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十篇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十篇

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3:47

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篇1

【关键词】计算机;人事管理;桌面系统设计

引言

在所有企事业单位、公司以及工厂中,人事管理都是必要存在的,其主要工作内容含有人事档案的打印输出、更新、查询以及统等。在当前的现代企事业单位中,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是管理日常考勤、工资以及人员的主要系统之一,具有工资管理、日常考勤管理、打印输出人事信息、员工离职、员工调动,同时还可以查询、修改、删除以及增加人事信息等作用。

1计算机人事管理桌面系统分析

1.1分析计算机人事管理桌面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在计算机人事管理桌面系统中,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其独有的功能。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事管理系统可以提供一套高效以及便捷的工作平台给人事管理工作人员,这个工作平台就是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重点是管理企业的人事,主要含有人事信息统计、工资管理、考勤管理、员工管理、部门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等作用。系统具有完成文件导出、报表、修改、删除、添加、查询以及浏览企业各种劳动人事信息等功能。

1.2分析计算机人事管理桌面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分析

计算机人事管理桌面系统的可行性,主要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最小的代价,来确认是否可以妥善地处理问题,其主要目的不是单纯地处理问题,而是确认此问题是否值得解决以及能否被解决。分析计算机人事管理桌面系统的可行性,主要是分析项目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规避盲目投资。由此可知,系统开发具有操作可行性、经济可行性以及技术可行性的要求。只有在时间以及规模方面,对计算机人事管理桌面系统的可行性进行考虑,可以将项目的风险降低。主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考虑以及分析计算机人事管理桌面系统的可行性:①技术可行性。②操作的可行性,相关人员利用人事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处理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但系统的使用者以及管理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同时也已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③经济可行性,开发本系统需要投入的成本比较少,运行开发的系统后,能够实现计算机人事管理,可以节约更多的物力以及人力,减少出现的人工登记或查找错误等,可以节约时间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

2计算机人事管理桌面系统的设计

2.1设计人事管理桌面的公共模板

在设计计算机人事管理桌面系统的时候,设计人员需要将那些被重复使用的功能,设置成函数或编写为通用的过程,之后将其放入标准的模板中,这个标准的模板是设计的公共模板,可以方便日后进行维护,也能够将代码量减少。

2.1.1数据库连接函数

数据库连接函数主要有以下两种:①数据库连接函数Cn-Str,其实质上就是将数据库中的字符串连接起来的一种函数。②数据库连接函数Cnn,其实质上就是用于连接两个数据库的函数。

2.1.2部分公用变量

部分公用变量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布尔型公用变量,其主要作用是判断是修改状态,还是添加状态:blnaddGCQJ是对请假记录进行修改或添加的标记、blnaddBm是对部门信息进行修改或添加的标记、blnaddRS是对员工信息进行修改或添加的标记。②字符型公用变量:sql1的主要作用是对SQL语句进行传递,tb1的主要作用是对数据表名进行传递。

2.2设计人事管理桌面系统的功能

结构人事管理桌面系统的功能结构模板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人事信息统计模块,主要用于根据统计需求,从而全面地统计人事信息;②工资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工资信息的管理,根据工资的月份,导出相应的工资数据;③考勤管理模块,主要包含了设置修改或添加请假、出勤的记录功能;④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维护以及管理系统,包含了数据恢复、数据备份、修改密码以及添加用户等;⑤人事管理模块,用于查询、修改以及添加员工的档案信息,设计员工离职以及人事调动等;⑥部门管理模块,主要用于修改或添加部门的信息。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一定程度上,设计好计算机人事管理的桌面系统,可以将人事管理的效率提高,良好的计算机人事管理的桌面系统也是企业正规化以及科学化管理的标志。同时,设计良好的计算机人事管理桌面系统,还可以全面提高数据管理、查询以及录入等工作的效率,要可以发挥其备份存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波,彭东洪.分析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设计和管理[J].科技风,2014,23(19):199.

[2]程静.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设计和管理[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14):246~249.

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篇2

关键词: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事务处理决策支持

一、高校实行人事管理信化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人事部门作为高校管理系统的核心部门之一,担负着学校行政管理中重要管理角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是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人事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人事管理科学化发展的必经途径,对促进人事管理科学化、提高人事管理水平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使用计算机辅助人事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还可以减轻人事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高效的人事管理信息化能够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为科学决策和了解人事动态提供重要依据,它已成为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事管理系统开发技术日趋成熟。同时校园网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为高校管理信息化子系统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备,为各行政部门管理软件的集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各高校陆续开始购买或开发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管理信息化成为高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目前国内外现状来分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软件公司独立开发模式;二是高校自主开发模式;三是高校与软件公司协作开发模式。

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分析:模式1,具有技术优势。但由于人事事务的政策性、特殊性、复杂性,各高校购买的由网络公司自主开发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与实际人事事务处理流程集成性不强,系统在实际运行中难以达到理想的辅助效果。模式2,人事管理理念强。缺点主要表现在,高校自主研发软件虽有管理实践优势,但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和时间支持。模式3,从一定程度上结合了模式1和模式2的优势,弥补了模式1和模式2的不足。既结合了人事管理的核心理念,又兼用了软件公司的技术优势,二者合一开发的系统既在管理流程和实务处理过程中符合高校人事部门的需求,又在技术上弥补了高校自主开发的不足,逐渐成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干模式。

三、结合浙江省台州学院开发实例分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浙江省台州学院人事部门,结合人事软件开发现状,选择了高校与软件公司协作开发的模式进行系统的开发。结合人事部门事务流程,人事决策支持需求,通过软件公司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台州学院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组成主要分为两大子系统:人事事务处理子系统、人事决策支持子系统。

1.人事事务处理子系统

人事事务处理系统主要用来处理日常人事管理方面的事务性工作,使日常事务处理工作自动化、规划化、透明化。目的是提高人事部门的办事效率,不提供分析、计划和决策支持的功能,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初级阶段。结合浙江省台州学院人事处岗位设置和人事事务涵盖的内容,将人事事务处理系统按照图一进行模块设置。

图一台州学院人事事务处理子系统结构

主要模块功能解析:

教工信息模块:涵盖教职工信息输入、核对、更新;各级管理员查询、修改、审批数据等功能。下设数据维护、数据查询子模块。

机构编制模块:涵盖学校组织机构的增设、撤销和合并等功能。下设机构字典、机构设置子模块。

岗位管理模块:实现校内各学院(部门)岗位设置、岗位信息、岗位竞聘、聘任考核等。下设岗位设置、岗位竞聘、聘任考核子模块。

人员流动模块:实现引进教师、教师岗位调动、教师进出等。下设招聘流程、校内调动、离校管理子模块。

师资管理模块:涵盖教师学历(非学历)进修申报、教师进修返校管理、进修经费报销等。下设职称评审、教师进修、人才工程、外聘教师、经费管理子模块。

人事管理模块:包括教职工工资发放、津贴福利发放、教职工考勤等功能。下设工资管理、福利津贴、社会保障、考勤管理、年度考核子模块。

高级人才模块:实现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管理等功能。下设学科带头人、人才驿站子模块。

离退休管理模块:实现离退休教职工福利发放,异地安置医疗费报销等。下设退休提醒、退休办理、延退办理、返聘办理子模块。

报表统计模块:实现常规报表数据的自动生成,数据条件查询,人工统计等。下设高基报表、人才资源报表、工资报表子模块。

人事调研模块:实现人事专题调查,政策实施前教职工调研,政策实施后民意测试等功能。下设专题讨论、调查问卷子模块。

2.人事决策支持子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SS(DecisionSupportSystem),是以特定形式辅助决策的一种科学工具。它通过人机对话等方式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将知识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信息处理能力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环境,协助决策者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法,进行评价、预测和选优。

结合人事数据统计决策需求,参照近五年来浙江省高基报表数据统计指标,将人事决策支持系统参考如下几个模块进行建设:

(1)教职工职称、学历(学位)、编制分布情况分析模块

(2)专任教师、聘请校外教师岗位分类情况分析模块

(3)专任教师、聘请校外教师学历(学位)情况分析模块

(4)专任教师年龄情况分析模块

(5)分学科专任教师分布情况分析模块

(6)专任教师变动情况分析模块

(7)专任教师接受培训情况分析模块

(8)教职工中政治面貌、民族分布情况分析模块

(9)专职辅导员分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情况分析模块

(10)心里咨询工作人员情况分析模块

(11)工资分布情况分析模块

(12)人事专题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模块

DDS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人事决策支持系统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按照事先建立的数据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各种人事统计数据进行量化标准计算,得出综合分析指标,并提出参考性结论。

四、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

1.软件开发环境

选择.net开发平台。.net是微软新推出的程序开发语言,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几乎能够运行在绝大多数主流系统平台上,相比较其他开发语言,.net能够更好地与windows操作系统、能够轻松实现webServer应用。

开发工具则采用C#。C#(CSharp)是微软为.netFramework量身订做的程序语言,从根本上保证了C#与.net架构的完美结合。它全新的技术架构让应用程序和网站开发变得更为简单,C#拥有C/C++的强大功能以及VisualBasic简易使用的特性,功能更强大、数据更安全。

2.安全性策略

人事数据的保密性,系统的安全性尤为重要。本系统主要采取的安全措施有:用户口令识别;口令加密;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加密存储;安全防火墙。

参考文献

[1]何晓.浅议非中心城市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130

[2]韩彦铎.高校人事管理与信息化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1(4):123-124

[3]徐锋,方捷,左敦稳,陈建满,张静.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0-56

[4]张洪林.浅谈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20):45-46

[5]尹春华,顾培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决策借鉴,2002(2):41-44

[6]徐涤.基于的人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与维护,2012(8):31-32

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篇3

关键词:道路交通;技术建立;安全管理

一、GiS与道路交通的关系

GiS是集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科学、测绘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综合学科。GiS具有以下技术特征: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在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处理问题中的共同应用,而数据库管理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管理、分析和应用,从而提供了认识地理现象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强调空间分析,通过利用空间解析式模型来分析空间数据,GiS成功应用依赖于空间分析模型的研究与设计。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的行为有关,而且还与道路环境条件、交通流量、天气状况、路政设施等诸多因素有关。道路交通安全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S-t”,是建立在海量的道路信息和交通事故信息基础之上,采用自动评判与人工交互法相结合,通过引入安全评价规范、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等评价手段,对研究的道路或路网具备信息采集和分析、事故分析、预测和安全评价功能的信息系统。GiSS-t的智能性,将道路事故及道路属性数据合理地分化、分析,并用一些易于观看、简练的表达方式,将道路交通管理者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的事故发现能力、增强处理事故的客观公平性和科学性。

二、GiSS-t系统设计

GiSS-t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人机交互系统、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等组成。

(一)数据库子系统

决策系统的数据库包括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是GiSS-t的基础,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者提供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和数据。GiSS-t突出以空间数据为核心,数据库与模型库相结合、数据库支持各种模型的原则。属性数据库是GiSS-t数据库的重要核心。主要包含:道路等级、道路编号、道路名称、等级长度、车道宽度、车道数、道路平纵断面指标、路面类型和状况、道路沿线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情况、沿线地形地质描述、最大通行能力、设计车速、年平均日交通量、立体交叉情况、沿线平面交叉、出入限制情况、道路沿线桥梁、涵洞、隧道及其他结构物分布情况等公路基本设施数据;包含省界、行政区划、边界线、公路界、荒漠、绿洲、湿地、山区、海拔高度等道路环境数据;并含有历年道路交通事故综合数据(事故发生地点、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时间、天气状况、照明情况、事故形态、驾驶员驾龄、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属性数据的编码是实现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匹配的关键,通过一系列的标识码(该系统采用事故iD为关联),将属性数据与相应的空间数据连接。空间数据库是GiSS-t数据库的另一核心。它包括地形图和各种专题图片。以aRCGiS软件为依托,通过智能扫描识别系统在屏数字化输入。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的基石,它完成对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连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输入所必需的信息和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满通部门日常的交通事故以及道路的数据维护和更新,实现对各种数据文件的查询、检索、增删、编辑和修改等功能。

(二)模型库子系统

模型库是GiSS-t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前提,模型库子系统的设计成功与否是GiSS-t成功的关键。模型库子系统包括模型集、解释说明和管理子系统,模型集包括事故统计模型、成因分析模型、事故预测模型及安全评价模型等。解释说明部分主要用来对模型的参数、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做出解释性的说明,用文本文件的形式建立。模型库管理系统具备对模型进行查询、调用、增删、检索、参数修改等功能。

(三)方法库子系统

方法库为决策模型的求解提供程序和算法的支撑平台。方法库管理系统可提供不同的决策所需的不同算法,模型库间、数据库间和模型库与数据库之间通过参数传递和函数调用来连接。

(四)人机交互系统

人机交互是GiSS-t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将模型库、数据库、方法库集成在一起。通过人机交互界面,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录入、查询、调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各种模型,从而进行事故黑点分析、道路安全评价分析及事故预测等。而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之间的连接和数据传递多采用可视化程度高、界面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记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人员对道路安全的管理变得简单、直观、易操作,为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三、GiSS-t系统的使用

GiSS-t系统采用经过某城市国道的道路属性数据和近3年由公安交警提供的数据库导入的道路事故数据,采用aCCeSS2000数据库,应用aRCGiS二次开发实现。采用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C++开发,采用对象连接和嵌入自动化技术启动aRCGiS在后台执行,aRCGiS软件利用回调技术动态获取其返回信息,实现程序中的地理信息处理功能。开发的GiSS-t系统除具备基本的事故查询、数据管理、事故地点显示功能外,还具有事故致因分析、事故预测、事故安全评价功能。

(一)事故致因分析

GiSS-t可直观显示事故在空间的位置情况并且方便系统使用者统计、查询,并打印输出图表。系统按照事故致因理论中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车辆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的道路环境、不良的天气、不良交通条件下引发的交通事故,分别做出统计并在电子地图中显示,显示可以选择1年或者几年的事故统计,由系统使用者自主选择

(二)事故预测

GiSS-t系统采用改进的数量化理论方法建立事故预测模型。该模型如下:设n组定量的随机变量y1,y2,…,yn依赖于p=h+m个随机变量xi(1)。

(三)GiSS-t事故评价应用

系统采用当量事故次数法作为区域安全评价指标,以2km作为统计标准,计算每一路段的平均当量事故次数,安全级别共分10级,用当量事故次数模型计算路段的安全指标,根据指标将安全等级分为10种安全级别,并以深红至深绿10种颜色来表示。

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篇4

iSo于2009年了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标准,其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框架和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与评价,风险处理)。此标准为iSo管理体系标准提供关于风险管理的框架。越来越多的组织正在积极尝试,以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三大管理体系标准为基础,建立整合型的风险管理系统。一个整合型的风险管理系统能同时对产品质量、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这种整合能让组织内跨部门/跨领域的专家更有效率地评估及建议可行性方案,以此改善组织的绩效及降低所面对的风险程度。为了确保铁路安全运营,每年春运,铁路部门及各级政府均会出台一系列安全运营方案和应急预案。方案的重点应关注事故的预防管理,以及应对事故一旦发生时的应急准备管理,指挥系统的准备、各类社会资源的调动、救援物资的准备,以及非常重要的紧急演练。通过演练事先验证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的可操作性,并提供各方人员应急响应的意识与能力,这正是iSo管理体系可以提供的解决方案。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风险管理与铁路安全运营事故预防和应急准备响应管理之间的关系见表1。

铁路安全运营系统的Fmea分析,危害分析与控制策划

根据发达国家铁路运营、特别是高铁安全运营与管理的经验,要确保铁路运营安全,首先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稳定和积极的危害因素分析,找到危险源,分析根本原因,同时研究和制订防止发生(预防管理)的措施与方案,并根据Fmea分析的结果(危险源、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事故后果严重性等),确定预防管理方案及其优先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相关的管理方案,控制危险源,有效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降到最低。该方法关键定义如下:危害因素分析:即识别可能导致事故的诱因,并以危险因素出现的频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等进行优先等级的排序。常用的方法包括根本原因分析和Fmea两种。根本原因分析:一旦事故发生,必须识别根本原因,或导致事故发生的危害因素,可以应用事故树的分析方法。Fmea:一种更积极主动的危害因素分析方法,以识别在整个系统中可能导致失效的因素。应用Fmea,尽可能多地识别可能的失效模式,并识别可能导致每一种失效模式的原因,并根据危害发生的严重性与可能性对失效模式进行优先等级排序,并制订有效的措施和方案予以解决。Fmea分析,通过识别潜在失效模式、失效模式的后果、后果的严重度(1-10,10为最严重)、可能性(1-10,10为发生可能性最大)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对失效模式的不可探测度(1-10,10无法探测出失效模式),三者乘积(Rpn),代表风险顺序数,Rpn越高,风险越大,必须采取措施与方案,努力减小Rpn值,直至风险可以接受。在一般的实践中,不管Rpn结果如何,如果严重度分值很高时,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们按照铁路运营的过程,从乘客进入站场—候车—乘车(铁路运行)—出站全过程,对地铁运营及管理过程,进行Fmea分析(见表2、表3)。

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篇5

关键词:校园管理系统;需求分析;高效

一、系统需求分析的任务

需要分析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问题和环境的理解、分析和综合,深入描述软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约束以及同其它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借助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确定为满足目标系统用户的需求系统必须做什么的问题,并用“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形式把用户的需求表达出来。其步骤为:第一,需求获取:用户对新的软件系统所希望的功能、用户与系统间的交互和对话方式等需求。同进还要考虑对质量的要求,包括性能、有效性、可靠性和可用性等,提高用户对软件的满意程度。第二,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从当前具体系统中去除非本质因素,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所谓本质的因素是指系统固有的、不依赖运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因素。非本质因素不是固有的,随环境不同而不同,随现实不同而不同。常用的分析模型包括数据流图、实体关系图、状态转换图。第三,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当前系统与目标系统的差别,把来自用户的信息加以分析,通过“抽象”建立起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二、系统调查分析

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校园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现代高校管理人员及从事研究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一个热点话题。学生档案管理、学生收费管理、教职工人事档案管理是实现校园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环节。设计一套实用的校园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广大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一致要求。系统的应用应该能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使高校能够快速运转。

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是一所中专、大专综合的高职院校。该校现有教职工200多人,在校生6000多人,但校园的管理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档案管理、交费管理和教职工的人事管理还采用原有的人工方式,工作效率低,误差大,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巨大浪费,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和学校的收费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提出要开发一个高效实用的校园管理系统。校园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需求,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生档案的管理、学生交费管理和教职工人事管理。

三、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其业务流程图如图所示:

四、系统的用户需求描述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及对用户的需求调查,本管理系统主要设计功能有:

(1)学生交费管理:包括交费数据录入、交费情况查询、交费情况分析统计、欠费情况统计、交费数据报表与打印等。

(2)学生档案管理:学生档案录入、学生档案查询、学生人数分析、学生档案报表与打印等。

(3)教职工人事管理:教职工档案录入、教职工档案查询、教职工档案资料综合分析、教职工人数图形分析、教职工档案报表与打印等。

(4)系统设置功能:修改密码、用户信息、权限设置、使用提示、重新登陆。

五、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也称为可行性研究,是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新系统的开发是否具备必要性和可能性,对新系统的开发从技术、经济、社会的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以避免投资失误,保证新系统的开发成功。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该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经济可行性:主要是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它的灵活性、安全性和易用性为数据库编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已成熟可行。硬件方面,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硬件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可靠性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其硬件平全能满足此系统的需要。

(3)时机可行性:学校原有的人工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学校目前的需求,这样一个高效实用的管理软件正好能够满足现各职能部门和管理工件者的要求。学校原有的优良管理方案、管理工件者良好的管理能力及其对计算机熟练的使用技术为校园管理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管理上的可行性: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大力支持,校领导认同,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科学,规章制度齐全,原始数据正确等。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为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此系统开发目标已明确,在技术和经济等方面都可行实用,并且投入较少、见效快。因此系统的开发是完全可行的。

六、数据流图(简称DFD)

数据流图是组织中信息运动的抽象,是在调研的基础上,从系统的科学性、管理的合理性、实际运动的可行性角度出发,将信息处理功能和彼此之间的联系自顶向下,逐层分解,从逻辑上精确地描述系统应具有的数据加工功能、数据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存储及数据来源和去向(外部实体)等项目。

在本系统中,有三个主要的数据流,分别是学生档案信息数据流、学生交费信息数据流和教职工人事信息数据流。在每个数据流中,分别有数据流名、别名、说明、组成、数据流来源和数据流去向等元素组成。以学生档案信息数据流为代表,其数据流如表所示:

参考文献

[1]塞奎春,郑骁鹏,郑齐心.Delphi数据库开发实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张新成.Delphi程序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系统开发 系统分析 解决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利用信息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和预测。它对于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人事决策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该能够为各部门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使用计算机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条件。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 

本系统使用microsoft公司的VisualFoxpro6.0数据库程序设计开发工具,它提供可视化的设计工具和导向,方便快速创建表单、查询和打印报表。整个系统从操作简便、界面友好、实用和安全的要求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能够完成企业员工信息的存储、备份、添加、删除、统计、查询检索、各类相关报表的打印及系统维护。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应是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提升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为最终目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从形式上促进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通过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提高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1.人事管理子系统 

企业人事管理子系统的内容包括:①系统设置:系统设置模块完成对人事管理子系统中员工编号、部门编号和职位代码等。设计代码时需要和工资核算子系统、绩效评估子系统的代码相统一,做到直观、可扩展和易汇总。②员工基本信息管理: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学历、专业、职位、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和个性品质及家庭和社会关系等;③培训管理:进行培训前调查、确定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方案和评估培训效果的评价;④离职管理:提交辞职/辞职报告、经有关部门审批、办理工作交接、办理辞职手续和结算工资,离职员工个人档案信息转入企业人才库。人事管理子系统可完成对人事管理的各项内容进行输入、修改、删除、查询、统计、屏幕显示及报表输出打印。人事管理数据库完整地记录了企业所有员工的各方面信息,系统将能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要素的决策支持。 

2.工资核算子系统 

工资核算子系统的内容包括:①系统设置:系统设置模块完成对工资核算子系统中工资款项、使用单位名称、开始使用年月、人员和部门等的设置。②数据输入修改处理:工资款项定义、修改款项输入、考勤记录输入、工作单计算。③费用汇总:按部门汇总、按费用科目汇总和工资数据分析比较。④工资帐表:工资结算单、工资结算汇总表和工资分析汇总表。⑤转账功能:为了方便工资核算子系统与其他核算子系统的连接,根据工资分配汇总表生成工资转账凭证,并转入财务处理子系统和成本核算子系统。 

3.绩效评估子系统 

绩效评估子系统的内容包括:①系统设置:系统设置模块完成对绩效评估子系统的初始化设置,以及对员工代码、部门代码和职务代码等的设置,并提供对评估实施及评估分析情况的查询功能。②变动数据处理:考核方案定义、考勤数据录入和工作数据录入。③评估实施:日常工作考核、阶段考核、项目工作考核和特殊情况考核。④评估分析:等级评价汇总表、部门绩效汇总表、综合评价汇总表和评估活动的评价。⑤评估结果输出:评估结果输出即可以是单独部门也可以是个人的情况输出、打印图表输出和资料共享设置。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要求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系统设计的目标为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用户友好性、合法性和安全性等。 

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篇7

论文关键词:人事管理,VB,模块

人事管理是所有工厂、公司、企事业单位所必需的,它包括人事档案的统计、查询、更新、打印输出等。如果这些工作由人工统计,则工作量很大,若企业公司人数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工统计将变得不可想象,用计算机统计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仅一些简单的操作即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需要的信息。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资、日常考勤所必须拥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之一,它应该能包括人事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员工调动、员工离职,人事信息的打印输出,日常考勤管理、工资管理等等。

2系统分析

2.1可行性分析

系统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它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是否能解决、是否值得解决。可行性分析就是对项目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避免盲目投资。因此系统开发有着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的要求,为了减少项目的风险,从规模和时间上考虑该系统的可行性。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2.1.1技术可行性

本系统采用windowsXp作为开发平台。集成开发环境选用微软VisualBasic6.0,数据库管理系统选用mSaCCeSS2003桌面型数据库,是目前应用软件的主流开发模式,技术方面比较成熟。

2.1.2经济可行性

本系统的开发需要资金少,系统开发运行后,可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算机化,节省人力,物力,将人从繁重的工作业务中解脱出来,减少人工查找和登记中无意的错误,节省大量的时间,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通过本人的认真估算,我认为新系统所需要的软硬件配置相对于它投入使用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说花费并不高,软件开发成本主要是人力、物力的消耗,物力消耗是开发此系统所需要的软、硬件的设备,以及耗电量等方面的计算,其实更重要的是新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保证工作质量,加快流动资金周转,减少资金积压,提供更多的更高质量的信息,提高取得信息的速度,以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因此,人事管理系统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2.1.3操作可行性

人事管理系统能够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另外,使用本软件的人员要求是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的,系统的管理员也应该有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经过培训的人员将会熟练使用本软件,本系统的设计采用的是先进的开发技术,开发的程序具有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和winDowS特性风格,界面直观易懂,操作简洁,使用非常方便。只要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操作本系统。

2.2功能性需求分析

每一个系统都会有自己的功能。人事管理系统将会为人事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一套便捷、高效的工作平台: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对企业人事的管理,包括系统管理、部门管理、员工管理、考勤管理、工资管理以及人事信息统计等几个方面。系统可以完成对企业各种劳动人事信息的浏览、查询、添加、删除、修改、报表以及文件导出等功能。

3系统设计与实现

3.1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本系统包括六个主要模块:系统管理模块、部门管理模块、人事管理模块、考勤管理模块、工资管理模块、人事信息统计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包括添加用户、修改密码、数据备份以及数据恢复;部门管理模块主要用于部门信息的添加和修改;人事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员工档案信息的添加、修改和查询,以及人事调动、员工离职等功能的设计;考勤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添加修改出勤记录以及请假的设置;工资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工资信息的管理以及按照工资月份进行工资数据的导出;人事信息统计模块主要包括按照各种统计要求进行人事信息的统计。

3.2公共模块的设计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当将那些可能被重复使用的功能编写成通用的过程或函数存放在标准模块即公共模块中,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代码量,而且方便日后维护。

3.2.1部分公用变量

字符型公用变量:tb1用于传递数据表名,sql1用于传递SQL语句;用于判断是添加状态还是修改状态的布尔型公用变量:blnaddRS是添加或修改员工信息的标记、blnaddBm是添加或修改部门信息的标记、blnaddGCQJ是添加或修改请假记录的标记。

3.2.2数据库连接函数

Cnn:用于连接数据库的数据库连接函数;cnStr:用于连接数据库的字符串函数。

3.3系统的实现

本系统共有六大模块,源代码在VB中实现,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工作。下面以部门管理模块中以添加部门信息为例,介绍该模块对应编码(部分)的实现:

privateSubCmdSave_Click()

ifLen(text1(0))>10then

msgBox'部门编号超长!'

exitSub

endif

ifblnaddBm=truethen

rs1.open'select*from部门表',cnn,adopenKeyset,adLockoptimistic

rs1.addnew

Fori=0to4

rs1.Fields(i)=text1(i).text

nexti

rs1.Update

rs1.Close

else

rs1.open'select*from部门表where部门编号=''+text1(0)+''',cnn,adopenKeyset,adLockoptimistic

ifrs1.RecordCount>0then

Fori=0to4

rs1.Fields(i)=text1(i).text

nexti

rs1.Update

endif

rs1.Close

Frmbumen_cx.adodc1.Refresh

endif

Unloadme

endSub

4结束语

人事管理系统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体现。人事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数据录入、查询、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全面提高,以备存档。从微观角度上分析,人事管理系统的建立,对规范、完善数据管理,加强数据管理措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郭建宏.文峰.关于人事管理系统的思考.[期刊论文]-洛阳大学学报2005(04).

[ro]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管理

0.前言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是建筑业永恒的主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牵涉到工程发包、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工程验收、物业管理等多个方面,这多方面的管理法规都还有许多处于完善的阶段或试行推广阶段,而全面提高工程的质量必须堵塞多方面的漏洞,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有所显效。建筑工程一般都具有周期长,露天作业、高空作业多等特点,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有许多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这一切都为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施工生产的进度控制与质量成本控制,是建筑企业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抓好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

1.建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1.1概述

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它是根据计划执行检查调整循环模式的运行方式,以逐步提高、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施工企业系统地实现安全管理的既定目标。因此,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自我调整和完善的管理系统。

1.2工作目标

施工安全管理的工作目标,主要是避免或减少一般安全事故和轻伤事故,杜绝重大特大安全事故和伤亡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确保施工中劳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1.3保证体系

(1)施工安全的组织保证体系:负责施工安全工作的组织管理系统,一般包括项目经理、项目部安全部长以及班组长、班组安全员。

(2)施工安全的制度保证体系:建立岗位管理、措施管理、物资管理、日常管理和应急措施的制度。

(3)施工安全的技术保证体系:由专项工程、专项技术、专项管理和专项治理四种类别构成,通过安全可靠性技术、安全限控技术、安全保险与排险技术和安全保护技术等技术手段确保施工安全技术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2.明确施工安全管理的任务

2.1设置施工安全管理机构

在公司设置以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机构;在项目部设置以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工长及各工种班组长为成员的安全管理机构;同时,施工班组应设置兼职安全员。

2.2制定施工安全管理计划

(1)项目部对于项目施工安全目标的要求应配置必要的资源,对专业性较强的施工项目,还应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或技术措施。

(2)对高空作业、深基础开挖、脚手架上作业等专业性强的施工作业,以及从事电气、金属焊接等特殊工种的作业,应制定单项安全技术方案和措施,并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作业资格、身体状况进行审查。

(3)在进行施工平面图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安全、防火、防爆、防污染等因素,同时满足施工安全生产的要求。

2.3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策划的基本内容

(1)安全策划的依据:国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有关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施工项目所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规程、标准的其他依据。

(2)工程概述:施工项目的任务、范围、性质、规模、地理位置、主要工艺、原料、成品、半成品、设备等的概述。

(3)工程及场地布置:根据施工场地自然条件,预测主要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和临时用电变压器的周边环境等。

(4)施工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分析:从安全防护工作(如脚手架作业防护)、关键特殊工序防护(如桩基人工挖孔)、特殊工种防护(如电焊工、架子工)、临时用电的安全系统防护、保卫消防工作的安全系统管理五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5)主要安全防范措施:根据全面分析的工程项目的各种危险因素,选用安全可靠的各种装置设备、设施和必要的安全检验、检测设备;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做出预案、方案及疏散、应急救援等措施;检查危险场所和部位(如高空作业)及危险期间(如冬期、雨期)所采用的防护设备、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及其效果。

3.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

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是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应用现代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去研究、分析在生产系统和作业中各个环节固有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评价,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控制,以消除隐患,有效地对系统进行安全预测、预报和预防,以获得最佳安全生产效果。

3.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

建筑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管理难度大,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施工安全管理必不可少,其目的是减少事故,促进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术上的,有管理上的;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施工安全管理是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3.1.1安全管理系统要素

构成安全管理的三大要素是人、机、环境,因此将安全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这三者之间既有相关性,又各自独立,只有这三个子系统互相协调才能达到整体功能的最优。

3.1.2安全管理系统模式

安全施工系统模式如图1所示。工作指令、操作规程是法令、规章制度对人的约束;安全技术水平是社会实践的体现;环境干扰是周围因素对人的作用,而心理行为是人自身的影响。

图1施工安全系统模式图

3.1.3安生管理系统的内容

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分析、评价及安全事故控制技术。

(1)安全分析。

这是预测和防止事故的前提,是对安全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操作、环境、可靠性等指标,以及系统的潜在危险进行分析和测定。分析是评价的基础,只有分析正确,才能得到准确的评价。分析要从人员、环境、技术和设备几方面着手:

1)在施工作业中人是起关键作用的主体,做好人员的管理是实现安全管理的中心环节。

2)环境分析主要针对的是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不良,容易造成分心、烦恼、紧张等。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因素主要有通风不良、噪音过大、物料储放不当等几方面。

3)至于机械与设备,其设计与安全装置对于施工安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安全事故控制技术。

这是通过各种安全技术措施来实现的,当找出或预测出发生事故的原因后,要根据对象和条件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局部控制方法。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每一项工序,都需要进行危险性研究。首先,对整项工序的过程作充分了解;其次,利用鱼刺图、事故树等科学分析方法,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让施工人员明白其所从事工作的内在危险实质和危险因素,使其在工作中提高警惕,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再次,对危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最后,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操作程序,使安全事故频率和强度降至最低。

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 

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  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人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

   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 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