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残余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1:41

资产评估残余价值篇1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审计要点

作者简介:

汪立(1985-),男,安徽黄山人,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小晗(1987-),女,安徽阜阳人,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博连读生

一、引言

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比较权威的观点: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U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二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本文更倾向于国内综合的观点,即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准则中存在一定的政策选择空间,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选用美化公司财务形象的会计方法来披露公司的财务报表,使报表信息使用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理解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当局日前所要达到的目的。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将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笔者通过比较新旧会计准则,发现新会计准则一方面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如修订了存货期末计价方法,改变了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部分资产已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等,限制了企业利润操纵,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来调整其会计政策,这无疑又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二、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空间

(一)新债务重组准则和非货币易准则将给上市公司重新带来高额利润新债务重组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一债务重组》)改变了相关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人资本公积,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一会计准则对一些高负债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包装利润提供了空间。因为,我国的银行多为国有(控股)银行,能否豁免债务常取决于地方政府。再则,一些关联方还可以通过一面豁免债务、一面做高业绩来操纵股价、搞内幕交易,包装利润容易,结果越是债台高筑,越是利润丰厚。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换人的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再次运用了公允价值来计量,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这一交换将再次产生利润。如一家商贸公司决定以账面价值为100万元、公允价值为180万元的库存商品,换入a公司账面价值为150万元,公允价值为180万元的房屋。该商贸公司对换人资产采用公允价值200万元计价,则给商贸公司带来了80万元利润。此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也是一个操纵点。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公允价值”难以公允。

(二)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处理以及摊销期、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变更等,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现行无形资产准则将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全部计人管理费用,新无形资产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企业的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即将开发支出归入无形资产中定期进行摊销,与以前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相比,大为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然而却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因为新准则虽然对公司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公司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达到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另外,新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高公司的利润,或者以相反的方法来降低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关于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等规定,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新准则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即公司只要找到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等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为上市公司利润的操纵提供了有利途径新借款费用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最大的变化,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原来仅为固定资产,现在包括固定资产、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和无形资产等;二是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原来仅为专门借款,现在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给公司进行借款费用盈余管理指引了道路。根据规定,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允许计人资产,这样公司可以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调节当期盈余。如企业如欲提升公司业绩,需要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则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已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这样既延长了利息支出计人资产的时间,又减少了折旧的计提,从而达到增加当期盈余的目的。相反如公司欲“隐藏利润”,则又可能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利息调整为一般借款利息,以扩大当期财务费用来降低公司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四)非经常性损益增加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新准则体系增加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将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对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人当期损益,但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人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

政府补助会直接影响到当期的损益。可见,政府补助是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来源,也是上市公司的盈利构成之一,甚至成为部分业绩差公司避免亏损的主要方式之一。

(五)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局限性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新会计准则体系扩大了减值使用范围。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的不仅局限于原先的八项资产、存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资产、金融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均应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相应计减值准备。另外,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能冲回的限制仅限于部分资产、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等资产的减值准备,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转回,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并没有完全被限制。

三、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审计要点

(一)努力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盈余管理是企业精心策划的结果,造成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一定的难度。注册会计师应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理论水平,强化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接受后续教育,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和理解,以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注册会计师必须对盈余管理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职业敏感性,加强审计力度,提高不同盈余管理手段下的审计质量,重视审计计划,重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重视针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程序;同时要不断提高相关的技术知识、环境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使在不同盈余管理手段下都能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二)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及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所属行业的特点,根据与企业管理当局、内审人员、企业职工进行交流获取的信息,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交给有关部门的年度报告中的信息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对相关内部控制进行了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评估报表层和认定层的重大错报风险。另外,可使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使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异常的关系及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潜在错报风险的领域。如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了盈余管理,则可能导致前后期数据、指标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注册会计师应关注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此外,如当期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资料所显示的会计信息则没有明显差别,则有可能是因为管理当局进行了盈余管理。通过以上程序,发现可能发生盈余管理的项目,并区分财务报表层和认定层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再针对评估出的不同层的重大错报风险,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分别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和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如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则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较高,应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如制定详细的会计政策调查表,进行周密的会计估计调查;根据获得的相关信息,制定有效的审计策略;以及对重点事项指派有经验的、高水平的人员或考虑在某些方面利用专家的工作。

(三)关注公允价值应用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需要有充分发达与完善的市场做评估假设,而我国市场条件并未达到这种完善程度,必然使评估的公允价值大打折扣,加之资产评估的制度不够完善,资产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都会影响资产评估公允价值的准确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对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人员的技能和经验进行评估,以确定重大错报风险,如当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过大时,说明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会相应增加。对于确定公允价值涉及专业技术的计量来讲,应决定是否有必要采用专家的工作,如果计划采用专家工作,就要取得充足恰当的审计证据证明这种工作对于该审计目的是适当的,应考虑专家对公允价值定义的理解,或专家可能用于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是否不同于管理部门在报告中所用的方法;应对专家的专业能力做出评估,如该专家所拥有的职业证书和资格,该专家在公允价值估价领域的声望和地位,其独立性如何等。另外,应了解专家工作的目标和范围,专家对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怎样理解的,以及其所使用的估价方法、假设和任何的非客户的资料,从而根据估价的结果进行实质性测试。

(四)注重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处理以及摊销期、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可操控性,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日益提高,与其相关的交易金额也一般较大,由于无形资产性质的特殊性,重大错报风险也较高。注册会计师应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力求将无形资产检查风险降到最低,以控制审计风险。另外,对于无形资产比重较高的企业,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审计,由于该类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注册会计师除对其会计报表发表意见外,还应充分关注该企业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等,并提醒信息使用者注意。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也一般都占有较大比例,加强固定资产的审计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提高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对这些情况特别关注,结合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消耗方式、所处环境、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等因素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以确定被审计单位会计估计变更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资产评估残余价值篇2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2006年1月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发表了“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

1什么是Gi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它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的有效管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相互关系,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

2风险评估简介

风险评估是在综合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针对确立的风险管理对象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即根据资产的实际环境对资产的脆弱性、威胁进行识别,对脆弱性被威胁利用的可能性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从而确认该资产的安全风险及其大小,并通过安全措施控制风险,使残余风险降低到可以控制的程度。

3地理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

评估开始之前首先要确立评估范围和对象,地理信息系统需要保护的资产包括物理资产和信息资产两部分。

3.1物理资产

包括系统中的各种硬件、软件和物理设施。硬件资产包括计算机、交换机、集线器、网关设备等网络设备。软件资产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通用应用软件、网络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和业务应用软件等。物理设施包括场地、机房、电力供给以及防水、防火、地震、雷击等的灾难应急等设施。

3.2信息资产

包括系统数据信息、系统维护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信息主要包括地图数据。系统维护管理信息包括系统运行、审计日志、系统监督日志、入侵检测记录、系统口令、系统权限设置、数据存储分配、ip地址分配信息等。

从应用的角度,地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五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环境;数据是GiS的重要内容;方法为GiS建设提供解决方案;人员是系统建设中的关键和能动性因素,直接影响和协调其它几个组成部分。

4风险评估工作流程

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一般应遵循如下工作流程。

4.1确定资产列表及信息资产价值

这一步需要对能够收集、建立、整理出来的、涉及到所有环节的信息资产进行统计。将它们按类型、作用、所属进行分类,并估算其价值,计算各类信息资产的数量、总量及增长速度,明确它们需要存在的期限或有效期。同时,还应考虑到今后的发展规划,预算今后的信息资产增长。这里所说的信息资产包括:物理资产(计算机硬件、通讯设备及建筑物等)信息/数据资产(文档、数据库等)、软件资产、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能力、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产(良好形象等),这些都是确定的对象。

4.2识别威胁

地理信息系统安全威胁是指可以导致安全事件发生和信息资产损失的活动。在实际评估时,威胁来源应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并分析这些威胁直接的损失和潜在的影响、数据破坏、丧失数据的完整性、资源不可用等:

(1)系统本身的安全威胁。

非法设备接入、终端病毒感染、软件跨平台出错、操作系统缺陷、有缺陷的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和维护出错。

(2)人员的安全威胁。

由于内部人员原因导致的信息系统资源不可用、内部人员篡改数据、越权使用或伪装成授权用户的操作、未授权外部人员访问系统资源、内部用户越权执行未获准访问权限的操作。

(3)外部环境的安全威胁。

包括电力系统故障可能导致系统的暂停或服务中断。

(4)自然界的安全威胁。

包括洪水、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可能引起系统的暂停或服务中断。

4.3识别脆弱性

地理信息系统存在的脆弱性(安全漏洞)是地理信息系统自身的一种缺陷,本身并不对地理信息系统构成危害,在一定的条件得以满足时,就可能被利用并对地理信息系统造成危害。

4.4分析现有的安全措施

对于已采取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需要进行确认,继续保持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和费用,对于那些确认为不适当的控制,应取消或采用更合适的控制替代。

4.5确定风险

风险是资产所受到的威胁、存在的脆弱点及威胁利用脆弱点所造成的潜在影响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风险是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脆弱点被威胁利用的可能性和威胁的潜在影响的函数,记为:

Rc=(pt,pv,i)

式中:Rc为资产受到威胁的风险系数;pt为威胁发生的可能性;pv为脆弱点被威胁利用的可能性;i为威胁的潜在影响(可用资产的相对价值V代替)。为了便于计算,通常将三者相乘或相加,得到风险系数。

4.6评估结果的处置措施

在确定了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后,就应设计一定的策略来处置评估得到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根据风险计算得出风险值,确定风险等级,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及控制措施,并形成风险处理计划。风险处理的方式包括:回避风险、降低风险(降低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小后果)、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

究竟采取何种风险处置措施,需要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需求分析,但采取了上述风险处置措施,仍然不是十全十美,绝对不存在风险的信息系统,人们追求的所谓安全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际是指地理信息系统在风险评估并做出风险控制后,仍然存在的残余风险可被接受的地理信息系统。所谓安全的地理信息系统是相对的。

4.7残余风险的评价

对于不可接受范围内的风险,应在选择了适当的控制措施后,对残余风险进行评价,判定风险是否已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为风险管理提供输入。残余风险的评价可以依据组织风险评估的准则进行,考虑选择的控制措施和已有的控制措施对于威胁发生可能性的降低。某些风险可能在选择了适当的控制措施后仍处于不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应通过管理层依据风险接受的原则,考虑是否接受此类风险或增加控制措施。

资产评估残余价值篇3

关键词:折旧;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合计法

一、固定资产折旧范围问题

过去,会计制度遵循固定资产存在物资损耗不存在或较少存在精神损耗的思想,除了房屋、建筑物以外,要求固定资产只有在使用的情况下计提折旧,不使用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所以,旧会计制度要求闲置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不计提固定资产。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除了“已经提足折旧仍在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包括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另外,原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现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的房屋、建筑物,按新会计准则在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后仍然按照实际成本计量,而不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也应计提折旧,即计提投资性房地产折旧。

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计算问题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尤其是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年限是以“实际经历年限”为准,而不是企业“会计年度”的年限,且增加固定资产当月不考虑在内。即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是在当年3月份,固定资产折旧第一年的时间不是4月至12月,而是4月至次年3月。

【例1】2001年3月份,企业增加固定资产一项,原价1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按年数合计法计提各年固定资产折旧如下:

第一年,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折旧额:(100-10)×5/15=30(万元)

第二年,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折旧额:(100-10)×4/15=24(万元)

第三年,2003年4月至2004年3月折旧额:(100—10)×3/15=18(万元)

第四年,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折旧额:(100—10)×2/15=12(万元)

第五年,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折旧额:(100—10)×1/15=6(万元)

三、固定资产折旧因素调整后的折旧计算问题

固定资产的折旧因素,包括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折旧基数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除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属于会计政策外,其余一律作为会计估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折旧基数的变更一律按会计估计变更处理,上述因素变更后按未来适用法计提折旧。

【例2】2000年12月份,企业增加固定资产一项,原价1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按平均年限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至2004年年末,由于新技术发展等原因,需要对原估计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做出修正,修正后该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2年,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

企业对上述会计估计变更后的处理方式如下:不调整以前各期折旧,也不计算累计影响数。变更日以后发生的经济业务改按新的估计计提折旧。

按原估计,每年折旧额为(100-10)÷5=18万元,已经折旧4年,共计72万元,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为100万元-72万元=28万元,则第5年相关科目的期初余额如下:

固定资产100万元

减:累计折旧72万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8万元

改变预计使用年限后,2005年起每年计提的折旧费用为13万元[(28-2)÷2]。2005年不必对以前年度已经计提折旧进行调整,只需按重新预计的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计算确定年折旧费用,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130000

贷:累计折旧130000

四、计提减值后固定资产按会计估计变更处理问题

固定资产除了存在正常的损耗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外,还存在固定资产在经营中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固定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固定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和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下降,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情况,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上述情况均应判断固定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后固定资产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处理。即按未来适用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例3】2007年6月10日,某上市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支付价款和相关税费总计100万元,购入后即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该设备的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8万元,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2008年12月因出现减值迹象,对该设备进行减值测试,预计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55万元,处置费用为13万元;如果继续使用,预计未来使用及处置产生现金流量的现值为35万元。假定原预计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不变。2009年该生产设备应计提的折旧为多少万元?

分析:上述固定资产折旧时间为2007年7月,2007年6月当月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即2007年按半年计提固定资产。2007年至2008年年底累计计提折旧额为(100-8)÷10×1.5=13.8万元;2008年年底,固定资产可回收净值有: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42万元和现金流量现值35万元。按规定选取较高者42万元(55万元-13万元)。所以,企业计提减值后固定资产折旧额如下:[100-13.8-(100-13.8-42)-8]÷8.5=4(万元)。

因此,2009年该生产设备应计提的折旧为4万元。

五、加速折旧法并不加速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习惯上,人们一般把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称为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的特点就是固定资产使用初期多计提折旧,使用后期少计提折旧,从而减少固定资产使用风险,加速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回收,促进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

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速折旧法本身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规定相同的折旧年限情况下,应提折旧总额相同,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折旧总额相等。也就是说,与平均年限法相比,其实加速折旧法并不加速。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可以从以下案例可以一目了然。

【例4】2000年12月份,企业增加固定资产一项,原价1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分别用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提5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现将三种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列表如下:

从表1可知,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在固定资产使用期满的情况下累计折旧数额相等。只是在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情况下,加速折旧法相比平均年限法能够收回更多的投资,能够减少企业损失。但如果固定资产能够按期甚至超龄使用,不考虑货币资金时间价值因素,三种方法基本没有差别。

参考文献:

资产评估残余价值篇4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民营企业盈余管理影响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各国会计准则都允许企业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来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会计准则的弹性,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一、新准则对上市民营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作为证券市场上受投资者、债权人、证券监管部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税务机关等各方关注的评价指标――盈余指标,是上市公司进行操纵控制的主要对象,上市民营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由于其规模偏小、盈利能力水平的限制,迫于上市、停牌、摘牌等压力,也出现了对公司盈余指标进行管理控制的问题。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并非事无巨细,并非只能选用唯一的会计处理法则,而是给管理人员留有一定弹性和会计选择权。企业的收益与财务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但根据会计准则反映出来的企业收益与财务状况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主观因素。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远比会计准则制定者想象的复杂,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有自己的特点,会计准则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给予企业一定的选择空间。

1.新准则为上市民营企业盈余管理提供可能性

(1)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企业盈余弹性增强。按公允价值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入的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进入利润表。与原准则非货币易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相比,新会计准则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直接产生利润。虽然准则限定了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条件,但这一条件仅仅有赖于会计人员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性质的职业判断。显然,新准则大大扩大了上市民营企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关联方之间相互调节利益和置换资产的空间。

(2)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规定方便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新《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折旧方法以及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当使用寿命预计数及预计净残值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时,应当予以调整。而且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的变更都统一采用未来适用法,不再追溯调整,这更简化了企业变更折旧年限、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相关账务处理,便于企业通过变更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修正各期会计利润。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一般价值都比较大,每年末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进行审计时,公司只要找到证据证明其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数有差异,就可以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改变各期折旧费用,对利润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处理以及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的规定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现行《无形资产准则》将无形资产研究开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新准则将企业的研究开发划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无形资产开发费用资本化,同时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具有可选择性,给企业增加了调节各会计期间无形资产摊销额的余地。将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处理,即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当期计入损益;进入开发程序后,只要符合准则规定的相关条件就可以予以资本化。企业可以通过对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划分时点的把握来扩大或缩小资本化或费用化的金额,从而达到调节各期损益的目的。另外,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予摊销。这些规定都给上市民营企业的盈余管理另开辟了一片蓝天。

4.扩大了资产减值使用范围

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范围,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的不仅仅局限于原先的“八项”资产,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资产、金融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均应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相应计提减值准备。虽然新准则规定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但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能冲回的仅限于部分资产,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的减值准备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依然应当转回。所以一些上市民营企业仍然可以依据新会计准则运用新的手段来对公司盈余进行管理。

另外,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更为宽泛的资本化条件也给上市民营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盈余管理空间。

2.新准则对上市民营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

(1)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中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使得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都以客观的历史成本反映,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很好的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2)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减少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利润的可能性。新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限制了企业会计人员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观随意性。

(3)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包括小规模公司、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新准则还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账面价值计量,这将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操纵利润。按这些规定编制的合并报表将能真实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很好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母子公司的控制关系在合并或重组时利用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缩小盈余管理空间

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特点,及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准则中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规定,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还要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涌现,以及适应会计国际协调和交流的需要,使准则具有适度的前瞻性,给予会计主体应有的选择空间。

1.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的“无法可依”现象

鉴于目前经济发展和会计工作的客观需要,要加快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条件成熟后以会计准则代替企业会计制度,使会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前提下,更多地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新会计准则通过提高披露要求、缩减会计处理选项等措施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用会计标准漏洞操纵利润进而误导投资者的空间和余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及对固定资产折旧等准则进行了修订,并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来调整其会计政策。这样,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据新准则运用新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从这点看来新的准则也有扩大企业盈余管理空间的可能。因而新准则究竟事实上是增大还是缩小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仍是一个疑问。总的看来,新的会计准则虽比过去有很大的完善和提高,而且还同步推出了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新审计准则,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比较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但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仍是治理和防范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2.在对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修改的基础上,及时着手进行《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工作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会计准则评估制度。具体运用在我国,建议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同各方专家尽早制订出我国的准则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己颁布生效的准则进行评估。对评估出的质量等级低的准则应重点关注,优先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有关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规范应更加明确、具体,对一些主观性判断较强的会计原则和政策的运用应规定相应的约束条件,从而进一步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

[2]王宇峰石真强:浅议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及规范[J].时代金融,2006(6)

[3]戴桂荣:浅析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6(8)

资产评估残余价值篇5

摘要:资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资产评估中十分重要,其重要性尤其体现在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上。本文就新会计准则在评估长期资产价值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评估价值;货币时间价值;资产评估方法;长期资产价值

一、评估价值与货币的时间价值

评估价值是根据特定目的,按照法定程度,应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被评估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定估算,以货币为单位而核定的资产现时价格。它与资产的原值、净值不同,也与资产的市场价格不同,它是评估人员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运用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对被评估资产的现时价值所作的一种评定估算。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推理性。如对某一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时,需根据该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行业发展情况及市场环境,对该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推算,再依照一定的方法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又如用市场法评估某一资产时,在市场上寻求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推算这些异同因素对价值的影响,从而确定该资产的评估值。2.变现性。资产都具有变现的能力和特性,但在市场条件下,变现方法不同。其变现价格也不同,相同资产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因评估目的不同,其评估价值也不同。3.时空性。所谓时空性是指评估价值受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这要从资产本身或市场条件受时空因素的影响来考虑。由于时间变迁,所处地区不同,市场环境不同,资产在获利能力、市场价格上也不同,在用市场法进行评估时,时空因素的影响特别明显,由于这一特性,评估时要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结果亦有时效性。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资金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时间价值原理正确的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时间的换算关系。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是资产评估中计算资产现行市价的重要理论,其基本思想对资产评估结果有重要影响。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存放在银行时,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取出比原来多出一些的货币,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叫资金的时间价值(thetimeValueofCapital)。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货币在银行的存放可以带来利息。又如,将资金运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利润,将资金用于对外投资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等等。这种由于资金运用实现的利息、利润或投资收益就表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不断周转使用,时间价值不断增加。由于货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时间价值,所以同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的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今天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不等值的(前者大于后者),在进行价值对比时,必须将不同时间的资金折算为同一时间后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般用现值和终值两个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价值。现值(presentValue)是指资金现在的价值,又称本金。终值(Finaivalue)是指资金经过若干时期后包括本金和时间价值在内的未来价值,又称本利和。进行现值和终值的换算,有单利(SingleRate)和复利(compoundRate)两种方法,因此有单利终值与单利现值、复利终值与复利现值之称。复利就是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本金所生的利息在下期也要加入本金一起计算利息,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复利终(FinalValueofCompoundRate)是指一定数量的本金在一定的利率下按照复利的方法计算出的若干时期以后的本金与利息之和。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对选择资产评估方法的启示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资产评估方法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资产评估范畴中。其中收益法最能体现货币的时间价值。

众所周知,一宗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为持有人带来收益。如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无形资产等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为企业带来收益。资产持有人总是希望自已持有的资产能够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高的安全性,从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收益性一般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来衡量,平均收益率越高,资产的收益性越好;流动性通常用资产变现的速度与变现中的损失大小来衡量,变现速度越快且变现中的损失越小,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安全性则用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来衡量,可能性越小,资产的安全性就越高。当流动性和安全性既定时,资产的价值将主要取决于其收益率的高低。按照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获得不同时点上的相同数量的收益,其价值是不同的。这一基本思想告诉我们,如果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就必须首先将不同时点上的一系列收益分别进行折现处理,然后再加总,而不能将资产创造的收益流简单相加。总之,凡是采用收益现值法对不同资产进行评估,都必然要涉及货币收益的时间价值问题,因此都应该按照上述折现原理对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流进行折现,折现后的价值就是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价。由于长期资产时效性较长,采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评估最能体现其真实价值。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长期资产的评估中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使得资产确认的可靠程度和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投资评估中的应用

新准则中规定确定持有到期投资初始成本时,就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按实际利率进行持有到期投资资产的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及投资收益的确认。这种按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确定投资收益,充分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因为,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比如购买企业长期债券)的未来现金流入量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每期的利息和到期的本金,按照前述资产价值的确定原则,这些现金流入量的贴现之和应该等于企业投资该项资产的初始成本(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费用之和),这也是企业利用收益法评估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从财务的观点考虑,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这一思路计算出来的实际利率,并确定投资的收益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融资租赁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确定的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将最低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如果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作为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就是认为现在所取得的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每期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之和,而不是日后不同时点还本付息金额之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这样处理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的价值,如果目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付款额的现值,按照谨慎性原则就以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评估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价值中的应用

接受捐赠方确定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则按凭证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此时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如果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证,可利用市场化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活跃市场估计价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此时也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则应采用收益法按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此时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

盘盈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评估确定与此类似,即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同类或类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

(四)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折旧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通过折旧的形式逐期转化为成本或费用的,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和固定资产的预计残值三个因素。因此对于这三个因素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可靠性。前面讨论了在固定资产初始价值中如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如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残值确定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1.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现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从会计处理方法本身看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但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允许企业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这样使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空间。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前期多提折旧额而后期少提折旧额。虽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的总和扣除残值都等于固定的初始成本,但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周定资产每期的折旧额是现金的流入量,企业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法前期流人的现金流量大于同期按直线折旧法确定的折旧额现金流量,那么加速折旧法的折旧额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大于直线折旧法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所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会计处理从财务的角度分析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的作用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

2.新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另外一种将货币时间价值直接应用到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的方法原理:由于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因此固定资产每期计提折旧额的现值之和应等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所以可以将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看作年金,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残值的现值=各年折旧额现值之和”确定每年计提的折旧额。较加速折旧法,这一方法更能直接体现货币时间价值,使得折旧额能真正起到补充固定资产价值的作用。

由此可见,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有一定区别。

3.预计净残值的确定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折旧额的影响因素之一,关系到每期折旧额。新会计准则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这一定义强调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

在长期资产评估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一方面能使得资产评估价值更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后进行贴现所计算的资产价值一般低于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所计算的资产价值。所以也符合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任华,王玉萍,张弘,浅谈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7(02)

牛海霞,关于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探讨,现代商业,2009(33)

刘晓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夏萍,小议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6)

资产评估残余价值篇6

(一)工程项目物资出库与退库计价方法口径不同导致账实不符

1.项目物资出库和退库计价方法不一,虚增“工程物资”账面余额。目前实行的工程项目物资计价方式为:工程项目物资出库时,按照历史成本价格计算出库物资的成本,当出现工程项目物资退库现象时,进行退库操作,eRp系统却按移动加权平均价格计算退库工程物资成本。在实际工作中,移动加权平均价格往往高于历史成本,对于因价格影响形成的成本差异未分摊到项目成本中,因此造成工程项目物资入账成本低于工程物资实际采购成本,虚增库存的“工程物资”余额(即工程物资暂估差异)。

2.工程残料入库价值不真实,造成残料与实际使用价值不符。目前电网在基建、技改、大修工程完工后,对于整卷或完整零部件收回入库时,采取按当时的移动加权平均价格进行核算,这是符合现行电网财务制度的。但对于工程中残余的导线、电缆等残余物资入库,采取与整卷或整套完好的物料相同的入账价值,造成残料价值虚增,在进行利库时,利库方不愿意要,即使作为废旧物资处置,也会与评估价值相差甚大。工程残料报废的申报理论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有的废料实际工作中是称重,依称重签字报废处置的数量,但残料的理论价值与称重的实际使用价值有差异,因此在走报废招投标流程时,中标人去现场察看残料,数量少于报废招投标网上中标的数量与实际使用价值,导致报废中标流标。目前,电网物资管理部门尚未对这类无法整体利用的残料入账价值进行相应的规范,即达到什么标准就可以按估价残值入账,由哪个专业部门进行估价,均没有相关规定。因此各地市电业局不能自行对废旧物资进行估价入账,也无法准确地申报废旧物资的处置价值,造成利库难度加大。

(二)工程项目退料不规范,导致工程成本的账面余额大于工程实际进度成本

在实际工作中,工程项目单位为了取得较好的库存资源利用率指标的考核结果,往往会推迟或避免工程剩余物资的eRp系统操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已被取消、停建或缓建项目,工程项目已申报了物资需求计划且经过批次采购了工程所需物资,有的物资已到达了项目工地现场。有些物资需求单位将已取消或变更的项目多余实物转移使用到其他工程项目上,即只完成了实物手续的办理,但没有在eRp系统办理原工程项目物资转移调拨到其他工程项目使用的手续,造成已停建或取消项目的工程成本挂账没有转销,这些停、缓建项目的工程成本账面数大于工程实际成本,而被转移的物资被某工程耗用了却没有增加该项目的工程成本,造成这些工程项目的工程成本虚减。另外对于原项目已取消但实际入库的工程物资,电网项目建设单位也没有从eRp系统中办理物资入库手续,没有增加“工程物资”的账面数,造成“工程物资”的实存数与账存数不符。究其原因,主要是项目建设单位剩余物资的退库原始单据“退料单”和对应的会计凭证缺乏财务部门的审核确认,缺乏“工程物资”的退库或物资转移的原始单据流转与eRp系统电子单据流转的匹配过程中财务审核功能的支撑。

(三)工程项目的应急物资借用现象普遍,替换归还价值存在差异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突发现象发生,电网企业的生产与运维部门急需抢修物资,一般会从应急仓库领用,但因突发地点与应急仓库存在较远的距离等原因,项目单位直接从相近的项目“工程物资”中借用在应急项目上,事后通过应急物资仓库或物资超市购买归还给项目部门,但因为后续归还的物资可能应急仓库没有,也可能在物资超市中没有或当时市场上没有,只能以其他物资替代归还,因此造成使用的(或借用的)应急物资与后续归还的物资名称、品种或价格的诸多不同,引起应急物资与项目“工程物资”的账实不符。

二、完善工程项目物资管理账实相符的相关对策

(一)规范项目物资与工程残料的计价,保证资产计量准确

1.建议财务部门参与工程结算,及时将项目物资计价差异进行结转。针对项目“工程物资”因出库和退库时的价格差异形成的工程物资成本差异的问题,在工程竣工办理项目结算时,财务人员要积极参与工程结算,对项目的出库与退库的计价方法不同造成的差异进行清理汇总,将差异全部在工程结算时调增“在建工程”成本,调减“工程物资”账面成本,消除因价格影响而形成的差异。

2.明确工程残料的估价入账,确保工程残料价值的真实性。电网市级物资供应部门应将待鉴定的结余“工程物资”退料清单提交有关专业管理部门。运检、营销等专业管理部门主持,物资部门与财务部门配合,统一开展结余库存“工程物资”技术鉴定工作。要制定残料计价标准,结合废旧物资的市价,由专业技术部门出具鉴定证明,项目部门与财务部门依据鉴定证明进行工程结余物资退料的入账价值处理。规范残料按暂估价入账,其与原发出货物的实际成本差异,应履行审批程序,在eRp系统中增加残料估价入账的接口,将其差异结转工程成本,并在相应的制度中进行规定,使废残料的计价符合制度要求。电网物资仓储部门对结余“工程物资”退库的库龄进行分析,为及时利库提供信息,且为财务部门计提资产减值提供依据,保证工程残料计价的真实性。

(二)加强项目工程物资退料检查与考核,规范退料手续与及时性

加强工程项目剩余物资退库的管理,工程项目剩余物资全部由物资部门统一调配,原则上不允许在工程项目现场直接处理,如有特殊情况,需在物资部门监督下完成工程项目剩余物资处置。规范eRp系统流程,退库时,剩余物资由工程项目库存转为非工程项目库存,后续的利库按利库流程执行。财务部门加强对退库业务单据与财务处理的一致性审核,物资管理部门定期(每月)将退库申请单等原始单据和打印凭证送至财务审核装订;eRp系统内增加工程项目剩余物资退库操作的审核功能,财务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产生收货凭证。要明确规定工程项目关闭、项目竣工的工程在1个月内办理完成工程结余退料手续,逾期不办的,要在同业对标考核中予以体现,不允许出现项目竣工但未办理工程结算情况和不办理工程结余退料的处理情况。按照“谁库存,谁利库”的原则,规定新增加的退库物资项目部门必须在4个月内完成利库。对工程结余物资退库的全过程应由监督审计部门进行监控,并参与其中的过程控制,防范工程结余物资退库的违规现象发生。

(三)杜绝应急物资借用现象,强化应急物资的常规管理

资产评估残余价值篇7

企业一旦被批准兼并,应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以及其它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登记,编造财产清册,同时对各项资产损失以及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核对查实。对财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等,应当分别情况进行处理:

1、盘亏、毁损的各种材料物资,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原材料”,“产成品”,“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等科目。盘盈的各种材料等,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原材料等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还应同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2、盘亏的固定资产,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应转入清理,按固定资产净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收入和残料价值,借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发生的清理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固定资产清理后的收益,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科目;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损失,区别情况处理: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属于正常的处理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完全阶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新旧程度估计的折旧额,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按重置完全价值减去估计折旧后的净值,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损溢”科目。

3、按规定转销盘亏、毁损的各种材料物资时,按收回的残料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按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赔偿的数额,借记“其它应收款”等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属于非常损失部分,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属于一般经营损失部分,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按规定转销盘盈的各种材料物资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4、按规定转销盘亏的固定资产时,借记“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盘亏”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按规定转销盘盈的固定资产,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盘盈”科目。

5、对于按规定确实无法收回的帐款等,经批准转销时,采用直接转销法的,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收帐款”等科目;采用备抵法的,借记“坏帐准备”科目,贷记“应收帐款”科目,坏帐准备不足核销的部分,还应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收帐款”科目。对于确实不能偿还的帐款等,按规定转销时,借记“应付帐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6、对尚未处理的潜亏、产成品清查损失和亏损挂帐,经主管财政机关审批后,冲减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不足部分冲销实收资本,借记“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二、资产评估的帐务处理

企业一旦被批准兼并,按照规定由法定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财产进行资产评估,评估资产价值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确认后,进行如下处理:

1、企业应按批准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帐面价值,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以及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2、对于固定资产,应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价值与原帐面原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原帐面净值之间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按照两者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三、结束旧帐的帐务处理

(一)被兼并方企业的帐务处理丧失法人资格的企业结束旧帐时,借记所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的余额,贷记所有资产科目的余额;保留法人资格的企业,仍可继续沿用原企业帐册,也可以结束旧帐,另立新帐。企业无论是继续沿用原企业帐册,还是另立新帐,均应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全部转入实收资本。

(二)兼并方企业的帐务处理1、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情况下的处理:

(1)采取有偿方式兼并的,按照各项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所有资产科目,按照成交价高于评估确认的净资产的差额,借记“无形资产-商誉”科目,按照确认的各项负债数额,贷记所有负债科目,按时确定的成交价,贷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企业支付价款时,借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采取无偿划转方式兼并的,应按各项资产、负债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所有资产科目,贷记所有负债科目,两者之间如有差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2、被兼并企业仍保留法人资格情况下的处理。

(1)企业有偿兼并其他企业,作为投资处理,按支付的价款,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企业采取无偿划转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资产的,按划转净资产,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3、兼并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帐务处理。

资产评估残余价值篇8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的深入,中国企业为了生存,为了将企业做大做强,由此掀起了企业的并购浪潮。中国经济起步晚,很多制度不完善,为了应对日益频繁的并购活动。2006年财政部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关于企业商誉计量的规定,并结合中国具体情况相继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这在会计界引起了强大的反应。这是因为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其计量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使得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计量一直未能达成一致,各国均依据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准则。对于商誉有的国家规定采用减值测试,有的国家则规定采用直线摊销。

一、商誉案例分析及启示

(一)商誉案例分析

1.联想并购ibm

联想集团2004年在北京高调宣布以12.5亿美元购入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这使联想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电脑制造商。联想将以6.5亿美元现金及价值6亿美元的股票,支付这项交易,ibm将持有联想集团约19%的股份。联想同时还要承担ibm的5亿美元负债,使这次收购总代价达到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5亿元)。除去ibm所拥有的可辨认净资产1.6亿之外,剩余的是全部是商誉。这巨额商誉主要是ibm的五年使用权,以及thinkpad的品牌所有权。本次收购完成后,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仅次于戴尔和惠普公司,转瞬间成功完成了品牌全球化的战略扩展计划,登上无数企业梦寐以求的国际舞台。联想之所以愿意出如此高价购买ibm,最主要的原因是,联想企业内部构建造成的。联想虽然是中国最大的pc制造商之一,但其核心业务过于单一化,发展再发展之后,前面的发展道路将变成狭长。

联想并购ibm后,有近十亿元计入了商誉,如此巨额的商誉,它的确认和后续计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成为利润的操作的罪魁祸首,或者拖垮联想,使其成为第二个华纳和在线的合并,同时也让我们思考ibm真的有如此巨大的潜在的盈利能力吗。

2.吉利集团并购沃尔沃

1999年福特收购沃尔沃时,其市值折合人民币超过500亿元。近年因为金融危机影响,奔驰、宝马、奥迪等一线豪华品牌年销量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与此同时,中国豪华车市场却以超过40%的增速高速增长,其中,沃尔沃轿车2009年在中国的销量增长了80%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2010年3月28日,在瑞典哥德堡,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吉利集团收购价约为18亿美元,而据中介机构评估,沃尔沃轿车目前的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这创下中国收购海外整车资产的最高金额纪录,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吉利并购沃尔沃,商誉入账价值微不足道,但这不能说明沃尔沃已经不具有商誉了。单从收购标的看,吉利将100%拥有沃尔沃轿车品牌,同时拥有沃尔沃轿车的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的知识产权,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以及2000多个全球网络及相关的人才和重要的供应商体系。这包含了沃尔沃轿车的所有资产及知识产权。由此可以看出,商誉的入账价值不仅与商誉的价值有关,而且与谈判技巧等多种条件有关。

(二)商誉案例启示

商誉是依赖某项资产或资产组而产生价值的,失去所依赖的资产组,商誉是无法产生任何价值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商誉在企业盈利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誉价值在企业价值中所占比例也持续上升。但是由于商誉本身的复杂性,成本难以计量的特征,使得商誉的确认和计量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均未达到理想状态。

ibm和沃尔沃的商誉价值都是比较大的,然而两次并购产生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并购ibm有近十亿的商誉价值入账,而并购沃尔沃,几乎没有商誉。如此巨大的差异,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首先是自傲假说的提出,即某些高管为了标明业绩,尽快完成收购,愿意付出远大于被购企业价值的资金。因为管理层的自傲心里导致了企业在收购过程中多付出了大量资金,但是这种因为自傲多付出的价值却被计入了商誉,这样的商誉对企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其次是并购商誉的价值会受到总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上面案例并购沃尔沃,能够以如此低廉的价格成功收购沃尔沃与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商誉被无形中减少了,低估了商誉的价值。最后,商誉的价值与谈判技巧、并购时双方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关系,如上面联想并购ibm,因为联想业务单一,急于扩大业务所以愿意付出更多的资金。

由于诸多因素制约着商誉的初始计量,因此会计理论界急于找出一种能较好评估商誉价值的方法,同时由于商誉价值会随着企业经营而变化,商誉的后续计量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时代华纳为了甩掉合并时产生的巨额商誉的包袱,一年计提数百万的商誉的做法是不值得借鉴的,这种做法有操纵利润的空间。

二、商誉的计量及分析

商誉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被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不可辨认资产。商誉一般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自创商誉即能使企业获得超额盈利能力的资源,它是企业在自身运营的过程中被逐渐积累起来的资源。外购商誉是企业在非同一控制下进行企业的控股合并支付的价值大于被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

出于谨慎性和成本计量的考虑,《新会计准则》规定不确认自创商誉的价值。同时《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其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行性,不属于无形资产准则所规范的无形资产。在控股合并方式下,商誉不存在合并分录中,只是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才会出现。

(一)商誉的初始计量

前面我们曾提到商誉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但当今会计界对自创和外购商誉的确认却未达成一致。有人坚持同时确认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有人则从谨慎性出发认为只能确认外购商誉。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方法,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对于商誉的初始确认,《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入账价值,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对于商誉的初始确认有两种方法,直接法和残值法。直接法的计算公式:商誉(v)=(将来可以保持的利润—资产平均收益率*资产价值)/资本化利率;残值法的计算公式:商誉(v)=购买价—被购买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两种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直接法较为客观,受主观因素影响影响较小,但是资本化率难以准确估算;残值法不需要估算资本化率,但是受到市场供求、谈判技巧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和评估市场发展不完善,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加强,资本化率估计偏差较大,因此我国会计实务界采用的是残值法。

负商誉是企业收购价低于被购企业的净资产的差额。负商誉是否存在在目前在会计界仍然有颇多争议,理论界认为商誉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因此不可能存在负商誉。但在实务处理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负商誉实际是存在的。这是因为收购价格不仅受到资产价值这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交易费用的存在、被购企业急需资金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负商誉的计量,理论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将负商誉作为一项负债核算;二是将负商誉冲减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三是将负商誉计入资本公积。而我国商誉研究起步较晚,未形成成熟的处理体系,在新会计准则中,我国并不确认负商誉的存在,当收购成本低于被购企业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准则规定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经过比较,个人认为对于负商誉,我国应该先将差额按比例冲减已经减值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如果冲减后仍有余额,则计入递延贷项。

(二)商誉的后续计量

商誉后续计量典型的会计处理方法:(1)立即注销法,即一次性冲减股东权益;(2)系统摊销法,即将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入账;(3)永久保留法(减值测试法)现在国际上采用较多的是减值测试法。为了与国际接轨,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资产减值》的要求,对于合并商誉,应至少在每年年终进行减值测试并预计可收回金额,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由于商誉只能依附于资产组或资产组合而存在,因此对资产组或资产组合的减值测试即是对商誉的减值测试。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首先对不包括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进行减值测试,确认减值损失,然后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损失额应该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合中的商誉的价值。对于存在少数股东权益情况下的商誉减值测试,《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商誉,不包括子公司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商誉,但对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应当将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包括在内。

【例】长城有限公司在2009年1月1日以3200万元的价格出售了自己企业的80%股权给伟业公司。在出售日,长城有限公司的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为3000万,且没有负债和或有负债。因此,在伟业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800(3200—3000*80%)万元的商誉和长城有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3000万元、少数股东权益600(3000*20%)万元。

假定长城有限公司的所有资产被认定为一个可以产生独立现金流量的资产组。由于该资产组包括商誉,因此,它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在2009年末,伟业公司确定该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为20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700万元。由于可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在商誉价值中享有的部分包括在了伟业公司作为一个单独的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2000万元中。因此,为了遵循谨慎性原则,出于减值测试的目的,在与该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之前,必须调整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使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包括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200[(3200/80%—3000)*20%]万元的商誉价值。然后,比较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根据比较的结果确定是否发生了减值损失。测试过程如下:

以上计算出的1700万元的减值损失应当首先冲减商誉的账面价

转贴于

值,然后再将剩余的减值损失分摊至资产组的其他资产。在这个例子中,因为确认的商誉只是伟业公司持有长城有限公司的的80%的股权部分,因此1700万元的减值损失中只有1000万元应当属于商誉的减值损失,这就是说伟业公司只需要在合并报表中确认归属于长城有限公司的800万元商誉减值损失,剩余的700万元的减值损失应当作为长城有限公司的可变认资产的减值损失,冲减长城有限公司的可辨认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值损失的分摊过程如下:

三、商誉计量存在的问题

商誉是非递耗性资产,它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的经营发生变化。它不像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随着使用,其价值逐渐降低,商誉有可能随着企业的经营,其价值越来越高,比如中国的茅台酒,随着经年累月的积累经营,其商誉价值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值。但是商誉是有巨大风险的,它可能由于管理层的一次决策失误而毁于一旦,比如三鹿奶粉事件,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其商誉价值是不可估量,但仅因一次事件的处理不慎,企业的商誉变得一文不值。

商誉不同于一般资产,其后续计量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由于商誉的初始确认涉及到公允价值等诸多主观判断的价值,同时由于理论研究不完善,现行理论和会计实务的不一致性,使得现在商誉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商誉初始确认存在的问题

我国只确认外购商誉而将负商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负商誉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当期收入增加,使报表变得“美观”,误导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同时由于我国经理人实行聘用制,被聘用的经理人会为了获得高额奖金,不顾企业的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利用企业合并操纵企业当期的利润。

我国对外购商誉的计量采用的是残值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获取数据比较简单,可以直接来自于评估市场,但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不过二三十年,市场的各个方面发展并不完善,对同一项资产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计量出来的公允价值并不一样,甚至差距很大,尤其是当企业采用换股法收购企业时,由于我国股价市场存在过度的泡沫现象,股票价值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企业价值。即使不考虑价格上的不公允性,商誉初始确认的价值也不真实,这是因为企业的收购价格不仅受到被收购企业价值和商誉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经济环境、当时被收购企业状况等的影响。因此简单的采用残值法确认商誉价值,并不能真实准确的反应商誉的价值。

(二)商誉后续计量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商誉的计量采用了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减值测试法,减值测试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商誉的非递耗性资产的本质特征,且新会计准则要求商誉减值后不可转回,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业的盈余管理,并体现了财务数据对决策有用的管理目的。但因为减值测试主要取决于主观判断,因此波动性较大,这可能会被企业用来平滑利润,同时因为运用减值测试要求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完善的市场环境等,这使得减值测试即使在发达的欧美市场中进行实际操作,也很难达到理论的预期目的。

减少的价值不可转回虽然适用于大多数资产但是并不适合于商誉这种特殊的资产,商誉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因为某一事件而大幅度的减值,当不良影响消除或不良因素改变时,商誉的价值是可以恢复甚至比原来更高的。商誉并不像一般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逐渐变小,它可能会随着时间的积淀而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减值不可转回并不适用于商誉这种特殊的资产。

在我国会计信息最大的缺点是失真比较严重,而计提商誉的减值准备所依据的标准,如未来现金流量等主观性较强,同时由于我国市场不完善,执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使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很难准确的估计。

四、对存在问题的处理意见及结论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对于商誉的计量及处理较多的借鉴了iasb和美国的fasb的做法,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理论研究起步晚,因此资本市场并不完善,在我们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要同时考虑中国的具体情况,同时避免国外已经发生的错误。比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生不逢时”,由于股票的高估和巨额的商誉及对商誉处理的不当,使其成为企业并购案例中最大教训。

(一)加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监控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时间较短,因此市场的运行很不完善,规范市场运行的法规、条例有待改进和补充。为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必须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比如加大对在职人员的教育力度,增加在职培训的机会,同时提高进入会计行业的要求,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会计协会等行业组织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定期考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等必备素质,推进规范市场的立法进程,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提高资本评估市场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

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控制体系,形成标准监督制约体制,防止少数的管理层利用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操纵利润。针对我国经理聘用制的缺点,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这些有较大商誉的企业,应该给经理人一些解聘一定年限后的奖金及惩罚措施,比如企业和经理人解聘三年后,如果企业股价上涨,利润平稳增加,经理人将有额外奖金,但若情况相反,则将扣留奖金。

(二)商誉初始确认应减少不确定性

负商誉一般是由于退休职工的福利、工资和不良事件对企业形象、口碑的影响产生的预计负债,这种不良的影响将会影响企业数年,因此外购的负商誉也应该确认。同时由于负商誉和商誉的价值变动不同,因此笔者认为将负商誉确认为递延收益,分期摊销更为合适。这样在以后减少负商誉的价值、确认收益的同时会付出相应的成本,比如发放退休工资,为消除不良影响而进行的投资等。这样既符合成本收入配比原则,也考虑到了会计准则上要求的谨慎性原则。

合并产生的商誉,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及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残值法虽然有诸多缺点,比如由于种种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导致的合并商誉中包含了许多非商誉价值,但是相对于现有的其他方法是最适合我国情况的。残值法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在附录中详细的披露加以遏制。比如在附录中披露合并时双方的状况,合并产生的各种交易费用等情况。这样可以使报表的使用者对商誉价值有自己的判断,提取自己所需信息。

(三)使商誉减值测试依据客观化

商誉减值测试的最大缺点是主观性太强。无论是未来现金流量还是流入时点和折现率

转贴于

均是估算出来的。用这些主观估算出来的会计信息计算出来的商誉的减值的可靠性非常低,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改变商誉减值测试的依据,将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这些客观信息作为商誉减值测试的依据更为可靠。具体原因如下:(1)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是客观信息,较少掺杂人的主观判断,不易被人操纵,且其以市场为导向和评估依据,更符合现在的中国的市场经济;(2)商誉是顾客对企业的好感价值而带来的超额收益,顾客满意度越高,顾客愿意付出的价值越大,市场占有率越高,企业获得的超额收益越大,而且在顾客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能获得超额收益是相同的;(3)利用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可以建立不同行业的商誉价值和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经济模型。然后以购买时商誉价值、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为基础,当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发生变化时,相应改变商誉。同时为了防止盈余管理,严格控制商誉价值转回时的条件,不仅要有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回升的客观依据,还要有回升的具体原因、相应的证据和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

(四)商誉披露规范化

资产评估残余价值篇9

【关键词】岩石试验成果;岩体强度;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p588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文章对岩体强度计算思路的提出和估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岩石试验结果的取值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室内岩石试验成果与岩体强度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二、岩体强度概述

人们对岩体强度理论的研究最早始于18世纪。岩体的强度指的是岩体破坏时的应力状态或应变状态,或者是岩体抵抗破坏的极限能力,而破坏则是岩体变形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对于一个实际工程而言,则指的是岩体失去了预期的承载任务的能力,显然,形成破坏的具体现象将取决于其承载的任务如何。岩体的强度与破坏是相关联的,简单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可由试验确定,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则由强度理论来确定。岩体的强度准则又称破坏判据,是研究岩体在极限应力状态下的应力状态和岩石强度参数之间的关系,一般用极限应力状态下的主应力关系方程表示:

或者用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下斜面上的剪应力和正应力关系方程表示:

在岩体强度理论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相继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强度准则。根据他们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可将岩体强度理论划分为“理论强度准则”和“经验强度准则”两大类。前者基于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的知识体系,包括3个经典强度理论:mohr-Coulomb强度理论、Griffith和修正的Griffith理论以及双剪强度理论。后者则是以试验为主要研究手段,近似地描述岩体破坏机理的破坏判据最著名的有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等。

三、岩体强度理论分析

1、mohr-Coulomb岩体强度理论分析

这是岩体力学中最常用的理论,该强度理论认为,材料达到极限状态时,某剪切面上的剪应力达到一个取决于正应力与材料性质的最大值。

用摩尔应力圆来表示任意一点的应力:

我们把应力圆和强度曲线联系起来,建立强度准则:

摩尔强度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岩石的强度特性,它反映了岩石的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该理论只能为岩石的破坏提供强度准则,而不能对岩石的破坏机理以及破坏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描述。此外,该理论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对岩石的破坏起主要作用的是最大、最小主应力,中间主应力起次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能忽略。对于摩尔强度理论,如果岩石的破坏机制是由剪切作用引起的,该理论是有效的,否则,就不再适用。

2.Griffith强度理论和修正的Griffith强度理论

大多数理论均把岩体材料看作连续的均质介质,实际上,岩体内部存在着许多细微裂隙,在力的作用下,这些细微裂隙周围,特别是裂隙尖端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从而增加裂隙端区域的弹性能。当由应力集中造成的弹性能积累到能使岩体沿裂纹扩展所作阻力功,岩体材料将沿裂纹开裂。Griffith通过对材料及裂隙进行简化,提出了自己的强度准则。其表达式为:

3、经验强度准则

在众多经验强度准则中,Hoek-Bmwn经验强度准则是被应用最广的强度准则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岩体的固有特点和非线性破坏特征,以及岩石强度、结构面组数及所处应力状态对岩体强度的影响,而且弥补了mohr-oculomb强度准则的不足。它能解释低应力区、拉应力区和最小主应力对强度的影响,并能沿用到破碎岩体和各向异性岩体的情况。其表达式为:

四、岩体强度计算思路的提出

在岩体工程中,我们接触的是岩体,而不是岩石。但岩体是由岩石组成的,两者的力学参数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岩体毕竟与岩石不同,其性质并不完全由岩石决定,它们的力学参数也不完全相等。岩体是由包含一系列结构面的结构体所组成的复杂介质,从而岩体性质取决于所组成的岩石性质及结构面性质。于是,我们就自然会想到用室内岩石力学性质试验得到的参数来推算岩体力学参数。许多岩石力学文献中都介绍了计算岩体强度的

一种方法,即根据弹性波在岩体和该岩石试件中的传播速度比,可判别岩体裂隙发育的程度,称此值的平方为龟裂系数,以K表示为K=V/v,式中:V──岩体中弹性波的传播速度;v──岩石中弹性波的传播速度。

各种岩体的龟裂系数见表1。

准岩体抗压强度计算式为:SmC=Kσc,准岩体抗拉强度计算式为:Smt=Kσt,式中σc、σt分别为岩石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通过龟裂系数的计算,可得到岩体的力学参数,但有其本身的应用范围,用龟裂系数计算得到的岩体强度本身也是一种近似估算值。一些室内和现场测试资料表明,同类岩性在相距不远的不同地点,得到的测试结果可能相差较大,且测试地点中岩性变化、断层产状及规模、地下水、岩体含水率变化等对声波波速的影响较大,表现出较大的离散性,其测试结果在应用中存在一定困难,导致通过龟裂系数得到的岩体强度可靠性低。但前述的龟裂系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即采用某种计算方法,通过室内抗压强度试验,获得岩体抗压强度的推算值,并用岩体抗压强度推算值与岩石抗压强度之比,作为岩体强度的弱化系数,然后就可用该系数来计算该岩体其它参数。

五、岩体强度估算方法

1.基于节理密度的岩体强度估算及修正岩体中结构面的方向、性质、密度和组合方式对岩体力学性质及变形特征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结构效应。节理对工程岩体的完整性、渗透性、物理力学性质及应力传递等都有显著的影响,是造成岩体非均质、非连续、各向异性和非弹性的本质原因之一。

2.对于岩体与岩块之间的强度关系,国外学者Vardar年基于节理密度提出:

protodyakonov在隧道工程中基于节理系数得出:

式中:节理系数是指节理间距与样品的长度的比值;l为节理间距(m);L为试样长度(m)。工程实践证明,两种方法在野外可行性比较高,可以在短时间根据现场粗略估算出岩体的强度。Vadar提出的经验公式(1)得出的值与实际比较吻合,protodyakonov经验公式中l一般定义为典型段试样长度为10m的节理间距(即L=10m)。在野外的岩石边坡工程中,可取典型段来估算岩体强度,但在隧道工程中掌子面由于受爆破影响,常导致掌子面节理密度偏大,应用该法计算结果偏大。上述两个基于节理密度的经验公式重点考虑节理,没有考虑水对岩石的软化作用。笔者认为,对于岩块的强度应该进一步修正。因为除了岩块孔隙中流体内压力的影响外,无压力空隙流体的存在对岩块(尤其软弱岩石)强度具有很大的影响。Colback等指出,对页岩或砂岩试件来说,水的存在使其强度大大降低,即饱和样比烘干样的强度减小一半;对于黏土岩、泥质胶结的砂岩、砾岩、泥灰岩等岩石,软化性较强,岩石的软化系数一般为0.4~0.6。Hoek和Bray认为,孔隙压力会减少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

六、岩石试验结果的取值

岩石的物理性指标中,一般来说,比重、密度(包括天然密度、干密度和饱和密度)试验结果较为集中,孔隙率和饱和吸水率结果较为离散,但由于岩石中的孔隙体积极小,它们在数值上的绝对差值仍是很小的,所以对于一个工程来说,只要有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岩石试验结果,其物理性指标就可按数理统计方法求得。

岩石的力学性指标试验结果的取值就要复杂一些,因为岩石力学性指标除了岩块的不均匀性等影响以外,还有岩石的各向异性等影响因素,所以力学性指标的离散性要大些,对于层理明显的岩石,平行层理和垂直层理分别进行试验,其力学性指标相差甚大。试验所用的岩块同一角上引出的3条棱应相互垂直,如达不到这个要求,其力学性指标的试验结果将会产生较大误差,尤以抗剪断强度受其影响最大。

岩石的破坏类型通常是脆性破坏和塑性破坏,脆性破坏主要是由于岩石中裂隙的产生和发展的结果,而塑性破坏可以处在塑性流动状态,这是由于组成物质颗粒间相互滑移所致。

七、室内岩石试验成果与岩体强度的相关性

本文目的在于将部分具有代表意义的实例资料以探讨室内岩样试验成果与岩体强度的相关性,进而以此为基础探讨评价岩体强度的有效方法。

图1所示为不同侧限压力条件下,对现场制作的未扰动泥质灰岩半坚硬未风化岩石试件所做静载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图中曲线簇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不论侧限压力如何变化,在该岩石破坏后的某一区间内,试件总具有一定的抗力稳定作用,这便是所谓“残余强度”的概念。

图2为新鲜花岗岩坚硬岩石试件的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同样具有上述力学特性。这些曲线还反映出,即便是未经风化的同一岩性的岩石,达到峰值强度后,由于周向荷载围压的改变,其抗力值残余强度呈一定规律性变化,因此笔者以为,“残余强度”的概念对于具天然结构面的破裂岩体强度评价具重要意义,,甚至可以用来作为一个评价岩体强度的重要参数。

通过原位试验成果分析,采用逆运算方法推测矿柱强度,在此基础上,将单轴应力状态下室内岩样的残余强度值与岩体强度评价值作对比舞,以此得出结论在变形破坏后阶段,室内岩样的残余强度可以看作是未经风化岩体的最低极限强度。

尽管下表2中岩体最低强度值是由试验结果分析和逆运算推定的,但它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将室内岩样的平均单轴残余强度(用R0r表示)和平均单轴极限强度(用R0u表示)的比值(R0r/R0u)。看作是岩石的结构弱化系数的话,同时就可以考虑存在一个岩体的结构弱化系数。不妨设岩体的结构弱化系数为“入”,则“入”可于工程最初设计阶段,通过现场大型岩块原型试验加以确定。如果考虑天然应力状态对岩体强度特征的影响,那么,由图和图可知,其岩样的结构弱化系数仍可用其单轴平均残余强度和单轴平均极限强度的比值(R0r/R0u)取代,这样便使问题更加简化。笔者通过对部分岩石试验成果对比,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依此提出一条在单轴或三轴应力状态下,评价岩体极限强度的经验关系曲线:

Rn—岩体极限强度;

Ru—岩样三轴(或单轴)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强度;

Rr—岩样三轴(或单轴)应力状态下的残余强度;

R0u—岩样平均单轴极限强度;

R0u—岩样平均单轴残余强度;

入—岩体结构弱化系数,可于工程初设阶段通过原型试验推定。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室内岩石进行试验,研究了岩体在极限应力状态下的应力状态和岩石强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岩石强度评估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节理岩体强度参数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然而较之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岩石强度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财力、精力、科研力量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岩石强度评估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磊.矿山岩体力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2]姚宝魁,等.矿山地下开采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资产评估残余价值篇10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量;模型构成;折现率;价值评估模型

一、自由现金流理论概述介绍

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除了在库存、厂房、设备、长期股权等类似资产上所需投入外,企业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也就是说,所谓“自由”的意思是强调它必须扣除必须的、受约束的支出,可以给不同的价值类型受益的最大现金流量。这种自由不是随意支配,而是相对于已经扣除的受约束支出而言有更大的自由度,其实“自由”是一种剩余概念,是作了必要扣除后的剩余。从外延上判断,自由现金流量的分类方法很多。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由于评估对象以及委托人所要求的价值类型的不同,现金流的计算口径也不同。

二、现金流量贴现模型的构成因素

1.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指某一段时期内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如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售固定资产、向银行借款等取得现金,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入;购买原材料、支付劳务费、构建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偿还债务等支付现金,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没有现金流入,企业的价值就是一种泡沫。

2.折现率

折现率作为一个时间优先的概念,认为将来的收益或利益低于现在的同样收益或利益,并随收益的时间向将来推迟的程度而有系统地降低价值。同时,折现率作为一个算术过程,是把一个特定比率应用于一个预期的现金流,从而得出当前的价值。折现率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说明资产取得该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对投资风险的态度,都将综合地反映在折现率的确定上。同样的现金流量也会由于折现率的高低不同而使其内在价值出现巨大差异。

3.预测期和终值

在评估中,企业终值是指预测期终了时目标企业的价值。终值在目标企业的总体价值中占有极大比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解释:一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预测期不可能太长,因而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对目标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将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当预测期恰好是企业的成长或发展期时,该期间的现金流往往被同期的资本支出或营运资本投资所抵消,但这些投资可能产生的现金流入要在预测期之后才变得明显。企业作为持续经营的整体,其残值的估计方法与一般资产残值的估计方法有较大的差异。确定企业终值常用到的模型主要有永续增长模型和市盈率模型。

三、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步骤分析

1.历史绩效分析

历史绩效的分析应集中于关键的价值驱动因素,投资资本回报率是最为重要的价值驱动因素。公司只有在投资资本回报率超过其资本成本时,才能为其股东创造价值。投资资本回报率以及公司为增长而将其利润进行投资的比例,会驱动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进而又可以驱动价值的增长。

2.绩效预测

对公司的历史绩效分析之后,便可进行公司未来绩效的预测。预测绩效的关键是明了公司在关键的价值驱动因素――增长率和投资资本回报率――方面可能或将要如何经营。由于增长率与投资资本回报率并非一成不变,所以还必须考虑第三个方面,即时间本身。

3.资本成本估算

(1)确定资本结构的目标市场价值权数

为确定被评估企业的资本结构,一般可综合采用以下两个途径:审查可比公司的资本结构;审查被评估企业的管理层明确或不明确的业务筹资政策及其目标资本结构。

(2)确定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

债务成本比较容易获得,因为公司向债权人承诺确定的未来支付流量。知道了这些承诺的现行价格,计算预期收益就很简单。一般是用同等风险债务的最新现行市场利率计算债务成本。

3.连续价值估算

(1)选择适当的方法

连续价值的计算方法很多,有现金流量法和非现金流量法。现金流量法通常包括两种:无增长永续年金法和永续增长年金法。非现金流量法在这里不作介绍。

(2)选择预测范围

对预测期限的选择,如果关系到连续价值估算所赖以支撑的经济假定的变化,那么对价值可产生间接影响。分析家一旦改变其预测期限,便可能无意之间改变了对经营状况的预测。

(3)估测参数

从根本上讲,估测连续价值的参数是整个预测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连续价值参数应反映出对公司及其行业长期经济状况的一致的预测。

4.连续价值现值折现

估算的连续价值是明确预测期结束时的价值。这一估算必须按照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重新折现为现值,然后才能计入明确自由现金流量现值。

5.结果的计算

以公司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对预测的自由现金流量和连续价值进行折现,就得到了公司的估计价值,其中减去债务的价值,就能获得产权的价值。

四、使用自由现金流贴现法的策略建议

1.自由现金流量评估价值存在的难点

(1)企业未来各期的自由现金流量大小难以确定。企业未来各期的自由现金流量高低是决定企业价值大小的关键因素,但合理预测企业未来各期的自由现金流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企业持续经营年限长短难以确定。对于第一个时期,要分别预测企业每年的自由现金流量;对于第二个时期,不需再关心企业各年自由现金流量而代之以估计的一个企业终值,对企业持续经营年限预测的随意性或刻意标准化常使得企业价值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导致评估人员本身也常常对结论表现出质疑和无奈。

(3)自由现金流量贴现率高低难以确定。若假定企业未来各年自由现金流量,以及持续经营年限能够准确预测,则企业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价值计量模型中贴现率的大小。

2.自由现金流量评估价值应当注意的问题

(1)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中的持续经营年限应与企业战略规划年限保持一致。建议在采用两阶段模型预测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时,明确的经营年限预测期应以企业战略规划年限为参考,明确的经营年限预测期以后的各年企业价值评估可采用零增长公式进行,替代对预计残值求现值的简单做法。

(2)企业战略规划与则务预算应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与则务预算时应合理而充分地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追求企业所有权利要求者自身则富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3)明确自由现金流量适用范畴。自由现金流量目前在国外的财务咨询、信用评级、投资银行等机构中被大量采用,由于其在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及投资价值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净利润、市盈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等指标,因此我们应在攻克难点及克服缺陷的前提下将其广泛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同时在企业业绩评价及无形资产单项价值评估等领域进行大力推广。

总结:现金流量比利润更适于贴现,现金流量能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现实,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可使企业价值的评估更加正确、合理,且更有具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傅依、张平著.公司价值评估与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年版

2.费良成.企业价值评估发展趋势,中国资产评估.2006年版

3.潘婷婷.3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J].企业管理与信息化,2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