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6:15

经济形势分析篇1

一、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

如果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要先分析一下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中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整个2009年是世界经济从“二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困难的一年,同前年相对比,世界经济的萎缩率超过2%,为防止今后世界经济再出现危机前失衡的状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政策挑战是怎样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来改变世界各国的一些经济结构,从而促使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地增长。

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

(一)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影响

2008年9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继续维持强大的政策支持,来确保经济进一步复苏;如何随着经济复苏的逐步巩固,使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平稳有序地退出,将是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的影响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根据货币和经济景气决定通胀高低的一般规律,经济低谷时期的过剩货币供给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而在后期宏观景气回升的时候就释放为通胀压力。因此,2011年下半年全球通胀风险加剧的可能性非常大,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不确定。各国央行为缓解信贷紧缩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缺乏退出机制和有效的工具,很难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依赖于政府的大量支出与央行的货币刺激,经济复苏将不可持续,反而会埋下通胀隐患,如果不通过结构改革来改变困境,世界经济有可能再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三)美国金融生态与房地产动向及其影响

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对于金融企业的干预程度也达到了空前规模。美国政府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而美国房价企稳是判断本轮金融危机见底时机的重要依据。200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住房市场复苏的迹象较为明显。9月份,美国房地产建筑商信心指数攀升至19%,但此后两个月连续下滑至17%,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的购房免税和信贷优惠的政策将在11月30日结束。美国国会通过投票决定将该政策延长至2010年4月份,明年该政策退出后会怎么样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四)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可能性及其影响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救市所迅速积累的财政赤字与美联储实施的“定量宽松政策”影响到市场主体对于美元的信心。随着美元的贬值预期加深,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随时会面临缩水风险。而且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提供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衡机制,美国仍然可以按照“我的美元、你的问题”的逻辑我行我素,让全世界分摊其救市成本。同时,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反映一个国利益的美联储手中,因而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三、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我们对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

预估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在3―3.5%之间,实现低水平的缓慢复苏。但是,估计今年世界经济恢复的速度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快,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高失业率的影响。我们从去年失业率预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那些欧美国家是相当高的,像去年1月份美国有7.6%的失业率,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0.2%。这不仅超过了10%这一重要的心里关口,而且也超过了以前专家们的预计,使人们对今后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担忧。去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做了一番预测,预计今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都要高于去年,像美国、欧元区、日本等,特别是欧元区要达到11.7%。

二是主要由政府的政策刺激等短期的因素推动了当前经济复苏的缘故,并不是由企业和市场推动的结果。去年第三季度美国的GDp大约有3%的增速,在补库存方面就贡献了2个百分点,贡献率超过了60%,这表明企业投资和企业投资居民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是很小。另外近几个月增加失业保险福利等等政策也刺激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因此,虽然美国的经济已见底了,但是今年出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还是很小。

三是不断积累的通胀风险是由公共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从去年10月份imF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所有国家去年的财政赤字占世界GDp的百分比平均为6.7%,比前年增加了4.7%,其中发达国家平均为8.9%,高于前年5.4个百分点;公共债务占GDp的百分比也非常大,去年世界各国平均为68.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平均高达91.9%。如此高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不仅使下一步的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政策面临资金不足的硬性限制,而且使潜在的通胀风险不断积累。

(二)对国际贸易走势的预测

从去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复苏从年中开始出现的,但是全年减少的贸易额还是很大,整年减少了11.9%。我们预估今年的贸易额会有所增加,预估的增加量将在2.5%左右。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改善的状况下,去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连续几个月的出口降幅远远低于进口降幅,是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好转的状况下,因此我们说贸易状况正在不断改善。

国际贸易好转主要表现为:

一是大宗商品贸易慢慢恢复。从路透社商品价格指数来看,去年7月份到去年11月份的商品价格由2000美元增加到2250美元,4个月的时间已经增加了12.5%的幅度;波罗的海的综合运价指数也是从去年年初开始一直增加,但是总不能稳定下来,起起伏伏的,到去年6月份开始回落,但是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又再次上升,从2000美元增加到4000美元,从去年10月份到去年11月底,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增加到两倍。

二是外需持续萎缩局面出现了改观,去年5―8月短短的四个月的时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被美国出口环比给扭转了,去年6月份和去年7月份欧元区环比的增长幅度分别是0.9%和4.1%连续增长了两个月,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从去年年初的下降趋势转而开始回升。

三是对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预测。估计今年整个经济复苏将会促使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保持波动向上。但是在美元持续疲软的强烈预期下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国际资金追逐大宗商品,这大大地推动了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从指标数据分析来看,国际原油价格总体向上增长的趋势不变,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来看,去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是每桶61.5美元,今年将增加到每桶76.5美元,增加24.4个百分点。黄金价格也将不断上升,虽然前年发生了金融危机,黄金价格有所下降,但价格下降幅度不是很大,黄金价格在去年10月份就已经冲破了1000美元大关,在去年11月底又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165美元。

四是对国际直接投资趋势的预测。去年下降的国际直接投资是非常多的,下降率也是相当大的,由前年14%的下降率到去年又继续下降30―40%,今年将会有缓慢的增加,估计会增加16%,到明年的时候直接投资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经济形势分析篇2

一、2008年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

1、经济持续升温的态势已经扭转,开始步入下行通道

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成效开始明显显现,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出口和投资增幅开始趋降或趋稳,受需求约束,经济增长率开始高位回调。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0.6%,上半年为10.4%,前三个季度为9.9%,10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可比价格)仅为8.2%。经济持续升温的态势已经扭转,开始进入较快下行通道。

2、价格涨幅持续攀高转为涨幅持续降低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自5月份开始同比涨幅持续回落,从4月份的8.5%回落到11月份的2.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自9月份起同比涨幅也开始回落,其中9月份为9.1%,较8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10月份为6.6%,较9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11月份为2.0%,较10月份回落4.6个百分点,涨幅创近31个月新低。

3、美国金融问题引发世界经济走弱的可能性加大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问题持续发展,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对美国实体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逐渐显露。继“两房”事件之后,美国五大投资银行或申请破产,或改行。这些情况表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金融问题还在发展中,其对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还在发展中。综合来看,金融创新引起的房地产繁荣,目前正在沿着逆向传导集中引爆风险,紧缩流动性,紧缩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它既对美国经济繁荣发挥过重要推动作用,也对美国经济走向萧条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近期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采取措施,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增加流动性,增强信心;向实体经济注入资金,扩大消费与投资,但大量增加财政支出,也会引起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这些措施的出台可能引起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

二、2009年经济形势展望

2009年的经济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调整情况。从三大需求分析,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潜伏减慢的可能

受股市走弱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减缓;随着企业困难的增加和劳动工资成本的提高,就业增长预计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并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经济趋冷的苗头,会从多方面影响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考虑到目前买房需求的变化,油价提高和用车条件的变化对家庭买车需求的影响等,应该注意未来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放缓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发生,其影响链条很长,会从终端需求逐步向上游产业传递,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较长时间的调整。

2、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潜伏减慢的可能

2008年全国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和环比涨幅均呈现持续回落态势,深圳等部分特大城市房价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一变化引起了普遍的看跌预期,导致住房销售量减少。从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看,预计这一态势会进一步发展。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必须加以控制,但也要注意大涨之后出现大落的可能。如果仅仅由市场进行调节,预计未来住房市场将继续低迷,加上贷款紧缩等因素影响,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因现金流断裂而陷入困境,房地产业有可能进入周期性调整。由于房地产建设周期比较长,一般在5年左右,因此调整一旦开始,预计会持续较长时间。这一情况必然会影响到房地产投资增长。

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提高、节能和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的费用增加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较为明显。另外,随着总需求增幅放缓,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提高产品销售价格转移成本上升压力的空间有限。2008年,家电产品、轿车产品等酝酿的提价活动最后都没有实现,相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水平还有所下降。综合这两方面情况,企业的经营困难比较突出。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9.4%,增幅较上年同期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减少、经营困难加大,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投资的增长。

近年来的投资调控,重点控制政府主导的行政性投资,投资增长更多地依靠市场引导的投资。房地产和企业投资是市场引导投资的主体,其中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五分之一,企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也较大。这些投资增幅的下降预计对全部投资增长将产生明显影响,因此2009年的投资增长有可能明显下降。

3、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可能继续降低

受金融问题的影响,美国实体经济在2009年可能显现走弱态势,就业与收入增长的问题将进一步突出,美国市场需求将进一步疲弱。受美国金融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影响,预计欧盟和日本经济也会呈现走弱态势,而且可能先于美国。受此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减弱。受财政赤字扩大的影响,美元可能继续走弱。这些都会对我国出口形成不利影响。经过2008年各类因素变化的洗礼,我国出口企业开始调整升级,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出口企业面对的困难仍然很多,如果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收缩,人民币继续升值,对出口仍将形成较大制约。综合这些情况,预计2009年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减慢。特别在美国经济出现较大问题并带动世界经济进入衰退过程时,预计出口增长下降的幅度将比较大。

综合对三项需求变化的分析,如果放任自流,由市场自发调节经济发展态势,则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表现为继续下调的趋势;若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大的变化,与国内诸因素组合,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回调。

三、关于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思考

2007年以来我国对总需求采取更为强力的控制措施,特别是对银行信贷采取额度管理的行政性措施,对部分产品价格采取行政管制措施等,主要不是由于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加剧,而是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提高。而这些控制信贷进而控制各类需求、控制价格进而影响供给的诸项措施是导致经济增长回调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前政策调整的主要出发点集中于在保增长和控制价格上涨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

1、稳定经济增长、控制价格涨幅的重点是保持总需求适度增长

首先要注意使需求增长与供给潜力大体协调,这也是经济增长理论中讨论的潜在经济增长率问题。只有在需求增长与供给潜力大体相当时,才可能在经济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尽可能快的增长,才可能争取较高增长和较低价格涨幅。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供给潜力是不断增强的。综合考虑,我国目前的供给潜力可以支持10%~11%的经济增长率,也可以判断我国目前阶段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10%~11%。因此,宜围绕10%~11%的经济增长率目标调节各项需求的增长。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内需、外需增幅都可能进一步回落,并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减慢。从供求总量关系格局的发展看,未来的主要威胁不是价格上涨,而是经济增速放慢。为此,在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价格上涨方面应作出相应政策调整。其要点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控制价格涨幅的重点是增强企业对成本增大因素的消化能力。

2、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思路

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的重点是稳定需求增长,为此,既要继续巩固近年来宏观调控政策抑制需求过热的累积成效,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要进行必要的针对性调整,防止需求增长转入持续下调状态。

(1)促进投资增长。如果期望经济增长率略高于10%,则当前的投资增幅应保持稳定,不宜继续降低。为此,一方面应继续巩固已有政策的成效,高度警惕行政主导的投资反弹;另一方面,则应鼓励企业自主、市场引导的投资增长,增加在重大基础性项目方面的政府投资。一是对符合规划和政策要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予以必要的信贷支持,防止房地产投资因资金紧张大幅回落;二是注意改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提高市场调节资金供求的能力,加大财政担保贴息方面的支持力度;三是增加财政投资资金,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2)稳定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消费需求旺盛和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是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的源头性动力,必须精心维护。针对潜在的问题,宜加大就业工作力度,注意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公共教育卫生服务,扩大覆盖面,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真实买房需求稳定增长,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积极引导家庭买车活动。

(3)稳定出口增长。为了解决外贸顺差过大问题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近两年对出口增长从总量到结构都进行了控制和调整。针对当前的外贸形势,宜继续按照节能减排目标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适度减弱总量控制力度。为此,宜稳定人民币汇率,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退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3、稳定价格涨幅的政策思路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注重控制总需求过快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因此,尽管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水平,但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长大体稳定,总供求关系大体平衡。所以总量关系不是导致2007年以来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控制总需求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对抑制价格上涨的作用也不明显。由此也可以发现,稳定经济增长的需求政策调整不会对价格涨幅产生不利影响。

经济形势分析篇3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总体上讲,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后劲增强、平稳运行的特点,实现了“开门红”。初步预计,一季度全市经济总量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比全省增速高出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位。

⒈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春耕生产全面启动,全市完成春播面积近万亩,其中粮食作物万亩以上。及时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一类苗占,同比提高个百分点;二类苗占,同比下降了个百分点;三类苗占,同比下降了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改造更新果树经济林万亩,种植优质牧草万亩,种植早春蔬菜万亩。牛存栏量增加万头,达到万头;出栏量增加万头,达到万头;牛奶、禽蛋等畜产品产量分别增长和。一季度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万元。

⒉工业经济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总量位居全省第位,增速为第位。完成销售产值亿元,增长。煤电企业产销两旺,一季度生产原煤万吨,增长;发电量完成亿千瓦时,增长。煤电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占全市规模以上增加值的,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个百分点。企业改革改制进展顺利,已有户企业制定了股份制改造方案,有户正在调研论证,制定方案;有户需要出售、转让、兼并或联合的企业,方案已经批准,正在开展工作;有户企业已进入破产程序。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一季度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亿元,占年计划亿元的%,增长%。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增个体户户,新注册私营企业户。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万元,占年度调控目标的。

⒊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落实万元以上各类建设项目项,总投资万元,其中续建项目项,累计完成投资亿元;新开项目项,完成投资万元;储备各类前期项目项,概算总投资亿元。重大前期项目进展顺利。平凉电厂二期项目已完成初可研审查;超高压输供电项目已完成选址;西平铁路建设已列入铁道部“十一五”建设规划;万吨甲醇项目已完成可研;兔里坪水库项目建议书已上报省上待批。重大新开项目全面启动。平定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招标;平凉城区电网改造项目正在实施;崇信县铜城水库开工准备已基本就绪;竹林寺水库水资源综合利用灌区工程已通过可研审查;农村沼气项目已开工建设。华砚煤矿改扩建、华陇集团日产吨特种水泥技改等重大续建项目进度加快。招商引资工(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作有了新进展。一季度全市共洽谈各类招商引资项目项,签约项目项,签约资金亿元,落实到位资金万元。

⒋财政金融工作运行平稳。一季度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亿元,占预算的,同比增收万元,增长;大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亿元,增长。累计完成支出亿元,同比多支万元,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增长;贷款余额亿元,增长。金融机构现金收入达到亿元,累计支出亿元,分别增长和。

⒌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两路一园八配套”工程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即将全面启动实施。市列的个县城基础设施项目已有个开工建设,个小城镇建设项目已有个开工,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已有个开工建设。一季度全市完成城镇化建设投资亿元,增长。

⒍物价指数小幅攀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亿元,增长,增速高于全省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扬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农村居民由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净增元,达到元,增长。

但是客观地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不理想”:

一是部分指标完成年度计划进度不够理想。从完成情况看,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实际进度与时间不同步,即时间已过四分之一,但完成进度达不到年度计划的四分之一。比较突出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预期完成亿元,一季度完成亿元,仅占全年任务的。全市生产总值全年预期完成亿元,一季度完成亿元,占全年任务的。限上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占全年任务的。地方财政收入完成亿元,占全年任务的。

二是主要指标在全省的排位不够理想。除工业增加值外,其余主要指标在全省排位均不够理想,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增速与去年同期的倍相比,下降较大。如果剔除农村投资这一块,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为亿元,增长,增速仅为全省第八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为全省第八。

三是发展的均衡性不够理想。从工业上来看,轻、重工业运行不平衡,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个百分点;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煤电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增加值的,其余部分行业增加值和产量有所不降。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县(区)完成增幅大、增速高,情况比较好,但中省投资大幅下降;县区之间也不平衡,增幅最高的华亭县增长了倍,灵台县却下降了。从财政收入来看,全市八个预算单位中,除市级和华亭县收入分别超进度和个百分点外,其余各县差距都比较大。

造成三个不理想,有季节等客观原因,但我认为主观努力不够是主要原因。

二、关于二季度工作

二季度工作总体要求是:扎实开展“百日集中落实行动”把工作重点放在抓落实上把工作着力点放在项目建设上把工作指标放在全省的大盘子中来衡量努力实现“双过半”。各市长要抓督查、抓进度、抓重点项目各职能部门要抓协调、抓服务、抓落实。

⒈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一是要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当前,当前粮食生产政策好,农民种粮积极性高,要集中力量抓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田间管理,加强对条锈病等已发生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力争粮食丰收。二是要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特别是要确保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政策的落实兑现,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三是坚定不移地抓好巨型畜牧基地和优质苹果基地建设,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在提高打响“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牌的上狠下功夫。五是加大农村劳务输出,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输转。六是加强防汛抗旱工作。树立防大汛、抗大旱、抗大灾的思想,未雨绸缪,早作部署。

⒉精心组织工业生产

一是要紧紧抓住全国电力趋紧、火电工业形势看好、煤炭市场持续旺销的有利时机,突出抓好煤炭、电力、建材等优势行业,确保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满负荷生产。二是要着力抓好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确保达到进度要求。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调度,及时研究工业生产和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企业技术改造所需资金,保障工业企业水、电和原材料等生产供应,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四是要千方百计扩大产品市场销售,防止产品积压,保持产销衔接,努力实现增产增效。五是企业改革要在加快进度的同时,把好清产核资关、资产评估关、预案审核关、职工利益关、企业发展目标关等“五关”,按照进度要求高质量地完成。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工业增加值要确保的增速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力争。经委要认真研究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总体考虑要以企业为主体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今年上半年要拿出方案,力争下半年启动运转。

⒊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

二季度是项目建设的黄金季节,这一阶段的工作对于能否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至关重要。今年一季度的工作不够理想,给二季度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发改委要认真查找问题,分析原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争取在第二季度有一个大的突破。对在建项目要抓好协调调度,跟踪服务,督促施工单位充实工作力量,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对已竣工的项目要抓紧验收。对新开项目,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资金,争取尽早开工,特别是重点建设项目,要确保按期开工。协议项目要责任到人,尽快签订合同,投入建设。对争取国家立项的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早日批复。要抓好重点项目的督查严格落实按季通报制度。今年各县(区)要超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力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以上。

⒋着力抓好财税金融工作

一是要加强收入调度,依法打击各种偷、漏、骗、抗税行为,依法收取各项规费,防止财政资金流失,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均衡入库确保完成“双过半”。二是要突出重点,加强协调,优先保证各项重点支出。三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金融部门要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效服务为主线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大信贷投入。要重点加强银政、银企、银校合作,最近组织召开银行和建设口、商贸口、社会事业口和企业的座谈会,通过搭建平台,增进相互了解,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⒌抓好城市和交通建设

“两路一园八配套工程”和平凉城区东西出口改造工程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除滨河路以外,其余城市建设工程要在月日前全部完工,迎接月份在我市举行的第五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

经济形势分析篇4

一、2011年欧元区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明显下降

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按照现价计算,2011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季调之后的名义GDp为2.37万亿欧元,同比增长2.73%;季度环比增长0.68%,年化增长率为2.72%;第二季度GDp季度环比增长0.56%,年化增长率为2.22%。如果考虑到通胀因素,2011年第三季度欧元区GDp平减指数为122.4,同比增长1.32%;第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季度环比增长0.49%,年化增长率为1.96%;一季度为121.3,季度环比增长0.41%,年化增长率为1.64%。按照不变价格计算,2010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8%,2011年第一、第二和第三季度GDp分别增长2.5%、1.6%和1.2%。这些都说明,2011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

从欧元区GDp结构看,按现价计算,2011年第三季度总的消费支出1.87万亿欧元,对GDp贡献率为79.25%,同比增长4.83%;其中,家庭消费支出1.36万亿欧元,对GDp贡献率为57.63%;政府消费支出0.51万亿欧元,对GDp贡献率为21.6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0.45万亿欧元,对GDp贡献率为19.08%;净出口总额0.037万亿欧元,对GDp贡献率为1.57%。分析表明,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增长速度看,按照不变价格计算,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家庭消费同比增速分别为1.10%、0.70%、0.60%和0.40%,政府消费同比增速分别为-0.30%、0.50%、0.30%和0.30%,固定资本形成同比增速分别为1.30%、4.10%、2.00%和1.80%,表现出同步下滑的变化趋势。

(二)经济不平衡程度有所加剧

欧元区17国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经济基本面较好的,第二类是经济基本面较差的,第三类是追赶型国家。

第一类经济基本面较好的国家包括:德国、荷兰、奥地利、比利时、芬兰、卢森堡,这些国家不仅经济增长表现良好,而且呈现出了较大增长潜力。

1.德国。德国是欧元区经济状况最好的国家。德国经济受欧债危机影响有限。德国主要问题是生育率太低。

2.荷兰。荷兰是欧元区中较为成熟的经济体,其整体经济状况略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荷兰问题是财政支出占GDp之比和财政赤字都略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

3.奥地利。奥地利整体经济状况略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经济活力低于德国,但好于法国和意大利。优势是就业市场表现较好,青年失业率及长期失业率均较低,2002-2010年名义单位劳动力成本上涨缓慢,居民储蓄率较高。但其政府支出占GDp之比较高,而改革意愿较低,不能指望其经济在未来呈现较强增速。

4.比利时。比利时经济类似于奥地利,其财政赤字较低,居民储蓄率较高,拥有较强的出口倾向,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但其在1993年进行过较大的财政改革,经济经历一轮较快增长后,2002-2010年间经济增速重回缓慢。

5.芬兰。芬兰经济整体实力略差于德国、荷兰,其居民负债率较低,而且市场发展受到限制较少,但其政府支出占GDp之比偏高,作为一个小经济体,其出口占比也偏低。

6.卢森堡。卢森堡凭借欧元金融中心地位,是欧元区中经济最好的国家之一。其财政状况好,经常账户顺差,消费率低,是成熟经济体中经济增长最强的国家,但其过于依赖金融产业,若出现金融危机,则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类经济基本面较差国家包括: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塞浦路斯、马耳他和法国。

7.希腊。目前,希腊是欧元区问题最大的国家,债务问题严重,优势不多,但自2009年以来的确在国家改革上做了很大努力,至于效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8.意大利。意大利是一个发展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的成熟经济体,经济增速和劳动生产率都非常低,2002-2010年,人均工业增加值处于下降之中,国家负债率也比较高,属于亟待改革的国家。

9.西班牙。西班牙作为一个较成熟经济体,在房地产危机和债务危机中被迫进行重大改革。在上一轮经济增长中,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除房地产之外的其他产业增长率非常低。当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建筑行业工人大量失业,其财政赤字在欧元区中位居最高国家行列。

10.葡萄牙。葡萄牙是欧元区表现最差的国家之一,但葡萄牙率先进行改革,目前仍处在改革过程中。

11.爱尔兰。爱尔兰2009年曾遭遇债务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就业率低,劳动力成本高。目前爱尔兰致力于经济转型,由信贷消费型转向出口导向型,取得了初步成果。

12.塞浦路斯。塞浦路斯是一个小型经济体,除了财政状况略好于希腊以外,其他经济指标均类似于希腊。其负债率较低,单位劳动力成本也处于较低水平。但是经常账户有较大逆差,消费倾向过高,经济增速低,财政赤字突出,出口下滑,改革意图也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

13.马耳他。马耳他是一个小型经济体,整体经济发展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金融危机以来,净出口增长迅速,单位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其财政状况表现较差。

14.法国。法国是欧元区六个3a评级国家中表现最差的,大多数经济指标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政府支出占GDp之比在欧元区是最高的,财政赤字高企,人均工业增加值增速缓慢,就业市场过度保护导致年轻人失业。

第三类国家包括:爱沙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15.爱沙尼亚。爱沙尼亚是欧元区表现最好的追赶型经济体。当前财政状况好,属出口导向型经济,人力资源有优势,市场自由竞争。但2008年以来,其国内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

16.斯洛伐克。斯洛伐克拥有追赶型经济体的优缺点,经济增速高,有较强的出口倾向,消费倾向低,但近年来其国内财政赤字增长过快。

17.斯洛文尼亚。斯洛文尼亚类似于斯洛伐克,也属于追赶型国家,经济增速快,就业状况良好,但在2002-2010年,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财政方面也有不少隐患。

(三)物价水平温和上涨

2010年底以来,欧元区17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总体呈温和上涨趋势。2011年12月Cpi同比上涨2.7%,环比上涨0.3%,核心Cpi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4%,二者较2010年12月份都上涨了0.5个百分点。11月份,欧元区ppi增速为5.3%,较2010年11月上涨了0.7个百分点;ppi环比增速为0.2%。但是,ppi在3月份末达到高点6.8%之后,呈现缓慢下滑趋势,已经下滑了1.5个百分点,反映了欧元区制造业增长的疲软态势。

(四)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居高不下

2011年11月,欧元区季调后的失业人数为1637.2万人,比2010年11月增加了55.6万人。2011年11月,欧元区季调后的失业率为10.3%,一年来增加了0.2个百分点。另外,尽管欧元区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但是工资收入仍然保持了稳定上涨势头。2011年9月,季调后的每小时劳工成本指数同比上涨2.7%,环比上涨0.1%。工资收入上涨有助于增加居民消费,但也增加了厂商的经营成本,对经济增长有着双重影响。

(五)外贸进出口增速双双下挫

2011年11月,欧元区外贸进口共计1.6万亿欧元,同比增长13.49%;外贸出口共计1.59亿欧元,同比下降2.21%;全年贸易逆差113.12亿欧元。2011年11月,欧元区外贸进口1430.26亿欧元,同比仅增长3.6%,比2010年同期下降了25.5个百分点;外贸出口1491.74亿欧元,同比增长10.2%,比2010年同期下降了14.2个百分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9年欧元区进口和出口双双受到重创,2009年上半年,欧元区单月进口最高跌幅高达33.8%,出口最高跌幅也到达30.0%。在各国政府刺激经济政策作用下,欧元区进出口自2010年1月开始转为正增长。一年以后,也就是2011年1月抵达峰值,单月进口增速得到30.4%,出口增速到达27.9%。随后,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一路下跌,现在仍处于底部徘徊。

二、2011年欧元区货币与金融状况

(一)货币供应量m3增速趋缓

2011年12月末,欧元区17国货币m3供应量余额为9.80万亿欧元,同比增长了2.40%,一年前的同比增长率为2.04%。货币m3加快增长,反映了欧洲中央银行在应对欧债危机和经济增速下滑时,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12月末,货币m2供应量余额为8.67万亿欧元,同比增长了2.38%,一年前的同比增长率为2.37%。12月末,货币m1供应量余额为4.86万亿欧元,同比增长了2.26%,一年前同比增长率为4.27%。货币m1增速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债务危机蔓延时存款人对经济增长预期谨慎的心理。

(二)市场基准利率先加后减

近年来,欧元区基准利率最高点是2008年7月9日的4.25%。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央行自2008年10月15日一次性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3.75%,一路下调至2009年5月13日的1.00%。其后,欧洲央行维持1.00%的低利率近两年之久。2011年4月13日,为了控制通胀,欧洲央行重启加息25个基点,至1.25%;7月13日再次加息25个基点,至1.50%。但是,更高的利率加重了债务危机国的负担,并拖累了欧洲经济增速,使得欧洲央行不得不在2011年9月暂停了紧缩步伐,并于10月初启动了额外的非常规宽松政策。

2011年11月3日,刚刚上任的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宣布,从11月9日开始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25%。这是他在新任行长上任后的首次货币政策决策。此次降息意味着,欧洲央行决定扭转2011年4月启动的加息势头。12月8日,欧洲央行宣布将欧元区基准利率再度下调25基点,至1%的历史低点。欧洲央行下调利率等措施,旨在解决欧元区出现的短期流动性紧张。

(三)欧元汇率走势先扬后跌

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欧元兑美元汇率总体上震荡上行,原因是美联储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进而推动欧元升值。欧元兑美元汇率从7月1日的1.2516起步,上涨到8月6日,抵达阶段性峰值1.3277。经历一个短暂的调整,下调至8月24日的1.2628之后,接着是一波较大幅度上攻,11月4日抵达新的峰值1.4215。经历约两个月的回调,2011年1月7日跌至1.2904。2011年春季,欧元兑美元汇率一路强劲上扬,5月4日创下历史新高1.4826,然后横盘整理。

进入8月份之后,美联储实行“买短卖长”的扭转操作,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导致美元升值,加之受到欧债危机形势恶化负面影响,欧元兑美元汇率出现了急剧下跌走势,10月3日跌至低点1.3184,之后经历一个小幅反弹,至1.4183之后调头向下,截至2011年12月30日,达到了1.2951。由于欧洲危机充满不确定性,预计2012年初的欧元汇率仍将延续缓慢下跌走势。

三、中国与欧盟外贸进出口

(一)中国与欧盟外贸进出口概况

欧盟已连续七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经贸合作对双方经济增长都起到较大推动作用。2011年,中国与欧盟累计双边贸易总额5673.28亿欧元,同比增长18.24%。其中,中国累计向欧盟出口3560.96亿欧元,同比增长14.37%;累计进口2112.33亿欧元,同比增长25.37%;累计贸易顺差1448.63亿欧元,同比增长1.40%。这表明,中国从欧盟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向欧盟出口增速,且贸易顺差增速明显趋缓。

2011年12月,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总额为501.44亿欧元,同比增长9.37%,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21.29个百分点;向欧盟出口310.24亿欧元,同比增长7.21%,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了11.09个百分点;从欧盟进口总额为191.19亿欧元,同比增长13.08%,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了13.45个百分点;中国贸易顺差为119.05亿欧元,同比增速增长-1.04%,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了9.40个百分点。从短期趋势看,中国与欧盟贸易失衡状况正在逐渐得到改善。

(二)当前中欧经贸关系中的突出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双边贸易失衡较为严重。原因是中国轻纺等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欧盟在华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欧盟因对华军售禁令限制对华两用产品与技术出口等。二是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增强。近年来,欧盟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调查立案频率和涉案金额明显增加。三是欧盟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从经济利益看,欧盟认为,中欧贸易失衡主要是中国奉行不公平贸易政策所致,中国未能完全信守“入世”承诺,特别在对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不力、对某些国内产业提供保护和扶持、市场开放程度不足等。欧盟旨在以此作为与中国谈判的一个要价手段,获得中国更多让步。当然,欧盟还有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政治因素的考虑。中欧之间关于“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之争,本质上是欧盟想借助打中国“非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牌,谋求自身经济与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三)深化中欧经贸合作的建议

第一,扩大中国对欧盟影响力。中国应积极争取与欧盟开展多层次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二十国集团(G20)这一平台,在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提高我国的知情权、发言权和规则制订权,借此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二,正确处理中欧之间的各种分歧和摩擦。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处理好双边经贸关系;期待欧盟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大局出发,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遏制贸易保护主义,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为高科技产品与技术的交流合作创造良好环境。中国也应积极优化中欧贸易结构,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扩大从欧盟进口,缓解贸易不平衡状况。

第三,为双方企业创造长期、稳定、可预见的环境。目前,中欧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潜力很大,应创建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包括货物和服务贸易、双向投资、技术与货币、金融合作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定和建立中欧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四、欧元区经济未来走势展望

(一)未来经济衰退风险加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年1月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2011年欧元区经济增速为1.6%,预计2012年为-0.5%,2013年为0.8%;其中,2011年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经济增速分别为3.0%、1.6%、0.4%和0.7%,预计2012年分别为0.3%、0.2%、-2.2%和-1.7%,2013年分别为1.5%、1.0%、-0.6%和-0.3%。这表明,2012年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人们期待欧洲央行及各国政府出台积极的政策,扭转欧元区经济下行趋势。

2012年1月13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下调9个欧元区国家的信用等级,法国失去了aaa信用评级,进一步加大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风险。具体而言,法国和奥地利评级下调一档,失去aaa最高评级,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塞浦路斯四国评级被下调两档,意大利评级从a被下调至BBB+;西班牙评级从aa被下调至a,葡萄牙评级被下调至垃圾级的BB。德国aaa信用评级得到保留。

2012年1月27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也宣布下调5个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惠誉正式下调了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斯洛文尼亚和塞浦路斯的信用等级,降低了爱尔兰的前景。意大利信用等级被下调至a-,西班牙和斯洛文尼亚被下调至a;比利时被下调一个等级,降至a;塞浦路斯也是如此,降至BBB-。爱尔兰保住了BBB等級,但是惠誉将其前景展望为负面,表明不久可能被降级。

进入2011年以来,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和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几乎呈单边下行走势。2011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pmi为46.90,服务业pmi为48.3,都处在50%分界线以下,分别较1月份下降了10.4和7.6个百分点。11月,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为93.7,较10月下降了1.1个点,为连续第九个月下跌。

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各个组成部分,2011年以来也是总体上呈现单边下降趋势。11月欧元区工业信心指数为-0.73,下降0.8个点;零售业信心指数为-11.0,下降1.3个点;服务业信心指数为-1.7,下降1.8个点;唯有欧元区建筑业信心指数为-24.8,上升0.3个点。12月,欧元区投资者信心指数为-24.0,较11月下降2.8个点,为连续第六个月下跌。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1.2,比11月下降了0.8个百分点。这些都表明,未来欧元区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预示着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出口和物价水平都将呈现缓慢下行走势,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经济衰退风险明显加大。

(二)陷入衰退的原因分析

欧元区经济由于受欧债危机的深刻影响,充满着不确定性。目前,有关欧洲危机的各种救助方案相继出台,但总体上都属于缓兵之计,人们期待看到解决根本问题的制度改革方案。从2011年第四季度欧盟峰会就三大议题达成共识和签署财政新约看出,救援能够暂时缓解市场恐慌,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财政巩固是解决危机根本之策,但短期内客观上会使危机持续时间更长;欧元区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统一货币政策与经济趋同要求的矛盾是造成小国财政危机的重要因素,需要统一各国财政,但是短期内并不具有可行性。欧债危机本质是财政危机,救援只能解决短期流动性问题,而并非治本之策。

2010年5月第一次实施救援,一年后再次出现债务危机,说明缓解市场流动性是治标不治本。要扭转财政状况,则需要持久的财政巩固努力。但是,由于债务危机爆发后经济增长受到影响,财政收入下降,限制了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空间,重新实现财政平衡更需要时间。欧洲央行一贯坚持审慎的理念和对货币供给自律,偏紧的货币政策配合财政巩固政策延缓了欧洲经济复苏步伐,扭转财政状况则需要更长时间。另外,从财政支出看,由于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例大、刚性强,压缩财政支出空间较小,降低公共债务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成员国财政监督缺失,是导致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虽然欧元对入盟国家加入时的财政状况做了明确规定,但入盟后欧元区监管缺失成为此次危机爆发直接原因。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和全球经济衰退等多重威胁,欧元区松散的、各自为政的财政制度制约了一些应急政策制订和实施。各国对欧元各有所图,只想从中获利,不想承担更多责任。

加之,各国经济总量差异大、结构差别明显、发展模式各异等因素,人口老龄化与高福利低收入问题等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导致欧元区经济分化日益严重。欧债危机以来,欧元区一直努力加强各国财政政策协调,但是收效甚微。因此,迫切需要建设欧元区统一、集中的财政体系和政治制度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目前只是取得了初步成果。最终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显然是任重道远。

(三)未来政策取向

近年来爆发的欧债危机,本质是欧元区部分国家出现的财政危机,本应由危机国政府自行处理,但由于这些国家丧失了独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几乎陷入绝境。按常理,欧洲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欧洲央行应该充当最后贷款人,为陷入困境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在欧债危机初期,欧洲央行确实直接进入二级市场购买这些问题国家的国债,这种通过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办法遭到了德国反对。

理论上,作为一个发钞机构,欧洲央行能够无限地买入欧元区国债。一旦市场相信欧洲央行有这一意愿和能力,必将极大地缓解市场恐慌情绪,且使得后续的银行注资和债务重组变得较为容易。但是出于道德风险和通胀考虑,德国不同意让欧洲央行扮演这一角色。因为这给欧洲各国传达了一个错误信号,会诱导各国政府继续过度发债,最终都将由欧洲央行埋单。于是,欧洲央行拿出一个替代性方案,即eFSF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eFSF扩张需要从金融市场融资,操作细节尚不清楚。不久前,标准普尔公司将eFSF信用等级由aaa下调至aa+,德国政府也表态,对增持eFSF债券持有保留态度,这些都增加了欧元区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

经济形势分析篇5

2010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2010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全年达到9%左右。

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2010年以来,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2010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仅增长11.5%和20.33%,而2009年同期则高达82.7%和49.72%;内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投资增长29.63%,仅略低于2009年同期水平(30.5%);主要依靠市场驱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7%,远远高于2009年同期12.5%的增速。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

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在汽车、家电、家具、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16.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以来,政策刺激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同比降幅较大,消费实际增长有所回落,但居民自主消费动力依然较强。2#J份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稳定在15.2%左右的较高水平。

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2010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2月份以后单月出口值达到1100亿美元,前8个月累计出口9897亿美元,同比增长35.45%,高出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8年同期504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出口占比为8.9%。2009年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但降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比不降反升,达到9.7%。2010年有望突破10%,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峰值。

我国出口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一是占我国出口市场5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经济复苏较快,进口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二是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2010年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性质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

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10年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3.5%,但目前已出现趋稳迹象。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从国内看,2010年粮食产量较2009年略有减产,但储备充裕、调控能力强,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6月以来猪肉价格在淡季出现止跌回升,猪粮比达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四季度猪肉价格虽看涨,但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动应不会超过翘尾因素的减小幅度。

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抑制。目前部分城市成交量和房价出现一定幅度回升,但2010年5月份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持续负增长,部分开发商资金链趋紧,库存明显增加,预计年底前后房价水平可能松动,有一定幅度同调。此外,货币信贷已回归适度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节奏较为均匀,经济过热和通胀预期下降,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综合看,2010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r_『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增长速度高位同调有内在要求,也受到政策主动调整的影响。鉴于房地产投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将带动整体投资增长出现一定幅度同落;出口增速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减缓的影响,5月份以后已逐月下降,三、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逐季、小幅回调趋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

2011年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1年,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

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从2009年三季度到2010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人复苏状态。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希腊债务危机发生以后,部分欧洲国家开始降低公务员工资和政府福利支出等,以自削减财政赤字、化解债务风险,加上刺激性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存在反复的可能。根据历次重大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的一般特点,结合近期美、欧、日等经济指标的表现和政策取向,综合判断2011年发达经济体将保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201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彼此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预计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局面。

总体上看,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今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2010年5月份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也将逐步止跌回稳,预计2011年其进口增长将维持在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同时,2010年全年出口达到30%左右的高增艮,是在上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出口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15%-20%。

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实际

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赞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达到较高水平。2009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201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仅增长7.5%,对下半年和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明份以来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长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受此影响,2010年三季度以后消费实际增速将稳中有降,预计2011年消费实际增长略低于2010年。

2010年以来,投资增泛回落,但降幅不大,全年仍将达到24%左右。2011年,出口和消费实际增长水平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正常、合理水平,为制造业投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需求基础。同时,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1年投资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投资性需求明显回落,房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但房地产成交量的持续负增长,意味着开发商从市场销售中获得的资金减少,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综合看,2011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预计2011年投资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余年投资增长将达到20%以上。

通胀压力趋于增强2010年物价涨幅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将趋稳,并有所回落。2011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消费实际增速间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2010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11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经济形势分析篇6

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

(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呈波动状态

印度90年代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成效是明显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991~1992年度曾跌至谷底,仅1.3%,然而在下一年度就迅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达到5.1%。1994~1995年度至1996~1997年度连续三个年度都超过或达到7.0%。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从1997~1998年度开始减慢,2000~2001年度的增长率只有4%。工业增长从1991~1992年最低值0.6%开始,经过4年的努力达到了1995~1996年度的11.6%,之后增长速度又开始下降,估计2001~2002年度的增长率只有3.3%(注: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农业的增长情况并非令人满意,在改革前的1980~1981年度至1991~1992年度的11年间,农业部门年均增长率为3.4%。与之相比,1992~1993年度至1999~2000年度的7年中年均增长率却下降了31.03%,仅为2.2%(注:孙培钧:《印度当前经济形势与第二代经济改革》,载《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农业及相关部门的附加值年增长率从1993~1994年度至1996~1997年度的年均4.5%减至1997~1998年度至2001~2002年度的年均1.2%。

印度经济自改革以来虽然出现过几年较高的经济增长,但增长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的影响和一些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又存在着根本性的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印度储备银行在其2001年报告中认为,“最近的经济活动减缓似乎反映了结构因素和周期因素的重合,两种因素的比重不同……”(注:ajitKarnik,"Slowdownoftheec-onomy:whichwayout"?,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october20,2001,p.3970.)持续的高额财政赤字、电力运输等基础设施瓶颈、关键部门的结构调整滞后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工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表1改革以来经济增长情况(%)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200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a]2001[b]

GDp增长

1.3

5.1

5.9

7.3

7.3

7.8

4.8

6.5

6.1

4.0

工业增长

0.6

2.3

5.2 10.2 11.6

7.1

4.3

3.7

4.9

6.3

农业增长

-2.0

5.8

4.1

5.0 -0.9

9.6 -2.4

6.2

1.3

-0.2

财政赤字/GDp4.7

5.7

7.4

6.1

5.4

5.2

6.1

5.1

5.4

5.5

出口增长

-1.5

3.8 20.0 18.4 20.7

5.3

4.6 -5.1

9.5

19.6

进口增长

-19.4 12.7

6.5 22.9 28.0

6.7

6.0

2.2 16.5

7.0

偿债率

30.2 27.5

25.6 26.2 24.3 21.4 18.3

18

16.2

17.1

注:a为临时数字;b为快估数字。

资料来源: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

(二)国际收支平衡明显改善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印度按美元统计的出口贸易额在1993~1994、1994~1995和1995~1996三个年度增长迅猛,分别达到20.0%、18.4%和20.7%。1994~1995和1995~1996两个年度的进口增长也大幅提高,分别为22.9%和28.0%。但是到了1996~1997年度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却分别下降至5.3%和6.7%,1997~1998年度只有4.6%和6.0%。2000~2001年出口增长19.6%,比上年的9.5%有更快的增长幅度。2000~2001年度进口增长7.0%,同1999~2000年度16.5%的快速增长相比有所放缓。印度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放慢主要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后对外需求下降所造成的影响。

到2000~2001年度,国际收支贸易账目赤字从1999~2000年度的178.4亿美元(占GDp的4.0%)下降到143.7亿美元(占GDp的3.1%),无形收入117.9亿美元,可弥补82%的贸易账目赤字,剩余的25.8亿美元赤字约占GDp的0.5%,同1999~2000年的47.0亿美元和1.1%相比有较大改善。外汇储备曾一度降至最低点,仅10亿美元,而到了1993年3月就迅速恢复到64亿美元和1999年7月的274亿美元,2002年1月已经达到494.8亿美元。

(三

)外国投资大量增加

印度的经济改革大大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投资环境改善之后,许多外国跨国公司第一次将眼光对准了印度。不仅当年撤离印度的可口可乐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等重返印度,而且全球500强之中的多家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索尼、本田、LG国际、at&t、壳牌、杜邦等跨国公司,也开始纷纷落户印度。从1991~1992年度至1997~1998年度期间,印度批准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444亿美元,而在1980~1990的十年间尚不足1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实际流入从1991~1992年度的1.35亿美元升至1997~1998年度的30亿美元。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2001年印度又在一些部门进一步放宽了对外资股份的政策,例如对电子商务、信件服务、炼油、宾馆及旅游业、制药业等部门,政府允许的外资股份最高可达100%。

随着外资政策的放开,外国资本流入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国直接投资、外国机构投资、海外基金(off-shorefunds)以及全球存款收入(globaldepositoryreceipts)呈上升趋势,而外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以及高利率下的短期资本流入(如外国商业借款和印度侨民存款)的比例减少,目前在印度证券及外汇委员会登记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已超过500家,其中250多家来自美国。

表2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百万美元)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直接投资

129

315

586 1314 2144 2821 3557 2462 2155

证券投资

4

244 3567 3824 2748 3312 1828

-61 3026

国外发行股票

240 1520 2082

683 1366

645

270

768

机构投资者

1

1665 1503 2009 1926

979 -390 2135

可兑换债券

4

3

382

239

56

20

204

59

123

总计

133

559 4153 5138 4861 6008 4798 2401 5181

资料来源:《印度储备银行公报》,2000年10月。

(四)外债结构趋向合理

80年代,印度大量举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导致外债成倍增加。据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1991年印度的外债仅次于巴西和墨西哥,居世界第三位。90年代,印度采取了持续谨慎的外债管理政策,强调提高出口增长率,鼓励外国投资,严格控制短期债务,使商业债务掌握在可管理的限度之内。经过几年的努力,外债形势出现好转。首先是短期外债占总外债的比重从1991年3月末的10.2%下降到1998年9月的3.68%,之后又下降到2001年9月末的2.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更促使印度减少短期外债的比例。目前,印度的外债结构已比较合理。在2000年9月债务总额中,长期债务占95.4%,短期债务占4.6%,优惠债务占37.5%。外债占GDp的比率也连年下降,从1992年3月末的38.7%下降到2001年3月末的22.3%以及2001年9月末的21%。偿债率(按现行价格计算)也从1990~1991年度最高水平的35.3%不断下降,并且已经进入一个适宜的水平,至2000~2001年为16.3%。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至2000年9月底,曾是世界第三号债务国的印度已经降至第九位,第一次被世界银行列入“少外债”国家。

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印度政府长期采用赤字财政的办法来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当国内积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这一部分差额通常由外资或外援来弥补,但是如果仍存在缺口,就需要实行赤字财政。在六七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印度经济学家都高度赞扬过赤字财政。印度在1990~1991年度曾创下了1135亿卢比的财政赤字记录。然而,高额的财政赤字也会导致宏观经济失控和通货膨胀等恶果。1991年印度出现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实行高额财政赤字的结果。

印度政府虽然已经认识到财政赤字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未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大顽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只在改革初期从1990~1991年度的8.3%降至1991~1992年度的5.9%,然而在此后的几年里却一直保持在5%~6%之间。由于邦政府也存在类似的财政赤字,导致中央及邦的总财政赤字始终占到GDp的10%左右,这同改革前的情况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改观。高额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偿还不仅限制了政府必要的生产性投资,而且挤占了私人部门更有效的投资。

印度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支出。政府的补贴主要用于化肥补贴和粮食补贴上。政府通过公共分配系统以低于市场价向消费者提供6种关键性商品,差价部分由政府补贴支出。1997~1998年度中央的补贴支出为1964.4亿卢比,占当年GDp的1.4%,而在1998~1999年度粮食补贴就高达870亿卢比。印度通过补贴的办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而不是通过建设新的农村基础设施如灌溉、电力等来加强农业,这一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后果。这种办法本身就是高成本、低效率,是难以维持的,一方面挤占了政府用于对道路、灌溉、技术升级等关键基础设施和社会需求的有效支出,另一方面也挤占了银行的贷款,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

(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将落后偏远的地区同较先进的地区连接起来。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不间断的电力供应以满足工业发展的基本需要,也需要公路、港口、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来满足生产要素的快速流通以及商品和服务的及时分配,以实现经济的快速运转并形成规模经济从而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印度的基础设施一直比较滞后,对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1996竞争力报告》把印度的基础设施排在49个国家之中的第48位(注:孙培钧、华碧云:《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对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来说,基础设施的状况对于刺激国内投资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FDi(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向在广义上分为三类:市场寻求、效率寻求和其他产地寻求(注:n.S.Sin-ddharthan,DeclininginvestmentRateandUnionBudget,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march25,2000,p.1051.)。FD

i的流向不仅取决于当地市场的规模、该国的收入和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还取决于效率的实现。FDi出于对效率的寻求,关心的是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利润。而成本方面的考虑主要是基础设施的状况、劳动力成本等。如果一国的基础设施滞后,势必带来生产的高成本,影响FDi的流入。可见,仅有吸引外资的种种优惠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相配合。

虽然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是同其他国家相比,印度对外资的利用程度还是很低的。从表3中可以看出印度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同其经济规模相比仍然远远不足。即使是在FDi流入量最多的1997年,其FDi占世界的比重也仅有0.765%,而中国则为11%(注:worldinvestmentReport,2000.)。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即使印度经济在未来的15年中保持6.5%年均增长率,条件之一是每年吸收外资(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规模至少要由当前的30亿~5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50亿美元(注:estimatesfortheFiveCountries,2000-2015inCharleswolf,asianeconomictrendsandtheirSecurityimplications./publications),印度距此目标也还有相当的差距。

表3各国FDi占GDp的比例比较(%)

国家

1985

1990

1995

1998

马来西亚

8.07

16.25

10.87

25.85

泰国

1.49

6.92

2.96

24.69

中国

1.44

2.83

12.54

11.92

斯里兰卡

1.98

2.41

1.67

4.84

巴基斯坦

2.92

3.22

6.53

4.61

孟加拉国

0.00

0.05

0.03

3.25

印度

0.19

0.20

2.30

2.60

资料来源;worldBankindicatorsDatabase.

(三)公营部门生产效率低下

公营经济在独立以后的印度经济中一直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公营企业曾经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并吸纳了大量劳动力。2000年公营部门就业人数达1931.4万,私营部门864.6万。公营部门的就业人数几乎占印度经济中有组织部门工人的70%。但是由于缺乏效率,资本投入一产出率低,加上过分官僚化等问题的存在而严重亏损,尤其是各邦公营部门的亏损更为严重。1997~1998年度公营部门的积累为2025.5亿卢比,几乎占国内总积累35217.8亿卢比的6%。而到了1998~1999年度,就降为负1716.9亿卢比,1999~2000年为负1732.6亿卢比。虽然国内总积累从1997~1998年度的35217.8亿增至1998~1999年度的37727.1亿和1999~2000年度的44718.8亿卢比,但这主要来自私营部门增长的贡献。据统计,2000~2001年度公营部门对国内总积累的贡献为负3447.9亿卢比,占GDp的负1.7%(注: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2002.)。另外,公营部门存在着严重的超员现象。一些大的公营企业如印度煤炭公司,有近70万员工,据保守估计,其中三分之一是多余人员。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银行以及中央和各邦政府公营部门的其他企业之中。

公营部门经营效益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沉重包袱。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力图解决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强公营部门的活力。例如在1996年成立了“减持委员会”(DisinvestmentCommission),要求对“非战略性的和非核心领域”的公营部门减少政府股份甚至可以完全私有化。1997~1998年度已将50家公营企业出售股份,减持幅度从5%~49%不等。印度人民党政府还宣布将大部分公营企业股份减少至26%。但是这一进程目前进展缓慢,除个别年份外,实际减持数目与目标差距较大(见表4)。

表4公营部门企业减持情况(单位:千万卢比)

年份

目标值

实际值

1991~1992

2500

3038

1992~1993

2500

1913

1993~1994

3500

1994~1995

4000

4843

1995~1996

7000

168

1996~1997

5000

380

1997~1998

4800

910

1998~1999

5000

5371

1999~2000

10000

1829

2000~2001

10000

1869

2001~2002

12000

不详

资料来源: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

关闭亏损企业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除了来自工会和官僚的阻力外,还有法律程序。自1987年至2000年12月,交给工业和金融复兴局抢救的中央直属国营企业有74家,邦一级国营企业有101家,批准挽救计划的中央企业有20家,邦企业有25家,建议关闭的中央企业13家,邦企业22家,宣布不再亏损的中央企业3家,邦企业5家,进展之慢可想而知。随着企业关停并转,安置下岗职工也是一个复杂问题。自1998年印度政府就在国营企业推行“自愿退休计划”,给退休工人补偿金,以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实行经济改革以来根据需要提高了补偿金额。例如自愿退休的纺织工人每人可得8万~10万卢比和一部织机。至1998年3月底,共有227113人选择自愿退休,占242家国营企业职工的10%。

在印度的公营部门中存在着大批长期亏损的病态企业。由于金融机构的大量可贷资金滞留在这些病态企业中,直接影响了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曾经将病态企业是否可以复兴交由“工业与金融重建委员会”来决定,并由该委员会向政府提出建议。但是,关闭病态企业却受到了来自工会的巨大挑战,因而关闭病态企业的改革进展非常缓慢。到1999年11月,总计有170家企业在“工业与金融重建委员会”登记,建议关闭的病态企业29家,实际关闭通知的仅7家。1992年还成立了“全国复兴基金”,用于对员工进行培训、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但是收效并不明显。

印度从2002年开始加大了对病态企业的改革力度。政府在2001~2002年《经济调查》中指出,要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工业必须调整结构,提高竞争力。这就要

求有充分的破产程序,发展抵押资产市场(distressedassetsmarket),提供简便的资产转移以及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与之相配套。2001~2002年度,议会已经采纳了针对病态企业及破产问题建立“国有公司法法庭”的议案,并决定取消《病态工业公司法》,取消“工业和金融重建委员会”,以使工业的重构进程更快捷、简便。2001年8月人民院取消了《病态工业公司法》。为了缩短1956年公司法规定下的公司停业/破产时间,2001年8月人民院提出了新的《公司法案(修订)2001》议案,以解决病态企业问题。

(四)劳工市场改革进展缓慢

印度政府通过各种立法对劳工市场进行干预。目前,印度中央或邦政府共有45种劳工法,对雇员的最低工资、公司利润、生产安全、工业纠纷以及工人解雇等做出了种种严格的规定。劳工法有许多限制对于小型企业是免除的,因而实际上起到了鼓励企业保持小规模、非正式状态的作用,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实现规模经济。在1984年至1993年的10年间,超过100名雇佣员工的企业数目仅增加了0.4%,而低于100名雇员的小型企业的数量则增长了3.6%。

印度是惟一一个解雇员工需要得到政府批准的国家,这不仅限制了现有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外国资本对印度的投资。劳工法的严格、僵化已经对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工业纠纷法》1982年修正法案为了保护工人的利益,规定超过100名雇员的企业在裁员之前必须得到邦政府的事先批准,而这实际上是很少被批准的。《工业纠纷法》还要求企业工作环境的任何变动都需要至少提前21天通知,这就造成企业间很难调换工人,即使在同一企业内部调换工种也变得不易实现。同样,企业要想停止经营活动或关闭企业也受到严格的限制,这在实际上提高了企业面对市场环境和技术变化时做出相应调整的成本,客观上限制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印度政府2001~2002年度预算报告中就《工业纠纷法》和《合同工法》中存在的僵化规定提出了修改,将《工业纠纷法》中规定的解雇员工需报政府批准的企业规模从100人扩大到1000人以上。这是劳工法改革方面的一大进步,但是关于劳工法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经济改革的前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印度90年代的经济改革基本上实现了最初的经济稳定的目标,并经历了几年较快的经济增长。改革结束了长达40余年的政府管制,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竞争力的激励性政策,这些政策为印度后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印度经济中一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的制约因素妨碍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因素如果不能通过深化改革得到有效的克服,印度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2~2007)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将很困难。

经济形势分析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分析方法;机制建设

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环境质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开展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关系,以达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对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不断完善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机制的建立,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1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关系

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掌握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关系,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

1.1经济发展支撑环境保护

良好的经济发展对促进环境保护有着更好的推动作用。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对环境保护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促进环境保护过程中应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同时也有利于更多优秀人才的投入。经济的发展促进高新科技的进步,使环境保护的手段越来越丰富,效果越来越明显。

1.2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能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环境保护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促进工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实现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对经济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在实践过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推进经济进步。

2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主要内容

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是我国宏观调控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进行环境与经济形式分析中,包括几点主要内容:

2.1着重分析经济发展形势

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内容中,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分析是首要任务。相关经济政策实施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重大,根据经济控制形势的改变,及时调整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实施手段。同时,根据对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制定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指标,以保证在开展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效率。

2.2注重分析污染减排情况

各级政府在开展环境保护中,将污染减排工作作为重点任务进行落实,以保证对污染减排进展掌控,避免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中对环境污染减排的控制管理要从多方面的进行分析,包括对结构减排分析,即经济发展形势下,环境污染所面临的机遇,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的均衡或正增长情况提高环境的保护力度;工程减排,即对区域内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污水治理以及重污染去整治等方面,依据污染治理计划展开污染治理;管理减排,即对环境污染治理实际情况进行监管控制,通过制定相关有效管理制度或相应开展各种活动等方式,对污染区域展开监控。

2.3环境污染原因的调查分析

在进行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过程中,要注重环境污染原因调查分析。环境质量调查包括区域空气质量检测、水质检测、pm2.5以及其他有关健康的环境污染指标的监管。定期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同时,依据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对环境质量下降较为明显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并根据污染类型进行采取有效行动,以控制环境污染情况不再继续恶化。

3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方法及机制建立

为保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过程中要根据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内容,注重分析方法的掌握以及明确机制的建立。

3.1主要分析方法

3.1.1应用综合分析方法

综合分析方法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中重要的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方法是对环境污染治理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全面概括。综合分析法的运用包括另一种分析方法在内,即专题分析方法。专题分析方法将环境污染的各个领域方面进行专业的分析总结,例如对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以及突发阶段性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环境质量的控制。通过对各方面环境污染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判断出该采用怎样的手段方法,进行环境治理。综合分析方法即在专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管理,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对环境保护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治理措施。

3.1.2宏观长远分析方法

为保证环境保护具有长远意义,在开展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中,要应用宏观长远分析方法对环境发展形势做出对比和长远规划。长远分析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采用宏观长远分析法时要结合定期分析理论进行开展,即掌握一定时期内,宏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战略的结合情况,并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环保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宏观长远分析方法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应用中,对经济环境发展下开展远期环境保护筹划有着引导作用。

3.1.3定性定量分析法

在经济与环境形势分析方法研究中,定性定量分析法是指依据环境发展趋势以及一定数量上的环境分析总结的分析方法。应用定性定量分析法,能够有效结合经济发展形势的特征以及环境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对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作用。定性即结合专业人员的推理判断以及经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定量即对一定数量的数据展开分析,得出数据变化关系和数据变化特征。对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双重作用。

3.2机制建立

根据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形势分析,建立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机制十分必要。建立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机制,能够从宏观上起到监督控制的作用,对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要注重各部门的协调性和层次性,提高机制的实效性。

首先,建立部门协调合作和信息沟通机制,形成环保部门内部和外部有关部门的内外联系工作制度;其次,建立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咨询机制,组建由经济管理部门、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系统内部各单位和高校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形势分析咨询专家组;最后,建立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机制,加强现场调查,了解基层和企业发展态势及环境保护情况。围绕三个工作机制,形成每季度重点行业形势分析座谈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部机关环境与经济形势全局性调度。

在统筹考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环保工作特色基础上,选取典型城市组织开展城市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试点,逐步形成国家与城市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典型城市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机制的建立,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结合经济发展形势,调整环保对策。同时,在实践工作的检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国家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范清华,张涛,沈红军.2012年1-9月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J].北方环境,2013(10).

[2]刘书明.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04).

[3]李阳.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D].长春:吉林大学,2013(12).

经济形势分析篇8

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分析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刚才,市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局、建设局等4家单位作了很好的发言,也比较务实。下面,借这个机会,我谈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找准症结

经济工作和行政工作、社会工作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抓经济工作必须体现明、细、实、快四个字。明就是思路、路径要明确,经济工作最怕目标不断转移;细就是要精细,经济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细节决定成败,规划动迁、项目报批、政策实施等必须做到精细入微;实就是经济工作更多是注重实际效果,对过程往往不太看重,更注重实际产出效应和最终结果。在经济工作中动静再大、付出努力再多,但最终结果不好、效益很差,还是做的无用功;快就是经济工作必须抢抓机遇、赶早抓快。比如绿化工作,季节性要求很高,过了五一很多绿化就不能做了,只能等到秋季以后再实施。快还包括计划制定要快,研究策略要快、实施推进要快。为什么今年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城建项目实施的比较好?关键就在于我们及早抓住了规划设计、资金拨付和绿化建设等重要环节。比如,对城建重点工程所需资金,我们是在事前商定的基础上提前一个月拨付给重点办,然后由重点办根据项目进展情况统一使用,基本做到了及时划拨到位。再比如绿化工作,目前全年绿化任务除个别项目外都已基本到位,机场路绿化是在春节前研究部署的,虽然农民土地租赁、附着物清理、规划设计、施工队招标等工作很繁杂,但是到四月底已总体上全面完成了。对绿化设计,我们也是采取的一种快捷方式,能够集中会办的集中会办,这些都保证了绿化现场施工和工程管理的有序、高效推进。从今年一季度情况来看,经济运行比预想的要好,在比较徐州与其他地市的情况后,我们感觉一季度我市实现了首季开门红。全市GDp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完成57.36亿元、增长42.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4.34亿元、增长44.6%,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2.8个和11.6个百分点,均位居全省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增幅在全省的位次同比前移了三位。在具体工作中,呈现出三个亮点。一是重大项目开局良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32%。全市98项重点项目中,除两个工业项目外,其他项目均达到序时进度,而且大项目个数较多、拉动力较强,规模以上施工项目达1099个,同比增加499个。二是城建重点工程有序展开,规划、设计、动迁等各项工作启动早、抓得实,60项城建重点工程已开工44项,其中4月18日集中开工18项,预计60项城建重点工程今年上半年基本上都可以开工,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明年我们的项目开工可能还要快,因为今年的重点项目、实事工程是在人代会以后才确定的,明年这些工作要从今年六月份就开始准备,有些工程可以提前预设计,有些动迁工作也可以提前做。三是招商引资推进有力,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完成1.14亿美元,增长145.9%。应该讲,今年以来我市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一些关键性指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当然在工作推进中,我们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刚才四家单位已经做了很好的分析。下一步要按照双过半的要求,对整个经济运行情况进一步做好三个分析:一是经济指标的分析。经济指标不仅仅是结果、还是导向。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自于经济工作,反过来又指导经济工作,这是一种反馈调节的关系。回过头看哪个指标高、哪个指标低并不是关键,重点是要根据这些指标来提出下一步的要求,制定下一步的措施。对经济指标还要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一季度,我市各项经济指标总的来看完成的不错,但横向比较后,我们总会发现某个单项指标与苏北其他兄弟市相比,还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扬长补短、迎头赶上。二是项目建设的分析。无论是工业项目、城建项目还是招商项目,都要分析进度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的制约,然后依据制约因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三是招商引资的分析。扩大招商引资效果是必须的,但是在目前阶段,大家千万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招商引资只能是广种薄收,过去南方招商引资有一句名言打一百杆掉下一个果。在基层这一层面,招商引资工作可能是谈了一百次能落地一个项目就值得肯定;在市这一层面,接触十批客商能有一批客商谈成也是不简单的。苏南县里的领导50%的精力都放在接触客商上,平均每天接触两批客商,一年下来能接洽七百批客商,但一年落地70个项目还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抓招商引资工作必须有一种耐心、恒心。做好招商引资的分析,就是要研究哪个项目成功率比较大,还需要做哪些具体的工作?是土地问题、报批问题、资金问题,还是政策问题等等。对于好的工业项目和城市建设功能性项目要敢于让利。目前招商引资的竞争比较激烈,客商投资项目可供选择的城市太多、余地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好的工业项目和城市建设功能性项目,通过一定的程序给予适当让利是必要的,否则很难吸引来项目。徐州历史上引进的不少功能性项目,都是通过让利、且幅度比较大,这是必然的。但对一般的工业项目和房地产项目,要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抓招商引资必须注重连续性,已经引进的要促其发展壮大,正在引进的要促其落地,储备项目要盯住不放、不能落空,酝酿项目要精心策划,这些都要求我们做好招商引资的分析。会后,我们各县(市)区的领导都要抓好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条线部门也要做一些类比分析,只有通过细致的分析研究,抓经济工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一季度的经济工作,我们可以看出有两项指标完成的比较好。一是财政收入;另一个是实际到账外资、增长了145.9%,增幅在全省也比较靠前。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一季度实际到账外资增长主要靠徐州经济开发区和云龙区,同时各县(市)区的进步也很快,贡献了近1400万。下一步,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分析全年外资到账究竟能完成多少,并按照协议利用外资30%-40%的比例和两者相隔半年左右时间的周期,测算实际到账外资数,预计年底能否完成目标。同时,要比较分析去年的实际到账外资完成了多少、还有哪些没有到账,今年协议利用外资可以到账多少、明年能够到账多少等等。总之,各地、各部门要对照全年奋斗目标和上半年双过半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保持和扩大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

二、突出项目,强力推进

重点项目建设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始终作为我们抓好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我和徐鸣书记一起向省委李源潮书记、省政府梁保华省长汇报工作时,两位省领导,徐州加快发展的关键是要抓好项目建设。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必须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政府不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为经济活动搭建舞台,当好经济活动的裁判,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劳动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力军。今年以来,各县(市)区块块上抓得很紧,书记、县(市、区)长带头,抓项目的意识非常强,风风火火地抓项目,形势非常好。各地各部门要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和主导来抓,围绕年初排定的130项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着力加大有效投入,确保年内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0亿元、力争1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在抓好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方略,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首先就要抓项目,然后根据项目抓好土地、资金、报批、环评等工作。城市化关键要抓好规划和动迁问题,这两项工作也是城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规划和动迁抓好了,政府就可以把土地调整为功能性项目或者是房地产建设用地。从我市来讲,今年的动迁力度之大、动作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开发区和新城区已经完成了六、七十万平方米的拆迁量,老城区也完成了12万平方米,动迁量是过去全年的总和。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抓好规划编制,去年我们对铜山的总体规划做得就很好,有利于徐州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今年要抓好100多公顷的城市中心商圈规划编制。因为,徐州中心城市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心商圈的地位,把中心商圈做大做优做强,同时抓好新型工业化,使我市的工业化水准、每年发展的平均速度超过淮海经济区其它城市,那么我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就不可撼动,反之就要让位于其它城市。另外,还要抓好云龙湖北部、九里湖生态湿地等规划编制。

第一,要突出重点,加快各类项目建设进度。保持好经济运行的势头,关键要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认真分析突出矛盾和困难,及时加以协调解决,尤其是要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按序时进度向前推进。对列入省计划的7个重大项目、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建重点项目、前期准备项目等,请市发改委、经贸委、建设局等逐一排查,强化调度,找出症结,尽快促开工、赶序时,通过抓好项目的报批、落地和投产,为全市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撑。

1.要抓好列入省重点的七个大项目。这七大项目主要是徐矿集团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尾水导流工程、徐工集团重型汽车及重型机械、钦顺家具、禄恒液相甲醇、中能多晶硅产业化示范工程、恩华药业抗高血压及中枢神经药。今年我市在苏北列入省盘子的项目最多、共有七个,这些项目的完成情况事关徐州形象,并将影响明年我市列入省重点项目的盘子。因为一旦项目列入了省重点盘子,在报批、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问题都将随之而解决。在这七个项目中,特别要注意抓好禄恒液相甲醇项目,因为批来煤化工基地很不容易,我们要把这个项目作为重点来抓,市发改委要专门组织力量跟踪落实。项目所在地、市各部门和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省下达的序时进度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扎实稳步实施,确保顺利向前推进。

2.要抓好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项目。在工业项目方面,对16项在建项目要抓进度,主要是阚山电厂、中能万吨多晶硅、徐烟十一五综合技改、宗申60万辆电动车项目等。这16个项目中的重中之重,一是中能万吨多晶硅,这是目前我市产业链最长的项目,而且是高科技产业项目,对推进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全力以赴帮助解决。二是工程机械与特种车辆,产业链比较长,是我市装备制造业的主导。三是电厂项目,我们一定要夺回我市失去的江苏省第一能源基地的位次,我市目前发电量让位于苏州,苏州是135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我市即使阚山电厂上去了也只有770万千瓦,比苏州少近600万千瓦,而且上电厂项目也是我市的优势,税收贡献大,效益比较稳定,必须抓紧抓好。各地各部门要强化协调调度,突出施工组织、技术攻关等关键,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抢时间、争速度、保质量。对12项前期项目要抓推进,主要是沛县150万吨液相甲醇、花厅酒业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等。各地各部门要针对每个项目的不同特点,实行集中会办、特事特办,积极协助各项目单位,组织精干力量加快完善各项前期手续,跑省跑部、全力争取,并尽快落实资金、土地等,力促项目早日开工、尽早投产达效。同时,还要坚持双轮驱动、扩大现代服务业投资,重点抓好中央国际广场、沃尔玛、汉之源、金鹰二期等大型商贸设施、10大专业物流、12个大市场项目建设,加快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国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推进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某种程度上讲,抓好现代服务业项目前期工作比抓工业项目的难度还要大。要科学、快速地抓好项目谈判,我们和世贸谈判是很快的,6个月就谈下来了,中心商圈的几个项目,每个地块都有两、三家在谈,如果这些项目能够全部落地的话,我市中心商圈3年以后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在与投资者谈判的过程中,有三条要千万注意,一要有专业人士参加谈判,其中1名同志要懂规划,1名同志要懂土地,没有这两个人,协议都没法弄;二要始终盯紧不断线,在区领导层面上每周至少要联系一次;三要坚持集中开发的理念。

3.要抓好重大城建项目。对60项城建重点工程,要把握好4月底、6月底、10月底和12月底四大节点,原则上拆迁、绿化、水利等工程要在上半年完成,当年完成的项目在10月底前基本完成,12月底前完成扫尾工作。在重点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要抓住设计、施工、动迁这三个关键环节,全力以赴地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今年,城区党委、政府都非常辛苦,特别在动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动迁是天下第一难,考验我们干部的法制观念、智慧、勇气和坚韧。没有动迁哪有城市化?我市今年的动迁任务比较重,要始终积极有序地向前推进。第一要依法动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程序推进动迁;第二要人性化动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要慎用强拆,对于钉子户,要依照法律政策和程序办事。目前我们实施的拆迁安置政策,是去年经过上上下下反复研究制定的,很好地保护了群众利益。在拆迁问题上,我市发生了三个变化:一是动迁房性质的变化,我市给拆迁户的房屋都是商品房,土地证、房产证都很齐全,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科学推进土地和资本运作,土地全部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限地价、限房价,动迁房一般比商品房便宜300元,初步实现了政府与群众利益的双赢;二是地点的变化,按一二三四五类土地梯度转移,拆迁户心理上能够接受,避免了穷人搬出去、富人搬进来;三是后续政策,我省制定了有关政策,将对城市无业居民先行实施医保,下一步还要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但是对介于城乡之间、亦农亦居的人群,给地方上一个很大的权限,为此我们将把这项特殊政策的实行和动迁结合起来,努力使这部分人群彻底成为城市居民,实行无业居民医保、基本养老保险、低保等项福利。今后在推进动迁时,城区的领导同志及拆迁工作人员,要向拆迁户和农民反复宣讲这些政策,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市重点办要强化调度、协调矛盾、督促进度,特别要督促落实好区级动迁项目包干责任制,大力推进依法动迁,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建设工程。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进度要求,一着不让地抓好新城区建设、玉带河拓宽、小南湖二期、九里湖生态湿地、沃尔玛购物广场等各项工程建设。对云龙湖北大堤及广场改造、燕子楼公园敞园增绿、音乐厅、美术馆等未开工项目,要在规划、设计、选址、动迁、评估等环节上,一着不让地抓好前期工作,需要沟通衔接的要积极争取,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绝不能拖全市城建项目的后腿。

4.要抓好重大项目储备。这项工作,决定着我市明年的发展。要深入研究国际国内产业、资本、技术等转移趋势,依托我市比较优势,围绕产业升级、产业集聚、企业做大,超前谋划一批旗舰型、产业型、基地型大项目,特别对我市重大招商活动进行成果分析,把有意向、在谈的、已经接洽的项目,都纳入重点项目储备库。年初,市政府制定了《徐州市重点商项目》目录库,关键要做好项目评估论证和包装,只要符合条件就纳入市级重大项目储备库统一管理,然后明确由市有关招商服务中心组织人员重点抓招商,尽快落实项目投资主体。

第二,要破解瓶颈制约,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报批、土地、资金等难点问题,在项目建设中反映较为集中,必须逐项加以解决。在报批方面,关键是做好三个环节:1上报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透彻研究宏观调控保中有压、压中有保的政策,吃透精神;2融洽关系,对上多争取、对下多鼓励、对内多协调、对外多联系,为发展找关系;3要组织力量,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大型项目,比如中能多晶硅、宗申汽车等,一个大项目要有一个专门班子,每位领导都要分管两、三个,积小胜为大胜。如果我们每年认真地抓好这些所谓在全局上看似小事的十个大项目,那么十年就抓好了100个大项目,全市就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目前,市区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县区还处于中前期的阶段,我们要深入研究城市和乡村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从徐州城区来讲,人均GDp基本上达到3000-5000美元,这在居民购卖汽车、两套房子、旅游、理财等方方面面都有所反映。市发改委要吃透政策、创新方式,特别对阚山电厂、申佳铬合金等4个尚未办理审批或核准手续的项目,按照一条龙服务要求,全力以赴向上汇报争取,力争尽快办理相关手续。涉及环评手续问题的10个项目,市环保局要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办理,为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在土地方面,制约是常态的,要作好长期的准备。首先要做到节约集约用地,提高投资强度。目前,我市的投资强度太低,市区投资强度为每亩100万元,县区还要低些,如果市区的投资强度能达到每亩150万元,就会产生倍增效应。要积极向上争取指标,特别是争取点供指标。同时,要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一方面是原来的项目建设用地,另一方面我市还有80万亩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盘活,有些村镇分布较散,这方面的余地很大。在土地创新方面,我们要用足用活政策,但是千万不要冲撞高压线,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基本农田,三是产业政策,四是农民利益。市国土资源局要一如继往地根据重大项目安排和前期进展情况,在用地指标上进行倾斜,对维维彩印包装、银龙电线电缆异地改造等29个尚未办理用地手续的项目,积极争取点供指标,确保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要。在资金方面,要按照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会议的要求,努力提高存贷比。今年我市新增贷款80%投到城市,只有20%投到农村,县(市)要积极向上反映,扩大资金盘子。全市要逐步建立起总额为50亿元的担保资金规模,泉山区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各县(市)基本上没有,下步要成立一些担保公司。同时,县区还要不断扩大诚信促进会的成员,尽量把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诚信促进会,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今后,我们在招商引资时,要请银行的领导一起参加,有必要时还可以还请公检法的领导一同参加。市发改委、经贸委、人民银行要精心组织银企洽谈会,及时重大项目资金需求信息。对天虹纺织城、徐工特汽迁建工程等11个资金短缺项目,要通过加强银企合作,广泛吸引外资、民资、社会资金以及国家和省各类资金,力争尽快帮助项目单位加以落实。同时,对城建资金要千方百计保障需求。对市投项目,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新盛投资公司、建设局等单位要按照时间要求,积极筹措资金,保证建设需要;对利用上级资金的项目,市水利、交通等部门要加强向上汇报争取,力争尽早拨付到位;对市里投资、责任单位配套的项目,各责任单位要不等不靠,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自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市场化运作项目,各区、各有关部门和各责任单位要强化与投资方的沟通衔接,确保不因资金问题影响工程进度。

第三,要创新体制机制,保障项目建设进度。在工作机构上,近期将参照重点办的模式,由市发改委牵头成立大项目协调办公室,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分管负责人入驻,授予审批签字权,集中会办项目。在体制机制上,我和徐鸣书记商量,今年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效率效能建设,年底对各部门进行测评,具体的测评办法还要研究。同时,要抓好政务公开、政务提速、政务廉洁、政务效益分析等,继续开展不合格处室评议工作,要由服务对象来评,综合得分不及格的处室负责人自动免职。对于不依法行政、、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凡是有群众举报的要记录在案,经初步核实,再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机关干部和群众代表等投票决定要查处的案件。对行政审批要看时限,促进政务提速。市审计局要加大审计结果媒体公示力度,重点对省为农村办的五件实事的资金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对事不对人。另外,要抓好中梗阻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干部的政策观念、法律观念、服务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各地各部门要搞好契约式服务、酒店式服务、一条龙服务等项服务,优化服务环境。明年,市政府将评议、颁发创新奖,比如动迁政策、重大供地方式变革等,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出于公心、敢于创新。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领导负责制、难点问题市政府例会制、三位一体的协调调度制、一条龙服务制、重大项目绿卡制、集中会办、联审联办制、月查月报制等项制度。在机制完善上,健全协调调度机制、动态管理机制、项目储备、评估机制等,不断创新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方式与服务手段。在考核奖惩上,按照新的考核办法,提高重大项目在综合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年终对项目落实和服务等情况进行考核、兑现奖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这里,我再工程管理问题,各地、各部门、各责任单位要严把质量、安全和廉政关口,全面提升建设质量和水平。

另外,市政府将于5月中旬召开会议,分析实事项目和城建尚未开工的项目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各地、各相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要按照市府办通知要求,抓紧调度进展情况,找准存在问题,明确推进措施。

三、扩大招商,强化对接

招商引资工作最重要、最不含水分的考核指标和参照系数就是实际到账注册外资,中央和省里公布的数据主要也是这一指标。所以,今年招商引资任务中最硬的一条指标就是全年实际到账注册外资要增长30%,这一目标通过努力是肯定能够完成的,但关键要追求均衡完成,确保没有一个县(市)区完不成任务。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产业对接。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这三个方面来展开。首先,要注意产业链招商。不能放着现有的优势不用、再另起炉灶。目前,徐州招商引资方面取得的最大进步也是体现在产业链招商上,在这方面各县(市)区已经取得了明显变化。抓产业链招商的关键是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立足已形成的支柱和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其次,要注意产业升级招商。按照中央的政策,不少小钢铁、小发电、小煤炭、小水泥等面临关停并转,但中央的政策是鼓励支持以大代小、以高代低,这一点各地要积极主动地研究和争取,如果不积极争取的话,就会出现压掉小的又得不到大的、压掉低的又得不到高的。我们既要积极主动地关,更要做好以大代小的文章,积极包装、策划大产能项目替代小项目,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策部署的同时,把我们的产业通过整合做大规模。第三,要注意新兴产业招商。比如象多晶硅这样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要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来推动徐州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壮大。徐州怎样才能在未来全省乃至华东地区的的工业布局中,占据应有地位?我感觉关键是要有产业特色。首先,我们传统产业中能源产业这一特色不能丢,这也是省内其他城市所不能代替的;第二是工程机械和特种车辆产业,这是形成和确立徐州装备制造业特有优势的基础;第三是积极打造万吨多晶硅的产业发展格局;第四是区域性商业中心、商务中心的特色,如果我们成功打造出这四特色,徐州在整个江苏省的工业和服务业布局中就形成了支撑点。省内其他城市也都各有特色,比如,连云港最大的特色是港口,盐城最大的特色是汽车制造产业,苏州是iC、it产业,所以徐州必须在突出产业特色上多下功夫,切实把招商引资的着力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引进发展优势产业中缺少的上下游产品、急需的关键技术与管理人才上来,着力引进与我市优势产业关联度紧密、配套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不断推动产业集聚、产业带动和产业升级。

二是载体对接。不久前,市委常委会已研究通过了将八家省级开发区理论上升格为正处级的事宜,但这种升格是在自我提拔基础上的升格,给这样的级别并不意味一定配这样的干部。只有完成规定的指标才能兑现、达不到指标要求就只能摆在那里。目的就是要鼓励各开发区自我提拔,把政治上鼓励进步和经济上鼓励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落实松绑放权措施、加快载体建设步伐包括动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松绑放权方面,重点要彻底解决好影响开发区项目审批、企业进驻和园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一些卡脖子事项。在动迁方面,要努力超前、但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只能适度超前,要在确保为各类企业提供必要配套服务和基础承载的前提下,本着节约实用、适度开发的原则,逐步推进道路、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另外,要用足、用活南北开发区挂钩共建的政策。目前,新沂、*与苏南开发区已确立了共建合作关系,其他开发区也要积极争取这项政策的落实。在城市建设中,我们也要积极引进开发区集中开发的理念,集中人、财、物投入到特定的区域或路段,按块状开发、按功能开发、按主要道路开发。在沿主要道路开发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高速公路进入徐州市区的迎宾大道即将作为城区的一条主干道,但目前道路两边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且很多都是违法建筑,整治代价太大,对此我们实施了沿路整体动迁。经过近半年时间,到目前为止,已实施的动迁量有50%左右,这项工程全面完工后,将产生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市区的又一条景观大道。在按块状集中开发方面,各地都大有作为。比如云龙区就要集中开发3平方公里的汉文化景区,泉山区可以围绕云龙湖周边的区域实施整体开发,鼓楼区要围绕中心商圈做好块状开发。只要我们在规划、动迁、土地运作等方面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就可以形成集中开发的良好效应。在按功能开发方面,就是要集中开发建设城市中缺少的功能性项目,比如建设徐州的星级宾馆,象徐州这样的大城市至少要有4-5个拥有250个房间以上的五星级宾馆。

三是专业化对接。关键是增强招商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实战本领。目前,徐州招商队伍的实战精神和实战斗志都不缺乏,缺的就是实战的技术和技巧,在这方面,我们的招商人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特别是在合同起草、谈判要点等基本素质上必须有一个全面的提高。各地、各部门要针对招商引资中产业门类的差异性和项目特点,加强分类培训、实战培训等操作性更强的培训工作,重点提高招商人员对土地性质、出让方式、税费减免、产业政策、审批权限、报批跟进等业务知识的熟悉程度。

四是活动对接。会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尽快对今年招商引资的效益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估,把所有的项目名单列出来、逐一进行分析。比如,到台湾、香港、东莞开展招商后,哪些客商需要进一步联系,哪个项目需要进一步落实,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安排专人盯住,做到有头有尾、自始至终。招商引资最怕顾此失彼,轰轰烈烈走过场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刚刚落幕的徐州(香港、东莞)投资推介会总体上效果不错,下一步要对签约项目进行全程跟踪、逐项落实,切实保证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对将要举办的工程机械暨特种车辆展销会、十洽会、徐州(苏州)联谊会、日韩推介会等大型招商活动,要及早着手、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好前期筹备工作,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同时,在外经贸工作方面,重点要加快出口品牌建设,大力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工程机械、网架、钢材、农副产品等出口。

四、研究对策,打造环境

如何更好地拓展投资空间、放大投资效应、提升投资吸引力,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经济形势分析篇9

关键词:经济形势;存在问题;经济指标;经济展望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2012年南通市经济发展概述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南通市立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1-9月,南通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48.7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0.2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97.6亿元,同比增长1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51亿元,同比增长11.8%。

具体看,南通今年农业经济总体稳定;工业经济呈现“运行平稳、转型加快、后劲增强”的局面,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南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71.4亿元,同比增长14.3%。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投入总量继续攀升,项目投入加速向新兴产业集聚;服务业持续发展,前三季度,南通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51亿元,同比增长11.8%。服务业投资快速推进,物流业发展不断加快,软件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水平快速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前三季度,南通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5.1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了38.2%、11.9%、42.3%;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前三季度,南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5.8亿元,同比增长15.3%,吃、穿、用生活必需品销售相对平稳,汽车消费需求继续走高;外向型经济走势持续低迷,前三季度,南通实现进出口总值193.0亿美元,同比下降0.3%,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6.16亿美元,同比下降19.6;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前三季度,南通实现财政总收入740.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2.3亿元,同比增长18.0%;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南通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71元,同比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3770元,同比增长14.4%。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外贸出口持续走低,连续数月负增长,形势严峻。今年以来,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多重因素影响,南通市进出口贸易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1-9月,南通市各月累计出口增长率只有3月份达到13.2%,其余各月都只是个位数增长,9月份累计增长更是跌到了1.8%,目前趋势看,全年有负增长的可能。以单月出口增速计算,前三季度的9个月中有六个月出口增幅为负值,第三季度更是连续3个月全为负增长。

(二)企业员工“流失率”走高。据南通市有个部门统计,从南通市区(包括通州区)及海门市二季度的退工原因看,因本人意愿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占退工总人数的54.9%。另一方面,从全市重点缺工企业(即在南通市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内登记招工,一次招工规模在100人以上,连续1个月内通过招聘仍有30%以上缺口的企业)监控情况看,不少企业员工流动频繁,也成为企业常年缺工最主要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已从“经济型”转为“生活型”;二是部分企业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薪资待遇缺乏竞争力等原因导致缺工现象严重。

三、2013年南通市经济发展展望

(一)影响南通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2013年,南通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极其复杂。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货币金融形势日趋向好,但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二)2012-2013年南通市经济发展预测。综合南通市经济运行特点和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分析,通过对南通市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拟合和实证分析,结合南通市季度工业经济景气调查,笔者对2012-2013年南通市经济发展作如下预测:南通市经济今明两年有望继续平稳增长,增速会适度放缓。农业生产会保持平稳增长,工业经济增速会适度放缓,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会进一步加快;投资方面,今明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不低于18%;开放型经济方面,进出口与吸引外资因受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将面临严峻挑战;消费方面,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持续提高,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基于南通市2012年、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不低于18%的设定,利用南通市宏观计量经济模型预测的2012-2013年南通市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值见下表:

南通市2012-2013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值预测

经济形势分析篇10

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

在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召开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目的是分析总结全市经济运行情况,肯定成绩,查找问题,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增添措施,带领全市人民昂扬斗志,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确保全年各项经济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7月18日,市里召开了经济形势调研分析会,市统计局、市计委、双福工业园等部门和单位,从不同角度汇报和分析了我市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存开副市长作了全面的概括和介绍,提出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基本做到数据准确,分析到位,针对性强,抓住关键,微观具体,宏观管用。在前天会议的基础上,今天再召开半天大会,全面部署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按照会议安排,我侧重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认清当前形势,坚定发展信心今年上半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完成65.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工业总产值实现67.72亿元,同比增长22.0。实现利税6.65亿元,同比增长2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0亿元,同比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6亿元,同比增长14.4。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63亿元,为年度预算的55.0,同比增收3573万元,增长15.7,收入总额位居渝西地区第一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47元,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36元,比上年增加252元,同比增长16.9,增幅为近年新高;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7.59亿元、49.39亿元,同比增长8.8、3.4。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确实让人精神振奋,信心倍增。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创新、实干,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市经济社会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可圈可点的发展亮点,发生了令人鼓舞的积极变化,创造了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呈现“四大看点”。一是五大重点工作整体推进。年初,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务求工作实效”的要求,并按照“没有重点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的思路,确定了工业、农业、交通、旅游、城镇建设等五大工作重点,截至目前,各项工作得以整体推进。表现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企业效益显著提高;支农力度逐步加大,农村经济稳健发展;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商贸流通稳中趋旺,旅游兴市战略加快;征地拆迁强势推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二是财税工作出现可喜局面。一喜今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5.7%,二喜收入增长快于支出3.8个百分点,出现多年来难得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良好局面。应该说,这是了不起的成绩,是财税等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团结协作,集中精力抓发展、抓建设的结果,成为江津财税工作的新进步、新起点。三是行政行为更加规范。今年以来,政府在思维方式、办事方式、决策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一些探索,在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规费收取,企业有关优惠政策制定,砂石、水电站等国有(集体)资源管理,工业园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范,细化了管理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在今年上半年召开的各次大会上,我都提到,发展有阶段性,发展有不平衡性,有的镇条件不具备,发展慢一点也行,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政绩”,从上半年情况来看,全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科学决策,量力而行,没有新增不良债务,没有新增乱铺摊子,这就是效果,就是亮点,就是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事实表明,我市经济之所以出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原因在于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清晰、目标任务明确、政策措施有力,在下半年的各项经济工作中,全市上下必须继续坚持,决不动摇。客观看待我市上半年经济形势,还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总量偏小,与主城九龙坡、渝中区、沙坪坝等相比,差距在拉大。二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没有根本缓解。如我市GDp增速仅列重庆各区市县第19位,渝西经济走廊第9位,要建设“渝西地区经济高地”,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无法凸显优势。财政收入增速在渝西经济走廊中居第9位,比合川低36.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居渝西经济走廊第6位,都列合川之后。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缓慢,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企业发展不平衡,流动资金偏紧;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没有完成序时进度,特别是房地产出现负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赖于投资拉动,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研究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强化工作措施,推动经济发展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今年下半年要继续围绕年初既定目标,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好工作思路,因时应势,抓住招商引资、盘活土地资源、加大投融资力度、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化解镇街债务等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做到既快马加鞭、更上层楼,又补上进度、后来居上,取得全市经济的整体推进。(一)关于招商引资的问题。招商引资,是借力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招商引资,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主体资本原始积累和政府财力两个不足的问题,扩张经济总量,并以此带动企业家资源、技术、管理及人才等要素的引进。实践证明,吸引外来资金、借助外力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应着重在四方面下工夫:1.转变观念招商。招商不是某几个部门或某几个人的事情,对于江津这样一个工业大市、农业大市、旅游大市,要建设“渝西经济高地、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和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只能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大家一定要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全民动员招商引资”的观念,实行全民招商,我们的各位领导、各级各部门,甚至是机关工作人员,都要有这种意识,要主动出击,主动寻求机会,大力招商引资。在今年年度目标考核中,要把招商引资情况作为考核内容,明年我们每一个部门都要力争完成一件招商引资任务。2.创优环境招商。招商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环境。正如鸿举市长所讲的,一定要花90的精力改善投资环境、花10的精力抓招商引资,否则即使花了90的精力招商,仍然达不到10的效果。总体上讲,我市的投资环境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软。当前我市硬环境最大的软肋是公路等基础设施问题,没有高速公路,主骨架公路出境不畅,码头吞吐量小,水、电、气重大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对经济建设产生制约。在德感、双福、珞璜工业园也还存在供电、供水等问题,我们一定要督促和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实施水电气工程。要加大与高发司、高投司协调配合力度,强势推进西南大通道、重庆绕城高速路以及永津路、李西路、白塘路、付东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我市交通大格局。在江津发展的软环境上,尽管我市召开了整治发展环境大会,也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改进和加强了行政服务中心工作,规范了机关工作人员行为,但从企业的反映来看,按群众的要求来看,我市投资软环境仍还存在审批环节多,办事效率低,三乱现象未能根除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将按照年初的部署,调动各种力量,采取综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外部条件。3.搭建平台招商。20xx年是江津的“工业强市年”,其主战场是工业园。工业园是工业化的重要平台,是做大扶强企业的孵化器,是增量推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化的推进器。江津工业发展的重点在园区、希望也在园区。招商引资是工业园的主要任务和出路所在,离开招商引资,工业园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工业园要强化招商意识,加强工作力度,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来抓,从而提高工业园在全市工业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市外引进企业在工业园中的比重。招商引资和环境建设的成效如何,最终也要体现在工业园区的发展上。因此,要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建设,把这项工作推到主攻工业的最前沿、招商引资的最前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紧紧抓住不放,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产业集聚的洼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城市化的重要增长极。当务之急是抓紧工业园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处理好工业园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环境,搭建好工业园这个招商平台。从目前我市工业园发展现状来看,我们要适当提高准入门槛,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到大项目、大企业上面,放到既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又有较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企业上面,要注重引进环保型、效益型、就业型企业,要在量、本、利分析上下工夫,在市本级财税收入和解决我市就业人口上做文章,招一个是一个,坚决不搞饥不择食、来者不拒,避免浪费土地、浪费资源。4.把握重点招商。招商引资,必须把握重点:一要依托产业基础。工业园限于自身条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应当从当地产业基础出发,在符合产业政策导向下招商,能大则大,能新则新,能高则高,通过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通过引进科技型企业,提高地方产业水平。外地企业进来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当地的产业关联度与协作配套能力。我们要因势利导,凸现产业优势,提高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协作水平,增强对外招商吸引力,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认真研究企业链、产业链问题,围绕我市重点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工作。要通过园区促进产业集聚,进一步做大规模、提升档次,通过规模集聚更好地体现园区特色。为推进园区产业集聚,今后本地企业异地搬迁技改,原则上都要进入工业园区,政府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区别不同情况,对企业异地搬迁技改进入园区的,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二要强化园区优势。应当说,我市各个工业园的政策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对园区企业的登记、收费、土地的取得和建设、财政税收、行政服务都有明确规定。各园区还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招商引资的具体操作办法,分别对水、电、道路、通讯、绿化等作了相应的承诺。园区以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有力地吸引了外来投资者。今后,关键是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让广大投资者了解政策。同时,在财力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制定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园区竞争力。三要利用市场空间。潜在的市场空间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因素,江津地处渝川黔结合部,是发展中地区,市场腹地十分广阔,市场拓展潜力巨大。重庆绕城高速公路、“西南大通道”的开工建设,以及几年后重庆“轻轨”开通等,都给江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按照重庆市工业生产力布局调整规划,渝西经济走廊将依托一、二环布局重大工业项目,建立与大工业配套的加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配套型”工业并承接都市发达经济圈产业升级转移的企业和行业。我们要积极宣传重庆对江津工业定位的优势,以此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四要推出合作项目招商。工业园一定要有“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想,选择、储备、一批能够充分发挥我市产业优势、容易做大的项目,用以对外招商,用项目吸引流动资本,吸引带着资金找项目的投资者。同时,也可以通过园区嫁接,吸引企业间进行项目合作,并落户园区。在具体操作上,工业园要加强专门力量,并实行蹲点招商,委托招商,对重大项目要跟踪招商,责任到人。(二)关于盘活土地资源的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面临四大风险因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工业与城市化发展的土地屏障”。由于土地紧张,投资难以大幅增长,经济增长率也会因投资放缓而间接受到土地紧缺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按照总量控制、空间置换、动态平衡的思路,重点抓好存量土地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开发利用,牢固树立经营土地的理念,做好经营土地这篇文章,突破土地瓶颈制约,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发展。一是继续强势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征地拆迁是当前最难的一项工作,如果不知难而进,项目就上不去,投资拉动的格局就难以形成,我们坚决不能因为当前局部地方的群体性上访而动摇,坚决不能因为国家有关政策的微调而动摇,更不能因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而动摇。正是因为不动摇,今年上半年市征地拆迁指挥部的工作才取得了成效,成绩才有目共睹。在征地拆迁工作上,我们只能在目前的力度上再加大,在当前的成绩上再突破,抓住七、八、九月这段建设的黄金时期,加快拆迁安置还房的建设步伐,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保证土地的持续供应。用地一旦拆出来,有关部门要督促相关业主加紧工程建设,“8.28”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就应该在今年内基本成形。二是全面清理土地存量。要节约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加强闲散土地集中使用。市国土房管局、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清理闲置的土地,然后对每一宗土地作出具体分析,依照有关法规,该收回的必须收回,该回购运作的必须回购运作,该完善手续的必须完善手续,该理顺关系的必须理顺关系,该“招、拍、挂”的必须“招、拍、挂”,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使每一宗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全市城市、集镇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和规划范围外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各主管部门手中的闲置国有土地资产,统一由市土地储备中心实施收储、控制,从而增加土地供应,节约土地消耗,保证有更多的土地。市土地储备中心要积极储备整治土地,以争取指标,扩大招商,拉动投资。这件事,市国土房管局要有工作计划,有关部门要理解配合支持,要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三是调整部分土地利用规划。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土地调剂使用制度,努力提高建设用地特别是园区用地的单位产出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但规划不能“死”,土地利用规划应与经济发展规划相符合。一是考虑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实施操作过程中,应引导涉及单位合理修编土地利用规划,突出我市土地利用的能动性;二是切实保障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性,考虑城市发展时序与基础设施配套的一致性,确保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与建设发展时序的一致性。三要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动态管理的观念,发展慢的地区,指标就调整给发展快的地区,避免土地指标和资源的浪费。当前,我们要注重发展的阶段性,对部分土地利用规划作调整,真正做到地有所值,地有所用。大家要有这种观点,只要真正有大的项目,有好的项目,不愁没有土地。前一次规委会对部分地块土地使用性质进行了调整,要尽快把前期工作做到位,完善审批程序,一旦土地严峻形势有所缓解,就能顺利搭上“头班车”。四是全面控制土地划拨出让。全市经营性土地一律推向市场,通过“招、拍、挂”出让给开发业主。对非经营性土地要严格控制划拨、出让数量和使用功能,对工业用地要通过测算,有的放矢地提高每亩土地的资金投入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对投入和税收的贡献率。今后,原则上一律不出售生地,整治成熟后再出售。(三)关于加大投融资力度,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的问题。今年以来,重庆经济短期增长动力发生变化,消费超过投资成为第一拉动力。今年6月15日,重庆还就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续下滑问题召开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座谈会,研究解决办法。但就江津而言,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应该说,投资上去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就会上一个新台阶,就能在渝西地区保持领先地位,就有发言权。为此,一定要牢固树立“上项目就是发展,发展就是上项目,上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的观念。当前,重点是以解放的思想,创新的观念,超前的意识,运用市场手段对政府各类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和管理,高效运作融资手段,千方百计做好资金筹措和项目建设工作。第一,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一方面要依靠银行,一方面不依赖银行。依靠银行就是要求在津各家金融机构,要把为地方经济服务、支持地方经济良性发展作为己任,科学论证,选好项目,稳定信贷资金供应。不依赖银行,就是要求推进政府投资主导向市场自发扩展投资的转变,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营造自由竞争的市场氛围。今年上半年开发银行对我市授信贷款4亿元,要抓紧项目策划、包装,将钱用在“刀刃”上,要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工作步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信贷资金扶持。要进一步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继续不遗余力争取三峡库区产业发展资金、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我市农业、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跑“部”前进、借力发展的目的。第二,进一步做大政府投融资主体。作为政府投融资主体的华信资产公司、城司,包括与开行合作成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德感工业园担保公司,其融资的主渠道仍然是银行。组建这样一些公司,并不是重走“三金、三乱”的老路,而是江津现实发展的需要,是江津融资发展的需要。鉴于江津“吃饭财政”的现状,要解决投资难问题,重要出路在于牢固树立“用资产经营财政、用财政经营银行、用银行经营江津”的理念,借助外力,加快发展。一方面,现有的投融资公司要高度重视积聚自身资产和债权债务的清理,优良公司资产,提高信用等级,增强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市政府也要适当加大对政府投融资主体的资金调度平衡力度,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银行支持政府的建设性投入。目前,要充分利用好开发银行授信贷款的良好融资平台,加强对融资公司内部管理,建立严密、有效的监督机制,实施规范运作,规避贷款风险,发挥最大效益。经营者、管理者要充分承担责任,在管理上,谁是法人代表,我就管谁;谁出了问题,我就追究谁。第三,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来引导社会投入。重点是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我决策,自担投融资风险”的机制,真正形成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建设方式产业化,建设行为规范化格局。当前引导全社会投入应该说有一个好的机遇,这就是东部地区开始出现能源荒、民工荒和项目荒,产业开始梯次转移,资金急需寻找项目,加之重庆主城又在“退二进三”,我们要充分利用江津工业的比较优势,城镇化推进的广阔空间,特色农业的集聚效应,大力引进企业携资金、携项目到江津创业发展。我们将帮助这些外来企业排除各种困难和障碍,尽快投产、产生效益。同时,我们也要充分重视本地民营企业的实力和需求,重视民间资本的蓄积和释放,解放思想,一视同仁,降低门坎,放宽准入,在对外引资的同时,眼睛向内,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帮助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第四,进一步坚持重点项目重点抓,抓紧策划、开工和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必须狠抓关键措施。要按照“重点项目无小事,重点项目重点抓的要求,切实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要按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要求,围绕推进建设和发展搞好协调配合;要按照“关键是抓落实,着力于促落实”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要集中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在建项目进度慢的问题。上半年,我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和到位资金都只占年度计划的40左右,进度不理想。在38个重点项目中,只有重庆绕城高速公路建设、晚熟优质柑桔产业化等7个项目投资完成额超过序时进度。要加强施工组织协调,尽快把进度抓上去。对计划完工项目,要按规定工期,确保工程质量,加快进度;对跨年度实施的项目,要科学安排进度,争取完成更多投资。二是解决续建或新建项目跟不上的问题。今年续建或新建项目不少,但至今有重庆港江津港区五举沱作业区、幸福景观大道等13个项目未产生投资或未开工建设,情况很不乐观。要抓紧落实项目开工准备,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特别是对那些未及时开工的项目要逐一研究,找准问题所在并及时加以解决,尽快开工建设,尽快建成投产,尽快产生效益。三是解决好项目前期工作滞后问题。要加强重大项目前期技术咨询论证工作,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衔接工作,促进尽快报批、核准。这里强调一点,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有“争先创优”的思想,“手把红旗不放,争当先进不让”,要在重庆有发言权,要善于向上争资金、争项目、争政策,争取领导支持,向下要加强指导。在编制“十一五”规划及大项目的背景下,市计委等部门更要牵好头,做好指导督促,结合国家的经济政策,重庆的投资重点,以及江津的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高质量策划、储备一批基础性、带动性强,见效快的项目,争取在10月底前提出成熟的项目名单并做好与重庆的对接工作,为江津新的五年规划的实施,为江津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走好关键的第一步。第五,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房地产经济是关系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民生经济,具有投资和消费双向牵引作用,是当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杠杆。房地产经济的兴衰可影响一个城市的经济走势,与之直接相关的产业至少有15个。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讲,房地产经济是一个寒暑表。应该说,投资拉动经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面对当前我市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商品房价格非理性上涨、空置房面积较大,房地产投资大幅度下滑等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对策措施,积极培育市场,促进其健康发展。一是严格土地供应管理。土地供应,必须规范,该“招、拍、挂”的必须“招、拍、挂”。土地出让金、配套费等规费的收取必须应收尽收。发展有阶段性,我们不能再靠政府优惠政策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我们不能怕房地产企业跑了,要有这种观念,我们只要有土地资源,有销售市场,城市又要发展,肯定有房产企业来投资,房产市场肯定会有大的发展。二是规范房地产市场。建设、工商、国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防止房地产开发企业联合哄抬房价,提高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防止投机、炒作和楼盘“烂楼”等扰乱房产市场秩序的行为发生。三是适当调整建设用地。针对目前主城区存量土地供地不足的情况,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拓展城市建设区域,缓解城区土地供应相对紧张的状况。四是严格控制集资、联合建房。机关单位、企业要按照前次城镇建设专题会的要求,一律不搞集资建房,不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各镇街一律不准使用集体土地搞房地产开发或变相的房地产开发。(四)关于化解镇街债务的问题。近年来,由于“三金三乱”、“普六普九”和部分镇街盲目追求政绩等原因,我市政府性债务不断增多,财政风险日益显现,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制约,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损害。客观上讲,由于财力原因,政府性债务已成为困扰党和政府工作的难点之一。偿债工作绝不是简单的财政工作,而是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项工作。大家要充分认识到,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是我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打造诚信政府的内在需要;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我们要牢固树立“减负就是增收,还债就是政绩”的观念,坚决摒弃“新官不还旧债”的错误思想,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狠下决心严格控制和积极化解债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偿债。具体做到四点:(1)核实旧债,明确责任。对现有政府性债务,要组织力量进行一次彻底地清理、核实,全面、准确地掌握每一笔债务的具体项目、余额、利率和形成的时间、原因、依据、去向和归还期限等。按照“谁举债、谁偿还”以及行政首长问责制的原则,市镇(街)政府是消化镇村债务的主要负责人,要把清偿债务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能力和政绩的重要方面,纳入年度综合考评。(2)控制源头,杜绝不良新债。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做到不再发生新的不良债务;不再以任何名义为企业、事业单位贷款提供担保和抵押;不再用行政手段强迫搞产业调整;不再上没有落实投资的建设项目;取消不从实际出发、做表面文章的各类评比和达标活动以及要求镇街出钱配套的建设项目。要加强政府的法制建设和民主建设,防止镇街和部门重新产生“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担保、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要注意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于举债问题,市委、市政府专门发过文件,那就是硬的纪律,就是红灯,就是高压线,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坚决杜绝不良新债。(3)筹措资金,鼓励偿债。对涉及到企业、单位或业主的政府性债务,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举债,谁还款”的原则,组织力量、采取措施,依法追收,要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切实加强财政收入征管,积极组织增加收入;要大力压缩财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积极进行偿债。要进一步完善现行地方政府债务统计体系,探索建立各级政府债务预警机制。要严格遵循《预算法》“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以及“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在保证工资发放、政权运转、社会保障和法定支出后,积极偿债。对积极偿债的镇街,实行配套支持政策。凡是负有政府性债务的镇街和部门,一律不得购置小车、新建办公楼和出国考察;各镇街和市级各部门,一律不得用财政资金补助单位职工建房。(4)加快发展,积极偿债。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加强财源建设,是财政脱困的根本出路。就全市而言,市里在广泛征求意见,积极研究政策基础上出台了关于配套费、土地出让金、人防费等有关费用收取的规定,还了政策的本来面目,可以说是把属于政府、属于人民的钱收归政府、收归人民,大家要理解,要支持,要配合。这些钱收好了,才有财力偿还债务,才有财力谋求发展,才有财力保障大家应有的福利。各镇(街)也要根据各自特点,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各具特色的镇域经济发展。要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促进农民增收;以经营城镇为理念,推进城镇化和集市贸易,培植新兴财源;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后续财源、开发特色财源,在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现有财源与后续财源、速效财源与长效财源并重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财源体系,为积极偿债创造条件。三、加强工作领导,形成发展合力年初,市委、市政府在正确把握客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全市各项经济发展目标。除个别需要调整的外,年终,市委、市政府将按照既定目标,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大家一定要对照目标查漏补缺,狠抓进度,确保各项工作积极推进。(一)必须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要分析经济形势,研究经济工作,把握经济规律,要改进宏观调控手段,密切注视经济运行态势,加强分析预测,加强调查研究,靠前指挥,身体力行,把措施落实在问题出现之前。要认真分析研究江津经济状况,研究江津在重庆各区市县的地位,特别是不能“坐而论道”、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固步自封。市委、市政府要始终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争论,允许试,大胆干,用事实说话。(二)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当前,我市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机遇与挑战、压力与动力相互交织,面对这种不进则退的态势,大家工作抓得如何,能不能取得更新的、更大的成绩,关键取决于大家能否始终坚持不畏难、不自满、不懈怠、不浮躁的良好精神状态;能否坚持出实招、干实事、出效益的科学工作态度;能否始终坚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讲奉献的良好政治局面。今年大事多,经济工作任务繁重,全市各级干部要避免思想上的疲软、工作上的疲软,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抢抓机遇,主动迎接挑战,把干大事、成大业的热情落实到工作中,有力促进经济发展。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思路和重点,站在全局想问题。部门的小道理要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道理,符合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要求,不能各自为政,要从大局出发,把职能的行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部门领导要站得更高一点,想得更深一点,措施更实一点。(三)必须形成全市抓经济的合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经济效益。维护团结,是干部队伍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的前提和基础。天时、地利、人和中,最重要的是人和,古人讲,“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宏绩”、“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这个道理。经济工作,更来不得半点虚假,更需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更需要我们多做“加法”,不做“减法”。近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高度统一,紧密团结,共谋发展,成绩十分显著。各镇街、各部门也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换位思考,形成合力。要形成企业与主管部门、企业与所在镇街共生共荣的良好关系。工作中,有一些因素是推动事情办成的,有一些因素是阻挠事情办成的,我们要善于挑出那些有利于事情办成的因素,认真加以利用,在实干中解放思想,在实干中统一思想,在实干中形成合力。当前,正值用电高峰季节,也是森林火灾和洪涝、地质灾害的多发季节,要花大力气抓好水、电、气等供给,全力做好安全防范、防旱抗旱、森林防火和防洪度汛等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同时,要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江津”活动,加大依法治市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危害社会、影响稳定的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志们,通过今天的会议,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找准了问题,明确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大家要集中精力抓发展,沉下心来抓落实,踏踏实实创事业,既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有攻坚克难的信心,迎接新挑战,争创新优势,赢得新发展,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明年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