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十篇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十篇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2:12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引言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作为“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学习领域)的“建议模块”(课程)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其后不久,在2012年教育部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指南》再次明确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列为其中的课程建设项目。由此《设计》正式作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序列的一门独立课程首次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来看,《设计》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序列中的一门独立课程,属于“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这一特定的学习领域。设计既是艺术的,也是技术的。教学设计既是社会科学,也是教育艺术,但显然都离不开技术学的表达。设计既包括物化的产品,也可界定实现物化的过程,也离不开物化的前提思考。它是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创新的精华集成,主要涵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常识、基本理论和小学语文各教学模块、教学环节以及相关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训练等内容。从流程上包括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的呈现与实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呈现的结果,也是行为的方式。

依据学术谱系和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育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传统的积淀和升华,也是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应用和转化;《设计》既是语文教学的经验积累和学术提纯,也是语文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二者互相吸纳―包容―整合的结果。周庆元先生曾将其表述为“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应当归入科学范畴。

在科学分类中,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在其论文《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提了出来,教育学从此才有了自己鲜明的界碑;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首次完成了系统的教授学;法国教育家卢梭首次用文学作品反映教育问题,他的《爱弥儿》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讲授。在卢梭的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由此可见,19世纪初,教育学才独立地成为一门科学。20世纪初,中国语文教育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并且“当时,为了培养师范生当语文教师,在教授教育学时附带传授语文教授法”(韦志成《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详见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新中国的学位制度建立之初,在教育学门类中就设有教材教法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授予学位。因涉及文理各科,就分散在各个学科实行评议,但又因其特殊性,实在难以评议,因此教材教法研究的学科评议就形同虚设。直到1983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相关会议上,由顾明远先生提议才把教材教法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放到教育学评议组,并把名称改为学科教学论。这个提议得到刘佛年的支持和学位委员会的批准,随后在专业目录调整时教材教法正式更名为学科教学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原来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又析分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两门课程,以上事实表明,“语文教授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设计”,客观反映了其流变进程,同时也大致理清了学理归宗。因此作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上源有两个,一个是本土的语文学科教学论,一个是“中用”的现代教育学。

《设计》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等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等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综上所述,从课程性质来看,它是一个跨门类、多学科的、边缘交叉的多维立体课程。从课程类别上看,它是理实一体的综合课程。从专业设置上来说则是核心和集束课程。从课程实效上来说是关键和显用课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定价值

《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显用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富于时代特色、具有特定内涵和完整构架的小学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包括了课程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诸多理论内容,也特别关注理论的实践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各项活动。其特定目标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应知层面,了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策略、常识和流变;②应会层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常规和方法,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并能自省、评价;③愿持层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强烈的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对小学语文教学高度认同,对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有着真挚的感情。总而言之,该课程主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方法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兴趣。

《设计》是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保证与客观要求。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和把握、对语文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对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以及最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才能得以整合实现,并且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是最能直观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根据当前初等教育阶段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中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学生,都应当通过《设计》的学习,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胜任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小学其他课程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特色,培养出具有突出特长的、为基础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

《设计》整合了《小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理论结晶,吸纳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教学设计,更重视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探索高效的设计与实践,更强调语文教师的主体意志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视野,更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流变,教育资源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各个环节与层面的综合生成,从而表现出对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更多的个体尊重和人文关怀。它特别关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陈述和设计效果,从广大的论理层面聚焦设计甚至逼近应用技术。充分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培养既有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在未来工作中有着终生发展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

《设计》课程的确立,必将提高相关教育科研的热度,终结其莫衷一是的乱象,为小学语文教学储备足够的正思维和正能量。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语文独立设科百年来,探索不止,争论不断。比如“语文”、“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的内涵概念和语用指称含混不清,其限制性、规定性、自律性也需要明确,通用的概念界定是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理论探讨的前提条件。设计的命题指向、教学设计的时空界定依然众说纷纭,还有语文教学的流派风格乱花迷眼……虽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层实践与理论建树也有许多可贵之处,但依然需要进行规范。有些可不是见仁见智的学术争论,而是关乎是非曲直的根本问题。如果错失良机,语文教学设计还要走上一段弯路。惟有借教育部此次顶层设计的契机去浊扬清、披沙拣金,才能革故鼎新形成共识,为《设计》的学科建设廓清雾霾,迎接小学语文教育的灿烂阳光和大好前景。

《设计》是来自顶层的科学设计,肩负为生命奠基伟大使命、担当为民族复兴的神圣职责。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的起步阶段,又是母语学习的关键期,正是夯实基础的黄金阶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甚而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一是源于高校教师的偏见,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儿科而不屑作大投入;二是缘于小学教师的局限,多数没有扎实系统的语文教育学的学术修为;三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基层的教研和高端的成果难以共享,形成凝滞板结的局面。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语文教学饱受诟病在所难免。现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施行双导师制,打破高校和小学的壁垒,再加上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这给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注入了活力,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福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因此会有明显改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肯定星火燎原,春笋蓬勃。

参考文献

[1]赵绍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10.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篇2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比校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和基础教育师资市场需求的变化,从20世纪末开始,国内各大师范院校逐渐开始对传统的师范类人才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基础,提升教师教育专业能力逐渐成为改革的主流方向。提升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质量来实现的。从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目前我国师范类人才模式改革的基本走向及利弊所在,为相关院校下一步的改革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例,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具体课程变化、’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说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一、教师教育课程设里模式

选择何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反映了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认同程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通常都嵌入到专业课程中,作为专业课程的一小部分而存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混合,“师范性’,基本让位于“学术性”。这种嵌人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对教师教育课程没有总体规划和设计,以老三门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为代表。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教师教育课程独立设置的模式逐渐清晰化。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来看,已经基本上都往教师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分开设置的方向走,反映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理念的加强。

北京师范大学位居国内师范院校的首位.办学定位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从1999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探索师范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师教育剥离,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上移到研究生阶段,大力加强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职前与在职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的改革思路,实施了以4+2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分为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本硕相连的"4+2"模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都是非常明确地将教师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设置,独立设计。其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学生自由选择修读,与毕业证书不挂钩,只有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自愿修读""4+2"模式则更明确地体现了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课程独立设置的理念。

首都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较早地探素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建的“教师发展学校”模式,在北京丰台区建立了“丰台区教学服务中心,,其教师教育课程也是自成体系,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设计,形成了以教育实践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师范专业打破了只培养教师的单一模式,除开设教师教育方向外,还开设其他培养方向。同时为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性,除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外,各专业必修课中不安排教师教育类课程;将教师教育类基础理论课和技能课结合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在2004”年,推行了“4+2"六年一贯制。华东师范大学也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一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从2006年开始,正式独立设置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酝酿成立整合各类资源的教育学院,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同时积极探索"4+1+2"本硕相连,大学与中学共同培养的模式,将教师专业培养后推到研究生阶段。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大学.是上海地方大学中一所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要任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文科见长并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定位是“建成以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以教师教育为优势、若干学科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开放性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其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上海市,目前,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仍以本科为主,其教师教育课程也主要放置在专业课程内。

二、教师教育课程具体设里及特色

具体课程的设置,取决于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培养目标。除了在改变老三门的课程设里,丰富课程类别与门面各校表现出一致的倾向之外,各校的具体课程设置表现出更多的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必修课方面变化力度不大,仍然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实习这几门比较普遍的课程;唯一的变化是增加了一些学科教学类系列与教师教育相关任选课程,这些课程由相关学院开设,可记成绩,不记学分,由学生自由修读,学校的管理力度不大。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精心设计:必修课程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外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20学分外,其他全部为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教学见习、教学实习;选修课程包括:学校德育与教师伦理、现代教育技术概论、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评价、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StS课程及实践、数据统计与分析、个案研究、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必修课程在史论及研究方法类课程方面有所加强,选修课则结合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行了能力培训设计,突出应用性与前沿性。

首都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分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科研基础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在必修课程方面,与北师大类似,除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外.增加了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变化不是特别大。在选修课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根据自身教师发展学校的培养模式,着重结合贯穿四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基础教育相关的课程,并将课程理论应用到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其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有:基础教育改革专题、教学设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班级管理、青少年心理发展、性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评与诊断、教师心理、班级管理、教材分析、教育影视作品欣赏、社区教育、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学教育科研实践、教育专题研讨、教育论文写作、行动研究实践、教育社会学专题、教育史专题、课程与教学论专题、教育文化学专题、教育经济学专题、教育政策与法律专题、教学管理专题、教育哲学专题等课程。课程丰富,而且根据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进程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类基础理论课和技能课结合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其基础必修课包括课件制作、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论、教学技能训练。

华东师范大学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教育与心理基础理论类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学科教育类课程四大类30学分。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师口语、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学科教育类课程共计22学分,选修课程包括教育思想与历史变革、教育理论及其应用、心理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研究、教学策略与方法、斑级与学校管理、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与学生发展九大模块,开设有中国教育传统与变革、西教育史、当代国际教育思潮研究、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社会学、理解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课程文化、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35门课程,涵盖了基础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

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较为简单,主要设置了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原理、教学与课程导论、德育与班主任、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学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青少年心理与辅导、学科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在心理学及教育科研、德育与班主任方面、教育实践方面都有所加强,选修课程由各学院自由开设,学校未做统一设计。

从课程具体设置来看,各校在必修课程方面的设置都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普遍在教育科研、教育实践方面有所动作,更大的改革集中在选修课程方面,选修课程的体系化与多元化是各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各校都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强化某一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学实践;华中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育技术与教育研究。

三、课程实施方式

有了丰富的课程设计,如果有效实施是能否达到设计目标的关键之处。由于各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都增加了课程门数,如何在学科专业课程相对稳定甚至有所加强的情况下将这些课程有效实施,是各校面临的一个具体操作问题。以高层次的重点师资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师院校逐渐将教师教师课程放置到本科后阶段来实施,以4+X模式来解决四年内同时解决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专业课程基础的学时学分紧张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是这种模式的领军学校,从1999年就开始摸索,到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可以招收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4+2’可操作模式。目前采用类似思路的高师院校越来越多,2004年,东北师大开始试行"4+2"模式;华中师大从1997年试点,2004年推开六年一贯制的“4+2"模式;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先后推出“4十2”模式;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推出“4+1+2’模式,与上海市重点中学联合培养本硕相连的教师。在本科后以延长2-3年的时间集中地学习教师教育课程,这是国外通常采用的专业与师范分开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性与师范性冲突的问题。但长达6-7年的培养时间,目前只适用于精英式的教育师资培养,不太可能被用来大规模培养高层次中小学教师,其培养规模目前还不足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优化的大批高素质师资需求。如何解决本科阶段的高素质师资培养问题,也是各高师院校面临的问题。

从操作角度观察,各校在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上,都有特别的设计。北师大因为上移重心到硕士阶段,因而本科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以教师资格证课程为主,课程主要安排在晚上、周末、假期开设,选修课程开设时只计成绩,不计学分。华中师大的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则主要以第二学位的方式修读。这两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修读基本不与学科专业课程冲突。

而在本科阶段有丰富课程设计的学校,例如首都师大、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则不约而同地在课时和学分设计面进行了调整。在课程学分设计面,上述学校全都设计了以1学分为单位的短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门类较多的学校.像华东师大、首都师大,选修课程以1学分的短课程为主;同时在单列教师教育课程计划而学生毕业修读要求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教师教育课程虽然单列,但仍然以全部冲抵或部分冲抵的方式进人专业学分,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混杂的模式。例如首都师大的教师教育课程共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20学分,10个学分必修,10个学分选修,教育实践学分10学分,16学分占专业选修课的学分.4学分属于通识学分;华东师范大学设计了30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学生若选择师范专业,则教师教育课程成为专业课程,超出修读学分要求的课程学分则抵充通识教育学分。与同一专业非师范类学生修读课程相比,专业课程少了30学分左右。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则分别进入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实践性环节等,混杂性更为明显。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有效教学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时效性。一堂体育新课教学有没有效果,就看老师课前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后,学生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获得与身体、心智健康发育方面的有益知识和技能。这里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要课前做好精心设计,课中组织教学能驾驭自如,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成功而且是有效的。那么,在小学体育课程教育中,教师如何才能更好的实施“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课堂纪律,从细节抓起

加强课堂纪律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生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是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课堂上如果让学生自由散漫,放任自流,养成“散”“懒”的习惯,那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显得不景气。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从我做起,以师之行为示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纪律是课前准备到结课师生共同的准则和实施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细节决定成败。要从细节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确保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地开展。从第一堂课开始对学生进行体育课堂纪律要求,平时也要不断的提醒学生,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改正。比如课前课后站队集合时,教师或者体育委员发出口令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集合完毕,对于没有做到的学生,给予必要处罚措施,集合队伍时就基本能做到快、静、齐了。又如对于穿牛仔裤、穿皮鞋的同学采取同样的措施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就要结合新大纲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能有效促进其发展。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学生没有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体育课程目标就全部变成水中月,镜中花。也就是说运动技能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既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学习领域中核心和主体部分,也是实现其他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由此可见,新课标并没有否定技能教学,而是给了技能教学一个更合理的角色定位,体育课程教育中不但没有“淡化”技能学习,而应有重点、有目的地去“强化运动技能教学”。所以,要实施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一定要设计出新颖的教学内容,如体育运动项目中的球类、田径、体操项等项目要和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进入课堂,就必须做好教材与地方课程的有机结合,如何设计好课程内容使教学效益扩大化,就需要将“体育与健康”内容与地方民族传统体育结合形成效益合力。这才是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真正价值。

三、教学内容游戏化激发让孩子学习体育的兴趣

体育是一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学科。采用游戏化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和锻炼身体,而且在游戏中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接受能力、合作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化的教学内容也深受他们的喜爱。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游戏化,但这需要教师课前对各个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加工,如教师以发展下肢弹跳能力为目的的课上,根据学生的想象力和接受能力设计了“青蛙跳荷叶”的游戏,在创设游戏情景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可自由组合),利用纸板轮换移动进行立定跳远比赛,每一次以小彩旗表示胜负,胜的一方可跳下一张纸板,以最先到终点者为胜。这样的方法既简单学生又玩得很有兴致,收到的教学效果相当好。

四、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体育源于生活,要使体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首先,体育教师应该是生活中的发现者,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体育课结合起来,备课时选取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并能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在体育课中根据年级不同,设计不同程度、难度的障碍跑,通过一些攀、爬、钻、跳、绕等与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内容,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其次,在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上要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身体条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不能跨越儿童思维和身体发展阶段,也不能低于现有身体和智力发展水平,要权衡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进度,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每节体育课上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

体育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换,用新的课程标准代替过去的教学大纲的问题。目的是要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师要从提高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加强课堂管理,攫取和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恰当运用教学策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实施,真正走向优化课堂教学,推进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吕莹.心血管运动生理与运动处方[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287.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篇4

近年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完善、管理与使用,尤其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完善是走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计算机、演播室、电子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等电教专用室。四至六年级班级安装多媒体,一到三年级配小推车,教室装修美观大方,内部设施到位、学校教学走上网络化平台。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校园网站,初步建立了樱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目前学校从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三至六年级开展“网络作文”实验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各年级开展电脑兴趣小组活动。各办公室配有计算机,学校行政管理、教务工作、档案、图书、财务、教科研等工作均采取信息化管理。

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有效管理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教研组(室)的分层管理网络。校长亲自抓,负责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宏观管理,具体体现在规划制定、发展方向确立、资金投入、课程开设、研究开发等方面;中心主任具体抓,负责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使用、维修、更新,以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为各学科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并做好服务工作;各教研组(室)抓落实,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高效使用,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课题研究。“中心”定期检查、考核,实施全程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避免设备的人为损坏与流失,保证教学使用,除了定人定责,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制定了各专用教室的使用管理制度、设备借用制度、维修申报制度、损坏赔偿制度等。学校为了培养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制定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内容,并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考核,制定奖惩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教学研究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我们做到充分使用,提高使用率,让它们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常规的“二机一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学校中青年教师绝大多数能制作课件,借助于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为了使教学正常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除了保证设备无故障外,还耐心协调、认真安排好教师使用的次数及时间。为了抓住整合、推进课改,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导处经常组织年级组开设教研课,校际之间对流研究课,新教师汇报课以及老教师示范课等活动。随着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科教学已成为我校实施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在网络平台上的教学研究又促进了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学校先后构建了语、数、外所有年级的教学资源库。学校鼓励教师资源共享,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作为教师适应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业务考核内容之一。、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首先,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科研工作进行规范的管理,教师的研究课题方案、课题指南、研究过程记录、科研考核等工作,均使用计算机管理,同时利用网络搜集教科研资料,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最新的信息。

第二,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或发表科研成果。

第三,“十五”课题子课题《大量阅读、以读促写、电脑作文》相结合的实验开展已七年时间,现有九个实验班。实验班学生每周安排半天时间上电脑作文课,学生不仅能较熟练的操作电脑,而且能自如的上网浏览、下载资料,进行网上作文交流等。仅一年多时间,借助于小学生作文网平台,学生在网上发表作文三千余篇,编写有《电脑作文》共十集。由于计算机网络的诸多优势,使得课题研究取得较显著的成果,学校先后被确立为省小语教学现代化研究实验学校、江苏省“十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开发与实践”实验学校、《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发展研究》实验学校等。先后十多次接待过省内外兄弟学校的观摩学习,并作为市“十五”推广应用课题与浦口沿江小学接成《电脑作文》实验互助学校。月申报了省级电教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短短一年多时间,三个实验班老师潜心研究,一边探索一边总结,摸索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04日接受市区电教课题组专家评审,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一到六年级开设了电脑兴趣小组,每周安排两节课作为活动时间,兴趣小组有教学计划和辅助教材,并能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经常开展一些学习竞赛,学期结束还评选优秀学员。从98年起学校确立了小学毕业生“三证”制度,凡樱小毕业生需获得小学毕业证、军校合格证和计算机合格证书。

四、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我们通过学习与实践,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对课程改革的支撑水平。

比如我校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操作与使用电脑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问题的能力。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课改的进程。、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有利于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教学的生成,有利于特色的构建。

我们以作文教学为突破口,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的课题实验,是由最初的“大量阅读、以读促写、快速作文”到《电脑作文》,再发展到今天的《网络作文》的研究,我们借助于市电教馆提供的小学生网络作文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和功能,让学生自主作文。

《网络作文》课上,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自主交流、表达情感,自主评价、积极反馈,极大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能力。近年来,学生在网上发表了三千多篇作文,汇编有《学生作文集》十集。《电脑作文》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作为市“十五”应用推广课题在全市推广。又如我校少科院小研究生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小课题研究,他们在网上查找心理教育信息,开展心理小调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设计心育活动方案、设计心理电子小报,开展自主心理教育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心育研究,在全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研讨会上,我校小研究生自制课件,展示了《男生爱哭还是女生爱哭》的心育研究成果,并将其研究成果汇编成《小研究生探索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我校形成“电脑作文”和“心理教育”研究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采取重点建设,分段实施方法,加强信息技术基础建设,适当超前。要求全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全程管理有效考核,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升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水平。近年来,学校先后面向市、区主办了《主体性课堂教学》质量调研、《抓住整合,走进课改》研讨会、《陶行知科技教育思想》研讨活动等,充分展示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成果。

五、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形成三个意识。、教学先行的意识。

学科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凡各学科教学所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我们尽力满足。鉴于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更新速度快,学校发展变化的实际,我校采取“分步实施、重点建设”的原则,加强教育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98年,让“多机一幕”进课堂,建设第一电脑室,配备了各学科配套的电教材料,通过培训,引导教师自制大量的投影片,同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2000年建设第二计算机室,引进宽带网,配合多媒体设备,在各学科实施多媒体教学,同时开展网上搜集、下载信息,课件制作等培训。2002年建设校园网,信息资源库、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构建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以“网络作文”教学为突破口,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各学科教学,适应课改、推动课改。、适用高效的意识。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篇5

各专业公共课及共同课

考试专业及课程04月15日(星期六)04月16日(星期天)09:00-11:3014:30-17:0009:00-11:3014:30-17:00课码课程名称课码课程名称课码课程名称课码课程名称公共课03708004290005100058021991265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学(一)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418400018037060006500420037090219800009线性代数(经管类)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物理(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线性代数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2197000410003100182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基础会计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0012000150472900020000430002300022英语(一)英语(二)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高等数学(工本)高等数学(工专)

面向社会开考专业(专科)

考试专业及课程04月15日(星期六)04月16日(星期天)09:00-11:3014:30-17:0009:00-11:3014:30-17:00序号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课码课程名称课码课程名称课码课程名称课码课程名称1020105金融(专科)0007500073证券投资与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00072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000550006600074企业会计学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概论00060财政学2020109国际贸易(专科)000880005800091基础英语市场营销学国际商法0008900076国际贸易国际金融0009000094国际贸易实务(一)外贸函电0009200093中国对外贸易国际技术贸易3020201工商企业管理(专科)0005800147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一)0010700146现代管理学中国税制0005500145企业会计学生产与作业管理00144企业管理概论4020203会计(专科)0015700067管理会计(一)财务管理学00146中国税制001560007000155成本会计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中级财务会计00144企业管理概论5020207市场营销(专科)0017900058谈判与推销技巧市场营销学00178市场调查与预测001810017700182广告学(一)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学0014404097企业管理概论市场营销策划(一)6020228物流管理(专科)036170700805361采购与供应链案例采购与仓储管理物流数学000890536207031国际贸易物流英语物流管理概论00041053640703707802基础会计学物流企业会计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001440703205372企业管理概论运输与配送国际物流导论7020245酒店管理(专科)039540396103955现代公文写作宾馆前厅与客房操作旅游基础英语0396303957酒店管理实务形象塑造0395903965旅游政策与法规餐饮管理规范0395803960饭店服务心理学现代酒店营销策划8030112法律(基础科段)002420024705679民法学国际法宪法学002610022300245行政法学中国法制史刑法学0024300260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0024405677经济法概论法理学9030301行政管理(专科)002920016300147市政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一)0010700341现代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002770018203350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0031200040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10040103小学教育(专科)0040500409教育原理美育基础00406004070041000413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00417004080041500411高等数学基础小学科学教育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小学数学教学论00418004160041200395数论初步汉语基础小学班主任科学·技术·社会11040106教育管理(专科)004430044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教育政策学0010700447现代管理学教育行政学0618000446学校管理心理学现代教育管理技术0044800442学校管理学教育学(二)12050102秘书(专科)00058003450016300854市场营销学秘书学概论管理心理学现代汉语基础003410031500346公文写作与处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51000182秘书实务公共关系学001440004000509企业管理概论法学概论机关管理13050114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005290002400535文学概论(一)普通逻辑现代汉语005300053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005310050600534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写作(一)外国文学作品选00533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14050207英语(基础科段)0059500596英语阅读(一)英语阅读(二)00794综合英语(一)0059700522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00795综合英语(二)15080306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0218302230机械制图(一)机械制造022340215902195电子技术基础(一)工程力学(一)数控技术及应用0218502236机械设计基础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022050223702232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电工技术基础16080701计算机及应用(专科)021420231802316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应用技术0473000342电子技术基础(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473202141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0232302120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17080801房屋建筑工程(专科)0239102400工程力学(二)建筑施工(一)023940238702393房屋建筑学工程测量结构力学(一)0239602386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土木工程制图023890017002398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土力学及地基基础18082207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0231604754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003420238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计算机原理0004102141基础会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023820014402120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19090101农学(专科)026720266502539作物育种学农业生态基础化学基础026660013502660普通遗传学农业经济与管理植物学(二)0266202664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026680267402670土壤肥料学植物病虫害防治作物栽培学(二)20100701护理学(专科)029010048802997病理学健康教育学护理学基础02903030000317902996药理学(一)营养学生物化学(三)护理伦理学029980211302864内科护理学(一)医学心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03002028990300103003妇产科护理学(一)生理学外科护理学(一)儿科护理学(一)

面向社会开考专业(本科)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篇6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化能力;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21-03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断变革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许多国家或地区在教育领域掀起了“课程改革运动”,纷纷制定课程标准,或是修改原有的教学大纲。我国也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2001年制定出版了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2011年推行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外语教学正在经历着由教师个人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转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个过程是让教师更新理念,抛开一切旧课程样板、教学方法甚至教材体系的束缚,并对已经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一切课程体系本身进行反思。思考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和完善课程的实施。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能力成为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师最重要的素养是课程标准的素养,最重要的能力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能力。课程的研究和变革应依赖教师,教学改革目标达成的有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理念的理解;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则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与水平,如何提升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这里称之为“教学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教学化能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一直以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其中教师“教学化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教学化能力”研究,促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使教师能够将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来思考,为教师课堂教学开辟新颖的视野,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全面地解放教师思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教学化能力”研究,给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研究及时发现高师本科生培养过程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依据,促使其从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及其实施方式等)方面入手,分析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从而实现“职前―入职―在职”一体化、生态化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三、教师“教学化能力”的内容

“课程标准教学化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和教师课程行动研究能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化能力”不只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简单对应,也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逆向设计),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而是要体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1.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是教师能力体系中最能展现现代教育思想的部分。它是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因素之一。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备课时凭直觉了解学生的特点,凭经验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固定的教材,在统一的教学目标导引下,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基础教育实践中表现地尤为明显,同时这种教学设计的局限也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案及教学方案等,是对教学的准备、预设,而完全忽略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

教学设计的概念定义为运用现代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一系列的理论与技术,对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的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师从经验型转向专家型,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设计原理、对实际教育教学大胆进行反思和改革,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首先遵循的原则是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因为教学是由学生应知和能做的共识来驱动的。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表达与体现,更是他们教育思想及价值观念的彰显与外化。基于课程标准的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它强调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的教学观,强调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主动全面的关心而不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递。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遵循的原则有:尊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主体;采用多种教学途径构建有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注重过程评价;形成评价与反思。

2.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提供各种可能的平台。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教师处于课程权力的最底层,缺少课程建设的主动权。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和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和创造课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校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他们不仅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教师如果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学资源观,就会自主地去识别、捕捉、积累及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机会、条件和途径。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它让老师不拘囿于狭隘的、设定好的教材内容,师生的生活和经验都可以成为活用的教材教育内容。如此一来,教学便“活”了起来;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3.教师课程行动研究能力。近年来,行动研究的出现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就是“行动”和“研究”二者的结合,是一种自我反思方式。即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提高和改进教学。

行动研究是一种以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本的,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教育科研活动。行动研究因其研究性与实践性的有效融合被看作是中小学教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最佳教研途径。它注重实际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的紧密联系,着力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在课程行动研究中,中小学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与反思,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加以分析和解决,达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同步发展的结果。通过对行动研究的一系列理性的审视和反思,教师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自我,提升自身生命价值。

四、教师“教学化能力”的发展路径

1.开展校本研修,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它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是一种关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师由阻力状态转化为动力状态的有效途径。要建立三级网络体系,即国家、地方和学校都要对教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目的、实施、评价、组织管理等方面,加强对新老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课程处理意识和课程处理能力。

2.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不仅需要个体积极地自我学习,而且要善于通过行动研究、自我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主动自觉地提升自身的课程能力。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师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更多组织和利用各种学习共同体的机会。教师通过相关对话平台,对课程系统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认知能力进行经验分享,思想碰撞,在此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和自我超越。

教师发展学校(pDS)为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发展平台。它不是重新建立一所独立的专门学校,而是打破与大学之间的隔阂,与之合作并建立伙伴关系的中小学。这些学校加强与大学(专家和教授)的联系,通过教、学、研合一的新型专业生活和学习方式,可以使教师系统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理论素养,又能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有新意的教育实践,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及有效性,还能围绕一定的专题研究实践与专家直接对话,在对话中提高素养,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保障和支撑体系。大学的专家和科研人员通过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可以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使教育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够有效结合学校教学实践,极大地提高了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及针对性。

3.加快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变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影响着中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最初发展。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加快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变革。改变传统的、过时的专业教育模式,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门类,重新确立课时比例,逐步构建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所必须的专业素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国家的外语师范教育在师范生的职前教育的实践环节培养阶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实践能力的干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参考文献:

[1]崔允.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9.

[2]林君芬,张文兰,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

[3]汪启思,汪秉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角色转变[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5):9.

[4]张琳.中学英语反思性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5]魏青云,张立新.课程能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中的一个迫切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20.

[6]张立新,魏青云.发展教师课程能力[J].上海教育,2004,(11):25.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篇7

关键词: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课程设置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curriculumprogramsforprimaryteacher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gowiththetideofdevelopmentofthecurriculumsetupofprimaryteachereducationoftheworld.weneedtomakesummaryanddrawlessonsfromourowepracticalexperiences,makeintegrationofthespecialties,layasolidfoundationforgeneralknowledgeeducation,paygreatattentiontopedagogiccourse,strengtheneducationalpracticecourses,increaseselectivecourses.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teachereducationinprimaryschools;curriculumprogram;curriculumsetup

一、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特点

纵观美、英、法、德、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它们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但都强调教师教育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其改革的基本倾向是由“训练模式”(training)转为“开发模式”(development)。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淡化学科专业意识

在近代科学高度分化基础上形成的泾渭分明、条块分割的“窄专业、细学科”,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学高度综合的整体发展要求。当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了大量的新兴学科。科学知识产生方式也得到了更新,“以问题为中心”的新知识产生方式,取代了以往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产生方式。[1]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专业意识越来越淡化。“宽口径、大学科”已成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两门以上学科专业知识,并开设了大量的综合课程。如美国要求初等学校教师的志愿者必须修完朗读方法、算术、社会、理科和美术等学科;英国要求学生能承担小学所有学科的教学,并规定必须修读全国统一安排的核心学科专业课程算术、英语和理科各150课时以上;德国则要求学生至少要修读两门学科专业课程。

(二)重视通识教育课程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认为广博的通识教育知识是未来教师从事教学的必要条件。如美国通识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40%,日本占37.7%,德国占33.3%。[2](51)因而普遍主张教师要由综合性大学来培养。如美国取消了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全部改由综合性大学来培养;英国则由多科性高等教育学院教育系和综合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来培养;法国通过教师教育大学中心(iUFm)来培养;德国各级各类教师也都由学术性高等学校培养。此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还特别重视吸取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最新成果。例如,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美国要求教师掌握使用计算机开展情报信息化教育的技能;英国宣布政府支持中小学教师配备计算机及连接信息高速公路;德国1996年开始推行“学校网络”计划,并把计算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强调教育专业课程

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大是普遍现象,如德国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数的25%,英国占25%,法国占20%。[2](51)他们认为,教师与医生、律师一样,也是一种职业,有其独特的专业化要求,这种专业化是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所无法替代的,设置大比重的教育专业课程是使师范生走向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另外,从课程内容看,教育专业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课程,涉及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育技术等;二是教学法,包括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以及教学计划、教育测量与评价等;三是教学实践,以教学见习、临床实习等多种方式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和较大的灵活性,既有讲座,又有专题讨论,而采用最多的是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边理论学习、边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解决。

(四)注重教育实践课程

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如美国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德国非常强调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在大学阶段安排了实践,而且还规定了二年见习时间。法国则将教育实习系统化和制度化,安排了三类教学实习:即熟悉性实习,其目的在于让准教师身临其境,初步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认识学校的组织运作、教学时间安排等各方面,为师范培训建立感性基础;陪同实践实习,由指导教师带领,2~3名学生一组,主要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和分析,也可以由指导教师安排进行少量的教学活动;责任实习,实习教师尝试独立展开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3](98)而英国的教学实践则是师资培训课程的重头戏,他们特别重视小学的参与,通常采用与本地区小学合作办学的方式,从而使师资培训密切结合小学教学实际。

二、我国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自1984年南通师范学院率先开展“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班实验、1998年南京师大与晓庄师范学院联合招生试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就逐步在全国各地推广。小学教师培养高等教育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还很不成熟,尚处在“边实践、边研究、边建设”之中。尤其是课程建设方面,人们在不同的背景、时间与条件下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它们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共同点

1.专业定位基本一致。大都主张“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大学(本科或专科)”。基于这一专业定位,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可概括为“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强能力、高素质”。

2.培养模式基本相同。概括地说,就是强调“综合培养,分科(向)发展”。

3.课程理念基本一致。历史上有影响的课程理论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科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二是活动课程论,强调教学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强调学校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三是结构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4]综观我国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基本上还是以学科课程论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的。

4.课程结构基本一致。从课程内容与专业的相关程度看,课程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板块: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为未来小学教师所需的较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的系列课程;二是学科专业课程,一般是为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门学科教学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系列课程;三是教育专业课程,这主要是毕业生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理论与技能。[5]从学生学习的自主程度来看,则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范围涵盖小学各科,但以中文、数学和教育三类课程为重点。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指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兴趣,发展专长。

5.增加教育专业课程。与传统的师范教育专业相比,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加大了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有的学校特别是高师教育系或教科院开办的小教专业,教育专业课程几乎接近于教育系专业学习的科目,占40%左右;大部分师范院校一般占20%左右;五年一贯制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由于公共基础课程课时比重大,其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课时比相对少一些,但一般也保持在10%左右。

6.注重教育教学实践。一是教育教学实践时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且强调“不断线”地贯穿于整个学程,一般在10~15周之间;二是教育教学实践方式趋于多样化,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教育研究及课外活动等。

(二)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同点

1.人才培养模式不同。虽然各校都强调“综合培养”,分科(向)发展”,但有的学校如上海师大的课程设置方案偏重于前者,有的学校如首都师大则偏重于后者。

2.专业设置方向不同。虽然各校都主张课程设置要分专业方向,但专业方向的数量、划分的时间与方式则不尽相同。有的设置的专业方向多,如首都师大、杭州师院多达八个专业方向;有的设置的专业方向少,如上海师大只分综合文科和综合理科两个方向;有的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分专业方向;有的则是前段学程通修,后段学程才分向选修;有的通过限选课程划分专业方向;有的则通过必修课程,尤其是专业必修课程划分专业方向。[6]

此外,有关课程设置的科目、内容、课时以及组成课程体系的各部分在总课时中的比例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三、我校对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构建

我校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母校,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小学教师教育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1992年我校首次开展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班实验以来,先后于1999年开始招收二年制中师对口招生大专和三年制高中生源大专,2002年开始招收“专本沟通”专业小教本科,现已形成“二三四五”四种培养模式(即二年制中师对口大专、三年制高中起点大专、四年制专本沟通本科、五年制初中起点大专)。在一所学校集中了四种培养模式,这在全国也属少见的。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通过对各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和总结分析,同时借鉴了国内外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初步构建了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

(一)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构建课程方案的灵魂。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顺应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我们确定的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反映21世纪社会发展对小学教师的新要求,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构建结构合理、面向未来、综合性与一体化的课程新体系。

1.课程设置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学科本位论一直占据我国高师课程设置的中心地位。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与专、精、深,这种课程越来越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加以改进。我们认为,课程方案的设计,必须综合反映学科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人的价值观,同时满足这三个方面的需求,尤其是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动实施素质教育。

2.课程设置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基础教育的变革正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都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因此,课程方案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课程设置应反映21世纪社会对小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特征就是创新能力的凸现。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显著的标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初等教育的教师,要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素质。因此,课程方案中必须要包括专题研究、反思性教学训练、创造思维训练等方面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3](391)

(二)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为本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求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出发点,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的愿望,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

2.育师为先原则

这一原则的精神是,课程设置应以培养21世纪的小学教师为根本宗旨,遵循教师教育培养规律,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规格的落实。我们认为,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有专长,掌握宽泛的文理知识,具备整合多科知识的能力,能胜任小学语文与社会(含思想品德)、数学与科学、艺术、外语四大类学科中一类学科课程的教学,同时也能胜任体育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具体培养规格可概括为“厚基础,强技能,会研究,广适应”。

3.整体优化原则

这一原则的精神是,各类课程要进行整体优化设计,确定课程体系各组成部分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比重,注重课程间的有机联系。为此,要切实做到夯实通识教育课程,重视教育专业课程,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要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制约因素,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面向社会需求与学科特色的关系、借鉴外国经验与着眼我国国情的关系等。

4.综合设课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求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一体化趋势和学生心理整体发展要求,以及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课程的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协调好学科与学科之间、课程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综合化主要途径有:一是设置综合课程,这是课程综合化的最主要途径。二是整合课程结构,这是课程综合化的必要途径,主要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整合、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的整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等。

(三)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

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彻底摒弃课程内容长篇大论、从国外到国内、论古道今的积习,设置小型化、微型化、专题化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在课程结构上,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4∶3∶2∶1。同时,精简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初步构建分工明确、相互融合的整体化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科学化、弹性化和现代化。

1.整合学科专业课程

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3](392)而长期以来,我国高师课程设置盲目向综合大学看齐,重学科学术轻教育学术。学科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高,内容庞杂,门类多,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主干课程不突出等。选修课程的开设也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因人设课的情况较为普遍。过于注重学科专业课程的纵深发展,忽视学科之间横向联合。因此,必须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一是整合必修课程,对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二是确立核心课程,每个专业都要确立2~3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必须达到同类专业的学术水平,从而确保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水平;三是减少必修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压缩授课时数;四是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2.夯实通识教育课程

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大学英语和公共计算机为主的工具类课程和以“两课”为主的德育类课程。[7]为了培养精于素质教育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必须夯实通识教育课程,增开素质类课程,构建以德育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和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

一是改革德育类课程的教学,实行“理论讲授+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加强社会实践,通过指导师范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二是通过强化工具类课程来夯实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增开一些新的工具类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三是增开素质类课程。素质类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两大类。其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有马列原著精选、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国近现代史、人文科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大学美育、世界名曲欣赏、世界名画鉴赏、毛泽东诗词赏析、社交与礼仪、摄影艺术、健美操等;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概论、生命科学概论、互联网及应用、科技活动指导、摄像与电视节目制作等。

3.重视教育专业课程

教师教育专业具有“双专业性”,即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而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程门类少,内容陈旧,课时严重不足,近年来虽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比中学教师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这宛如医生给婴儿看病,由于婴儿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病情,所以需要儿科医生有更高的医术水平。因此,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必须重视教育专业课程。

我们认为,教育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小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课程与教学论、比较小学教育、教育法规与政策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帮助师范生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教育信仰;第二层面是学科教育课程,即“学科教育学”,这类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科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掌握学科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技术,培养独立从事学科教育的能力;第三层面是职业技能课程,包括班主任工作艺术、少先队活动指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口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书法、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简笔画等,这类课程是介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间环节,主要是帮助师范生形成从教技能;第四层面是教育研究课程,主要是指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类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及研究过程,初步形成教育科研能力。

4.强化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教育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必须由实践性知识(即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来进行整合,才能内化为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因此,要科学有序地安排好各项教育实践课程,要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采取参观学习、试教、教育见习、教育观摩、教育调查、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另外,还必须注意综合性。教育实践课程是对学生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训练和检验,每项活动均应调动各方面、各学科的力量,认真组织实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教育学科、教学法教师及其他有关教师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有效的指导。

在教育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要转变教育实践观念。教育实践课程是学生素质的集中表现,是师范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二是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教育实践课程目的的关键因素。三是要实行教育实践模式多样化。四是要重视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五是要适当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将课时提高到占总课时的10%。六是要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尤其是微格教学在教育实践课程中的作用。

5.增加自主选修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极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必修课程比例过大,选修课程比例太低。因此,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必须摒弃单一的必修课程制度,既要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主体性,构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精简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课时比调减为2∶1。同时,还要彻底改变选修课程内部的“四多四少”现象。即指定选修课程多,任意选修课程少;专业选修课程多,公共选修课程少;单学科选修课程多,跨学科选修课程少;理论性选修课程多,应用性选修课程少。通过改革,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使选修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平台。

参考文献:

[1]郑文.高师课程综合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23—26.

[2]唐松林.高师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1):49—55.

[3]李其龙,陈永明,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9.

[5]郭朝红.高师课程设置:前人研究了什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2):36—41.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篇8

关键词:CDio;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课程设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96-02

一、前言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近年来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联合创立的一种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相应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教育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有着明显区别,其基本环节为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传统的课程设计通常只隶属于所属课程,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较差。学生做设计通常只局限于一门课程,学生设计的思维模式是以“参阅设计指导书―查阅手册”的固定模式参考设计,设计的结果也往往流于形式,应付了事。为此,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电综合课程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课程设计是不隶属任何一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它涵盖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测控电路、单片机原理、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三四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相互合作并完成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项目,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整体训练,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CDio工程模式下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

制定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要兼顾创新性、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选题是整个综合课程设计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选题不恰当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而且会降低综合课程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在选择综合课程设计题目时应紧扣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作为根本。一方面由指导教师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提出设计题目,或结合大学生各类设计竞赛提出合适的课题;另一方面,也可由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根据小组讨论和兴趣点提出题目,由指导老师根据综合课程设计的设计提出修改意见,改变学生在综合课程设计中的被动模仿型的角色,变为现在的主动思考型。结合前续课程综合课程设计内容应包括:系统总体设计、传感器设计、接口电路设计、精度计算、程序编写、仿真调试等部分。

综合课程设计由于其自身较强的工程实践性,特别符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倡导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以CDio理念为指导,综合课程设计改变传统的分散的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的教学模式进行选题―调研―设计―实现,最后每个设计小组集中答辩。具体步骤:

1.在第七学期末,指导老师向学生提出综合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综合课程设计后,根据自己意愿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为3~4人。

2.设计小组成立后,首先进行课程设计选题的工作并利用2周时间进行调研讨论,与此同时设计小组也可根据调研的结果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设计题目并交由指导老师审核。

3.各设计小组在第八学期初,提出总体设计方案和任务分配情况说明,每位同学提交自己承担任务的设计方案和计划。

4.利用2周的时间根据各自的设计任务生,利用autoCaD、matlab、proteus仿真软件、KeilC编译软件及protel等系列工具软件完成课题中各个子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程序设计,以作业形式提交设计图纸和综合课程设计说明书。

5.答辩环节由指导老师和各设计小组共同参加,答辩环节分数由指导教师和不参加答辩的小组共同给出。答辩时,学生要阐述课题的设计思想、设计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设计实现的过程以及个人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并现场回答问题。综合课程设计的成绩由3个部分组成:设计成绩、报告成绩及答辩成绩。设计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同组同学共同给出,主要考核每位同学对设计题目的理解程度,根据设计题目进行调研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性、主动性、合作性的体现。课程设计成果包括:图纸,设计说明书、软件程序、仿真演示等,是各设计小组的最终成果也是评价各设计小组的设计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答辩环节由指导老师和各设计小组共同参加。指导老师和其他设计小组针对参加答辩的设计小组的设计成果分别提出问题。答辩分数以指导老师的评分为主,其他各设计小组的评分为辅。学生准备答辩的过程,是对自己在项目中所承担任务的再次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设计中的细节问题,并且现场答辩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及即时分析能力。同时把其他各小组引入答辩环节,也有利于不同设计小组设计成果的共享。

三、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希望通过综合课程设计打破传统分散式的单一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合“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指导思想,同时使学生通过综合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动性、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运用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分析、研究、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的一系列较完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通过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使学生成为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则在教学活动中起向导和评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伟,王殿君,申爱明,林顺英,陈亚,代峰燕.基于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徐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高校工科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才智,2009,(26).

[3]白梅,魏丽丽,陈晓卫.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4).

[4]李瑞芳,吴雅娟,王莉利.基于CDio的《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01).

[5]王雪,阮勇,王晓峰,王世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教学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讨[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

[6]刘丽花.基于CDio理念的化学分析技术实践教学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

[7]雷萍莉,刘毅.CDio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2).

[8]阎守华.CDio模式下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改的探讨[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05).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篇9

【关键词】健康;高效;学校体育

当前高效课堂已经成为课堂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要实现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是基础;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而选择多样化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精心组织教学既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小学生的体质现状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日上午公布。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各年龄段人群的超重与肥胖率却持续增长;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小学生体质现状的原因

1.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忽略了对身体的锻炼。

2.我们的许多体育教师没能把握体育教学的本质,忽略了体育教学本身的特征。

3.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关心是学生的安全,而严重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教学。

三、优化高效务实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1.加强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理解,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新课程标准,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认真领会它的内涵,不要流于形式,真正做到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下体育基本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全面提高。这样就要求:①认真备课,加强计划性。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准确,而且备好所有教具设施,课堂教学系统严密。②精心设计运动项目,注重启发性、有效性,做到精练、简洁、准确,让学生多练多动。③合理布置场地、器材。场地和器材是体育教学基本保障。教师在备场地器材时应考虑本班人数和学校器材的数量是否可以满足课堂要求,课前体育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或亲自动手,及时布置和检查场地,准备教具,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奠定基础,一切准备工作应在课前准备就绪。④教师首先做珍惜时间的表率。做到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⑤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主体活动时间,努力实现学生全过程学习。

2.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充分体现课堂的高效性

体育教学目标是为达到体育教学的某个目的,在行动过程中设立的各个阶段的预期效果。他是在体育教学中经过师生双方努力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也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有效教学必须是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开展的,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主要是看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依据: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也应体现这一核心理念,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应以这一核心理念为依据。

3.深层次钻研体育教学,激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学生体育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要注重深层次钻研体育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和生理负荷。影响学生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的因素有哪些呢?①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在运动时的生理负荷量,常用心跳频率来表示。②小学生的活动时间。它包括小学生连续活动的总时间和练习时间、间歇时间,其中,学生的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一节课,学生总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而且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③活动项目的特点。不同的活动项目对学生身体的影响也不同。生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一般两种负荷均较大。深层次钻研这些,经过灵活处理,就会有针对性的激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它的作用很重要,既要对学生进行三基教学,又要对学生进行养成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堂中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体育课堂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体育教学回归他的本质,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用科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全面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营造务真高效的学校体育课堂,给每一名孩子创造健康!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J]2009;2011;2012;

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篇10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已经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的理念、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的形成。因此,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对以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形成由“理念课程+应用理论课程+学科课程+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目前,教师教育通行的是理论课程(含通识类、学科专业类和教育类)占据主导地位、并辅之于实践课程(教育实习、见习)的课程体系。虽然有针对课程结构、人才培养过程、教育实习的种种改革举措,但并未带来教师教育模式的实质变革。处理好现行的教师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矛盾,是当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的基本出发点。

教师教育课程架构,旨在探索一种适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样本。其主要内容是,理论课程突出新课程理念的传导,在此基础上,设计系列应用理论课程,同时更加强调师范生的实践体验和实习,形成“理念课程+应用理论课程+学科课程+技能训练+教育实习”的课程体系。

这种体系与一般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区别有三:一是增强课程的目标指向,将理念(原理)类课程、应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明显区别开来,并有机衔接。二是强化实践类课程,将实践类课程分为若干类别,科学地分布在全学程各学段,在不同阶段对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包含教研能力)进行交替训练。三是对学科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基本原则是突出前沿知识,增强与基础教育相关课程的关联性,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

一、教育理论课程的设计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提出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求把教学过程扩展到课堂之外,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对学生构成较为广泛的文化影响[1][2]。

因此,首先要注重新课程理念的在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质性体现,改变教师培养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从目前教育理论课的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虽然补充了很多反映新课程理念的内容,但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理论体系,更不是由新理念主导的对教育理论体系的重构。例如,目前的教育学教材在体系上没有实质性变化,师范生一接触这门课程,基本上缺乏实践体验和对基础教育的跨角色反思。

缺乏实践体验,是指师范生在无任何从教经历时,无法印证教育学理论的价值,无法唤起师范生与教育理论学者或教材著作者的共鸣,会影响理论学习的效果。缺乏跨角色反思,是指尽管师范生经历过9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但当时他们是以学习者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的,他们并未刻意从教师、教育管理者或教学研究者角度来审视教育和教学活动。

作为师范生,首先应该洞晓什么是教育,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养的人”等问题入手去充实自身的教育理论。这是突出理念先导,重组课程体系的基本切入点。如果缺乏这一前提,教育理论教学就会陷入形而上。因此,教育理论课必须首先回归教育的本质,并以此为前提,形成教育理论课程的新系统,以强烈反衬教育的时弊和畸形,使师范生一入门就能够分析当前针对教育教学的某些改革是治标而不治本的。抑或通过入门理论就使师范生培养过程直接指向“减负”、“教育均衡”、“人的发展需要”等教育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

这就是说,通过改革原来的教育理论课程,更加突出了理念引导的作用,更加突出了教育的时代性,同时也证明了教育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使师范生能够认同教育理论是“有用的”或者能够学到“真东西”。

二、强化实践环节的设计

素质的发展对师范生而言,是奠定在实践需要基础上的。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唤起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最佳机制,人的素质发展的逻辑表现为“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上升模式,即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唤起其理论学习需要,再将理论作用于实践。师范生作为准教师,教育科学理论是其必备的理论素养,当其在基础教育后接受这类专门理论课程时,其表现是寄予与职业密切联系的期望。但当涉猎一定的知识量或经历一定时间后,他们就逐渐淡化了理论学习的需要,而更多地将期望放在通过实践来历练上来。然而,从教师教育的实际状况看,师范生的这种需要并没有得到顺应,其从教素质发展历程被简化为“理论—实践”。即长达若干年的理论“腌制”和短期的旁观式、体验式实践。尽管教师教育组织者始终在设法纠正和调整这一过程,但限于体制和灵活性的不足,实践教学实效并不理想,教师教育过程难以达到最优化。

可以选择的取向包括:其一,对师范生传统的见习、实习予以强化,以法定形式明确师范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即明确规定,师范生在每学期或至少在每学年都必须参加一定时限的教育见习或实习,中小学等教育机构须予以积极配合。并特别强调要加强各环节管理,健全指导、监督、考评等环节。这个取向中,增加了原有的见习、实习时间,加强了管理,能够增强实践效果。其二,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即在校内建立或将普通教室改造为教学情境实验室、教学分析实验室或教学设计实验室,虚拟教学场景进行实践体验或训练。校外则通过实地、实战式体验,加强学生从教能力培养。校内虚拟实验室可根据实践教学目标需要进行功能转换。师范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观摩、讨论和研究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可以演习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可以比较和对比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学生既是设计者,又是参与者,而教师则发挥顾问或指导作用。这种模式能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随时结合,能根据师范生需要焕发起学习热情,能即时体验过程和成功。同样,在学科或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建立学科研究实验室的方式,使学生除了研究教学原理外,还可以研究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等问题。 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的方法主要是统合和衔接。即如何将上述设计体系有机地组合成新的课程结构并与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同时又体现出与原有课程体系的比较优越性。

(一)课程组合。即将理论(理念、原理和应用理论)课、实践(虚拟)课、学科(专业)课、综合修养课有机组合,形成新课程系统。理论课主要由心理学为主的教育理论基础课、以教育学为主的理念、原理课和应用教育理论课组成。目的在于培养师范生对中小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师范生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和教育现象,形成师范生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技巧,具有运用原理分析教学对象和现象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师范生可以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教学策略等应用理论的学习和演练,而且可以开始到中小学等教育机构进行观摩。为了避免理论学习的枯燥,提升学习内驱力,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要科学结合。这一过程应本着教和学的规律进行精心设计,防止形式化和机械化。

与此同时,师范生学科(专业)课的学习也在按照基础课、专业课、学科教育学的合理时序展开,师范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启用学科研究实验室,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师范生培养后期(第六或第七学期),可以结合实习基地情况,开展顶岗实习(为期10周左右)。当然,作为准教师,在获取教师资格前,还应有广泛的科学和人文知识修养,以增强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项任务可结合上述主线由学校创设条件开展教学活动或有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完成。

(二)教学方案的调整。无疑,这种课程架构会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大的调整。总的要求应是确立好分阶段、分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目标,理论教学要注意选取教学内容,实践课要对应基本能力。在学时分配上,既要尊重相关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适度体现灵活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和主动训练实践应用能力。

(三)教师适应问题。教师的转变重心应体现于引导能力、调控能力和对新课堂化模式的驾驭能力上。要求教师要一改传统教学方式,将任务主体由知识传授转移到“教授”加“教练”上来。教师需要做好率先更新课程理念、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好新教学方案等准备。

四、新课程体系的可行性问题

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架构,目的在于改革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和实际脱节现象,改革学科专业课程与研究型大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趋同的现象,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为教师培养过程注入新的活力。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逐步推进,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需要论证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问题,在实施中不存在超现实的障碍。其一,要依照策略进行改革方案的设计,安排好教学环节。其二,需要按照新课程架构,开展教材建设。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按照原理类(如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应用理论类(如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专业类、实验技能类进行教材建设。其三,开发优质实验。要按照师范生培养目标,筛选其中的部分能力或素质的目标通过实验教学来完成。其中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论实验、分科教学实验、班级管理实验、多媒体应用试验[3]等情境式、演练式实验,实验项目要密切贴近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师范生教学的规范性,提高从教技能。其四,加强校内实践条件和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室建设要在原有基础类和原理类实验的基础上,不仅局限于诸如微格教学之类的实验,而是加强实训类、平台类实验室建设,或将普通教室扩展功能,成为具有可模拟中小学教学场景的功能。实验室需要配备资料柜、网络、录播系统、投影、混合式课桌椅、移动讲台以及相应的中小学教具等装备。

总之,优化教师教育的理论课程结构,强化模拟情境教学和实际演练等举措,是对现有教师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的一个新尝试,是从学者探讨走向实际操作的有益探索。这种课程建构可以根据培养过程需要进行调整,并具有鲜明的功能性,可以作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沙显杰,李德才.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反思与重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08.