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知识竞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7:12

创业知识竞赛篇1

abstract:professionalknowledgecontestintegratedtheessenceofpracticeteachingknowledgeinclassandoutside,becometheimportantwayofcombiningtheorywithpracticeand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Butbyinvestigation,wefoundthatthecontestantparticipateinthenationalprofessionalknowledgecontestwasverylimitedbylimitingthescale.inordertoexpandthebenefits,andtoimprovecollegestudents'overallinnovationandpracticeability,weexploredakindofnewoperationmodeonprofessionalknowledgecontest.Bythepractice,themodelhadacertaineffectiveness.

关键词:机械专业;专业竞赛;运行模式;探索

Keywords:mechanicalprofessional;professionalrace;operationmode;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66-02

0引言

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有效构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举办各类学科竞赛。专业知识竞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高度一致认可。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全国举行的这类专业知识竞赛受规模限制,能参与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每个参赛学校参加竞赛最多能组建两个队,一个队通常3人,组建两个队仅6人,致使得到锻炼的学生数量极少,受益面很小。基于这一现状和背景,为了扩大受益面,切实提高高校学生整体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出一种新的专业知识竞赛运行模式——“贯通式专业知识竞赛”运行模式。

1“贯通式专业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制定

1.1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竞赛试题的合理设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通过走访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得出机械类专业本科生能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对工程制图的读图与制图能力较差,设计机械零件时对互换性认识不深、对零件各种制造工艺过程,工艺方法认知特别差。

②对机械运动认识模糊,对机械结构认识不清,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到企业后企业全部重新培训,拆装整车熟悉结构等等。

②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不强,现代机械设计都采用数字三维设计,本科生通过本科学习只掌握了简单建模方法,远达不到企业对机械工程师制图能力的要求。

④设计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课题组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的车辆工程专业为试点,合调研结果,深入研究车辆工程专业各年级课程体系要点,制定出了难度上有层次性,类型上有针对性,多样性、综合性及创新性的竞赛试题,竞赛试题主要针对车辆工程的骨干课程设置,涉及了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技术、车辆构造、车辆设计等课程独立或交叉运用。

1.2深入研究车辆工程专业各年级课程体系要点,制定符合课程体系特征的竞赛内容

车辆工程专业是立足于车辆设计与制造,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为特色,以车辆工程学科为背景,以车辆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工程素质教育为重点,开展适应车辆研发、制造与综合运用需求的宽口径工程教育。车辆集中了机械、制造、电子最先进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机电产品,以车辆为试点,研究其课程体系要点,制定课程体系竞赛试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广泛性。根据车辆工程专业最新培养方案,其主干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汽车构造、工程热力学与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子技术。这些课程分布在大学四年学习。

1.3结合调研及课程体系要点,竞赛试题制定

结合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调研及车辆工程专业各年级课程体系要点,确定了设计竞赛试题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①竞赛试题层次性:为了使专业知识竞赛能在大学本科学习中呈现常态化,普及化,鼓励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度,在设计竞赛试题时,根据学生能力上的个体差异,确立了竞赛试题要具有一定层次,难度系数设置有差别,分为:较易,中等,较难三个层次。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竞赛题目参加竞赛。

②竞赛试题针对性:试题设置时,紧扣培养方案中课程系统的要点,重点课程设置,旨在通过竞赛活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③竞赛试题多样性:竞赛试题多样性是一个重要原则,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多样性,学习知识的广泛性,在竞赛试题设计时,尽可能设计涉及范围广的竞赛试题。

④竞赛试题综合性:竞赛试题还需具有综合性,低年级阶段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比较单一,设置竞赛题目时相对独立。到高年级阶段,设置的竞赛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通过竞赛题目的设置,要求学生能将主干课程中涉及知识综合运用,深刻领会知识之间相互关系。

⑤竞赛试题的创新性:竞赛试题具有创新性,这是竞赛试题中的最高要求,设计这种竞赛试题,要求试题的限制内容竟可能少,不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

2“贯通式专业知识竞赛”实施方案设计

该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初步拟分两个途径实现:一是与科技活动有机结合,组建竞赛主体,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专业知识竞赛”活动。二是将“专业知识竞赛”:适当引入到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专业知识竞赛在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因此协调好竞赛活动和正常教学之间的融和问题是个迫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与科技活动及正常教学实践环节有效结合,必须对既定的专业培养计划革新。

2.1改革创新车辆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2.1.1对专业知识竞赛涉及的骨干课程教学大纲改革创新

改革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中关于实验课程部分设置,在低年级主干课程,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改革其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将专业知识竞赛的内容引入其实验教学环节,以一个大型设计类作业或课后竞赛项目形式,将专业知识竞赛试题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大多数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机会,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1.2对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

改革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金属加工工艺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拆装实习,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求这几个实践环节与专业知识竞赛试题有机结合,金属加工工艺实习增设学生独立加工出满足竞赛试题中零部件产品要求的作品,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及综合课程设计环节,不指定设计对象,学生自主选择用三维设计软件完成机械结构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增设一个选题条件,毕业设计选题优先选择历年来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试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3改革专业教学环节

目前专业教学环节各过程相对独立,各教学过程起止时间明确,顺畅,教学过程无相互交叉。这可能导致学生负担有“前松后紧”现象,教师可适当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提前给出设计任务,让学生合理利用空余时间,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实际设计时间拉长。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

2.1.4改革创新学分制背景下考核办法

为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原培养计划对部级别竞赛获奖者给予学分认定,项目组认为,参与部级学生人数受限,对于参与达到一定水准的省部级或校级竞赛项目获奖者,按照项目水准进行考核,实现学生参赛业绩与学习成绩双向融合。提高学生参与专业知识和科技竞赛的热情。增设原培养计划中学科竞赛项目学分认定项目。

2.2组建学科竞赛小组

创新组队形式,按照学生意愿组建学科竞赛小组,根据贯通式专业知识竞赛主要内容,低年级组建:“数模竞赛小组”、“挑战杯竞赛小组”、“英语竞赛小组”、“计算机程序竞赛小组”“电子设计竞赛小组”,“机械制图竞赛小组”高年级组建:“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小组”,“汽车节能竞赛小组”,“方程式赛车竞赛小组”,“三维设计竞赛小组”,“新能源汽车竞赛小组”等。

2.3学科竞赛指导队伍建设

专业知识竞赛教师指导团队的组建,根据学科特点联合组建学科教师指导团队。低年级以基础教育为主,以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制图教研室教师为主,构建低年级专业知识竞赛教师指导团队。高年级依托工程实训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组建教师指导团队。如:构建创新仿真实验室,组建从事三维设计、仿真研究的教师为“三维设计、仿真分析”知识竞赛指导团队。构建机械创新设计平台,组建从事机械设计研究教师为“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指导团队等。除本校的专业老师参与实践指导外,再根据竞赛需求,柔性聘用企业业务人员,以保证各类问题顺利解决。

2.4努力营造校园竞赛氛围

要高效开展工程竞赛活动,取得实效,首先要使工程竞赛理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竞赛氛围,优化学科竞赛的环境平台。在竞赛开展期间,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点宣传,制作各类竞赛海报,校园广播播放竞赛倡议,让竞赛氛围逐渐浓厚,竞赛过程中,动员学生参与观看,激发学生参与竞赛兴趣。

3“贯通式专业知识竞赛”模式实践

2012年5月,结合一年一度大学生科技月活动,开展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节油赛车设计”专业知识竞赛,在2012年度毕业设计选题上,结合“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根据毕业设计结果看,同组学生通过协同合作,自主完成了方程式赛车设计工作,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国艺.计算机技能竞赛训练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12,(1):39-41.

创业知识竞赛篇2

关键词:学科竞赛活动;创新人才培养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质量工程”文件中明确将推进大学生竞赛活动纳入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内容中。近年来,高校在全国性学科竞赛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被列入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深化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以学科竞赛活动为依托,引导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万众创新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1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意义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实践教育活动的一个载体,竞赛内容通常联系实际项目背景,应用性强。竞赛过程是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通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有效补充理论教学。[1]在竞赛中获得创新成果,有利于学生产生自我成就感,激发其研究兴趣,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和新理念,可以在学科竞赛这个载体上付诸实践。学科竞赛通常又涉及多个学科、多门课程,竞赛活动的开展能积极推动相关学科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2]同时,竞赛过程管理、竞赛效果评价的过程中,会突显出教学内容的不足,对教学体系的建设起反馈作用。以竞赛为契机,将问题纳入教学中去思考,进而对教学过程进行修订和完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活动,不断优化培养过程。

2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现状

2.1管理模式松散不利于学科竞赛活动的长期发展

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机构、严密的实施方案是顺利开展竞赛活动的前提,学校各类竞赛活动由几个部门分别管理,组织方案不同,奖励标准不一,出现工作割裂、奖励不平衡、挂一漏万的现象,不利学科竞赛工作的整体推动。学生是竞赛的主体,但是由于竞赛内容涉及的知识内容多、难度大,学生在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认识不够、对竞赛了解不多的情况下,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竞赛的动力不足。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层出不穷,竞赛活动蓬勃发展却未能很好地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和学校未能均衡推进竞赛活动、竞赛经费有限、缺乏良好的保障体制、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有关,给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和规范竞赛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竞赛的要求

现行的传统教学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各教学环节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不够紧密,实验过程也多是对知识的验证、再现和重复,这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对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仍然不够,无法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另外,现有的教学体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对知识需求的差异,不能体现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学科竞赛作为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对学生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都较高,对课程体系建设尚缺乏从培养竞赛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的思考,未能很好地在具体教学内容融入竞赛所需的知识。

2.3学科竞赛活动体系制约竞赛团队的持续发展

在各类竞赛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规范、科学、系统的学科竞赛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学校相应的学科基础、专业特点和实践条件,结合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满足具有专业特色、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方位的学科竞赛体系。[3]其中建立自主学习能力强、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的竞赛团队尤其重要。同时,若在队员结构、能力水平以及年级衔接等方面要考虑不全面,会出现团队断层,阻碍团队延续性和长期性地发展。

3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3.1完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

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是学科竞赛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实现在学科竞赛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要设立竞赛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成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为了规范学科竞赛的开展,学校制定相关文件,明确各项竞赛的组织程序,对学校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职责作出规定,构建从学校到教师的分级协调、配合的创新管理体制。学校管理部门负责竞赛活动的总体筹划和管理,学院可根据专业特色、竞赛特点制定和完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做好竞赛方案制定、负责人指导,竞赛负责教师则全面负责竞赛的运行。[4]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的评价办法、制定学科竞赛实施细则、实践场所开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竞赛的有序开展提供规范化的制度保障。

各学科竞赛组织机构应由组织领导机构和指导培训机构组成。承办单位设立组织领导机构,由相关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机构内部成员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应指派专人负责赛事具体工作的协调落实。另一方面,组建由专家或赛事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培训组,各项竞赛指定一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竞赛开展前提出科学合理的组织方案、指导培训计划,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指导,鼓励、支持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跨学院指导相关竞赛。

设立学科竞赛专项经费,根据竞赛的级别、性质、规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学院组织学生参赛;制定合理的经费使用办法和奖励方案,对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在工作量、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2]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促进学科竞赛健康有序地发展,巩固学生竞赛创新的成果。

通过成立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学术性创新协会、学生社团等方式,使学生自发地开展课外学术活动、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培训、学术论坛、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可加强学生与竞赛团队成员、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深对学科竞赛活动的认识。依托表彰大会、网络宣传平台、科技成果展等形式,加大学科竞赛的宣传力度,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开展科技节、素质拓展月等活动,建立相应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实验室,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对学科竞赛的参与热情。

3.2优化学科竞赛课程体系

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对相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设立适应学科竞赛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学科竞赛活动的课程教学体系,就是以学科竞赛活动的全面开展为基础,以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为前提,将学科竞赛活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由此建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

从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上来说,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满足学生基础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创新实践训练的渐进式培养的要求,设置不同阶段的课程(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模块,在基础课程学习中打下基本科研素质的基础,在核心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进而形成一个与学科竞赛互动、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将学科竞赛的内容融入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努力推进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调整加入部分与学科竞赛相关实践课程,推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3]通过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实验室等实训基地开展基础实训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多样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

3.3构建合理的学科竞赛活动体系

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学科优势、竞赛特点、学生发展要求,协调各类竞赛的开展、组建结构合理的竞赛团队,形成全程化、多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才能发挥竞赛活动在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随着学科竞赛类型的不断增多,为了实现学科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就要求根据不同竞赛的组织形式及特点协调各类竞赛的开展。在组织学科竞赛活动时,既要考虑参赛条件不高、竞赛规模较广的竞赛活动,将其培育为参与程度高、受益面广、参赛规模大的实践活动;也要注重那些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学科竞赛,精选队伍参赛,培育竞赛增长点,将其树立为品牌竞赛活动,带动校内竞赛活动的开展。

在建立学科竞赛团队时,既要针对各项学科竞赛的特点和要求、学校学科建设优势,也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竞赛能力、发展状况综合考虑,鼓励不同年级、交叉学科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形成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竞赛团队,对团队中不同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成员,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全程化、多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是指将各类竞赛分为“基本素质类、专业基础类、综合应用类、创新设计类”几个层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不同,组织参加校级、省级、部级等不同级别的竞赛,从而使学生大学四年可在学科竞赛体系的引导下,参与到多种学科竞赛项目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培养了实践创新能力,有序、科学、系统地开展各项学科竞赛活动,真正达到全程化的目标和效果,[5]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樊星烁,王成,王迪,等.学科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24-26.

[2]刘亮,孙利平,张海涛,等.构建科学竞赛体系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长沙大学学报,2016,28(2):135-137.

[3]王蕾,张巧英.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5(6):43-44.

[4]张开洪,张颖,李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下的学科竞赛平台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214-216.

[5]蒋晓丹,丁霞军,帅永辉.基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现代计算机,2014

(23):56-58.

创业知识竞赛篇3

【关键词】电类专业学科竞赛人才培养多专业结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7-03

大学生学科竞赛主要是指在高教课堂教学以外开展与专业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是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去设计解决某个问题或特定问题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国民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能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有积极重大作用。大学校园是创新的前沿阵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力,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创新能力,是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最好方法,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精英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

电类专业是指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业,此类专业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并且要反复操作实践,加深印象,才能真正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电类专业学科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智能机器人大赛等。目前全国性学科竞赛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等。

一、学科竞赛存在的不足

学科竞赛可以整合学生课内外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科竞赛,几个学生团队协作,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开发、制作,如果有可能,竞赛成果可以流向市场,转化成生产力,体现学生的能力、价值;如果学生的作品获得了企业认可,则可以顺利进入对口企业,完成高质量的就业。目前,电类专业学科竞赛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选拔不严格、参与热情不高。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学科竞赛没有一套严格的选拔机制,临近比赛,从各个年级抽一些学生组成参赛队参加比赛,选拔队员的标准过多依赖理论课程的考试成绩,这样很难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学科竞赛是一个团队性的比赛,需要团结协作,各取所长,为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斗,而且需要实践动手能力,才能顺利完成作品。电类专业学科竞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参赛选手具备综合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方法,并且思维灵活,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具备某一特定功能的作品,也可以对现有的产品或功能进行改进,敢想、敢做、会想、会做才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如果专业知识不过硬,不具备本专业的思维方式,就很难发挥自身潜能,不但无法促进学习,而且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的大学生在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就业没有压力,缺少了奋斗的动力,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获取变得简单,同时选择有效信息也花费了大量精力。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的热情远高于学科竞赛,热衷于网络购物及社交媒体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一些学生的功利心较强,参加学科竞赛就是为了获奖,认为参赛万一获奖,就可以在将来的简历上添加重重的一笔。

(二)课程设置及考核模式不能适应竞赛项目。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后来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教学大纲”基本还是沿用前人的,大学生在校间所学的课程信息量少,知识不够全面,视野不够开阔。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之前的课程设计知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在,高校里大部分学科的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比例失衡,理论课程量普遍较多,对实践教学观念淡薄。在课程设置方面,早期的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数学等基础学科与电类学科的实践应用有一定差距,课程内容理解起来很困难;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等课程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还是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学生真正的能力和水平很难通过一张试卷考查出来,而且会束缚自己的思维;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结束后,一些学生得到了高分但是不会编程;电路分析、电子线路CaD等课程是电路设计的核心课程,但是学生学完后很难做出一张像样的电路板。

(三)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需要提高以适应学科竞赛要求。学科竞赛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传授主要依靠专业教材,教材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目前教材内容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科学性不强,很多本科教材的内容还不及高职高专的实用性强。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更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课上只会依葫芦画瓢,不求甚解,只求得到正确实验结果,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创新。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和传递者,教师本身的素质对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富,教学方法新颖,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强大的创新力。当教师的创新力度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那么就会出现知识结构老化,无法接受新事物,害怕改变,无法应用新知识。

高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欠缺。电类专业学科竞赛一般需要检验参赛区者所创作的实物,如果指导教师经过企业的锻炼,能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指导,学生的作品也会更接地气。

(四)竞赛宣传重视不够,体系机制不完善,软硬环境需加强。高校对于学科竞赛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了解学科竞赛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学校的宣传大多是限于海报和广播等,宣传的时间很短,如果得到这一消息,没有立即付诸行动,学生很快就会把这个事忘记,导致无法按时报名参赛。学校对于学科竞赛类的课程和培训较少,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对于竞赛心里充满未知和恐惧,一些成绩优秀、视野开阔的学生如果引导正确,投入一定的时间就有机会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高校对学科竞赛不够重视,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没有放在学科竞赛上,没有出台学科竞赛的管理体系,有一些高校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文件,但是具体的执行不到位,影响到了竞赛的正常进行。学校对于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没有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只要完成项目的任务就算交了差,最终竞赛没有取得好成绩。

学科竞赛需要高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给予极大的支持。高校的校园设施、实验室、教学设备等是学科竞赛的后勤保障,经过调查了解,高校对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支持明显不足,一是学校的实验设备采购没有针对性;二是学校首要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在课余时间教学及实验设施对学生开放较少,有的实验室开放审批流程烦琐,学生很难得申请到实验设备进行科学实验。学生的科学实验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用于耗材采购、资料购买以及与同学交流,学校对于学科竞赛的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到实验的正常进行,学生的一些创意无法实现。

二、学科竞赛的改进方向

(一)选拔优秀大学生作为学科竞赛参赛人员,加强团队建设。参赛队员的知识储备、学术水平、创新意识对于竞赛能否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因此在选拔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拔大学生要依据竞赛内容选择相近专业或对口专业,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选择基础知识扎实,对专业知识学习深入者参加竞赛。第二,选拔大学生要热爱科学研究,心理素质强,具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第三,选拔大学生要把握时机,坚持成熟一人选拔一人,不拘一格,学生的知识达到了竞赛水平就可以选拔到参赛队伍,不以基在大学的学习年限为标准。第四,选拔大学生注意团队建设,学科竞赛更多的团队作战,需要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参赛人员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合成一个队伍,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电子信息类不同专业中先拔人才组合在一起,如图1所示,软硬件结合,这样更容易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图1多专业结合模式

(二)确立研究性教学的学科竞赛指导思想。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手段多种多样,学校可以进一步改进宣传方式。首先,坚持传统宣传方式不放松,利用平面媒体对人的视觉冲击,做好平面设计,吸引大众眼球,提高宣传效率。其次,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手段对学科竞赛进行宣传。网络媒介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可以达到最大范围和最大力度的宣传。高校可以利用大众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如果有条件的可以自行开发专业app,的信息量更大,可以对学科竞赛的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大学生学科竞赛种类繁多,包含多个级别,涵盖几乎所有学科,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各不相同。高校没有把学科竞赛的成绩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参加学科竞赛多属于个人行为,因此在学业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学生没有过多关注学科竞赛的举办和参与情况,因而间接影响了学科竞赛的参与度。为了提高学生对竞赛的参与度,高校各职能部门应全力做好引导和组织工作,并且出台相应政策保障学生的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活动。

(三)构建合理的学科竞赛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学科竞赛是课堂教学的补充。高校的改革方向之一是教学理念向研究性教学发展,科研与教学并重,科研不仅是教师、硕士、博士的考核指标,本科学生思维活跃,也可以参与到科研团队中来,学科竞赛区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有创新,可以得到社会各方的评价,实用性、创新性都得到了检验,这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课程体系改革要与学科竞赛的发展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科竞赛发展的课程体系。学科竞赛可以作为选修课程之一,将竞赛的成绩与学分评价结合。借助相关课程体系的建立,推动研究性教学的落实,成为促进学科竞赛发展的措施之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要走在创新的前沿,了解学科和课程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度及最新科研成果,找到可以创新及改进的方向。当教师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改进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自己有了一桶水,自然可以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能把握学科或所授课程的发展趋势,了解科技的发展前沿动态及最新成果,提高自身科研创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师实操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在学科竞赛中指导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积极引进或聘请基础扎实、经验丰富、有较大的科研成果并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来组建团队,为学科竞赛平台注入鲜活的创新灵魂。另外,教师应扎根企业,每年到企业挂职1-2个月,学习企业(下转第71页)(上接第38页)的生产及工艺流程,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可以把自己当作一座桥梁,连接社会与学校的桥梁,连接学生与企业的桥梁,把创新落到实处。

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重视学科竞赛建设,学院领导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了学科竞赛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亲自担任组长,各个指导教师为小组成员,每位指导教师在假期都要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学院建立了一整套学科竞赛支持体系,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从各年级、各专业选择优秀学生组成团队,参赛队伍的素质逐年提高,并且取得了较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姿炎.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

[2]汪和生,吴达胜.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0)

[3]陈松,潘理,郭云林,等,基于创新基地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式[J].计算机教育,2014(1)

[4]金海,李坚,陈琳,等.如何提升计算机学科专业价值[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1)

[5]万敏.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6]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Z189)

创业知识竞赛篇4

关键词:创业竞赛;商科教学;项目教学法;互动关系

一、引言

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将商业计划竞赛引入国内。次年,由团中央主办,清华大学承办了第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最早的全国性大学生创业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目前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包括:由团中央等单位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和创业”挑战赛等[1]。

起初,在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方针的指引下,创业竞赛旨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创业平台,起到孵化新企业的目的。但是,十几年的实践反映出了创业计划竞赛中存在诸多问题,要真正起到“孵化器”的作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主要原因是当前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不完善,大学生直接创业缺乏土壤。所以,经过市场竞争洗礼,创业计划竞赛逐渐回归到培养人的目标上来[2]。

结合本人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大型创业类竞赛的经验,创业竞赛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创业竞赛确实弥补了商科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对完善课程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创业竞赛与商科教学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以便更好的将二者融合,做到“充实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二、创业竞赛的特点

创业竞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由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3]。所以,创业竞赛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 团队合作性。

不同于其他类别的竞赛,创业类竞赛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所以组建一支优势互补的团队尤为重要,一般以3-7人为宜。团队成员可以运用各自擅长的知识,参与到商业计划书的撰写中。比如,精通技术的成员可以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擅长营销的成员负责策划推广,有会计专业背景的成员则投入到财务预算和项目风险测评等环节中。

2. 知识综合性。

一份完善的商业计划书是创业竞赛的基础要求。一般商业计划书中包含产品和服务、市场分析、企业战略、市场营销、盈利模式、财务分析等部分,这就需要创业团队具有综合运用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以及产品设计涉及的理工学科的能力。

3. 高度实践性。

由于大部分创业竞赛项目处于项目计划阶段,而非已正式投入到实际运营之中。本文所说的创业竞赛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以致用。以营销为例,参赛学生在创业竞赛中,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贴近企业实战的分析营销手段的运用,并且更深刻的理解某些抽象的营销理论和概念。二、创业竞赛带来的“挑战”推动参赛学生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此外,竞赛中所涉及的市场调查、答辩互动也是创业竞赛高度实践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商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商科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它是研究企业经营及其管理的学科,所有具有盈利性目的的企业活动均属于商科范畴[4]。本文将主要以工商管理类学科为代表进行分析和探讨。目前工商管理类学科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给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增加了障碍,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教”与“学”分离

“教”与“学”的分离追根溯源在教学方法的不恰当上。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商科教学过程中,存在模式单一、课程内容生硬的现象。授课教师一般采用ppt的方式,讲述枯燥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调查发现,现在很多商科课堂频繁出现学生旷课、早退等现象。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们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精髓,使学生感觉所学的东西没有应用价值,再加上枯燥的课堂环境,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尽管不少商科课程中引入了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但是始终摆脱不了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整体局面,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持久,并且很难系统性的掌握教学内容。

2. “学”与“用”分离

“学”与“用”的分离是目前商科教学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从事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老师大多缺乏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照本宣科的想想,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密[1];所以有学者指出,商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教师应首先走入实践,介入企业经营活动[4]。另一方面,部分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已经难以满足当下企业管理的实际要求。比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网络营销提出的新要求等。

“学”与“用”的分离,直接导致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差,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满足当今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要。

四、创业竞赛与商科教学的互动关系

本人在教学中做出了尝试,将创业竞赛和理论讲解进行了融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表明,创业竞赛和商科教学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不失为改善课程教学方法的新思路。现对二者关系阐述如下:

1. 商科教学为创业竞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创业竞赛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掌握理论基础是前提。比如,在工商管理类学科中,学生学习到了诸如peSt分析、Stp战略、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理论知识,它将成为创业竞赛中项目市场分析的有利工具。结合这些“标准化”的分析工具,将使撰写的商业计划更富专业性和说服力。此外,创业竞赛中要求参赛者对项目融资、财务、风险作出分析和评估,这些都需要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

2. 创业竞赛对改善商科教学现状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创业竞赛弥补了商科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不足。在本文第二部分已经论述,创业竞赛具有高度实践性。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竞赛,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转化知识,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知识的运用水平,一定程度上解决商科教学中“学”与“用”的分离。

创业竞赛可以有效提高商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本文第三部分,分析得出了目前商科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成为阻碍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一大障碍。创业竞赛通过其具有的团队合作性、知识综合性等特点,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上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在创业竞赛中的实践与思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并结合新想法主动与教师探讨。这样一来,“教”与“学”分离的问题得到解决。

创业竞赛为商科教学提供新思路。项目教学法运用于部分商科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收到不错的成效。以市场营销学为例,具体操作如下:学期初,全班学生自主组合成3-5人优势互补的小组,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小组的创业项目构想。随着课程进度的推进,将每堂课的理论知识与各小组的创业项目进行结合分析,作为课堂作业,并与次讲课进行小组发言讨论。课程末,要求学生提交一份项目分析报告书,分析全面、到位的小组取得更优异的课程考评成绩。当然,在实际运作中,应多鼓励小组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市场调查,让他们多接触市场、了解市场。

参考文献

[1] 胡俊峰.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08,3(4):10-12.

[2] 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87-94.

创业知识竞赛篇5

1.开设竞赛选修课,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大学生科技竞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正式进入各类竞赛的门槛较高,大多数外专业的学生可能对某些竞赛感兴趣,但由于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时间冲突等方面的因素暂时无法正式参加竞赛,为此学校可以依托某类竞赛开设选修课,例如电子设计、英语演讲、多媒体设计等,选修课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使对此感兴趣的同学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

2.引入竞赛项目,强化课程内容应用性。学科竞赛的主题或项目,一般来源于现实生活,存在于社会生产实际,将正式比赛中的具体项目或者优秀作品引入课堂,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如将电子商务竞赛项目融入课堂,全方位解读和演练网站建设、技术支持、营销推广、运作模式等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虚拟的实战,从而改变传统课程“过多依托教材,过多局限课堂、过多传授知识”的困境,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开放性和应用性方面进行的更为深入。

3.开展课堂竞赛,创新教学方法。科技竞赛集专业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教师可借鉴这一组织形式,在课堂上或课后组织各类小型的竞赛活动。譬如可设立某个可进行比较的竞赛主题,然后将全班分为几个竞赛小组,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现场操作,共同完成竞赛项目,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在竞赛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完全脱离学生,而应以指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4.以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学生一直处于学校环境中,无法深入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导致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很大欠缺。当前很多竞赛是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联合举办,鼓励参赛者采用新方法、新技术解决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这类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强的助推作用。学校也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相关的竞赛,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设立平台。

5.围绕竞赛主题,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灵活运用本科四年所学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综合性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从操作概念上来说,毕业设计(论文)与科技竞赛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以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项目为主题,根据竞赛规定和要求,完成自身的毕业设计(论文)。对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允许替代毕业设计(论文)。

二、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1.高度重视,加强竞赛的组织工作。要把科技竞赛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教学活动纳入日常工作中,贯穿于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应成立包括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等在内的校科技竞赛委员会,主要负责统筹科技竞赛的组织立项、项目管理、经费筹划、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2.坚持高标准,不断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科竞赛具有高端性,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因此参加科技竞赛的多是学习成绩优异,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水平有较高要求,竞赛指导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鼓励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指导教师团队。

创业知识竞赛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创新能力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一)面向物流行业实际需要的实践训练不足。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较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不能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也是学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但目前一些职业学院因为经费的问题,没有购买相应的实践教学的设置和设施,没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只能让教师凭教科书给学生传授知识,从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结果培养的学生到企业连最基本的物流设备设施也不认识、不会用,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目前,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其课程结构,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以管理学科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以计算机、运输学科为主的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学科的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这些专业基础上开设了物流企业管理,采购与配送、运输管理等几门物流专业课程,导致有些学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偏经管类,而有些学校课程偏工科类,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来定。从而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

(三)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没有定位。物流管理专业是要为社会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到底培养哪种类型的物流管理人才,为哪些行业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不同行业物流管理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类型的物流管理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这些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来说比较具体,必须明确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体现出来。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并没有清晰界定培养方向。

二、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通过参加竞赛,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问学生增多,师生交流的频率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创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以赛带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通过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参赛学生从竞赛要求出发,在每次参赛方案设计上,在竞标答辩的技巧上,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时需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思考,需要发扬学生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从而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完善,主动钻研,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在完成大赛项目时对一些物流专业问题开始自己钻研,参赛学生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在图书馆借书查资料、小组讨论、请教专业老师,专业知识得到了深化和加强,在这个过程中使专业知识得到融会贯通,总的来说通过竞赛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产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

(二)以赛带教,促进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对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学科竞赛的相关知识点融入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一种“教学与竞赛互动,学生与教师相长”的新局面。通过举办竞赛,老师在辅导、参评中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教学效果反馈很好的途径,促进老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设计能力及科研能力。

三、通过竞赛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实践证明,开展学科竞赛,能弥补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足和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是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发挥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学科竞赛与教学环节相结合。以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为基础,巩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科竞赛往“纵、横、深”三个方向发展,使之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创业就业服务提供支撑。以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革,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学科竞赛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融合。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与教学的结合度,与教学体系优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起来。

(二)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鼓励广大老师更加重视学科竞赛,营造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的良好氛围。完善教师指导学科竞赛等课外实践工作量的认定办法等制度,通过政策引导、考核激励和舆论宣传等多种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辅导、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营造高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氛围。

总之,树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质量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由学科竞赛带动、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成为了展示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灵感的舞台,同时也成为了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载体。学科竞赛的开展,为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创业知识竞赛篇7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132-02

ResearchonthemodeofCultivating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bytheacademicCompetition

LiSheng,FanGHuan,FanGXian-wen

(1.SchoolofmathematicsandBigData,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232007,China)

abstract:innovationhasbecometheimportantgoalofundergraduateeducation,afterthediscuss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academiccompetitionsandthecultivationofinnovationability,combiningthe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sandthedevelopmentsituationofnationalcharacteristicspecialtyinformationandcomputingscienceof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expoundsthenecessityoftakingpartinacademiccompetitionsandputforwardtheproblemsandsolutionsinthecompetitionandthetrainingofstudents,introducestheachievementsofthestudentsandthepracticalreforminteaching.Finally,itsummarizesthedevelopmentofthedisciplineconstructionandthecultivationofstudents'creativeabilitybyusingtheacademiccompetition.

Keywords:academiccompetition;innovation;trainingmodel;reformineducation;characteristicspecialtyconstruction

1引言

2012年,教育部出_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2015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其目的都在于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运用已有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出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1]。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有了创新,才可以更好地创业。本科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阶段,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也强调: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我们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安徽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2008和2010年分别遴选为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和部级特色专业,围绕着特色专业的建设,我们也逐步摸索出利用创新带动学生的学习和就业之路,而积极参加各项学科竞赛又成为学科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现结合安徽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历年参加学科竞赛的经历和经验,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科竞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2]。学科竞赛是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部自2007年起,按计划每年资助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并希望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竞赛平台,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而理工科的学科竞赛,从某个角度来讲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无到有,运用原有基础知识,进行知识的重组、提出新思想的过程[3]。这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科竞赛的举办,也为大学生们参加创新活动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支持,在校园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以竞赛促进教学的目的。

因此,配合特色专业的建设,利用学科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成为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的一种培养方式。这点在各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中也有所体现,大家把一些竞赛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中,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生参加比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学生参赛人数逐步增加,作品质量也在稳步提高,各赛事奖项均有所斩获,且完成了不少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了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等,说明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以笔者所在的安徽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为例,在利用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遇到过不少问题和困难,现将主要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列出,利用这些措施保证学科竞赛的持续发展。

第一,竞赛项目众多,学生精力有限,无法全部参加,便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我们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特点,针对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程设计、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比赛进行参赛。目前,组织学生参加的主要有a、B两大类赛事:a类主要包括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B类赛主要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4],这些均符合以软件开发为目的的专业建设。对于那些开展较好的学科竞赛项目,鼓励向更深更高的层面发展,对于适合专业特点但没有参与过的竞赛项目,可以不断尝试、总结经验,促其发展,使学生都能在竞赛中得到锻炼,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二,参赛作品利用率不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教师指导下耗时耗力设计的软件或产品,比赛完成后闲置一边,缺乏学科竞赛成果转化机制。针对这种情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老师们群策群力,指导学生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文章、申报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切实地将设计成果利用起来。因此而获得的奖励也还之于学生,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多出作品、出好作品。

第三,如何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因为参赛的学生主要从大二、大三中选拔,正值他们学业繁忙的时候,所以有的同学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对此,从2014年开始便从低年级学生中选拔创建创新团队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将这批学生作为参加学科竞赛的主力军并鼓励支持其他感兴趣的同学一并参加。鉴于学生们担心的作品没有获奖、又耽误了学习时间的问题,系里制定了相关政策:对于没有获奖但通过校级选拔的作品,可以当做一次课程设计的作业以对学生进行时间上的补偿;另一方面,从质量工程的经费里拿出一部分,给参赛的学生报销一定额度的购买学习资料的费用,以资鼓励;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模块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即将竞赛论文等纳入实践创新模块,计入总学分,表彰和奖励获奖学生,以此提高学生参赛及创新的积极性,保证学科竞赛活动的持续发展。

第四,如何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由于专业课教师对一些比赛了解不多,参与热情不是很高的,学院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也给教师们制订了进修计划,鼓励老师们攻读博士学位、当访问学者,将更新的知识带给学生们;参加相关竞赛的培训,方便教师了解当前的发展热点、竞赛规则等;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将教师送入企业去锻炼,以获得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创新的来源;根据每年学生参加竞赛获奖情况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现阶段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近几年来,安徽理工大学已形成了成熟的校、院二级竞赛管理机制,形成由学校教务处、团委主办、相关院部承办的组织结构模式,校教务处、团委对各类学科竞赛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安排,承办院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像数学建模、“蓝桥杯”、“互联网+”app设计大赛等竞赛就是由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具体承办。

在日常教学中,也以创新为指导,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争取把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相结合,编写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在课堂中引入竞赛的相关知识点,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兴趣。

对于创新团队的培养,由于每个团队的研究方向不同,便由在各个方向有特长的老师分别指导带队,提出培养计划,高年级能力突出的学生负责日常组织和管理。目前,学院内已建成Java开发、.net开发、C++与嵌入式开发、移动智能终端开发四个方向的创新团队培养体系[5]。创新团队的建设,保证了参赛学生的水平及竞赛的持续性发展。

自2011年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以来,五年内取得了全国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二十余项的好成绩。近三年获得首届互联网app设计大赛最具潜力投资奖2项,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二等奖2项,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3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省级三等奖5项等等,完成部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三十余项,在今年的“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又获得省级金奖,并代表学校备战国赛。

与此同时,教师的水平也稳步提高,在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的教师中就推出了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及校级优秀教师,所有的老师都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懈努力着。

5结论

学科竞赛活动是当前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培育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以近几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的成绩和经验总结了如何把日常教学、实践环节等与学科竞赛进行有机结合,如何利用竞赛来促进教学,逐步实现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朝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104-106.

[2]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7):130-132.

[3]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学,2009(10):8-10.

创业知识竞赛篇8

关键词:学科竞赛;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

创新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招生人数大量增加,生源质量普遍下滑,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接踵而至。尤其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在21世纪初曾作为热门专业得到大量高校的热捧。如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但是,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量无法同步扩张,再加上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社会与学校双方难以有效对接,导致一方面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社会也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针对这些问题,许多高校也在努力探索出路,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从1999-2004年先后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近年来,学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下滑问题已经突显。

1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分析

当前,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主要存在基础教学与实践应用间的矛盾。基础教学远离实践应用。比如,数学等基础学科与电子信息类学科的实践应用相差太远,理解起来很困难;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等课程还是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很难考察出学生的真正应用能力和水平;学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后,拿了高分可是不会编程的学生大有人在;许多学生在大学4年中,没有参加过科研项目,没有参加过竞赛,甚至没有认认真真做过课程设计等。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陈文光教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炎祥教授、中山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黄继武教授、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孟祥旭教授、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朱敏教授就如何克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浮躁学风与课本无用论,如何切实培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水平与动手能力,如何引导新一代计算机专业学生看待计算机学科的行业发展,高校和企业合作如何促进本科生教育与创新等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与求索。在讨论中他们提到:“一、目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这提出了计算机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按照市场需求定位,大力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因此必须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市场,按市场的要求和需求设定专业和培养人才;二、目前学生的实践需求很强烈,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除了要以学生为本外,还要加强计算机专业第一课堂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另外还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促进学生动手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当前,社会需要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基础扎实,知识体系较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自学能力强,转型快速。而高校培养的电子信息类学生普遍表现为:知识泛而不专,基础差;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缺乏团队合作经验;被动学习,接受新知识速度慢。

由此可见,高校供应人才与市场需求人才严重脱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必须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问题,通过改革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措施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尽量缩小高校与市场之间的差距。

2学科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创新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明确指出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以推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

学科通常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体系。学科也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结构,体现了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学术地位和办学特色。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是锻炼人的智力,考查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学生通过竞赛,能够提高自身学习某门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自己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效应,可以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有利于增强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紧密结合专业和学科的实际情况,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切入点,大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达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效果,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从2004年开始,学生主要参加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科竞赛有: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竞赛、机器人竞赛等。这些竞赛对于巩固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激发自学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例,一方面,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能够将基础学科很好地运用于程序设计中,帮助学生加强学习和理解。竞赛题目涉及面广,可激励参赛选手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如离散数学、组合数学、图论、概率论、计算几何等,锻炼学生全面的程序设计和算法思维。另一方面,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旨在培养各级参赛选手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3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总结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及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体现了“课程改革+竞赛实践平台+协会+指导团队+参赛队伍”相结合的“五位一体”的特点。

3.1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C语言和数据结构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两门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后期的专业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竞赛、机器人竞赛等竞赛的核心知识所在。近年来,通过改革考试模式、制定任课教师奖惩制度、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助教等多个举措实施了这两门专业课程的提升工程。考试模式由原来单纯的“卷面考试”改为“卷面考试+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模式,且利用自行开发的程序设计在线评判系统进行上机测试,限定时间、编程工具和测试地点,学生直接在系统上提交编程代码,成绩也通过系统根据完成题目数量及使用时间自动统计和排名。任课教师采用竞争上岗方式,并根据教学效果划分不同等级的授课工作量酬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同时,每个教学班由4-5个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教学助理,主要进行实践操作的辅导,一方面作为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衔接;另一方面解决了师资短缺问题,相当于将师生比从过去的1:60提升到了1:15,上机课由过去的“放羊式”改成了现在的“小班式”教学,效果提升十分明显。近4学年C语言课程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表1所示是近4学年C语言考试成绩变化数据,图2所示是近4学年C语言课程期末平均成绩及不及格率变化情况。

3.2建立和完善竞赛实践平台

建立完善的软硬件实践平台,一方面为竞赛提供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还能起到推广示范作用。实践平台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根据竞赛内容及教学需求的变化情况逐年加以完善。学校每年都会持续补充程序设计竞赛在线评判系统的练习题库。近年来我们还增加了C语言、数据结构课程专题模块,为这两门课程提供了上机练习和测试专区,逐步改善了电子竞赛元器件及调试系统。根据竞赛要求,学校购买并完善了嵌入式系统设计平台和机器人竞赛开发系统等。

3.3成立各类竞赛协会

实践表明,竞赛协会是帮助普通学生向竞赛队员过渡的、行之有效的基层组织。通过协会运作,开展招收会员、系列竞赛讲座和校内比赛等活动,扩大了竞赛影响力,同时为培养和选拔尖子生奠定良好基础。具体的措施有:成立与专业培养关系密切且影响面大的竞赛协会,在大一新生中进行宣传并招收协会会员,协会主要会员及指导教师团队开展系列讲座、举行校内竞赛活动,选拔优秀会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或项目开发。

3.4“多元化、多层次”的竞赛指导团队建设

我们还会建立包括校内教师、校内高年级优秀队员、已毕业的优秀队员等在内的竞赛指导团队。校内指导教师队伍相对固定,其他人员则根据情况逐年适度替换。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竞赛指导师资短缺矛盾。

3.5“正态分布式”的参赛队伍培养

参赛队伍由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组成,其中,以大二的学生居多,其次是大一和大三,大至呈现“正态式”分布。由于大四学生涉及考研、考公务员、岗位应聘及毕业实习等因素,在时间和精力上都跟参赛有所冲突,因此基本上被排除在参赛队伍之外。通过优化参赛队伍结构,保证参赛队员在高、低年级之间的合理分布,从而保证竞赛成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创业知识竞赛篇9

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向学期望与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学习方面不少人抱“学有所用”的心态。他们力求获得那些作用明显的知识,学用一致的求知心理明显。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既包含基础教育,又驾驭基础教育的系统工程,侧重理论上一般性的描述是应有的要义,这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具体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期望,以及学习上“需”与“求”之间的矛盾[1]。

为解决这一矛盾,学科竞赛应运而生。学科竞赛将掌握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到实际进行了完美地结合。在竞赛中,学生需要依靠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背景,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设想或创新思维通过不同的手段实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途径、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在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之中明确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2]。

一、学科竞赛的现状

学科竞赛不属于正常教学,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比较困难,而这往往直接决定着竞赛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刘允[3]、洪宝仙[4]研究了学科竞赛的奖励制定与约束制度;于岩[5]研究了学科竞赛的选题和课题规划;徐辉[6]研究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科竞赛管理。这些研究都为保障科学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学科竞赛中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一是从竞赛形式看,竞赛先期,参赛者需要运用网络、书籍、各种文件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后期要撰写科技论文或研究报告,最后制作ppt并进行现场答辩。整个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相当于一个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研究―结题。这对学生科学研究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这些能力在普通课程教学过程中是难以培养的。二是竞赛选题要具有创新性,经常出现学生虽极富热情,但不知从何下手寻找专业热点、难点的情况。三是竞赛时间跨度长,难度大,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因为畏惧困难而中途退出比赛的情况。

为了减少上述问题,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就需要创新性人才在学科竞赛中发挥作用;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学体系。因此应将学科竞赛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学科竞赛的内容贯穿于本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递进式创新性人才教学培养模式

(一)把握学生认知规律

创业知识竞赛篇10

收稿日期:2013-11-06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贾传果(1980-),男,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结构工程抗震等方面的研究,(e-mail)。

摘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文章以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例,全面阐述结构设计竞赛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了竞赛在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实际,对如何充分发挥结构设计竞赛的积极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结构设计竞赛;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U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133-03

2012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重庆大学举行,来自全国85所高校的大学生积极参加了比赛。根据重庆地区山多地势起伏大,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特点,比赛赛题定为四层吊脚楼框架模型的抗冲击设计(图1)。这一命题创意巧妙,体现了重庆的地域特色,具有实际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学习的延伸和拓展,不论是竞赛的参与者、组织者,还是旁观者,都能在竞赛中受到启发,获得锻炼。

图1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简图(单位:mm)一、结构设计竞赛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

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也是“教育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一种载体和重要形式,是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和实践性最强的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综合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第一,结构设计竞赛培养了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方案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第一步,如果学生方案设计能力有所欠缺,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结构,那接下来的设计工作就难以展开。然而目前包括混凝土、钢结构等在内的主要课程侧重结构构件的受力分析,而对方案设计阐述偏少。结构设计竞赛要求参赛者完成符合赛题要求的模型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参赛者方案设计的能力。比如吊脚楼模型抗冲击的设计,参赛者首先应该认识到冲击荷载最大的特点是持时短、幅值高,那么在设计中就应该注意提高模型直接承受冲击荷载部位的强度和刚度,以减小结构底部柱子的侧移和损伤;当冲击荷载将能量传至结构,结构做出响应时,就应该考虑结构的变形和耗能问题――即适当减小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结构的延性。由此看来,方案设计直接决定着整个模型的受力机理,因此,优秀的模型必须具有优秀的方案,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也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得到锻炼。

第二,结构设计竞赛加强了学生对结构体系的认识。大部分结构类课程的教材主要基于构件,面向结构体系的知识点严重不足。无论是高层建筑结构、桥梁结构、木结构发电塔模型,还是悬挑屋盖结构、抗震木结构、吊脚楼模型,为满足承载能力要求,有效的传力和耗能途径都是模型体系设计必须考虑的重点。比如在冲击荷载的作用下,吊脚楼模型应尽量减少力和冲量向结构内部传递,结构模型要能诱导它们以最简洁的路径传至加速度传感器,才能在降低加速度对结构的不利作用的同时获得较大的加速度实测值“a”,增大模型性能得分。另外,考虑到冲击荷载具有持时短、幅值高的特点,应注意防止薄弱层的出现,那么就需要控制好各层结构的刚度比。这些问题都需要参赛者从结构体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因此,结构设计竞赛能够加强学生对结构体系重要性的认知。

第三,结构设计竞赛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土木工程专业课的学习涵盖了从地基基础到上部结构的梁、柱、板和墙的压、弯、剪、扭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难度大且复杂程度高。同时结构构件的受力分析十分抽象,如果不注意整理归纳总结,很难使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结构设计竞赛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比赛,可以让学生参与模型的受力分析和计算的全过程,其意义不亚于一次小的课程设计所能起到的巩固知识体系的作用。正是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的尝试,让学生明白了课程学习的目的和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四,结构设计竞赛深化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习知识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实际动手训练,将书本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实践中的操作,才能让学生对空洞的理论有具体的理解。通过结构设计竞赛,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第五,结构设计竞赛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类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未能充分体现该学科以实践为基础的特点[2]。结构设计竞赛则相反,它不仅需要应用数学和力学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模型的制作好比实际工程中的施工,如果构件出现了初始缺陷,或者节点连接不够牢靠,那么计算假定与结构构件的实际工作状态就不相符,很可能会导致整个结构设计的失败。因此,不是计算书写得好就能让模型受力性能好,在模型的实际制作过程中必须结合所给材料的特性,科学严谨地加以制作,才能做出稳妥牢靠、重量适度的结构。

第六,结构设计竞赛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结构设计竞赛所倡导的“创新、挑战、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竞赛不仅形成了以锻炼学生为主、教师提供支持的运作机制,还形成了学生完成宣传、协调、实施等前台工作,教师负责提供资源、组织命题、竞赛评判等后台工作的配合方式,因而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竞赛过程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充分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协作能力。另外,竞赛也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竞赛题目的多样化,不设标准答案,但有考核指标,这样就激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创新、研究和特色来取胜,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结构设计竞赛对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不难看出:通过竞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赛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创新人才,这种模式对今后人才培养的方式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提升竞赛的积极作用成为今后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对结构设计竞赛的反思和建议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作为教育部指定的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从2005年至2012年,已分别在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举办了6届,竞赛题目涉及高层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发电塔、体育场悬挑结构、多层房屋结构抗震、吊脚楼抗冲击等[3]。部分高校或地区也曾积极组织承办此项赛事。但是,无论是校级赛、地区赛,还是全国赛,在活动组织和学生参与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影响竞赛积极作用发挥的不足之处。

第一,赛题要求和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有差距。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参赛主体主要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这些学生正处于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阶段,对结构概念与体系的掌握比较浅显,更难灵活运用,对软件的应用也仅是肤浅的机械操作,并不明白原理。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比赛项目,不少高校在结构设计竞赛中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强调了实践却忽视了理论。

第二,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参与度不匹配。多数参赛者均能正确运用力学知识,制作具有创造性、结构合理、贴近实际、满足功能的结构模型。但在实际比赛中也发现,个别参赛作品存在力学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性能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指导教师对参赛队员的指导力度不足。

第三,极少数作品完全超出了本科生的知识范畴,结构设计竞赛变成考察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工具,变成实现教师设计思路的过程。教师过度的“指导”导致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没有教师的指导很难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和钻研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对参赛者组织赛前辅导、普及实验知识、提高参赛者的力学知识和结构设计水平;同时结合结构设计竞赛过程中的方案设计、计算、制作、试验等环节,开设带有竞赛性质的专业选修课程。作为结构设计竞赛的理论补充,不管是专门的赛前集训,还是开设选修课程,都可以更好地发挥结构设计竞赛的积极作用,避免学生盲目的“手工锻炼”。其次,指导教师要及时获取学生的设计方案,帮助学生梳理设计思路,指正学生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最后,教师的指导一定要适度,指导老师的定位是参赛者的顾问,可以从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上引导参赛学生,并对作品提出改良意见。

三、结语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形式,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发掘创新思维、培养动手能力,有效地克服常规教学实践存在的一些缺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好结构设计竞赛这一平台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土建专业学生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促进教学与教育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周臻,童小东,尹凌峰,陆金钰,缪志伟.依托结构竞赛构建开放式创新研学平台[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129-133.

[2]苗吉,徐雷,刘春燕,赵楠.构建结构设计竞赛平台,培养土建类创新人才[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7,4(12):122-124.

[3]徐龙军,李洋,许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分析及建议[J].高等建筑教育,2012,3(6):148-150.

ontheimportanceofstructuraldesigncompetitiontocivil

engineeringundergraduateeducation

JiaChuanguo,ZHanGChuan,LiYingmin,YanGpu,HUYing,HanJun

(a.SchoolofCivilengineering,b.KeyLaboratoryofnewtechnologyforConstructionofCitiesin

mountainarea,ministryofeducation,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5,p.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