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解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9:00

法律知识解答篇1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抽样调查、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本次问卷的设计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包括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民族、专业等共四项。设计性别选项的目的在于了解性别对法律意识的影响;设计年龄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同的年龄段对法律意识的影响因素;设计民族的目的在于限定这次的调查对象;设计专业的目的在于排除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参与此次调查问卷;第二部分共计26道问题,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1~5题) 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研究被调查者的法律知识。第二类(6~9题)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研究被调查者的法律理想。第三类(10~14题)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研究被调查者的法律情感。第四类(15~16题)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研究被调查者的法律意志。第五类(17~23题) 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研究被调查者的法律评价。第六类(24~26题) 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研究被调查者的法律信仰。

为保证答卷内容的真实性,被调查者以匿名的方式答卷。我们共发放问卷500份,实收478份,其回收率为95.6%,符合统计要求,保证了抽样调查的可靠性。

二、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包括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籍贯、专业等共四项。

性别问题的调查表明,性别因素并未对此次问卷调查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由于本次调查是随机抽取,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表明研究者设计这项调查项目是欠考虑的。

关于年龄问题的调查表明,被调查的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其年龄段都在18~22周岁之间,其中18~19周岁的有405人,占被调查总数的81%名。20周岁以上(包括20周岁)的有73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4.6%。这表明民族地区大学生从法律责任能力上来讲,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因为本次研究者主要研究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故而研究者在培训调查员的过程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被调查对象必须是民族地区大学生他们占被调查人数总数的100%。

关于专业问题的调查表明,专业和法律意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专业对法律意识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或者说几乎不产生影响。

三、被调查对象对“法律知识”回答的相关分析

法律知识是人们关于社会法律现象科学认识活动结果,它是人们关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现行法律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的总和。法律知识是公民形成法律意识的知识和理性基础。[2]显然,法律知识也是民族地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认识和理性基础。

为此,我们设计了5道问题。它们包括:(1)您知道我们国家施行的《国家法》吗?(2)您知道我们国家施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吗?(3)您知道我们国家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吗?(4)您知道我们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民法典》吗?(5)您知道我们国家已经修订了《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吗?

研究者在这里用“听说”、“知道”、“知道该法的原则精神”、“熟知”和“不知道”来验证被调查者对于上述问题的认知状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听说”是指“听人说”,[3]也就是听别人说;“知道”的解释是“对于事实或者道理有认识”;[4]“熟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清楚地知道”。[5]按照语言学的一般常识,我们得知五者认知程度的一般关系是:“熟知”>“知道”>“知道该法的原则精神”>“听说”>“不知道”。

通过调查,研究者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一)爱国和维护祖国统一意识非常强烈

众所周知,《国家法》是我们国家对台政策的法律化,而其本身也是对台政策的新发展,体现了我党执政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获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理解,为反对和遏制“”分裂势力作出了重大贡献。[6]从调查结果来看,回答“听说”者占调查总数的26.9%,回答“知道”者占调查总数的37.1%,回答“知道该法的原则精神”者占调查总数的12.8%,回答“熟知者”占调查总数的22%,回答“不知道”者仅占调查总数的1%。这说明民族地区民族大学生对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大事是十分关注的,这体现出其完美的政治理想、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深入人心

我们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多年来,对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证民族自治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考察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这项法律的认知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考察他们法律意识的基础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回答“听说”者占调查总数的25.6%,回答“知道”者占调查总数的42.3%,回答“知道该法的原则精神”者占调查总数的10.2%,回答“熟知者”占调查总数的21.2%,回答“不知道”者仅占调查总数的0.5%。这说明民族地区大学生除了极个别的同学不知道外,99.5%的同学最低限度均知晓这项法律,而这对于他们将来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在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利,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高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与自身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之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甚多

从“您知道我们国家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吗?”这一设问的调查来

看,回答“听说”者占调查总数的19.2%,回答“知道”者占调查总数的55.1%,回答“知道该法的原则精神”者占调查总数的11.5%,回答“熟知者”占调查总数的7%,回答“不知道”者仅占调查总数的7%。这说明对于像《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样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之间有切身的影响和关系的法律,即便是新修订的,他们也会及时的予以关注。所以他们回答不知道者仅占总数的7%,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对个别部门法了解甚少,部门法意识较为淡薄

我国著名的民法学学者苏永钦教授认为,民法典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历史功能:统一国法、揭橥价值、建立体系、集中资讯、整套继受。[7]对于这样一部对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民法典来说,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应该了解和掌握。但从问题的回答来看,回答“听说”者占调查总数的23%,回答“知道”者占调查总数的17.9%,回答“知道该法的原则精神”者占调查总数的3.8%,回答“熟知者”占调查总数的1.2%,回答“不知道”者竟然占调查总数的53.8%。这说明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仅次于宪法的基本部门法的民法的相关内容并不十分了解,虽然知道民法与自己有很大的关系。这反映出我们在对新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及最新的法律法规动态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对于我国部分法律的漠视,法制意识在某些部门法中相对较淡薄,还说明了民族院校在《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相关内容并没有及时更新,教师在讲授时也缺乏对新知识的吸纳。

四、最终结论和讨论

通过对作为形成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的知识和理性基础的法律知识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一)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大学生群体对法律知识的吸纳主要来源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讲授,故而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式和新时代的需要就显得尤为必要。有学者建议,对《法律基础》课程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新的编排,可将教材的内容分为五部分:政治行为编;经济行为编;日常行为编;家庭行为编;专业部分。其次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要突出四种教学方式:一是与社会的重大时事热点结合起来;二是通过让学生更多的走出课堂,参观公开的司法行政部门的活动;三是设立相关校外法律实践基地;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亦应将单向的法律知识灌输式方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模式;最后需要改善的方面是考试模式应采取开放的命题形式。[8]对此,笔者甚以为然。

(二)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大学生群体虽然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但对于诸如像《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样与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缺乏相关的认知度。如上文所指出的调查结果,“知道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原则精神”者仅占调查总数的10.2%,这样的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此,我们认为,在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加大诸如像《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样与其将来从事的岗位或者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并通过相关的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形式来更为深入的学习和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如上所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振兴、文化的发展、社会管理秩序的维护主要是靠现在还在民族地区院校的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大学生。

(三)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大学生群体受市场经济“利益”价值取向影响较大,应在实际工作中对此群体予以必要的正面引导。从对《治安管理处罚法》回答“不知道”者仅占调查总数的7%这个调查结果来看,有93%的民族大学生群体“知道”或者“听说”或者“熟知”这项法律,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据。而这样的调查结果与西方法社会学中对于这个问题提出的两种基本的解释视角是基本吻合的。

西方法社会学认为,在研究人们的法律意识中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视角:一种是工具性视角,即认为人们之所以服从法律,是基于实际利益的考虑,人们是否服从法律,取决于他们在法律服从过程中所获取的收益和所付出的代价。另一种是规范性视角,即认为法律服从的动因是内在的价值取向。人们之所以服从法律,不是因为这样做对自己“有用”,而是因为认为这样做是“正义的”,是“正确的”,是“应该的”。[9]显然,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群体从法律意识纵向结构之法律知识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工具性视角,在他们的“显意识层面上涌动的是道德符号,而在潜意识层面上涌动的则是利益追求”。[10]这说明,市场经济中过多的追求效率,过多的追求利益的价值观念已经影响到了“象牙塔”内的学子,而这样的价值观念应该重新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探讨。

研究者认为,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理念就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强调“效率”、“利益”等价值观念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以“利益”等价值观念来衡量对人或者物的取舍时,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到,这样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现代社会的各个群体把利益的追求推向极端,异化成为一种“利益拜物教”的时候,这样的价值观念是否应该引起我们长久的反思?而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①学术界的探讨应该和实务界结合起来才能起应有的作用,否则就是闭门造车。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价值观重新认识无疑能够给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玉福.民族高等院校实施民族法学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1).

[2]刘旺洪.法律意识之结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1(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3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57.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56.

[6]张帆.国家法析[J].求实,2005(S2).

[7]苏永钦.民法典的时代意义[eB/oL]法律思想网.

[8]赵雪梅.《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6(3)

法律知识解答篇2

【关键词】

护士;法律法规;掌握及应用情况

面临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及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用法律尺度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提高,而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这不仅伤害了自己,同时也让一些无辜的患者受到伤害,患者与医院的纠纷也就逐年增加,在这种局势下,还有一部分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律,总觉得患者与护理纠纷少,抱着侥幸心理,盲目地工作着。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通过对298名不同职称的护士进行有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及《十项核心制度》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98名护士中能够回答正确的占53.2%,不能正确回答的占46.8%。这一结果表明,护士对法律意识淡漠,针对这种情况,本院采取了如下措施:

1首先了解护士对法律法规认识程度和缺乏的知识面

对法律法规认识程度调查中,68.1%的护士认为医疗纠纷中,大多是医疗方面的问题,与护士无关,护士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法律认识不足,法律知识掌握的不好。具体调查情况:在对法律法规颁布者及颁布时间、医疗事故的分析严重医疗事故及刑事责任、出现医疗纠纷后处理,如何对待就医者的隐私,护士的工作职责和义务,护理文件的书写,如何对待医生口头医嘱等12项内容表明,298名被调查人的员中:法律法规颁发时间回答正确率1.00%,医疗事故分析回答正确率19.33%,严重医疗事故及刑事责任回答正确率为11.66%,出现医疗纠纷后处理回答正确率为60.10%,如何对待就医者的隐私回答正确率为100%,护士的职责和义务回答正确率为92%,护理文件的书写回答的正确率为76.33%,如何对待医生的口头医嘱回答正确率为76%

2调查了解法律法规在护士临床工作中掌握和应用的情况

有71%的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感到法律法规与护士工作关系不大,对法律知识掌握不足,所以,遇有法律纠纷发生时不知如何处理,100%的被调查人群认为在基础教育中应该增设护理法学课程,有93%的护理人员认为,在目前的继续教育学科中应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这是提高护士法律意识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调查了解,被调查的298名护士都希望掌握患者的权利及护士的权利和义务、了解护患之间存在哪些法律责任、掌握护患之间发生纠纷时的处理程序,了解哪些护理记录资料在护患纠纷中起者重要的证据作用。所有被调查的护士都希望掌握哪些医疗责任保险能保障护士的合法权益。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本院护理专家小组制定了以下措施。

2.1加强护士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①成立护理法律法规培训小组,由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定期对法律法规进行系统培训,主要学习内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及《十项核心制度》。②学习后跟踪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考核,了解护士们对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③加强护理安全意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确保护理安全。

2.2改变护士法律意识淡漠的现状,强调法律法规在临床上不仅保护患者利益,同时也保护护士权益,提高护士法律意识。

2.3加强护理记录书写管理,培训护理记录书写标准,确保护理记录书写的质量。

2.4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强化护士安全意识,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2.5加强质量督查力度,充分发挥护理小组的作用,定期培训、考核、督促、检查,确保护理质量。

2.6提高服务理念,将优质护理服务落到实处,提高患者满意率。

法律知识解答篇3

一、案例分析题的隐性规律

1.问题规律

案例分析题的题干表达方法通常有这样的规律:先用很大的篇幅叙述某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最后提出两个以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前面几个是比较具体的,给学生的感觉是只要回答几个字就可以了。比如:运用什么策略?是什么渠道?细分标准是什么?这类问题其实就相当于简答题。而最后一个问题往往问的比较笼统,让学生觉得找不着回答的主线。比如:你的观点是什么?企业应如何做?这其实就相当于论述题。也就是说案例分析题就是简答题和论述题通过企业案例变相结合而成的。

2.答案规律

从历年案例分析题给出的答案分析可以看出,其答题有明显的规律可循。(1)对于题干中比较具体的那几个问题,答题的思路始终是固定的,必须全部用课本上对应的知识点来回答,即使有的答案需要用案例中的原文来作答,也必须结合或转化成课本上的知识点。(2)对于问的比较笼统的问题,我们要把它看成是论述题来对待。具体的答题方法是:首先找准答题的主线,这个主线就是指解决这个问题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也必须来自课本;然后将这个知识点展开叙述,展开的内容也必须来自课本上关于对这个知识点的分析要点。最后是结合案例作简要分析。

二、案例分析题的应试技巧

摸清了问题和答案的规律,只要遵循规律找到对应的解答方法,不仅可以保证得分率,还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本人通过摸索总结出如下应试技巧:一读,二想,三答。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各自存在很强的技巧性,不是简答的读想答,现结合考试题目进行具体分析。

以下是2008年单招《市场营销》综合理论试卷第101题的题干:

美国某皮鞋生产厂资金实力很差,只能找到猪皮的皮革原料,设计师年轻且富于想象。为顺利进入皮鞋市场,企业决定以生产款式时尚的轻便皮鞋作为市场突破口。他们的做法是:先设计了男、女各一个系列的轻便皮鞋,在城市的闹市区租了一个十平方米的门面房进行皮鞋试穿活动;与此同时在当地报纸刊登了皮鞋试穿一个月的广告,广告告诉消费者试穿是免费的,但要求试穿者在试穿后为皮鞋起一个名字。一个月后,企业在门面房进行了皮鞋的命名仪式,仪式邀请了当地名流及媒体的记者参加。在仪式上企业宣布皮鞋的名字为“小狗乖”。他们解释说名字寓意是“当你穿上我们生产的皮鞋就像心爱的宠物小狗趴在你的脚边上那样舒适惬意”。“小狗乖”皮鞋很快被市场接受。企业这时集中所有资金购置了一条皮鞋生产线和一台猪皮专用剥皮机从事轻便猪皮鞋的生产。

(1)请叙述企业采用了何种目标市场策略;这种目标市场策略的优、缺点各是

什么?

(2)请解释企业是用什么样的促销手段把产品推向市场的。

1.读的技巧

学生对题干的内容要分为两个阶段来阅读。第一阶段是粗略地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就行了,即整体浏览。第二阶段发现有的问题是要分析案例内容的,要进行局部细品。以上题为例:当考生做到101题时,首先是用最短的时间整体浏览一下案例内容,对案例中三个主要的事件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是看后面的问题,当看到第一问:“请叙述企业采用何种目标市场策略”时,就要对与目标市场策略有关的内容进行第二次局部细品阅读。本案例中与目标市场策略有关的内容是这句话:“为顺利进入皮鞋市场,企业决定以生产款式时尚的轻便皮鞋作为市场突破口,他们的做法是:先设计了男、女各一个系列的轻便皮鞋”。

2.想的技巧

读完之后一定不要急着去写答案,要根据问题仔细的想想。想什么呢?一是想想这个问题是考什么知识点的,这个知识点书上讲了哪些方面。二是想想我该用这个知识点的哪个方面来答题。

3.答的技巧

根据前面总结的问题的规律可知:问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比较具体的,一种是笼统的。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答案的来源有三个方面。

(1)从案例的原文找答案。有时会出现一些比较具体且简单的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理解,不需要其他的知识就可以作答。

(2)用书本上对应的知识点来作答。有一部分问题其实与案例没有一点关系,就相当于是简答题。对于这类问题就不需要第二次去阅读案例内容了,只要对应的用所学的知识来作答就可以了。

法律知识解答篇4

关键词医学院校法律教育当代医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法制建设也逐步健全,对医务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自身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依法行医,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论文百事通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承担起对医学生法律教育的重任。我们认为,法律素养也是任何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通过对医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

一、“问题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

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高校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阶段,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简单的灌输方法是无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使提问成为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传统教学一直把提问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认为,在当今形势下,提问的职能要发生转变,即提问不仅仅起到检验的作用,更应该是师生增强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阶段,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问题成递进形式,让学生不断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再加以引导和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高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法学理论可谓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医学生既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法治思想的教育,案例教学法不失是一个捷径。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我们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一)案例讲授

学生们普遍感觉行政法这一章很难理解,它不像刑法、民法那样贴近生活。我们就在课前先讲一个主题案例,并把该案例贯穿整个理论讲授全过程,让学生对什么是行政机关、什么是行政相对人等问题先有感性认识,再向学生讲授“行政法对公民权利的约束性”,这些法治理念,就容易得多。我们讲授的对象是医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更希望了解医患纠纷中的法律知识,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加入了医患纠纷的典型案例,把法律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们切身的体会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了他们的兴趣。论文百事通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

选用有代表性的案件,实际放映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对法律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在讲授“刑事诉讼程序”时,结合相关庭审视频,给学生讲解相关法律条文阐述其意义,这样就是学生对书本上枯燥的叙述有了鲜活的认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这些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不论对作业还是考试,老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依赖标准答案的习惯,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就是0分,这样做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挫伤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一改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而是采用了案例考查法,就是让学生根据案例中所给的条件,回答两三个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教学中的重点知识点,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与案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目的。在评卷方法上,采用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相结合的方式,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相符,但是学生运用了学到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会取得好成绩,这就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学生们能够活学活用,把考试变成展示自己的平台。新晨

通过对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方式的改革,能够培养出专业技术优秀,同时,懂得法律知识的人才。为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颇为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安富,等.医学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

法律知识解答篇5

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的力量来改造人的心灵,就必须让理论知识显示出对现实社会的强大解释力。而跟踪社会热点,在教学中运用理论来分析解释社会热点事件,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把理论知识对社会实际的解释力、说服力充分发挥出来,是促进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一、关注热点,解答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视角的意义1.理论不解释现实,学生不相信,宣传就不能做到“进头脑”,实效性就不显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着眼于解决学生关注的思想认识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宣传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宣传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效果。从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来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解答学生思想认识中重大问题,是《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2.不教会学生运用理论解释社会,学生没有思维判断力,即使有正确的价值观也不牢固不含有能力教育的思想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基本的思维判断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理论来分析解释社会热点事件,解答思想困惑,把理论知识对社会实际的解释力、说服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别力、选择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那么,为实现这个目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采用什么视角,采取什么策略呢?二、关注热点,解答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视角下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路与分工1《.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选择教学内容的视角《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要怎样选择?解析热点的角度与宣传灌输的角度是不同的。以往是通过从党的宣传需要灌输一些知识和理论给学生的视角来转化教材体系的。现在是这样一种新视角,即从理论联系社会实际出发,着眼于有针对性地解释社会现象,解答学生关注的思想认识问题的视角来转化教材体系,这是一个有探讨意义的新视角。2《.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路在这种视角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按照什么思路?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多广、覆盖面宽、教材内容多而且教学时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必须做到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3《.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在“关注热点,解答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中的分工一门课程的知识理论不可能针对所有现实社会热点进行解答,对现实社会问题的释疑、解惑作用也会受到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限制。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释,是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协同作用而又有不同侧重、不同分工的问题。《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所应关注的社会热点、学生思想困惑与另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因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三、关注热点,解答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视角下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施步骤总体思想是:宣传灌输应与解答学生思想困惑相结合,从引导学生解析现实热点,培养思维判断力的角度来转化教材体系,而不仅仅从宣传灌输需要的角度来转化教材体系。以上思想的落实,可从三方面考虑:第一,当前大学生的热点、社会热点有哪些?第二,热点与教材知识理论的契合点在哪里?第三,怎么在解析热点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1.实施步骤一:罗列找出2010年、2011年的社会和大学生的热点问题、事件并罗列出来。2.实施步骤二:寻求契合找出罗列出的问题、事件中,哪些与教材的知识理论可以契合(在哪一章哪一节?哪一点可以契合)作为这一章的教学重点。何谓“契合”?①可证实教材理论科学性的热点事件。②能被教材理论所解释的热点问题或事件。有些热点与教材理论能契合,有些不能契合。不能契合的,讲不清的,不作为教学重点。把热点与教材理论知识的契合,具体化到:章、节、目、点。3.实施步骤三:培养思维能力节省时间的做法:以课堂提问与教师分析讲解事例来启发学生思考。时间充分时的做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的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法律知识解答篇6

中图分类号:G623.4

一、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地理知识梳理,总结归纳包括对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

1、不同知识的重组

将不同知识进行重组,可以拓展学生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进行地理跨度的训练。如将地理运动规律归为一个专题,其包含地球运动,大气运动,陆地水和海水运动以及地壳运动,以“运动”的形式将知识串接、重组,构建条理化的知识结构。

2、相同知识的归纳

将相同知识合并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和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归纳为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机械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生产方式、风俗习惯、食物偏好)等。

3、相似知识的迁移

将相似知识迁移合并总结,找出共性和差异性,探讨其存在的规律,培养学生精密思维能力。如将等值线(等高线、等温线、等值线、等年降水线、等潜水位线、等震线、等盐度线)作为一个专题,其共性:“同线等值、规律递变、疏密梯度、大大小小、大小小大”,重点是某种因素的存在使其数值变大(或变小)则其等值线凸向数值变小(或变大)的一方。

4、相关知识的联系

如区位因素(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分别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及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环境、技术、劳力)三个方面来考虑等等。

经过这样的系统归纳后,每当遇到某一事物的时候,学生就会将各要素进行科学地联系和有效推理、分析、找规律,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二、专题复习

在第一轮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专题复习不宜过多,不必面面俱到,要注意专题复习的思路,专题复习题的类型和专题复习训练课中应注意的环节。

1、专题复习的思路

专题复习应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知识以及恰当的方法和技能,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最终运用于解题。

2专题复习题的类型

知识专题,我常常把地理教材内容概括为十四个专题进行训练:⑴经纬网图的四类问题;⑵地球运动规律及应用;⑶地理图像的判读与综合分析;⑷地理计算方法与技巧;⑸自然地理事象的运动和分布;⑹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类型的综合判读;⑺人口与城市问题;⑻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⑼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⑽地理空间定位的方法与技巧;⑾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⑿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比较与描述;⒀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可持续发展。⒁选修部分(旅游地理,环境保护)

3、专题复习训练课中应注意的环节

突破重难点,针对自己学生特点对第一阶段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巩固旧知;针对学生容易遗漏的、忽视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学生有创意的思路想法加以评析。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解题思路的扩展,特别是读图题的信息获取、试题分析、知识调用、语言组织、描述阐释各环节的训练。力求做到:针对性、有效性和拓展性的专题进行训练。

三、培养学生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法律知识解答篇7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中,被调查人员中有71.7%来自省直领导机关,28.3%来自县市机关。处级干部占65.2%,厅局级占19.8%。这次调点反映了中高层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水平。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答卷230份,回收率为77%。

为了解我国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状况与水平,20**年至20**年上半年,我们围绕宪法意识等问题对部分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从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领导干部宪法知识水平、宪法情感倾向、宪法实践能力。

领导干部对宪法知识的了解好于对部门法等的了解

从答卷的统计结果看:

一、被调查干部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但对宪法的了解好于对部门法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用于测试的题目仅限于各个部门法中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规定,但答题的总正确率仅为44.3%,可见领导干部对法律的知晓程度从整体上看是相当低的。而且,各类领导干部之间法律知识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年龄、级别、学历、专业及工作部门的性质等相关因素对统计结果影响不大,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但领导干部对宪法的了解程度高于其总体水平,总正确率达到了51.8%。

二、从答题内容分析,领导干部对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有一定了解,但宪法知识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领导干部对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如:有97.39%的人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94.78%的人知道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定年龄为18岁。另有57.39%的人知道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

但与此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领导干部对一些起码的宪法知识缺乏了解,在回答“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时”,只有48.26%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单一制”,却有50.87%的人选择了“一国两制”;当问及“我国公民宪法权利受到侵犯,能否直接请求司法保护”,只有33.91%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被调查者中仅有1/3的人知道我国现行宪法制定于1982年。

这说明,尽管宪法作为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已实施和宣传了这么多年,但部分领导干部对它仍然知之不深。

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同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

在此部分共设计了10多个选题,以检验领导干部对于宪法的特点、价值、功能、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于宪法的心理倾向。

一、从理性层面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同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所具有的特点,对宪法的价值和功能,也有较深刻的认识。

首先,有95.7%的被调查者肯定“宪法也是法”,有94.3%的人赞同“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这一命题。同时,有77.8%的人认为“宪法之所以具有最高法律权威,是因为它是民主的体现和人民权利的保障书。”相比之下,只有14.3%的人认为是因为宪法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13.9%的人认为是因为它的制定、修改程序较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二、近六成领导干部有赞成建立宪法诉讼或严格的违宪审查制度的感情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有57%的被调查者认为宪法要真正具有权威,必须建立违宪审查或宪法诉讼,但也有22.2%的被访者认为违宪审查虽有必要,但在中国很难。在如何建立中国的违宪审查制度上,57.4%的人赞成设立独立的专门机构,36.9%的人则认为宜由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

同时,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均赞同政府文件和政府行为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统计数据表明,认为政府违法应承担包括违宪责任在内的法律责任的领导干部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73.5%。可见,政府行为的合宪问题已引起了领导干部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有超过一半的人将是否合宪作为权力行使的重要标准,领导干部过去长期养成的纯粹依靠政策办事的习惯已有改变

宪法意识不仅体现为社会主体的内在情感,同时还需要外化为主体的人生态度和职业行动,即人人服从宪法的权威,以宪法精神指导工作实践。那么,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工作实践中维护宪法尊严,履行宪法赋予职责的实际状况与能力如何呢?从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一、领导干部普遍认同宪法与自己本职工作的高度相关性,并有超过一半的人将是否合宪作为权力行使的重要标准。

在回答“在您目前的工作中与您联系最密切的法律是什么”时,行政法和宪法被列为首位。另外,有37.8%的人认为自己最熟悉的法律是宪法,在诸多法律中名列第一。而回答“用得最多的法律”时,除第一为行政法(27.4%)外,位居第二的就是宪法(19.6%),可见,领导干部普遍意识到了宪法对行使权力、履行职能的极度重要性。

尽管调查结果显示,行为是否合宪不是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惟一考虑的因素,但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将是否合宪作为权力行使的重要标准。当问到“作为政府官员,你行使权力时考虑得多的因素是什么”时,选择符合法律的高于选择符合政策的比例,分别为52.1%和43.**%,不过,也有35.22%的人选择“考虑完成任务”。在回答“你作为领导干部在领导制定本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是否遵守宪法和法律”时,有54.35%的人选择“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35.65%的人回答尽量遵守宪法和法律,但同时也会考虑本部门的实际利益,而回答“主要考虑本部门执行的方便”和“主要考虑本部门利益”的只占到1.3%。可见,尽管想在法律保护的公共利益和自己的部门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打政策“球”的思想仍在领导干部中占有一定市场,但无论如何,是否符合宪法与法律已成为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在操作层面上,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首先,领导干部已经具有政府立法时应依据法律的观念和操作能力。有一道题目要求被调查者任意列出“当你的领导要你起草制定一份政府规章,你通常的准备工作”,通过对答卷的归纳与分析,其准备工作依次为调研、专家咨询和查阅相关政策法规、起草、征求意见、提交讨论、审议等。可见,领导干部已经意识到了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于政府立法的重要性,开始将宪法、法律的规定作为政府立法的重要依据并将其列为立法的基本性准备工作。

其次,在执法过程中,领导干部过去长期养成的纯粹依靠政策办事的习惯已经有所改变,法律已成为重要的执法依据。即使当法律的权威与政策的权威产生冲突,也有一部分领导干部敢于坚持依法办事。当问及“在执法中发现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与现行宪法与法律相抵触你的态度”时,选择执行政策的只有5.65%,而选择执行法律的有18.26%,选择向上级反映情况、建议修改的占25.22%,但选择由领导或上级决定的也有36.09%。这说明虽然领导干部尚未完全学会或做到依法办事,但在其思想意识中,宪法和法律的分量正在逐渐加重。

本次调查显示了部分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四个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欣喜地发现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宪法意识有了显著的加强和提高,宪法正日益成为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实施管理的重要行动指南。但另一方面,调查结果也显示出我国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分析整个调查信息和数据,我们不难发现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零散性。按照法治的要求,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应高于普通民众,并达到法律意识的高级境界———形成对法律的坚定的信念,即在整体上对于法律及其意义抱有深刻的信任感。但调查结果显示,领导干部无论是宪法知识还是宪法意识均存在零散性,除个别问题外,对绝大多数问题的回答都有很大的差异。这说明,领导干部对宪法的信任还不是来自整体,而且也不够深刻。

第二,非均衡性。即领导干部个体的宪法意识呈现不平衡的态势。如,调查显示领导干部对宪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又不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知”与“不知”并存;调查显示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已有应当依宪法办事的意识和倾向,但真正到了实际生活中就会动摇或让位于实际需要,使“实然”与“应然”脱节。这显示了部分领导干部在宪法信念上存在的矛盾心态与犹疑心理。

第三,多层级性。即领导干部对于法律的信任感具有主动的选择性。法律具有多样性,这些多样的法律对于社会主体而言,带来的影响和实际利益是不同的,缺乏坚定的法律信念,会导致主体对于法律的不同态度和不同选择。调查结果显示,领导干部也难于完全摆脱现实生活与实际利益对自己宪法观念的冲击与影响,在实际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区别对待本应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法律,选择适用自己受惠较多的法律,而回避对自己不利的法律。这显示领导干部对宪法和法律的选择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宪法和法律缺乏深刻的内心确信。

法律知识解答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选择题;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103

一、概念辨析

所谓的概念辨析法是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快

B.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多

C.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快

D.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多

正确辨别功率与机械效率这两个易混概念。

二、规律理解

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

例:关于运动和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

B.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变

C.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方向一定改变

D.物体不受力作用时,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正确辨别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

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规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解答的关键是对生产、生活或事例的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剖析事例或现象的过程中,找到与物理原理的联系,进而做出解答。

例:如图所示,下面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a.②、①B.③、①C.②、④D.③、④

理解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的原因,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矫正

四、求比值类(比例法、数据代入法)

1.比例法: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析定性比较大小。

2.特殊值代入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给未知的某个物理量假定一个恰当的值代入题中,然后进行计算。

例: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2∶1,比热容之比是3∶4,若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a.2∶3B.3∶2C.3∶8D.8∶3

理解求比值类问题的一般方法:(1)了解题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2)依据题目描述的物理现象找出保持不变或者相等的物理量。(3)用“不变的(或相等)的量”为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五、图像分析

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

例:某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一个图像,下列结论与图像相符的是()

a.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电阻一定时,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C.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D.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理解求图象类问题的一般方法:1.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2.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3.根据图像的变化情况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给以正确描述或做出正确判断。

六、电路故障(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利用有关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物理单位、各种仪器的作用和用法等,对各备选的答案进行分析,将和题意相违背的,或和已知条件无关的答案逐一排除,缩小选择范围,最后选择正确的答案。例:如图所示,将两只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L1、L2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S后,发现L1亮,L2不亮。对此有下列几种猜想,其中可能的是()

①L2灯丝断了,灯座未短路

②灯泡L2的电阻太小

③灯泡L2两端电压较大

④通过灯泡L1、L2电流不等

⑤灯泡L2的灯座被短路

⑥灯泡L1、L2的额定功率不同

a.①B.①③⑥C.③④D.②⑤⑥

尽管是单项选择题,但此题属于单项配对题,有②、⑤、⑥多个答案符合题意。

七、物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

对比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实验推理法(理想化实验);转换法(转化替代、转化放大);类比法;建立模型法。

例:磁场是一种看不见的特殊物质,我们可以通过磁场对小磁针作用的效果来认识它,这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研究实例中不是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a.比较温度的高低,我们可以通过液体受热后体积的变化来认识它;

B.了解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它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认识;

C.学习电压,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水压来认识它;

D.敲鼓时鼓面是否振动,我们可以通过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观察纸屑是否振动来认识正确辨别实验中的研究方法。

八、做选择的一般步骤

1.认真审题,看清题意

物理过程较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的题目能否顺利解决,关键要仔细思考,明确研究对象的过程、特点,从而达到条理分明,正确解题的目的。

2.深入分析,辨清关系

根据题设条件,并运用物理规律、公式、原理,计算或导出题目要求的结果,然后与备选答案对照,作出正确的选择。

3.掌握规律,揭示本质

在解题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机械的记忆经过“科学抽象”得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文字表述;必须要求他们重视理解概念及物理意义,从而掌握规律.

4.仔细思考,排除干扰

如果不能完全肯定某一选项正确,也可以肯定哪些选项一定不正确,先把它们排除掉,在余下的选项中做认真的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一个选项。单项选项题一定不要缺答。即对题中列出的几个答案逐一辩析,排除错误答案,选出正确答案。

总之,物理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迷惑性。选择题能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记忆与理解、判断与推理、分析与比较、鉴别与评估等多种能力,所以它是考查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常用方法。只要能够分清题目类型,掌握正确方法一定能够得到高分。

参考文献:

[1]毕田增.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法律知识解答篇9

高三语文复习自主学习自主内化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各个学校都相继开展了课堂的改革实践,但一到高三,很多领导和老师都有所顾忌,认为让学生自主探究,会耗费大量时间,担心复习效率不高或复习进度受到影响,改革变得谨慎,甚至重走老路,教师讲授又占据主导地位。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聪明的老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因为猎物总有被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他就可以靠自己捕猎继续生存下去。

在高三的语文复习备考中,能解救陷入题海中的学生的方法也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游泳,就是学生自己将知识内化,掌握规范。因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最清楚什么样的学习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最清楚自己糊涂和不明白的地方。所以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学会”,也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内化知识,进而规范答题过程,达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构建学习中的“内化”过程,其目的之一就在于更好的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成为自律学习者。正如当今美国著名的自主学习研究者――齐莫曼所说的,“当学生可以主动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践,并监控整个计划的实施过程,我们就可以称该学生进行的是自律学习”。

下面就高三语文备考复习中自主内化的几个教学过程在价值上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自主探究,寻找答题规律

在高三的备考复习中,老师最爱讲的是信手拈来的针对考点的各种答题策略。在教学中,教师习惯将这些策略一股脑儿端出来,有一种母亲亲手整出满桌佳肴的欣慰与满足,但学生对我们传授的策略并不能理解其精要,只能囫囵吞枣。回想我们最初参与高三教学时,好多策略也并不十分清楚。随着见识日广,总结日多,也就渐渐明白了其中的规律。学生习得这些规律的途径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我们不能越俎代庖,课堂上不如让学生自己探究、寻找答题规律。比如病句的九大雷区,不妨把同类型的病句收集在一起,先让学生判断病因,再寻找共同的语言标志,一定比先告诉他雷区在哪儿,然后让他改正。

二、自主修改,磨合答题规律

高三最辛苦的莫过于改卷子,天天练,周周测,月月考,老师整天忙于改卷,主观题多,改虽容易,让学生掌握落实却是有难度的。不妨采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给学生每人提供一份详细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先让学生自主修改答案,根据要求自主赋分。再让得分不同的学生上台演板,由学生进行批改,交流给分理由。

在这种质疑对抗和评价给分的自主修改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答题规范不断加以修正和巩固,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规范的之处,用异色粉笔修改学生就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成长的痕迹、规范的过程尽显眼前,从而警醒自己,这比教师匆匆在试卷上画下的分数来得更有效。在修改过程中,死板的答题规范被应用于实践,学生还学会如何根据问题表述的不同对答题范式做相应调整。

学生的这种“内化”的过程,能拓宽教学信息的反馈渠道,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进行适当调控,能帮助教师实现由知识灌输者向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变。这个过程对学生学习品质、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也是很好的检测过程。

三、自主梳理,理解答题规律

课堂上的自主修改还只是初步获取知识,要想建构清晰的语文知识体系,还需要自主梳理。自主梳理的形式要多样,时间的节点要恰当选择。如课堂小结可以学生自主口述,课前检查可以集体复背知识,而课后笔记整理是最重要的。整理笔记层次要清晰,选例在经典,方法归纳要精准,参考答案要规范,要注意用不同的色彩作不同的记号。笔记整理得井然有序,其知识结构必然脉络清晰。这样的自主整理自然要花大量时间,这需要教师解放思想,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复习后期,更要拿更多的时间来整理,这样必然会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考点。

四、自主命题,实证答题规律

命题向来是专家和老师的事,不过我们也要尝试让学生来命题,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知识点。命题,是对考点的再回顾和再认识,设置参考答案,是对答题规范的再训练,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再遇考试学生就不会茫然无措,因为他已经知道子弹将从什么方向飞来,将会采取什么方式应对。

这种学生自觉“内化”的方式,首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学习,目的性更为明确,主动性更加强烈,效果更加明显。其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对所学科目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就像一个使劲敲着生铁的铁匠。”再者,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经历和“内化”空间。

五、自主归纳,巩固答题规律

要真正轻松驾驭答题范式,还要不断巩固成果。如何巩固?不妨让学生“分步达标”,分轮次、分层次,逐步达到要求。

刚开始复习时,能够一步到位的学生是少数。学生答题,堆砌术语、答非所问、装模作样,这说明他已经在有意识地规范答题。第二轮复习时对学生的答题就要提要求了,要能够准确表述,规范书写,扣题作答,层次清晰,这一时期用面批作业、作业展览、评卷现场还原等方法可有效促进学生内化。再次复习时,则重在对新题型的剖析,让学生在新题中找到旧题的影子,识破变化的假象,找到对应的答题规范,并做相应变化……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不同的题型,作为对常见题型和常见范式的补充。也可以让学生创造性的归纳公式,进一步简化答题范式,方便学生记忆。

法律知识解答篇10

【关键词】初中生;公民意识;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010-03

一、调查目的

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现代诉求,[1]2011年出版的思想道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旨在促进中学生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首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2]为调查新课标实施以来学生的公民意识情况,笔者选取了15位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从全球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国家意识和合作意识等五个维度调查了无锡市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本研究试图发掘公民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专业知识和本研究实践,针对这些问题,尝试为初中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问卷设计。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初中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用符合初中生理解能力的方式自行编制了问卷。通过试测和分析,最终保留了33个项目,最终形成了《初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由标题、指导语、基本信息、调查问卷、感谢语五部分构成。本研究随机整群抽取无锡市两所学校中的300名初三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问卷318份,回收率为96.4%。其中有效问卷为303份,无效问卷15份,有效率为95%。问卷将维度分为全球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国家意识、合作意识等几个方面,据此分析初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现状。

2.访谈设计。本研究选取了15位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其中7位是班主任,1位是教导主任)制作了访谈笔录,并对访谈的主要内容做了笔录。据此掌握初中学生的全球意识、法律意识等的基本情况,对编制问卷提供支撑。

三、研究结果

1.全球意识。全球化时代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当今的初中生已经具有全球意识了吗?访谈结果表明,15位教师中有12位教师都认为当今的初中学生“已经不像以前的初中生一样,他们了解文化之间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他们中很多人都有出国的念头”,那么调查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是否能尊重并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对资源环境是否具有全球性视角,是衡量全球意识的重要标志。问卷也是按照这两个角度编制的。在被问到“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信基督教、佛教等,你会怎么办”时,有76.5%的学生表示会“尊重他们的信仰”,这说明初中生具有尊重并接受不同文化的意识。在“你会关注全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战争与和平)吗”问题中,选择“经常关注”和“偶尔关注”的学生分别占36.5%和44.3%,加起来达到了80.8%,这些都像被访教师们所说的一样,在全球化和开放性背景下成长的初中生们大多是具有较强的全球意识的。

2.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等,[4]要求公民具备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法律素养、观念和精神。法律意识在整个思想品德课中的比重还是相对比较多的,那么是不是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很强呢?笔者在访问思想品德的任课教师中,有10位教师认为“应该是比较强的”,因为“很多都是教学重点,我们在课上强调挺多的”;有5位认为“不一定,许多学生认为法律离他们比较遥远,提起法律就是惩罚犯罪”。总体来说,大多数老师认为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比较强的。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

调查问卷是按法律意识含义的三个方面来编制的。首先在对法律功能的看法上,笔者对“法律在你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显然,学生并没有真正觉得法律在他们生活中有作用,对法律的功能理解不够。

在调查学生的法律认知方面,在第一个相关问题“违法就是犯罪,对吗”中,有16.5%的学生回答“是的”,有16.5%的学生回答“不对”,还有67%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另一个问题“你认为‘被告’是?”回答“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占4.3%,回答“打官司时理亏的一方”的占48.7%,回答“不清楚”的人有39.1%,只有7.8%的学生回答正确,即“大官司的其中一方”前一个问题是学生学过的,后者是我们身边熟知的,然而这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初中生的法律认知意识薄弱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那么法律行为方面呢?在被问到“好友小李的足球被偷了,他心里不平衡,想要去拿个别人的,你会怎么办?”回答“劝阻他报警”的占56.5%,选择“劝他息事宁人”的占“13.9%,”选择“默许”的占27%,选择“赞同”的占2.6%,虽然选择息事宁人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但也意识到这是违法,所以前两者相加共70.4%。另一题中选择“抵制盗版”的占55.9%,这都说明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一些违法行为的认知还是到位的,知道不去违反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