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2:43

企业文化建议篇1

关键词安全文化探索创新

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安全文化的作用是什么?作为一个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安全文化?笔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

本文开头已经点出,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生存发展的全过程,换而言之,只要有人或者有人类活动就有安全文化。这样讲读者可能不理解:远古的蛮荒时代,人类有安全文化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无论是现代工业生产还是远古狩猎,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简单讲就是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就是更好地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就要劳动,就要工作,就要与非人类的一切物质或精神以及人类之间进行接触、融合。例如,机器、矿山、巷道、瓦斯、自救器或者森林、河流、野兽、天气、地震,或者战争、冲突、矛盾等等,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生命安全问题。工作、劳动效率提高越快,安全保障系数就越低,,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如何找准安全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在保证安全的状态下不断提高工作或劳动效率,并形成一种既约定俗成,又不断创新完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就是安全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安全文化的本质所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潜意识或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探索和掌握安全文化。概而言之,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对自身或他身安全在由感性向理性认识、把握和实践过程中,追求最佳安全状态的要求、意愿和氛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的生命健康角度、突出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保证安全的安全文化观,是包括所有企业在内,全社会共同努力追求的方向。

第二,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刚才已经指出,安全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它的目的,就是形成最大限度的保证工作(劳动)效率和安全系数在临界点以内稳定状态的共识,也就是在尽量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任何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的政策、制度、机制、措施和方式方法,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就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和作用发挥的落脚点。基于此种认识,要发挥好安全文化的作用,就要首先了解事故发生的根源。一般而言,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原因(非物原因),另一种是纯物的原因,人为原因大家比较好理解,对于纯物原因(即纯粹由于非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例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可能比较陌生。为什么讲是纯物原因呢?因为在企业生产中,事故大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一般概念的物的原因也大多与人的行为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而纯物的原因在企业事故中的比例相当少,除了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外几乎没有(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也逐渐被人所预见,只是由于科技水平或资金投入等问题而导致预见的准确度高低不同罢了)。例如在煤矿生产中,有人说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多、巷道变形等自然状态是非人为原因,但事实上这也属于人为原因,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误区,刚才提到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能够准确预见这些非正常现象的能力,或者由于资金、人才等原因而无力去预见,而这些正是由于人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造成或影响的。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抓住了“人”的问题,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而安全文化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保证。明确了事故根源和解决这个根源的途径,也就明确了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企业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人在企业安全生产的主导地位和能动性,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并自觉遵守执行,就必须建设好、使用好安全文化,笔者认为,要重点健全完善以下几个机制:

1、完善安全战略指导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方向性。对于所有行业、企业来讲,安全的本质、目的都是不变的,但具体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由于所经营的产业不同,员工所从事的岗位不同,在大的安全战略指导方针基本不变(例如我国的安全生产指导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必须要有符合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例如龙矿集团的安全方针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齐抓共管、长治久安,同时根据不同时期有相应安全指导机制。洼里煤矿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范行为,注重基础”的安全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了安全生产“三原则”(即:达不到安全状态、优良的工程质量和“精品工程”标准下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不准生产)和“六个确保”的安全保证机制,明确了安全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方针,做到了安全工作有的放矢,为最大限度发挥“人”在安全工作中的能动性奠定了基础。

2、完善安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持久性。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建立可行的目标考核机制,让员工始终保持一种丝毫不放松、不思想状态。例如煤炭行业根据行业规律、特点,都要制定一个年度或更长时期的安全考核目标。同样,每个企业都根据自身情况都要制定一个安全目标和考核措施,目标及考核措施确立的科学合理与否,对于在目前国有体制下经营的企业来讲,对于干部员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左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否持久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完善安全理念渗透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层次。企业安全文化能否最大限度得到员工认可认同,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各种安全理念渗透的效果。各种符合企业安全生产特点的安全理念在挖掘提炼推广渗透之前,只是被企业少数人全面掌握,而要变成全体员工的共识,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理念渗透机制和措施。在这方面,洼里煤矿建立了完善的渗透保证体系,在将各种安全理念、警句汇编成册的基础上,要求每天班前班后会进行学习讲解,自觉指导并运用到安全生产中,并定期开展理念渗透专题研讨、讲座、交流活动,提高员工对各种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同时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兑现。通过制度约束和柔性引导,使广大员工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企业安全文化层次得到极大提高。

企业文化建议篇2

摘要:企业要成为一流的企业,首要建设一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把管理的成效凝结成企业文化、融化在员工思想中、支配着员工的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四个结合

作者简介:胡文寿(1954-),男,浙江湖州人,国电湖州浙北发电工程公司留守管理处主任,党总支书记,经济师。(浙江湖州313000)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99-01

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文化。随着员工对企业管理认识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文化,已被员工所共识。企业要成为一流的企业,首要建设一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1.继承与创新并举,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在崛起。企业文化建设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不断变化,必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要确立先进的理念,始终把员工的学习与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思想才会有灵魂,有灵魂才会有生命;有思想才会有思路,有思路才会有出路;有思想才会有智慧,有智慧才会有力量。企业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运用现代科学文化和先进管理知识,为创新开辟广阔的天地。首先,创新是一个求真务实的过程,只有建立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创新才是切实可行、真实可靠的。其次,创新要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减少和避免失误。最后,创新要敢于扬弃陈观,创立新知,促进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机制的变革与创新、管理的变革与创新,以实现行为方式与工作作风的转变,才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要实现管理现代化,越来越赖于企业文化的推动。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企业文化的享受者。企业的兴衰取决于员工的素质,而员工的素质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要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作用,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营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开阔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视野,教育、诱导、启发、吸引和熏陶员工,挖掘员工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员工中培养起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群体意识,从而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凝聚,没有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的效益往往是暂时的,竞争力也不会强大,实力也不会长久。企业要用正确的思想、科学的理论、高尚的情操培育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形成公司上下沟通、凝聚人心、关系融洽的良好氛围,才能提高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开发人力资源相结合

1.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和谐合作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价值观、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作用日益突出。一是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应从平等原则、团队精神、民主管理入手,实施科学管理,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员工才能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促进企业发展。二是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内部分工越来越精细,必须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要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培育企业文化氛围才能养成。三是团队精神要建立在公司愿景的基础上,员工有着自己的个人愿景且各不相同,但个人与团队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愿景而努力。团队精神的确立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没有团队精神的支撑,团队不可能成功,员工的成效也体现不了价值;没有员工的首创精神,团队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团结协作是完成工作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可以使员工的心情更加愉悦,同时能加快员工的全面发展。

2.重视员工的个人素质,帮助员工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凝聚力的较量,归根结底又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竞争。建设企业文化,要以人为中心,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的文化环境。企业要重视人的因素,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与条件,保持与员工良好的协调关系,促进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良好的员工个人素质和文化环境,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条件。一是企业如果只考虑组织的利益,对员工的成长漠不关心,与员工的关系只建立在有形的经济契约上,员工也就只满足于完成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那部分工作。二是企业如果缺乏良好的员工发展环境,员工们就会在心理和感情上与企业背道而驰,也就没有主动进取精神,甚至会与企业“毁约”,“跳槽”而去。企业要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员工的价值理念,关注员工智慧的发挥,主动地为员工设计发展前程,而员工也要积极地为企业献计献策,这样才能形成和谐共进的局面。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相结合

1.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树立学习型的工作观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科学,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使企业管理的着眼点由物转到人。它虽然没有正式的规章文本,但却有非正式的道德规范、文化习惯和企业精神的感召力。建设企业文化就要打造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明白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更重要的是企业行为;明白学习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文化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学习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的培育必不可少。员工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就需要学习,员工要有文化,企业更需要有文化来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渗透于企业内质之中,为员工共同拥有的资源。企业培育企业文化、提炼企业精神和塑造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发展、凝聚员工的有力举措。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展示员工的精神风貌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当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学习的落后,导致思想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学习的进步,促进思想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企业要结合实际,围绕公司愿景,要从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增长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形成一种不学为耻的压力感和以学为荣的责任感。一是组织员工边工作边学习。在学习中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并用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主动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二是要坚持学习和善于学习。学习无境止,要持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并把学习作为自己不可缺少的工作。要破除“要我学习”的旧观念,树立“我要学习”的新理念;破除“少小求学,老大图闲”的旧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企业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将是学习型企业;而员工的学习、素质的提高,必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四、企业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取得优势,迫切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要从基础管理工作抓起,从培育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广泛采用现代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为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理念及模式、柔软的管理手段。一是企业不仅要实现利益价值,还要实现文化价值;企业管理不仅要采取经济手段,还要采取文化手段。在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的企业,除了严格管理、善于经营、奖罚分明之外,大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二是在企业内部要重新整合员工、资本和科技等要素,营造和谐统一、团结向上的氛围,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企业文化是内在的约束,企业制度是外在的管理,因此,应把强化企业管理与塑造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应注重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员工的意愿和要求,以实现人本化管理。

2.建立科学的分权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企业要把众多员工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企业不仅要抓经济效益,更要抓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是企业要重视员工的社会价值,尊重员工的独立人格。要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挖掘员工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员工无私奉献的精神,融洽人际关系,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企业员工上下级间的工作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紧张,并不是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是来自内部的权力分配。权责过于集中,使下级员工往往将责任推到上级领导身上,而上级领导总是责备下级员工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企业要实施分权化管理,有效地避免矛盾冲突和关系紧张,要完善生产经营、劳动人事等管理制度,实施扁平式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设立精干的职能机构,避免对下级管理的过多干预,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有利于上下级之间建立起积极的合作关系,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引起共鸣,达成共识,为员工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企业文化建议篇3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品牌建设是企业管理中的两个重大课题和领域,两者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且其本身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关系。本文分析了两者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企业在两者关系上处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在处理两者关系上的建议和对策。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内涵及辩证关系概述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精神、信仰、宗旨、价值观、企业道德与伦理等,企业文化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竞争环境下,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综合实力的一个部分;企业品牌建设是在差异化营销战略指导下围绕品牌定位、品牌规划以及品牌形象、品牌扩张等内容而进行的一些列营销活动。两者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

企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制度和机制是品牌建设的脉络、性格和动力,企业文化对于品牌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品牌溢价、品牌强度和品牌忠诚,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品牌的价值,有利于保持品牌旺盛的生命力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里建立起长久持续的忠诚度;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无不解析和阐释着特定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品牌也对企业文化的构建起着重大的反作用。

二、企业在文化建设与品牌建设关系处理上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及其相关关系的处理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横向对比上看,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对于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处理上缺乏战略层面的关注和审视,以致在相关战术及业务层面上存在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倾向,使得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对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贡献率得到了很大的折扣。相关研究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只有35.6%的企业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升到了企业战略的层面加以了考虑,而众多的企业则表现为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漠视、关注力度不足或者是感到力不从心而无从下手,结果自然造成了其贡献率和效果大打折扣,其对于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的平均贡献率不足4.5%和7.3%。

第二,企业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缺乏持续的投入,特别是对于如何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在具体业务中实现无缝融合和对接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和策略。调查研究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0年期间我国企业对于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年均增长率不到3.8%,而同期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该项指标数值达到了11.4%,大大高于国内水平,而且欧美国家的相关业务和环节中对于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无缝融合程度达到了78.3%,而该项数值指标我国企业的平均值仅为15.3%。

第三,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和推广的形势下,企业对于如何依靠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缺乏一套完备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电子商务平台对于文化品牌建设的低成本、高效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低廉高效的手段在国外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2009年欧美国家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中由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应用节约了46.8%的成本支出,同时带来了19.3%的效率增加幅度,而我国2010年的两个指标数值才仅仅实现了12.3%和3.2%。 三、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品牌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上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及其先进做法,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强和提高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处理上的质量和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从战略的层面和视角来审视和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基于这种战略的高度来对企业的相关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调整,建立起相匹配的机制和配套措施。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和解决放到企业战略的层面去考虑,是由其特殊地位和作用意义所决定的,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企业文化的竞争上,而企业品牌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起着企业文化的外在化和表现的作用。基于战略考虑,按照其要求和既定程序将之付诸实施到企业的各项业务之中实现整合和配套设施建设,是确保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二,在战略层面上审视和关注的同时,要加大对于文化品牌建设的持续投入和相应的资源配置,并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具体情况研究和制定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融合于日常经营业务的解决方案和具体实施途径。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业务一样,是需要资源和成本的,由于其特定的投入产出比规律和特点,决定了其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和迫于求成。另外研究和制定将文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和企业具体生产经营环节和流程实现融合共生,是其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和重要步骤,也是文化品牌建设中需要长期投入和重点关注、调整的领域和内容。

第三,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在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将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依托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长久持续地开展下去。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予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富于了企业在文化品牌建设上卓有成效的工具和方法。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方便快捷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节约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上的投入,并能很有效地改变其投入产出比水平和周期,其关键的问题是做好两者融合的具体方案和实施办法。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文联、石油文联

企业文化建议篇4

关键词:石化企业;基层;企业文化;建设

石化企业基层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基层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作为与地方联系紧密的石化企业,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用先进企业文化来筑牢干部职工的思想防线,对于提升企业战斗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当前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1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企业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涵盖石化企业工作全过程。基层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勘探开发和各项制度化管理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调和剂”。一些基层干部狭隘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简单的开展文艺、体育活动,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是为企业的紧张生活调节一下气氛而已,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摆上一定高度来筹划,直接影响了基层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

1.2对企业文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基层企业文化效能的发挥,是一种由内而外、由表及里、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对于树立石化企业形象,增强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密切油地关系具有重要的效能。少数干部只重视生产经营及各种考核,认为生产经营和考核决定单位的排名,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会影响企业工作,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业余”工作,到了需要时,才临时抱佛脚,短时间速成,也达不到寓教于乐、陶冶情操的功能。加之企业基层生产经营任务日趋繁重,多数文艺节目只得利用休息和业余时间排练,影响了职工的休息,导致职工对企业文化工作感到是一种负担,对活动产生厌倦甚至抵触心理。

1.3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变化认识不足。部分基层干部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变化认识不足,导致活动开展仍然拘泥于传统形式,缺乏针对性、目的性和创新性,直接影响了干部职工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四多四少”现象

一是制度多,落实少。虽然,各级石化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如每月举行一次文艺活动或体育比赛、每月更新一次中队黑板报等等,但是由于生产经营任务繁重等原因,落实的少,规章制度成了摆设,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是任务多,活动少。由于基层企业,普遍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客观因素,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尤其是重大节假日期间,本应开展文艺活动,但因生产经营无法兼顾和参与,即使有时开展了一些活动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三是职工多,骨干少。部分基层企业的企业文化活动氛围不浓,缺乏一支稳定的文体骨干队伍来引领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形成挖掘、培养文体骨干的良好循环机制。

四是设备多,利用少。部分基层企业文体活动设备相对多,但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图书破损无人补缺、部分乐器残损无法使用等,现有的设备资源缺乏专人保养,不能有效发挥设备的应有作用。而部分基层企业对文体器材设施一味强调要“管好”,而不是“用好”,图书室、活动室只有在领导检查时才打开,器材利用率不高。

2加强基层企业文化活动的几点建议

2.1转变观念,强化意识。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对政治教育的深化作用、对生产经营的激励作用、对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对干部职工道德情操的陶冶作用,坚信企业文化建设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才能更加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加大时间与资金的投入,提高企业文化水平。

2.2健全制度,完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应将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列入各级党委(支部)的议事日程,纳入年度计划,制定切实企业实际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加强硬件建设管理和维护;健全文体骨干的培养机制,全员额参与的大文化环境。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2.3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基层石化企业的文化建设应立足实际,放眼社会,虚心学习地方优秀文化模式,汲取丰富内容,不断扩展文化建设的外延和内涵,在开展企业文化活动时才能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构建更宽泛的文化平台,这样才能使文化活动反映干部职工的全部精神风貌,表现出一种向上有为,而又不缺乏时代感和企业特色的文化氛围。

2.4与时俱进,创出特色。抓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同样要突出特色,创建品牌。要在积极审视并挖掘好企业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把适合青年干部职工特点、格调高雅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引进企业;要广泛开展文化共建活动,通过借助油地文化大汇演媒介,来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弥补企业自身条件的不足,锻炼培养文艺骨干,提升企业文化生活品味,创建和培育自己的文化品牌。

2.5突出主题,收到实效。打破企业文化活动唱“独角戏”的做法,通过拓展企业文化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开展形式灵活多变、内容新颖健康的文化活动,让干部职工在美的熏陶中不知不觉提高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帮助干部职工正确划清美与丑、高雅与庸俗、文明与落后的界限,自觉追求美好向上的事物,使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也使企业成为凝聚干部职工的生活乐园和精神家园。

企业文化建议篇5

一、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关系上认识企业文化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性突破跨越,我国已从几千年来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经济基础,转变为以企业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作用的经济基础崭新时代。从今年全国两会上透露的城镇居民超过50%的比例来看,再加上农村人口中大量参与城镇企业和大量村办企业,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历史性转变。

然而,由于我国几千年封建思想、抑商轻商思想相当严重,反映经济基础中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企业文化作品、产品的成果比例很少。虽然近年文化界也推出了像《大染坊》《走西口》等反映工商企业文化的文化产品,但反映的内容都很“过时”,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要求。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基础虽然进入了企业主导的时代,但是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文化建设,还远没有真正进入反映企业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主导的时代,没有及时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没有充分体现出经济基础中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界应有的重大贡献与地位作用。由此我们认为,应当通过贯彻六中全会《决议》和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纲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加强加快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既促进经济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文化本身的繁荣发展。

二、加强加快对反映企业文化的理论与产品作品之研究与规划。

文化,只有跟上时展,反映和促进先进经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称为先进文化。既然我国的经济基础已进入企业化为主导的时代,那么我国文化建设的方针和理论政策,产业与作品产品规划创作,就应尽快适应到这种时代变化要求上来。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在贯彻六中全会《决议》和《纲要》过程中,把如何反映和发展我国企业文化---即如何让文化理论政策,文化文艺创作的作品产品更好更快地反映企业在经济基础中的主导性地位作用,作为一件重中之重的项目来研究和规划。应鼓励引导文艺文化理论政策研究工作者加快加强这方面的规划力度,制订出相关的发展目标规划及激励政策,力争尽快让反映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创新成果和文艺文化作品与产品,在社会文化总量中,成为发展文化支柱产业中的支柱;特别是激励引导文化创作工作者深入生活,早日创作出反映中国企业精神文化的精品力作,以更好地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后先进企业文化应有的重要历史贡献与地位作用,并且让这些作品产品尽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发挥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作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以“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精神开放搞活反映企业文化的创作。

任何文艺文化产品,都有一个创作、生产的过程,即先有创作作品,后有文化产品,文学创作是文化产品的来源、基础和关键。因此,要繁荣发展好我国反映企业文化的产品,就必须真正大力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党的文化方针,大胆开放搞活对企业文化文艺作品的研究创作及其文化产品生产,应大力支持专业和业余文艺爱好者挖掘、提炼、创作反映当代经济、企业领域的各种文化作品,尤其影视文艺作品,在此基础上筛选能够再创作成文化产品的作品,为反映企业文化的创作最大限度地大开方便之门。发扬“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改革精神,既要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大胆创作,也要激励业余文化爱好者放胆创作,更要大胆鼓励社会力量、企业资源支持和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既要鼓励创作反映正面典型人物和事迹的作品,也要鼓励以反映剖析非正面人物和事件的作品。文化文艺只有百花齐放,才可能出有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精品。

企业文化建议篇6

1.对企业文化内涵的阐述界定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运行过程中,由领导核心和广大员工群体创造、并得到全员认可,包括创造效益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形式上表现为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一种文化同构;内容上则表现为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工作目标的一致性。维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一方面是劳动契约,一方面是文化契约。通过两方面契约的相互作用,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努力工作、创造价值、完善自我、助推企业。这就是成功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同时也需要企业文化的铺垫。只有正确理解企业文化内涵,积极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通过文化契约的影响力,使员工与企业形成一种心理纽带,认同企业的共同愿景和使命,将个人成功与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主动承担责任并进行自主管理。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涵盖于经营、生产、技术、质量、安全各个环节,通过不断深化、提炼“发展企业,富裕员工,服务社会”这个三位一体的集团理念,用发展企业来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用富裕员工来激发对企业的深情与厚爱,用服务社会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发展战略中去,作为经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相结合,不断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进步的有机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有机统一,助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和谐企业的构建,为集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基础。

2.企业文化的建设体系

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精神层为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层约束规范精神层、物质层的建设,为推进企业文化保驾护航;物质层则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基础条件,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企业文化的总体架构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构成企业文化的表层,包括企业形象、商标(品牌)、企歌、企服、媒体等,是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的文化。一是形象文化。企业形象是以企业标识为核心,以特有的视觉设计,通过全方位运作而显现出来的表征,是增强企业影响力、提高企业知名度的一种战略。要进一步规范施工现场,板、图、字等制作要精细、工整,办公区、作业区、生活区、项目主体立面等空间要科学安排、错落有致,项目部整体形成立体化传播模式,用精当、完美的形象建设促进文明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扎实推进,让外界透过企业形象认知员工素质。通过规范运用视觉识别系统,内敛素质、外树形象,逐步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具有集团特色的形象文化,增强知名度与美誉度。二是品牌文化。品牌是企业为使自己产品区别于其他企业产品的特殊标志,是企业形象的外在表现。经营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尤其是各级班子成员,要把品牌文化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既要正视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现实,更要看到品牌文化是竞争市场的利器、吸引业主的法宝、做好项目的动力。要运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系统,注重过程控制,打造过程精品,塑造品牌企业。通过深入持久的品牌文化建设,使企业名称成为精品工程的代号、精益管理的象征、经典文化的标识。对内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增强竞争力与发展力。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在有效期内不因时间、地点的变更而变更。现阶段,集团着力推进执行文化和打劣文化。一是执行文化。执行就是将计划落到实处。执行就是贯彻,就是服务。执行文化的有无、执行观念的强弱、执行能力的大小,事关集团发展战略能否按期实现。执行要立竿见影,要落到雷厉风行的观念里、思想中和实践上。通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贯彻落实,使执行文化逐步融入发展战略中去,从根本上改变有章不行、有禁不止的局面,在执行中走出去,在执行中实现战略预期。二是打劣文化。打劣是对精品战略的逆向解读,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打劣其实质就是“打”人,打作风浮夸、形式主义、严重、工作不求实效的人;打只顾私利、不爱惜企业信誉形象的人;打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应付迁就、不思进取的人。打劣不是政治作秀、不是经济运动,而是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管理手段。对集团来说,打劣覆盖经营、生产、安全、技术、质量等各个系统,包括工程打劣、管理打劣、作风打劣等。打劣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通过工程打劣、管理打劣、作风打劣、观念打劣等综合管控,最终实现打除假冒,打出精品,打劣树优。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群体意识和信仰诉求,是观念趋同、打法近似、荣辱相生、成败并存的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道德观、发展观等。经过一个甲子的发展与积淀,集团的价值观已初步形成。“发展企业、富裕员工、服务社会”的企业理念已深入人心;“致力发展、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已成为统领集团前进的路标;“构筑诚信企业、构建民心工程”的企业道德观已根深蒂固。立足于精神层面,集团着力推进人本文化、诚信文化、荣辱文化以及和谐文化的建设。一是人本文化。企无“人”则“止”。企业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并非是资产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大,而是源于企业人才的汇聚和人本文化的富集。万事皆人事。建设好人本文化是经营好企业的重中之重,是根本上的根本。通过人本观念的不断强化,使“企无‘人’则‘止’”渗透到各个管理层面,由对资源的重视上升到对人才和人脉的重视,进而培育出集团强大的人才队伍,为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二是诚信文化。有章必循,有诺必践;言必行,行必果,此谓诚信。诚信是经营企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以法治企的基石。失掉诚信的企业必将失掉生命力,其发展之路必是死胡同;缺失诚信的市场必是秩序混乱的市场。做人失败,做事不会成功;诚信缺失必然导致人格缺失,最终因失去合作伙伴而丢掉市场。通过持之以恒地恪守诚信,让诚信成为经营企业的人格力量,对内形成维系团结协作的桥梁与纽带;对外生成吸引业主、服务社会的精神力量,使全体员工都在诚信文化的氛围里为人处事。最终,凝聚一个团结协作的班子,锻炼一支精明强干的队伍,带领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结交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拓展一方规范有序的市场。三是荣辱文化。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寻求生存的注脚和发展的支点。一名拥有文化的员工、一个富集文化的企业,必先置身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下,才能建设好自身的企业文化。广大员工要秉持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并衍生出“以热爱企业为荣,以危害企业为耻;以服务社会为荣,以背离社会为耻”等富有集团特色、符合企业实际、与时俱进的荣辱文化,并在工作、生活、学习中身体力行。通过荣辱文化的不断历练与洗礼,使各级班子逐步做到知荣明耻,善廉勤政。四是和谐文化。集团出台的一切方针政策、采取的所有办法措施,最终都是为了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让发展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员工群众。从一定意义上讲,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建设和谐企业之必需。和谐是动态的,它置于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和谐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劫富济贫。加快发展是保证和谐的最有效手段。通过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现厂务公开、政策透明,企业内、员工间融洽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倾力打造和谐企业。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当企业文化建设基本还处于物质文化阶段,离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还存有距离的时候,如果从识别系统上界定,企业文化还倾向于视觉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理念识别系统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或延缓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究其原因,是企业文化建设多在形式上、表层上做文章,而没有在内容上、根基里做深入思考,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游离于企业经营之外。再有,几乎所有企业文化建设职能都归属于党群政工部门,并与党建工作兼容考虑、一同操作,更有不少企业将其作为经验来谈。但事实上,企业文化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涵盖企业工作的全部,孕育于企业的诞生,伴生于企业的发展,成熟于企业的进步。所以把企业文化建设归属于党群政工部门在职能定位上是不准确的。另外,企业文化不是一项游离于企业经营以外的独立工作,也不是企业经营的一个分支,更不仅仅是党建群团工作的本位定义,必须在企业整体架构上,从全局的视角来思考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来揣摩文化的内涵、要义、定位和发展等。脱离企业实际,或者把企业文化从企业经济工作中分离出来、变成一枝独秀是非常不现实的,这也是绝大多数企业文化难成大器、中途夭折的根本原因。

四、一点建议

企业文化建议篇7

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管理是一种理念的灌输,一种价值的倡导,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企业的价值理念,才能转化为全体员工的价值共识,转化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准则。只有依靠管理力的强力支撑,企业文化的理念渗透力才能发挥作用。

严格制度,规范标准,采取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方式,特别在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工作中,坚持按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要求,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工作日程,扎实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宣传橱窗、板报、宣传栏、班前、班后会、每周学习日、“现身说法”、谈心、家访、矿坑现场悬挂安全警句、格言排板等形式,广泛宣传一系列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安全会议精神和对安全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措施。

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了能量。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载体,并延伸开展争创“学习型区队”、“学习型班组”活动,大力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风气,狠抓了干部员工的学习,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中心组学习、中层干部学习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明确专题,联系实际,系统学习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代企业制度、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企业文化知识等。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这个中心,对新上岗员工,全部进行安全学习、操作技能、岗位责任制为内容的应知应会培训。

以职工竞赛为载体,激发了职工的进取心。在全公司推行“流动红旗进班组”等竞赛活动和班组管理竞赛活动,并对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使他们既得荣誉又得实惠,既有荣誉感又有自豪感,使其他员工既有羡慕感又有压力感,从而在全矿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热潮,逐步使职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作为一个煤炭企业的“重中之重”,安全工作的成败直接牵动着全局。用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名职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激发职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从根本上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其次,构建安全文化是实现人本管理的需要。安全文化讲到底就是“人本文化”,而安全文化也就是基于“人”这个安全管理的中心,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从文化的高度来研究和分析安全生产的规律,探索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再次,构建安全文化是推进煤炭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实现各项生产任务的基础和保证。

煤矿企业一般能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理念,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到“最高政治、最高原则、首要任务”的地位来抓。企业以深化“双基”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总抓手,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线,以提升职工队伍素质为根本。如对班组和员工的安全文化建设,采用班前安全活动、班后安全总结、每周安全例会、特殊教育、日常教育、全员教育、事故案例教育、每日一题、持证上岗、标准化岗位和班组建设、技能演练等。对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文化建设,采用全面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常规的经济手段等作为主要载体。对生产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采用安全标语、安全横幅、安全标志、事故警示牌等作为主要载体。对企业人文环境的安全文化建设,采用安全宣传墙报、安全生产周(日、月)、安全竞赛活动、安全演讲比赛、事故报告会等作为主要载体。

企业文化建议篇8

[关键词]家族企业企业文化构建

一、家族企业及其文化的内涵

所谓家族企业,是指同一家族至少有两代参与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且这种两代衔接的结果,使公司的政策和家族的利益与日标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可见,家族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家族企业尤其是我国的家族企业植根于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亲情主义,其文化具有浓厚的“家天下”的思想。

二、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急功近利缺乏战略眼光

家族式企业从创业开始,就只重视物质层面的运营与发展,而不重视精神文化的培育与创建。单一的利益追求,使企业急功近利。一方面,大搞短期行为,实行粗放经营,生产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市场假冒伪劣盛行,欺诈大行其道,以至市场呼唤诚信,企业缺乏品牌。急功近利的后果:一是企业不注重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不注重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企业因缺乏“内功”修养而无竟争力。

不注重精神文化的培育与创建,企业缺乏战略眼光。一旦创业期的危机渡过,较低的收益预期得到满足,创业者就会居功自傲,要求“分金银、论荣辱、排座次”,家族文化形成的凝聚力在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冲突面前不堪一击,企业的持续发展就会遇到严峻的挑战。

2.利益关联的组织形式使企业难以做大

家族式企业的产权制度是封闭式的,外部人员很难享有股权,对进入资本市场,家族式企业既爱又怕,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获取紧缺的资金,另一方面又担心股份外流,肥水流了他人田。为了确保家族对企业的控制,他们宁愿选择负债,也不愿出让股权,在负债受到利息及资产负债比率的双重约束下,仅靠企业的自身积累,企业难以迅速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忽视员工的参与

企业文化的一个主要来源是企业创始人和上层管理者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实施。如果企业文化的总结和提炼只是高层管理者的动作,而没有员工的参于,在实施中就有可能遇到抵触或不合作,那么再完美的企业文化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需要员工的积极参与,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员工的积极参,才能保证实施过程的顺利;也只有员工的全程参与,才能使企业上下全面准确地理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使企业发展的车轮加上“润滑剂”和“加速器”。

4.没有把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联系起来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明员工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管理实践以及制度。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就如人力资源管理大厦,在人力资源管理大厦中,远景与战略目标以及文化与价值是根草和草础,通过选才、育才、用才、留才、四大支柱,完善企业中的双向沟通,从而有效支持业务管理以保证有效业绩的实现。我国家族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负责营运和推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工作,或很少过问。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与自已部门无关,从而使价值取向与企业的发展脱了节企。

三、加强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突破家族文化观念

要使家族企业演变成现代经理式企业,使管理层级制本身变成企业持久性和持续性的源泉。而华人家族企业中的家族权威制度、遗产继承制度、亲情规则纠缠形成的内耗等恰恰使企业难以形成持久性和持续性的源泉。中国式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与社会资本融合,就难以逃脱“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二代衰亡的规律。现代的领学管理方式,基本精神就是人人都有机会当领学者,它符合现代管理中竞争的、平等性和人才推陈出新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2.以人为本,培养人才

家族企业本身就容易给“非本家族人”以一种“无用武之地”的担优。因此在企业文化的认同上也要有所调整,从“家族化企业”向“企业化家族”方向发展,不仅要尽可能将有才能的异姓招到企业中来,而且让所有职工在“企业化家族”的认同之下共同努力。许多历史事例证明,家族企业起用不同姓氏的人才,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很多企业注意在分配上向人才倾斜,认为薪酬多了人才就不走了。这当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唤起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依赖他们。

3.培育、强化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要将它成为影响企业每位员工心理、行为的一套价值观念培育关键在于两点:首先是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是引导员工白觉遵守企业的价值观,根据企业的理念进行培训,使员工得到共同的认可。另外,随着人才机制的改革,企业员工的更新速度加快,这也要求企业做好对新员工的吸纳和格式化工作,是其尽快融人企业文化之中,这也要求企业不断强化。

企业文化建议篇9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企业管理;企业文化

文化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形成了企业文化。可以说,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是农村信用社形象设计、管理制度、经营理念、服务宗旨、办社思路、行为准则、人才观、价值观等贯穿于农村信用社发展全过程、全方位的主导思想,是来自于农村信用社发展全过程、全方位的主导思想,来自于农村信用社发展实践的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经过提升,形成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就形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它是农村信用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成果的总体体现。

随着金融业全面的对外开放,农村信用社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受历史和体制诸多方面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模糊。有部分信用社在认识上有偏差,将企业文化建设定位在“面子”工程上。认为只要改善了营业场所的环境,规范员工服务,开展文化活动和劳动竞赛等一些浅层的东西就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其实,真正的企业文化不仅是“外在”的表象,更要注意“内功”的修炼。要加强员工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和企业精神、凝聚力的培育。但也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政治思想工作。只有懂得企业文化的内含才能抓住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二是缺乏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当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工、农、中、建都已上市。金融业已经对外全面开放,国外的金融机构纷纷来华设立分支机构。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时刻,好多信用社领导、员工没有认清形势,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做大做强农村信用社的意识不够。三是缺乏共同的参与意识。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由每一个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文化不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由于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原因,形成的等、靠、要的意识,人心松散,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效益降低。而这更加影响工作的态度和兴趣,并恶性循环下去。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精神理念建设、企业软环境建设,与企业的市场定位、经营方针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穿于各项工作中持久的进行。建立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找准企业经营的定位,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面向“三农”,其理想就是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自己的银行,充当农民致富的支撑力量。以农民客户为中心,重点打造一支服务型的团队,把团队服务水平和学习水平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提升企业素质的重要一环。应加强“终身学习”、“全员学习”。既要重视个人学习和智力开发,更要加强员工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只有群策群力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建立完善可操作的企业规范,并不折不扣的执行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工程,要实施并成功完成的关键是要有章可循。企业员工的每项工作,甚至每个动作、语言都要有所规范。如今的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往往员工一句话,一个表情就决定着事情的结果。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此外,在企业文化建立的过程中,要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现在金融企业管理者要具有先进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员工的精神支柱。农村信用社在设计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时,必须进行管理理念的变革,只有在决策层、管理层中进行管理理念再造,才有可能在农村信用社开展文化建设。所以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是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对全体员工的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人性化管理,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这是现在科学管理追求的“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

4.塑造企业形象,打造文化名牌

企业文化建议篇10

【关键词】企业文化;员工队伍;途径

一、员工队伍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真谛

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管理理论范畴,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基础理论。从本质上看,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是企业干部员工队伍的文化建设。因此,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员工队伍建设是关键中的关键。企业文化的建立过程也是将企业理念进行提炼和概括的过程,需要全面运用相关管理以及规章制度等各种管理措施,使企业文化最终真正转化成为员工具体工作岗位上的行动。在企业理念树立上,应以达成员工共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企业文化建设本身的作用及功能决定的,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宗旨和真谛。将企业文化建设最终在在员工队伍建设中得到体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切入点入手,用大量细致认真的工作,从基础做起,从载体和途径着手,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应当认识到,员工队伍建设作为覆盖面较广的群体性建设,具有工作面广、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多等诸多特点,此为,员工队伍建设工作还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动态工作,需要随着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不断对内容和形式进行更新,真正做到与发展同步,与时代同行。因此,以员工队伍建设的视角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来不得半点的懈怠。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队伍建设的相互影响

1、共同的企业目标。企业目标是员工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共同的方向。在企业目标确定上,应将员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员工要把企业作为自身根本利益的代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员工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统一、企业追求卓越与员工职业发展的统一、企业永葆基业常青与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

2、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共同的价值观的确立。作为对于各种事物重要性评价的原则。价值观不仅能够为全体企业员工提供行为准则,同时可以给企业规范管理提供依据和思想动力

3、共同的社会责任。从本质上说企业文化是所有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中逐步形成的群体意识,社会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企业走出自我,追求忘我的必然结果。企业文化和队伍建设最终都要以社会发展为己任,承担普遍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做有责任心的社会元素,在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时候,平衡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企业文化与员工队伍建设措施

1、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在人员配置时坚持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做到人与岗位的和谐,人与事的和谐,提高组织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根据战略的变化和组织的调整,及时对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尤其要注意选好一把手,成员的搭配要考虑互补性,做到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处于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上的责任人,无论职位高低,无论是否归属同一部门,必须遵从流程的制约规范,都要承担流程规定的责任,行使流程规定的职权,持续提高内部客户服务水平,保障各项业务顺利实施。

2、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

公平、公正、公开是我们努力营造的组织氛围特点。为此要建立业绩导向而不是关系导向的组织氛围,为员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融洽配合的良性互动。

3、民主科学,注重效率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进行决策的基本原则。我们要营造宽松的讨论环境,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我们决策原则是从贤不从众。一旦形成决策就要树立权威,坚决执行。民主决策应当以提高效率为前提,坚决反对持续争论,议而不决的现象。紧急情况下,实行个人决策,争取主动。

4、以人为本的队伍管理理念

我们视员工为最重要的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而不是企业的成本。同时我们也强调以人为本是以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人为本,而不是以全体员工为本。认同企业价值观并且有专长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员工,他们是促进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5、企业就是学校,工作就是学习

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能力的提高,我们倡导员工不间断的学习,打造学习型的组织。公司将为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机会,将培训视为对员工的投资,视为对优秀员工的奖励。公司将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培训体系,以集中内部培训、师傅带徒弟式培训及外派培训等形式,为员工进行经营、管理、技术业务等各类培训。我们为优秀员工提供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经营实践的机会,发现和超前培养后备人才,促进员工的成长,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各级管理者负有帮助下属人员成长、培训培养下属的责任。

6、能力决定岗位,业绩决定薪酬

坚持以能力定职位,创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公平的工作机会,使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总会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克服晕轮效应,坚持用人所长,使特点突出,能力较强的人得到重用。同时也应该通过规范健全的制度建设,使人的缺点得到制约,不给企业带来影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通过岗位轮换等多种形式,激发组织的活力和员工的创造力。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使员工的贡献和待遇统一,既不让雷锋吃亏,又不允许平庸的人滥竽充数。

7、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文化留人

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让员工跟企业一同成长;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制度;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结语

市场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员工队伍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落后的员工队伍建设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竞争优势,努力实现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建设的同步发展,共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卫.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企业环境[J].中国有色金属,2009,(11).

[2]张生沧.企业文化与员工教育[J].石油教育,2009,(04).

[3]行鸿鑫.浅论企业文化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与应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