者和教师中有着极大的权威性,因为这本书提出了教学大纲系统化的一个基本框架,即由四个问题所引导的“四步法”。这四个问题是:(1)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什么?(2)为了达到上述的教育目标,学校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3)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活动?(4)怎样判定上述目标是否实现?nunan进一步解释了这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二个问题涉及了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大纲的设计者明晰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实现教学目标。第三个问题考虑到了教学活动的组织问题,要求设计者明确课程安排的具体原则,注意先修后续课程。而第四个问题则是评价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虽然tyler模式对教育领域影响深远,但针对它的批评从未间断。有学者认为该模式只关注教学结果而忽略教学过程,并且把制定教学目标当成了教学大纲设计者的唯一任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模式“一个最大的缺陷在于模式内的诸要素之间都是按前后顺序排列的。这就导致排在后面的要素无论如何也无法影响前面的要素”。

2.综合模式。wheeler在tyler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模式。它的框架与tyler的“四步法”相似: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其次选定和组织教学内容;最后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wheeler的模式是“首尾相接的,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学目标,用来指导下一周期中大纲目标的制定”。

3.交互模式。交互模式也叫做“Kerr模式”。Kerr提出了教学大纲中相互影响的四个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这四个要素又分别有各自的子要素,因此,一旦其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其他要素皆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如果使用了新的教材,那么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教学评价都要有一定的变化。

4.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由Stenhouse提出的。Stenhouse认为,教学大纲“将某一教育项目的基本原则和特点表现出来,能够有效地付诸于实施,接受大众的评价和审视”。他同时指出教学大纲至少要阐明大纲设计、教学内容与实践以及这样做的理由的依据。根据Bartlett和Butler的研究,过程模式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这个模式主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并非事先安排好的教学活动。换句话说,主要关注大纲的实施,而并非大纲的设计。其次,“这个模式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大纲实施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最后,它承认只有教师进行有效的实施,教学大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即只有教师本人能够对实际教学做出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并成为教学大纲改革的主体,那么教学大纲的改革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从这一层面上说,过程模式所表明的教学大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它是教师、学生和知识之间的一种互动。也就是说,教学大纲包含教学设计、课堂实践和教学评价。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是模式中各个要素间的互动。

以上的四个模式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异。手段-目的模式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基本原则,它更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其内部的诸要素之间是按顺序排列的。随后出现的综合模式是循环式的,更强调教学评价对教学目标的反馈作用。第三个交互模式强调各要素间的交互作用,要素及子要素之间联系紧密,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均要做出相应改变。最后的过程模式强调过程和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以及课堂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界基本采用了nunan和pdchards的相关观点。笔者认为,教学大纲可以定义为:是为同类同级学生设计的包括教学目标、学生入学水平要求,教学内容及安排、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和评价等一系列内容的文件。

5.构建性统一模式。构建性统一模式是教学大纲设计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优化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这里的“构建性”指学习者行为,即通过相关的学习活动完成学习内容。“统一模式”则指教师行为,即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设置最佳的学习环境。这个系统的关键在于,教学系统的要素如教学方法和测试必须确保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学习设计好的内容。

四、教学大纲的评价

Kelly将教学大纲评价定义为“人们评估各级各类教育项目的价值和有效性的过程”。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篇8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17-03

【abstract】thispaper,fromthecoursesystem,practicalteachingsystemandtheconstructionoftheteachingstaffthreeaspectsofthesurveyingandmappingengineering“integrationofproductionwithstudying”innovationtalentstrainingmodeofteaching,toconstructthesurveyingandmappingengineeringpracticeteachingpractice,multi-functionbasestrengthenstheengineeringpracticeteachinglinks,increasethetechnicalreformpractice,cultivateandbringupabatchofpragmaticcangetteachersandstudentsoftheteam.alsosimplyintroduced“theunityofproductionwithstudying”innovativetalenttrainingmodetheformoforganization,managementsystemandoperationalmechanism;thatcombiningstudyisakindofnewmodeoftalenttraining.

【Keywords】integrationofproductionwithstudyinginnovationtalentseducationpatternpracticeteachingsystem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有效履行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成为国内外各类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既是贯彻我国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建立集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1]

为了探索测绘工程专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学院采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为教学的基本途径,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为突破口,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和教材建设为基本内容,对实践教学的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形成了具有明显的“产、学、研”结合和工程应用为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积极探索的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以及科技开发有机结合为特征的教育模式。

1.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纲领性文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给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一个准确的定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上,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总学时、最低学分要求、每学期的课程分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等。其核心是一套完整、科学而合理的课程体系,并通过这套课程体系来实现专业预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测绘工程专业来说,由于近年来测绘科技的快速发展,测绘及相关行业对测绘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测绘学院在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中首先充分考虑了目前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专业开设现状、用人单位的意见、已毕业学生对该专业的反馈等信息;然后根据学科发展现状与生产实践需求,大胆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理论和新设备引入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突出了“产学研”要素的作用,在时间安排和环节设置上,注重了“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篇9

关键词:肿瘤学;教学方法;医学教育;

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防治是新世纪医学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医学院校就已经开设肿瘤学课程[1]。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在医学本科教学中未开设肿瘤学课程,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材,严重制约着我国肿瘤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肿瘤学科的发展。因此,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开设肿瘤学课程,加强肿瘤学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

1肿瘤流行病学现状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恶性肿瘤死亡率已位居各类疾病死因的第1位。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因恶性肿瘤死亡者高达62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2]。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的数据表明,2008年全球有1270万例新发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则高达760万。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30年,每年将出现2600万新增病例,死亡人数将达到1700万,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高发区。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2004年癌症发病率为250.03/10万,中标率为138.98/10万;2007年发病率升高到276.16/10万,中标率145.39/10万,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此趋势。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肿瘤学专业人才,以加强肿瘤防治的技术力量,从而提高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的总体水平。

2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虽然临床肿瘤治疗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国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达65%,而我国大中城市约为40%-45%,平均到全国水平,5年生存率平均15%左右。

从中医和西医整体诊疗方式上来看,中医诊疗缺乏规范性,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在西医诊疗方面出现各个系统各自为政,许多肿瘤根据其所属系统不同分散在各个科室治疗,缺乏统一及专业的整体治疗,而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明显。

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以下失误:一是过度治疗、二是缺乏整体评估和综合治疗规划、三是只注重治疗,而忽视肿瘤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四是肿瘤的预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分析原因主要以下几点:一是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在校生的肿瘤学教育薄弱,相当一部分肿瘤科医师由其他学科转行而来,没有接受正规的肿瘤学相关基础学科的培训,基础较差;二是全民防癌科普教育和科普宣传不足;三是医疗秩序混乱,许多医院和科室都没能实行专病专治,只顾各行其是;四是经济原因,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患者不能受到应有的治疗。

3肿瘤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更好地开展肿瘤学教学工作成为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3]。尽管目前我国肿瘤学教学已取得一定进步,肿瘤学教育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肿瘤学教育现状及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4]。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医学生肿瘤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培养相比,我国肿瘤学教育仍需大力加强[5]。何义富等认为肿瘤学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统一教材,肿瘤学相关基础知识更新快及教学模式陈旧等方面[6],不能适应目前培养肿瘤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教学体系有待改革,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学科设置及教学机构设置

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单独设立肿瘤学课程,缺乏肿瘤学教学的专职机构,不管是学校基础部,还是各附属医院,大都未单独设置肿瘤学教研室。有些医学院校开设了肿瘤学选修课,但课时少,内容少,不能进行系统学习。肿瘤学的内容分散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各个专科教学中,如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影像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等。各个专业讲授内容仅涉及本专业相应的肿瘤学知识,缺乏横向和纵向联系,基础与临床联系松散,学生获得的肿瘤学知识零散、陈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3.2教材及教学大纲

目前尚无统一的肿瘤学教学大纲及教材,教科书将肿瘤学知识分散在各系统疾病中介绍,而没有把肿瘤单独而系统地列出,且肿瘤部分所占比例小,课程设置时间少。肿瘤学发展迅速,涉及内容日益丰富,而我们的教学大纲的修改则明显滞后,没有及时修改、及时调整。在这样教学现状下的医学生,无法系统学习肿瘤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课程,全面掌握肿瘤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及肿瘤的综合治疗知识。虽然已经有八年制肿瘤学教材,但大部分高等医药院校尚未开设肿瘤学,也就没有应用该教材,且该教材也并不适用于五年制医学生,导致医学本科生对肿瘤学专业知识没有系统的认识。有些院校的本科高年级开设了肿瘤学,但是通常只是简单重复之前的课程,并没有进一步的纵向、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因此需要制订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与统一规范的系统教材。

3.3师资队伍及教学方法

目前专业的肿瘤学教师数量少,师资力量薄弱,医学本科生的肿瘤学教育分散于各个学科、各个系统,由各学科授课教师讲授其相应知识,缺乏专门的、全面的肿瘤学教师。而且,肿瘤学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肿瘤分子生物学、肿瘤遗传学、循证医学、肿瘤心理学、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概念的引入要求教师要有全面、系统、专业的知识,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充实自己以提高教学能力,这些也给临床肿瘤专业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

同时,肿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当前肿瘤学教学多采用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动手机会少,临床实践不足。大多医学院校在实习期间,仅重视内、外科等临床科室的实习,忽视了肿瘤科临床实习,对于肿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生物靶向治疗、肿瘤的康复与姑息治疗等相关知识没有直接感受。

综上,我国医学院校肿瘤学的学科设置、教材及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要想培养出合格的肿瘤科医生,必须抓好校内教育,打好理论基础[7]。在这一方面我们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加强肿瘤学教育,制订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探讨肿瘤学教学的新模式,以便快速改善我国目前肿瘤学教育中的不合理现状[8]。

4加强肿瘤学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4.1开设肿瘤学必修课程,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

肿瘤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了让课程设置更合理、更规范,更能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应该在临床专业本科教育中开设肿瘤学必修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材是实施肿瘤学教学的前提,根据教学目的和对象,制定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至关重要。大纲要立足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也要能反映肿瘤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时更新。肿瘤学教材要适应大纲要求,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不同层次的肿瘤学教材,以适应培养多层次肿瘤学人才。

4.2加强教师培养,提高师资力量

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临床肿瘤学涉及内容广泛,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了解肿瘤治疗前沿的新进展,及时更新。同时要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纠正部分教师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倾向,经常性地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评比活动,开展教学讲座和学术讲座,加强学术风气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3丰富肿瘤学教学内容

肿瘤学教学不但要包括病理生理、分子生物学、诊断学、影像学等基础理论及外科、内科、放射等基本治疗方法,还要树立医学生的肿瘤学综合治疗理念、培养循证医学思维。多学科协作的规范化、个体化和综合治疗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今后肿瘤治疗发展的趋势[9]。综合治疗要求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的、合理地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熟悉各种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方法和步骤,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系统化、规范化、个体化地诊治肿瘤患者。

循证医学是21世纪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代表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对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及医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10]。循证医学在肿瘤学学习及肿瘤诊治方面十分重要。培养学生应用循证医学来指导诊治,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善于抓住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再次是教会学生评价检索结果,找出最为可信的研究结论;最后是使学生结合临床经验,把疾病的共性与患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用循证医学方法来指导临床决策的思维模式。

4.4改革肿瘤学教学方法

当前肿瘤学教学模式多采用讲授法,教学方式缺乏新鲜感,师生互动少,因此应该改善当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借鉴的有临床pBL、RBL教学法、nCCn指南教学法等。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11]。临床pBL教学是指以临床实际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教学手段,二者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案例学习方法[12]。它采用真实病例,使教学从书本直接延伸到临床,成为临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性及实用性欠缺的问题,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自学能力及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13]。而RBL(resource-basedlearning,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学习模式,它将学习过程变成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可以通过了解医学问题、确定医学问题、医学问题调查、医学问题总结四个阶段进行实施[14]。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篇10

   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给人以一种“新”的感觉。

   一、新的中学地理学科体系

   1993年使用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后,取得国人一致的赞赏和认同。1997年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颁布,又给人一种崭新的感受。至此,我国已建构成一套适应21世纪需要的中学地理课程和教材体系,这个体系是由众多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地理知识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结构学理论告诉人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结构,有结构就有功能,而且结构决定功能。

   1.单功能组成学科的各个部分(或要素),例如: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等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部分(要素)都有各自的功能,这种单个部分(要素)的功能称为单功能。

   2.复功能复杂事物由两个以上部分(要素)构成。例如: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两部分机械相加,而不发生任何联系,那么,它们的复功能同单功能相比,也只有“量”的增加,因为只强调分解,或只强调简单的综合,都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

   3.整功能按系统论“整体原理”来分析,高、初中地理虽在各自的小范围内自成子系统,但在整个中学地理学科体系的大范围内却是一个个组成部分(要素),见右图,它们共同组成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的一个大系统。

   附图{图}

   右图说明:

   1.以人地关系(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同心圆,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

   2.由外层内层来表明地理课程由低年级高年级的排序,它们相对独立,各有自己的功能。

   3.各层次课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外层课程是内层课程的基础知识。初中地理为开设高中地理作好知识铺垫,高一拓宽知识,高二、高三提高深化,让学生学到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

   4.愈往内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愈加密切。

   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后,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整体功能(e[,整])决不只是各部分(要素)功能的算术和(∑e[,部]),而是加上各部分组合产生的功能(∑e[,联]),用公式表示:

   e[,整]=∑e[,部]+∑e[,联]

   掌握知识结构,布鲁纳曾说就是掌握知识联系,它启示我们,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高级能力,是在一门学科内进行联结,使显然分离的“知什么”相互联系起来,这才叫理解知识。

   二、高一年级高中地理新学科内容

   解放思想,摆脱传统地理教育观念,组建新高中地理学科内容,这本身就意味着要变革和超越现实,新教学大纲具体体现出:

   1.学科内容改旧貌换新颜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编订的教学知识要点由三大块组成:

   附图{图}

   图中所列知识,表明作为一名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必须具有这些地理文化素质,也是21世纪各类人才在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人地关系渗入实质内容为改变人地关系泛泛而论的现状,新大纲将当今世界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整个教学进程中,成为贯彻人地关系指导思想的实质内容,充分体现了教育永恒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1~4课题“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从有利与不利两个因素,实事求是地阐明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文贯穿了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点。

   5~8课题“人类活动的社会环境”(或“人文环境”),从积极与消极两个侧面,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全文贯穿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住区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最终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三同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使我们步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9~10课题,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行动,属于全书内容的总结与升华,大纲从时、空两个维度加以阐述,空间维——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四大问题都是全球性问题,要求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清醒地认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从个人——家庭——地区——国家——全球观念通力合作,积极行动,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时间维——9~10课题有两个“发展”交融在一起:①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向当今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演变;②“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谈及“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大历史阶段,有三种指导思想:其一,古代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的“宿命论”(或“天命论”),它只强调人对自然的受动性,或者说人是自然的奴隶。其二,近现代是以人类“无节制开发利用”资源为特征的“征服论”,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性,所谓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其三,当代和未来是以天、地、人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和谐论”,它强调人与自然共存,是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即体现为“自然社会综合体”的天地人巨系统。

   可持续发展观点,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旋律,它对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目前还是陌生的,所以,教师的知识更新、加强学习是非常迫切的。

   3.主动承担环境教育任务如今“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响彻全球,人类在生存危机的驱使下,被迫进入“环境觉悟的新时代”,面临此情此景,中学地理教学只有唯一的选择——主动承担环境教育的重任。因而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适时地提出以四大环境(国际宇航会议将陆地、海洋、大气、外层空间称为人类的第一、二、三、四环境)取代原教材的宇宙和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知识体系,这一革新堪称为中学地理教学史上的一大进步。随之教学内容将会作大幅度的更改。这样,对中学地理教学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就成为胜任地理教学工作的前提;作为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点,则是21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地理素质。

   4.人文地理内容变化较大大纲制定的人文地理内容显示了三大特点:①人文地理比重超过自然地理,重视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历史性突破。②打破传统部门地理的模式,不讲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本身的知识,少讲一点经济地理学理论,多讲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先探讨区位因素,然后从发挥区位优势的角度了解它们的发展类型与分布。其中把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称作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是一种创新。③通俗地讲,人类活动最关心的是人的衣、食、住、行、康乐问题的解决,大纲据此精选的内容十分贴近生活;如果升华到理论上讲,建设现代社会的三大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此乃全球人心所向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三、高一高中地理知识与外部的联系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高中地理内容与边缘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十分密切,对此,大纲编制教学要点作了以下的技术处理,见下图:

   附图{图}

   就边缘学科讲,把大学地理系专业课程如天文学、水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经济地理学等专业性强的知识归还到大学去,保留与人类活动有关、与环境有关、使用频率大的部分。

   就相关学科讲,凡涉及数、理、化、生、史、政各学科主讲的内容,只引用其结论、拿来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就联系实际和介绍新科技来讲,也只能根据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是,为了确保贯彻新大纲精神,教学时应当做到:①地理课不能讲成物理课、化学课……。②补充材料是允许的,但应掌握四字原则,即精(搜集的资料越多越好,选用的材料越精越好)、短(占用教学时间最好不超过1至2分钟,防止喧宾夺主)、趣(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实用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四、大纲智能结构体系的特点

   以往的大纲和教材习惯用“基本技能训练”,而且要求不具体,给教师操作带来诸多不便,新大纲对此也有相应的改革措施。

   1.目的智能训练的目的是强化基础知识训练,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以求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2.内容新大纲把基本技能训练更名为智能训练,这是考虑到对高中学生来说,既要进行操作性训练,培养动手能力,例如画图、操作演示等,更应加强认识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

   新大纲的智能训练题,是对应于大纲中一级、二级标题而提出的。其实,三级标题的知识要点中也蕴含着不少的智能价值。因而大纲的意图给广大教师留有一定的自由度,教师可以大大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拟一些智能训练题,以此来弥补大纲一统天下的缺陷。

   3.操作大纲在每一项智能训练的开头,均冠以4个字的智能训练专门术语,如读图分析、绘图说明、演绎推理等。这有两大好处,一是明确性——目标明确,要求具体。二是可操作性——便于师生掌握。

   大纲中有些智能训练题,知识跨度大,操作或解答困难,有必要将“母题”分解为一个个“子题”,逐一加以解决。

   4.要求——指导思路与方法发挥智能训练的最大效益是能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答。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解题思路(思路可贵,正确的思想指向成功;思路可畏,错误的思路会使人误入歧途),鼓励发散思维,一题多解。同时要给学生以学法指导,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五、思想教育提出的是总要求

   新大纲针对一级标题(即每一单元)提出思想教育的要求,其意图很明显,德育不必作统一要求,而应该从各地、各校、各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出发,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抓主要的、根本性的思想行为表现加以辅导。其次,每一单元的众多知识中蕴含着的德育价值也不便于在大纲中一一列举,有待于教师去挖掘。学习大纲后发现,规定的教学内容包含着以下的思想教育因素:

   ——建立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点。

   ——树立全球意识、科普意识、环保意识、防灾意识、节约意识、创新意识。

   ——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文明礼貌教育、环境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心理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