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十篇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十篇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1:13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篇1

医疗纠纷预防处置与新形势分析总结报告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有限的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医疗纠纷正呈增加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增加了医院的经济负担,损害了医院的声誉,也挫伤了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医疗纠纷,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最终以何种方式解决,对医患双方都造成很大的影响,更是影像了社会和谐,甚至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我院非常重视医疗纠纷的防范,也注重医疗纠纷发生后的处置。近年来,我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现作一个总结。

一、高度重视,完善组织

(一)2008年,我院出台了《医院医疗纠纷(事故)处置暂行办法》。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医疗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医务科,由医务科负责医疗纠纷的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医疗投诉、纠纷处理的日常工作;同时成立了医疗纠纷(事故)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对医疗纠纷(事故)的责任、性质进行科学、公正的评判,为医院在纠纷的解决提供指导意见,同时也为医疗纠纷处置后的院内责任追究制的落实提供依据。《暂行办法》从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处置、医疗纠纷的鉴定、医疗纠纷的赔偿以及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我院的医疗纠纷(事故)的预防处置提供了有力支撑。2011年,我院结合上级部门的新规定对《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使之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及操作性。

(二)成立医疗纠纷调解领导小组。2010年6月,医院专门成立了医疗纠纷调解领导小组。同年9月,出台了《**市第三人民医院突发医疗纠纷应急处置预案》,其目的是为了快速科学地处置突发医疗纠纷,维护医院正常的医疗及工作秩序。《处置预案》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医疗纠纷分为一般医疗纠纷、较大医疗纠纷和重大医疗纠纷三大类。成立了医疗纠纷应急处置小组,明确了人员职责,制订了处置原则、应急机制等,《处置预案》的出台在应对突发医疗纠纷,尤其是在处置较为大型、复杂的纠纷时显得有章可循,快而不乱。

(三)医疗投诉管理。2010年12月,我院制定了《投诉管理工作制度》,明确了受理投诉的部门和范围,同时科室也成立了投诉管理小组,制定了接待患者投诉工作人员职责,医院在各个科室及服务窗口均设立了投诉箱,公开了投诉电话,医务科、党办定期进行收集、分析及处理。

二、医疗纠纷的预防

(一)狠抓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2008年启动等级医院创建到2011年“二甲”医院创建成功,医院一直重视医疗质量内涵建设。

1.完善管理体系。

2.完善医院规章制度。

3.加强医疗质量培训。

4.加强日常医疗质量监管。

5.质量与绩效考核挂钩。

6.加强病历质量管理。

7.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8.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二)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诊疗技术水平。

医院采取“招一批、聘一批、引进一批、培养一批”的人才战略方式。近年来医院引进高级职称人员4人,研究生4名到医院工作,选派有上进心的业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优化了医院人才机构,提高了诊疗技术水平。

(三)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

1.特别注重医患沟通的内涵及效果要求。

2.积极开展专项活动。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医疗费用控制专项整治、“三好一满意”活动、医疗质量万里行等。

(四)加强医德医风及行风建设。

1.聘请院外行风监督员。

2.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公休座谈会。

3.每月对各临床医技科室现场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4.出院后双随访。

(五)改善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

(六)加强医疗安全及法律法规培训。

三、医疗纠纷的处置

(一)成立医患关系办公室,设立兼职人员。

医院于2009年成立了医患关系办公室,专门负责接待医疗纠纷投诉及医疗纠纷的处置。

(二)设立警务室,建立警医联动机制。

一旦发生较大的医疗纠纷(或医闹事件),保卫科立即报(备)案,派出所及时出警,与医院共同处置纠纷事件。从而加强了安全保卫、防范医闹事件、维护了正常医疗秩序,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规范医疗纠纷处置流程。

1.接到医疗投诉后,医患关系办公室首先进行登记,然后组织调查;

2.对重大纠纷须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病历资料或现场实物(输液器、药品、药品安醅等);死亡患者向患方说明政策,移走尸体,准备尸检,查明死因,并向患者说明医疗纠纷解决的途径;并及时上级汇报;

3.组织医疗纠纷内部讨论(必要时邀请院外专家参与),作出初步的评判及处理意见;

4.组织医患双方进行解释沟通、协商(一般邀请科室主任及当事者与患方面对面进行);对协商调解无效的,建议到医患纠纷调解中心进行调解或直接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司法鉴定);同时准备医疗事故鉴定材料(死亡患者联系尸检),或准备诉讼应答材料等。

5.对协商、调解、法院判决后的材料进行归档完善,形成一案一卷宗,医疗纠纷的档案进行严格保密管理。

(四)医疗纠纷的责任追究。

按照医院《医疗纠纷(事故)处置办法》,我院对发生的每例纠纷解决后及时组织医院医疗纠纷(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讨论,按照《办法》落实责任追究,全院通报处理情况。

四、2012年上半年医疗纠纷处置新形势

随着卫生部、公安部《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卫通〔2012〕7号)、四川省六部门出台《关于印发四川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川综治委〔2012〕7号)及**市“两通”(《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关于依法整治“医闹”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市中级人民法院等五部门关于依法整治“医闹”等违法行为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通告》)及中共**市**区委办公室、**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依法整治“医闹”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遂船委办发〔2012〕19号)等的实施。“医闹”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但也存在一些新变化。

(一)“武闹”发生的例数明显减少,程度减轻。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对于打击“医闹”的广泛宣传,对以往较为常见的“武闹”:拉横幅、烧纸钱、设灵堂等现象,上半年基本没有出现在我院,但仍然出现一些小范围的打砸行为、辱骂医院工作人员等扰乱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

(二)“文闹”发生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

1.反复无理纠缠医院领导、主管医师及科主任,导致正常工作无法开展;

2.无故占用医院场所,如将患者(无需治疗或已治愈)送至医院诊治场所,占用病床及办公室场所,或者不配合治疗;

3.在医院病人之间夸大散布不实言论、诋毁言论,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

4.无理要挟、恐吓,甚至辱骂医院工作人员;

5.不按照医疗纠纷的正常处理程序进行处理,采取极端方式对医院施压,甚至耍“无赖”。

(三)解决方式发生变化。上半年经第三方调解、作医疗事故鉴定及法律诉讼的比例增加。我院2012年上半年接受投诉37例(其中20余例投诉经过解释沟通后自行离开医院,未产生纠纷),产生纠纷的处置如下。

1.上半年解决了纠纷共8例(其中12年之前3例,医疗事故鉴定1例),赔付金额共计116400元(其中科室自行解决2例,金额7400元);

2.解决的8例中:协商解决4例,调解4例(其中12年之前3例);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篇2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重大医患纠纷引发的产生的危害和不良影响,指导和规范我县医患纠纷引发的的应急处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依法规范、分工合作的应急处置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医患纠纷引发的对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的工作秩序,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国务院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卫生部、公安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的通告》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市重大医患纠纷引发应急处置预案》,特制定本预案。

(三)指导思想

从讲政治、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同配合,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因医疗纠纷引发的。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把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处置工作要区分性质,讲求策略,严格依法办事,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防止因处置不当而激化矛盾。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当医患双方对诊疗后果及其原因有分歧意见,患方纠集多人严重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工作和医疗秩序,严重损坏医疗机构公共财物,危及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和社会公众安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1.在医疗机构寻衅滋事,故意损坏医疗机构财物;

2.非法占据或冲击办公、诊疗场所,严重干扰正常医疗秩序;

3.侮辱、威胁、恐吓、谩骂,围攻殴打医务人员或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严重影响医务人员正常工作;

4.在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拉横幅、张贴大字报、标语、散发传单、泼洒秽物、设灵堂、烧纸钱、摆花圈等严重影响正常就医秩序;

5.不按规定移放尸体至太平间或殡仪馆,或停尸闹事,以尸体相要挟,经多次劝说无效;

6.围堵医疗机构大门和诊疗场所,或限制人员和车辆出入;

7.其他严重扰乱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的行为。

(五)管辖原则

处置医患纠纷引发的按属地管理,纠纷当事人所在乡镇配合处置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领导机构

处置医疗纠纷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设立处置领导小组和现场指挥,坚持集中统一指挥与分级协调指挥、领导小组指挥和现场指挥相结合的原则,迅速果断处置医院医疗纠纷。

1.成立县创建平安医院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置县医疗纠纷。

2.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1)判定医院医疗纠纷的性质,确定处置原则,研究处置措施。(2)根据“谁主管、谁调处”的原则,确定与群众见面、对话的医院及主管部门领导,正面做好教育、疏导、化解工作。(3)其他应由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决定的重大事项。

3.处置人员的组织:为更加妥善处置医疗纠纷,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应急处置人员预备工作。县综治、卫生、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要确定一名领导作为医疗纠纷应急处置的负责人,指定一名干部为协调联络员,具体承担应急处置现场协调工作。

(二)主要职责

1.县综治办。一是组织协调有关政法部门和综治成员单位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处置重大医患纠纷引发的,维护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二是指导、协调医患纠纷当事人所在地的综治办和基层组织做好当事人的法律宣传和调解、疏导工作,引导当事人走司法途径解决医患纠纷。

2.县公安局。负责事件发生时维持现场治安秩序,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接报后,应迅速指派民警赶至现场,维护现场治安秩序,掌握动态,了解事件原因、内幕详情,查明策划、组织者,配合做好疏导、劝阻工作;严防内外串联,扩大事态;一旦发现违法犯罪的,应依法采取措施,果断处置。

3.县卫生局。负责提供医疗卫生法规咨询,组织专家提供技术咨询,并协调组织事件的调处。一是接到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患纠纷报告或患方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重大医患纠纷处理申请后,及时介入医患纠纷的调查处理、行政调解、情况汇报、对外信息和开展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在接报后立即指派工作人员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开展指导、协调处理工作,引导医患双方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处理。二是协助指导医患双方办理尸体解剖申请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相关事项。三是对患方明确提出医患纠纷行政调解申请的,组织医患双方在医疗机构以外的地点,依法公平、公正地进行行政调解。四是迅速组织开展医患纠纷发生原因的调查工作,依法监督医疗机构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对于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责任明确的以及存在行政失职等行为的,应依法严肃对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4.县司法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切实组织做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法律顾问全程负责与有关当事人进行事件调处。一是做好医患纠纷的调解工作,为医患双方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服务。二是对医患纠纷中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患方,依法给以法律援助。

5.民政部门。要严格按照《省殡葬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移送和处理患者尸体,公安、卫生部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实行医疗救助机制,对生活确有困难的的贫困人员,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按相关规定给予救助。

三、现场处置

根据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实行三级处理制度,分级实施控制措施,动态管理,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处置效果。

(一)三级预警处理:医院医疗纠纷初起,状况平稳,矛盾尚未激化时。主要由当事医院领导组织医务科、保卫科及有关人员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处置工作,要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努力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要采取因人施策的办法,宣传法律政策,讲明道理,教育疏导,积极采取调解措施和引导当事人到第三方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以达到平息事态的目的。

(二)二级预警处理:经耐心解释、教育疏导无效,矛盾进一步激化,有关当事人大吵大闹,纠集人员在10人以内,但未发生严重影响扰乱医院日常工作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事件。当事医院领导班子积极组织相关科室人员参与调解,视事态发展情况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医疗纠纷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汇报,确难控制局面时向县卫生局报告,由县卫生局向处置小组汇报,公安、综治、司法等负责人到场参与协调处置,同时通知当事医院、当事人所在乡镇,要求派员到事发现场,对当事人进行劝导教育,讲明法律法规,劝其自行解散,防止事态恶化,并劝当事人进行第三方的调解;当事人继续无理取闹的,公安部门对当事人出现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的,由辖区派出所协助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并依法对不听劝阻的有关当事人依法给予治安处罚。

(三)一级预警处理:当事人纠集人数较多,纠集人数在10人以上并有过激行为,损坏公物,威胁到相关人员的人身、生命安全的,或纠纷方多次到医院闹事,经劝解无效,扰乱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由县创建平安医院活动领导小组负责人组织成员单位负责人到场,并根据各自分工,迅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公安部门负责组织警力维护现场秩序;司法部门负责组织人员帮助说服;宣传部门负责舆论宣传。要依法做好处置工作,必要时可要求当事人所在乡镇、村负责人到现场帮助疏导,共同动员当事人进入第三方调节机制实行调解,或要求当事人按法律程序解决。对事件中起组织、策划作用,或严重扰乱医院诊疗秩序,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工作要求

(一)要建立重大情况报告制度。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当事医院在进行先行处置时,应及时报告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医疗纠纷的规模、性质,抽调相关部门力量进行处置。

(二)要加强情报信息工作。辖区派出所、当事医院要高度重视情报信息的收集工作,密切注视和掌握医疗纠纷有关当事人的动态,对事件的动向,要做到早了解、早掌握、早控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后勤保障工作由当事医院负责,由当事医院在业务经费中拨出专款专用。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篇3

为贯彻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范医疗事故的预防、处置、监督与处理工作,以进一步严格医疗规范,提高医疗质量,必须进一步完善本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登记制度”,明确各医疗机构内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责任科室和当事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形成医疗机构内防范和处置医疗纠纷规范、有序、高效的工作流程,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现将对各医疗机构内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责任科室和当事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和要求规定如下:

一、医疗机构内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或专职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内的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或专职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对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应认真填写《医疗纠纷登记索引表》(附件一),作好纠纷索引登记工作并建立《医疗纠纷登记专册》(附件二)。

1、科室负责人报告有关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

2、发生涉及以下医疗纠纷、医疗质量等方面的投诉。

(1)医疗事故争议的解决进入医患双方协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上诉法院程序的;

(2)医院就医疗纠纷对患者发生补、赔偿行为的;

(3)所投诉的医疗纠纷患者伴有并发症的;

(4)有关医疗纠纷越级或领导要求督办的。

(二)应按照《医疗纠纷登记专册》的填写内容和要求,组织调查和处理,并同步记录医疗纠纷处理情况。具体要求包括:

1、立即向当事人和相关人员调查纠纷发生经过,作好笔录。

2、根据调查笔录、当事人陈述报告和科室处理意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必要时可邀请院外专家参加讨论),形成院内处理意见。

3、提出整改要求,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4、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作好通报和解释工作,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

(三)应及时将医疗纠纷处理材料整理归档,已归档的材料不得篡改、伪造,不得随意外借,应有专人保管,防止遗失;同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1、《医疗纠纷登记专册》所列的处理项目应按时完成,不得缺项。

2、处理结果向患者(或家属)通报和解释时,通过电话方式的,应做好电话记录并存档;通过书面方式的,应将文字材料复印件存档。

二、责任科室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内责任科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接当事人报告和患方投诉后,应由科室负责人及时调查、核实纠纷经过。

(二)应及时组织科内讨论,对纠纷中反映的问题(或投诉人反映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明确纠纷性质和相关责任人,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在5个工作日内形成科室意见,书面报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

(三)对科室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和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或专职人员)提出的整改意见,应及时落实,并接受医疗机构行政管理部门的督查。

三、当事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医疗纠纷发生后,医疗机构内当事医务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纠纷发生后,应如实陈述事件的经过,并认真填写《医疗纠纷当事人陈述报告书》(附件三),在医疗纠纷发生后的3个工作日内将陈述报告书递交至处理办。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篇4

立法推动广覆盖

被媒体称为医疗纠纷预防处置“宁波解法”的背后,是当地政府的强力推动。宁波市副市长张明华介绍,2007年年底,宁波市以市长令的形式颁布了《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暂行办法》,在医疗纠纷处置中引入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理赔机制。2012年,《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条例》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成为我国第一个医疗纠纷处置的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均要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民营医疗机构自愿参保。从今年6月起,该市又启动村(社区)卫生室的医责险参保工作,逐步实现城乡医疗机构责任保险制度的全覆盖。

2009年,天津市以政府令形式颁布《天津市医疗纠纷处置办法》,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医疗纠纷处置的省级地方性规章。“天津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投保医责险。”天津市保监局副局长江先学介绍,天津基准保费依据医疗机构类型、病床数量、医护人员数量确定,并参照赔偿限额、赔付情况等对费率因子进行调整,每家医疗机构累计赔偿限额最高可达300万元。

理顺运作机制

在医疗纠纷调处中,很多地方建立了人民调解+保险理赔的模式。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卫小春介绍,该省摒弃了以往保险公司单方面决定赔付的模式,实行案件鉴定赔付制度。医疗纠纷发生后,由医调委组织相关专业专家组成评估委员会,集体裁定责任;根据评估结论进行省、市两级人民调解,出具评估意见书,做出赔偿决定,最终由保险公司理赔。截至今年6月底,该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参保率达80%以上,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参保率达98%。该省医调委累计受理医疗责任保险案件3596件,调解成功3193件;赔付款总计1.34亿元,其中医疗责任保险支付8958万元,占赔付款总额的67%。

江先学说,天津市也是由法律、医学专家组成医调委,作为独立于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的第三方,负责调解医疗纠纷。凡索赔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医疗纠纷,必须经过医调委调解,保险公司作为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全程参与医疗纠纷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可向人民法院提讼。保险公司依据调解协议书或法院判决,在保险合同约定范围内进行赔偿。

在宁波模式中,保险公司在医疗纠纷调处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张明华介绍,该市择优确定多家保险机构,采取的是首席承保人负责制的共保体模式,共保体下设医疗纠纷理赔处理中心,承担医疗纠纷的调查、评估、协商、赔付等。根据规定,患方索赔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医疗机构无权自行协商,应当委托理赔处理中心介入协商处理;索赔金额10万元以上的,应先进行医疗技术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再行理赔协商。

调动医疗机构管理主动性

“发挥保险费率杠杆作用,能有效调动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江先学介绍,天津市在医责险保险理赔中建立奖优罚劣机制,保险费率参考医院上年的赔付率进行浮动,对管理精细、赔付率低的医疗机构,续保系数优惠可达50%;对管理混乱、赔付率高的医疗机构,保费涨幅是上一年的3.5倍。事实证明,通过逐年加大奖罚力度,调动了医疗机构改善管理的主动性。

此外,天津市医责险承保公司还积极配合市卫生局开展医疗纠纷“回头看、找缺陷”工作,深挖医疗纠纷产生的根源,及时向医疗机构通报典型案例,促使其加强内部管理,改进工作流程,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宁波通过理赔处理中心定期梳理并报送信息,方便卫生部门及时掌握全市医疗机构的医疗安全情况。”张明华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宁波市卫生局共发放重大医疗纠纷整改通知书1664份,督促医疗机构进行整改,起到了较好的警示作用,提升了医疗质量。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篇5

一、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

(一)医院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重要场所,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正当权益应受法律保护。医疗服务行业又是服务群众的窗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服务看社风、政风,看行业作风,看政府形象,看社会是否公平和谐。卫生主管部门要把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对医疗机构的指导与监管,积极推行医疗信息公开,完善医疗机构评价制度,对管理混乱、事故频发甚至引发的医疗机构和个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各医疗机构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与患者及其亲属的沟通交流,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制定《医疗纠纷的防范处理预案》,做好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沟通工作。结合《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通过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突出抓好医疗告知、临床督导、病历规范、投诉管理、应急处置等薄弱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建立医疗纠纷责任制和医师不良行为记录制,建立有效的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机制。加强对临床科室负责人岗前培训,开展医患沟通和医疗纠纷处理知识、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医疗机构自身应对医疗纠纷的能力。

(三)医务人员要文明行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行业不正之风。要进行换位思考,充分尊重患者,给予患者及其亲属更多的人文关怀。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规范执业行为。严禁个别医务人员利用医疗纠纷挑拨离间,激化矛盾,谋取私利。

二、引导和规范患者文明就医

(一)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加强医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明确患者的权利和义务。要积极提倡尊重医务工作者劳动、知恩报德的道德风尚,反对漠视医务工作者奉献、以怨报德的行为;提倡科学文明的就医观,反对包治百病的认知观;提倡尊重他人、讲求道义的社会公德,反对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提倡依法、依规处理医疗纠纷,反对采取非正常手段追求高额索赔。

(二)规范患者文明就医行为。制定文明就医公约,明确告知患者及其亲属不得在医疗机构寻衅滋事、故意损坏财物;不得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不得非法占用医疗机构办公、诊疗场所,拉横幅、设灵堂、散发传单、堵塞交通;不得将尸体滞留在正常医疗和工作场所(医疗机构要设置尸体暂时停放场所);不得抢夺医疗文件和相关医疗证物;不得教唆他人、组织及带头扰乱医疗秩序。坚决打击报复伤害医务人员,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一)规范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发生医疗纠纷必须坚持依照法律法规处理。可以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依法申请仲裁或直接向法院提讼。发生技术性争议的应申请医疗事故鉴定。为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各医疗机构要确定无鉴定赔偿的上限,明确患者要求赔偿金额一旦超过该上限必须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二)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由县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建立由医学专家、患者代表、法律专家、心理学专家、退休医生、退休法官、新闻记者等组成的独立于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

(三)促进医疗纠纷案件审理规范化。加强法院系统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方面的判例交流,推广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医疗纠纷司法审判工作。

(四)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开展“同时推进患者医疗意外伤害险和强制医疗责任险”试点。探索开展基于医疗保险的医疗纠纷第三方管理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四、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环境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篇6

蔡 勤

章正林

乔春福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篇7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严格依法依规执业,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有效预防和化解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彻底改变我区医患纠纷民意调查排名落后的现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二、现状分析

全区医疗机构共计238家,其中区直医疗机构10家,院外网点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社会团体医疗机构4家,村卫生室55家,民营医院3家,厂矿医院及医务所25家,个体诊所87家。全区医疗机构开设病床360张,医务人员共计1083人。近三年来,共计发生医闹纠纷5起、复杂纠纷9起、简单纠纷36起,经过政法、公安、卫生、乡镇(街道)等相关部门的调处,这些医疗纠纷均得到圆满解决,医患双方满意。

纵观近三年来所发生的医疗纠纷,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从纠纷发生的单位来看,医疗纠纷多发生在民营医院,其次是个体诊所。

二是从纠纷发生的科室来看,医疗纠纷多发生在普外科、妇产科和急诊科。

三是从纠纷处理的结果来看,多数是医患双方协商解决,极少数是通过医学鉴定解决。部分医患纠纷不构成医疗事故,患方拒绝作医学鉴定,为保稳定,防止事态扩大,不进行医学鉴定而一次性补偿患方。

从纠纷发生的原因来看,除存在比较复杂的社会方面的原因外,卫生系统医务人员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大致是以下几个方面:

1.对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学习不够,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法规,保护医护人员自身的权益,有针对性地作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化解医疗纠纷,往往在医疗纠纷形成后,酿酒成醋。

2.超范围行医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超越手术批准权限,擅自开展二、三类手术,这类现象在民营医院表现比较突出。其次是医务人员充当“万金油”医生,内、儿、妇、外什么都干。

3.用药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多种抗生素同时使用,其次是滥用激素类药品。对药物用法用量把握不准,对药物副作用不能有效防范。

4.病历处方书写不规范。基层医务人员对自己要求不高,门诊病历简单,处方书写不规范,住院病历存在缺陷,病历记录不全面甚至空白。

5.医疗设备简陋落后、医生责任心有待加强。由于条件的限制,医生在观察和检查病人时,存在着不认真、不全面、不及时,漏诊和误诊现象时有发生。

6.技术水平有限,临床经验不足。个别医务人员医学知识肤浅,对某些疑难疾病鉴别和诊断不明,对病情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未能及时会诊和转诊治疗,延误了有效抢救时机。

7.基层医务人员对急诊病人处置能力偏低,对急诊病人治疗手段和风险认识不足,加之急诊科室不健全,治疗效果不理想,往往是处理不下才被迫转诊。

8.基层医疗机构辅助科室不健全,或者是医生不能正确理解检查报告结果,不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造成误诊漏诊。

9.虚假医疗广告或擅自乱打招牌,从某种程度上造成欺骗性招引病人,而实际疗效与广告内容相差甚远,以致酿成医疗纠纷。

10.消毒管理不严格。未能认真执行《消毒管理办法》,治疗室、手术室、以及消毒打包器械等消毒不严,消毒检测严重超标现象时有发生。

11.制定规章制度不切合实际,难以落实,或无视规章制度的存在,违反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12.某些个体诊所在登记审批和校验办证时,所提供的医护人员符合资质条件,并在卫生局登记注册,而实际在岗执业的却是未经登记注册的人员,有的甚至不具备医护人员资质条件。

非医疗行为引起医患纠纷现象也时有发生。诸如患者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患者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擅自离院出走或采取其他治疗手段;患者不配合诊疗;患者出现病情外的特殊意外;不良的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引起的医疗纠纷等等。

自六月上旬以来,我局组织卫生监督所,对城区内所有的医疗机构,进行了严格的执法检查,共检查116家医疗机构,取缔无证行医1家,下发限期整改意见书7家,处罚27家。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民营医疗机构、个体诊所、太平小区和雨母山的院外网点。从整治的效果和新医药体制改革的要求来看,对医疗机构强化日常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仍是我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必须常抓不懈。

三、整改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专项整治工作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XX区医患纠纷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1.要求辖区内一级或相当于一级的医疗机构,均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汇报总结前段工作,研究部署下段工作。

2.强化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认真清查违规执业行为,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处罚。今后,由局分管领导组织卫生监督所和局医政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各医疗机构开展常规检查、不定期检查或明察暗访。凡是存在问题的单位,该限期整改的则限期整改,该停业整顿的则停业整顿,该处罚的则处罚,该吊销的则吊销,情节严重的,则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3.加强医患纠纷调处。认真贯彻落实衡综治办〔2009〕7号文件精神,对医患纠纷的处理,采取由政府牵头,综治办统一组织协调,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司法和公安机关密切配合,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医疗机构在发现医患纠纷和医闹纠纷苗条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司法和公安机关汇报,该打击的打击、该整改的整改,宗旨要明确。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则,组建XX区医患,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办公室设区司法局,运用“三调联动”化解纠纷。开展集中排查治理医患纠纷专项行动,对排查出来的问题,逐一登记备案集中调处,并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处理到位。对医患纠纷突出、医闹现象严重的单位,实行挂牌整改,并由卫生局派出专项整改工作组,深入医院帮助和督促专项整改工作。

4.强化“二个教育和一个培训”。一是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在诊疗活动中,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病人提供优质、便捷、价廉、及时的医疗卫生服务,设立医德医风举报信箱,实行随门诊病历同时发放“病友就诊意见卡”的做法,接受病人的监督和评判;二是要加强医疗安全教育,以身边医疗纠纷为例,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分析讨论,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更新医疗安全理念,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要强化“三基培训”,每季度举行一次三基培训考试,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的医疗质量检查评比和医疗护理操作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优化医疗环境,改善医患关系。

5.严格实行责任追究。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各科室、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和制度,并按职责和制度的要求,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导和考核,根据考核的情况,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引发医患纠纷负有责任的医疗机构领导和医务人员实行责任追究,该追究行政责任的则追究行政责任,该追究经济责任的则追究经济责任,该移交司法处理的则移交司法处理。

6.强化卫生行政管理,严把卫生行政“三个准入”关。一是严把医疗机构设置准入关,严格按照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在人员、房屋、设备、制度和资金上,一律严格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逐条进行审批,缺一不可;二是严把岗位人员的资质关,凡是不具备医护人员资质条件的,一律不许在医护岗位上从事医疗活动,违者按非法行医论处;三是严把医疗技术准入关,严格依据医疗机构的等级审批诊疗项目,重点查处超范围行医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重罚屡教不改者,不断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稳步而健康的发展。

四、整治措施

一是要高度重视。区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从讲政治、讲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医患纠纷处理的重要性,将医患纠纷的预防和调处工作,列入医院目标管理的重点,并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要明确职责。各单位、各部门均应结合实际,制订医疗纠纷调处工作预案,成立医患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护理安全;存在问题;对策和方法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条例》)实施后,随着患者保护自己就医权的意识增强,对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更加重视。特别是《条例》对发生事故与纠纷时要求医院方举证的规定,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护理人员必须增强护理安全意识,杜绝纠纷。笔者对《条例》实施以来我县发生的16例由护理产生的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案件进行分析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相关法律知识缺乏6例案件系由于护理人员不知相关法律法规而违章操作,造成纠纷。如某个体诊所让未取得护士执业证的人员独立从事护理工作产生医疗性事故,而他们还以为只要是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可进行临床护理工作。

1.2护理记录不完善4例案件系由于护理人员护理记录不详细或记录不真实,造成纠纷。如某医院护士执行临床医嘱后未签字,产生医疗事故后就其一点而败诉。

1.3缺乏证据保全意识3例案件由于护理人员证据保存不完整或证据灭失,造成纠纷。如某医院一份病历文书被盗,出现医患纠纷时,直接无法面对。

1.4职责范围不明确3例由于护理人员职责范围不明确,造成纠纷。如有一例应当是医生职责,而要求护士代替去做,造成纠纷。

上述各案件发生原因也有相互交错与重叠的,为便于分析只选取了每一案件的第一原因。

2对策和方法

2.1增加法律知识的学习每个医院的护理人员年龄层次均不一致,她们学习的时期也早迟不一。我国早期的护理教育几乎没有设置相关的法律课程,近年来有些改善,但课时还是较少,而西方如德国、美国等国家在护理基础教育中设有相关课程,走在我们前例,因此在医院要增加法律知识的学习,如学习:《医疗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献血法》、《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还对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分析,开展模拟法庭,让护士在从事的护理工作中减少医院护理纠纷,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也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2提高护理记录的书写能力同样我国的护理教学中有关护理记录的课时较少,书写护理记录的机会少,导致护士护理记录的基本功不扎实,这些都影响了护士对各项护理记录单的准确书写。一旦出现护理纠纷,作为重要物证的护理记录单就不能完全地反映患者就医期间的真实情况。因此在医院结合临床进行在职继续医学教育,让护士认识到护理记录作为病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可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又可为日后医疗纠纷提供直接证据。更加要引起重视的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以及举证责任倒置,我们还必须注意:有时即使在护理患者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缺陷,一旦发生纠纷我们也将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

2.3增强证据保全意识让护理人员认识到保管病历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让护理人员掌握各种文件、实物的保存方法及保存时间。如急救药品的保存管理方法、医疗废物的处置方法以及出现输液反应时,各种实物的封存和保存等等。在护理纠纷中有很多的证据是因为保存不当,而失去了证据能力。这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忽视了证据保全意识,从而影响了在医疗纠纷及事故处理中证据的获取。

2.4明确职责护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明确哪些工作必须由自己完成,哪些必须有医嘱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让护生掌握一个原则:护士只能干护理工作,护理工作必须由护士干。另外,刚毕业还未取得护士执业证的实习生,不能独立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在执业护士的指导下方可从事护理工作,当然每项护理工作完成后自己也不能独立签字。

相信医院通过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将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减少或杜绝医患纠纷,这必定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陈英,肖春泓.培养护生树立牢固无菌观念的方法.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7(4):108-119.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医疗纠纷医闹处理途径

医疗纠纷是我国目前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敏感话题,也是所有医疗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无限性、医疗技术的有限性、医疗保障的局限性,导致医患纠纷日益凸显,而其中通过“医闹”行为解决纠纷也呈上升趋势。

我院医疗纠纷的现状与职业“医闹”的联系

我院是当地惟一一所三级综合性医院,于2004年正式设立医患协调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处理医患纠纷。随着逐年上升的投诉例数,将不同性质的纠纷进行细化和分类,形成由党委办公室负责服务态度、职业道德等纠纷;由督查办公室负责门诊就诊纠纷及电话投诉;由审计科负责因收费问题引发的纠纷;由医患协调办公室负责因医疗诊疗行为引发的纠纷等现有的管理格局。现就上年度我院医患协调办公室处理的医疗纠纷做数据分析。2010年接待患者投诉37起,发生“医闹”行为12起,因患者死亡引发“医闹”9起,因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引发“医闹”3起。最终都是以医院妥协进行巨额赔偿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大闹多得,小闹少得,不闹不得”已成为医疗纠纷解决的潜规则。在这些性质恶劣的“医闹”病例中,通过院内专家组对纠纷病历进行讨论分析,发现医院的医疗诊疗行为及医疗服务并不存在法定的过错。

“医闹”的发展趋势

如今“医闹”已不是先前几年单单患者或其家属向医院的相关部门进行投诉,要求给予明确说法和赔偿要求的情况。由于近几年“医闹”人员可以从“医闹”中尝到甜头以及相关部门的无视态度,很多参与“医闹”人员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团队,形成了一种职业。这些人平时就在各家医院里进行信息搜索,四处打听患者的各种医疗诊疗信息,一但有患者发生死亡或对治疗结果不满意时,他们就会马上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并承诺可以帮助患者找回“公道”,取得家属的信任后摇身一变成为患者的家属,打着患者家属的旗号向医院提出巨额赔偿,在医院上演形形的闹剧。“医闹”人员和患者家属往往相互利用,分工明确,通过围堵纠纷科室;限制当事医务人员的人身权利或对医务人员进行谩骂殴打;拒绝将尸体移送太平间或在病房停放冰棺;聚众静坐或追堵院长;在医院各个门口及病区摆放花圈、燃烧冥纸、拉条幅等形式给医院施加压力,向医院索取高额赔偿,“医闹”人员再按照比例从中牟利。一旦医院坚决不低头,执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医闹”分子就会扩大事态,将不明真相的媒体参与进来,同时分流部分人员到政府部门聚众上访,使医院内忧外困,迫使医院妥协。多数情况下,“医闹”团队也会聘请律师为其“医闹”尺度把关,为其“医闹”行为“护航”。

“医闹”行为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为了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谨慎行事,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做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书写各类医学文书,签订各种医疗告知书。可治疗结果一但没有达到患者/家属的预期目的,医疗纠纷立即就会发生,医务人员先前的工作马上因患者的不认账变得无济于事,更为严重的还会招致患者/家属的殴打。而被殴打的医务人员不论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积极的维权,结果都对医务人员不利。患者既不会因医务人员的沉默而产生同情良知自省,也不会因医务人员的维权受到警示和法律的惩治。由于“医闹”人员无理取闹,常常伴有过激行为,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基层医院院长权利是上级主管部门授予的,因而权利影响力往往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暂时性和指令性,在上级部门的指示下,医院无力单方坚持司法程序。最终大多数纠纷经过“医闹”后,还是被迫协商解决。故“明哲保身”成了眼下大多数医生的信条。对于疑难重症都会不约而同选择回避,能退则退,能躲则躲,稍有风险的手术都会建议患者转院治疗。这样无疑切断了医务人员在医学领域的探索之路,同时也阻碍了医学事业的发展。

现有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和不足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解决途径主要是参照2002年颁布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条例中规定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主要有3种:医患双方协商、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司法诉讼。《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7条、48条、49条分别对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医疗事故具体赔偿考虑的因素问题进行了原则性和程序性的规定。从这些条文中不难看出,如果要进行民事赔偿,首要前提是构成医疗事故。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及医院在医疗事故中的责任则应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来明确。这就表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是医疗纠纷赔偿处理的前置程序,但这种鉴定前置理论在条例中并没有明文规定。由此一来,纠纷发生以后所有的权利都聚集在患者的手中,患者是否申请鉴定,是否司法诉讼都由患者一方决定,医院永远是被动的接受患者的选择。

实践中,这3种解决途径都存在一定不足。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医患双方协调应根据医疗事故的原因和双方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等确定赔偿数额,如果患者不同意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在赔偿的数额上双方就存在很大的分歧和争议,往往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患者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则是选择通过“医闹”行为来解决。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用了专章15个具体条文详细的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内容。按照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构隶属于卫生行政部门,而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这样的部门做出来的鉴定结论,患者很难接受;一个正常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45个工作日完成,对于急于解决纠纷的患方来讲,无疑是程序繁琐、耗时较长,进行鉴定必须提供证据,而作为鉴定的直接重要证据就是病历。但是病历是医生和护士开具的,患方从心里就不认可病历的证据效力,也无法接受不利于自己的鉴定结论。所以多数患者/家属都不愿意选择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篇10

一、总体目标

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全面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通过采取相应措施,使医疗执业环境明显改善,医院及周边安全状况明显好转,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医院内部医患纠纷、刑事案件、治安事件和安全隐患明显减少,医院治安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医患纠纷调处机制逐步完善,并努力形成平安医院建设长效机制,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有序的诊疗环境,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到*年,全市85%以上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含相应规模的民营医院)达到平安医院建设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切实改善医疗服务。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德医风规范和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教育,使广大卫生工作者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各级医疗机构要创新服务流程,优化诊疗环境,为患者提供及时、方便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原则,建立健全医患纠纷预防处置、情况研判机制,周密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加强医患沟通,完善沟通内容,改进沟通方式,注重沟通效果。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医院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组织,落实各项核心医疗工作制度和安全措施,保证医疗仪器设备合法、合理、安全使用,避免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认真贯彻《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加强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储存、使用质量的监督管理。严格技术准入制度,规范医疗执业行为,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规范医疗价格行为,严格执行医药价格政策,切实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

(二)依法妥善处置医患纠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把医患纠纷处置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各县、区要在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下,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调解中心,努力化解各类医患纠纷。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把医疗责任保险与医患纠纷调处有机结合起来。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专门设立“医患纠纷调解中心”,依法、公平、公正调处医患纠纷。提高医疗事故鉴定工作质量和水平,逐步形成各级医学会管理的专家鉴定组织与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鉴定机构并存,并由委托方自主选择鉴定组织(机构)的机制。运用综合手段,防止因医患纠纷引发和恶性事件,严肃查处和打击严重影响医疗秩序、危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不断强化医院内部治安管理。各级医疗机构要全面执行省卫生厅制定的《医院安全保卫工作规范》,定期组织安全工作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学习培训,落实各项内部安全保卫措施。建立健全治保会、护院队、义务消防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加强医院内部技防设施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及时消除内部安全隐患。制定和完善防恐怖、防破坏、防灾害事故、防等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加强医院内部重要部位和重点科室、部门的安全管理,特别要加强对各类毒、菌种和放射源的管理,严防发生流失事件。认真贯彻《保密法》,切实做好保密工作。建章立制、强化监督,努力预防职务犯罪。落实防范、惩治势力和非法组织活动的各项措施。加强与基层社区组织、公安派出机构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认真治理医院及周边环境。加强对医疗机构周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和出租屋、旅馆、招待所的管理,及时排查并消除各种治安隐患,防止违法犯罪分子隐匿其中。合理规划和建设医疗机构特别是人、车流量较大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周边的交通安全设施,改善医疗机构及周边交通秩序。强化对医疗机构周边煤、油、气、电设备的管理,及时拆除违章建筑、取缔违法摊点。经常分析医疗机构及周边地区违法犯罪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巡逻守护,严密防范侵害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发生。定期组织开展医院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整治,依法打击“医托”、“号贩子”和散发、张贴虚假医药印刷品广告等违法行为。

(五)进一步改进涉医新闻宣传工作。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强化政务公开和院务公开意识,建立统一协调的信息通报机制,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最新的政务信息和医疗服务信息,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满足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新闻媒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医务工作者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营造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客观宣传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特殊性、高科技性和高风险性,引导群众理性对待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和医疗损害纠纷;对有关医患纠纷,在搞清事件真相前不轻易、轻率地报道,杜绝不实报道。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舆论氛围。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把平安医院创建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的重要内容,强化整体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市政府成立由分管秘书长任组长,市综治办、公安局、司法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在市卫生局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委派一名联络员参与办公室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及以上医院都要成立创建活动协调组织,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