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运营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1:03

互联网医疗运营方案篇1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医疗创新;营销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医疗模式正在面临着巨大挑战,以医院为中心的诊疗运营方式和“以药养医”运营状况,逐渐转变为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放开后,为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带来了提供保障。互联网医疗模式下,医疗重心从“医院”逐渐转向“多点执业”,医生在医院以外行医具有了法律依据。因此,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商业蓝海,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互联网医疗的特点

互联网在医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载体的健康教育、远程会诊、在线疾病咨询、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疾病风险评估、疾病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为传统的医疗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医疗技术和诊疗手段的发展,提高了医疗诊断效率,对于解决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昭示了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医疗行业已经得到了相当好的发展,这也是由互联网自身所具备的诸多优势决定的。互联网医疗有以下几方面特点:智能化,互联网技术使得许多传统的医疗方式发生改变,患者能够通过许多先进的医疗设备方便快捷对自己病情进行诊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如aliveCor等,可及时了解自己心率。专业化,互联网的普及能够让医疗机构建立更加专业的网络系统,如医生网络社交平台,医生们既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学习,也可以利用自己专业知识来为患者解决健康方面问题。如今,这种“网上医院”的方式已经逐渐普及开来,在为患者制定专业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医院的接诊压力,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便捷化,互联网技术使患者咨询病情、治疗疾病都获得了极大便利,通过网上医疗、网络远程手术、网上健康检查系统、网络药品管理等,患者就能清晰了解自己病情,并根据网上医生指导获得解决方案,大大节省了医患双方时间。

二、从传统医疗向互联网医疗的转变

传统医疗模式逐渐向互联网医疗模式转变主要表现在:第一,医患关系重构。互联网医疗的普及使医患关系得到了根本转变。传统医疗模式下的患者处于被动地位,加之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许多患者往往不能够及时准确了解自己的病情,延误最佳治疗时间。互联网医疗使患者的就医思维发生很大改变,就医时首先在网上寻找病情解决方案,亦可在网上与医生沟通,评估医疗解案。第二,医疗运营模式创新。传统医疗模式下,医院多为垄断经营,公办医疗机构往往不重视经营。互联网医疗兴起使得医疗行业的竞争加剧,患者在日益增多的医疗机构服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医疗机构想要获得经济效益,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在渠道、产品、服务等多种营销渠道上加大投入力度。第三,医疗信息管理创新。互联网医疗模式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不断完善,利用互联网手段设置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已经完善。绩效考核、成本核算、人财物轨迹追溯都有章可循,可以对全院的员工数据信息进行全程实时监控。第四,盈利模式创新。“以药养医”是传统医疗的痼疾,但传统医疗的医生服务费很低,盈只能通过药品利润来实现。这种盈利模式造成医药费用虚高,也使医生职业道德观念降低。医院盈利只能通过提高药价来实现。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中,医院可以通过远程咨询和在线诊断,整合资源来提升实体医院的品质。医生和医院的盈利点逐渐增多,“以药养医”模式也可以得到根本改观,对于患者来说,则使他们医疗成本大大降低。

三、互联网医疗的优势

互联网医疗相较传统医疗,有其独特的、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高医疗机构效率。互联网实现了医患互动的紧密连接,可以便捷地实现查房、输液、诊断、挂号和化验等环节数据的及时共享。目前,医院app已有2000多种,通过建立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让患者及时获得诊疗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降低看病成本。医疗网站是互联网医疗模式下的服务产品之一。医疗网站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患者看病成本大大降低。利用医疗网站,患者可以在网上提前将病情告知给医生并预约,医生与患者可以通过视频、语音进行沟通,进行诊断并给出治疗建议,患者可就近寻找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具有极强隐私性。医疗网站实现了患者与医生的远程沟通,对于患者隐私起到了很好保密作用。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患有性病、妇科病、生殖疾病、心理疾病患者,往往不愿意到医院里就医,很容易使病情恶化。互联网医疗使医患双方无需面对面就诊,不必担心隐私信息泄露。第四,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许多老少边穷地区医疗条件、医疗技术落后,而互联网医疗模式则可以快速地通过网上医疗、远程就诊的方式将发达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到这些地区,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贫困偏远地区的医疗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郑杰.基于移动互联的医疗信息平台构建与模式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2015.

[2]王安其.浅谈互联网医疗行为及支付行为[m].中国社会医学,2016.

互联网医疗运营方案篇2

一年一度的东软解决方案论坛(nSF2014)于11月底在海口再次拉开帷幕,今年大会的主题正是“变革的力量”。东软选择在海口举办今年的大会,或许是想人们在寒冷中感到些许温暖,或许意在对外宣称,东软正在变革中再次转型。这是因为位于海口市西南几十公里的澄迈县,正是东软熙康帮助当地政府推行农村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地点之一,东软熙康也被认为是东软转型的最具标志性的案例。

2011年,东软宣布成立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一时间,众说纷纭。用互联网的方式做健康服务,东软能行吗?一个企业级的it服务提供商把触角伸到消费端,东软为什么要这么做?

今年的大会上,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的公司战略,似乎正好回应了上面的问题。他表示,东软将全面推进BBC(B2B2C)战略。在传统业务方面,东软将通过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为用户提供由传统模式向互联网化转型的全面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实现互联网化转型。在新业务、新技术方面,东软将在大健康、车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发力,以新的商业模式和融合创新推动变革。

熙康范本

熙康网上介绍,东软熙康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医生,通过个人健康相关数据的动态收集,以运动、饮食教育、用药指导、娱乐的干预和远程医疗服务来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它还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将健康管理方法的数字化(Contents、apps、plans)提供远程、24×7、个性化的o2o健康管理服务。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东软熙康董事长兼Ceo卢朝霞告诉记者,东软熙康实际上为医疗工作者、健康管理者搭建了一个公共平台,让他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为他们的服务对象提供全面的检查。它既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运营中心,也是一个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医疗、健康管理工作者的教育中心。

显然,东软看到了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均,健康管理相对滞后的现实问题,希望通过东软熙康的平台,为更多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涉足这一领域,也源自东软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领域的长期积累。然而,能够利用云和互联网的模式进行创新尝试,恐怕是东软这样一家企业级软件厂商对自身的又一次变革。

卢朝霞介绍,东软熙康是一个线上和线下结合的o2o平台。线上有熙康云,线下则有熙康健康管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实体机构和众多终端。通过线下的终端,东软熙康可以把健康档案数据采集到云端,在云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帮助个人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东软熙康是一个大健康平台,其中不仅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还有健康大数据的管理平台、医生互动平台、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平台。”卢朝霞说。

事实上,东软熙康从健康云的角度切入,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实体医疗、健康管理机构结合,正在打造新型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模式,让更多的百姓受益。东软熙康也成为了东软转型推进“BBC”战略的最佳范本。

据了解,东软正在帮助宁波市构建“云医院”。宁波市卫生局局长王仁元介绍:“这个虚拟的云医院,通过与线下实体医院的业务联动,实现网上诊疗,将大大方便公众看病。”他预计,今年年底,云医院将完成统一结算平台建设,可全面开展网上预约、健康咨询与管理。具体来讲,宁波云医院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健康管理设备,让患者可以把血压、血糖等指标直接上传到云端,医生再根据诊疗数据开具处方,对于一些需要定期检查、长期服药的慢病患者而言,节省了去医院排队、挂号的精力和时间。“宁波云医院可以看作是熙康的一个缩影,它充分运用了东软熙康的o2o模式,实现了线下医疗机构与线上的结合。”卢朝霞说。

技术实力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首席知识官张霞曾对记者说:“现在人们喜欢把企业划分为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暂且不说这样的划分是否科学。单说如果把东软划为传统企业,我并不认同,比如东软熙康就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按照互联网模式构建的。”

例如东软熙康开发了一款名为“瘦瘦”的用于减肥瘦身的移动应用(app),得到了众多手机用户的认可。移动应用分发平台“360手机助手”上显示,该应用的下载量是810万次,下载量排在所有健康医疗应用分类中的第四位,而且比排在第五位的应用下载量足足多了300万次。

张霞告诉记者,无论是“BBC战略”还是企业互联网化,东软提出这样的战略,都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很早就开始布局。从技术的层面看,东软从2007年就启动了SaCa云应用平台的研发,2009年推出SaCav1.0版本,支持面向消费者的垂直互联网服务,支持社交、终端消息推送、应用动态交付。在后续的版本更新中,SaCa陆续开始提供移动应用商店支持、企业的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社交化协作、数据可视化、海量数据快速处理等诸多功能,而这些功能无疑是企业互联网化过程中企业软件必备的。

东软的SaCa平台软件不仅支撑了东软熙康的开发和运营,以及“瘦瘦”这样的移动应用,它同时也为东软的众多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了企业互联网化的高效开发工具。比如,东软为深圳航空打造的移动app运营系统和软件,同样离不开SaCa的支持。“东软始终为用户提供的是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很少提到底层的平台软件技术。然而,在企业互联网化的大潮中,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进行与互联网、社交网络、移动相关的软件开发时,就必须有很好的平台工具支撑,这是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基础,也是支持东软自身向BBC战略转型的技术基础。”张霞告诉记者,相对于逻辑简单,高并发量的互联网应用,企业级应用的业务逻辑非常复杂,其实开发的难度更高。

张霞对东软的技术实力充满信心:“我们做过足够复杂的应用,同时也有足够多的用户验证了东软的技术能力。”显然,东软的转型还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而东软熙康、东软睿道(东软成立的教育行业o2o服务商)、东软云科技公司等诸多独立运营的公司,正是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验证。

全面转型

“东软要变得更年轻、更谦虚。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面对变革的时代,东软首先要变革自己,才能变革社会。”刘积仁表示,“不断创新与变革是东软不变的主题,不断地再造生命是成长的密码。”

互联网医疗运营方案篇3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运营模式

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互联网医疗企业迎来了“爆发元年”,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家隔离期间不方便去医院看诊,只好采取在线诊疗的手段,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更多的不足。互联网医疗作为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对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能否切实解决居民就诊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企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等是现在国家以及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互联网医疗模式分析

(一)运营模式一方面,互联网医疗的重要应用为实体医院看病流程部分环节数字化。实体医院一般在微信上设立公众号,医院、医生等相关信息,起到宣传作用。设立健康社区,用于医患之间交流、患者之间经验分享,最后提供线上挂号服务。而在实体医院大厅铺设自助挂号、缴费、查询的智能设备,降低人工成本,实现看病流程数字化。另一方面,医疗行业独立于实体医院之外的互联网企业,其线上网站建设与实体医院公众号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整合不同医疗资源,提供在线问诊、链接医药网站,在线配药、医药配送等等服务,目前比较典型的互联网医疗代表企业有39健康网、好大夫在线、丁香园等。

(二)盈利模式与一般互联网企业相似,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成本来源主要也是由流量变现、广告植入、会员费等构成,其中开设了在线问诊功能的企业网站,会采取服务收费的方式获取盈利。例如主要提供健康资讯类信息的“39健康网”以广告作为主要盈利模式,还伴随有医院后续服务、会员收费、技术服务、医生竞价等增值服务,未来更提出了健康内容的授权使用、在线医学教育、个人在线健康管理等新的收入模式。另外,互联网医疗行业还通过提供电子商务平台,为医院提供数字化医疗运营服务以及医药招商等获得盈利。例如寻医问药网提供药品购买平台、平安好医生运营保险等。但目前的互联网医疗行业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受政策影响较大,经营较为困难。

二、互联网在线医疗的优势

(一)优化就诊流程实体医院开通线上预约挂号,线下自助挂号、缴费、打印病历报告等功能,智能化、数字化医疗服务过程,优化了就诊流程,与过去患者必须排队完成这些步骤相比,节省了时间、降低了人力、物力,也减少了医院大厅人流密集程度,不仅让患者有着更加舒心的就诊流程,也帮助医院管理上减少了很多困难。对于部分不方便亲自去往医院的患者,通过互联网进行复诊,能解决部分问题,互联网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就医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从患者的角度上来讲,就诊流程的优化还有利于为一些急重症患者的就诊争取时间,帮助这部分患者快速进入到就诊流程中,这是切实关系到就诊者实际利益和身体健康的问题。

(二)平衡医疗资源由于中国制度上的不同,更多更好的医护人才、医疗资源等向一二线城市流动,导致了医疗资源的偏移,许多患者为了得到更好的诊治,不得不跨地区到大城市去看病。针对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整合了部分医疗资源,帮助部分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得到诊疗。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意味着就诊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医疗资源在利用形式上得到了丰富,使得就诊问题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提高了就诊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信息透明化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透明化,这对于患者来说有非常重要显著地积极意义。当患者所获得的信息得到了丰富,意味着其对医护人员的了解程度也会得到提升。以往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对医生不了解,也没有选择。而现在患者根据互联网上医生的公开信息以及其他患者对其评价,可以针对病情,自主选择更加适合的医生为自己诊疗,双方也能更好地建立信任。同时一定程度上激励了评价不高的医生,促使他们提高业务水平。

(四)社区分享经验互联网医疗平台所建立的经验分享社区,不仅能帮助患者对疾病方面知识有着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创建一个患者之间交流的平台,患友之间对于病情、心理方面都可以进行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

三、互联网医疗当前发展不足

(一)医患关系难建立在线诊疗模式难以建立和维护医患关系,目前居民进行诊疗还是倾向于在实体医院与实体医生建立面对面联系,有着更好的反馈。互联网医疗在实体医院的应用依然在医疗行业,核心的诊疗问题并不能用互联网代替,而在线诊疗平台,由于目前服务体系并不完善,患者大多只能进行基本的问询,病情首诊一般不能通过在线平台完成,无法独立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二)线上线下难结合目前在线诊疗形式单一化,一般通过图片以及文字进行问询,而患者在互联网上进行问询后,由于地区、医保、身体状况等一系列问题,往往不能进一步得到诊治,患者就医、诊疗、复健等环节脱节,且在线诊疗医生难以开具处方,医药配送问题也未解决,互联网医疗线上线下难以结合。

(三)在线诊疗难进行一般看病时,医生需要观察患者并面对面进行问诊,即时获取患者身体状态,根据检查结果才能判断患者病情并提出合适的诊疗方案。而在线诊疗一方面由于无法直接观察到患者,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另一方面目前医生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在在线问诊平台上提供问诊服务,医生与患者之间交流存在“时差”,不即时交流使得线下一刻钟的诊疗时间可能在线上两天都不一定能完成,进行十分困难。

(四)远程诊疗难纳医保由于互联网医疗项目不确定、收费无标准、医保部门难以核算远程医疗成本等原因,“不能报销”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痛点之一。而目前国家医保局的意见规定了部分互联网医疗项目准入医保,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但是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政策仍然在探索阶段,尚未发展成熟。

(五)盈利模式难持续由于目前互联网意料平台服务未解决患者痛点,且竞争激烈无序,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国家政策制度导致医生并不以在线诊疗为主业,患者数据价值性不高,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并且目前在线诊疗主要形式仍为问询,健康咨询并不指向医疗处方,最终导致咨询付费规模小,药品复购率低,其他增值服务等收费模式转化率低,难以形成完整商业闭环,互联网医疗企业收入难以支持企业长期发展,导致更难完善整合医疗资源服务,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四、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立足线下发展,辅助线上优化针对当前互联网医疗发展不足之处,企业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必须优先立足于线下发展,辅助进行线上优化。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患之间大多需要面对面进行诊疗,如果在线就诊平台独立于实体医院,线上线下没有实现有机结合,移动互联网医疗则会变成泡沫。企业应该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企业机遇,政府对此予以扶持,完善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开设线上医疗就诊平台同时,利用大数据实现健康档案互通,在当前分级医疗体制下,支持患者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解决目前医疗行业真正痛点,让患者“有处可医”。

(二)改进诊疗方式,多渠道完善服务目前在线诊疗主要采用图片、文字等形式,医患之间交流困难,通过改进诊疗方式,在平台上开设视频、电话等形式向医生问诊,辅以文字、图片,提高用户体验感,吸引更多患者由“只问不诊”转换为真正的线上问诊、确诊。并且由于当前在线问诊平台并不完善,平台上医生主要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诊疗,反馈很不及时,政府以及医疗机构可以就此推行新的举措,将兼职变为专职,医院可直接开设网上就诊窗口,安排医生网络当值,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

(三)政府推进政策,增加患者医疗保障在推进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同时,完善互联网医疗保障政策也应该齐头并进,当前居民面临的“看病贵”问题,很大程度源于医疗保障措施不完善,首先医保并未完整覆盖全居民,其次部分医疗项目不予报销,在互联网医疗中,面临异地医保、医疗项目不确定、远程医疗费用难核算等问题,医疗保障更不成熟,许多经济拮据的患者没有能力在互联网上进行诊疗。政府应该据此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增加患者医疗保障,才能促进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

(四)整合医疗资源,完善一体化医疗服务患者在一般按照搜寻信息、选择医院及医生、问诊、检查、确诊、治疗一系列步骤就医。当前互联网医疗行业没有做到完整一站式服务,患者不能在相关平台上一次性得到满足,相关行业企业应当整合相关医院及医生信息、定点检查医院、后续治疗医院以及医药购买平台等与患者就诊相关的所有资源,提供一体化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运营方案篇4

3月29日,呼和浩特,内蒙古肿瘤医院康复科首次采用最新引进的远程医疗问诊、会诊平台汇医在线,对一位脑中风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这是该院康复科的首个远程案例。同一天,北京,汇医在线Ceo何毅就本次远程医疗,以及国内在线问诊发展问题接受了《小康》记者的独家专访。

目标“医疗天猫”

互联网风暴席卷医疗领域,大量的互联网医疗项目涌现。汇医在线Ceo何毅告诉记者,他理解的未来医疗机构都会有两套和患者进行沟通的路径,一套是线下路径,即急诊室或者门诊室;另一套是线上路径,即线上的网络门诊或者院后管理系统。“医院有这样的需求,作为企业,我们愿意去为医院搭建这样的服务平台,在提供平台的同时,我们也提供知识、营销、售后、客服等服务,这就是汇医在线的定位。”江医在线Ceo何毅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应用的运营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种为淘宝模式,比如春雨医生。采用此类模式的互联网平台直接与医生签订协议,省去医院这个中间环节,类似于买家与卖家直接对接的淘宝店。第二种模式是以微医和好大夫为代表的互联网医院,该模式是互联网机构通过和线下医疗机构合作,取得所谓的地方许可,从而将互联网公司变成拥有行医资质的机构,进而整合医生在线多点执业,并向各地进行互联网医疗服务。第三种为京东模式,即一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采用这种模式的典型企业为平安好医生,该平台招聘了一千多位医生,和患者进行沟通、互动,完成在线咨询、治疗的过程。此外还有一种模式可称之为医生社交模式,企业聚集大量医生资源后进行医生资源的变现,开始向C端环节提供服务。

不过,不同于以上四种模式,何毅表示,汇医在线定位为第三方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也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医疗天猫”。医疗机构可免费在该平台上开通视频问诊、在线会诊医学直播、随访管理等功能,平台对患者进行服务收费,盈利部分平台和医院进行商务分成。“目前国内采用这种模式的平台屈指可数。”

为何定位“医疗天猫”,而非其他四种互联网医疗模式?何毅分析称,原因有三。首先,此模式更容易赢得t疗机构的认可。平台没有去越过或颠覆医疗机构,也没有用互联网公司重新配置医生资源,由此黏住了核心资源――医疗机构。当医院发现需要本院医生回到院内做互联网服务延伸时,汇医在线将是受益者,而其他模式或会受到冲击;其次,该模式更易形成线上问诊、线下接诊的闭环。对于纯互联网公司,线上问诊完成后还需要重新配置线下接诊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纯互联网公司可能更有话语权,医疗机构会根据被平台引导过去的患者数量提供红利;再次,运用此模式的公司不直接提供相关服务,而是依托一个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只扮演一个工具的角色,因此当监管趋严的时候,平台可以几乎不受影响。

不过,优势与劣势并存,在享受这些优势的同时,汇医在线运营负担较重。第一,做医院端销售的难度远大于医生端;第二,平台需在每个城市、每家医院投放设备,而互联网公司只需要搭建一个app就可以了。由这一点延伸,平台在每个城市都要配备运营团队,现在汇医在线在全国范围内的运营团队已达80人。相反,互联网公司是中心化运营,只需要线上、线下一个集成中心即可,管理成本更小。

对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何毅告诉记者,“从模式来讲,我们肯定是坚持不懈,竞争讲求差异化,追随成熟模式,最后会死得很惨。从管理运营来讲,我们无法超越机器化管理的互联网公司。但是反过来看,这也可能是我们的门槛,我们线上、线下结合于一体,将来可能会成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作为互联网公司,汇医在线会继续融资,以此方式吸引更好的人才,做更好的推广,在行业中慢慢夯实地位。”

借视频问诊,给互联网医疗添把火

何毅认为,分析在线医疗市场的认可度要从两个端口出发。对于医院端,他用一系列数字说明了医院接受程度较高这一现状:单汇医在线一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成功签约400家医院,上线240家,预计今年会签到500家。这或与汇医在线给医院传达的理念不无关系――汇医在线致力于为医院搭建互联网服务平台,让医生回到自己所在医院的互联网公寓上,为医院和患者创造价值。

从患者端来讲,用户习惯的培养还需要一个过程。何毅坦言,从线上情况可以看出,如今网络问诊群体正在逐渐增加,这一趋势在天气不理想时尤为明显。其次,在最近一次医疗改革后,医事服务费的上涨促使患者开始比对去实体医疗机构和线上问诊的看病成本,因此近期该平台问诊量明显增加。“我们发现,当线上、线下问诊能够达到同等效果时,患者更愿意在初查时通过线上的方式和医院进行接触。”何毅说。

在线会医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可?归根结底取决于视频问诊的可行性。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何毅首先对比了线上会医和线下看病的同异。“通常线上会医需要患者提供个人信息和影像、生化、病理切片等病情描述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医生能够对大部分基本症状作出判断,这同线下看病的原理相差无几。除了中医需要望闻问切,在初步确诊过程中,线下就医能达到的效果,线上方式都可以完成。”

随后,何毅指出,“视频问诊”本身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的前身是“远程医疗会诊”,这一做法在我国的医疗机构内部已经相当普遍、普及。下级医院把病例推送给上级医院,之后上级医院专家连通视频,与下级医院医生一起讨论病人的病症和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于国内患者来说,视频问诊还属于新兴事物,但在国外,这种就医模式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据何毅透露,国外的互联网医疗早已广泛运用此种问诊机制。无论是私人医生还是社区门诊,当出现转诊需要时,他们往往会通过视频问诊的方式先跟上级医院进行联系,根据患者和基层医生的共同描述来确定是否需要转诊。“视频问诊已经成为海外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它打通了私人医生到专家会诊的过程,也是联通各级医院的重要工具。”据悉,专注于该领域的美国互联网医疗平台taledoctor现已上市。该平台在聘请医生对患者进行在线问诊的同时,后台还拓展了医药配送系统。

何毅表示,汇医在线是用互联网手段把传统医院的远程医疗规模化、市场化。他坦言,过去远程会诊没能形成规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已经逐渐沦落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公益工程。在医疗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公益行为和政绩工程不能给参与其中的医生创造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持久的积极性和动力,因此远程会诊往往以失败告终。

互联网医疗运营方案篇5

移动支付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行业,而且正在加速渗透到我们生活及工作的各个方面。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中,移动支付将成为继高速网络(3G及4G)及智能终端后的第三大基石。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出电信运营商、银联、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公司三足鼎力之势。

“预计未来3~5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研究人士介绍,移动支付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指用户通过手机网络进行支付、账户操作等;近场支付则是手机通过射频、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近距离通信技术(nFC)。从国内市场来看,未来银行及运营商将成为国内移动支付产业主要推动者。

记者了解到,从市场格局上看,支付宝依靠阿里巴巴这一电商平台,积累大量用户规模和交易基础,占据了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另外,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市场占比20%,中国银联的银联在线占比9.3%。因此,支付宝依靠其巨大的用户规模和线上交易量,交易规模超过9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移动支付主要有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远程移动支付客户端,以拉卡拉为代表的手机刷卡器,以联动优势和上海捷银为代表的传统短信支付和以中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移动近场支付。由于三大势力对移动支付产业的诉求不尽相同,市场推广的动力也大小不一。运营商与银联主张nFC支付技术,其中中国移动与银联形成合作关系,以阿里支付宝和腾讯微信支付为代表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机构则更倾向于基于软件方式实现的二维码支付方案。

“移动支付的核心问题是安全属性。”分析师向记者强调,nFC安全属性要高于二维码支付,因此被市场寄予厚望。

随着苹果公司在2014年9月正式推出其革命性移动支付系统applepay,一方面将为运营商、银行以及银联推广nFC提振信心,另一方面也会迫使阿里、腾讯加速二维码支付的拓展和生态建设,因此2015年移动支付产业有望爆发式增长。尤其是中国移动在2014年主要资源倾向于向4G网络建设及推广,待取得足够的4G领先优势之后,由此三大Sim卡商——恒宝股份、天喻信息、东信和平将从中获益。相应地,正在建设校园支付生态圈、拥有tSm平台建设能力的新开普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当然,短期来看,目前阶段国内移动支付产业更可能由互联网公司主导。鉴于支付宝与腾讯更倾向于采用基于软件的二维码支付方式,即使采用nFC技术也更有可能通过HCe技术绕开电信运营商,个人消费者端(C端)无须增加硬件设备,支付受理环境(商户,B端)的改造升级却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第三方企业的投资价值。因此拥有二维码扫描枪、nFCpoS机具设计生产能力的新大陆,以及拥有商户信息管理系统并积累大量线下客户资源的石基信息具有明显优势。

智慧医疗拉开“大健康”时代帷幕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通过远程医疗、可穿戴便携式设备等方式进行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医疗产业正逐渐壮大。而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正纷纷涉足医疗领域。

1月27日,阿里健康(0241.HK)再度披露与医疗卫生领域应用软件企业卫宁软件(300253)战略合作成为业界重磅消息后。腾讯的移动医疗战略推进工作正在不断提速,据悉,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1200家医院接入以微信为平台的腾讯“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并均已实现微信挂号功能,另有近100家医院可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从挂号、取药到后期监测在内的全流程医疗服务。腾讯表示,虽然多数医院仍不能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全流程医疗服务,但这些医院已具备“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的雏形。通过升级,多数医院未来可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服务,而微信智慧医疗也有望在短时间内扩容至全国各地。

目前智慧医疗主要的应用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面向医院医生的,可称之为B2B模式,另一种是直接面向用户或患者的,可称之为B2C模式。面向医院医生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主要用于医生之间的交流、医学知识库的应用和管理病患健康数据等方面。现阶段一般认为智慧医疗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实现:用户健康大数据采集、远程大数据处理分析和智能医疗认知实行。

国信证券研究表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8.6亿元,2014年市场规模增长至28.4亿元,预计在2015年达到42.3亿元,同比增长48.94%,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574.1亿元,未来移动医疗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对于智慧医疗行业中投资机会,上海证券认为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医疗正在超级大风口上,首推万达信息,上海模式作为医改标杆,其在医改的各项创举有望在全国推广。其次,还要关注卫宁软件、东华软件、宜华地产、朗玛信息、荣科科技、海虹控股等公司机会。

以朗玛信息为例,公司业务转型就瞄准了医疗大健康数据,投资6.5亿元收购39健康网,目前39健康网已经覆盖了1.3亿人次,与国内500家医院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39健康网打造的药品通成为全国药品信息最全的数据库,并与微信合作向手机用户提供药品功效的说明。此外,朗玛信息还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设立了健康大数据的中心,对数据挖掘、网络科技进行系统性开发。类似的,汤臣倍健也具有智慧医疗概念,公司投资1亿元入股深圳倍泰,而深圳倍泰则已建立起“硬件大数据采集、云健康平台、智慧医疗、移动健康”的商业模式,正致力于成为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领导者。

大数据发展潜力巨大

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各行业,涉及到互联网、电信、金融、医疗、农业、教育等行业和领域。金融业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者,交易、报价、业绩报告、消费者研究报告、官方统计数据公报、调查、新闻报道无一不是数据来源。大数据的发展,对金融行业的转型、创新将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数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大数据商业应用给各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将海量客户信息特征转化为数据资源,从而精准营销获取商业效益。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分析,大数据将每年给美国医疗保健领域创造3000亿美元的价值,给欧洲公共管理领域创造2500亿欧元的价值,使美国零售业净利润增长达到60%以上,使制造业产品开发和装配成本下降50%。第二,大数据还能有效推动政务开展和智慧城市的构建,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服务效益和社会管理水平以及城镇智能化,尤指在政府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据研究人士分析,根据应用方向看,短期而言,大数据商业应用精准营销将更成熟化落地;而从长期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智慧城市构建方面将会大有作为。

1月21日,中证淘金大数据100指数的正式,其推出再次将大数据推向风口浪尖。1月22日有消息称,高盛正主导对新加坡大数据公司antuitHoldingspte进行5600万美元的投资。对此,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正悄然来临,数据背后所隐藏的商业价值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产业资本的大举进入将有助于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际知名投行,高盛出手一贯是有备而来,此次投资大数据公司也显示出其对该行业未来发展的看好,对其他同业公司而言或将产生一定的提振。

互联网医疗运营方案篇6

近期,财新健康点与埃森哲联合报告对目前中国市场上医疗信息化公司进行了基本梳理和重点解读,旨在探究在分级诊疗模式推动下中国医疗信息化公司的发展现状。

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截至2016年4月,中的医疗机构总数为98.8万家,2016年全国诊疗人数6.6亿人次。中国的医疗机构每天都有大量的有关疾病、医疗、药品临床试验和健康等数据产生、存储和流动。目前,中国一般的医疗机构每年大约产生1tB~20tB的相关医疗数据,一些大型医疗机构每年产生的数据量甚至达到了300tB~1pB。美国俄勒冈州健康科技大学医疗大数据和生物样本大数据学者陈遵秋和陈漪伊在他们的文章中曾提到,2011年美国医疗健康系统数据量就达到150eB。到2013年,医疗机构累积的数据量比2011年增长了85%。可以预测,随着中国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化的普及和电子病历的推广,以及更多医用级别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问世,届时中国每年产生的医疗数据将暴增。

国家新医改政策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在整个医疗改革中的战略地位予以确认,这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保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均支持和鼓励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进行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为信息技术在整个健康服务产业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尽管有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但因为在具体执行中的一些技术、政策、医疗伦理以及市场方面的因素,这些数据中的大部分还是被存储起来,等待挖掘、分析和应用。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些被冷藏的医疗数据也说明还有相当大的商业机会等待释放。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数据

服务公司总体现状

医疗信息化指的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医院与公共卫生的管理系统和各项业务功能系统中,对医院、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流程化管理,实现特定的业务功能,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广义的医疗信息化还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的远程医疗、云医院、移动医疗等。

(一)中国医疗健康数据公司市场现状

一般情况下,医疗健康数据公司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是医疗数据服务和医疗软件产品。因此,它们的市场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

1.医疗数据市场庞大

医疗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医院,而医院医疗大数据的汇集主要依赖于院内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新医改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大量关于医疗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的政策,对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扩大,目前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各类产品和服务市场正在快速成长。根据iDC统计,2014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总花费规模为223.12亿元,2015年增长至243.60亿元,预计202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总花费规模将达到430.01亿元,其间复合增长率为11.1%;2014年我国临床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约为20.64亿元,2015年达到24.48亿元,预计2020年将增长至52.17亿元,其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71%2.

2.医疗机构信息化覆盖程度参差不齐

由于中国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发展时间较短,从总体上看信息化覆盖程度不够,三级医院和三级以下医院、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具有一定差别,特别是高集中度、高共享度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覆盖还不够。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的2015~2016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研报告统计报告显示,在342家三级医院、194家三级以下医院样本医院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已实施比例低于80%,其中实施比例较高的有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已实施比例占75%以上;住院药房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门急诊挂号系统已实施比例在70%~75%之间;有些系统实施比例则很低,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仅占12.13%。

在医院临床信息系统总体实施现状中,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实施比例最高达到75.26%,其次是住院医生工作站实施比例为74.21%,电子病历系统(emR)实施比例为71.05%。已实施比例最低的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仅为8.77%。

从数据看,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中有些细分领域已实施比例比较高,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样本医院中,三级医院的数量超过60%,而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不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优质医疗人才方面,都占有了绝大多数优质资源。因此,从全国范围看,实际的覆盖率要远低于CHima的统计数据,同时说明医疗软件市场远未饱和。

3.临床数据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另外,从CHima历年的统计数据看,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市场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市场已经趋于平稳,而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的比例正在逐年增高,这一市场份额也在逐年扩大。临床医疗数据是医疗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因此这一市场也是未来的发展重点,比如临床数据中心(CDR)。

临床数据中心(CDR)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医院范围内制作的终生纵向多媒体记录,包含患者所有重要的临床数据,可集成院内各科室级临床信息系统(如医嘱、病历、检验、心电、超声、病理等),实现所有临床诊疗数据的整合与集中展现,并为决策提供支持信息。

在国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最早进行了临床数据中心建设的探索。该院建立了临床数据中心CDR,目前医院集成平台上一共有31个厂商的53个系统,其中有23个系统已经接入了CDR中,CDR中已有410万个患者,9.5亿条临床数据,每天通过集成平台交互的消息有26万条,每个月增长1600万条临床数据。

不过CDR上线会涉及到医院海量数据的历史迁移,不仅耗时长、操作步骤繁琐复杂,还涉及到与HiS、empi等平台的交接对应。北大人民医院CDR平台的上线共迁移了1287万条就诊数据、2763万条用药数据,以及1.35亿条诊疗申请数据。

我们统计了中国采购招标网上公示的全国医院临床数据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设备中标公示,发现建设CDR中心的医院不仅有三级医院,大量的二级医院甚至社区卫生中心也有招标。单体建设金额在230万至2000万元不等。

(二)医疗健康数据公司总体现状

1.企业数量、体量及主营业务

我们根据手头资料,统计了目前在国内医疗健康数据行业参与经营的320家公司,其中既有国内的上市公司,也有跨国医疗数据公司,还包括大量的创业公司。根据公司的主营业务,我们大致把公司分为四类:医疗信息化公司、专科医疗信息化公司、科研类大数据公司、药事服务和医保数据公司。其中医疗信息化公司大约有177家,这类公司的比重最大,上市公司/大公司多集中在这一领域,同时还聚集了大量创业公司。专科医疗信息化公司大约有48家,这个领域以创业公司为主。科研类医疗大数据公司大约有17家,其中包括专科类医疗大数据,如有思派网络、新屿科技等四家肿瘤大数据公司,也有太美医疗这样专门向药企、器械企业提供临床试验软件和数据的公司。药事服务和医保数据公司大约有23家,在这个领域创业公司占了绝大多数,但影响力最大的是上市企业海虹控股,海虹控股从2009年就启动了pBm业务。另外还有一些在地方医保数据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创业公司,如金豆医疗与武汉医保部门的合作。

2.公司分布地域

从地域看,这些医疗健康数据公司多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或许和这些地域原本互联网it公司众多有关。从这些公司的所在地看,北京是全国医疗健康数据公司发展的重镇,聚集的医疗健康数据公司最多,有59家;其次是上海,有26家;深圳位居第三,有25家公司。另外,杭州、广州、成都、南京的医疗健康数据公司数量也都多于10家。

(三)行业竞争状况

1.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医疗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巨大,获取其商业运营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通过医改把现有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打破,使医院有动力共享数据;2.通过医院、医保的信息化建设获取医疗大数据,并将其标准化。

而抛开政策之外的因素,针对地方政府、医院和医保的各方诉求,医疗大数据公司只有不断推出相应产品和服务满足政府、医院、医保等诉求,并有更多的成功案例,才能有机会获取医疗数据的运营权。而数据就是资本,掌握更多的数据资源,在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据CHima2014~2015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研报告统计,在335家三级医院、235家三级以下医院样本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已实施比例低于85%,其中实施比例较高的有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已实施比例占80.35%以上;住院药房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门急诊挂号系统实施比例在75%~80%之间;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医疗统计系统、护理信息系统、药品会计系统、手术室排班/计费管理信息系统等的实施比例在70%~50%之间;医疗管理与质量监控系统、医学文献管理系统实施的比例则在30%左右。总体上,三级医院已实施的比例高于三级以下医院。而CHima2015~2016年度报告统计中,在342家三级医院、194家三级以下医院样本医院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已实施比例低于80%;其中实施比例较高的有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已实施比例占75%以上;而住院药房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门急诊挂号系统实施比例在70%~75%之间;一些系统实施比例很低,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仅占12.13%。

在CHima2014~2015年度调查报告中,在医院临床信息系统总体实施现状中,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实施比例最高达到75.26%,其次是住院医生工作站实施比例为74.21%,电子病历系统(emR)实施比例为71.05%。已实施比例最低的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仅为8.77%。其中体检中心管理系统、医院传染/感染监测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的增长幅度比较大。在2015~2016年度调查报告中已实施比例最高的是: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三级医院是76.90%,三级以下医院是64.95%;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三级医院为76.61%,三级以下医院为64.45%;门急诊医生工作站系y三级医院为76.61%,三级以下医院为60.82%;电子病历系统三级医院为73.68%,三级以下医院为61.86%。接近一半的临床信息系统在我国医院的已实施比例较上一年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涨幅最快的有:重症监护系统、临床知识库系统和放射信息系统。

大数据能产生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挖掘的水平。大数据技术实际上是对计算机科学、电机工程、通信、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发展的一个综合考量。有些技术条件在10年前才逐渐成熟,我们今天的大数据应用水平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能在大数据技术上胜出则具有先天性市场优势。医疗大数据和精准医疗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入,科研类医疗大数据公司因为还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运营机制,所以从市场的角度看,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系统仍然处于摸索中。

CHiam2015年调查报告显示,医院在选择软件供应商时着重考虑的因素有本地化服务、厂家实力和品牌、成功案例等。其中,有71.75%(409家)家医院首先会考虑该供应商是否拥有本地化服务的机构;其次是厂家的实力和规模,这个比例占到61.23%(349家);最后是供应商是否有大量成功案例,这个比例为55.79%(318家)。

2.主要竞争企业市场份额

从12家上市公司医疗健康数据产品线以及市场份额比较来看,各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基于提供医疗软件服务未来市场将形成区域马太效应,获得运营区域医疗大数据后,再落地推进区域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时代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推动着医疗产业不断革新,远程医疗、养老、健康管理和医疗控费等大健康机构开始对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付诸实践。其中,以线下医疗机构资源为依托、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医院,成为2016年引人注目的新生事物。据统计,从2014年第一家互联网医院诞生到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约36家。其中,已经实现落地运营(已提供pC端或者app端服务入口)的共有25家,其他11家在2016年已经公开宣布签约在建。而iDC2017年2月的“2017年中国医疗it十大预测”中,预计2017年将会发展到上百家。互联网医疗业务模式也会逐步落地,预计2016年互联网医疗的门诊量将达到370万,后续几年中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到2020年问诊量会达到2.96亿,占到全部就医问诊量的近4%。

广东互联网医院、徐汇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是几家运营较早、知名度比较高的互联网医院。上海徐汇云医院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推出的国内首家云医院。医生通过网络视频与病人面对面交流,通过询问、观察和医疗仪器检测上传的信号数据、影像图片等对病人实施诊断的智慧医疗平台。公开资料显示,自2015年12月16日推出至今,注册用户6万余人,共为30万余人次提供医疗及健康咨询服务,服务范围已达8个省、600余家机构。通过“1+1+1”3级医疗机构及职业医护,为病患提供视频看病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健康管理及随访;将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融合延伸至机关单位、社会药房、养老机构、社区街道、居委会、家庭、个人,辐射包括边远地区。

1.广东省网络医院

广东省网络医院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于2014年10月成立的,截止到2016年6月,已在全省21市58个县设置网络就诊点4800余个,提供专职网络医生57名、兼职医生553名,为全省100多万群众提网络诊疗服务或咨询服务,开具电子处方50余万张。

2.乌镇互联网医院

乌镇互联网医院是桐乡市人民政府与微医(挂号网)于2015年12月打造的“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创新平台”。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乌镇互联网医院已在全国17个省市落地,并且在四川率先突破性进行在线医保支付,实现了由国家为百姓购买服务,带领互联网医疗行业商业模式的落地。2016年,乌镇互联网医院实名注册用户超过1.5亿,日接诊量超过5万人次,相当于几家大型三甲医院的接诊量。

目前,互联网医院已接入桐乡医疗机构号源,居民通过微医app不仅可预约当地医院,还可预约全国的专家号。2016年,互联网医院营收近1亿元,成为行业内唯一实现大规模营收的盈利公司。

总结

医疗it基础完成数据与ai应用将成竞争热点

通过市场和公司资料调查,以及比较CHima两个年度报告数据变化,我们发现:

1.医疗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成HiS、emR、paCS等信息系统,主要集中结算收费药品进销存等财务计费为核心的医疗软件市场已经趋于平稳饱和,多数公司能提供HiS类产品和服务;但是这些系统在支持检查、诊断、护理等核心\疗流程方面是分散的,其保障医疗质量和提高诊疗水平的潜力略显不足。

2.医院临床信息系统(CiS)建设正在向更细化、服务于流程控制的方向演进,以病人管理为核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成为市场的热点。

3.由于医院越来越重视医疗数据的价值,为了打破院内的数据孤岛,实现院内数据共享,投资建设院内集成(开放)平台目前处于高速增长期。

互联网医疗运营方案篇7

以用户为主导的应用驱动服务,贯穿病人就医的全过程和为病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全过程,这就是我所要讲的移动健康服务。现在,在病人入院之前,医院能否做好预防、防止、预测工作,影响到医院医护、医疗有效性的提高、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对于很多出院后仍然要做远程监护的病人,这种移动健康服务技术有助于做出院后的监护,使被监护者能恢复健康常态,而且保持不再入院。

移动健康服务所需要的可穿戴设备,指的是移动的,一定要动起来的便捷设备。在我们的理解中,移动健康服务可以实现数据上传,使得每个人都有医疗档案,数据可以存储、传输。而这里面需要有医疗专业的流程,还有各种专业人员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可以是医院、社区医院。在这种移动健康服务中,涉及的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概念,这个概念要比医疗健康行业的生态系统复杂得多。在医疗健康行业的生态系统中,首先是政府机构,因为这是跨界,是技术、医学的融合,政府既要有政策鼓励发展,又要有监管制度。另外则是technology,包括运营商、健康服务提供商、集成商、平台建设以及设备提供商。还要有真正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社区医院、农村卫生站等。

在移动健康服务业务中,移动运营商扮演着多重角色。我主要分析了以下三种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运营商有多种角色、并发挥着多种作用。第一种是ott(管道/连接提供商模式),运营商不涉及具体内容,直接提供网络流量打包。第二种是iaaS+paaS(平台/智能管道提供商模式),运营商最终建立和运营平台,因为运营商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用户群,中国移动在网络上有7.2亿的用户,用户群里需要医疗健康服务的肯定有很多,而且不同行业的组成。所以我们建立平台,我们可以帮助用户共同开拓这个市场,用户可以进行认证,可以打包来销售,统一未定价,这本身我们和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可以合作做服务,可以很快为用户提供服务。另外一种是SaaS(服务提供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在价值链上提升,国外运营商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运营商入股医疗服务提供公司,这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创新移动健康服务

在移动健康平台的基本架构上我们可以看到,中间是系统平台移动健康服务,底层有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通过网络接人,在上面则是各种各样的健康应用架构。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在健康应用架构上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一些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我下面主要介绍在基本架构下我们怎么进行移动健康服务,包括在不同的应用需求、与医院打交道以及自动分析能力上我们所做的工作。

其中,个人健康管理,是我们给客户所提供的一种健康管理服务,能让他们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不受亚健康的干扰,提高他们对运动、健康的意识。在我刚才所说的平台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设备,包括计步器,通过蓝牙、USB直接连接的方式。对个人运动的健康管理,从每个人的运动过程中,不管是在健身房运动还是户外散步、在办公室参加会议、或者吃饭,肾所有的活动都记录下来并进行归类、分析,给用户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描述。同时,在这个平台上既可以管理用户的活动,也可以成为个人的社交网络,大家可以在上面互相比赛。我们还将进一步对运动行为进行分析,例如把“昨天走了多少步,有氧运动是多少”这些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再通过手机客户端,或者通过短信连接一个专门的wap(无线应用协议)来提供服务。

移动健康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我认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其健康的主要因素。个人的生活方式中既包括运动的问题,也包括睡眠的习惯,还有营养的问题。比如,要如何利用可穿戴设备对个人的睡眠进行分析?大家知道有些设备有一些简单的分析功能,仅依靠3D动态来进行睡眠的分析,但这种简单的分析不能对睡眠的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如果要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判断是深睡还是浅睡,或者是否有睡眠障碍,紧靠这种简单的设备是不够的。对此,我们做了一个尝试,通过数据传输以后测试睡眠情况,即时通过手机展示出来,虽然说目前这样的服务还没到医疗临床阶段,但可以做很好的筛查,深入分析个人的睡眠质量。

再如我们比较常见的疾病中的心血管疾病,该病发生以后很难治愈,只能保证不恶化。在家庭的自我健康管理,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主要针对出院病人的监护,我们对需求进行分析,建立了分级系统,病人出院以后可以带回去,遵照医生要求的数据,保持每天运动的运动量,并关注血压的变化情况。

我刚才讲的几个例子,把我们所做的工作,都建立在平台的基础上,而且我们开始建平台的时候没有想到会有很多问题,通过应用的研发突然发现有很多需要增强的、进行扩展的、进行优化的等等,这个系统可以进行过程循环。

移动健康服务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移动健康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是可持续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复杂的生态不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可以进行独立运行的端到端过程,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的各方都要得到好处。

互联网医疗运营方案篇8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医院;体系架构;医疗应用;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1日

随着“互联网+”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智慧医院的建设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在医疗卫生行业推广并且运用“互联网+”技术被首次提上日程。2015年7月初,《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建设和运用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严格的要求。

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伴随信息时代的发展,医疗行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可以改写医疗行业应用的历史并且能够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智慧医院的建设则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应用的具体体现。智慧医院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以逐步实现集疾病预防、网上诊疗、康复照护于一体的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现今,国内多地已经开始加快智慧医院的建设,智慧医院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为人们提供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优质服务,不仅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贴心及时的服务,还提高了医院的办事效率、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共享。未来智慧医院的发展将有望破解卫生医疗健康服务的难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实现医疗健康服务的创新和应用。

一、智慧医院体系架构

根据目前大多数医院的设施建设状况,现阶段智慧医院主要是由三大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即基础设施、数字化设备和医院信息化。只有集这三大部分为一体,在实现相互融合、信息共享、互相依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智慧医院的智慧功能。(图1)

互联网的信息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能力为智慧医院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信息集成平台和通信传输平台的构建保障智慧医院实现了患者、医院、系统之间有效沟通,共享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形成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高效医疗健康服务系统。智慧医院的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图2)

根据医院的实际特点,在物联网体系架构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智慧医院的体系架构。智慧医院的体系架构包含了一个统一门户,两个集成传输平台,两个基础信息采集层,三方面应用。统一门户是指智慧医院为广大用户提供统一的移动门户,保证用户登陆注册得到统一认证,既方便用户使用智慧医院这一新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又有利于医务人员、后台服务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统一门户集成多样的应用,由信息化应用、管理决策应用和移动化应用组成。各方应用保障了门户的安全管理以及信息可及。

在智慧医院的体系架构中,信息集成和通信传输两大平台支撑了各方应用和门户。医院数据采集层为信息集成平台提供了医院医疗服务的原始数据信息,而信息集成平台将这些原有的数据信息集成为标准的数据中心。通信能力构建层则支撑了通信传输平台的运转,开放式的通信传输,有利于为医疗卫生工作提供实时、准确、全方位的医疗信息,从而提高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工作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可靠的医疗健康服务。2013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电信合作建设智慧医院,首先就完成了统一门户、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和通信传输平台的建设,并且有各方移动应用的支撑。

二、智慧医院建设现状及其前景

自从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以来,智慧医疗、智慧医院也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更是被众多投资者看好。仅2014年一年,全球对数字医疗创业的投资额就高达65亿美元。不难看出,投资者对“互联网+”医疗的关注日益高涨。智慧医院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方式纳入更多的医疗健康服务,创新了就医方式,患者就医更加及时、便利。

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医疗机构加大了对信息部门的投入,加快信息化的升级和改造。很多医院和互联网公司也已联手尝试研究建设智慧医院。例如今年3月刚刚启动运营的宁波“云医院”,凭借强大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信息技术,初步打造了一个含有1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226名专科医生的健康医疗平台,患者登陆“云医院”这个平台,可以预约医生,进行病情咨询、网络诊疗等。同时“云医院”还拓展延伸了传统的健康医疗服务的内容,患者可以咨询线上医生进行疾病预防,并且还有病后康复的周到服务,“云医院”还能为患者提供线上家庭医生的服务。而且宁波的“云医院”打破了传统购药取药方式,初步实现了医药分开。另外,中国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中国移动联手建设的智慧医院实现了医院各个部门之间互联协同办公,扩大资源共享,降低了运营成本。移动互联使得患者在就医后能够及时接收检查报告和医嘱等医疗服务。

此外,国内许多信息相关企业也已经跃跃欲试,研发各类相关数字化的系统,使得医疗健康服务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

(一)独立医疗服务应用蓬勃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智慧医院的发展大潮中,许多优秀的创业公司提供的独立医疗服务应用已经在引领行业迅猛发展,同时也在充分发挥自己灵活变通的优势,为使用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些独立医疗服务应用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以趣医网和挂号网为代表的线上问诊分诊平台。这一类应用平台通常会和知名医疗机构进行合作,邀请知名医疗专家在线为患者解答一些基础的医疗信息咨询问题;第二类是线上医疗社交平台,例如春雨医生、好大夫网这类的平台。这一类应用主要着眼于为医生和患者、患者和患者之间构建一个线上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生和患者可以充分进行双向沟通,对于患者关心的疾病信息和医疗体验等提供补充信息;第三类独立医疗服务应用则是更为细化的患者服务应用。这一类细化的应用以服药提醒、体质数据记录和健康咨询提供等作为自身主要竞争点,针对细化的目标客户群体,以资讯服务作为主打内容,从而在细分医疗服务市场中夺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相关医疗应用。以百度、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蓄势待发的互联网+智慧医疗市场。与独立创业公司相比,他们拥有更强大的财力、人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与独立医疗服务应用专注于医疗服务渠道改善不同,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借助于自身多样化的产品线和雄厚的研究实力,更多地将目光转向了医疗服务生产线上的其他环节。

为了解决挂号、收费、远程问诊这三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百度和总医院在2015年1月15日联手共建医疗平台,着重解决智慧医疗的技术难题,将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医疗服务相结合,借助科学技术为患者更好的服务。而与百度注重于技术方面的大数据发展不相同的是,阿里巴巴在互联网医疗市场仍然坚持着自身电商起家的本色。阿里巴巴率先进入医药电商的领域,投资了像寻医问药、U医U药这样的医疗平台,为“未来医院”的建立奠定了稳健的基础。2014年初,阿里巴巴收购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随后公布了“未来医院”的计划。阿里巴巴欲利用自身的支付宝为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平台,以此帮助医院建立互联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而腾讯的互联网医疗则是以微信为立足点,实施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智慧医疗方案,人们通过微信即可挂号预约、在线支付、接收检查报告等,实现了完整的医疗o2o的闭环。

“互联网+”时代智慧医院的建设突破了多年来的医改难题,共享医疗健康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效率。不论是医院自身的研究和建设,还是卫生医疗机构与信息企业达成战略合作,都实现了对传统医疗模式的突破和创新,改善了医疗健康服务质量。

第一,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降低成本。智慧医院接入了各级医疗机构,着重点和专业性都有所不同。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撑系统可以对患者的医疗信息进行统计、筛选、分级,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来选择相对应级别的医疗机构就医,这就有效落实了分级诊疗,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的状态。

第二,重构就医方式。智慧医院的建立能够拓展医疗资源,在提供更多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同时就打破了传统的就医方式。通常一所医院的医生是有限的,而优秀的医生资源又是需要经过多年培养才可获得的,优质的医生资源和信息资源可及性比较弱,所以会出现患者就医困难的问题。但是在智慧医院这个平台,囊括了数量非常多的优质医生资源,患者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通过互联网接受诊疗。

第三,开放取药模式。智慧医院与连锁药店、医药电商的互联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购药、取药模式,打破传统的“以药养医”的模式。智慧医院的线上医生开出的处方迅速传递到第三方,患者可以选择在连锁药店或者是线上进行购药、取药。这一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当今医院的医护人员“拿回扣”的问题,降低药品成本,缓解患者的就医压力,实现医药分开。

三、智慧医院建设面临的问题

智慧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智慧医疗应运而生。然而在我国现有的国情和医疗环境下,智慧医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宏观政策指导。智慧医院毕竟是新鲜事物,尚未有太多的成功先例。目前我国在智慧医院的整体规划和实际推进过程中都没有明确、现成的借鉴经验,只有个别城市制定的规划目标和实施意见,无法对具体问题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显然,在智慧医院的建设和推进过程中,政府的宏观政策是必不可少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行的卫生医疗政策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推进智慧医院的部分需要调整,以此来为智慧医疗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通道。由于没有宏观的政策指导,缺乏行业运营的统一标准,各个地区智慧医院的服务质量就会良莠不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卫生医疗水平不高的地区在智慧医院的投入力度和参与程度会更低,这样仍然会走进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怪圈中去。

(二)法律法规的欠缺。在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指导和推动是必不可少的,法律法规的制约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医生多点执业和患者信息保护方面仍然面临着法律空白亦或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加强相关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的制约来保证智慧医院建设的顺利推进,以防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可以保障智慧医疗的安全落实,使得互联医疗服务和相关行为有法律支撑。

(三)碎片化时间无法保证医生的服务质量。目前,智慧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主要依靠现存的医疗机构中的医生碎片化时间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本来医生在实体医院的工作已经很繁忙,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都很大。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都令人很担心,许多优秀的医生每天的门诊量太大,不能保证在碎片化时间能够以同等的精力为在线患者服务,患者的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诱发更多问题,而且次生的问题和矛盾可能还会激化现有的医患关系,这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医生、智慧医院都是极其不良的影响。

(四)信息安全保护仍待加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如何保护公民个人的电子档案信息和隐私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来说,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应用的平台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信息的保密和储存;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构建一个涵盖整个社会的“互联网+”智慧医疗体系,势必要求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要构建一个数据与信息流通无障碍的交流网络,用户的个人健康医疗信息应该能够在医院与医院间、医疗服务应用与应用间无障碍进行流通。因此,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公民个人的互联就医信息和隐私保护成为智慧医院推进过程中需要突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智慧医院各地发展不均衡。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现有的国情下,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地区卫生医疗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各地医院参与建设智慧医院的积极性有所差别、推动智慧医疗的步调也不一致,不同城市以及地区的智慧医院发展都是不均衡的。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上,还体现在各地医院在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上。有些医院虽然已经建立了医疗信息系统,但是应用的范围还局限于门诊挂号、电子病历等方面。在信息化的投入规模和力度也比较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普及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发展的不均衡会影响患者就医的便利和质量。

此外,还面临着处方社会化、在线医保报销机制和药品流通管理机制等多方面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如何突破现今智慧医院所面临的瓶颈、解决困惑的难题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议题。本文从政府主导、法律建设、社会参与、技术提升以及人文建设几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如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政府主导并干预,完善政策环境。完善智慧医院的组织机构,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权益、提高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为目的,政府应当对智慧医院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机构建设,并且建立健全智慧医院的管理制度,出台智慧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配套政策,对医生的准入标准进行严格地设定和控制,加强对智慧医疗环境下医生执业的监管,推进互联网医疗的进程,真正实现智慧医院便民惠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来支持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加强法律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条文。制定在互联网环境下疾病诊疗的相关法律条文,对机构准入、医生网上诊疗、网上医疗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严格地法律规范,以此来支持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目前,通过智慧医院接受在线诊疗的患者往往面临享有同等的医保待遇。因此,调整完善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并且制定智慧医院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以此来保证公民的权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电子档案信息和就医隐私,为公民提供安全的互联就医环境。在相关法律条文和卫生政策的出台下,才能形成一套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发展体系。

第三,提高社会各方的参与度。目前,仅仅依靠政府一方的力量仍然不能完全支撑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以智慧医院这个新的平台为纽带,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其中,带动市场化经营,先进开放的市场环境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打造公立民营一起协调发展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第四,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文化建设。随着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显得越发重要,对于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及缓解医患紧张关系都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互联开放的智慧医院也为医疗健康服务带来了创新空间,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健康信息服务、中医药医疗健康管理等一系列新型的健康服务产业都将成为智慧医院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智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日益重要,构建完善智慧医院体系架构、突破瓶颈、解决智慧医院存在的问题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议题。我们应该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为突破口,科学合理共享优质医疗资源,丰富互联医疗健康服务的内容,改进医疗服务的模式,突破现有的设备、人员、信息的限制,优化提升智慧医疗效率和水平,创新智慧医疗服务的管理理念,实现公立民营协同发展,使得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及时、便利、安全的智慧医疗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晋军,丁富强,郑荣.智慧医院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应用[J].中兴通讯技术,2014.4.

[2]陈秋晓,张莹,姚志刚,姜忠.智慧医院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医院管理论坛,2013.3.

[3]俞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医院架构及服务访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4]何遥.智慧医疗的发展[J].中国公共安全,2015.10.

[5]牛铁.医院智慧型信息化战略探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5.1.

[6]赵彦杰,唐颖淳,孙金成.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医院平台设计与实现[J].互联网天地,2014.4.

[7]何伟.智慧医院发展的新契机――论物联网技术为医疗带来的巨大变革[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2.

[8]曾耀莹.联想力垒智慧医院[J].中国医院院长,2014.10.

互联网医疗运营方案篇9

身在甘肃天水的霍先生患了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本要启程上兰州甚至北京的大医院试一试,但这让霍先生一家非常为难,一来霍先生的身体非常虚弱,难以经受得起远途奔波,二来家人需陪同前往,算下来是笔不小的开销。此时,甘肃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网络发挥了它的效用,帮霍先生省去舟车劳顿和远途花销,在家门口就让联网的著名教授会诊确诊了。

经过8年时间的发展,甘肃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网络覆盖医院已由最初的100多家发展到1300多家,织就了全国最大的远程医疗会诊网络,同时,也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覆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省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联接起网络,远在外地的专家教授也可以为地处甘肃乡镇的患者会诊治病了。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中写道:朱紫国国王患病,孙悟空为其诊脉,通过“悬丝诊脉”,诊断国王为“双鸟失群”之症。中国传说中的这种“悬丝诊脉”绝技一直透着一股深藏不露的神奇,让人对拥有此高超诊脉技巧的人心怀尊敬。现在,远程医疗通过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几千公里甚至远在地球两端的人都可以进行诊断,让我国分布不均的医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我国地域广大,各省市地区发展不均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行各业特别是医疗行业,更是发展迅速而矛盾也随之而来。纷繁立起的医疗单位、制药商、医疗器械生产商等之间所形成的泡沫经济网,使医疗行业内为争取利益而将服务商品化、经济化。另外,迅速发展的医疗行业与不够健全的医疗体制之间有矛盾,国家大力扶持让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城市,而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县市乡村医疗资源和环境较差。

因此“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了近几年备受政府和百姓关注的民生话题。在2015年1月26日《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上,总理问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你们做远程医疗吗?”李彦宏介绍百度已经在开展相关业务,通过互联网让病人找到最合适的医生,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的答复让总理点头称赞。

远程医疗重构医疗资源格局

远程医疗系统是综合现代通信技术、医疗影像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具体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

远程医疗系统在业务层面实现多媒体通信系统与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对接;在功能层面实现各联盟医院的视频、音频和数据以及医疗业务的互联互通;在应用层面实现手术室、医疗培训室、诊治室、放射室等科室的全面互通。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以检查诊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以咨询会诊为目的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以教学培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教育系统和以家庭病床为目的的远程病床监护系统。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专家资源、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现状。我国人口的80%分布在县以下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三级医院和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也大多分布在大城市。

即使在大城市,病人也希望能到三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造成基层医院病人纷纷流入市级省级医院,加重了市级省级医院的负担,造成床位紧张,而基层床位闲置,最终导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浪费。利用远程会诊系统可以让欠发达地区的患者也能够接受大医院专家的治疗。另外,通过远程教育等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医院医师的水平。

同时,远程医疗缓解了偏远地区患者转诊比例高、费用昂贵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边远地区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危重、疑难病人往往要被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到外地就诊的交通费、家属陪同费、住院医疗费等给病人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同时,路途颠簸也给病人身体造成了更多不适,许多没有条件到大医院就诊的病人则耽误了诊疗,造成了更大的痛苦。而远程会诊系统可以让病人在本地就能得到相应的治疗,大大减少了就诊费用。

因此近年来,国家对远程医疗应用非常重视,亦不断加大医疗领域的改革和投入。据《中国证券报》研究分析,远程医疗市场规模在2013年达到22.1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0.8%,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达到95.8亿元,其中2015年将是远程医疗快速突破发展年。

iDC最新的《中国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行业it市场2015年10大预测》也显示,中国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产业在2014年出现了突破式的发展,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健康管理等新的业务模式在经历了多年的孕育之后开始初具轮廓,并且开始冲击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

iDC中国医疗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高级研究经理肖宏亮说:“预计在2015年,由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化技术驱动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和健康管理模式将会逐渐成熟,并逐步探索出盈利模式从而迎来更大的跨越式发展。这些新业务新模式将会是传统模式的有效补充,并将非常有效地促进中国医疗改革目标的实现。”

找到痛点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远程医疗首先是一个医疗行为,必须由医疗机构和具有医疗资质的人员提供。即远程医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B2B,就是机构对机构,两个不同的医疗机构的合作;一种是B2C,直接对医疗机构以外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2015年春节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得网络医院批准的医院。

获批“远程医疗”让从前只是在医疗机构内部即B2B模式的远程医疗转换为B2C模式,让医疗机构可直接面对患者。“网络医院”的最大看点在于,一直握在医院手中的处方已在通过正常途径流出。这源于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对处方流出“开闸”,其中规定“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属于远程医疗服务。”

在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合作的药店中,患者可通过电脑视频和耳机与在线的医生进行对话,随时拍照上传到系统,供医生查看。同时,体温、血压、血糖等数据也可通过仪器上传,供医生断症。若开具了处方,纸质处方会从药店的打印机打印出来,上面有医生签名、患者病情等信息。通过这张处方,患者可以直接在药房买到处方药。

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Cto栗昕认为,国家从2009年开始就对远程医疗进行了很大的投入,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远程医疗系统建成后都处于停滞状态,没有真正地用起来。究其原因,更多是应用层面的问题,比如医保政策的配合、会诊/诊断的收费标准、会诊费用的管理等,虽然各省都出台了相关的会诊收费标准,但是大都不规范、不严谨也不统一,有的价格非常低,基本没有办法维持运营。

不久前,在“第五届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大会暨第三届智慧医疗健康中国论坛”上,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总裁邰从越发表主题演讲认为,远程医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数据信息的对称性,“专家看到的患者信息应该跟基层医院看到的是一致的,否则就可能发生误诊。”

为保证信息的对称性,他认为医疗相关信息化系统(包括远程医疗系统)应尽可能地遵从相关国内、国外的标准,例如DiCom、HL7、iHe、iCD10、aCR等。传统技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信息对称性问题,随着影像技术、检验技术及it技术的发展,信息和数据的标准正在被推广和普及,信息对称性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以影像产品为例,现在的设备制造商和医疗软件提供商都会遵循DiCom标准。以往电子病历信息是通过手工输入、扫描、投影等方式传送,现在由于有了通用的标准(HL7、CDa),可以把电子病历的完整真实信息传送到专家端。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应用保证了病理图像的无损传输,还有远程心电、远程手术示教、远程超声/内窥镜示教等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虽然成熟度目前还没有影像那么高,但基本能解决信息对称性的问题。从技术层面保证了信息的对称性和准确性。”栗昕说道。

但在现实中,更多的远程会诊系统都是通过辅流技术(视频会议中实时传送课件、文档等信号,即使用辅流传输)实现远程视频会议,这在技术上就有两个问题:

首先,传输过来的信息不能保证跟在医院看到的完全一致。虽然现在视频会议可以做到高清,但并不能完全解决色温、色差问题。医学影像等资料也无法保证信息对称性,非DiCom的影像无法进行诸如窗宽、窗位调整等操作,更谈不上三维重建等高级后处理。

其次,更大的问题是,所有的证据文档都在基层医院申请端,专家端什么都没有,一旦将来产生医疗纠纷,就会是一个大问题。十几年前,大家认为远程医疗就是远程视频会议,其实远程视频会议只是远程医疗的一个辅助手段,专家诊断的依据更多是基层医院提供的各种相关检查、检验信息和病历信息。而传统通过胶片扫描仪、实物投影仪等方式传输医疗资料给专家的方式,还是解决不了信息对称性的问题。因此,规范、可管理的流程才是保障。

栗昕说:“只有信息对称性无法保证远程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合理、灵活的流程设计才是远程医疗业务长久发展的有力保障。”卫生部2010年针对远程会诊业务了《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技术方案》两个指导性文件。对远程会诊的业务流程做了纲要性规范。

除了规范流程,伴随全联接时代来临,为了方便医患互动、扩大医疗服务范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华为智真远程医疗解决方案提供了远程会诊、远程接诊、床边会诊、移动查房、户外应急会诊、手术示教、学术研讨、远程监护、远程探视等远程医疗功能,具备看得清、看得全、体验好、易使用、安全可靠和开放融合优势,并能实现国家、省、市、县、乡多级远程医疗平台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专家资源的共享,从而有效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

在河南省,华为智真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被应用于卫生部远程会诊试点工程的首个项目,构建了一套覆盖省级到县级的远程医疗平台,覆盖全省118个县,有效解决了河南省偏远地区看病难的问题。

在新疆地区,华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也有创新性应用,对内整合本地医疗资源,对外联合北京、上海等地多家著名医院获取更多技术支持,以"外引内联"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满足远程会诊的业务需求,华为推出了新一代移动医疗推车,让远程医疗服务实现移动化应用,使得远程医疗能够从专业会诊室走出来,直接延伸到病房患者床边或手术室,可满足远程重症监护、患者托管、教学查房等业务应用,更便捷地服务医患人员。

推车可分主流和辅流同时支持两路高清1080p60帧的医学影像呈现,临场感非常强,小到头发丝的物体细节都能捕捉得一清二楚。内置的医疗图像采集器让接口功能大幅提升,可以同时接入多路医疗视频数据。

推车展台接入演示的医疗仪器包括:心电图设备,电子听诊器,电子耳镜,电子皮肤镜,生命监护仪等器械,这些动态采集到的检查数据都能非常清晰地通过医疗推车集成的视频会议系统共享给另一端的会诊室。

医疗推车还内置了一个医疗工作站可以连接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将病人历史静态数据(电子病历,Ct,影像,检查报告)也一并呈现给远端的会诊室,这样即使不在同一地方的医生也能够身临其境般地与病人交流,看到病人的病理数据,实现远程会诊的目的。

相对于仪器和系统,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健康品牌东软熙康,更致力于面对不同的医疗体系层级,将远程医疗纳入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中来。在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现实国情下,小医院需要通过远程医疗来提高诊疗能力;大医院需要通过远程医疗来更好发挥医院和专家的水平服务于广大患者;医疗卫生的主管部门则希望通过医院信息化建设用远程医疗的手段来改变诊断能力分布不均的现状。

由于远程医疗的实现需要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音、视频压缩技术、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等众多先进技术的支持,建立标准的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远程医疗的质量管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之建设完成的远程医疗中心还可能因为业务量不足而长期处于半闲置状态,远程医疗被看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鸡肋”。针对这种情况,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在推出数字化医疗器械、e-his、e-pacs的基础上,集中软件技术人员、通讯技术人员和影像处理技术人员开始着手构架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熙康立足于构建一个医院“即插即用”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以缩短医院远程医疗的建设周期、减少建设投资,降低日常的运营管理费用并保证相关技术方案不断完善和升级:e-hospitalpBX能够完成所有需求。医院的e-his、e-pacs只要接入e-hospitalpBX就可以升级到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远程会诊系统功能。

e-hospitalpBX不仅具备普通的网络交换的功能,可以以多种方式接入,还具有数据中心、管理中心和会诊质量控制中心的功能,是一个建立在远程医疗业务流程之上的智能交换设备。

该设备集成了远程医疗中的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和相关业务流程,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医院在实施远程医疗过程中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而将对应诊专家的组织、会诊过程的控制等医院拥有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的项目交给医院自行管理,与此同时把远程医疗中和医院的日常运行关系不大的管理项目,如费用管理、会员医院管理等都纳入了e-hospitalpBX的功能范围,避免了因为开通远程医疗业务给医院带来管理上的繁冗。

e-hospitalpBX一边接入大型综合医院,另一边接入小型区域性医院。大型中心医院在获得其他医院远程医疗协助的同时可为“会诊中心”受理其他小医院的会诊申请;而小型区域性医院则可通过接入e-hospitalpBX获得远程大型中心医院的医疗协助。在保证功能完备前提下,尽量减少医院人力资源占用。

“互联网+”时代的远程医疗

在“互联网+”时代,一切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都可以被吸纳进来。结合iDC最新的《中国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行业it市场2015年10大预测》中的内容,未来远程医疗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突飞猛进的发展。

首先,医疗和健康的服务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家庭保健和普通人群的健康管理等新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模式,将逐渐与医院的业务对接,医药分离、互联网医药营销、商业医疗保险进入医院,医疗支付方式的变革,生命科学的发展使得生物科技开始进入日常的医疗和健康管理,这些都使医院的管理业务面临巨大的变革压力。

而医院处于上述种种业务变革的中心枢纽,上述变革都促使医院的it架构进行升级和再造,这不仅是在硬件基础架构方面,同时也包括软件和服务模式。

其次,健康管理新形式不断涌现

利用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进行健康管理的理念,可以说在2014年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可穿戴健康管理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推出,服务交付将带动移动应用、云服务以及专业医生的参与,预计在未来的5年中将会产生约200亿元的健康管理服务市场。

同时,o2o业务预计将会在保健业务中快速展开,也使得保健业务、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几个层次开始衔接,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再次,医疗大数据试点项目增多,覆盖领域范围扩大

未来,大数据将不仅用于商业智能、临床决策支持等数据分析,大数据系统还将成为医疗和健康的管理应用系统,用于未来记录每个人健康、保健、医疗等信息。

与此同时,用于诊断和治疗等系统也是大数据系统的延伸。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和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的发展,数据的获取将会取得重大突破;随着医生参与大数据系统建设的深入,数据分析方法也将获得突破。

最后,人口健康管理数据和医疗数据的重要性凸显,升级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再度成为行业热点

互联网医疗运营方案篇10

近十年来,临床营养在医疗体系中作用日益显著,逐渐形成多学科研究结合的态势。由于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许多营养软件可从互联网下载使用。网上付费方式购买可下载升级的营养软件已成为软件应用新趋势。本文通过资料查阅,就我国营养软件的应用情况作综述如下。

1国内营养软件主要类型

1.1综合型营养软件:上海华东医院与上海理工大学研制的“营养膳食分析与配制软件”由三大模块组成:包括膳食分析、日常食谱制定、治疗膳食食谱制定。数据库为Foxpro3.0。食物库共计食物1375种[1]。上海医科大学与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研发的SY营养软件[2]具备营养分析和食谱制订两大功能。以windows2000为平台。个人信息及膳食摄入资料的输入由鼠标辅助进行,如咨询日期、调查频度、RDa标准、食物大类号和小类号等。数据库系统包括食物2300余条。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研发的SnHaS软件系统[3],利用VB6.0及access97开发。应用于大规模学生午餐质量抽查。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制的膳食营养评价系统(FnJS)[4],其FoXpRo数据库存储了《食物成分表》中全国各地区的22类食物,2000多个食物品种,44项营养素及热能指标,33类人群的营养标准供给量和拥有384种结论、建议的评价数据库。计算机膳食指导服务系统(ComputerDietaryGuideServiceSystem,简称CDGSS)由协和医科大学及华西医科大学共同开发。软件运用VisualFoxpro6.0在windows98平台建立食物成分库,一般人群推荐膳食供给量(RDa)和暂定的运动员RDa库。具有营养配餐,用HtmL编写用户查询营养知识等功能[5]。

1.2肠内外营养支持营养软件: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四维研发中心研制的临床营养治疗专家系统(CntmS)[6]共由14个子系统组成,可以进行25种营养素快速平衡,具有自动积累经验的功能。已在上海长海医院、杨浦区中心医院、455医院、宝钢公司等使用。汕头大学开发的针对肿瘤患者的全肠外营养(tpn)管理软件[7],可根据临床实测数据计算营养配方,方便临床医生对肿瘤患者快速、准确的制订tpn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原湖南医科大学设计研发的是临床营养治疗与饮食管理系统[8]利用C++Builder开发。可访问Dbase、paradox、oRaCLe、SyBase、informix等数据库。软件六大数据系统用于记录病人基本情况、个人营养标准、个人住院期间食谱、各种类型疾病的标准营养素数据、食物的营养成分等。

1.3体育运动型营养软件: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上海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成都体育学院和广东肇庆医学院联合研发的中长跑运动员机能评定及恢复指导系统[9]。设计语言为VB6.0。数据库为access2000。编程模块有运动员机能评定、训练充填工具的制定、训练课负荷强度评定,及运动成绩查询等。营养功能为制定营养恢复措施,如营养学物理恢复伤病防治、营养学伤病防治查询等。哈尔滨体育学院为适应冰雪运动高寒的特点研制的冰雪运动员饮食结构分析及食谱生成系统[10]具有食物成分分析及食谱生成等特点,系统采用了FoXBaSe+的菜单语句的功能。进行系统分析的子数据库有:原料库(YL)、成品库(Cp)、调理库(Li)及营养成分标准库(BC)等。

1.4中医食疗营养软件:四川工业学院研制的营养评价系统[11],利用VisualFoxpro6.0作为开发平台,评价系统包括单用户使用和网上多用户使用两个版本。数据库建立使用SQLServer4.0。并具有VisualFoxpro6.0安装拷贝、开放数据库互联部件(openDatabaseConnectivity,即oDBC)。客户和服务器用microsoftwindowsnt集成网络。在基础数据表中包括食物营养成分表、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表、菜谱信息表、用户信息表、食疗偏方表、食补偏方表、营养常识表等,配餐时更加重视中医食物的平衡设置及通过大量中医食疗偏方的查询。

1.5特殊人群使用的营养软件:武汉市儿童医院开发出的针对0~15岁少年儿童,孕妇、乳母等特殊人群的营养特点,结合体格评价和食物价格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采用BaSiC语言在pC-1500,HX-20等袖珍计算机上开发出袖珍机妇幼营养软件[12]。软件由询问法、记帐法、称量法和营养素、价格比四部份组成。其配置的袖珍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适合于基层的医疗部门使用。糖尿病食谱计算软件[13]是上海华东医院、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发。只需输入三餐菜谱,在处理选项框中选择单个一天食谱、群体一天食谱或部分一天食谱,然后进入特殊膳食配制向导,即得到一份经定量计算的糖尿病膳食,并显示该食谱所含19种营养素的计算值,分析显示蛋白质来源和脂肪酸来源以供营养师参考。郑州市金水区卫生防疫站在本辖区托幼园开展儿童膳食营养计算软件系统[14]的推广。并在2000~2004年对软件使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营养计算软件的托幼园所与未使用的在儿童营养性疾病上差异有显著性(p均

1.6军用营养软件:第254医院研发的食疗与保健软件[15]由饮食营养处方、食疗与药膳、肠内营养、试验膳食4大模块组成。具有22个数据库,1500种食物,每种食物有66种营养素供选用。可用于军事医疗机构、部队卫生所、健康教育咨询站等。海军后勤部研发的海军计算机营养软件[16]遵循海军舰艇饮食保障方案,进行部队食品营养素成分分析,部队士兵的食用食品后5分制评分操作。并根据食品是否能够满足远洋舰艇部队工作时的热能和营养素需要量进行评价,对军用压缩食品,军用罐头等进行营养分析计算。用于对海军舰艇部队饮食指导及营养研究等方面。

1.7互联网络上可供下载的部分营养软件:互联网络上搜索到的几种常用的营养软件:(1)湖北伟志达公司开发的营养博士配餐软件(V4.0)数据库由4大系统1000多条食物组成,主要功能是公众集体(幼儿园、食堂、养老院、家庭配餐等)营养配餐设计,快餐店管理,设置YBS交流系统(BBS)提供交流平台。(省略);(2)山东省1993始研发的nCCw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专家系统由营养咨询、中医食疗、信息检索、营养统计等4个子系统组成。其特点是中医食疗效果显著,并且提供3年免费升级,终身技术支持服务(省略);(3)中国CDC食品安全所研制的食物营养计算器V1.6包括1400多条食物营养信息,可以计算出1天或一日三餐营养素摄入量、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三餐供能比(shop.省略);(4)北京市CDC研制的膳食设计与营养分析(V4.0)主要功能有营养配餐设计、营养成分计算和调整、菜单管理、营养指南,可对用餐进行营养成分自动分析评价(省略);(5)ateS营养治疗/咨询专家系统由第二军医大学与复旦大学共同研发,具有上百种营养治疗方案、2700多个营养治疗处方、32大类4000多种食品与菜肴的数据库系统,可进行营养素含量的平衡控制,对饮食处方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酸进行调控(lingzi0821@126.省略、JavaScript等。数据库创建也从Foxpro简单查询发展到SQLserver及其它多种数据库语言的函数模块化编辑。但我国营养软件在人性化设计方面仍需借鉴国外营养软件的经验。许多国外软件具有调查问卷式的提问功能、温馨提示功能及使用者可以用鼠标拖拽的方式将程序中的食物图像拖到软件中虚拟的碟子中[17]。或者改变配餐时间,设置及计划任务类膳食推荐操作[18]。通过计算用户实际消耗量以后显示出来以直接判定碟子中食物的摄入的消耗或者饮食浪费的情况[19]等,这些设计与网络化配置的提高将成为未来我国营养软件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艳秋,陈霞飞,梁惠芳,等.“营养膳食分析与配制”营养软件的设计及应用[J].医学信息,2000,13(10):526.

[2]梁惠芳,黄中文,柳启沛.SY营养软件在营养咨询与食谱制订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12(1):31.

[3]赵渝,赵冰.SnHaS软件操作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0(2):98.

[4]吴杨,王尔夫.膳食营养评价系统[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2003(3):388.

[5]冉启春,张斌,余文三,等.计算膳食指导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医学信息,2000,13(4):171.

[6]蔡东联,罗狄隐.临床营养治疗专家系统(CnteS)研制和应用[J].中华医学与健康,2004,4(1):4.

[7]张庆英,吴利标,许建衡,等.全肠外营养支持管理软件系统的设计及其临床应用[J].实用癌症杂志,2001,16(2):183.

[8]杨建叔,周京科,李晓春.临床营养治疗与饮食管理系统的设计[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84.

[9]周丽丽,伊木清,王启荣,等.“中长跑运动员机能评定及恢复指导系统”计算机软件的研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4):439.

[10]孙春玲,王斌,陈海东.冰雪运动员饮食结构分析及食谱生成系统[J].信息技术,2000,2000(3):43.

[11]焦士蓉,孙仁云.营养评价系统的研制[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2,21(2):63.

[12]董毅,单年荣,李剑一,等.营养计算的又一高效工具――袖珍机妇幼营养软件[J].武汉市医学科研,1995,17(1):35.

[13]王新宜,陈艳秋,陈霞飞等.糖尿病食谱的计算机实现[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4(6):277.

[14]王宪生.营养计算软件在预防集体儿童营养性疾病中的价值[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7):878.

[15]迟凤玉,蔡宝英,王卫霞,等.食疗与保健软件的研制与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2,2(6):48.

[16]李中华,徐庆华.“五人一餐组合罐头”营养分析及部队评价[J].海军医学杂志,2006,27(1):1.

[17]nebelit,Bluherm,StarckeU,etal.evaluationofacomputerbasedinteractivediabeteseducationprogramdesignedtotraintheestimationoftheenergyorcarbohydratecontentsoffoods[J].pa-tienteducCouns,2002,46:55.

[18]KohlmeierL.Futureofdietaryexposureassessment[J].amJClinnutr,1995,61(suppl3):7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