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安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6:22

物联网技术安全篇1

关键词: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远程控制技术

引言

远程控制技术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计算机系统中使用远程控制技术可以促使网络功能更加完善,满足人们信息控制的需求。物联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被人们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企业来说强化对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可保障物联网通信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确保企业在经营管理信息上的安全性。因此在物联网和远程控制技术方尤其要注意网络安全,强化对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

1物联网的概念分析和组成结构

1.1物联网的含义

所谓物联网就是物物联网的互联网。其中物联网的发展和其中所涉及到的应用技术为互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借助科技化的手段在网络中纳入实物。物联网终端可以向各个设备上拓展,满足实时通信和信息交换的需求。物联网技术整合了互联网上的所有优势,可有效兼容互联网上的各个程序,因此该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很大的。

1.2物联网的组成结构

构成物联网的结构有多种,比如传感器、应用管理系统、技术平台以及网络服务等。其中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在智能传感器的辅助下完成实时动态信息数据向计算机数据之间的转换,该智能传感器可以对软件进行分析,并对数字信息进行识别。随后智能传感器再通过实物间的二维码镭射标识技术联合现代智能数字转换装置对数据信息进行读取,并传递到各个网络服务部门。接着网络通信技术将相关信息采用信号的形式向大型云数据服务器传递,实现动态数据与各个设备之间的无缝式衔接[1]。

2物联网风险识别与安全分析

物联网系统在开始构建的时候需要技术人员强化对整个网络系统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做好精确性计算和分析,进一步将物联网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明确下来,并对故障发生几率进行计算,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弯沉的物联网风险识别和安全管理体系。此外,技术人员的风险评估工作需要贯穿在物联网构建的全过程,依据各个阶段的构建特点落实好相应的风险评估工作。比如针对物联网不同运行时间作出风险评估,降低安全故事发生几率,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平稳运行。

3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3.1互联网通信安全

物联网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并强化对网络服务的管理。互联网中的非法程序代码会破坏物联网系统中的重要数据和控制功能,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强化对非法程序代码的管理,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物联网系统中代码运行的安全性。物联网管理人员需要强化自身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针对具体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保障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可满足远程数据传输和获取的需求,期间更需要管理人员强化对网络代码的管理。杜绝非法代码对物联网系统的破坏,影响通信安全。

3.2物联网系统网络控制

全世界范围内网络安全管理和控制都离不开现代物联网安全控制系统。物联网运行中要确保运行环境的安全性,强化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需要对整个网络的通信系统和物联网操作系统进行分析,构建局域网控制系统,确保物联网通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其中强化对物联网系统网络的控制,需要秉持以下原则:一是确保物联网计算机与整个互联网通信系统技术操作之前要有二维码识别,并做好隔离措施;二是构建局域网控制系统,确保物联网信息通信安全性和机密性;三是构建物联网远程监测和控制系统,完善网络完全基础性设施;四是在智能监测系统的辅助下将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构建成工作日志,详细记录风险故障问题,生成风险评估报告[2]。

3.3备份与限制隔离数据信息

物联网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才能确保计算机有足够的空间储存数据信息。物联网中的数据信息一旦受到破坏,在系统的支持下可以自动修复破坏的数据,发挥自动修复的功能。物联网中有多个技术控制区域,这些技术控制区域需要相互隔离。技术控制区域之间的有效隔离可避免非法入侵者对网络系统的破坏,尽可能保障物联网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此外,为了强化对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还需要构建相应的操作规范,落实好责任制并赋予操作人员一定的操作权。

4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可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已经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如网络监控、网络自动化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领域。远程控制系统由不同的部分构成,如服务器终端、通信网络、用户端以及受控网络等。其中受控网络的主要作用是接收主控网络的命令,并将其向各个设备中分布,主控网络和受控网络操作系统可以是windows7、windows8或者是windowsXp[3-4]。

4.1主控网络

集中分散结构是主控网络的主要作用。其中主控网络集中管理结构时操作较为简单,但是该功能的发挥需要耗费较大的安装成本,需要的操作时间较多,影响了资源的共享性。分散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尽管该环节也会发生相应的问题,但是不至于影响整个的网络功能。因此在网络结构不能集中的情况下,可尽量采用分散结构,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5]。

4.2受控网络

受控网络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硬件和软件,两者协同提供控制服务。受控系统的核心就是对数据集合的控制,该控制系统以计算机为中心。在设计受控系统时需要秉持安全性原则,注意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一旦出现问题需要立即修复。受控网络发挥作用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将远程传输的内容向主控端发送。远程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控制,完成文件的传输和管理任务。

4.3通信协议

常见的通信协议有两种,分别是ip协议和tCp协议。其中tCp协议的安全系数较高,可以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但是该协议需要占用的资源较多,长时间运行会影响系统处理率。tCp协议在运行时需要借助两台计算机,将所要传输的数据以包的形式传输。如果网络终端有多个此时可以借助ip协议。两种协议结合使用就是一种网络协议的集合[6-7]。

物联网技术安全篇2

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的热点问题,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这一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但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地区范围广泛,且多集中于农村偏远地区,监管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专家提出在物联网管理模式下进行食品安全监督。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出发,并对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内容进行了阐述说明。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物联网管理模式

食品安全问题与人们的生活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但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尤其严峻,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我国的社会稳定和谐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成因复杂,在监管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可以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利用物联网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质量。物联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手段,随着这种技术的不断进步完善,不仅能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发挥作用,还能在更多领域得以应用。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基于数据收集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一种全球网络设施。用户能够通过物联网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将其再次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输、加工。物联网的建设过程中综合应用到了各种技术手段,主要有红外遥感技术、信息识别技术、激光感应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同时还应用到了各种传输设备和感应设备。通过这些技术和设备应用,可以将互联网络和实物相结合,从而起到信息互换、管理、识别等作用,并且还可以对实物的流通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

物联网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5年,但当时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关注,直到2009年才真正被世界各国的人们所熟悉。这与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有关。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物联网技术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此后日本、韩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将物联网技术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开发。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致力于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物联网技术的特征

物联网技术是当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在互联网络、信息识别、信号传感、数据计算、全球定位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超级运算和智能管理。超级运算是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运算方式。这种运算技术是以数据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方式。超级运算中主要采用的是云计算方式,云计算具有稳定性高、运算规模大、适用性广泛等特点,并且使用的成本较低,因此在超级运算中承担了主要的运算作用。物联网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就像大脑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并且还能将处理过后的信息进行存储,并且在需要时再次进行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智能管理。智能管理技术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自动化的识别和处理,从而能够完成各项设计和管理任务。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信息处理的高效、快速的目的,并且能够对一些复杂的信息进行提前的预判和警报处理,同时还极大的简化了信息管理的流程,管理人员只需要操控几个简单的程序就能完成对信息的管理,因而也使信息管理的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使得这一技术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得以应用。

3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3.1分段监管模式导致监管缺位、错位、责任无法追究

食品生产、加工、配送等环节存在部分责任交叉的环节,因此给食品安全的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主要是以环节监管为主,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责任的明确划分与分配。在食品监管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各个部门相互推卸责任、食品安全事故无人承担责任的现象。由于监管责任的不明确,有时还会出现重复执法的现象,给监管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2监管人员能力有限,容易出现不作为行为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能力上十分有限,对于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因此也给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另一方面,我国部分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态度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专业学习,无法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有部分工作人员甚至在工作过程中,为牟取个人利益,有意包庇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从而导致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3.3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影响食品监管的有效性

尽管我国就食品的生产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量、加工流程等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标准规范,但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的体系并不完善,并且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因此在标准的执行力度上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仍处于较低水平,有部分标准之间甚至相互矛盾,而有些标准沿用时间过长,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已无法适应当前的食品监管需求。食品安全标准上的问题将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监测,例如我国2007年生产的松茸就出现了严重的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给当地的牧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的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4食品安全监管中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程度较低

信息的不对称是指消费者无法直接掌握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完善信息,而只能通过生产加工厂商公布的官方数据对食品的相应的了解。当食品存在质量问题时,生产加工厂商可以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刻意的隐瞒、伪造的方式欺骗消费者。另一方面,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对于食品监管信息的公布也不够及时,往往在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后,相关部门才会揭露厂商的违规操作行为,这时消费者的权益已经受到极大的侵害,尤其是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事后难以弥补的。

4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影响力

4.1食品安全监管亟需物联网技术

食品安全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养殖业、种植业、运送业等,并且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的安全和质量。食品的原料从采集到加工再到运送需要经过很多的加工流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生产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为确保食品的安全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从各个环节对食品进行监管。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由食品质量问题导致的伤病数一直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尽管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增加了监管的部门和力度,但由于我国对于食品监管的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体系的完整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监管技术上还有较大的不足,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也较差,需要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才能切实改善。

4.2物联网技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价值

物联网技术在许多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物联网应用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时,能够有效提高食品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食品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并且需要许多不同的部门进行沟通和合作,物联网能够在不同的部门内实现信息的高效交换,从而确保生产过程的有序性。此外,食品加工过程的产业链较长,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可以将生产数据进行较好的管理,并且将农业、运输业等过程有效的结合起来。总而言之,物联网技术能够为食品的生产过程提供较为权威的参考。

5物联网管理模式基本构架

物联网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感应端、传输端、处理中心和应用端四个部分。各个部分都应用了最新的现代技术,并且实现了数据管理、处理等多项功能的集合,有效提高了物联网技术的精确程度、工作效率和自动化,同时也使这种技术能够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应用。除了在食品生产安全领域中应用到了物联网技术外,我国在政府工作、企业管理等领域都进行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还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是创新性的体现。这种创新性不仅体现在技术的开发上,同时在管理及体制建设上也有相应的体现,从而实现了完善的创新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应用,使得技术、管理及制度的完善有了更好的保障。其次是“四端联动型”管理模式的形成。所谓的“四端联动”是指感应部分、传输部分、中心处理部分及应用部分的相互联结。最后是高效、节约、透明管理模式的应用。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确化、智能化。综上所述,物联网管理模式是一种从结构上、管理上、应用上实现了整体优化的一种管理模式。

6物联网技术环境下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

6.1物联网技术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要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质量必须首先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科学发展观在2006年第一次在我国被提出,其后在许多领域的工作管理中都得以强调和应用。食品安全管理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的问题,也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涵。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应当首先着眼于技术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并且与时展的特点相结合,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规定,明确了物联网技术在食品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作为了一项重点项目来执行。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使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向一致。

6.2做好专题规划

所谓的专题规划就是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前先根据产品的生产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应用方案。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工程规模庞大且复杂的项目,必须在应用前进行合理的规划。当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中都得以应用,因此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

7结语

食品安全无小事。它关系国计民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对落后的偏远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关注,更体现这个国家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如作为一个典型的食品输入型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更为重要。因此,亟需引进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而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正是应对当下食品安全监管出现地域差异的一套最优管理模式。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实现监管的公平,保障了民生,实现地区间均等化的发展。

(通讯作者:鄂旭)

参考文献

[1]鄂旭,韩芳,侯建.面向食品安全评价的属性约简方法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1):314-319.

[2]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4):78-83.

[3]杨庚,许建,陈伟.物联网安全特征与关键技术[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3-68.

[4]鄂旭,王彬,侯建,沈德海,冯冠.食品安全评价指标设定方法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17):128-130.

[5]Xue,ShuangLinandLuluJin.DataRecoverymethodforSeafoodQualitySafetySystemBasedonRoughSettheory.internationalJournalofSecurityanditsapplications,2014,8(5):195-202.

[6]鄂旭,林爽,金璐璐.海产品安全预警系统缺失数据填补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

作者简介

张楠楠(1991-),女,辽宁省抚顺市人。现供职于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软件开发。

物联网技术安全篇3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煤矿安全;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F406.8;tD67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0155(2016)07-0030-02

在煤矿的开采当中,安全问题无疑是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煤矿开采的环境复杂,而且地质环境综合也十分复杂,以及不可抗力、错误操作等因素的出现,会导致煤矿的安全生产面临较大的挑战。但是,伴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之下,煤矿安全有大幅提升。因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于煤炭的综合环境进行把控,从而在数据化的整理分析之后,得到科学的计算,从而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的决策和设备自动化使得煤矿安全控制能力大大提升。因此,在当下的煤炭安全中,物联网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物联网技术

在物联网技术的工作过程当中,它主要是由于一些传感设备通过对于外部信息的把控和解读,来更进一步的按照原始数据的协定,来进行智能识别,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把控。通过传感设备之间的互通,在联网的作用之下进行追踪定位、数据识别,从而形成一个统一邮寄的网络体系,使煤矿施工生产过程当中,整个一系列的产业都在物联网的监控之下通过对于工作当中各个环节的把控,在传感器和红外线、摄像头以及各种感知终端基础之上,能够很好地实现数据的整合和信息的互通,这样,能够实现数据的交互,从而更好地把控煤矿的各个环节和地点的实际情况。这样,在全方位的定位和把控煤矿生产的过程当中,更好的实现对于生产操作各个环境的只能把控和严格监管,从而提升安全风险控制能力。

2物联网技术的作用

2.1人员定位

在煤矿的生产过程当中,由于矿区面积较大,在对于一些进入矿井或者限制区域以及一些特殊区域过程当中的工作人员,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于其进行定位,通过在矿区内设置的信号源和信息分站,对于信息的采集和感应,从而实现对于相关人员的定位,增强地面对于井下的监控能力。

2.2设备点检管理

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增强对于设备的有效管理,通过传感器借助射频传递信息,从而实现阅读器对于信号波段的良好解码,然后实现后台系统的判断,对于错误或者一场的信息能够明暗的作出判断。从而实现对于煤矿生产工作当中各个设备之间使用情况和管理的良好把控。

2.3矿井无线通信应用

借助物联网系统可以将煤矿井下的基站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无线通信能够在井下的应用效率更高。而且借助定位系统,也可以使得井下网络环境能够在无线环境下更好的应用,借助无线链路实现矿区和井下之间的更好通信和信息交换。

3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应用的瓶颈

3.1技术标准不统一

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由于所有组成的部分都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所有物联网技术的构成当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它们由于为了适应不同的井下工作环境和工作量,因此在配置过程当中,自主性较强,甚至一些企业在引进物联网技术过程当中,不是完整的构建,而是在自身原有设备的基础之上,进行选择性的引进,这样便导致物联网系统当中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各种小的物联网应用独立存在,这样,在进行信息的转化和端口之间的连接过程当中,就会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表,从而难以实现信息交互。

3.2成本问题

在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和应用过程当中,由于一系列的运作系统和设备较多,这样便会导致在煤矿的生产当中,成本问题会得到上涨,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一些企业而言,引进全套的物联网技术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而且在建设过程当中也会消耗工期,因此许多煤矿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另外,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成本问题制约着物联网的推广。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之下,物联网技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切实有效的大规模的应用,成本高的问题难以解决,从根本上制约了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

3.3传输带宽流量制约

在井下的煤矿施工环境当中,物联网技术作用发挥的大小往往依赖于网络的好坏。网络情况相当于“木桶效应”当中的短板,而在大多数的煤矿当中,wiFi和3G、4G无线技术的应用普遍不高,数据传送效率低使得物联网传输的数据带宽受到制约,不仅仅会影响物联网系统的工作效率,而且因为受到网速的影响,一些即时数据的传送也会受到制约,从而使得在影响传感数据系统的判断。另外,无线视频等应用存在传输瓶颈问题也会导致监控室不能够第一时间做出有效的指令判断,从而影响煤矿安全风险控制。

4物联网技术在煤炭安全应用的方向

4.1统一技术标准,提高综合效率

在物联网技术当中,统一标准,是切实保证其安全生产的关键。另外,在功能方面可以看增加物联网的识别功能,电子现金一卡通对Sim卡进行开发,使职工只需要携带手机便可实现食堂消费、洗澡刷卡、无线充值等功能。不仅可以增强职工对于物联网技术的体验,也能够使得系统的作用发挥最大化,在员工生活领域和效率领域得到提升,从而在侧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2增加无线监测监控应用

将无线网络覆盖的井下的每个巷道及掘进头和工作面,对井下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测,通过无线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井下无线基站,并通过工业以太网,上传至监控平台。电机车定位系统在电机车上安装大功率定位标签,在巷道三岔口拐弯处安置读卡器,当车辆通过岔口时,通过红绿灯指示车辆通行的先后顺序,并通过LeD牌显示。

5总结

煤矿安全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应用,实质上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好体现。虽然当下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当中的应用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伴随着在实践当中的不断总结,全新科研成果的不断研究应用,结合实际问题的改进,日后物联网技术将在煤矿安全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煤矿的安全风险控制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也必然会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物联网技术安全篇4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燃气安全领域;应用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燃气安全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这一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其安全管理的水平,逐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从而实现燃气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此,本文笔者分析了物联网相关技术在燃气安全领域的作用,从而对燃气安全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进行简要的探究。

一、物联网RFiD技术在燃气安全领域内的研究

RFiD技术,这是一种代表物联网的最新技术之一,已经广泛地运用在石油天然气、智能交通和医疗等诸多领域,这能够为物联网信息采集的行业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并且,燃气安全领域中的RFiD技术,在一些安检管理、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RFiD技术有效地依托物联网中的传感器优势,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的应用,其中这种技术明显优于传统的传感器功能,从而能够实现温度、压力、气体等识别提供最为安全的保障。在燃气安全应用领域中主要是对一氧化碳、家用燃气智能监控等方面,能够有效为预防燃气中毒和降低安全风险等方面提供有效地技术支撑,从而构建起科学高效的燃气应用管理体系,继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以燃气地下管线为例,若是地下管线一旦遭到破坏,便会影响城市的安全运转和市民的生活,严重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效地构建起燃气综合运营调度平台,或者是可以通过RFiD技术和传感技术,对燃气运行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信息进行统筹规划,实现收集处理,进而为智能化管理提供相应的支持,及时预防和处理好危险源,尽量减少潜在的燃气安全风险,切实保障燃气运行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在科学高效的燃气安全管理平台中,能够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在保障燃气调度运营安全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其经营效益。另外,研究还显示,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从管网铺设和改造等方面逐步降低支出成本,从而全面提升燃气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

二、信息化集成监管系统在燃气中的运用研究

车载CnG,这是燃气管理中的重点对象。而CnG信息化集成监管系统,这是物联网RFiD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等方面的综合集成应用,通过监管系统,可以对整体的生命周期进行动态监管,利用分类授权管理的模式,有效地促使其更好地进入到管理系统中,有效地掌握好燃气安全信息,科学高效地形成CnG信息化集成监管系统。而且,相关部门可以有效地依托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技术和监控技术等运用在CnG气瓶管理中,同时,通过建立档案和身份证信息的形式可以将所有的检验、移动等方面的信息实现动态化和实时化管理。通过此种方式,才能全面提升燃气的安全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在另外一方面,通过传感器监测系统可以将信息及时送达智能控制中心,利用黑名单进行对比、调控时段对比等方面,能够及时对气瓶做出相应的加气和回收管理措施,有效地利用集成监管系统中的其他设备来完成数据的存储、利用和更新工作,全面发挥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优势。利用这种信息化集成监管系统以及相应的燃气安全管理部门,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燃气的充装和应用,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一些非法和存在不安全的燃气应用情况,帮助相关部门构建起科学高效的燃气管理体系。

三、定位技术在燃气安全中的运用研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物联网的定位技术,本身便是有效地利用GpS技术和RFiD定位技术的一种综合技术,物联网定位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燃气管网的日常建设、维护和应急抢修等方面提供更为精准的位置信息,并为燃气行业的应用物联网提供可靠地时空保障。例如,目前物联网定位技术应用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北斗系统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优势为燃气物联网建立更为准确的时空保障基础。又如,北京燃气集团首先运用北斗精准服务网,有效地将北斗系统融入到燃气管理的各个过程中,在管线泄漏监测和管线防腐监测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城市燃气的安全使用打下坚定的基础。

总的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深入分析物联网技术在燃气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笔者便从物联网的RFiD技术、定位技术和信息化集成监管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结果显示,物联网技术在燃气安全领域的应用成效是非常理想的,这一技术值得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使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技术定可以在燃气安全领域中发挥出更加广泛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张恒,代红亮.物联网技术在燃气抄收、监控及安全管理的应用与实践[J].城市燃气.2015(05)。

[2]周丽娜,韩世川.我国燃气生产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和制度化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5)。

物联网技术安全篇5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感知层;传输层

1物联网面临的问题

1.1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

物联网由大量的设备构成,缺少人对设备的有效监控,因此物联网具有拓扑结构变化频繁、网络环境复杂等特点,在数据处理和通信环境中易受到安全威胁,主要有物理俘获,攻击者使用外部手段非法俘获部署在开放区域内的节点;传输威胁,信息面临拦截、篡改等;自私性威胁,网络节点为节省自身能量拒绝提供转发数据包服务;拒绝服务威胁,破坏网络的可用性,降低网络执行某一期望功能的能力等。

1.2物联网中的网络攻击

物联网在数据处理和通信环境中易受到网络攻击,主要有碰撞攻击,攻击者和正常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包,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冲突,导致包丢弃;耗尽攻击,通过持续通信的方式使节点耗尽;拥塞攻击,攻击者在获取目标通信的中心频率后,通过在这个频率点发射无线电波,进行干扰活动,使得攻击节点通信范围内的传感节点不能正常工作,以至于网络瘫痪;以及非公平攻击、选择转发攻击、黑洞攻击等。

2物联网安全体系概述

2.1物联网安全特征与目标

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目标[2]是要保证被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利用性。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安全是保障物联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要求贯穿了物联网的感知信息采集、汇聚、传输、决策等处理的全过程,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有不同于现有网络系统的特征:在感知数据采集传输和信息安全方面,感知节点结构单一,无法支持复杂的安全功能,但是网络种类繁多、通信技术多样、相关标准不完善,尚未建立统一的安全体系。同时支撑物联网业务的平台具有不同的安全策略,多业务、多平台的特点使物联网业务的层次安全面临新挑战以及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同样也存在隐私保护问题,需要建立访问控制机制以控制网中的信息处理操作。

感知信息的多样性、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应用需求的多样性,给安全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物联网以数据为中心的特点和应用密切相关性,决定了物联网总体安全目标要达到:保密性,避免非法用户读取机密数据;数据鉴别能力,避免节点被恶意注入虚假信息;设备鉴别,避免非法设备接入物联网;完整性,校验数据是否被修改;可用性,确保感知网络的服务任何时间都可提供给合法用户。

2.2物联网安全体系

根据前面介绍的物联网的安全威胁和特征,物联网安全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1)数据的安全。通过安全定位,在物联网恶攻的套件下,仍能有效安全地确定节点位置;安全数据融合,任何情况下保证融合数据的真实准确的方法,保证处理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2)网络的安全。通过安全路由,防止因误、滥用路由协议而导致网络瘫痪或信息泄露;容侵容错,网络从传输层技术应避免入侵或攻击对系统造成的影响,还应使用网络可扩展、负载均衡等策略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服务。

3)节点的安全。通过安全有效的密钥管理机制、高效冗余的密码算法、较量级的安全协议为网络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安全基础设施。

3感知层的安全策略

3.1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系统是安全的基础,是实现感知信息保护的手段之一。应具备密钥生成或更新算法的安全性;前向私密性,中途退出网络或被俘获的恶意节点无法利用先前的密钥信息生成合法密钥后,继续参与通信活动;后向私密性和可扩展性,新加入的合法节点可利用新分发或周围更新的密钥参与通信活动;源端认证性,要求发送方身份的可认证性和消息的可认证性,每个数据包都可找到其发送源并且不可否认。管理机制涉及密钥材料的产生、分配、更新和注销;共享密钥的建立、撤销和更新;会话密钥的建立和更新三个方面。

3.2鉴别机制

物联网感知层鉴权技术包括:网络内部节点之间的鉴别,是内部节点之间能够相互鉴别的基础,基于密码算法,共享密钥的节点之间实现相互鉴别;节点对用户的鉴别,用户为感知层外部的、能够使用感知层收集数据的实体;消息鉴别,信息可能被篡改或插入恶意信息时,采用鉴别机制保证其合法、完整性,包括点对点消息鉴别和广播消息鉴别。

3.3安全路由机制

安全路由机制以保证网络在受到威胁和攻击时,仍能进行正确的路由发现、构建和维护为目标。包括数据保密和鉴别机制、数据完整性和新鲜性校验、设备与身份鉴别和路由信息广播鉴别。针对不同的网络攻击,可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案:身份验证法、双向链路认证法、多径路由技术、广播认证等。

3.4访问控制机制

访问控制机制以控制用户对物联网感知层的访问为目的,能防止未授权用户访问感知层的节点和数据。访问控制机制包括自主访问机制和强制访问机制等。在自主访问控制中,为了实现灵活的访问控制,可以将自主访问控制与角色结合,实施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便于实现角色的继承。强制访问控制可基于单个用户、用户组和角色进行实施,为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安全级别标记,根据标记实施强制访问控制。

3.5安全数据融合机制

安全数据融合机制,以保证信息保密性、信息传输安全、信息聚合的准确性为目的,通过加密、安全路由、融合算法的设计、节点间的交互证明、节点采集信息的抽样、采集信息的签名等机制实现。

3.6容侵容错机制

容侵框架主要包括:判定疑似恶意节点、针对疑似恶意节点的容侵机制、通过节点协作对恶意节点做出处理决定。可容错范围包括:网络拓扑、网路覆盖、数据检测中的容错。

4传输层的安全策略

4.1ipSec

ipSec(ipSecurity)是一个开放式的ip网络安全标准[1],它在tCp协议栈中间位置的网络层实现,可为上层协议无缝地提供安全保障,高层的应用协议可以透明地使用这些安全服务,而不必设计自己的安全机制。

ipSec提供三种形式保护网络数据。原发方鉴别,可以确定声称的发送者是真实的发送者,并非伪装者;数据完整性,可确定接收数据与发送是否一致,保证数据在传输途中,无任何不可检测的数据改变或丢失;机密性,使相应的接受者能获取发送的真正内容,而非授权的接受者无法获知数据的真正内容。

4.2防火墙

防火墙是部署在两个网络系统之间的一个或一组部件,定义了一系列预先设定的安全策略,要求所有进出内部网络的数据流都通过它,并根据安全策略检查,只有符合的数据流方可通过,由此保护内部网络安全。它是逻辑上的隔离,非物理上的隔离,包括访问控制、内容过滤、地址转换。存在形态有纯软件防火墙、硬件防火墙和软硬件结合防火墙。

4.3隧道服务

隧道技术的原理[2]是在消息的发起端对数据报文进行加密封装,然后通过在互联网中建立的数据通道,将其传输到消息的接收端,接受端再对包进行解封装,最后得到原始数据包。该技术主要应用于oSi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4.4数字签名与数字证书

数字签名包括两个过程:签名者对给定的数据单元进行签名;接受者验证该签名。其过程需要使用签名者的私有信息,验证过程应当仅使用公开的规程和信息,并且公开信息不能算出签名者的私有信息。

数字证书是一种权威性的电子文档,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加密技术可以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确保网上传递信息的机密完整性。

4.5身份识别与访问控制

身份识别通常与访问控制联合使用。物联网通常会为用户设定一个用户名,身份识别是后续用户对其标识符的一个证明过程,通常由交互式协议实现。身份识别与访问控制通常联合使用,访问控制机制确定权限,授予访问权。实体如试图非授权访问,将被拒绝。授权中心或被访实体都有访问控制列表,记录了访问规则。

5总结与展望

5.1总结

物联网安全管理技术非常多,对物联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是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来的。文章重点讨论了感知层和传输层的关键技术以及安全管理技术对物联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以上介绍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联网安全体系的基础建设,同时逐步在提高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效率。

5.2展望

物联网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种安全机制也在不断成熟,但对于建立一个更优的物联网安全体系,我们目前的技术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检验,以适应未来物联网通信安全的需要,同时促进关键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和突破。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发展趋势是: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过渡,这也是网络从虚拟走向现实,从局域走向泛在的过程。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会更加深化,更加安全,实现进一步的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成建波、诸瑾文、邓佳佳,走进物联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物联网技术安全篇6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威胁;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2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9-0000-01

internetofthingstechnologyapplicationandSafetyanalysis

wangGuannan

(LiaochengUniversityDongchangCollege,Liaocheng252000,China)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iot(internetofthings)plays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nagriculture,communicationanddailylife.atthesametime,iotalsobringtogethersomesecurityrelatedthreatwhichwillresultininformationleakage,networkattackandotherrelatedsecurityproblems.Regardingthisproblem,thispaperanalyzetheapplicationofiotanddescribethethreattothem.Finally,somestrategiesthatmayhelpthesecurityhardeningofiotisproposed.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ecuritythreat;informationsecurity

一、引言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internetof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自动识别中心(auto-iDLabs)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二、物联网具体应用

(一)智慧农业。在传统农业中,人们获取农田信息的方式都十分有限,主要是通过人工测量。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而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田环境的影响,获取精确的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监测农田环境需要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测量土壤状况需用水分传感器,吸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酸碱度传感器等;测量氮磷、钾各种养分需要用离子敏传感器。(二)智能交通。解决交通拥堵的传统方式是增加容量。但在当今交通容量有限的城市环境中,我们需要其他解决办法。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道路和汽车中是一个高效的解决途径-例如,增设路边传感器、射频标记和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城市管理设立一个城市监控报告中心,将城市划分为多个网格,这样系统能够快速收集每个网格中所有类型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如何通过使用新技术和新策略使从a点到达B点更加方便快捷。这需要改变人们固有的思维和习惯,还可以丰富驾驶者的经验,而不再仅仅关心出行时间及路线选择。同时,它还可以改进汽车、道路以及公共交通,使之更具便利性。人可以通过手机查看下一班的市郊火车或地铁上有多少空座位。集成服务和信息对未来的公共交通至关重要。例如,为均衡供求,未来的交通系统将可以定位乘客位置,并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智慧的交通工具。(三)智慧家庭。物联网家用电器通过采用3G技术,将3G模块嵌入到自身,家用电器就可以通过3G模块跟通信运营商网络进行通讯,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手机发短信控制家用电器进行开机关机等操作。这就实现了即时远程控制功能。

针对安防,物联网家用电器内置了摄像头,还配了红外的探测灯,同时配加了红外检测传感器。当用户离开家的时候,只需要一个短信设置,物联网家用电器就进入到布防的状态,一旦有外人闯入,红外检测探头就可以立即监测到,同时摄像头会抓拍照片,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上,用户马上可以看到进入者是陌生人还是家人。接着,这个电器就会主动地拨打视频电话。假如用户看到这是熟悉的家人就不需要接听视频电话,如果确实是陌生人用户可以选择接听,监控陌生人在家里的状态。

三、物联网安全隐患

(一)传输网的隐患。互联网的脆弱性。物联网建设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而互联网在设计之初,由于其目标是设计一种主要用于研究和军事目的的网络,相对比较封闭,并没有考虑安全问题,互联网本身并不保障安全性,这是当前互联网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互联网所具有的安全问题,物联网同样具有。(二)网络环境可控性差。物联网将组网的概念延伸到了现实生活的物品当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实生活将建设在物联网中,从而导致物联网的组成非常复杂,复杂性带来了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确定物联网信息传输的各个环节是否被未知的攻击者控制,复杂性可以说是安全的最大障碍。(三)信道泄密。为了满足物联网终端自由移动的需要,物联网边缘一般采用无线组网的方式,但是,无线信道的开放性使其很容易受到外部信号干扰和攻击;同时,无线信道不存在明显边界,外部观测者可以很容易监听到无线信号。(四)终端安全防护能力差。一方面,无线组网方式使物联网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安全形势,使其对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一方面,物联网终端一般是一种微型传感器,其处理、存储能力以及能量都比较低,导致一些对计算、存储、功耗要求较高的安全措施无法加载。

四、总结

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然而,物联网带来的安全隐患我们又不得不仔细考虑。本文针对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了应用中可能会遇到的安全风险及应对策略。因此只有对物联网应用的威胁引起足够高的注意,综合应用专有协议部署、信息轻量加密以及数据标准认证等多种安全防护措施,才能真正做到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刘玮,王红梅,肖青等.物联网概念辨析[J].电信技术,2010,2:1

[2]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11

物联网技术安全篇7

关键字:安全;监理;信息;工程;物联网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因为物联网场景中的实体都有一定的计算、反映与执行能力,因此若物联网技术使用不当会影响到国家、社会与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的物联网架构

信息工程安全监理是指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关信息安全的监理行为。我国的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体系是以it市场为基础的。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信息工程所出现的安全问题正确地传递给甲方,处理甲方与信息工程承建方的分歧。其主要工作是对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做出原因分析,以利于解决问题。采用物联网技术来管理,最终目的是将信息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的物联网架构分为四个体系,即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体系、物联网体系架构、中间体系与安全监理的物联网平台。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的物联网架构是根据信息化安全监理所涉及的领域多、监测范围广、操作不能间隔的特点,采用物联网技术以对信息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来监理。信息化工程安全监理中需要监测操作者的安全、监测各类操作场景的安全、监测特殊产品的安全、监控人员聚集的地方、监控关键部位以及事故应急处理时对操作者、场景、物品的信息管理等。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使信息工程安全监理达到网络化的关键。物联网与计算机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正规的射频识别技术、物品编码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来完善电子产品代码,做到对单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核查。信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配备一个epC标签,利用无线射频技术,与信息工程有关的信息经由无线射频技术在网络中传播,这样一来监理只需按照食品上的epC标签,就能够查到此食品在整个过程的相关信息,由此能够对食品加工的全部经过进行监控,便于发现其不安全因素。通过给该系统应用RFiD、数据采集、移动计算技术及数据库设计等技术,实现了对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中借助移动计算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库设计技术来进行数据分析,这些技术对数据的监测能够起到补充和校核的作用。经调查得知,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系统进行识别是很十分有效的,并且训练速度快。在识别之前,先用仿真实验生成神经网络的原始样本,再按照信息工程的实际情况输入神经网络,同时制定适合的网络结构,经由样本学习产生可数据识别的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就可进行安全监理数据的识别。

物联网技术信息交互安全监理

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增加,感知网络面对的信息逐渐多元化,已经涵盖制造业、军工等较多领域。其在应用中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则需要我们及时进行处理。因为网络资源方面的限制,在确定安全监理方案时需考虑其特殊性,以做到使安全监理方案能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目前,有的学者已考虑在安全监理方案中应用数据融合技术、加密技术等,以增加物联网技术的安全性。应用数据加密时,要注意分析网络节点的存储性。密钥管理是数据加密应用技术的重点,其负责着有关密钥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更新与保管等任务。在制定适合的应用方案的前提下,我们可按照无线感知技术体系、节点要求以及安全监理规定,确定密钥管理有效措施。

例如应用分散处理措施,即先形成密钥池,将各个节点做为密钥环,完成网络系统的组建之后,成立含有密钥环的安全通道。为进一步发挥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中的作用,可改进技术方案。增加节点公钥个数,以防止网络受到攻击,进而确保信息安全,利于安全监控。此外,可选择适合的路由,科学应对节点,以使信息数据的输送更加的及时准确。无线感知技术体系具有节点对等以及多跳传输的特点,如果破坏方进行设置恶意节点,便可能篡改路由,产生黑洞以及被病毒感染等问题。所以,信息工程安全监理需按照无线感知计算机体系特征以及物联网技术要求,分析已经确定的安全路由应用协议,以避免网络不良攻击的负作用,增强物联网技术的安全能力。

数据融合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手段,如果其中节点受到破坏,便有可能出现融合节点不能分辨正常信息以及恶意数据的现象。为此,物联网数据融合时需分析信息安全应用问题。可制定适合的融合管理办法,加强数据信息的验证措施,使用户在节点受到破坏的情况下,仍能分辨出正常信息以及恶意数据。同时,应完善物联网信息存储机制,通过可信定位使节点获取正确位置信息,以避免不准确定位产生的不好影响,进而提高物联网感知信息安全水平,有利于信息工程安全监理。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主要分为4部分,即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体系、物联网体系、中间体系、安全监理的物联网平台。在进行信息工程安全监理时,以安全监理规范为依据,以物联网技术为保障,对整个信息工程过程进行资金、质量、进度管理及合同、信息监理,以使信息安全。通过物联网技术,革新了以往的神经网络,提升了网络的运行效率,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信息工程安全监理,能更好地监控资金、进度与质量,减少信息安全隐患,确保信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向红、孙宏远.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安全监理模型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l1(05)

[2]刘源志、赵德康.信息化工程监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高克,周宏剀.物联网在信息工程质量监理中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11(07).

物联网技术安全篇8

【关键词】物联网高校安全管理安全教育智慧化

高校安全管理和教育好坏是衡量高校安全环境的重要标准,对于日益多元复杂的高校安全环境来说,发展和应用物联网技术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物联网以及智慧化趋势、物联网的概念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的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实时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以及中心计算机群也能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通过这样一种技术手段,人类就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二、物联网在高校安全管理与教育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物联网时代到来,给高校安全管理与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物联网可以将各种事物处于其智能状态下,实现智慧互联,本文讨论的就是高校安全管理和教育如何更好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紧跟时代,实现智慧化管理和教育工作。

客观方面,首先,高校规模的扩大给安全带来新的压力,校区规模不管扩大,贵重器材、财务增多;社会考生及其培训课程的增多;新建校区位置偏远,周边环境复杂。其次,高校内部改革、后勤社会化,校内人员成分复杂,矛盾激增。再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严重,抗挫能力欠佳;社会负面网络传播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冲击。

主观方面,大学作为年轻人密集的地方,高级知识人才聚集,在高校安全管理和教育中运用物联网技术,能迅速被师生广泛接受和运用。且目前很多高校都拥有多年的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网络建设,已拥有校园网及校园无线网络。这些都为物联网在高校安全管理和教育中的运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安全管理与教育中应用

(一)应用于校园治安管理方面

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对高校校园的安全管理实时进行监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全天候、全地域智能保卫。在校园安全预防措施方面,引进物联网技术带来了安防方法的改变,通过射频识别、图像识别、GpS、无线传导网络、遥感技术,结合日常视频监控的系统,全面的校园环境感知、人与物的变化,计算机系统将总结这些感觉信息,处理和及时的提示或报警。例如:将分散在整个校园独立的图像收集点网络,实时远程监控,尤其学生安全全方位监管,实现统一的校园安全监控、存储和管理;在一些特殊校园区域,如湖边、楼顶、校园施工工地等或者校园的一些治安防范盲区设RFiD阅读器,当学生进入这些特殊地区时对学生身份进行识别并及时自动发出声音警报,并反应在校园监控系统通知安保人员及时处理;在高校的教学区、学生公寓等限制外来人员进出的地区安装多个感应器,当不能识别人员进入时会实时语音报警并通知校园保卫活公寓管理人员及时处理;这将使得高校的安防管理轻松不少,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加快突发事故的反应和处理速度。

(二)校园交通管理方面

在学校内部的机动车上安装RFiD阅读器,在校园的门口进行识别并控制车辆的进出,将停靠时间、准确停靠地点等信息与管理平台及个人手机绑定;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校区内车位利用率及车位使用状态的动态管理,对进出学校的所有车辆信息进行综合调度管理。整个校园的车辆进出管理系统实行中央电脑集中监控,并采用红外检测器检测车辆的进出,使用无线发射器和接收器识别登记过车辆的进出信号,使停车管理建成方便,安全,高效的控制体系,还可以通过主机实行联网控制多个门口的车辆统一进出管理情况。

(三)应用于消防安全方面

物联网技术能够全面了解使用单位消防系统的运行状况,实时反馈火灾报警信息,它为消防管理、器材监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高校里大量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存在着分布离散、管理难度大、无专人管理和保养等情况。通过给各类设备粘贴RFiD标签或安装传感器,分配专人管理,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有效防止仪器设备的丢失及使用率低下等问题。当仪器出现高温、断电等问题时,传感器可以自动报警通知专人处理。在学校人员比较集中的区域安装密集的传感器节点,监测自身周围温度和烟雾浓度等参数变化,通过状态感知模块,采集火灾报警系统运行状况、火灾报警信息及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态等,经传输模块,将信号上传至数据中心,数据服务器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和处理。一旦出现异常,即可启动喷淋系统,并将所处位置的信息和火势等相关参数传送到管理控制中心,实现火灾的实时报警、准确定位和及时控制。

(四)应用在安全教育方面

改变过去被动、灌输形式的安全教育方式,建立一种智能化、宽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即泛在学习。这种方式与以前的传统授课不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根据自己时间、空间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自己手持或者电脑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空间范围内学习下载安全知识,与高校安全管理人员互动等。

四、结束语

以上是阐述物联网在高校安全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实际上物联网在高校安全的应用还有很多。笔者认为,物联网技术与高校的安全管理和教育的应用场景及需求不谋而合。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成信息系统,可以帮助高校建立起无线巡防预警体系,实现对校园“智能、高效、精确、安全”的一体化管理和控制。可以预见,物联网技术将会在高校安全管理和教育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分析《科技与企业》,2013年韦一凡

物联网技术安全篇9

【关键词】化肥质量安全;物联网技术;追溯系统的应用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产生于1999年,普及于2005年,在中国,物联网也被称为之“传感网”,2009年物联网被正式列入我国部级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范畴,备受全社会的瞩目,由此物联网技术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如今,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化肥作为一种基础的农资产品,由于其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小厂加工直销情况普遍,以及受气候变化以及经济形势等不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化肥市场出现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加剧,假化肥充斥等不正常情况,化肥行业处于产业亟待升级的拐点,政府部门也开始加大监管力度,在此背景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被各大正规化肥企业纳入了质量安全的建设中。

1物联网技术的相关概念

物联网技术是将实质或虚拟的物品信息通过物品编码技术(epC)、射频识别(RFiD)技术、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等传感设备以及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将其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信息的智能化识别、传递和管理,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日趋成熟,实时定位追溯、在线监测、调度管理、远程控制等精细动态化管理均已成为了现实,物联网技术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生产力,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1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技术

1.1.1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技术依赖于敏感材料以及工艺计测技术,利用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感知和采集目标对象的信息,是物联网信息的底层及原始信息的来源,其自身的完整性、效率性、安全性等至关重要。传感网络节点包含传感单元、处理单元、通信单元、以及电源,其中传感单元由传感器和具有转换功能的模块组成;处理单元主要由芯片、存储器、嵌入式操作系统组成;通信单元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正是这些传感器网络节点构成了无线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感知、采集、传送和处理。在物联网技术中传感器相关于人的眼睛,同时负责把模拟信号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字信息,传感器经历了传统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嵌入式传感器的转变,智能化、信息化、微型化、网络化是其发展的趋势,传感器网络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负责信息的传递;嵌入式系统则相当于人的大脑,负责信息的分类和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应用技术。1.1.2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标识技术主要是以条形码(一维码)、二维码以及RFiD标识为基础,其中射频识别-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属于无线通信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它通过射频信号器自动识别物体包括高速运动目标,获取物体标签中的相关信息,该过程无需机械或光学接触,无需人工干预,可应用于各种恶劣条件下,日常生活中RFiD技术应用很广,大到各类门禁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小到公交卡、餐卡、水卡、门禁卡、银行卡、身份证都应用了射频识别技术,RFiD识别技术主要由标签、阅读器、应答器3部分组成,射频识别标签具有数据存储容量大、识别速度快、可重复使用、寿命长、安全小巧轻便、防水防磁防伪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以及自动识别领域中。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标签都属于物品信息标示技术,本质上都是赋予物品以一个特殊的编号,经由扫描该编号而获知该物品的相关信息,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条形码(一维码)和二维码是通过光学手段感知印刷的条形粗细或图文来获知编号实现标识作用的,RFiD标签可以说是一维码和二维码的电子版本,它采用无线电原理,通过电磁波的载波、调制等过程来获取RFiD标签里的编号信息,它的优势在于以嵌入或附着方式来对物体进行定位,无需近距离读取,数据存储所花时间更短,安全性更高。1.1.3epC编码技术epC又称为产品电子代码,是物联网的重要支撑,它以RFiD电子标签为载体,通过传感器进行识别,以互联网为信息传递的媒介,epC系统充分结合了射频识别技术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点,为全球每一件商品建立起唯一的、开放的标识,解决了以一维码以及二维码只能单次单个识别,以及障碍识别的问题,实现了物品信息在网络中的交换、处理、共享以及透明化管理。

1.2追溯管理系统介绍

追溯性主要是产品在原料、生产、加工以及流通各个阶段中具有的正向、反向追踪的能力,由于产品特点、供应链特征、技术手段等不同,不同的追溯系统存在着较大差异,随着编码与标识、信息快速采集、智能决策与预警、数据交换与融合等关键技术的成熟,以及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追溯系统向着深度、广度和精度方向深入发展,因此,从技术角度构建起符合不同需求、集全面感知、实时传输、智能决策为一体的追溯系统已成为可能,正被各行各业所采用。

2化肥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2.1化肥生产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化肥是化学肥料的简称,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提供一种或多种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的肥料,主要有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混合肥等,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是国家之本,粮食生产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我国的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2%,因此,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是我国粮食增产的必由之路,施肥是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化肥作为最基础的农资产品,与人民的饮食健康也息息相关,它的生产质量安全非常重要。传统的化肥营销模式是单一的从厂家到经销商再到终端营销模式,如今化肥行业的经销体制及营销模式也逐渐向多元化销售模式转变,出现了代销、经销、联销、直销及销售、股份合作、区域买断、驻点直销、连锁经营等多种方式,随着投入市场的产品的累积和增加,如何确保化肥产品质量安全、做到生产加工销售信息流的及时监控与回溯,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成为了化肥企业的重要改革点,各企业纷纷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化肥生产质量安全的完整追溯体系,实现产品质量追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效率性。

2.2化肥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架构

在化肥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硬件层包括传感器、RFiD射频标签模块(对RFiD标签进行epC编码,统一发放和管理)、读写器、天线、打印机(打印RFiD标签和追溯码),主要是用于产品信息的采集并将信息传递给服务层,服务层是负责数据的处理和传输,包括射频数据的写入与查询、校对、存储和管理;数据层用于存储数据,包括产品及业务的详细信息等;应用层包括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流程管理,各环节主体的参与活动,形成相关的信息,应用层还提供各种查询、监管等服务功能。

2.3化肥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功能的实现

在化肥生产加工存储销售的整个环节中,信息采集的操作流程为:当工厂完成了化肥的生产工作,经检验员检验合格后,由射频标签管理功能为所有加工好的化肥分配带有epC编码信息的RFiD标签,射频阅读器读取到epC标签信息后,由操作员进行详细信息的录入工作,生产过程中采集的信息主要有:epC标签、厂家名称、工厂法人代表、机构代码、联系方式、厂家地址、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批次、进程信息、质检报告等。仓储管理环节中操作员通过射频阅读器采集记录的信息主要有:epC标签信息、仓库及人员的基础信息,货物来源、联系电话、库房地址、入库检测信息、入库时间、出库时间、存储时的温度湿度信息、具体数量等。当商品到达运输管理环节时中所采集记录的信息主要有:物流公司名称、代码、联系方式、地址、法人代表、货物来源、数量批次、运输的车牌号、司机名字、目的地、以及到达时间等。销售理环节中销售员通过读取epC标签,获取相关信息,并生成epC追溯码,由打印机打并粘贴在化肥的包装袋上,销售环节所采集记录的信息主要有:分销商或经销商、连锁店、直销或联销店的基础信息、销售员名字、所销信的产品批次、销售的具体时间、数量单价、追溯码、上架时间等。当化肥已经完成了销售环节,购买者通过包装袋上的追溯码可以在公司化肥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查询到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如有发现产品质量问题,购买者可以向相关质管部门进行举报或投诉,从而实现了产品质量信息溯源,实现了化肥产品的防伪认证、以及企业防窜货认证,追溯环节还可记录问题产品的追溯码、购买时间,购买人姓名,联系电话,从而有利于企业以及政府监管部门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实现对产品的监督和把关,化肥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还有单独的管理模块,用于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功能,确保追溯系统中的所有数据的安全性。

2.4化肥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作用

化肥企业通过导入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企业产品的质量档案库,全面提升企业对公司产品质量追溯保障的能力,也能够有效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其次,产品信息的电子化,准确性,完整性得到提升,管理更为便利,节省了相关产品的信息归档、保存时间,节约了人力;再次当企业出现产品质量或物料质量异常时,可以快速进行正向及反向追溯调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涉及的数量,范围、为质量问题的处理和改进提供了平台支撑。

3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了物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跟踪、定位与共享,本文介绍了化肥生产销售过程中物联网epC编码技术以及射频识别技术在化肥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企业实现了产品的可追踪、可定位、可监测、可管理、以及可及时召回,同时也为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对化肥行业以及公司的监督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方便了消费者自主参与到化肥质量的监管中来,有利于提高化肥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最终为我国的粮食生产以及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由于我国对物联网核心技术研究起步较早,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非常高,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专项资金的扶助使得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技术与应用基础,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物联网产业群正初步形成,物联网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农产品以及食品安全等行业中,数字医疗、智能交通、数字物流、工业4.0、智能建筑等物联产业应用创新正在蓬勃发展中,但是物联网的产业化、规模化、工程化发展仍旧面临着几大问题,首先是传感器等核心技术仍待进一步突破,网络带宽在中国仍然是很大的局限;其次是物联网面临着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的威胁,制定出一项各界认可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指引来完善安全访问以及数据保护机制,同时对各环节信息采集、传递与查询等相关操作加以规范,是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再次是随着网络设备爆发式的增加,ip地址需要扩容,ipV4将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ipV6尚未普及,从V4到V6的变革并非短时间就能完成;最后是成本及规模化应用问题,RFiD电子标签成本是制约物联网规范化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近两年电子标签成本有了一定幅度的降低,但离规模化应用的低成本要求尚有较远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张丽,杨怀卿,刘晓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化肥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设计[J].农业网络信息,2015,06:18-21.

[2]陈利.基于物联网的产品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钱志鸿,王义君.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12,05:1023-1029.

[4]许胜礼,薛文龙.物联网核心技术分析[J].科技信息,2012,19:121-122.

[5]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9.

物联网技术安全篇10

关键词:校园综治安全; 物联网; 整合;校园网络

中图分类号:tn91934; tp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2)22005104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开放程度的增加,校园人员数量多、成分杂,新的管理困难不断出现;随经济实力的发展私家车急剧增加,现有资源和手段难以完成校园车辆管理,管理统计难,发生事件追踪难;随政府、社会和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校园贵重财产增长明显,且小型化趋势明显,此类设备的挪用、防盗责任重大;重点区域,比如晚上的露天游泳池管理,重点部位,如财务室、机要室、敏感楼层的走廊等,都是重点监管的区域。这些问题,使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新形势。

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已相对落后,管理技术缺乏先进性;技防子系统数量众多各自为政,信息缺乏整合,难以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益,并且也造成人力资源投入的困难。近年来,校园网络日趋完善,有线无线网络的覆盖完成,数字校园系统基本建成并发挥作用,为物联网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可将管理对象延伸和扩展到校园内的重点物品,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综治系统建设,搭建校园安全技术综合管理平台,有机整合热区监控、车辆管理、电子巡更、门禁管理等系统,并与视频监控、声光报警、短信报警有机联动,以提升校园综治的技术水平,减轻人力压力,提高综治水准;并利用平台的综合数据库,实现综合统计与分析,为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1 基于智慧校园的综治安全系统模型设计

校园物联网是在传统校园信息化的基础上,以校园网络为依托,借助物联网技术对校园环境、资源和活动等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以便高效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实现学校办学宗旨的目的。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校园安全综治系统,为学校构建新颖、高效的安全综治技术平台,探索以技术促管理,以管理带动技术发展的安全综治新模式。系统将为提升校园安全水准,减少安全隐患,保护资产安全,及时发现事故并报警,以及事后问责、审计和决策提供支持,为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系统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依托现有的数字校园环境,重点建设以实现“热区监控”、“车辆管理”、“电子巡更”、“门禁管理”、“资产监控”功能的物联网,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视频监控”和“校园广播”系统,实现校园综治安全综合管理平台。系统架构从逻辑上分为:物联网基础设施、ip传输网络、管理和应用平台和安全认证等四层,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综治安全系统架构平台是校园综治管理系统的指挥管理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数据库”、“安全管理网站”和“报警平台”3部分。安全管理网站供不同身份角色的人员提供安全管理和安全信息查询接口;数据库主要用于保存数据,以便于记录、管理、统计分析和事后监督;报警平台用于安全事件发生时,按类型、性质触发短信、广播和声光报警信号;平台依赖数据库及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系统为安全管理的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认证层为整个平台的使用提供安全认证机制,以LDap数据库为中心,按用户角色不同提供对应的访问、操控或管理界面。

2 基于物联网的校园安全子系统建设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为传感网,是互联网从人向物的延伸,主要是解决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iot可以实现人人、人物及物物间的互联互通,通过现有的网络平台,可以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并实现相应的控制。建设和整合基于物联网的各种校园技防子系统,显然能有效提升校园安防的质量和水准,并借助集控管理平台,能及时综合分析安防形势,有效提供决策支持,还能有效减轻人力资源投入。

2.1 校园车辆通行管理系统

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随时掌握校园内车辆信息,对进出校园的车辆进行综合管理,掌握校区内车位使用状态。通过本系统可以动态分析车辆信息,用户通过管理平台查询车位的实时使用情况,以及车辆引导服务。系统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力资源配置,规范校园内交通车辆,做到停车有序、行驶有规;同时也为事件处理、事后管理及以后可能的收费服务提供技术准备。

系统使用RFiD卡,分成长期和临时2类:

长期卡主要提供给校内教职工及固定用户使用,卡内记录车主、车号、有效期、时间、闸口号、进出等信息;临时卡供单次出入校园使用,目前只记录时间、闸口号、进出及流水号等信息。

系统按功能分成2个子系统:

车辆通行管理子系统和停车位管理子系统。停车位管理子系统主要是通过预埋在停车位下面的无线传感器来实现停车位的动态管理。

车辆进出通行管理子系统实行系统集中监控,采用红外检测器检测车辆的进出,使用无线收发器识别注册车辆的进出信号,达到车辆通行管理方便、安全、高效的目的。

系统包括:信号接收、红外探测、蜂鸣报警、步进电机驱动、车辆通行检测等5大部分。

闸口分为自动和人工两类,自动闸口专门用于长期卡用户;人工闸口供单次出入使用,由人工发卡、放行、验卡、收卡等动作。车辆入场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车辆出场流程基本与入场雷同,不同的是将“发放临时卡”改为“收回临时卡”,“车位数-1”改为“车位数+1”。

校园电子巡更系统是最近几年被广泛用于校园安全巡查一种安防系统,能够有效制约指定人员在指定时间按指定路线执行巡查工作,并具有事后监督和审计功能。

系统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结合现代通信技术,存储保安的巡更时间、巡更路线的地理数据,能够在控制终端重现巡更轨迹,并能够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及时向控制中心发出警报信号。系统主要包括手持巡更仪和控制管理2部分:

手持巡更仪部分利用GpS卫星定位模块接收GpS卫星数据,通过单片机提取时间、经纬度等有用数据并对得到的有用数据进行存储和控制,而且实时通过无线收发模块向控制终端发送携带巡更人员地理位置数据的警报信息,并在出现紧急突发事件的时,能向中心发出报警信号。

控制管理部分主要由管理系统、传输网络、无线收发装置和校园电子地图系统等组成,实时接收巡更仪发回的信息,当巡更人员偏离既定路线或接收到报警信息,监控中心会发出声光报警。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以iC卡为基础的校园卡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基于CpU卡的门禁应用系统,是指采用CpU卡的授权、认证、监控等功能实现安全场所出入管理和有效控制的信息应用系统,目前在高校的应用正热。

系统通过分析管理制度、学生生活规律、行为方式等特点,设计对应的基于CpU卡的门禁管理系统,实现门禁出入控制、实时监控、考勤记录、非法卡报警等多种功能,实现校园人员流动的安全、高效、便捷的管理目标。

门禁系统可以分为iC卡、门禁控制和门禁管理3部分。iC卡是存储持卡人信息的载体,具有智能读写和加密通信的功能,是启动门禁控制系统工作的触发器,也是门禁管理系统授权的依据,同时也具有门禁安全认证的保障作用。作为门禁应用安全控制的核心,门禁控制系统根据门禁管理系统下发的授权及控制信息,对卡片和持卡人进行验证并控制门锁开关,同时形成刷卡及开锁记录。门禁管理系统是门禁管理员在门禁控制系统上层进行人员授权、门禁卡管理、设备管理、实时监控、刷卡记录查询等操作的系统。

门禁系统应用范围可以遍布校园内宿舍、教室、办公室、实训实验室、会议室、机房、图书馆、校卫生所、校门等地点,数量大、分布广,目前我院已经和在建的有宿舍、机房、图书馆、会议室等场所。

各类地点的应用在管理控制方式、安全性要求、报警手段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门禁持卡人包括教职工、学生、校内服务人员、短期访问人员等在内的多种用户,各类用户在使用时间、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发卡管理、授权管理和出入记录管理都各有其特点。所以系统运行首先要规范iC卡的发放程序,各类人员按性质不同由不同部门在管理平台进行注册并指定相应的编码,制发卡部门依据卡编码制作包括持卡人基本信息和指定权限在内的iC卡共人员使用。整个门禁系统的应用功能如图4所示。

图4 校园门禁系统功能结构图2.4 热区闯入监控

校园内有一些需要重点监控的区域和房间,综治平台为此设计了热区监控与报警系统。目前包括的热区主要有:游泳池、财务室、锅炉房、配电间、网络中心机房及重点楼层的走廊等,热区监控主要特点是监控有时段要求,即在指定的时段有闯入监控报警要求。如上班时间无需监控和报警,而在下班后需要开启监控。

热区监控系统主要采用红外和运动探测两种技术,在监控区域边界采用红外对射,场内采用视频监控中的运动检测;在封闭的房间则采用门禁结合视频监控的运动检测。

2.5 重点资产监控系统

学校有一些高价值或敏感资产需要监控,监控这些资产是否在指定的位置,以防止这些资产的非许可挪动而造成丢失或失控。这些设备主要包括暴露在公共部位的投影仪,井道中的网络设备;高价值资产,如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机床、实习车辆等;及敏感岗位的电脑等。

系统主要对这些资产实行定点管理,主要提供指定位置报警、出校门报警及运行记录等。系统主要有监控管理平台、传感器、RFiD标签和网络系统组成。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重点资产监控系统结构3 结 语

整个系统正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可以相信在成熟技术基础上,完成构成校园综治安全系统基础的物联网建设,在综治安全公共平台的统一管理下,整合原先的视频监控、报警平台和安全管理有关业务系统,充分发挥前端安全子系统和后端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作用,定能在技术水准、综治效果和决策水平等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应用实践和探索,能为其他高校类似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提供借鉴和经验,良好的安全综治管理将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 佟秋利,张慧琳,孙国光.基于CpU卡的大学门禁应用设计实施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4):14531457.

[2] 李坤,孙运强,姚爱琴.校园电子巡更系统设计[J].山西电子技术,2010(3):6771.

[3] 司庆忠,苏晓龙.一种长距离电子巡更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7376.

[4] 杨志千.基于有源RFiD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5] 付鹏飞,杨忠根,王亚炜.基于RFiD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8):22662267.

[6] 林长计.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卡售水管理系统\[J\].电子科技,2011(8):5860.

[7] 陈显亭,贾晓飞.Rfidsim卡手机与校园应用系统对接研究\[J\].电子科技,2011(1):2223.

[8]韩晶.基于RFiD标签的定位原理和技术\[J\].电子科技,2011(7):6467.

[9] 张颖,李凯,王建伟.一种有源RFiD局域定位系统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2(5):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