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财务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2:35

国内财务管理篇1

关键词:财务;绩效管理;国内外理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一、国内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研究

1.财务绩效管理内容研究

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是研究资金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具体包括财务基本理论、财务基本方法以及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与方法(许文翰,2011)。

我国著名的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提出了社会主义财务包括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和企业财务三层次的观点,并以国家财务论为其理论核心,提出财务机制与财务调控理论。

我国著名的财务学家刘恩禄教授认为,财务绩效管理理论体系由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部分组成(刘恩禄,2009)。其中基本理论又包括:经济效益理论、资金时间价值理论、资金保值理论、财务控制理论、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公共关系理论、资金运动规律、资金成本理论、财务系统理论、财务信息理论、财务机制理论。应用理论又包括按环节分的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诊断理论。

王化成教授在阐述其财务绩效理论结构体系时,以“环境起点论”为出发点,以财务管理假设为前提(王化成,2009)。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构想的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结构包括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财务管理通用业务理论、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以及财务管理的其他领域。

笔者认为,按照上述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可以把我国财务绩效理论体系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理论,二是应用理论。

2.财务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

a.利益相关理论

企业目标由股东利益至上发展到关注相关利益者利益,与之相对应的企业财务绩效目标也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谢琼,2010)。企业拥有众多的利益主体,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有国家、相关企业等,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本企业。这一理论还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企业还不能做到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正积极做到最大化内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王德敏,2009)。

b.规则与分工理论

财务绩效管理的规则与分工理论,它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是企业惟一的综合价值管理工作。要提高财务绩效管理效能,使企业财务绩效管理发挥出最大功效,首先必须打造一个高效的财务组织(甄进明,2010)。这一目标主要应考虑设计合理的财务部门结构,设置明晰的财务岗位和建立科学的财务组织管理制度,以促使财务组织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c.风险控制理论

我国目前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表现为:一是与风险管理其他领域相比,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偏少(许海玉,2010)。二是研究领域较窄。

二、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研究

1.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研究

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研究主要包括财务绩效管理的目标以及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等两方面。

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的目标。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建立在客观的经济环境的基础上(王琴,2010)。影响企业理财目标的因素很多,但有重大影响的不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企业所有者,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的。从理论上讲,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表决,企业经理和财务经理的任免也由董事会决定,因此,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最为重大的影响(吴峰霞,2009)。其次是企业债权人,再次是企业职工。另外,政府为企业提供有关公共服务,要求分享企业的收益,也对企业财务决策产生影响(舒晓惠和刘建平,2009)。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除企业所有者外,企业债权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基本上是受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而决定的。有代表性的财务绩效管理目标有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余小琴,2011)。

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

筹资管理。公司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首先筹集一定量的资金。筹资是理财的一项最基本、最原始的职能。筹资是指为了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从一定渠道,采用特定的方式,筹集资金的过程。

投资管理。公司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投资,投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投资过程中,必须考虑投资规模,即为确保获取最佳投资收益,公司应投入的资金数额(林良义,2009);同时还必须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的选择,来确定合适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李东和曹静海,2009)。

营运资金管理。为满足公司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称为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营运资金需要量、节约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等。

利润分配管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产品销售收入,要用以补偿生产耗费,并按规定缴纳税金,其余部分为营业利润,同时也可能会因对外投资而分得利润。资金分配是一次资金运动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次资金运动过程开始的前奏(石金涛等,2009)。

2.财务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

a.资本结构理论

国内财务管理篇2

关键词:财务内部控制必要性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限制了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内部控制机制的研究和探讨,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断开拓发展。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企业来讲,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有其重要性。第一,通过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内部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企业实现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合理配置,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实现权利、责任以及义务的结合和统一管理,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不相容的职务进行了有效的分离,保证各项制度的相互制约,实现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制约机制。第三,通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管理和完善,有利于企业相关批准和授权制度的建立,对于相关的问题能够做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对于存在的漏洞能够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保证了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第四,保证了各项程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严密性,结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内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对于企业来讲,其要想顺应市场发展,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那么其就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加强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为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奠定良好基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要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做到依法办事,对企业的各项违规行为,要进行严格的处理和惩罚,加强内部制度与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的结合,保证行为的合法性,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减少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2.目标性原则。对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既要注重短期目标,也要注重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对财务会计的各项工作进行分析,控制好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促进其与企业内部其他制度的协调性。

3.实效性原则。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问题,比如:局限性问题,要针对这个问题,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解决相应的矛盾冲突,把握全局,保证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效性,形成实施效果的整体性。

4.严格性原则。在建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出财务会计中的易错环节以及工作当中的薄弱环节,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使得财务会计水平提高。坚持严格性原则,确保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范性,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5.灵活性原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企业的财务状况都存在着很大的可变性,而要适应这些原则,那么就要保证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灵活性,随着企业内部变化的变化而改变,便于及时有效地做出调整,快速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企业的变化。首先,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要有适应性,不仅要能够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而且还要适应外部环境的随时变化,并结合企业竞争环境以及产业发展,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另外,要抓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环节,加强实际操作的规范化,增强企业效益,保证内容的规范性。

三、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内部控制系统作为其中的基础环节,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都直接体现在企业基础系统的完善性方面。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对与之相关的会计控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我国企业缺乏严重的会计控制,其力度控制不够,影响了企业的财产管理和资产管理;第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各种监督制度缺乏可行性和实效性,造成了大量财物的流失。第三,对于企业的投资管理,缺乏可行性科学研究,造成一系列财务问题的发生,如:建设的重复性、经营的不通畅、建设项目的盲目性、资金的闲置等等,同时,还经常与企业的规划严重不符,造成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

2.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来讲,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过程,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制度管理,加强对各项经济活动的严格控制,才能保证良好的实施效果。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环境有着很大的出入,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不仅缺乏适应性,而且缺乏严格性,另外,企业的一些管理者没有责任意识,造成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对考核检查执行的效果就更加无法落到实处。

3.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其核算方式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和落后性,造成预算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缺乏。首先,对于企业核算的功能模块来讲,其与财务核算缺乏联系性,使其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无法提升。其次,对于企业的财务预算指标体系来讲,其缺乏完整性和可行性,缺乏总预算理念的渗透。第三,对于财务预算,缺乏应有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评价制度,对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预算经费无法保证其完整性和准确性。

四、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

1.重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首先要从企业的各个部门入手,明确制度的受益者以及执行者,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进行研究分析,使其适应本企业的发展特点,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贯彻落实到企业的各项工作当中。其次,对于企业来讲,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因素,因此,企业要想在当前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做到健全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保证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企业的发展效益为导向,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做到有章可循,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

2.建立和完善现代信息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逐渐建立和完善,因此,要加强财务控制的信息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益,规范财务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高效怀,实现财会信息数据输出输入、储存和管理等的全方面控制,实现财务信息的动态管理。

总结:

总而言之,财务内部控制系统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要针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探讨,找出其中的漏洞和不足,规范操作程序,加强规范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金孝娟.培训中心内部财务控制浅析[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

[2]陆金方.浅谈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3]沈北安.关于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1.24

[4]何世贵.加强内部控制完善财务监管[J].北京出版社,2012.1

国内财务管理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讲,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提高赢利能力和运营效率中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只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实现正常的运行,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宽阔的发展空间。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一直以来都只是走表面。尽管董事会、监事会在其中都已经有专门的分配,但是一旦到了实际中,这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监督功能就不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董事会在企业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自身所具备的职责也不能得到充分地应用,监控力度必定不会有所作为,针对企业来讲,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并没有提上议程,这样的话,财会内部控制监督力度就会减弱很多。在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感觉内部控制只是针对员工行为而言的,而企业领导的行为却没有受到任何的约束和监督,因此,决策权、、亏空公款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职能丧失

当前,很多企业针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并不能够完全适应,在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企业的资产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并且公款私用、盲目投资、伪造会计资料等现象出现的几率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是因为第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建立在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上都比较缺乏说服力;第二,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特别是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能在企业中充分地发挥作用。而且在很大一部分企业中并没有设立设计部门,这部分工作都是由领导直接进行管理的。

(三)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现在我国很多企业中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专业知识不够专业化,与此同时,违背良心,违背会计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针对国家法律法规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造成虚假会计报表的出现,这样的话,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必然会出现,造成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只是表面形式,并没有深入落实到实处。

二、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财会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一定要得到相应的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只针对员工行为而制定的,同时也是针对企业最高管理管理者的行为和权力而制定的,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就需要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以及公司财务,使财会机构的设立、运行和管理与国家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相符合,同时还要合理配置公司的财务治理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二)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力度,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机制

将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健全并完善起来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定期对内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结合社会发展的脚步,将内审人员的知识不断进行创新,而且还要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有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内审人员才能在自身素质和业务熟练程度上有更大的进步。第二,内部审计队伍一定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独立性进行相应的保障,形成任何部门和权力都不会对其产生影响的局面,这样的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才能得到保障,企业的政策遵循、资产保护和经营监控等方面才能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第三,控制内部审计的全过程是尤为重要的,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是内部审计全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一个企业的财会内部控制来讲,财务人员的素质、业务水平、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遵守程度都会对其最终实行和落实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一,要将财务内部控制深入到每一位财务人员心中,让他们明确地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而且还要知道在内部控制的执行落实过程中,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和义务;第二,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应该是企业所重视的内容。第三,要让财会人员充分地掌握法律知识,使他们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当前,很多企业为了谋取眼前的利益,而在会计报表上造假,使其失去真实性,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结语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正常运行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讲,是尤为重要的。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在其中占据稳定的地位,就需要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并且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何世贵.加强内部控制完善财务监管[J].中国农业会计,2009(09).

国内财务管理篇4

城市各经济部门、行业构成了纵向或横向的体系,而各种体系的差异极大,这决定了市政经济财务管理应按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组织专人进行专业管理,以提高城市资金的使用效率。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市政公用事业和市政公共事业的管理,而这两者又同属于市政事业单位,市政事业单位根据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规定,依据经费渠道,分为全额拨款市政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差额拨款市政事业单位、自主事业单位(又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上述不同类型的市政管理对象资金来源不同,导致我国市政财务管理存在如下不足:

(1)市政财务管理模式缺乏规范性,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在很多市政企业中,由于财务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导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严格,从而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在无形中使市政企业蒙受损失。

(2)市政企业具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但市政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控制。在我国市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除主要的国家资金投入外,还有部分民间资本及外资投入。由于国家只是拨发市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决策者,国家对事业单位提供的资产与利益无关,并且是不要求市政事业单位偿还的,对于国家所投入的资产,也是由市政事业单位自行管理和经营的,国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因此,市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市政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真空现象。

(3)市政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可以保证市政投资是最安全的投资市场,因此大量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纷纷投资城市公用事业和服务。但是由于市政财务管理的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城市供水、城市燃气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价格一涨再涨,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公众利益。我国市政财务管理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市政管理目标,如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就业、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公平分配、城市经济稳定和发展等。从这些管理目标出发,市政财务管理的具体任务可以进一步分为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合理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实现城市经济均衡运行及增加城市居民收入等。但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时期,市政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分支还处于成长阶段,导致现阶段的市政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欠缺,这应当成为长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二、中国市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新思路

市政财务管理,属于地方财政的范畴,因此地方财政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市政财务管理也同样存在。同时,市政财务管理又有其特殊性,即市政财政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经济体系,市政财务管理在其中担负着城市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直接干预的责任。从总体上看,市政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既应建立在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其他配套机制的改革基础之上,同时也应当针对市政财务管理自身特点进行体制改革。

(1)将提高经费使用社会效益作为工作重点,合理和科学管理好经费收支。市政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市政企业为开展城市业务活动和其他市政活动,依法从国家财政获得的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非偿还性资金。市政财务管理拓宽服务领域、扩大财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是利用好现有的人、财、物等设备和资源,并要明确其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执行,做到取之得当,用之合理。

(2)建立市政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使财务管理行为规范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关键是财务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此,一定要重视制度建设。作为市政财务管理重要层面的市政事业单位收入管理,要做到严格实行收支管理,坚持“收支统管,统一核算”原则;在保证收入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协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关系。

(3)合理规范社会资金、外国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通过合理的股份控制和价格调控,以保证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等属性。由于市政公用事业自身具有的自然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等优势,保证了投资者长期和稳定的收益,大量国外知名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其中来,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如火如荼。但是必须要配套好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单纯考虑经济效益,要把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改革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要鼓励和允许外国资本、外地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行业的经营和管理,使市政公用企业增加市场抗风险能力,逐步建立起市场取向的市政公用行业经营和监管机制。

(4)明确市政财政职责,转换市政管理职能。市政财政的职责,应主要集中于市政建设和维护,尤其是市政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提高对城市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保障城市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等。市政财政主要体现的是公共性、服务性,而不应是投资性、生产性。因此,市政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从指导思想上找症结,要从转换市政管理职能入手。市政财政除了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之外,还必须注重对城市环境的保护,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明确市政管理职责,可以促使城市政府职能的转换,即由主要管理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转向主要管理城市宏观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由直接的、行政的管理手段,转向间接的、法制的管理方式。

(5)完善市政财务管理制度。由于市政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市政财务管理应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环节,不断完善和健全市政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并适时提高财务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以及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实现资金预算过程中各项支出和收入的合理分配。

三、结语

国内财务管理篇5

一、国企财务管理的概念以及基本特征

(一)国企概念,国企是通过政府直接参与控制或者直接投资的企业与集团,政府的政策与利益决定着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决策行为。国有企业兼具盈利法人与公益法人的特点,主要的营利性表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增值以及保值上,有着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目标、综合国民生产总值等多方面的作用。

(二)国企财务管理。国企的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下,国企通过开展财务管理相关活动,有着财务管理活动系统化、财务管理内容决策化以及财务管理职能专业化的基本特征。在现阶段的国企财务管理中,主要应用的模式主要分为相融式财务、分权式财务以及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第一,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就是国企下属公司绝对拥有财务管理的决策权,总集团间接的管理下属子公司。

第二,集权式财务模式主要是指国企财务管理过程中,其下属子公司在财务上并没有决策权,集团总公司全权决定所有的财务决策。总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相关人员任免、具体的收益分配以及相关投资等有着全部的决定权,子公司对其日常收支、短期预算等事物有着一定的决策权。

第三,相融式财务财务管理模式综合了二者的特点,侧重于在分权管理的基础上恰当的运用集权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程度的集权模式,可以把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分散性与相对集中型,国有集团总公司对下属公司拥有最高的财务管理与决策权力,子公司相对独立,自负盈亏,有着自主的经营与决策权力。

二、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现状与不足

国有企业在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是存在着弊端与问题。存在的问题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与稳定有着一定的影响与制约,下面简单的了解一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第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观念不强。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受到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对企业财务与内控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财务管理以及内控风险预测等机构流于形式,相关管理系统并不健全。

第二,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相关绩效与激励制度较为匮乏。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员工管理过程中主要通过对其工作时间进行考核,对其工作效率、质量、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考察、没有充分的发挥其主要作用。国有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对激励机制的重视,没有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内部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的问题产生。

三、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完善企业管理体系。首先,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认识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内控管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通过提高对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大力宣传其主要作用,加强国有企业中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关管理理念与措施;其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要通过完善企业的管理系统建设,提高企业员工对相关财务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以及其他指导文件的学习与宣传,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设置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职位,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拓展企业日常管理范围,全面的优化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风险预测,在整体上完善企业的财务与内部管理系统。

第二,优化完善国有企业的绩效与考核机制,提高企业内部的执行与监督权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现代经营理念的研究与探讨,通过深入的研究,综合企业实际的组织构造、管理模式等进行改革,通过采用净现值、投资回报率等相关财务管理理论进行管理;规划制定企业的绩效考核的整体目标,结合实际的管理状况制定相应的绩效管理目标,全方面的提高企业内部执行与监督管理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的发挥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的自身作用。

第三,加强国有企业财务与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国有企业要充分的重视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通过招揽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性财务以及内控管理人员提高国企内部的核心竞争能力;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现有的财务与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开展相关的在职培训、岗位训练等培训工作,全面的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其次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的硬件设施,要完善企业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设备,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程度,全面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国内财务管理篇6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随着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资金不足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资金主要仍依靠政府拨款,而政府拨款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高校规模扩大的速度。银行信贷自然成为高校扩大自身规模,解决经费短缺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负债大幅度增加。近些年来,高校贷款的盛行也一度造成了铺张浪费的现象,各大高校不考虑自身管理水平与师资力量,盲目扩张而又不计成本,进而导致了各种贪污挪用公款现象的发生,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财务风险。

1内部控制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关系

1.1内部控制的特征

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单位内部强化管理以及适应外部激烈竞争的需要。根据美国CoSo(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报告,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它员工的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对现行法规的遵循。1994年,美国CoSo委员会在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将内部控制的要素规定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从这五个要素的具体内容来看,显而易见,内控制度就是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予以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因此,高校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有必要结合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1.2将内部控制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相结合

高校在运营过程中,与债权债务人、内部各部门、外部有关单位、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他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财务契约关系,这种财务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从这个层面上而言,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职能,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就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并将高校运营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过程。然而,内部控制管理的对象与财务关系一样,是针对人们活动的管理,如高校职工的行为是否符合本校规章制度的要求、操作程序是否规范、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工作往来是否有章可循、项目决策是否合规合法等等,这些均是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范畴。因此,优化财务关系,发挥人的积极性,调动高校全员防范风险的意识与热情,是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和管理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结合的纽带。从内部控制实施的层面考虑,内部控制的诸多措施均是针对如何防范财务风险来设计的,同时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也要运用内部控制的诸多制度。这些共同之处使得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之上,与内部控制紧密相结合。

2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现状

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经济实体各类风险的货币化表现;狭义的财务风险则特指经济实体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中因资金筹措、投资、和日常运营所面临的风险。由于高校是非盈利组织,狭义的概念更加切合高校财务风险的情况,即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因资金运动所导致的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目前,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

2.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高校财务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它是指高等院校在其财务运转过程中的筹资环节,存在的不能筹集资金和无法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这里主要是指高校负债筹资风险,即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筹资风险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2.1.1过度举债的风险

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经费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致使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利用信贷资金进行自我发展,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各高校使用资金的数额变得越来越庞大,许多高校正逐渐陷入过度举债的泥藻。不仅如此,人们对于高校银行贷款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区。有人认为“高校是公立大学,是国家的学校,当其最终无法还清贷款时,国家会为之买单。”其实事实绝非如此。一方面,《高等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高校的法人性质,要求它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换言之,国家是没必要对高校的贷款负责的;另一方面,我国的公立大学比比皆是,而国家本身已经是“穷国在办大教育”,因此,财政是绝对没有实力支持全部高校的,只能“扶强不扶弱”,可见主管部门是不会为所有还不上贷款的学校买单的。还有人认为高校可以效仿企业,像他们一样钻法律政策的空子,比如年年只付相对小额的利息,不断地借新债来还旧债,即所谓的“拆东墙补西墙”,或者干脆像企业一样逃之夭夭。这种想法更是大错特错。因为高校的性质大大不同于企业,企业的开张与破产稀松平常,高校则不然,对高校而言,信誉是他们的生命线。何况银行若要对付高校,办法会更加多,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规范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贷款不还已经越来越没可能。

2.1.2到期无法偿还的风险

高校所需的办学资金有如下几个主要来源:财政拨款、事业性收费和校办产业收入。如果加以仔细分析,会发现高校到期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的。首先,虽然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每年都有增加,但比起高校扩张的速度,增加的幅度是十分有限的。其次,高校扩招带来的事业性收费虽然是增加的,但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配备也是随之增加的。所以事业性收费净增加的那部分资金能否足额偿还利息及本金,还需要仔细规划。另外,校办产业虽然能给高校带来部分收益,但高校毕竟和盈利性组织不同,不可能如企业一样完全依靠生产经营活动偿还贷款,它提供的资金也是十分有限的。

2.1.3再筹资风险

扩招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高校负债百分比上升,相应地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则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高校从其它渠道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

2.2投资风险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允许高校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校办产业和其它单位投资,这使得高校可以利用闲置资产进行增值,是新制度的一大进步,可是与此同时,投资风险也随之而来。如果决策失误很可能造成学校资源的损失,并且,尚存在道德风险会使高校资源被恶意损失。还可能由于计划、决策、程序、制度等失误造成投资于无效益或重复建设项目,进而导致学校财产蒙受损失或浪费。

在最为典型的校办产业对外投资上,由于高校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缺乏及时预见性而导致其管理滞后,对某些新业务也没有能够及时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迄今为止,加之高校尚未建立起完全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因而导致盲目投资或错误投资,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存在着至投资期满而本金仍难以收回的风险。

2.3管理类风险

除了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之外,高校还存在着一些由于其它原因引致的财务风险,本文将其统一称之为管理类风险。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引发的财务风险是那些利用银行贷款举债发展、投资于资本市场或校办企业的高校所面临的风险,而管理类风险则是所有高校普遍面临的难题。

管理类风险主要是指因学校财务管理方面的违规、缺位或疏漏,造成学校出现投资失误、管理失控、资金被骗、存款流失、公款私分、挪用贪污等可能情况或实际损失而形成的风险。管理类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3.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内部控制不严,对学校领导或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缺乏约束力。有的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违反管理规定调动资金而制度又无法制约,就为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为风险埋下了隐患。

2.3.2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监管不到位,管理缺乏力度。目前高校的二级财务违规情况很严重,“账外账”、“小金库”问题突出,动辄甚至数百上千万元,资金用度的不规范,无疑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2.3.3工作人员无视国家有关规定和财经纪律,违规出借学校资金,擅自对外进行经济担保而上当受骗,致使学校大额资金无法收回或者需要承担连带经济责任。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财务风险。

2.3.4部分高校无视高校财务工作的预算性质,盲目搞“赤字预算”,入不敷出,导致财务方面出现困难,甚至于难以维持学校日常运转的开支。因此财务风险也大大增加。

3我国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3.1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和领导干部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到位,甚至存在侥幸,如有的高校对外担保、对外联合办三产、联合办学、出租出借场地等环节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程序,轻信所谓的“自己人”、“身边人”打包票,结果受骗上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有的高校风险防范不是依靠制度(包括必要的标准、程序、手续、方法技术等)、管理和集体的力量,而是单纯取决于财务人员或者决策者的判断,这样产生的结果既不可靠,无形中也会给管理者增添压力。

3.2收支不平衡

在支出方面,高校扩招导致教育成本增加,但在收入方面财政拨款却未实现同步增长,而学费等收入又不能全部投用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因此,想要填补资金缺口,高校只能向社会进行融资,包括银行贷款、社会各行各业的招商引资等。然而这种融资形式会造成高校财务结构不合理,还本付息费用占用正常的办学经费,从而导致经费的总体非正常运转。

3.3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松弛

有的高校沿用上级制定的或自行颁布了有关内部控制与内部管理制度,但其实在高校实际运营中,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名不副实,领导和有关人员经常超越制度办事,领导凭主观意识决断,内部控制不被遵循,导致财务造假和违法乱纪现象滋生,且难以及时有效查处。有的学校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制度是针对一般工作人员的,领导干部则不去遵守,或者以工作需要为由可以经常绕过制度办理财会业务,存在不少漏洞,极容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也容易成为财务风险的发源地。

3.4缺乏正确的财务管理手段

大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着薄弱环节,表现为一方面贷款筹资搞基础建设,同时另一方面却存在大量的教学设施、仪器设备闲置,利用率低下的现象,造成资源的低效运行。

3.5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对高校的财务扩张行为,政府有关部门把关不严,监管不力,也是高校财务风险成因之一。有些高校申请兴建新校区,投资规模巨大,政府有关部门其实知道其财务再生能力,也清楚这一扩张的必要性等存在问题,但是为了支持“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勉强同意其兴建,或者先批准其开工,而后续事宜待定,显然为今后埋下了财务风险隐患。在某些高校债台高筑无力为继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有时不是严控其报批新开工基建项目,而是特批一些急需,或让基建项目改头换面地上马,这更加剧了高校财务风险。

4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策略

4.1进一步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单一国库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支付为拨款主要形式的财政管理制度。通过实行国库集中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实现资金的预定用途,进而有利于降低高校财务风险。

由于对高校的拨款是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因此十分有必要继续推行高校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大幅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度,便于对高校资金的拨付进行有效监管,以减少资金在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4.2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与单位内部控制极其薄弱有关。因此,通过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来降低财务风险就成为高校管理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我国高校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像以前单纯地依靠国家财政补贴的状况已经得到彻底改变,各高校一方面应大力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也要优化资金的运用配置。在资金来源上力求多元化,将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筹集相结合,同时应努力将校办企业办好,以扩大高校收入;在融资时应做出科学的分析,选择合理、有效的融资途径;在资金运用方面应进行科学的决策,避免盲目使用资金。总之,在高校内部应该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4.3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与功能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对自身相关活动的内部监督,在防止、资金挪用和防范风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与功能,能够有效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

4.3.1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高校应当在内部成立专门的审计机构,保证其具有独立的机构、人员和经费,不隶属或者依附其他任何部门。审计人员的相应职能工作也不应当与财务部门相混淆,并负责直接向高校的最高领导者报告。

4.3.2加强内部审计团队的建设

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设内部审计部门,建立起包括审计主管、高级审计人员和一般审计人员在内的三个层次的内部审计团队。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是内部审计团队质量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每年应定期安排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以保证审计人员的知识层次得到不断更新,同时这也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4.3.3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

随着审计技术的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审计方法。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环境下,审计工作也有了明显的改变,逐渐由传统的静态审计过渡到动态的实时审计;从事后审计过渡到同时采用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的方式;从现场审计过渡到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从制度基础审计抓起,对被审单位与内控有关的信息充分重视,重点关注被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状况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相应缺陷,正确评价其内部控制制度,以便获得合适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4.3.4适当推进内部审计外部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开始出现将内部审计的一部分职能委托给社会审计机构来承担,即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作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也适用于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工作领域。

4.4构建长期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

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量化,能够保证管理者对风险水平作出科学客观的分析预测。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设置“高校财务预警系统”,期望通过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研究、评价并揭示高校办学中存在的隐性财务问题,试图从宏观管理上对高校资金运作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起到及时准确的预警预报作用。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财务预警系统通过多项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对高校财务运作过程中潜在的一系列风险进行预警预报,使学校能利用该系统迅速了解自身财务现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达到化解财务风险的目的。

总之,对于高校主体来说,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财务管理预警体系能够及时发现自身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管理漏洞、经营失误、重大风险隐患等负面因素,从而能够及时地预测、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海霞,何云飞.浅议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机制[n].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1).

国内财务管理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长期以来,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或缺或不健全,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清晰性、准确性,影响了内部控制整体效果,往往会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虽然经过企业内外多方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既影响了企业正常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因此,企业有必要在制度建设、业务环节等方面强化内部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治理结构尚不完善

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是非常明显而且又具有很大影响力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这其中也不乏已经上市的集团型企业。

2.组织层次多,管理链条长

国有企业的组织层次普遍偏多、管理链条长,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形成过程也比较复杂,因此而导致的某些企业组织管理僵化组织决策效率低等问题也不是短期能够改观的。国有企业官僚作风较强,惰性扎根较深。一些国企没有进行市场调研,也没有对进行企业定位,就盲目进行扩张,大幅添置设备,大批引进人员,造成短期内管理水平与市场开发进度不同步的现象突出,控制难度大、管理效率较低。随着个别企业的部分上市,大型国企的管控架构更为复杂。

3.企业文化还不规范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国有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显得盲从。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的不良行为对企业文化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甚至是高级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的现象。

4.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监督力度不够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它在建立企业制度、执行企业内部控制、企业专项开支、企业年度预(决)算、经营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划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的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点以及管理上的实际需要,缺乏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合理搭配,往往简单地发个文件,设立一个审计科,内部审计机构就算成立了,从而导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较为简单和随意。或者与其他部门合并成立,只是有单独行使审计职能的岗位,各职能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致使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其他工作的牵制,不能客观、真实、深入地开展工作,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再加上审计人员自身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有所限制,做出的审计报告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地执行和落实。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探讨

企业应从企业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而不限于以上方面,从薄弱环节着手,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必须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合理界定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层和监事会的职责范围,以便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结合企业的财务管理结构,制订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制度,以便处理在具体事务中出现的交叉、重复和相互扯皮问题,使法人治理结构走上规范化运作的轨道,以便对企业的人、财、物进行有效控制、管理和使用。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保障企业内部控制贯彻执行

企业文化建设是基础,内部控制制度是手段,只有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实施全过程的管理,才能凝聚起企业真正的力量。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所以,企业内部的文化学习、宣传和鼓励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在此当中,企业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和素质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水平的高低。因此,首先领导者应做到自励、自省,发挥标榜作用。同时,企业应设置制度建设管理部门或者岗位,也可以由办公室人员兼任,使制度规范标准化、监督检查正常化。

3.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企业要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转变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完善审计程序,不断提高提高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与责任追究制度紧急衔接起来。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从单纯的差错防弊,向管理、效益和经营审计转变,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拓展,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顺利有效地执行。

4.完善内部控制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部控制监督考评机构,制定并执行完善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指标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将薪酬管理与内部控制考核管理相结合,做到赏罚分明,以便最大限度地促使企业职工积极主动地遵循企业内控制度。这一点尤其重要,如果只是形成口头或者书面文章而不是切实执行,最终将会不了了之,起不到任何的激励约束作用。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业务上的实践总结

1.加强原始发票的审核

各部门领导要严格审核原始发票的合理性,有效控制可控费用,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在实践中,有些企业的部门领导在报销单上签字略显草率,并不认真核实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比如有些部门原本在当月没有发生招待费,但为了取得与预算指标一致,将一些没有实际发生的招待费发票去报销。有时遇到单位负责人工作忙,没有进一步去核对其真实性时,就在部门领导签字的基础上签字,然后将报销凭证传递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领导便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就这样有些不合理的费用只能支出掉,给公司利益带来不少损失。

2.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加强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管理制度,将采购、招标、验收实行部门牵制制度。比如有些单位由于没有实行部门牵制制度,导致虚报采购价格,与固定资产供应商合谋侵吞企业财产。同时,企业财务部门与设备管理部门应及时沟通,加强对固定资产进行监督与管理,严禁账、物脱节现象。

3.加强销售与收款管理

建立签订合同与收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签订合同与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将办理签订合同、施工、收款三项业务的部门分别设立,施工合同的审批和订立、信用额度的审批、产品定价属不相容岗位应实行职位分离。在关键岗位上配备的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能够做到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在主观上减少发生舞弊行为的可能性,降低财务风险。

4.加强采购与付款管理

①企业在采购施工材料或者生产用设备的过程中,供应商的选择以及价格的确定应经生产部门或项目组、物资部门、财务部门共同讨论,并由财务部门分析审查后,报管理层审批,可有效地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财务部门应负责全过程的审核与招标过程的监督与付款,确保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原材料。

②建立供应商档案,充分了解和掌握供应商的信誉、供货能力等有关情况,采取由采购、使用等部门共同参与比质比价的程序。

③财务部门在做帐务处理和办理付款业务时,对发收据或者发票等相关票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及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核。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的产物。实践中,国有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分析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趋于合理的方案,继而进行实施效果评价,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国有企业财会人员要逐渐摒除惰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业务素质,遵纪守法,为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把好第一班岗。

参考文献:

[1]王晓彤.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天津经济,2009(10)

国内财务管理篇8

关键词:国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地深化发展。其中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它的改革与发展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则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保障依法经营和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活动,也是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更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由此看来,国企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国企的长期发展。所以,研究新时期国企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对于促进国企的茁壮成长有着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主要叙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综合概述,以及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首先从认知上,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内容进行了解,再由认识延伸到国有企业中二者相关性的阐述。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相关性的认知,对今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

1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综合概述

1.1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投资、筹资、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说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作为现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西方财务管理学家对于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大体认为主要是以筹资、投资和资金日常管理为核心内容,以财务计划、财务分析和财务财务预测手段,以一些专题性管理(如破产、兼并、收购、改组)为补充的内容体系。针对国内而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认知的加深,人们对财务管理的概念界定逐步趋于一致。大多学者(余绪缨,1995;王化成,2006;刘淑莲,2008)认为企业财务的本职就是企业资金的收支及其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资金的收支主要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这种经济利益关系就是财务关系。财务管理就是企业组织的财务活动,而处理财务关系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1.2内部控制体系的含义与实质国际著名的美国CoSo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1992年并于1994年修订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但由于该内部控制框架对风险强调不够,使其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2004年10月,美国CoSo委员会根据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又颁布一个概念全新的CoSo报告,即《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Rm框架新增了一个观念(“风险组合观”)、一个目标(“战略目标”),同时引入“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概念,并将原先的五大要素进行深化与扩展,而且将原有的五大要素中的风险评估这一要素,发展成为目标制定、事项识别以及风险评估和风险反映等四个要素,共同组成风险管理的预警、判定和防范的完整系统。

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是风险。但我们要认识到: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不可能处在没有风险的真空地带,但风险本身又存在着机遇。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能够全面了解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以及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这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实质作用。

2新时期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

2.1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文对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综合概述,我们了解到,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投资、筹资、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依托和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纽带。而内部控制体系,维持着企业内部各环节的有效进行,发现与纠正了企业管理的漏洞与薄弱环节,保障了企业的内部稳定,为企业对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由此看来,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均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国有企业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只有国企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做好相互帮助、协调一致、共同进步才能保证国企整体发展水平的有效前行。此外,关键部分对于整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财务管理作为国企的一个核心部分,对国企的健康运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需要国企重视财务管理的合理性、效率性,才能为企业的日常运作提供有力支撑。两者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内容与关键部分,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2内部控制体系是实现财务目标的重要保证想要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就必须要对实现目标的过程进行调节和监督,而作为国有企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就需要对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进行有力的监督和调节,包括财务管理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促进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内部控制体系要重点监督关键部门的情况,监督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实施,是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财务进行管理,不利于企业经济活动的部门和环节的调整与改进,能够给国有企业的妥善运行提供重要的保证。

内部控制体系对财务管理的监督与调节,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环节的有效性,规避了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企业发展形成阻碍或留下隐患的因素,导正财务管理的正确方向,为国有企业的长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3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对未来的行为进行事先安排与计划以及生产经营目标成绩的评价。而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以整个企业资金的收支作为处罚点,并在关注降低生产领域成本的同时,也能够关注企业其他方面的资本成本状况,以此实现成本的全面降低。在整个预算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不是捏造的,都有来源的根据,企业内部任何人,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不能随意更改或者编造其他的数据,在预算目标确定后,企业内部所有人都要为预算各司其职。由此看来,全面预算的管理对于内部控制有着重要作用,保障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功能发挥。

2.4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合理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会计信息在财务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信息使用者投资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失,会导致社会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损害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助长了,不仅损害企业的信誉也损害了整个国家的信誉。相反,正确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准确的投资,给公司带来巨大利润和收益,更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保障了公司的信誉,保障了国家的信誉。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内部控制有着重要联系,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49年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企业所指定的旨在保护其资产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进管理部门所指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及相互协调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经营失败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所以国有企业要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深化发展,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投资的正确和良好的信誉。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国有企业经营的风险,并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长效健康的发展。通过研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有着很多重要联系:内部体系是实现财务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够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辅助公司正确投资,另一方面,全面预算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这两者都是国有企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所以认识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对于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朝逢.试论新时期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J].商,2014(06):29.

[2]何召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刘光忠.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构建与实施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国内财务管理篇9

一、加快发展银行现代零售业务的重要性

(一)加快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是客户需求多样化的客观需要

虽然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但我国经济却在世界各国经济中一枝独秀,居民收入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稳步增加,个人金融消费现象愈加明显。随着居民金融知识的增长,他们的个人金融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营利性、便利性以及敏感度也越来越高。如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70%的居民认为目前银行开设的服务项目还不够用,希望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项目,特别是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因此,银行应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向顾客提供真正需要的金融服务,创造出一批稳定的客户群。

(二)加快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是利率市场化博弈的结果

利率市场化的结果使得企业和银行间的博弈越来越尖锐,许多优质大企业给银行的利率下浮,下浮到银行不能接受,如此一来企业就发股票,银行盈利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加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减少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为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的低资本消耗型业务创造了条件。通过发展零售业务,银行可以为高端客户设计不同利率组合的投资理财产品包,在规避利率风险的同时,为客户获取高收入,为银行带来相应的高额利润。

(三)加快发展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增长方式与业务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企业“金融脱媒”的现象。大批优质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大降低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从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股票市场经过几年的改革调整,正在加快复苏,短期融资券市场也在迅速扩容,直接融资市场比重的提升不可逆转。数据显示,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的财富管理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正随着经济发展、财富效应扩散、财富管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财富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管理机制逐渐在我国银行业出现。一般来说,作为个人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财富管理模式是银行利用所掌握的零售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自身的财务状况,了解和挖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理财方案,为优质客户提供现金、证券、保险、信贷、投资管理,以及税务、财务计划、退休、遗产信托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进而帮助客户实现理财目标的一系列过程。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已经逐步接受并采用了财富管理模式,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国内财富管理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传统个人理财服务、财富管理模式、私人银行业务。国内银行业的实践表明,目前国内的银行大多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以中国工商银行设在浦东的财富管理中心为例,目前该中心联系的100万以上的客户208户,管理金融资产57150万元;50万以上核心级客户422人,管理金融资产73229万元。在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里,截至2008年上半年,中信银行贵宾客户数量已经达到8万多人,管理资产达到1000多亿元。作为国内最好的国有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无论在客户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待改善。比如,目前美国花旗集团为100多个国家的2亿多客户提供包括个人储蓄、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咨询和资产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务,平均每位客户的产品数在全球同行企业中排名第1。在亚太区,花旗拥有最大的私人银行服务网络,办事处遍及11个国家和地区,区内所管理的资产近600亿美元。另据统计,到2005年底,瑞银华宝管理的私人银行资产已经达到20,160亿美元,居全球第1位;巴克莱全球投资者集团的私人银行资产在15,130亿美元,居第2位。可见,国内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长期的客户积累和发展。

(二)财富管理的品牌效应尚未形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从营销学角度看,品牌效应是企业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各商业银行在发展零售业务时也不遗余力地推出各自的品牌,包括招行推出的“金葵花”、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这些品牌已经赢得了较高的市场认知度,但从运作后的实际状况分析,不少财富管理的品牌并没有打响,大多数优质客户甚至不了解财富管理的真正含义,高端渠道简单地沦为向高端客户销售产品的渠道,更无从谈起真正实施财富管理机制。

(三)零售业务的管理机制有待改善与提高

零售业务的开发、营销、管理缺乏整体战略。在开发上,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推出比较快,但只限于总行的业务平台,分行和支行越往下越弱。新业务的真正推广在于支行。在营销上,没有整体的营销手段,一项新的零售业务推向市场各行其是,这不仅加大了费用支出,而且营销手段没有力度。在管理上,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开发、营销、管理3个环节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乏整体协调配合。

具体到营销管理层面,虽然总行要求网点客户经理加大使用个人营销管理系统的力度,提升客户的识别率和交叉产品持有率,实际上系统信息数据更新滞后、功能不完善,不能对优质客户进行有效的细分,从银行的角度对客户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各个方面的贡献度进行评价,也不能客观反映客户经理的服务、成本及效益。从客户经理管理考核角度,现有的考核主要以销售产品为基础,没有形成以客户为基础的统一的评价平台,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与产品销售挂钩,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现象发生。从长远发展来看,只有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进行的财富管理才能最终留住客户。

针对以上关于发展财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企业战略中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商业银行发展财富管理模式的具体战略分析

从国际银行财富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相应的战略,具体表现在客户、产品与服务、管理与人才等竞争优势因素上。

(一)聚焦于高端财富客户,把握客户偏好

财富管理的服务对象就是富人,少数的高端客户为银行创造的利润远远大于一般客户群体的利润贡献。富裕阶层的主要特征是:1.高学历;2.服务业和新兴行业;3.掌握和运用的资源较多;4.领导消费新潮流。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未来20年是富有阶层形成的关键时期,估计将有数亿人进入这一行列。其中,包括科技企业家、金融行业里的中高层管理者、会计师等各类社会专业人员、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上述客户群体必然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争夺的焦点。客户经理必须主动深入高档商务区、高档社区开发客户资源。加强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程度的业务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并从机构、人员配置、培训、资金和技术投入方面进行必要的支持和配合,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客户开发和业务发展。

(二)着力于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营销

财富管理业务竞争的战略武器是“高、精、尖”的金融产品。国内银行从事财富管理,必须向客户提供面向一生的完整客户理财计划,包括提供从最保守到中庸到最积极的产品。产品设计上要灵活多变。以中信银行理财产品为例,该行的理财产品开发设计以稳健为主调,采用“核心(稳健)+卫星(创新)”的配置思路。稳健类产品主要以拓宽产品线、丰富投资范围为主要思路,积极拓展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信贷市场等投资方向;创新类产品重点研究中高端客户专属产品,根据市场情况择机发行,在客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的主动管理和资产配置,逐步由单一产品销售向不同资产配置的财富管理方案转变。

建立高标准、规范化、私密性的高端服务。从国内商业银行来看,网点与网点之间、不同区域之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针对高端渠道制定一套统一的服务模式,力求在所有的财富管理中心与网点实现服务流程的一致性,这样才能让客户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三)注重高效、精细化的财富管理系统的建设

国内财务管理篇10

1.转变观念,加强思想重视,营造企业内控文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仍有许多企业采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决策机制,缺乏基本的市场风险意识,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只凭借领导者的个人感觉来决策,这种情况若持续发生,则很可能导致企业走向灭亡。因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通过各种措施让所有员工真正认识到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内控意识,全面落实内控管理机制,主动配合相关工作。

2.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落实企业财务监管责任制

加大企业财务监管力度是全面落实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加强财务内控监管和财务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地进行结构组织,确保企业内部各项财务数据实施双人负责管理制度;企业财务内控组织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职权划分机制,细化财务管理流程,明确各负责人员的权限,以便于不同岗位上的人员分工、权限划分,防治出现舞弊现象。

3.强化企业员工培训,提高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

统计显示,企业财务内控出现中的问题的主要环节主要是因为领导越权,过分地干涉财会人员的工作。基于此,企业领导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实践中应当注意以身作则,通过不断的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来有效地提高责任感。同时,在充分发挥企业当前财务管理软件、硬件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切实提高财务内控管理水平,将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机制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实践中,还要将企业当前的财务设备与工作人力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其管理效能。企业领导与员工在对财务内控价值有了一个正确、准确的认识和定位以后,还应当大力配合财务人员工作,以此来全面落实财务内控机制。同时要确保财会人员的能力,做到持证上岗。提高自身判断能力,当企业财务状况发生问题时,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直觉和经验,快速判断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最新的会计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要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素质之外,也要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