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9:43

海洋经济前景篇1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中国海洋经济合作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战略

【中图分类号】F114.4【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海洋发展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70%以上的国土面积为海洋滩涂,每年经济潜力可达1.2万亿美元,约等于2012年国家财政收入的10倍,可吸收的投资超过255亿美元。目前,印尼的海洋资源收入约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2%,印尼政府也正在制定并实施海洋综合管理计划,积极推动“蓝色经济”,整合政府资源,加强中央、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海洋综合开发,保持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印尼推出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印尼2000年正式成立了海洋与渔业部,在健全机构的同时,逐步开始从整体上考虑海洋政策问题,制定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朝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

加强水产养殖,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是印尼国民经济主要部门之一,2010年印尼渔业出口创汇达60亿美元,2011年渔业产值占印尼GDp的3.5%。印尼是世界第七大渔业国,仅次于中国、秘鲁、日本、智利、美国和印度。苏门答腊东岸的巴干西亚比亚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勿里洞沿海产海参,马鲁古群岛沿海产珍珠,马都拉岛沿海产海盐。政府正计划投入更多资源发展渔业,以振兴国内经济,应对全球日益激烈的渔业竞争压力,保持印尼的世界渔业大国地位。

印尼国土面积的2/3是水域,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目前只开发利用了不到10%,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印尼政府重视渔业,并从资金、技术和政策上推动渔业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印尼的渔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近海捕捞技术成熟,远海捕捞量持续增加。2010年的鱼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1083万吨,比前一年增长10.29%①,2011年为1226万吨,2012年印尼海洋渔业产量达1526万吨,超过1487万吨原订目标,创历史新高。其中,海洋捕鱼581万吨,增长7%;海水养殖鱼产量945万吨,增产35%。2013年,印尼渔产品捕捞产量1956万吨,养殖产量1370万吨。②2015年渔业生产指标2239万吨,比2010年的产量提高106%。③

渔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印尼海产品出口创汇。2012年,尽管全球经济放缓,但印尼海产品出口创汇39.3亿美元,渔业方面享受的贸易顺差达5.2亿美元。2013年,印尼渔产品出口41.9亿美元,已成为印尼大宗出口商品。④而且国内的渔产品消费量也大增,每年每人约达35.62公斤。未来,印尼海洋渔业部将加强国际合作,力争在以下五方面取得新进展:确立渔业优先发展项目;引导印尼企业积极争取外国投资;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加强渔业经济宣传并争取社会支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按照印尼海洋渔业部中期发展规划,印尼争取在2015年跻身世界渔业生产出口大国行列。

力推造船成为竞争性产业。印尼国内拥有250家大型的船舶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廖内群岛的巴淡地区、楠榜省的坦哥目斯县和东爪哇省的南望安县,印尼造船业的发展状况很不错,能够生产、维修各种类型及容量的船只。本地造船厂能建造5万载重吨(Dwt)的船只,修理15万Dwt船只,印尼造船业年产能达到80万Dwt,修理能力达到1千万Dwt,目前仅有巴淡地区的船厂正在发展制造7万Dwt船只的设备。印尼国内正在计划建造3000~5000艘150~200载重吨的挖泥船,在渡船和油船、Lnp船等其他船舶方面也有很大的需求。长期以来,印尼对造船业进口零配件征收10%的增值税,而对船舶进口免征进口税,这对印尼国内造船业的造船积极性构成重大冲击。为了鼓励和推动国内船舶工业的发展,以实现2015年全年建造500艘船舶的目标,印尼政府将为国内船舶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印尼工业部将采取两项措施,一是为进口部分船舶零配件提供免征增值税优惠,以减少国内造船厂的生产成本,提高国内船舶竞争力;二是把船舶建造列为基础设施工业,实施更低税率。同时,为加快发展和振兴印尼的造船业,业者呼吁,除了已有的财政激励措施外,印尼政府还应该降低贷款利率,取消对本地船厂征收的10%的增值税;另外,由于地价较高,本地船厂生产用地无法保证,印尼政府应为本地造船厂建设专业造船工业区。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海洋油气开采业,在当今世界面临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的情况下,成为增加能源供应的新途径。印尼已把油气勘探、开采的重点转移到了海上,海洋石油天然气的产量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增加,成为油气产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石油公司在2013年统计评论会上表示,印尼目前石油储藏量为37亿桶,仅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0.2%,为世界第28大产油国,印尼能源消耗十分依赖石油并且未发现大储藏量的油田,印尼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根据当前开采速度,印尼石油将在未来11年内耗尽。⑤根据印尼国内估计,其石油储藏量不超过40亿桶,每天开采84万桶,只够用10年而已。天然气储藏量103万亿立方英尺,虽然更多,但也只够用35年。⑥为了增加油气储藏量,印尼正在加速海上油气资源勘查,寻求新的资源。2000年印尼原油产量100万桶/天,2012年已下滑至90万桶/天。2013年,印尼将其原油产量目标进一步调整为84万桶/天。印尼希望2014年底达到原油87万桶/天的目标,比2013年产量目标提高3.5%。目前印尼仍严重依赖油气产业,该行业对印尼GDp贡献率高达7%。至少4家企业被印尼政府寄予厚望以实现2014年的油气产量目标,分别是美国的雪佛龙股份有限公司、印尼国家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

印尼拥有亚太地区最大、世界第十一大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109万亿立方英尺,虽然在过去的十年中印尼原油产量一直在下降,但天然气产量却在逐年增加并于2002年产量超过原油,2011年11个油气区的产量更是达到每天64.6亿立方英尺(mmcfd),比2001年增加了19%。印尼天然气大部分(60%)产自东加里曼丹、南苏门答腊、北苏门答腊和南纳土纳海的近海气田。许多成熟气田,如拥有印尼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工厂的阿伦(arun)和邦坦(Bontang)等地的产量已大不如前。预计将有新的陆上和近海气源投产,以保证国内市场天然气的持续供应。BpmiGaS批准了10个天然气项目,2011年到2014年间每天所生产的天然气总量共计17.5亿标准立方英尺(scfd)。这些主要用于天然气生产的项目需要47.3亿美元的投资。深水天然气储量是另一个具有潜力的领域,由雪弗兰公司(Chevron)领导的一个财团,正在印尼进行第一笔风险投资,在距离东加里曼丹不远的深海区勘探,其目标是日产11亿标准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和31000桶的凝析油。日本国际石油开发公司(inpex)也正在arafuru海上开发马塞拉(masela)项目,该海域的天然气储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英尺。基于这些新建项目,能源与矿产资源部预计在2012年到2020年期间,17个新气田和现有气田的天然气产量有望达到5118mmscfd。

大力发展海岸旅游,做强做大海洋旅游业。印尼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每年海洋旅游业创汇35亿美元,并为420万人带来就业机会。2012年印尼接待到访外国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804万人次,同比增长5.16%(而全球旅游增长率仅为4%),全年旅游业外汇收入达到90亿美元,同比增长6%。2014年印尼迎来旅游业发展新高潮,接待的外国游客将达到950万人,比2013年的880万人增长8%⑦。旅游业为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4%,吸收就业853万人,占国内劳工总数的7.72%。巴厘岛是印尼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热带岛屿风光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而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海岛名胜旅游目的地首位。巴厘岛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休假游、游轮游、潜水游、渔民生活体验游等多种旅游方式,旅游文化开发涉及乡村旅游、养生旅游、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人才培训等多方面。近年来,巴厘岛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2013年接待国际游客量达到327.8697万人,比2012年的289.2019万人增长13.37%,酒店入住率平均达到90%,人平均停留7.5天,人均消费147.2美元/天,巴厘岛的旅游收入已占印尼旅游总收入的1/4。⑧2014年巴厘岛计划接待外国游客350万人,旅游外汇收入55亿美元。⑨同时,巴淡岛正在成为印尼国内仅次于巴厘岛的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巴淡岛拥有5600间客房,其中60%属于星级酒店和海滨度假村;占地面积415平方公里,拥有6个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和2个游艇码头,人口约52万;中北部是山丘,有原始森林,南部、西南部及西北部沿海是平原,海滩景色幽美,全岛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和小港口;岛上规模最大的行业是电子及信息产品,旅游业在巴淡岛得到很大发展。此外,印尼旅游和创意经济部将投入1.99万亿印尼盾,从2012年开始,印尼海洋旅游朝向绿色创意旅游业发展,印尼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将集绿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观光、休闲、冲浪、潜水、海洋探险等为一体,重点突出环保意识。政府旅游部将与地方省、市、镇属下旅游区密切配合,共同推行各地旅游特色并落实旅游目标,由此可推动有关区域旅游和本地经济振兴与发展。北苏拉威西的布纳肯号称世界潜水胜地之首,2012年1月,在印尼北苏拉威西省省会万鸦老举行了东盟旅游论坛,印尼航空公司巴达维亚于2012年1月22日开通中国广州至万鸦老的航线,以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到这个举世闻名的“潜水天堂”旅游。以恐龙活化石科莫多巨蜥著称的科莫多岛也日益闻名于世。与巴厘岛隔海相望,两岛相隔仅30公里的龙目岛(Lombokisland)拥有得天独厚的圣吉吉海滩(Senggigi)、湛蓝的海洋、珊瑚、鱼类和潜水等旅游资源,近年来,印尼政府开始着力发展龙目岛的旅游业。在建的龙目岛国际机场于2014年3月竣工,龙目岛将与巴厘岛一起,成为印尼又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天堂。⑩印尼政府正计划提高全国15个旅游区的发展潜力,其中包括把Q厘岛和龙目岛开发成旅游休闲中心,提升东南苏省瓦卡托比海洋旅游区、东努省科莫多和克里穆杜岛、千岛群岛等滨海旅游业发展潜能,政府将鼓励和推动对这些地区投资。

大力发展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海上运输物流系统。目前印尼共有1324个港口和码头,为降低国内工业生产成本,印尼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改善物流系统,提高物流效率,不仅要改进港口基础设施,改善硬件设施,还要提高港口管理能力和运输船队服务能力,以增强海上运输软实力。港口是海洋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为适应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需求,印尼一些主要港口的扩建工程全面展开,将在今后几年里重点发展29个国际港口,扩大港口吞吐量,使港口进一步现代化。2013年~2014年间,印尼将启动131项港口建设项目,包括78项新港口工程和53项旧港改扩建工程,其中108个港口在印尼西部,23个港口在东部。其中,印尼第一港口公司拟投资1.5万亿印尼盾(约合1.54亿美元),在亚齐省马拉哈雅蒂港口兴建集装箱码头和其他基础设施,一期年吞吐量约24万集装箱。2012年,印尼第二港口公司为港口建设投入2.1万亿印尼盾(约合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作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2012年~2016年间,该公司将投入约21万亿印尼盾(约合21.6亿美元),用于新建或扩建新丹戎布禄、芝拉玛雅、明古鲁、占碑、万丹、井里汶、坤甸、巨港等港口。2013年印尼第三港口公司投资6.1万亿印尼盾(约合6.3亿美元)用于港口建设,其中3.1万亿印尼盾(约合3.2亿美元)用于扩建泗水丹戎北腊港口,1700亿印尼盾(约合1747万美元)用于改造三宝垄丹戎玛斯港口,其余用于建设南加里曼丹、中加里曼丹、西努沙登加拉和东努沙登加拉等省港口。第四港口公司将投资6万亿印尼盾(约合6.2亿美元),扩建北苏拉威西省毕栋港口。政府特别计划扩建雅加达、泗水、棉兰等主要城市的29个国际性港口,用于改善海上物流系统,这些项目所需资金约达130亿美元。其中,雅加达丹绒布禄港将于2017年前从590万扩建至1100万集装箱吞吐量。此外,印尼政府准备近期动工兴建三个国际港口,分别为位于西爪省的加拉璜(Karawang),苏北省棉兰的库瓦拉丹绒(Kualatanjung),以及邦加勿里洞省的勿里洞港口。由于三大国际港口工程耗资庞大,政府无法单靠国家收支预算案拨款,印尼政府拟吸引国内外投资参与建设。

加强海洋开发的国际与地区合作。2008年9月,印尼与韩国签署了一项租用印尼2.5万公顷海岸水域的意向书,此水域将被用来培养可加工生产乙醇燃料的海藻。这份意向书由两国食品、农业、林业和渔业部签定。所生产的海藻不仅被用来制造食物产品,而且随着高原油和天然气的价格上涨,还将用于大力发展生物乙醇燃料。

印尼已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达成协议,共同投资5.7亿美元,将三国沿海地区开发成国际旅游度假胜地,建成“东方加勒比旅游区”。印尼还与缅甸签订了旅游合作协定,将共同推进巴厘岛――额布里海滩――维桑海滩旅游线路,促使印尼婆罗浮屠和缅甸帕敢这两个佛教圣地成为友好城市。此外,印尼2009年初与迪拜的开发商毅马(emaar)签订了一份项目协议,准备在龙目岛的南部修建一个投资额达6亿美元的度假村。

目前,印尼正积极与周边国家就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资源进行合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实施“珊瑚礁三角区倡议”(Cti)。该倡议于2009年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共同发起,旨在加强保护珊瑚生态系统的国际合作。由于“珊瑚礁三角区倡议”发起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极高,故又被称作“海上亚马逊倡议”。“珊瑚礁三角区倡议”由五个行动计划构成:一是加强海洋产品的管理;二是在鱼产品加工中推广使用环保方法;三是保护海洋环境;四是帮助沿海社区应对气候变化;五是保护海洋珍稀物种。2013年在印尼举办的apeC会议重点讨论了海洋经济问题,印尼就发展海洋经济问题与多个国家进行双边、多边磋商。

中国与印尼“蓝色海洋经济”合作提速

渔业合作。印尼是我国的海上邻居、重要的水产品贸易伙伴和远洋渔业发展基地。中国与印尼已签署《渔业合作协定》,在渔业捕捞、水产技术交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养护以及水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增强。印尼2006年出口中国的渔业产品总值5580万美元,2007年下降67%(为3750万美元),仅占印尼渔业产品出口总值23亿美元的1.63%。随着中国消费水平不断增长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对渔产品需求不断加大,印尼出口至中国的渔产品逐年增加。据印尼海洋渔业部统计,2009年,印尼出口至中国的渔产品14.9万吨(出口值9700万美元),2010年增加到21.3万吨(1.503亿美元),2011年进一步增至24.24万吨(2.21亿美元),2012年为29.54万吨(2.847亿美元),2013年增至33.6万吨(4.09亿美元),产品包括螃蟹、石斑鱼、鱿鱼、章鱼、红鱼、带鱼、海藻、金枪鱼等。预计2014年印尼出口至中国的渔产品增长25%,出口量将超过其最大出口地区欧洲。

渔业资源的开发是近年中国与印尼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两国渔业合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印尼是目前中国远洋渔业渔船最多、产量最高、效益也较好的国家。2004年,我国在印尼的远洋捕捞产量为33万吨,产值30亿元,分别占我国远洋渔业总产量、总产值的24%和34%。中国准备在印尼邦加乌里洞、龙目岛、亚齐、西伊里安查雅等地投资建立渔港,进行渔业资源的开发。在海洋渔业合作方面,福建省与印尼取得重要进展,走在全国前列。平潭安达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与印尼aG集团合作建立2个渔业基地,其中,图尔渔业基地已投运,纳土纳基地正在筹建中。在图尔渔业基地内,建设了一座日处理能力为200吨的水产品加工厂、一座年产能力为2000吨的鱼糜加工厂、一座日产20吨的鱼粉加工厂。这一系列配套设施可为企业运回自捕鱼提供保障。目前安达公司以该渔业基地为平台,共有45艘远洋渔船赴印尼海域生产,每年运回自捕鱼1万多吨,产值1亿多元。福州恒盛昌(福建)投资有限公司与印尼材源帝集团签订了共同开发协议,在印尼瑟兰岛投资建设3000公顷的对虾养殖基地;平潭县远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印尼政府批准,合作开发位于印尼巴布亚省西部的凯马纳县阿丰那埃特纳海湾7500公顷的网箱养殖基地;连江县南洋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与印尼三林集团公司签订了共同开发协议,建设100公顷的新加朗岛网箱养殖基地,第一批渔民已出国奔赴基地生产作业。厦门近两年筹建了12条远洋渔业船队,奔赴印尼海域捕捞深海黄鱼、白带鱼、石斑鱼等,发展远洋渔业。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中国和印尼都是重要的南海周边国家,在海洋领域有许多共同关注的话题,并开展了长期密切的合作。2010年11月9日,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签署海洋科技合作备忘录。根据签订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三个领域开展合作和交流,海洋三所还将为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提供上述相关领域的技术培训。双方同意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联合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合作调查研究,印尼方将提供船只及后勤保障服务,中方将提供调查设备及包括船时在内的大部分调查经费。双方还就成立联合指导委员会、共同向相关国际组织和各自所在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申报合作项目和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海洋旅游业合作。滨海旅游业是近年来海洋产业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成了很多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产业。2011年中国前往印尼的游客人数升至57.4万人,占到访印尼游客总人数的7.5%,而2001年仅占游客总人数的0.6%。2012年中国到访印尼游客升至71.4万人次,同比增长23.3%,2013年进一步提高至80万人次。中国历史悠久、景点众多,是全世界首选旅游目的地国之一,2011年吸引60.87万人次印尼游客,2012年到中国的印尼游客人数为62.2万人,增长2.2%。中国已成为印尼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巴厘岛则是中国游客到印尼旅游的首选地。2011年3月,到巴厘岛的中国游客总数超过日本,名列第二,仅次于澳大利亚。2012年中国大陆游客仅次于澳大利亚和日本,居巴厘岛外国游客的第三位。2013年中国赴巴厘岛游客达38.7533万人,占巴厘岛接待外国游客总数的11.82%,超过日本成为该岛第二大旅游客源国,澳大利亚仍为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中国政府已决定,将在巴厘岛设立中国总领事馆,这将极大方便巴厘岛的居民就地办理中国签证,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居民赴巴厘岛旅游。印尼旅游和创意经济部长冯慧兰称,印尼计划增加和中国主要城市之间的直飞航班频率,争取在2014年完成年吸引中国游客100万人次的目标,以进一步加强两国间文化和经济交往。2013年,印尼与中国政府签署了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提出的促进措施包括联合推广、共享咨询、旅游便利以及落实旅游投资等。

海上互联互通合作。近年来,中国和东盟把互联互通作为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而海上互联互通是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新亮点。2012年中方成立了互联互通委员会,加强同东盟相关机构的机制化交流。中国设立总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了250亿美元信贷,支持东盟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项目包括交通运输、信息与通信技术等领域。中国和印尼于2012年12月举行首次海事合作委员会会议,建立中国和印尼海事合作基金。印尼与中国联手建新船厂计划早已启动。2009年5月15日,素有“船王”之称的印尼BLt船务集团公司与广西防城港务集团公司签订了两个合作项目:在防城港建设修造船基地,首期投资1亿美元;合资组建汇通物流(防城港)公司,首期投资7500万美元。这两项合约的签订,使广西与印尼重点开展港口物流、产业对接等领域的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2013年10月中国船企首次参加印尼海事展期间,中国企业与印尼船舶工业协会和印尼船东协会及其会员进行了交流,并展示了按照国际新标准设计、开发,并适合印尼航运特点的新型船舶。如南通长青沙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专门设计的油驳受到了包括国际环球(印尼)集团有限公司、印尼卡阿特公司等航运企业的青睐和好评。浙江方圆造船有限公司与印尼合作伙伴在展会期间签署建造挖泥船协议。江苏苏美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久和船舶进出口公司和无锡瑞风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等10余家中国船舶及船舶配套设备出口企业都与印尼船东、采购商等进行了广泛接触,并达成了部分合作意向。印尼工商会已与中国达成协议,将从中国进口2500艘船,价值50亿美元,从2013年开始进口,5年内全部到位,以期提升国内诸多港口的物流能力。

深化中印尼海洋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以联合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推动中印尼经济合作。中国与印尼是近邻,两国都重视海洋的保护与开发。印尼有海洋面积320万平方公里,深水油气和超深水油气(水深超300米海域定为深水油,水深超1千500米海域为超深水油)储量非常丰富庞大,印尼的问题是缺乏勘探开发所需要的高端科技和装备以及巨额的资金投入,而中国成功运作南海“海洋石油981”的深水石油@井平台,正符合印尼当前的迫切需求和深海油气开发政策。印尼业界呼吁政府全力与中国磋商,加速落实与中国在海洋和能源工业上的紧密合作,特别是加速在印尼的纳杜纳群岛和其他深海地区的海洋石油工业合作,通过使用中国的深水石油@井高端技术,大力开发印尼的深海油田,以增加油气产量和储备量,缓解油气短缺的危机。印尼已不是油气丰富的国家,根据印尼油气机构公布的资料,印尼目前石油储量只有40亿桶,只能维持12年生产,而天然气储量为108.4tSCF,也只能维持32年,煤矿储量约212亿吨,如果每年开采4至5亿吨,大约50年就开采完毕。因此,迫切需要勘探开发新油气田,重点开发其他能源,更重要的是大力向海洋领域进军,勘探开发海洋石油和其他能源。印尼油气机构2012年5月表示,为增加油气产量和储备,决定大力开发深海油田,并给予更好优惠,即由原来的陆地收益分配85U15,修改为深海油田收益分配65U35(深海油田收益,印尼政府占65%,投资者占35%),深海油田投资庞大,技术高端,政府希望新措施可吸引外资积极参与深海油田勘探开发。印尼更希望通过加强与中国在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使印尼能重新崛起成为亚太新兴能源大国。两国应加强海洋深海油气开发合作,推动经济合作上台阶。另外,两国还可探讨石油化工与煤化工、光伏产业、核能、海水淡化等方面的合作。

积极鼓励和支持我国沿海海洋经济大省参与中国―东盟海洋产业合作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党的“十”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宏观目标,把保护海洋、开发海洋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省份,浙江舟山成为国家海洋经济新区,进一步凸显新时期国家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的海洋发展总体思路。几个海洋大省应率先参与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战略和海洋产业合作,根据各自海洋资源和海洋产业优势,合理选择合作项目与领域,开展与东南亚特别是印尼在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临港产业、滨海旅游、海洋科技与海洋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印尼时提出了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未来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契机。我国沿海的几个海洋大省,尤其是广东和福建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或枢纽,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尤其是印尼在各个层面的经济合作,争取在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凸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加强在海洋渔业、船舶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印尼四面环海,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渔业合作惠及民生,应该先行。由于我国多数沿海省份围填海规模不断扩大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需要发展远洋渔业、远洋捕捞业,而印尼是理想的“走出去”场所。在主席2013年10月访问印尼期间,两国同意加强海上合作,建立政府间渔业合作机制,启动渔业捕捞安排谈判。我国与印尼在海洋渔业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福建、广东、海南等省企业已在印尼开展捕捞、水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议两国尽早签订政府间渔业合作备忘录,把渔业合作项目纳入双边渔业合作框架协议,以进一步推动项目持续、健康发展。印尼渔业资源丰富,中国与印尼在渔业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发展潜力,双方可在捕捞、水产品养殖、冷链建设等具体项目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磋商。此外,印尼海域辽阔,造船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而印尼的造船业比较落后,生产500吨位左右的船只居多,目前使用的航只船只多为旧船和进口二手船,急需提高高吨位船舶制造能力。我国造船业拥有较全面和成熟的技术、大量的专业人才,优势明显。在全球船舶市场仍在低迷、不少船舶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下,开拓印尼内海用船舶市场为我国船舶企业发展创造了极好机遇。业界应关注印尼船舶市场,尤其关注印尼在中小型、自航式油驳、煤驳、岛屿间的渡船等船型需求,寻找机会,收获订单。我国要立足良好的造船工业基础,积极研发海洋石油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石油开发专用船舶等,推进传统船舶工业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型,并到印尼投资船舶制造业。

开发印尼内海航运及相关产业,促进中印尼“蓝色”经济发展。印尼作为太平洋岛国,岛际间的货物运输均采用船舶,既经济又方便。近年来印尼经济增长较快,带动了如煤炭、油气、自然资源与工业产品等岛际运输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为印尼内海航运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由于印尼本地公司普遍存在船只设备落后、技术人员缺乏、运作效率低下等现象,内海航运运力及船只的供需缺口将明显加大。根据印尼规定,外资只有与当地企业合资成立公司才可能获得内海航运业营运资格。印尼内海航运业巨大的发展潜力越来越为外资所青睐,已有韩国、德国和日本数家企业计划与印尼当地航运企业合资,引进船只和生产设备开拓印尼内海航运市场。我国与印尼航运业已有多年的合作,具有进一步扩展合作领域的良好基础,因此,我国企业同样应抓住开发印尼内海航运及相关产业的良好机遇。此外,印尼正在兴起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我国应支持中国港湾工程等许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印尼承揽港口疏浚、集装箱码头等海事工程项目建设,帮助印尼更新港口设备,建设新的码头,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应加强与印尼港口对接,通过信息交流、会议展览、人员培训等方式,推动港口物流行业内的交流,为两国港口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创造条件。2010年召开的第17届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通过的《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中,港口物流行业互联互通是很重要内容。中国与东盟各国港口物流行业的合作与发展有很大增长空间。中国设立了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支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物流行业可以充分借力,强化中国―印尼港口之间在码头建设、集装箱联运、国际中转、运输航线、物流配送、油轮客运等方面的合作和互动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周边邻国海洋经济战略及中国发展海洋经济对策研究”阶段成果,批准号:14BGJo24)

注释

"Ritargetsabiggerfishingcatchin2010",theJakartapost,Feb28,2011.

《印尼渔业产量去年有新突破》,《印尼商报》,2014年4月10日。

"Govteyes22.39milliontonsoffishproductionby2015",theJakartapost,oct6,2011.

《印尼预计2013年渔业出口突破40亿美元》,中国水产门户网,2014年1月15日,http:///fishery/develop/2014/

01/20140115559820.shtml。

《印尼石油将于11年后耗尽,原油储藏量仅37亿桶》,《国际日报》,2013年7月10日。

《我国油气储藏量维持不了多久》,印尼《千岛日报》,2013年7月13日。

"GovttohosttravelfairtosupportBaliandBeyondtourism",theJakartapost,april19,2014.

Desynurhayati,"Baliattracts3.27millionforeigntouristsin2013",theJakartapost,January24,2014.

"Balitargets$5.5bintourismrevenues",theJakartapost,January8,2014.

《冯慧兰:龙目旅游业前途辉煌》,印尼《国际日报》,2013年7月27日。

《印尼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印度尼西亚商报》,2013年3月17日。

《印尼政府将投资130亿美元改善海上物流系统》,《印度尼西亚商报》,2012年11月14日。

《印尼渔业应瞄准中国市场印中签渔业合作协议》,《国际日报》,2008年11月12日。

《印尼渔产品对中国出口大幅增长》,《印尼商报》,2014年4月10日。

郭熙婵:《福建开拓“新海上丝绸之路”,培育本土跨国企业》,中国新闻网,2014年2月12日。

nadyanatahadibrata,"DragonairmaybringmoreChinesetoRi",theJakartapost,march14,2014.

海洋经济前景篇2

关键词雷州半岛;海洋经济;渔业经济;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8-0294-02

目前,雷州半岛最有发展前景的海洋产业包括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因此,从这三大产业着手研究分析雷州半岛的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理论意义。

1雷州半岛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1.1雷州半岛临港工业

雷州半岛临港工业开发的重点区域――广东湛江临港工业园区(以下简称“临港工业园”),位于湛江市霞山区南部,毗邻湛江港霞山港区,现规划面积为1560hm2,首期开发1000hm2。湛江海洋第二产业比例上升。2010年湛江海洋经济的3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71∶71.68∶15.61[1]。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俄罗斯塔氏集团等中外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已在临港工业园投入巨资建设了奥里油储罐、燃油电厂、炼油能力扩建、高等级沥青、液氨储罐等一批大项目。临港工业园区对外交通非常便捷,处于粤西地区和环北部湾地区的交通中心枢纽。港口:湛江港拥有华南沿海最大的30万t陆岸式油码头,20万t铁矿石码头,30万t级航道,是中国华南沿海通航条件最好的港口,现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铁路:通过园区内规划铁路专用线可接入三茂铁路、粤海铁路和黎湛铁路,并与湘桂、黔桂、湘黔、南昆、川黔、枝柳等全国铁路干线网连通;公路:可直通渝湛高速公路、广湛高速公路及S373省道;机场:离湛江机场仅6.5km。此外,还具备管道运输的便利。临港工业园区是依托港口资源与港口相关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工业。由于将港口纳入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使物流过程衔接更加紧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从而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目前基础配套设施仍然不够完善,相关科技、物流等服务业发展不成熟、工业园区周边环境污染问题是困扰湛江市发展的瓶颈。港口自动化、机械化水平总体不高,发展速度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从工业园区附近的房价能够发现,价格与同类型地块均价差1~2成。城市发展是为了让当地居民得到更好的居住条件,不是一味地发展工业而不顾环境的保护,想要把雷州半岛的工业化发展起来,更需要的是持续性发展策略。

1.2雷州半岛渔业经济

雷州半岛海洋渔业经济虽在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近岸渔业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竭、养殖种质退化和病害频发、加工技术落后和渔业资源利用率低下等[3]。总体来说,目前雷州半岛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渔船捕捞量低。近海内由于渔船过度密集捕捞以及环境污染,捕捞量在不断减少;远洋捕捞由于南海多国渔船越过边境捕捞以及外国军事力量的骚扰,导致捕捞成本大大提高。②海洋经济相关产业开发程度低。相关的水产品加工产业刚刚起步,多家水产公司仍然停留在初步加工销售的阶段,没有将本地的水产市场进一步细分和扩大化。③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冷藏运输船装置及保鲜技术落后,渔获物中因变质大部分在海上被抛弃;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且加工废弃物未充分挖掘其价值;过度消费模式导致渔业资源大量被浪费。④海洋渔业环境的恶化。海水养殖、渔船废弃物、陆源污染物及溢油事故等造成近海水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衰竭。比如东海岛近海大量养殖生蚝,采集完生蚝肉以后,大量的生蚝壳堆积海岸无人清理,但将来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东海岛钢铁项目的开发将导致近海海水重金属含量过高,根本不适宜近海养殖。

1.3雷州半岛滨海旅游业

“北有青岛、南有湛江”。湛江海碧天蓝,海鲜美食闻名,四季瓜果飘香,旅游资源富集,处处洋溢着热带滨海情调。湛江蓝色海滨旅游与海洋旅游资源、绿色生态与农业旅游资源、红土风情与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蓝、绿、红”三大旅游特色。目前,已开发的市级旅游度假区有东海岛、吉兆湾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南三岛、吴阳金海岸、徐闻白沙湾等。广东省著名的风景区――湖光岩,已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我国大陆红树林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部级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面积达2万hm2;我国大陆近海唯一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珊瑚自然繁殖区位于广东省徐闻县。由于目前开发力度不足,不仅要旅游企业的自身经营,政府在这方面也应该给予扶持。比如湛江的邻近城市茂名,外地游客只要进入茂名段高速境内,都会有全面的各类风景区指示牌,这样的设置大大方便了游客。即使只是过往的车辆,也会对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产生浓厚兴趣。这实际上就是政府在旅游基础设施上的认识与投入。想要发展好旅游业,特别是具有雷州半岛特色的滨海旅游业,需要在交通、宣传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东海岛的工业园区正在开发当中,附近就有省级旅游景区龙海天,该风景区周边有防护林3666.67hm2,现已规划为国家森林公园,政府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需要规划建设风景园区以及环境污染评测监督工作,否则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更是不复存在。

2雷州半岛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2.1雷州半岛临港工业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起经济增长[4]。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随着中科炼化一体化、宝钢湛江钢铁、晨鸣木纸浆一体化等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这些企业能够产生巨大的效能,同时,带动一大批配套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湛江工业快速发展。在未来几年,依托海洋、港口等区位优势,整个雷州半岛在产业布局上,以国家新近批准设立的湛江临港工业园和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新区为重点,建成承接新一轮重化产业转移的核心载体,成为工业发展的带头区、管理体制与科技共同创新的试验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湛江的发展战略是“工业立市、以港兴市”。以湛江的临港工业园区为平台,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并以大项目作为核心载体,打造完整的临港工业产业链条。通过大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产业规模,培育自身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形成具有比较优势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网络。引导本地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制定和实施湛江市大企业发展细则,吸纳中小企业配套供应链,实现大、中、小企业本地联网式发展。湛江临港工业应以50强为主体,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培育未来的中大型企业,形成梯度发展态势。

2.2雷州半岛渔业经济

加强海洋渔业的政府监管力度,海域使用管理是发展海洋渔业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管理和海域有偿使用等基本制度。针对临港大型用海项目,沟通协调,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保障,使涉海项目前期准备及申报工作顺利进展。二是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继续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发展大型捕捞渔船,开发外海南沙渔业生产,完善渔业加工配套基础设施,比如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宝满冻品中心)等。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明确各类水产品质量等级制度,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四是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海洋环评制度的实施,海洋牧场项目的落实,人工鱼礁建设,特呈岛部级海洋公园机构建设,海洋环境生态修复工作。五是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硇洲、乌石中心渔港;龙头沙国家一级渔港;草潭、海安国家一级渔港。省二、三类渔港建设,使全市渔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渔业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有效避台风面积迅速增加,防灾抗灾能力大幅提升;渔港成为渔区经济发展主牵引,现代渔港经济区能够初步形成。六是海洋与渔业执法工作。加强督察工作,海域使用管理和海岛保护管理执法,渔船出入港签证管理,海上渔业执法,建构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提高渔船检验质量。

2.3雷州半岛滨海旅游业

针对滨海旅游业,应当以政府为主导,相关旅游企业配合,深挖资源优势,避免投资重复浪费和恶性竞争经营,发展各景区的比较优势,使各地区间的景点能够相互补充连接,形成区域整体效应,实现一条龙式旅游服务。①树立旅游形象品牌,并以此加以推广,让外地游客能够对湛江的旅游品牌有所认识,还可以利用海南等邻近旅游老牌地区的吸引力,加强多方合作,打造特色湛江海滨旅游线路。②政府主导,在旅游品牌的框架内,完善并开发更多的组合式景点。单靠旅游企业的自身发展远远不够,政府在资金、土地、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要优化管理,使旅游企业更好的成长起来。这样发展起来的优秀旅游景点能够使游客在当地逗留的时间更长,对湛江的景色更加印象深刻,同时产生更多的消费。③合理定位,拓展不同层次的客源,使得不同地区的游客都能够对湛江这个旅游城市产生兴趣,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都有相应的旅游景点以及配套服务。比如港澳台地区游客,内地省份游客以及国外邮轮等。④在开发旅游业的核心环节是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是旅游企业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政府交通运输部门、环卫部门、市政部门、城市管理部门、气象部门等联手进行。湛江的新机场建设、高铁建设、游轮码头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2012年7月北京遭遇60年一遇特大暴雨,市区交通多处瘫痪,机场临时关闭,旅游业大受打击[5]。由此可知,要想全面发展旅游业,必须要有便利的交通。湛江市是海滨城市,暴雨内涝的机会不大,但是夏季常有台风,需要保证在突发极端天气下整个地区游客们的安全,这都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保障。

3结语

广东省是我国深海海洋经济的代表,承担着全国海洋经济综合试验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广东省要以建设深蓝广东为重要突破口,积极推动南海开发战略,使海洋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深海和远海[6-7]。雷州半岛是广东省海岸线最长与海洋专属经济区覆盖面积最广的区域。而湛江,石化、能源、钢铁、造纸等临港重化产业项目布局落户沿海,海洋经济蓄势腾飞。目前,湛江海洋经济规模在全省仅次于广州、深圳,居第3位。雷州半岛区域可以充分利用“十二五”规划有关政策先行先试,推进海洋发展方式转变,建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8]。

4参考文献

[1]李永明.试论湛江在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的地位作用[J].广东经济,2012(2):27-30.

[2]龙竹,龙虎.湛江海洋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渔业经济,2001(6):20-21.

[3]李尚鲁.我国沿海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9):72-75.

[4]魏农建.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5]张英.关于山东、浙江、广东海洋经济试点省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47-49.

[6]王蕾,史春林.关于当前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4):152-153,205.

海洋经济前景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路文化;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

在2013年底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下文同)的倡议后,这一战略构想备受世界瞩目,其陆海统筹、合作共赢的宗旨,框定了我国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坚持陆海相依方针、面向全球发展的全方位开发格局。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再次强调:“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丝绸之路是陆路与海路的交通大集合,“一带一路”更是陆地和海洋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连通。某种意义上,“一带一路”就是统筹陆海两大方向,连接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五大海――里海、波罗的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广阔地域,贯通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商贸、文化大通道,是破除陆海割裂、区域阻隔,构建联通世界、陆海一体的战略大走廊。因此,从海洋对“一带一路”支撑的维度上看,“一带一路”可以说就是海洋事业的大开发、大发展,就是海洋文化的大传播、大交流。

海洋文化是因海洋生成、创造的文化,有物质、行为、制度和观念四个层面。中国海洋文化包括海洋物质文化(如海洋物质遗存、丝绸瓷器、船桨盐田等)、海洋行为文化(海洋旅游、海洋开发、航海技术等)、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如海洋艺术、价值理念等)。可是自明初实行海禁政策尤其是在郑和七下西洋后的近600年来,中国陆海文明发展失调,海洋文化传播不兴。即使至目前,我国海洋文化传播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态势都不容乐观。在当今的海洋世纪,我国的海洋文化传播基本置于大众传播的狭小地带,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较为软弱,国内民众的海洋意识严重欠缺。在专业性的学术领域,关于我国海洋文化的大众传播研究“仍是一个较为弱小和荒芜的领域”[1],当下探讨“一带一路”愿景下丝路文化与海洋文化、丝路精神与中国海洋文化精神之关系的研究成果更是鲜见。从整体上看,我国新闻传播界对在“一带一路”愿景下对开展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研究和关注远远不够,缺少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梳理和学理思考。

中国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对中国来讲,“一带一路”实际就是将开放的海洋体系同相对封闭的大陆体系进行整合的一种尝试,既发挥传统陆上文明优势,又推动海洋文明发展,构建中国陆海兼备的文明型国家形象。这不但需要海洋事业发展的硬实力,更需要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导向和引领。世界海洋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的海洋文化,“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开发也离不开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因此,探索、把握在“一带一路”愿景下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契机,改变我国以陆地思维为主导的区域性传播体系,从而满足海洋时代对海洋文化的传播需求,[2]促进我国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辅相成,已成为具有战略性、紧迫性和现实性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文提出在“一带一路”愿景下实现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必须把握如下三个契机。

一、“丝路文化”的国际研究与复兴热潮,有利于扩大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不管是“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目前均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学术名词,丝路文化也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对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显现,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流往来进一步加强,人们越来越注意各国历史上的贸易和文化联系,“丝绸之路”的研究获得了空前活力。

1986年,联合国把“丝绸之路”研究作为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列“世界文化发展十年”三大计划之首。第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启动了主题为“对话之路”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1988年,作为对联合国“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计划的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丝绸之路”总体研究计划。在这一计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仅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连续举行了荒漠路线(西安―喀什)、海洋路线(威尼斯―大阪)、草原路线(中亚)、游牧路线(蒙古国)、佛教路线(尼泊尔)五次国际性考察及相关重大学术活动。我国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陈炎先生亲身经历了海洋路线(威尼斯―大阪)的考察。据陈先生介绍,这次考察活动历经16个国家,在沿途重要港口召开学术研讨会多达19场。仅从马尼拉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提交的12篇论文来看,几乎所有论文都涉及中国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3]这些考察以及学术活动,大大拓展了“丝绸之路”研究的领域,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尤其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

耶鲁大学历史教授和作家芮乐伟・韩森(ValerieHansen)曾指出,贸易并非丝绸之路的首要目的,丝绸之路之所以改变了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人沿途播下了文化的种子。[4]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明确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宏大愿景之后,研究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对整个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作用,已成为当今学术的热点和重点。

陆海两道的丝绸之路还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联通了欧亚大陆、中国与非洲的文明交流,进而形成的丝路文化也成为丝路沿线国家世世代代共同的文明成果。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愿景下,丝路文化和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联系和互动。为此,进一步培养和明确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的协调、共享和多元理念十分重要。

传播的协调理念。承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的丝路文化之所以为沿线众多国家所认同,就是因为这是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相互激荡、积淀而形成的世人共知和推崇的文化,是多元文明碰撞与交流的遗产。作为丝路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中国海洋文化,依托丝路文化广受认同的基础及其广泛的传播渠道,会较快地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理解和瞩目。

传播的共享理念。丝路文化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丝路精神也并非中国独享。丝路文化既体现了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在不断注入时代的精神和社会发展的新内涵。

学界一般公认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崇商性和冒险性是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从2000多年来中国的海洋综合实践活动来看,中国海洋文化显示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这与丝路文化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因此体现海洋时代新内容、新理念的中国海洋文化凭借丝路文化这一平台进行传播,一定能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新的海洋文化成果和海洋发展前景,使其共同分享中国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新理念。

传播的多元理念。“一带一路”的愿景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立场上,可以为世界主要文化的传承者提供对话与交流创新的平台。中国海洋文化是近代以前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五大海洋文化系统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5]在丝路文化传播中,中国海洋文化同古地中海文化、古印度海洋文化、北大西洋海洋文化与南太平洋海洋文化并不冲突,也不相互抵触,而是多元共存,并行不悖。

“一带一路”愿景下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这促使各相关国家不断提升文化的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换,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相互碰撞,能产生更具宽容精神的共同文化,这比单极思维展示的世界图景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而中国海洋文化和解包容的精神恰恰与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相契合,因此,围绕“丝绸之路”的国际研究热潮,借助丝路文化的复兴与交流契机,中国海洋文化不仅可以展示与丝路文化内在的联系和丰富的内涵,而且可以确立与丝路文化理念的契合点和共同点,进而为扩大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打下文化和思想基础。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丝路规划与实施,能够促进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虽系中国政府首倡,但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围绕着丝绸之路的各种国际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滥觞:1997年前后,日本、吉尔吉斯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丝绸之路”发展计划,一些双边和多边的国际组织也加入进来。为摆脱对有关国家的依赖,发展和提升自主的经济和文化实力,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在2010年前后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国际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在强化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同时,同样都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协调。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中,中亚处于欧洲和亚洲东部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经济圈的中间支点位置。中亚国家要把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向西就要连同里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的海洋优势,向东就要借助中国的东海岸面向太平洋的优势,以谋求自身的开拓和发展。显然,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中亚国家希望借助“丝绸之路”复兴发展本国经济的构想不谋而合。因此,从世界的经济格局和“一带一路”框架上看,沿线中亚各国拓展东西、联通海洋的战略举措也必然倚重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文化的兴盛,这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现实的传播契机。

在东南亚,尽管一些域内国家与中国在海洋权益方面存在争议,但越南、新加坡、印尼、老挝、泰国等依然就“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①、开拓第三方市场、融资服务、高铁合作等与我国展开磋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规划的进一步完善,“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重要项目的陆续开工,中亚、南亚与东亚的相互对接与沟通不仅有望成为现实,也使各国的陆海文明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流与传播。

为此,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必须先消除以下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一带一路”的中亚、西亚国家多属于内陆地区,不需要对其开展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的构建将要打破的正是长期以来陆权和海权分立的格局,实现陆海连接双向平衡,推动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连接的陆海一体化,形成陆海统筹的经济循环和地缘空间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强调的合作共赢,既离不开内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合作,更离不开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沟通。而对内陆国家大力传播中国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提升的信息,也会使内陆国家积极抢抓我国构建“一带一路”愿景的战略机遇,进而为内陆国家带来合作与发展的机缘。

至于中国的海洋旅游、海洋艺术、海洋规划等文化信息的推广与传播,当然会给内陆国家打开了解中国的另一扇大门,感受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的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扭转中国内陆型的农业大国的形象,提升中国陆海兼备的文明型国家形象。

误区之二:东海、南海等海洋权益争议地区要慎重对待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

毋庸讳言,我国目前在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与相关国家都有海洋权益方面的争议,尤其在南海区域,形势更为复杂,舆论多种多样,话题较为敏感。正因如此,中国海洋文化在此区域及相关国家的传播就更显其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如前文所述,中国海洋文化显示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理念。中国海洋文化和解包容的精神体现在黄海、东海、南海坚持的行为准则中,就是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与有争议的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海洋文化和睦合作理念就是各国要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开发海洋资源,共享国际航道安全,维护海上贸易秩序;中国海洋文化和平发展精神就是真正认识海洋,相互联通依存,要善待海洋,坚持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海洋。[6]由此可见,中国海洋文化在东海和南海等海洋权益争议地区的传播不仅不应受限,反而应大张旗鼓地去传播自己的海洋规划和发展理念。

误区之三:先行做好海洋文化的国内传播,然后再去拓展全球性传播。

我国“一带一路”的愿景规划确立了陆海统筹、合作共赢的宗旨,框定了我国创新区域合作模式、面向全球发展的全方位开发格局。因此,对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就没有先后之举、内外之分,而是要全球传播,全面推广。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中国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国际海洋事务中去。目前,国际海运、海洋环保、海上资源开发、海上维和、海上国际联合军事演习等全球性事务中,中国不仅都在积极参与,也主动与他国进行合作。重视海洋全球参与的信息传播,可以为提高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尤其是海洋事务中的地位和实力奠定一个良好、内行的海洋国家形象。

当然,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的策略和具体对策要讲求精细的步骤和内外之别,但在传播的大局认识和综合规划之中,一定要摒弃狭隘的地域思维和内向意识,树立陆海统筹、内外兼顾的“一盘棋”式的全球思维和全域传播意识。

三、国内山海统筹、海陆联动的开放开局,可助推我国海洋文化在国内的全面传播

“一带一路”即使在国内也超出了“带”和“路”的含义,可以说是山海统筹、海陆联动、东西互济、南北联通。在国内,“一带一路”分西北、东北、西南、内陆、沿海和港澳台等地区板块。正是在这种愿景和布局中,我国各地区均看中了海洋时代的发展特色和提升空间。除了沿海省份依靠地缘优势打造“一带一路”的海上枢纽、门户和战略支点外,各内陆地区省份也积极开拓“一带一路”与海洋的大通道。

“一带一路”发展愿景和构建几乎覆盖中国大多数省区,全国山海统筹、陆海相依的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与之相适应,对中国海洋文化国内传播的认识也要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一)强化海洋文化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一盘棋”式的传播理念

“一带一路”的发展愿景从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沟通我国的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从纵向看,它连接了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一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海陆联动的发展格局不仅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而且也昭示着中国海洋文化在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内陆地区传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015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新疆和田近6000人告别苦咸水》[7],报道了由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承建的和田地下水改良工程落成产水,新疆和田县布扎克乡近6000名维族群众告别苦咸水这一新闻事件。该新闻报道引用海水淡化科研技术人员的话指出,平时看起来“不相干”的海洋部门也可以为新疆民族地区解决民生问题,海洋科技同样可以在西部建设中大有作为,由此深刻地挖掘了海水淡化技术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和意义。“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的改革开放的愿景规划,将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打破长期以来内陆与沿海分立的格局,也将西北、西南地区纳入到开放的前沿,破除陆海割裂、区域阻隔,实现陆海平衡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对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必须具备海陆统筹、“一盘棋”式的认识高度,只有在这个高度上进行海洋文化传播,才有可能在内容上具有较宏阔的视野和综合的格局,进而增强海洋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为受众带来全景式的感受和全面的阅读效果。

(二)重视建立海洋文化针对国内民众亲民式的传播平台

国内山海统筹、海陆联动、全面开放开发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是中国全社会关注、参与海洋事业、海洋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也是全面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海洋思维,扭转中国内陆型农业大国的形象,树立中国海陆兼备、有实力、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形象的最佳机缘。然而,正如有的论者所说,我国目前海洋文化传播的内容,官方消息来源占比过大,学者、协会、个人、个体经营者占比太小,亲和力不够。[8]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强国的建立,都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海洋文化讯息也必须在亲民的平台上进行传播。这种亲民平台的性质,重要的是对海洋文化、海洋事业的民生视角解读和传播媒介使用的普遍性和参与性,使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真正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持“零距离”接触。

当今“一带一路”的开发和推广,不仅是各国经济和贸易全面发展的机会,也给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一带一路”陆海统筹、合作共赢的宗旨为中国海洋文化搭建了国内、国际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中国海洋文化融通发展的机遇。在“一带一路”愿景下,中国海洋文化完全可以也能够把握“丝路文化”的国际研究与复兴热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丝路规划与实施,以及国内山海统筹、海陆联动的开放开局等现实契机,充分展开国内与国际多层面的立体传播,扩大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影响,实现自身价值、经验的全面弘扬和高度认同,进而实现与全世界共享中国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发展成果的目的。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之关系研究”(编号15JD710058)和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全球传播视域下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的定位策略研究”(编号L14DXw01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2004年5月20日,越南领导人提出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建议,得到中方积极响应。“两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和“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范围包括中国的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四省区和越南的老街、谅山、广宁、河内及海防五省市,总面积86.9万平方千米。

参考文献:

[1]张君昌.加快面向“海洋世纪”的新闻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2013(6):138.

[2]陆小华.从陆地传媒到海洋传媒――多重视角看海洋危机事件报道的基本原则与思路拓展[J].新闻记者,2011(10):5.

[3]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20-223.

[4]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297.

[5]刘家沂.中华文明的瑰宝:海洋文化遗产[J].今日中国论坛,2006(9):92.

[6]王义桅.实现中国梦呼唤海洋文明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94).

[7]余建斌.新疆和田近6000人告别苦咸水[n].人民日报,2015-10-30(13).

[8]李亚虹,张英涛.树立海洋意识强化海洋报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

海洋经济前景篇4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也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西方学者认为: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等等。

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

二、我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及相互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早自秦汉时期,我国就已开辟了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思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再加上近代列强的侵略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近几百年来,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衰落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们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海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海洋文化得以逐步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为弘扬海洋文化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反过来,先进的海洋文化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才使得我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使得海洋文化得以重新振兴,从而在提高海洋意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海洋事业得以快速发展。2003年5月19日由国务院印发施行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国海洋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要想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坚强的经济基础,也必须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都是以濒临海洋为前提,以海上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等为基础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基础。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沿海各涉海行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会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承。

三、我市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

我市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海洋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

研究蓬莱的海洋历史文化,不能不研究古老的登州海道和独具特色的港口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蓬莱的航海活动就已兴起。地近辽东、中贯群岛、补给方便、航行安全,这些适应古代航船逐程推进航行的有利条件,使古老的登州海道闻名于世。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登州古港一直是历代王朝开展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齐桓公在此大兴鱼盐贸易,秦皇汉武在此寻仙求药,汉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在此发轫,日本遣唐使在此整备转航。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海运交通的重要枢纽,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港盛城兴,登州古港的繁盛直接拉动了蓬莱的兴起,登州蓬莱被长期作为州、府所在地,成为胶东半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蓬莱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有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甲午抗日将领宋庆、晚清名医张伯龙、民族实业家丛良弼、一代枭雄吴佩孚、爱国将领于学忠、现代教育家杨振声等等。蓬莱有众多名人遗迹,朱处约、袁可立、戚继光王世贞以及冯玉祥、董必武等著名人士都曾留下诗文篇章。宋代诗人苏轼曾在蓬莱任过五日登州知府,写下了“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的著名诗篇《海市诗》。

(二)浩气长存的海洋军事文化

北宋中期,登州古港的军事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州军民实施了大规模的港口改建工程,在登州古港入海口处筑沙堤以护战船,在港口东西两侧建寨城以安军营,建成了一个在古代难得的海防军事要塞,名曰“刀鱼寨”。以此为标志,登州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的港口性质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自然港变成了人工港,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刀鱼寨”的海防建设不仅体现在港口建设上,同时也体现于常备水军的建设上,登州水师是北宋时期京东地区唯一的水师。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增设军事设施,名曰“备倭城”,俗称蓬莱水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明代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操练水师,人称“戚家军”,为以后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

蓬莱拥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蓝天、碧海、金沙以及离蓬莱近在咫尺的长山列岛,构成了蓬莱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景区蓬莱阁和蓬莱水城、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和最长的海上长廊的八仙过海景区、在建的妈祖文化艺术公园以及与蓬莱隔海相望并一起被列为部级风景名胜区的“海上仙岛”长山列岛等,构成了蓬莱丰富的海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自2000年以来,蓬莱市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全国帆板赛、沙滩手球赛等体育比赛,以及1988年、2005年两次海市蜃楼的全程拍摄和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的拍摄等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蓬莱的海洋文化内涵,开拓了发展海洋文化的新领域。

(四)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蓬莱的海洋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渔灯节”。“渔灯节”是流行于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等渔村的节日,节期为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渔灯节”是渔民的狂欢节日,规模最大的属山后初家和芦洋村。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热闹,吸引远近众多的游人前往参观,充分展示了蓬莱海洋民间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蓬莱的民间艺术渔民号子、大秧歌、剪纸以及蓬莱的饮食文化和土特产品等也都极富海洋文化特色。

四、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

旅游业是蓬莱的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是蓬莱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点。2004年,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超过30%。随着2004年9月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正式开业,我市海洋旅游经济收入已经达到了全市旅游直接收入的一半以上,占据了旅游业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从经济收入方面,还是从对蓬莱旅游业的拉动发展方面,可以说,海洋旅游在我市的旅游业中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近两年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最大的海上奇石林、最长的海上游廊、最高的海上楼阁的八仙过海口景区投入运营;2004年,拥有世界最大的展示圆柱缸、亚洲最大的热带雨林馆、国内最大的鲨鱼馆和海龟馆、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投入运营;投资5亿元、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军港——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修复工程目前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底可全部完工并对外开放;国电聂家沙滩室内海水浴场项目开发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预计2006年底投入运营。随着以上项目的逐步投入使用,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文化为题材的海洋旅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二)目前我市发展海洋旅游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市的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景区(点),以及部分海上观光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小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旅游经济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仅靠这几个项目是不够的,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观要效益,向海岛景观要效益,向海上景观要效益,向海底景观要效益,全方位、立体化地利用好各种海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海洋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

2、对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与长岛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海岛景观资源是海洋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虽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海滨山岳景观、海洋历史文化景观等海洋旅游资源,但唯独缺少吸引力很强的海岛景观资源。长岛在中国版图上称为庙岛群岛(古称沙门岛),共由3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56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46公里,享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美誉。这里一岛有一岛之奇,一景有一景之丽,因海蚀地貌形成的各种奇礁异石,古朴清幽,玲珑剔透。而其丰富的海岛景观资源正是蓬莱旅游资源中所欠缺的。如何进一步加强同长岛的合作,利用好长岛的岛屿景观,丰富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是需要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研究的课题。

3、海洋旅游淡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强烈地吸引着久居大陆和城市的人们,纷纷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带来的无穷乐趣。蓬莱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海洋资源、纷繁的神话传说、优美的山海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约二百万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但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这二百万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份的旅游旺季,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解决旅游淡旺季问题,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使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淡季对游客同样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五、加快我市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探讨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

1、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推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1)游艇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费额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的维修、管理、娱乐等费用,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将超过500亿美元。全球发达国家平均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兰等地更高达每8人拥有一艘,就连内陆国家瑞士也达到每69人拥有一艘。中国虽然海岸线总长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但游艇俱乐部的数量却寥寥无几。在造船上,中国已占领5%的国际市场,但游艇产业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年游艇出口仅有1700多万美元。

据统计数据表明,在当今世界船舶市场上,游艇工业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仅休闲豪华游艇一项,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的销售总额基本上保持在1600亿元上下,而最近几年更是上升至2000亿元左右,加上游艇配件和水上运动器材,年贸易额基本上达到3000多亿元,甚至超过商船和远洋发达国家的销售总额。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游艇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2)我市游艇业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条件

从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条件来看,我市已具备了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基础。蓬莱是全国著名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海岸线长65公里,与由30多个岛屿组成的庙岛群岛相距仅6.6海里,海岸景观和海岛景观资源丰富,为游艇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蓬莱市2004年人均GDp水平已达到30000元(3628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49元。同时,蓬莱也汇集了相当规模的外商投资群体、企业成功人士和每年约二百万左右的游客,这更为我市海洋旅游业的大发展、游艇消费步入到中产阶段家庭提供了消费群体基础。可以说,目前我市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

(3)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发系列海洋旅游产品

a、观海旅游产品。蓬莱海域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南望可看到“仙阁凌空”的蓬莱阁、怪石嶙峋的田横山、山峦叠障小泰山,北望可看到群岛罗列的庙岛群岛,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虚无缥缈、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楼。在开发上可以“游艇俱乐部”的形式向俱乐部成员推广专门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向国内外游客宣传各种形式的观海旅游。

B、海洋体育竞技旅游。蓬莱沿海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条件优越。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游艇俱乐部会员一般为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长期的商场、官场生涯中,培养了一种敢于正视挑战的冒险精神,而海上体育竞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特点,正符合了游艇会俱乐部会员的消费品味。并且,海洋体育竞技旅游符合国际旅游潮流,海上体育赛事具有轰动效应。可利用游艇俱乐部会员的名声、资源,迅速提升游艇俱乐部的知名度,使游艇消费更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还能够迅速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塑造蓬莱海洋旅游的品牌效应。因此,应优先将其开发成为蓬莱海洋旅游的拳头产品。

C、海洋夜生活。旅游夜生活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乐部会员生活中的一块重要空间。开发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除了在游艇俱乐部建造和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以外,还应从蓬莱特色出发,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夜生活文化旅游产品,营造一种蕴涵着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

D、海洋渔业旅游。蓬莱海洋渔业旅游业的开发,可以开展参与性旅游。一方面,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举行各种形式的钓鱼、钓蟹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旅游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蓬莱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e、海洋食文化旅游产品。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蓬莱海域盛产鲍鱼、对虾、海参等各种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蓬莱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还有驰名中外的加吉鱼,更是蓬莱的传统拳头水产品。“食”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为大饱口福,更重要的是体会异国、异地的风情与文化。

F、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组织“游艇俱乐部发展与海洋旅游业开发国际研讨会”和“国际游艇拉力赛”等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发挥蓬莱市游艇业的消费带动作用,为沿海地区游艇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形象作用,将游艇俱乐部精心打造成蓬莱海洋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在蓬莱享受全方位的海洋旅游服务,并为在蓬莱的成功人士和外商提供集休闲运动、办公、商务、联谊于一身的高档次的游艇消费活动,使游艇俱乐部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业务交往的俱乐部,事业发展的平台。

2、开发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

海上蓬莱的秀美景色早已为世人所目睹,海底蓬莱是什么样呢?水下潜艇观光无疑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新浪网六月十九日报道,我国首艘民用全潜式观光潜艇在大连完工并通过国际论证,而这艘被誉为“水下豪华客机”的民用观光潜艇造价仅为200万美元,远远低于国外同类潜艇,但其安全系数与在陆地几乎无异,技术性能优越。观光潜艇的国产化为乘坐潜艇观赏蓬莱海底的神秘景色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条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国内只有海南三亚有一艘自芬兰引进的全潜观光艇,每位游客水下观光50分钟,收费近300元。我市如果能抢抓机遇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必将成为胶东半岛乃至北方地区的又一个旅游热点项目。

3、以蓬莱水城为依托,建立海上影视基地

蓬莱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间风情浓郁、神话传说纷繁、滨海特色鲜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丰富。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北宋中期,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也由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目前,投资5亿元的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开发修复工程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年底可完工并对外开放。工程完工后,蓬莱水城将重现明代古军港的原貌。以蓬莱水城为依托,结合蓬莱阁、戚继光故里、八仙过海口以及蓬莱和长岛海域的海洋景观资源,把旅游文化与影视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海上影视基地具有优越的条件。基地可以影视拍摄和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既可以拍摄以古代港口商贸和海洋军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拍摄反映现代海洋文化的影视作品。游客除了可以在片场看到明星拍戏外,影视基地还可以不定期地举行明星与影迷的见面会,让游客"零距离"接触明星。观影视拍摄,邀明星合影,请明星签名,与明星互动,以明星的名人效应来宣传蓬莱,推动蓬莱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二)加强与长岛的合作,充分利用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丰富我市的海洋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长岛与蓬莱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旅游业方面,长岛对蓬莱的依存度较高。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长岛与外界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蓬莱。蓬莱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与长岛的海岛景观资源呈互补关系。蓬长双方应该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对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方面,更应该开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莱可以借助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丰富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长岛也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

(三)划分淡旺季重点促销区域,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针对性

海洋经济前景篇5

【关键词】江苏海洋经济低碳产业集群

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重要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全球陆地资源大量消耗带来的诸多问题,使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应该是“海洋世纪”,因此,海洋经济发展也就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议题。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过去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认识有限,世界经济的主体是陆地经济,但随着人类自身扩张和工业化规模的扩大,现在已面临陆地资源枯竭、生存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未来人类生存资源的供给正趋向海洋,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从当代科学发展的预测来看,地球上绝大部分资源蕴藏在海洋,海洋经济将是未来最具开发潜力的经济领域。

然而,纵观近半个多世纪来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海洋资源粗放开发、肆意挥霍浪费现象严重,沿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海洋经济发展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发达的西方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得也仍然不够。因此,一些科学家担心用过去开发陆地资源的思维和模式开发海洋资源,势必会造成更大的生态问题。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再一次敲响警钟。现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经济,是一个引领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它既是对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矫正,又代表着新兴海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据科学资料显示,海洋不仅具有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广阔空间,而且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汇”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简单地讲,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功能,它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容量惊人。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报告估计,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完成的,而并非是在陆地。海洋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开发,就可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这些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在科学技术上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全面开发利用有重大突破,那将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这对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以石油为核心的世界能源政治的格局变化。

我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海洋大开发潮流的客观需要。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大约滞后10―15年。2008年2月,我国正式《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总的指导思想是:海洋事业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指导和服务,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壮大海洋经济规模,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属于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掠夺式经营等问题依然存在。虽然20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创造了年均增长率超过20%的奇迹,但却付出了海洋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而海洋经济是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环境的特殊经济体系,这种特征也就决定了今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环保之路。

二、江苏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国家又将苏北地区全部纳入长三角发展规划,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升级的重大举措。江苏是人口和经济大省,尽管目前GDp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资源紧缺、能源紧张、高碳排放将是长期制约江苏发展的三大因素。从长远看,江苏要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资源自给能力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两大车轮”,缺一不可。现在江苏的陆域经济虽然繁荣,以苏南为典范的一些区域已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但毋庸讳言其经济发展仍然建立在高能耗、高成本、高排放的基础之上,资源和能源大部分依赖外援,尤其在碳排放指标方面,很难做到碳汇平衡。据有关资料显示,江苏碳排放总量从1990年到2006年增长了2.37倍,17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5.55%,其中苏南地区碳排放比重占60%。研究表明,能源消耗是江苏省碳排放的主体,苏南、苏中地区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就占碳排放总量的90%。2007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8.24亿吨二氧化碳,人均排放2.95吨碳,几乎等于国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用国际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来审视以人均GDp为核心指标的小康水平,已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只有使各产业都基本做到低能耗、低成本、低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碳汇自主平衡,生态环境友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缺少能源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来自低碳的压力。江苏煤碳占到整个能源消费的70%,这必然导致较高的碳排放强度。现在国内外低碳经济背景已对江苏发展形成倒逼机制,节能、降耗、低碳、环保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江苏在沿海开发中,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第一,江苏海洋经济崛起后来居上,必须高起点超越已往常规模式,走新兴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中,江苏段沿海确实处于落后状态,无论港口产业、沿海城市经济,都与沿海开放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更与近邻山东、浙江沿海的发展态势无法相比。其实这一现象早已影响到了我国沿海整体宏观战略和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现在,应该把江苏沿海开发及时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有利于长三角经济的升级,而且有利于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江苏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大调整。

江苏沿海近千公里的海岸线基本保存了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这在人口密集、各种产业聚集的长三角地区显得尤为珍贵。本区北起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拥有优良的港口、广袤的滩涂、湿地和海域,其间形成了国际性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沿海农渔资源极为丰富。在新世纪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了比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更好的基础条件。如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碳汇科技产业、低碳港口服务产业、沿海生态休闲产业、海洋绿色养殖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等,都是能发挥本地区优势而区别于其他沿海地区的特色产业。因此,江苏海洋经济必须高起点超越已往常规模式,走新兴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这完全符合江苏未来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

第二,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江苏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能源资源小省,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以江苏目前的能源供给现状来支撑江苏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存在高成本、高排放、高污染的现象,经济发展风险较大。尽管现在千方百计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抓住江苏的创新能源问题,基本就抓住了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一命脉,它也是江苏未来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那么,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江苏沿海开发和发展低碳经济中,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无疑是第一战略选择。它是引领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产业,对调整江苏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具有方向性的领导作用。一是发展海洋能源可开辟江苏解决能源自给的创新之路,以逐渐摆脱长期依赖省外能源输入的被动局面;二是海洋清洁能源可大大降低碳排放,使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低碳能源的可靠基础上,以减轻未来经济发展的节能、降耗、减排压力;三是使江苏的潜在能源资源得到开发,从而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四是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上海洋能源利用正处于技术创新研发中,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利用,都取得了小范围的试验应用成果,而只有海岸(滩)风能发电借助陆域风能发电技术的成熟转移,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的海上风电产业。如丹麦、瑞典、荷兰和英国已有成功应用的实践,德国、日本、爱尔兰、比利时和中国等也都紧随其后拉开了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序幕。我国东部沿海的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风能资源约达7.5亿千瓦。尤其是江苏沿海滩涂狭长,辐射沙洲风能资源优良,是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的理想海域。江苏也是我国较早利用风能的地区之一,2006年江苏如东15万千瓦风电场首批风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此后江苏如东、响水、滨海、射阳等地又陆续启动了一批新的风电建设项目,2009年一些国电企业也积极参与了沿海风电资源开发,但现在仍属于起步阶段。由于沿海陆域风电场因受风力稳定性、空间占用、视觉影响等限制,发展规模不可能太大,中国工程院专家指出,江苏风能发电的巨大潜力在海上,海上风能是江苏新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江苏近海蕴藏的可开发风能资源达到1800万千瓦,是陆域可开发风能资源的3―5倍。因此,江苏新能源创新发展,应以海上风能发电场建设为主导,以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利用研发为储备,并重发展陆上清洁能源,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清洁能源系统格局,从而替代高碳化石能源,实现能源自给的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真正实现全省碳汇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碳汇就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机理。海洋可吸收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而有机碳93%产自海洋,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资料显示,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等海洋生物,可以将二氧化碳吸收、存储并转化为海洋沉积物。尽管它们的数量只占到陆地生物量的0.05%,但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都是由它们完成的。据科研结果显示,现在我国临近的海域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渤海为284万吨,黄海约900万吨,东海约2500万吨,南海可达到2亿吨左右。那么,如果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大大增加近海蓝色碳汇,就可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这对沿海区域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江苏人口多而集中,经济规模较大,碳排放总量高,碳汇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需要破解的难题。在低碳背景下,尽管江苏陆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高科技节能、降耗、减排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要做到陆域经济碳汇自主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真正实现全省碳汇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海洋碳汇科技产业前景广阔,它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碳汇渔业、海滨湿地整治、海底森林修复、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通过生物碳汇扩增、吸收转化二氧化碳,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还可产生多种效益。如中国工程院唐启升院士提出的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就是非常适合江苏近海特点的可大规模发展的生物碳汇产业。它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汇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也被称为可移出的碳汇,这样就提高了水体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起到了循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效果。海洋碳汇渔业不仅包括藻类和贝类等养殖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过程和生产活动,还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生物资源种类通过食物网机制和生长活动所使用的碳,其固碳数量惊人。资料显示,在1999―2008年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相当于从水体中移出二氧化碳4415万吨,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500万公顷以上,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400亿元。研究表明,海洋大型藻类养殖水域面积的净固碳能力分别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因此,发展碳汇渔业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它不仅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时对减排二氧化碳和缓解水域富营养化具有重要贡献。

第四,江苏海洋低碳经济的产业选择。在低碳背景下的江苏沿海开发,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主导产业选择。因此,深入研究和科学构建江苏海洋低碳经济的主导产业集群,对正确把握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方向、高起点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实现江苏海洋经济崛起后来居上至关重要。海洋资源优势是确立主导产业的基础,依托涉海发展是确立主导产业的原则,可科学划分宏观产业功能区。江苏海洋低碳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该要更好、更多地利用海洋资源,产业要高效、集约、环保、循环发展,要制定高起点、高标准的配套产业政策。江苏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的选择:一是海洋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永久性提供可再生清洁能源;二是海洋碳汇科技产业集群――永久性吸收转化二氧化碳;三是低碳港口服务产业集群――创建低碳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等服务体系;四是沿海生态休闲产业集群――创建长三角最大低碳生态休闲示范区;五是海洋绿色养殖产业集群――健康养殖、绿色加工;六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科技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健康药品;七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低碳、高技术增强海洋作业能力。

(注:本课题是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2010第一号重点课题,编号:HK201001。)

【参考文献】

[1]徐从才、石齐、胡荣华:江苏产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孙加韬:中国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10(4).

海洋经济前景篇6

关键词:海洋主题公园;发展阶段;空间分布

abstract:inrecentyears,China′smarinethemeparkhasrapidlydeveloped.thepaperthinkedthedevelopmentofmarinethemeparkshouldgowiththetimes,constantlycarriedoutconceptinnovationandorientationtransformationandimprovedcapabilitiesofproductinnovationandoperationsmanagementinordertoenhancethecompetitivenessofthemarinethemeparkbyexploringspatialandlocationdistributionofmarinethemeparfromthemacro-andmicro-perspective,andsummarizingfromtheaspectsofdevelopmentdirection,spatialdistribution,micro-layout,landuseandthecompetitivenessofproductswestwouldbecomeakeyinvestmentareas.

Keywords:marinethemepark;stagesofdevelopment;spatialdistribution

我国主题公园的建设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第一轮高潮后,又进入新一轮投资高潮。各地对主题公园的盲目开发与重复建设,形成恶性竞争,造成大量的资金与土地浪费。海洋主题公园因其投资巨大、资金回收快而成为旅游产业的投资亮点,是主题公园类型中的一大组成部分。海洋主题公园在我国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1月大约有70-80个,布局已覆盖20多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2006年在沈阳市周边同时建起沈阳海洋世界、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两家海洋公园。有些省份中一座城市就建设2-3个海洋公园,如青岛、大连、秦皇岛等,仅北京就有6个。我国海洋主题公园的空间分布与微观布局到底有哪些特点?有没有规律可循?它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又是怎样?有何经验及教训可资借鉴?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海洋主题公园这种单一类型主题公园的研究却相当有限。据笔者搜索,只有对其发展概况(李原,1995)[1]、发展阶段及特征(刘庆余等,2007)[2]、时空分析与影响因素(张立明,2007)[3]等方面的研究,其它的大多是零散新闻报道。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海洋主题公园的空间分布、微观布局及发展趋势,初步总结海洋主题公园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已经建设运营及拟建的海洋主题公园提供借鉴。

一、中国海洋主题公园的发展阶段

笔者通过网络、书籍、期刊及实地考察等渠道,共搜集了69家国内海洋主题公园的详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国内海洋主题公园建设的时间跨度及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我国海洋主题公园发展的萌芽时期,共有6家,占总数的9%,属于第一代水族馆(从名称上来看,水族馆已演变为今天的海洋公园或海洋主题公园)。这一时期的水族馆是博物馆式的,以海洋水产研究机构为主,将各种鱼类放养在玻璃水箱、橱窗式水池中展示,或者让游客参观药水瓶内的鱼类标本。由于水箱容量有限,鱼类品种单一,容易使游客感到枯燥乏味,不能与游客产生互动。这种单体水族馆大多属于事业单位,目前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都已经关闭或者改造升级,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典型代表有青岛水族馆(1932)、北海水族馆(1978)等。

(二)盲目扩张时期(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是海洋公园发展的盲目扩张时期,建设的海洋公园数量最多,速度最快,共有36家,占总数的52%,属于第二代水族馆。这时海洋公园的主体内容更加丰富,放养鱼类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增加了海洋动物的表演内容,注重珍稀水族的饲养、观赏和研究。海洋公园以水族馆为核心,兼有海底隧道、景观园林、海兽表演场、游乐园等,有的还配置酒吧、商店、餐饮等辅助设施。尽管国际上海洋公园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但国内大多数海洋公园并没有紧跟国际潮流。水族馆主要是单体建筑,缺乏附属娱乐项目,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游览时间较短。目前,除了少数经营比较好的以外,其它的勉强经营或者干脆关闭。典型代表有昆明水族馆(1994)、青岛海豚表演馆(1995)、武汉新世界水族公园(1997)等。

(三)转型创新时期(2000年至今)

这一阶段是国内海洋公园的转型创新时期,共有27家,占总数的39%,属于海洋主题公园发展的第三代。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国内对投资大、占地多的项目有所控制,海洋公园的建设速度放缓了许多。海洋公园的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着国内外的双重市场风险。国内旅游投资主体向集团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国外各大娱乐业集团纷纷抢占中国这一巨大市场。国内海洋公园由于盈利模式落后,收入来源单一,娱乐活动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性,重游率低,游览时间普遍太短(大约2-3小时),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综合收益等,致使海洋公园的建设进入转型创新时期。转型创新时期的海洋公园,无论从经营理念、项目设置、主题定位,还是从盈利模式、品牌塑造等方面,都比以前先进了许多,投资更加理性。功能分区已比较明显,注重游客体验,游憩活动方式多样化,娱乐活动日渐丰富,有的本身就是著名景区的一部分。如青岛海底世界位于青岛黄金海岸旅游线上。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坐落在部级风景名胜区——大连南部海滨的中部。多数经营主体都将海洋公园作为一处独立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和娱乐中心来建设,并向主题(海洋、极地)旅游休闲社区转型,更加注重海洋公园的规模化、主题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其典型代表是香港海洋公园(1977)、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2001)和青岛极地海洋世界(2006)等。 二、中国海洋主题公园的空间分布

(一)宏观空间分布

1.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

从宏观分布来看,我国东部地区海洋主题公园的数量占绝对优势,有53个,占总数的70%。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高、旅游发展成熟以及人们的旅游需求旺盛有关。西部地区次之,17个,占17%。这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沿海地区的人们渴望去西部探求异域风情以及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迅速有关。中部地区最少,10个,占13%。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逐渐在提升,但是相对优势略显不足,旅游发展程度低就是佐证,同时在海洋主题公园的建设中也反映出来。仔细观察,我国海洋主题公园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梯度①,并不一致,但是与陆大道(1984)[4]提出的t字型发展战略,基本一致,分布在由东部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地带构成的“t”型地域的海洋公园约占总数的85%。

2.按各省级行政区划分

我国海洋主题公园已遍布25个省市区,台湾地区最多8个,其次是山东7个、北京6个,浙江、河北、辽宁各5个,海南、湖北、广西各4个,江苏、上海、福建、重庆、陕西各3个,广东、河南各2个,其它的1个。同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江苏、上海、广东却不如山东、浙江、辽宁多。海洋公园是投资巨大、占地很多的旅游项目,需要有广泛的市场来支撑,近距离重复建设会造成恶性竞争,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天津目前有1处海洋公园,当然它的周边已分布有多家。香港30年来一直只有1家海洋公园,2006年被国际著名杂志“福布斯”评为“全球十大最受欢迎主题公园”,位列第七,全年入场人次超过500万。

3.按城市类型划分

我国海洋公园分布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约占总数的90%,其中北京最多6个;20个省会城市中各有1个,占29%;在非省会城市中秦皇岛、青岛各3个,大连、三亚、北海各2个,其它的1个,共占39%;台湾8个、香港1个,澳门没有。总体来看,分布相对合理,海洋主题公园投资巨大、日常维持费用很高,需要有较强的区域经济实力作支撑,省会城市居民游憩需求旺盛,客流量大;非省会城市大多数有1个,秦皇岛、青岛、大连、三亚、北海属沿海发达旅游城市,能够支撑多个海洋公园的运转。

(二)微观区位布局

(1)我国海洋主题公园大多数是依托著名旅游区、风景区、度假区。如青岛海底世界位于青岛黄金海岸旅游线上。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坐落在部级风景名胜区——大连南部海滨的中部。台湾野柳海洋世界紧邻台湾野柳风景区。(2)还有不少是座落在动物园内。如南宁市海豚表演馆、广州海洋馆、石家庄海洋水族馆均位于所在地的动物园内。(3)还有很多坐落在大型广场、公园、体育馆、文化宫、儿童乐园等公益性游憩场所附近。如北京工体富国海底世界位于北京工人体育馆人工湖地下,福州左海海底世界坐落于福州左海公园内。(4)有的是依托大型节事活动而建,如沈阳海洋世界位于沈阳棋盘山旅游休闲度假区,毗邻沈阳世博园(原沈阳市植物园,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场地)。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距离沈阳世博园也很近。总之,我国海洋公园的建设主要依托著名旅游区、风景区,或者位于动物园、植物园内,或者坐落在广场、公园、体育馆、文化宫、儿童乐园等公益性游憩场所附近,或者依托大型节事活动而建。

三、结论与启示

海洋主题公园的发展具有一般主题公园的共性,也有其自身发展的个性。投资海洋公园,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还必须充分掌握海洋公园的经营特点,并将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盈利模式、项目设置,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城市性质、居民消费水平等多重因素考虑在内。

(一)海洋主题公园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念创新与定位转型

目前,我国海洋公园呈现出第二代、第三代共存的局面,它们均需要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理念创新与定位转型。最新的海洋主题公园主要是以极地体验或海洋生物探秘或两者兼备为主题,休闲娱乐、商务会所、运动养生、人居环境、酒店、景观地产等综合配套,以时尚休闲、亲近海洋、珍爱生命、动态刺激等为理念,集科普教育、游乐、购物、休闲、文化演出等为一体的大型主题旅游休闲社区。其经营理念大多数为“旅游+景观地产”,主题定位向大型主题旅游休闲社区转型,收入来源多元化,娱乐活动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并不断推陈出新,实施品牌输出和区域网络扩张战略。海洋主题公园的开发应该由单一的项目开发向区域整体开发转变,即从单一的“海洋主题公园”过渡到“海洋主题公园+景观房地产”再过渡到“海洋主题公园+景观房地产+商业游憩区”的区域综合开发模式(张立明,2007)[3]。

(二)海洋主题公园的空间分布东部最多,西部次之,中部最少,西部将成为重点投资区域

我国海洋主题公园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东部地区占全国的70%;西部地区次之,占17%;中部地区最少,占13%。海洋公园的集中度与经济发展梯度不相一致,与陆大道提出的t字型发展战略基本一致,分布在我国“t”型地域的约占总数的85%。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数量最多,但是分布不平衡,这与各省对海洋公园的宏观调控有关。海洋主题公园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近海岸特征,这表明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开发海洋主题公园具有不可比拟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同时,西部地区将成为下一步海洋公园投资的重点区域,如陕西省将建设西安欢乐谷海洋世界,大连海昌集团计划建设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昆明极地海洋世界、成都极地海洋世界、重庆加勒比海水公园等项目。

(三)海洋主题公园的微观区位布局主要依托著名旅游区、度假区或公益性游憩场所、大型节事活动举办地

目前,我国各地政府都将旅游业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位置,对旅游投资均给予重点扶持和优惠政策,甚至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配套。海洋主题公园选址于公益性景区内或者政府有意开发区域,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享受政策优惠。海洋主题公园有很多是依托著名旅游区、风景区、度假区而建。还有不少是座落在动物园内,如广州海洋馆、石家庄海洋水族馆均位于所在地的动物园内。还有很多坐落在大型广场、公园、体育馆、文化宫、儿童乐园等公益性游憩场所附近。也有的是依托大型节事活动而建,如沈阳海洋世界毗邻沈阳世博园等。

(四)海洋主题公园的建设要有充足的客源市场和明显的区位优势

主题公园要求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保证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要考虑选址在主要公路干道旁(保继刚,1997)[5]。新建的海洋公园一般在大城市市区或近郊,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距离中心城区大约10-20分钟车程之内。海洋公园占地面积很大,城市近郊用地限制相对较小,地价便宜,即便建在城市内部也主要是与公益性游憩场所合作,往往布局在游憩用地或其附近,这样可以在土地使用方面享受政策优惠,而且有良好的客源市场作保证。

(五)海洋主题公园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在产品创新方面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享受性。国外主题公园普遍采取一种循环更新的模式,在运营期间不断进行投资,将收益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对现有项目进行改造。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根据时代变化利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每年补充、更新娱乐内容及设施,以保持对本地、本国游客的持续吸引力。

海洋主题公园的经营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部署、景区战略和品牌经营三个方面。(1)战略部署:综合开发,全面收益,向“大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迈进。例如大连海昌集团通过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进行纵向和横向拓展,业务范围涉及旅游、休闲度假和景观房产。(2)景区战略:“旅游+景观房产”联动,创新经营模式。在这方面,深圳华侨城集团、杭州宋城集团正在走一条“旅游+地产”的新路,以旅游休闲和房地产为主业,从单一景区向多元化大型休闲社区发展。(3)品牌经营:实施品牌输出,完成区域扩张。我国主题公园的连锁品牌开始浮出水面,主题公园产业已经从零散发展阶段进入品牌、资源整合时代。如大连海昌集团通过控制优势旅游资源,实施资产整合,品牌输出和区域网络扩张,通过对上海、重庆、成都、武汉、昆明、杭州等地投资高达百亿的旅游地产项目的战略整合,形成海昌在中国旅游地产行业的著名品牌地位。

注释:

①我国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区域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存在着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梯度,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参考文献

[1]李原.水族馆——海洋公园[J].航海,1995(2):42-43.

[2]刘庆余.我国海洋主题公园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63-66.

[3]张立明.中国海洋主题公园的时空分析与影响因素[J].旅游学刊,2007,22(4):67-72.

海洋经济前景篇7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经济;影响

引言

作为海洋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海洋开发关系愈加紧密,海洋经济产值在国家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占国内gdp总值的3.4%到2007年的10.11%,海洋产业总产值上升了17695.2亿元[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国很多省市把海洋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为海洋开发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在海洋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海洋文化对海洋开发的领域,方法和内容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海洋文化与海洋开发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内涵

(一)海洋文化的内涵

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海洋文化,即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对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者定义的海洋文化是不同的。(3)强调海洋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巨大差别性,海洋文化具有一系列其他文化形式不具有的本质特征。综合以上几点特征,本文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认识利用基础上,通过海洋实践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海洋制度,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众多分支。具体表现在沿海居民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以及一系列与海洋文化相关的艺术,饮食,习俗等众多领域。

(二)海洋经济的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陆地的资源逐渐枯竭,而且开发陆地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伴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的经济开发受到重视,海洋经济成为了人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重要领域,国外虽然对海洋经济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国外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海洋经济的概念[2]。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海洋经济概念,并在各级发展报告上频繁使用。最早界定海洋经济概念的是中国的学者杨金森[3],他指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从经济内容来看,海洋经济包括渔业、种植业、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是一个多门类的经济领域[4];从活动场所看,它包括海岸带、近海和远洋,包括水面、水中和海底,范围极为广泛;从管理体制看,有中央的许多部门,也有地方各级行政单位和经济组织,还有一部分国际联合和协作活动机构;从生产关系看,有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还有不少个体生产者。这些部门和产业,都以海洋为统一的活动场所,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继杨金森以后权锡鉴、柳时融等学者又对海洋经济进行了定义,近二十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对海洋经济的定义进行探讨,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总结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的定义。

二、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及海洋经济的现状

(一)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

1.海洋文化地域性明显。中国国土面积大,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阔,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很大差异,由此中国的海洋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地域性特征。中国北方的大陆文化发达,对中国北方的海洋文化亦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形成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包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在内的北方环渤海海洋文化区域,由于靠近大陆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自元代以来更有卫戍京畿的作用,这一文化区域具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特征。以百越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民间的海洋活动较北方频繁,其海洋文化更多的显示出海洋文化自身的特点。

2.海洋文化类型多样。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多种类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受齐鲁文化影响又独具自身特色的环渤海海洋文化区,以吴越文化为基础的长三角海洋文化区,和以潮汕地区文化为基础的闽粤海洋文化区。这些文化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环渤海文化区和长三角文化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中心,其海洋文化在具有海洋文化一般特征的同时,又具有大陆文化的一系列特征,表现在海洋文化上就是大气包容,中西文化并存。而闽粤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明中心,所以较少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海洋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富于海洋冒险精神,勇于探索海洋等方面。

3.海洋文化影响广泛。海洋文化对一个海洋国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海洋城市的景观建设,饮食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海洋文化理解的加深,海洋文化受到重视,海洋文化中开放包容,不断进取的独特气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文化以及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一项重要政策,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洋文化的影响会更加广泛。

(二)中国海洋经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1%。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484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08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274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503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152亿元。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二。海洋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吨大油田,中海油在渤海湾、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全国海洋船舶业造船完工量突破18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超过7000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25%、70%,其中新接订单超过韩国,居世界第一位。

三、中国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第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强调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认为任何发展目标与发展环境都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巧。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思考。”[6]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也就是海洋文化的创造历史,始终离不开海洋文化经济中的人文特性。缺乏文化基础的经济发展并不能长远。

第二,海洋文化可以解决海洋经济中的问题。中国海洋经济相对于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所占比重偏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产值每年增长率都超过10%,2007年海洋总产值达到24929亿元,但是中国海洋产业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海洋产业发展粗放,第一、二、三产业不协调,第二产业规模相对偏大,第三产业规模相对偏小。在开发海洋上,则存在过度开发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第三,海洋文化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开拓进取,富于冒险精神。它存在于沿海地区人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向海洋,开发海洋,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共识。1978年以来,沿海省份的gdp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额都排在全国省份的前列,这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第四,海洋文化对海洋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景观丰富,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海洋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01年沿海地区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43%[7],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海洋文化观念落后。在中国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注重环境保护,对海洋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导致海洋中物种急剧减少,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海洋意识的缺乏和海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保护海洋意识的宣传,强化对海洋开发的管理与监督,制定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

第二,在海洋经济开发过程中存在破坏海洋文化的现象。近年来,中国的海洋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了中国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许多滨海旅游城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投入巨资开发旅游文化景观,打造旅游文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破坏既有海洋文化景观的同时新建新景观的现象,破坏了海洋文化景观的历史性,降低了其在海洋旅游方面的价值。

第三,人才短缺制约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发展。中国的海洋事业正在高速发展,但是中国却缺乏一支能够适应中国海洋事业高速发展的海洋人才专业队伍,中国的海洋科技队伍规模小,海洋经济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中国已经认识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而对海洋事业的开发和利用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仅有青岛和湛江两所专业性的海洋大学[8],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计划的建立几所专业性的海洋院校以提高海洋人才的素质,加速海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7中国海洋年鉴[k].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孙智宇.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5.

[3]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1):23-26.

[4]http://baike.baidu.com/view/59746.html?wtp=tt.

[5]曲金良.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1):1-2.

[6]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及其与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关系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23-27.

海洋经济前景篇8

【关键词】经济结构海洋强国战略

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大背景

(一)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

过去的数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全面放缓,进入“新常态”。一些行业甚至已经陷入“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缺失”的尴尬发展境地,要化解这类发展矛盾,就必须要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二)国际化进程有序推进,国家层面发展战略布局

近年来,诸多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相继开幕。这些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包括:“一带一路”经济带、上海自由贸易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北部湾新经济开发区等。四大区域共同构成“四点一线”的沿海岸线城市群。

二、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模式选择

海洋强国战略可以分为三类因素,即基础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完善性因素。基础性因素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本量四大因素,发展性因素包括海洋生态、海洋法制和海洋开发技术水平三大因素,最后,发展海洋文化作为完善性因素。这因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时间上有顺承关系,形成“梯度推进”发展模式。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梯度推进”模式,循序渐进。

三、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政策建议

按照“梯度推进”发展模式,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应制定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战略,

(一)第一阶段:

第一,加强海洋开发力度,提振海洋经济。亚投行的战略机遇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国内产业的转移和承接,进一步促进海洋事业发展,如图2所示,

所以,要充分借力亚投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第二,培养海上力量,保障海洋安全。今年9月19日,日本通过新安保法案,意味着日本从此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向海外派兵并向其他国家军队提供支援。鉴于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海上力量,形成区域威慑力。第三,完善海洋事务管理体制,规范海洋事务管理。对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可以给予其经济或军事等方面的直接利益笼络人心,为我国加强海洋事务的管理扫清政治障碍。第四,发展海洋教育,培养海洋人才。2014年,中国海洋专业毕业生硕士、博士人数约4029人,说明我国海洋专业人才紧缺。所以,需要加强海洋人才培养。

(二)第二阶段

第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卫海上能源安全。要保证海上能源安全,就要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完善我国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为开采海洋资源提供便利条件。第二,完善海洋法制。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海洋法律体系共有法律文件约33件。随着海洋事务的复杂化,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第三,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201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9.55%,相比于海洋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我国对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的投入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三)第三阶段

培育海洋文化,形成全民族的海洋传统。培育海洋文化包括国内民众海洋意识的培养和加强与海上邻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两个方面。对国内民众海洋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手段实现,提高国内民众对海洋的认识程度。在发展与海上邻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方面,需要寻找利益共同点,突破中国与亚洲国家尤其是海上邻国之间的政治成见,建立和平对话机制。

四、小结

结合当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特点,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应采取适当发展模式,即“梯度推进”模式,“梯度推进”模式下,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推进四大基础性因素,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军事力量、海洋管理水平及海洋人才储备量。第二阶段:推进三大发展性因素,即海洋生态、海洋法制和海洋开发技术水准。第三阶段:培育海洋文化,形成全民族的海洋传统。按照三个阶段之间的顺承关系,有序推进我国海洋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南海区域问题研究编委会.南海区域问题研究第一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熊显华编译.大国海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海洋经济前景篇9

关键词: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S75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概况

蓝黄经济区规划范围

山东半岛蓝黄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蓝黄经济区开发的定位

国务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国务院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规划构架的目标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部级战略规划,其生态景观应以研究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为主,通过发掘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原理、规律,确定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协调人类活动和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资源利用和资源承载的相互匹配,生态景观元素关系反馈与负反馈,寻求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和还原功能间的平衡。其景观规划应具备前瞻性、科学性、生态性。笔者认为其景观规划应从空中、陆地、海洋三方面入手,做全、做细、做精,同时留出足够的待开发空间,为未来景观空间开发预留种子。

生态景观规划的原则

1.生态性原则

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在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同时,还应研究陆地、海洋、河流等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模式来分析和改变原有生态景观。

蓝色经济区斑块原有景观斑块多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狭长的海岸线、蓝天、白云为其主要表象特征,植被针叶林比重较大,兼有部分落叶阔叶林。

黄河构成了经济区的景观廊道,流动的河水带来清新的空气,野生动物、鱼类、植物能形成连接,规划时应尽量保留并完善植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最大比例的维持原有区域的生态平衡。

景观斑块为不可再生资源,原有区域内的自然斑块应尽量保留其完整性,乡土树种尽量保留。同时建筑、动物、植物、河流、海洋等构成了经济区的景观基质,如何完美的达到各基质因子间的平衡,保证各因子能量的合理化是生态性原则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性原则

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规划的客观性、全面性、多样性,切忌以偏概全,应尊重景观个体要素的差异性,切勿一个标准、一种方法、一种模式的一刀切。

蓝蓝黄经济区战略规划是国家性的,其生态景观规划也应上升到国家地位,国际代表性科技景观元素、景观理念、景观设计手法应充分运用其中。完成后的景观能够成为一定时期内现代中国元素的代表、国际生态景观规划的典范之作。

可持续性原则

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资源规划的可持续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和阶段性。

由于经济区范围广,现有经济基础不均衡,思维意识良莠不齐,因此在进行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开发时首先要体现公平性;对相同的景观元素、类似的场地规划体现其共同性;生态资源的开发还应在在保护的基础上体现持续性和阶段性,尽量达到经济区人居环境中自然生态的平衡。

4.唯一性原则

唯一性也可称之为个性,个性是生态形象的特点,是自然生命存在的标志。独特的人文及地理位置、大地之脉“水”的连纵成为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生态背景的显著标志,景观廊道—黄河、斑块—海域、基质—齐鲁文化为生态景观的创造提供了多彩的主题,为景观规划的社会性和认可性奠定了基础。

生态景观规划构思

生态景观区域划分

依据生态景观功能性,建议将规划构架概念板块划分生态板块、科技板块、信息版块、教育板块、卫生及服务版块。

生态景观板块可从空中、路地、海洋3方面形成立体架构,涵盖发展规划的生态环保、园区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水利发展、土地开发利用、城镇体系建设、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等9个专项规划。

科技生态板块可从能源、机械、探索发展等方面规划,涵盖发展规划的海洋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盐化工及海洋化工产业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海底矿产勘探开发开采输送加工等专项、科技事业发展等9个专项规划。

信息生态版块涵盖发展规划的信息服务、对外开放、交通运输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事业发展等4个专项规划。

教育生态板块涵盖发展规划的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卫生及服务版块涵盖发展规划的卫生事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2个专项规划。

生态景观板块规划构思

生态景观板块规划首先要强调环境生态绿化,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其次要注重景观环境形象,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同时生态景观板块规划还应注意大众行为心理,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环境生态绿化方面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应突出碧海、蓝天、绿树、绵长的海岸线,树种以黑松、水杉、油松等针叶树为主,间杂部分苹果、樱桃、桃、梨、山楂等经济林树种。潍坊、东营、滨州应以突出沿海湿地、黄河及支流湿地景观,树种以白蜡、柳树、栾树、刺槐、毛白杨等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山体绿化常绿树种以蜀桧、侧柏为主,多植地被花卉以增添基础色块。

景观环境形象方面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应突出红瓦、白墙、色彩艳丽多姿,易于碧海、蓝天相衬;潍坊、东营、滨州应以突出色彩的多样性,以厚重、朴实、宽广的风格彰显齐鲁文化、鲁家文化的源远流长。潍坊、东营、滨州因地域影响,海边、河畔应留出足够待开发区,为鸟类生命迁徙做好保障。

大众行为心理方面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应突出洁净、阳光、亮丽、热情、绵长的海岸线,大海是主体,阳光、沙滩、蓝天是次区域景观的载体。潍坊、东营、滨州应突出纯朴、粗框、自然、朴实,湿地、鸟、植被与动物是主体,游客观赏的是大自然的壮美与荒野。

结语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在开发初期,我们应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开发的先进经验,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做好生态景观规划,达到生态与开发共赢的格局。笔者尝试运用生态景观规划"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区生态景观在环境生态绿化、景观环境形象、大众行为心理方面之间进行了有机协调,并提出各板块特色。

参考文献:

海洋经济前景篇10

随着福建省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滨海旅游业已成为宁德市重点发展的三大海洋主导产业之一,宁德市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和积淀深厚的海洋文化,具有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也存在不足之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掘海洋文化资源及其内涵,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弘扬海洋文化,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实现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海洋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二)海洋旅游的概念

关于海洋旅游的定义,目前也没有定论性的概念。从广义范畴来看,海洋与陆地相对应,把主要活动范围在陆地的旅游称为陆地旅游,而把主要活动在滨海地区、海上、海底、海岛的旅游称为“海洋旅游”。从狭义范畴来看,周国忠从旅游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为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依托海洋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原则,所展开的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海洋游览、娱乐、度假、体育、教育、探险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中国海洋大学董玉明教授认为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二、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分析

1.众多的海洋资源条件

宁德市大陆海岸线蜿蜒曲折,东西长约235公里,南北宽153公里,大陆海岸线长878.16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28.35%;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洋渔场总面积35.63%,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有大小岛屿448个,占全省岛屿面积28.95%。宁德市共有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福鼎市等4个沿海县(市),滨海乡镇32个,闽东海域广阔,优良港湾众多,闽东漫长的海岸线上连绵大小港湾29个,如串珠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水深在10~50米之间的港湾占全省17.6%,其中天然深水港全省6处,闽东就有三都澳、沙埕湾2处。

2.优越的自然条件

宁德市的海洋处中低纬度,受太阳辐射和山地地形及季风环境的影响,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8.5~19.3℃之间,极端高温43.2℃,极端低温0-3.9℃,外海区年平均气温17.3~17.5℃之间,内海区和海岸带为19℃左右。夏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在外海区没有出现,内海区仅7天左右,冬天低于0℃的寒冷天气,海岛平均仅0.1~0.5天,海岸带仅1~6天。许多湾内岛屿(如三都澳群岛、福瑶列岛等)都是福建岛区气候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

3.较好的区位条件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台湾省三大经济区的中间位置,北接浙江省温州市、南连省会福州市、西邻南平市、东望台湾省,独具“北承南联,西进东出”的区位优势。宁德的海岛地理位置特殊,位居台湾海峡咽喉部,为我国南北海上交通要冲。三都澳港区地处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和全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距台湾基隆港只有145海里,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优势。有些海岛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咫尺之间,两岸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感情相融,渔民长期同海区作业、来往频繁。

(二)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

1.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

(1)海滨沙滩:主要有地处东冲半岛的霞浦下浒沙滩,金沙如毯,洁白如玉,光洁似珠,素有“闽东北戴河”之称,沙滩长1500米,宽200多米,并有宽近10米的鹅卵石带环境,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更有琵琶岛、云峰寺、狮子山、朱熹游学地――文星坪等名胜古迹相衬托,是个不可多得的避署、旅游胜地。还有那海天一色的大京沙滩,沙滩呈半月形,沙细柔润,入手无声,脚踏无痕,素有“福建夏威夷”之美誉。长春镇高罗沙滩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0.6平方公里,沙质细小柔软,由西向东平缓延伸,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2)海蚀地貌景观和岛屿风光:宁德市的海岛海蚀地貌景观十分发育,由此形成大量奇石异洞是岛屿的又一主要旅游资源,这些旅游景点有很强的特异性,有些景点如三都澳斗帽岛上的螺壳岩,福瑶列岛东北海岸上的浪蚀悬崖、海蚀洞、海蚀柱和海螺石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景观,其奇特程度在全国也属罕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些景观与海滨沙滩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加上海浪涛声的渲染和海上风光的陪衬,大大提高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吸引力。

(3)岛上湖泊:如大嵛山岛天湖,大嵛山岛淡水资源充足,在海拔400米的岛丘上,有“白莲飞瀑”、妈祖庙、天湖寺等,有大小两个天湖,湖水终年不涸,水清甘例,被誉为“人间瑶池”,天湖四周还有辽阔的天然草场,绿草如茵,有“南国天疆”之情调,被誉为“岛国天山”。嵛山岛是闽东著名的渔乡,周围岛礁众多,风光旖旎,是发展海上观光和海岛旅游的理想之地。

3.海洋旅游开发方兴未艾

与国内外其它旅游开发成熟的海岛相比,宁德海岛旅游开发起步虽然较晚,但是许多海岛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如三都澳是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嵛山岛是中国最美的岛屿;“海上仙都”太姥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宁德海洋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许多海岛地区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都为宁德海洋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沿海地区旅游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宁德市海洋旅游现状和发展前景日益暴露出不少问题,具体包括:

(一)文化特色不够明显,精品意识不强

虽然宁德海洋旅游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当前许多景区,忽视对景区深厚海洋文化的挖掘,游客只看山、看水,看海,体会不到与文化相关的休闲、度假、会议、宗教朝拜、科学考察、文化民俗、体育竞技运动等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景点吸引力受到影响。如文化沉淀深厚的太姥山“山海川岛”风光旅游度假区和环三都澳海上休闲旅游区两大特色旅游景区,既有海岛景观文化,又有宗教文化、渔业文化、建筑文化等等,但目前他们的文化内涵挖掘还不深,海洋文化开发利用还不够,景点仍以自然风光游览为主,而度假旅游则没有发展起来,精品意识不强,景点特色不明显,缺少文化内涵丰富的精品景观,制约了休闲度假旅游氛围的形成。

(二)资源优势缺乏整合,合作意识不强

目前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零星点状开发,规模小,档次不高,产品重复建设严重,缺少优化组合,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各县、区独自进行宣传促销,缺乏合作和整合营销意识,甚至通过低价竞争的方式招徕客人,出现恶性竞争。

(三)闽台优势发挥不够,对接意识不强

宁德地处海峡西岸,闽台两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俗缘通,具有不可阻断的纽带联系,旅游发展优势明显。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两岸的旅游合作面还没有打开,层次不高,未能实现两岸海洋文化旅游景点的对接,合作局限于观光和朝觐层面上,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四)接待设施滞后薄弱,服务意识不强

宁德市虽有“滨海城市”的美誉,但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真正得到开发的岛屿不多,大部分的岛屿还处于未开发状态。高速公路及城市高级公路等主干道通往主要旅游景区的连接道路大部分都亟待改造提高,景区内部道路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三都澳、嵛山岛等海岛,与陆地缺乏公路连接,主要靠渡轮、游艇这一交通方式。此外,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也相对薄弱,旅游景区上还缺少上档次的旅游饭店,存在娱乐设施不配套、卫生设施偏差等状况。

四、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突出区域“亮点”,打造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区块

宁德市海洋旅游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选准突破口。因此,发展宁德海洋文化旅游,可以从资源品位、资源特色及区位优势角度,重点打造三大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区块。

蕉城的三都澳港湾区块。该区块为一个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港内人文资源分布密集,地方特色鲜明,作为国家4a级自然景观资源的三都澳具有三都岛福海关遗址景区、斗帽岛斗姥景区、青山岛景区、鸡公山岛景区、笔架山景区、城澳三屿及七星白礁景区、橄榄屿景区、渔排养殖观光区等景区。其中,螺壳岩、七星白礁等景观都是国内罕见的自然景观资源,三都澳的海景十分迷人,有许多吸引人之处。还有散布三都澳的众多岛屿礁石景观,被称为海上盆景,景色十分优异,这些都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旅游景点,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也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该区域的开发定位为:以“休闲海湾”为主色调,充分挖掘港湾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系列游产品,整体布局旅游功能区,建成融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为一体的海湾休闲旅游度假区。

霞浦的福宁湾、三沙湾及沿海滩涂区块。该区位沿海海域辽阔、岸线漫长曲折、港湾众多、海岛棋布、沙滩优良、拥有全国最大的滩涂区,加上人文古迹遗留众多,形成了霞浦旅游资源突出的山、海、川、岛与人文完美组合的特色,构成一幅动态变幻的山水画卷。该区域的开发定位为:以“寻根之地、灵秀之城”为主题,全力打造“海国桃园杨家溪”、“高罗湾度假村”、“赤岸空海宗教朝圣”等精品景区,全力挖掘海洋文化、对台文化、连家船民文化和畲族文化,抓住“临海近台”优势,做亮“台海寻踪游”、“连家船休闲体验游”、“海滨风光游”、“海岛探险游”等旅游品牌,打造一个适合周末出游、自驾车旅游休假的滨海休闲文化旅游区。

福鼎的福瑶列岛休闲度假区块。福瑶列岛旅游资源景观内容丰富,以海蚀地貌景观突出,是拥有山、海、岛、湖、崖、滩、景、渔港、海防遗址及节庆等多样性海洋旅游资源的区域,有条件成为海洋旅游、休闲度假、养老健身的旅游目的地,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区域。其开发定位为:以海洋生态旅游和休闲养身度假为主题,以“天湖泛影、多彩海洋”为主色调,整合资源,营造高山天然景观带和环海观光带,建成海西著名的天湖生态景区、海滨旅游度假区、羊鼓尾军旅体验区。

(二)利用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美丽神奇海岛景观文化

海岛景观历来就是海洋文化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大自然赋予宁德沿海区域独特的海岸带旅游资源,许多海岛的自然景观内容丰富、美丽神奇,是非常难得的海洋旅游资源。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景观;有奇岩巨石的海岸景观;有风景与海岸和海岛和为一体的复合景观;有浅滩、沙滩,沙质海岸、蓝天碧水、金沙细浪、海水浴场等海滨旅游资源;还有宁德沿海区域人文景观的灯塔、渔港、渔村、码头等。特异的地貌景观和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景观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灵气”和“仙气”。宁德应利用海岸带旅游资源开发海岛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包括观景、疗养、度假、海水浴、帆船、游艇、舢板、冲浪、滑水、垂钓以及在海滩上捡蛤蜊、贝壳、品尝海鲜等海岛旅游文化产品。

(三)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体系

文化旅游是旅游发展的主旋律,宁德沿海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黄瓜山遗址反映出远在新石器时代闽东先民的浪漫生活与生产状况,浩瀚大海,辽阔渔场,是海洋渔文化的发源地。闽东沿海沉淀了古代的海洋贝丘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岛景观文化及军事文化等都为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要积极实施精品战略,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挖掘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对现代海洋生态旅游的需求。

(四)利用海上养殖资源,开发海洋休闲渔业旅游项目

休闲渔业旅游是宁德海洋开发比较理想而能够实现的旅游项目。三都澳人工养殖区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区,是世界上最大最独特的浮在海面上的城市,可开展海上旅游观光、钓鱼为主的体育运动,如:编织网具、采集贝壳、拉网捕鱼、巨网捕鱼、海钓基地、网箱垂钓、海上运动、驾船、滑艇、参观海水养殖基地、海上捕鱼观赏、海底观鱼、烧烤、大排挡品尝海鲜、渔家乐等休闲项目,形成一条以“洗海浴、捕(钓)海鱼、吃海鲜、观海景、买海货”特色的旅游热线。也可以考虑开展水族馆、渔业博览会及各种展览会等项目。

(五)彰显地方文化差异,开发海岛特色节庆旅游资源

海岛海洋节庆旅游开发与利用,是突出海岛海洋的鲜明主题,组织庆典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宁德海洋旅游的知名度,塑造宁德海岛的旅游品牌,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整合优势资源,走产品精品化、系列化道路,树立鲜明形象,突出海岛海洋特色,打造海洋文化节庆特色旅游精品。宁德海洋文化节庆活动可以以“中国・三都澳蓝色风情游”为主体,整合福鼎的“中国鲈鱼文化节”、蕉城的“中国大黄鱼饮食文化节”、“中国海上茶叶之路文化节”、霞浦的“畲族盘歌节”、“滨海滩涂摄影节”、“海钓节”、“赏枫节”等系列节会活动,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做到“以节争活力,以节塑品牌,以节展风貌,以节促发展”,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演绎丰富多彩的渔文化,展示世界“最深不冻良港”的魅力,拓展宁德在海内外的影响。

(六)挖掘民俗特色资源,开发多姿多彩的民习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