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技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8:00

体育竞技文化篇1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文化,学校体育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人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

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人歧途。

(一)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拘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三)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转贴于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五)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六)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三、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参考文献

[1]李涛等,应用系统观点时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舟在学校体育中协调发展的探讨C17,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5),1998,(6)

[2]张志勇,杜林英,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目标的社会取向[17],中国学校体育,1998,(5)

[3]郁庆定,吴听,中美普通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较口,中国学校体育

体育竞技文化篇2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竞技体育作用关系

一、引言

校园体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属于校园环境下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学生个体观念和其意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这片沃土,高校体育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高校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体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笔者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研究高校体育的文化价值及其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中超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的,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应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而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学生在竞技体育中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领导组织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的意识,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的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地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使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柏慧敏等.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4):79-82.

体育竞技文化篇3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暴力性;消解;校园文化建设

一、人类社会的暴力性质。

暴力是无所不在的,古典时期的暴力更是以一种原始主义的形态展示了其特有的威力,也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暴力现象的合理性。人类进入社会,向更加文明方向发展的同时,暴力现象并没有消失。宛如中国赖以自豪的四大文明成果: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同时也还存在着女人的小脚、江湖的厚黑以及阉人的心理②。劳动创造了人,人发展了社会和文明,但马克思也说人类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出现了劳动的异化。可见文明是把双刃剑。人类利用自己优越的大脑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和强大的精神文明:四通八达的交通工具使人免于腿脚的劳顿。燃气电气化的设备让人用不着烟熏火燎便可免受饥饿享受美食。电视、电脑、网络信息的现代化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使精神在科技、文学、艺术等世界的任何角落漫游。文明化、自动化为人提供便利、方便了人们的同时也使人拥有了身心分裂、具有了硕大的头颅和纤弱四肢的可能。文明使人和平共处,温文尔雅、但贫穷、丑陋,偷盗、抢劫、杀人越货依然存在,文明使人珍爱生命,知情达意、知书达理,但死刑犯罪刑法刑罚依然存在,人类战争依然存在,并且自杀现象越来越多,心理疾患者越来越多,何以如此,曰:文明病。可见伴随着人类文明文化的历史长河,人类还有别样的面貌。人进化于动物,人至今仍为动物,人类必然有动物的属性和原始的本能。人类没有因优越的社会文明而消除人的暴力性也便有了合理的解释。

二、竞技体育的暴力性质

关于竞技体育的产生有多种学说,但作为体育运动中最庞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其产生的缘由却是为了消除暴力提倡和平的。有记载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于公元前776年,据说是在中断了二、三百年以后恢复起来的。当时“在没有体育盛会的日子里,希腊城邦间到处是格斗和凶杀,民不聊生,天毋宁日。”后来太阳神发出喻示要恢复奥运会结束战争。这样斯巴达、比萨和伊利斯的国王达成了神圣休战协定,规定每四年在宙斯祭坛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期间各城邦停止战争以保护前往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参观者和商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无疑秉承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然而无论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还是世界杯足球赛以及其他竞技体育运动,其特点和内涵都与其他的文明不同。竞技的本质是竞争,而崇尚竞争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人类也概莫能外。人类的本性喜好竞争,竞争是人性的恶,不管它是什么形式,何等规格的竞争。足球场、篮球场上通过攻篮、射门实现了人与人的相互杀伐和竞争,并最终把对方打倒战败获得竞技的胜利。人们称足球为野蛮的运动,称拳击为残酷的运动,甚至有人干脆称竞技体育为“无硝烟的战争”或“战争游戏”。可见竞技体育的暴力性质是显而易见的。文明至今,战争还无法从人类中消除。无论喊着多么美妙的口号,穿着多么神圣华丽的道德外衣,战争还是为了肆虐、残杀同类而制造的,极大地体现了人类的动物性和暴力性,甚至人性的恶。竞技体育之所以拥有和平、友谊、自由、博爱的美誉便是因为将真实的战争变成了战争的游戏,使人的暴力性和野蛮特性在游戏中释放和消解。高校竞技体育也莫过于此,和平、友谊是针对竞技体育的规则和参与条件而言,没有哪个学校的代表队愿意为了兄弟学校的感情友谊甘愿将胜利拱手相让。没有哪个学校的代表队为了友谊不战而退,甘居下风,成人之美。友谊在于维护公平,在于竞技规则的遵守中,更在于竞技场上的真实较量。

三、竞技体育对人类社会暴力的消解功用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但还具有感性的本能,人崇尚友谊,向往和平和谐的美好生活,但还具有争强好胜的个性。人甚至自虐,明知抽烟有害健康依然勇往直前,明知嗜酒伤身却依然义无反顾。但人总是向更文明的方向进化,在科技昌明、精神丰厚的文明社会,竞技体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的现象,以其暴力的内容,野蛮的行为,鲜活的生命充斥着大小媒体、广告信息和人们的视界,如今的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随意便可以谈nBa,谈姚明,谈谈意甲德甲英超,谈谈贝肯汉姆、罗纳尔多、齐达内。奥林匹克再不是大清王朝年人们不知为何物的时代,申奥成功的高度兴奋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符号的作用,更多的是其精神和文化内涵。其中魅力之一便是竞技体育的暴力性和野蛮性,体现着人类的本能和人自身本真的一部分。然而竞技体育的规则又是理性的。公平、公正的竞技规则将人的暴力性和野蛮性规划到了假想的战场。在竞技场上,人们可以假想敌人,通过间接的工具,以球论天下,可以以得分的多少、技艺的高低决胜负、论英雄。为人的好斗、格杀、甚至自虐提供了宣泄的出口,为人类宣泄文明的压抑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平台。从而让人在竞技场下更人性化、人文化、文明化。

四、高校竞技体育的校园文化功能

体育在学校负担着育人的功能,竞技体育也不例外。“人类的一部文明史同时也包含着人类的疾病史”。[弗洛伊德语]过度的文明必然导致人类的异化。头脑过度的发达,必然造成身体的干瘪,社会过度的理性化必然丢掉人的感性和动物性,“人是高级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经济的动物”,都脱不了“动物”的干系,都说明人首先是动物,然后才是文明的动物。德、智、美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主流。学校是智育的天地、头脑硕大的发育机、文明创造的温床,也是“肢体日渐轻细”、心理疾患、文明病的策源地。网络癖成倍增长、校园自杀现象增多、心理疾病的日常化都说明智育在育人的同时也在吃人,人类在文明中进步也在文明中倒退。而作为另类出现的高校体育、高校竞技体育恰恰是“头颅硕大,肢体轻细”的有力补充,是人类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简单”教育,是校园身心文化趋于平衡的调节机,是校园暴力性、野蛮性转移和消解的通道。

竞技运动是一种梦想自己力量与敏感的运动,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运动,五四文化运动之风吹来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恢复人的自然性和本能。鲁迅在讲拿来主义精神时说西方的文明是“兽性加人性”,陈独秀则直接提倡“兽性主义”,的《体育之研究》更是直言:野蛮其体魄。如今高校竞技体育的暴力性和野蛮性正以其最大的张力,宣扬着人的感性精神和力量,最大限度的保持人的动物性,使当代的大学生保持“三分猴气”、“七分虎威”③的梦想,为文化人张扬四肢、平衡大脑、保持身心和谐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平台。

作者单位:郄爱萍河北农业大学体育工作部

郄爱军:河北保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体育竞技文化篇4

【摘  要  题】比较与交流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一定的体育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所以体育文化也必然循着这一历史过程不断产生复杂的演变。在这一长期、艰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随着历史的长期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之是有着冲突与互补的矛盾存在。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这两种文化在多方面接触后的冲突与互补尤为明显和加剧,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必须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进行必要的深入探讨,以对其发展进行理论引导。

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1]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1.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 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1.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 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1.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 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2]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2 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

2.3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3.1 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 文化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交流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难以游离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之外。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休闲文化,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形态或地域的体育文化都在寻求与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对方的文化精粹,可以推动世界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世界体育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深入中国内地,很多项目获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3.2 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其中频繁的内部与外部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3]虽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还不到几百年的时间,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不断碰撞磨合,它们不仅各自获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获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间。由于文化新血液的注入和文化生存空间的扩大,其文化的发展时间也必然相对延长。

3.3 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 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使得世界体育文化发展形成不平衡状况。各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对于调节这种状况具有积极的意义。各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各方吸引对方精华,吸取对方的经验教训,互相补充。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有着对立统一,才有其交互影响的可能,这一东方与西方的体育文化对话可以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手段与形式,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构的外延。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在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之后,由于其文化巨大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对立,显示出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的相对滞后,为力争与西方体育文化平衡发展而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也开始试图完成产业发展,并与其他产业诸如旅游产业联姻发展,这在云南、西藏等民族旅游地区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4 两种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因此,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是畅通无阻的,不同性质的体育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认识两者是政治经济地理等生存环境差异下的矛盾存在。这种矛盾存在体现了人类体育文化的丰富和世界体育文化的非成熟发展状态。对于两者的这种对立统一,我们应认识其是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由于各层次发展水平不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会冲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激烈而全面的冲突。此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作出全方位的调整才能适应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矛盾冲突。有效利用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寻找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这将有利于消除或减少两者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因素,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4.255,193.

[2]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4.194-198.

体育竞技文化篇5

论文摘要:对我国运动员教育缺失、滥用违禁药物、裁判执法不公、假球、等竞技体育中的文化迷失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人文精神的缺失、价值取向的异化、过度商业化的冲击、体制的弊端、法律的缺位是导致文化迷失的主要原因,提出应让竞技体育回归本质、回归教育,完善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等对策。

在社会群体印象中,竞技体育已经被“刻板化”,很大程度上被机械地同金牌、冠军、名次划上了等号,再加上奖牌在某种层面上作为考量职能部门成绩的唯一标杆,体育价值观的异化已经不可避免。竞技体育是现代体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形式上是通过竞技的方式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一种体育活动。这种对人的体质、体能、心理、运动能力的挖掘,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但是,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强调竞技性,商业化使得竞技日益功利化,金牌、成绩成为唯一的目标。为了体育成绩,运动员正常的文化学习被无情地挤压,九年义务教育在一些体校形同虚设。为了金牌,必要的道德教育被束之高阁,一“金”遮百丑,竞技体育中的使用兴奋剂、黑哨假球、等屡禁不止,且有蔓延的态势,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

1我国竞技体育文化的迷失

1.1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的根源

奥运会主旨是人们要求通过运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社会服务。正如萨马兰奇所说:“由于体育运动有助于将身体置于为心智服务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需求中都值得具有一席之地。”历史证明,“育人”是运动胚胎的教育属性,它是运动的生命线。运动若失去教育属性,“夺标”也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当前,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偏重于抓体能、成绩等“物化”层面的“硬件”建设,忽视了“人格”的培养。中国竞技体育是在举国体制下创造了无数个辉煌,但仅仅使少数“体育强人”登上最高领奖台,而大多数人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而难以在退役后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累赘”。

美国大学对体育人才的培训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大学生学习成绩达不到规定标准,无论运动成绩多么出色,都不能参加学校各类运动队,否则就属违法。这与我国的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就可以免试上学,某一运动项目特长可以降低分数录取截然不同。二者之间的反差,本末倒置。从而造成我国运动员文化水平越来越低。有研究指出,我国许多优秀运动员在20世纪50年代是大学生,60年代是高中生,70年代是初中生,到了80,90年代则成了小学生。目前,我国从事基础训练的青少年共有31万人,与成为明星的运动员比,这个基数很大。所以,解决好运动员文化课学习问题既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使竞技体育能对青少年保持一种持久的吸引力的保证。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3]的一句经典名言令人警醒,他说:“失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奥林匹克竞技的第一要素是体育,第二要素是文化和教育。各国普遍对第一要素十分重视,但对第二要素的重视程度则不同。但奥林匹克竞技决不是单纯的体育“秀”,如果忽视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奥运会将失去它的灵魂。有的人太看重比赛的结果,强调夺取金牌,而忽略了文化教育。其实任何体育比赛,大多数人是失败者,成功固然带给人喜悦,但经历了失败的磨练,人会变得坚强,意志品质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人生的旅途上才不会畏惧失败,从失败中奋起。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之下,大力推广把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奥林匹克思想愈发重要,如果忽视它,体育活动就必然出现偏差,兴奋剂、黑哨甚至暴力等不良行为将不断出现。因此,国际奥委会鼓励各国他区)奥委会设立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机构,经常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其目的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1.2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的焦点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就把兴奋剂作为一种“战略武器”,用于体育赛场上的“和平竞争”,以证明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多年来,大众传媒的关注和跨国公司的巨额赞助加速了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在大型国际比赛中获胜的运动员,可以一举成名,并且给自己带来大量金钱。荣誉、金钱,使一些无法凭自身实力取胜的运动员投机取巧,挺而走险,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兴奋剂的使用上。这些诱惑同样发生在教练员、俱乐部老板、体育官员和随队医生身上,因为他们的前程和经济利益与运动员的成绩有直接联系,许多证据表明,他们相互勾结,给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是兴奋剂猖撅的重要原因。如果将兴奋剂放到体育运动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就会发现,兴奋剂不完全是魔鬼创造出来的,它是竞技体育与人类社会各种诱惑撞击后生下的怪胎。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职业化、商业化;竞技体育对人类自身体能极限的挑战和冲击的严酷性;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及所产生的效益;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等等都有意无意地助长了兴奋剂的孽生。

从兴奋剂定义和兴奋剂目录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人们先从医学视角,后来从法律视角对兴奋剂进行揭示。反兴奋剂法律认为使用兴奋剂的行为破坏了以下体育价值:体育道德、公平比赛与诚实、健康、优秀的竞技能力、人格与教育、趣味与快乐、奉献与承诺、尊重规则与法律、尊重自己、尊重其他参赛者。其中,主要价值是体育竞赛的公平竞争和运动员的生命健康。竞技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公平竞争性。竞技体育的目标要求运动员向生理极限挑战,这可能损害运动员的生命健康。竞技体育的目标使运动员的生命健康权利被忽视。美国已经有上百名运动员死于服用兴奋剂,受害人家属中无一人就生命健康损害而提出上诉(至少目前还没有见到这样的报道)。使用兴奋剂的行为既侵犯了运动员的公平竞争权利,又侵犯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权利,任其发展,就会对竞技体育造成致命的破坏。正如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说:“使用兴奋剂不仅仅是欺骗行为,也是走向死亡。首先是生理上的死亡,即通过使用不正当的操作手法,严重(有时是不可逆地)改变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其次是肉体上的死亡,正如近年来一些悲剧性事件所表明的那样。此外,还有精神上的死亡,即同意进行欺骗和隐瞒自身的能力,承认在正视自我和超越自身极限方面的无能和不求进取最后是道德上的死亡,也就是拒绝接受整个人类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打击兴奋剂的斗争,但是反兴奋剂的斗争会十分艰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禁绝,但我们必须持之以恒。

1.3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的指向

吹“黑哨”是裁判员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所谓“黑哨”,是指体育运动竞赛中的裁判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在执行比赛裁判过程中枉法裁判,造成偏袒一方,损害另一方荣誉或利益行为的总称。竞技体育商业化是我国体育进入21世纪后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竞技体育商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体育工作者来说,还是对俱乐部而言,追求功利始终是他们的重要目标。中国职业足球联赛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赛的胜负关系到俱乐部的经济收人和未来发展。各职业俱乐部之间为了生存和竞争,就有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俱乐部向裁判送“黑钱”,使自己的球队“成绩”上涨,以假象来赢得球迷支持、增加广告收人,事实上,这隐含着体育衰败的危机。因为个人对财富、金钱的欲望极度膨胀,俱乐部和裁判员在重大比赛中暗箱操作,“黑哨”便由此产生。中国赛场发生的一系列的不公正的判罚事件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灾害”,根本原因是裁判们在赛前收受“黑钱”后作出一系列不公正判罚。尽管有人认为它不过是足球界可以自我处理的“家丑”,但是,你出黑钱我吹黑哨的丑态与那些花钱买官的权钱交易何其相似。它不仅可以葬送中国足球,更是肆无忌惮地破坏着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建立的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诚信缺失现象破坏了竞技体育中的公正原则,严重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公正原则是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而诚信缺失现象正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表现,它从根本上背离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公正公平原则。

2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的对策

2.1弘扬人文精神,让竞技体育回归本质

人文精神是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利、合作的关系为目标,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而竞技体育的文化迷失导致了人与体育关系的失调,作为主体的人渐渐被异化,成为追逐名利的工具,这与人的发展和达到竞技体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竞技体育要弘扬人文精神,树立运动员的主体意识,坚持在竞技运动中“以人为本”,确保竞技体育始终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在竞技体育运动中,首先应该满足人的身心健康要求,通过人文精神的回归,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竟技体育参与主体的权利意识;在竞技体育参与主体之间建立平等、和谐、互利和合作的关系,使竟技体育的发展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注意科学训练手段的运用,注重运动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立。要对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观众以及管理人员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体育观,摈弃虚假的价值观和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唤醒他们的主体性意识,自行抵制不正之风和违禁药物的使用,让竞技体育回归其本质。其次,必须制订出完备的法律,加大惩戒的力度,正确引导和规范竞技体育商业化;最后,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意识到服用兴奋剂的危害。竞技体育是神圣的、公正的,每个体育人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素养,严格按规则要求比赛和执法,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竞赛环境。

2.2竞技体育全面回归教育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应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效提高运动员的人文素质。“体教结合”问题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更是涉及到我国训练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根本性问题。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国家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优秀运动队伍建设要“逐步向院校化过渡”。“体教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运动员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具有社会的属性。随着运动员在体育竞技中对金牌及其附属物质利益的追求,他们的主体地位就可能日趋下降,原本作为竞技主体的运动员却成了金钱和物质的附属物。在这样的环境下,竞技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理念要逐步实现,复合型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运动员应该成为“智体型”运动员,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对培养“智体型”运动员将起到根本的作用。

为了使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可以使竞技运动逐渐回归高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尽可能多地举办大学生联赛,可以使我国的校园竞技运动文化底蕴更深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千秋,但其共同点是“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小学一中学一大学或实业团体来发掘优秀的运动员。美国竞技体育主要由专门的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依照1978年颁布的《美国业余体育法》开展工作。美国竞技体育运动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结合,突出了青少年体育的业余性质。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有助于改进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2.3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重构

体育竞技文化篇6

关键词:齐鲁民间体育游戏西方竞技体育地域文化

齐鲁民间体育游戏与西方竞技体育各自受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极强的地域特色,它们的传统观念、思想内涵、文化审美价值都存在较大差异。

一、齐鲁地域文化的特点

齐鲁大地地理环境的差异非常大,其地形、地貌的繁复,江河纵横,气候的丰富多彩,亦为诸多古文化区所罕见。鲁国所控制的地区北到泰山,东近大海,南到今江苏北部,西到今河南以东。鲁国立国之初,气候温暖,地势低下而湿润,总体上,降雨并不充裕。属于典型的适于农耕的地区。齐国依山傍水,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胶东、鲁中、鲁北地区和鲁西的大部。海陆兼备的地理环境使得齐文化有着极大的兼容性。从总体上看,齐地处沿海一带,虽然不适于农业生产,但日益成就了商贾之风,从而使得齐人见多识广、反应灵敏。齐国重商贸,轻农业,以致齐文化有着注重事功、物利的特点。正是基于此,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齐鲁地域文化。

游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圈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必然受到地域主流文化的影响。在体育价值观上,表现为内向性,封闭性,体现出较强的“民族本位论”,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民间体育游戏的竞争性。这种游戏文化,根源于农业文明中成长起来的儒家文化,主张修身养性,重节制,求持中。另外,齐鲁文化之“尚武勇”精神在民间力量性对抗游戏中多有体现。《史记?货殖列传》载齐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的民风习俗,既有着历史的渊源,又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一民族习俗后来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既是齐文化有别于其他同时期的地域文化的关键之所在,同时也是齐文化在汉代以后被中国传统文化消化吸收而在形式上退出政治历史舞台的原因。尚勇好斗的武勇精神,是游戏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西方竞技体育的产生的海洋地理环境

人类的古代社会大多以农业为主,古希腊、罗马社会,商品生产较发达,这在整个古代世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与其特定的海洋地理环境有关。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易于形成,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这又促使人们开阔视野,向外探求,把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和获取自由的主要途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使西方人产生了外向好动、冒险的性格。他们有独立不羁的人格,开拓精神和变异观念。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使西方文化产生了民主传统和科学精神。他们提倡人权,讲平等。这种对个性自由的肯定,发展为民主与法制的整体。西方人在人生态度上锐意进取,也易趋绝望,好走极端等等。这些独有的文化特质必定彰显在竞技游戏中,成为表现自我的思想内核。

1、理性精神。海洋的惊涛骇浪带来的生存忧患使古希腊人产生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也激发起了他们驾驭自然的雄心,而要驾驭自然的先决条件就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的规律,这直接促成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客观态度、探求真理的执着。故而竞技游戏从诞生之初就借助于实验科学的理论,以人体外部动作形态为基础,建立起了运动行为规范和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词语表达大多使用各学科的术语,概念清晰,定义确切,其原理可通过科学实验予以验证,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2、好勇尚武精神。从商业经济的竞争到城邦战争的攻杀,西方人的竞争意识发展为好勇尚武的冒险精神。从斯巴达城邦的兵营式集体生活到罗马竞技场上的血腥表演,无不体现出好战健斗的民族性格。古希腊人在个人竞争或城邦战争中奉行以力服人的强权政治战略,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力量崇拜及体现力量的完美肉体崇拜的传统。因此竞技游戏中的那些惊人的力量、超人的速度、灵活的技巧、敏捷的动作以及运动员匀称的、发达的肌肉、清晰的线条、过人的智慧等都被认为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古希腊人把在祭坛前献上精湛的技艺,展示自己的健、力、美,当作是最为虔诚的宗教祭祀。

3、开放吸收性。这一特征与西方的地理环境、历史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等条件分不开的。希腊半岛海岸线较长,岛屿较多,航海业和商业贸易很早就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商业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化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欧洲诸国的特殊历史,也造成了西方文化的开放吸收精神。欧洲诸国,在远古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国界的变迁,民族的频繁迁徙,使它们对异族文化的接受和吸收成为家常便饭。

西方文化的开放精神,表现在它善于从不同的异质文化中主动向内涵纳汲取精神养料。竞技游戏的发展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特征。比如,正是德国体操、瑞典体操和英国的户外运动的结合才奠定了近代竞技游戏的基石。西方文化的开放性还表现在积极向外开拓上。日前以西方竞技体育为典型代表的奥林匹克运动已在全世界众多国家中普及开来。西方的大洋文化造就了西方人普遍的一种具有张扬的个性、富有激进精神的外向性格。东方丰富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中国人清静、含蓄、寡欲追求的内向性格。

西方竞技体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发展是一个超越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从希腊多神教,以及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基督教的转换。希腊民族是一个崇尚运动和自由的民族,在他们的神话中间充满了欢快明朗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但是犹太族由于民期受异族的统治,在犹太教里中充满了罪孽意识,形成了严守各种外在的律法。但是到了基督教,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它开始走向了一种形而向上的、一种超越的神的崇拜。这个转换是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完成的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个转换使得人们不再关心现实,不关心肉体,不关心物质生活,人们都把眼光投向天国,这样就导致了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这种精神映射到西方竞技体育之中,就突出地体现为一种浪漫的、自由的、不断征服的超越精神。

参考文献:

体育竞技文化篇7

【关键词】中美竞技体育体制;形成背景;比较

1中美政治经济特点对竞技体育的影响的比较

中国在1949年建国以后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体制是一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这一时期的竞技体育,几乎代替了整个体育的内容,为赶超型发展阶段。举国体制和计划经济的相似性,是经济体制影响竞技体育的体现。1978年后我过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竞技体育也逐渐向市场经济的方向改变。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是典型的分权制国家,三权分立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在竞技体育上,美国奥委会、美国单项体育联合会、美国大学生联合会三个组织构成,三个组织各有一定的权力,相互之间又互相制约,这和美国的政治结构颇为相似。三权分立的管理体制在竞技体育事业中体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中美文化特点对竞技体育的影响的比较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属于多元文化,形成了提倡竞争,注重个人奋斗,勤奋务实和平等的精神,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文化个性不断得到完善和强化,美国的价值核心是个人主义、价值追求是个人利益,审美观是外形的健与美。中国起源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农耕社会,价值核心是集体主义,价值追求讲究“中庸”,道义。审美观是内在美。

3中美两国竞技体育发展动因

美国竞技体育来源于群众体育,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本身对于体育的诉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市场化的不断完善,竞技体育表演服务成为了一种商品,职业竞技体育开始出现。职业竞技体育和学校竞技体育是美国竞技体育的两大组成部分。美国的文化传统促使了群众关注竞争,关注体育,国家和社会组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体育需要,体育的发展动力是自下而上的,是和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相适应的。

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动因来源于政治的需要,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建国之初,我国的政治体制刚刚建设,国际地位地下,急需改变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竞技体育由于其量化的速度、理想的角逐和国际性比赛的世界平台,使竞技体育成为我国展现民族精神的窗口。而这一时期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我国的竞技体育要想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实现赶超型发展。社会历史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基本性质和走向。

4中美竞技体育体制形成背景的比较

美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起源于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中,美国政府几乎不直接给竞技体育拨款,竞技体育也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这种情况下,美国竞技体育依然世界领先,这和美国竞技体育的高度职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作是分不开的,美国体育产业是美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美国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市场运作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关系。可以说,美国的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生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的竞技体育产生有着浓厚的政治因素,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竞技体育肩负了更加浓厚的政治色彩,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在西方竞技体育强大的冲击下发生变迁的,其动力是来自于民族的自强意识。

显而易见,美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程是由于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而引起的,它更具有自然发展状态下的和谐性,它的每一个历史的发展都是前一阶段社会文化系统中已经具备的潜能的进一步发挥,即使它的偶然性变化也包含着某些必然性的因素,因而我们认为它是一种顺向性的发展过程[2]。而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程,其原因并不仅仅在其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即使这种内部的矛盾运动,而是由于西方文化和竞技体育的撞击而大大强化的。它更依赖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西方竞技体育在中国土地上的传播、渗透所提供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体育竞技文化篇8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软实力;文化传播;体育管理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如果要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那么必须尽快研究和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支撑点—软实力。它不同于技术、设施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仲,而“软实力”强调的是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竞技体育又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发展和建设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对参与国际竞争和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软实力及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科学内涵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的。他在《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指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如果实力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那么有3种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通过威胁,通过利诱,或者通过吸引和互相选择—那就是软实力。”他还进一步指出软实力依赖于“塑造与影响他人偏好的能力”,并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源于3个方面:“文化、价值观及制度。”

竞技体育软实力也可指一国的体育制度管理、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对外传播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因素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的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及国际形象等无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过程中,软实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的格局下,竞技体育软实力在国际体育竞赛与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它相对于硬实力而言,主要体现在一国的管理体制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精神文化的感染力、对外传播的说服力以及国际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软实力”看似实力,在终极处却是“非实力的实力”。用辩证法的说法,“软实力”乃是要成其为大,必须先使自己谦卑微小,让优质的善良及文化底蕴使人觉得可亲的一种实力。

2加强软实力建设,实现中国竟技体育崛起

中国的竞技体育拥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资源:有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思想基础和制度框架;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举国体制,它使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目前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在竞技体育的制度管理层、精神文化层和对外传播层方面。因此,这3个层面的建设和完善是促使中国竞技体育全面崛起的关键。

2.1建立健全科学的竞技体育制度管理体制

2.1.1完善竞技管理体制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竞技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对体育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伍绍祖同志指出,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离不开三件东西:一是“硬件”,指科学技术、场地设施;二是“软件”,指科学管理;三是“活件”,指人与人的积极性。毋庸置疑,中国竞技体育要崛起,根据国情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建设、体制实施是进行管理的前提,而加强体育管理实践的指导,不断完善、改革和创新体育管理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关键。

2.1.2完善竞赛运行体制

运动竞赛,是竟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竞技体育得以展现的一个必要舞台。竞技体育运行的好坏与否,关键要看竞赛体制的制定。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受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及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竞赛运行体制得到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建立起了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运行机制,促使了竞技体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2.2提升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竞争力

所谓“体育精神文化”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浓缩,是人类体育所具有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超越国界传播本国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交流、共享。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硬实力”的不足,还可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所认同的价值准则,能大大增强这个国家的影响力、吸引力,从而也就使这个国家获得了更大的软实力。“一国的文化越是具有全球普及性(普世性),它就越能够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起有利于自己的准则和制度。”如美国的nBa、巴西的足球、意大利的排球等,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本国的体育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目的除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外,更重要是增强本民族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崇尚和认同,从而削弱其他民族体育精神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其某种政治目的。

因此,提升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竞争力是竞技体育软实力文明性、融通性、缓和性的最集中体现。首先要积极参与世界各种体育大赛,提升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全球化背景下,追求共赢、加强合作、通过友好比赛成为国际体育发展的主流。中国应加强合作意识,融人国际社会,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全面合作和协调来实现国家体育战略目标。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赛事,并利用国际赛事来维护和拓展本国的形象。第二是拓展全方位的体育外交。目前体育已不再作为单一的强身健体的活动,已成为展现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传播和平与友谊的重要标志和手段,正越来越以其独有的魅力深人到国际交流活动之中。其中,“体育外交”成了国家间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社会政治及文化差异等因素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上世纪70年代震惊中外的“乒乓外交”,就有效地缓解了中美长期的紧张关系。

2.3加强中国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对外传播

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体现。它的加强不仅可以塑造中国竞技体育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在国际上获得身份和文化认同。不过,在对外传播体育精神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2.3.1加强传播机制建设

如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等,增加传播的多维效果,除了直接效果、即时效果、显性效果外,还要有间接效果、长期效果、隐性效果。

加大中国体育精神文化和赛事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拉近中国竞技体育与世界的距离。进而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以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

2.3.2重视非媒体传播渠道

“走出去,请进来”,以多种大型体育赛事和比赛为契机,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的独有魅力。如通过举办“中国大奖赛”、“中国邀请赛”、“友谊赛”等体育活动,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之前,中国要承办多种国际比赛,这是中国宣传自己体育精神文化的绝佳契机,并不一定非等到2008年奥运会再加以展示,到时就为时过晚了。这样可以推动中国竞技体育与各个国家的交流。

2.3.3以体育职业化带动文化交流

如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不断崛起,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运动员来华参加比赛,增加技术及文化交流与合作,无形中就推动了中国体育精神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传播。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在今天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信息传播的进步。先进的电视传播技术将各种比赛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信息传播事业的进步和对外传播的加强,就没有今天的竞技体育。

3结论

(1)中国竞技体育崛起必须有内在的完善管理体制作为支撑。在国内,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的建设相对薄弱,更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竞技体育管理运行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竟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体育竞技文化篇9

论文摘要:阐述我国竟技体育职业化、院校化发展的动因,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促使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使得竟技体育自身价值进一步提高,竟技体育又逐渐渗透到国家普通高校和专业体育院校中,得到蓬勃的发展。随之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竞技体育管理主体,改变了过去由政府部门单一管理主体的模式,出现了职业化、院校化等共同发展的竟技体育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体育体制,尤其是竞技体育体制由原有政府型逐步向“政府一社会”型发展,最终将转变为完全由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一种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出现了多种不同高水平竞技体育队伍及相应的多元管理主体。笔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以此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社会学依据。

1、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动因

1.1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我国加人wto,对外开放进人新阶段,表现为由政策性开放走向制度性开放;由局部的开放走向全方位的开放;由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开放走向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的产业开放。体育事业在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中属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范畴,那么在这种改革趋势中,对我国体育体制中原有的一些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就必定也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具体到现行竞技体育体制而言,只有对其进行改革才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选择,并将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其次,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来看,我国的体育事业长久以来一直是“政府管理型”体制,顺应政府职能转变,近年来体育系统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严格地说,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方面,改革的力度、深度还未能触及竞技体育体制的根本。从长远看,为了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能够尽快地走出改革带来的负面震荡,作为主管体育的政府部门,就应尽早地让竞技者事业的相关资源进人市场,只有这些资源在市场的运动时间越长,才越有可能实现均衡、合理的配置;而体育主管部门则需为这种竞技体育市场化发展制定规则,并为之服务。

1.2商品经济体制下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

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文化的大交流。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单一的奥运会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出现了许多单项体育项目逐渐向职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足球世界杯赛、国际汽车一级方程式大赛都已成为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运动。国家于1995年6月20日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政府导向作用、各种媒介的广泛宣传,使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体育就是竞技的单一观念,将竞技与休闲、娱乐、健身有机结合,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去,将体育的竞技、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社会时尚。因此,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竞技体育队伍的职业化,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竞赛组织运营的市场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社会现实。

1.3人们体育消费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前20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主流目标,已进人了迅速提升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产活动方式的变革将使体育的功能、形式和内容都随之发生变化。体育的性质发生改变,各国都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以促进休闲运动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开始了5天工作制,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两个长假都有利地推动体育消费的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收人的迅速增长,使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摆脱了以生存资料为目的的生活理念,群众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强。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增长率随家庭收人、个人收人的增长呈总体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开发集聚了经济能量和社会消费的基础。

1.4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逐步开发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形式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随着体育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市场的主客体出现,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无形资产、体育用品等体育市场应运而生,其中与竞技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观众和球迷群体,竞技体育的巨大市场和经济价值正在被开发和利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也通过市场开发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政府之外的发展资金,缓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不断开发亦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了职业俱乐部管理主体的发展。

2、竞技体育院校化发展的动因

2.1“院校化”是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目标之一

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结合有着历史渊源,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将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纵观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必须同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素质(包括体质)等相关因素的普遍发展相协调。竞技体育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竞技体育应以经济、科技、文化为基础,走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道路,将竞技体育的发展建立在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普及为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现竞技体育“院校化”。

2.1.1“院校化”是实施“科技兴体”的一项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出于我国体育科研机构分散、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导致科学技术与体育运动实践难以紧密结合,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充分发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和体育院校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建立科训一体化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有效解决优秀运动队科学训练的集约化管理问题;体育技术市场培育问题;重点训练基地和优秀运动队的科技建设问题;高水平、适用性强的科技成果开发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问题;以及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问题。因此,竞技体育向“院校化”的战略转移,将会极大地调动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的科研力量投人到竞技体育战场,并会给高等院校各学科教师带来更多的直接为运动实践服务的机会,切实解决和突破一些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2.1.2院校运动员已成为竞技体育领域的生力军

我国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国家为探索一条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员之路,加速奥运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解决在役和退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问题,决定在原国家体委直属的6所体育院校创办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实施“亦读亦训”的培养方针。随后经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科学论证,将运动训练学专业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本科教育正式专业,实行全国招生。各体育院校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迅速组建了竞技体校和运动训练学系,将竞技体校的专项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专业办学进行了有机结合与衔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初中、高中、本科一条龙的“亦读亦训”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后的20多年,各体育院校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学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竞技运动项群,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京体育大学的田径、重竞技项目,上海体育学院的摔跤、拳击、武术、击剑等项目,武汉体育学院的水上、武术项目,沈阳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冰雪项目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全国57所高等院校内试办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队以来,到1990年已正式成立了田径、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5个单项体育协会。cuba联赛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内已形成巨大的影响,近一两年来,大学生足球联赛也在迅速推进,其它项目如跳水、艺术体操、拳击、健美操等也发展迅速,影响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发展前景广阔。另外,一直以来作为奥运金牌榜上金牌大户的中国跳水队同清华大学的联姻,成为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代表。

2.1.3“院校化”可为运动员“二次就业”打下择业基拙

竞技体育“院校化”是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省、市运动队的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大多数由劳动部门分配到企事业单位,从事非体育性质的工作。随着我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大批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运动队,成为运动队在编制、资金、住房等方面的巨大包袱。面对已走到尽头的统分政策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专业运动员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尽管一些优秀运动员退役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但在人数众多的运动员队伍中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竞技体育向“院校化”战略转移,也可为广大现役运动员获得学历教育和文化知识提供了机会,使运动员在从事专业训练的同时接受较系统的高等教育、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退役后可在较宽范围内就业,不仅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改善优秀运动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2.2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推动高校管理主体的发展

2.2.1高校进入高水平竞技体育行列的主客观条件

由于国家的长期投资,高校积累了开展竞技体育训练所需的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和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体育教师两种资源要素,使高校承担一部分竞技体育训练任务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对外交流的层面趋于丰富,国际间的交流增多。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重返奥运会,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手段,更广泛参与到国际竞技大舞台上。然而,繁重的竞技任务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财政压力,使得体育部门单独承担国家竞技体育任务的困难程度加大。与此同时,教育部门本身也面临着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种国际高校竞技体育交流的需要,这种形势也促使了教育部门应尽快发展高校竞技体育,参与国际竞争。

从1986年4月一1987年,原国家体委陆续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4个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法规文件,并正式批复了清华大学等51所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院校,把培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组队参与国际竞赛和体育交流,提到了高校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规划》颁布后,使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明确针对奥运争光战略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2年3月教育部又给6所大学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均给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的保证和宽松的环境。

2.2.2高水平竞技体育文化价值增强了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竞技体育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也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精神,通过开展竞技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比赛当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而竞技体育文化的精神能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正确地引导体育文化活动,以使校园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竞技体育同时又是提高大学知名度的一种手段。竞技体育管理走向多元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政府积极支持、鼓励普通高等院校以自身实力建立相应的竞技体育项目。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普通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得到充分的发展,水平也随之大幅度的提高。在此情况下,普通高等院校所承办的cuba联赛、大学生女足联赛、清华大学跳水队等竞技体育得到社会媒体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同时众多商家对cuba联赛的赞助也充分体现了其商业价值增强。社会各界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广泛关注,无疑是对竞技体育的又一管理主体—高校加大体育工作力度注人了活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之间也产生了从生源到就业各个环节的激烈竞争,各高校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各高校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实力,广泛宣传自身的办学理念,提高社会知名度,因此,竞技体育给高校提供了一个媒介和一个充分展示、宣传自己的舞台。

2.3体育院校的管理主体多元角色地位

2.3.1办学职能的逐步转变

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为主要办学职能的教育机构。体育院校调整为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单一系科院校,1980年全国体工会提出“创造条件,把体育学院办成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后,原国家体委直属体育院校先后成立了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体系相结合的试验田和三结合基地的试点。各体育院校积极探索“亦读亦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的环境下,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体制改革,对原属体育院校只保留1所,其他院校下放到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政府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各体育院校为适应不同阶段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确立了以体育教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特色,服务全国,服务地方的办学指导思想。

2.3.2发展竞技体育是突出办学特色的要求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对直属体育院校进行体制改革,已下放的原直属体育院校面临着全国体育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又要面临国际体育教育机构进军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我国体育院校由于发展基础的原因,过去更多地强调和突出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行业专业性特点重视不够,而与师范类院校培养师资的办学力量相比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体育院校要跨出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模式,把体育院校办学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自己在体育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给体育院校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突出以体为本、办出竞技体育特色,是体育院校发展的需求。

2.3.3发展竞技体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体育院校仅有北京体育大学是部属院校,而其它院校均为地方所管辖或以地方为主的共建院校。因此,体育院校面临着既要承担国家奥运任务又要为地方体育事业服务的要求。从体育院校竞技项目设置目标重要性的调查可以看出,体育院校运动队项目的设置,主要考虑因素是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并围绕这一最高目标制定和实施全运会及大运会目标。

在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强劲发展形势面前,体育院校事业发展面临着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与挑战。因此,从体育院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在加强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人才培养的同时,体育院校应十分强化其竞技体育功能,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为提升所在省、市竞技体育竞争实力作出贡献。以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对体育院校办学的支持,同时瞄准奥运会这一最高目标,强化造就“国字号”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输送力度,进人国际竞技舞台和竞技市场,提高国家投人比重,在认真履行既为地方服务又为国家作贡献双重职能的作用下,充分体现体育院校的办学性质与特色,促进体育院校整个事业的发展。

3、结论

体育竞技文化篇10

关键词:体育文化;竞技运动异化本质;文化溯源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007-04

Culturaltracingandretrospectingofthenatureofdissimilationofcompetitivesport

XUai-min1,wanGXiao-ming2,HUanGLing2

(1.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31,China;

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7,China)

abstract:Competitivesportisasortofbodyactivitywithsuchcharacteristicsasrule-specific,competitiveorchallenging,entertaininganduncertain,abodymovingprocessthatbasesitsmaingoaloncreatingoutstandingperformancesultimately.thedissimilationofthenatureofcompetitivesportreferstotheincoordinationoftherelationbetweenthesubjectandobjectofcompetitivesport,inotherwords,thesubjectofcompetitivesportistopursueitsowndevelopmentoriginally,butonthecontraryitispossessedbytheobject.Civilprogress,aggressiveviolence,nationalpolityandcommercialinteresthaveresultedinthedissimilationofcompetitivesport.Forthedevelopmentofcompetitivesport,weshouldbuildadissimilationresistingcastle,andinitiativelyseekfortheessentiallymeaningfulculturalreturnofcompetitivesport.

Keywords:sportsculture;natureofdissimilationofcompetitivesport;culturaltracing

竞技运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身体活动,它将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观众等人的因素统摄其中。当这些人的因素参与竞技运动时,发生了某些行为变化或角色迁移,阻碍了竞技运动的正常进行时,异化现象就出现了。周爱光[1]认为:“异化是指由主体产生的客体脱离开主体成为与主体相对立的独立存在,并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反过来支配其主体的结构。”庞建民等[2]认为:“所谓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化就是指参与竞技体育的人(主体)与竞技体育(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协调。这种关系的不协调就是指参与者(包括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管理者等)原本是追求自身的发展,但反过来自身却被对象占有了,即被运动成绩和物质奖励占有了。”在现代的竞技运动中,充斥着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竞技运动发展的不和谐、不协调的现象,这些现象扭曲了竞技运动的本质精神――“公平竞争”原则,形成了结构性的矛盾,异化产生了。在这些异化现象的背后:一是,掺杂了人为的利益因素,竞技目的成为次要原则,操纵竞赛追求利益成为首要动因;二是,竞技运动中所形成、发展的技战术、组织模式、竞赛规则和行为规范逐渐被客观化,都反过来成为克制和支配竞技主体的因素;三是,竞技运动的主体被客观因素所诱导、哄骗、欺瞒和教唆,竞技主体缺乏克服的手段,导致主动性、创造性缺失,竞争的公平、公正原则丧失;四是,竞技运动的客观因素目标明确,使得竞技主体自然选择性地跟随客观因素的改变,导致竞技运动目标偏离本质精神;五是,竞技运动主体的保障与目标相脱离,竞技主体的付出与回报不符,衍生的嫉妒与怨恨是竞技运动无法摆脱的阴影。竞技运动的异化“使得人的塑造和关照被忽视,在狭隘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垄断下,竞技运动基本丧失了文化教育本原,沦为政治工具和商业手段”[3]。竞技运动主体是人,目的是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但是在竞技运动异化的阴影下,主体被忽视,内部各结构与社会因素相关联的过程中,表现出非理性的价值选择、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竞技主体成为纵的符号和工具。“一种异己的力量扭曲了竞技体育本质,使人们离竞技体育的初衷越来越远”[4]。竞技运动异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与其相关联的因素众多,都成为竞技运动本质精神异化的手段,要厘清竞技运动异化的本质特征,必须从竞技运动异化的文化溯源开始。

1竞技运动异化本质的文化溯源

1.1文明进步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产生

当人类社会突然感知到文明世界的来临,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伴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而逐渐增多,文明进程开始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提出:“生命有超越生命的能力。生命过程是不断超越生命本身,不断壮大、发展自身的过程。”[5]文明带给了人类思想的深度,导致自我意识出现,“人就是自我意识,他意识到了自己,意识到了他的人性事实和他的尊严。正是据此,他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6]。但是自我意识留下了一些思想遗产,比如:怨恨、嫉妒、暴力、负罪、内疚等,这为异化留下了自我生长的空间。德国哲学家尼采探究心灵道德认为:“人变成了一种道德动物,更准确地说,人变成了一种奴隶道德的动物,他的道德的心理标记是内疚和负罪。……内疚和负罪,这是现代人最重要的疾病,就是要挖掘这种疾病的起源。”[7]内疚和负罪感催生出怨恨和嫉妒的心理,社会道德和人性道德界限没有明显的划分,罪恶和邪念在肆无忌惮地扭曲着人们的心灵。对于文明在人类心灵上的异化遗产,起初人类是依靠体育运动来化解和暂缓异化的痛苦,但是随着灵魂世界的爆发和“上帝”虚无主义的出现,体育运动这一解药逐渐失去功效,本来是保留着人类道德底线的竞技场,最后却变成了人们追求竞技运动中的荣誉、金钱和胜利的地域,不惜用任何手段达到既定目的,竞技运动中公平竞争的界限就这样一次次地被撕扯、袭扰和亵渎。

1.2攻击性暴力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产生

攻击性是动物(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种源自身体内部的本能反应。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认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具有一种对抗同类分子的战斗本能,这就是攻击性本能,它是生物进化的原始动力。”人类依靠着进化的成果和攻击性本能,改造着整个世界,并让自身成为支配这个世界的主宰。“在未经人类文明洗礼过的史前社会,人类依靠种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来共同抵御来自自然和其他猛兽的威胁,将各自身上的生物攻击性引向对群体有利而无害的方向”[8]。攻击性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人类在文明的碰撞中,感受到了恐惧、危险和失败的苦果,攻击性转而变成为一种暴力的手段,于是在人类文明历史中,战争成为了唯一选择。人类变成为一种善于有组织、有计划和有意愿屠杀同类的可怕动物。“什么是最大的快乐?暴行的快乐:因为在这些状态下,对于残暴行为的欲望和才能被视为一种美德。暴行是人类最古老的节日欢乐之一”[9]。人类情绪是如此琢磨不透,在暴行中获得的快乐和安全感,流淌在血液中的攻击性吞噬着人类文明。攻击性瞬时变成为一把双刃剑,一面是进步,一面是暴力,在这种两难的权衡中,竞技运动化解了这一矛盾。“竞技运动所摹拟的正是一种人类由来已久的暴力行为与暴力现象。但竞技运动自身并非暴力行为,它属于一种具有非理性内涵的艺术形式”[10]。竞技运动成为人类攻击本能的收容所,暴力在这里安静地、尽情地流淌,人们嘶声竭力的呼喊、纵情欢快的愉悦、毫无顾及的嬉笑、天性本能的打闹、激烈随意的狂欢、能量野蛮的宣泄,竞技场成为了释放天性的舞台。但是,在竞技运动中也会有失控的暴力,攻击性在竞技运动中,形成这样一种过程:从本能收容异化。

1.3国家政治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产生

“体育竞技是国家间象征性的对抗,军事冲突则是国家间事实性的对抗……体育绝非是对战争的克服,友谊在体育中一再被强调,恰好是为了掩盖体育的战争本性”[11]。德国体育史学家莱默尔说:“运动和政治永远分不开,运动最有兴趣的地方,也是政治家最有兴趣的地方。谁要从事体育运动,谁就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否则,就别参加运动。”于是,当国家政治利用体育竞技的开始,竞技运动就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这也是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因素之一。本身不具备任何政治因素的竞技运动,在“为国争光”、“民族英雄”、“集体荣誉”等政治术语前,沦为国家之间的权力竞技、实力竞技和经济竞技的工具。竞技运动的初衷被改变,原本希望人在竞技场中释放能量、燃烧生命、放飞激情和回归野性的竞技运动,成为国家政治的手段,体力之间的竞技变成为经济、智力和国力的竞技。“公平竞争”、“更快、更高、更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都被淹没在国家荣誉至上的巨大海洋之中。竞技运动从人类身体本能的思想中心转移到国家身体的政治中心,是一次巨大的变革,竞技运动本身不具备承受这种改变的能力,所以异化产生了。“竞技已不再是体育,竞技已成为人们谋取‘功利’的手段,成为国家利益、民族‘功利’的竞技场”[12]。

1.4商业利益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产生

古奥林匹克运动荣誉的象征仅是橄榄枝,表达着人追求和平与希望,人与神在竞技场得到统一。但是,随后的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却充斥着金钱、腐败、政治与利益,职业运动员的出现,虚假竞赛、裁判舞弊、操纵竞赛、替代竞赛等竞技运动异化现象也出现了,使得古奥运会的神威渐失,沦落为政治与权利角逐的工具。“功利化成为笼罩在体育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体育的异化现象已客观存在”[13]。古奥运会冠军通常被认为是最有德行的人,冠军被视为英雄,雅典规定给每个奥运会冠军500杜拉克的奖金(可买500只羊或20个奴隶)。金钱的刺激,促使一批贫困破产的人以职业选手为身份,“在奥林匹克优胜者的花名册上,可见到一些出身贫苦的希腊人,常以职业运动员的身份,为雇佣他们的城邦赢得胜利[14]”。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在体育竞技中出现营私舞弊,教练员不根据规则违反原则,运动员代表他邦参加比赛。最后出现“雇佣兵制”,就连生命和屠杀都可以进行交换,这一切冲击着公民对城邦的责任感,“有钱的城邦就是祖国”,古希腊城邦的道德体系崩塌了。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同样出现了这些现象,历史又一次重现,“商业化的运作给竞技体育比赛带来变革,但过度的商业倾向和商业操纵也给竞技体育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损害了竞技体育的最本质特征――公平竞争,导致竞技体育‘异化现象’发生,如:服用兴奋剂,黑哨等”[15]。

2对竞技运动异化本质的反思

2.1寻找竞技运动的本质文化

“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16]。在对竞技运动本质的思考当中,很自然的将竞技与身体联系在一起,竞技运动的本质就是将人身体的最大极限素质发挥出来,让身体感受快乐、自由、力量与健康。“竞技如同一股洪流,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裹挟进去,让他们尽情地宣泄、享受、排遣,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发展”[17]。竞技运动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是需要多种文化共同演绎的人类生命起源。竞技运动追求的是公平、平等和自由;它展示的是竞争、比拼和对抗;它教育着身体、张扬着身体、表达着身体;它通过竞技寻找着身体的差异,并以锻炼弥补这种差异,使竞技运动在与人类身体的交融中表达着本质精神。

2.2建立竞技运动的道德规范

竞技运动异化根源就在于对道德约束的不重视,使得与竞技精神相违背的异化现象有生存的土壤。“竞技主体的道德需要是竞技主体道德活动发生的主体动力。竞技主体的道德行为是由其道德动机驱动的,而其道德动机是在其道德需要心理与客观的社会道德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激发出来的”[18]。因此,有必要建立起竞技运动的道德体系,让竞技主体――人,能主动寻求“内在需要的一种自觉的道德力量,它使从业者认识竞技体育运动中什么是善与恶,从而自觉地、主动积极地遵守并同不道德手段与行为作斗争,为维护竞技体育竞争的公平性,保障与促进竞技体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价值源与心理认同”[19]。竞技运动异化的形式和方式有很多,但都必须作用到人的主动因素中,因此建立竞技运动道德规范,必须以人思想道德规范为基础,同时考虑社会诸多因素,并统摄竞技运动的历史与未来,建立科学、合理和规范的道德体系,形成防止竞技运动异化的长效机制。

2.3铭记竞技运动的公平竞争

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运动的文化,一定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核心,它是人类最能读懂的身体语言。“没有竞赛,就不可能有竞技体育的生命与活力”[20]。在竞技场只要用眼睛就能理解这里存在的文化内容,因为竞技运动“选择了最易于沟通、最少争议和歧见的国际性语言――肢体动作。使它最适合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对各种民族文化进行统摄、同化、融合和兼容”[3]。对于这样一种国际语言来说,我们应该保护它在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内涵,不应该受到异化和社会阴暗面的影响,保持其长久的发展方向。“公平、公正”是竞技运动的价值核心,只有在“公平竞争”中才能产生纯真的竞技精神,“公平竞争”是竞技运动的前提和基础,是身体运动文化的深刻内涵。“在竞技运动领域的竞争的核心法则是公平竞争。公平竞争作为人类生活态度的显现,作为人的生命意志面对未来的投射,它渴望通过体育运动这一形式来激昂生命的创造,通过人体运动的形式把握人生、塑造人生、实现自我正是公平竞争存在的深刻价值”[21]。只有真正理解“公平竞争”的涵义才能有效地抵御异化,主动在竞技运动领域淡化政治功能、防范商业干扰、疏导暴力倾向,维护竞技运动仅存的公平尺度。竞技运动的“公平竞争”是不能触碰的精神底线,是铭刻文化内涵的价值核心。

2.4思索竞技运动的生命价值

在竞技运动中“人们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准备,才可以成长为成熟的、羽翼丰满的运动员。为此,运动员们不得不训练自身,不断重复整合自己,甚至惩罚自己”[22]。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人类在自我找寻那些原始记忆中的生命符号,身体运动是长久的过程,是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手段,必须学会坚持、忍耐、惩罚和克服,这是人类在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身体需要运动作为生命基础的,静止等于生命的终结,运动等于生命的继续,于是身体运动成为有终点的持续过程,要保证身体健康只有坚持运动。“让我们的肉体与灵魂都得到双重的解放与充电,这就需要体育。体育,就这样充当着反抗异化的最积极有效手段。……体育拯救着人类,体育挽救并永远珍惜人类的本能与力量”[23]。人类必须时刻从睡梦中惊醒,必须反思、理解和畅想,让竞技运动回归自然、人性、道德和公平。竞技运动本身就是人类能力的展示,不要给予它太多的荣誉、光环和理念,不要干扰它本身具备的思想和文化体系,让它回到单纯、人性和自由,让它告别异化的侵袭,竞技运动的异化过程就是人类自身思想、身体的异化,这是可怕、恐怖的事实。当人类还清醒、还会思考的时候,请保存着最后一颗可以拯救人类身体,抵御疾病、虚弱、衰败和颓废的唯一生命解药,这就是竞技运动的生命价值――对于生命的解救。

参考文献:

[1]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庞建民,林德平,吴澄清.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74.

[3]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4):45-48.

[4]陈淑奇,龚正伟.竞技体育异化与运动员权益保障问题之伦理审视[J].体育学刊,2009,16(1):19-23.

[5]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02.

[6]亚力山大•科耶夫.黑格尔著作导论:生产•第一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1.

[7]汪安民.尼采与身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1.

[8]范文杰.从内隐攻击性视角看竞技体育的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51-53.

[9]尼采.曙光[m].田立年,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13.

[10]路云亭.竞技的本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62-464.

[11]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5-36.

[12]曹卫.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J].体育学刊,2003,10(4):1-3.

[13]田荣和.体育的工具性异化与人性化复归[J].体育学刊,2005,12(4):11-13.

[14]于克勤.古代奥运会史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1-182.

[15]任建慧.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悖论――基于人文视角的观察[J].体育与科学,2008,29(3):58-61.

[16]伍雄武.现代人与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8.

[17]卢元镇.竞技:人类进步的表征与希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369-372.

[18]周成,周文.化解竞技体育异化的思考――基于竞技主体道德需要的视角[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79-82.

[19]熊文,王泽应.竞技体育伦理及其研究之意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545-550.

[20]肖林鹏.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J].体育学刊,2004,11(6):1-3.

[21]刘志敏,解毅飞,凌青东.对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的哲学阐释[J].体育与科学,2003,24(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